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理财方式范文

时间:2023-10-12 18:26:45

大学生的理财方式

大学生的理财方式篇1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以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发展起来,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形成了直接冲击。例如,2006年我国第一家人人贷公司宜信成立,2010年阿里巴巴成立浙江阿里巴巴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等。谢平(2012)在国内最先公开提出“互联网金融”(Internet Finance)这一概念,在《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一文中提出了“互联网金融市场交易所引致出的巨大效益将更加普惠于普通老百姓”。

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学生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悄然兴起,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分期消费服务的网络分期平台,如余额宝、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紧接着,传统的电商平台也开始参与大学生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产品得到了在校大学生的认可,参与程度迅速提高,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习惯。张玉涛(2011)分析了大学生理财的可能性与重要性;刘思婷(2014)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指出大学生进行互联网金融理财的研究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为2695.8万人,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消费市场的容量还在继续扩大。但目前大学生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存在认知偏差,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存在知觉风险,并没有树立良好的理财观念。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对理财方式的选择及影响因素。

二、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大学生理财方式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本课题组于2017年8~10月对江苏省扬州市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走访调查。调查对象主要为扬州本地各大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本组采取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通过借助问卷平台和走访发放纸质问卷两种方式作了调研。共设计了21道问卷问题,其中15道与互联网金融的认知、主观判断以及采取的行为有关。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学生有325人,问卷回收率100%,数据有效率97.5%。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中女生占55.8%,男生占44.2%,其中大三学生占大多数,经管专业的学生占主要部分。(见表1)

(二)调查结果分析

1.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大学生理财方式选择

从被调查者的理财方式来看,64.29%的学生选择了购买活期存款,51.19%的学生选择余额宝等P2P理财,购买股票和基金的各占3.57%。对于大家使用过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调查中得知,有80.95%的同学使用过余额宝,40.63%的学生使用过蚂蚁花呗。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在理财方式的选择上更加青睐传统金融银行卡活期存款,但是,余额宝类产品的兴起对高校学生使用银行存款起到了分流作用,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进行过互联网金融理财。这说明,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以及普惠金融的发展,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理财方式,理财产品更加的丰富多样,这对大学生理财市场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见表2)

2.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理财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1)性别对大学生理财方式的影响。在本次调查中发现,性别对大学生理财方式的选择有较大的影响。对理财方式的选择和性别做交叉分析发现,在选择传统理财方式的学生中,女生占64.20%,男生占35.80%,女生多于男生,而在选择互联网金融理财方式的学生中,女生占50.80%,男生占49.20%,女生仍旧多于男生,但差距缩小。由此可?,性别对大学生选择理财方式存在影响,女生比男生更乐于参与理财活动,但是互联网金融理财方式的出现正在逐步缩小性别差异。(见表3)

(2)专业对大学生理财方式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专业对大学生理财方式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商科专业学生理财的人数占比普遍高于非商科专业的学生。而选择互联网金融理财的学生中商科和非商科人数比例逐渐趋于一致,分别占51.02%和48.89%。这说明,专业的影响固然存在,但是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出现打破了专业的界限,降低了理财的门槛,让更多想要理财的大学生加入其中。(见表4)

(3)理财最低金额限制对大学生理财方式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大学生中,没有使用理财产品的人数占比,随着月均可支配费用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并且6.02%的大学生认为互联网金融产品理财最低金额没有限制,所以选择互联网金融理财。由于大学生每月生活费有限,所以每月结余的生活费也有限,理财最低金额决定了大学生所掌握的流动资金能否用于理财。余额宝的一大特点就是低门槛,理财金额低至1元,为大学生理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4)理财收益对大学生理财方式的影响。收益是影响大学生理财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调查中,19.28%的大学生认为收益率高是他们选择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主要原因。高收益往往能吸引大学生理财,较低的收益则不能有效地激发理财的欲望。以余额宝为例,它的年收益率高达3.5%~4%,甚至高于许多商业银行5年定期存款利率。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收益高于传统金融产品这一特性,使得一批大学生从传统金融理财转向互联网金融理财。

(5)操作的便捷程度对大学生理财方式的影响。如今大学生都偏好用方便快捷的方式处理问题,在调查中57.83%的大学生认为互联网金融操作方便快捷,这是吸引大学生理财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没有互联网金融之前,大部分大学生选择存活期户或存定期,常常要去线下银行办理。而互联网金融产品,把所有复杂的、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搬上线,直达手机端,而且以极其快捷个性的方式让客户迅速掌握操作方法,简洁、方便。互联网金融产品以其便捷的操作方式为大学生管理月末生活费结余提供了存储平台,方便了大学生理财。比如余额宝,交易不受时空限制,非常便利,大学生使用余额宝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习惯。(见表5)

三、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大学生在理财方式选择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难以获得系统的金融理财学习机会,缺乏理论知识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大学生从网络上或周围的人了解财务信息,少数学生通过报刊、校园课程和经验积累获得金融理财知识。这表明大多数大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财务管理,但通过互联网获得的分散知识对了解互联网金融行业没有多大帮助。只有少数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金融知识,大学生很少有机会获得系统的财务学习机会,学校的不重视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缺少必要的理财经验,没有清晰的投资方向

许多大学生认为财务管理等于投资,但事实上,投资只是财务管理的一部分,它是保存和增加资本的有效手段和工具,而不是最终目标。对于大学生来说,相关的投资理念只停留在书本上,缺乏实际的投资经验。因此,在财务管理时,盲目追求高收益,忽视其背后的高风险,不能选择正确的理财方式,对投资方向也愈加困惑。

(三)大学生资金有限,理财意识薄弱

大学生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每月的生活费有限,这影响了大学生理财的积极性。此外,许多大学生错误地认为,理财是“一锤子买卖”,也就是说,当他们有闲钱时才会管理金钱,没有闲钱时财务管理是没有必要的,因而不能持续理财。这也是理财意识薄弱的体现。

四、政策建议

(一)国家应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加强指导、鼓励创新

为了应对高校对互联网金融认知应用的问题,国家必须整顿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准入制度,完善法律法规,规范互联网金融秩序,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力度,努力打造有序、公开、公正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国家应该发挥指导作用,积极引导高校做好金融教育工作;国家应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接触、使用互联网金融,促进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

(二)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理财教育,联合家长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财

