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16 23:25:43

可视化教学论文

可视化教学论文篇1

(一)视觉文化与当代美学教学的理论研究

重点探究视觉审美、美术鉴赏、影视文学、电影批评等专题下的美学教学理念与方法等关键性理论问题。具体而言,拟从文化视角考察美学教学的特质,探讨视觉文化视域下视觉审美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美学教学对于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

(二)视觉文化与当代美学教学的实践探讨

重点在于探究影视批评、多媒体美学课件与美学教学专用网页制作等专题下的美学教学的关键性实践问题。关注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开发、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美学教学。1.重点采用影视专题讲座以及教师讲授、设问与学生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教学。2.制作多媒体美学教学课件。3.扩充教学资料,购买美学教学光碟如《百家讲坛》、影视经典光碟等。4.为美学教学提供师生互动的平台,制作美学教学专用网页。栏目包括:主讲教师、教学方法、教学大纲、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思考题、参考文献、教学研究、学术研究等。5.在全院非中文专业学生中开设《艺术美学入门》、《身体美学入门》、《美学经典作品导读》等选修课。

二研究方法、实施计划与预期成果

(一)研究方法

坚持教育“三个面向”的发展方向,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具体而言,文章将采取调查访问、资料汇集、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等具体研究方法和手段:1.调查访问这是研究的前提。调查访问可以为课题研究的理论分析提供直接的第一手材料。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为目前国内高等院校文学课程的教学状况,调查对象以省内高等院校中文专业师生为主。2.资料汇集这是完成研究必要的辅助手段,主要收集国内外与本研究相关的资料。现代网络技术与高校图书馆为文章资料的收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3.理论分析这是研究的关键。全球化的背景与中西文化交流的空前盛况为本研究提供了丰沛而多彩的理论资源。项目申请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项目参与者绝大多数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高理论分析能力的高学历高职称教师。这些都必将给本研究带来极大方便。4.实践探索实践是检验效果、运用成果的重要手段。课题研究源于教学实践,课题研究的过程离不开教学实践,课题研究的成果也必然要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并最终用于实践。笔者一直在高校从事第一线的美学教学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可以随时将研究所得运用于教学实践。

(二)实施计划(含年度进展情况)

1.调查研究与收集资料。这项工作拟在2011年8月底完成。2.理论分析。对美学教学作理论上的分析与研究,包括:美学教学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作用、艺术学与美学教学的关系、语言学与美学教学的关系、教育学与美学教学的关系等,旨在视觉文化视角考察美学教学的特质。这项工作拟在2012年6月底完成。3.实践探索。包括美学教学方法的革新,美学教学课件和专用网页的制作及其选修课的开设等。这项工作拟在2012年12月底全面完成。

(三)预期的成果形式

1.在经费、时间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公开发表关于美学教学理论研究的高水平系列论文1—2篇。2.修改完善《美学》、《文艺美学》两门课程的教学大纲。3.在经费、时间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购买相关教学光碟,扩建中文系影视鉴赏室。4.在经费、时间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制作“美学”、“文艺美学”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5.在经费、时间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制作师生互动美学教学网页。

三创新之处

(一)理论性、实践性、实用性、前瞻性强

文章研究立足于视觉文化视域下的美学教学实际,对理论的研究来源于教学实践,但不仅仅是由教学实践归结出教学理论,而是同时从理论的演绎和探讨开始,从视觉文化视域文化视野着眼,从教学现实入手,力求用教学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从而使研究成果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实用性、前瞻性。

(二)系统性、现代性强

本研究建立在较为全面而系统的现状调查、资料分析、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对高等院校的美学教学从理论和实践两大方面作较为全面的研究;同时将研究置于当代全球化背景之下,从视觉文化视域的角度,多层面地对美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作较为深入的探讨。因而研究体现出明显的系统性、当代性特点。

(三)覆盖面广

主要在中文系本科学生和专科学生中实施,同时,我们通过在全校非中文专业学生中开设《艺术美学入门》、《身体美学入门》、《美学经典作品导读》等公共文学课程,这对于非中文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也是大有好处的。不仅如此,本研究的改革成果还可以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文教育专业中推广实施,因而研究具有覆盖面广的特点。

四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美学教学对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一,通过美学教学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可以奠定学生良好的人文基础;第二,在美学教学中,通过生活情感、爱国情感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第三,以美学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心理、正确的人生观、积极的进取精神,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文个性,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对于美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通过影视美学专题讨论或辩论、观看教学影碟、制作教学互动网页等多种教学手段,可以培养学生对美学课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进一步提高美学课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相长,教师实施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美学教师自身素质、自身能力的提高,必然有利于美学教师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美学教育教学质量。

(四)进一步加强文秘学、文艺学学科的建设

制定新的美学教学大纲、编写新的美学教材、制作美学教学课件、扩建美学影视鉴赏室、开设美学系列选修课等,这对文秘学、文艺学学科的建设将会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可视化教学论文篇2

关键词:影视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现实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课堂、主阵地,其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国内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获取更多有利资源,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总的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面临西方文化及各种社会思潮带来的挑战;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也面临视听文化带来的挑战。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面临的挑战

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网络化的深化,使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冲突由国家层面转化到了大众日常生活层面,从牛仔裤到摇滚乐,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趣味与追求风靡全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出于本国的政治经济利益需求,通过庞大的信息传播途径,通过以好莱坞、迪斯尼为主导的影视娱乐文化,更通过强大的知识、学术、教育体系向外输出其意识形态,这实质上是文化侵略和文化扩张。这对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具有相当的冲击性。当代大学生生活在这股文化潮流下,由于其价值观念尚未形成稳定,他们的思想极易受到影响。这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思想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在国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处于急剧变化的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状况:利益冲突增多,社会竞争加剧,阶层分化加剧,唯利是图、权钱交易等道德失范现象增多等等。与此同时,旧的道德体系正在消解,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完全确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利益的多元化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多元化,各种伦理观念甚至相互冲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以及各种丑恶现象滋长蔓延,这些都给青年大学生造成了消极影响。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价值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急功近利、忽视道德修养、以自我为中心、是非观念淡薄等消极现象。这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青年大学生中树立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面临的挑战

列宁曾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①在领袖的号召和我国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对广大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采用“灌输”方式,这在过去确实是发挥过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然而,当下的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属于“90后”,他们的成长环境使得简单的“灌输”方式已不能适应他们接受知识的需要。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逐渐脱离过去的“读写时代”,进入一个崭新的“视听时代”,人们使用图像、声音来表达、理解情感、语言和思想,将对文字的抽象理解转为对图像、声音的直接理解,更加直观化、感觉化。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说:“我相信,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②在此影响下,“人们开始不大习惯于阅读大部头或晦涩难懂的书籍,而更倾向于通过电视、电影等影像的直接模仿来接受信息。”当前的社会现实是“电视、电影等影视资源已大量涌入人类生活,占据了人们半数以上的闲暇时间。”③这就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新的启示,开发运用电视、电影等相关影视资源是适应时代需要、与时俱进的体现。

