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力量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12-13 00:33:25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篇1

【关键词】低年级;阅读教学;语感培养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内容里,阅读教学一直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阅读是需要语感的,在小学生的低年级时期语感也最容易得到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去提高学生的语感并进一步提高其阅读能力。教师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引导的工作,锻炼学生能够自主进行阅读,在长期的能力积累之下得到一个好的语感。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低年级学生阅读语感的重要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各个阶段的教学都在强调素质教育,而在应试教育的制度之下,中考以及高考都在阅读理解题目方面进行了改革,使这种考验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题目的比重大大增加,如此一来,阅读理解能力也就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众所周知,应试考试当中的主观题主要考察的就是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以及根据对文章语境的体会进行表达的能力,这种阅读能力一定要在学生的低年级时期就得到良好的培养。教师培养学生拥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不仅仅是为了应试教育的要求,学生的阅读能力强、语感好、情感丰富对于其培养自身的文学素养也有极大的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去进行阅读以后,在自行阅读文学作品时就可以在语感以及丰富的阅读方法的支持下有效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培养学生阅读的语感又是阅读能力教学的一个重点。

语感对于语文科目的学习极为重要,教师要想让学生在语文科目实现更好的学习,就必须要在学生的语感方面着重培养。学生如果能够拥有良好的语感,那么他的语文水平也就实现了一定的进步。小学生的语感如果能够变得更好,其理解文章主旨大意和内涵的能力也就会越来越强,在这样的基础上其表达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拥有了良好的语感,学生对于文章的洞察力就会变得更加敏锐,对于教学内容的信息就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实现准确的掌握,达到更高水平的学生甚至可以在阅读和理解完成之后获得文章的弦外之音,对文章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文章内涵理解方面有所突破,再也不是以往根据教科书上的提示进行的抽象理解,而是对于文章的语言以及文字有了一个具体并且真实的体会。因此,语感的培B对于学生的阅读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培养学生语感的具体方法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朗读,培养学生语感

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的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实施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设备,再辅以教师的解释和描述,这样一来,一个生动易懂的情境就被很好地创设出来了,学生在受到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引导之后,就一定能够产生出色的语感并对文章内容与内涵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教师的情境教学要行之有效,要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加真实的感受和切实的体会。

例如,在进行《观潮》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就要创设出相关的引人入胜的情境。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独有的壮丽景观,在一年一度的观潮活动中,每次都有数万人参加,场面十分壮观。这种情况光凭老师说不足以表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这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某一年的观潮实况的视频资料展示给学生,教师再配上相应的便于学生理解的解说。这样一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对于钱塘江大潮一定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印象和理解,在直观的感受之下完成对于课文的深刻理解。在观看完观潮的视频之后,学生再回归到课本当中,语感一定得到了不同寻常的培养,阅读能力一定有所提高。

(二)通过对比朗读进行语感的培养

通过对比朗读的方法来进行语感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当中,可以将课文当中有些可以影响文章感情的关键字眼单独从课文拿出去,让学生朗读改动后的课文语句,在感受情感之后再朗读原文,再次进行感受情感之后将两种情感进行对比。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有一个直接的体会,为什么作者一定要用这个字或词?这个字或词在文章当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在反反复复的体会和感受之后,学生一定会获得语感方面不一样的体会,对于文章的感情体会的也就更深了。

例如,在进行《秦兵马俑》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有一句“它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如果去掉了惟妙惟肖,那么语境以及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感情就会产生许多不同。教师要让学生不断朗读,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感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进行阅读时非常重要的能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一定要做好引导的工作,使学生在课堂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教师要通过巧妙的引导和指点,让学生能够真正喜欢上阅读,这样学生的语感才能在大量的阅读的基础上得到培养和锻炼。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质量就会更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也就会更高。

【参考文献】

[1]孔令法.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说话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5,(36):191

[2]孙惠芳.浅谈新课标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08):184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升

在新课改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再是封闭的、集中的知识训练营,也不再是单一地传递知识,而应是注重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阵地。因此,改革阅读教学方法、提升阅读教学质量是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改革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节,教师应立足学生实际,选择多种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尽可能关照每一名学生,把学生变成课堂真正的主人,从而使阅读课堂服务于学生的探究与合作学习,力求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例如,当教师在讲解课文《去年的树》时,为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揣摩、体会小鸟和大树真挚的友情,就可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指导小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对话、讨论、练习、直观演示等教学方式,当学生将预习情况展示完之后,教师便出示导学案,让小学生们合作、探究,教师则进行必要的指导,最后由学生展示、汇报。当学生在汇报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激励更多的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展示自己的探究学习成果。教师只有高度重视展示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集中注意力并将其保持下去。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能大胆放手,不但学生能学习更多知识,还能逐渐形成对问题的发现、分析与解决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效率[1]。

