工商管理与金融学范文

时间:2023-11-29 19:14:37

工商管理与金融学

工商管理与金融学篇1

【论文摘要】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引用金融工程技术加强金融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金融工程学科。

一、切实加强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金融风险是指由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而导致的资金在筹措和运用中产生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管理就是在准确识辨和测量风险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技术和途径对风险进行规避、分散、控制和防范的过程。

(一)金融国际化要求金融业必须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

伴随着当今国际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金融与贸易全球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世界经济向前发展。金融市场国际化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好处,如,能够形成全球范围最优的资金价格,金融服务的品种日益多样化,资本流动性不断增强,资本的配置效率也增加。然而金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它给经济发展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往往隐含着更大的金融风险,如,金融全球化削弱了单个国家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的影响力,金融风险会依次扩散、放大、发生连锁反应。一国的金融动荡,会很快波及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国际金融领域一系列风险的显现和恶化,严重威胁着金融行业及整个经济的安全与发展,亚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此,有效的风险管理不仅是减少损失提高收益的必要保证,也是金融市场和整个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是金融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今年2月份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作为新时期做好金融工作方针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加入WTO使金融风险管理问题日趋严峻

中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WTO,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对外开放深度与广度日益扩大,这就使我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依存度越来越高,金融业也将要进一步全面对外开放,我国对外资金融机构种种限制也会逐步取消,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一方面,他们把已趋于成熟的产品、金融科技、现代企业管理等带人中国市场,繁荣金融市场,促进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外资金融机构不仅挤占市场份额,而且,外资金融机构国际业务量比重大,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营业网点形成一个全球化的经营网络,他们对于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非常敏感。很有可能成为危机与国际金融动荡的一个传导渠道。我国的利率、汇率、股票指数等经济变量越来越多地会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换言之,我们在分享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所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日益加深的金融风险,因此,必须从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战略高度,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研究和化解我国经济运行中无时不在的金融风险。

(三)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要求银行业必须注重金融风险管理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体,是在专业银行的基础上进行变革所形成的,多年来一直采取国有制形式,产权均属国有,并归国家统一经营。国有商业银行财产所有权的行使实际上是通过政府来实现的,政府的职能又是通过中央政府部门引导、控制和监督的。国有商业银行很难做到自主经营,他们主要经营传统的存贷业务,承担的职能繁多而且刚性化,其经营目标只能多元化,从而弱化了利润最大化目标,对于经营者来说。缺乏利益驱动机制,最终经营效益难以提高。国家作为所有者成为国有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惟一载体,政府充当了储蓄和的风险中介,风险转移和规避只有国家自我消化一条路,使负有资产经营权的各级经营者和管理者无任何责任风险,风险从下至上逐级“上交”。对风险管理缺乏系统的研究和科学、可操作的指标方案,因此,“防范”风险往往沦为一句空话。

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召开的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银行办成现代金融企业,推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综合改革是整个改革的重点……具备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条件成熟可以上市。”因此,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逐步深入,商业银行的运作要与国际惯例接轨,它要按照商业化的原则运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发展,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现有的商业银行将逐步改造成为现代金融企业。现代银行管理的核心之一就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水平与风险控制的质量是衡量一家银行经营水平和资产质量的关键,这就要求商业银行不仅要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同时还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健全风险管理机构、充实力量,利用风险管理技术,科学地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预测、评价和控制,切实加强风险管理,控制和化解风险,才能保证安全运营。

二、工程技术是金融风险科学化的基础

伴随着世界一体化和浪潮的影响,在现代金融理论、信息技术的支撑和推动下,金融工程学科得到长足发展。金融工程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西方发达国家金融领域涌现并迅速发展、风行起来的一门工程型金融学科,它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综合地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主要有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技术等)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金融问题…。金融工程技术应用主要有套期保值交易技术、套利与投机交易技术、组合分解交易技术。金融工程是现代金融学、信息技术和工程方法的结合,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金融科学的产品化和工程化。如果把金融业看作一个产业,那么,就与其他产业一样有它的产品——金融产品,有生产、创造产品的技术和工艺——金融工程技术,有生产和销售产品的企业——和其他,有金融产品的——金融市场。就像工程支持机械产业发展、工程支持电子发展一样,金融工程支持金融产业的发展。

从微观角度看,金融工程主要表现在为盈利性的金融机构和企业服务。一方面,可以以金融工程作为技术支持,研究市场动态、客户需求,不断探讨新产品的开发和利用,繁荣金融产品市场;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风险问题日益凸现,利用金融工程技术可以促进企业加强风险管理的科学性。目前,各种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开发正是金融工程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西方各个银行都花费大量、财力研究各种金融产品的风险管理软件系统,例如,JPMorgan集团的信用矩阵(CreditMetrics)系统,Mckinsey公司的信用组合观点(CreditportfolioView)系统等。

从宏观层面看,金融工程主要表现在为监管机关规范金融市场提供技术支持。金融工程集合了各种不同的技术,创造性地解决了许多金融与方面的棘手问题。在西方,由于各种新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投放市场,新的交易手段不断使用,监管机关必须制定新的监管法规和开发新的监管工具,因此,金融工程作为技术支持的金融创新活动不仅能转移价值,而且可以通过增加金融市场完备性和提高市场效率来创造价值,从而使金融科学的工程化不只是给一部分人带来好处,而且是为整个创造效益。

金融工程最核心的部分就是风险管理的工具和技术。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金融风险管理技术主要有负债业务管理、资产业务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和缺口管理等,而真正定量的金融风险管理是在衍生工具定价模型等金融技术不断获得突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73年Black—Scholes—Morton提出的期权定价模型第一次为金融风险管理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人用衍生工具如、期权、远期等交易技术能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现有的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很多,目前在西方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中应用最广泛的是风险价值方法vAR(valueatRisk),它是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度内,单一的金产或组合在给定时期内面临的市场风险大小和可能的最大价值损失。VAR是对市场风险的总括性评价,它考虑了对某一风险来源如利率、汇率、商品价格、股票价格等基础金融变量变化的可能性,它比传统的风险测定技术有了更大的适应性和科学性,目前已被全球各主要银行、投资公司、及金融证券监管机构广泛应用。1996年巴塞尔委员会规定其成员银行和金融机构必须采用VAR技术针对交易书中的所有项目建立内部市场风险模型。证监会国际组织技术委员会于1998年和1999年先后两次报告,同意各国监管当局以VAR风险计量模型的结果作为计算监管资本要求的最低起点。国际互换与衍生证券协会也建议扩展VAR风险计量类型的方法来确定信用风险资本金要求。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生的亚洲、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事件等一系列震惊世界的金融事件,向金融界提出:要重新考虑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方法和模型了!因此,近年来,金融风险又有新的进展,如整体风险管理TRM(TotalRiskManagement),它就是在现有风险管理系统的单一变量即概率的基础上引入另外两个要素:价格和偏好。谋略在三个要素系统中达到风险管理上客观量的计量与主体偏好的均衡最优,它不仅可以对基础金融工具风险进行管理,而且也可以管理衍生工具可能带来的风险,从而,实现对风险的全面控制。再如,最近在美国开始萌发的全面风险管理ERM(Enterprise—WideRiskManagement),其中念是: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种类的风险的通盘管理,该系统要求风险管理系统不仅仅处理市场风险或信用风险,还要求处理各种风险,并要求包含这些风险涉及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如利率、汇率、股票、商品等,以及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从业务员直到机构整体,从总公司到各分公司,从本国到国外,有专家预测:全面风险管理代表了银行风险管理的未来发展。总之,金融工程技术是金融风险管理科学化的基础,金融业的发展也推动着金融工程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