首先,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理财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和消费观念,同时开展网络诈骗教育工作。学校可以开设相应的理财基础课,增加大学生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认识;开设与理财相关的社团,搭建大学生与资深投资者面对面交流的平台。此外,家长应该与高校合作,做好对大学生的理财教育,了解孩子的消费支出情况,从而避免不恰当、不合理的理?投资。

(三)大学生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使投资理财组合多样化

投资和理财皆存在风险。大学生管理财务时,不能只关注利益而忽视风险。大学生应主动掌握基本的理财知识,应根据所掌握的理财知识充分了解理财产品后再作选择。盲目购买理财产品增加了理财风险,选择合理的理财方式可以降低理财风险,增加理财收入。同时,大学生应该进行多样化的投资理财,学会组合投资,而不是“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在降低风险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收益。

大学生的理财方式篇2

一、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在财会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在财会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是专业课程中的核心课程,有着极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对财务管理理论中的应用理论的研究。这门课程是在学生学习了财务管理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开设的,是财会专业学生在高年级才能够学习的专业课程。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中涉及的财务理论,需要学生全面掌握了经济学、企业管理、会计实务、高级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金融学、财政学、经济数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等相关知识才可以较好地领会和掌握的,因此,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在财会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高屋建瓴的作用,是各种知识的综合应用,体现了财务理论研究的全面性、综合性和应用性。

由于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受财务管理环境的影响,不同的政治经济发展阶段对财务管理理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而且还反映在财务管理方法上,所以,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包含了对所有企业都适用的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对各类企业都有的通用财务管理业务适用的通用财务管理理论(如,投资理论、筹资理论、分配理论和只对特定时期、特定企业才有的特殊业务适用的特殊业务理论(如,并购理论、企业集团财务管理、跨国业务的财务管理。这些理论分别反映了财务管理的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不同层次,高级财务管理针对的是特殊业务理论和发展理论,居于财务管理的最高层次,应用研究性很强。与财会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其他课程(如,中级财务管理相比,高级财务管理学的内容设计和安排的侧重点是那些突破了财务管理假设的有关内容。其内容更具有探讨性和研究性,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活动在实践中的丰富和完善,在本课程都得以很好体现。本课程的开设通常安排在大学三年级,对高年级学生确定毕业前论文写作方向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二、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高级财务管理是一门应用性理论研究学科,在教学方面不可仅仅局限于目前通行的传授式言堂”方法,尽管这种方法在有限的授课课时中讲授了丰富的知识,但是不符合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定位要求。所以,笔者认为,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水平,在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上应加以改革,应在使用传授式言堂”方法之外,还需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认识实习和课堂讲授相结合法等创新方法。

(一)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和对已掌握知识的运用能力。采用该教学法的形式比较灵活,可随时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听课情况,就某方面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不必点名让学生回答,学生思考后可即时讲出自己的想法。该种方法有利于引导学生认真听课,跟随教师授课内容积极思考,活跃课堂气氛。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法律专业的课程中被运用得较多。该方法通常的做法1般是先由教师对某章节的主要内容进行讲授,然后给出学生案例,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这种案例教学方式的好处是,学生可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对案例进行分析;其不足之处表现为有的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不甚重视,对案例分析应付了事,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是浪费时间。对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来说,这种先讲授后案例分析的方法仍可运用,但不可频繁,避免学生得案例分析运用疲劳症。

考虑到修学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学生都是大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较多的财会知识、金融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统计学知识和数学知识等,所以,在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另外一种可以使用的案例教学方式是先案例后讲授。教师可对某一章节的重点内容先给出案例,让学生运用以前已经掌握的各种知识先对案例分析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由教师针对其不足,将本案例中所需要的本章节内容讲授出来,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将丰富的知识结合案例传授给学生,也规避了学生案例分析应付和知识内容重复、课堂时间浪费等问题。

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中的并购管理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两部分内容涉及的知识广泛,都各包含两章以上甚至三章内容需要讲授,其中的大量案例都是企业的实际操作和实践,所以,并购案例和企业集团筹资管理案例、投资管理案例等都需要学生加以分析。笔者认为,这些内容应将先讲授后案例方式和先案例后讲授方式交替使用,效果会更好。

(三)认识实习和课堂讲授相结合法

作为财务工作者,最主要的任务是解决企业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分配活动出现的资金问题。所以,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与中级财务管理课程1样,都要求学生在学修该课程后能具有很好的财务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财务管理课程时应作出课时的科学安排,应给学生到公司财务部门顶岗实习的时间和机会安排。这个实习任务的时间最好安排在授课学期的前一个假期或授课学期开学之初,让学生对财务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和企业财务活动有感性认识之后,带着对相关知识的渴求在课堂听课,事半功倍。

(四)授课方式与课程考试方式相结合

过去教师满堂灌的知识注入式授课方式下对应的考试方式往往是考卷测试,但在高级财务管理课程采用多种授课方式并存的情况下,只通过一纸试卷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显然有失偏颇。对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测试方式,可以在学期内就同步进行。每堂课或每个内容学习结束之后,就可采用实习报告、学习心得、案例分析报告、问题论述、问题简答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加以考核并计入平曰成绩,期末考试可采用闭卷测试、写小论文等形式对学生考核,对平曰成绩和期末成绩综合计算,最后得出学生的本门课程的总成绩。该种课程考试方式和成绩计入方式不仅是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手段,更是促进教与学、提高听课率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认真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三、结语

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是财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不仅应有准确的课程定位,更要与时俱进地对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授课方法加以改革,将授课方式多样性和考试方式的灵活性紧密结合,以达到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

大学生的理财方式篇3

【论文关键词】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虽然各行各业都需要财务管理人员,但具体到实际工作之中,不同行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需求是不一样的。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都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而且规模不断壮大。相对于综合性大学和各类财经类院校来说,地方工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无论在办学实力、师资力量、科研能力、生源质量还是在教学模式等方面都不占优势,加之这些地方工科院校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多缺乏一个合理的市场定位,导致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与综合性大学大同小异。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制约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创新,而且还导致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缺乏特色,就业前景非常不容乐观。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地方工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必须进行重新定位,培养有特色的、具有竞争优势的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才能确保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生存与发展。

一、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何谓“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在1998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的主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其内涵是一种教育思想和体现教育思想的教学运行方式,包括教育目标和培养方式,其外延是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活动运行机制和非教学培养途径等。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三个关键要素:一是目的要素:培养目标,是全部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结果的依据。二是内容要素:教育内容是为实现教育目标经选择而纳入教育活动过程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的总体,一般以课程的形式体现。三是方法要素:培养方式是为实现教育目的、掌握教育内容而采用的程序、方式和手段的总和。培养方式既包括教育活动的方法,也包括教育活动的程序。

