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研究性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14 04:06:55

劳动教育研究性报告

劳动教育研究性报告篇1

背景与过程

说起成立于1950年的美国nsb,我国科学界和科技管理部门应当并不陌生,因为它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决策机构,负有对nsf的各项活动进行监督与指导的职责。但是,其另一项同样重要的职责则可能是我们不太熟悉的,这就是作为独立的国家科学政策机构,向美国总统和国会对全国性的科学政策与工程政策问题提出建议和提供咨询。nsb共有24位成员,由美国总统任命并得到国会参议院的确认,他们的当选是基于其在基础科学、医学、社会科学、工程、农业、教育、科技管理或公共事务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根据法律,nsf在职主任必须是其成员。由于nsb成员全部为兼职,因此,其日常工作主要由下设的一些委员会来承担,其中包括一个执行委员会、四个常设委员会以及根据工作需要临时设立的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要负责安排与协调nsb及其各委员会的整体工作,而nsb常设委员会的设置则反映了其工作的重点领域——四个常设委员会分别是:审计与监察委员会、教育与人力资源委员会、资助计划与发展规划委员会、战略与预算委员会,由此可以看出教育与人才政策在nsb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美国科学与工程人才政策作为nsb教育与人力资源委员会的核心任务目标之一,也一直是nsb长期关注的重要政策领域。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并长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还有力地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增长,人们耳熟能详的“硅谷”奇迹和“新经济”的产生都与美国科技和科技人才的贡献密不可分。特别是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不仅来自国内,而且来自世界各地杰出的科学家、工程师以及源源不断的优秀研究生和博士后队伍,他们共同促进了美国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保证了美国在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然而,在美国刚经历了其“历史上和平时期最长的经济增长期”进入21世纪之际,各方面关于科技劳动力供需关系的调查、研究与分析表明,威胁经济长期繁荣与国家安全的严峻的科技人才问题不可忽视。这些问题包括:(1)美国国内学生对于一些关键领域(如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工程与物质科学等)的兴趣在减少,或选择学习这些专业的学生数量未见增长;(2)未来20年在科学与工程领域将要退休的人员大幅增加;(3)未来十年科技领域的就业岗位将迅速增长,是所有工作岗位增长率的3倍;(4)“911”之后,与国家安全相关的工作岗位对具有科学与工程专业技能的美国公民产生了新的需求;(5)各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未来科技人才教育方面的预算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与此同时,科技人才的全球化特点既使美国一直是长期受益者,也给美国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威胁。据统计,1999年,在美国产业界工作的持有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的人员中有1/3是在国外出生的,在计算机科学家中则有一半的博士在国外出生,而在计算机领域的工程师中这一比例更高达一半以上;在联邦政府的劳动力中,出生在国外的博士占其博士总数的16%;在学术界,每年向具有永久居民身份或持有临时签证的外国人开放的大学科学与工程专业职位数占年总职位数的20%。面对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局面,美国在科技领域对外国学生和专业人员依赖性较高的状况将是一个潜在的问题。要解决或缓解这些问题,联邦政府有义务也应该有能力发挥积极作用,但首先必须制定有效并可行的科技人才政策。

因此, nsb的教育与人力资源委员会于2000年10月,组织了一个国家科学与工程劳动力政策研究特别工作组,开展了为期近3年的美国科学与工程劳动力政策研究。其任务是,评估国家劳动力的长期趋势与需求,分析这些趋势与需求和联邦现有政策的关系,提出国家解决这些需求应采取的政策取向。特别工作组成员由nsb成员、nsf工作人员以及nsb本身的政策专家与工作人员组成,主要通过数据采集与分析、组织专题研讨会、委托研究课题、广泛征询意见等方式进行政策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的方式与过程将决定研究的结果,只有在详实准确的数据基础上,经过专家认真研究并广泛征求公众意见的政策研究,才能得出比较有说服力的研究结果,并提出可靠的政策建议。该特别工作组的政策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数据采集与分析阶段、专家研讨与文献研究阶段以及公开征询意见阶段。

第一阶段是数据采集和分析阶段。在数据采集之前,特别工作组首先明确了该项政策研究的对象,即科学与工程劳动力的定义。由于考虑到科技人才的流动性,因此该工作组没有采用关于“科学与工程劳动力”最常用的定义,即,其职业划分属科学与工程领域之列的人员,而是将拥有科学与工程技能、具有在此领域就业能力的人员都纳入到科学与工程劳动力的范围之中。根据这一定义,持有科学、数学或工程领域学士学位或同等学历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持有科学、工程和技术领域两年制学位和结业证书的相关领域从业人员以及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博士后研究人员都可视为科学与工程劳动力。这一定义与我国通常所称的科技人才有相似之处,因此,以我们的观点来看,也可将该项研究称为美国科技人才政策研究。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美国在统计科学领域劳动力的数据时,将社会科学也统计在内,这一点与我国很不相同,因为我国的此类统计中仅有自然科学领域部分。

美国科技人才政策研究涉及到的数据很多,主要来自以下几个部门和机构:(1)劳工统计局关于职业和就业方面的各种调查形成的数据库;(2)nsf科学资源统计处关于构成nsf科学家与工程师数据系统的三类调查;(3)美国教育部的教育研究与改进办公室关于信息技术劳动力与职业教育计划的统计;(4)乔治城大学国际人口迁移研究所关于移入美国的科学与工程领域学生与劳动力的信息源;(5)凤凰大学、全美研究生院理事会以及斯隆基金会关于大学的学位教育和职业教育及其如何面向市场需求的研究及相关数据。此外,特别工作组还委托乔治城大学的林德塞•洛威尔博士完成了《关于国外科学技术劳动力流入美国的研究》报告,邀请提供相关数据的上述部门和机构的专家就数据问题举行研讨会,并多次开会与nsf负责科学资源统计的人员讨论相关数据的问题。