三、工程研究及应用的展望与思考

(一)加强金融工程理论及应用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工程学科

金融工程是西方国家金融领域最前沿、最尖端的科学。它革命性地改变着金融理论和实务,改变着整个资本和全球的金融状况。最近,哈佛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亨廷顿(SamuelHuntington)在《文明冲突》一书中提出了西方称霸全球的十四大战略要点,金融竞争力被列入前几条。有关资料表明,工程、生物工程和金融工程取代“两弹一星”成为各国高科技竞争的新战场,十多年来,西方大批“火箭科学家”向金融工程转移。在美国一些著名大学,如哈佛、斯坦福等均设立了金融工程专业,许多成立了金融工程部,同时,金融工程的学术研究迅速应用化,如纽约大学和华尔街的重要金融机构已建立了密切的业务合作联系。我国金融工程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在这个领域的应用方面还基本上处于空白,能致力于金融工程学科研究和实践的高级人才更是奇缺。因此,我国有关专家呼吁,如果中国政府不注重金融工程学科的研究与扩展,中国金融业与世界的差距将越来越大。可喜的是,我国金融工程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已将金融、金融工程、金融作为重大课题进行研究。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些高校及金融机构也有一批专家、学者正在该领域积极探索,加之,随着市场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及金融产品不断丰富,为金融工程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提供了良好的外部。

(二)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步伐,

逐步建立、健全金产价格形成的市场经济机制金融工程技术的应用需要以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基础,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还没有使多数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商业)彻底转变经营,主动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加之我国价格的市场机制仍很不健全,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其主要表现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受干预、利率市场化进程举步缓慢、市场投机成分较浓、衍生金融工具少。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把“进一步完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和调控体系”作为“十五”期间金融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同时会议还强调“加快信息化建设,为银行加强管理、改善服务提供充分的信息技术支持”,这就预示着金融工程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即将有一个良好的经济金融环境和硬件支撑平台。

(三)努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养中国的“金融工程师”

工商管理与金融学篇2

关键词: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272-02

课程是教学之本,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十分重要而又基本的教学建设,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因此应该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商科院校应发挥自己的优势,培养出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具有商科院校特色和相对优势的金融工程人才。为此,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结合商科院校的学科特色,设计适合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课程体系。

一、美国大学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

由于课程设置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了解国外名校金融工程课程设置,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比较和借鉴,是摆在我国金融工程教育界的一个重要课题。美国作为金融工程学科的发源地,其金融工程学的研究水平在世界首屈一指,而其金融工程专业的教育水准也是世界上公认第一。美国大学的金融工程专业主要放在硕士层面进行培养,并且主要设置在工程学院、数学院或商学院。美国金融工程专业排名前20的学校,只有排名第一的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把金融工程专业设置在Hass商学院,并且Hass商学院是美国唯一一个在商学院主持下提供的金融工程学位计划的学院。而Hass商学院授予毕业生的金融工程文学硕士学位(Master’s in Financial Engineering)与普林斯顿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授予的金融工程硕士学位(Master of Engineering in Financial En-gineering)和芝加哥大学授予的数理金融科学硕士学位(Master of Science in Financial Mathematics)相比,文学硕士的培养模式更偏重于实际的运用,对理论的要求偏低,属于职业导向型教学模式。Hass商学院金融工程硕士课程设置比如公司金融、金融机构讨论、金融创新成败案例、应用金融设计等课程均为较实用的课程,而这些实用类课程的设置将会使其培养的学生更易适应将来的工作。也许学生并没有掌握数学或者统计学的高深课程,但是由于学校的课程强调了如金融机构讨论、公司金融、资本与货币市场、动态资产管理等职业导向型课程,并且强调了案例教学,所以学生毕业后还是可以较好地适应在金融机构的相关工作。

美国Hass商学院对案例教学的课程设置非常重视,因为案例教学有助于巩固和提高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不仅如此,案例教学对于培养对金融工程至关重要的“创造性”的思维,也是非常有用的。而案例教学这一点在国内的金融工程教育别薄弱,这可能和我国金融工程实际应用乃至整个金融业的发展滞后有关。但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工程在我国的实际运用将大大增加,这为我们发展金融工程案例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所以高校应该根据我国的金融工程实际运用的发展状况随时更新和完善案例,增加案例教学课程的比重,使学生能更好地通过案例教学来提高其对金融工程技术的实际运用能力。

我国金融工程学科建设开展较晚,无论从学生素质还是师资状况来看想迅速在理论研究上获得突破都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应该学习美国商学院的金融工程专业培养方法,强调职业导向型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在工作中的实际运用能力,而课程设置侧重于实际运用,开设比如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公司财务、投资学、金融经济学、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而对于我国目前银行业仍然是金融体系主体这一国情,开设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商业信贷管理、投资银行管理等相关课程,另外还应辅之以保险、税收、金融法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目前金融市场的现实状况,这样所培养的学生在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的。

二、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由于商科院校通常具有非常浓厚的商科学术氛围和商学院氛围,因此商科院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可参照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Haas商学院MFE项目的课程设置,应侧重金融工程的应用性,注重学生金融工程方案的实施与管理能力的培养。

1.突出课程设置的应用性原则

从金融工程的内涵来看,其理论基础在于经济学和金融学,因此金融工程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包含经济学和金融学基本原理的理论课程,并且由于金融工程具有工程化、应用性特点,我们在开设经济学和金融学基本原理的理论课程并不是单纯为了理论传授或学术研究目的,而是服务于金融工程的应用性,因此课程设置应更加突出在实践上的应用性。也就是说,其课程设置要把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放在首位。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原则

技术创新问题是工程教育界研究和讨论的“永恒课题”。创新是高等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体现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竞争力的关键。金融创新是金融工程的灵魂,它包括各种创新型金融产品的设计、开发与实施,以及解决金融问题的各种创造性方案的配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金融工程人才,是金融工程专业重要使命。为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性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选择,以使学生能够在自身兴趣的基础上,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性和创新能力。虽然金融工程是以数理模型为工具的,但不能把它单纯地看成是数学游戏,学校可以开设培养创新素质和能力的课程,减少课内时相应增加课外时;还可以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讨论、设计和开发新的金融产品,让学生能自由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发展,并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兴趣,设置提高类课程。

3.“博”与“专”相结合原则

由于金融工程具有交叉性学科特点,其所涉猎的范围极为广泛,包含了经济学、金融学、数学、工程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最新理论。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包括其所涉及的所有学科。但是由于金融工程涉及面太广,我们要想在四年本科阶段对其所涉学科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是不现实的。因此,还应结合商科院校的学科特色,有选择地开设课程,即侧重某一个培养目标,从而体现“专”的特性。比如,可多开设一些学生金融工程方案的实施与管理能力培养的课程。

三、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1.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

根据当前已有的教学实践和上述课程设置原则,笔者认为,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模块的课程:一是理论基础模块,该模块的课程主要是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理论;二是专业模块,该模块课程的内容应包含金融工程原理、金融市场分析、金融风险管理、证券投资分析等方面的内容;三是计算机模块,该模块的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计算机应用,信息处理、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四是数学与统计模块,该模块的课程主要包括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方面的知识。

2.课程设置方案

由上述课程设置基本框架,我们提出了以下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方案,(见表1)该课程设置方案充分体现了前面所述的三个原则:突出应用性原则、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原则和博与专相结合原则,并突出了商科院校的学科特色以及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科特色和独立性,为商科院校培养具有一定特色的金融工程人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平,程鹏.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74-76.

