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整体实施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08 18:47:20

劳动教育整体实施方案

劳动教育整体实施方案篇1

我所根据5月26日省厅、局的“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动员大会部署和《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所实际情况,制定了我所贯彻落实的实施方案。并于5月30日即提交所党委会讨论通过。为切实加强对此次专项整改活动的领导,我所成立了“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领导小组,由所党委书记、所长__*同志任组长,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__*同志任副组长,其他党委委员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____同志兼办公室主任。为使专项整改活动得到有条不紊地有效开展,我所活动办公室又分别下设了综合组、制度组和监督组三个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活动的日常工作运作。

二、深入宣传发动,明确目标任务

为切实做到此次专项整改活动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深入人心,我所按照实施方案自上而下进行了全方位、多层面的宣传发动。5月30日上午,我所召开了党委会,由__*所长和__*副所长分别传达了__*厅长和__*副厅长、__*副厅长等领导在省厅、局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用上级领导讲话精神统一了班子成员思想,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共识。5月30日下午,我所紧接着召开了中层领导会议,所领导再次传达了上级领导的讲话精神,并部署了我所的实施方案。5月31日,我所紧接着又召开了全体民警大会,对在我所开展“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会上,党委书记、所长__*同志全面传达省厅、局关于开展专项整改活动会议精神,重点传达了__*厅长、__*、__*副厅长的重要讲话。同时对我所如何贯彻落实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__*副所长就我所开展专项整改活动进行了具体动员和部署。会后,各部门分别召开会议,进行了再动员,把这次开展专项整改活动精神落到了实处。为营造强烈的专项整改活动宣传氛围,我所专项整改活动办公室还充分利用所内宣传栏、办公楼滚动显示屏等宣传阵地,对活动进行了滚动式宣传,极大地增强了宣传效果。

三、组织系统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在组织学习、进行教育中,我所紧密结合已经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能力”专项教育活动和学条规、用条规专项教育活动中,组织民警认真、系统地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为人民服务》、《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人民警察法》、《国家赔偿法》、《行政许可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劳改劳教工作干警行为准则》(部令17号)、《监狱劳教人民警察着装管理规定》(部令67号)、《监狱劳教人民警察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司法 行政机关人民警察辞退暂行办法》、司法部“十个严禁”要求及__省劳教人民警察“十个严禁”实施细则、部编《劳动教养人民警察执法手册》、局编《劳教工作人民警察公正文明执法手册》、《__省劳教工作实务手册》、《__省劳教单位警务督察暂行规定》、《__省劳教系统公正文明执法公开承诺制度》,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等,还深入组织学习郑培民、谷文昌、牛玉儒、郑忠华、林建权等英模的先进事迹和全省劳教系统敬业爱岗、严格执法、文明管理的先进典型。6月20日,我们结合学习教育活动,在所内举办了一场“我心中的劳教事业”演讲比赛,选手们在演讲中声情并茂,回顾劳动教养制度确立以来劳教事业走过的不平凡历程,颂扬劳教系统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突出业绩,弘扬广大劳教人民警察恪尽职守、爱岗敬业、敢于拼搏、勇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和道德品质,讴歌在劳教平凡工作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英模人物的先进事迹和秉公办事、严格执法、热情服务、捍卫法律尊严的先进典型等。通过一系列系统的学习和教育,民警的公正文明执法理念进一步增强,严格按照法律和规章办事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为下一步的查摆、整改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集中查摆问题,扎实进行整改

围绕这次专项整改活动确定的工作重点,我所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能力”专项教育活动和学条规用条规专项教育活动,集中开展查摆活动。一是主动征求意见。我们走访了相关单位,听取社会各界对我所公正文明执法的意见和建议。我所先后向省劳教局、__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市政协提案法制办、市直机关党工委、纪工委、市司法局、市检察院、延平区检察院、水东街道办事处党工委等单位发出了征求意见函。召开了党员、民警座谈会,向劳教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对解教前劳教人员进行全员谈话等。二是开展“两对照”。我们组织民警认真对照司法部“十个严禁”规定和“三个杜绝”(杜绝打骂、体罚、虐待劳教人员的行为;杜绝超时超体力劳动的行为;杜绝乱收费现象)要求,检查个人执法行为是否合乎规定要求。三是开展“五查五摆”。我们以部门为单位,组织民警认真开展五查五摆活动,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即:一查执法意识,摆学法守法意识是否浓厚;在工作中是否落实了“三像”要求;有无动辄以管理者自居,不尊重劳教人员人格;是否做到执法为民、热情服务。二查执法主体,摆劳动教养执法岗位是否全部由民警担任,有否将民警职权交由职工行使或使用劳教人员管理劳教人员的“使用拐棍”现象。三查执法制度,摆场所安全管理、禁闭、警戒具、枪枝弹药等管理制度是否合乎法律规章和上级规定要求,是否合乎场所工作实际,有无存在漏洞需要完善。四查执法程序,摆劳教人员的奖惩考核、请假、所外就医、所外执行等重大执法环节是否做到程序化和规范化;劳教人员的申诉、控告渠道是否畅通;执法内容和执法程序是否执行公开制度。五查执法行为,摆是否依法履行职责、按照法律和规章办事,是否有打骂、体罚、侮辱、虐待劳教人员的行为;是否有超时超体力劳动的行为;是否有乱收费的现象;有无利用手中职权、使用劳教人员干私活;有无与劳教人员界限不清、攀亲结友、发生经济往来;有无违反交通法规行驶机动车辆、或参与赌博的行为。四是召开座谈会。6月15日下午,我所又分别召开中队、护卫队、机关民警三个座谈会,进一步了解掌握执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和盲点问题。

我们将集中查找出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归纳成以下五大类:一是在少数劳教执法岗位、个别执法环节中还有存在着个别民警与劳教人员界线不清、执法不廉问题。二是少数民警对班组长和照顾的“关系户”违规处理时有存在着处理标准不一、执法不公的问题。三是个别民警在对待劳教人员日常考核时,存在着随意性较大,日常管理松懈的执法不严问题。四是个别民警对劳教人员的管理方式简单,讲话言语过激,不注重维护劳教人员合法权益,在执法中有不文明行为的问题。五是少数民警履职不够认真,有存在着人在岗心不在位,直接管理不到位,不严格按制度和程序办事的执法不作为问题。针对在执法中查找出的上述“五不”问题,我所以科、队为单位,召开了组织生活会,认真对照“十个严禁”规定和场所各项管理制度的要求,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从思想上查找产生问题的原因,从工作中找准存在问题的症结,从问题隐患中查找场所安全稳定的危害,从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中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我们紧密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紧密等各项专题教育活动的开展,所党委、各科队各自认真制定了整改方案,每位民警也制定了个人整改措施。

五、健全长效机制,规范执法行为

加强制度建设是专项整改活动的核心。我们针对查摆出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我们从执法工作最基础的环节和最基本的要求抓起,对每个执法环节和执法岗位,逐步建立工作规范。所专项整改活动办公室下设的制度组,目前根据查找出的执法程序、执法环节、执法行为和场所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正在认真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且对现有的管教制度进行重新审核、梳理和修订,着手在努力建立健全民警执法责任制度、监督核查制度、考核评议制度等,形成一个比较完备的队伍教育、管理、惩处相结合的规范执法行为的制度,同时将制定严格责任追究办法,进一步健全完善公正执法长效机制。通过健全制度、完善程序、落实责任、强化监督,以规范执法行为,保证劳教执法权的正确有效行使。

劳动教育整体实施方案篇2

一、健全组织,营造氛围

1.健全制度,活动保障

为了加强劳动实践基地管理,充分发挥其作用,我们结合当地实际、学校特点,制定了《劳动实践基地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劳动实践基地管理制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安全应急事故处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使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证了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2.领导重视,加强宣传

为了确保我校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工作顺利实施,学校聘请了农业种植专业技术员为我校的实践基地辅导员,成立了由校长、专业技术员、校外辅导员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基地建设的管理、检查、评估和协调工作。以德育主任、行政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组成劳动实践活动指导小组,负责基地建设计划的制订、科研和运作。并成立劳动实践基地教研组,以教研组长为主抓好劳技课题,负责基地建设的具体实施工作,使基地活动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从而确保了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狠抓培训,强化素质

抓好学校劳动教育,教师是关键。没有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学生不可能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抓教师能力和水平提高上。我们采取坐下来学(通过网络书籍学习)、请进来教(聘请农业技术人员讲授),聘请本村有经验的热心人士,进行现场指导,以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和指导实践的能力。学校建立了一支比较合理,稳定的劳动课教师队伍,并选派有实践经验的老师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

三、校本开发,学科整合

1.狠抓教学,实践锻炼

劳动课的主体是学生,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上,我们首先抓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我们建立了班田责任制,做到领导包年级组,任课教师包班级,教师包学生。校田地从种到管到收,完全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为了使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真正发挥育人作用,各班级建立了劳动档案,老师将每次劳动做好记录,学生在每次劳动后都要写日记;还设立了作物生长记录,记录了各种作物阶段性长势,不同植株的高度和叶片数,成熟收获的时间等等。

2.编制校本,开发资源

我们的劳动实践基地是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天然资源。为了给学生创造劳动实践的机会,我们开发校本课程《劳动实践课》,每星期一下午两节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有学生劳动的基本技能、任务分配、农业种植方案、劳动实践等环节,保障学生由理论向实践的成长过程。使学生从课堂走向博大宽广的大自然,从呆板的课本走向丰富多彩、生动的实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供了得以实施的土壤。

3.学科渗透,促进整合

劳动实践课不但可以教给学生劳动的基本技能,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现代化经济和市场发展状况,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发明创造能力,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我们加强综合实践、劳动、科学、品社、数学、音乐等学科之间的渗透,注重德育功能的发挥,在劳动基地中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去除娇气,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对学生进行爱劳动、爱农村的教育,促进思想素质的提高,促进智育发展。学生参加劳动有利于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能够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如,劳动课我们教学生劳动技能;品社课我们向学生进行劳动观点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认识水平;数学课教给学生商品买卖的知识技能,使学生到草莓基地能够帮助校外辅导员称草莓,进行价格结算卖草莓;音乐课唱草莓歌、跳草莓舞;美术课画草莓画,编草莓报;语文课写草莓文,促进了学科整合。

4.活动开展,强化效果

有了劳动实践基地,我们组织学生们进行栽种、除草、收割等比赛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生存的基本技能,增强了自理能力,培养了广泛的爱好和兴趣,树立了科技意识,提高了素质。我们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公益劳动,勤工俭学、参观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形成良好道德观念的机会。

在实践基地,学生既是观察者,又是劳动者,他们仔细观察、勤于动脑、积极动手,认真实践,进行了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真正体验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打下了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基础,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同时实践活动延长了学生户外活动的时间,增加了锻炼的机会,增强了体质!