二、培养质疑能力,促使学生参与阅读教学

经常质疑能让小学生的思维处于一个不平衡的状态,并逐渐发展思维。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考虑小学生好奇、求知欲强等特征,注重引导小学生质疑,把他们置于阅读环节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承担者地位,促使他们体验阅读学习经历,积极开动脑筋,并动口、动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主动质质疑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积极参与阅读教学过程。

例如,教师可以使小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质疑,即在读完课文《学会看病》之后,个别学生指出课文里为什么都是“我”(系列内心感情变化)?该质疑是很有价值的,教师应把握好机会,教会学生怎样运用第一人称把事情的经过叙述出来,同时和之前学习的课文《珍珠鸟》中的第一人称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当然,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从课后质疑,为学生预留一定时间,让他们通读整篇课文,回味之前学习的内容,启发他们从无疑处找寻疑问,激发学生深入探索课文。通过整体认识课文,学生不仅能进一步理清课文脉络、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还能领会文章的思想情感,此时学生解决疑问,往往能引起他们更多的思考。引发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坚持探索。

三、加强自主阅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小学生会产生形式各异的阅读体验,在这样的形势下,他们急切希望与人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所以为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效果,教师须加强自主阅读教学,尽可能改变单一师生沟通的现状,让小学生们自主决定阅读沟通的对象、方式,促使他们能自由与教师沟通、与同学沟通,加深他们对课文的阅读感悟。

例如,对于课文《詹天佑》的阅读教学,教师可先要求小学生对课文进行认真的阅读,然后让他们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细细品读,并自主选择各自擅长的方式向教师、同学展示、表达自己的阅读成果。部分学生非常喜欢“克服自然困难”这一段,他们则选择有感情地朗读该段落,展示他们对课文的感悟;部分学生非常喜欢“中部凿进和两端同时凿进”这段内容,他们则通过画示意图的方式展示自己的阅读感悟;部分学生非常喜欢“詹天佑勇于接受任务”这一段,他们选择资料介绍方式表现自己的阅读感悟等等。如此一来,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与交流中深刻感悟课文内容,阅读效果良好。

四、注重课外阅读,有效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课外阅读强调小学生的独立性,能有效补充课内阅读,并深化、丰富课内阅读[2]。如果教师能注重课外阅读教学,增加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那么不但能弥补课堂阅读教学,还能拓展小学生的视野,使其获得更多新知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逐渐提升语文能力。

五、结语

在小学语文中,阅读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创新阅读教学方法,探索更多普遍适用于小学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措施,从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语文素养,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玉英.浅谈如何打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门[J].学周刊,2015(04):172-173.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篇3

关键词:中职;阅读;训练;语感培养

大量的英语阅读训练是扩展学生知识视野和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不应只是为了掌握语法、词汇,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获取新的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通过阅读,学习者也可得到必要的语言输入,从而扩大出口词汇量,增强语感,提高语言水平。阅读是英语学习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多阅读是增加接触外语语言材料、接受信息、活跃思维、增长智力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是培养思维能力、提高理解力、增强语感的好方法。

一、中职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与现状

中职英语教学的宗旨是通过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性,激励学生大胆运用口头讲,多听多练,提高学习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对初中毕业进入中职学习的学生的要求是:能借助词典读懂难度略低于所学语言范围,生词率不超过3%,每分钟40-50 个词的速度,有关人物传记、故事、记叙文、社会文化、文史知识及科普小品等内容的材料,能够基本把握中心思想和主要的事实,理解正确率达到70%。

刚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思想上还停留在初中的学习方法上,基本靠教师带领,自己背,有考试即准备,无考试即无任务;基本上靠死读硬背,离不开书本和教师,多数学生还未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一)学习基础相对薄弱。

大多数中职生都是因为没能考进高中,退而求其次选择来中职学校读书的。因此,很多学生文化基础课普遍较差,他们对全新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学起来更感费力。

(二)学习能力有待加强。

由于多数中职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或养成正确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差,进入中职后,对新环境、新教师、新教材、新教法难以适应,感觉学习更加困难。同时,现在的中职生普遍意志力较差,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决心与毅力,一遇到困难,就想退缩或放弃。

(三)课堂纪律散漫。

在课堂上,有不少学生对英语学习显得十分厌倦,目光呆滞,身心疲惫,甚至个别学生从上课铃响睡到下课铃响。相当一部分学生纪律观念淡薄,旷课、逃学、早恋、打架斗殴等现象时有发生。

