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经济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11-13 07:34:50

当下经济发展趋势

当下经济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 发展趋势 新形势

一、前言

经济全球化促使各个国家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予以重新审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各个国家对其予以高度重视,不断探究更好地发展措施和手段,以促进国家经济的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在当前“十三五”规划下,我国更加需要认清当前的严峻形势,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予以探究,顺应其发展路线,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做好充足准备。

二、当前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所彰显出的必要性

(一)拉庸民经济增长的动力所在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愈演愈加激烈,并且将竞争的焦点放到了国际贸易竞争之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我国目前形势而言,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不仅要抓住经济发展的机遇,更要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立命之本,更加是强国的重要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在当前的经济模式下,更加需要对经济的发展要素予以重新审视。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国际贸易能够更好地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还能够让各个国家通过经济贸易建立相应的关系,并实现对经济与贸易这一有机体系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关系的维护与巩固。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需要利用国际经济贸易模式的搭建来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二)制度需求

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并且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与发展需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施行这项任务的具体体现则是要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自身规律的同时,更加需要展开相应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促使国际经济贸易与国家本身的经济发展相适应。改革开放多年来的重要要求,以及核心宗旨就是要促进国家的经济建设,进而让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提升。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正是对改革开放要求的践行。在当前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进一步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俨然成为必然选择。

(三)竞争需求

经济全球的一体化已经让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我们国家而言,我们在当前的激烈竞争中要想获得“胜利”,就更加需要注重做好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提升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和动力。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之中,竞争模式不断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我国企业不断提升自我的综合实力,用不断创新的技术来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进而不断提高我国的竞争实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既抓住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趋势又能应对国际市场竞争过程中所带来的挑战。

三、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分析

(一)多元化发展趋势

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各个国家的企业的国际竞争意识也在不断的提升,许多企业通过不断提升自身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优化经营管理模式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更有不少企业开始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来拓展经营发展的空间,加强自身信息化的建设,这样更促使国际经济与贸易模式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并为经济的发展打开窗口,能够逐渐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促进国际贸易呈现多样化的态势。通过电子商务这一平台的借力,能够有效降低生产经营和管理成本,最大化提升企业的理想,以及在国际上的竞争实力。在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其将成为进一步拉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主要动力源泉。互联网的应用不仅实现了各国企业之间信息的快速传递,促使交流和贸易往来更加方便和快捷,更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使其国际贸易利润得到了提升。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更奠定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多元化的基础。

(二)自由化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内在地驱动贸易的自由化。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已经获得了飞速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这让全球化国际贸易与经济的实现日渐成为可能,更加让经济参与的主体和客体日渐趋于融合。当前国际贸易的对象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认知,投资、服务、金融、技术等重要元素融入到国际经济与贸易之中,拓展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范畴。各国的经济已经逐渐捆绑在一起。在国际经济与贸易自由化发展过程中,贸易摩擦问题也愈加突显出来各国开始运用贸易壁垒等多种贸易保护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样引发了一系列的贸易争端。各国应更加关注贸易摩擦问题,采取有效手段加以应对,避免阻碍自身经济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使贸易的自由化有了制度性的保证和实质性的进展。

(三)科技化发展趋势

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科学技术。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应加大科技投入数量,顺势推动特定的产业革新发展进度。集中一切技术手段,强化科技创新监管体制改革产生出迎合市场经济和科学发展要求的机制结构。快速构建专业化投入指导体系架构,顺应推动技术产业革新发展的进程。秉承全新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为国家社会培养供应更多专业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人才。科学技术的创新是国家经济与贸易发展的基础,通过先进科学技术深入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及发展规律,建立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关系及发展战略,使国际经济与贸易科学健康发展。故而,科技化发展趋势已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四)规范化发展趋势

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来说也同样如此,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依照一定的秩序进行。通过相关规则的制定,能够有效避免国际环境中企业的投机倒把行为,营造国际市场的公平公正的环境,为企业的更好发展提供基础,维护国际市场的稳定性。各国家间的贸易往来都是以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如果缺乏规划性原则的加入和限制,那必将因经济问题而引发国际性争执,进而不利于国际经济的发展。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变化已经逐步体现出国际经济与贸易规则的重要性。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过程中已建立一些标准贸易规则,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也必然会朝着规范化的趋势继续发展。

四、结语

“十三五”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规划下,国际经济与贸易将会获得更大程度的发展,也将会带动国家经济迈向新的领域。我国要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予以更高程度的重视,不断打开新的贸易局面,更好地促进我国与多国家之间建立相应的经济贸易关系,真正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让中国的经济与贸易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任佳,何丽萍.浅论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J].商场现代化,2014,16:17.

