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床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09-19 06:01:55

卧床病人护理措施

卧床病人护理措施篇1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压疮

长期卧床老年患者是临床中发生压疮并发症的主要群体[1],伴随我国老龄化加剧该类病患的压疮发病率也逐年增加。压疮主要由于活动障碍、肢体与神经功能退化以及循环功能下降所引发,发生压疮后病患的生活质量会严重下降[2],如并发症程度严峻甚至会引发致命性感染事件,一直是临床护理学领域中所面临的的主要研究课题。本院为进一步改善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压疮发生情况,针对部分病例开展了预见性护理干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84例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均为本院在2013年1月~2014年6月所收治,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干预组中有男23例,女19例,年龄62~84岁,平均(73.4±1.7)岁;对照组中有男22例,女20例,年龄61~86岁,平均(74.1±1.4)岁。两组样本的临床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病例给予常规护理方法,采用气垫床,定时对患者进行1次翻身措施,为每位患者均设置翻身卡,保证良好的护理交接。卧床期间保证干净、整洁的病床环境,采用左卧位、右卧位与平卧位三种不同交替,并且增加营养干预内容。

1.2.2 干预组 干预组病例则在病床环境、心理干预与营养干预的基础上增加应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开展内容如下。

1.2.2.1预见性健康教育 定期对老年患者开展访视工作,给予详细的压疮预防知识宣教,将并发症的主要发生部位与防治方法详细交代,增加对并发症危害的灌输增加患者自身对并发症预防的重视程度。在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以示范的方式将预防方法详细告知,完全掌握防范内容后增加主动预防意识,进而确保降低压疮的发生机率。

1.2.2.2 预见性风险评估 应用Braden量表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并发症风险评估,评分结果在16分或以下者则提示存在一定程度的压疮风险,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风险程度的了解来针对性的给予预防干预处理。

1.2.2.3预见性皮肤护理 经常对老年患者进行皮肤清洁工作,患者如存在呕吐与排便失禁等情况则立即给予相应的处理,确保皮肤干燥、清洁。采用气垫床,并每隔2h完成1次辅助翻身,卧床变换依次为左卧位、平卧位与右卧位的方式。给予适宜的肢体摆放,经常给予背部与受压部位的按摩措施,促进局部的血运循环,避免长期压迫下引起并发症。

1.2.2.4家庭养护干预 要求患者家属保证老年患者家庭居室环境的干净与整洁,采用盆栽或花卉等植物进行室内装点,以此增加室内的良好生活气氛,进而促进患者面对疾病的良好心态与信心。

1.2.2.5预见性运动干预 长期卧床状态下患者肌肉组织存在萎缩的风险,会影响到正常的肢体功能,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床上运动的鼓励机制,自行运动受限者则要求家属给予一定程度的协助。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老年患者发生压疮的实际例数,计算不同组别的发生机率,并给予统计学比较与处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病例的压疮发生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压疮是老年卧床患者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3],主要由于老年患者肢体、神经以及循环系统障碍而引发,其多发于患者的肩胛、尾骶、髋部以及椎体隆突处等[4]。疾病不但会降低患者的生活状态,也会引发继发性感染等危险事件,存在一定的生命威胁程度[5]。

良好的护理干预是避免并发症发生的最有效方式,为进一步探寻最佳护理方法,本研究针对42例老年患者开展了预见性护理干预模式,其护理内容主要在常规病床、心理与营养干预的基础上增加早期预防宣教、风险评估、皮肤护理与床上运动等措施。本组患者经过临床预见性护理干预后,其压疮发生率仅为4.76%,而同期常规护理患者的发生率为16.67%,两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提示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充分降低压疮发生机率,减轻病患痛苦程度。

综上所述,针对长期卧床老年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压疮的发生机率,减少患者的生理损伤,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熊慧,郑聪,彭晓玲,等.泡沫敷贴在老年卧床患者压疮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老年医学,2013,1(9):788-789.

[2]胡佩芬,张凌.护理干预对预防老年卧床患者院外压疮的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9):6147-6148.

[3]张慧雪,陈秀珍,苗兰,等.综合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卧床患者压疮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91-92.

[4]唐丽安.老年卧床患者压疮的预防与护理[J].医学美学美容,2013,22(4):97.

卧床病人护理措施篇2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160

神经内科危重及肢体功能障碍、活动受限卧床的病人较多,加强卧床病人的护理、预防压疮的形成对减少病人的痛苦,降低护理难度及医疗费用,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所以预防压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我科2000年1月~2009年6月所收治的病人中32例发生压疮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压疮的临床观察和护理措施,谈一下压疮管理体会。

压疮形成原因

压疮发生的因素分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有年龄、营养不良、活动障碍、感觉缺乏(脊髓损伤、截瘫病人)等因素。外因主要来自压力、剪切力、摩擦力和潮湿环境等,还有体重精神心理因素,是多种因素相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压疮的好发部位

压疮好发于长时间受压和缺乏脂肪组织保护,无肌肉包裹或肌层较薄的骨骼隆突处,如枕骨、耳廓、肩胛骨、肘部、背部、椎体棘突、髋部、骶尾部、膝关节内外侧、足内外踝、足跟等处。

压疮的预防

提高护理人员对压疮的防范意识,预防压疮是护理安全工作一项主要内容,是评价考核每位护士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应加强教育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减少压疮的发生率。把皮肤护理的工作责任到人、责任到岗位。做到卧床病人班班床头交接皮肤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护士长不定期跟随交班,以督促护理人员的工作,并且对卧床病人皮肤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做好新入院患者的皮肤评估工作,对卧床病人填写皮肤评估表,根据评分判断病人皮肤危险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带入压疮患者要详细记录在首次护理记录单上并让家属确认签字认可,并对压疮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教育患者家属共同防范压疮的形成,家属对压疮防范的重视程度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其家属的重视程度与压疮的形成成反比,家属越重视,压疮的发生率越低。首先应向家属讲清压疮防范的利害及形成压疮后的危害性,以取得家属的配合,对那些极不配合的病人家属,护理人员更应加强督促和护理。不能因家属的放松而放松我们的护理工作。反之护理人员对这样病人更应加强护理。