(四)自信心缺乏。

中职生在以前的初中大多属于“后进生”,很少得到教师的表扬和同学的尊重以及肯定,所以不少人内心很自卑,而中考的失利又使学生承受了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挫折感使他们渐渐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在严重缺乏自信的情况下越来越不愿意学习,甚至害怕学习。

二、在阅读训练中培养英语语感的作用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是人们对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经过反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语感在英语学习中增强了英语学习者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听、说、读、写又反作用于语感的培养,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其中,阅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大量研究表明,好的英语是读出来的,好的语感更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如学生在做短篇完形填空时,“这道题,我拿不准,我琢磨了好几遍就觉得B答案是正确的,结果猜对了”,事实上,这里的“猜”就是这种感觉的支持。学习者运用语言时觉得看起来顺眼,听起来顺耳,读起来顺口,但是说不出所以然,就是语感的作用。语言学家周健提出语感的获得方式有两种,其中之一就是“自然语言实践”,即通过大量的言语接触,使言语本身的规则在主体大脑中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从而形成一种言语结构。中国人常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提倡的就是这种自然习得。这种输入和接触就是大量的阅读。

英语的“语感”能力说起来好像很玄,其实它就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受能力。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和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其实是一种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比如我们对母语的文章读起来觉得哪里不通顺,不流畅,从而产生疑问,或者阅读时能产生快速的对文章的反应等,英语也一样。良好的“语感”能帮助学生快速正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文章的精髓,感知文章的感彩,并能深入理解文章的意义。因此,良好的语感是我们提高阅读能力所必须追求的。

三、加强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一)重视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语篇意识。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加强跳读、略读、扫读等阅读技巧的指导;要摒弃“手牵手,逐句讲”的教学模式,重视语篇的整体输入,重视材料的主旨、意义、内涵,培养学生对段落大意和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加强他们的语篇意识;要指导和鼓励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坚持每天使用英语,在不断的阅读、运用中巩固知识,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二)限时阅读训练。

阅读的宗旨就是培养英语语感和丰富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在中职学校进行阅读教学,教师应使用好课堂这一主战场,利用课文中“Reading”部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技巧,在阅读中,帮助学生克服“心译”(即一边读一边在心里将英语译成汉语)。克服心译的最好做法就是限时阅读。限时限速阅读多在课堂上进行,每节课的前5分钟限时阅读训练非常重要,效果也非常好。比如: 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要阅读的文章,并记录所用的阅读时间,每篇文章后教师可以加上几个问题,让学生在阅读完后马上做题目,并核对答案,记录自己所做的题目的正确率。持之以恒,一段时间后就可以发现学生的阅读速度明显有了提高。

(三)发挥合理想象,利用有关知识猜测生词。

即便是选节中存在个别生词有歧义,只要不影响整体内容的理解,就没有必要停下来查词典,我们可以利用语感和一般规律,分析它的新词性,并结合原词含义发挥合理想象,可以猜出它的新词义。如When men and women lived by hunting 50,000 years ago,how could they even begin to picture modern life?这里picture通常为名词,在这个语境中显然为动词,意为“想象”。再如,The snake slithered the grass. 句中slithered是动词,表示蛇所发出的行为动作,根据基本常识,蛇只可能是爬行,而不可能是飞或跳。阅读时更没有必要见到好句式如“Is this not a form of cannibalism(n.同类相食)?”停下就查字典,那样会打断思路,影响阅读速度,甚至扼杀阅读兴趣,不要误认为读完一本书没有记下某个词语或句子就等于没有读。事实上,当我们阅读猜测生词时,既可以加快阅读速度,又可以提高语感的运用能力。

(四)增大学生语言实践的量。

教师要将精读和泛读紧密结合,课内和课外互相补充,进一步加大语言材料的输入量,帮助学生拓展视野,积累经验,提高语感。通过精读深入分析语言现象,细致理解语言材料的内容,可以丰富学生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知识,使其把握材料的思想意义。泛读则是学生借助语言知识,快速、大量阅读语言材料,达到获取信息、积累语言经验、开阔视野的目的,是一个运用语言知识进行言语活动、实践的过程。精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泛读是阅读教学的目的。

在抓好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英语报刊杂志、英文原版小说,访问英语学习网站等方式开展大量的课外泛读,熟悉各种题材和体裁,接触活的语言,了解英美等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时在阅读中复习词汇,熟悉俗语,增强语感,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和快速捕捉、掌握信息的准确度;增大学生的语言实践量,每周给学生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教师要选取适合学生阅读、语言浅显、内容生动的阅读材料;加强课外阅读,并及时进行检查和指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善于抓住关键词句,能对文章进行概括和合理的推断,并要求学生随时摘下一些有用的词、短语、精彩的句子和短文。