第二阶段是专家研讨与文献研究阶段。特别工作组分别于2002年3月和6月举办了以美国教育体系和科技人才国际化为主题的专家研讨会。3月12日的研讨会主要讨论教育与培训问题,包括与国家科技人才政策相关的美国教育体系的问题,以及促进训练有素的科技人才数量增长的实现途径问题。其范围覆盖了从中小学、本科到研究生阶段的教育问题、教师培养的问题、科技人才培养的多渠道问题、鼓励科技人才多样化问题以及科技教育的国家政策问题等,做报告的专家都是在上述问题研究中颇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6月28日的研讨会则主要讨论高级科技人才的国际化特征与美国国家需求之间的相互影响问题,参会的专家不仅来自学术界,也有来自产业界、政府部门和专业团体的专家,讨论的主要问题包括:美国政府和产业界对人才的需求、国家安全政策对科技人才的影响、影响美国国内学生接受研究生教育的诸因素、影响国外学生到美国读研究生和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政策法规等等,会议还邀请了我国学者介绍中国的相关科技人才政策。

除了专家研讨之外,特别工作组还通过nsf科学资源统计处,委托在美国科技人才政策研究方面具有很强实力的国际斯坦福研究所(sri international)开展了美国科学与工程劳动力政策研究。斯坦福研究所系统整理与研究了自1995年以来与美国、其他国家以及全球科技人才政策相关的所有重要文件、政策报告、研究报告以及相关论文等170余种文献,于2002年8月13日提交了研究报告《国家科学与工程劳动力政策:文献分析与建议清单》。报告还选择了上述文献中最为重要的50份政策报告与研究报告,分别撰写其报告提要,并列出主要政策建议的清单。之所以认定这些报告重要,是基于这样几个标准:(1)文献在国际国内科技人才政策讨论中的重要性;(2)文献的学术价值(数据与分析的原始性与高水平);(3)资助和开展人才研究的组织具有很好的声誉与公信力;(4)文献反映了重要的相关各方的观点与意见。

第三个阶段是公开征询意见阶段。2003年5月22日,特别工作组的研究报告初稿经nsb讨论,得以批准全文上网,公开征询公众(包括个人和组织)对报告的意见和建议。在2003年8月14日正式报告发表时,所有为该报告提供具体意见的组织(共40个)和个人(共47人)的名单都一并附在报告之后,作为附件公布。提出意见的组织主要是学术团体、公司、大学、研究院所、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私人基金会等等,而个人则至少有一半来自大学。

结论与建议

该特别工作组的科技人才政策研究首先阐述了美国的科学与工程领域面临的挑战,其次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特别是当前科技人才的全球竞争态势与近年来美国国内科学与工程领域人力资源发展趋势,最后从五个方面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报告指出,科学技术一直是而且还将继续是促进美国经济增长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动力,而在科学与工程领域获得卓越发现和取得重大创新的力量,就是一支数量庞大、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队伍。面对影响美国未来科技人才政策的主要趋势,特别工作组做出了两个基本判断:(1)由于科技人才国际竞争的加剧,美国不可能仅仅依靠国际科技人才市场来满足国家需求;(2)如果国家不采取措施鼓励和帮助所有在科学与工程领域受教育的学生(尤其是该领域在事业上一直成功较少的群体)顺利完成学业的话,该领域在美国出生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数可能会呈下降趋势。特别工作组认为,联邦政府在引导国家解决科技人才方面的长期需求方面负有主要职责,因此,联邦政府及相关机构必须采取行动,以确保美国在科学与工程领域有足够多的劳动力,而且,全社会都必须做出努力,增加美国人学习科学与工程专业并从事该领域工作的人数。

特别工作组具体的政策建议有以下五个方面:

在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本科教育方面,建议联邦政府引导对大专院校及其学生进行持续不断的支持,以提高所有学习科学与工程专业美国大学生的毕业率。联邦政府应当:(1)确保高质量的学生能够得到奖学金以及其他形式的财政资助,以避免他们因为缺乏经费而不能全时上学攻读科学与工程专业;(2)针对全国范围内学位获得人数不足的科学与工程专业,鼓励大专院校扩大招生和改进其在这些领域的教学质量;(3)向社区大学提供财政支持,以提高其学生转至四年制大学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的成功率;(4)扩大大专院校对少数族裔和女性完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业的资助计划。

在科学与工程领域本科以上教育方面,建议联邦对研究培训与研究生教育的支持应当反映学生真正的经济需求,扩展学生根据国家所需的专业技能选择受教育机会的范围。联邦政府的战略应当:(1)确保联邦政府对研究生和博士后人员的津贴使他们自己真正受益,使他们感到做这种选择比做其他选择更有吸引力;(2)通过经费投入支持改进博士和硕士教育方法,使学生将来进入学术界、政府和产业界就业有很大的选择余地;(3)为科学与工程领域(包括单学科的和跨学科的领域)高水平的博士教育计划提供长期持续的支持。

在科学与工程劳动力信息与政策研究基础方面,建议联邦支持发展有效的科学与工程劳动力政策与战略。联邦政府必须:(1)在动态反映科学与工程劳动力国际趋势的信息收集与研究分析工作上保证有持续的投入;(2)引导国家努力建成反映劳动力信息的基础平台,这些信息包括科学与工程劳动力的现状、国家科学与工程技能的需求以及吸引高水平学生和专业人员进入科学与工程行业的战略。

在中小学乃至幼儿园从事数学、科学与技术教学的师资方面,联邦政府应当与其他各有关方面一道从现在起就采取行动,吸引和保持充足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了使这一职业比其他职业更具竞争力,联邦政府这方面的资源必须用于下列用途:(1)使这些教师的待遇与在其他部门就业且有类似教育背景的科学与工程专业人员的待遇具有可比性;(2)将这一职业提升为一项重要的且有价值的事业,并将从事这一职业的教师作为科学与工程专业人员中一个主要的部分;(3)支持课堂培训,给从事教学工作之外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发放教师资格证书;(4)支持在成功地将大学工学院及理学院的课程和师资与教育学院进行整合的机构开展师范培训计划。为了使大学教育之前的教学更加有效,有关各方必须共同努力,支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专业人员参与到从幼儿园到中小学的教育中,以促进高水平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课堂教师知识的扩展,同时,支持研究如何提高从幼儿园到中小学的数学与科学课程设置与教育学水平。