为了揭示地方工科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笔者搜集了华东地区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培养方式,并将其与这一地区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进行比较,发现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无法体现其“工科特色”与“地方特色”

财务管理专业是1998年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大类下的一门二级学科。从地方工科院校的发展历史来看,其学科发展重点集中在工科学科方面,财务管理专业大多是这些学校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和追求规模扩张的大背景下开设起来的。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主要是学生在毕业时能够掌握很好的操作和实践能力,能从事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及中小企业等各类组织机构的财务管理和咨询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但大多地方工科院校在制定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大多忽视了学校的整体定位与办学特色及专业自身条件,一味盲目跟从其他高校的做法,致使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根本没有体现其“工科特色”和“地方特色”。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缺乏特色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主要是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院校的师资条件及学生特点制定。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满足就业为导向,以金融学为理论基础,以会计学为商业语言,以管理学为工具或手段,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我国大多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没有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和办学优势,或者盲目跟风,模仿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或者将会计学科与金融学科的相关课程简单拼凑,或者是因人设课,而且大纲多强调对理论课的考察,对实践课的要求相对较弱。这种课程体系不仅没有反映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更没有体现出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3.培养方式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有其特殊性,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强调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协调发展。但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理论教学所占课时比重较大,课内实践教学课时不足。即使建立了相关实训模拟实验室,但由于实践教学软件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不高,实验室使用的软件版本滞后于企业实际使用的网络版操作系统,致使学生所学与企业实际操作相对滞后。再加上财务管理部门属于敏感部门,学生很难找到较对口的单位实习。结果,实践教学环节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学生只能掌握一些抽象化的概念和原理,实际操作能力较差。

二、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剖析

1.教育观念滞后,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

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否清晰准确,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办学较晚,加之地方工科院校长期以来受地方政府的扶持,在计划经济体制及“以我为中心”的惯性思维和制度影响下,这些高校大多缺乏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和超前意识,办学理念也不十分明晰,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缺乏认真、系统的分析和思考,导致人才培养缺乏合理的市场定位,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学校办学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严重脱节。

2.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从师资队伍看,地方工科院校在一定程度上主要原有的会计专业师资,或者是从其他相关管理学科上临时转过来的老师,具有金融学、投资学、理财学知识背景的老师所占比例偏少,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所占比例更少。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基本还是空白。加之目前,很多地方工科院校师资管理的激励导向和激励机制不合理,在唯科研论激励机制的驱动下,许多专业教师只专注于做科研,而教学只要做到学生不提意见就了事,再加上开新课的收益很少,导致教师既不愿改进和更新所教授的课程,更不愿意开设新的课程,只是维持现有的教学秩序正常运行而已。

3.实践环节经费投入不足,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地方工科院校的学科发展重点集中在工科学科方面,财务管理专业大多是学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和追求规模扩张的大背景下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获取经济效益开设的。相对于工科专业来说,财务管理专业普遍被认为是低成本高收益的投资,因此,许多工科院校都积极开办财务管理专业,但是一旦开设后,由于资金投入的力度远达不到所需的要求,结果只能购置水平较低的设备,导致相关实验室的建设水平不高,再加上地方工科院校在财务管理领域建立的实习基地普遍较少,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

三、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议

1.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彰显“地方”特色与“工科”特色

地方工科院校是面向地方、面向市场办学的主体,具有地方性、工程应用性和大众性的办学特征。[2]由于其办学定位、资源优势、服务对象、招生对象、就业面向都在地方,因此,其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直接驱动力,既要准确把握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与地方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密切结合,又要了解行业和企业对财务人员的需求,坚持地方特色,体现地方特色,为本地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

此外,建设富有特色的专业也是高校在新形势下求得生存和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地方工科院校在制定其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时应从人才市场细分和就业目标定位的视角出发,依托其工科背景,体现其工科特色,培养具有工科优势的复合性会计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构建以目标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地方工科院校本科教育是以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为导向的专业教育,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是为学生进入现实和未来市场就业或创业做准备的教育,它所关注的焦点,在于尽可能地提高受教育者适应当前与未来产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创新性能力。为此,地方工科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以“拓展宽口径的商业知识和培养一个成功的财务人员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为目标,以课程整合、体系优化与学生整体知识结构设计为重点,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所在地区行业、产业和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知识,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科知识进行重组,实施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基础课程+金融投资课程+会计专业课程”三层次课程体系。与此同时,针对地方与行业发展需求、学生基础、兴趣与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教学的不同要求,设计弹性化的课程模块,并通过专业方向的二次分流实施分流培养,从而把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专业方向有机结合,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公共基础和学科专业基础,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目标更贴近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增强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

3.以学生最优化发展为出发点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

大学生的理财方式篇4

【论文关键词】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虽然各行各业都需要财务管理人员,但具体到实际工作之中,不同行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需求是不一样的。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都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而且规模不断壮大。相对于综合性大学和各类财经类院校来说,地方工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无论在办学实力、师资力量、科研能力、生源质量还是在教学模式等方面都不占优势,加之这些地方工科院校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多缺乏一个合理的市场定位,导致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与综合性大学大同小异。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制约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创新,而且还导致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缺乏特色,就业前景非常不容乐观。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地方工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必须进行重新定位,培养有特色的、具有竞争优势的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才能确保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生存与发展。

一、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何谓“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在1998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的主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其内涵是一种教育思想和体现教育思想的教学运行方式,包括教育目标和培养方式,其外延是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活动运行机制和非教学培养途径等。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三个关键要素:一是目的要素:培养目标,是全部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结果的依据。二是内容要素:教育内容是为实现教育目标经选择而纳入教育活动过程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的总体,一般以课程的形式体现。三是方法要素:培养方式是为实现教育目的、掌握教育内容而采用的程序、方式和手段的总和。培养方式既包括教育活动的方法,也包括教育活动的程序。

为了揭示地方工科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笔者搜集了华东地区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培养方式,并将其与这一地区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进行比较,发现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无法体现其“工科特色”与“地方特色”