劳动教育整体实施方案篇3

所谓劳动教养,是对被劳动教养的人实行强制性教育改造的行政措施,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方法。劳动教育只能作为一种独立的法律责任制度而存在,它与行政处罚共同构成一个严密的法律责任体系,行政处罚和刑罚针对“非常犯罪”,立足于行为人的行为后果,劳动教养则是针对“常犯罪”,是行政处罚和刑罚的补充,它奠基于行为人的主观危险性。

劳动教养具有矫正违法犯罪和防卫社会的双重功能。至此,可将劳动教养界定为:对具有人身危险性的人,在依法确定其应负的法律责任后,人民法院再对其宣告矫正处分,限制人身自由,进行强制劳动,以消除其再犯可能性的预防性法律责任制度。

劳动教养是我国创设的一种旨在预防犯罪的法律制度,这一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变革与法制进步,劳动教养制度的当代命运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为了顺应依法治国的社会进步潮流,推动劳动教养制度全面创新的法制建设进程,就劳动教养的法制化研究作几点探讨。

劳动教养制度创立阶段法制建设的特点及其局限;

劳动教养制度发展阶段法制建设的成就及其问题;

劳动教养制度新一轮立法完善过程的理性思考。

相关法律、法规的施行,从劳动教养的调整对象、行政赔偿、警务管理和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对劳动教养制度作了若干重大重要的补充。

在劳动教养法制建设历程中,由于适用程序的不完善弊端很多,严重影响了劳动教养的法制形象。

劳动教养与刑事司法制度的比较;

劳动教养与治安管理处罚的比较;

劳动教养与收容教养强制戒毒,收容教育等行政措施的区别;

监狱制度和劳动教养制度的执行过程,实质上是行政管理的过程。

劳动教养的根本任务应该是也只能是使违法犯罪的劳教人员转变原有的思想观念,矫正恶习,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但是劳动教育目前任务太多,很难保证重点和根本任务的完成。

(引言)在市场条件下,在当今法制日益完善的今天,遇到一些问题,如何使劳动教养执行程序法制化?提高劳动教养改造质量,为维护社会持续稳定作出贡献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劳动教养法制发展方向探讨

所谓劳动教养,是对被劳动教养的人实行强制性教育改造的行政措施,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方法。劳动教养只能作为一种独立的法律责任制度而存在,它与行政处罚和刑罚共同构成一个严密的法律责任体系,行政处罚和刑罚针对“非常习犯”,立足于行为人的行为后果,劳动教养则是针对“常习犯”,是行政处罚和刑罚的补充,它奠基于行为人的主观危险性。

劳动教养具有矫正违法犯罪和防卫社会的双重功能。至此,可将劳动教养界定为:对具有人身危险性的人,在依法确定其应负的法律责任后,人民法院再对其宣告保安矫正处分,限制人身自由,进行强制劳动,以消除其再犯可能性的预防性法律责任制度。

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可以将劳动教养易名为保安矫正处分,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安矫正法》,对现行劳动教养制度作如下改革:

1、适用对象为两次以上违法犯罪行为实施者,排除对初犯适用保安矫正处分,可防止任意扩大保安矫正处分的适用对象。

2、适应机关为法院。可使“一个公民未经审判就可被剥夺人身自由达3年之久”的指责不攻自破。

3、适用程序为简易诉讼程序。既可以保障人权公正,又不至于导致案件积压,影响效率。

4、期限为1-5年。延长期限有助于对“多进宫”者的矫正,矫正期间,如果表现好,无再犯可能性,可提前解除。

劳动教养是我国创设的一种旨在预防犯罪的法律制度,自产生以来的发展过程中,以其特有的功能及其法制建设成就证明,这一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都发挥了预防犯罪,积极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及其法制水平的提高,这一制度存在着很大的历史局限性,虽然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程中几经演变,但始终未能克服其固有的缺陷。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变革与法制进步,劳动教养制度的当代命运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为了顺应依法治国的社会进步潮流,推动劳动教养制度全面创新的法制建设进程,本文试就劳动教养的法制化研究作几点探讨。

a、对劳动教养法制建设过程的反思

劳动教养法制建设过程,大致历经了三个主要发展过程:

(一) 劳动教养制度创立阶段法制建设的特点及其局限

劳动教养制度在50年代中期的"肃反运动"中作为刑事政策的半生物得到了初步尝试。1957年8月1日经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78次会议批准,8月3日由国务院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中被正式确立为一项法律制度。当时的劳动者教养制度有4个基本特征,即:第一,劳动教养权力依据是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关于公民义务的规定,将扰乱社会秩序,违反社会公德等禁止性、命令性公民义务的法律责任作为劳动教养权力的存在前提和基础,并通过行政措施的宪法规制,赋于政府及其所属有关行政机关以追究这种法律责任的“特别行政权”;第二,在法令的立法规范中,以概括性的列举方式,将几类违反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人确定为劳动教养这一“强制性教育改造措施”的适用对象;第三,确定了劳动教养既是一种强制性教育改造措施,也是一种安置就业方法的法律属性;第四,提出劳动教养的宗旨是“为了把游手好闲,违反法纪、不务正业的有劳动能力的人,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为了进一步维护公共秩序,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因而,采取在强制收容条件下,用劳动生产与政治教育相结合作为基本改造手段。上述特征大致反映出劳动教养在五六十年代的法制建设水平。从根本上说,导致这一立法形态的社会历史背景是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转型与变革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法制基础是逐渐单一化社会结构下的高度整合的行政管理体制;立法及法制实践所体现的价值标准是社会本位的犯罪预防和控制理念。由于劳动教养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及立法体系制等方面的原因,这一制度存在着许多法理上的先天缺陷。如:在实体性规范方面当时对这一制度法律地位界定并不清晰,加之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尚处于初创阶段,因而与相关法律在调整范围上既交叉又有重叠,存在一定的矛盾与紊乱;在规定适用对象的立法技术上,对本应作出明确规范的问题也规定得过于粗疏。在程序规范方面,以劳动教养行政权的设定为基本立法形式,所体现的只有单方面性的劳动教养机关职权或劳动教养人员义务规范,行政管理的色彩较浓,体现诉权保障和监督等必要和正当的程序均未涉及,上述立法的缺陷使劳动教养制度的法制基础十分薄弱,在发生指导思想失误及工具主义法律观念盛行的历史条件下,必然导致法律虚无主义,重复体制及执行模式与监狱混同错误。

(二)劳动教养制度发展阶段法制建设的成就及其问题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79年11月29日经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批准12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重新肯定了劳动的教养制度的法制建设意义,并为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对劳动教养制度作了若干重大补充。这些新补充的内容包括: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中城市人民政府成立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领导和管理所辖区域内的劳动教养工作,审查批准需要劳动教养的人,规定了劳动教养期限为1至3年,必要时可延长1 年;确定了劳动教养的收容范围是大中城市需要劳动教养的人;明确规定了劳动教养人员解除劳动教养后就业、上学不受歧视,家属子女不受歧视等权益保障问题,规定了人民检察院对劳动教养机关的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等。随后,劳动教养法制建设有了新的发展。1980年2月29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强制劳动和收容审查两项措施统一劳动教养的通知》;1981年4月24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将劳动教养场所列为特殊事业单位的通知》;1981年6月10日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作出《关于处理逃跑或者重新犯罪的劳改犯和劳教人员的规定》;1982年1月21日,国务院发出《关于转发公安部[劳动教养试行办法]的通知》。上述法制建设成就进一步从实体规范、程序规范和组织规范等方面完善了劳动教养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发展与变革的实际状况。但是,上述法制建设是在原有的立法规范基础上通过制定一些相应的行政法规或法规性文件的形式所作的修补性努力,并未解决劳动教养法制建设的基础,尤其是劳动教养制度与急剧变化中的社会现实矛盾,冲突和不适应等问题。这些矛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劳动教养收容对象、范围的变化及相关政策的调整,特别是1982年《劳动教养实行办法》和1986年《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相应规定,使劳动教养由原来带有安置就业职能的行政措施,演变成为一种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的治安行政处罚措施。这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必然引起劳动教养立法调整对象与我国《刑法》及《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之间的关系问题,并且由于劳动教养单一的1至3年的限制自由期限与刑罚和治安管理处罚分类分级的制裁形式的矛盾有冲突,造成建立在客观社会危害性基础上的归责理论体系严重紊乱,第二,劳动教养法的规格及效力存在的疑点,层次较低的行政性规范能否单独作为对劳动教养对象确定违法犯罪程度的法律准则和适用依据等问题,引起法学理论界对劳动教养是否合法的争论。加之劳动教养法规现行规范中的立法技术粗疏,许多条文规定的含义模糊不清,如:《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中有“反社会主义反动分子”、“屡教不改”等规定;《关于处理逃跑或者重新犯罪的劳改犯和劳教人员的决定》中有“轻微犯罪行为,不够刑事处分的”《劳动教养试行办法》中的“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违法犯罪行为及屡教不改”等规定,均属劳动教养适用对象的法定条件,因其出入较大,势必造成执法中的随意性,影响劳动教养的法制形象,第三,劳动教养的适用程序中行政权属于主导地位,由政府各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控制这一权力,鉴于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这种非常设性,因此,面对经常大量发生劳动教养审批与执行的管理实务,只好委托给相应的行政机关办理,这种状况弊端很多,不仅造成权力真空,主管行政机关各自为政,而且,极易造成劳动教养适用与执行这一事关公民人身自由权的法律行为的非程序性与不均性,所造成的冤假错案也很难纠正。因此,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现代化进程。近年来,劳动教养程序因其缺乏人权保障机制而屡遭非议。并且,这一状况已成为劳动教养制度改革与发展的最大障碍。