在美国参与科学与工程领域劳动力的国际竞争方面,目前政府正在审查与科学家和工程师流动相关的签证政策及其他政策,建议未来美国的政策应该考虑以下目标:(1)加强美国研究性大学的能力,以保持其在科学与工程领域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领导作用;(2)大力支持美国学生和教员参与国际科学与工程教育与研究;(3)在考虑国家安全的同时,继续保持美国对世界各国有竞争力的研究人员、大学教员和学生的吸引力。

机制与特点

国家政府部门的政策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公共利益,通过制定高质量的公共政策推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最终促进全体国民的福祉,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应该说,长期以来美国政府将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由于各领域的具体政策涉及到专业性很强的各类知识,因此,美国联邦不仅在政府部门和有关专门机构内聘用了大量的专业人员和政策专家,而且与大学、专业团体、私人部门等社会各界的专业人员与政策专家有着密切的联系和良好的合作关系。另外,考察其政策研究的机制与特点,只要回顾一下对美国战后科技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万尼瓦尔•布什著名的科学政策报告《科学——无尽的疆界》(1945年)的形成过程就可以看到,今天的科技人才政策报告《科学与工程劳动力——实现美国的潜力》与之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二者都是以数据分析为基础,都组织了特别工作组(或专门委员会)开展工作,都实行了专家研讨的机制,都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政策建议,等等。当然,由于时隔半个多世纪,今天的政策研究也有所不同,至少在条件和环境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公众参与的要求也更高了。综观nsb这次开展的科技人才政策研究,可以将其机制与特点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数据分析。离开了数据分析,政策研究只能成为空泛的议论。nsb在数据的掌握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nsf自成立之初就成立了专门的部门,负责收集、整理和分析与科学活动相关的数据,其主要目的就是为nsb参与制定国家科学政策提供依据。nsf长期以来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与信息,还支持了许多关于数据分析的方法论研究,nsb每两年出版一份的《科学与工程指标》就以nsf的这些工作为基础。nsb特别工作组此次的科技人才政策研究不仅利用了nsf长期积累和掌握的数据,还涉及到多方面的数据,既有国际比较数据又有国内的历史数据,既有教育方面的数据又有就业方面的数据。为此,特别工作组授权nsf科学资源统计处负责数据的收集、协调与研究,而该处又以委托课题的方式,组织政策专家开展外国科技人才流入美国状况的研究,加强对所需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第二,依靠政策专家。科技人才政策属于科技政策的一部分,而科技政策的研究与分析在美国已是一个较为成熟的专业领域,有自己特有的分析工具和研究方法,也有一些公认的经典文献,还有相对较为稳定的专业研究队伍——他们常常参与美国联邦科技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在这项政策研究工作的参与者中,我们可以见到一些在科技政策研究领域具有很高声望的研究机构与著名的政策专家,如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兰德公司、美国国家科学院下的科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委员会(cosepup)、达伊尔•楚宾(daryl chubin)、保罗•罗默(paul romer)等。特别工作组委托国际斯坦福研究所对1995年以来的重要文献进行的研究与梳理是依靠专家的另一种方式,即,将该研究建立在该领域专家过去所做的大量工作基础之上,甚至报告中一些插块的内容就是过去相关研究主要观点的摘要。

第三,广泛参与机制。现代公共政策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民主决策和公众参与,因为一项充分反映社会相关各方利益的政策在其执行过程中可以减少相关各方之间的冲突,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促进合作。该报告在研究过程中广泛吸收学术界、产业界、政府部门、非营利机构人员参与讨论,在报告初稿形成后又通过互联网征求更多方面的意见,并在正式报告后附上提供意见的机构和个人名单。这一机制充分反映了政策研究的公开与透明。

第四,政策建议明确。政策研究最重要的成果形式之一是政策建议,而一项有效并可行的政策建议至少应当是明确的。无论是政策实施主体还是政策的受益者,无论是政策目标的可检验性还是政策手段的可测度性等等,都应当是明确的。以该报告对联邦政府在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本科教育方面的政策建议为例。很显然,政策的实施主体明确,是联邦政府;政策的受益者明确,是大专院校(包括各类大学、学院和社区大学等)及本科学生;政策目标明确且可检验,是“提高所有学习科学与工程专业美国大学生的毕业率”(毕业率显然是可检验的);四项政策手段包括保证高水平的学生得到财政资助、在国家科技人才紧缺的专业扩大招生、支持社区大学提高其学生升入四年制大学的成功率、加强针对少数族裔和女性学习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资助,这些也是明确的并可测度的!

参考文献:

劳动教育研究性报告篇2

关键词 青年就业;日本产业教育;研究动向

中图分类号 G7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3-0017-06

如何理性定位职业教育在解决青年就业问题中的作用,促进青少年从学校到工作的顺利转移,是当前各国职业教育研究的共同课题。为应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益严峻的青年就业问题,日本产业教育学会继199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学校与工作相衔接的主题以来,面对“就业冰河期”的挑战,连续两年再次把推进从学校到工作的转移确定为学会年会的主题,彰显了日本产业教育学会在转型期的研究新动向。日本产业教育学会(The Japan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简称为JSSVTE)创立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期的1960年代,该学会研究领域包括产业内教育、高中职业教育、学校中的产业教育。在概念内涵上产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在于,产业教育更多地强调国家意志和时代要求,服务于生产和服务过程;职业教育则更多地着眼于个人的职业能力形成,重视适应特定职业领域的个人职业准备和发展。该学会集聚了日本包括高中职业教育研究、专门学校研究、企业内培训和公共职业培训研究、生涯教育研究等领域的研究者共300余名会员。作为学会唯一的海外理事,笔者参加了2013年10月26~28日在名古屋大学举办的第54届年会和 2014年10月17~21日在东京大东文化大学举办的第55届年会,本文通过对两届年会的主旨和主题学术报告以及专题研究报告的述评,呈现日本产业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动向,以获得对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启示。