财务管理专业是1998年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大类下的一门二级学科。从地方工科院校的发展历史来看,其学科发展重点集中在工科学科方面,财务管理专业大多是这些学校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和追求规模扩张的大背景下开设起来的。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主要是学生在毕业时能够掌握很好的操作和实践能力,能从事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及中小企业等各类组织机构的财务管理和咨询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但大多地方工科院校在制定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大多忽视了学校的整体定位与办学特色及专业自身条件,一味盲目跟从其他高校的做法,致使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根本没有体现其“工科特色”和“地方特色”。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缺乏特色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主要是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院校的师资条件及学生特点制定。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满足就业为导向,以金融学为理论基础,以会计学为商业语言,以管理学为工具或手段,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我国大多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没有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和办学优势,或者盲目跟风,模仿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或者将会计学科与金融学科的相关课程简单拼凑,或者是因人设课,而且大纲多强调对理论课的考察,对实践课的要求相对较弱。这种课程体系不仅没有反映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更没有体现出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3.培养方式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有其特殊性,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强调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协调发展。但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理论教学所占课时比重较大,课内实践教学课时不足。即使建立了相关实训模拟实验室,但由于实践教学软件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不高,实验室使用的软件版本滞后于企业实际使用的网络版操作系统,致使学生所学与企业实际操作相对滞后。再加上财务管理部门属于敏感部门,学生很难找到较对口的单位实习。结果,实践教学环节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学生只能掌握一些抽象化的概念和原理,实际操作能力较差。

二、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剖析

1.教育观念滞后,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

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否清晰准确,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办学较晚,加之地方工科院校长期以来受地方政府的扶持,在计划经济体制及“以我为中心”的惯性思维和制度影响下,这些高校大多缺乏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和超前意识,办学理念也不十分明晰,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缺乏认真、系统的分析和思考,导致人才培养缺乏合理的市场定位,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学校办学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严重脱节。

2.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从师资队伍看,地方工科院校在一定程度上主要原有的会计专业师资,或者是从其他相关管理学科上临时转过来的老师,具有金融学、投资学、理财学知识背景的老师所占比例偏少,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所占比例更少。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基本还是空白。加之目前,很多地方工科院校师资管理的激励导向和激励机制不合理,在唯科研论激励机制的驱动下,许多专业教师只专注于做科研,而教学只要做到学生不提意见就了事,再加上开新课的收益很少,导致教师既不愿改进和更新所教授的课程,更不愿意开设新的课程,只是维持现有的教学秩序正常运行而已。

3.实践环节经费投入不足,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地方工科院校的学科发展重点集中在工科学科方面,财务管理专业大多是学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和追求规模扩张的大背景下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获取经济效益开设的。相对于工科专业来说,财务管理专业普遍被认为是低成本高收益的投资,因此,许多工科院校都积极开办财务管理专业,但是一旦开设后,由于资金投入的力度远达不到所需的要求,结果只能购置水平较低的设备,导致相关实验室的建设水平不高,再加上地方工科院校在财务管理领域建立的实习基地普遍较少,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

三、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议

1.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彰显“地方”特色与“工科”特色

地方工科院校是面向地方、面向市场办学的主体,具有地方性、工程应用性和大众性的办学特征。[2]由于其办学定位、资源优势、服务对象、招生对象、就业面向都在地方,因此,其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直接驱动力,既要准确把握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与地方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密切结合,又要了解行业和企业对财务人员的需求,坚持地方特色,体现地方特色,为本地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

此外,建设富有特色的专业也是高校在新形势下求得生存和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地方工科院校在制定其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时应从人才市场细分和就业目标定位的视角出发,依托其工科背景,体现其工科特色,培养具有工科优势的复合性会计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构建以目标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地方工科院校本科教育是以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为导向的专业教育,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是为学生进入现实和未来市场就业或创业做准备的教育,它所关注的焦点,在于尽可能地提高受教育者适应当前与未来产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创新性能力。为此,地方工科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以“拓展宽口径的商业知识和培养一个成功的财务人员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为目标,以课程整合、体系优化与学生整体知识结构设计为重点,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所在地区行业、产业和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知识,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科知识进行重组,实施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基础课程+金融投资课程+会计专业课程”三层次课程体系。与此同时,针对地方与行业发展需求、学生基础、兴趣与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教学的不同要求,设计弹性化的课程模块,并通过专业方向的二次分流实施分流培养,从而把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专业方向有机结合,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公共基础和学科专业基础,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目标更贴近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增强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

3.以学生最优化发展为出发点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

大学生的理财方式篇5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双学位;财务管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076-03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双学位是学生在攻读第一专业(即主修专业)学士学位的同时,又修读不同学科门类的另一专业学士学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给了双学位本科教育在培养模式上的认可,学科间的融合、渗透则给了双学位本科教育存在的土壤。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双学位本科教育定位于提升就业能力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1]从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考虑,培养学生财务能力的关键是要按照“以学生为本,传授财务知识,培养学生就业财务能力,提高财务素质,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来组织教学。

一、双学位学生就业财务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对双学位学生就业财务能力培养涉及到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的教学内容,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手段,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根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双学位教学培养方案,明确学生就业财务能力培养的“财务活动―财务内容―财务处理方法”的教学模式。[3]

1.明确财务活动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培养双学位学生财务管理能力的理论,让双学位学生明确以下财务活动。(1)筹资财务活动,活动围绕平衡风险和成本,以最小的资本成本筹集到企业所需要的资金,为企业筹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制定企业筹资战略;(2)投资财务活动,活动围绕选择最优方案进行,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制定企业投资战略;(3)营运资金财务活动,活动围绕提高营运资金使用效果进行,为企业营运资金经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制定企业营运资金战略;(4)利润分配财务活动,活动围绕利润分配顺序进行,为企业利润分配经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制定企业利润分配战略。

