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供应链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10 17:33:53

可视化供应链管理

可视化供应链管理篇1

【关键词】营销视域 企业供应链 管理探析

一、前言

新时期背景下,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供应链竞争也是其中的内容之一。企业要想确保在市场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重视加强供应链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推动实现营销目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于营销视域下的企业供应链及其管理进行全面的深入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营销视域的企业供应链简述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营销和合作,在其长期的发展中,供应链便因此产生。从营销视域来讲,企业供应链分析应明确的一点是,消费者是企业供应链的重要构成,对企业发展有着巨大影响作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可以将新时期的企业供应链竞争视为消费者竞争,市场竞争可以视为顾客竞争,所以,企业应重视加强消费者管理,确保供应链实现健康发展,促进经济效益的增加。供应链发展应以促进企业效益的增加为指导,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尽量实现对于信息和资金等因素的合理控制,确保规范生产和运输,促进产品销售,从而不断完善和改进企业的营销模式。对于目前的市场经济来讲,如果缺乏综合实力强的领导企业,就很难形成供应链。市场经济供应链的构成企业具有不同的职能和作用,所谓的供应链竞争,本质上也就是消费者竞争。营销视域下的企业供应链主要构成有产品供应企业、制造企业和销售企业以及消费者,互利共赢是企业供应链形成的首要原则。营销视域下企业供应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读:一、成员拥有共同的消费者群体是供应链形成的前提基础,这也就决定了成员之间的关系不仅是供需关系,还应重视加强互相合作。二、供应链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实体价值链,其具有典型的虚拟性质,成员的自愿加入促成了供应链的有效形成。三、供应链是成员基于互惠互利的目的形成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因此,其中并不需要核心领导进行刻意组织。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取得巨大发展,企业的发展环境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因此,从目前市场实际出发,基于营销视域对于企业供应链进行全面的理性分析,对于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深远意义。

三、基于营销视域下的企业管理探讨

企业要想实现健康、长远发展,就必须重视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管理手段的革新,就当前形势来讲,企业管理除了要加强内部管理之外,还必须重视加强供应链管理,促进自身综合实力的提高。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出发,从营销视域来讲,企业的发展必须重视加强管理工作,重点提升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促进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善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一)形成科学的管理概念

对于企业来讲,首先必须重视管理工作,加大管理力度,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和效益的增长,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还有很多。企业应明确加强管理的重要性和产生的重大作用,转变传统的企业管理观念,形成科学的管理概念,其中,成本概念是重点之一,对于企业经营影响重大,因此,必须加强对于产品营销过程中各个影响因素的合理控制和管理。科学管理概念的形成应围绕成本概念展开,将其作为核心内容,实现最大限度的优化管理和相关影响因素的有效控制。对于企业来讲,应重视加强材料采购管理和设备管理,采取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管理措施,以成本管理概念为思想指导,做好企业内、外影响因素的管控工作,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二)合理利用现代化技术

新时期背景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现代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巨大便利。因此,现代企业管理中应重视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企业各项资源,促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供应链的各个成员企业之间,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实现与其他成员的信息共享,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构建起有利于企业共同发展的信息系统。另外,企业的产品营销策略的制定也可以通过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推动销量的增加。

(三)重视服务和合作

从营销视域来讲,企业发展应建立在产品销量增加的基础上,这也是企业竞争力的体现之一。消费者对于企业经营效益的改善起着毋庸置疑的影响作用,也是产品销量增加的直接动力,因此,企业必须更加关注消费者心理,在为其提供更为优质的产品的同时也应重视改善服务质量,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消费者的好评。服务质量的改善对于企业成本的降低和效益改善有着重大影响,一条完善的供应链对于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和增加产品销量具有很大帮助。

另外,企业要发展就必然要与其他企业合作,经济活动的目的之一是通过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而管理的意义就在于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因此,营销视域下,企业的发展必须重视加强与其他企业的合作,科学制定产品营销方案,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为企业实现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语

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抢占市场份额和客户资源,企业之间展开了激烈竞争,供应链竞争是企业竞争的一项重要内容。形成完善的供应链是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改善的重要途径,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新时期的市场环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企业要想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就必须重视加强企业管理,推动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冯照岭.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的研究[J].文摘版:经济管理,2015,(01).

[2]刘丹,马炎,龙霞.中小型网络营销企业供应链管理问题探究[J].当代青年:下半月,2015,(02).

可视化供应链管理篇2

陈敏瑕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广西 柳州545007)

摘要:供应链产能管理是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要部分,包括生产环节、物流环节等多个方面。高效的供应链产能管理能够有效规避风险,降低企业销售成本,对提高企业产品利润、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国内外企业供应链管理经验,分析了国内企业供应链产能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供应链弹性再设计的对策,以期提高供应链风险规避能力。

关键词:供应链;产能管理;风险

1引言

企业供应链产能管理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制作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形成的产品生产、销售“纵向一体化”的管理理念,能够适应越来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也能够为企业制定生产销售计划,提高仓储、运输水平和满足客户订单需求。供应链管理在欧美和日本发展较为成熟,是企业根据客户需求定制生产的拉式供应链,而我国国内的企业多为推式结构,企业供应链产能管理策略要根据自身的产品销售特点、生产能力、仓储及配货能力等多方面制定,实时控制产品库存和产销率,规避供应链风险。