[2] 唐菁菁,谭春枝.美国金融工程课程设置比较及其启示[J].高教论坛.2009,(1):53-56.

[3] 李志生.财经院校金融工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7,(5):86-87.

工商管理与金融学篇3

关键词:经营管理;模式;商业银行;对策

前言:

对于中国银行而言,外资银行竞争会有很大的压力,我国发展新兴股份制的商业银行,对于中国银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的逐步适应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是,我国的商业银行在经营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从经营管理模式上来看,还比较落后,不能够结合市场的需求和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1]。

一、我国商业银行在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从定位上来看,长远发展战略比较欠缺,分业经营是当前商业银行主要运用的经营制度,银行与保险和证券机构在利益上,都具有竞争和冲突。商业银行与同行业之间合作氛围也欠缺,在很大程度上,使合作的深度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金融的创新产品相对比较少[2]。公司内部之间需要进行协调和沟通,才能够使金融控股集团发展得更快,但是,没有很高的整合力度,集团在管理上也比较松散。从当前来看,利用借贷将利息收入获得是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但是,这样会增加投资业务的比重,银行经营的结构也比较传统。集团资源配置不合理和内部合作松散,都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中所存在的重要问题。1933年发生的经济危机,导致世界经济都变得比较萧条,金融行业经营上的不规范,加大了银行面对金融的风险,从当前来看,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系统还比较滞后,对混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发展非常不利[3]。降低了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我国的国情比较特殊,因此,在金融市场上,商业银行必须要将抗风险能力提升。我国的商业银行法健全的法律依据比较欠缺,存在比较大的法律漏洞,商业银行的内部,虽然将相应的制度和法规制定了,但是,在选择和组建银行混业的经营模式上,交易和实施公司业务和管理上,以及监管方面专门的法律规范也比较缺乏。导致商业银行在经营中,风险挑战非常大,从而使经营风险加大了。商业银行的内部竞争力比较薄弱,绩效考核的机制也不科学,过分地强调将经营成本利用资金管理和客户关系统管理以及全面服务来进行降低,从而使资金使用的效率得以提升[4]。这种做法将银行潜在的综合性和资源价值的服务技能忽略了。从当前来看,金融方面在监督的成效上比较低,经营管理模式在交叉业务的监督上不到位。监管部门没有明晰的责任界限,浪费了监管资源,造成商业银行金融上的风险,从而使混业经营管理等产生了不稳定的因素。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分析

虽然我国银行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公司基础管理薄弱,内控机制不健全,治理也不完善,无论是控制能力,还是风险管理都需要提升,基层网点和分支机构也需要深入地进行改革,必须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针对于外部环境而言,其一,经济全球化正在进行深入地发展,与金融市场的联系也更加紧密,金融创新更新很快,致使不确定的因素快速地增多,从而导致金融领域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其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处在完善的重要阶段,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和国民经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也容易增加,同时,金融法制建设虽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但是还未完善,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也在刚刚起步。将商业化银行进行有效地改革,既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又具有长期性,商业化如果想要形成现代化的大银行,必须要具备内控严密、资本充足、服务优质、运营安全、效益良好、服务优质以及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都强,这就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5]。因此,在如今的金融法律的框架下,因为法律规定金融资本必须要与产业资本相融合,商业银行也想将自身产业的支柱建立起来,但是,却一直很难如愿,就是因为这些银行从资本形态上,没能够将工业资本的强力支撑获得,商业银行发展必须经历阶段的金融资本省略了。

(二)主观原因分析

必须要有专业化的服务和管理,才能够将银行的竞争力进行有效地提升,同时,专业化服务和管理的主要来源就是精细分工专业化,是最重要的,反而要求员工成为复合型人才;将银行运行的效率提升,才能够提升竞争力,但是,却没有注重提升效率的同时,必须将专业化的精细分工与新技术运用的依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反而只是徘徊在放与收之间;将有效内控机制建立,才能够提升银行竞争力,而却没有注重在业务流程和精细分工的内控要求的计算机化基础上,建立现代的内控,反而只是将制度不断地增加,以及对员工的道德素质的要求不断地提升,甚至对于员工8小时以外的言行进行全面的控制,都归到严厉处罚当中,作为主要的内控诉求[6]。所以,制度管理的制度管人良好的初衷,因为认识上过于肤浅和管理构架上的一些缺陷,将依靠人主观条件管理的人管制度的主观要求改变了。

三、建立科学经营管理模式的策略

(一)改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的对策

将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的现代化和科学化进行推动的必须要求,就是将金融体制进行有效地改革,商业银行必须要改革各分支机构的管理,从而将内部核心的竞争力得以提升[7]。将应对的金融风险能力进行有效地提升,并且将合理的考核制度制定出来,将改革人力资源进行加强,做到“以人为本”,对于组织内部机构进行优化,高质量的人才不断引进。将更多培训的机会提供给员工,员工专业素质得以有效地提升,从而使激烈机制形成。对于国内外的合作伙伴和同行的联系和沟通必须要加强,对金融内外部的信息应该及时地进行了解和掌握,需要有前瞻性的风险意识。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和组织内部设置以及金融产品,将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不断地进行提升。商业银行为了将融资的渠道增加,可以将工业资本引进,企业管理能力得以提升,从而将经营重心把握好[8]。这种方式能够使银行将金融的支持有效地获得,同时,还能够将资金的使用效率得以提升,从而使金融业抗风险的能力得以提升。将计算机等科学技术充分地进行应用,对于控制银行内部得以加强,从而使更加快捷的信息共享速度得以实现,经营成本降低,致使管理更加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科学化,必须要有健全的监督机制和法律法规,针对于企业的内部来说,必须要对高层领导职能进行明确地规定,同时,外部监督部门,也应该将责任界限进行明晰[9]。