二、影视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作用和意义

影视资源丰富多样、直观形象,既有知识性,又有审美性,既有思想性,又有观赏性,将其作为载体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也是一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影视资源可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影视资源作为一种新的物质媒介,融合了戏剧、美术、音乐、语言等多种形式,实现了时间与空间、视觉与听觉、物质现实与心理活动、视听直觉与时空等的自由转换,多方面刺激感官,综合调动观者的多种感觉,一方面代入感很强,能够提高观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注意力;另一方面影视资源强大的信息量,能够多角度地引发观者的思考,提供广泛的想象空间和思维空间。观看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影视资源,用直观、生动的影像代替空洞乏味的理论说教,既能够焕发理论强大的的魅力和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引发学生去思考和分析隐藏在历史和现实背后的深层次的本质问题。

2.影视资源可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效性

影视资源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载体,二者都具有承载传播文化的职能、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关注受众的精神需要、最终达到影响受众的思想观念的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任务是向大学生教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道德品德和价值观念。而影视资源通过声、光、形、色等多种感官刺激作用于学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无形中就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通过对影视中重点片段的解读,与教材的重点内容充分结合,就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仅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更能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心理上达到认同,从而实现知识、信仰、行动三方面的统一。将影视资源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以历史的和现实的具体问题为切入点,使过去课堂单一的概念、理论说教模式得以改变,更加人性化、大众化、具体化,也在无形之中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3.影视资源有助于营造活跃、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实行大班教学,即几个不同专业的学生集中在一个课堂上课,往往一个课堂里有上百人。一方面,大学主导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学习,教师往往上课就来、下课就走,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大多集中于课堂上,而繁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又使得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时间再减少;另一方面,不同专业的学生集中于一个课堂,学生之间相互不熟悉,也影响了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不畅,必然造成课堂气氛沉闷无趣。教师沉醉于自我教授之中而学生却觉得索然无味、甚至去见周公的现象时有发生。将影视资源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能够有效地促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营造出活跃、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4.影视资源可以补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开阔学生视野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编写,一方面往往是对传统的经典的理论体系的纯描述或纯叙述,理论性很强,不够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语言文字的抽象性也使得学生不容易学习、理解;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脚步,更多偏重于对过去的观察总结,跟不上理论的前沿,内容相对陈旧,预见性和前瞻性不足,这也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本质有一定的矛盾。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却不能很好地体现其本质精神。

影视资源,尤其是新闻材料,内容真实、生动、直观、详实,最能体现出最新的社会发展状况和最新的理论成果。大学生群体普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又热衷于参与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把学生们关心的能反映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的国内外时政要闻等方面的影视资源引入课堂,可以弥补教材内容相对陈旧的缺陷,扩展和丰富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影视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具体运用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取影视资源是影视资源在教学中得以成功运用的前提。影视资源的选取和运用不是单纯由教师或学生的兴趣而定的,应该结合教学的目的、教学的思想内容等多方面因素,遵循一定的原则。

影视资源的选取应该符合课程的性质,结合教学的重难点,以实现教学目的。选取恰当的典型的影视资源,尤其是与教学大纲中的重点、难点相契合的影视片段,能够最大限度利用影视资源的辅助手段。一方面,这有利于教学知识点的落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达到识记、掌握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恰当的典型的影视资源能够使学生感同身受,印象深刻,引感上的共鸣和心理上的认同,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并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影视资源的选取应该注重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需要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支撑。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大学生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需要注重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国的“红色”影视资源极其丰富,既有记录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红色经典,又有对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的记录和讴歌。这些弘扬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影视作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

影视资源的选取还应该体现时代特点,同时贴近学生实际。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传播高速发达的社会,思维活跃,个性化突出,既囿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又关心社会发展和国家大事,对新鲜事物也有浓厚的兴趣。所以,选取影视资源应该紧跟社会变迁和时代步伐,同时贴近学生的实际,包括思想实际、专业实际等。通过运用时代气息浓厚和贴近学生实际的影视资源进行教学,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影视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影视资源与讲授教学之间的关系

将影视资源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需要正确处理影视资源与教师的讲授教学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讲授教学与影视资源的播放要合理配置,以讲授教学为主,影视资源的播放为辅,不能主次颠倒、主次不分。教师可根据具体的课程安排,选取或剪辑适当时长的影视资源在适当时机播放。适当时机一般可以分为正式讲授前、讲授过程中和讲授结束时三个阶段。在正式讲授前播放影视资源能够起到导入课程的作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讲授过程中运用影视资源,既能起到与课程内容相呼应,使理论知识具体化的作用,又能拓宽知识的广度;在讲授结束时运用影视资源,可以作为课程的总结,留给学生想象的余地,使学生感到意犹未尽。讲授结束时运用影视资源还可以同时布置相关的作业,将思考延伸到课外。

2.运用影视资源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影视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运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体现出教师对课堂的主导作用。在影视资源的播放过程中,一方面要尽量保持影视情节的完整型;另一方面对于存在争议的可以加以探讨的片段,应该暂时中断播放,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交流,踊跃发表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体现和发挥。在播放过程中,教师还要维持课堂秩序,督促学生认真观看,认真思考。放映结束后,教室也应该引导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根据教学内容对影视资源进行点评、分析和讨论,落实好知识点,避免学生只停留在影视情节感觉刺激的层面,忘记观看的真正目的。

3.运用影视资源结束后要总结反思,并建立资源库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关系着一届又一届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影视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过后,教师一定及时地根据运用的实际效果和学生的反映、接受程度等因素进行总结反思和相关改进。教师对影视资源进行总结反思后,还需要对总结反思后的影视资源进行整理,建立教学资源库,并不断融入和更新。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资源的共享。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恰当运用影视资源符合时代的要求,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有重要作用,对促进我国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小铭.影视作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作用探析[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6月第19卷第2期.

[2]傅以君.从看红色影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作用[J].电影文学.2011年11期.

[3]张梅花.从哲学视野解读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辩证关系[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2月.

[4]林常青,王海平.影视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的运用[J].南方医学教育.2008年3期.

[5]顾晓静,周川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综述[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3月第29卷第2期.