[2]陈志炜.浅谈新时期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J].经贸实践,2016,07:25+27.

[3]陈曦.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J]. 财经界(学术版),2014,21:15+122.

当下经济发展趋势篇2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98(2017)12(a)-140-02

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趋势,是一个历史和客观的过程。在科技、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快速发展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自由流通,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关国际规则随之形成并不断完善。在这样的趋势下,世界各国在经济全球化中表现出不同的受益程度,这说明世界各国在全球化趋势下必须进行相应调整,才能成为大赢家。

1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催生了各国相互联通、依存的世界性大市場。面对全球化的风险,我国积极思考如何通过合作迎接挑战推动经济发展,并且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与之相对的是,发达国家面对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竞争,彼此强强联合以谋求制定新国际贸易规则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巩固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秩序中的主导地位。就目前而言,发达经济体已经渐渐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阻碍,而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则积极融入并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已经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因此得到了极大改变,积极推进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的建设、地区性融资平台的搭建,推动亚洲及世界范围的区域合作,提高竞争力。2013年、2015年以及2017年,都在当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发表关于经济全球化问题的演讲。指出,世界各国是命运共同体,并且应该牢固树立这种意识,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互通合作,推动亚洲和世界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将充分利用机遇,合作应对挑战。

2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趋势

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并推进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开放合作,倡导并推动自由贸易,加强同各国的双向投资。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和全球化经济的共同发展,本文从地缘角度研究了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趋势,包括地缘战略视角、地缘位置、战略布局以及战略目标。

2.1地缘战略视角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地缘战略构想应当基于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和陆海相兼的地缘特征而提出。近20年来,世界形势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发生很大程度的改变。自由贸易与投资的发展下,世界各国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使传统海陆分界和地缘政治分割不复存在,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因此,我国的地缘战略视角应当由传统的海陆控制转向海陆开放,以区域间各国的互利合作为基调,以实现合作共赢为目标,与各国和谐发展、共同繁荣。

2.2地缘位置

我国具有海陆相结合的地缘位置特征。从陆缘环境来说,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强大的基础建设能力使陆上交通的潜力得到极大开发。因此,我国有能力以“丝绸之路”为蓝图,充分发挥强大基础建设能力的优势,通过建设欧亚高铁、中亚高铁等,打造欧亚大陆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降低运输成本。

从海缘环境来说,我国位于太平洋西海岸,具有长达1.8万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以及超过1.4万公里的岛屿岸线。我国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必须要利用好海缘环境的优势,以互利共赢的方式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国家合作发展,共同繁荣。

2.3地缘战略布局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应当从多个层次打造良好的地缘环境,从而打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本文主要从国内、区域和全球三个层次进行研究探讨,提出打造我国良好地缘环境的途径。

2.3.1国内均衡发展

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在协调、平衡以及可持续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具有地理环境、交通设施、政策支持等各方面的巨大优势,经济发展方面远超中西部地区。在产业发展方面,我国第一、三产业发展不足,产业发展严重不平衡。因此,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首先要解决国内的问题。我国应当加强内部的交流联系,连接国内各城市节点,建立起互通合作的经济网,最终形成开放统一的全国性大市场。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合作方面,可以进行产业的梯度转移,将东部地区的发展项目交由西部地区的企业承接,以此拉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2.3.2促进区域一体化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的经济合作方包括世界各发达国家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各国间在经济结构、资源储备、贸易结构优势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及互补性。就目前来看,中韩自贸区、中国—东盟自贸区、TPP等多个经贸协议共存于整个亚太地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时也成为贸易规则间的竞争和冲突的缘由。因此,我国应当以互联互通为理念,倡导地区合作以整体利益为重,促进区域一体化建设,从而实现各国互利共赢。

2.3.3推进全球经济治理

在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整体低迷的大环境下,我国经济发展也受到了影响。在全球经济增长缓慢的背景下,我国作为目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第一贸易大国、第三投资大国、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作为全球负责任大国,应该承担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责任。因此,我国应当通过为合作国家和地区提供公共产品这种开放多元的方式,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推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在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中,对接彼此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共同创造利益、承担责任。

