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床病人的日常护理范文

时间:2023-09-18 15:48:25

卧床病人的日常护理

卧床病人的日常护理篇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2-0190-01

在我们临床工作中,常见长期卧床的病人,如肿瘤、骨折后,以及因脑中风、脑外伤而造成偏瘫,糖尿病后期等等。这些病人由于不能起床活动,只能长期卧床休息。对于长期卧床的病人常见有许多潜在的护理问题,现根据病人常见护理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1 常见的护理问题

1.1 有皮肤感染及褥疮发生的可能:病人长期卧床,使身体的重量长期压迫某处组织,皮肤表层脱落与汗液等堆积在一起,使病菌孳生繁殖,使该处的皮肤、皮下组织长期得不到血液的供给,而导致局部组织缺血、肿胀、破溃、坏死等一系列变化,因而形成褥疮。

1.2 口腔感染:长期卧床病人免疫力减退,口腔内的细菌携带者比正常人多,口腔内的条件致病菌的携带率也比正常人高,口腔是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的途径之一。

1.3 大小便失禁:长期卧床病人往往会伴有大小便失禁,如不做好预防护理工作则会引起褥疮等并发症。

1.4 泌尿系感染:长期卧床病人全身骨骼脱钙明显,大量钙盐从肾脏排出。如饮水不多,钙盐易在肾脏或膀胱形成结石或引起感染。

1.5 关节僵直、肌肉萎缩:病人长期卧床易发生关节僵直、废用性变,自主运动减少,引起肌萎缩。

1.6 静脉血栓形成:卧床病人因肌肉不运动,下肢静脉血回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堵塞静脉,出现肢体肿胀、疼痛。血栓脱落,沿血管走行,造成重要脏器栓塞。

1.7 精神抑郁和紧张:长期卧床的病人,由于疾病的折磨,会产生各种不良情绪,心理压力大,甚至产生沮丧厌世情绪。针对长期卧床患者的护理问题做好各方面的护理十分重要,不仅延长了患者的生命时间,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2 护理措施

2.1 以预防为主,防止组织长时间受压;整体治疗,改善营养、血循环状况;观察受压部位,预防褥疮的发生。做到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勤检查。避免局部长期受压,鼓励或协助患者经常更换卧位,2~3h翻身一次,避免拖、拉、推的动作,按需要垫海绵或气圈支持身体空隙处。避免潮湿、摩擦及排泄物的刺激。使用便盆时不可硬塞、硬拉。增进局部血液循环。经常按摩受压部位。患者的被褥要常晒,床单、被套枕套等床上用具经常更换、清洗。患者衣着要宽大柔软,贴身内衣纯棉最佳,领扣、腰带要宽松易解、不影响呼吸。另外进行皮肤护理,通过洗澡可以使病人的皮肤清洁,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皮肤的排泄功能,预防皮肤感染和褥疮的发生,还可以观察病人的一般情况。做好会阴皮肤护理,每日清洗会阴一次,保持会清洁干燥,不留指(趾)甲,宜留短发,保持头发清洁,使病员清洁、舒适、美观。

2.2 口腔护理中,要注意到刷牙与漱口。要求卧床的病人在就餐后(或喝牛奶、饮料后)一定要漱口;病重或吞咽有困难的病人(中风、脑瘫、口腔内肿瘤术后)等,因疾病或其他原因自己不能漱口的病人,可在就餐后用饮水的方法代替漱口,必要时需做口腔护理。刷牙漱口后应饮一到二口温水,以冲洗咽喉部,其目的是将该部位的细菌总数的数显减少,是将细菌稀释后吞咽至胃内由胃酸杀灭。如遇疾病限制饮水的病人,可利用全日饮水总量控制,分多次、少量饮水,达到清洁口腔、预防呼吸道感染的目的。

2.3 长期卧床且又患大小便失禁的病人,应及时抗感染治疗,同时需做好心理护理、基础护理。首先要分析病人的年龄、病情、失禁的原因、时间(晨间、晚间)等,根据分析制订个体化护理方案。如果病人清醒,但虚弱无力,不自主地排泄大小便,可通过观察病人的二便规律,再根据规律设定安排二便护理计划,做到有目的、有准备的主动护理,减少在床上排尿便的次数。如果病人痴呆,小便失禁的处理也可参照上述方法,若效果不好,可在床上(对不穿内裤者)或内裤中的会放置吸水垫子,材料可选用海绵类吸水力强的物品,外用纯棉布包裹,以吸附尿液。使用该垫应及时更换避免尿液刺激皮肤引发皮炎或其他感染性疾病。如果病人上肢可活动,且神志清醒并能配合护理,可在积极用语言的向导、鼓励病人自我护理,减少家属或他人的照顾。具体方法:可在床旁放置病人伸手可以拿到的便器,完成自我护理使病人产生自信,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

2.4 病人由于长期卧床,长期不能进行活动,全身骨骼脱钙明显,大量钙盐从肾脏排出。如饮水不多,钙盐易在肾脏或膀胱形成结石或引起感染。病人易多饮水。生活规律,定时定量饮水,保证每天尿量2000ml以上,注意功能锻炼。患肢应积极行肌肉舒缩活动。这样,骨骼不断受到肌肉收缩力的作用,脱钙减少,可防止结石发生。病情允许时要经常变化,防止钙盐沉积,减少结石发生。

2.5 长期卧床的病人,自主运动减少,肌萎缩。肌萎缩患者需要高蛋白、高能量饮食补充,提供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重建所必需的物质,以增强肌力、增长肌肉,早期采用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磷脂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并禁食辛辣食物,戒除烟、酒。中晚期患者,以高蛋白、高营养、富含能量的半流食和流食为主,并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以维护患者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劳逸结,忌强行锻炼。

2.6 长期卧床病人因肌肉不运动,下肢静脉血回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堵塞静脉,出现肢体肿胀、疼痛。血栓脱落,沿血管走行,造成重器栓塞。预防应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每天口服小剂量阿斯匹林(50mg)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协助肌肉舒缩活动,肌肉反复收缩、舒张,促进静脉血流动,防止血栓形成;避免肢体受压。石膏或夹板固定时要注意松紧度适当,尤其要防止局限性压迫,否则静脉回流不畅易形成血栓。