(二)引进工业资本,作为强力支撑商业银行的有力支柱

按照商业银行历史发展规律,应该将工业的资本引进,从而成为强力支撑商业银行将产业取得的有力支柱。从当前来看,将工业资本进行引进,对我国的金融产业是一个巨大的创新。通过将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进行有机地融合,其一,资本作为商业银行的纽带,能够将产业支撑比较顺利地获得,按照资本的构成将不同的产业支柱形成,然后,使银行的后顾之忧得以解决,重点和精力银行有条件从生存确保,转到新的科学和现代经营管理模式的构建上来,同时,商业银行借此还可以将行业专才当前存在的严重不足进行解决,对因为行业变化所造成的风险缺乏的掌控能力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将自身应对市场风险能力进行了提升;其二,有效利用资本整合,产业资本既能够将金融基础更有力的支撑有效地获得,又能够很大程度地将金融服务条件得以改善,从而使资金使用效能得以提高。将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之间的优势进行互补,致使整个金融和经济的效率和质量,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有效地提升[10]。银行与产业这种资本的整合,一些弊端也会产生。例如,介入工业资本,对于商业银行所做出的非专业化决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业务关系过于紧密可能造成风险很难控制;银行决策层对银行专业经验支撑很难得到等。但是,首先,改革举措只要有利,产生一些新的问题都是再所难免的;其次,在国际上,这种资本的整合曾经有过广泛的经验,借鉴是完全可以的,可以利用法规法律界定以及制约监管的方式进行有效地控制;最后,引进工业资本,对于商业银行根据监管的要求,将专业团队进行聘用,专业经营商业争行,并不会受到影响,产生妨碍。总而言之,将利弊进行权衡,只是将商业银行发展历史的阶段跳过去,来将现有的商业银行进行改造的做法,会遇到很多很大的问题。所以,引进工业资本,作为强力支撑商业银行的有力支柱是一个关键性的战略选择[11]。

四、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我商业银行管理模式而言,有一个新的且明确的改造认识以后,在新的指导思想下,就能够将清晰的战略管理框架建立起来,同时,将银行各项业务的岗位分工和流程进行重新构建,在规模比较大的计算机系统上,将经营管理的各项要求进行有效地建立,然后整个银。行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创建,就可以水到汇成。

参考文献:

[1]赵栓文,刘青.管理会计在我国商业银行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6,(04):19-22+45.

[2]钟倩.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6.

[3]李婧.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管理模式发展及对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

[4]黄卫琼.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模式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5.

[5]王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19):267.

[6]韦媚.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与对策[D].西南交通大学,2015.

[7]陆铭.商业银行条线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5.

[8]马棪.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D].河北大学,2014.

[9]姚晓翠.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

[10]孙明灏.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创新中的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工商管理与金融学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产品创新 风险管理

前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给全世界的金融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人们从美国次贷危机中认识到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背后潜藏的巨大风险。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资产证券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也在不断的进行,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金融产品创新背后的风险,加强对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的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的稳定,避免重蹈美国次贷危机的覆辙。

一、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简述

(一)风险产生原因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信息不对称: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十分复杂的金融知识和数学模型,但商业银行只是单纯强调创新金融产品的高收益性,对于其所蕴含的风险等解释较少,这就造成了金融产品创新的不对称性,导致投资者和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②信用体系的脆弱新:市场经济以信用体系为纽带,一旦经济形式恶化或法律约束失控,则信用体系很可能崩塌,致使金融风险增加,此外,商业银行之间竞争激烈,致使高风险金融产品衍生,而信用制度并不健全,这会导致各种金融风险出现;③资产价格存在波动:首先股票市场存在波动,在市场经济繁荣时期,许多投资者跟风买入大量股票,致使出现虚假繁荣景象,从而产生经济泡沫,致使风险增加;其次,受到市场变化影响,汇率会出现变化,一旦这种变化超出国家控制范围就会诱发各种金融产品创新风险[1]。

(二)风险分类

①技术风险:在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复杂的金融知识和数学模型,这会引发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的信息技术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技术风险;②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为了更高的经济回报,往往忽略了客户的信用度,在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中无法契合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金融产品的定位不准确,对客户的分析失真,这就会产生信用风险;③商业风险:主要指的是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由产品市场定位、客户定位、营销策略等问题产生可能亏损的风险;④操作风险:由于内部欺诈、员工技能缺乏、内部流程不合理、设计缺陷等操作引起的金融风险被称为操作风险;⑤市场风险:金融市场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变化的过程中,金融产品的价格以及金融资产的价格很可能出现变化,致使造成经济损失,例如汇率风险、股票风险等;⑥其他风险: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以及员工行为造成的声誉风险以及经济动荡、商业银行重大失误等引起的合规风险、系统风险等。

二、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对于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的管理不断加强重视,但由于市场的波动性以及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业务起步较晚等原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风险管理平台不完善

①风险管理重视程度不足: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虽然积极建立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部门,但公司董事会以及管理层对于新的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还不够重视,这就使得金融产品风创新风险管理工作落实程度不够;②风险管理文化尚未形成:许多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过于流于形式,没有形成优秀的风险管理文化,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理念还未深入人心;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落后:信息技术已经逐渐应用到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各个领域,对于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系统来说,大多数商业银行虽然注重硬件投资,但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水平还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受限于起步较晚的原因,许多商业银行并不具备系统的个人信用数据库以及企业信用数据库,各项客户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滞后,这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水平[2]。

(二)风险量化管理水平低

从市场风险管理来说,一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要使用的VaR方法以及敏感测试方法作为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市场风险的和新评估方法,这种市场风险的分析和评估方法相对来说比较准确,能够较为可观的反应金融产品创新的防线,但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还达不到这样的水平;从信用风险上来说,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信用风险的分析以定性分析为主,风险的量化评估不足,风险的定性分析过于依赖于决策层的经验以及对风险的认识和识别,这种风险分析方法有着极大的局限性,相较于发达国家成熟的评级法来说比较落后;从金融产品的设计能力与定价能力方面来说,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缺乏对金融创新产品的设计和定价能力,这就使得金融产品的创新潜伏着较大风险,商业银行又缺乏有效的风险量化管理手段。

(三)金融产品创新监管失位

首先,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对于金融产品创新的监管理念落后,不能够跟上当下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新形势,当前商业银行金融产品一站式服务较多,各类业务、产品交叉严重,这就会超出监管部门的监管范围,此外监管部门对于金融产品创新可能导致的流动性风险监管不足;其次,我国金融产品创新监管部门的监管技术还有待提升,各类金融产品、产品创新以及产品监管的数据库建立不完善,没有一个科学的风险预警指标,这就大大降低了金融产品创新的监管效果;再次,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信息披露还存在问题,许多商业银行仅仅对于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分开,对于创新金融产品的分布以及风险预测等并没有公开,这就导致了风险评估出现漏洞,影响了投资客户的判断,降低经济效益稳定的同时,还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的声誉出现损毁[3];最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监管存在失位,许多监管部门例如银监会、证监会等与商业银行并无隶属关系,这会严重影响监管效果,同时许多商业银行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创新出很多的金融产品,致使出现监管失位。

三、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对策

(一)加强内部风险控制

(1)建立健康的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文化

首先,商业银行的董事会以及管理层应当积极加强对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然是,加强对风险管理文化的培养,积极宣传风险管理的监制关的传播,制定相关风险管理行为准则;其次,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积极开展相关风险管理培训,借鉴国外先进的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理念,将风险管理理念转化为员工日常的职业态度以及行为习惯,从根本上在商业银行内部形成金融产品创新风险控制的严谨环境[4]。

(2)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战略

商业银行应当针对金融产品创新以及其风险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计划,提升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以及其风险管理控制能力。同时金融产品的创新发展战略和风险管理战略要符合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要符合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使金融产品创新绩效安全、稳定的达到预期目标。此外,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应当立足于国际,加强与国际先进的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交流,防范国际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的输入。

(3)建设完善的信息技术平台

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是建设信息技术平台的核心技术,在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以及金融产品创新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完善、稳定的信息技术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商业银行信息平台的建设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数据架构以及应用架构等方面,因此,商业银行应当以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建设稳定可靠的基础设施,建立完善、完整的各项信息数据库,同时还要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信息技术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4)提升量化风险分析水平

