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易错点范文

时间:2023-10-31 02:43:45

欧姆定律易错点篇1

一、牛顿第一定律。采用边讲、边讨论、边实验的教法,回顾“运动和力”的历史。消除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的错误认识;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理想实验加外推法。教学时应明确: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不能简单地按字面意义用实验直接加以验证。但大量客观事实证实了它的正确性。第一定律确定了力的含义,引入了惯性的概念,是研究整个力学的出发点,不能把它当做第二定律的特例;惯性不是状态量,也不是过程量,更不是一种力。惯性是物体的属性,不因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过程而改变。在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时,应使学生理解和使用常用的措词:“物体因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教师还应该明确,牛顿第一定律相对于惯性系才成立。地球不是精确的惯性系,但当我们在一段较短的时间内研究力学问题时,常常可以把地球看成近似程度相当好的惯性系。

二、牛顿第二定律。在第一定律的基础上,从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它的加速度跟外力与本身的质量存在什么关系引入课题。然后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归纳出物体在单个力作用下的牛顿第二定律。再用推理分析法把结论推广为一般的表达: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教学时还应注意公式F=Kma中,比例系数K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1;a随F改变存在着瞬时关系;牛顿第二定律与第一定律、第三定律的关系,以及与运动学、动量、功和能等知识的联系。教师应明确牛顿定律的适用范围。

三、万有引力定律。教学时应注意:①要充分利用牛顿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卡文迪许测定万有引力常量的实验,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等物理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②要强调万有引力跟质点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平方反比定律),减少学生在解题中漏平方的错误。③明确是万有引力基本的、简单的表式,只适用于计算质点的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定律之一。但在天文研究上,也发现了它的局限性。

四、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个定律一般不用实验总结出来,因为实验误差太大。实验可作为验证。一般是根据功能原理,在外力和非保守内力都不做功或所做的总功为零的条件下推导出来。高中教材是用实例总结出来再加以推广。若不同形式的机械能之间不发生相互转化,就没有守恒问题。机械能守恒定律表式中各项都是状态量,用它来解决问题时,就可以不涉及状态变化的复杂过程(过程量被消去),使问题大大地简化。要特别注意定律的适用条件(只有系统内部的重力和弹力做功)。这个定律不适用的问题,可以利用动能定理或功能原理解决。

五、动量守恒定律。历史上,牛顿第二定律是以F=dP/dt的形式提出来的。所以有人认为动量守恒定律不能从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出来,主张从实验直接总结。但是实验要用到气垫导轨和闪光照相,就目前中学的实验条件来说,多数难以做到。即使做得到,要在课堂里准确完成实验并总结出规律也非易事。故一般教材还是从牛顿运动定律导出,再安排一节“动量和牛顿运动定律”。这样既符合教学规律,也不违反科学规律。中学阶段有关动量的问题,相互作用的物体的所有动量都在一条直线上,所以可以用代数式替代矢量式。学生在解题时最容易发生符号的错误,应该使他们明确,在同一个式子中必须规定统一的正方向。动量守恒定律反映的是物体相互作用过程的状态变化,表式中各项是过程始、末的动量。用它来解决问题可以使问题大大地简化。若物体不发生相互作用,就没有守恒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果质点系内部的相互作用力远比它们所受的外力大,就可略去外力的作用而用动量守恒定律来处理。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重要、最普遍的规律之一。无论是宏观系统或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系统中有多少物体在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的形式如何,只要系统不受外力的作用(或某一方向上不受外力的作用),动量守恒定律都是适用的。

六、欧姆定律。中学物理课本中欧姆定律是通过实验得出的。公式为I=U/R或U=IR。教学时应注意:①“电流强度跟电压成正比”是对同一导体而言;“电流强度跟电阻成反比”是对不同导体说的。②I、U、R是同一电路的三个参量。③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教学难点和关键是电动势的概念,并用实验得到电源电动势等于内、外电压之和。然后用欧姆定律导出I=ε/(R+r)(也可以用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推导)。④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公式可变换成多种形式,要明确它们的物理意义。⑤教师应明确,普通物理学中的欧姆定律公式多数是R=U/I或I=(1/R)U,式中R是比例恒量。若R不是恒量,导体就不服从欧姆定律。但不论导体服从欧姆定律与否,R=U/I这个关系式都可以作为导体电阻的一般定义式。中学物理课本不把 R=U/R列入欧姆定律公式,是为了避免学生把欧姆定律公式跟电阻的定义式混淆。这样处理似乎欠妥。

七、楞次定律。可以采用探究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归纳出定律。教学时应注意:①楞次定律是确定感生电流方向的规律,同时也确定感生电动势的方向。如果是断路,通常我们可以把它想象为闭合电路。②感生电流的磁场只能“阻碍”原磁通的变化,不能“阻止”它的变化,否则就不会继续产生感生电流。“阻碍”或者说“反抗”原磁通的变化,实质上是使其他形式能量转化为电能的一种表现,符合能量守恒定律。③要使学生熟练掌握应用楞次定律判定感生电流方向的3个步骤。④明确右手定则可看作是楞次定律的特殊情况,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定则或定律来判断感生电流的方向。

欧姆定律易错点篇2

关键词: 新课标 《欧姆定律》 探究性实验教学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纳入了物理教学的内容,旨在将学生学习的重心从过去的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

所谓“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的学习模式。

笔者多年从事初三物理教学,结合新课改要求,在《欧姆定律》探究教学中进行了尝试,现谈谈自己的实践和体会。

一、在探究过程中,着重应用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指决定某一物理量的因素有很多。为了弄清这个量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往往先控制住其他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变化所产生的影响,然后通过比较归纳出与这些量之间的关系。

欧姆定律揭示了电流、电压、电阻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由于电流大小与电压、电阻都有关系,因此探究步骤中的设计实验应尽量引导学生分为两步设计。

1.保持电阻不变,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

要让学生明确“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时,应保持电阻不变”,设计实验电路时应考虑:①怎样测量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U和定值电阻中的电流I呢?②怎样保持导体的电阻R不变呢?③通过什么方法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U呢?

