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育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9-25 13:56:33

地理教育教学设计

地理教育教学设计篇1

关 键 词:设计教育 高校设计教育 社会设计教育 国际设计教育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艺术设计学科在高校造型艺术教育中的地位迅速提升,那种以绘画为中心的课程结构模式日渐消解。自我国加入WTO后,社会生产中的各行各业均在不同程度上急需设计人才。以往的设计教育模式,如今已不能满足社会的急剧需求,这便出现了目前全国大中院校纷纷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社会部分培训机构均以不同形式开设了设计教育课程,以满足企业需求而获得商业利益。面对这种良莠不齐的教育局面,笔者拟就艺术设计学与美术学的关系、高校设计教育与社会设计教育的关系、国际设计教育对国内设计教育的渗透这三方面谈些个人看法。

一、设计艺术学与美术学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1996年7月颁布的新专业目录,已经将“设计艺术学”与“美术学”并列,明确地将“设计艺术学”与“美术学”在专业上分离,使设计艺术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后,国家教育部将“艺术设计”定为本科专业名称,而“设计艺术学”则作为研究生专业之称。美术学曾经包含过艺术设计学专业,即使在艺术设计学与美术学各立门户之后的今天,很多高校的设计专业均归为美术学的门下,因而其教学模式在短期内很难摆脱传统美术教育的影响。这种将设计教育与绘画教育混为一谈的情况在当前国内的设计教育中普遍存在,其实质是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艺术设计学与美术学的区别。相当一部分高校看到社会对设计人才的急剧需求,便顺水推舟地在美术学专业中增设“艺术设计史”“设计概论”课程,如此就谓之设计教育。在没有从学科本质上明确艺术设计学与美术学两者关系的前提下办设计教育势必会歪曲设计专业的存在理由,直接影响设计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协奏规律,流弊甚远。因此,要想从真正意义上发展设计专业,首先就要在教育理念上理清艺术设计学与美术学两者的关系。

二、高校设计教育与社会设计教育

既然艺术设计学与美术学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那么在艺术设计学中也有必要明确深化教育的承载面和专业层次。有人说,学设计专业的高校学生毕业后到社会工作才是真正念大学。这句话是否成立,暂且不论,但其隐喻指出设计教育包含着两个承载面:一个是高校设计教育,另一个是社会设计教育。面对当前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设计教育局面,笔者愚见,有必要对高校设计教育和社会设计教育在概念、特征、功能上进行再认识。

高校设计教育是指高等院校美术、设计院系开设的各种专业教育,有明确的教学大纲,独立系统的课程体系及理论支撑,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难能可贵的是高校设计教育无不例外地开设了艺术设计史课程,这应该是设计教育作为学科价值存在的学术依据。陈振濂先生曾力主高校艺术教育走“先‘学’后‘术’”的办学模式,在学术理论上明确设计专业的学科定位,突出学术性,保持技术性,力促艺术教育达到人文与科学精神的和谐统一。一言以蔽之,即高校设计教育当以培养高级设计人才为目标,重点是对学生创意思维的培养。

社会设计教育从广义上理解是指除高校外的所有设计教育机构,包括各种设计工程公司、工作室及公私培训单位。狭义的仅指以培养电脑设计操作的私营培训班。社会设计教育的存在,有其积极意义,可以说是对高校设计教育的一种拓展与补充。而其最大的弊端就是本身固有的无序性,开设的课程难以形成系统性,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而不加考虑地给学员灌输各种机械的电脑操作知识,其目的显然是以培养设计“图夫”为主。

高校设计教育虽与社会设计教育存在明显区别,但也必须清醒看到两者之间存在的共性——以服务社会发展需要为根本。同时,高校设计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一样流向社会,成为广义社会设计教育的组成部分。如何使高校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与社会设计教育自然地融合,并保持学院派的优势呢?又如何使高校设计教育与社会设计教育互为补充,协调发展以共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呢?要解决这两组矛盾,还是得从自身的课程设置与定位上寻找答案。

高校设计教育自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艺术设计学”专业以来,到1998年国家教育部将“环境艺术设计”“染织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室内与家具设计”原来高校设置的七个专业一并归属于艺术设计专业范畴之后,由此标志着艺术设计专业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现在艺术设计学形成了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两个梯度,研究生教育中,艺术设计学还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都有研究生层次教育,在研究生教育层次,专业美术院校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他综合性大学、师范、理工类大学则不同程度地在努力向研究生教育层次提升。高校设计教育的落差使得各校之间在如何统一开设基础课程上陷入了尴尬。定位当然是不言自明的,关键是基础课程要达到相当水平,已明显地与社会设计教育拉开距离。随着计算机在艺术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当前无论是高校设计教育还是社会设计教育都开设了电脑设计课。社会设计教育表现得尤为突出,几乎所有的操作过程都用设计软件来完成,手绘能力根本没有得到应有的价值体现。因此,高校设计教育应借鉴社会设计教育的前车之鉴,在基础课程上加强手绘技能训练和设计理念讲授。技能训练是传统的造型基础、色彩基础、设计基础、设计创意、设计方法及表现,使得课程更为规范化、程序化、人性化,着重设计方法的学习。至于理论方面可以围绕“历史”和“原理”来设置,开设“现代设计史”“工业设计史”“设计原理”“透视技法”等,既与社会设计教育拉开距离,也为毕业生将来步入社会准备了发展后劲。社会设计教育的优势在于拥有大量的实际操作,但是其过程严重缺乏创意。如高校设计专业在四年中传授学生一套完整的创意体系,那么其步入社会工作之后,广义的社会设计教育又为其提供了宽阔的实践空间,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对提高整个设计教育水平大有裨益。广大设计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注意,在高校设计教育和社会设计教育上明晰概念,引导两者健康稳步发展。

三、国际设计教育与国内设计教育

世界现代设计教育从上世纪初的包豪斯开始,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当前世界设计教育的理念大部分师承包豪斯范式。国内设计教育相对于世界设计教育而言,只有短短20多年的时间,这期间如果和西方近百年的设计教育史相比,只能说是摸索阶段。然而,就是这短短的20年,国内的设计教育已经从功能和形态上形成了以“工业产品设计”“视觉传达”“环境艺术设计”三大领域为主的教育体系。

国内设计教育的发展潜力在哪里?这是当下国内设计界一个既现实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现实是事实如此,无法回避;忽视是因为在设计界普遍存在崇洋媚外心理,认为国内设计教育所遇到的问题只能借用国际经验来解决。很多所谓的设计师就是拿来主义者,全球经济一体化虽然已成必然趋势,然而全球文化却是多元化的。由此,笔者认为国内设计教育未来的发展潜力在于深厚博大的传统文化和更新设计观念。只有自己民族的东西才能真正意义上突出本国特色,诚如鲁迅先生所言:越是民族的东西,越容易走向世界,越容易为世界所接受。靳棣强先生也曾指出,说自己40岁时的设计作品在意识和风格上已经跟国际大师不分伯仲,然而却一直未能得到国际设计界的承认。后来,他才意识到民族性问题,开始在传统文化里寻找有益成分。通过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终于使自己的作品具有了鲜明的民族性,在国际设计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世界设计教育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紧密联系,国内也一样。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且每年均在高速发展。强大的社会经济实力,直接反映在各项文化、教育事业方面。在今天,我们不可能再像上世纪初一样推崇西方文化,而应该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价值,使之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相一致。国内设计教育应该以社会经济为依托,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借鉴绘画教育的优秀经验,走出一条设计教育民族化的路子来。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顺理成章要求设计教育的目的和功能相应地国际化,然而由于各国文化的多元化,所以在风格上可以具有多样性。我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灿烂文明的泱泱大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内各项建设事业蒸蒸日上,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处在当前提倡文化多元化环境下,妄自菲薄和妄自尊大都不可取。设计教育中出口必言欧美、日本,那是对本国文化漠视的表现。当然,国内设计教育客观上还与欧美、日本等国存在差距,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国内借鉴,但如果只是一味唯欧美、日本的设计教育马首是瞻,那无疑是在作茧自缚,永远没有超越的可能。因此,在设计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正确区分和处理好国际设计教育与国内设计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提高整个国内设计教育水平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受之著,《世界平面设计上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