2.4地缘战略目标

我国的地缘战略目标,应当坚持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和互利共赢的方针,积极拓展地缘经济发展的新空间,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同时构建跨欧亚大陆经济圈。

2.4.1拓展地缘经济发展空间

我国地处东亚,许多周边邻国的交通运输、工业、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都相对落后。我国应当扩大产能合作,拓展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空间,在合作共赢理念下推进对外开放进程,与各国广泛开展合作,把中国方案转化为世界方案,进而带动周边邻国共同发展和世界的发展。

2.4.2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

我国应当通过加快建设高标准的自贸区网络,促进贸易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进而构建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

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包括开放的领域、行业以及开放方式、空间配置等方面的要求。我国要进一步拓展贸易伙伴关系,除了进口商品、服务外,还要与世界共同分享我国市场红利;要统筹进出口贸易,保障国际收支平衡;要协调沿海与内地开放、边境地区与沿海地区开放等开放政策,进一步扩大开放;要提高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保障国家能源资源、粮食食品安全等。

2.4.3构建跨欧亚大陆经济圈

我国应当利用自身的地缘优势,连接东亚和欧洲市场,构建跨欧亚大陆经济圈。我国可以凭借技术优势,在核能、高铁、航天等领域与欧亚各国及地区开展广泛合作,使欧亚各国在市场准入、技术标准等方面降低对我国的限制要求,使企业投资更加便利,从而促进跨欧亚大陆经济圈的形成。我国具有海陆复合的地缘优势,通過高铁建设以及大型港口建设,充分利用我国地缘优势,打造水陆衔接的全球物流体系,从而为构建跨欧亚大陆经济圈提供支持。

综上所述,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必须主动拓展地缘经济发展空间,应对挑战;统筹国际国内,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构建跨欧亚大陆经济圈,更广泛地建立和发展经济合作伙伴关系。

3结语

总之,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如何推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的紧要问题。本文基于中国独特的地缘位置,就今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向进行探讨研究,从地缘战略视角、地缘位置、战略布局以及战略目标等方面,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趋势进行多方位的构想,以期促进我国及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 任亮.博鳌论坛2017年年会:关注“一带一路”等四大主题[J].中国商界,2017(04). 

[2] 钟飞腾.“一带一路”、新型全球化与大国关系[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7,34(03). 

[3] 贺平,陆诗怡.中日经济外交的区域权执相争:分径与合流[J].日本学刊,2017(02). 

当下经济发展趋势篇3

【摘 要 题】刑事立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DF61 文献标识码:A

一、刑法国际化的科学内涵

刑法的国际化,是指不同国家的刑法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吸收、彼此渗透,从而使各国刑法在人类法律文明进步大道上趋于接近、协调发展、共同前进的趋势。(注:关于法律发展的这一‘互渗共进、协调发展的走势,学者们有不同的称呼。如公丕祥教授称之为“法律发展的国际化”,周永坤教授称之为“法的世界化”、“法的全球化”,李双元教授称之为“法的趋同化”。称号虽然各异,但共同点都在于承认在法律发展的过程中,各国必须相互学习先进的立法经验,必须与国际普遍实践接轨,必须协调发展。笔者在这里采用“国际化”概念。(公丕祥.国际化与本土化:法制现代化的时代挑战.法学研究,1997,(1):87-89;周永坤.全球化与法学思维革命,法学,1999,(11):10;李双元.中国法律趋同化问题之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3):3.)。)刑法国际化的途径或表现有两种方式:一是不同国家间刑法的吸收和移植,如近代日本刑法对法、德刑法的吸收和移植,我国清末修律时对德、日刑法的吸收和移植等;二是缔结、批准、加入国际刑事公约,并将其内容在国内刑法中体现出来。如,1997年我国刑法典中关于破坏交通工具罪、破坏交通设施罪、劫持航空器罪、暴力危及航空安全罪的规定,可以说是我国所加入的《关于航空器内的犯罪和其他某些行为的公约》、《关于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公约》、《关于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行为的公约》相关规定在国内刑法中的具体化。刑法发展的这一国际化趋势,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刑法发展的国际化是以承认各国刑法的差异性或多样性为前提,以内容上一定程度的趋同性为时代走向的。