设计并连接电路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使它成整数倍地增加,并记录所对应的电流值,

2.保持电压不变,研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

要让学生明确“研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时,应保持电压不变”,实验探究时应考虑:①怎样改变导体电阻R的大小?②怎样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U不变呢?让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当定值电阻的大小发生变化时,可通过滑动变阻器控制其两端的电压U保持不变。

更换定值电阻,利用滑动变阻器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记录对应的电流值,在具体的探究教学中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电阻R阻值改变时,电阻R两端的电压也发生变化,如何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阻R两端的电压恢复到原来的电压值。这也是把控制变量法从理论升华到实际的一个方面。

二、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对思维活动过程的展开,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因此,在设计本节探究活动时笔者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分组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意识,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中都得到发展。设计学生活动程序如下:

(1)提出问题: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2)作出假设:①不成比例。②成正比。③成反比。

(3)设计并进行实验:①设计电路图。②设计步骤。③进行实验。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这样做有以下好处:第一,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已不再局限于看老师演示实验,都喜欢自己动手操作,通过自己的实践解决问题。第二,可以清楚地发现并指出学生的操作中的错误,物理实验中一些仪器的使用,要求学生掌握,培养学生正确而良好的操作技能。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笔者认为学生的练习机会实在太少,有些仪器的使用方法尽管学生课上听懂了,但真正操作起来并不如想象的那样简单顺手。就像本节中的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学生往往会把电表的串并连搞错,把正负接线柱接错等,滑动变阻器的使用也不够到位。第三,可以巩固学生对相应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人的记忆方式来说,自己动手操作过的情景记忆起来要比单纯的聆听接受记忆要牢固得多。

三、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反思应用迁移

这一方法要求把已知迁移到未知、把此一类知识迁移到另一类知识中,使学生受到相互渗透、影响和转化的观点的教育。例如,启发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欧姆定律的探究中,把欧姆定律的知识迁移到其他知识的学习中。这样就使学生不仅提高了知识学习的效率,而且逐渐树立普遍联系、转化的观点。

例如:在总结欧姆定律的公式(I=U/R)时,可以压强的公式为母本,压强的公式是P=F/S,它的理解可以是: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强与压力成正比;当压力一定时,压强与受力面积成反比。而欧姆定律是: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两者是可以相互迁移的,所以很顺利地得出欧姆定律的公式I=U/R。这对于知识和思维不是很完善的初中学生来说,可以很容易地掌握知识,得出结论。

当然在欧姆定律的探究教学中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运用知识迁移,例如:在运用探究的基本过程解决电流、电压、电阻三者关系时,可以反思以往用探究的方法解决过的问题,如液体压强、深度、液体密度三者的关系,用以往的经验为本次探究的顺利完成做铺垫。

四、在探究过程中,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是五育之首,新课程标准关注人的发展,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物理理所当然承担着重要的德育任务。

在《欧姆定律》探究教学中,笔者首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帮助作用。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分组实验的合作性学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最后,利用欧姆的事迹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崇高理想,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对学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教育部颁布的《物理课程标准》首先提出科学探究,其次才是科学内容,它把科学探究作为很重要很有价值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提出来,说明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注意到探究教学在教改中的重要地位。《欧姆定律》一课的探究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有较高自身的修养素质,还要做好在探究教学中与学生一起双向地、互动地建构学科知识、促进能力发展。因此,在初中物理新课标下如何更好地开展探究教学,值得我们探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制《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

欧姆定律易错点篇3

一、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引起电路变化

由滑动变阻器滑片的移动引起电路中的总电阻发生改变,进而引起电路中电流的变化或电压的重新分配。在分析电路中各物理量变化时,若题目不加以说明,可以认为电源电压不变,定值电阻阻值不变,导线电阻为零。

1.并联电路中的滑动变阻器

图1例1.(2012・玉林)如图1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为3V且保持不变,滑动变阻器R1标有“1A10Ω”的字样。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在最右端时闭合开关S,通过灯泡L的电流为0.5A,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在电路安全工作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向左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时灯泡变亮

B.滑片P在最右端时通过干路中的电流是0.9A

C.R1消耗的电功率范围是1.5~3W

D.电路消耗的总功率范围是2.4~4.5W

解析:从电路图可以看出,滑动变阻器与灯泡并联。由于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相互独立,互不影响,且电源电压不变,所以在电路安全工作的情况下,无论怎样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都不影响灯泡的工作情况,因此选项A错误。滑动变阻器R1标有“1A10Ω”的含义是: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1A,它的最大阻值为10Ω。当滑片P在最右端时,滑动变阻器阻值最大为10Ω,由电源电压为3V,根据欧姆定律I=U1R可计算通过它的电流为0.3A。再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可计算出通过干路中的电流是0.8A,因此选项B错误。因为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1A,它两端的电压为3V,根据P=UI计算R1消耗的最大电功率为3W。根据P=U21R可知,在R1两端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它消耗的电功率越小。所以R1消耗的最小电功率为P=U21R=(3V)2110Ω=0.9W,所以R1消耗的电功率范围是0.9~3W,选项C错误。灯泡消耗的功率P=UI=3V×0.5A=1.5W,电路消耗的总功率等于R1与灯泡消耗的功率之和。电路消耗的最小总功率为0.9W+1.5W=2.4W,消耗的最大总功率为3W+1.5W=4.5W,因此D正确。

答案:D

点拨:并联电路中的滑动变阻器变化电路分析:由于电源电压不变,且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相互独立,互不影响,所以含定值电阻的支路其物理量都不变,含滑动变阻器的支路电压不变,其他物理量可以按以下思路分析:若滑动变阻器阻值变大(或变小),则支路电阻变大(或变小),根据欧姆定律,该支路电流变小(或变大),所以干路总电流变小(或变大)。

图22.串联电路中的滑动变阻器

例2.(2012・福州)如图2所示电路,灯L标有“3V0.9W”,滑动变阻器R上标有“50Ω1A”的字样,电压表量程为0~3V,则灯L正常工作时的电流为A。若电源电压为4.5V,为了保证电路中各元件安全工作,滑动变阻器允许接入电路的阻值范围是。