[2](英)E.H贡布里希著,范景中选编,《贡布里希论设计》,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1年

地理教育教学设计篇2

【关 键 词】教学设计;教育生态学;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039-02

一、关于教育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这一科学术语最先提出是在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Lawrence Gremin于1976年发表的《公共教育》上。对此,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主席Torsten Husen曾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教育生态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打开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新领域。

教育生态学作为生态学原理在教育学中渗透与应用的产物,就是依据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和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规律,揭示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2]概括地说,教育生态学就是以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审视教育,力求把教育学的规律和生态学的原理结合起来探索并建构融二者为一体的科学体系。

那么,如何将生态学的原理应用于教育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中,我们将通过探讨――课堂中的教学设计这一教育问题来发挥教育生态学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设计是一种“生态综合体”

所谓“生态综合体”,是指研究生物有机(群)体与无机环境的关系,并通过系统的组合构成和谐统一的生态系统。而教育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在一定的主体上,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流的交换,围绕着几种生态环境,形成多因子综合影响和相互作用,是教育生态最高、最复杂的层次。它也是由一定成分、结构和功能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那课堂教学设计作为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教育现象和问题,是如何体现出“生态综合体”的内涵?

乌美娜教授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3]而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则包括: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设计作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科学”,就是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探索各个要素之间的地位和作用,以实现教学的优化设计。

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教学设计称为“教学生态系统设计”,就是由某一“种群”(教师),通过作用于一定的“教育生态环境”,即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环境等)而对另一种“种群”(学生)产生的影响、作用,而组成一定的结构、执行一定的教学功能,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样,不论是个体、种群还是教育生态环境,都不断地在维护课堂教学效果生态平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我们可以从教育生态学原理来指导教师的教学设计。

三、教育生态学视角对教师教学设计的启示

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出发,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在只是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而是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学生掌握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

1. 教育生态位原理:每个物种在自然环境中都有它独特的时间、空间位置,以及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地位,这就是生态位的内涵。

生态位原理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的重要启示就是: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表现出具体的个体差异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重视对学生的分析,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准备状态、一般特征等情况,使得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除此以外,由于教师的个体情景、专业发展层级的差异性等,教师也需进行自我分析:具备的教学设计理念是否达标,是否具备相应水平的教学设计能力等。

2. 限制因子定律:因子处于最小状态和最大状态时就变成限制因子。1840年J・李比希研究了各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的影响,他的实验说明如果施加大量需要的营养,谷物产量基本维持在一个水平上;如果施以少量需要的微量营养,其他条件不变,谷物产量就会明显地提高。这个原理通过拓宽和完善,就引入到教育领域。教学设计作为一项复杂的技术,要想提高其有效性,就必须对教学设计系统中的变量进行研究和分析。

就教师教学设计的现状而言,限制因子之一就是教学目标的陈述。主要表现在教师用传统的方法陈述教学目标,要不就是陈述教师打算做什么,要不就是使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无法捉摸,很难指导学生的学习。为了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应该符合几个标准:教学目标陈述的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包括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最后,陈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类型。

第二个限制因子就是教学评价的设计。传统课堂教学设计的评价内容主要集中于学习者的学业成就评价,考察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而忽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而在新课改要求下的教学评价内涵是:首先是对学习者的评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评价就体现在学生是否能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参与教学,最终获得全面发展;其次就是对教师的评价,教师成为了学习者的辅助者,评价就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度、指导性作用、学习兴趣的激发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优化教学效果。

3. 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耐度定律是由谢尔福德在1911年提出,“过”与“不及”就是其在耐力生态学的研究中建立的。后来人们将其引入教育领域,使我们开始思考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学内容变量的大小。由于学习需要的范围、大小不同,学习内容方分析就有了不同的层次。教师设计选择的教学内容不仅要在大多数学生接受的范围内,而且也要设计出针对个别学生起到知识补习或延伸的内容,以为每个学生在均衡知识基础上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还有就是作业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学情、教学内容等灵活设计,具有针对性。

4. 花盆效应:又称为“局部生境效应”,是指生长在花盆里的植物虽然好看,可一旦离开人的精心照料,就会枯萎乃至死亡,经不起风吹雨打的考验。同样,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如果只是就教材而设计教材,使学生脱离现实生活,这样也会产生局部生境效应。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应打破传统的单一讲授知识的格局,联系学生的生态环境创设“问题解决”教学情境的弹性设计,学生最初都是通过感知学习的,教师可以设计多媒体教学,突破时空限制,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真正贯彻学以致用的思想。

总之,课堂教学设计也是一个“生态综合体”,其内部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通过不断地评价和反馈,以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使得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2]昊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地理教育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 高校广告设计 教学问题 教学改革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广告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高校广告设计专业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我国高校在扩招和教学质量提高方面的不对等性。时下高校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材选择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都已经显现出来。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科特点要求它要不断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变化,并适时地做出改革和调整;要让高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更快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并能灵活地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及时地消除我国高校广告设计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困惑,有利于我国广告人才的培养和广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现状,通过分析我国高校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合理探讨,旨在为我国高校广告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1.我国高校广告设计教学问题分析

1.1高校广告设计教学理念落后。

我国高校的扩招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呈现出不对等的现状,加之受到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在人才培养上过于追求统一模式,导致高校培养的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个性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很难快速立足社会。我国高校广告设计教育教学并没有突破固有的教育教学模式,没有形成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高校广告设计专业的特有教育教学模式,专业教学模式特色不足,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广告设计的现实需求。同时,我国高校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教学存在明显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制约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对我国高校广告设计专业来讲,其首要的任务便是更新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理念。

1.2高校广告设计专业师资力量有待提升。

我国广告设计专业是高校扩招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是高校瞄准市场需求建立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的需要,是在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前提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作为新生专业,我国广告设计专业的历史积淀很薄,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匮乏。多数高校教师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很多是临时转行做了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师,知识结构单一。

1.3高校广告设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落伍。

我国广告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诸多问题,没有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我国高校传统的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形式仍然围绕着色彩、字体、版式编排、标志设计等理论知识展开,更多的是培养广告后期处理能力,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高校在广告设计专业设计课程设置上也存在认识的误区,存在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大多高校以广告设计专业理论课程为主体,基本没有增设如心理学、社会学、信息化知识教学、传播等相关课程,使得原本就是服务于广大产品的广告行业的学生不能领会产品的内涵,不能快速抓住产品与需求者的切入点,导致设计出的广告缺乏吸引力。他们往往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重新回炉,对相关学科知识重新学习,这势必造成人才和时间的浪费。诸多问题造成我国高校培养的广告人才在社会实践中存在很大问题,实践能力匮乏,不能很快地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和环境。

2.我国高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2.1更新高校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理念。

我国高校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教学首要的任务是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1],真正本着服务学生的原则,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广告人才,拓展高校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思路,时刻将高校广告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理念定位为人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围绕这一核心理念培养和塑造适应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人才,让高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更快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并能灵活地应用到社会实践中。

2.2加大人才引进和教师培训力度。

对现任的高校广告设计教师进行多途径、多方式的培训,尤其是现代化知识的不断补充,提高他们的专业教育教学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的开放环境,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模式,培养具有多元知识结构的复合型广告设计教师队伍。同时,高校还应在教学与实践之间寻找切合点,让教师走入社会,调研广告设计专业的社会实际需求,提高高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师掌握现代信息的能力,增强高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