日本产业教育学会第54届年会与日本生涯教育学会第35届年会联合举办,作为1993年产业教育学会第34届年会主题“现在,重新谋求学校与职业的衔接”的继承,把“从学校/大学到工作的转移(再论)”确定为两个年会的共同主题。主旨报告是社会学研究者宫本美智子①的《为提前进入社会的年轻人提供教育与援助之思考》,接着围绕大会主题分别有来自心理学研究、教育学研究、劳动问题研究、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等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作的学术报告。主题学术报告分别为:大阪教育大学安达智子②的《为大学生提供职业选择与援助――心理学的立场》;名古屋大学夏目达也③的《在大学初学年教育中职业生涯形成的课题》;日本劳动政策研究与研修机构小杉礼子④的《学校毕业生统一录用的功过与应对――转移的再组织化》;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⑤技术技能学习中心关田仁的《丰田自动纺织机的技能与技术者培养》。按照大会惯例在此后进行的为期一天的分会场自由研究共有32名会员作了研究成果发表,以及职业指导、高中职业教育、专修学校、企业内教育等专业分部的学术研讨。

第55届年会将第54届年会主题作进一步深化,确定的大会主题为“如何培育处于就业冰河期的年轻人的扎实的职业能力”,主题报告分别为法政大学教授儿美川孝一郎⑥的《培育就业冰河期年轻人的真实职业能力――聚焦学校教育》,首都圈青年联盟⑦青年非正规流动中心事务局长河添诚的《如何保障“作为一个职业人的成长权利”》,元职业能力开发综合大学校⑧东京校、一般社团法人实践教育培训研究协会理事山见丰的《日本公共职业培训现状――实现国民职业能力形成的体系建构》,这些报告分别从学校教育、社会援助团体、劳动职业培训机构的立场探讨了STW的实现路径,此后举行的分会场研究共有22名会员作了自由研究发表,以及三个专业分部的研究发表。以下,主要基于两届学术年会的主旨和主题研究报告,从如何理解青年就业问题、如何培育青年的职业能力,以及实现教育与工作衔接所面临的研究课题等方面进行述评。

一、如何理解青年就业问题

如何看待青年就业问题的产生及其原因,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学科立场和研究关注,各抒己见,体现了多维度视角的理性审视。

1.社会保障视角:关注过早进入社会的就业困难群体

宫本教授关注高中阶段中途退学过早进入职场的就业困难群体,并提出实施综合教育和援助的必要性。她从国际视野,分析了工业化国家在学校教育与青年期流动就业组合模式存在的差异性,包括“边工作边学习”(如北欧国家)模式、“在工作中长期学习”(如荷兰)模式、“先学习后工作”(如韩国)模式、“基于实习制度的工作中学习”(如德国)模式,指出了日本作为“先学习后工作”的国家,产生了因学习者无法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转移,或因入职时出现失误而无法修正,或为了获得资格重新学习而成为就业弱势群体等体制分割和断裂的问题。

宫本教授认为,日本政府虽然针对就业困难群体在时间轴线上添加了STW的制度性规定,但由于这些年轻人进入社会后的职业准备教育难以实施,改善难有成效,因而提出了如何使学习与劳动之间相互联通,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在企业等职场实习机会,提供读写算等基础性学习援助的建议。

2.心理学视角:关注职业生涯选择的复杂性

安达教授针对以往以匹配理论为基础的生涯选择援助方式所存在的问题,认为应当从当今职业生涯选择的复杂性出发,提供基于主体能动性需求的就业援助。她提出作为日本大学生的职业生涯选择,除了个人与工作的二维关系,还要从教育的、家庭的、经济状况和雇用环境等相互联动的六维因素加以考虑。她通过与国际有关现代生涯选择与教育的学术研究比较,发现国际学术论文的题名中“传统概念”和“介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较多,同时指出了在国际学术研究中出现较多的“个体能动性”与“背景”关键词,在日本几乎没有出现的问题。

安达教授从心理学研究的视角,认为由于职业选择与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交织,职业援助不只是提早开始就业活动,更要培育青年能够在复杂社会生存的能力。

3.劳动力流动视角:重视因非正规雇佣增加的制度性应对

小杉研究员从宏观劳动力市场和劳动问题研究的立场,认为应该从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制度性根源入手来反思就业问题,并分析了日本终身雇佣制度的“功与过”,提出要应对非正规雇佣增加,实施制度性调整的建议。她在分析了日本传统的STW转移系统,即学校毕业生的统一录用和就业管理制度的特点之后,认为由于这一系统的存在,使得日本青年失业率比其他国家低很多,也正是因为这种就业惯例的存在,形成了以往日本劳动者就业后最初的职业能力开发主要由企业实施的状况。但由于近年企业的不景气,“生不逢时”的年轻人因不能顺利就业,无法成为企业正规员工而得不到企业内培训的机会。同时,特别是竞争力较低的学校,以往实施的组织援助,已经不能适应近年来青年就业的实际需要,造成毕业未就业的比例上升,非正规雇佣群体增加和流动率增高已经成为日本青年就业问题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制度性应对。

4.企业人事管理视角:重视基础能力培育的企业内教育应对

关田从企业人事管理的立场认为,为了填补青年在自由的学校生活和严格的社会人生活之间存在的鸿沟,为了应对学校毕业生在基本能力上的不足和思考能力低下的问题,适应在自动化职业环境下对技术人员要求的提高,企业内培训现场的技能工和技术员教育需要作出相应调整,重视基础技术和基础技能的教育势在必行。

儿美川教授指出,1990年代以来的青年就业问题主要是由原有基于会员制的就业雇佣制度的崩溃,以及学校/大学教育的“无防备”所致。遭遇就业难的年轻人被认为是“失去的一代”,他们在各种非正规工作之间游走徘徊,或在非正规工作与失业之间自我迷失。企业雇佣方针和雇佣结构的调整,既需要学校教育作出及时调整,也需要企业内教育作出积极应对。