解析:灯L标有“3V0.9W”的含义是灯泡的额定电压为3V,额定功率为0.9W,根据公式I=P1U可求灯L正常工作时的电流为0.3A,利用R=U1I进一步能求出灯泡电阻为10Ω。要保证电路中各元件安全工作,综合考虑就是电路中的电流不能超过灯L正常工作时的电流0.3A,滑动变阻器R两端的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量程3V。因为L与R串联,当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最小时,电路中电流最大为0.3A,此时灯泡两端电压为3V。R的最小阻值可以这样计算:R小=U1I=4.5V-3V10.3A=5Ω。当电压表示数为3V时,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最大,此时通过灯泡的电流为I=4.5V-3V110Ω=0.15A,R的最大阻值为R大=3V10.15A=20Ω。

答案:0.35~20Ω

点拨:串联电路中的滑动变阻器变化电路分析:由于电源电压不变,按以下思路分析:若滑动变阻器阻值变大(或变小),则总电阻变大(或变小),根据欧姆定律,电路中的电流变小(或变大),定值电阻两端电压变小(或变大),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得出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变大(或变小)。

二、开关通断引起电路变化

开关的开、闭能改变电路的结构,使电路处于不同的连接状态:可能串联,可能并联,甚至可以有部分电路被短路,这使得电路有许多变化。解题过程中,应首先弄清开关在断开、闭合时电路中各电阻的连接情况,其次画出开关不同状态时的电路等效电路图,然后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进行相关的计算。

1.开关转换串并联电路

图3例3.(2012・昆明)如图3所示,电源电压恒定,R1=30Ω,R2=60Ω,当开关S3闭合,S1、S2都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1A。(1)求电源电压;(2)当开关S3断开,S1、S2都闭合时,求电流表的示数、电路消耗的总功率和通电一分钟电流对R1所做的功。

解析:试题的开关较多,而且开关的开闭情况复杂,要判断每一情况下电路的连接情况,不妨考虑“擦除法”。

(1)当开关S3闭合,S1、S2都断开时,可以先把S1、S2擦除,得到图4(a)。容易看出R1、R2串联,根据电流表示数及串联电路特点和欧姆定律,很容易计算电源电压电源。电压U=IR=0.1A×(30Ω+60Ω)=9V。

图4(2)当开关S3断开,S1、S2都闭合时,电路的连接情况如图4(b)。此时R1、R2并联,电流表测量的是干路电流,电流表示数I′=I1+I2=U1R1+U1R2=9V130Ω+9V160Ω=0.45A。电路消耗的总功率P=UI=9V×0.45A=4.05W,电流对R1所做的功W=U21R1t=(9V)2130Ω×60s=162J。

答案:(1)9V(2)0.45A4.05W162J

点拨:解决电学问题的关键,首先是要能够准确地辨别电路是串联电路还是并联电路,能够把比较复杂的电路图准确地简化为等效的串、并联电路。其次要会运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电学的基本规律正确解题。

2.开关造成用电器短路

图5例4.(2012・宿迁)某电饭锅内有R0=44Ω、R=2156Ω的两根电热丝,将它接入电路,如图5。当S分别置于“1”挡和“2”挡时,挡是保温状态;当S接“2”挡时,电路中的电流大小是A,通电100s电路产生的热量是J。

解析:从电路图看出,当S置于“1”挡时,R0和R串联。当S置于“2”挡时,R被短路无电流通过,电路中只有R0。根据P=U21R可知,在电源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电路中的电阻越大,电功率越小,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热量越少,所以“1”挡是保温电路。当S接“2”挡时,电路中的电流可以利用欧姆定律计算,I=U1R0=220V144Ω=5A。电路产生的热量可利用电热公式计算,Q=I2Rt=(5A)2×44Ω×100s=1.1×105J。

答案:151.1×105

点拨:用电器与开关并联时,当开关闭合,用电器就会被短路,使用电器中无电流通过,分析电路时可以把这个用电器直接拆除。

三、电表变化引起电路变化

电路中含有电流表和电压表以后,电路变得更为复杂。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电表的双重作用。一是指示作用,即电表能指示出电路中的电流或电路两端的电压;二是连接作用,即电路中的电流表自身电阻很小,相当于一根导线。在分析电路时可以把电流表去掉,并用导线替代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很大,相当于断开的开关,在分析电路时可以把电压表直接拆除。注意:千万不能把去掉电压表的地方用导线连起来。

例5.(2012・沈阳)如图6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为6V,灯泡L标有“6V2W”的字样,设灯泡灯丝电阻不变。

图6(1)若表a为电流表、表b为电压表,当S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为1A,求电阻R的阻值。

(2)若表a、表b均为电压表,闭合开关S,求灯泡L的功率及通电4min消耗的电能。

图7解析:(1)首先简化电路。因为表a为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表b为电压表,相当于断开的开关,在分析电路时可以把电压表直接拆除。处理后的电路如图7甲所示,此时灯泡L因与导线并联被短路,而无电流通过,又可以直接拆除,电路进一步简化为图7乙所示,容易看出电路中只有一个用电器R。根据电流表示数和电源电压,结合欧姆定律容易求出电阻R的阻值。

(2)表a、表b均为电压表时,可以把电压表直接拆除,得到图7丙所示,此时灯泡L与电阻器R串联。这一问中,根据灯泡铭牌数据求出其电阻是解题的关键。

答案:(1)当a为电流表、b为电压表时L被短路,只有R连入电路

R=U1I=6V11A=6Ω

(2)当a、b均为电压表时,L与R串联

RL=U2额1P额=(6V)212W=18Ω

I=U1R总=U1RL+R=6V118Ω+6Ω=0.25A

P=I2RL=(0.25A)2×18Ω=1.125W

W=Pt=1.125W×240s=270J

点拨:用电器的铭牌上提供的数据主要有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这两个量在计算中非常重要。(1)正常工作时的电流:I额=P额1U额;(2)电路中,我们一般认为用电器在不同电压下工作时的电阻不变,因此电阻是计算中的“桥梁”,非常有用。用电器的电阻能通过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计算出来:由P额=U2额1R得R=U2额1P额。(3)如果知道实际电压,可以利用比例求出实际功率:P实1P额=U2实1U2额。