2.体会财务内容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明确财务活动基础上,有效地直接参与财务活动的具体内容,根据培养学生财务能力教学进度设置出的财务内容为:筹资财务内容、投资财务内容、营运资金财务内容和利润分配财务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始终围绕需要考虑财务内容有哪些,需要解决财务问题有哪些,根据财务活动,明确具体的财务内容。根据从事财务活动应具备的技能,分解出具体财务活动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训练中,学生运用处理财务活动的手段方法,解决企业财务活动中所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学生通过对各项财务活动的逐一训练和掌握,从而具备或形成企业财务活动所需的实践技能。(1)在筹资财务活动中,教师将筹资财务活动分解成3个学生需要考虑财务内容:筹资成本财务内容、筹资风险财务内容和资本结构财务内容。其中,筹资成本财务内容分为更具体的个别资金成本和综合资金成本2个财务内容;筹资风险财务内容分为更具体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2个财务内容。促使学生明确筹资财务活动手段和方法。(2)在投资财务活动中,教师将投资财务活动分解成学生在将来就业时需要考虑财务内容:投资收益评价和投资风险评价两方面的财务内容。投资收益评价财务内容可具体为投资估算和投资收益分析2个财务内容;投资风险评价财务内容可具体为投资期望值估算和投资风险分析2个财务内容。学生明确投资收益评价和投资风险评价技术方法、分析方法和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3)在营运资金财务活动中,教师将营运资金财务活动分解成2个学生在将来就业时需要考虑财务内容:流动资产财务内容和流动负债财务内容。促使学生明确营运资金财务活动手段和方法。(4)在利润分配财务活动中,教师将利润分配财务活动分解成2个学生在将来就业时需要考虑财务内容:分配顺序财务内容和分配方案制定财务内容。学生明确利润分配顺序和分配方案技术方法、分析方法和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

3.实施财务处理方法的教学模式。围绕财务活动和财务内容提升学生财务管理能力,教师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有效地完成相关的财务任务;学生充分运用以下两个方面的财务分析方法完成相关的任务:(1)指标计算方法,包括个别资金成本、综合资金成本、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和投资收益分析指标等。(2)财务信息评价方法,学生掌握利用财务资本资料,通过分析已形成的资本结构,对企业资本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学生掌握利用财务投资资料,对投资风险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学生掌握利用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资料,对企业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利用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学生掌握利用利润分配资料,对企业利润分配方案制定。

二、培养学生就业财务能力的教学取向[4]

1.师生互动中的以财务活动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就业财务能力教学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地接受财务活动相关知识教学,体现师生之间互动性。实施以财务活动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基本要素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学生就业财务能力培养中,教师顺利将以财务活动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所包含的知识点或相关技能准确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主动地运用知识点,这是教师“教”的关键。采取学生是主体,教师服务于学生,开展以财务活动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信息传输方式。学生能有效地参与财务活动过程,教师按教学进度讲授以财务活动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并根据财务活动任务,让学生运用正确进行指标计算方法和财务信息评价方法。

2.培养以财务活动为核心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就业财务能力的教学中,应有效培养以财务活动为核心的创新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对培养学生就业财务能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兴趣。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出便于有效地提高学生以财务活动为核心的创新思维能力教案。运用多媒体教学对财务活动的相关案例进行讲解和比较直观的演示。在演示财务活动过程中,学生自觉地进入财务活动过程中。在教案中,体现筹资财务活动的筹资成本、筹资风险和资本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案例;体现投资财务活动的投资收益评价技术和投资风险评价技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案例;体现营运资金财务活动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案例;体现利润分配财务活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案例。

3.提高以财务活动为核心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培养学生就业财务能力教学中,应有效提高学生以财务活动为核心的综合应用能力,注重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为学生服务。教师应通过各种教学形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财务技能的兴趣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1)讨论课教学形式。教师事先收集一些符合教学内容的企业实际案例,包括企业的基本情况分析、产品经营业务分析、公开报送的各种财务报表分析等相关资料;随后教师根据课堂讲授的相关内容拟定讨论题目。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时,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将一个自然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先组织安排各个小组讨论,然后由各小组选派自己的代表到讲台发言,宣讲分析过程。教师在讨论整个过程中,善于引导,使各组学生围绕主题开展争论,同时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来,并做到各抒己见。讨论结束时,作为教师及时地总结,简要复述讨论过的观点,对争论较大尚无定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把争论的本质问题理清楚,指导学生进一步思考。(2)平时课堂提问教学形式。教师面对学生提问,教师给出详尽的综合运用分析资料,自由地让学生抢答,学生自由发挥。对每位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指出正确与否。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敏捷分析问题的能力。(3)课后布置实验资料教学形式。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基本财务资料,运用所学的指标评价分析方法等,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有效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双学位培养学生就业财务能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取向,应该是学生适应社会的以财务活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取向。培养学生就业财务能力的“财务活动―财务内容―财务处理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取向对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双学位培养学生就业财务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峰.双学位本科教育定位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8,(1).

[2]李茜.提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财务分析能力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10,(2)

[3]李茜.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财务分析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方法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3,(1)

[4]王文静.中国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学为导向”综合型课堂教学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基金项目:2009年山西省教育厅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提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财务分析能力的研究”(晋教高[2009]44号);山西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的研究”(YB-201309)。

大学生的理财方式篇6

关键字:大学生;理财观念;消费方式

 

 

一、大学生理财发展概述

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中的大部分人每月自己支配着一定数额的零用钱,这些钱的来源不同,有的完全由家庭支持,个别完全是自己双休日、假期等打工的收入,有的是二者兼有。从零用钱的数额来看,除向学校缴纳学费、住宿费等费用外,现过半数的大学生月生活开销在500—1000元,平均在1000元左右,小部分大学生每月能支配1500元以上。除去必要生活费的开支,他们很多人还留有一定的“流动资金”。

(一)大学生理财投入水平

由于大学生每月可支配资金有限、理财意识不强,大学生理财投资整体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许多大学生认为只需要打理好每天的生活就好,并不需要专门划分出一些资金进行理财投资。还认为理财投资收益较少,手续又比较麻烦,没有进行理财投资的必要。

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于理财都是持观望状态,他们缺少理财知识,人对于金钱都有一种看重,现在骗子太多,好多大学生觉得把钱投资进去,还能不能收回成本,因为投资有风险,他们的钱来源单一,害怕被骗、不懂,所以大部分大学生对于投资理财方面都没有什么经验,都存在顾虑。据调查显示,读金融专业的学生,理财观念会比不是读金融的学生高,他们也更愿意去投资理财,因为他们学金融投资,观念改变,所以他们的理财投入水平就会高。但是除了金融专业的大学生外的其他大部分学生,对理财投资是少之又少。

(二)大学生理财方式

当代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流动资金”,在选择传统银行存款的同时,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涉足新型的理财方式,如支付宝、余额宝、招财宝存款方式进行理财。即使是在这种投资理财方式多元化的大环境下,大学生由于用于投资的资金不多、投资风险承受能力较小,大多数选择较保险的存款方式进行理财投资。

在调查中,大学生最主要的理财方式和途径是银行存款和支付宝、余额宝、招财宝存款这类只作储蓄用途而无法产生多余价值的存款类方式,而对于股票投资、基金投资、保险等方式则少有人选择。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理财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大学生对于理财活动的态度却十分尴尬。对理财活动兴趣不大或没兴趣的人仍占多数。