预防压疮形成还在于消除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发生压疮的病人一般都是长时间不能变换,皮肤经常受潮湿、摩擦等刺激,全身营养不良等原因,因此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预防。①局部减压、勤翻身、卧气垫床、督促和协助卧床病人经常更换卧位,一般2小时/次,必要时1次/小时。并在骨骼隆凸和皮肤与皮肤相接触的部位垫软枕,尤其是双膝关节和双足内外踝及足跟。②避免摩擦:搬动病人时避免拖、拉、拽、扯动作,防止摩擦损伤皮肤,可在病人背部及臀部下垫1m×1m的软垫,翻动病人时可利用软垫抬起病人,采取软垫与床单之间的移动变换病人,减少对病人皮肤的摩擦损伤。③避免不良卧位:平卧位床头抬高30°时就会产生剪切力,再加上病人体重产生的压力,可在底尾部产生较大的损伤。因此床头抬高30°以上的卧位时间不宜过长。④避免潮湿:大小便失禁的病人、出汗及分泌物多的病人应及时擦洗,更换衣物床单。床铺勤整理,保持清洁干燥平整无渣屑,病人皮肤不能直接接触塑料布或橡胶单。⑤按摩:目前在压疮护理中对按摩这一措施有新的认识,认为按摩无助于预防压疮,因为软组织受压变化是正常皮肤的保护性反应,解除压力后,一般30~40分钟可退色,不会形成压疮,无需按摩。如果持续发红则表明软组织有损伤,摩擦会加重损伤程度,应禁用按摩。⑥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不能经口进食的病人应尽早采取留置胃管鼻饲,以满足病人营养需要。

卧床病人护理措施篇3

【关键词】 坠积性肺炎;预防措施;护理对策

所谓坠积性肺炎是指因长期卧床导致的呼吸道分泌淤积在中小气管所致的一类疾病, 此病症的出现常为细菌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 极大程度的加重了肺部感染的可能。该病常以卧床患者为主要人群, 发病率较高, 且危险性较大, 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1]。因此, 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提供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现将本科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科自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长期卧床患者70例的临床资料。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 每组均35例。对照组中男19例, 女16例, 年龄在67~86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74.3±2.5)岁。试验组中男18例, 女17例, 年龄在65~84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76.1±2.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与年龄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患者采取一般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干预, 方法如下:①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部分患者因疾病诱发的生理及心理问题, 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沟通障碍, 这就需要护理人员能够采用温暖贴心的语言给予患者关怀, 或发放图文教育手册, 播放音乐等, 以达到放松患者心情的目的, 同时加强护患之间的信任[2]。②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要求护理人员能够对患者的病史及治疗情况进行全方面的了解与评估, 并在护理期间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排便性状等进行记录, 若出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③护理:要求护理人员能够将患者的床头垫抬高, 时常为患者更换, 不仅可改善皮肤受压情况, 同时保证了呼吸道顺畅[3]。④卧床活动护理:定时为患者进行叩背及翻身的工作, 且注意在叩背及翻身期间注意动作轻柔, 避免造成皮肤的擦伤及破坏。⑤吸痰护理:要求护理人员能够注意吸痰的顺序, 应先确保先将气管内的痰液吸出后再将口腔及鼻腔内的分泌物进行吸出。另外, 在插入导管时同样注意动作轻柔, 避免损伤气管黏膜。⑥保证清洁:保证室内环境清洁及室内外通风正常, 并进行定期空气消毒, 更换床铺[4]。

1. 2. 2 试验组患者所采用的护理干预方法如下:在进行一般护理的基础之上采取以下措施。

1. 2. 2. 1 口腔护理 每天用0.9%氯化钠注射液对患者的口腔进行清洁1~2次, 保持口腔清洁、湿润, 预防口腔感染等并发症。

1. 2. 2. 2 防止呛咳发生 ①饮食呛咳护理: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决定进食形态, 并保证摄食的, 防止在进食过程中出现下滑, 以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②鼻饲护理:确保导管通畅, 注食前注意观察是否有胃内潴留, 摆正, 抬高床头30°, 防止误吸, 限制每次注食量不超过200 ml。

1. 2. 2. 3 雾化吸入 使用雾化面罩使气雾随患者呼吸缓慢吸入, 可根据病情采取半卧位或侧卧位(抬高床头), 对于神志清的患者, 嘱其做深呼吸, 达到利于排痰的目的。雾化吸入后配合翻身、叩背或使用多频振动排痰机。所选药物遵医嘱选用庆大霉素、α-糜蛋白酶、氨溴索等。

1. 2. 2. 4 中医护理干预措施 ①使用多频振动排痰机:餐前1~2 h或餐后2 h, 患者取侧卧位或坐位, 接上扣击头。初次设置频率15赫兹, 根据患者病情及体质情况调节需要频率, 方向从肺底部, 由外向内, (下肺)由下往上、(上肺)由上往下。每次10~20 min, 2次/d。②穴位按摩:选择孔最、太渊、尺泽、足三里、丰隆、定喘、天突等穴位进行1~2次/d的按摩, 每次10~15 min。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与统计两组患者三个月内长期卧床原因以及发生坠积性肺炎的感染例数。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 以均数± 标准差( x-±s)的形式对数据进行表示, 以 P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发病情况。两组患者基本情况等病例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试验组出现坠积性肺炎的患者数明显较对照组少, 少22.85%, P

坠积性肺炎作为长期卧床患者中的常见病, 发生率极高, 主要发病原因可归纳为:患者因长期卧床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的同时, 伴有各个器官功能障碍, 其中最为严重的即是肺部活动功能受限引起的呼吸道分泌物阻塞而引起的肺部感染, 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甚至危及到患者的生命。而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明显降低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 据本次试验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出现坠积性肺炎的患者数明显较对照组少, 少22.85%, P0.05)[5]等人于2012年的研究结果相符, 证实了护理干预的重要性。综上所述, 行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 提高卧床患者的生存质量, 临床应用价值较为突出。

参考文献

[1] 蒋颖,顾娟.坠积性肺炎的成因及相关护理对策.齐鲁护理杂志, 2009, 25(23):2341-2342.