[6]刘军,张娜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影视教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2年5月第7卷第5期.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

注 释:

①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17

②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156

可视化教学论文篇3

关键词:理论课程;多媒体;可视化;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11-0273-03

一、研究目的

高校体育理论课程对体育专业学生提高专业技术、战术、运动训练指导、专业基础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体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对体育教学的指导性作用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的。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发展,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高度发达、高度文明的信息化社会。传统的理论课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黑板、粉笔和教案进行教学,学生被动做笔记、复习和考试。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熟悉掌握这些课程。特别是对于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来说,进行体育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更不能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必须把传统的“三中心”(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变为现代的“三中心”(以学生、强化个体实践、信息交流为中心),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因此,把多媒体应用到其中,探讨适合高效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对提高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非常必要。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提高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吸引和促进学生学习体育专业理论课程的兴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多媒体电脑为代表的教育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观念和模式;随着各个学校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及完善,加速了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多媒体教学是以计算机为主要媒介进行的教学活动,它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把文字、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等信息媒体结合起来表达教学内容。因此,多媒体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使课堂更生动有趣,能被学生形象化地理解。然而,多媒体技术在高效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的应用研究还没形成较为系统全面的针对整个学科的研究体系,只有个别课程的基础性研究,本文尝试从分析多媒体技术在高校体育学科理论教学的特殊作用人手,探讨多媒体教学在体育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收集、查询、阅读大量国内外有关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文献和资料,为本文提供了客观、可靠的信息和资料。

(二)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加工、分析,得到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多媒体技术及其先进性

多媒体技术是二十世纪九十年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是现代科技在教学领域中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是一种把文本(Text)、图形(Grarhics)、图像(Im-age)、动画(Animat-ion)、音频(Audio)和视频(Video)等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在屏幕上将媒体的多个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并完成一系列随机交互操作的信息技术。它的最大特性就是集成性和交互性,其集成性主要表现在把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结合起来。如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已大大改善了人机接口界面,拓宽了计算机的应用领域。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的先进特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信息集成控制性。它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密集地推出一系列相互支撑地教学内容,把多种信息的不同形式通过声音、图形、动画、视频和文本同时展示在学生面前。节省教师的板书时间,缓解课时少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加快了知识的传递速度。第二,时空性。即其多维性非线性,多媒体技术具有将信息处理范围空间扩展的能力。可以极大地丰富信息的表现力和增强动态效果,能把许多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把复杂的事物简化,把时间过程缩短或拉长,把空间距离拉近或变远,可以在操作中任意地暂停、重放、放大和缩小,可以较好地解决讲授与图片脱节的问题。第三,交互性。交互性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衡量课件制作质量的重要标志,多媒体教学首先可以让学生主动地介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去自由选择内容,当然作为专业基础课是必修的,但是也有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部分,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进度,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教程,变过去的单向被动接受学习为双方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及思维活动。

(二)传统的体育专业理论教学方法的不足

1.传统的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体育教学活动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与学双方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及潜能的发挥。教师也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讲解不能被学生形象化地理解,达不到预期效果。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要完成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任务,除了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外,教学手段的运用也很重要。利用新的教学手段,能够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导致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没有改进的原因是体育学课程教育教学软件平台缺乏,很难开展生动活动的课题教学。因此,课程教学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技术教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整个课堂只有教师统一口令的“说教式”教学,使学生缺乏提出自我目标和追求新目标的动力机制,过多地强调教师主导主用的发挥。因此体育理论课程教学软件平台的建设,急需探讨能够有效改善体育理论教学的教学方式的研究。

2.体育理论课程教学需要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手段

体育专业学生对体育专业理论的学习存在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学生的学习方式基于他们对专业技术概念的学习以及对动作概念的认知。通常上学习者可以分成3种类型:视觉学习者、听觉学习者和触觉/动觉学习者。视觉学习者通过对老师的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来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听觉学习者通过对老师演讲、讨论和刺激创新性教法从而学得更好。触觉/动觉学习者通过手动和课堂上使用合适的教具而掌握课程知识。因此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好的教学模式很重要。通过对学生在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以及体育统计学课程上的评估发现,仔细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具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的认知。

针对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欠扎实、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专业技术特长、兴趣各不相同以及学习风格各异,在视觉、听觉及动感上使体育统计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学校体育学等理论课程变得生动,使用多媒体技术把各种图形、表格、动作以及各种概念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吸收这些理论知识。利用计算机特有的模拟功能和动态演示功能可使

理论课程中的抽象理论变得直观、具体和形象,从而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及方法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弥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的能力

多媒体技术是可视化教具的一个类型,能够创建一个强大而有效的演示。可视化教学可以使演示更加有趣,更有活力和更有效果。可视化的主要目的是加强所述事实、援助思想认识、明确物理布局的关系,将听众引入一个新的主题领域。图形和动画是多媒体可视化教学非常重要的教具。教学中使用图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的行为,代表具体的和抽象的概念和简化复杂的信息。通过使用图形,学生可以更快理解统计知识。很多研究显示,使用可视化的图形比仅用文字进行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效率。Reiber认为动画在下面3个方面发挥功能:吸引注意力、演示和实践。动画有助于减少长期记忆长期存储所需的时间,然后在随后重建短期内存。动画有助于双重编码,即当信息可以在视觉和口头上编码,学习就会提高。当信息是双倍编码,那对信息的获取就会加倍,因为学生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提取信息。由于动画具有动态性能,比静态图片在长期记忆中更能深刻。不过课程设计者必须考虑课程的内容、教学目标、观众、要传递的方法,从而选择合适图片和动画。因此,针对实践性很强这一特点,体育理论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可视化的多媒体技术,充分结合图、动画、文字以及教师的讲解,从而使学生充分发挥内在潜质,提高体育理论教学的教学质量。

(三)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当前,多媒体技术与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一种新探索,教学改革伴随着多媒体手段的普遍运用,也将越来越多地受到大家的推崇。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无论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能动摇的,而且多媒体教学也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而已。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不能忽视教学的目的,不加选择的模仿。教学过程中要有所选择,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开展的,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培养,要主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特别是在体育专业基础理论课中,更应该注意,因为它们比较枯燥,知识点也比较杂、碎,如果应用不当容易使学生对课堂产生厌烦情绪。

第二,不能不结合教学实际,不分场合使用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投影、幻灯教学最适合的场所是100人以内的小型教室,场地太大、距离太远会由于照顾不到所有的学生,影响学生视觉效果,导致影响教学效果。

第三,不能忽视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过程,是灵魂的对视”。运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使二者互相补充,兼容并进,择优而从,方能相得益彰,最终融于一个体系之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第四,不能过于强调多媒体的使用,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多媒体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是为了教学而多媒体,不是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无论在哪种教学模式之下,教师的主导地位都是不容忽视的。

四、结论

可视化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黄会林;传奇经历;影视艺术教育

黄会林,1934年出生,江西吉安人。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当时还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的黄会林报名参加了志愿军并入朝参战,那年她只有16岁。她在战场上曾俘虏过美国大兵,也多次与死神擦身而过,并获得了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银质军功章,这段经历深深地影响了她的一生。1958年她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并留校任教。1992年她获得了国务院“为表彰对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现在,她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会林教授不仅仅有抗美援朝的那段经历传奇,她在学术上同样充满了传奇色彩。自上世纪50年代末她留校任教后一直从事中文教学。1992年,北京师大艺术系被批准成立,学校邀请中文系的教授黄会林担任系主任,而此时的黄会林已经58岁了。即她在年近花甲之年开始从事影视教育,并在仅仅三年的时间里就跨越了本科教育、硕士点、博士点学科建设三大台阶。1993年,她与师生创办的第一届大学生电影节成功举办。到目前为止,大学生电影节已经举办了12届,影片的来源也从国内逐渐走向国际,大学生电影节已经成为电影界非常有影响力的学术品牌。而大学生电影节的成功举办使得北师大艺术系的教学和实践相得益彰。1995年,北师大艺术系还争取到了一个影视学博士点,黄会林也因此成为全国影视学专业的第一位博士生导师。1998年,正当北京师大艺术系各个方面的工作蒸蒸日上的时候,64岁的黄会林向学校递交了辞呈。仅仅才过了3年略微清闲的日子,2002年北师大建立艺术与传媒学院,校领导又一次找到了黄会林,请她担任院长。那时,黄会林已经67岁了。2005年,在黄会林的努力下,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获得了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这在全国高校中又是第一。迄今为止她指导的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约100人。