不同的国家,都有其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轨迹,因而各国的法律制度必然各具特点,从而表现出强烈的差异性或多样性。刑法是国内法,保护的是本国统治阶级的利益,维护的的是本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安全,并且,刑法作为“保障法”,与其他法律相比,更容易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因而,各国刑法间的差异性表现得更加明显。在这个意义上讲,刑法更表现为一种“地方性知识”。

刑法的国际化是以承认各国刑法的差异性或多样性为前提的,是在存异基础上的“求同”。任何否认法的民族性、差异性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其所导致的结果不是刑法的国际化,而是刑法的外国化。

认为刑法的国际化就意味着否认刑法的差异性、民族性的观点固然错误,但那种夸大刑法的差异性、民族性从而否认刑法的国际化趋势的观点同样也是错误的。如上所述,各国刑法具有差异性,但同时刑法作为人类智慧的产物,还具有共同性,这种共同性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表现为趋同性。“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交往的日益频繁,历史上存在的国家、民族以及地域间的堡垒,会越来越打开,从而法律文明的历史个性逐渐减弱。在法律文明的交流与传播过程中各个民族或民族国家的法律制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吸收,从而逐渐成为一个协调发展、趋于接近的法律格局”[1]。这是当代世界法制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趋势,也是当代刑法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趋势。刑法趋同的态势有:刑法价值准则方面的相似性,如对刑事立法正义和刑事司法正义的追求、对人权的确认和刑法保障等;打击国际犯罪要求的共同性,如刑事司法协助的互惠性、针对国际犯罪的法律反应机制的和谐性和国际性,等等。

如果说“成功的世界化是指这种世界化既尊重各国制度的不同点,又致力于使各国制度围绕共同原则逐步接近”[2],那以,刑法的国际化,也是指在承认差异性、多样性的基础上各国刑法相互吸收、彼此渗透、协调发展、趋于接近的趋势。

第二,刑法的国际化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漫长的过程,它既不以各国刑法制度中的共同性内容多于差异性内容为成立前提,也不以实现世界刑法大同为终极目标。

刑法发展的国际化走向,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演进的历史产物。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揭示的是刑法发展过程中各国刑法制度相互吸收、力图与国际接轨而共同性内容不断增多的趋势。“我们断言当今国际社会的法律发展已呈现强劲的趋同化走势,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各国的法律制度中共同性内容已多于差异性内容,只是说各国法律制度中共同性正在不断增加并形成一种趋势”[3],因而,刑法的国际化进程则更加漫长。因为,刑法除受经济、政治、文化、历史背景的影响更大外,其阶级职能的存在与体现更为明显,可以说,与其他法律相比,各国间刑法的差异性突出,且差异性远远大于共同性,这就决定了刑法的国际化进程道路漫长,且颇多障碍。

刑法的国际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这并不必然得出刑法国际化的最终结果就是世界刑法大同的结论。刑法的国际化,是指各国刑法为共同打击危害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犯罪,促进经济发展、尊重人格尊严,减少和消除在国际交往与合作中的障碍,而形成的相互吸收、协调发展的态势,并非指要实现刑法的世界大同。“必须记住法律是特定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的价值和一般意识与观察的集中表现,任何国家的法律都不可能完全一样”[4],任何国家的刑法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刑法的国际化,不是指全球所有国家的刑法的统一,更不是指产生一部所谓的“刑法共同法”。实际上,刑法发展的国际化趋势,是与主权国家的推动分不开的。吸收外国刑法中的先进因素,缔结、批准或加入有关国际刑事公约并在国内刑法中体现出来,开展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正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这一事实本身表明,刑法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并不能淹没主权国家的自主独立性,国家主权因素在一定意义上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因而任何关于刑法世界大同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二、刑法国际化的成因分析

刑法的发展不是孤立封闭的法律现象,而是一个开放的国际性的过程。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发展,当今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领域的相互交流与协商、相互借鉴与吸收、相互依赖与合作将大大加强,各国刑法相互吸收、彼此融合,与国际接轨的现象将日益增多,刑法发展的国际化走向将逐渐强劲。刑法发展的这一国际化趋势有着其深刻而复杂的原因。

1.经济因素

当下经济发展趋势篇4

关键词:房地产业 经济发展 现状 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进步,城镇化发展势不可挡,带动了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房地产是集土地开发、建设、装修等综合性的产业,经营范围广、关联性较强,在经济发展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发展虽然表面上发展速度飞快,产业效益较佳,但是实际上房地产的经济发展现状并不容乐观,阻碍了房地产的健康发展,必须对房地产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才能检测发展问题,做好应对措施,确保经济发展健康。