[2] 郑东升,何丽欢.老年坠积性肺炎的特点和治疗.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9, 15(11):980-982.

[3] 崔晓媛,邓敏.坠积性肺炎的护理管理.黑龙江医药, 2011, 9(03):547-548.

[4] 王梅.两种雾化吸入治疗老年坠积性肺炎的效果观察及护理.全科护理, 2011, 35(27):1098-1099.

卧床病人护理措施篇4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临床护理路径;健康教育

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会逐渐发生退化,髓核逐渐失去弹性,继之椎间隙变窄,在外力作用下,易发生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突出,压迫神经、血管、脊髓而产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状[1]。临床护理路径是加速患者康复、减少资源浪费的一种护理服务模式,护理人员根据路径对患者进行从入院到出院的系统、动态、连续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1 临床资料

2012年7月~2014年7月,在我科室住院的腰痹保守治疗的患者2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实施治疗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护理治疗措施,在患者出院前一日进行问卷调查。

2 腰痹临床护理路径表的设计

腰痹患者的护理临床路径表格以时间为横轴,以医疗措施、检查和化验、评估、活动、治疗和护理、饮食指导、宣教、监测、出院计划、治疗护理结果等10项理想护理手段为纵轴,内容依据病程进展阶段和住院日期制定,进行入院教育,评估一般状况,介绍各项辅助检查前注意事项,饮食指导,日常护理指导,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腰痹病专科护理指导,腰部功能锻炼指导,交待出院后注意事项,指导出院带药的煎服法,协助办理出院手续等。

3 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

3.1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方法 责任护士必须按当日护理路径的内容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分析病情发展,实施相应的护理技术操作,及时解决患者问题,根据治疗的不同阶段向患者及家属开展相关健康教育,并在临床护理路径表格栏内用"√"的方式记录,患者理解后,护患双方均在表格下方签名并注明完成时间,患者出院后,该表格完成收回。

3.2临床护理路径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3.2.1关注患者疼痛程度,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嘱患者卧床休息,可指导患者采取屈膝屈髋,左侧或右侧卧位,仰卧屈腿位,屈膝卧位等,使肌肉放松,减轻疼痛,并给予必要的局部热敷、理疗或使用止痛药物。

3.2.2了解患者肢体感觉及运动情况

3.2.3严格卧床休息。

3.2.4躺床及离床注意事项:起床时应先平卧位佩带好腰围,然后侧卧,用一只手慢慢撑起身体,坐直。禁止平卧位时突然翻身起床的动作。由坐位改为卧位时,以一只手撑住身体,慢慢侧卧,然后在平卧,松开腰围。

3.2.5关注患者排泄情况,预防便秘:指导患者饮水量1500ml/d以上,晨起空腹服一杯温开水或蜂蜜水,多进食蔬菜,水果有利于通便。

3.2.6硬膜外注射护理:注射后需注意观察患者血压情况及双下肢运动感觉情况。

3.2.7腰椎皮牵引的护理:患者在进行腰椎皮牵引时,应注意不要空腹或过饱,牵引重量一般为体重的1/3,1次/d,连续3d,以后隔日1次,30min/次。骨盆牵引带松紧应适中,牵引结束后应平卧10~20min再翻身活动。

3.2.8功能康复锻炼指导:待疼痛症状明显减轻后,开始指导患者进行双下肢肌群及腰背肌群功能锻炼。

3.2.9日常生活指导:嘱患者避免长时间坐位,每30min站起一次,活动一下四肢,减少弯腰的动作,不要一只手提重物,使腰部用力不平衡。尽量使用淋浴,不使用盆浴。

3.2.10出院宣教:6个月内禁止抬重物。抬物体的姿势应是先下蹲,将物品抬起,避免腿直立依靠弯腰的力量抬物体[2]。

4 结果

通过临床资料,科室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以来,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明显缩短,医疗费用减少,患者及家属可预知本科护理常规、检查项目、治疗项目。护理手段的规范化,患者焦虑程度明显下降,能够积极配合护理工作,使护理质量大为改进,满意度显著提高。

5 讨论

5.1临床护理路径对医务人员的作用

5.1.1提高护士专业素质 有了文字资料及相对固定的时间表,避免了由于护理工作繁忙而导致的护理措施出现遗漏和疏忽的现象,同时也避免了护理人员个人业务水平、能力不同而造成的护理缺陷[3]。

5.1.2减轻医务人员工作量,减少因不规范及疏忽所致误差 临床路径表记录简单方便,应用临床护理路径仅在患者出现特殊变化时,才用"×"标注在路径相应内容并做相应记录。无特殊变化时,一律在路径相应内容旁打"√",这样既记载了患者病情变化,又节约护理资源,大大减少护理人员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5.2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的作用

5.2.1临床护理路径使患者主动参与康复计划 患者预先知道所接受的护理,对自己的疾病治疗有相应的心理准备,提高了健康教育的知晓率。

5.2.2体现患者第一的护理服务理念 路径提高患者的自身管理意识,增加医务人员的沟通机会,融洽医患关系,患者自身可预计出院时间,推测治疗费用,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5.3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促进了整体护理的深入 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使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化、具体化、满足了住院患者的需求,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改变了服务理念,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使整体化护理向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云,李艳燕,柳健,等.最近医院骨伤科专病护理路径[M].第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7:356.