训练阅读的主要目的在于达到语言吸收上的“潜移默化”。因此,英语学习者还要遵循量的原则,阅读需要“量”,一本书是一个点, 多本书是一条线,大量的书构成面。

(五)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语言表现形式会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由于在英语的教学中跨文化意识没得到重视,所以在英语的学习或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这对语感的培养有不良的影响。人们常说的“中国式的英语”是指仿照中文的表达习惯和方法产生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或表达法,其中就包括由于没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貌似正确实则错误的表达。

总之,语感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能力,来自语言实践,又反过来指导语言实践。随着阅读训练的增加,学生的语感能力也会随之增强,语感的增强又会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觉得自己能通过读英语了解外国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最终达到一种语言交际的目的。阅读时遵循原则、持之以恒,在阅读中培养语感,用语感引领深层次的学习,学生的英语学习就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作者单位:云浮市云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参考文献:

[1]郑秋叶.指导阅读技巧与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1,(2).

[2]Jeremy Harmer.How to Teach English (怎样教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张志远.儿童英语教学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皮特·科德.应用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8.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篇4

在课堂教学中,读还应注意几点:

一、“的”的明确

目的明确也就是读的目的性必须明确。在课堂教学活动展开时,每个读的环节都应该有明确的“行为指向”。读全文是为了什么?读某个段落是为了什么?读某个词某个句又是为了什么?教师都必须精心细致地考虑设计。而且设计的目的要求要有针对性,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针对学生易于忽略的地方提问:要有思考性,要让学生读后想一想才能答出;要有层次性,保证每次读后都有新的收获,新的体会;要有向心性,始终围绕文章中心发问,使学生的每一次朗读都对课文中心加深一次理解。

二、量与质的保证

“量”是指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一节课学生读的总量要保证在10分钟左右。

“质”是指读的训练到位,读特别是朗读是一种复杂的对语言的感悟与处理的过程。由读通读出感情需要经过多次反馈,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达到。这个训练过程,教师除了适当的点拨和激励外,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这个过程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可能很短,对接受能力并的学生来说可能就很长,如果教师缺乏足够的爱心和耐心,那么这个朗读将是个别学生的良好的自我素质的展示,其它同学只是忠实的听众而已。

三、趣味激发

小学生的学习具有他的年龄特点,集中注意力时间短,自控能力较差,在这种情况下,激发兴趣就成为教学“发条”,“读”也当然不例外。

小学生年纪小,却爱表现自己,好胜心强,所以就经常组织比赛读、表演读等。例如:在教学《鸬鹚》一课,指导学生读渔人是怎样利用鸬鹚捕鱼一段时,叫他们边读边做动作。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如湖面上沸腾的景象;学生读得喜笑颜开,如渔人丰收后的喜悦;朗读声活泼跳跃,如文中所表达的感情。又如: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安排一个小小比赛,看谁读得最正确、最流利,并由学生评分,原本枯燥的朗读学生一下子变得兴致勃勃,积极性很高。

四、法的得当

小学生阅历少,当胸中有情感时,却不知道怎样才能表达、反悔。如果只是一味地叫学生去读,教师不在重音、停顿、语气、语速等方面作一些适当的讲解或提示,读的效果肯定不佳。所以,我觉得一定的朗读技巧指导还是必要的。特别是到了学生想读好,而读不出味的时候,教师可适时点拨,或示范朗读,或提出朗读中要注意的问题,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指导朗读《火烧云》第一段时,学生已体会到火烧云上来时人们那种喜悦、兴奋、激动的心情,可就是读不出那味儿,这时教师指导学生将“了”作适当的变调,读作“la”再让学生读一读,学生激动、兴奋的感情溢于言表,读得小脸都红了!

又如:《林海》一文中,学生已经通过“高点儿的,矮点儿的”与“高的、矮的”的比较,明白句中的“点儿”说明岭与岭之间的差别不大,线条温柔的特点,教师通过适时指导学生读好儿化韵“点儿”读出了岭的“柔”。

五、情的投入

“文章不是无情物”岂能读之无情?要想把作者的感情转化成自己的感情,还必须设法使学生的心态化入语言角色,同步进入语言所描绘的感情氛围中,正所谓“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如何使学生领悟文章的情境呢?