(三)劳动教养制度新一轮立法完善过程的理性思考

1987年4月1日,国务院批准将《劳动教养法》列入国家“七五”立法规划。据此,司法部组成了劳动教养立法领导小组草案起草工作班子,经过4年多的紧张艰苦的调研论证、起草、修订工作,1991年11月5日,司法部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教养法}送审稿及说明报请国务院审议。该“法案”在国务院随后组织的讨论中引起广泛争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第一,该“法案”中表述的劳动教养性质为国家“治安行政处罚”。然而,对这种治安行政处罚的适用对象却未作出严格而又清晰的界定,只得援引相关法律的概念加以说明。对此,学术界认为劳动教养立法的客观性依据不足,法律地位不明确。第二,该“法案”中规定劳动教养审批工作由国家治安行政机关负责,管理执行工作由国家司法行政机关负责;这一规定只是肯定了劳动教养审批与执行制度的现状,并未在劳动教养适用程序法治化进程中有大的突破。因此,在随后的诸多评述、论著中屡遭程序规制的轻率、随意、缺乏人权保障机制等非议。第三,该“法案”对劳动教养期限下限与上限规定调整为6个月至2 年,但由于其单一的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执行模式,所以仍为摆脱与刑罚和治安管理处罚相比较陷入的“不公平”尴尬境地。第四,由于当时处于刑法等相关法律修改的论证准备阶段,因此,专家及学者建议在修订刑法过程中,通过保安处分的规制解决劳动教养问题。也有学者评击劳动教养弊多利少,易遭垢病,主张废止这一制度,在这种情况下,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五日国务院法制局复函司法部,提出鉴于在一些有关劳动教养制度的重要问题,各方面意见都很不一致,因此,要求对劳动教养制度立法完善作出进一步研究。

迄今为止,虽然劳动教养制度未能尽如人愿完成它法典化的自我完善过程。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现代化的进程,劳动教养法制建设仍在许多方面有了进一步的长足发展。

b、一九八九年四月四日公布,次年十月一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及随后制定并于一九九一年一月一日起施行的《行政复议条例》,确立了劳动教养适用程序中的内部行政复议和外部司法审查监督的新体制,都标志着我国的劳动教养法制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一九九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决定》,一九九一年九月四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禁卖淫嫖娼的决定》,一九九四年五月十二日公布、一九九五年一月一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一九九五年二月二十八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以及国务院于一九九五年二月八日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监狱管理和劳动教养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颁行,从劳动教养的调整对象、行政赔偿、警务管理和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对劳动教养制度作了若干重大重要的补充。

所以劳动教养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是一个很复杂的法制建设问题。主要涉及到我国立法指导思想及以原则的确立,调整对象与范围的严格界定,适用程序与方法、手段的规制,执行模式与管理体制的规划等,但是,从根本上来讲,明确了立法的方向和目标,进行正确的社会价值定位以及对所采用的手段、方法的实证性考察与科学评估是其中重要的环节。基于以上思考,本文认为,劳动教养制度的立法完善决不是简单的继承、改造与发展的问题,而应该是通过对构成劳动教养制度法理基础的理想主义的犯罪预防观、社会防卫为主的法律价值观和工具主义的社会实践观进行反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治经纬中,确立劳动教养合法立法方向目标和价值定位,并以此为基础,致力于劳动教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二、劳动教养执行程序的价值定位

在劳动教养法制建设历程中,由于适用程序的不完善弊端很多,严重影响了劳动教养的法制形象。

如:从立案到审查批准的整个过程中,一直处于秘密审理状态,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的管理体制,既造成行政权扩张,也导致了这一权力被滥用,行政机关之间既缺乏监督与制约的程序,又未形成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当事人公民权在很大范围内上受到限制,在整个适用阶段,无从享有听证与辩护,请求法律援助,特别是聘请律师申诉等程序上的保障,更缺乏基本生活需要及各种处遇标准的规定。因此,在实际适用中,必然难免处理不公正、待遇不公正等一些问题,影响到公民权益的法制保障,在劳动教养制度的立法完善过程中,应致力于建立一整套符合法制要求的适用程序。可包括:第一,分设的提请权、审批权、监督权和执行权。对分享的这些权力的各机关之间建立有限责任和相互制约机制。第二,建立案件的立案、调查、回避、监督制度。提请建议应当由县级公安机关法制部门提出,由该级公安机关负责人作出决定,建立办案责任制及错案追究制。第三,规定立案调查的时限,对不符合立案条件的、证据不充分的,公安机关负责人和检察机关有权撤销案件。第四,确有采取审前强制措施必要的,可采取先行拘留,但应在规定的时限内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或所在单位,同时并规定被拘留人可以委托律师进行申诉。第五,取消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的设置,案件的审批权由人民法院行使,适用审判的简易程序,由人民法院聘请有技术专长的公民担任人民陪审员,除未成年人及隐私性案件外,一般应公开审理。适用二审终审制。第六,确定听证、质证程序,公安机关作为监控一方,负有举证责任,所有证据都必须当庭出示。第七,决定应由合议庭合议后作出,对当事人请求复议的,确定是否对决定暂缓执行制度。第八,确定人民检察院对提请、审批、执行的法律监督程序等。行政性作为劳动教养的立法基础,是由劳动教养调整对象的社会矛盾性质和劳动教养法律关系本质所决定的。首先,劳动教养调整对象作为一种客观的存在,可以而且应当被界定为违反特定的社会秩序,并且触犯了相应行政法律规范和带来一定程度的社会危害的行为者。这类人处于受其主观恶性驱动的连续或愈演愈烈的违法状态。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用非刑法性非刑罚性的行政法措施,对其进行控制与治理显然是必要的。其二,我国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违法犯罪社会控制方略,通过行政性手段进行积极治理和有效预防,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经验的。在这一领域,通过设施内的和设施外的,教育性的和行政干预性的治理形式,采取教育行政、治安行政、司法行政、医疗行政等等措施,有效控制和预防了处于危险状态的几类违法犯罪群体的形式和发展,扼制了犯罪消极因素的滋生,并且成功地消除了他们中绝大多数人的主观恶习,将其培养教育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守法公民,这是任何一般的法律制裁形式都不能相提并论的。再次,模仿和照搬资本主义国家保安处分现制在我国是行不通,也是站不住脚步的,我国刑法中刑罚的种类多元化设定已经较好体现了均衡性、针对性和经济性的法则,无需再加以补充或变通,当今无论是刑罚与保安处分的一元论和二元论之争,还是采取折衷主义的立法方法,都显露出对刑事法或刑事政策的功效的迷恋,这种倾向,在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都具有致命的缺陷。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中国法制化,不应因循别人走过的老路。实际上通过行政性立法规制,劳动教养这类措施将预防犯罪的目的与教育保护的需要统一起来,不失为一种明智的恰当的选择。当然,坚持行政性立法方向并不是说要维系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法制格局及其价值标准,而应该在追求行政法治的前提下,来改变行政权的不确定、不规范和不受制约的扩张趋势,严格限定权力范围,科学设定权力的适用标准及程序加强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防止昔日劳动教养机关滥用这种行政权侵害公民的自由权的情况、现象再度出现和发生,另外,综合性也是劳动教养的立法一个重要法制特征,这种立法的综合性,一是指将我国旨在预防犯罪、教育、改造和保护违法行为人的各类行政强制处分措施统一于法典中,防止政出多门,体制过滥等弊端。二是指将法典的结构设计为总则性规范实体法规范、程序法规范、组织法规范等几个部分,体现出法律的系统性和统一性。当然,劳动教养立法还应当处理好与其他相关部门法的关系,并接受行政法体系中基本法的制约,不致因此而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总的协调。

三、劳动教养制度与相关制度的差异

劳动教养制度与《刑法》、《条例》等法律制度藕断丝连,对于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合理地理顺劳动教养的性质和法律地位,对于改革和完善劳动教养制度,加快劳动教养立法步伐具在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和历史意义。

1、劳动教养与刑事司法制度的比较

a犯罪行为的轻重程度不同;b处罚性质不同;c法律依据不同;d法律程序不同;e执行的方针不同;f实施的管理制度不同。

劳动教养的方针是“教育、感化、挽救”,重在教育,着眼于挽救。它的基本精神是从挽救出发,对劳动教养人员进行政治思想、文化、技术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认识,转化思想,弃旧图新,改邪归正,使其成为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2、劳动教养与治安管理处罚的比较

劳动教养与治安管理处罚同属于行政法调整的范畴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对违法行为的界定上。

3、劳动教养与收容教养强制戒毒,收容教育等行政措施的区别。

在劳教立法过程中应将收容教养人员、卖淫和吸毒人员等统一由某个部门收容矫治,这样既有利于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又有利于统一规范执法工作,保证严格执法,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也可以避免重复建设,为国家节约人力、物力、财力。

4、监狱制度和劳动教养制度的执行过程,实质上是行政管理的过程。

二者都应该依法优化管理目标,遵循管理规律,改革管理体制,以最佳的行政管理手段达到理想的教育改造效果。因此,现行的有关劳动教养管理、教育、生活卫生、劳动生产等执行制度,都应当体现劳动教养工作的自身特点和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都是保证教育改造劳动教养人员所不可或缺的。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劳动教养制度的重大改革、劳动教养对象的重新确定,劳动教养系统要在现行教育改造"几进宫"劳动教养人员的经验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与制定具有针对性管理,教育和矫正的操作模式,并依据劳动教养对象、“累犯”、“贯犯”的性质以及他们的心理、生理特点,运用科学的管理原理与技术,采用更有针对性、人道性和更加多样化的教育矫治方法与手段。

另外,劳动教养与刑罚执行制度也是有区别的,监狱执行处遇要比劳动教养的处遇来历得多,与监狱相比劳动教养的场所是特殊的设施,优于监狱的处遇是人身自由的处遇。

而劳动教养的审批机关是司法机关还是行政机关,或者是一种特设机构,这是一个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历来有争议的问题,也是目前困扰劳动教养立法最为突出的难题之一,也是中外法律传统观念的最大冲击点。

综上所述,有鉴于此

劳动教养的根本任务应该是也只能是使违法犯罪的劳教人员转变原有的思想观念,矫正恶习,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但是劳动教育目前任务太多,很难保证重点和根本任务的完成,更重要的是,劳教人员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意识、心理定势、价值趋向、行为习惯转变过来已属不容易,怎么能将众多的其它任务加进来?劳教教育的任务应该与劳教执行机关的任务是一致的,劳教执机关是对违法犯罪,劳教人员执行劳动教养处罚的机关,在执行处罚行基础上对劳教人员进行教育改造,减少重新违法犯罪,使他们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实施处罚与教育改造是劳教执行机关紧密相连的两大任务,劳教执行不应当承担超越性质和任务的负担,教育任务繁杂,必然模糊劳教执行机关性质,给干警造成新的困惑,是学校还是执行机关?