四、传感器引起电路变化

传感器是指这样一类元件:它能够感受诸如力、温度、光、声、化学成分等非电学量,并能把它们按一定规律转换为电压、电流等电学量,或转换为电路的通断。即传感器能将被测信号量的微小变化转换成电信号的变化。

例6.(2012・德州)为防止酒驾事故的出现,酒精测试仪被广泛应用。有一种由酒精气体传感器制成的呼气酒精测试仪,当接触到的酒精气体浓度增加时,其电阻值降低,如图8甲所示。当酒精气体的浓度为0时,R1的电阻为60Ω。在图8乙所示的工作电路中,电源电压恒为8V,定值电阻R2=20Ω。求:

(1)当被检测者的酒精气体的浓度为0时,电压的示数是多少;

(2)现在国际公认的酒驾标准是0.2mg/ml≤酒精气体浓度≤0.8mg/ml,当电流表的示数为0.2A时,试通过计算判断被检测者是否酒驾。

图8解析:(1)由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当被检测者的酒精气体的浓度为0时,R1的电阻为60Ω。电路图中两电阻串联,电压表测量的是R1的电压。根据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分配规律或欧姆定律容易求出电压表示数。

(2)当电流表的示数为0.2A时,根据欧姆定律容易求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进一步算出R1的电阻,结合甲图可判断对应的酒精气体浓度,进而判断被检测者是否酒驾。

答案:(1)当被检测者的酒精气体的浓度为0时,R1的电阻为60Ω。

I=U1R=8V160Ω+20Ω=0.1A

U1=IR1=0.1A×60Ω=6V

(2)当电流表的示数为0.2A时

R1=U1I-R2=8V10.2A-20Ω=20Ω

由图8甲可知,被检测者的酒精气体浓度为0.3mg/ml。

0.2mg/ml

点拨:初中物理接触到的传感器类问题一般与图象联系紧密,从图象中找出被测信号与电信号的一一对应关系,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欧姆定律易错点篇4

一、生活经验给初中物理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

1、错误生活经验的存在,造成学生在新知识的认知过程中产生负迁移。

错误生活经验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中,通过个体与外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非科学的经验。这些经验在形成的过程中没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只是根据事物表面现象作出的主观判断和总结,结论一般是错误的或片面的。正是由于这些经验有这样的缺陷,造成它对新知识的不良影响。

如:拔河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一项体育运动,从这项运动中人们体会到的结论是绳子拉向哪一边,哪一边的力就大.由于有了这个错误的经验,我们在学力平衡的知识时,就出现了麻烦.例如,当起重机吊着一重物静止、匀速上升、匀速下降时,起重机对重物的三次拉力的大小比较.老师在讲解分析时,学生都能听懂,但做作业时又经常出错.又如,在分析推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而没有推动的原因时,学生经常会想当然地认为是推力小于摩擦力的缘故.这些都反映出平时经验的根深蒂固.其实,拔河时,两边的人所用的拉力是一对相互作用的力,是一样大的,胜负的关键在于摩擦力的大小.假如,一个大力士脚穿溜冰鞋站在冰面上与站在地面上小学生进行拔河比赛,胜利属于谁呢?

2、先学的科学知识对后继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产生负迁移。

现代的迁移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新知识和原有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已有认知结构和内容能够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这也是错误经验消极作用的另一种表现。

如:由欧姆定律得出的导出公式R=U/I,对于这个公式有学生便得出结论:电路中电阻的阻值大小与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通过它的电流成反比。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是由于将先前所学的数学知识僵化地用到现在所学的物理量度公式的分析中,从而失去了物理量度公式的物理内涵。事实上,电阻的大小是电阻本身的一种属性,只与其材料等因素有关。可以用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的比求出它的电阻值大小,但它并不是电阻的定义式(定义式为R=ρL/S).在同一电路中当电阻两端电压增大几倍时,通过它的电流也增大几倍,显然电阻值并不与电压成正比,也不与电流成反比。类似的公式还有ρ=m/V,v=S/t等,都是有其物理内涵的。

3、生活经验妨碍创造思维的发展。

学生过多的依赖于过去积累的经验,而忽视对题目殊关系的分析研究。对问题的解答满足于已有的正确结论,而不善于从不同角度去寻求最佳解法,更不能有所创新。

如:如图所示电源电压U=3V , R1=15Ω。先闭合S1,再闭合S2,发现电流表示数增大了0.1A .求电阻R2=?此时,学生会根据已有知识分步求解,当闭合S1时,只有R1接入电路,根据欧姆定律I1=U/R1求出流过R1的电流为0.2A。 当再闭合S2时,R1和R2并联接入电路,电流表测干路电流为0.3 A , 此时流过R1电流仍不变,仍为0.2A 。(由欧姆定律可知)那么此时流过R2的电流为0.1A ,根据欧姆定律求出R2的电阻为30Ω。

实际上学生只要认真分析一下,运用发散思维就会发现电流表增大的值0.1A就是流过R2的电流,运用欧姆定律一步得出R2的电阻为30Ω。这就是学生不会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例子。

二、消除生活经验负面影响的措施:

1、诱发产生正向迁移,遏止形成负向迁移。

为了促进正向迁移的产生,应启迪学生对问题要全面地、多角度地去分析,不要只看到问题的表面或只看问题的片面,就下结论。迁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受学生本身的主观条件制约,这就要创造条件,因人施教,诱导实现正向迁移。对问题要多假设、多提问,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细致分析问题,使学生形成科学严谨的分析问题方法,可避免负向迁移的产生和干扰。