一、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

(一)房地产发展速度飞快

自从我国城镇化趋势发展越来越快,大规模城镇化建设从零到大数据发展,出现了许多农村人口到城市人口的转移,促进住房需求量大幅度上升,同时随着我国制度的不断公平化,取消了福利分房的制度,使得原有的房产不足以满足众多人口的住房需求,相应的,由于我国房地产的发展基础较弱,大量相关的产业接二连三的投入到房地产经济运营中。很明显,早期的房地产行业经济利益诱惑,加上政府政策的扶持,很快使得房地产的经济产业链得到完善。房地产开发商通过开发、建设、销售等方面的经营,获取了众多利润,近年来,房地产的经济发展速度飞快,政府对该行业的监控不严谨,使得房地产的房价上涨过猛,呈现出不可调停的场面。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较大的增长点,带动了钢筋、水泥、装修等多行业的联同发展。

(二)刚性需求不稳定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存不可或缺的基本需求,伴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可以说现如今房子成为了当代家庭的最大项目。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发展飞快,房价居高不下,传统的住房格局被改变了,群居性高楼式空间导致社会资源的商品化和统一供应,所以,房地产经济发展更多体现的是民生保障主义。房地产的发展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当前的房价不断增长,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够,使得房地产的经济发展刚性需求并不稳定,泡沫性较多。我国政府也出台了众多限购措施,建立租房式,廉价式等方法完善建设形式,保障人民的需求。尤其是小城市内刚性需求最近两年逐渐缓回,回报率下降、通货膨胀等原因,使得房地产市场缺乏信心,刚性需求走低。

(三)房地产市场发展不健全

虽然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发展受到了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影响,房地产的经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忽视了一些问题,从而使得市场的发展存在问题。房地产的开发离不开土地,所以,房地产与土地经营息息相关,我国虽然土地辽阔,但是土地的利用率却不高,房地产的大量发展与土地的供求出现了很大的矛盾,使得我国的许多耕地面积被占用。另外,房地产的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也日益显著,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固定性和长久性并不稳定,完成区域性的房地产建设之后便会转移到其他区域,这样容易造成环境矛盾。因此,房地产的经济发展存在市场发展不健全,不利于房地产的经济健康发展,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总体经济进步。

二、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趋势

为了促进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发展,仅仅看清房地产的发展现状是往往不够的,还需要对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把握好发展趋势,做好防范措施,提高房地产发展质量。首先,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会日趋成熟。目前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发展处于发展的短板,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房地产经济发展还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上升空间还在不断提高,所以,房地产的未来发展市场不仅需要依靠市场“无形的手”的调节能力,同时政府还需要发挥好“有形的手”的宏观调控力度,保证房地产发展能够朝着稳健成熟的市场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以及经济发展的水平。其次,房地产的房价会日趋稳定。面对当前房价居高不下,不仅对人们的生活带来影响,同时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保证房地产的长期健康发展,政府以及房地产相关人员正在进行房价的调控,因此未来房价会变得相对稳定。最后,房地产会更加重视保障低收入群众的居住环境,国家政策会更加积极倾向房地产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房地产经济发展朝着固定规律方向发展,未来的房地产发展会更加重视低收入人群的居住条件,并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房地产的经济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重要支柱,发展水平关乎我国的总体经济发展质量,面对房地产未来发展,国家必定会更加重视房地产经济发展问题,所以,为了保障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为了促进房地产经济健康发展,国家势必会出台一些政策性措施,保证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比如,出台关于稳定房价、金融房贷紧缩、房产税等政策来提高房地产的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早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了促进房地产经济健康发展,必须首先认清当前房地产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研究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目前,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也存在较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对房地产经济发展进行调整,防止房地产泡沫,把握好房地产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好措施,确保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姬建朝.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外资,2012

[2]边东.浅谈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

当下经济发展趋势篇5

【关键词】 会计学科; 发展趋势; 会计改革

经过30年的对外开放和内部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与此同时,我国的会计走上了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发展的轨道,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会计模式框架基本构成。无论我国的会计理论工作者,还是会计实践工作者和会计管理工作者,正在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务实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管理体制、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教育体系,设计具有中国特色的财会信息系统。应当承认,我国30年的会计改革成果是显著的,当前又处于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良好时期。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市场经济发展对会计的要求相比,会计改革力度和发展速度仍存在差距。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并不意味着我国会计改革进程的结束,而是新的起点。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既给我国的会计改革提供了良好机遇,也向会计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要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推动会计事业的发展,必须明确会计学科的发展趋势。