二、如何建构促进青年就业的教育学应对体系

面临错综复杂的青年就业问题,教育学的应对无疑是一个重要方面。在日本产业教育学会第55届年会上,围绕“如何培育处于就业冰河期的年轻人的扎实的职业能力”的大会主题,作为年会的专题学术报告人,儿美川教授在分析青年就业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学应对的两大课题:(1)面对难以从企业内教育获得自身职业能力提升机会的年轻人大量出现,学校与大学教育应如何加强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2)随着日本式雇佣的逐渐崩溃,学校与大学教育应如何让青少年认识到,原有基于组织的生涯开发模式正在被基于个人自律的生涯开发模式所替代,如何着力于培养他们的生涯发展意识和能力,获得具体的实践性知识。与以上课题相联系,以下分别从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学应对,对研究报告的内容进行梳理。

1.加强中小学校的生涯教育

吉本圭一⑨在第54届年会分会场作的《短大和专门学校毕业生的初期职业发展与学校评价》报告认为,职场体验与职业见习作为生涯教育的核心环节,得益于政府政策的推动,1999年中央教育审议会报告《关于改善初等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提出了从小学阶段开始,适应学生发展需要开展生涯教育的要求,从此生涯教育被作为贯穿各级各类教育与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概念。职场体验与职业见习作为职业体验活动,被渗透于包括普通高中在内的中小学校教育的前进道路指导和职业援助活动之中。他指出,为保证职业体验活动的长期化,建构与产业、区域联动的合作体系,将成为今后生涯教育研究的实践性课题。

2.重视大学阶段的初学年教育

夏目教授从高等教育研究的立场,以国立大学法人名古屋大学为案例介绍了大学初学年教育的实施状况,并提出了促进大学生生涯形成的课题。他指出,随着日本新就业人群从高中毕业生转向大学毕业生,大学成为日本政府推行职业生涯援助的重点。作为大学生活适应和STW转移援助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日本大学普遍引入初学年教育,据文部科学省调查,2009年实施普及率高达84%,内容涉及报告与论文写作、口头发表方法、图书利用和文献检索,以及大学学习动机、将来职业生活和前进道路选择指导等。同时他指出在大学初学年教育的实施形态与目的上,或作为专业教育来定位,或作为通识课程来定位,不同学校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名古屋大学将初学年教育作为通识课,如“在大学如何学习”选修课,既有讲义又有体验性学习活动。围绕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职业能力,他还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初学年教育与后续年级教育之间如何保持连续性,如何让大学生对职业世界有一个现实理解等实践课题。

3.重视企业内教育中对员工基本素养与能力的养成

关口结合所在的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技术技能学习中心实施的企业内教育实际,提出企业职场的核心是人,安全感、忠诚度、伦理和礼仪无疑具有强大的力量,企业在进行技能培训的同时要重视员工基本能力的养成。他介绍了技能工和技术员培育的做法,对技能工实施的“技能专修学园”,除了技能培训,还重视从人际交往到团队建设的基本素养教育;对于技术岗位员工,针对近年毕业生学习能力普遍低下的问题,开设基础技术讲座,加强教材开发和讲座之间的连贯性,加强体验性实习,重视从基础性技术到应用型技术的宽基础教育。在最初的企业精神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基础技术和基础技能教育制度,以填补青年在自由的学校生活和严格的社会人生活之间存在的鸿沟。

4.拓展公共职业培训的可能性

关于公共职业培训对于青年职业能力形成的可能性,山见的《日本公共职业培训现状――实现国民职业能力形成体系的建构》报告认为,从企业内教育的缩小、学校教育与职业世界的不联通等问题来看,正如厚生劳动省《关于今后职业能力开发的存在方式的研究会中期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公共职业培训所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大。政府将对以年轻人为中心的不断增加的非正规雇佣劳动者以及女性等得不到企业内培训机会的劳动者实施重点援助,并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IT等技术更新、国际化的推进,把面向青年提供职业培训、制定职业培训计划、积累技术和方法、培育培训机构等作为今后推进的重要措施。他提出,为形成日本国民的职业能力,必须打破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之间的界限,产业界、经济界和劳动界应共同参与国民职业能力的提升。

永田万享教授⑩所作的《公共职业培训的重构与新动向――以东京为例》的学术报告认为,以往以学校毕业生的统一录用为前提的企业内教育作为日本人力资源开发的主流,与外部教育机构的联系比较薄弱,但自1990年代以来,由于终身雇佣体制的动摇,导致企业内教育不断萎缩,加上就业不稳定群体的扩大,在这些背景下公共职业培训变得越来越重要,但以往公共职业培训在日本教育培训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较低,因此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公共职业培训与企业培训、民间培训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重建迫在眉睫。

三、围绕实现教育与工作衔接的研究争鸣

从上述日本产业教育学会两届学术年会研究动向可以看出,日本产业教育学会原有的适应国家产业发展需要的研究取向,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为应对日本劳动雇佣形态变化所带来的日益严峻的青年就业问题,关注青年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谋求教育与工作衔接的研究取向已日益明显。如何合理定位在促进青年就业中的职业教育定位,实现教育与工作衔接,从学校教育、企业内教育、公共职业培训等不同立场出发的研究者,既有共识,也有不同的观点碰撞。

1.如何看待学校教育在促进青年就业中的合理定位

当日本传统的企业主导型职业能力开发体系面临体制转型的挑战,如何看待学校教育在促进就业和提升青年职业能力中的合理定位,便成为不同领域研究者共同关注的实践性课题。宫本教授从社会学研究的立场认为,对于高中教育中途退学提前进入社会的就业弱势群体的职业发展问题,学校教育的责任是最为主要的,要通过改革高中教育培育他们在现实社会的生存能力,并让他们重新获得基础教育的机会。也就是说,过早进入社会的就业群体问题,不只是单纯的就业问题,从他们长远的职业发展看,学校教育的基础更需要强化。同时,吉本教授作为关注就业问题的教育学研究者,他认为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主要是因为日本新生就业群体已经由高中毕业生转向大学毕业生,因此,要把青年就业问题的解决,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他更强调大学教育与职业世界的衔接,。