2.3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材。

我国高校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教学应在优化学科设置上下工夫,充分考虑广告设计专业的实际情况及学校实际情况,突出学校特色,合理设置课程,培养全方位发展的广告人才。一方面要加大广告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设置,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的关键就是学科建设,良好的专业能力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目标之一。另一方面要开设广告设计实践课程,广告设计专业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再者就是高校广告设计专业应增设心理学、社会学、信息化知识教学、传播等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广告设计的综合能力,善于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寻求消费者和产品的切合点。因此,合理的课程体系、良好的教材辅助,有利于高校广告设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2.4创新高校广告设计教学模式,加强案例教学。

高校广告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的选择应更注重实际需要,将视角放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塑造上。高校广告设计专业可以与广告公司合作,建立项目合作,通过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加深对广告设计的理解。这样做一举两得,学生既获得了理论知识,还获得了实践操作能力。高校广告设计专业的理论教学往往比较枯燥,案例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直观的项目教学,有助于教师教学,完全开发的教育教学模式将课堂演变成了广告设计事务所,学生的角色也变成了员工,有助于对广告内涵和应用的理解。

3.结语

我国广告事业的未来主要依托于高校广告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对我国高校广告设计专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我国高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科设置的优化,有利于高校改革的深入,改变高校扩招和教学质量提高方面的不对等性。对我国高校广告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材进行合理更新,解决我国高校广告设计专业的问题,不断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变化,适时做出改革和调整势在必行,从而让高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更快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并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徐巍等.论我国中学政治课教学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J].文史博览(理论),2011(7).

地理教育教学设计篇4

论文摘要: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中国的就业市场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与深刻的影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大环境,当前地方高校应当立足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有效整合各项资源,切实践行产学研一体化,科学调整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一、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规模过大

当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很多大学把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学校创收的专业,没有从自己所在地域的特点、文化特色,学校专业优势等方面来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造成了专业设置上的重复和浪费。近几年来,由于唯生源是图,国内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万人规模的大学。艺术设计教育的这种规模扩张,特别是新办专业的地方院校,由于各种条件限制,难以遵循艺术设计专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这种情况导致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体系结构趋于学科化、同质化:办学层次浅,更趋向学科性。专业教育只限于基本专业理论和基本专业技能的传授,实践教学没有条件也没有能力进行。

(二)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不适应时代当下的要求

很多地方高校在教育管理上欠缺程序性、规范性。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上课随意性很大,因人设课、盲目增减的情况不同程度的存在。因为短时间内快速膨胀,教师队伍建设不容乐观,科研学术水准参差不齐,更无法说到良好的梯队建设了。

此外,虽然我国工艺美术高等教育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说,具有现代意义的以工业产品为主体的设计教育却只有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艺术设计教育多从美术教育派生而来并且多从工艺美术专业更名而来,是一种以美术为基础的设计模式,一直不大重视与技术、经济的联系,也不考虑经济对设计的影响,沿袭这种设计模式使得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束缚。

(三)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空前增大

数据显示,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随着2009年全国611万人从高校毕业,待就业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这个数字约等同于中国高校扩招之初——1999年全社会所有拥有大学毕业文凭者的总和。那时,全国各类高校待就业毕业生还不到30万。而目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中国青年权益状况报告》显示,中国高校毕业生待业率已达到15%左右,远高于社会平均失业率。

造成这一现状,最直观的原因便是自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根据2009年11月9日教育部网站的消息,全国普通高校由1998年的1022所增加到2008年的2263所,增长比例超过120%。其中,地方高校由1998年的759所增加到2008年的215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数目则锐减——这是高校大量合并所致。地方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数由1998年的225.8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1850.5万人,增幅达8倍之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的如此庞大的毕业生数量,让社会需求无法消化,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情况成为事实。而地方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尤甚——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部分专业就业率区间分布》显示,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尽管有些学校的部分艺术专业就业率较高,但还有一些艺术类专业的就业率低于60%。

(四)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师资建设严重滞后

相当多的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结构比例失衡,其中严格意义上的设计人才比例很小;教师队伍知识结构也存在明显的不合理: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艺术设计教师队伍在教学中明显与社会、市场、时代的要求相脱离;社会急需的一些新专业(如数字媒体技术等)教师情况堪忧:本专业毕业的教师多数学历职称较低,教学经验不足,非本专业毕业的教师多数为其他艺术专业毕业,而后经短期进修后上岗的,很难说完全胜任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

(五)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素质偏低

囿于历史原因,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一直以来以文科生为主要生源。近年来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受社会需求的影响,功利心过重,片面地要求子女报考艺术设计类专业,造成一窝蜂式的艺考热。很多考生都是考前经过短期填鸭式的专业突击而后报考的。可以想象,这样的生源进入学校后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这些对设计既无兴趣又无天分的学生不具备足够的艺术思维或创造力。此外,近年来大量理工科院校兴办艺术设计专业以及社会对工科人才的需求,使得很多理科学生也能够报考艺术设计专业。很多学生对艺术设计专业并无兴趣,但从就业及收入等方面因素考量,最终选择了艺术设计专业,基础专业知识与人文精神的相对缺失使得艺术设计专业的理工类学生整体艺术修养与专业技能层次相对偏低。

二、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研究

针对当前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必须加大改革力度,转变旧有的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优化课程内容和结构,改进教学方法,重视教育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构建出我国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科体系,使艺术设计教育办出自己的特色,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一)合理控制招生规模,避免重复专业的设立

地方高校应避免以往大而全式的跟风浪潮,合理考量自身的专业设置,建立一批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优秀专业,把在校生数量控制在自身师资条件和教学设施条件等综合因素的评估范畴之内,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与毕业生质量。

(二)改革教学模式,优化培养目标,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

地方高校应该找准自身定位,创建符合地方高校发展长远规划的,重视地域特色及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全新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以往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同时,应该利用地方高校的学科优势,与本地区的经济需要相结合,深化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为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创作良好的运作模式。

(三)以人为本,重视艺术设计教学的主体,确立人性化的教学理念

包括依靠和壮大提高教师队伍,逐步提高师资水平和抓紧教学梯队的组织建设;尊重科学的教育规律,完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等等。

总之,尽管地方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只要立足自身实际,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用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指导学科建设,用以人为本科的理念应对具体教学,就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壮大和发展地方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的符合市场需要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林细莲.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及应对措施[j].社科纵横,2009,(5).

[2]冯建军.创新教育与课程改革[j].江西教育科研,2000,(10).

[3]王果胜.大众化教育与教育管理制度创新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3,(1).

[4]刘旭东.论教学制度创新与学校文化重建教育理论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7).