2供应链产能管理的作用

企业产能的配置受到生产成本、物流仓储成本和市场消化能力的多方面制约,生产过剩会造成产品积压,提高仓储物流成本,产品自身也会随着时间降低竞争力。企业对市场需求不明确,生产线闲置压缩产能,会提高生产成本。产能紧张或产能过剩都是供应链产能管理不合理造成的产能计划制定不科学,增加了企业风险。科学的供应链产能管理能够在企业产品销售淡季、旺季对不同类型的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使得产、供、销各环节协调优化,物流公司能够放心为企业的物流需求投资,满足企业各项物流能力需求,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有效提升企业产能利用率,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3供应链产能管理存在的问题

3.1供应商需求与制造商供应的冲突

供应链只有实现一体化才能显著提高产能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然而供应链由承担不同功能的企业共同组成,不同的企业就有着相互冲突的需求,比如制造商要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做出敏捷反映,生产目标柔性化,而供应商希望制造商进行数量稳定的大订单采购,这样制造商对个性化需求的追求会冲突供应商目标。

3.2供应链的动态变化

供应链随着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不断调整产能,供应商的能力和生产成本、仓储运输成本浮动也会造成供应链的产能不断调整,供应链是实时动态变化的,这就对企业风险的规避带来压力和不可控性。以国内汽车制造企业为例,企业销售、规划、采购、制造等部门定期开会沟通,根据销售带来的最新市场预测,评估自己实际能力并给出反馈。销售根据规划、采购的信息对计划做出切实可行的调整,而规划、采购也有针对性地去解决制造、物料等方面的瓶颈问题。然而市场需求受到季节波动、广告促销、国家政策(能源补贴、车补、限行等)、其他品牌新车型对消费者的分流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得供应与需求较难匹配。

3.3企业管理方面的制约

首先,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紧密结合,在我国企业管理尚属于新鲜事物,一些企业管理者不能很好地理解供应链管理,甚至将之理解为供应管理。其次,管理者自身认识水平的限制还体现在企业管理的本位主义,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难以与其他企业进行战略联盟式合作,阻碍企业的集成化管理。再次,供应链管理重硬件轻软件、重客户轻供应商。企业为供应链管理积极引进先进的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却忽视了掌握这些技术的人才引进和培养,一方面在生产硬件上投资巨大一方面在系统软件上投资匮乏,没有成套的软硬件生产设备。企业重视客户关系,轻视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没有与供应商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过于压低成交价格,使合作关系岌岌可危。最后,企业内部缺乏相应的绩效评价系统。

4创建弹性供应链应对风险管理

4.1供应链的弹性设计

通常供应链主要根据产品成本或客户服务为目的来设计,供应商与其下游供销网络会随着资源配置的波动产生风险规避,往往通过供应链节点进行限制。这些可控制性的节点越多,越有利于供应链的弹性再设计,所以企业要丰富供应源,规避单一供应源,加强供应商的可靠性,建立后备供应商机制。单一供应商会在短期内降低成本,但会造成供应链的中断,不利于供应链弹性再设计。在供应商选择上要参照投资计划的实物期权理论,平衡效率和冗余之间的度,积极参照欧美国家供应链产能管理的准时制,保持供应的松弛和平衡。

4.2供应链中企业的紧密合作

供应链产能管理的关键是企业集成化管理,这就需要供应链中的企业加强合作,共同面对供应链带来的风险。企业之间紧密的合作能够促进产能信息的充分共享,相互的信赖有助于打造智能化供应链,能够使供应链下游各节点企业明确自身承担的风险,尽可能规避产品生产和销售中存在风险的不确定性。

4.3增强供应链敏捷反应

供应链反应的敏捷性包括两个要素“可见性”和“速度”。可见性是核心企业上下游对生产供应情况的可见性,速度是供应链中交货时长。企业要加强客户和供应商的紧密合作,同时进行内部调整,削减流程的数量,缩短交货前置时间,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提高企业短时间处理订单能力。

4.4打造供应链风险管理文化

许多企业都认识到,要实现全面质量管理更要营造一种人人都重视质量的文化氛围。同样,做好风险管理最重要的是企业人人都重视风险,因此应该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

5总结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供应链产能管理对企业经营和管理影响巨大。要提高供应链产能管理水平,就必须在充分认识和评价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对库存、物流系统、客户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合理规划,同时,为应对未来的竞争,在供应链产能管理的绿色化、信息化、敏捷化方面也要及早行动,因为它们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马丁·克里斯托弗,何明珂等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J].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1).

[2] 李陶然.浅析供应链的风险管理和弹性打造[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3).

可视化供应链管理篇3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处于商品供小于求的时代,制造业投资的重点都放在广告宣传、通过批量生产降低商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物流的概念尚未得到企业的理解,更谈不到供应链管理。

90年代以后,随着制造业全球化协作生产的发展和制造工艺的进步,世界步入了供大于求的产能过剩时代。同时,消费需求的变化使得商品周期日益缩短,小批量、多品种、快速更新换代成为商品供需的主要变化趋势。此外,信息技术在企业现代化管理中逐步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跨国协作生产使得企业的供应链越来越长,并且更加复杂,而商品的快速消费品化使得商品更新换代时在供应、流通、生产、贸易等各个环节的剩余库存大幅度增加。在供小于求(90年代以前)的时代,好的商品是有其固有客观价值的;而在供大于求的当今时代,库存的用途指向性强,一旦变成剩余则价值大幅度下降,随便处理甚至会影响到市场秩序和企业将来市场。因此,当今时代的商品成本是生产成本和库存成本的总和,单纯依靠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的推动模式(Push)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需求拉动方式(Pull,拉动=按需生产)下的生产供应管理模式。