多年来,黄会林教授发表的影视、戏剧、文学、文化领域的著作及文章约250万字;合作创作电影、话剧、小说、电视片、报告文学等约210万字;编辑或主编出版1190余万字。其中,代表性的学术著作和教材有:《影视语言教程》、《缺席与在场的辩证图景》、《新时期中国电影观念问题研究》、《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影视概论教程》等。所以,黄会林堪称中国影视教育界的传奇人物。

概括说来,黄会林教授在学术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中国影视民族化研究的倡导者、执著者和矢志不渝者,强调本土艺术传统的生命力和长远价值;努力建构中国的影视艺术教育和影视艺术学科建设。

当初,黄会林在北师大艺术系创办影视专业之时,她曾经面临着很多很多的难题:一方面是中国传统美学本身体系模糊,基本上处于潜藏散布的状态,对其本体特征的把握有很大困难;另一方面影视艺术是一种具象的、综合的视听形态,需要由表及里去发现二者的内在联系。新中国电影领导者、电影剧作家夏衍先生曾经特别强调指出:“‘民族化’不应该单从形式上去花功夫,最主要的还是要写出有中国特色的人物,有中国特色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伦理、道德。”即民族化最关键的还是展示独特的、鲜活的民族的生活内容、人格特点和精神气质。于是,她开展的第一步工作就是要对当前中国影视发展的文化处境做出总结和评判;努力系统清理中国传统文化留赠给当代影视的宝贵遗产,这包括了审美心理、叙事母体、艺术风格、价值取向、传播特征等诸多层次。

恰如她在《百年电影的民族化特质》一文当中所言:“中国电影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悠长的、不可磨灭的印迹。印迹的内核,正是深藏其中、浸润内外的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意蕴与风情神韵。这也正是中国电影得以获得中国观众的认同(尽管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观看率)而前行至今的原动力。仔细观察电影创作的主体――主创和电影创作的本体――作品,举凡成功者,无不张扬了独特的民族精神,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从而赢得电影创作的客体――观众的喜爱与喝彩。”因此,黄会林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够证明:向悠久的中国文化传统寻求滋养,坚持民族文化精华和传统美学的熏陶,建立富有民族特色的影视文化主体,将是中国影视艺术今后的发展轨迹。即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出发,从中国美学的特殊角度,观照中国影视乃至世界影视的历史和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更自觉地创造出具有现代意识和民族风格的影视作品,建立影视艺术的中国学派,摸索出一条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征的影视之路。

然而,环视今日国内的影视创作,一个深层问题油然而生:我们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可以继承,我们的民族美学与民族文化可以对电影电视艺术产生深刻的、良好的影响,为什么不能得到大力发扬?为什么不能使我们的民族影视作品在国际上占据应有的地位?这也许要归咎于我国影视理论研究的重大欠缺。用她自己在《在多元共存中突出民族文化主体精神》一文中的话说:“在世界电影发展中,理论研究颇具规模,并且直接影响着电影的创作和各种流派风格。在我国,影视理论与评论却急功近利、盲目迎合,并有种种西化现象。即富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影视文化的主体精神尚未真正确立,这一深层的文化困惑,已经造成了目前影视文化面临的某些实践难点。影视美学中国文化特征模糊的现状,导致了中国影视理论的严重滞后,而影视理论的滞后,必然限制中国影视实践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对中国本土的影视创作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富有理论高度的研究和总结依然非常薄弱,更缺少以中国影视艺术实践为支点、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影视理论。可以说,富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影视文化主体精神尚未确立,这一深层的文化困惑,已经造成了目前影视文化面临的某些实践难点。尤其在电视艺术领域,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失落,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黄会林又在积极建构中国特色的影视艺术教育和影视学科体系建设。她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倾力打造高层次影视教育体系》一文中明确提出:“一个有序发展的影视教学科研体系,首要的问题就是需要理清构建符合于综合大学影视学科生长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空间的学科体系之必备内涵,即谋求教学科研与实践的多边互动与良性生长。教学,作为高校必列第一任务;科研,不仅是高校教师必须具有的实力,更是教学增长与提升的基础;而实践,则属于影视艺术学科不可缺少的独特环节。应该说,这三个支柱缺一不可。只有两个则属平面,难以支撑,有了第三个,便可构成立体锥形而稳固直立,持续进展。”故而她从创建影视专业开始,便力求向影视业界和相关机构努力开拓,使得学生获得了相应的广阔发展空间,在实践中印证了他们所学理论和知识的价值,并在学习实务中掌握了实践和操作的本领。于是,她与其团队完成的《中国影视美学》研究丛书八种,被专家评为:“为创建中国影视美学的本土体系而努力,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意义”,“初步建立起中国本土的影视美学理论研究体系”。

这里,引用黄会林教授曾经在接受《与影视专家对话红色经典》采访中的话说:“如果要从这次关于红色经典的讨论中得出些什么,我认为,这种讨论是很必然的。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整个中国社会在变化之中,从时代的转型中出现这样的一些现象,不奇怪。对这些现象视若无睹,完全不给予任何规范,不给予关注,不给出一种说法,那将是政府职能的一种缺失、一种失职。需要对这样的问题给予关注,给予规范,给予一定的指导。同时,这种规范又不要影响到我们创作的繁荣发展,影响到大家的创作热情、创造力、想象力、艺术的追求。只要不是这样,一种必然产生的问题,一场必然要发生的讨论,经过规范、规则化,经过大家去分辨、去辨析,最后让它逐渐更有序,同时又不影响它的生长。”换言之,这里推崇的是费孝通先生近年提出的“文化自觉”的理念,就是运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和而不同”的观念来对待和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恰如《甲申文化宣言》中对中华文化的评价那样:“我们确信:中华文化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释放着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对于思考和消解当今世界个人至上、物欲至上、恶性竞争、掠夺性开发以及种种令人忧虑的现象,对于追求人类的安宁与幸福,必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她作为发表这份宣言70人中的一分子,这样的表述所寄予的正是她倡导中国影视民族化道路的信念。

不仅如此,黄会林教授不止一次地强调,影视艺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民族的美学纪念碑,它是特定民族和时代的形象表达,深入时代、深入民族是一切伟大艺术的共同特征。民族化是电视艺术的根性问题,既是它的现实路径,也是它的未来目标,这也正是她一贯坚持的学术立场,并且在其很多代表性的学术成果中有所阐发,诸如《百年中国电影与中国电影观念》、《新百年的中国电影前瞻》、《受众与影视品牌战略发展的民族化思索》、《中国电视品牌与民族文化特质》、《民族化:中国电视艺术的现实与未来》以及精选其50余篇文章的《黄会林影视戏剧艺术论集》等(该书理论性、实践性强,堪称中国影视的一幅“全景式”画卷)。