学校教育在青年职业能力培养中究竟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河添从劳动争议与青年就业援助的立场指出,鉴于企业解雇的经常性发生,并且在劳动争议中不断发现曾经作为正规员工拥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精湛技能,因与企业的合约到期中断雇佣,导致已有技能的浪费,为获得下一份工作必须进行新的培训。更何况,临时工、钟点工、派遣员工、合同工等非正规雇佣的不断扩大,因此学校的职业能力培育不是最为主要的。

由于青年就业固有的复杂性,研究者对于学校教育在促进就业过程的作用,因关注就业群体不同,对学校教育定位论述有所侧重,或强调学校教育的基础,或重视大学教育与职业世界的衔接。对于如何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寺田盛纪在大会讨论环节中从生涯教育的视角提出,学校教育要重视多样化的教育,建立起学校与现实社会之间的通道。对于技术能力等具体能力的培养,需要贯穿从初高中教育开始的整个教育过程。对于年轻人职业能力的形成,要充分认识通过“经验”学习的重要性,包括家庭的、游戏的、打工的经验在内,要在年轻人的整个生活中去把握。日本学者围绕青年就业的学校教育合理定位的研讨,将有助于我国在学校(职业)教育与就业的相关性研究中是关注就业还是重视人的发展,形成适合时代特征的理性思考。

2.如何看待从学校到工作的制度性建构

围绕从学校到工作、促进青年就业的制度性设计与调整,小杉研究员认为实现学校与职业之间的衔接,一方面需要对转移过程中学校和大学教育作用做出重新评估;同时,制度性调整措施必不可少,这些措施包括灵活调整和适当扩大应届毕业生的范围,以职业能力为标准对劳动市场作出调整,产业界与教育界要形成对能力观的共识,要建立在STW转移过程中的能力评价制度。宫本提出的就业援助制度包括为就业弱势群体提供到18岁为止的教育与培训机会;实施带薪职业体验的计划;建立通讯制高中与技能类培训机构的合作关系,建立学校与其他机构的合作体制。

河添指出,由于现存的职业培训制度与求职者援助制度之间的联系比较薄弱,为防止单个企业的技能培育因工作变换而造成技能浪费,需要通过行业工会和政劳资合作,按照产业和职业类别帮助劳动者的稳定就业,建立适应非正规就业者需要的在流动就业中提升职业能力的体制,同时行业工会的介入对个别企业的解雇行为也会有所约束。

日本学者在促进就业的制度性建构中,已经摆脱原有单纯的人职匹配研究的局限,关注就业的复杂性;打破了原有正规雇佣(就业率)与OJT等企业培训之间的惯性思维,基于新的劳动雇佣制度审视学校教育培育职业能力所存在的局限性以及职业培训效用的长期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性调整和优化建议。这些探讨从学校毕业生长远的职业发展视角,审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误区,不只是简单地关注在毕业阶段是否获得正规职业还是非正规职业,而是关注在毕业5年或10年以后的或离职或失业等职业发展状况,这些研究取向对我国STW研究将有所启发。

3. 如何看待生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对1999年文部行政提出的生涯教育能否有效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两届学会的研讨普遍提出了质疑。如何辩证认识职业教育与生涯教育之间的关系?如何克服过于偏重正规就业的狭隘的就业指导与职业教育观?儿美川教授指出,面对理想的生涯教育与现实的生涯教育的背离,以及实际的就业指导直接指向正规型就业的适应主义误区,为促进处于就业冰河期的青年就业,有必要重新建立能够应对实践问题的生涯教育体系。安达教授认为一般学校的生涯教育难以达到援助的目的,应该建立包括教育、流动与福利在内的综合就业援助体系。

生涯教育与职业教育该如何结合?吉本教授认为,专门学校作为职业教育机构,学校成为就业困难群体获得技能实现就业的主要通道,也成为人们获得生涯发展的主要平台,并维持与学校毕业生之间的联系。不同于传统型大学的专门学校,作为高中后的非传统型大学机构,以实施职业实践教育为特征,兼具了生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功能,因其高就业率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着眼于生涯教育与职业教育对于促进就业的共通性,如何对生涯教育的成果进行评价和测量,如何在职业教育中重视学生的可持续职业生涯发展,日本学者的探讨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研究中如何处理好职业观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职业教育与学校后职业培训之间的关系将有所启迪。

四、结语:来自日本产业教育研究新动向的启示

通过对日本产业教育学会2013和2014年学会年会的梳理发现,适应日本劳动雇佣形态从组织主导模式到劳动者个人自立时代的转型,日本职业教育研究出现了从体现国家意志“为了产业发展”的研究传统,到重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为了青年就业”的日本职业教育研究取向的转型。“关注青年就业”,突显了转型期研究者的跨界联动,打破原有日本产业教育研究“囿于教育论教育”固有研究范式,不同研究者的同台对话,获得了对就业问题的理性解读,彰显了不同学术领域研究者对就业问题的理性审视和学术责任;“谋求教育与工作衔接”,着力教育与职业世界的衔接与贯通,建构职业能力培育的实践体系。这些对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突破长期囿于教育领域内部的研究主体的单一性,从就业因素的复杂性来拓展研究内容,创新研究范式,打破应然性研究惯性,倡导实证性研究,实现职业教育研究创新都将有所启示。

Abstract Review about the research reports of the 54th and the 55th JSSVTE shows that the new research tendenc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Japan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mainly focus on the following fields: fro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that reflects the will of the state to “for youth employment” that pays attention to individual career development;“focus on youth employment” reveals the rational visual angle and academic responsibility of researchers in different fields; “seek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work” shows the crossover cooperation of researchers during the reform period, breaking the inherent paradigm “discuss education based education”, and putting emphasis on the integration and cut-through of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world to construct the practice system of vocational ability cultivation.