在需求拉动式的生产供应管理模式下,库存已经不是过去意义上企业内部的狭义库存,而是包括分散于企业外部各个供应、流通、贸易和加工生产环节上各种库存(包括生产资源等)的广义库存。如何监控、管理、优化整个供应链上的广义库存,成为当今国际跨国企业管理的重要经营课题。

在跨国协作生产中还存在一个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制高点――跨国供应链管理能力。广义上的供应链管理核心在于企业对于其上下游协作企业采购、供应、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库存量的规划、协调、整合、管理,目的在于降低整个产业链上的综合成本。越是规模大的企业、越是依赖于跨国协作生产和国际市场的企业,对供应链管理能力的要求就越高。

当前,以海尔、TCL、联想、万向等为代表的许多企业正在实施国际化战略。这些企业不仅面对文化差异、企业文化包容性、国际经营人才不足等问题,还要面对从研发、销售到售后服务等各环节上跨国协作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问题。在国内市场,产品成本主要取决于工厂的生产制造成本,而国际市场上的产品成本则主要取决于企业跨国供应链管理的能力。

日本企业的全球化靠的是日本综合商社的支持;欧美企业的全球化靠的是理念、企业文化和企业规模巨大化下的资源整合。中国参与跨国协作生产的企业绝大多数处于产业链的中游,是供应链管理的对象,因此,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如果没有跨国供应链管理能力作为支撑,将变得十分困难。

企业跨国供应链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1 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视程度

跨国供应链管理在国际上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只有少数跨国企业把提升其跨国供应链管理能力当成非常重要的经营课题加以对待,也有某些跨国企业只有课题研究对应组织,而无相应规划和实施执行组织,还有一些跨国企业将其视作一种僵化的管理模式,采用了错误的实施方法,直接导致实施效果不良,甚至全面失败。

供应链管理追求的是在特定产业协作链(跨国=全球范围)上降低整体库存(即降低产品综合成本)的能力。个人能力有技能和素质之分,企业能力有机能和性能之分,企业机能的强大有时会掩盖企业性能上的弱点。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产品研发能力、生产能力、配套资源、组织管理等都是企业的机能,而供应链管理能力则是企业的重要性能。例如,有甲、乙两个服装企业,甲的单一产品损益分歧点为5000件,而乙的单一产品损益分歧点为10000件,则可以说甲的企业成本性能高于乙。但如果乙方的所有产品的单品销售都可以达到10000件以上,则乙在企业成本性能上的劣势可能不被体现。供应链管理能力是决定企业成本性能的重要因素。在同等条件下,甲的盈利能力高于乙,乙不盈利的项目在甲就可能变成盈利项目。

2 供应链管理采用的手段

企业除了对供应链管理问题的重视程度差异巨大外,在对应手段和方法上也大为不同。欧美企业集团控制力强且事业规模庞大,因此只要把供应链管理问题作为企业内部问题应对,即可取得巨大效果(戴尔是例外)。这种模式往往在对应外包业务或在生产机能国际化时遇到问题。日本本身自然资源缺乏、人力成本高、生产和市场非常依赖于国际环境,所以日本企业对于跨国供应链管理的需求十分强烈。由于历史原因,企业的“系列化”渊源、对于商社机能的依赖程度和企业欧美化程度不同,造成日本企业的外界资源整合能力和整合方针各有不同,但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和实现方法基本上是效仿欧美模式。

“中国制造”意味着制造产业的生产制造功能和相关物流功能向中国的转移,实际上也就伴随了供应链功能向中国的转移。一方面,跨国企业在“中国制造”的环境下,在供应链管理方面遇到了许多问题,从而引发其强烈地强化、整合中国产业供应链资源的需求,许多企业正在不断失败的过程中探索成功的模式;另一方面,“中国制造”给中国带来了市场繁荣的假象。产业上的兴旺从全球角度来看并不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繁荣,中国企业在“市场繁荣”的假象环境下很容易产生错觉。

事实上,中国的绝大多数企业对于供应链管理的理解尚未十分清晰,除联想等几个为数不多的企业引进欧美模式进行应对以外,中国企业(包括许多制造行业领头企业)很少站在跨国企业的角度去思考跨国供应链管理的问题,没有把供应链管理的问题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进行考虑。长此下去,不但中国企业“走向世界”难以实现,恐怕许多中国企业还将成为国外跨国企业整合的对象。

3 白领域存在的误区

要实现供应链管理,采用正确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系统化、流程化的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供应链管理的前提是实现在特定产业协作链(跨国=全球范围)上物流/整体库存信息的可视化、协作企业间的信息共享,离开IT技术,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将无法实现。

但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系统所采用的信息技术手段和实现方式在实践上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不少企业(包括用户企业和解决方案/服务提供企业)在认识上存在以下误区:

(1)将供应链管理问题当作企业内部问题对待,将供应链管理问题当作管理问题对待;

(2)采用内部管理系统(如ERP)实施的方法(BPR=流程重组再造):

(3)队为供应链管理系统是ERP系统的延伸,

采用错误的lT产品;

(4)过分依赖lT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或服务提供商的知名度,而忽视其中的内容;

(5)将系统工程当作产品采购对待,忽视其中的服务要素;