2、深刻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讲透概念、规律的属性,以防止相互混淆。

为克服先学的科学知识对后继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产生负迁移,必须切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对于概念要讲清它的内涵,让学生掌握本质属性;对于定理、定律,要剖析数量关系,赋予它们物理内涵,揭示它们的精髓,为学生的创造思维提供坚实的基础。

3、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增强知识信息地可提取性。

培根说过:"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就意味着力量。"注重合理地知识结构地建构,是克服生活经验消极影响地前提,生活经验的负效应往往是由于无知和偏见造成的。大脑中有丰富的知识储备,用时才可提取,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大脑里信息量越多,到需要时不一定提取就越快,只有广博而理解透彻的知识信息,组织得有条不紊、有系统的知识信息才具有随时可提取的性质,才容易在需要时迅速检索提取输出,并发挥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4、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习惯和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

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是解题的基础和根本,这就要求在概念、原理的教学中能从多方位、多层次进行,特别要讲清在后面学习中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既能深刻理解概念、原理,又能掌握这些概念、原理在解题过程中的灵活运用。学生虽然在课堂上对基本概念和原理已经有一定的理解,但在具体解题过程中也会出现思维混乱的现象,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的、一般的程序,特别是要养成一种仔细分析题设条件的习惯,运用正确的物理方法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最终找出正确的解题方法。

欧姆定律易错点篇5

所谓文章本天成,《证券分析》及其所涵盖投资理念的特质与理论经济研究的三大要素(即历史、逻辑、方法)互相印证。在华尔街旁美丽、静谧的哥伦比亚大学内,格雷厄姆摒弃证券投资界一贯的功利与浮躁,耗时7年写成的《证券分析》,就是这样一部兼具历史真实性、逻辑严谨性与方法创新性的著作。

《证券分析》以其在华尔街的深刻影响力见证了半个多世纪的股市兴衰,经典如同一部历史。投资分析的各类艰深理论、复杂模型经历了多番更替,但《证券分析》所倡导的价值投资核心理念却从不动摇。引用巴菲特的话来说,真正的投资者必读《证券分析》,因为这就是投资“圣经”。作为价值投资“教父”,格雷厄姆在书中使用了严谨而接近苛刻的学术语言,却又如抽丝剥茧般有条不紊,将稳健、踏实的投资风格传遍一度浮躁的华尔街。

《证券分析》历久弥新,首先在于其历史的真实性与时代特殊性。它诞生于美国大时代背景下的华尔街,讲述了萧条时期企业破产、股市动荡的生动故事,提供了上百篇最为真实的商业案例。研究大时代变革下商业运作、投资理念的变迁,《证券分析》就是宝贵而完整的研究素材。据巴菲特回忆称,他可以引用书的任何一段内容,熟知书中的每一个案例,并且常常直接根据书中的案例去选股交易。可见,此书中所包含的内容与案例非常典型。

《证券分析》在投资界引入理性与务实的研究风格,为其后卖方研究发展指明了出路。从1927年开始至1934年,成书的7年恰恰也是格雷厄姆人生之中最为动荡的7年。从百万富翁到倾家荡产,格雷厄姆的投资思路也经历着市场最为严峻的检验。在20世纪上半叶,华尔街充斥着各种“新式”的投机理论,当时主流观点认为只有债券才算投资,股票都是投机,股市飙涨促进了更多投机者的涌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格雷厄姆以其在大学教研的眼光针对战前投资理论、新时资理论逐一批判。事实上,《证券分析》全书贯穿了理性与冷静的思考,并对任何论点均予以逻辑和事实的双重佐证,不作丝毫夸大、偏颇与误导之辞。如格雷厄姆在书中提到的,估值是一门艺术,不是科学。企业的价值取决于诸多变量,只能在限定的范围内作决断。他在书中判明科学与艺术的边界,创造性地提出堪称最稳健“安全边际”与价值投资的理念。这在当时投机气氛充斥的市场中尤显可贵。

研究之要,在于框架明晰,授人以渔。正如格雷厄姆在书中所言:无可否认,具备足够经验和相当天分的投资者,遵循任何一种投资理念都有机会成功。但无法确定,这些方法都可以发展成一个理论体系或者操作技术,使得细心钻研人都能成功。时光流转,格雷厄姆的方法现已成为了标准操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当时的慷慨。格雷厄姆仔细分析了当时证券市场中股票、债券、条款、权证的各类风险技术特征,并将研究统一在公司价值分析的框架中,利用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判断价格选择交易时机,再通过长期“买入并持有”的方式获利。大道至简,《证券分析》为有富于耐心、勤奋努力的投资者指明了通往成功投资之路。格雷厄姆开创的价值投资的研究范式,近百年来被奉为圭臬。过往、如今甚至将来,我们相信它将一直作为投资分析中最为坚固的理论基石,指导着证券投资界的研究与实战。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Quintus Horatius Flaccus)说:“现在已然衰朽者,将来可能重放异彩。”用格雷厄姆的话说,市场早晚会纠错,只是时间问题。只要投资界还逃不开经济周期的铁律,现在重读《证券分析》,必能照亮未来之路。

作者就职于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系《证券分析》第6版参译者之一。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补充,请发邮件至。

《证券分析》(原书第6版)

作者:本杰明·格雷厄姆、

戴维·多德(美)

译者:巴曙松、陈剑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4月

定价:129.9元

■ 财经新书最前线 ■

欧债危机: 让单一货币制度起效

Emerging from the Euro Debt Crisis: Making the Single Currency Work

作者:迈克尔??海泽(Michael Heise)

出版商:斯普林格(2013年6月30日)