一、会计国际化趋势

我国的会计国际化进程起步于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的上世纪90年代初期,20年来,会计界一直致力于会计的国际化工作。从改革的内容和力度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事件:一是财政部1992年底颁布并于次年实施的“两则两制”迈出了我国会计国际化的步伐;二是财政部2001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使我国的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得到了进一步协调;三是财政部2006年的“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被一些人士认为是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实质性“趋同”。

关于第三种观点,本人持不同看法。我认为,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确实是我国会计走向国际化的实质性举措,但由此而认为我国会计已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则未免言过其实。因为会计国际化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具有任务的艰巨性、内容的复杂性和时间的漫长性等特点。如果达到了实质性“趋同”,则意味着这个过程的结束,会计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也就不复存在。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使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完全一致了,也不能认为是实现了趋同,因为会计国际化的内容绝不仅仅是“会计准则”这一会计核算标准,它还包括会计管理体制、会计市场体系、会计教育体系等。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30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世纪之交,IASC改组为IASB后,加快了这一进程。而我国外向型经济模式的显现,也正是从这个时候(2001年加入WTO)开始。因此,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并逐步成为资本输出国、会计信息的国际“商业语言”功能日益强大的背景下,会计国际化仍然是会计学科发展的基本趋势。

围绕这一趋势,当前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一是新经济环境下我国会计国际化的指导思想;二是我国会计国际化的主要障碍及消除对策;三是如何在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发挥我国的作用;四是会计国际化与中国会计特色的关系等。

二、会计法治化趋势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不只是一种竞争经济,同时也是法制经济和信用经济,要想形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必须首先建立严密的法制体系,包括科学完善的法律制度、素质过硬的执法队伍、公开透明的社会监督和全体公民良好的法制意识。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在法制经济的建设过程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任务。会计法规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法规,会计信息已经成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营管理所需要的最重要的经济信息。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国家的会计法治化程度直接影响市场经济的完善程度。因此,会计法治化无疑是当前会计发展的基本趋势,各国会计界都在致力于会计法治建设,特别是在“安然”事件之后,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并由此滋生出一门新的会计分支——法务会计。法务会计是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以会计理论和法学理论为基础,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会计资料为凭据,处理涉及法律法规的会计事项,审核、监察、判断、裁定、审计受理案件和受托业务,融会计学和法学于一体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法务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建立,将是会计法治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客观地讲,我国的会计法治化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具体表现在:一是法律制度不健全;二是执行主体意识差;三是执法行为不规范;四是社会监督不到位。由此决定了我国的会计法治建设任务艰巨、道路漫长。每一个会计工作者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问题,适应会计法治化的发展趋势,积极投身于我国的会计法治建设。当前需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第一,会计法规的自身完善及与其他经济法规的协调;第二,会计法治与会计德治的关系;第三,如何建立我国的法务会计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第四,如何应用法律、经济与行政手段管理会计工作等。

三、会计信息化趋势

信息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会计信息功能的日益加强,促使会计信息需求群体和需求内容不断扩大,也使得会计信息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更加凸现。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需求的复杂性与供给的单一性。信息使用者出于自身利益的保护和决策需要,必然在信息需求方面产生差异。而目前的会计信息只是对复杂需求的简单平均化,实用价值极其有限,充其量只能迎合信息使用者的共性需求,无法满足他们的个性差异。

当下经济发展趋势篇6

1、经济全球化趋势自欧州工业革命后,欧州诸国开始产品的全球输出,然后是资本输出。两个多世纪的发展后,欧州、美国、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发达国家的经济影响世界不发达国家的经济。不发达国家的资源、低端产品流往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高端产品和资本流向不发达国家。经济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且逐年提高,经济全球化趋势十分明显;

2、世界文化融合趋势在当今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下,世界文化呈现逐步融合的趋势,互相影响、互相渗透,逐步走向融合。在当今互联网信息共享时代,世界文化融合是必然趋势。

(来源:文章屋网 )

当下经济发展趋势篇7

关键词:现代化;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

与传统的经济管理相比,现代经济管理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现代化表现特征: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的表现