二、大学生理财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经济独立意识较差

1.经济来源单一

调查结果显示,有88.54%的大学生依靠家庭提供生活费。这是现阶段我国大学的普遍情况,大学生已经习惯了依赖父母,而且绝大多数大学生打工的目的是为了增长社会阅历,而不是为了补贴生活费。这反映了我国大学生经济独立意识普遍较差。

2.存在“面子”消费

据了解,部分大学生存在攀比消费和超前消费现象。一些同学表示,为了购买某些奢侈品或者价格较高的物品,他们不惜节衣缩食,以泡面度日,甚至牺牲其他的必要开支或者向其他同学借钱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这些情况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大学生消费时不量入为出,而虚荣心的驱使极易形成无休止的“面子”消费。

(二)理财观念淡薄,长远思考欠缺

1.储蓄观念淡薄

据了解,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一个学期的花费没有具体预算,因为缺乏合理预算,生活上的支出比较随意,结果经常是前松后紧。对于每月定时提供生活费的大学生来说,多数同学都是“月光族”,有些甚至于月末要向别人借钱度日。

2.理财习惯不良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50.2%的大学生有记账的习惯,而其中仅有24.51%的大学生会对所有支出有记账,剩余的25.69%的大学生会对数额较大的消费有记账。这显示了多数大学生没有良好的理财习惯,这对其日后的消费理财发展极其不利。当前的市场经济,能够产生暴利的投资理财领域几乎不存在了。要理财致富,就要依靠长期的资金运作进行投资来积累财富。

(三)理财知识缺乏,理财方法单一

1.理财观念认识存在偏差

不少大学生认为,理财就是进行投资,自己的钱不多,都是父母给的,根本用不着理财。其实这是对理财概念认识上的一种偏差,投资当然是理财的重要内容,然而对于资金不多,刚刚开始掌握一定资金支配的大学生来说,财务规划是远比投资更重要的内容。所以记账,是大学生理财需要学会的第一项理财技能,也是培养大学生理财意识的关键步骤。

2.理财方式保守单一

据调查可以知道,绝大部分大学生都是通过银行存款、支付宝、余额宝、招财宝存款方式进行理财。这种通过存款理财的方式虽然收益低、但风险也低,比较适合大学生进行稳定投资。少部分大学生通过购买股票、基金的比例占9.49%,购买保险的比例占2.37%,做小生意的比例占3.95%。即使是在这种投资理财方式多元化的大环境下,大学生由于用于投资的资金不多、投资风险承受能力较小,大多数选择较保险的存款方式进行理财投资。

三、对大学生理财的建议

(一)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

大学生应学会理性消费,不但要注重改善自身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结构,也要克制消费欲望的膨胀,在满足自身精神条件的情况下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经济条件。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关键在于自身,我们应该积极积累消费经验,学习消费知识,遵循正确的消费原则,杜绝从众盲目消费、攀比消费、情绪化消费等不良消费行为。大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才能为更好地进行理财投资打下基础。

(二)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学习更多的理财知识

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对于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大学生树立理财意识的首要条件。我们应该学会衡量、预测与分析金钱在投资理财中的分配比例,也要学会明确参与投资理财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把提升自身理财能力作为最终的目标。大学生应利用空闲时间学习必要的理财理论知识,比如可以参加学校开办的投资与理财的专业课、公选课和主题讲座等,不断拓展自身的投资理财相关知识,逐步培养自己的理财意识,充分了解消费、金融及投资方面的相关知识,学会合理的安排个人的财务开支。

(三)积极参与投资理财活动,增强大学生理财能力

大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掌握基本的投资理财知识的基础上,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家庭经济条件和当地物价水平,建立一个个人财务账簿,记录平时自己的各项支出,以便更好地确定投资理财的分配比例。同时,大学生也要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学校举办的投资理财活动,比如模拟炒股比赛、ERP沙盘大赛、理财辩论赛等,从而积累实践经验,加深对理财知识的理解和增强自身的理财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凤林.大学生理财[M]. 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

大学生的理财方式篇7

关键词:财务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28-03

《财务分析》为浙师大职教学院财务会计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是在《财务管理》课程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学生财务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本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财务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领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明确作为财务分析师或分析人员应如何阅读与分析财务报表、如何分析财务活动状况、如何评价财务绩效。财务分析无论对企业的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职工,还是对政府、客户、供应商等都是十分重要的。财务分析将为各个分析主体进行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控制和财务评价等提供可靠信息。也就是说,财务分析最终是为企业等各个主体服务的,如果《财务分析》课程仍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传授理论知识和分析技巧给学生,与实践相脱节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对财务分析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笔者旨在研究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出发,找出更为有效的《财务分析》教学新模式,特别是应当提高学生财务分析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以满足现代企业财务分析岗位的需求。

一、《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模式现状

现在,《财务分析》课程是以财务分析理论为中心来组织教学的模式,是理论加上说明式的,该课程的学生适应能力差,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很难适应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教学内容以理论教学为主。近年来,高校《财务分析》教学在教学内容等方面做了较大变更,但是教学模式仍以书本为中心,仍用注入式、灌输式教学,偏重于照本宣科的传授,《财务分析》教学还是没有改变日常课堂教学轻实践、重理论的现状。教师日常教学侧重于财务分析理论、分析方法和分析技能的传授,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学习积极性相对较弱。

2.教学案例资源匮乏。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在财务分析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理论知识按照预先设计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总结而达到教学目的方法。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是主体,而老师只是起辅助作用。在教师所采用的财务分析教案当中,我们一般从始至终只是使用一份案例,因为这样可以保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学生在思路上也不会容易混乱。但是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和更新,书本内的案例已经显得落后,教材中的个别案例已经远远不够我们教学使用,资源相对较少。并且相对于新《会计准则》而言,书中的案例明显过于陈旧。

3.教学手段落后。财务分析是以会计信息为主要依据,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入流出情况、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财务综合能力以及企业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门学科。而以往我们使用的老旧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缺乏创新,只是一味地依照旧的教学手段实施教学,学生学到的知识缺乏深意,很难掌握其中技巧,已经难以满足现在社会的岗位需求。