卧床病人的日常护理篇2

【中图分类号】R4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1-0095-01

随着交通业、建筑业的不断发展,胸腰椎骨折病人也逐年增多,行胸腰椎骨折手术复位后,同时对病员围手术期进行精心的护理,可减少病员卧床时间及长期卧床出现的并发症,有能减轻病员痛苦、恢复快等优点,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于2004年1月~2010年9月,共开展30例该手术,男19例,女11例,年龄在22岁至65岁之间,平均住院时间为26天,所有病员无护理并发症发生,出院后随访无发生内固定器松动,获得满意疗效。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胸腰椎骨折病员,思想负担重,担心留残给家庭带来困难,担心手术后能否恢复正常。我们要向病员解释手术的必要性,解除其思想顾虑,使病员树立术后康复的信心,以最佳的状态,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手术。

2.1.2 做好术前各项准备:术前1天做血常规、药物皮试,心、肺、肾功能检查,X光拍片等是否符合要求。女病员要了解月经来潮时间。术晨留置导尿,遵医嘱予以术前用药。

2.2 术后护理。

2.2.1 心理护理:病员术后易产生悲观、焦虑或沉默不语,应及时加以心理疏导,减轻病员的心理负担。

2.2.2 :手术采用硬膜外腔麻醉方法,术后去枕平卧于硬板床,可压迫手术切口,达到止血作用。6小时后取左、右侧卧位,采取平轴翻动原则,保持颈、胸、腰在同一轴线上,侧卧位时将下腿伸直,上腿屈曲,两腿之间用软枕垫至与同侧髋部等高或稍低,还需注意观察肢体末捎循环及感觉运动情况。

2.2.3 观察生命体征:术后每1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至平稳,如有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2.2.4 做好留置尿管的护理:注意观察尿液色泽及量,保持尿管通畅,用0.9%的生理盐水250mm加庆大针16万,冲洗膀胱2次/天,用碘伏棉球清洗会阴2次,每天更换尿袋,1次/4小时,以训练膀胱功能。

2.2.5 观察切口:注意观察切口渗血情况,注意渗血的量、色,保持负压引流通畅,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预防切口感染。

2.2.6 预防并发症:病员术手卧床时间较长,稍有护理不当,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我们要做到勤巡视,勤观察,勤翻身。鼓励病员深呼吸,定时叩背排痰,预防肺部感染。每天用热水擦身2次,翻身1次/2小时,平卧与左、右侧卧交替进行翻身,按摩受压部位,并保持床单位整洁、平整、干燥,预防压疮发生。对病员进行饮食指导,鼓励病员多饮水,多食含纤维多的食物和水果,养成每日排便的习惯。教会病员以脐部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环形按摩腹部3次/天,15~30分/次,以促进肠蠕动,保持二便通畅。

2.2.7 功能锻炼:及时指导病员进行功能锻炼,能使病员早日康复。无截瘫病员,术后第1天,麻药作用消失后,即指导病员进行直腿抬高交替锻炼和伸屈踝、膝、髋关节及股四头肌舒缩活动,3次/天,练30分/次,防止神经根粘连,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术后第3天,在腰围保护下,指导病员在床上行腰背肌锻炼,3次/天,15分/次。术后第7天,在腰围保护下,下床挺胸缓步行走。合并截瘫的病人,神经支配功能逐渐恢复,密切观察神经支配功能情况。每天用棉签刺激截瘫平面以下部位,逐日比较,做好记录,同时,被动活动双下肢各关节及肌肉,以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

综上所述,胸腰椎骨折病员,手术复位内固定术后,卧床时间长,容易出现并发症。通过对病员围手术期进行精心的护理,可减少病员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康复快。通过对本组病员的护理体会到,高质量、高技术的护理,对保证手术成功,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卧床病人的日常护理篇3