地理教育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聋人 高等教育 艺术设计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刘洪波(1976-),男,山东莱州人,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艺术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聋人高等教育;刘虹(1978-),女,山东潍坊人,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聋人高等教育。(天津 300191)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借鉴国外经验构建以提高就业能力为核心的聋人大学生就业学校支持模式研究”(课题编号:10YJC880068)和天津理工大学教改项目“聋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研究”(课题编号:YB09-20)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116-02

我国聋人高等教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规模、层次上都有了大幅度的扩大和提升。目前创办聋人本、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院校已经发展到十余所。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数以万计的残疾青年拥有了进入各类高校学习的机会。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层面上看,体现了国家“和谐社会”的主题。高校艺术教育已成为聋人青年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和谋求发展的平台。但是,我国高等特殊教育整体办学时间较短,许多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还不十分准确,实践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是全国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工科特殊教育学院,如何在工科特殊教育学院里办好聋人高等教育的艺术专业是一直探索的问题,在进行专业教学改革时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措施。

一、艺术专业设置改革

中国聋人高等教育已经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但办学模式仍沿用独立学院开设专业的模式。由于资源有限,几所聋人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范围较窄,基本上以艺术设计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主,与现有专业设置和迅速发展的聋人高等教育需求不相适应。目前国内聋人高等教育虽然给了聋生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权利,但几乎没有选择专业的条件。

美国盖洛德特大学(本科)、美国国家聋人工学院(本科)、日本筑波技术大学(本科)等聋人教育较先进的聋人大学,通常专业构建和课程设置会随社会的需求而变化。在专业设置和调整的策略上,有若干研究及指导中心专门负责帮助学生调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及时把社会上形形的行业对人才的数量和结构的不同需求详尽地汇报给学校制定政策和调整专业的决策者,使学校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就业指导中心也每年约向社会派出四百多人调查市场,使决策者了解当前人才需求,及时淘汰不适合市场的专业,开设新的既适应聋人生理又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

相对一些聋人特殊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国内大学为聋人设置的艺术专业选择面较有限,专业设置较单一,而且专业一旦设定很少改变。20世纪90年代,国内聋人大学基本都开设视觉传达专业。此外,我国聋人高等教育院校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的针对性、灵活性不强,学校对知识的更新和社会的适应性等方面重视不够,导致培养的学生自身的知识性和实践动手能力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不够紧密。

教学系统设计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特殊教育的教学系统设计与普通教育的教学系统设计相比,存在更多的复杂性和可变性,所包含的内容也在发生改变。根据聋人工学院现有的专业设置情况和社会对特殊教育艺术类人才的要求,考虑聋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大量的社会调研与专家论证,聋人工学院艺术设计系于2011年开设造型装饰设计专业。该专业方向契合中国当代对造型装饰人才的需求,注重聋人大学生实用性、装饰性、时尚性、创新性的教学需求,迎合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审美化趋势。专业设置以造型设计、装饰设计等产品设计为主,文化素养与设计技能兼顾,培养产品造型设计、装饰设计、玩具设计、纺织纤维艺术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领域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任专业设计部门、产品制造行业、广告营销行业、科研院所及学校等工作;也可以个性化地自我创业,开设网上设计工作室,开展玩具、装饰品等艺术品高级定制等特殊业务。

二、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我国聋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更多的是以应试和经济为表象的教育。比较注重聋人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系统传授,而综合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有待加强。在课程设置中,学校应充分重视综合素质教育,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大课外各种专题的公开讲座和对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等。艺术设计(也称“服装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突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应强调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基础课教学的适应性、专业课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等。但由于聋人工学院的服装设计专业是全国高校特殊教育中唯一一个服装设计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上、教学方法上应有突出的特点。

为改变专业过分专门化、专业面狭窄、知识面不宽的状况,在重新调整专业教学大纲前,充分听取了服装企业、艺术用人单位以及兄弟院校相关专业教授的意见,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提出了宽口径培养模式,增加综合知识类课程,拓宽专业口径,加大专业深度,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在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入染整、纤维艺术等纺织艺术专业课程,使学生在本专业的基础上,学习相关专业的课程知识。

1.加强基础同专业课程的衔接。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基础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基础课教师只注重本课程的教学与创新,忽视同专业课程的链接,为纠正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脱节的现象,从宏观上考虑基础课所从属的服装设计专业课和服装生产工艺一线的需要,通过课程改革打破原有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使基础课名副其实成为专业课的“基础”。在教学上,根据聋人的服装设计专业自身的特点,考虑聋哑大学生机械记忆能力较强、理解能力较弱,直观形象思维较强、逻辑抽象思维较弱,二维平面理解能力强、三维立体理解能力弱的特性,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如在素描课程中,要求学生不必过分去追求光影下物体质感表达、虚实的处理以及明暗的变化,重点训练空间概念、平面分割、色彩设计等方面,改调子素描为设计素描,为以后的“服装设计”“服饰品设计”“服装造型设计”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将基础图案改成服饰图案,强化服装、纺织面料的图案设计能力,为以后的“染整”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培养分析、思维能力,锻炼对事物的把握能力,努力使基础课教学适

应专业课的需要。

2.加强专业理论课程同生产实践环节的衔接。根据聋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强化生产实践教学。许多聋人大学生从小学到中学,最后进入大学校门,受其生理特点的影响,经历的全是理论教学。进入高校后,许多特教学院由于考虑聋生的特点,常常是为了便于管理,把专业教学划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沿用理工科教学模式。显然,这不适合现代社会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要求。社会和市场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相结合是如今各个学科教学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应理论教学与操作训练穿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如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从大一开始,就开设服装工艺实践环节,使学生较早接触本专业实践内容,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

依据服装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将专业教学引入实验室,在实验设备良好的专业实验室里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教学活动,并根据每个阶段的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课题,如在教学中我们将服装结构设计分成三个学期,从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始进行理论授课,同时在课程进行期间安排实验室内进行服装工艺――裙装、裤装、男女套装的生产实践环节,在进行基础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后,根据每个阶段的目标设计相应的服装设计教学课题,设置“高级定制服装设计”等设计开发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成立设计小组,让学生在了解企业和市场,参与设计实践,尽早掌握社会和市场的动态,缩短对市场的认识过程。“初步实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行――系统实践”的模式,使学生在专业思想教育和认知实习中,初步了解专业知识;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通过实验课、课程设计和现场教学,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交替渗透。

三、积极拓展课外教学

加大生产实践环节的教学课时,由过去以专业理论和知识积累为中心,转向既注重积累又注重专业实践创新能力训练,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因此,要积极寻求深度校企合作,开创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尽量避免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实际的社会需求出现断层。

为保证实践教学的落实,我们与一些服装企业,如天津纺织集团、服装生产工厂等企业单位挂钩,建立校外实践教学产学合作基地。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采用顶岗实习方式,让学生以设计师、打板师、流水线生产操作人员的身份到设计公司和服装企业参与服装设计研发、设计、生产等环节,使专业必修课在社会实际设计中完成。在毕业设计中引导学生做到“真题真做”,如2007届学生崔晓丽和2010届陈静静等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选择同婚纱影楼合作,动手完成实际创意婚纱的毕业设计课题,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设计,在设计中完成服装设计理论使用,以实际的婚纱服装来完成毕业设计,不仅摆脱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教学,而且突出了实践教学,强化了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实践教学促进就业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目前,崔晓丽、陈静静就职于当地知名的婚纱礼服设计公司,毕业设计的“真题真做”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渠道,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学生就业的敲门砖。

本文仅从专业设置、实践基地建设、开展就业教育等方面展开论述,在进行教学改革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应始终围绕“人本”理念,从聋人大学生特点、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建构聋人高等艺术教育教学模式与体系。目前,我国聋人高等特殊教育艺术设计教育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但由于起步晚、独立学院办学模式等原因,还存在诸多问题,对聋人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专业的改革与探讨仍需不断地摸索前进。

[参考文献]

[1]童欣.全纳教育视野下聋人高等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探讨与尝试[J].中国特殊教育,2008(12).

[2]李强,鲍国东.中、日、美聋人高等教育模式的对比与借鉴[J].比较教育研究,2004(11).

[3]茅艳雯,马红英.发达国家残疾人高等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10(3).

[4]韩梅,鹿彩玲,李子刚.中国与日本聋人高等教育之比较研究[J].教育探索,2010(5).