于是,在其不断地探索和研究过程中,黄会林教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影视的语言是国际化的,影视的语法却是民族化的;中国美学传统并未断绝,而深深进入中国影视的创作和观众的审美情趣中,亟待发掘整理,并进而建立不同于西方影视美学的中国学派;影视美学中国学派的建设,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并贡献于世界的一部分,不仅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亦有助于世界对中国文化精神的了解。特别是在当下,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正在加速,在其背后也潜在着另一种危机:那就是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正在受到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影视文化的包围和侵蚀。亚洲尤其是中国,被西方称之为影视文化竞争“最后的疆场”,他们极力想向中国倾销其影视产品,自然也包含着代表他们所推崇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所以,如何在未来的信息竞争和文化传播的领域里确立中华民族的文化形象,影视艺术承担着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责任。假如我们能够以民族文化及美学观念去观照我们的影视创作和研究,从而对我国的民族文化特质给予一种现代的诠释,可能正是使之推陈出新并作用于中国影视品牌建造的一种良好方式。无疑,这种学术气魄和胸怀显示出了她作为一个学术大家的前瞻性的眼光和洞察力。

可视化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 网络教学平台 日语视听 策略 图示理论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trategy of Japanese Audio-visual Lesson Based on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LIANG Xian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83)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rought a revolutionary change to language teach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update also led to its being used in modern language teaching. Advent of the Internet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is to make teaching has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Advanced Japanese audio-visual teaching strategies based on lessons under this form corresponding to adapt to changes and developments in the situation.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how to apply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to change Japanese audio-visual course.

Key words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Japanese audio-visual; strategy; icon theory

1 网络教学平台应用于日语视听课的重要意义

网络教学平台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和辅助手段,听力教师可以借助其辅助功能,构建适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的学习环境,刺激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则为实际体现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教学应用优越性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提供理论基础。自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和Internet应用的迅猛发展,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在西方日渐风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所以“情境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提供”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换句话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发现式教学”是学生掌握学科内容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而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的丰富资料来源和便捷沟通方式弥补了传统多媒体授课的不足。利用网络的优势,可以进一步推动和发展网络辅助视听教学实践。

2 视听理论与策略

听、说、读、写历来是外语教学中的四大基本技能,其中听力排在第1位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结构主义的语言观非常重视声音的重要性,行动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强化-反应理论也同样适用于外语教学,由此衍生的一些语言理论都认为在外语学习初期应该重视声音的正确性。甚至发展到“音声言语第一主义”,而语言文字的指导在学习到相当的阶段后才应进行。功能主义语言学则认为语言学习的目的不是为单纯学语言而学语言,而是为了交流和应用,因此外语学习应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视听教学不应该单纯听音或者单词、句子,而应该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视听教学的理论。图示理论通过对学过的认知图式的回忆,激活已有的旧知识,再输入新的知识,形成新的图示内容,配合语境理解和文章结构的把握来理解全文。

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角度看,听力在外语习得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语言教育家Judith Gary(1975)早就认为,在外语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尤其是早期阶段),如果置听力位于先行和主导地位,就能够使学习者在认知、学习效率、实用性和心理(情感)等四方面大受裨益。首先,听力为先的教学理念符合语言习得的自然认知规律。同习得母语的儿童一样,外语学习者只有在接受了足够的输入,并且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之后,才可能进行有效的输出(说和写)。视听相比于听力,更加多了视觉的输入,所以比起听力更容易理解。所有适用于听力的教学理论同样适用于视听课。

可视化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视觉文化;时代特点;高师美术教育

当社会文明不断进步,信息技术革命推动着人类社会进入以信息为表征时代特点的当下,视觉文化概念被提出并传播开来。“在一般的范畴里,视觉文化有两个组成要素:一是含有视觉成分、涉及以视觉手段来传递的信息;二是人类的生活经验,包括物质和精神的。它所涉及到的多种学科包括哲学、美学、社会学、艺术学、文学、心理学、现象学,等等。”[1]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的是基础美术教育师资,其素养将对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产生直接影响。当代高师生生活在一个被视觉文化包围、浸染的环境中,其思维方式及行为习惯必然会无法避免地受到视觉文化的影响。因此,高师美术教师应当对高师生及高师美术教学所受到的视觉文化影响予以足够重视,在秉承传统绘画技能及审美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加强美术理论知识教学、建设适宜的师生对话平台、培养学生的美术教学思想,使学生能够得到美术素养、师范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培养学生视觉素养,加强美术基础理论教学

视觉文化环境下,高师美术教学要打破已经形成的传统教学观念,因势利导,借势造势,“通过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以视觉性为主线,兼容并蓄,赋予鲜明的时代人文精神品格,来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建构独立思考的视觉审美、意义和表达视觉图像的能力,以应对视觉文化大潮对传统美术教育的冲击。”[2]鉴于美术是视觉艺术的特点,在视觉文化环境下,高师美术教学理应通过对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和利用,加强美术基础理论教学。高师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模式进行培养,使之具备一定的美术审美能力、创作能力和教学能力。那么,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就应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和采用有益于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方法和途径。学生的美术视觉素养必须符合美术审美理论的要求,但仅仅通过学生的视觉感受是无法达成教育目标的,因为视觉得来的印象需要通过教师所传授的美术基础理论和审美观点予以导向。例如,教师可采用文学作品的熏陶来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这样能够促使学生深刻体味到美术作品和美术理论深层次的蕴含,将自身获得的视觉信息进一步内化为美术素养。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平静的心理状态下,保持不断思考和自我反省的静读境界,与艺术大师进行深层次的精神交流,从而使学生能够更清晰明确地掌握美术基础理论、理解美学艺术、提升美学意识,得到自身艺术修养的应有积淀。教师还可以将美术基础理论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视图和视像的方式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在提高学生视觉素养的基础上,提高美术基础理论的教学效率。

二、建设适宜的对话平台,实现美术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高师美术教学应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关注并重视学生的所想、所需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知识,在学生“乐学”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率。在高师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也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毅力、学系风气、学习效果的打造者和检验者;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是平等、合作、信任的关系、知识和能力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因此,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交流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与能力的输送带;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检验教师教学活动的标尺,保障学习效果是教师的教学准则;教师和学生间需要加强了解,教师要在掌握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状况的基础上调整教学活动,追求教学实效。因而,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沟通交流是促进高师美术教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高师美术教师应当注重建设适合师生之间对话沟通的平台,加强与学生彼此间的情感交流、学习状况和学习需求的交流。在视觉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图形与图像虽然能够通过直观的形象对思维内容进行快速、直观、准确的展现,但却难以展现语言所能传达出的丰富精神内涵和抽象思维。因此,高师美术教师应当对师生间的语言沟通交流给予足够的重视,不仅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起适合师生对话交流的论坛,还可以利用网站、留言板、微信等形式,鼓励学生交流学习需求和学习感受,也可以通过开展座谈会、讨论会、研讨会等,引导学生对图像作品进行共同探讨,使学生逐步从看图转变为读图、辨图,并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实现阅读知识的积累和美术素养的提高。