1次专科护理查房,指导社区护士正确运用

Braden压疮危险因素评分表进行评估,并演示压疮预防的正确,示范对家属及陪护的健康宣教。对已转诊给社区的压疮未愈的出院病人和已经发生压疮的家庭病床病人,邀请富有经验的医生或护士演示换药方法、无菌敷料的选择原则及注意事项。④建立医院—社区压疮联系网络:在医院与社区已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医院压疮专科小组建立公共文件夹,及时将压疮治疗护理前沿知识、压疮典型案例与社区护士共享;社区护士对压疮护理的相关问题,也可通过QQ群、医院信息网络随时咨询压疮专科小组成员。第二步骤:提高病人、家属及照护者压疮预防意识及讲解相关知识。①查阅压疮相关文献,关注卧床老年病人年龄、居住环境、照护者与病人关系、照护者压疮知识了解情况、饮食类型等危险因素及院前压疮发生的严重程度、部位等特征,制定社区卧床老年人压疮预防的图文并茂的健康小册子,健康小册子内注明与医院、社区的联络方式。②结合压疮危害性、预防院前压疮发生的必要性及老年卧床病人院前压疮预防的相关措施,制定社区护士对压疮高危人群病人、家属及照护者的健康教育指引。③社区专科小组和压疮专科小组每月在各个社区内进行2次的压疮相关知识的健康讲座,并发放压疮预防的健康小册子。④医院建立社区卧床老年压疮高危人群病人的三级管理机构及家庭—社区—医院防治网络,社区家庭为第一级管理机构,由照护者负责;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第二级管理机构,由社区压疮联络护士负责;压疮专科小组为第三级管理机构,由压疮专科小组组长负责。家庭、社区、医院科室可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建立紧密联系,随时开展健康咨询活动,快捷、动态掌握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⑤建立卧床老年病人QQ群,及时掌握卧床老年病人的健康状况,随时解答病人家属的问题。第三步骤:社区护士对所管辖的社区卧床老年人,每个月至少运用Braden压疮危险因素评分量表对病人进行动态评估1次,按照健康教育指引对病人及照护者进行健康宣教,并建立此类人群的压疮健康档案。第四步骤:对用Braden压疮危险因素评分量表评定为压疮高度危机和严重危机的病人,社区压疮联络护士、压疮专科小组成员每月上门访视1次,一对一指导,循环、循序渐进地讲解,确保高危病人、照护者、家属了解压疮带来的危害,掌握基本的防治压疮的护理知识,杜绝导致压疮发生的不良生活习惯。如病人或病人照护者、病人家属已了解压疮造成的危害,掌握压疮的护理知识并能落实到位,压疮专科小组成员则终止家庭访视,所在的社区护士每个月继续评估访视病人1次,病人出现病情变化随时访视。1.2.2调查工具Braden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应用Braden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对社区卧床老年病人进行压疮风险评估,Braden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包括病人的感官知觉、活动度水平、移动度、营养情况以及皮肤对于潮湿、摩擦和剪切力的反应6项评定标准。总分6分~23分,15分~18分为轻度危机,13分~14分为中度危机,10分~12分为高度危机,≤9分为严重危机,积分越低压疮的风险越大。1.2.3资料收集在社区护士建立卧床老年病人压疮健康档案前1周,研究者首先培训参与调查的社区护士,使他们了解调查的目的、方法。通过指导区别压疮和其他类型的皮肤损害及观看照片等形式区分各期压疮的标准,掌握病人皮肤的评估方法。所有资料的收集统一由培训过的社区护士完成。社区护士运用Braden压疮危险因素评分量表评估卧床老年病人压疮风险,对老年卧床病人的皮肤进行评估后拍摄图片资料,将压疮风险评估结果及压疮数量、部位及分期记录在卧床老年病人压疮健康档案资料内。1.2.4质量控制①我院每年均进行全体老年人的免费健康体检,社区护士利用老年人体检机会,将遗漏或新增的卧床老年人纳入干预对象,并建立健康档案,保证资料的全面性和完整性。②利用医院与社区信息资源共享,压疮专科小组定期对社区护士建立的高危压疮人群健康档案资料进行督导,保证健康档案资料的完整性与正确性。同时,医院压疮专科小组每月至少下社区家庭督导社区护士对卧床老年病人压疮预防工作1次,保证压疮预防工作的正确有效开展。③医院压疮专科小组是医院压疮预防、治疗护理的核心组织,由造口/伤口专科护士、压疮专项管理专科进修护士、科室高级责任护士组成,肩负着全院压疮监管、随访、指导工作,为全院压疮病人及疑难伤口、造口病人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促进病人康复,有丰富的压疮评估、预防及治疗的理论知识及临床经验,能高质量地完成对社区护士的培训及对社区护士评估、预防等一系列护理措施的质量监控。④数据录入SPSS13.0后、统计处理前,复核校对,对已录入的数据进行检查核对,确保准确性。1.2.5评价指标了解健康管理前后我院管辖的7个社区卧床老年人院前压疮发生率情况及院前压疮发生的部位、严重度。1.2.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一般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两组独立样本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随机分别收集2012年9月13日(预防性健康管理实施前)和2014年3月7日(预防性健康管理实施后)社区护士建立的卧床老年人健康档案资料,比较预防性健康管理前后院前压疮发生情况。2.1实施预防性健康管理前后卧床老年人院前压疮发生率比较(见表1)2.2实施预防性健康管理前后卧床老年人院前压疮发生严重程度比较(见表2)

3讨论

3.1院前压疮的预防性健康管理可有效降低卧床老年人院前压疮的发生率

从国外文献可以看出,社区护理发展完善的国家,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院前压疮的预防工作主要由社区护士与家庭医生完成。而在我国,当前的社区护士仍存在着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知识老化、知识面狭窄、难以适应社区需要的问题[2]。在本研究中,充分发挥护士在提高院前压疮防治护理效果的主导作用[3],医院压疮专科小组是指挥棒、是统筹安排者,他们负责对社区护士进行培训,丰富社区护士的压疮防治知识,对压疮高度危机和严重危机的人群进行重点预防性干预;而社区护士是重要的执行者,是减少卧床老年人院前压疮发生的重要力量。表1可得出,本课题通过医院压疮专科小组的监督指导及社区护士脚踏实地、高效地执行,卧床老年人院前压疮的发生明显降低(P<0.05)。

3.2预防性健康管理前后社区卧床老年病人压疮发生严重程度均以Ⅰ期和Ⅱ期压疮为主

表2显示,实施预防性健康管理前后卧床老年人Ⅰ期、Ⅱ期、Ⅲ期、Ⅳ期院前压疮发生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卧床老年人院前压疮发生的严重程度,在实施预防性健康管理前后,均以Ⅱ期压疮、Ⅰ期压疮为主,它们分别占34.0%(50例)、24.5%(36例)。实施预防性健康管理前后,Ⅲ期、Ⅳ期院前压疮构成比比较虽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施干预后,Ⅲ期、Ⅳ期院前压疮发生例数为0,这与实施预防性健康管理后,压疮专科小组和社区护士及时有效的干预,导致院前压疮未向严重程度发展有关;可疑深部组织损伤期、不可分期的院前压疮在构成比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可能为实施预防性健康管理后,院前压疮形成的严重程度均降低,且在实施预防性健康管理前,社区护士、病人及陪护均对可疑深部组织损伤期、不可分期的院前压疮辨别不清,对此两期的压疮严重程度重视不足,导致发生率高。在实施预防性健康管理后,社区护士、病人及陪护均能够辨别并认识到可疑深部组织损伤期、不可分期的院前压疮严重程度,而采取及时的干预治疗措施,从而使发生率降低。实施预防性健康管理后,可疑深部组织损伤期压疮有3例、不可分期压疮有2例。其中3例病人家属经济困难,不肯就医,医院压疮专科小组成员、社区护士及医生上门为病人进行治疗;有2例病人及家属坚持认为不是压疮,不配合就医,医院压疮专科小组成员对病人进行定期的入户随访,采取积极的预防恶化的护理措施。