(6)将供应链管理系统实施当作企业的形象工程对待;

(7)系统设计层次结构问题导致无法对应跨国管理和外包业务管理;

(8)将系统使用强加于人,不注重双赢/多赢关系的实现,不注重现场操作效率的提升;

(9)现行的IT企业商业运作模式下供应链管理系统实施和维护的成本巨大,使得大多数企业无法承受,本来以降低成本为目的的事情反而导致成本上升;

(10)将供应链管理的系统工程当作一件事(一个项目)而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对待。

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设计的基本观点

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构建和病人到医院治病有些相像。名牌医院并不是所有专科都强;著名大夫不等于所有病症都能治疗;再昂贵的药物也不能包治百病;简单病症短期治疗的情况下药物重要,疑难病症需要长期治疗的情况下大夫重要。

遗憾的是,在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构建实施上,许多企业做出了错误决定,表现为找错医院、找错大夫、选错药物,甚至把长期的治疗过程当作药品采购进行招标处理。虽然用户(病人)不知情,但医院或行业也有责任,或是出于盈利目的,并未把真实情况告诉病人,或者自己根本就没有搞清楚。因此,企业要想成功实施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 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是服务解决方案

与ERP系统不同,企业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应变的过程。ERP系统面向的对象是企业内部,可以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对流程进行优化和推广;而供应链管理系统面向的对象是企业外部和企业之间,流程需要得到使用各方的认可,以达到双赢/多赢的目的。

企业与外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多种多样,而且随着市场、行业、企业功能、需求和相关企业本身经营情况的变化随时发生变化。在这种变化的情况下,供应链管理系统也要随客户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中,IT产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实施服务提供商对应需求变化的服务质量和能力问题。这就是大夫比药物更重要的原因,因为药物可以选择更换,而大夫一旦选择错误,再好的药物不能对症应用也起不到疗效。

应变是一个服务的过程,是不能通过产品简单对应的。所以,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应该是服务解决方案,根据需求解决问题、对应需求的变化,而不是产品解决方案。

在这方面,上海菱通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一直把自己定位为服务提供商,公司开发的跨国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虽然其产品功能已经相当完善,但产品只是菱通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手段之一。

2 尽可能降低系统实施、维护和运营成本

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的核心是服务,服务的载体是人,因此在跨国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实施和维护中,服务(人力)所占的成本比例要高出许多。

供应链管理本身的目的在于降低成本,但巨大的IT系统成本使得很多企业无法承受。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系统实施、维护、运营成本对于用户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也是提供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的企业必须具有的能力。

3 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应面向跨国企业的国际化业务。

供应链管理理念在于实现上下游企业的共赢。如果供应链管理的对象仅限于国内,其特点将是订货提前量(LT=Lead Time)短、交货期短、运输方式多样化、外部资源可选性高。在中国,基本产能过剩,到处库存积压,造成企业供应链管理实施效果并不明显的假象,因为企业不必依靠供应链管理,只要采用简单的管理手段或向供应商、商、物流服务商施压即可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这样的环境对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事实上,许多中国企业在这种环境下丧失了强化供应链管理的能力,甚至丧失了对此问题的意识。

可视化供应链管理篇4

价值链管理的“价值”及内涵

伴随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无论是客户需求、产品生命周期、技术革新,还是竞争格局、竞争手段、市场范围、协作方式等,几乎都处于难以预料的变化中:客户(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和变化(change)(简称为“3c”)这三股力量,日益成为影响或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因素。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要想求得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仅需要牢固确立以客户、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经营理念,同时还需要对企业的传统业务运营方式、管理模式等进行根本性的改造或转变,以建立起能快速响应和满足客户、市场个性化需求的被称之为“企业供应链”的新型企业经营管理系统。20世纪后期兴起的企业供应链、价值链管理学说,以及后来风靡全球并影响至今的业务流程重组(BPR)实践等,即是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和要求而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及过程进行重新审视并进行系统改造的一种管理思想与方法。

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想与方法,“价值链管理”这一概念首先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后为哈默博士等吸收并以“业务流程重组”的形式广泛应用于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实践中。其核心思想及内容,根据波特教授及其他著名管理学家的阐述说明,可大体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现代企业在本质上可视为“一个为最终满足客户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活动和业务流程的集合体”,是一个以最终满足外部客户需求为导向、按照企业业务流程由内到外联结在一起的“作业链”:其次,在这一作业链中,企业每完成一项作业活动都要消耗一定的资源,并形成一定的作业成本和价值,然后再按照既定的业务流程依次转移到下一作业环节,直到形成可提供给企业外部客户的最终产品。这种以业务流程为纽带彼此相连的作业链,从“物质形态”上看,可视为一种互为客户、互为供求并以企业外部客户为最终服务目标的企业“供应链”。比如在制造型企业主要表现为采购、研发、制造、销售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计划、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作业活动与流程:若从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角度看,则可视为一种以客户需要为导向、不断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企业“价值链”;最后,要想快速响应和满足客户、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就必须运用先进的管理工具与方法对企业的业务运营方式、管理模式等进行系统改造和完善,并通过选择、打造和优化新的企业供应链体系,以及加强对整个供应链体系的全程监控与管理,以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运作效率与质量,不断降低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成本及费用。