①评级基础数据库的建立:首先应当积极收集信誉程度良好以及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客户相关数据,此外,还应当根据客户的收入、资产负债、信用情况以及金融市场的变化来及时的更新相关数据,这些数据库的建立和更新有利于商业银行准确、客观的评估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具体的数据收集工作中,可以各大商业银行可以与人民银行联合建立共享数据库,这样能够有效的节约费用,提升数据库建立和更新的效率;②建立完善的评级标准: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科学合理的评级标准,评级标准应当充分考虑到不同行业状况以及不同环境的对象,应当以企业盈利能力、现金流量以及其他风险因素为基础指标[5];③风险的量化评估:商业银行可以采用VaR方法、内部评级方法等对金融产品创新所存在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等各类封信进行量化评估,这能够有效提升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的管理水平。

(5)建立风险管理团队

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金融产品创新业务的发展相对滞后,风险损失数据不充分、数据质量不高且动态性更新不足以及风险管理水平落后是制约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建立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至关重要。商业银行应当建立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并积极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管理团队互相交流,并展开相关培训,了解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结合自身的经验来提升风险管理团队的最专业素质,从而做好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

(二)加强外部风险控制

(1)积极转变监管观念

首先,应当坚持微观监管向宏观监管的观念转变,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启示,我们可以发现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因此商业银行在重视金融产品创新风险微观监管的基础上,还应当积极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即金融产品创新导致的银行机构流动风险的监管;其次,要加强监管的预防和前瞻性,传统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监管主要集中在事后处理上,这不能根本解决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问题,因此我国监管部门应当加强监管的前瞻性,预防金融产品创新所带来的各项风险,这样能够有效降低经济效益的损失。

(2)分类监管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不同类型的创新特点是不尽相同的,例如驱动型创新、转移型创新、规避型创新等,针对这种情况,监管部门应当针对所产生风险的不同进行分类监管,例如驱动型创新的监管应当以引导识别为主,在风险可控且不会引发市场混乱的基础上,监管部门应当定期审查,审慎监管,引导商业银行自行对驱动型创新的风险控制,而对于监管规避型创新则应当积极调整监管条款,对于违规创新行为及时进行严肃处理。

(3)提升监管水平

我国监管部门应当积极提升监管水平,确保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的可控性,首先监管部门应当积极加强与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人员的交流和联系,以此来了解金融产品创新的缺陷和不足,发现潜在风险,进而进行监督指导;其次,监管部门应当建立完善的金融产品创新监管信息系统以及各类金融产品创新数据库,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预警指标,采用先进的风险分析软件,从而实现对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的有效监管[6]。

(三)加强市场约束

首先,应当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对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等重要信息进行准确披露,确保信息的对称性,让投资者以及监管部门都能准确的了解到金融产品创新的盈利能力以及风险水平;其次应当积极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建立行业自律组织,防止商业银行之间因为恶性竞争出现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例如盲目推出高风险金融产品创新等等。

结论: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对商业银行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其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潜在着一定的风险,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典型例子,因此做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至关重要,本文从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简述、风险管理现状以及风险管理对策三个方面研究了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旨在为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促进金融产品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赵蓉花.关于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研究[J].商,2015,01:181.

[2]林丽.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研究[D].广西大学,2012.

[3]石中心.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分析与管理[J].投资研究,2011,06:32-36.

[4]程家彦.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4.

[5]刘曾友.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中的风险类别及防控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12:173.

工商管理与金融学篇5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金融风险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违约风险,具体是指借款人违反约定,无法偿还借款本金和利息;二是利率风险,具体是指受国内外经济的波动影响,使银行的实际收益比预期收益要低,还要动用自己内部资金补充储户利率的缺口;三是人为风险,具体是指由于内部职工操作不当为银行带来的损失,也叫操作风险;四是汇率风险,这种风险存在于汇率买卖过程中或者出现在结算的过程中,主要受到国际汇率的影响而为银行带来的损失。这几个方面的风险都需要银行内部的管理系统时刻关注和面对,需要银行加强管理。但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其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急需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银行内部工作人员缺乏对金融风险管理的认识

在银行内部,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需要的工作人员数量多,而这些工作人员中,整天不作为的、混日子的不在少数,还有一些人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待工作极其不负责任。这些人对金融风险的认识不够充分,严重的会直接导致操作风险的发生。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缺乏科学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

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管理对金融风险管理制度不够科学,也不够完善,银行内部各个部门都在各负其责,他们之间没有实现完美的协调合作,对金融风险缺乏统一的认识。这样一来,银行在金融风险方面的制度仅重视对风险的认识和评估,而缺乏对贷出款项的监管力度,容易导致违约风险的发生。

(三)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的技术水平偏低

我国现有的科技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还相当大。因此,科技水平的落后致使银行内部在应对金融风险时的技术水平偏低,许多金融风险调控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这导致银行内部难以抵挡金融风险的侵害,无形中增加了银行的金融风险。

(四)我国的商业银行缺乏对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创新

这些年,我国的科技水平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各个领域的新生事物层出不穷。银行作为金融投资行业的核心市场,其各项管理和发展也需要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社会大众的需求。但我国的商业银行由于享受国家在存贷方面给予的保护特权,垄断了金融利润,并且缺乏创新的动力,再加上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仅注重扩大单方面的规模,而忽略了长远打算,尤其对金融风险的管理不够重视。

二、我国商业银行应对金融管理风险的途径

(一)定期培训银行内部的工作人员,加强银行内部的管理与建设

在我国的商业银内行中,内部工作人员数量多,工作态度不够统一,尤其缺乏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技能和对金融风险危害的深刻认识。因此,商业银行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提升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水平,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大力宣传金融风险方面的管理理念,增强工作人员对金融风险管理的认知,明确银行工作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把金融风险的思想意识植入每一位工作员工的心中,让他们能更认真、更谨慎地对待自己的工作。

(二)我国商业银行要增强金融风险管理的创新思想和意识

随着银行在社会中的地位愈发重要,银行内部一定要加强对各项金融风险的管理。传统的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员工金融风险意识和应对风险能力的增强,一旦发生金融风险,商业银行无法应对,从而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商业银行作为银行业的主力军,必须有金融风险管理的创新思想和意识,能带领内部员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金融风险,不能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这样才能促使银行的发展之路更平坦,前景更广阔。

(三)要增强商业银行内部应对金融风险的技术和管理能力

目前,商业银行应对金融风险的技术水平偏低,难以应对高科技带来的金融风险,这样一旦发生风险,势必会对银行造成严重的危害。我们要本着“走出去,引进来”的原则,让国外的先进技术为我所用,并将其改造成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应对金融风险的技术,让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防控工作更加完善。

综上所述,我国的商业银行在金融风险管理方面还不够完善,需要银行内部下大力加以解决。商业银行只有弃弊求利,加强自身的管理机制建设,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让金融风险的管理工作更加完善,促进银行业更加稳健地发展。