3.3预防性健康管理前后社区卧床老年病人院前压疮的好发部位不同

表3显示,实施预防性健康管理前,院前压疮发生部位在骶尾骨的比例最大,占279.%,而实施预防性健康管理后院前压疮发生部位在骶尾骨的比例降至11.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疮发生最常见部位为骶尾骨[4],医院压疮专科小组、社区护士在对卧床老年病人进行预防性压疮干预时,着重重视了压疮发生最常见部位的预防,从而减少了该部位院前压疮发生率。通过一系列的预防性健康管理措施,院前压疮发生的严重程度也有所降低,实施预防性健康管理后多处部位均发生压疮的例数降为0。值得重视的是,实施预防性健康管理前,院前压疮发生部位在其他部位为9例,占6.1%,而实施预防性健康管理后,院前压疮发生部位在其他部位的例数为14例,占33.3%,分别是手背2处,面部2处,颈部2处,膝关节外侧3处,膝关节内侧2处,腰背部3处,实施预防性健康管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社区护士关注的部位为常规部位,对一些非常规部位发生压疮的可能性评估不足,预防护理措施不到位,甚至过度关注常规部位,导致非常规部位受压时间过长,而使非常规部位院前压疮的发生率增高。预防性健康管理引入前瞻性护理管理理念,完善社区组织构架,从社区护士能力提高着手,进一步修订工作规程和指引,借助专业小组力量,使卧床老年人院前压疮护理管理形成质量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

卧床病人的日常护理篇4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临床护理路径;健康教育

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会逐渐发生退化,髓核逐渐失去弹性,继之椎间隙变窄,在外力作用下,易发生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突出,压迫神经、血管、脊髓而产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状[1]。临床护理路径是加速患者康复、减少资源浪费的一种护理服务模式,护理人员根据路径对患者进行从入院到出院的系统、动态、连续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1 临床资料

2012年7月~2014年7月,在我科室住院的腰痹保守治疗的患者2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实施治疗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护理治疗措施,在患者出院前一日进行问卷调查。

2 腰痹临床护理路径表的设计

腰痹患者的护理临床路径表格以时间为横轴,以医疗措施、检查和化验、评估、活动、治疗和护理、饮食指导、宣教、监测、出院计划、治疗护理结果等10项理想护理手段为纵轴,内容依据病程进展阶段和住院日期制定,进行入院教育,评估一般状况,介绍各项辅助检查前注意事项,饮食指导,日常护理指导,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腰痹病专科护理指导,腰部功能锻炼指导,交待出院后注意事项,指导出院带药的煎服法,协助办理出院手续等。

3 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

3.1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方法 责任护士必须按当日护理路径的内容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分析病情发展,实施相应的护理技术操作,及时解决患者问题,根据治疗的不同阶段向患者及家属开展相关健康教育,并在临床护理路径表格栏内用"√"的方式记录,患者理解后,护患双方均在表格下方签名并注明完成时间,患者出院后,该表格完成收回。

3.2临床护理路径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3.2.1关注患者疼痛程度,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嘱患者卧床休息,可指导患者采取屈膝屈髋,左侧或右侧卧位,仰卧屈腿位,屈膝卧位等,使肌肉放松,减轻疼痛,并给予必要的局部热敷、理疗或使用止痛药物。

3.2.2了解患者肢体感觉及运动情况

3.2.3严格卧床休息。

3.2.4躺床及离床注意事项:起床时应先平卧位佩带好腰围,然后侧卧,用一只手慢慢撑起身体,坐直。禁止平卧位时突然翻身起床的动作。由坐位改为卧位时,以一只手撑住身体,慢慢侧卧,然后在平卧,松开腰围。

3.2.5关注患者排泄情况,预防便秘:指导患者饮水量1500ml/d以上,晨起空腹服一杯温开水或蜂蜜水,多进食蔬菜,水果有利于通便。

3.2.6硬膜外注射护理:注射后需注意观察患者血压情况及双下肢运动感觉情况。

3.2.7腰椎皮牵引的护理:患者在进行腰椎皮牵引时,应注意不要空腹或过饱,牵引重量一般为体重的1/3,1次/d,连续3d,以后隔日1次,30min/次。骨盆牵引带松紧应适中,牵引结束后应平卧10~20min再翻身活动。

3.2.8功能康复锻炼指导:待疼痛症状明显减轻后,开始指导患者进行双下肢肌群及腰背肌群功能锻炼。

3.2.9日常生活指导:嘱患者避免长时间坐位,每30min站起一次,活动一下四肢,减少弯腰的动作,不要一只手提重物,使腰部用力不平衡。尽量使用淋浴,不使用盆浴。

3.2.10出院宣教:6个月内禁止抬重物。抬物体的姿势应是先下蹲,将物品抬起,避免腿直立依靠弯腰的力量抬物体[2]。

4 结果

通过临床资料,科室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以来,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明显缩短,医疗费用减少,患者及家属可预知本科护理常规、检查项目、治疗项目。护理手段的规范化,患者焦虑程度明显下降,能够积极配合护理工作,使护理质量大为改进,满意度显著提高。

5 讨论

5.1临床护理路径对医务人员的作用

5.1.1提高护士专业素质 有了文字资料及相对固定的时间表,避免了由于护理工作繁忙而导致的护理措施出现遗漏和疏忽的现象,同时也避免了护理人员个人业务水平、能力不同而造成的护理缺陷[3]。

5.1.2减轻医务人员工作量,减少因不规范及疏忽所致误差 临床路径表记录简单方便,应用临床护理路径仅在患者出现特殊变化时,才用"×"标注在路径相应内容并做相应记录。无特殊变化时,一律在路径相应内容旁打"√",这样既记载了患者病情变化,又节约护理资源,大大减少护理人员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5.2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的作用

5.2.1临床护理路径使患者主动参与康复计划 患者预先知道所接受的护理,对自己的疾病治疗有相应的心理准备,提高了健康教育的知晓率。

5.2.2体现患者第一的护理服务理念 路径提高患者的自身管理意识,增加医务人员的沟通机会,融洽医患关系,患者自身可预计出院时间,推测治疗费用,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5.3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促进了整体护理的深入 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使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化、具体化、满足了住院患者的需求,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改变了服务理念,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使整体化护理向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云,李艳燕,柳健,等.最近医院骨伤科专病护理路径[M].第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7:356.