也即是说,所谓企业供应链、价值链,实际上是对企业本质及结构的一种新理解、新认识,是从作业和流程角度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及过程的系统化描述与概括;所谓价值链管理,则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企业供应链或价值链为对象,通过运用一系列工具和方法对企业的整个作业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进行全面分析、重组、优化和控制的一种现代管理思想与方法。由于该学说以全新视野深刻揭示了现代企业的本质特征与经营管理特点,因而一经提出便被公认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企业管理思想之一。

价值链管理的实施与“打造”

当然,运用何种以及如何运用先进的管理工具对企业进行系统改造以建立起科学高效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价值链管理学说并未给出具体而明确的答案,同时人们对这方面的理解、认识及做法也不尽一致。不过根据价值链管理的核心思想与内容,同时结合当代企业的管理实践,原则上我们可以将价值链管理的操作流程及实施要点概括为以下几点:

其一,企业供应链的选择与构建。主要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指导。通过运用“企业战略管理”与“战略具体化”等工具,合理选定企业的主营业务与核心关键业务流程,以构建出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和自身经营特点的企业供应链。这是进行价值链管理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其二,企业供应链的重组与优化。主要是根据企业流程管理现状和需要,运用“流程重组”的策略、方法与技术,对企业的核心关键业务流程,及以核心关键业务流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供应链、价值链进行全面的重组或优化。这是提高整个供应链运行效率和质量、实施价值链管理的关键。

其三,企业供应链的成本控制与费用管理。主要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与客户需求,以供应链中作业活动或业务流程为对象,通过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与预算指标控制体系,以实现企业资源在整个供应链上的合理配置,以及供应链成本费用的事前控制。这是降低整个供应链运行成本的重要保证。

其四,企业供应链的绩效评价与考核。主要以供应链中各关键作业岗位和部门为责任主体,通过运用“战略具体化”、“平衡计分卡”等工具,设计出以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为依据、以关键业绩考核指标(KPI)为内容的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以实现对供应链中所有作业活动的关键业绩考核。这是驱动整个供应链持续高效运转的内在动力。

其五,力争实现整个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主要通过实施以企业资源管理软件系统(ERP)、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系统(CRM)、供应链管理软件系统(SCM)、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系统(HR)等为内容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以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供应链运作体系。这是提高整个供应链运作效率的根本途径与技术保障。

可视化供应链管理篇5

[关键词]敏捷供应链;优势;障碍;措施

[中图分类号]F25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2-0127-03

1 敏捷供应链概述

敏捷供应链,是指具有敏捷性特点的供应链。它是在不确定性、持续变化的环境下,为了在特定的某一市场机会中获得价值最大化而形成的基于一体化的动态联盟和协同运作的供应链。

与传统供应链相比,敏捷供应链具有以下特征:

(1)供应链上相关的利益各方具有多重的竞合关系。

(2)大规模定制时代的到来导致了供应链具有很强的随机性。

(3)核心企业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通过供应链响应定制客户的需要。

(4)整个供应链保持持续的动态,以能够充分满足核心企业响应客户的需要。

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敏捷供应链具有如下优势:

(1)速度优势。敏捷供应链增加了对市场反应的灵敏度,通过供应链上多个合作企业的信息共享,可以全方位地对市场情况做出响应,因此,提高了企业的反应速度。同时,由于各个企业都专心于自己的核心优势,可以减少产品的生产与物流时间,可以实现供应链的即时销售、即时生产和即时供应,将消费者的订货提前期降到最低限度。

(2)顾客资源优势。在敏捷供应链模式下,企业会通过对客户的电子商务环节开办个性化订购服务,客户可在网页上根据公司对产品组件和功能的介绍,自己选择零部件,自己设计产品的款式、颜色、尺寸,顾客的需求信息直接反映到产品设计、规划阶段,成为企业最直接的也是最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3)个性化产品优势。敏捷供应链依靠敏捷制造技术、动态组织结构和柔性管理技术三个方面的支持,解决了流水线生产方式难以解决的品种单一问题,实现了多产品、小批量的个性化生产。

(4)成本优势。其一,敏捷供应链依赖信息技术的支持,成功地实现了客户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订单驱动生产组织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整条供应链的库存量;其二,在敏捷供应链管理思想下,核心企业及构成供应链的上下游节点企业在战略一致的前提条件下结盟,所有的同盟利益一致,信息共享,由核心企业按照需求动态组合供应链,整个供应链网络的交易成本降到最低。

2 建立敏捷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步骤

2.1建立柔性化虚拟企业

所谓供应链的柔性,是指供应链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柔性化虚拟企业是以市场需求为驱动的,企业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销售点终端等,捕获实时的市场需求信息,并根据最新的市场需求,组织整个供应链,共同合作,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提高供应链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

2.2实现物流运作可视化

物流运作可视化也就是让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能清楚地知道企业自身、供应商、下游客户、仓储设施以及第三方物流或第四方物流服务商等的物流活动情况。其中最重要的是信息系统的集成和共享。信息及时、准确、一致地在整个价值链中共享,可以在极大地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响应速度的同时减少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降低“牛鞭效应”及整个供应链的成本。

2.3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增强供应链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快速反应,指物流(供应链)企业面对多品种、小批量的买方市场,不是储备了“产品”,而是准备了各种“要素”,在用户提出要求时,能以最快速度抽取“要素”,及时“组装”,提供所需服务或产品。它要求零售商和供应商一起工作,通过享受POS信息来预测未来的补货需求,通过不断地监控趋势以探索新产品,以便对消费者的需求做出更快的反应。