另外,劳动教养作为一项法律责任制度,对于劳动教养人员而言,他们最关心的是它的严历程度。是财产罚还是人身罚?如果是失去人身自由,期限是多久?至于这一制度的适用机关是谁?是行政机关还是法院?适用何种程序?处遇如何?是武装看押,有无选举权,允许家属探望次数劳动有无报酬及报酬的多寡等,对劳动教养人员来说都是没有意义或意义不大。

法制内容的合理性,是指在行政法制领域通过行政强制手段对违反秩序的违法行为人进行调控,这种调控应以其矫治、教育、改善、恢复为目的,强制的范围及程度以可能达到上述目的为条件,同时,不能超过行政法制所能允许的、保障人权原则所要求的必要限度,在这一点上,劳动教养法制建设的内容应谋求预防犯罪的宗旨和致力于劳动教养人员重返社会目的的统一,保卫社会的功利原则与保障人权的法治原则的统一,从这一方面看,劳动教养期限的设定与调整是一个核心环节,因为,劳动教养期限直接涉及限制劳动教养人员人身自由的范围和程度。所以,期限的法定标准和调控要求就应体现上述目的及价值标准,这就是说,期限价值标准定位不是回顾,而是展望,不是已然违法行为责任的代价,而是上述双重目的要求与价值标准的体现。因而,期限应当是法定的、弹性的,劳动教养机关和劳动教养人员双方均有一定的控制权,在具体操作上,可通过立法设定期限的最低和最高限度,期限的实际调控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实现。为了体现保障人权的价值要求,应当明确界定劳动教养人员的法律地位,明确规定限制劳动教养人员人身自由的实际范围及程度,并对劳动教养机关确定管理处遇等级,加强管束或解除劳动教养等程序应当规定复议环节,对那些确有争议的劳教人员有权提起行政诉讼,对劳动教养机关违法而造成权益损害的,受害的劳动教养人员亦有权请求赔偿义务机关给予一定的物质、精神、行政诸方面的行政赔偿。

参考文献:

(1)黄自得《劳教教育工作的困惑与出路》载《犯罪与改造研究》,1998年11月刊。

(2)高莹《论劳动教养的法制发展方向及其价值定位》载《犯罪与改造研究》,1999年10月刊。

(3)《刑法学》,主编:高铭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3月。

(4)姜金芳《刍议劳动教养立法的必要性》载《当代司法》1998年2月刊。

劳动教育整体实施方案篇4

一、法学教育模式述评及我国存在的问题

(一)法学教育模式概述

谈论法学教育,必须关注法学教育的模式问题,世界各国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英美法系为代表的实践型模式,该模式将法学教育设置于研究生阶段,以案例教学、专题研讨、模拟辩论为特点;另一种是以大陆法系的德、法为代表的学术型模式,这类国家一般在本科设置法学专业,不要求学生具有其他学科的知识背景,着重对法学理论和立法原理等基础性知识进行讲授。中国目前的法学教学模式,基本上符合大陆法系模式的特征,只是近年来随着两大法系的相互学习借鉴,中国的法学教育也吸纳了案例(判例)教学等具有鲜明英美法系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发展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等具有特色的内容。中国目前的教学模式,是将法学设置为本科、硕士、博士三个主要梯度,在本科教学阶段突出基础理论的学习,而在后面的硕士、博士阶段则分情况进行实践型和学术型人才的深入培养。

(二)我国法学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法学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学教育双重任务的失衡导致与法律职业要求严重脱节。我国现行法学教育承载着职业精英教育与民众普法教育的双重任务,实践中法学教育内容和方法等各个环节都鲜有体现法律职业相关要求,更多追求的是普法式的或是学究式的理论教学,导致法律职业能力培养严重缺失,这一问题直接体现在法科毕业生的就业难上。《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公布的数据表明,201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最低的专业是法学。可以说,法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差的原因很大部分应归于职业技能缺乏。

2.法学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僵化。目前我国法学教学内容大都强调法学理论学习,忽略了对学生法律专业技能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又往往单纯“以法说法”,将教学内容限制在各个部门法内部,对于社会学、经济学等与法学学科有着密切联系的相关内容较少涉及,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

3.法学教学形式与方法以单一的讲授式为主,缺乏互动性。这种教学方式,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具有一定优点,但过度依赖则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缺乏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目前我国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深刻影响到了法治现代化和法律人职业群体的形成,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法治国家产生了巨大的阻碍。对此,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推进、探索法学教育的改革,而近年来司法考试的不断完善和兴起似乎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

二、司法考试及其带来的挑战与思考

(一)司法考试对法学教育带来的挑战

司法考试,是国家统一组织的从事特定法律职业的资格考试。自2001年国家司法考试制度建立以来,目前已实施了10次国家司法考试,全国有50万人通过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2008年司法考试颁布新政,允许大三学生参加考试,法学本科教育与司法考试在时间上实现了接轨,客观上也为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无缝对接”创造了可能。2008年新政之后,司法考试对法学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现实的挑战。首先,从司法考试本身来看,其考试内容涉及宪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商法、民事诉讼法、国际法等数十个法律部门。前三卷均为客观选择题,卷四均为主观题,主要体现为案例分析,其中不乏结合时事的评论文字和跨部门法的综合试题,突出考察了考生的理解力与综合运用能力,而这正是目前我们法学教育中所欠缺的。其次,从就业市场来看,司法考试将部门法和应用性法律知识以及实务操作摆到了法学专业考生的面前,司法考试通过率已经成为衡量高校法学院系毕业生质量的一个指标。这种职业化导向的新趋势最终反映到法学教育上就要求有针对性的重新审视既有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

(二)司法考试对法学专业教育改革的启示与思考

司法考试对法学教育的改革是具有启发性的,是挑战更是机遇。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必须首先明确重视司法考试对法学教育的影响与促进作用,不能矫枉过正,即不能将法学教育变成围绕司法考试的应试教育。这是因为,司法考试的目标在于选拔法律职业人才,重视的是法学应用性知识的考察,但国际和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除了应用型人才,还需要一定的学术研究型人才或者从事简单、辅法律事务的普通法律人,这些人才的培养都有赖于法学教育的积极开展。因此,审视司法考试对于我国法学教育的影响,可以看出其将有利促进我国法治现代化与职业法律人群体形成,但在司法考试影响下的法学教育改革却似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以“改革”为基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法学教育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法学教育体系,其特点突出表现为重视法学理论基础、强调学术思辨能力,应该说具有其先进性。目前的改革,并不是全盘否定过去,而是在原有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强化实践教学,让法学教育从单纯强调高不可及、形而上的“学术派”走向触手可及、更多地解决实际问题的“务实派”。

2.以“综合”为根本。仔细观察司法考试十年的考试题目,总体经历了一个由简而繁、由单一考察向综合考察的发展趋势,这种变化对法学学生的基础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扎实程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3.以“运用”为重点。司法考试作为国家选拔专业法律职业人的资格考试,其最终指向在于选拔合格的应用性人才,落脚点在“运用”二字上。将法律知识运用到实践案例和生活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亲自处理法律实务的能力与专业技能。

三、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系“劳动合同法”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具体做法

(一)改革的思路针对司法考试对法律教育带来的冲击与思考,我系针对“劳动合同法”的教学,引发一系列思考:如何调整教学方式与内容?课程设置怎样体现社会对法律人才的要求?面对司法考试,是一边倒的偏向应试还是力求通识理论与职业技能的融合?融合的路径与方式又是什么?在保证基础性法律人才培养基本合格的基础上,结合我系法学专业(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方向)教育部和北京市高等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有益经验和在劳动法领域出色的教学科研实力,我系充分认识到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法领域事业的快速发展趋势与转型中国社会的客观需求,利用劳动合同法学科起步晚、空白多、历史负担轻的特点,积极探索,以培养专业复合型、实用型、跨国型人才为中心任务,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学手段、师资建设、教材支持等诸多方面的密切配合,积极实施“劳动合同法”本科课程教学改革。#p#分页标题#e#

(二)具体做法

1.教育理念。根据我系教学科研优势,将“劳动合同法”作为我系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课程之一。“劳动合同法”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是着力培养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劳动合同法学术素养,具备国际视野与本土意识,通晓中外劳动合同法理论和实务,掌握基本劳动合同相关实践技能,具备学术批判性思维和常见法律实务问题处置能力,能够在各级政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社区服务部门,以及在劳动仲裁机构、司法部门、律师事务所等,从事劳动合同实务操作和法律实际工作。

2.课程设计。结合司法考试的考察特点以及社会就业的客观需求,对“劳动合同法”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首先,在教学阶段上,将劳动合同法的教学时间从原来的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调整到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在学生完成其他14门核心课程之后开设,可以有效地结合民法、合同法等相关部门法的学科知识加深对劳动合同法的理解与掌握。其次,在教学环节上,对基础理论、比较法学习、法条解析、案例研讨等板块比率上进行了调整,适度降低了对基础理论的讲授,强化了比较法学习、法条解析与案例研讨,更是明确将模拟劳动合同签订、模拟法庭(仲裁庭)等实践环节列为课程的主要内容。最后,优化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定期安排学生撰写论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作为平时的作业,平时作业与期末考试分别占课程成绩比重的30%和70%,考核题目偏向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类型,引导学生关注与劳动合同法相关的重大现实问题。

3.教学手段。第一,课堂教学环节,注重教学环节的连接和完整,着重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环节,将以往整堂课程老师单一讲解的形式逐步调整为学生课前自我学习,教师课堂重点讲解,组织专题案例课上讨论。专题讨论和重点讲解时,基本遵循“基本法理+比较法学习+法条研读+司考仿真题练习+案例讨论/模拟+综合点评”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研究性学习环节,在全面、系统地阐述劳动合同法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将近年来劳动合同法学的最新理论研究和立法发展反映在教学中,对近年来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积极探讨,使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同时依托学院学生科研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合同法方向的研究性学习。四年来,已有五项相关学生课题论文荣获北京市大学生“挑战杯”二、三等奖。第三,实务模拟环节,通过劳动模拟法庭(仲裁庭),举办集体劳动合同谈判、劳动合同订立、劳动争议处理等法律实务模拟活动,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体验并掌握劳动合同法相关法律机制的具体运作流程,实现法律职业与法律教育的统一。第四,实践基地环节,法学系加强与用人单位合作办学,与西城区人民法院、北京市职工法律服务中心、门头沟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等十余家社会用人单位和法律实务职业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尝试建立了本科教学的“双导师制”,每年都安排学生到这些单位开展毕业实习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可以近距离观摩、亲身实践劳动合同法的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处理相关劳动合同法务的职业技能。