[2]张云,李艳燕,柳健,等.最近医院骨伤科专病护理路径[M].第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7:360-361.

卧床病人的日常护理篇5

【关键词】  肺结核咯血;绝对卧床;止血  

        肺结核是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引起肺部病变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肺结核伴咯血是肺结核常见的主要症状之一。肺结核咯血因有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的潜在危险因素而时常危及病人生命。如何快速、有效的让病人停止咯血是临床护理工作的关键。除了遵医嘱正规应用抗痨药和止血药物外,指导督促病人的生活护理及要求病人卧床休息是止血成功的关键之一。在接收肺结核伴咯血病人住院时除对其进行肺结核病人的常规健康宣教外,更重要的指导病人卧床休息和饮食的要求,训练病人床上的生活习惯,排除病人不必要的顾虑,消除病人紧张情绪。有利于提高止血的效果,缩短咯血时间,减少对病人的不良化刺激和不必要的损耗,减轻了家人担忧,树立和帮助病人和家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择2010年1-12月份,在我院呼吸结核科住院的肺结核伴大咯血病人100例,随机选出59例患者为“绝对卧床休息”指导组,男性43例,女性16例,年龄16-70岁,平均年龄48±0.5岁,有家属陪护的47例,无陪护的12例。对照组41例,男性29例,女性12例,年龄15-66岁,平均年龄45±0.5岁,32例有家属陪护,9例无陪护

        1.2方法:两组肺结核伴大咯血患者在院期间都接受正规的抗痨化疗和使用止血药物,必要时小剂量使用镇静剂,止咳药,禁用吗啡,咯血病人静卧休息,进行卫生宣教,告知咯血时不要紧张,不要因怕咯血而憋住不咳[1]。咯血时暂禁饮食,症状稳定后选温凉的流质或者半流质饮食,嘱多饮水、多食纤维素食物,保持大便通畅[2],咯血停止七天后无并发症可下床活动[3]。

        对照组按常规遵医嘱用药,不强调卧床休息,指导组除常规遵医嘱用药外,还特别强调卧床休息(大咯血时要求绝对卧床休息),训练咯血病人习惯在床上使用便器等。

        1.3标准与评价:

        1.3.1绝对卧床休息的评价:由专业主管护士对咯血病人进行询问:①您是否按正规化疗,定时足(定)量服用抗痨药。②是否按要求卧床休息。③是否下床活动。④是否习惯床上使用便器。⑤是否有专人陪护。

        1.3.2评价标准:指导组:咯血期间一切生活都在床上,由专人护理,禁止一切活动。对照组:咯血期间无专人护理,有下床活动行为或不习惯床上使用便器,自行(会陪护下)去厕所解便。

        1.3.3(止血)效果的评价:①咯血量由多到少,从大到中到小到无。②咯血的时间间隔变长或者咯血停止。③痰血的颜色由红变暗。④痰染血越来越少。⑤一周内能控制血痰。⑥咯血无好转。

        2结果

        2.1两组咯血患者平均住院周期及住院经费的比较 

        

        3讨论

        3.1指导咯血病人卧床,一定要做好咯血病人的生活护理,指导患者在咯血治疗期间尽量卧床休息,同时要重视患者以及家属的心理护理[4],避免一直处于高度应急状态,积极沟通,消除紧张心理,配合医生治疗是肺结核合并咯血病人早日康复的重要原因之一。

        3.2肺结核病人的双肺在长期病变中会逐渐纤维化,咳嗽、咯血等机械性局部收缩会牵扯肺组织,可造成机戒性损伤使血管破裂出血。

        3.3有时并非病变直接侵蚀血管,而是血管在病变受损的基础上突然受到剧烈的阵咳受振等外因而断裂致出血。

        3.4咯血可发生在病灶的好转及进展期,甚至病灶吸收好转以及已经钙化情况下均有可能发生咯血。

        3.5肺结核病人咯血的原因有①结核病灶进展血管受损;②炎证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导致痰血或痰染血;③钙石的刺激及瘢痕收缩;④肺结核及支气管内膜结核合并结核性支扩;⑤空洞型肺结核的咯血,血管弹力受破坏形成血管瘤破裂;⑥抗结核治疗过程中,死菌解体游离;⑦肺结核合并血管畸形,曲张、瘘。

        3.6咯血的多少与肺部的病变程度并不完全平行,本文肺结核伴大咯血的纳入标准是一次咯血量在200ml以上或24小时咯血量在600ml以上[5],绝对卧床休息是指患者的一切治疗行为及生活行为均在床上进行。

        4小结

        通过两组病人的观察比较,指导组病人的咯血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住院周期短,住院经费较低都是对照组不能比拟的。咯血期间的绝对卧床休息减少了肺外界活动对肺部活动度的影响,降低肺血管因受运动牵拉或者挤压等不良刺激所致的破裂而出血,致咯血率降低,大大减少因咯血窒息死亡率,减少了对病人身体的伤害,有利于结核病治疗。同时,绝对卧床休息能消除患者紧张心理,减少胰高血糖素、血管紧张素及儿茶酚胺的分泌,降低各种并发症[6]。作为医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加强卫生宣教,积极主动进行医患沟通,提高医务人员在病人心里的信誉度,增加病人自觉性,使病人遵医嘱行为维持在较高水平,进一步提高咯血病人的卧床休息率,最终达到止血目的。

参考文献

[1]结核病 第一版马屿 朱莉贞 潘毓萱 第375页

[2]内科护理学 第三版 尤黎明 第75页

[3]专科护理常规 重庆市卫生局护理常规指导手册  第4页

[4]伍笑霞,汤春梅,谢艺开等,床边纤维支气管镜治疗大咯血的护理配合及体会.临床肺科杂志,2011,6(16):977-978

[5]结核病 第一版马屿 朱莉贞 潘毓萱 第372页

卧床病人的日常护理篇6

【关键词】俯卧位通气;肾移植;肺部感染;护理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118-02