2.4改善与合作伙伴的关系

企业应从供应链全局的角度、战略的高度建立与供应商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以增强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供应链的敏捷性。合作企业要从关键信息的共享开始,包括需求的预测信息、库存水平信息、订单信息、产品生产计划等。合作企业只有实现了这些关键信息的共享,才能更好地把握整个供应链上的物流现状,也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

2.5实行延迟制造

所谓延迟制造,是指企业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将不同产品需求中相同程序制作过程尽可能最大化,而定制需求或最终需求的差异化制作过程尽可能延迟。其核心的理念就是改变传统的制造流程,将最体现顾客个性化的部分推迟进行。它可以最大化地减弱信息在供应链上传递所引发的“牛鞭效应”,以及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减少订单履约风险,并在提高顾客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保持了供应链较低的运行成本,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3 在中国建立敏捷供应链管理系统的障碍

敏捷供应链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进入我国的时间还不长,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另外,它的实施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而目前国内的企业缺少的恰恰是这些实施条件。总的来说,这些实施条件或障碍性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水平较低,物流领域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的程度还不高,发展也十分不平衡,远远不能满足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需要。据中国仓储协会2005年年底对分布于全国大中城市的61家中型仓储企业进行调查显示,在提供数据的59家物流企业中,只有31家企业拥有信息系统支持,而在有信息系统支持的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信息系统功能不完善,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落后已成为我国物流企业亟须解决的问题。

(2)物流(供应链)研究相对落后和供应链专业人才短缺,是敏捷供应链发展的巨大障碍。相比较而言,我国在物流(供应链)研究和教育方面还非常落后,虽然也有部分高校开设了物流(供应链)及相关课程,但水平参差不齐,缺少特色,与发达国家的物流教育相比差距较大。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虽已展开,但缺乏指导,比较混乱。

(3)部门、行业和地方保护现象严重。各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制定政府法规多从本部门、行业、地方利益出发,致使许多从事物流(供应链)服务的企业想方设法寻求部门或地方政府的保护。在有保护的条件下开展物流(供应链)服务活动,造成一种不正常的、不公平的竞争格局,不利于形成社会化的物流(供应链)系统和跨区域、跨行业的物流(供应链)网络。

(4)我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业的传统管理体制与运作模式多数是一个封闭系统,不重视对供应链的管理,制造商、供应商和经销商缺乏长期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相互之间缺乏以信任和共同获利为基础的价值链,没有形成满足顾客在成本、质量、交货时间等方面的要求而反应敏捷的物流和信息流。

4 在中国建立敏捷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可行性措施

敏捷供应链管理提出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已引起管理界和企业界的重视。我国正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企业对供应链特别是敏捷供应链管理的重视和研究不够,因此研究国外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供应链管理理论和方法并应用于我国企业,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4.1重视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为供应链发展提供必要的物流信息平台

政府应首先促进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如ERP、MRP等在物流企业和广大工商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全面提高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帮助和鼓励企业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畅通,特别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为物流信息交流的畅通和高效创造条件。2006年,我国中央及各级政府已开始把物流信息化作为一项基本建设纳入物流发展规划。

4.2加强人才培养,为供应链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

敏捷供应链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使用水平和丰富的物流知识,而目前国内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供应链业务的人才很少,因此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必经之路。首先,政府应当鼓励和允许各高等院校按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开办和设置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其次,要引导研究咨询机构、社会团体组织及大专院校面向市场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展多层次的物流(供应链)人才培训和教育工作,并借鉴国际经验,在物流(供应链)产业中推行物流(供应链)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

4.3政府部门要为实现供应链管理创造有利条件

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刚刚起步,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引导、改进管理、搞好服务等措施,为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1)政策引导。就是政府通过制定积极的产业政策和相关的政策措施,为从事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

(2)改进管理。就是政府要调整管理思路和工作方式,努力创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重点制止行业保护、地区封锁和有碍公平竞争的垄断行为,维护供需各方特别是消费者一方的正当权益。

(3)搞好服务。就是政府部门要从规划建设、技术改造、查验通关、交通管制、工商管理、财税金融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搞好协调服务。

4.4企业应在供应链的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

工商企业作为现代供应链服务的需求者,必须增强现代供应链意识,认识到供应链与企业的整体工作紧密相关,搞好企业物流,优化供应链对企业不仅不会多花钱、增加支出,反而会节省经费、降低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力。交通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专业物流等企业作为物流服务的提供者,必须突破传统的经营观念和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用户满意为目标,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现代物流服务。

4.5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

可视化供应链管理篇6

10月29日,甲骨文公司大中华区供应链管理咨询总监叶浩霖在北京表示,由于中国参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供应链网络管理零散化正成为一个新的趋势,这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ERP之后的亮点

企业信息化进程持续深入,当最基本的ERP系统在大部分企业中实施和应用后,更多的应用系统开始进入企业的视野,供应链管理即是其中之一。

市场调查公司AMR一份关于消费产品行业IT花费的调查报告显示,相较于2006年,2007年ERP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和支出比例都大幅下降,而供应链管理取代ERP成为企业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支出比例也升为第一。供应链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和支出比例分别从22%和17%上升到了30%和32%。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变化,叶浩霖解释道,ERP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而企业的活动不仅限于内部,从材料来源一直到产品到达最终消费者,这中间有许多环节需要与外部进行协调,而这正是供应链管理要做的事情。特别是制造业、零售、物流等行业,在ERP应用系统建立并应用起来后,他们对于供应链管理的需求就会凸现出来。