三、开发利用视觉图形图像资源,提升美术教学效果

视觉文化是通过动态及静态的图形图像进行信息传递的,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借助视觉图形图像开展美术教学,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解读名作和各种美术流派的创作风格,将美术基本知识的底子打牢、加厚,并激发其创作意识。因此,高师美术教师应注重开发利用视觉图形图像教学资源,并借助视觉图形图像的优势开展美术教学工作,提升教学效果。提升个人艺术修养的最佳途径就是赏析名家的美术作品,所以,高师美术教师通过解读名家的作画技巧和作画理念,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美术思想。但因传统高师美术教学中美术作品鉴赏所展示的多是复制品或照片,不仅画幅小、色差大,而且清晰度较低,难以达到美术作品鉴赏的目的。多媒体方式教学可以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原作品准确无误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仿若身临其境,更真实的感受到美术艺术美感,得到美术鉴赏力的提升。进一步说,多媒体可以使学生对画面中的美术视觉元素尤其细微之处,进行反复观赏和反复揣摩,在视觉感官的直观映像下,提速和加深观赏印象,得出观赏判断。譬如,电影海报是电影作品向观众传达信息的重要手段,如何抓住观众的视线,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信息元素的传递,就需要将画面的视觉元素有效地组织起来,按照视觉审美规律,协调平衡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清晰流畅、富于节奏的画面,使海报的版面更具有时代感和审美性。高师美术教学同样可以这样利用视觉元素,将抽象化的美术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的审美思维得到升华,美术修养得到提升。[3]

四、积极培养学生的美术教学思想,突出师范性特色

首先,高师美术教学应当改革传统教学理念,将教学目标定位在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美术师资之上,突出高师美术教育的师范性特色。高师美术教师应当以身作则,用自己的高风亮节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美术教育事业的热爱,并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其日后能够为发展美术教育事业而奋发图强;其次,高师美术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区分美术教育的专业性和师范性特点,并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专业性美术教育是以培养美学研究和设计人才为目的,而师范性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基础教育教学人才为目的。高师美术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利用美术教学的专业性,提高自身的美术鉴赏力、美术创想力、美术素养,利用美术教学的师范性,培养自身的教学能力;第三,高师美术教师不仅应当帮助学生掌握全面系统的美术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应当引导学生掌握科学规范的美术创作技巧,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课外活动指导能力等综合素质。

五、结语

当今美术教育的发展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相关,新媒体、新手段、新材料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到美术教育中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也催生了视觉文化的兴起,视觉文化对高师美术教育的影响已不可忽视。探讨视觉文化下的高师美术教育具有契合时代特点、创新高师美术教学、促进高师美术教学发展的意义,通过对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和利用,加强美术基础理论教学;通过建设适宜的对话平台,实现美术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开发利用视觉图形图像资源,提升美术教学效果;通过积极培养学生的美术教学思想,突出师范性特色等举措,能够指导视觉文化影响下的高师美术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蕾.构建视觉时代的高校美术教育课程[J].教育艺术,2014,(4):46-47.

[2]姜兆元.视觉文化时代背景下美术教育的新选择[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5,(4):90-91.

[3]宁峰.对视觉传达设计中色彩应用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4):77.

可视化教学论文篇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同时也看到了“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等问题”。在四川省高校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相信共产主义能够实现”的同学仅为28.5%,江苏省高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41.72% 的受访者中存在说不清“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取代”的态度问题,以上这些数据提醒我们不得不研究和思考如何预防大学生政治信仰危机的出现,树立适合时展和国情特点的当代马克思主义信仰。

 

一、红色影视文化与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

 

红色影视指以革命话语为主要形式创作的影视作品,是反映共产党人、爱国进步人士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所进行的浴血奋斗,以及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付出的艰辛努力的影视作品。[1]表现形式既包括经典红色电影、电视剧、专题片、话剧、歌剧等传统影视,也包括具有时代特色的微电影、改编动漫等新兴影视。与传统思政手段的瓶颈化相比,影视化思政手段却效果显著,影视化思政既具备显性思政功能,同时亦具备隐性思政的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功效。红色影视作品近年来的丰富和发展,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天然的德育教材内容,既可以“润物细无声”的成为政治信仰教育的载体,也可以“堂而皇之”的成为政治信仰教育的内容。

 

1、红色影视文化是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重要资源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要内容来教育和影响大学生,提升文化自信,坚定道路自信,增强制度自信。红色影视作品的素材来自于中国成立和建设的历史故事、人物,其中弘扬的爱国主义情操、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英雄主义,“舍小家、为大家”的集体主义原则等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主要内容。红色影视文化对于大众而言,就是一本有图有声有讲解的书或者说是书本之外的党史、国史、党情、国情的教育资源,经艺术提炼的英雄人物形象可以催人奋进,娓娓道来的历史情节可以让人热血沸腾,画面重现中国的今昔对比和一日千里,更让人自豪和骄傲,这些滋生的情愫都是政治信仰教育不可或缺的因子。

 

2、红色影视作品是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有效载体

 

曹京燕(2014)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上发表的《革命历史题材剧的德育价值探析》论文中从价值功能分析的角度论证了李岚清副总理说过的:“运用优秀影视作品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肯定是有效的办法”,[2]由此可见红色影视作品不仅仅是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重要资源,更可以成为有效的手段。既可以作为“铁盒大使”将政治信仰教育“隐形”传播,也可以融合成为课堂教学资源进行“显性”教育。相比较于传统的思政教育,红色影视作品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形式,以《建党伟业》为例,这部影片不仅利用一线明星大腕吸引眼球,而且故事跌宕起伏,客观再现史实,视觉冲击力强,从该片轻松获得近亿元的票房收入就可以看出这些主旋律电影对青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号召力,由此可见红色影视作品是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有效载体。

 

二、红色影视文化应用于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大有可为

 

1、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具有特殊的感染力

 

费孝通教授提出的文化自觉理论,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认识,主要表现为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在多数的情况下,人们总是选择性地接受并改造有深厚底蕴的民族文化。[3]党的十八大以来,曾在多个场合也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在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而这种文化自信的底气就来源于我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4]红色影视作品能将这些文化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塑造更立体、更鲜活,自然也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形象,融贯这种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并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和技巧声色俱佳的借助美学力量、艺术的感染力和受众与生俱来的爱国情操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将英雄历史人物、红色历史故事的爱国情操、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文化精髓等感染每一位受众,这种感染力可以润物细无声的将政治信仰教育融入大众文化媒体传播中。

 