尽管决策者和欧洲央行在2012年夏季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了欧元区金融市场,但是怎样让单一货币在复杂的环境中持续奏效,仍然是摆在欧洲各国领导人面前的严峻挑战。欧元发行后,政策上的错误是近年来的主要问题,本书以总结现状开始,分析了每一个欧元联盟的必要元素,指出导致欧元区货币系统运行至今身处困境的原因。针对欧洲货币联盟的当前情况,书中强调了整体宏观稳定性和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作者细致地分析了欧元联盟的结构、当前联盟的成功与失败之处,以及怎样通过提高财政可持续性的手段从而使欧洲货币联盟从宏观经济上达到稳定,同时提出了重要的财政建议。该书指出,如果想要使结构性改革奏效并保证其有效性,必须在改革中配合财政整顿,并使用适当的危机管理工具。同时,其也为未来如何达到更稳定的环境提供了解决办法和手段,包括退出欧元区及债务违约的可能性。作者认为,现阶段并不适合重组欧元区,除了需要所有欧盟成员在财政规划上保守承诺,更呼吁欧盟各国进行更密切有序的整合,并为欧元区的发展描绘出了长期规划图。通过透彻分析,作者清晰地诠释了当前复杂的大环境,有望为未来几年针对欧元区发展的方向提供新的讨论内容。作者现任德国安联保险集团(Allianz SE)首席经济师兼企业发展部主管,法兰克福大学荣誉教授,曾担任德国政府经济顾问委员会秘书长、德国中央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及研究部主管。

从金融危机到经济停滞:

共享繁荣的完结和经济学的角色

From Financial Crisis to Stagnation: The Destruction of Shared Prosperity and the Role of Economics

作者:托马斯??帕利(Thomas I.Palley)

出版商:剑桥大学出版社(2013年2月11日)

欧姆定律易错点篇6

其实,“曲径通幽”是个好路子,我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曲”过,只是曲到何种程度就不好说了。如果“曲”得不到位,放远了看,它就是直的。

要足够曲,还要曲得精致、高雅、有品位,曲得宽广、开阔、有气象,这样去挣文学的钱,挣得个盆满钵满,人家还觉得你是在艺术地搞公益事业。

这一番感慨来自阿姆斯特丹的图书周。

前些日子有幸参观了图书周的场地,几排改造过的废旧大厂房,一副烟熏火燎的二战模样。推开门,里面也黑灯瞎火的。但是灯一亮,展厅的气势就出来了。大得铺上草坪就可以踢足球,很像北京的798,陈旧反而更显得庄重。

这些宽广的空地,每年3月都会被分割设计,挤满了展台、摊位和所有与书有关的部门和人,出版人、作家和读者在各个大厂房里乱窜。

今年8月底的北京书展上,荷兰是主宾国,大队人马开到了中国。对一个有七十多年“图书周”老传统的阿姆斯特丹来说,里应外合的机会不容错过:他们在这些大厂房里整出了一个分会场,北京有的他们都有,同步直播书展的盛况,利用北京的互动气氛,继续做荷兰本土和欧洲的版权和图书交易。这说明这帮家伙眼神好,逮着机会就想赚钱。

我想说的“曲径通幽”的好点子,是在他们一年一度的“图书周”上,3月连续的某十天里。除了常规的大家想破脑袋去做的交易,组委会每年推出一本书,这本书百分之百会畅销,因为每年的这一本书都要卖到100万册以上。

对荷兰而言,这无论如何也是个天文数字。那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呢?我用“披头散发”的简陋英语表示了强烈的困惑。

“图书周”的负责人解释说,每个图书周都会提前预约荷兰一位著名作家写一个中篇小说,只要是跟书展有关,不管你怎么写,做成单行本上市,大概90页左右。

只要你在图书周期间买书超过12.5欧元(1欧元约合8.7元人民币),展台上、书店里皆可,即免费送一本这书。当然你也可以单买,定价7.5欧元。因为是著名作家的最新作品,通常会相当抢手。

促销的创意到这一步已经很精彩了。他们继续玩了个噱头,在“图书周”期间的星期天里,如果你手持此书,坐公交车一律免票,这一天它是你的图书票。

这就很有意思了。公交车的票价多少先不说,人人都揣着本书上上下下,简直是一场盛大的群体行为艺术。那本书一下子就有了纪念意义:我看了一本期待已久的名作家的最新小说,我免了车票。我还玩了一场行为艺术。

可以肯定,那十天里半个阿姆斯特丹都在谈论这本小说,作为一个如此热爱阅读的荷兰国民,没这本书你插不上嘴,被晾在一边的感觉可能不会太好。所以,你将心甘情愿地要么掏出12.5欧元,要么掏出7.5欧元。

这一路说下来,我突然发现,这件事其实是个艺术。无数人抱着同一本书上下车是个行为艺术,这本书的整个策划和营销同样是个行为艺术。100多万册能挣多少钱,我没算过,肯定不会少,更重要的是,这钱挣得有品位、好看。

“图书周”搞得热热闹闹,整个阿姆斯特丹书香袭人,读者看了书、坐了车还玩了艺术,出版商和作家腰包也鼓了起来,皆大欢喜。

欧姆定律易错点篇7

操作方法 打开笔记本,插入一台cmcc接受器,连接受网络,此时笔记本处于联网状态,这时插入300M极速雷达一体机,(其理论发射AP信号约300 m到500 m)手动做一个wifi热点,以AP信号的形式定向发射出去,此时打开摄像头,摄像头被打开后,用手机将摄像头连入由电脑发出的wifi,此时将设备装入火箭箭体,登陆摄像头客户端,只要输入IP,地址的设备如电脑、手机、平板只要是有网络的地方都便可以登陆火箭页面,等待火箭传回的映像资料。全部工作完成后,给火箭装上发动机,连上电打火设备,装在发射架上,此时无关人员远离,便可以发射出去,因为发动机采用双喷,后喷推进部分燃料燃尽,前喷开始工作,产生大量的热,由于热膨胀,将降落伞挤出箭体,摄像头便开始采集材料,直至落地,工作完成,在此过程中,数据全部上传互联网,客户端登陆IP便可以随意调动。

火箭发动机、火箭箭体的设计 发动机工作原理:与一般的化学动力火箭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模型火箭发动机也是利用自身携带的推进剂在燃烧室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流经喷管时不断加速最后以极高速度从喷管出口面喷射出去,从而产生反方向的推力。所不同的是,模型火箭发射机增加了用以实现箭体安全回收的延时剂和开伞剂。

工作过程如下:

a。接通电源点燃点火头,引燃推进剂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燃气,推动模型火箭不断上升。

b。推进剂燃烧完毕后延时剂开始燃烧。

c。延时剂燃烧完毕,开伞剂开始工作,产生大量气体,气体膨胀,冲开火箭箭头,将回收装置连同头锥推出箭体筒段,从而实现箭体分离。

火箭箭体的设计原理及示意图:本火箭为影应《模型火箭安全使用准则》和保障飞行器的飞行不应对人群造成较大的伤害,模型火箭只使用纸张、木材、塑料等轻质非金属材料制作。完全没有使用金属材料制作模型火箭的头锥、尾翼或箭体筒段!因此火箭箭体,通体使用特殊纸材,质量轻,强度高,不易损坏,不易燃易爆;其它部件如头锥、尾翼则采用PP材质,以保证其飞行安全!