随着手术技术不断完善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日臻成熟,肾移植术后患者生存率明显提高,但是重症肺部感染是威胁肾移植患者生命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其发生率为8%~16%[1,2]。我科于2010年12月22日收入1例肾移植术后患者,因肺部感染入院,除常规治疗外,对其进行俯卧位通气治疗,患者氧合改善明显,于2011年3月9日好转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病例介绍

患者,男,46岁,于2010年3月在我院做肾移植手术,术后肾功能恢复良好。2010年12月22日因肺部感染,再次入院。入院时体温高达38.9℃,伴呼吸困难,双肺听诊呼吸音粗,四肢浮肿明显,双肺CT可见片状密度增高阴影,血气分析示PaO26.3kpa,PaCO27.8kpa,生化结果示血肌酐285.7μmol/L。给予常规治疗,并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及床旁间断血液透析,加强抗感染,祛痰等对症治疗,氧合指标改善不明显,因此对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经过一个多月的俯卧位通气治疗,患者氧合有了明显改善。感染得到控制后,移植肾功能正常,治愈出院。

2护理措施

患者经常规鼻导管及面罩吸氧,氧饱和度为80±4%,氧分压7.3±1.9kpa。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后,血氧饱和度在85±5%,氧分压8.5±2.1kpa,增加氧浓度和呼吸末正压均不能使血氧饱和度和氧分压达到正常值。有研究表明[4,5],俯卧位通气能明显改善呼吸衰竭患者氧合状况。

2.1俯卧位通气的实施:俯卧位前整理好心电监护、动脉测压、血氧饱和度等监测导线,详细记录翻身前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并观察各参数变化。俯卧位的摆放由医生和护士4~6人协助操作。首先将病床向外挪动1米,将床头柜放在床头,相距10厘米,两者中线在同一直线上,床头柜上放上厚约10厘米的棉垫。床头的床档取下。医护人员将患者平移至床侧,1~2人保护好气管插管及其他管道,其余人员将患者向对侧翻转至俯卧位,后将患者头部放在床头柜棉垫上,防止头面部受压。气管插管位于病床与床头柜之间的空隙处,避免压迫气管插管。俯卧位通气期间为患者镇静和使用肌松药物,减少患者卧位转变而产生的不适。

2.2加强皮肤护理:为减少局部受压,应尽可能地增加受压面。在肩、髋、膝、踝关节处分别垫软枕。前额和颧骨是头面部的主要受力点,再加上重力作用,患者俯卧位2h以上易出现面部水肿,因此尤其要注意面部皮肤保护,将床头抬高15°~30°,并在受压部位贴上水胶体或泡沫敷料,减少摩擦。每0.5~1小时检查一次前额和双颧骨受压情况。

2.3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因肺部感染,呼吸道分泌物较多,应及时将分泌物吸出。人工气道建立后,呼吸道加温加湿功能丧失,纤毛运动功能减弱,造成分泌物排除不畅,因此要对患者吸入的气体加温加湿,经过气道口时温度为32℃~35℃[6]。俯卧位时呼吸治疗师辅以背部物理治疗,自下而上,从外向内,高频率叩击胸壁,以利分泌物排出,促进肺泡扩张。

2.4管道护理:在实施俯卧位通气时,必须有专人负责管道的护理,妥善固定输液管道、监测管道及尿管,并保持其通畅。为患者使用抗返流尿袋以防返流。观察有创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监测波形、数据有无异常等。

2.5营养支持与饮食护理:患者气管插管后不能经口进食,安置保留胃管,配合医生,计算出患者所需要的热量和蛋白质,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混悬液。采用喂养泵进行连续喂养,防止患者发生腹泻或便秘。

2.6心理护理:肾移植费用巨大,再加上肺部感染,又增加一笔治疗费用,患者及家属心理难以承受,患者烦躁,情绪不稳定。护理人员应全面掌握病人的焦虑因素,多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给予患者正面引导,告之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是可治愈的,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端正患者对肺部感染的认识,克服焦虑、失望的心理,使患者在情绪与心理上达到最佳状态,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同时要做好患者家属工作,积极争取家属的支持与配合。

3讨论

3.1随着肾移植手术的不断开展和应用大剂量免疫抑制剂,导致肾移植术后患者免疫力大幅度下降,增加了肺部感染几率。当患者则病情迅速发展出现重症肺炎,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时,治疗起来十分困难,需要较长时间,从而严重危及患者生命。俯卧位通气是治疗呼吸衰竭的一种常见治疗方式,能有效改善通气,提高氧合。

3.2俯卧位机械通气通过重新分布肺内通气和改变局部跨肺压,来增加肺容积[7],能有效改善急性呼吸衰竭病人的氧合状况,可促进气体交换。与其他方式相比较,具有无创性、无需特殊设备,医护人员易操作等优点。

3.3在俯卧位机械通气期间加强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有效完成ARDS患者的俯卧位通气,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的安全,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齐隽,闵志廉,朱有华,等.肾移植术后存活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02,40:261~264.

[2]曾力,刘鹏,张雷,等.肾移植患者术后重症肺部感染的诊治经验(附46例报告)[J].器官移植.2011,2(3):152~156.

[3]钱培芬,倪语星.医院感染监控与管理[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68~69.

[4]李宇晖,谢黎明,张书杰,等。ARDS患者仰卧位通气与俯卧位通气的对比[J].临床肺科杂志.2008,13(6):707~709.

[5]蒋华,周江,吕海,等。俯卧位通气法对急性呼吸衰竭病人氧合状态的影响[J].齐鲁医学杂志.2009,24(2):143,146.

[6]王保国,周建新。实用呼吸机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3.