另外,“在中国,一吨钢铁的制造成本是80美金,而运输成本是88美金,物流成本之高令人震惊。”因此,从供应链管理入手,降低物流成本已经成为企业迫在眉睫的任务之一。

零散化

上个世纪60年代,大企业的整条供应链都是自己操办,后来先是将制造环节外包出去,之后就只做核心业务,大致经历了一个从什么都做,到做大部分,到只做小部分即设计和研发的过程。

如今,世界供应链的这种演变和趋势也在中国上演。一方面,为提高市场竞争力,知名大企业越来越重视自身“品牌”形象,更加专注于核心业务,因此,他们将许多环节都外包出去,集中精力于研发设计,以加速新产品推出。另一方面,中国企业日益成为全球企业,其供应链由此可能延伸出国门,范围和网络都大大扩展,环节增多并更加分化。

专注于核心业务,能外包的尽量外包,看起来企业是轻松了,但却是对企业运筹帷幄能力的考验。面对日益分散的供应链网络,企业就要像音乐指挥家那样来协调供应商、渠道商、第三方物流商等各方,以确保整个供应链的畅通和紧密衔接,并减少整体运行成本。更重要的是,企业能否对市场做出敏捷的响应,是需要整个供应链来支撑的,这对于今天快速变化的市场显得尤为重要。

网络的分散化必然会增加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难度,而法规遵从和质量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越是分散,企业越需要加强法规遵从和质量管理,以确保最终产品不仅符合自身要求,也符合最终消费者利益,确保企业形象不受损害。

供应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工程,企业在做供应链管理时,一般不可能一下子来个整体改造,而是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进行。据悉,除那些传统上重视供应链管理的行业如制造、零售外,新的行业用户如医疗、政府也开始尝试供应链管理。

可视化供应链管理篇7

彼得·德鲁克曾指出:现代商业管理中最显著的经营模式改变之一是单个企业不再以单 独的、自主经营的实体形式进行竞争,而是以其所在的供应链的形式进行竞争;在供应链环 境下,最终每个独立企业能否成功将取决于管理层对该公司复杂的商业关系网络整合能力 [1]。

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在于对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和流程进行整合协调,从而获得供应链整体上的协同优势。良好的供应链是供应链管理成功的必要基础。供应链管理的首要任 务是构建一条无缝一体化供应链,包括明确供应链节点企业(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及零 售商等)、供应链节点无缝链接、供应链节点企业关系动态调整等。

供应链关系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目的是管理协调供应链节点成 员的关系,确保供应链节点无缝链接,进而实现供应链一体化。供应链关系管理的对象包括: 供应商与制造商的关系、制造商与分销商的关系、分销商与零售商的关系以及所有成员整体关系协调等。

管理并协调供应商和制造商的关系是供应链关系管理的重点之一。可以说,供应商和制造商间能否构建出有效的合作伙伴系,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整个供应链的成败。目前,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都十分关注这一领域,而且供应链环境下供购关系的研究与应用也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由于制造商在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很多学者在研究供应商与采购商关系时, 倾向于站在制造商角度展开研究,研究理论主要表现为供应商关系管理。相比之下,基于供

应商视角对制造商关系管理的研究却很少。

采购商关系管理管

供 制

应 合作伙伴关系 造

商 商

供应商关系管理

图 1-1 供购双方合作伙伴关系

在构建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时,供购双方的利益重点并不完全一致,从各自的角度来对

待供购关系的管理重点也会不相同,比如说,在构建供购关系时,供应商一般会关注采购商给企业带来利润的能力,而采购商可能更看重供应商所供应物品或服务能否满足自身需求并提升企业竞争力等[5]。因此,只有既考虑到供应商的关系主体地位,同时也考虑到供应商的关系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平衡供购双方利益,进而构建出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如图 1-1 所示。

2. 采购商关系管理内涵

马士华等(2000)认为,供应商关系是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在一定时期内的共享信息、 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协议关系,而供应商关系管理就是围绕合作议题所进行的管理[3]。

采购商关系管理和供应商关系管理是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分析,都是围绕供应商与制 造商间供购关系构建展开的。不同之处在于,供应商关系管理是站在制造商角度进行分析的,而采购商关系是站在供应商角度进行分析的。借鉴马士华有关供应商关系管理的观点,本文 对采购商关系及采购商关系管理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和阐述。

采购商关系管理(Buy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BRM),是供应链环境下基于供应商 视角的一种客户关系管理,主要研究如何与供应链中的下游制造商企业实现业务上的紧密联系和协同合作,并对双方资源和竞争优势进行整合,旨在改善与制造商之间的供购关系,从 而增强供应链竞争力,实现供应链上供应商与制造商的双赢目标。

对于 BRM 内涵,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深入理解:

1、BRM 隶属于客户关系管理范畴。

从本质上讲,BRM是一种客户关系管理模式,即供应商对其下游制造商客户的关系管 理与协调[2]。BRM 基于供应商视角,在供应链合作伙伴思想指导下,对制造商关系进行管理,通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谋求企业更大的发展。因此,BRM 是将客户关系管理理 论与供应链理论相结合的一种管理模式,是对客户关系管理理论的延展。

2、BRM(采购商关系管理)与 SRM(供应商关系管理)