[2]张云,李艳燕,柳健,等.最近医院骨伤科专病护理路径[M].第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7:360-361.

卧床病人护理措施篇5

【关键词】脑卒中 便秘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201-02

脑卒中是由于急性脑循环障碍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临件。病人可因周围环境的改变及排便习惯和姿势的改变发生便秘,也可因长期卧床致全身代谢降低,肠蠕动下降,加上饮食量过少,尤其粗纤维和水份摄入不足,不足以刺激肠道的正常蠕动而造成便秘,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同时对脑血管疾病本身的康复也会产生不利影响,用力排便可使血压和颅内压骤增,发生脑血管破裂,导致脑卒中猝死。因此,应及时给予脑卒中便秘病人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以减轻病人的痛苦,促进脑血管疾病的康复。笔者于2008年9月-2009年9月对30例脑卒中病例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30例患者中男19例,女11例,脑梗塞18例,脑出血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肢体活动障碍25例,限制性卧床5例。

2 护理措施

2.1 客观评估,制定个体化方案 客观评价病人的基本情况,针对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方案,并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进行调整,以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

2.2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关心体贴病人,主动向病人了解病情、生活情况和各种需求,及时给予满足,克服急躁、焦虑心理,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向病人及家属解释卒中与便秘的关系以及发生便秘对疾病的危害,使病人及家属从心理上得以重视。尽可能提供病人单独隐蔽的环境及充裕的排便时间,以尊重病人隐私,消除紧张情绪。

2.3 形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及姿势每天排便时间最好安排在早餐后30~40min。平时有便意时,应立刻排便,不能刻意忍耐,造成意识性便秘。即使没有便意,也应对卧床病人按时给予便器,做排便动作10~15min[1],以促进正常排便反射形成。如果病人不能适应卧位排便,可略抬高床头15~30°。

2.4 运动及按摩疗法

2.4.1 运动疗法 运动能加快胃肠蠕动,促进粪便排出。腹式呼吸运动:用鼻慢慢深吸气时感觉腹部尽量鼓起,而后缩唇如吹口哨状,经口慢呼气,以增加肠蠕动和腹肌收缩力。病人每2小时翻身1次。能自主活动者,鼓励进行床上自主运动,如做双腿蹬自行车状等。昏迷或有肢体偏瘫不能自主活动者,可由护士协助做被动运动。

2.4.2 脐周按摩法和穴位按摩冯秀珠和黄春燕等[2]用脐周按摩法治疗老年人便秘,有效率可达96%。方法为:病人仰卧或半卧位,腹部自然放松,操作者用手的大小鱼际肌在病人脐周沿顺时针方向按摩,每次10~15min,每日早晚各1次,也可便前20min钟或餐后2h进行。余立军和李艳娟等[3]对50例习惯性便秘病人用穴位按摩的方法进行护理,晨间起床后或根据排便习惯在排便前30min按摩三阴交、天枢、气海、八穴,3个月后发现便秘症状改善率90.5%,且无复发。

2.5 饮食护理合理饮食,适当增加水份和纤维素的摄入。给予低盐、低脂、高纤维素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减少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的摄入,条件允许的话可每天喝一杯酸奶。忌食烈酒、浓茶、咖啡、辣椒、烟等辛辣刺激性物品,忌暴饮暴食。除急性脑水肿高峰期外,饮水量保持在每天1500~2000ml,以保证机体有足够的水份润肠通便。将蜂蜜30g,精盐3g,加入凉开水调匀,每天早晚各服1次,有良好的润肠通便作用。老年病人多食粗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是缓解便秘的必要措施,植物性食物是膳食纤维的天然食物来源,蔬菜、水果、粗粮、豆类及菌藻类食物中含量均很丰富。

2.6健康教育对刚入院的病人进行健康宣教,使病人及家属了解便秘的危害及有效预防便秘的方法。告知病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便秘防治的基础,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是脑卒中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3 结果

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30例脑卒中病人便秘均得到缓解,有效地减少了因便秘引起的并发症的发生。

4讨论

脑卒中病人实施的护理措施应用得当,对病人无任何痛苦和副作用,可以减轻便秘的症状,减少便秘所引起的并发症,同时避免了长期应用泻药带来的不良反应,有利于脑血管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梁运莲.脑血管病患者便秘的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0):2969.

[2]冯秀珠,黄春燕,苏海丹.脐周按摩治疗老年人便秘效果观察和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4):347-348.

卧床病人护理措施篇6

【摘要】肺心病患者在急性加重期常并发多脏器衰竭,全面正确地评估病情,制定详尽的护理措施,并正确有效地实施是配合抢救成功的关键,加强急性期护理能有效地提高肺心病患者存活率,降低死亡率。我科从2010年至2011年收治58例慢性肺源性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经积极抢救,有效的护理,取的满意的疗效。具体措施总结如下:

【关键词】 肺心病 急性加重期 护理措施

1 临床资料

本组58例患者,均符合《内科学》[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其中男35例,女23例,年龄60—75岁,平均67.5岁,伴肺性脑病4例,消化道出血2例,右心衰11例,无1例死亡。

2 治疗和护理

2.1 护理目标 改善呼吸状态和维持正常的体液平衡及营养,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2.2 护理诊断及原因