工商管理与金融学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 内控风险管理 方法 技术 应用

一、前言

就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了解与掌握风险方面的客观规律,加大风险管理力度,是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重要事项,也是科学发展观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的基础。发展观,实质上就是关于发展的要求、目的以及本质的一个整体看法,发展观的正确性直接决定着发展道路、发展战略以及发展模式的合理性、有效性,对于发展的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商业银行是一个货币经营、具有良好信誉的企业,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方面需要遵循三个原则,即盈利性、流动性以及安全性。其中,安全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基础,流动性是经营管理中的手段,而盈利性则是经营管理中的主要目标。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对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与落实,需要遵循盈利性、流动、安全性三大原则,保证三大原则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在确保流动性与安全性的基础上,追求利润最大化。由于经济金融形势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因此商业银行在内控管理的过程中,应当重视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深入贯彻与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金融生态环境的实际状况分析

现阶段,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呈现不理想的状况。金融生态环境,是2004年我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的一个金融概念。金融生态环境,实质上就是指金融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外部环境。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针对我国经济环境中日益突出的一些矛盾,造成我国金融生产环境处于不太理想的状况,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

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第一,法制环境存在一定的缺陷。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促进金融行业发展的实际方式、措施还比较少,司法机关在对金融机构与企业、个人之间出现的利益冲突案件进行审判的时候,无法做到公正、公平。第二,中小企业资金成本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资金链处于断裂的边缘,融资十分的困难,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考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同时还增大了金融操作风险;第三,金融服务水平无法满足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需求;第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对于银行信贷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一些金融机构运营过程中不良贷款状况的出现次数,加上国家宏观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兼容了银行在放贷方面的能力,对经济的信贷投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加剧了企业在资金供求方面的矛盾,尤其是中小企业。第五,政府信用环境不太理想,对于金融债券的落实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金融债务的具体落实情况一般,金融债权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落实,而且金融债权的具体落实与政府存在一定的联系;第六,企业法人的治理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企业财务管理存在权限,很多企业都会借助改制、破产等名义逃离亏欠银行的一系列债务,与当地金融机构出现金融纠纷。

三、商业银行内控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商业银行内控风险管理直接关系着商业银行能否正常运营,它是商业银行各项工作在开展过程中的重要事项。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虽然经历了引进外资、资产重组以及路演上市等一系列事项,在整体内控方面有了非常大的改善,但是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内控风险管理状况仍然不太理想。

(一)内控风险管理水平存在差异

现阶段,我国不同地区中不同的商业银行,在合规文化、风险意识以及业务素质等多个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同时,商业银行会计跳线“短板效应”十分显著,一个木桶能够装有多少的水,主要在于木桶壁面上最短的木板的长度,而不是木桶壁面上最长木板的长度,即“短板效应”。“短板效应”对于商业银行加强内控风险管理工作具有十分深刻的警示。不同商业银行在管理水平与员工之间存在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会计内控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各个商业银行应当重视会计人员风险意识的提升,加大合规文化的建设力度,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以此实现商业银行内控风险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与产品更新不相适应

由于金融产品的更新十分迅速,商业银行中的新业务层出不穷,对于内部工作人员的培训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各个工作人员对于新产品的了解程度与接受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怎样有效的控制这些因素所产生的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同时,银行业务会受到商业银行内部相关制度的制约,主要在于商业银行现有的制度创新与修订一般都无法跟上银行业务的更新速度,所以商业银行在业务方面容易出现风险。例如:我国各个商业银行对于财富管理业务、保险业务以及证券三方存管业务的推行。

(三)工作人员行为管理力度不足

从近几年我国银行业案件的发生情况来看,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在工作上出现的违法乱纪行为是造成这些案件出现的主要原因。因此,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工作人员行为管理力度的加大,这对于内控风险管理十分重要。目前,社会中的诱惑多样化,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在工作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价值股票市场中的行情多变,造成一些银行工作人员在心态上失去平衡,脱离了社会道德标准,造成银行业案件的发生。商业银行中的管理人员,应当重视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监督,及时发现并解决相关问题,还要加强与基层工作人员的交流与沟通,重视心理疏导的作用,避免不良事故的出现。

四、商业银行内控风险管理技术方法以及应用的分析

(一)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实质上就是指交易债务人或者对手无法有效履行合约或者信用出现变化而造成交易债权人或者另一方的权益受损的潜在风险,它普遍存在于商业银行的授信业务中,主要包括信用价差风险(cred it spread risk)与违约风险(defau risk)。

1.内部评级法。在经过多次国际金融振荡后,国际银行业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对信用风险进行合理的度量,需要强调的是数据模型具有很强的技术性。2004年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主要将市场纪律、当局监管以及最低资本要求作为支撑,对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型进行构建,重点突出风险计量的标准化、敏感性以及精确性,强调内部评级法(In ternal Ratings-Based Approaches,IRB)在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与核心地位,对于全球银行业发展格局的改变具有十分重要影响。内部评级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①敞口分类:项目融资、零售业务、银行、国家、股权以及公司业务等;②风险权重;③监管方法;④最低要求;⑤风险要素:期限、违约总敞口头寸、给定违约概率中的损失率以及违约概率等。

2.传统信用风险度量。传统信用风险度量的方法,主要包括:传统信用评级、信用评分方法(ZETA模型、Z模型)、贷款风险度测算以及专家评定制度(5P、5W、6C原则)。传统方法十分简便,方便操作,但是存在相关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将会计账面价值作为基础的时候,无法将企业实情全面的反映出来,而且动态性比较差;主要依赖于定性分析,主观随意性比较大,而且效率也比较低。

3.信用风险管理工具。信用风险管理工具主要包括:贷款直接转让、银团贷款、授信限额、信用衍生、贷款证券化工具。

4.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就目前来看,国际金融界十分流行的内部信用风险模型,主要包括沃特曼死亡率模型、瑞士信贷银行的信用风险附加模型、麦肯锡公司的宏观模拟、JP摩根的信用矩阵以及KMV模型等。其中,JP摩根的信用矩阵与KMV模型最具代表性。

(二)市场风险管理

市场风险,又可以将其称为价格风险,主要是指可交易资产的价值或者被用于资产出现的变化而造成的损失风险,主要包括汇率风险与利率风险。

1.市场风险管理工具。外汇风险管理,主要包括外汇期权、货币互换、金融衍生工具以及敞口限额等;利率风险管理,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管理、利率金融衍生工具、基于VaR的管理等。

2.实诚风险度量。汇率风险度量,主要包括时间、外币以及本币等多个要素,可以姜切划分为经济风险、交易风险以及会计风险。利率风险度量,主要包括全值法、凸性分析、持续期、Var方法以及敏感性缺口分析等。综合风险度量,主要包括情景分析法、VaR方法、压力测试法以及风险状况图。

(三)操作风险管理

操作风险,实质上就是由于内控控制不完善、外部事件、制度失效以及人为错误等一系列事项造成直接损失或者间接损失的可能性,主要是银行内部中可以控制范围内的内生风险,主要包括商誉与法律风险、欺诈风险、信息技术风险以及控制风险。

1.操作风险管理。保险是银行风险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具,主要包括与操作风险种类相匹配的保险、再保险与保单合格标准以及合同对方风险与保障范围。

2.操作风险度量。主要包括内部衡量法、极值理论方法、损失分布法以及基本指标法。

3.资本准备金与保险的代替计量。内部衡量法、极值理论方法、损失分布法以及基本指标法等主要计算方法为限额法与保费法。

(四)商业银行内控风险管理技术的应用分析

客户评级与债项评价都是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基础部分,根据客户评级与债项评价与贷款逾期损失率之间存在的关系,可以对10级以上的评级矩阵表进行构建,以此提高商业银行内控风险管理的整体水平。如表1所示,债项评价、客户评级与贷款风险分类之间的关系。

表1 评级矩阵表

五、结语

现阶段,我国金融领域中频繁出现银行内部人员与外界人员联合进行金融诈骗、挪用银行资金以及盗取客户资金等一系列重大刑事案件,不仅严重影响了银行的正常运行,造成银行出现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我国银行业的商业信誉与社会形象;同时,阻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国商业银行在内控风险管理方面,应当严格执行各项内控制度,通过对风险管理流程的优化以及管理方式的创新,提高银行业务的操作效率,创造一个良好的风险管理控制环境,为银行业务提供高效、有序以及安全的运营保障,促进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康荟,程慧容,向存忠.商业银行内控风险管理技术方法及应用[J].现代商业,2011(32).