(一)以情动情

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师情感的丰富与外显化,作为一名教师对教学一往情深,教师的语言、神态、动作都要充满浓厚的情趣,以自己的真情,美好的情感,融化在课堂教学语言中,感染学生,以情生情。

(二)以境激情

情感环境可以通过电教媒体、挂图、实物、小品表演等直观型教学手段来创设。例如:在教学朗读《月光曲》中哥哥的联想,先让学生闭上眼睛静听世界著名《月光曲》,时而优美宁静,时而激昂的音乐把同学们带进了幻想的境界里。然后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画“

”“

”、“

”接着再让配乐朗读,朗读的感情随着音乐时起彼伏,取得较好的效果。

同时,精湛的导语艺术也能起到增强情感氛围的作用,甚至能起到其他教学手段地乐趣替代的情境创设作用。

例如:在《圆明园》一文中,第二段与第三段之间情感变化很大,因此我设计了这样导语“圆明园经过6个皇帝150年的经营,成为当时世界最精美最壮观的园林。它被称为”万园之园,一切园林之典范“,这凝聚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啊!然而今天我们只能从断残枯草中遥想它曾经的辉煌。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奇耻大辱,是英法列强侵略中国、践踏人类文章的铁的罪证。”饱含激情的导语为下文的学习打下一个感情基调。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篇5

关键词:朗读训练;朗读效果;感染

朗读作为语文学习形式之一,即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口头语言。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通过朗读训练,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可以锻炼用语音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朗读检测可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所以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作为阅读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下面,笔者就自己在平时语文教学中的体会,对朗读教学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朗读的益处

1.朗读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当今社会,学术研究、人际交往等都离不开良好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他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增强。学生拥有了这些能力,在交际过程中就会得心应手,表达的话语也自然会简明、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同时,学生经常性地朗读,还会促使一种语言表达习惯的产生。表现在说话上,学生就能逐步取得发音清晰、音量适中、感染力强的效果。一般而言,朗读能力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比较强。这也验证了朗读能够提高学生说话能力这一观点。另外,因为朗读时要求采用普通话,这自然也会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所以说,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应切实地加强训练。

2.朗读有助于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象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与此同时,学生的头脑中会再现文章中文字所承载的艺术形象。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达到寓德于教的效果。如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时,教师只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脑海中出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种传载作者感情的艺术形象,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愁。

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尤其是精读一些好的文章,不能粗观大意,浅尝辄止,必须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推敲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经过这样的朗读,对文章的理解才会加深。

3.朗读能够增强文章对学生的感染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道出了反复朗读对于理解文章含义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教学诗歌时,一定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一步步品味诗歌的深厚内涵,感受诗歌的含蓄美。含蓄,是指用少量的、具体的、可感触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

另外,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文学作品,能更好地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把握生动的人物形象。如,在契诃夫的《变色龙》一文中教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作者对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四次“军大衣”的细节描写,通过朗读学生能很快就能体会到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艺术形象。

那么,教师如何设计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训练的效果呢?

二、朗读的方法

朗读要做到准确、清晰、声情并茂,使听者“闻声知人、听情知境”,有身临其境,进入文学世界的感觉;同时朗读还应使读者完全融入作品当中,成为作品的“再创造者”。

(一)朗读训练的质量大体可分三个层次

1.正确地朗读。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这是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

2.流畅地朗读。正确地把握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轻、重、缓、急),连贯地把文章读下来,这是朗读的进一步要求。

3.传神地朗读。熟练地运用语音和表情。这是朗读的最高要求。

(二)朗读训练的四个方面

朗读主要是通过重音、停顿、语调、语速等来传情达意的,所以不论从朗读训练的质量上,还是其数量上都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设计训练:

1.朗读的重音

重音显得刚强,常用来表达坚定、果敢、豪迈、庄重的思想感情。朗读时为了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感情的需要,往往要把某些词语和句子读得重些,这些重读的部分就是朗读的重音。

2.朗读的停顿

朗读的停顿指的是朗读中声音的停顿。这是根据表达意义的需要而作的间歇、休止。适当的停顿对朗读者来说,可以适当地换气,更好地表达感情。

一般情况,标点符号是停顿的参考。除此之外,当一句话中的定、状语较长时,距中心语较远的成分要停顿。例:“草地变成了/明镜似的湖,昔日的湖底/成了/奇形怪状的石山。”(《地下森林断想》)

3.朗读的语调

所谓语调,是指整个句子的音高变化。

4.朗读的速度

朗读的速度是指朗读的缓急快慢。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

(1)快速,常用来表示紧张危急的场面,豪放、泼辣的性格,激动、惊异的心情。

(2)慢速,常用来表示平静、严肃的场面,和谐、沉着的性格,宽慰、沉痛的心情。

(3)中速,常用来表示一般的说明、交代、过渡。

当然,朗读速度的快慢应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相适应:表示平静、庄严、沉郁、悲痛、缅怀、哀诉、年老、迟顿的内容宜慢读;而表示热烈、紧张、兴奋、焦急、争辩以及突发状况等内容和场面,宜快读。