卧床病人的日常护理篇7

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严重疾病,其常见病因为肝硬化、消化性溃疡等。而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更为凶险。同时肝硬化慢性期常伴有腹水、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目前对肝硬化尚无有效的内科治疗,因此护理工作显得相当重要。本文就我院2004—2008年216例肝硬化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观察病例216例,均为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其中男145例,女71例,年龄41~75岁,平均(55.1±10.6)岁,其中173例出现腹水及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症,其中68例合并肝性脑病,94例合并自发性腹膜炎,27例合并肝肾综合征,脾功能亢进69例。

2 护理[1~3]

2.1 一般护理(体位、休息、皮肤)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体质较差,应嘱其多卧床休息,增加肝脏血液循环,以利于肝病恢复,大量腹水可取半卧位,以利呼吸运动,每日最少8h。对于长期卧床者鼓励和协助患者经常更换体位,每天擦洗皮肤,预防褥疮发生。患者病情重,全身抵抗力低下,极易发生各种感染,应做好通风等环境清洁,减少感染的机会。患者由于体力下降,卧床时间长,故应加强皮肤护理,故每日应保持患者身体的洁净,对于长期卧床者,可以使用气垫床,经常拍背,每3h翻身防褥疮。大小便失禁者,应随时更换或留置导尿,保持干爽,每天更换尿袋,每周更换导尿管。保持床铺的干燥清洁。定时翻身更换体位,避免受压部位出现红肿或褥疮,如有皮肤红肿应用酒精按摩。

2.2 上消化道出血急性期的护理 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发病突然,失血量大,病情凶险,常可引起出血性休克和肝性脑病。首先要禁食,出血缓解或停止出血24h后可以按医嘱进食流质,并逐渐加量进食。出血时让病人绝对卧床休息,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入窒息。密切

观察病情变化,记录出入量,观察血压、脉搏、呼吸、面色、皮肤变化、观察呕吐物及排便情况,尤其是血 压和心率的监测。并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并应根据血压情况调整输液速度,防止输液过快而发生肺水肿,重点监测排尿量。协助医生插三腔二囊管:包括术前检查气囊内充气情况及是否漏气,协助医生进行插管,留置三腔二囊管时要定时抽取胃内液体和血液,并要观察呼吸是否通畅等。遵医嘱定期观察三腔二囊管的位置。

2.3 上消化道出血稳定期饮食护理 饮食营养是改善肝功能的基本措施之一。其基本原则是:高热量、高蛋白质、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无刺激性、纤维素少饮食。适当限制动物脂肪。一般要求每日总热量在2000~3000 cal。并根据不同病情给予不同的饮食护理。在出血后由于肝脏的进一步损伤,易于出现肝性脑病,应限制蛋白质或禁食蛋白质,还应注意盐(钠)的进食。一般钠限制在2.0 g/d,但在血钠偏低的情况下,可适当补钠治疗能增强利尿效果,预防腹水的产生防止低血钠诱发肾功能损害。

2.4 心理护理 患者在上消化道出血后,情绪波动较大,尤其对于病情反复发作的病人,病人的情绪更恶劣,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平衡失调,产生恐惧、焦虑、忧郁、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反应,甚至出现自暴自弃、伤人毁物等过激行为。这时,护理人员要用热忱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去面对病患,使患者消除孤独感,经常沟通,使其稳定情绪,主动关心,细心照顾,声音温和,尽可能满足其需要,待其心理平静后再予心理疏导。在医疗制度允许的情况下,帮助患者分析病情及预后,指出当前应如何主动配合治疗,取得阶段性的治疗效果。使他们增强生活的希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加强家属的工作,共同帮助病人。

2.5 出现腹水并发症时护理 患者在上消化道出血后很容易出现腹水,对腹水的护理应该注意,每天做好测量腹围、体重,以便医生用药,如病人腹胀、大量腹水出现呼吸困难、心悸、脐疝时,宜采取舒适的半卧位,以使横膈下降,增加肺活量,减少肺淤血,有利于呼吸运动。排放腹水时应先做好心理护理,向患者讲述大量腹腔穿刺放腹水的目的、经过及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取得病人配合,并记录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术中协助患者取半坐卧位、平卧位或侧卧位,配合医生进行局部麻醉,嘱病人放松。取少量腹水做生化及常规检查。术后嘱病人平卧4 h,询问有无不适,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液、渗血情况及周围皮肤有无发红、发痒等感染迹象必要时纱布加压或用蝶形胶布固定。对于穿刺部位瘙痒、周围皮肤发红的病人,要告诉患者不要抓挠,给予碘局部消毒,预防出现感染。

2.6 出现肝性脑病并发症的护理

由于出血引起肝功能下降或行门静脉高压外科门体分流术后,均极易导致肝性脑病,其比例可达70%。早期往往出现昼睡夜醒,记忆力、计算力下降,表情淡漠,烦躁不安,喜怒无常,随地便溺及向周围的人发脾气等性格行为改变,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此类行为的出现,以便及时向医生报告,并取得家属的支持配合,使病情得到及时处理。出现昏迷的时间,应及时清除口腔、气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等,做好口腔、皮肤、呼吸道及泌尿道的护理工作。定期翻身防止褥疮的出现。注意防止病人舌咬伤,并对病人的病床加上床栏、保护带或固定病人,以防坠床。对于恢复期的肝性脑病的患者,指导其饮食结构,避免高蛋白饮食。

2.7 肝肾综合征的护理 对于出现少尿的患者,要及时向医生汇报,避免肾毒性药物的应用,并严格记录进液量及排出量。

2.8 出院指导 指导和帮助病人及家属了解有关疾病的一般知识,学会自我护理的能力。向家属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并主动学习有关知识,并懂得其中的道理,如腹水病人为何要限水、钠的摄入。注意饮食适当,出现柏油样大便和行为异常表示的问题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失代偿期患者为什么要卧床休息等。使之主动与医护人员配合,有利于病情的稳定与好转。告知病人注意排尿量等。

3 护理体会

护理工作是诊治的良好辅助,对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工作尤为重要。护理工作是临床观察的前哨,如能及时观察病情的变化,协助医生诊治,使之得到必要及时的处理,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良好的护理是改善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细致、认真的护理工作结合治疗,使病情得到一定的缓解,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Irena M,Greorge Y.Hepatitis C and HIV co-infection: a review.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2,8(4):577-579.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84-1889.