1.经济管理具有艺术性的特点

当今社会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经济大背景也随之变化。经济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做指引,而先进的科学技术离不开经济管理。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我国的经济现代化的程度得到更近一步的加深,一些国外先进的经济管理思想涌入到国内,使得我国现代经济管理的思想更具有艺术性。在企业管理中,企业的各项硬性规定不改变,在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时,管理的形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例如企业加强文化建设、对员工定期进行教育培训,以及公司的年会等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公司的管理效率,并且可以无形中加强员工的企业认同感,加强公司员工与员工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管理效果。

2.经济管理具有创造性的特点

随着中国加入WTO,G20峰会的召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固守自封、闭关锁国的经济运作管理模式早已落后于当下经济发展的大环境,科学的经济管理方式尤为重要,创造性的管理方式逐渐形成,表现为,管理者提升自我修养,管理者操作经济管理时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于企业要有更加科学的管理手段,仅仅是照搬课本的经济管理方式,运用以往的陈旧经验,是不能适应时展需求的,故应当从参照经验到走出经验,再到发挥创造性。企业的管理者发挥其创造性,对于企业的员工是起到引领作用的,领导者的创造性和人格魅力可以带动企业形成良好的创新风气。将创新与管理有机结合,使企业发挥更大的创造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在新常态的经济大环境中发挥卓越的企业实力。

3.经济管理具有民主性的特点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和谐社会的理念被提出再一次的诠释了民主制在处于核心的地位。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故发展必须注重以人为本,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特别是在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中。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具有民主性的特点,不仅在企业的选举过程中体现民主思想,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也能看到民主性,大多数企业建立职工代表协会,还鼓励全体员工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和现实情况献计献策,每一项决定不再是管理者一人拟定,需要多部门领导同意,职代会投票决议。重大事项进行公示。

4.经济管理具有科学性的特点

经济飞速发展,企业想在新常态经济下稳固提升,均重视经济管理的科学性。并且大多数企业不仅规范的管理公司,还聘请专家对企业进行科学的指导,对企业的领导者进行培训,公司出资为领导者报名商学院进行学习交流,为公司提供科学的决策。企业的管理全程引入计算机和多媒体以及新型管理系统,提高公司的现代化经济管理水平。

二、探究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1.创新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管理理念的落后会严重的影响企业的日常工作和未来的发展。从管理理念的角度,保证经济管理的发展和完善。应当不断的与时俱进,更新管理理念。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实际情况出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考虑现阶段的大环境,不断的完善管理理念,切实的改善管理效果。与此同时,从业的管理者应当提高自身实力与创造力,提升自身的创新思想,实现管理思想的创新型发展,从而使经济管理逐步完成现代化。

2.建立现代化管理体制

建立完善的现代化管理体制可以成为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并且可以约束经济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现代化管理体制能够促进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应对整个时代经济发展的趋势。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在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建立上,应当确保建立具有标准性、规范性、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保证使企业的各项管理的工作都可以找到依据。此外,对员工实施人性化的管理,加强企业价值与员工价值的统一,力求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3.不断深化民主管理

总所周知,民主管理是现代化经济管理的标志。我国现阶段在经济管理中,往往不能完整的实现民主化管理,特别是独裁专断现象突出,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管理的成效。随着民主思想不断地深入人心,企业都管理者也开始对经济管理民主化重视起来,经济管理也呈现民主化的趋势。

4.以知识性促进管理思想发展

现今社会,知识可以说是一种软实力,也是核心竞争力之一。知识性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软件,任何企业在经济发展中都不能缺少知识的指导。特别是国家化的企业竞争的背景下,人力资源与知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在企业的进步和发展中为企业提供支持力与引导力。故此,对企业进行经济管理时,应当重视企业的文化软件,在管理中融入知识性,在知识中提升创新性。

5.树立以客户为导向的管理理念

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减少,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由平衡的供需市场逐步向需求市场倾斜。客户需求变得格外重要。故此,企业从事经济管理时,应当树立以客户为导向的管理理念,依照客户需求提供服务。特别是公司主要客户的需求应当予以高度的重视,合理规划企业产品的经营和产品的生产结构,实现高度的协调,从而应对激烈的竞争环境。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实施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科学性,规范性、创造性以及民主性是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标志。未来的世界格局以及经济的大环境要求我们,不断创新管理的理念,建立新的管理体系,不断的深化民主管理思想,树立以客户为导向的管理理念。以现代化的发展为主要指引,和时展的大环境相协调,不断的推进经济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力争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企业发展的新飞跃。

参考文献:

[1]杨晓冬.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J].青年文学家,2012.9.