(1)气体交换受损:与肺通气/血流比值改变,供氧不足有关。

(2)清理呼吸道无效:与痰液粘稠,无效咳嗽方式有关。

(3)心输出量减少:与缺氧致心肌损害,酸碱失衡有关。

(4)潜在并发症:A,肺性脑病,与高碳酸血症与关;B,消化道出血,与机体应激有关。

(5)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摄入不足及代谢需要量增加有关。

(6)活动无耐力:与肺心病致组织缺氧有关。

(7)焦虑:与病人害怕死亡有关。

(8)皮肤完整性受损:与长期卧床,虚弱有关。

(9)呼吸模式改变:与建立人工气道有关。

2.3 治疗措施

(1)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使动脉学血气分析值在正常范围:A,评估患者的呼吸状态,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的征象。B,监测生命体征,动脉血气分析值的变化。C,促进有效的呼吸形态:端坐位或半卧位,指导患者腹式呼吸,横膈式呼吸。D,给予低流量吸氧,并密切观察吸氧后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氧流量,保证鼻导管通畅。经常注意鼻导管或鼻塞有否阻塞,常规更换鼻导管每日2次,若出现有分泌阻塞,应几即刻更换。E,避免穿过紧上衣,以免影响胸廓活动度。F,遵医嘱应用呼吸兴奋剂及支气管扩张剂,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G,必要时予气官插管,使用呼吸机,协助改善气体交换。

(2)清除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A,评估咳嗽,咳痰的性质,量;评估病人的饮水量,皮肤粘膜的弹性。B,鼓励病人将痰咳出,评估病人的体力状况和咳嗽能力,指导有效排痰的方式,在一个较舒适的位置能用腹肌较有有力的将痰咳出。C,排痰前,协助病人翻身,叩背;由下向上,由外向内,使痰液松动,利于排出。D,鼓励病人经常变换,病情容许,指导病人行引流。E,痰液粘稠时遵嘱行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常用超声雾化吸入。F痰液粘稠、咳嗽无力时吸痰,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G 排痰后做好口腔护理,并观察口腔粘膜有无异常。

(3)维持心搏出量在正常范围;A估计患者水肿部位及程度,每日测量水肿部位周长,记录24H出入量。B取半卧位,抬高水肿下肢,增加静脉回流以减轻水肿。C适当限制液体;减少饮水量,控制补液量,减少钠盐摄入,限制夜间液体入量。D遵医嘱用强心、利尿药、血管扩张剂,并监测心率、血压、尿量,观察用药效果。E使用输液泵,准确控制液体入量及速度。F合理用氧,指导有效咳嗽排痰。

(4)严密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A 肺性脑病(4例);观察神志、意识、精神症状改变,如出现睡眠颠倒、头疼、头晕、兴奋、烦躁、神志恍惚、嗜睡甚至昏迷、抽搐等症状,应入住监护室,进行监护,床旁加床栏以防坠床。慎用镇静、安眠药,以防抑制呼吸而诱发或加重肺性脑病。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B心力衰竭(11例):监测生命体征,至少每4h一次。观察记录心衰的早期症状和体征并记录24h出入量,监测血清电解质。出现心衰症状时,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活动,严格控制液体入量及钠盐摄入,输液速度不超过20~30滴/分,提供病人一安静舒适的环境,限制探视,保证病人充分休息。取半卧位和半坐卧位,给予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避免过饱。遵医嘱及时给予利尿剂,强心剂,扩血管药,抗心率失常药,同时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C,消化道出血(2例):注意观察腹部症状和体征,视出血量多少分别给予禁食,流质或无渣饮食,配合医生积极处理。

(5)维持足够营养,减轻呼吸道疲劳:A评估病人的营养状态及饮食嗜好。B给予合理的营养指导: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鱼蛋,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尿少,水肿者,应限制,水盐的摄入。C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胃肠内营养或静脉补给营养。

(6)指导病人适当活动:A评估患者活动度及耐受力;B,向病人讲解活动对身体恢复的重要性;C,鼓励充分卧床休息,尤其在下床活动前和吃饭前;D,指导病人活动时配合呼吸,以减少活动费力程度;E对长期卧床病人鼓励其翻身,更换,预防并发症;F,与病人共同商定活动计划,可以先在床上活动四肢,然后在床边活动,循序渐进,养成每天活动的习惯,但应避免过度活动而增加心脏负担;G,把障碍物从病人经常走动的区域移开以保障病人安全活动,活动时专人陪伴指导;H,活动时如出现呼吸困难,大汉,脸色苍白,及呼吸,心跳,血压改变,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并视病人需要给予氧气吸入。

(7)减轻病人的焦虑:A评估病人平时面对压力的调整方法;B评估病人焦虑程度;C,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D陪伴病人,给病人提供现实性的保障证;E倾听病人和家属对疾病的感受,提供其所需要的资讯;F鼓励病人缓慢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分散病人注意力;G,保持病人舒适;H,每项操作前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病人的配合。

(8)保持皮肤完整性,预防褥疮: A,评估病人皮肤一般状况,有无发红,水肿,充血,疼痛,瘙痒等。B,评估病人对皮肤受压的感知情况,能否自主变换,评估病人活动能力。C,根据病情制定翻身时间表,一般1次/1—2h。D,制定预防受损的常规措施:经常更换,以避免局部长期受压;翻身时避免托,拉,推,防止皮肤受损;骨隆突处垫气圈;避免学,尿,汗渍局部刺激,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无皱褶,无渣屑;用热毛巾擦浴受压部位,或50%乙醇按摩受压部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E,如病情容许鼓励下床活动。F,合理使用保护性措施:睡海绵垫,水垫,或气垫床。G,鼓励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和水分。H,发生.褥疮后,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褥疮面再扩大,并促进愈合。

(9)呼吸模式改变的护理:对昏迷病人或呼吸道大量痰液潴留伴窒息危险,或动脉二氧化碳分压进行性增高的病人,应及时建立人工气道和机械通气正支持。A气管插管:患者头部保持水平,妥当固定牙垫与导管;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B气管切开;24小时内注意切开处有无渗血,保持气管套管外请清洁,每天更换无菌敷料,气管内导管每4—6小时取出清洗,煮怫消毒。C机械通气应熟悉呼吸机的性能和特点,观察机械运转情况。防止连接管脱落或漏气,严格清洁消毒。