Key words youth employment; Japan; industrial education; Research tendency

劳动教育研究性报告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8-0053-04

一、就业质量调查体系建立的缘起

自2006年颁布《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从以示范引领到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新阶段。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从各个方面开展了提高教育质量的探索。就业质量是衡量一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指标之一,同时更是高职院校制订招生计划、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2011-2013年,学校采用滚动调查方法,跟踪学校近年来各届毕业生,对其就业质量进行调查,并坚持每年一次调查报告。总体看,取得了较好成效,为按教育部要求在2015年底以前建立起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体系及年度报告制度提前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每年报告调查的抽样对象均为应届毕业生和2009年以来的历届毕业生。每次采取随机抽样法,提取不同专业的毕业生3000人,每次问卷回收率在55%~65%之间。问卷回收后将数据录入计算机,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并结合个案调查和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对各方面数据进行综合评价,然后撰写年度报告。本文不拟全面介绍调查的结果和结论,只着重论述在这一研究中,对建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体系的初步认识和体会。

二、不断改进和完善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体系和就业质量的年度报告制度,遇到的难题就是如何建立系统、科学而又便于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国内外尚无一种公认的就业质量测评体系。由于目的、对象、环境条件不同,不同单位、学校、个人对就业质量的认识千差万别。解决这一难题,除了坚持客观性、科学性、全面性、简明性和可比性等一般性原则外,重要的是必须跟踪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发展趋势,掌握正确的方向。

从国外研究看,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从特别关注从人对“物”的需要转向全面关注人对“物”和“精神”的双重需要,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霍桑试验”就证明人不是单纯追求金钱和物质收入的“经济人”,而是同时具有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的感情需要,包括安全感、归属感、事业成就感等需要的“社会人”。是否满足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样影响劳动生产率[1]。1999年6月,国际劳工组织(ILO)提出“体面劳动”(Decent Work)概念,并将“体面劳动”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ILO将体面劳动定义为“体面的、高质量的就业应该是自由的和非强迫的、机会平等的、安全的、有尊严的工作。”[2] ILO一共设置了11个维度、40个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包括:就业机会、不可接受的工作、足够的收入和生产性的工作、合理的工作时间、工作稳定性、社会公平待遇、劳动安全、社会保障、工作与家庭生活、社会对话与劳动关系,等等。进入新世纪以来,有更多国外学者对情感、人格以及自我效能感等与就业质量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证明,就业质量不仅体现为人对物质的需要,也不仅体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更体现为人作为人的发展需要。

国内对就业质量的研究,包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研究,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实际,已从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即在一定程度上人的需要的层次性和多样性被忽视,强调物质的东西多,对人的精神需求重视不够,或者说没有完全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这种倾向与上世纪80和90年代单纯追求GDP发展的以物为本思想有一定关系。以发表较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007)[3] 为例,该研究提出从五方面的指标评价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一是就业率(权重为20%),包括一次性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二是毕业生供需比(权重为28%),包括对不同层次的单位需求和不同层次的岗位需求的相关度;三是薪金水平(权重为15%),包括三个月平均起薪和年终薪金水平;四是就业结构(权重为31%),包括就业单位性质、自主创业率、发达和不发达地区比例等;五是社会认可度(权重为6%),包括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度。显然这一指标体系是以毕业生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个人对物质的追求为目的,突出的是人对“物”的需要。人本身的全面自由发展被忽视。另一方面,也存在以马斯诺等人的需要理论为指导,完全从个人发展视角构建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如彭世武《建构适应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探索》[4] 则走上另一极端,即完全忽视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需求。还有一些兼有“物质”和“精神”两种需要的指标体系,但往往是两种指标纠缠杂揉在一起,主次层次不分,不仅思路不清,也给调查和分析带来诸多问题。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人自身发展需要的两类指标分列,暂以前者为核心指标,主要包括柯羽体系的五个方面的指标;以后者为辅指标,主要包括个人发展环境、工作环境、劳动关系、就业稳定性等四个方面的指标。通过对专家和学生的调查对这一体系的可行性进行测度,确定前者的总权重为60%,后者的总权重为40%。通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实践,总框架没有变,但对其中具体指标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当然这个指标体系仍然存在明显不足:一是还没有完全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关于毕业生精神方面的需求还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二是目前的体系主要还是一种“咨询报告”体系,还不是一种接受社会监督的“问责报告”体系。三年来学校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跟踪调查研究以及撰写的年度报告的主要目的还是为高职教育自身改革提供参考。虽然这是最基本的工作,但还不是真正的“问责报告”。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毕业生就业质量体系和编制面向社会问责的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年度报告,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三、探索和发现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规律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每年都根据新的形势,提出一个新的主题,并强调要通过纵向对比反映发展变化的趋势,发现新的特点和新的问题。

这一点正是在调查研究和撰写年度报告中应特别重视的问题。为了便于对比分析,本文不仅采用跟踪和滚动调查方法,而且每年调查对象的选择,除了包括应届毕业生外,还选择了2009、2010、2011、2012年等几届毕业生同步开展调查。这虽然增加了工作难度,但这样的调查不仅能更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而且每一年的调查既可以同前一年的调查进行比较分析,而且同一年的调查也可对不同届毕业生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这种调查方法的优点就在于能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并通过研究探索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总结和撰写2011年和2012年年度报告时,从比较中发现如下问题。

第一,就业率上升,而毕业生对就业的满意度却下降。调查显示,2009、2010、2011、2012等四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依次为79.1%、86%、95%、97.8%。这就是说绝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都能找到工作,就业率不断上升。而另一方面,学生对找到工作的总满意率,2009年为91.8%,2010年为87.4%,2011年为91.1,2012年为76.7%。除2011年比2010年有所上升外,总的趋势呈下降状态。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对就业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二是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理性选择了“先就业,后择业”,因此他们虽然就业了,但对初次就业的单位并不满意。

第二,就业层次下降,而就业信心不减。就业单位层次分为高层次单位(包括在国内外知名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就业单位;将岗位层次分为重要岗位(包括部门主管、从事研究工作和高级管理工作)和其他单位。2012年调查数据说明这两方面的高层次比例都有明显的下降。从单位层次看,高层次单位比例2009届为57.5%,2010届为33.1%,2011届为24.8%,2012届为35.1%;从岗位层次看,高层次比例,2009年为47.5%,2010届为39.0%,2011届为22.9%,2012届为28.7%。具体见图1。