地理教育教学设计篇6

网络教育游戏的基本构成从现实中抽象出的教育传播四要素分别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体和教育环境,而网络游戏的基本构成是游戏者、游戏开发者、游戏软件和网络环境。从学习者玩游戏的过程中,综合教育传播四要素与网络游戏的特点可知,网络教育游戏的基本构成是网络教育环境、受教育者、游戏开发者与教育游戏软件。

2网络教育游戏整合

2.1教育与游戏的博弈

教育是目的,游戏是形式。看到这句话,大多数人本能的反应是教育重要,游戏次之,家长与教育者会偏向教育,而游戏开发者更为偏向游戏。由于各自立场的不同,教育与游戏孰轻孰重的矛盾不可避免。形式为目的服务,但不能为此就认为游戏的重要性次之于教育。教与乐的平衡是教育游戏所追求的结合点,也是教育中所一直追求的寓教于乐。笔者认为,教育与游戏的关系不能以一种简单的串行顺序思维来处理,应用并行融合的思维意识处之。

2.2网络虚拟教育环境

在网络虚拟教育环境当中,教育信息与游戏信息的比重难于处理。教育信息多,无法吸引学生;游戏信息多,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游戏信息与教育信息混之,受教者有可能分不清教育信息与游戏信息,或对教育信息会以一种网络虚假的心态对之;网络教育游戏中,教育信息处在暗,游戏信息处于明,游戏者注意力相对分散,教育信息往往会因为其自身难度高、枯燥性被游戏信息屏蔽,如游戏玩家在游戏中会简单地追求游戏结果和等级或分值的增加。

2.3游戏者角色变换问题

从网络教育游戏的基本构成可以看出,受教育者有双重身份,既是学习者又是游戏者。学习时刻需要集中注意力,而游戏者则不需要,游戏玩家可以一种轻松心态随便活动。学习者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一定的学习风格,而游戏者的身份不利于学习风格的养成,如学习者过度依赖网络搜索问题答案,造成不善于思考的习惯。学习者内在的学习动机与外在的游戏动机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习。但如果受教育者在约束性差网络教育游戏环境下仅以游戏者身份进行活动,便失去了教育的意义。因此,受教育者以何种角色玩游戏至关重要。

2.4游戏开发者与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从网络教育游戏的基本构成可以看出,游戏开发者要担负教育者角色。游戏开发需要有教育者的参与才能更好设计游戏。游戏开发者与教育者不是同一人,在游戏设计方面不可避免会发生分歧。如游戏设计者会根据自身的偏好更注重界面设计而忽视教育性。在重技术轻理论的大社会环境下,只知教育理论不懂游戏开发技术者与游戏开发技术人员协调工作将会受阻。因此,开发网络教育游戏,培养一批既懂教育又懂技术的人才十分必要。

2.5教育游戏软件的外部环境生存危机

教育游戏软件仍属于软件,其开发需要遵循软件开发的规律,又要遵循教育规律。一般的网络游戏多数以玄幻故事背影,十分注重视觉画面设计,升级快,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教育游戏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生存仍是个问题。家长与教育者监督控制学习者不玩其它网游,给教育游戏软件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是非常有必要的。

3从教育角度分析网络教育游戏

3.1深层地分析寓乐于教

寓乐于教,是教育与游戏结合的思想宗旨。但教育与游戏的结合不是两个词汇的结合,两者要真正在实践中结合在一起还有待思考与探索。教育与游戏的结合,不应简单地理解将教育信息简单地架接在游戏信息之上,否则令学习者更加反感。快乐学习是每个学习者和教育者追求的教育理想与信念。从心理学对学习概念的阐述中可以看出,学习要求学习者做出一种或内在或外在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不是自然变化。在学习过程当中学习者会在情感或习惯上等方面出现不适,学习者要克服这种不适方能达到学习目标对于大学数学习者来说,学习更多是艰苦的过程,寓乐于教的思想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娱乐可以消除学习阻力,而应该理解为减缓或过滤学习阻力,理解为教育者要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习者找到学习的兴趣点。

3.2网络教育游戏的教学模式探讨

学习者玩游戏来学习,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育者角色被游戏开发者兼任,游戏开发者大多时不可能亲自通过语言声音的形式对学习者进行教育教学。因此,传统课堂讲解式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在网络教育游戏中,没有教师的参与,学习者将进入自主探索的学习模式。游戏开发者对学习者教育指导、监控与以及其沟通,需要以任务的形式展开。因此,教育网络游戏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最大的难题就是任务设计。网络教育游戏的任务设计需要以学习者为根本出发点,可以尝试以实际问题的形式将知识与游戏任务融合在一起。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阐述了两种重要的学习形式,同化与顺应。同化,学习者能够自己吸收知识,比顺应学习形式更能减缓学习阻力。在游戏中,学习者为了追求快乐不会花大量时间来处理复杂问题。笔者认为,在网络教育游戏的任务设计中,需尽量将顺应问题转化同化问题,以及处理好同化与顺应的问题比例及分布。对实在需要顺应学习开式的问题最好提供支架,以触类旁通的方式来让学习者进行学习。

4网络教育游戏软件的思路设计

4.1网络教育游戏软件设计的内容

从符号角度来讲,网络教育游戏软件是图、文、声、像等交互信息的集合体;从意义角度来讲,网络教育游戏软件是教育信息与游戏信息的集合体。网络教育游戏软件设计内容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交互式符号的设计;另一方面是教育信息设计、游戏信息设计以及它们的融合设计。交互式符号的设计主要分成两大类,另一类是交互式视觉符号的设计,一类是交互式听觉符号的设计。交互式视觉符号的设计非常重要,主要包括画面的质感、色彩、大小等以及文字大小、文字色彩等等设计。交互式听觉符号的设计主要包括,画面要素的声音以及背景音乐。游戏信息设计主要包括游戏操作界面、游戏剧本、游戏规则等游戏内容设计。教育信息设计,即对知识进行包装的设计;两者融合设计是指将教育信息融合到游戏画面、剧本、操作当中去的设计。其中,两者融合设计是网络教育游戏软件设计的核心。

4.2网络教育游戏的设计思路

网络教育游戏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教育信息与游戏信息是围绕游戏任务进行分布。游戏任务设计分为3种基本设计:游戏任务条件、游戏任务过程、游戏任务结果。游戏任务条件包括资源与工具获取设计。为了减少学习阻力,游戏要及时提供任务所需的资源与工具。游戏任务过程设计主要是知识运用在游戏任务中的设计;任务结果设计以交互式符号改变来呈现结果的设计。

地理教育教学设计篇7

    1986年和1992年颁布的“国家教育政策”(govt. of india, 1986&1992)把普及初等教育所取得的成就放在优先地位。印度《宪法修正案》第83条规定,6-14岁的儿童享有受教育权(sadagopal, 2002: p. 1)。在全民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印度在宏观和微观方面都实施了很多有关全民教育的计划项目(mukundan, 2004)。这些计划项目关注初等教育入学人数和在读人数的增长、学校出勤人数的提高以及受教育者尤其是女童接受教育的强烈需求。而且,不仅在邦和地区内部盛行关注学生出席人数和学生所取得的成就,对于学生成绩相对较低等问题,邦和地区政府也都给予了特殊关注。

    为了加快普及初等教育的步伐,印度政府在2001年成立了由总理任主席、人力资源开发部部长任副主席的“国家初等教育代表团”。在邦一级也成立了由各邦行政长官组成的类似代表团。一些计划和项目经过多年的实践后,为制定符合宪法授权的教育目标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这些计划和项目包括人力资源开发区域拓展教育项目(aiep)、初等教育课程更新项目(pecr)和社区参与教育发展活动项目(dacep)。70年代和80年代制订了通向全面发展的初等教育项目,近年来还有andra pradesh邦初等教育计划(appep)、bihar邦教育计划(bep)和lok jumbish邦初等教育计划(dpep),等等。除此之外,还制订了由中央资助的免费午餐计划,保障在全国范围内提供诸如教室、黑板等最基本教学用品计划,教师教育发展计划以及其它一些非正式的教育计划。

    比较1950-1951年与1999-2000年国家对初等教育所做出的努力可以看出,自从1950-1951年国家启动经济和社会计划的重大举措以来,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1950-1951年                                          1999-2000年