4.教学方式单一。现在的教师很大程度上仍然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大部分教师仍然坚持以老师的教学思想为主,学生听从老师的安排,而往往很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一味地盲目服从老师的安排,即使有了新颖的想法,也因为与老师的理念不相符而被,慢慢的学生在学习中不再主动,不再独立思考,他们会觉得既然老师无法认同自己的观念,那就跟着老师脚步学习,老师做什么,学生照做。时间久了学生的创新理念被埋没了,而老师在教学效果中也很难发现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不能及时修改自己的教学方式,降低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式是一种单向的教学方式。

二、传统《财务分析》教学模式的弊端

1.教学内容以理论教学为主给学生造成的不利影响。传统的教育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独立思考,照搬照抄的学习方法,也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和自主学习。学生在校学好理论基础,但是动手能力相对较差,即使平时有实际动手练习操作,也多半在老师的示范下完成,对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能力和操作能力还是难以掌握。学生修完财务分析课程以后,掌握了基本财务分析理论、分析技能和分析方法,但在学生走进企业进行实习或者正式工作中,面对企业的财务报表,却不知如何下手,平时学到的各种财务分析方法和理论知识好像无用武之地,不知道该怎样运用到实际企业财务分析中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的能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都相对较差,难以符合企业和各单位的在财务方面的用人要求。

2.教学资源匮乏给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教学资源匮乏导致课堂教学不生动,效果较差,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走上财务分析工作岗位后,无法学以致用,可能跟企业实际情况脱节。新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动势必对财务分析理论造成影响,而教师所用的教材明显滞后,案例也都过于陈旧,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3.教学手段落后给教学带来的影响。由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少,教学效果差,而财务分析数据庞大,有些数据甚至是以“兆”为单位的,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及时提供财务分析信息。而且,财务分析主要是分析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等图表为主,仅以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做到图表展示的完整性。

大学生的理财方式篇8

财务管理是财经类各本专科教育的主要课程,是学生在修完财务会计等有关专业课程基础上开设的、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财务管理内容涉及到企业财务活动的各个方面,具有内容复杂、计算公式多、理论知识点多的特点。学好这门课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理财理论水平的需要,更重要是为了增强学生未来就业竞争能力的需要。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自由贸易、投资和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在理论上、创新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强化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如何搞好新形势下财务管理课程体系的教学,如何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综合业务素质财务管理人才,是现阶段财务管理教学工作者应重点思考的问题。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提出本门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

二、财务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模式定位不准确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本科教育已经完成从精英到大众的转变,大学生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一般专业人才,而不是精英人才。但多数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是定位为:“培养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很显然,这种定位不够准确,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上的“越位”,尤其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更为突出。虽然部分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也开始偏重“应知”、“应会”,要求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进行灵活应用及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又严重不足,在教学中增加了实训内容和实训环节,但大都又流于形式。

(二)专业课程体系不确定,教学内容滞后 纵观现有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都是围绕学科体系进行课程设置,整个教学体系还是围绕教育部的教学任务来进行设计,对于实现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融合还存在较大的问题,且实践的可操作性以及实施效果都有待进行改善。

未形成统一、系统的规范体系。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和金融知识,但目前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和教学方向都不尽相同,有的侧重财务会计,有的侧重投资金融,到目前为止,未能形成统一、相对独立、系统的体系。我校2011届财务管理专业虽然设有投融资和理财两个方面,但是在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基本相同。

教材内容偏重上市公司,企业价值评价方式单一。现行财务管理教材中的许多理论和决策方法主要针对上市公司,对非上市公司并不适用。首先,在我国市场经济中,中小企业已经逐步占据企业总产值的相当大的部分,而财务管理中的许多决策理论方法根本无法得到应用。其次,对学生而言,毕业后能进入上市公司工作的也是凤毛麟角。最后,现行的财务管理教材上基本都是采用西方理论,而西方与我国企业理财环境差异较大,导致财务管理教学内容与现实工作内容的差距。因此,许多学生在工作之后,会感觉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脱离较大,不能学以致用。

现行财务管理教材中,在进行公司价值评价时,决策的唯一标准是价值,根本不考虑非价值类指标的存在。但在实际生活中,公司在实现企业价值同时,还给社会带来其他问题,如引发环境污染、员工的社会保障不到位、质量下降带来的产品不安全、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为企业经济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企业不仅应承担社会责任,也应履行其社会价值,这是财务管理决策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另外,财务管理决策大多依赖量化因素,也未能考虑公司文化制度等难以量化的因素。

(三)专业课程间内容交叉重复问题突出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均设置会计课程,恰恰财务管理与某些会计课程如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从内容到方法体系存在着边界交叉和内容重复现象。这种局面不利于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的优化,导致资源浪费,给实际教学带来很多困难。同时部分高校压缩课时,减少了学生自学与实践时间,降低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学生倦怠情绪的出现。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 虽然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但始终没有很好地和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教学模式依旧过于呆板统一。例如,在教学方法上,占主导地位的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方法,图解式、启发式、情境式教学在教学方法中比重不大;在教学管理上,学分制仍是学时制的复制,没有将规定性与选择性很好结合;在教学手段上,虽然也采用计算机等多媒体,但其结果又是将多媒体作为媒体播放器,实际教学过程中又产生人和机、教学内容和方法不相融合的诸多矛盾。

(五)教学评价方式、环节单一 目前财务管理课程考核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成绩,而期末考试又主要是对相关概念、相关公式等基础性内容的考查,学生平时放松学习,考试前临阵磨枪考前突击复习,最终也能及格。考试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兴趣,造成学生综合素质低,核心能力差。这种教学评价模式严重脱离了人才培养目标,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牢固理解和掌握。

三、财务管理教学体系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借鉴国际经验,创新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 人才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财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等综合业务素质,使其能够从事相关工作。根据学生特点及需求,树立把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结合起来、在满足社会需要前提下促进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观”,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探索分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注意转变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突破传统的“学校评价”人才质量标准,树立现代的“社会评价”人才质量标准,围绕实际职业岗位需要,培养学生至少具有基本业务能力、资金管理能力、财务分析能力、沟通和协调能力等基本职业能力,来突出职业基本技能和良好的综合业务素质。