4.精品课程、教材、师资建设。依据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和重点教材编制计划,“劳动合同法”课程教学加大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并已出版《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处理》、《劳动合同法培训教程》等标准教材,丰富了“劳动合同法”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劳动合同法课程改革具有突出的重要性,我系将教师队伍与教学团队建设作为课程改革建设的有利支撑,已有多名教师获得学院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二、三等奖。团队教师近年来在学术期刊发表数十篇劳动合同法方面的论文,并被多次转载,多人参与和主持多层次的劳动合同法方面的课题研究并获奖。

四、结语

劳动教育整体实施方案篇5

教育的指导意见

(2021年修订)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推进劳动教育的实施,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磨炼学生意志,激发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材〔2020〕4号)、《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1〕20号)要求,现就我市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各单位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功能。

劳动教育能树立德育。通过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让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和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作风,抵制好逸恶劳、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等不良习气的影响,在劳动中磨砺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进取精神。

劳动教育能增进智育。劳动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调节大脑疲劳,促进大脑发育,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劳动实践可以内化和升华书本知识、理论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创造和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劳动教育能促进体育。劳动是体育发展的重要动力,体育是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生产劳动是体育产生的基本源泉,众多的体育项目是劳动中跑、跳、投掷、攀爬等身体活动与社会生产相结合后独立与完善出来的。劳动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人体魄强健,为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劳动教育能涵养美育。劳动美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形成和表现出的美,是社会美的最基本的内容,它使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活动以及才能、智慧、品格、意志、情感等本质力量最直接、最集中地体现在生产劳动之中。劳动教育可以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坚持自己独立的认识和选择。

二、实施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

对我市劳动教育进行整体规划,统一架构,统筹资源,构建模式,推动建立课程完善、师资达标、场地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带动我市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深入开展,把我市劳动教育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示范标杆。

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劳动素养,促使他们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必备的劳动能力,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使他们树立“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劳动观念,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劳动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三、实施劳动教育的工作策略

(一)在劳动教育必修课中系统开展劳动活动

劳动课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在课程安排上,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要开设到位,有效实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劳动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注重围绕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要求,从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出发,把握劳动教育任务的特点,紧扣“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反思交流”“榜样激励”五个关键环节,选择适宜的劳动教育方式,鼓励开展项目式劳动教育活动。

劳动教育要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各学校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实践时间作出规定,在时间安排上可分散进行,也可集中使用,探索建立“一周劳动大盘点”等劳动清单制度,记录和反馈学生参加课内与课外劳动的时间、内容、过程和效果,激发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促进劳动教育常态化实施。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探究中深化劳动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跨学科的实践性课程,是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实践环节中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重叠部分,可整合实施。

学生的主题活动包括:考察探究(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实践等)、社会服务(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设计制作(如动漫制作、编程、陶艺创作等)、职业体验(如军训、学工、学农等)、科技创新体验与实践(如科技发明与制作活动、科技创新主题探究与试验、科技创新应用实践与学习体验等)、党团队教育活动、博物馆参观等。教师在主题活动中要重在激励、启迪、点拨、引导,不能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包办代替。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构思选题,让学生参与活动方案的制定过程,引导学生对活动方案进行组内及组间讨论,优化完善方案。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过程,要加强对学生活动方式与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实践方式,还要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过程的记录和活动资料的整理。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结果呈现方式,对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反思日志、心得笔记等,深化主题探究和体验。

(三)依托劳动实践场所推进劳动教育

劳动实践场所包括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如校内劳动场室、校园小农田、城市小菜园、校外劳动基地等。劳动实践场所的劳动内容包括:学农劳动课程(播种、除草、种植、施肥、收获、野炊、压花、叶脉书签等);学工劳动课程(陶艺、编织、科技制作、木工、金工、水工、电工等);自我服务类劳动课程(洗衣叠被、床铺整理、洗碗抹桌、扫地拖地、卫生大扫除等)。

劳动实践场所具有场地的空间优势、劳动的课程优势和师资的专业优势。到劳动实践场所开展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安全地、专业地、浸入式地通过劳动实践获得成长所必须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提升实际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能力,懂得劳动中可以创造、创新、创设美好的劳动果实,有助于让学生体验“劳动是通往幸福的必由之路”的道理。

(四)开展城乡结对,构建学校联盟,达成劳动资源共享

建立一批城乡结对学生劳动体验试点学校,促进城镇和农村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资源互补、优势互补。鼓励有着共同目标追求的学校,围绕劳动教育的共同战略目标建立学校联盟,开展全方位交流与合作,共享劳动教育资源,促进劳动教育协调发展。创新劳动教育模式,激发区域内劳动教育活力,开创广州劳动教育特色。

通过开展城乡结对、构建学校联盟,更好地促进城乡学校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让城镇的学生走向农村,亲身体验农村的田园生活,同时也可以让农村的学生到城镇来,参与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心爱护他人,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实施劳动教育的工作措施

(一)开齐开足课程课时

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幼儿园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文件精神,充分尊重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重在培养幼儿良好的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中小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文件精神,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

在学科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等学科要有重点地纳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数学、科学、地理、技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

开发校本劳动教育课程。学校充分结合当地资源,开发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劳动实践类拓展课程,深入推进STEAM教育、创客教育有关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创客空间,鼓励学生基于兴趣,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在研究真实问题、技术制作和艺术创作过程中,进行创意制造实践。

(二)开展校内劳动

校内劳动以服务性劳动为主,依托责任意识培育、学生成长记录、学分奖励机制、劳动教育评价等方法,评选“劳动之星”、“校园劳动小达人”等,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校园劳动的热情。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根据实际,尽可能减少校园保洁服务外包的范围和工作量,提倡校园劳动从打扫卫生做起,凡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由学生自主完成,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小农田、城市小菜园劳动实践活动,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等。

(三)组织校外劳动

校外劳动以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劳动时间,小学1至2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小于3小时,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开展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要在手工技艺体验、农业劳动实践、工业劳动实践、职业生活体验、社区服务实践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实践机会。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结合研学实践、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城乡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城镇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农村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在农忙时节组织学生帮助家长进行适当的农业生产劳动。

(四)鼓励家务劳动

家务劳动以日常生活劳动为主,学校要密切家校联系,加强家校共育,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共同引领孩子开展劳动教育和指导其劳动技能。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一起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学校应按照学段要求,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鼓励家庭开展家庭劳动,引导学生完成扫地、整理、烹饪、种植、养殖、家具家电维修等力所能及的家务,使学生养成家务劳动的习惯,习得基本的生活技能、生活经验、生活知识,逐步形成自理能力,为步入社会打下一定基础。

五、实施劳动教育的工作要求

(一)强化统筹协调

各区教育局要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组织领导,明确劳动教育的责任主体和负责部门。各学校要加强校内统筹,充分发挥班主任、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和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的作用。要加强校外协调,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家庭、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劳动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二)推进师资建设

各区教研机构要配备劳动教育教研员,学校要积极探索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立劳动教育科组,并至少配备一名劳动教育专任教师,把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作为劳动教育教师的重要力量和后备人才培养来源,聘请能工巧匠、社会专业技术人员、劳动模范等担任兼职教师。在工资待遇、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选先、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对劳动教育教师同等对待。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组织经常性的教研活动,开展教学评比活动。

(三)拓展实践场地

多渠道加强实践场所建设,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创建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学校;征集评选一批土地、山林、草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作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劳动实践基地。建立以区政府统筹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配置机制。进一步完善学校建设标准,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好配齐劳动实践场室以及设施、工具,引入先进的教育装备,支持劳动教学活动开展。

(四)加强经费投入

各区各学校确保开展劳动教育所需经费,支持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和实践基地建设、专题研究、教师培训、教学竞赛等。

(五)确保安全保障

各区各学校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设立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建立规范化的安全管理制度及管理措施。教师要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升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制定安全守则,规范安全事故处理流程,落实安全措施。

(六)完善教育评价

各区各学校建立学生劳动教育评价制度,把劳动教育开展情况作为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包括参加劳动实践频次与时间、劳动实践态度、实际操作、劳动实践成果等,具体劳动实践情况和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不断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规范化、常态化发展,在立德树人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以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为依据,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鼓励、支持各区各学校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纪实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

(七)及时总结宣传

各区各学校梳理学校劳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及时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解决。及时总结各学校劳动教育典型做法、先进经验,评选劳动教育特色学校,通过媒体或者自媒体进行宣传,树立师生荣誉感,努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劳动教育整体实施方案篇6

(一)在执行党的劳教工作方针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着偏差,没有正确处理好和解决好各种关系和矛盾,使所里在执法执纪工作中出现一些与劳教工作方针偏差的行为制止纠正不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推行依法治所、文明管理、劳教人员行为规范等方面,法规部令早有明文规定,但如何采用先进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方式赋予实施,并取得明显成效没有新的突破,目前仍还只立足于和满足于不跑人、不出“四防”事故的工作水平上。

二是在处理劳教教育改造与劳教生产关系问题时,没有摆正二者之间的关系,有言行不一表现,即说起来教育改造重要,但做起来却重生产、轻教育改造。

三是在处理场所安全管理与改造质量关系时,有存在重场所安全管理、轻教育改造质量的偏差。

四是在处理劳和逸关系问题时,有存在着重生产经济效益、轻合理安排休息倾向。如对蜂鸣器生产听机工序任务较重,难度较大,没有很好组织技术力量进行技改攻关,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生产操作方案,致使该工序劳动的部分劳教人员因完不成额定生产任务而出现超时劳动现象。

存在上述问题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对党的“教育、感化、挽救”劳教工作方针和有关政策精神实质把握不够准确,理解不够深透,因而对所里出现的一些与劳教工作方针、宗旨相偏差的行为,缺乏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二是对党的劳教工作方针理解和认识上有误区:认为劳教场所安全“四防”工作和经济生产是硬指标,教育改造质量和效果是软任务,没有把安全“四防”和劳教生产作为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因而忽视了“教育、感化、挽救”的目的和质量要求。

(二)敬业爱岗意识不强,求真、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不够扎实,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工作效能发挥不够好。存在着开会布置任务较多,听汇报较多,深入基层掌握实情不够。工作检查注重形式较多,讲求实效不够;对工作质量满足于一般水准上,如当班不出事的较多,提出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较少。因而机关工作效能没有得到最佳发挥,中队忙碌于日常事务,人力资源利用不够充分,出现少数干警人浮于事、上班窜岗闲聊看电视议体育彩票,言语不文明不规范呼人别名绰号等违反工作纪律的行为表现。