如朗读戴望舒的诗《我用残损的手掌》时,就要用不同的语速朗读:诗的前半部分句子和词语适宜用慢速来朗读,以此来表达失去土地后诗人痛苦和悲愤的感情;诗的后部分适宜用快速来朗读,以此来表达欣喜、高兴的感情。

朗读的“高低”与“快慢”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音高时与语速快时表示的情态、场面大致相同,所以高读的地方往往也读得快;同样道理,低读的地方往往也读得慢。

所以通过朗读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中品味文字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力求准确生动地传达出作者的感情,达到言有尽而意未尽,获得广泛的美感体验,这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一种境界。

参考文献:

[1]周娟.中学语文教学应重视朗读[j].考试周刊,2007(19).

[2]王为波.语文课堂上的朗读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5).

abstract: aloud-read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organizing and expressing langauge and it is helpful for students to appreciate the thoughts of the article. therefore, aloud-reading training in chinese teaching is more important.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篇6

一、高中语文教学要通过进行大量的阅读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生的脑子里没有足够的素材,写作起来就会很吃力,这样造成的后果就会是思路不清晰,甚至出现前言不搭后语的情况。若想在写作的过程中能够才思泉涌,就必然要有足够的“精神食粮”,而这些“食粮”又需要来刘智强.阅读在写作中的重要性[J].教师博览:科研,2012(3).参考文献:自广泛的知识面,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进行更多的知识储备才能在关键时刻不掉链子。而大量的阅读正好可以填补这一方面,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切实有效地感知到书面的语言材料的魅力,然后再通过自己对所感知到的书面内容重新进行重组、解析和破译,以便于更加完美地再现作者想要借助语言材料所提供的完整信息。假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并完全吸收,那么在此后的作文写作时势必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高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阅读思维方法的培养,提高阅读效率

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阅读的思维方式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第一,学生是不是可以在阅读内容的本身或者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方式当中快速并准确无误地找到一个思维的突破口是问题的关键,不同的学生要根据自己现有的条件或者是所需知识的方向来确定自己的阅读内容,已达到所学所需的目的。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也好,对作品方式的欣赏也罢,只要学生的目标明确,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阅读的目的,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那么这样的阅读就不会是一场漫无目的的“旅行”。第二,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语言类的作品更是多种多样,不同的文字作品都会有它不同的侧重点需要掌握,好比说小说的“三要素”,散文的“四要点”以及记叙文的“六要素”,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应该多加注意,而且学生最好能够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能够最大程度地体现出阅读效果的书籍,长此以往,学生要提高自己语文作文写作的能力就好比是如虎添翼。总之,要保证阅读效果的最大化,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重中之重。

三、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具备扎实的阅读语感基本功

目前高中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并不是很理想。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以阅读带动口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和长时间的积累,加上学生自己对作者思维的理解和感悟,重新进行组织之后能够很好地规范自己的思维逻辑,让语言表达起来显得条理更加清晰,内容更加生动,并且还能真正感受到我们祖国文学的优美之处,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这样也可以大大改善因为词汇贫乏、语言组织能力差和阅读材料混乱的局面。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侧重于以读带说,要采取各种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要让学生敢说、会说、说好。

四、高中语文教学要着重训练学生的阅读写作技能

阅读是作文写作的基础。日常生活的不断积累可以为作文写作带来源源不断的养分,它在写作中的重要性是作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所不能取代的。教师需要做的是鼓励学生进行大量、多种多样的课外阅读书籍,最大程度地开拓学生的视野,不断地汲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自己写作的灵感。南宋大诗人陆游有句名言“:工夫在诗外。”可见学生唯有博览群书,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地扩大自己的阅读面,要保证量的积累,这是提高学生作文写作水平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我们相信:量的积累可以带来质的飞跃。学生只有保证在足够多的阅读量下才能完成对知识的积累,只有不断借鉴和学习他人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才能让自己快速地成长起来。阅读,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阅读的数量决定学生的视野是否开阔,思想感情是否丰富。所以,学生想要写出好的作文,阅读量的大小固然重要,但是更应该关注的焦点还应该是阅读的方法是不是正确,阅读的效果是不是明显。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读写能力培养;分析研究

语文是语言与文字的艺术,读写能力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广大教师要着眼于学生能力发展状况,充分整合教学资源,有效促进学生读写综合能力发展,为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扎实基础。