BRM 与 SRM 分别从不同视角对供应商与制造商间的购供关系构建进行研究。通过对

BRM 和 SRM 的比较分析,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 BRM 内涵,具体比较分析如表 1-1 所示。

表 1-1 BRM 与 SRM 比较分析

 

 

 

供购关系管理 BRM(采购商关系管理) SRM(供应商关系管理) 视角 供应商视角 制造商视角  

指导思想

供应链思想、合作伙伴思想、双 赢思想 供应链思想、合作伙伴思想、双赢 思想  

管理内容

可视化供应链管理篇8

[关键词]物联网;射频识别;epc;供应链

1 引 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知识化、数字化的转变,企业运营模式正发生巨大的变革,协同合作成为企业界的主旋律,企业早已融入企业群体当中来参与市场竞争,与此同时供应链管理正成为许多企业或组织运用的战略方法,也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优势和市场机遇。

供应链由直接或间接地履行顾客需求的各方组成,包括制造商、供应商、运输商、仓储商、零售商以及顾客在内,各环节通过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彼此相连,其所包含的功能有新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生产营销、生产运作、分销、财务和客户服务等。供应链产生的价值为最终产品满足顾客的价值与满足顾客需求所付出的供应链成本之间的差额。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使供应链整体价值最大化,使供应链上的企业获得并保持稳定持久的竞争优势,以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目前我国的供应链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有诸多方面值得优化,例如,供应链各成员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商品信息数据库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供应链各环节中的服务效率低下,售后难以保障;企业间因信息交流匮乏和交流不畅而产生放大的“牛鞭效应”,增加了无谓的库存成本及相关费用;供应链运输环节中运输效率不高,可靠性和安全性难以保证等。然而,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根本性地改变了供应链流程和管理手段,成为优化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工具,为供应链管理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探讨和研究物联网在优化供应链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则显得尤为重要。

2 物联网概述

2.1 物联网概念及技术支撑

物联网的概念最早出现于比尔•盖茨1995年的《未来之路》一书,国际电信联盟于2005年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中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目前较为公认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在这个网络中,系统可以自动地、实时地对物体进行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并触发相应事件。其本质就是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对物品上的epc标签进行扫描和解读,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射频识别技术是“通过射频信号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信息的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的距离比光学系统远,射频识别卡既可读出信息,又可写入数据,数据携带量大并难以伪造,具有智能化的特点。

产品电子代码(electronic product code,epc)采用一组代码来代表制造商及其产品,用另外一组数字来唯一标识单品。epc物品识别模型功能的实现主要由epc编码标准、epc标签、解读器、savant(神经网络软件)、对象名解析服务(object naming service,ons)以及物理标记语言(physical markup language,pml)六方面组成。(见下图)

epc物品识别模型图资料来源:现代物流信息跟踪技术研究进展综述。

物联网的网络结构主要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以rfid、传感器、二维码为主的用于识别物体和采集信息的传感网络;二是通过现有的三网(互联网、广电网、通信网)来实现数据的传输和计算的传输网络;三是应用网络,即输入输出控制终端,它通过物联网与各行各业专业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及与行业需求相结合来实现行业的智能化管理。

2.2 我国物联网应用及发展现状

物联网技术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其应用领域包括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城市、智能环保、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工业、智能农林业、智能教育等。物联网的存在,使我们生活周边的物品都有可能实现智能化,通过无线网络我们便可实现对这些智能物品的对话和控制,整个社会的运转效率将得以提高。

我国已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各地方政府也纷纷瞄准信息技术第三次浪潮的战略机遇,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并进行产业规划布局。例如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与云浮市政府举行了协议签约仪式,将共同打造畜牧养殖物联网项目,这是国内首个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食品安全的项目;无锡大力发展传感网技术,已建“感知

3.2 物联网技术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可视性

通过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大幅提高了供应链过程中的可视性,从制造商、供应商到分销商、零售商甚至顾客,均可以实现可视化操作。顾客对所购买商品信息准确了解,有效保证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同时还便于获得良好的售后服务;零售商通过对商品流动性分析,作出适当的订货决策和营销手段,不仅减少了库存浪费和相应成本,还便于零售商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做好营销策略;分销商通过零售商的订货策略和营销策略,及时调整自己的库存情况,向供应商做出订货单,供应商也是如此向制造商提供订货单;制造商通过货物订单适时调整原材料库存和生产量,并通过物联网技术有效控制产品质量。整个供应链可视化的加大,使得“牛鞭效应”得以缓解,整体供应链价值增加。

3.3 物联网技术加快了企业信息自动化,实现了管理智能化

物联网技术的使用,使得企业之间、整个供应链环节间信息得以共享,使企业能有效整合其业务流程,提高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同时诸如库存管理、生产订单、配送路线优化、问题产品召回等问题都可以借助物联网技术及时优化处理,由物联网技术对供应链各环节的优化及其自动化智能化,使得企业人力成本、库存成本、运输成本等费用得以减少,决策更加合理科学,同时决策时间进一步缩短,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了供应链的管理效率。

4 结 论

物联网技术的全面应用是未来供应链的发展趋势,是供应链管理智能化的体现。物联网的兴起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我国物联网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优势,但也存在着不少技术瓶颈,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在企业应用范围上也有局限。这不仅需要政府对物联网产业的大力扶持,尽快完善物联网技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同时也需要一大批企业放眼未来,及早将物联网技术用于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战略决策当中。

参考文献:

上一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特征范文 下一篇:社会治理主要内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