2、执行制度不到位,工作不够规范,缺少实事求是的精神。如个别部门对干警的违规违纪行为发现不及时,处理不果断,查纠不得力,甚至还有怕查处影响年终效能考核成绩,而采取避重就轻、隐瞒不报的错误做法,给所里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3、少数部门之间存在着工作不够协调现象。工作上有本位主义思想、互相推诿、相互扯皮、内部不很团结的不良表现。

4、安全防范意识不强,麻痹大意思想突出。少数干警工作期间中途离岗,值、带班巡查不到位,存有侥幸心理。安全检查有流于形式表现,对生产电路、生产工具、危险品管理检查不严格,整改措施不具体不到位,对大包干、大排查工作抓得时紧时松。

5、对劳教法律法规缺乏深入扎实的研究,尤其对少数消极怠工、顶撞干警的劳教抗改尖子,至今还缺乏一套科学灵验的管教措施。存在上述问题主要原因有四:一是敬业爱岗意识不强,贯彻执行党的求真务实优良传统自觉性不够,对抓机关效能建设的考核力度也不够,影响机关作风的深入和效能的充分发挥。二是工作服从于和服务于大局、着眼于现代化劳教事业发展的意识不强。三是对党的劳教法律法规深入研讨不够,以致对少数劳教抗改尖子教育改造的招数不多。四是抓规章制度落实力度不够,钢性不足。

(三)纪律观念淡化,廉政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中队干警与劳教人员生活、住宿接触较多,情感交流也较多,因而少数干警有放松对自己的廉洁自律要求。如平时有接受劳教人员递给的香烟、水果和饮料等小恩小惠行为表现,没有绑紧防微杜渐这根弦。

2、少数干警执行管理制度还不够自觉和严格,仍有迟到早退、警容不规范表现;还有少数中层领导外出办事、补休等没按本所规定的层级审批程序办理手续。

存在上述问题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对干警意识、廉政勤政意识教育和监督检查力度不够,尤其在教育干警防腐倡廉应从日常小节做起,做好防微杜渐工作抓得不够。二是抓纪律制度的考核督查力度不够,时紧时松,使部分干警在执行纪律制度时也时好时差。

(四)执法随意性问题还时有出现,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还存在无严格按法定条件和程序办事的表现。如对勤杂劳教人员管理使用,没有完全按照省劳教局的使用规定严格把关,还有使用“二进宫”劳教人员现象。对劳教班组长、民管会成员和零星劳教人员选用,个别劳教工种调换,个别中队还存在着无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造成该中队仍有个别特殊劳教人员存在,影响劳教人员心理不平衡,引发矛盾冲突,影响场所安全稳定。

2、对劳教班组长管理存在着偏宽偏软。尤其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少数干警还存在着本属干警管理的职能,却交给劳教班组长行使,造成这部分劳教班组长利用这些权力,对完不成生产任务的劳教人员进行打骂等侵权行为发生。

3、对劳教奖惩标准掌握不一。如先后对同是犯同样违规问题的劳教人员,有的给予扣罚考核分处理,有的却只给轻描淡写地批评教育了事。

4、为人情所驱动,个别干警有违心地做了一些不符合规定的事情。如个别干警为亲情、友情所驱动,为个别劳教捎带物品、在8小时以外,私下安排劳教会见,帮劳教拨打亲情电话等。

5、“打骂有效论”错误思想在少数年青干警中仍未彻底清除。如在生产过程中,遇到劳教人员消极怠工、顶撞谩骂干警违规行为时,个别年青干警出于为维护自己的形象、威信和尊严,感情冲动,采用简单粗暴的拍脑袋、扇耳光等管教方法和滥用警戒具等违规行为;同时管理部门也存在对中队警戒具的使用,管理和监督不够到位,对擅自使用警戒具错误行为查纠不够坚决彻底的问题。

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领导工作方法欠当。如对干警尤其是年轻干警管教还不够严;对查处随意执法行为措施有时也不够有力。二是干警自身素质还不高。主要是“打骂有效论”人治思想未得到彻底铲除;政策水平不高,不尊重和维护劳教人员人格和合法权益,缺乏管教应有招数。三是学法和用法结合不紧。几年来,我所虽然坚持不断地抓干警的科学理论、法律法规、素质教育和培训,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偏弱,往往为学习而学习较多,在学习中没有很好地把自己的工作和思想真正摆进去,因而用法律自我约束能力偏弱,用以律他的较多,以致少数干警仍有存在着以权代法行为至今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和克服。

二、整改重点和具体措施

根据我所在查摆阶段重点查摆出的四个方面16种行为表现的问题,经过我所执法执纪专项教育整顿领导小组认真研究,确定了我所的整改重点和具体措施,可简单归纳为“五抓、五提高”。

(一)抓所党委学习中心组的理论学习,提高党委领导班子集体的正确决策能力。

要坚持所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要落实理论学习计划,开展好课题理论调研,写好学习心得体会文章,党委成员每年都要上讲台讲党课。要清醒地认识到党委领导班子整体理论素养特别是劳教法律法规、党的劳教方针政策理论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贯彻执行党的劳教工作方针政策的准确性、整个劳教场所发展规划制定的科学性和对重大问题决策的正确性,也将直接影响到对管理、教育和生产三者之间关系问题处理的正确性和对干警中出现的一些与劳教工作方针政策相偏

离行为观察的敏锐性和纠偏的决断力。

(二)抓所中层领导班子的责任落实,提高他们实际的行政执行能力。

要坚持每月所长办公会议制度。通过机关各科室主管领导汇报上月工作计划执行情况和下月工作计划安排意见(各中队主管领导列席所长办公会),可以训练和培训中层领导班子的行政工作计划性和行政工作执行能力。因为中层领导既是第一线的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他们是劳教所的中坚力量。党的劳教工作方针政策、国家各项法律法规、所党委的重要决策都要通过中层领导具体贯彻落实到干警中去的。因此,抓好中层领导班子行政执行能力的提高,能有效地保证所令畅通、行政工作效能提高和全所整体工作水平上新台阶。

(三)抓干警队伍的三项重点教育,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能力和依法、公正、文明执法水平。

1、以开展劳教工作人民警察基本素质教育为载体,努力提高全体干警的法律意识和政策水平。要全面落实基本素质教育计划和培训方案,合理安排工学时间,督促干警认真学习基本素质教育的教材和大纲,使全体干警通过参加年底全国性的劳教工作人民警察基本素质统考,在法律知识和正确执行党的劳教工作方针政策能力方面得到较大的加强。

2、在抓好干警基本素质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干警职业道德的教育。要组织干警认真学习同志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和相关文章资料,在干警中开展职业道德专题教育,并把职业道德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紧密结合,使干警在提高基本素质的同时,也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意识和敬业爱岗意识,提高依法、公正、文明执法水平,从而清除“打骂有效论”错误思想,消除“双超”现象,保障劳教人员合法权益。

3、继续开展警示教育活动。要充分运用劳教系统违法违纪典型案例和当地纪检监察部门通报的反面典型案件,进行深刻剖析,以案说法,以反面案例为镜,举一反三,进行法纪教育,使警钟在干警耳边长鸣,使干警能珍惜自己拥有的这份工作,不接受劳教人员的小恩小惠,做到防微杜渐,警惕和防止自己从一个人民执法者蜕变成为人民的罪人。

(四)抓党风廉政建设、机关效能建设和《司法行政机关人民警察辞退暂行办法》等规定的进一步实施,提高预防干警职务犯罪免疫能力。

1、要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半年要召开一次党风廉政建设状况分析会,认真分析半年来党风廉政建设情况,提出下半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意见;要继续开好科级领导干部每年廉洁自律自查会、党委领导班子每年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年终述职报告总结评议会,严格对照部门年初向所领导签定的“责任状”和执法执纪专项教育整顿中签定的“自律状”以及在开展第二次治理送收“红包”专项工作中签定的“不赠送、不接受‘红包’履诺书”,进行严格考核评定,对不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和违反责任状规定的行为,坚决实行责任追究,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并以良好的党风带动政风和警风。

2、要认真落实省局《关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的若干规定》,促进求真、务实、高效工作作风的形成。一是要进一步强化效能监察力度。要继续采取定期与不定期、重点与一般、抽查与普查相结合的效能督察手段,并与我所干警执法执纪督查工作相结合,通过双管齐下的督察方式,促使干警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严格执行工作纪律,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查纠和克服工作作风飘浮、上班窜岗闲聊看电视议体育彩票、早退迟到等违反工作纪律的行为。二是要充分运用“诫勉教育”和“效能告诫”的教育手段,促进干警工作作风的转变。要根据省局《关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的若干规定》,对多次被督查到的违规失范行为和一般违纪行为,分别对他们进行“诫勉教育”和“效能告诫”,并与年终效能考核和公务员评定挂钩,使干警执法执纪工作中的违规失范行为得到及时教育和有效遏制,从而促进正气上升和工作作风的转变。

3、要对我国司法部和人事部联合制定的《司法行政机关人民警察辞退暂行办法》组织再学习和再教育。对《暂行办法》中的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所列举的共有22种表现情形,做到人人都知,不漏一人;要与纪检监察举报、案件查处相结合,对有直接违反《暂行办法》中所列举的22种表现情形之一的行为,要坚决依照《司法行政机关人民警察辞退暂行办法》和《国家公务员辞退暂行规定》执行,予以辞退,以纯洁我所干警队伍,提高干警队伍的素质和战斗力。

4、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强化安全防范意识和服从于、服务于全局意识教育。要积极开展层级谈心活动,增进部门和同志之间的沟通、理解、

谅解和协作,以形成较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五)抓边整边改、改建并举工作到位,巩固执法执纪专项教育整顿的成果。

1、根据专项教育整顿查摆关键阶段的工作需要,适时调整所整顿办人员工作分工。在执法执纪专项教育整顿筹备阶段,我所已成立了整顿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并已对整顿办的主要职责、工作制度、人员分工、具体要求等项工作作了明确规定,责任落实到人。但到查摆阶段前夕,为使我所查摆阶段工作抓得扎实有效,整顿办人员在原有明确分工的基础上,进一步组合成三个组,即材料综合组、活动督导组和案件查办组,并进一步明确了三个组的主要工作职责和重点,具体负责抓好查摆阶段工作落实。这样,强化了整顿办对我所查摆阶段工作指导、检查和把关,使该阶段工作得到了扎实有效地开展。