2、红色影视作品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红色影视作品不仅有表现细腻的电视剧如《恰同学少年》、《亮剑》,还有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的电影《辛亥革命》、《我的1919》,有刻画历史英雄人物的《小平,您好!》《毛泽东的故事》,有记录中国红色历史的,如《开国大典》、《建党伟业》,还有专门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背景的,如《延安颂》、《井冈山》等,这些脍炙人口、传承不衰的经典大作以传统的形式不仅诉说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为中国成立和建设所作出的努力和成绩,还传播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政治信仰教育融入其中。令人惊喜的是红色影视的创新也颇有成绩并在青年受众得到青睐,如:8月18日,2016年中国微电影·微视频排行榜榜单上,《红色气质》《天安门快闪》等弘扬主旋律的作品分别获得了十大纪实微电影微视频榜单金奖,和荣获特别推荐奖。其中《天安门快闪》是共青团中央为庆祝建党95周年而制作的,创作团队代表表示,这是对青少年产品战略的一次尝试。“在此次终评过程中,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除了常规题材的微电影外,像《红色气质》《天安门快闪》这样弘扬主旋律的作品也深受网友青睐,在各大视频网站的点击率直线上升,说明传统文化、传统精神、传统价值观与新媒体的融合产生了新火花,这是非常与时俱进的行为。”[5]中国传媒大学教师、电影学博士马晓光表示,制作精品的概念和意识越来越被创作者们重视,经过榜单的引导,最终会把具有艺术水准和传递正确价值观、树立科学信仰的优秀作品呈现给大众。

 

三、红色影视文化融入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路径

 

1、让红色影视走入“两课”课堂

 

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和官场中的官僚机械主义根本不能相容;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6]同样,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教育不是通过命令式教育、灌输式教育所能解决的。“两课”教育所面临的瓶颈和困境关键在于需要注入新鲜活跃的分子,打破原有枯燥乏味、被动接受、应付考试的局面。如《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用简短、动画的形式新颖的诠释了一个个学生在课堂关心的红色历史问题,在讲解“两课”时,可以选取相关视频插入到对应知识点,既可以符合学生的审美情趣调节课堂气氛,也可以用生动、易懂的动画画面来答疑解惑,该影片每个问题历史解答视频的后面还配有真实的历史图文资料来佐证该视频,并配有或慷慨激昂或扣人心弦的音乐来带入情境,这样情境穿插式的导入或讲解能让学生更加真实、主动的感受中国今天的来之不易,社会主义道路、制度选择的合理性与正确性,以及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

 

2、让红色影视走入第二课堂

 

思政教学课堂内的讲解、讨论成果需要在实践课中展开、内化,政治信仰的树立不能仅仅依赖理论的学习,更加需要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参与,更加近距离的感受,通过开展红色影视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如红色影视观后感的征文大赛、红色影视论坛,红色动画制作大赛、红色文化微视频大赛、红色文化情景剧等,在大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需要自己积极的收集相关的知识点,自然更多更主动的接触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为新中国的成立、繁荣做作出的选择和付出的努力,更为详细的了解在不同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共产党人所做的牺牲和革命精神,并通过小组讨论互相沟通等方式来整理和内化,这个了解、学习、整理、讨论、内化的过程也就是政治信仰教育过程的“巧妙变身”。

 

3、让红色影视走入党课课堂

 

党建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系统工程,尤其在高校,大学生的党课课堂无疑是政治信仰教育的重要领地,红色影视走入党课课堂,可以让党校工作改变枯燥刻板的印象,使其生动、形象容易理解和接受,以红色影视为桥梁使高校的政治信仰教育与党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也不仅仅局限于培训课堂,可以利用学生党团活动日、主题队会、红色纪念日等机会,组织大学生集体观看警示教育片、红色电影等,并撰写心得体会或组织探讨,让学生在观影的同时接受政治信仰教育的洗礼,另外接受党校培训的大学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相较于其他同学更为主动和积极,所以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发红色频道、红色影视网站,可以定期播放学生点播率较高的红色影视节目,也可以上传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红色微视频,允许在网站内交流、开设论坛,投票等,凸显学生党员的榜样示范作用,成为政治信仰教育的“网络舆论领袖”。

 

4、让红色影视走入校园生活

 

政治信仰教育不局限于课堂,也不局限于思政教师,而应该营造全院育人的氛围,学习之余在大学生活中潜移默化的进行政治信仰教育会事半功倍的,而红色影视作品是既可以轻松走入大学生课余生活又具备政治信仰教育功能的合体。除了学校可以每周末免费开放红色电影日,也可以联合电影院开放“红色电影周”,既能借此机会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能借助影视视听文化进行政治信仰教育。湖南卫视的《小戏骨》受到了男女老少的追捧,红火的原因的有很多,但最成功的一笔就是节目组将湖湘红色文化的老戏老剧由“小戏迷”老翻拍,让小朋友在学戏演戏的同时受到红色文化的洗礼,也更有趣更生动的传播了红色文化。所以我们的大学校园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发挥学生社团的力量,让感兴趣有爱好的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创作自己的红色剧,学校给予演出的平台和经费支持鼓励这种红色剧团的成长和发展。

 

【作者简介】

 

可视化教学论文篇8

论文摘要:语言输出理论认为语言习得过程应该是一个输入与输出的双向过程,二者结合才能提高学习者第二语的流利程度和准确性。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恰当开发英美影视材料能够开辟一种学生熟悉的、更加多元、有趣有效的语言输入环境,激发学生英语认知资源的主动输出,形成听、说教学的良性循环和相互促进。将英美影视材料合理融入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达到教学目标的有益尝试。

一、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通知》(2004)明确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教学内容不再仅是语言知识的输人,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跨文化交际等也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优秀的英美影片融画面、声音、动作和故事于一体,以最直观和生动的方式展示了英美国家特定时代社会生活和文化等各方面。那么,开发适宜的英美影视材料补充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正是把英语语言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等主要内容融人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中的有益尝试。

将影视材料运用于教学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欧美国家的语言课堂上。在我国,从二十世纪末开始才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至今为止,英语影视片多用于英语专业视听课。面对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仍普遍存在重输人(听)、轻输出(说)的现状,有必要以语言输出和语言输入理论为指导,进行开发英美影视教学资源,以最终达到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均衡发展的研究。

二、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理论

(一)语言输入假设与语言输出假设

克拉申(Krashen)于1985年提出语言输人假设,认为理想的语言输人应具备可理解性、趣味性与关联性和足够的输人量等特点。他尤其认为语言习得的关键是学习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人”即略高于其现有语言技能水平(i+1);当学习者能够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同时可理解的输人又达到足够量时,语言习得就自然发生。语言输人(假设)理论同时还认为语言输出只不过给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输人来源,在习得中不具备什么作用。

但swain等研究者认为克拉申的理论过分强调了输人而忽视了输出的作用。Swain根据加拿大法语沉浸式教学结果提出输出假设,指出可理解的语言输人经过学习者内部机制处理后,并不能完全内化为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只有当学习者受到推动输出语言后,才算完成了学习的全过程,才有可能使自己的二语水平获得全面提高,达到二语使用的准确性和流利性。