2,100,000所小学有5,380,000名教师                 6,420,000所小学有1,919,000名教师

13,596所小学高年级学校有85,496名教师               198,000所小学高年级学校有12,980,000名教师

小学生注册人数超过19,154,000名(注册率达到42.6%)   小学生注册人数超过1,136,120,000名(注册率达到94.9%)

小学高年级注册人数31,200,000名(注册率为12.7%)     小学高年级注册人数420,650,000名(注册率为58.8%)

     [资料来源:国家教育研究机构(ncert),2005年,第3页]

    另外,印度政府还在以下几方面采取了措施:聘用了30多万名教师、建造了20多万座校舍,建立了400多个区级教育培训机构,在271个地区实行了初等教育计划,使退学率由1960-1961年的65%减少到1999-2000年的40.3%。

    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进一步巩固以上各种计划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所获得的成绩,印度政府在2000年颁布了全民教育计划(ssa),全民教育计划的目标是加速初等教育普及化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全面的、覆盖了全国各区的小学和小学高年级层面的项目。全民教育计划以为社区提供有质量保证的初等教育为使命,旨在提升学校系统的运作能力。由于一些邦没有资金来源,无法建立像andra pradesh邦初等教育计划(appep)、bihar邦教育计划(bep)、lok jumbish邦初等教育计划(dpep)等这样的教育项目;另一些邦即使有教育资金,但那些居住在城市贫民区的人们无法从这些教育计划项目中获益,实施全民教育计划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全民教育计划的内涵、目标与基本特征

   

(一)全民教育计划的内涵

    全民教育计划是:为普及小学教育而提供的一个清晰的时间框架;针对全国对基础教育质量的需求而做出回应;通过基础教育为促进社会公正提供机会;使村教育委员会以及地区教育研究机构、学校管理委员会,家长与教师协会,母亲委员会,村(组)自治委员会以及其它基层组织有效参与小学管理;表达在全国普及小学教育的一种政治意愿;中央、邦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合作;为邦政府制定初等教育政策,并在实践中得以实施提供机会;同扶贫机构和民政部门一起,使全民教育计划体现在教育部门的规划中,并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二)全民教育计划的目标

    全民教育计划的具体目标包括:在教育担保中心的帮助下,在偏僻地区建立学校,从而使所有偏远地区的适龄学生在2003年前重返校园;到2007年所有儿童接受完整的五年小学教育;到2010年所有儿童接受完整的八年小学教育;强调“生活教育”,关注小学教育质量满意度;2007年在小学阶段、2010年在初中阶段弥合性别和社会阶层的差距;到2010年力求不让一个小学生辍学。

   

(三)全民教育计划的基本特征

    全民教育计划的基本特征包括:中央和邦一级的机构改革以提高效率和改善由上至下的政策传达体制;持续的财政支持,即中央与邦政府长期的财政支付比例在第九个五年计划(1997-2002)达到85∶15,第十个五年计划(2002-2007)达到75∶25,以后将达到50∶50;通过村教育委员会、地区政府研究机构以及其它一些诸如妇女组织等地方团体的有效参与,由社区决定与学校相关的教育事务;以国家教育研究培训机构、国家教育计划管理机构、国家教师教育机构、邦教育研究培训机构、邦教育管理与培训机构以及地区教育培训机构为主导,加强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社区对所有实施情况的监督有着极强的透明度;社区把居住户作为基本单位,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制定计划;计划制定的一个主流是对女童的教育给予关注,并对教育落后地区的女童教育有专门的论述;注重使在宗教和语言上占少数的族裔接受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教育贴近生活,关注“生活教育”;认识教师角色的重要性,并关注教师人力资源发展的需要;为制定地区小学教育计划(deep)做准备,并能体现出政府部门以及非政府部门的投资情况。

   

二、全民教育计划的实施机制和管理结构

    实施全民教育计划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使目前的教育结构和机制更灵活、更有效,建立一套完整的全民教育计划实施机制,从而能够为所有学龄儿童提供有质量保证的初等教育。现有教育组织从国家到最基层都有责任实施全民教育计划。不同层面的组织结构包括:

   

(一)国家层面

    国家层面的组织机构包括:1、总委员会,在印度总理领导下,由人力资源开发部(hrd)部长任副主席。2、执行委员会,由人力资源开发部部长领导。3、初等教育局,由初等教育局秘书领导,并配备7-8名主任、副秘书、教育顾问等。4、学术和技术支持委员会,由国家教育研究培训机构(ncert)、国家教育计划管理机构(niepa)、国家教师教育机构(ncte)以及印度教育顾问有限公司技术支持小组等组成。

   

(二)邦一级层面

    邦一级主要负责全民教育计划的实施及管理。通常邦政府利用现有不同层级的教育组织结构开展工作,这些组织机构包括:1、邦总管理委员会,由邦行政长官领导。2、邦实施委员会,印度的每个邦都设有邦实施委员会。除一两个邦有独立的邦初等教育计划外,其它各邦都建有并在实施邦初等教育计划。邦实施委员会由秘书长、教育秘书以及教育专员领导。3、邦项目办公室,通常由教育部长、邦公共教育指导主任领导。然而,在设有初等教育计划的邦,可以利用初等教育计划项目办公室实施全民教育计划。4、学术和技术支持,由邦教育研究和培训委员会(scert)、邦教育管理和培训机构(siemat)以及人力资源小组提供,在一些邦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

   

(三)地区一级层面

    1、在地区一级层面建立了由zila parishad区的行政首长、主要执行官员以及区地方法官领导下的地区项目计划实施协会。2、教育官员对初等教育全民计划的实施负责,而在实施邦初等教育计划的一些邦,地区项目办公室也参与初等教育全民计划的实施。3、学术和技术支持,由区教育机构、区人力资源小组以及其它专业机构完成。

   

(四)街区一级层面

    街区教育官员负责街区全民教育计划的实施。在每个社区划分不同的街区,已经成立了或正在成立的街区人力资源中心(brc)负责提供学术和技术上的支持,并负责对不同领域的职员进行培训,同时负责为小组人力资源中心(crcs)以及学校提供学术帮助。

   

(五)小组一级层面

    大约10-12所学校组成一个小组。像街区人力资源中心(brc)一样,每个小组已经成立或正在组建在人力资源协调中心(crcc)领导下的小组人力资源中心(crc)。小组人力资源中心通常设在小学校内,并有一间专门的办公室。它负责了解、调查全民教育计划活动的实施情况,并为学校提供面对面的学术帮助,组织开展教师经验交流的学术论坛活动。

   

(六)村、学校一级层面

    在学校的日常事务管理以及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运转等方面,村教育委员会(vec)、panchayati raj村研究机构(prj)、学校管理委员会(smc)以及家长与教师协会(pat)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全民教育计划实施的有关条款、标准及规定    在讨论制定全民教育计划实施的有关条款、标准及规定之前,有必要在以下几方面给予重视:第一,每个区应拟定区初等教育计划,参与全民教育计划的制定,其中包括每个区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和将要采取的干预措施,以确保初等教育质量。第二,地区对邦政府提供的财政预算有优先使用权。第三,所有由国际上和其它机构提供的资源应体现在计划中。第四,对财政预算的评估应与全民教育计划所涉及的条款紧密相关。