2、开展警体训练,实行严格考勤,强化工作作风。开展警体训练,严格训练纪律,是强化工作作风、克服作风飘浮的重要整改举措之一。在训练形式上,实行动静(队列操练和知识教育)结合;在内容安排上熔警体技能、公文写作知识、警戒具管理和使用知识、心理矫治常识、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知识讲座于一炉;在管理方式上,实行“三严”、“两不误”管理法,即严格考勤、严格训练、严厉奖惩(迟到、早退或撤离训练岗者,按本所督查制度及程序处理);训练期间一律不请假、不补休,确保工作和训练两不误。

3、着力抓好这次专项教育整顿重点部门和重点人员存在问题的整改。抓好这次执法执纪专项教育整顿方案中确定的重点部门和重点人员存在问题的彻底整改,是检验这次专项教育整顿工作是否取得实质性成效的关键。因此,我所从教育整顿一开始,就紧紧扭住了这个关键,突出了重点。无论在整顿领导小组和整顿办的人员分工安排上、工作精力上、查摆问题上和整改措施上都要加大工作力度。其次,由所党委委员和部门主管领导共同组成“二帮一”小组,重点帮助挂钩部门重点人员的查摆和整改;尤其对个别干警存在的边整边犯(对违规顶撞干警的劳教扇耳光)问题采取了由支部、中队和挂钩党委成员组成的“三位一体”工作小组对其进行面对面的教育帮助,使他深刻认识到自己边整边犯的错误行为给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和影响,并在中队查摆评议会上作出了较深刻的自我剖析。他的改过决心和实际行动得到了同志们的认可。

4、建章立制,进一步强化行政执法管理措施。针对查摆阶段摆出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达到强化管理,堵塞漏洞,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的目的,是这次教育整顿整改阶段的重要任务,也是教育整顿成果体现的重要方面。我所在这次专项教育整顿期间,坚持了边整边改、改建并举的原则,先后建立健全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共8项,即在干警队伍管理方面,建立了《半年召开一次党风廉政建设状况分析会制度》和《实行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在管理教育方面,建立完善了《关于警戒具管理的规定和过错责任追究的办法》、《关于进一步完善我所安全稳定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后围墙两处铁门管理的规定》和《关于清理勤杂劳教人员的情况汇报》等;在生产管理方面,制定了《关于生产资料采购的管理办法》和《关于产品销售及资金回拢的管理办法》等。此外,我所财务部门在这次专项教育整顿中,还根据我所今年元月份起执行医保制度的实际,重新审视清理了我所财务管理制度,通过建立、修改和完善行政执法管理相关制度,使我所行政执法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劳动教育整体实施方案篇7

2012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了《中国的司法改革》白皮书,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姜伟表示:劳教制度为维护我国的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的一些规定和认定程序也存在问题,对其进行改革已经形成社会共识,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具体的改革方案。

劳教制度的弊端日益突出,与状况和法制进步趋势相悖。这一制度的改革与终结,是历史的必然。在社会各界多年呼吁后,中国饱受争议的劳动教养制度终于被提上改革日程。

一石激起千层浪

2012年6月,随着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对2006年发生并曾轰动一时的“湖南永州11岁被逼案”做出“驳回上诉,全案维持原判”的终审裁定,耗时六年的案件终于尘埃落定。随后,永州市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因该的母亲唐慧扰乱社会秩序决定对其劳动教养一年六个月。唐慧不服劳动教养决定,向湖南省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提出了书面复议申请,该申请经审查被受理,并依法启动了复议程序。湖南省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在复议中认为,鉴于唐慧的女儿尚未成年且身心受到严重伤害,需要特殊监护等情况,对唐慧依法进行训诫、教育更为适宜,可以不予劳动教养,并在随后的复议决定中依法撤销了唐慧的劳动教养决定。可是,“永州事件”使已经存在55年,并屡屡受到诟病的劳动教养制度再一次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劳动教养制度正式确立于1957年8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78次会议对《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的批准。根据该文件,劳动教养既是强制性教育改造措施,也是一种安置就业办法。当时,劳教人员按照其劳动成果获得工资。1979年11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并由国务院了《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明确了劳动教养的期限一般为1年至3年,必要时可延长1年。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展开并逐步深入,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越轨行为日益增多,劳教的对象开始逐渐扩大。1982年1月,国务院转发了公安部制定的《劳动教养试行办法》,将劳教人员范围从城市扩大到农村,劳教对象放得更宽,只要实施了刑法和行政法禁止的任何行为,违法情节又不够刑事处分的,理论上都可以成为劳动教养的处罚对象。

公安部在2005年9月的规定中,将赌博、传播物品相关行为纳入劳教调整范围。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开始实施,各地劳动教养工作管理局纷纷加挂戒毒管理局的牌子。中央政法委2009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涉法涉诉工作的意见》把“违法闹访”也纳入了劳动教养的对象。

目前,劳教人员结构中占绝大多数的是三类人员:习惯性偷盗者、者、寻衅滋事和打架斗殴者。截至2010年,我国已有劳教场所300多处,干警职工10万余人,累计教育、挽救、改造了近400万有轻微违法犯罪但不适宜采用刑罚处罚的人。

劳教制度的泛化与异化

劳教制度本身在合法性来源和实施程序上,存在着两个先天性不足。第一,劳教制度违背了《宪法》的有关规定,也与上位法《立法法》相冲突。根据我国《宪法》和《立法法》的相关规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只能制定法律。但可限制人身自由达4年的劳教制度的依据主要是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并非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制定的法律。第二,劳教制度实施中欠缺必要的程序保障。目前,劳动教养工作由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公安机关负责审批,司法行政机关负责管理。在决定对行为人进行劳动教养时,既不需要必要的举证、听证,更不允许被教养人员进行抗辩,只需公安机关决定,实践中的确出现了一些被滥用、侵害公民人身自由权的情形。

劳教制度以上两方面的先天不足导致它在实际运行中问题重重,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第一是“泛化”,由于劳教制度缺少基本的监督和制衡机制,比较“好用”,随意性很大,很能体现领导者个人意志。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将劳动教养高频率使用,让设在公安局的劳动教养审批委员会盖上章,就将相关人员送进了劳教所。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认为,从劳教的操作上看,剥夺和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欠缺必要的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序保障。第二是“异化”,一些权力机关把劳教制度当成迫害无辜群众和打击上访者的便利工具。

劳教制度实施中产生的“泛化”和“异化”现象,侵害了公民人权和依法治国精神,也损害了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北京大学法学院姜明安教授指出,“劳教制度应以矫治为第一诉求,目前看来,劳教的性质、作用和功能已经变味,从整体实践来看,多年施行的劳教制度功不抵过。”姜明安接着称,基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需求,在保留劳教制度的前提下,亟待对其进行重新定位和回归,这样的过程可以先从局部试点开始。

劳教改革四地试点

中央部署进行的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已明确提出“将劳动教养制度改革为违法行为教育矫治制度”。“教育矫治”是劳教制度的初衷,应当在缩短劳动教养时间的同时,改革劳动教养的管理方式,使劳教所变成劳教学校,为社会输送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自食其力的劳动者。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等十部委印发《违法行为教育矫治委员会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决定在甘肃兰州、山东济南、江苏南京、河南郑州四个城市进行劳教制度的改革试点,试点工作由违法行为矫治委员会负责,试点办公室仍设在公安局。

2011年11月,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等十部委的《试点工作方案》,被列为违法行为教育矫治试点地区的南京市政府下发《关于成立南京市违法行为教育矫治委员会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决定成立违法行为教育矫治委员会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有关人士表示,此次改革重点在于劳动教养审批环节,委员会仍设在公安机关。

在这些地方,被诟病已久的“劳动教养”制度正在被“违法行为教育矫治”所取代。试点开始后,工作重点将放在“教育”和“回归社会”上。专家认为,此次试点虽然数量不多,但是涵盖了南北方、东西部,在样本选取上有代表性,将为《违法行为矫治法》的立法工作积累经验。

改革攻坚正当其时

劳教制度改革未来走向涉及到“方向”和“力量”两个方面:“方向”上推进改革几乎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而“力量”必然是“阻力”和“动力”叠加以后的“合力”。

首先,劳教制度改革存在不容小觑的“阻力”。司法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调整公检法司几个部门的权力配置,针对劳教的立法要进行权力再分配。但是,哪个部门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力呢?改革最大的阻力在于,每个地方政府都希望保留这个他们认为威慑力和效率都非常高的管制手段。《违法行为矫治法(草案)》被连续列入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立法计划,实际审议却未见踪影,从中可以想见其间的部门博弈之艰、利益权衡之难,异常艰难的原因在于立法机关难以处理部门利益之争,更能够想象出在倒逼式改革的轨道上,公共事件所汇聚的舆论压力,尚未取得消解潜在部门阻力的绝对优势。制定《违法行为矫治法》必须考虑“从更高层面解决部门利益、地方利益之争”。

其次,从改革进程的缓慢推进甚至停滞中,明显地看出改革的既存“动力”是不足的。我们可以从“面势”、“线势”和“点势”三种“势”的营造上,进一步发掘改革的动力。

“面势”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依法执政”已被写进了国家宪法和执政党的,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明确提出“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中国政府在《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中承诺“坚持将保障人权与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结合起来”,“坚持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贯穿于立法、行政和司法的各个环节之中,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向世界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它具备宏观的“面势”效益。

“线势”上,通过在具有代表性的四个省中的四个市进行“违法行为教育矫治”试点,逐步积累局部经验,给全国范围的改革提供样本和经验。《违法行为矫治法》的立法指导思想、违法行为矫治的决定程序到社会管理方式都大变。决定程序更为严格,给被劳教人员申辩权,对决定不服可以申辩还可以到法院申诉,由法院来裁决是否应该劳教。矫治时间最长不超过1年半,矫治场所都将没有铁窗、铁门,矫治对象周末可以回家,平时可以请假回家。这些规定及其实施能为劳教改革的推开提供较具操作性的“线势”经验。

“点势”上,改革者抓住最近频繁出现的个别而又不是孤立的事件,踢出临门一脚,把劳教制度由广泛关注的社会“焦点”变为改革突破的“亮点”。综观中国的法治变革历程,很多制度嬗变的起点正是个案点燃舆论风暴之后发生的,从收容遣送制度的废止到拆迁变法莫不如此。2003年在“孙志刚案件”经媒体披露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的背景下,当年8月1日起《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如今对劳教制度的改革面临着相似的历史契机,这需要改革者敏锐地把握和推动。