3 讨论

肺心病在急性发作期往往症状加重,并发症多而危重,护理工作繁琐、复杂、多变,还常常出现病情突然加重。不仅医师的治疗十分重要,我们的护理也不能松懈一步,我科护理工作严格按照上面的护理措施,不断的实践、探索全年收治58例病人无1例死亡,提高了病人的存活率。

参考文献

卧床病人护理措施篇7

【关键词】 长期卧床; 身体功能恢复; 系统化护理干预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ference on the recovery of long-term bedridden patients.Method:178 long-term bedridden patients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and divided them equally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odevity of the patients ID,89 cases in each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ferences in addition to regular nursing treatment and monitoring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only regular treatment and nursing monitoring,the nursing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fter nursing care of the two groups,the observation group in physical function,psychological function,social function and material function scor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self-care ability of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compared the two groups,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Long-term bedridden; Body function recovery;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ference

医院住院患者中,长期卧床的患者很多,尤其是在ICU、CCU、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及各专科重症监护室[1]。患者因长期卧床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的同时,伴有各个器官功能障碍,生活质量下降,并发症发生率高,住院频率高[2-3]。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逐渐来临,老年人医疗、保健、护理等问题凸显,与年龄相关疾病年患病率渐增,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也逐年增多[4]。长期卧床患者丧失自主活动能力和自理能力,生命质量基本为零并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成为医疗卫生事业的负担[5]。由于人的老化、疾病导致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对长期卧床患者的康复护理原则首先采取“维持基础生活护理和预防并发症”为主要目的,重点是要解决患者的心理、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等[6]。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只要对其制定周密的系统化护理干预,严格执行护理措施,就能有效减轻他们的痛苦,增强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7]。本研究对长期卧床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住院长期卧床患者178例,本研究方案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住院号的奇偶数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89例,其中观察组男51例、女38例,年龄40~73岁,平均(61.25±12.42)岁;卧床时间20~38 d,平均(27.8±2.5)d;对照组男49例、女40例,年龄42~75岁,平均(62.17±13.09)岁;卧床时间22~40 d,平均(27.1±2.2)d。所有患者均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无感觉性失语,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一般护理干预方法,常规护理干预包括:(1)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变化;(2)加强翻身,更换不同;(3)大小便护理,减少肠道毒素的吸收,保持胃肠功能;(4)安全护理,防跌倒、坠床、烫伤、损伤(感觉障碍);(5)心理护理―抑郁,关爱患者,亲人陪伴―亲情是最大的支持;(6)饮食护理:按需要量给予营养支持,补充机体生理需要的热量;(7)协助给予口腔护理、健康指导,病情稳定后给予常规功能锻炼。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1)支持性心理干预:由知识经验丰富的护士对患者照顾者进行疾病知识的健康宣教,对于掌握欠佳者给予个性化的讲解,结合患者日常生活情况及面临的具体问题详细的解释。患者长期卧床,突出的心理表现是恐惧、焦虑、悲观、孤独、压抑。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疏导,告知其疾病常识,并传授健康知识,用心与患者沟通,缓解其心理障碍[8]。启发患者接受现实,面对现实,认识自己有利的方面,劝导患者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面对人生,面对疾病,并介绍其他住院患者战胜疾病的实例,鼓励患者树立信心,与疾病抗争。对照顾者给予充分的信任、理解与支持,尊重他们的人格,理解他们所处环境,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每周组织一次交流会,谈谈照顾者在陪护期间睡眠不足,劳动强度大,心理压力增加等所导致各种身心不适感。解释恐惧不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对机体的影响,指导照顾者每天进行放松训练[9]。并加强与患者家属人员的沟通,争取家属的配合,鼓励家属经常探视、关心,以平静、轻松、愉快的心情感染患者,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10]。(2)皮肤护理干预:对长期卧床患者常规进行Braden压疮评分,皮肤极高危患者对患者进行Braden压疮评分1次/d,高危患者进行Braden压疮评分1次/d,轻中度危险患者进行Braden压疮评分1次/周,根据患者皮肤压疮评分的情况进行皮肤护理。保持病床单清洁、平整、干燥。长期卧床患者机体功能及免疫力下降,抵抗力下降,皮肤营养和弹性也逐渐降低,极易发生褥疮,老年患者皮肤胶原纤维萎缩,弹性降低,对外界的敏感性减弱。用温水为患者擦洗皮肤1~2次/d,擦洗完后用50%红花酒精按摩骨突出部位。保持皮肤清洁,减少局部受压,在患者身体空隙处垫软枕、海绵垫、气垫、水褥等,还可使用羊皮垫,促进血液循环,加强翻身,以改善受压侧肢体的血液循环,即可预防肺部感染,又可减轻下肢静脉的压力,利于静脉回流,以杜绝褥疮的发生。(3)卧床护理干预:一般患者的应变换2 h/次,当患者能在床上翻身或主动移动时,间隔时间可延长。第一是仰卧位:头部放在枕头上,面部朝向患侧,枕头高度要适当,胸椎不得出现屈曲。膝关节下方垫1个枕头,防止膝关节伸展。下肢大腿及小腿中部各放1沙袋,防止髋关节伸展、外旋。第二是患侧卧位:患侧肩胛带向前伸、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手指外展。患侧下肢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第三是坐位训练:早期生命体征稳定者应尽早使患者坐起,这样可防止肺内感染,改善心肺功能。坐起时间以增加5~10 min/次为宜,坐位时给予患侧支撑。第四是被动运动:缓慢而持续的牵伸痉挛肌,不断地给予按摩,让患者身心放松,反复进行,使痉挛暂时得以缓解。第五是主动运动:引导患者进行正常运动模式的主动性活动,既抑制了异常的姿势反应,又使肢体的痉挛得以缓解。指导患者进行桥式运动、手膝四点站立、跪立位、坐位的训练,最大限度地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和减轻痉挛程度[11]。(4)功能锻炼干预:给患者四肢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进行治疗2~3次/d,通过充气与放气的过程使得人体血管和肌肉扩张和伸缩,用压力按摩血管和肌肉,能有效的加速肌肉泵的作用,促进肢体静脉窦的血液向心回流,改善局部组织代谢的环境,增加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5)日常生活训练:随着患者病情好转,经日常生活的训练,使患者尽快能独立生活。训练应由简到繁,由室内到室外,逐步扩大:①让患者在床上学习如何来回移动,侧卧和坐起,渐延至起床、上下床;②拐杖平衡练习:学习和应用拐杖技巧,上下轮椅;③自我护理训练:个人卫生、刷牙、洗脸、洗澡等;个人体表修饰、梳头;上厕所或使用便器,大小便自我处理;就餐、穿、脱衣服等。