[2]张晓琦.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及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3]李永华.中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3.

[4]贾锐.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及防范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2.

[5]聂琳.内部控制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6]李思宇.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及其控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7]吴琳.中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2.

[8]刘新宇.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中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D].辽宁大学,2011.

[9]徐建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信用风险管理分析[D].山东大学,2013.

[10]唐林兵,谭清美,吴华清.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及其内控风险因素分析[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3(19).

工商管理与金融学篇7

摘 要:当前,我国金融市场正在逐步实现开放,新兴的金融衍生产品以其规避风险和增加收入的功能,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创新金融工具的一道风景线。我国银行业试图通过发展金融衍生工具业务来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利润。但是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还不够完善,必须改进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体系与制度,并加强内部和外部管理。

关键词 :金融衍生工具 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

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现状分析

1、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业务分类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衍生工具业务大致可分为外汇类金融衍生品业务和利率类金融衍生品业务两大类。

外汇类金融衍生工具指的是以货币为基础工具的金融衍生产品,它们常常被用来转移外汇风险、进行理财或在资本市场上投机,大致包括外汇期货、货币互换、外汇期权和外汇远期,还有上述合约的各种混合合约。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经营的外汇类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有外汇远期、外汇掉期和货币掉期。

利率类金融衍生工具指的是以利率为标的或以利率为载体的一类金融衍生产品,他们常常被用来转移利率风险、进行理财或在资本市场上进行投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经营的利率类金融衍生工具主要包括利率互换、债券远期及远期利率协议(FRA)。

2、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业务具体特点

(一)应用领域狭窄,产品种类单一。国内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业务领域大部分集中在外汇市场,相对于活跃的外汇衍生市场,人民币衍生市场则显得十分低迷,并且除自营业务外,几乎没有个人业务,类业务大多都只服务于企业客户。从衍生产品种类来看,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产品种类较少,缺乏以股票及大宗商品价格为依托的衍生工具以及债券、外汇期货等产品,无法满足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进行风险转移的需求。

(二)产品同质性高,为客户量身定做的产品有限。金融衍生产品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价值,因此,商业银行在金融衍生产品的构建、定价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必须严格要求。由于国内商业银行在金融衍生产品核心技术的研究上缺乏经验,金融衍生品研发能力欠缺,使得国内自主开发的产品大部分是在模仿外资银行的金融衍生产品,具有较高的同质性,缺乏新意。

(三)衍生业务份额少,利润贡献低。在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各类业务中,金融衍生业务作为最高端、最高收益的业务,是其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有关统计数据表明,美国某些商业银行通过在融衍生业务上的利润已占超过其利润总额的一半。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则通常低于10%,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以低附加值低的低端业务为主,具备较高技术含量和较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开展得较少,发展潜力巨大。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的风险性分析

造成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主要因素包括:金融衍生工具本身的特点所导致的风险、宏观环境变化所异致的风险以及微观环境的变化所异致的风险。

1、从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本身的特点分析

金融衍生品的价格是交易双方最关注的焦点之一。由于其价格受到供求关系等基本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来自政治、经济政策、人为操纵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人们的主观预判难以对未来价格走势进行正确预测,因此亏损与盈利的几率是相当的,造成了未来价格波动的随机性始终伴随交易双方的交易过程。

双方合约执行与信息披露的非对称性。在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业务所签的合约中,大部分关键信息主要体现于表外,若其交易方的表外信息未在合约中得到充分体现,而被交易者获得,这将会给交易者造成巨大风险。

2、从微观环境变化角度分析

首先,商业银行管理层未正确认识到金融衍产品的潜在风险。只有在具备某些条件下,才能使金融衍生产品发挥风险控制和降低成本的作用,而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对风险认识不足、意识淡薄,无法对整个金融衍生品的交易过程和交易细节进行合理管控。

其次,内部控制薄弱。金融领域中,银行自身管理制度不够严密,管理执行不到位,对交易操作人员的监督力度不足是造成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如著名的巴林银行事件其根本原因并非从事了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而是内部管理机制出现漏洞造成的,同样最近的法国兴业银行的巨额损失也主要源于与其内部的管控能力的不足。

3、从宏观环境变化角度分析

第一,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是金融衍生产品得以存在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银行业的不断繁荣发展,金融市场也已经形成规模,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迅速发展,然而金融衍生品对整个市场来说具有两面性,它能够在给社会带来发展繁荣的同时,暗含的风险也会给金融市场带来很大的威胁。

第二,银行业务的表外化。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业务属于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其在银行的财务中并不涉及资产于负债,没有得到真实的、合适的反映和披露,经营透明度不足,这类业务不仅不会影响资产负债表中各个项目的状况,而且新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三、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银行自身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尚未设立专门进行利率风险管控的机构,从而造成:(1)利率决策机构缺位。到目前为止,各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控部门,通常仅仅指定某一部门兼责执行央行的利率政策。(2)利率的确定和主体错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定价主要依托计划财务部进行,导致利率风险得不到有效的管控,提高了金融产品动作风险。

(二)有效的金融监管尚不到位。面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的现状,外部监管机制的涉入就显得极为重要,这不仅帮助商业银行有效地规避风险,还涉及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由于各金融监管机构独立性较强,机构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协调合作,监管职责分工存在模糊的区域,对于交叉的监管不能及时协商提出理合解决方案,还没有构建起完善的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对商业银行进行有效、合理的监管。

(三)缺乏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利率风险管理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从事利率风险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有充足的金融知识储备、具备较强的信息搜集和市场分析能力及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就目前而言,我国银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相对于这些要求而言还远远不足,高素质人才的缺乏直接导致利率风险的科学管控无法有效执行。

2、解决金融衍生工具业务风险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增强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因此,丰富资本市场产品结构,发展金融衍生工具是未来的市场趋势。首先,要使我国金融衍生品业务能够平稳发展,就必须加大金融改革力度,完善我国宏观金融调控制度和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机制;其次,在金融市场方面,完善原生金融产品市场、推进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进程。

(二)建立交易人员激励约束机制,加强操作风险的控制制度建设。银行正常表内业务中存在各种操作风险,银行只有强化操作风险意识,完善操作规范制度,定期进行操作规范教育和培训,使银行员工对操作风险高度警惕,配合交易人员和风险管理人员的工作开展,只有银行全体员工都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操作风险管理才能有效执行。

(三)建立健全金融衍生工具监管体系。一套完善的金融衍生工具监管体系包括法律体系、制度体系和组织执行体系三个方面。法律体系,依托法律制度对金融衍生品交易中的当事人在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进行界定。在国内,针对金融衍生品的法律规制尚未出台,这就使得金融衍生品的监管缺乏根本的法律保障。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尽快在《商业银行法》、《证券法》等金融市场主体法中增加金融衍生品的相关规定就成了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李艳.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及策略[J].时代金融,2012(3).