(二)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输人与输出过程好比一根流通的管道,两头都要通畅。有学者运用信息处理方法,对输出假设的语言认知心理现象进行了论证并得出结论:理解性输出认知系统需要大量的专门输人以建构相应的系列知识;理解性输出将陈述性知识转变为产出性知识,对强化语言流利性起到了直接的作用;理解性输出激发语言习得者运用输人材料产生新的陈述性知识。换句话说,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输人与输出相互关联、缺一不可;输人是输出的必要条件;输出增强了输人的可理解性,激发了学习者对更多语言输人的需求,使他们反过来创造性地产出更高层次的语言输出,从而形成输人与输出的良性循环和相互促进。

三、英美影视素材是可开发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资源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听和说的积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情感、情绪等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克拉申也指出第二语言习得的成功与否与许多情感因素有关,如焦虑越少,学习者获得的语言输人越多,在短时间内习得效率更高。大学英语听说课一直是大多数学生颇感头疼的一门课,那么,教师如何改变以往“重知轻情”的教学,降低学生的情感过滤程度,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使其在一种开放和吸收的心理状态中接受所输人的语言材料是我们要解决好的问题。英美影视材料正是融艺术性、趣味性和生活性于一体的直观立体学习材料,能够以画面、语言、音乐的复合刺激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潜能,使听说变得轻松,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课堂参与和课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营造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和真实的习得情境,促进提高学生扎实的听说基本功

语言学习离不开真实的语言环境,英语的听说尤其需要语言环境。将英美影视材料应用于教学中正好弥补了中国学生学英语缺乏语言环境这一不足,营造良好的习得情境。首先,在观看英美影视时,片中具体的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帮助学生通过语境假设和推理正确理解听力材料,尤其当视听材料中说话人的言语表达模糊或使用了双关、反语、隐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时,具体语境使影视材料成为一种可理解的语言输人。其次,大量持续纯正、标准的语言输入使学生的语音、语调逐步标准化,并习惯真实交际中语音节奏的变化,自然习得多种丰富地道的语言表达方式,促进提升学生扎实的听说基本功。

(三)创设相关主题听说的理想输入输出条件,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大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模式”,即选取与学生有关的校园和社会生活话题,以主题为单位,抽取最佳语言样本进行单元教学。这种教材具备趣味性与关联性,符合理想语言输人特点。而教学中补充的恰当影视材料又进一步使学生有可能得到足够量的语言输人,使他们能够围绕主题教学从不同侧面以相关的语言信息来不断加深并扩展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提高其语言习得成功的可能性。

同时,根据Swain输出(假设)理论,语言输人与输出二者结合才能够达到学习者二语的流利程度和准确性。教学中所选的影视材料作为一种有趣语言输人的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英语认知资源主动输出的有效手段,因为其内容与学习生活相关而有可能帮助学生迅速激活回忆、打开信息库建立知识联系,进而主动语言输出。因此,影视材料的融人为教学中输出输人活动的共同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形成听、说教学的良胜循环和相互促进。

(四)开辟最直接的文化输入渠道,排除听力理解障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因此,学习一种语言不可能不学习它的文化。而“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社会环境、思维及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我们的社会文化图式即人脑中关于“文化”的“知识结构块”也不。那么,学生通过已存于头脑中的关于“文化”的知识组织模式来感知和理解人类社会中各种文化现象时就会产生差异。在教学中,通过影视这种包罗万象的文化载体和最直接的文化输人渠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好地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自然就减少了在听力理解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知识的不全面而导致的理解偏差和错误。

四、英美影视教学资源的开发策略

学生能够进行口语实践活动的主要渠道就是课堂。而学生常常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缺乏让他们把所学语言知识应用于各种交际场合的机会。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设计成各种社交场合。要保证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了解一定的电影知识、把握所带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还需要开发选择优秀的英美影视材料补充进课堂。具体来讲:

(一)选用的影视材料应思想内容健康、语言质量过关

健康的思想内容,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对其积极正面的引导;语言规范标准、声音清晰的材料,则利于学生练习视听和摹仿。

(二)影视材料难易程度应恰当把握

克拉申以 i+1来定义语言输人的难易度,i指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i+1指语言发展的下一阶段,1是当前语言知识与下一阶段语言知识间的距离。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属于i+1水平的语言材料时,才能对其语言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以认知负荷理论来分析,由于学习材料的呈现要求学习者在多种离散的信息源之间分配注意资源,而学习者注意资源的有限性使他无法以语言系统和图像系统同时去辨认、加工和储存信息。如果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比较高,或者目标内容相对容易时,注意力中还有空间,学习者可以同时通过语言模式和图像信息去理解内容;如果目标内容比较难或者学习者语言水平比较低,则其无法同时注意内容和语言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他更倾向于借助图像信息来理解内容而不是用语言形式来理解。因而,选材难易度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影视材料语言输人(听)的效果进而影响输出(说)活动的有效进行。

(三)截取多个跟主题相关的片段而非选择某个整部影片进行教学

依据克拉申语言输人(假设)理论,为保证语言材料是有趣的、与学生学习生活关联的、足够量的和可理解的,教师应立足于听力教材,针对教材每个单元,精心选择多个影视材料,只截取并集中每个材料中与所学单元主题相关的片段在课堂播放。因为影视本身不是为语言学习而创作的,更不可能简单针对某个话题。当我们进行听说教学时,考虑到课堂时间紧,教学任务重,而每部影片话题涉及范围广,对话内容宽泛等实际问题,如果能够从不同影视材料中精选与教材话题相关的多个片断,进行相关内容集中视听,将有助于开展课堂听与说的练习,训练学生良好的听解能力,提升口语表达的流利程度及准确性。

五、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课前,要求学生必须查阅影片所涉及的相关历史、地理和文化等背景知识。如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四单元选用“阿甘正传”、“幸福在敲门”的片断及奥巴马胜选演说录像等有关美国梦题材的影视材料,其中“阿甘正传”故事情节就贯穿了美国50年代到80年代几十年发生的诸多重大政治、文化事件。

在视听前,向学生强调和补充重要文化背景知识并分析涉及到的难句、词语、但语等。如上面例子中,教师可添加“美国梦”这个词的来历、定义、内涵及发展,包括影片中的经典对白。其次,向学生下发已设计好的视听前问题,使其展开小组讨论,激活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图式,从而帮助学生对视听内容进行有效预测。在视听时,应注意将当次课堂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及重点以问题形式罗列出来。若需学生重点理解或是难点,还可重放片断要求学生边视听边做记录,以便于视听后讨论。在视听后,注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语言输出活动的积极性,设计包括问答、内容总结、提要复述、角色扮演、观点辩论等多种形式的口语活动。

课后,还应重视口语练习的布置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要求学生对优美的对白、语句进行反复练习、背诵;下次上课前几分钟进行背诵比赛,如奥巴马胜选演说,用词简洁、语言表达层次清晰,发音标准,利于模仿。

上一篇:语言理论论文范文 下一篇:精品课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