1.3 评价标准 (1)采用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评分[12]。(2)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13]。(3)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总分计为100分,包括上肢功能33项,计66分,下肢功能17项,计34分。分值越高,表示肢体运动功能越好;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总分计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14]。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SPS 17.0 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有差异者采用LSD两两比较),以P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后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存质量指标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状态功能上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自理能力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自理能力显著地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日常生活中,由于生病或受伤,患者遵医嘱或者由于患者角色强化以及家属的心理,患者自然地就会被安排或自我安排卧床休息[15]。长期卧床多患有中风、偏瘫、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等疾病,将导致患者生活满意度下降,并发症发生率高。还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如情绪低落、悲观厌世、睡眠障碍、食欲下降等负性情绪,这些负性情绪对病情的恢复具有不利的影响。长期卧床的不良反应已经得到广泛认识、研究,心理干预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减少患者焦虑、抑郁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6-17]。本研究结果显示所有长期卧床患者通过护理干预后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明显的下降,尤其是经过系统化护理干预的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也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针对性地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缓解老年患者的负性心理情绪障碍。

进行主动或被动的肢体功能锻炼等,可以有效地避免人为因素所致的不良后果。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的重点在于提高患者的身体机能,缩短卧床时间。本研究中经过对长期卧床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后Fugl-Meyer评分和ADL-Barthel指数均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说明经系统化护理干预后患者自理能力明显改善,与杨凤玲等[18]研究报道系统化的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长期卧床患者的功能恢复,提高肌力的恢复速度和避免肌肉萎缩情况的发生是一致的。

本研究通过对长期卧床患者制定周密的系统化的护理干预计划,严格执行护理措施,采取支持性心理干预、皮肤护理干预、卧床护理干预、功能锻炼干预,有效减轻他们的痛苦,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生存质量指标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经过系统化护理干预,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产生良性发展趋势,明显提高长期卧床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系统化的护理干预让长期卧床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降低,肌力和关节活动度增加,每天活动度增加,提高了患者的自理能力、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减轻家庭负担和提高个人尊严。

参考文献

[1]李金玲.长期卧床患者褥疮的预防和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4):104-105.

[2]许方慧,杨新爱,刘朝晖.35例长期卧床患者坠积性肺炎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4,9(7):217-218.

[3]朱晓萍,陈洪波,武变兰.对39例长期卧床患者社区干预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11,20(12):931-932.

[4]张洁.基础护理在长期卧床患者家庭护理中的作用[J].河北医药,2013,35(9):1431-1432.

[5]卢美秀,许淑莲.现代护理实务全书[M].第4卷.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64-67.

[6]张丽娟.护理干预对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8):90-91.

[7]陈玲.长期卧床病人的并发症预防和护理[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7):881-882.

[8]王变娥,高颖.浅谈内科长期卧床老年患者护理的特点[J].山西医药杂志,2013,42(10):1206-1207.

[9]孙亚超.心理干预对脑卒中长期卧床患者照顾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4,29(4):298-300.

[10]王法欣.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康复疗效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8):10-12.

[11]胡晓,黄署荣,衣国华.偏瘫痉挛患者的康复护理[J].社区医学杂志,2006,4(9):31-32.

[12] Zung W W K.A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J].Arch Gen Psychiatry,1965,6(12):63-70.

[13] Levi L,Anderson L.Psychological stress:population,environment,and quality of life[M].New York:Spectrum Publication Halsted press,1975:74-79.

[14]高天虹,张磊,薛有平.早期康复护理对髋部骨折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6):141-143.

[15]陈灏珠.默克老年医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26-254.

[16]陈茜,叶敏.老年卧床住院患者便秘的影响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9):805-806.

[17]杨雄辉.家属健康教育对老年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负性情绪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8):153-154.

[18]杨凤玲,范真,肖端偶,等.系统化护理干预对长期卧床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4,35(5):400-401.

卧床病人护理措施篇8

【摘要】目的 探讨骨科卧床患者发生便秘的护理措施。方法针对骨科老年卧床患者易发生便秘这一并发症,通过探寻其发生的原因,分析应采取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客观的观察评估病情、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教育患者养成规律的排便习惯、适当活动、合理用药以及健康教育等综合的护理方式,有效的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患者痛苦,促进了疾病更好的治疗及康复。结论 进行对证有效的护理治疗可以降低便秘的发生率。

【关键词】骨科 便秘 护理

便秘是骨科患者最常见的护理问题之一,正常人也有将近半数以上受到过便秘的折磨。便秘是指粪便停留在肠内时间过久,导致毒素蓄积、粪便干燥硬结、排便困难或排便频率减少。便秘常伴随腹痛、腹胀、排便疼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进而影响原有疾病的康复,患者的舒适性、生活质量受到影响,严重者因便秘诱发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本文总结92例骨科卧床患者便秘的护理,采取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腹部按摩、应用药物等措施,临床效果满意。