[2]袁杰.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趋势[J].湖南社会科学,2014(06).

[3]郑本祥.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3.6.

[4]秦东,刘富荣,王柳.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2(04).

[5]秦东,刘富荣,王柳.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2.4.

当下经济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中国经济新常态 趋势性特征 政策取向

经济新常态是在2014年被提出的,这是对中国经济的最客观、总体的评价,此后又进行了系统的概括,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容不断丰富,这也是把握中国经济未来走向的依据,认真分析当前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可以促进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内涵

在2014年提出了“经济新常态”这个概念,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最客观的评价,经济新常态就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比较稳定,结构优化、增长速度良好、社会比较和谐,重视环境效益,科学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基本摒弃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良好,但是仍然存在问题,而且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各方需要有信心。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分析

综合考虑发现,当前我国的经济并不完全符合新常态的要求,只是总体上已经基本上符合,所以我国经济新常态有独特的趋势线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不再过度追求经济快速增长

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要求经济快速增长,这个过程中产生很多不利影响,如生态破坏、资源紧缺等,而这些问题现阶段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绿色发展的主要难题,所以新世纪后国家提出经济要实现又好又快增长。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逐渐推进,对经济增长速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基本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在未来的时间里,要保证各环节有序发展,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要求将逐渐降低,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中国未来的经济将保持6.5%以上的增速,而今年5月19日这个数字有了变化,变为6.3%,这样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效果会更好,对环境、未来发展和人们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我国的经济在结构上平衡有挑战

在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的经济增长速度都有所下降,而我国的经济结构在发展的过程中艰难达到平衡,但是这样的环境下又出现失衡的特征:第一,我国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是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的经济交流越来越频繁,那么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国际收入逐渐减少,而且近几年没有上升的趋势;第二,我国经济的投资出现不平衡的现象,而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前我国固定资产的投资逐渐减少,投资占经济增长比例2015年比2014年下降了近20%,而且根据2016年1月到4月的情况,没有上升的趋势,那么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经济结构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如果不加以把控,容易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

三、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政策取向的几点思考

整体上我国的经济进入了新常态,稳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且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乡镇地区也在不断发展,但是这个过程中仍然不能忽视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不能放松警惕,时刻根据经济新常态的趋势特征做好政策取向。

根据调查分析和国家的政策内容,我们可以总结出未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注意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规避发生金融问题,我国在去年经济发展不容乐观,而且全球金融危机还没有完全解决,俄罗斯等地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问题,失业人数众多,所以根据这个问题,国家要重点分析研究,客观、全面地总结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各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对策,并且监督各地区政府贯彻落实,各行业要根据国家的政策要求,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提高信息化水平,培养工作人员的能力,认真分析潜在风险,及时采取措施规避风险;第二,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其对外开发的程度,政府的服务部门要认真负责,确保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服务,科学设置事业编等服务部门,而第三企业的领导人员要明确定位,提高社会责任感,根据国家的要求进行变革;第三,转变落后的经济发展理念,使各行业发展都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国家整体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第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整制度,国家做好宏观调控的力度,这个过程要严格遵守市场经济的规律,而且要推出一系列的政策推动市场发展逐渐实现多样性,如加大对电力行业、交通运输行业等的投入力度,推动其在发展的同时为经济增长做贡献,而对于企业来说,要提出一系列扶植的政策,如信贷政策等,尤其是对微小企业,促进微小企业不断发展,而各地区政府和事业单位要进行管理,优化人员配置,提高信息化水平;第五,重视民生问题,尤其要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支持,提高农村地区人民的收入。

总之,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经济危机的问题难以完全避免,所以我国自身要不断提高,规避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良影响,所以研究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特征和政策取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家和相关部门应该重点研究。除了文中提到的内容外,经济学家还有重视研究国外的经济发展问题,总结经验,为我国经济新常态未来稳定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丁文锋.经济新常态:认识・适应・引领――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

[2]周明生,郎丽华.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与“十三五”时期经济展望――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国际高峰论坛(2015)综述[J].经济研究,2015.

上一篇:常用的地理教学方法范文 下一篇:社区治理经验交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