    为实施全民教育计划所制定的条款和有关规定,体现在满足普及教育的需要、保证入学人数、控制辍学人数以及提高初等教育质量等方面。1、成立新学校。邦政府条款规定,应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一所步行在一公里范围内的学校,并在大约有300名人口的居住区内建立新学校;如果有足够的小学生源,应提供一所小学高年级学校和两所小学校。2、提供可供选择的教育服务设施。在居住区内建立“教育担保中心”(egs),负责管理15-20所学校范围内达到入学年龄又不能入学的学龄儿童。指派一名兼职教师管理运作此中心。如果学龄儿童的人数超过40名,那么可以再指派一名兼职教师。这样的中心如果经过2到3年的成功运作,可以转制为一所小学校。“教育选择和革新中心”以提升地段人口的教育水平为目的,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社区的需要,开展如“弥补小学缺失课程计划”、“重返校园计划”等革新项目。3、教师聘用。在小学每40个学生配备一名教师。这项条款对偏远的宗族部落地区,可适当放宽条件;在小学高年级组每个班应配备一名教师;如果因为入学人数的增加而需要聘用新教师,应首先得到邦政府的批准;除了全职小学教师外,如果邦政府仍然急需教师,可聘任兼职教师;在每个区聘用新教师之前,应合理安排现有的教师。4、提供免费的教科书。所有的女童、计划内的适龄儿童以及部落地区的儿童都应得到邦政府提供的免费的教科书。如果政府没有提供免费教科书,那么每个孩子每年可以得到150卢比的补偿。5、教学设备。为新学校提供10000卢比的资金;为新成立的小学高年级学校和已经成立的但没有加入“最低教学设备保障项目”的学校提供50000卢比的资金。6、给予学校拨款。每一所小学和小学高年级学校每年能获得2000卢比的拨款,用于更新功能失调的学校设备和购置图书。7、给予教师拨款。每所小学和小学高年级学校的每位教师每年可获得500卢比的拨款。8、教师培训。有三种全民教育计划所期望的教师培训形式:一是所有的教师能够接受为期20天的在职培训;二是为未经过培训的在职教师提供为期60天的知识更新培训;三是为新教师提供为期30天的上岗培训。此外,如果当地根据实际需要、具有正当理由而希望得到其它形式的培训,可以列入计划中。9、科研、评估和监督。每所学校每年用于与初等教育相关的各个不同层面的科研经费1400卢比,比如创新活动、学校发展以及一些微观计划等项目的开展。10、社区领导培训。计划中提到,每个村可以有8人获得为期2天的培训,并可提供每天30卢比的资金。这样的培训可以由地区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举办。11、特殊教育的需要。全民教育计划条款规定,每年为每个残疾儿童提供1200卢比,使他们能够接受教育。12、革新。全民教育计划条款规定,提供给每一个地区的每一个革新项目1500000卢比的资金,主要用于儿童早期护理和教育、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教育、女童教育、小学高年级的计算机教育等四方面的研究。13、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教室、新校舍以及饮水设备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对改善学校、街区以及村组的公共设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有的村和学校一级的建设工程,都在当地社区的协作下完成。此外,每年每所学校还将获得5000卢比用于修缮学校设施。

   

四、为提高初等教育质量所做出的努力

    印度政府已经意识到,到目前为止这个计划关注更多的是为儿童提供初等教育、初等教育的入学人数和防止辍学等方面,而在某种程度上对教育质量尤其是教学效率和学生取得的成绩缺乏关注。因此,在关注入学人数、防止辍学等方面的同时,应把重点放在提高初等教育质量上。为此,全民教育计划提出了一个针对教育质量做出的完整的、全面的计划,提倡通过分权和社区在学校管理和实施中所具有的灵活多变的特点,对学校进行干预。这就意味着干预和实施计划,一方面要关注初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必须携起手来,通过共同的努力来提高入学人数和防止辍学人数增加。

    对全民教育计划有关条例的探讨表明,对提高教育质量的各项活动,政府在机遇和财政等方面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可以总结为:1、改善学龄儿童校内外的学习环境,例如改善饮水设施和修缮厕所等条款。2、主要通过合理的教师流动、新教师以及兼职教师的聘任等途径,确保学校所需教师的人数。3、通过重建和改革与教师实际需要相关的教师培训制度,增强教师的工作胜任力。4、为了切实提供基于需要的教师培训,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建立地区人力资源中心和小组人力资源中心,并深入教学第一线为教师提供帮助和指导。5、计划中实施的课程改革与2000年由国家教育研究机构(ncert)根据地区实际适当修改后而提出的“国家学校教育课程改革框架”相适应。(确保女童和所有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享受免费的教材资料,邦和地区一级也要根据环境和实际需要,为特殊教育群体提供保障)全民教育计划号召在地区级层面实施课程改革分权计划。6、关注“生活教育”,使教育贴近生活。7、确保一些有活力的专业机构加入到计划中来,例如国家教育研究培训机构(ncert)、国家教育计划管理机构(niepa)、国家教师教育机构(ncte)以及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等。8、通过为学校和教师提供适当的帮助,提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水平。9、强调儿童从早期到小学高年级这一阶段的教育。10、为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初等教育质量,特别是加强对教育质量的相关干预,全民教育计划提出了在各个不同层面推行教育改革的设想。11、重视科研、文件和评估特别是对学生的评估。12、对全民教育计划的监督指标已经得到认可。国家教育研究培训机构提出了对计划进行监督的战略性指标,国家教育计划管理机构提出了对质量进行监督的适用性指标。在监督过程中,由经邦一级政府认证的专业机构给予帮助和指导。

    由于效率和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是满足不同地区教育需求的决定因素,全民教育计划在效率和创建完善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分权的计划和实施需要能够提供各个不同层面的不同信息,以确保在各个层面上都形成良好的功能机制。

   

五、结论

    通过努力,全民教育计划最终试图创建一个全面的、完整的、确保初等教育质量的计划,把让6-14岁的儿童接受教育作为计划中的一部分,还规定了改善学习环境,加强教师工作胜任力和对他们进行一线教学指导,进行课程改革,在教育学、教育科研以及革新活动等方面的改进与提高等内容。

    全民教育计划强调如何使目前的教育管理组织结构更有意义、有效率以及更加灵活多变。目前,在邦和地区层面已经形成了具体实施全民教育计划的组织结构:邦教育研究培训机构,地区教育培训机构,地区人力资源中心以及小组人力资源中心等,它们在提升初等教育质量方面发挥了作用。

    全民教育计划为每个区提供机会,使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视角制定初等教育计划和实施地区干预。每个区制定的初等教育计划条例(deeps),就是针对其不同情况所给予的支持与关注。条例规定了建立新学校,为学校提供设备保障,保证专兼职教师人数,为所有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和女童提供免费的教科书,为教学提供资金和资料,提供保证学校发展的拨款等内容;同时提出了全面的教师培训、教研和监督计划,开展革新项目并对项目进行管理,对社区领导进行培训以及为残疾儿童提供一体化教育等要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计划还规定了校园建设、地区人力资源中心和小组人力资源中心的办公楼建设以及教室、厕所、饮水设施等方面建设的内容,并设立基金用于维护学校建设。

  尽管这个项目到目前为止得到了承认并对难以触及到的群体给予充分的重视,但今后仍应在“怎样实施”和“如何实施”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加强各个机构和个体的能力建设,包括计划的制定、项目的实施和监督,特别是对不同层面的分权管理;同时确保教育担保中心能够吸纳不同层面的儿童,确保他们能够通过与全日制小学的学生们相当的教育革新项目接受教育。因此,要加强对这些机构和中心的有效的、持续的培训,以提高他们对社会需求的胜任力。

    为分享共有资源和专业知识,需要加强网络工作机构的建设,因为资源和知识的共享可以更直接地帮助学校、教师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全民教育计划融各方努力与各项计划于一体,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性计划。因此,需要尽最大努力,对不同层面的政府机构和村级机构进行合作和干预,尤其在地区一级,要促使地区间的项目官员们在创造力、创新力以及团结协作等方面发挥作用。

    注释:

    ①india, government of. ( 1986a) . national policy on education. new delhi: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②india, government of. ( 1986b) . programme of action. new delhi: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③india, government of. ( 1992) . programme of action. new delhi: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④india, government of. ( 1993) . report of cabe committee on decentralized management of education. new delhi: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⑤india, government of. ( 2004) . sarva siksha abhiyan: a programme for universal elementary education; manual for planning and appraisal. new delhi: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⑥mukundan, m.v. ( 2004) . educ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india' s kerala state. shenyang: liaoning people' s publishing house.