[2] 张睁睁.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工商管理与金融学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 衍生金融工具 风险管理 会计信息 披露

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传统收入的萎缩和衍生金融工具的兴起,商业逐渐把衍生金融工具作为营利模式之一。但是,衍生金融工具又是一把双刃剑,具有收益和风险放大功能,所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每一次金融危机几乎都与衍生金融工具有关,尤其是美国次贷危机,显示了衍生金融工具的脆弱性和高风险性。所以,在利用衍生金融创造价值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内部控制,规避市场风险。

一、衍生金融工具概述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含义

衍生金融工具是指从传统金融工具中派生出来的新型金融工具,其价值依赖于标的资产价值变动的合约。当前商业银行开展的远期利率协议,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权,利率期权、掉期和利率互换等都属于衍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对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用途是对冲风险,使基础产品、基础证券价格等免受价格波动的风险。当市场上一部分交易者寻求规避风险时,另一部分交易者通过收费来承担风险,承担风险的一方拥有盈利的机会。衍生金融工具对风险和收益具有放大效应。因此,商业银行涉入衍生金融工具,特别要关注风险防范。

(二)商业银行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的角色分析

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商业银行既可以是经纪商和交易商,也可以是风险规避者。角色不同,其所承担的风险也不相同。

1.经纪商角色

经纪商的功能是发掘出风险规避者和风险承担者,即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者和交易对手。并促成达成双方达成交易合约。经纪商没有持有头寸,只从交易中收取手续费,所以经纪商不需要承担任何市场变动风险。

2.交易商角色

交易商不单是经纪商,还是交易双方的交易对手。交易商虽然不以持有头寸为目的,但是要与交易双方分别签订合约,需要承担市场市场变动风险。因此,交易商一般是资本雄厚的大型商业银行或证券公司。

3.使用者角色

商业银行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动机与其他持有者并无二致,要么是套期保值,规避风险;要么是投机套利,获取投资收益;要么是调整金融工具组合。

二、商业银行参与衍生金融工具的动因

(一)价值创造动机

随着商业银行竞争的加剧,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中国逐步解除了金融领域的壁垒,全面开放金融市场步伐的加快,作为金融市场主角的商业银行面临空前的挑战。商业银行利差越来越小,利差收入规模越来越少,迫使商业银行不得不寻求新的盈利模式。保有同时不断扩大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份额,是我国的商业银行提高自身实力的最有效手段。目前,国际知名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一般都达到了总收入的50%以上,衍生金融工具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见,通过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为客户提供风险管理,赚取手续费收入,将会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未来主要的盈利模式之一。

(二)规避风险动机

商业银行属于高财务杠杆行业,金融工具市场变动风险特别大,有必要通过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减轻金融市场变动风险。

(三)盈余管理动机

据统计,目前在国际金融市场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多达1000多种,而由它们衍生出来的各种复杂产品组合更是不计其数。与基础金融工具相比,衍生金融工具的结构更为复杂,商业银行内部人可以利用交易信息的优势,并利用内部信息不均匀扩散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进行利润操纵。

三、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分析

(一)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分类

衍生金融工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其较之基础金融工具面临更大的操作风险。巴塞尔银行业监管委员会将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五类。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基础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受市场因素影响发生的波动对衍生金融工具头寸价值的影响;信用风险是指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对手违约而带来的风险;资金流动性风险是指因无法按合约要求追加保证金时,被强制平仓的风险;操作风险是由于内部控制缺失或者已有内部控制失效所导致的意外损失的风险;法律风险是指衍生金融工具合约不能依法执行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包括合约约定不明确、合约本身无效、交易对手不具备法律授权、相关条款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等。

(二)衍生金融工具操作风险分析

衍生金融工具采用信用交易机制,具有强烈的杠杆效应,投资失败固然会放大损失,然而一旦投机成功,同样也会使收益被成倍放大。因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机制特别容易诱发心态,进行违规操作。2004年底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衍生金融期货巨额亏损事件充分说明了衍生金融工具的高投机性和高风险性。2002年巴塞尔委员会选取89家大型银行对因操作风险造成的损失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仅仅一年内,平均每家银行就发生了超过528起操作风险事件,其中有一家银行发生超过2000起操作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高达77.95亿欧元。

(三)衍生金融工具价格变动风险分析

鉴于衍生金融工具的高风险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以及我国2006年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均要求将衍生金融工具分类为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交易类金融资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要求企业初始确认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时,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相关交易费用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企业还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对此类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以及汇兑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将衍生金融工具的潜在风险暴露出来。虽然公允价值能够及时反映价格变动风险,并能够为风险管理提供更加相关的会计信息,但是在金融危机时期,公允价值却具有火上浇油的作用。因为银行业计提的巨额资产减值损失,容易引发市场恐慌,进一步刺激金融业股票价格的狂跌,并形成连锁反应。为此,2008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了《2008紧急经济稳定法案》(救市法案),授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金融危机时期有权暂停使用公允价值。尽管如此,在常态下,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对银行业损益的巨大影响依然是存在的。

四、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策略

(一)以资产保值为主要目的

衍生金融工具在现实交易中是一把双刃剑,高杠杆的财务运作意味着高风险的存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尚待完善,商业银行的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应当定位于以资产保值为目标,审慎和适度地参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对冲自己因利率、信用等风险而暴露的头寸,规避资产减值风险。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根据会计准则,商业银行将衍生金融工具分类为交易性资产,并且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和在表内反映之后,使得资产负债表中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不断地发生波动,进而引发利润表中的利润发生剧烈的波动,商业银行经营开始显性化。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加大风险管理的力度, 特别是要加强内部控制,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内部约束机制。一是要设立直接向监事会或董事会负责的相对独立的内部控制机构,专门负责风险管理工作;二是实行严格的前后台职责分离,做到前台交易与后台结算分离、自营业务与代客业务分离、业务操作与风险监控分离,形成相互监督、制约机制;三是建立各种风险准备金制度、集中交易制度、各种交易金额上限制度和预警制度等,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三)加强风险信息披露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起源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和委托关系的形成。信息披露是暴露风险,消除信息不对称,加强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关键在于披露是否真实可靠,披露是否充分及时以及披露的对象之间是否公平。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要求披露的内容具体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衍生金融工具有关的收入、费用、利得或损失,与各类金融工具风险相关的描述性信息和数量信息,还应当披露包括信用风险、流动风险、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其他价格风险等的相关信息。因此,商业银行只要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信息披露,便可以及时地将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及时暴露出来,揭示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并有助于督促管理层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加强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马颖.商业银行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动因的财务透视[J].会计之友,2009(15).

[2]郝二辉,田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J].商业会计,2011(03).

[3]姚继红.商业银行会计业务操作风险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

上一篇:风险管理的基础知识范文 下一篇:对金融监管的认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