(二)根据社会实践,完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内容 结合企业实际问题更新教学内容。一门学科的发展需要时间的积累,财务管理教学内容偏离实际的问题在短期内很难改变,但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学方法来缓解这一问题。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实践观念,在教学内容中导入企业的实际问题,将企业实际工作中一些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方法引入教学中,增加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如在企业信用体系的评价中,在介绍教材中的5C原则、9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历史上著名的晋商、徽商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构建具有特色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的评价体系等等。其次,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应紧跟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及时增加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新内容,以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改进教学内容设计。首先,利用资金管理构建教学流程。在市场经济里,所有的上市与非上市企业都要通过市场来完成采购和销售的业务。因此,企业需要解决何时、何地筹资、筹集多少资金,如何使用和分配资金,来完成资金运转。企业通过市场筹集其所需资金,根据投资决策的项目,将筹集资金投放在资产中。然后,通过人工,将材料加工成产品,产品的销售为企业带来货币资金的流入,最后进行分配收益。具体流转如图1。

其次,利用社会责任体系来完善公司价值评价。企业价值,不仅应包括现有资产的市场价值,还应包括企业未来和潜在资产的市场价值,更应该包括社会价值。这就要求企业核算对象由狭义的“经济责任”延伸为广义的“社会责任”的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在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应将理财环境、组织构架、物流流程、人力资源、企业信用等级分析和财务评价(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分析)等纳入评估体系,特别还应该包括企业的社会价值。企业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更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三)优化专业间课程教学体系,合理分配教学内容 针对财务管理课程与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课程存在内容重复交叉现象,需要在教学大纲和授课课时之间进行重新划分。首先,在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时,必须明确不同课程的教学重点,将重复的内容进行重新分配,如项目投资的内容应全部列在财务管理课程中,而管理会计中这部分内容一笔带过。其次,根据教学内容的调整,同步调整教学课时,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的优化资源,又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探索教学模式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其一,教学方法中板书教学要占有一定比重。在资金时间价值、资金成本和资金结构的部分教学内容里,笔者认为用板书教学效果更好。因为,在教师推导公式的过程中,学生会随着推导步骤对知识进行不断的理解和消化。这时,只要学生课堂上注意听讲,课外稍加复习,就能基本上掌握所学内容。但如果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师一笔一画推导公式的过程不在了,学生只能看到结果,传递出来的信息量虽然大了,但教学效果大相径庭,所以板书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有。

其二,增加案例教学比重,完善实践教材体系。通过对企业实例的讨论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中引用的案例大都是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的大公司案例,但这样的案例会让学生感觉距离遥远,不能学以致用。所以,教师在设计案例时,要偏重小案例,从学生身边入手。如在讲盈亏保本点计算的时候,以学校食堂的豆浆店为例,分析它的房租、材料、水电、人工,哪些是固定成本,哪些是变动成本,它一月、一天要卖多少杯才能保本。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成功企业的经验,吸取失败企业的教训,这样能使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培养学生的结构性思维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保证学生学到的东西有用、会用和能用。运用案例教学其过程可以概括为:案例导入——情境创设——讨论案例——诠释总结,具体过程如图2。

其三,增加多媒体教学比重,但注重把握好课堂信息量。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引入“骨架纲要”教学法,注意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掌握好“教”与“悟”的度,“教”的同时要给学生留一些“悟”的时间。教师课前用树形图形式给出教材中的章、节的内容,这是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及学生笔记内容。这样,教师在授课时就有充足时间把重点、难点讲透,学生也可专心听讲,不必再忙着做笔记,有效地解决了听课与记笔记的矛盾。另外,借助一些视频资料,郎咸平、叶檀等专家学者都走进了课堂,把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和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带给学生。笔者认为不能一个课件4、5年都不变,而应该跟踪学科领域的技术发展态势,更新资料来丰富完善教学课件。

其四,加大图解式教学的比重,增强学生数学模型的应用。财务管理课程需要学生掌握财务活动中常用的各种财务工具和模型的应用。因而,在教学中通过图表形式授课,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化,能帮助学生理解讲课中较难理解和较抽象的、多维空间的内容。例如在讲解最佳现金持有量的存货模式时,利用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与成本的线性关系构成的成本曲线图,利用数学方法求极值,解出最小相关总成本和最佳现金持有量。又例如在资金时间价值的部分教学内容时借助资金时间图表,可以很清楚地看现值、终值的区别,进而看出复利现值终值和不同年金的现值终值的区别。还有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也可使用数学图表方法来讲解。

其五,利用情境教学法,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财务管理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成为“当局者”,身临其境。同时,再引入相关概念和原理,学生不会再感觉是知识的灌输。比如在讲解财务报表分析时,可列出多家实训公司的财务报表,让学生通过计算各类财务指标,结合行业指标的参考值,来评价公司的财务状况;对财务状况不佳的公司提出改善意见。在讲解股利分配方案时,通过网络等途径列出某一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案,分析所采用的股利分配方法,将采用的原因和学过的现金流、企业业绩评价指标等内容结合起来分析。这样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角色的身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相互沟通、协作的业务素质。

其六,完善实践性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毕业学生要具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实训课程来实现。首先,学校应重视财务管理的实践性教学并加大投入,其实践性教学的方式可以采用校内和校外相结合。校内实训包括生产性实训和非生产性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包括ERP实训、手工实训、电脑模拟实训、工作情景模拟实训等。实训形式可以采用课程实训、阶段性实训和综合模拟实训等形式,通过实训使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校外实训包括岗位实训和单位实习。采用订单实习、顶岗实习、自主实习、创业实习等多种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实习工作。其次,开展综合职业技能达标训练,按照工作流程、项目任务、岗位角色确定职业核心技能,将职业技能达标与实训课程结合,强化综合业务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最后,为弥补多数高校实践性师资力量的缺乏,可以定期邀请企业的财务主管,将其自身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实际经验,用专题报告的形式与学生分享,改善学生对实训工作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图3所示。

(五)全面考核,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在对学生培养的环节中,期末考试作为衡量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标准和依据之一的教学评价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可以适当地降低难度,并减少考试得分在最终成绩中的比例,引导学生在实践、应用环节多投入精力。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丰富考核方式,平时以口试的形式检测学生,或要求学生定期提交一些实践报告、案例分析报告,或对工作情景模拟实训的完成结果进行阶段考核。针对财务管理课程中研究的热点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可以论文形式进行,这样不仅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积累一定素材,也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避免了学生期末考试失误,而整门课程得分很低的情况,给学生一个公平、合理的评价。

总之,只有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评方式等教学体系的不断创新,才能真正提高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渐形成包括创建财务机制、解释财务信息、善于财务运作、进行财务分析、规避财务风险等应用能力,来提高学生财务管理综合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范文 下一篇:劳动教育价值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