1 便秘的原因

1.1 疾病因素:股骨颈骨折多见于老年人,由于骨折部位持续牵引,需绝对卧床,运动量不足导致流向肠道的血液循环减少,肠蠕动减弱发生便秘。本组18例因行牵引术,伤后3天发生便秘。

1.2 饮食的影响:由于患者长期卧床导致胃肠蠕动减慢,食欲下降,摄入的食物及水分较少,肠内容物不足以刺激正常的肠蠕动。患者家属缺乏营养知识,迫切希望患者早日康复,给予大量进补的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的食物,加重了胃肠道的负担,使消化功能减退,大便在肠道中停留时间过长,水分吸收过多,大便干结而发生便秘。

2 一般资料

本组所选对象92例,均是我科2009年5-2010年5月收治的骨科住院卧床患者。男72例,女20例;年龄15-83岁,其中60岁以上者,7例。胸背部骨折22例,脊柱骨折30例,骨盆骨折10例,股骨干骨折20例,股骨颈骨折10例。患者出现便秘的时间为伤后4~10 天。

3 方法

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饮食指导、腹部按摩、药物指导及排便方式指导后,4d解除便秘82例,占89%,其余9例便秘均有不同程度缓解。

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便秘发生的例数。依据卫生部制订的《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便秘的诊断标准:(1)排便时间延长,每次排便之间隔72 h以上;(2)便质干硬,甚至如羊屎或团块或大便并非干结而排便困难,并排除器质性疾病所致之便秘和大肠实热者。

5 护理措施

1 加强按摩与锻炼:卧床患者要定时给予腹部按摩,由护士操作或指导患者自己进行,按摩时可用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重叠在腹部,按肠走行方向,由结肠向横结肠、降结肠至乙状结肠做顺时针环行按摩,3-4次/d,20-25min/次,可起至刺激肠蠕动,帮助排便的作用,并鼓励患者多做床上运动,不要忽视便意,定时排便。

2 饮食护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营养知识宣教,让其明白合理的饮食对身体的健康有着重要意义。主食粗细粮搭配,在纳入高蛋白的同时每餐配以蔬菜,新鲜水果,增加粗纤维摄入。鼓励患者多饮水,在无疾病禁忌的情况下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 ml,晨起和晚餐前各饮水300 ml温盐水以清洗肠胃,促进肠道蠕动。对于合并心血管、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应以低盐、低脂、多粗纤维细软的食物为主,如红枣、芡实、扁豆、淮山、白术煮粥食用,可以健脾胃。

3 药物护理:对于经心理疏导、腹部按摩、饮食干预后效果不明显的患者,可考虑药物干预。对术后4天以上未解大便者要及时采取措施,如服用胃动力药或缓泻剂。临床常用普瑞博思、潘泻叶、果导片等均有效果。排便前1天睡前服用适量的缓泻剂,有利于排便,但也要克服长期使用泻剂或灌肠排便的习惯。

4 指导家属进行腹部加穴位按摩的方法:按摩前几次由护士操作,每日3次,每次15~30 min,睡前、排便前或饭后2 h进行。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屈膝,腹肌放松,注意力集中于下腹部,按压时呼气、放松时吸气。手法一,施术者双手除拇指外的四指并拢(单手时,拇指与四指分开),按于患者下腹部腹直肌两侧,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缓慢按压5 s,然后向下推按,最后双手捏起腹壁数秒钟后放手。按此手法从下腹部开始,最后按摩至上腹部。手法二,根据结肠走向按摩腹部,刺激结肠蠕动增加,使肠内容物流通,利于大便排出。在责任护士的指导和监督下,患者或家属用手掌的大小鱼际肌,顺着结肠走行方向,作环形按摩(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按摩力度由轻至重,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按摩时嘱患者深呼吸,20min/次,2~3次/d

6 心理因素

股骨颈骨折需绝对卧床,由于大小便、翻身等动作需要他人帮助,加之患者受伤后不能参加正常工作、活动以及对预后的担心,使患者产生烦躁、焦虑、紧张、忧郁等情绪,这些负性情绪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肠蠕动减弱;还有患者怕麻烦他人,尽量减少排便次数,抑制便意,导致排便反射减弱引起便秘。本组92例因心理因素致便秘患者中,存在不良心理因素28例、怕麻烦他人16例。

7 讨论

便秘是粪便在肠腔内滞留时间过久,粪便干燥硬结,排出困难,引起坠胀,疼痛、腹胀、腹痛、食欲不振、头晕乏力等不适。骨折卧床患者便秘的发生,给患者的进食、睡眠及康复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合理饮食、训练卧床排便、定时排便等。为了防止卧床患者发生便秘,尽早做好便秘的预防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护理人员应当针对便秘的生理、心理、环境、生活方式、饮食等多方面寻找便秘的原因,制定护理干预措施,预防与治疗并重,注重了患者的整体性。通过全面评估、调整饮食、提供排便环境、指导正确的排便习惯、腹部按摩、心理护理和及时评价,积极预防了便秘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舒适性。腹部按摩是针对骨科患者发生便秘最直接的原因肠蠕动减慢而采取的护理措施,腹部按摩配合穴位按摩可以人为的增进肠道蠕动,调理肠胃功能,避免药物的副作用。我们发现便秘发生后应用腹部按摩也有一定作用,并且对缓解腹胀有明显效果。腹部按摩配合穴位按摩的方法简单易掌握,截瘫患者和家属掌握后可以作为一种自我保健和家庭护理方法,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参考文献

[1] 丁俊琴,赵莉,高彦华,等.骨折患者便秘发生情况调查与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3(4):354

[2] 夏惠玲.骨科长期卧床患者发生便秘的原因及护理[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9(3):153-154

上一篇:电动汽车专业方向范文 下一篇:汽车电路维修技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