劳动教育整体实施方案篇8

2019年以来,我校扎实开展办学规范大落实、突出问题大整改、教师全员大家访活动(以下简称“三大活动”),有效提升了教育群众满意度。为进一步巩固提高我校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更好的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按照市、县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经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将继续开展2021年度“三大活动”,为使活动卓有成效,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促进教育系统干部职工、教师队伍作风转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获得感,努力办好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范办学。将2021年定为办学行为规范提升年,将基本办学行为作为立校之本。依据教育部、省教育厅办学行为规定,逐条逐项对照标准找差距、改问题、促提升。

2.坚持问题导向。多渠道听取民意,查实找准突出问题。自始至终着力解决问题,以整改行动开局起步,以问题整改完善提升注入动力,以整改成效交出答卷。

3.坚持精准发力。聚焦工作细节,精准提升,分类包保要精准、逐人施策要精准、家访备课要精准、问题整改要精准、家访成效要精准、学生信息要精准、家校沟通要精准。

4.坚持领导带头。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参加活动,亲力亲为,上级带下级、主要领导带班子成员、领导干部带一线教师,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三、主要内容

(一)、办学规范大落实

认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教学管理规范,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落实国家和地方课程方案,落实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和管理规章制度。

1.严格落实免试就近入学政策。严格落实《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1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意见》(鲁教基函〔2021〕9号),科学划分学校招生片区范围。对于招生片区范围有调整的,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提前进行研判分析,综合制定工作方案预案。严格按照公布的招生片区或范围进行登记入学,不得通过笔试、面试、面谈、考察或擅自附加其他任何条件招生,不得跨区域、跨范围招生,不得在开学前后采取考试方式分班。

2.严格落实办学条件标准。通过均衡师资配置,实现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全面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消除大班额。严格按照规定班额招生,坚决杜绝新入学年级产生新的大班额现象。

3.落实五育并举。坚持德育为先,将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全过程,建立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筛查、识别和干预机制,健全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提升智育水平,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实施教学,确保全部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加强因材施教。强化体育锻炼,保护学生视力健康,每年至少举办1次学生运动会,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校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确保学生达到体质健康合格标准,掌握1至3项运动技能。增强美育熏陶,每年至少举办1次学生全员参与的校园艺术展演活动,培养每位学生学会1至2项艺术技能。加强劳动教育,落实劳动教育课时,开展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建立学生值日制度,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4.严格规范日常考试。一律不得组织入学分班考试,严禁划分重点班、普通班或快慢班,全面推行零择班、阳光分班。每学期不超过2次统一考试。全面实行等级评价,不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及排名。

5.加强作业布置管理。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年级统筹作业布置。平均不超过90分钟,初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周末、寒暑假、法定节假日也要控制书面作业时间总量。鼓励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教师要对布置的学生作业全批全改,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强化作业批改与反馈的育人功能,通过作业精准分析学情。

6.加强学生手机管理。落实“济宁市学生手机管理规定”,学校应当告知学生和家长,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校应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建立班主任沟通热线,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

7.加强学生睡眠管理。初中生应达到9 小时;初中一般不早于8:00,初中生一般不晚于22:00。个别学生经努力到就寝时间仍未完成作业的,教师应有针对性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加强学业辅导,提出改进策略,如有必要可调整作业内容和作业量。教师要关注学生上课精神状态,对睡眠不足的,要及时提醒学生并与家长沟通,指导学生统筹用好回家后时间,坚持劳逸结合、适度锻炼。指导家长营造温馨舒适的生活就寝环境,确保学生身心放松、按时安静就寝。

8.规范教材教辅和进校园读物管理。坚持在国家和省定目录内选用教材和教辅,坚持“一科一辅”原则,不以任何形式强迫学生订购教辅材料。不使用未经审定的教材。不得强迫学生和家长购买课外读物,严禁问题读物进入校园。

9.严格规范课程开设。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课程设置要求,开齐课程,上足课时,要保障开全开齐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安全教育、传统文化等课程。

10.严格学校安全管理。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建立健全风险防控、隐患排查、应急处置等机制,严格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校园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完善学校安全责任清单,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防范措施,及时整改各类问题隐患。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开设安全教育课,落实“每日一提醒”“1530”安全警示教育制度,每月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推进“法治进校园”,加强预防欺凌宣传教育,持续开展防溺水安全宣传教育,并通过家访、家长会、家校微信群等形式,经常向家长宣传学校开展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的情况。完善人防物防技防,推动专职保安员、封闭化管理、一键报警和视频监控配备、护学岗建设“4个100%”达标。

11.严格治理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将教师签署的《拒绝有偿补课责任书》在学校、班级醒目位置公示,在学校门口设置有偿补课举报电话公示牌。对所有在职教师进行全面排查,一经发现,立即制止,严肃处理。对认识不到位、工作不力、出现严重问题造成恶劣影响的,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

(二)、突出问题大整改

1.整改教育公平方面的问题。农村学校管理水平落后,教师流动性大,师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2.整改教育精准扶贫方面的问题。对适龄儿童失学辍学的,要及时有效地组织劝返;严禁残疾儿童教育关爱工作不到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未资助或未资助到位的现象发生。

3.整改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严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乱收费、强制或变相强制、指定订购教辅材料,收取赞助费或赞助物品、对转出学生收取管理费等现象发生。根治学校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

4.整改家校沟通方面的问题。整治学校、教师未按规定进行家访,或以电话访、到校访代替登门访,沟通方式少、频次低、态度差、实效性差,家校沟通机制不畅通,家长的意见、建议得不到及时反馈、教育政策和学校工作未能及时充分地传达给家长,家长对学校和教育工作存在误解等现象。

5.整改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整治学校存在的安全“一岗双责”责任制不完善,安全制度及安全档案还不标准、不健全、保安配备不足,物防、技防配备不达标,防火、用电、校车隐患整治不彻底。

6.整改教师管理方面的问题。在职教师组织或参与有偿补课、对学生尊爱关爱程度不够、敬业心不强、备课不充分、上课不认真、课后辅导不及时、作业批改不全面、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技能水平有待提升。

7.整改教师纪律约束的问题。学校对教职工纪律约束不严,教师通过课堂或网络等公开发表不当言论。

(三)、教师全员大家访

1.健全工作制度。学校要建立“校长带头、中层示范、育人导师为主体、全员参与”的家访工作机制。落实家访工作方案,开展家访培训。结合全员育人导师制建设,推动非班主任教师对所联系学生和所任教学科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家访。明确家访工作的周期和次数,实现每名学生每学年内至少接受一次入户家访。

2.做好访前准备。要根据学生个体情况,明确家访目的,精心设计家访内容。要通过任课教师及班级同学,广泛收集学生在校情况,包括课堂表现、完成作业、参与活动、学业成绩、同学相处等日常表现。对于特殊情况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家访策略。根据家长的工作和居住状况,提前与家长商定家访时间。

3.科学设计内容。家访时要全面了解学生在家表现、家庭情况和家庭教育情况,给予学生发展指导和家庭教育指导,特别是对学生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勤俭节约、体育锻炼、劳动教育等方面进行引导,形成家校共育合力。要对学生在校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向家长介绍学生取得的成长与进步。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与不足,从关爱学生的角度出发与家长一起商讨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

4.落实普遍家访。家访方式应根据实际,尊重家长意愿灵活确定,注重集中家访与日常家访、全面家访与重点家访相结合,加强家校沟通。在此基础上,灵活选择家校沟通方式,班主任每年入户家访一次。

5.突出重点家访。在对全体学生有基本了解的基础上,筛选重点家访对象,“一生一案”制定重点家访工作方案。对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失学辍学学生家庭、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家庭、对学校有个性化诉求的家庭等,要列入重点家访对象,每学期至少入户家访1 次。必要时,应邀请相关部门人员进行联合家访。

6.客观做好记录。家访记录是学生成长档案的组成部分,反映教师育人的痕迹,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家访人员要及时整理家访记录,通过多种形式对家访效果进行持续追踪,评估家访效果是否明显、改进措施是否落实,并及时调整和改进培养方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家访管理、创新家访形式、做好家访记录,努力实现家访高效化、实效化、科学化。

7.保护家庭隐私。家访是对学生和家庭的深入了解,对于学生身心疾病、家庭收入、父母婚恋等相关隐私必须严格进行保护,不得在任何场合随意议论学生家庭隐私。在作为家访案例介绍或典型经验交流时要隐去学生家庭隐私信息。

8.守好廉政底线。家访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延伸,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作的重要内容。家访工作人员要带着真心、爱心和耐心走进家庭,让学生和家长感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关爱。家访教师要廉洁自律,不得向家长推荐、推销教辅材料或其他收费服务,不得收受或索要财物,不接受家长的吃请,时刻保持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

9.落实全员育人责任。各校要认真制定全员育人导师制方案,以育人导师为主体、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分组,明确家访注意事项、时间节点、责任分工和家访内容,提高家访质量,覆盖学校所有学生。

四、实施步骤

活动共分四个阶段。

(一)启动实施阶段(6月16日-7月6日)

结合我校教育实际,制定“三大活动”方案,召开全校“三大活动”动员会,对“三大活动”全面安排部署;制定全员育人导师制,指导家访培训;开展自查自纠,制定问题台账,明确整改措施、责任人、整改时限等。

(二)整改落实阶段(7月7日-8月31日)

“三大活动”推进家长教育和家庭教育,凝聚家校合力;加快学校建设,均衡配置学位资源,确保招生入学工作有序进行,不产生新的大班额,做好家访工作。

(三)集中冲刺阶段(9月1日-10月31日)

以育人导师为主体,以学科老师为补充,分类别进行重点家访,进一步细化措施,家访前充分备课,确保家访对象信息精准。

(四)巩固提升阶段(11月1日-12月31日)

进行查缺补漏、完善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突出问题,形成一系列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学校管理的制度性成果。同时,制定下一年度家访方案,完善全员育人导师制方案,助推家访工作常态化的进一步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切实担负起对本单位“三大活动”的领导责任。

(二)精准制定方案。结合校情、生情,细化落实措施,明确办学规范,精准制定活动方案,确保每项工作有人负责、每个学生都有老师包保、每个问题都能跟踪到底。

(三)加强宣传引导力度。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网络、微信等载体,积极宣传推广学校在落实办学行为、整改突出问题、开展家校共育等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传播正能量,树立新风尚,扩大活动的社会效果。

XXXX中学

上一篇:传统文化的论据范文 下一篇:中医治病的基本原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