本火箭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火箭首到底空气流的扰动,破坏其平衡状态的情况下,自动恢复到其原来平衡状态,特把CM(质量中心)设定在CP(压力中心)前,从而自动修正航道,确保其稳定飞行。

[TP12GW89。TIF,X,BP#]

火箭无线电遥控 该无线遥控电子起爆器电路由无线遥控发射电路和无线接收起爆电路两部分组成。无线遥控发射电路由控制按钮S1、电池GBI、无线编码集成电路IC1、无线发射集成电路IC2、电阻器R1、发射天线A1和电容器U1、C2组成,如图所示。 图3是无线遥控发射电路。 图4是无线接收起爆电在下落过程中,圆环受到安培力的方向向哪里。学生在分析这个问题时首先要用楞次定律、右手螺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而后用左手定则判断安培力的方向,由于这里不是直导体棒用左手定则时还得先在圆环上取一小段来分析,再合成。用常规方法判断出安培力的方向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此时教师提出“来拒去留”这个二级结论,通过对比从而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

2 WHAT――科学表述二级结论的内容

二级结论不同于物理中常见的概念和规律,很多结论在课本、教师用书等资料中不会有统一的说法。由于缺少统一标准的表述,教师一般会借用一些参考资料或自己归纳出二级结论的内容。这个时候科学表述出二级结论就比较重要。如关于摩擦生热的“Q=f・s相对”的表述,有人将它表述为: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发生相对滑动时,由于摩擦产生的热量等于滑动摩擦力做的功。表达式f・s相对虽然和功的表达式很相像,但很明显不是功。功的定义式里面的s通常指相对于地面的位移,另外功有负值,而求热量时是不会有负值出现的。所以这种表述是错误的。还有人将它表述为: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发生相对滑动时,由于摩擦产生的热量等于滑动摩擦力乘以物体相对滑动的位移。这里将s理解为位移就不是很准确,我们知道这种模型中物体有往返运动也是可以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返回到原来位置,则此时相对位移为零。此时由表达式算出热量为零。但是此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不可能为零。科学的表述是: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发生相对滑动时,由于摩擦产生的热量等于滑动摩擦力乘以物体相对滑动的路程。如果一开始二级结论表述就是有问题的,那么学生应用二级结论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3 WHEN――何时提出二级结论

教师需要在恰当的时候提出二级结论。平时教学过程中,有时为了赶教学进度,有教师在某部分内容学习的一开始就给出一些二级结论,然后让学生做题巩固。这种方法看似短时间内提高了学生学习成绩,其实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生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后,常常需要对动态电路进行分析。有这样一个常见的问题:

如图2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动势为E,内电阻为r。开关S闭合后,电灯L1、L2均能发光。现将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P稍向上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TP12GW31。TIF,Y#]

A。电灯L1、L2均变亮

B。电灯L1变亮,L2变暗

C。电流表的示数变小

D。电流表的示数变大

本道题如果用二级结论“串反并同”来分析,则很快可以得出正确的结果。因此有教师主张讲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后就立即告诉学生“串反并同”这个二级结论。然而在学生刚学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后,练习这道题的的目的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串并联电路的分析能力,加深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理解。学生过早地应用二级结论来解题,会使学生失去练习的机会,会削弱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理解。当然不是说不可以用“串反并同”来解题,我们完全可等学生学完了这一章知识,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有着较深的理解后再提出。可见对于这类二级结论,教师需要选择好合适的时机提出,不宜过早也不宜过迟。

4 WHERE――关注二级结论的使用条件[HJ1。55mm]

很多二级结论是在特定的物理情境中推导出来的,因此就有比较严格的适用范围。学生在学级结论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其适用范围,否则解题就会出现错误。如下题:

美国《大众科学》月刊网站报道,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具有独特属性的新型合金能够将热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具体而言,只要略微提高温度,这种合金就会变成强磁性合金,从而使环绕它的线圈中产生电流,其简化模型如图3所示。A为圆柱形合金材料,B为线圈,套在圆柱形合金材料上,线圈的半径大于合金材料的半径。现对A进行加热,则A。B中将产生逆时针方向的电流

B。B中将产生顺时针方向的电流

C。B线圈有收缩的趋势

D。B线圈有扩张的趋势

加热后线圈B中磁通量变大,学生如果此时没有仔细思考,依然应用二级结论“增缩减扩”来解题就会选择错误的C选项。事实上由于磁感线是闭合曲线,当线圈B收缩时线圈里的磁通量是变得更大,要阻碍磁通量的变化,线圈有扩大的趋势。所以本道题应该选D。在这种条件下,应用这个二级结论就出现了问题。为此在学生学习这类二级结论时教师就应该限定其使用范围,在哪里、在什么条件下才可以使用此类二级结论。

5 WHO――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一般的概念规律时,教师大都能注意到这点。在学级结论的过程中教师也应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建构过程。二级结论通常是由概念规律推导出或由一些物理问题在典型的物理情境中归纳推导出来。因此二级结论建立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概念规律深化理解的过程,是能力得到提升的过程。例如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时,有这样一个二级结论:行星绕太阳运动时,轨道半径越大,运动越慢。学生若要理解这个结论中“慢”字,就需要对运动过程中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频率等物理量,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分别进行分析,而后归纳出轨道半径越大,运动越慢这个结论。这个过程需要学生自己建构,教师如果直接告诉结论,学生缺少了自我建构的过程,能力无法得到提升,也是无法深刻理解这个结论的。