一、当前小学生读写能力现状分析

读写能力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这一方面的有效开展,许多学生在读写能力方面发展不够均衡。一是读得不准、不多。在读音方面,有些学生前后鼻音、平翘舌音区别不够清楚,情感朗读能力相对不足,阅读的书目也偏少。二是写得不佳、不足。许多学生的写作训练还停留于每周的作文课之中,没有在课余进行自主写作训练,在写作技巧掌握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当前小学生读写能力整体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应当引起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二、整合资源,优化措施,综合促进小学生读写能力发展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读写能力低下的现状束手无策,导致教学陷入困境,影响了教学成效的提升。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深入研究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语文教学工作进行了优化与改进,着眼于提高小学生的读写能力,针对性给予突破,取得了一定成效。

1.以读写课题研究为抓手,将读写训练融入课程体系。读写强化训练是提高学生读写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我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申请了读写研究方面的课题,向学校领导请示将其融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之中,为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如每周早读课中有一节专门用于读写巩固训练,每天下午有20分钟的读写小课时间,以及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穿插了读写方面的专题活动,读写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了与其他环节的紧密相连。有了读写专题计划做保障,学生的读写训练活动就进入了有序发展的轨道,与语文教学活动融为一体。

2.以朗读强化训练为抓手,提高音准与感情朗读水平。我在语文教学中强化了学生的音准训练,将容易混淆的前后鼻音、平翘舌音单独列举出来,印制成卡片让学生随身携带,空余时间拿出来看一看、读一读,将间隙时间应用于音准的纠正,发挥了较好的效果。我在每周的早读训练中还要求学生进行情感朗读,教给学生音调、停顿、细节处理等方面的技巧,帮助学生把握好情感朗读的要点,有效纠正了学生在朗读中唱读、平铺直叙等方面的问题。小学生朗读不够生动以及发音不够准确是普遍面临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强化这一方面的专题训练,能够夯实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学生有了这样的基础就能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3.以课外丰富阅读为抓手,帮助学生积累深厚的底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语文读写能力培养过程中,学生的阅读量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我为学生圈定了236种优秀读物,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提供了良好的方向,保证优秀的读物进入学生的视野。同时,要求学生从家庭藏书中寻找优秀的书目,从学校图书室借阅以及购买一批,建立班级图书角,按照学号顺序轮流阅读,提高了图书流通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在阅读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每学期的阅读量分布到每个月、每一周,使阅读活动与学生的语文学习同步进行。在阅读之后,要求学生将阅读作品中的精美语段摘记下来,好的写作方法技巧总结出来,这些方面对于积累学生文学底蕴、提高写作技巧方面作用非常明显。丰富的课外阅读为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尤其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成为了学生的朋友,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文学底蕴,培养遣词造句能力,同时渗透了思想与情感教育,学生在长期的阅读活动中还能够培养阅读的良好习惯,受益终身。

4.以写作技巧指导为抓手,增强技巧技法掌握的效果。在读写专题活动中,我将写作技巧指导作为重中之重。首先,结合平时的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表达技巧、描法以及间架结构、选题立意等,从中汲取写作方面的精华,通过课后仿写、续写,提高对同类型文章的写作技巧领悟效果。其次,我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积累思考,将优秀作品中的写作技巧技法提炼出来,并思考自己写作这样的文章会从哪些方面下手,会运用哪些手法,会怎样进行结构与选题的确定等,这些方面都是提高学生写作技巧的重要抓手。另外,我利用读写小课强化对学生的技巧指导,通过下水文示范、美文研读欣赏、写作方法交流讨论等,指导他们自主构思、选择技巧技法,同时加大写作训练的频度,让学生在多读、多思、多悟、多写中熟能生巧。此外,我还针对学生写作中的一些难点进行有针对性指导,如心理描写、外貌描写,要求一些写得较好的学生介绍经验,选取一些精彩的片段进行研读分析,以及指导学生自主选材开展训练等,这些方面都能够提高学生作文技巧水平。

三、小学生读写能力培养的注意点

小学语文教师在强化小学生读写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始终紧扣要点、突出重点,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要处理好课堂与课外的关系,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课外为有效补充,不能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教师一定要杜绝重课外而轻课内的现象,要拓展处理好课外与课内阅读之间的关系,以课内阅读指导为依托,充分提升课外阅读成效;二是要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坚持读写的质量为基础,循序渐进提高训练的量。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在保证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提高阅读积累效果,在丰富的阅读活动之中积淀文学底蕴,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为生动;三是要处理好指导与探究的关系,既要对学生强化技巧指导,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思考、探究与运用的能力,更多环节指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研究活动,逐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授人以渔,实现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小学生读写能力发展状况,广大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强化理念创新,优化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更好地促进学生读写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昌芹.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J].中学时代, 2012(10) .