    ⑦national counci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ncert) . ( 2005) . modules on quality dimensions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under ssa. new delhi: ncert.

    ⑧sadagopal, a. ( 2002) .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constitution( 83[rd] amendment) . bill. frontline vol. 18. no. 26. dec. 22, 2001-jan 04, 2002.

地理教育教学设计篇8

论文摘要:通过对相关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在教育技术人才培养中核心地位的论证,总结出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中心在教育技术实验室中所起的作用—功能,并依此对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中心的组成模块做了大致的功能性分析.

课程建设是高学校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面对教育技术专业在全国遍地开花的景象,一个能够适应社会的前进和发展、体现自己特色的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就成为各高校教育技术学科科研人员研究的重点.对于教育技术学科来讲,教学系统设计在教育技术理论中具有核心的地位,相应的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也应该成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中的重点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个完善的实践环境.对于开发类课程来说,一个理想的实验室更是可以起到强大的支持作用.根据教育技术的学科性质及教育技术学实验室在高校中的地位,课程开发实验室的功能不仅仅是支持本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它还要能够支持其它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同时还要具有科研功能,支持相应的课程建设研究仁作.由此,笔者提出了教育技术学实验室建设的一个分实验模块—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中心,用以支持与课程设计开发有关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1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中心的功能分析

结合AECT’94定义,教育技术有五大研究范畴即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而设计和开发的对象里面都包含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学系统,按照-I匕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02年版《教育技术学》里的描述,教学系统开发和课程开发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都要依据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所提供的基本原理,可以将教学系统引中为课程,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在教育技术研究中同样具有核心的地位,针对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来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能力培养更是重中之重.一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工作都包含在对课程的设计与开发里面,因为一个完整课程的成型都少不了这五个方面.设计与开发技能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除了一定的课程设计理论的讲授外,锻炼实际动手能力也应成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

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倡导的建设具有产学研功能的高校实验室的思想,结合本学科性质和教育技术学实验室在高校实验室建设中的地位,笔者认为,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中心应该具有四大主要功能:支持教育技术研究人员进行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开发、支持教育技术专业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实验、支持师范类学生教学技能实验、支持学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实现了这四大功能,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技术实验室在高校实验室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完成对本校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支持作用.在研究过程中,笔者还对西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六所国内开办教育技术专业较早的师范类院校的实验室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这五所高校都设置了与课程设计相关的实验项日,成立了相关的配套设施,但功能不完善,除了华中师范大学成立了专门的教育技术课程设计实验室外,其它学校都将这些实验项目安排在微格教学实验室进行,目标定位在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上,基本没有体现科研这一功能.综合以上分析,笔者将与课程设计有关的实验室统一命名为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中心,包括两个模块: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室、数字化微格教学实验室.

2模块系统分析

2.1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室

该分实验室土要具有两大功能:为教育技术人员进行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开发提供环境;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实验提供实践环境.

作为一门迅速“发展”起来的学科,当人们看到教育技术专业教育呈现繁荣景象的同时,也发出了许多反思性的声音,其中最显著的问题就是专业设置方面的问题,如一些高校设置庞杂的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老化和僵化;教育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缺乏自身的特色等,这些问题不由得让我们感受到了高校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紧迫压力,这似乎成了目前各高校教育技术专业发展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脾005] 2号)明确指出,高校课程建设要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重点;以加强教学基础条件建设与课程评估体系为保障;通过系统的课程建设,达到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分析文件精神,不难发现,课程建设不仅需要一个强大的师资队伍,更需要完善的教学基础设施做保障.因此,作为教育技术实验室一部分的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室必须具有支持教育技术人员进行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开发提供环境的功能。

该分实验室的另外一个功能就是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实验提供实践环境它可以为教育技术专业大部分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提供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环境,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学生提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各类计算机应用竞赛提供学习、研究、实验、培训及参赛的实验环境,培养学生高水平实验能力.

参考华中师范大学对课程设计实验室的功能定位,该分实验室可以承担三方面的实验任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CAI课件设计与开发;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该实验室是一个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实验室,不仅承担针对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教学任务,而且承担教育技术人员进行课程设计研究的任务,甚至可以利用这个环境开发一些可以投放市场的教学产品,真正实现实验室的产学研并进发展.

整个系统的组成要体现高度的资源共享性、充分的协作性,具备多媒体教学网的各种功能,方便教师进行个别化教学、小组教学和团体教学,各电脑终端连入校园资源中心和互联网.大致如下,硬件:多媒体计算机、服务器、防火墙等网络一设备;软件:操作系统、网络课程开发软件、课件开发软件、媒体素材处理软件等一系列课程开发所需的辅助应用软件.

2.2数字化微格实验室

微格教学是一种建立在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教学技术基础上系统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基本技能的方法冈.随着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效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成为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改革所关注的重点,于是数字化微格实验室就成为了教育技术学实验室建设的一部分. 数字化微格教学实验室承担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学设计实验和师范专业的教育技能公共课教学,以及为相关的研究工作提供支持.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本专科层次学生,其毕业后很有可能走上初高中教学工作岗位,这就对他们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能熟练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当中去.通过微格实验室提供的教学模拟环境及先进的现场录播设备,学生可以直接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在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另外,微格实验室还支持相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工作,例如基于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论的研究;对基于信息技术教学的数字化评价的研究;基于课堂的网络教学研究;信息化教学的实验对比研究等.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利用实验室进行现代教学的研究工作,为师生提供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机会,并且在实践活动中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精神.学生利用这块基地,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自己制作课件,自己使用课件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为了推动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现在全国的高校都在开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评比工作.网络精品课程建设都有教学录像这一栏目,如果只是一些讲授性的课程,就可以将课程直接安排在微格实验室进行.利用该实验室先进的录播设备,可以实现最佳的录制效果,满足国家精品课程对录象品质的高质量追求.另外,现在流行的课程教学录播设备都支持网络直播,而且可以同时进行多场景切换,均采用国际标准ASF流媒体文件格式,只要学生的终端接入了互连网,学生就可以通过IE浏览器和流媒体播放器直接观看.如上海卓越睿新电子有限公司研发和生产的SMART-PR全自动录播系统.当然,如果不是一些纯粹的讲授性课程,如电子技术实验、化学实验等一些需要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课程教学,微格实验室就需要配备一套便携式精品课程录播设备,工作人员将其带到教室或实验室进行现场录播,只要实验室接进了校园网,照样可以方便的实现精品课程输出,并且质量不减.如可以选用现代中庆公司生产的育港便携式精品课程工作站,该工作站具有两大突出功能:精品课程直播:将教师的多媒体课件、讲解实况、教室实况合成一个画面,同步压缩,同步网络传输,现场直播;精品课程实录:将精品课程的教师视频、学生视频、多媒体课件的VGA图像三流合一,录制成一个文件,供网络点播,或分别录制成二个文件供课后编辑.

系统大致组成:共分成两部分,微格教学室和控制室.微格教学室:各种教学媒体(白板、投影、视频展视仪、录像机、DVD机、多媒体计算机等)、一整套全自动录播系统等;控制室主要设备有: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控制平台、彩色四画面分割器、彩色电视机、视频切换器、录相机等.另外,再配备一套便携式精品课程工作站.

3结束语

上一篇:生态景区规划设计范文 下一篇:初中地理学期教学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