6 HOW MUCH――有多少二级结论

二级结论究竟有多少个?这个问题恐怕不容易回答。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知道准备在这学期或者这个单元中,让学生学习多少个二级结论。哪些要详细讨论,哪些不宜提出。如关于功能关系有这样一个二级结论:克服安培力做的功等于产生的电能。这个结论使用比较复杂,应用时限制条件比较多,对于它的正确与否很多教师还在发表文章进行讨论。因此目前就不宜对全体学生提出。

7 HOW TO――我们如何得出二级结论的

二级结论得出的过程一般遵循以下步骤或程序:设置情境―归纳或演绎推理―得出结论―应用结论。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提醒学生搞清结论的原理,注意结论的使用范围。

欧姆定律易错点篇8

(朱召友,2015-04-30上午)

对两节课的点评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大家感谢市教研室领导——时老师,邹平教研室领导——杜老师,以及美丽的礼参中学的领导,给我们大家提供了一次绝佳的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使我们受益颇多!

昨天下午,我怀着学习与鉴赏的心态观摩了四节好课。现只对其中的第1节和第3节课发表一下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由于两节课的执教者都是市级优质课的获得者,所以他们的教学设计和基本素质都很高,学生的表现也很好。本人只是一名普通的乡镇中学物理老师,由于水平有限,不敢过多地进行评判,点评只从个人角度出发,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行和授课者批评!

先说一下这两节课的内容,第1节宋老师执教的是一节新授课,引导学生学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等内容;第3节徐老师执教的是一节复习课,引导学生梳理了欧姆定律一章的重点知识。

下面,我从教师素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与实施四个方面分别评一个这两节课。

第1节 功

一、教师素质

宋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语言规范,普通话好,教态自然,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板书简洁,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将物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并且效果良好。

二、教学理念

综观整节课,可以看出宋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基本能够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标基本理念。如教学伊始,宋老师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如书本、文具盒等感受做功,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交流,领会什么是力学中的功。这些器材易得,效果良好。

宋老师授课过程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地发挥学生了的聪明才智。教学中主要使用了"问题引导学生活动问题引导学生活动"这样的模式组织教学,使学生的思维不停步,逐步将学习引向深入,实现了高效教学。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概念课的高效教学样板。

三、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是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根据学生特点和本地教学实际将教学目标细化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

课程标准中对"功"这一知识的要求:

3.1.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

3.2.2知道机械功。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的含义。

针对本节教学内容,宋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目标的制定基本上是科学的,虽然没有点明"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但在教学中确实是结合实例进行的。

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也非常合理。

四、教学设计与实施

本节课的教学中,宋教师以故事引入,激趣引新,然后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设计了前后连贯的五个活动:感受功、描述功、分析功、计算功、深化功,利用学案和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走进功的世界。这些活动突出体现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学生的活动比较充分,符合概念课的设计理念。最后盘点收获,进行总结。

整节课的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思路清晰,各环节的设计符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均以实现本节课的某个小的教学目标为基础,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

疑惑1:引课的故事是否合理?这个故事越听越像个故事,不论是将30斤大米运回家,还是将一大桶水提回家,从物理学角度来分析,"大米"和"大桶水"的位置改变都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这个改变物体位置的力肯定做了功。所以说,"从力学的角度来看,基本上没有做功"这一说法是不严谨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

疑惑2:物理符号和语言是否范?物理量应该是斜体,而单位应该是正体,课件中忽而正体忽而斜体。教学中的语言"W2做的功多?"应该是"力F做的功".

疑惑3:焦耳简介是否过简,展示文字介绍后没等我读完一行,教师即可始问:你从焦耳身上学到了什么?

第2节 欧姆定律复习

一、教师素质

徐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语言规范,普通话好,教态自然,具有较强的亲合力,擅于使用肢体语言,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特别是对学生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能力。徐老师特别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和尊重,注重启发引导,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开展教学。能熟练运用实验和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二、教学理念

徐老师这节课,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做到有效引导,对于学生活动敢放擅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展现了较好的课堂调控能力。

本节课,以电学中的两大实验为中心进行展开,体现了物理课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注重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三、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对"欧姆定律"这一知识的要求:

3.4.2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

针对本节教学内容,徐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道电流和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关系。

2.理解欧姆定律。

3.会利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

目标的制定基本上是科学的,虽然没有说明"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但本节课是复习课,徐老师在教学中对两大实验的细致分析已体现了这一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虽然不能实现"理解欧姆定律"这一目标,但本节课已解决了一部分,后面跟上的习题课就会继续解决这一问题。

四、教学设计与实施

本节课,徐老师以实验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利用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复习了欧姆定律(问题1)、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问题2)、伏安法测电阻(问题3)。

从目前教学来看,很多学生对电学实验复习的认识是浅层次的,不经教师引导,很难深入达标。

目前中考对电学实验的考查要求,不仅让学生知道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电路图、实验步骤和实验结论,还要求学生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试验;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评价。

徐老师这节课,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一步一步,一步二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两大实验,加深对实验的理解,使学生能够达到课标和中考对这两大实验的考查要求。

现在初中的复习课很难上,一是因为时间短,内容多;二是没有一个好的模式供借鉴。徐老师利用这节课,为大家提供了一节复习课的样板课,纯干货!这样的知识复习课,后面再加上一节习题课,效果肯定棒!

疑惑1: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复习时,是否应该对适用条件"同一导体或同一段电路"进行强调?这可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关键部位!

疑惑2:对画电路图的规范性是否应该加强?比如用直尺画。对学生画错的电流与电阻关系的图象的处理能否更加深入?U=IR.

疑惑3:多次测量的意义?滑动变阻器的作用?课件展示太快了!(连电路和展示答案)

上一篇:低碳出行的建议范文 下一篇:小学语文学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