[2]杨瑾.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写作一体化[J].新课程(下), 2012(02) .

[3]张霖.对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0(11).

[4]李春梅.巧用文本,让读写结合有效有趣[J]. 江苏教育, 2009(28) .

[5]汪潮.读写结合的历史追溯[J]. 小学语文教学,2002(03).

[6]查本治.借助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J]. 新课程学习(下),2013(08).

[7]李双琴.语文教学应听说读写并重[J]. 文学教育(下), 2008(04) .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篇8

我认为散文阅读教学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从而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即注重现代散文教学的实效性。

当代散文又增加了一个新的特征:日益注重“理性”、“理趣”。散文的魅力,在于情感体验之中对社会人生的一种领悟。但是,散文的理性、理趣,并不是枯燥乏味的直接议论,而是寓理于事、于情、于景、于物。也就是说,它和散文的形象性,并不矛盾。

仅仅抓住散文的特征来提高教学实效,当然是不够的。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而不应该是一言堂,无论在散文教学还是任何其他文体的教学中,教师都要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找准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肖伯纳说:“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的前方。”我们是学生求学路上的伴侣,是一个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的引路人。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詹姆斯・默盖尔提出了阅读层次论,我认为其中的知识性阅读学生可以自行解决,教师只要指导和督促学生掌握就可以了。而理解性阅读、探索性阅读层次才是提高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层面,所谓理解性阅读,包括转换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分类能力;推断能力等。所谓探索性阅读能力,包括审美能力;评价能力;创新能力。而提高这些能力,首先教师就要有必要的讲解和恰当的指导。

比如对于文章整体的把握,根据散文文体特征,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就要有三种意识:

一是“独特意识”。抓住散文的特征――“贵在有我”,引导学生潜心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深入挖掘作品的“独特与深刻”的“情思”,找到作品中的那个“我”,体悟出“我”的个性。

二是“鉴赏意识”。引导学生循着“感受”――理解――鉴赏”拾级而上。以《济南的冬天》为例,教师首先让学生多媒体展示的课文相关图片,然后倾听配乐朗诵,然后准备说说济南的冬天美在哪里。这就是对济南的冬天进行审美阅读,前一个步骤是“审美的感受”,后一个步骤是“鉴赏”。审美阅读能力,包含审美感受力与审美鉴赏力,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下一个环节是在感受的基础上,提升“理性认知”――品读2、3、5段文字,不仅感受它的美,而且要从遣词造句、音韵节奏、文脉气势、修辞手法上分析它何以产生美的效果。让学生“跳出来反观”,依托审美的感性认识,深化其思想涵义的深刻精妙之处,精化其人文情怀的感人之处。

三是“语言意识”。引导学生“披文入情,高度重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高质量地培养语感。抓住作品中那些最有教学价值的语言加以咀嚼,如朱自清的,《春》中,对主题“春花图”中几个关键词:让,赶趟儿,闹着,散,眨等,写出了百花争春的繁盛,最后三段中的娃娃新,姑娘美,健壮青年,不仅包含比喻、排比等修辞,而且抓住事物特征,突出主题,以及抒情式的表达,熟练掌握和运用鉴赏语言的方法。

提高课堂实效的另一方面则是了解初中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原有生活体验,激起阅读兴趣。

初中生正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由感性向理性过渡的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但水平还不高。同时初中学生思维的品质尤其是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很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的缺点。

所以,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无论课堂教学的实效与长效,都要立足于学生知识、能力、人格等方面的原有水平,或精心设计教学切入点,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合理评价学生,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或拓展学习空间,激起学生求知的兴趣;或寻找美点,让语文课奉献一份美丽的心灵鸡汤,注重感悟,让语文课绽放一束美丽的理性之花……总之就是要让他们有兴趣、有参与体验、有情感共鸣、有思维活动、有诵读感悟、有交流碰撞。充分发挥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开启关闭的心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然提高散文教学实效性的策略还有很多,比如恰当运用测评手段,量化测评后进行量化分析,适时运用多媒体,将阅读教学适当转化为在阅读中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注意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鼓励学生进行猜测、想象和假定;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做出即时的反映并通过讨论修正他们的观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而不是由教师问问题和等待特定的答案;鼓励学生表达、交流个人的文学阅读感受和经验;重视学生阅读经验的唤起和回顾,引导他们联想、比较正在阅读和曾经阅读的文本等也是提高散文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

上一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下一篇:合作学习理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