卧床病人的日常护理篇8

关键词:压疮护理;老年重症患者;临床应用

压疮是指长期卧床或者受压情况下,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皮肤组织长期缺血缺氧,营养供应不充足导致组织溃烂或坏死,在老年人患者发生率较高。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进入,老年患者的数量亦逐年增多,在老年患者的护理中,处理不恰当压疮较为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促进了患者病情的恶化[1]。因此,临床上老年重症患者的压疮问题一直是护理人员面临解决的难题。本文就我院收治的136例老年重症患者进行研究,观察实施系统的压疮护理后患者压疮的情况发生,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入院的老年重症患者136例,男性72例,女性64例,年龄在66-83岁之间,其中患者疾病种类有脑血管疾病49例,糖尿病33例,心血管疾病29例,慢性肾衰25例。排除有精神疾患不能沟通的患者。

2 研究方法

2.1 护理评估 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价,评估患者发生压疮的各种危险性因素,具体有:患者机体一般状态及营养状况,评估患者意识状态、生活自理能力及基础病情的危重程度,检查血清蛋白、血红蛋白值,结合患者三头肌皮层的厚度、上臂中点臂围及体重情况对患者进行营养评价,将患者的营养状况分按轻中重度进行营养状况分级,联合一般状态及营养状况评估压疮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向患者宣教压疮相关防护知识,了解压疮发生的严重危害,掌握患者及其家属对压疮知识的认知程度,是否有备相关预防压疮的用品如床垫、翻身枕及尿垫等,是否了解卧床患者翻身的时间及方法,日常生活卫生怎样处理;最后了解患者的经济、人力及家庭支持等。

2.2压疮预防护理措施

2.2.1护理 患者以床头太高45°为最佳,尤其对于肢体活动障碍,身上有尿管、胃管、静脉输液等诸多管道时,根据既往的护理经验及循证医学研究,选择此必要时在骶尾部垫软垫及抗压水袋以缓冲压力[2]。患者翻身采取侧卧位时,则需在髋关节处垫以水袋或软垫,背部垫翻身枕,保持舒适,减轻局部压力。相关研究证实,90°局部压力较大,易于形成压疮,一般翻身不予采用90°。

2.2.2 定时翻身 老年重症患者多数卧床,肢体活动不便,护理人员需要定时协助其进行翻身,常规2小时翻身一次为宜。避免某一处长期处于受压状态,增加压疮形成的几率。部分重症或者肥胖患者翻身较为困难,可在患者与床面接触骨突处如臀部、骶尾部放置气圈减轻压力,必要时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使用气垫床。翻身时注意评估患者病情,病情严重不稳定时,不宜翻身,避免引起情绪躁动或者循环系统异常,加重病情。

2.2.3 日常护理 做好日常生活护理,早晚用温水擦浴,注意观察患者受压部位,以手掌进行局部按摩。患者大小便后,应清理干净,并适量涂抹痱子粉等吸潮减少摩擦,保护皮肤。一旦发现患者背部皮肤发红,且翻身侧卧30分钟仍无褪色的倾向,注意禁忌按摩背部,需更换床单位,尽量避免仰卧再次受压,辅以红外线定期照射,促进发红皮肤恢复。

2.2.4 营养护理 老年重症患者,病情重且老年吸收能力较差,全身营养状态不佳,利于压疮的形成。嘱患者家属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全面给予营养支持。鼓励患者进食,必要时可以少食多餐,利于患者消化吸收,增加自身机体抵抗力。此外,老年患者长期卧床,缺少运动,容易形成便秘,嘱患者多吃蔬菜、水果富含膳食纤维食物,每日饮蜂蜜水,促进患者肠道蠕动,避免大便干燥形成便秘。

2.2.5 严格的床旁交接班制度 危重症患者要严格执行床畔交接班制度,每班需清楚掌握皮肤受压部位皮肤情况,如头颅的颞枕部、耳、肩胛、脊柱、肘关节处、骶尾部、髋关节、膝关节及足跟等骨突部位,发现皮肤异常,及时记录标注,并给予实时处理,密切注意后续变化。部分躁动不安给予保护性约束的患者,需要注意约束带的松紧度,避免过紧损伤皮肤。

3 结果

本文所选136例患者经过有效的预防压疮护理后,未出现一例压疮;出院前,进行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满意度132(97.1%)为较高水平。

4 讨论

压疮是指长期卧床患者,其身体局部受压时间较长,长期缺血缺氧造成组织营养缺乏、循环障碍,最终至局部皮肤组织发生坏死、溃疡。压疮形成,会严重影响患者患者生活质量,促进病情加重,同时增加经济负担,也增加护理工作的难度。其较易发生在骨突部位如骶尾部、坐骨结节、足跟部等。多见于老年卧床患者。

压疮是老年重症患者的最常见的并发症。老年患者本身生理功能退化,患病后营养状况不佳,全身一般情况较差伴有严重的病情,是压疮形成的一个因素。另一个因素是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皮肤变薄,血管分布相对的减少,长期卧床的情况下血液循环障碍极易出现,循环障碍,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此外,老年人各方面生理机能退化,感觉亦是如此,较年轻人迟钝,且其缺乏对疾病的了解,缺乏必需的自我防护意识及知识,未关注相关情况的发生,容易发生压疮。这就更需要护理人员做好压疮的防护工作,做好日常护理的同时,协助患者及其家属,更换患者、定时翻身,检查患者局部皮肤情况,防治压疮的形成。

本文所选136例患者,护理人员系统从患者的适宜、定时翻身、日常生活护理、营养护理及严格的交接班制度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护理,未出现一例压疮,且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为97.1%较高水平。

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在临床实践中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并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高效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罗冬芳.循证护理在压疮高危患者中的预防作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01:158-159.

上一篇:色彩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范文 下一篇:档案资料管理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