这一结果印证了前面就业率与就业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即初次就业率升高与满意度下降的矛盾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高层次就业率下降造成的。但这种下降,并不是坏事,反映了更多毕业生理性选择了“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方式。这也印证了一个令人不解的问题,即调查显示虽然就业层次下降,但毕业生的就业信心不降反升。2010年对学生就业意向进行的调查显示,当年对就业有信心的学生只有53.8%,而2012年调查的毕业生对就业有信心的达到70%。

通过以上对两组矛盾现象的综合分析,得到这样一个规律性认识,即不能把就业率作为衡量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最主要指标。

四、找到切实可行的提高就业质量的措施和办法

无论建立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咨询”,还是为了“公示”,最后的结果都应是根据调查结果提出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

第一,寻求对策和建议的思路。在这一点上国家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体系有些新的突破。如2012年的报告,采用由“院校年度报告系统+深度个案访谈+政策跟进”三部曲组成的新框架。全篇定量分析退居次要地位,而大量实例的引用和分析成为主体,而政策跟进的对策、建议等内容还采取了“高职质量报告大家评”的方法,邀请社会各界、各地区28人对报告内容以今后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对策等[5]。虽然各院校不必完全按这种调查体系来撰写年度报告,应该适应院校特点有所创新,但这种方式和方法所显示的一些基本原则是都应该遵循的。

第二,针对调查结果,全面分析原因和影响因素。定量分析结果往往具有更为具体和客观的特点。但由于其概括性强或往往过于具体,而使提出的对策和建议或一般化、或不具有较普遍的意义。这就需要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与文献研究结合,与案例分析结合,并注意与其他类似调查比较,真正找到产生问题的深层原因。例如,通过定量研究认识到就业率不应成为高职院校追求的主要目标,建议以育人为本,把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根本目标。如果仅仅这样分析,就流于一般化。为了克服一般化,除了用统计数据说明问题外,同时还从两方面来论证问题:一是教育部对北京大学等高校大学生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不同类型、层次大学教育目的认知基本一致,依次排序为:全面提升学生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34.7%);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发展(23.4%);以学生就业为目的(15.5%);专业知识的学习(14.2%),此外,还有满足人的精神需求(9.9%)等。这基本印证了上述调查分析的结果,说明广大学生越来越认识到学校应该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根本目的。二是理论和实际结合,分析论证了就业率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决定的,如人口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等都对就业率有重大影响。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特别是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相对较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因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失衡,“普职倒挂”现象严重。从社会和经济发展趋势看,应用型或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西方发达国家普通高校学生和高职学生的在校比例一般为1∶3左右,而我国目前这一比例倒过来,一般为3∶1左右,近来虽有所提高,但未改变“普职倒挂”的现实。这就更加造成了高职毕业生社会需求量的不足,这不能不说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根据调查数据和分析结果,本研究提出两条有针对性的对策。一是针对大多数学生认为就业质量与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紧密相关,以及影响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学习动力和实践活动不够,以及课程设置不能适应就业需要,提出加强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创新实践活动为中心,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建议。二是针对调查中大多数学生反映教师缺乏创新能力和深入学生中、关心学生不够,提出高职院校不应盲目追随普通高校,要制订鼓励教师深入实际,自觉提高创新能力,更加关爱学生的制度和规范,真正建设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并能以育人为本,从各方面关心、爱护、尊重学生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黄维德,等.人力资源管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9.

[2]ILO. Decenl Work. Report of The Director General[R]. Geneva. 1999.

[3]柯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7(7):82-84,93.

[4]彭世武.建构适应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08(8):82-84.

[5]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2-10-17.

Though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urvey System for Employment Quality of Graduat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NG Qiu-mei, LUO Qing-ping, JIANG Hui

(Wuhan Polytechnic,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Wuhan Polytechnic in 2008, the paper explored how to establish the survey system for employment quality of graduat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difficult point in establishing effective survey system for employment quality of graduates and the annual report system lies in improving the employment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e key points is to find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of changes in employment quality; and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put forward feasible measures and methods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劳动教育研究性报告篇4

调研报告

可行性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导演自我培养计划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反方论证

关于母亲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教育现状及农村教师心态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现状的调研报告

广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研报告

关于《导演自我培养计划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反方论证

关于母亲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教育现状及农村教师心态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现状的调研报告

广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研报告

关于三年级教育教学调研报告

关于修建旱冰场的可行性报告

关于青春交际舞协会的可行性报告

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

中学高中英语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高校调研报告之外联篇

高校调研报告之人力资源部

赴北京朝阳区东风乡辛庄村调研报告

甘肃西部农村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服装市场调研报告

对宿迁医改调研报告“十点质疑”之回应

锣鼓书目前的传承机制

整治学校周边环境调研报告

下乡期间调研报告

导演自我培养计划可行性分析报告

当代城市中学生社会人格状况调查报告

德钦县奔子栏之行调研报告

大学生学车调研报告之调查方案

大学生食品消费市场调研报告

资源与环境学院大学生暑假社会调查报告

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调查开题报告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

大学生劳尔的故事之劳尔的社会调查报告

北京图书市场调研报告

北大课题组宿迁医改调研报告(上)

安阳师范美术学习实习教学调研报告

关于火眼晶睛的调研报告

关于二十岁之前废掉的可行性报告

《大学生生活质量调研报告》评介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我国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少儿读经解经点评录》可行性报告

“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年的中国动画市场的调研报告

劳动教育研究性报告篇5

印度经济增长现状和人口概况

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2年印度GDP达1.859万亿美元,人口总数为12.37亿,人均GDP为1503美元,属于中低等收入国家。

从近年来印度GDP增长率可以看出,2004到2011年前,除在2008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有所放缓外,印度经济保持着高速增长,成为继中国之后世界经济增长的又一个重要引擎。然而据印度政府公布的数据,2011年以来,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不断下滑,结束了2004~2011财年年均8.2%的高增长,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大环境影响,2011~2012财年经济增长率仅为6.5%,2012~2013财年增速降至5%,为十年来最低。2013~2014财年第一季度,印度经济增速放缓至4.4%,第二季度同比增长4.8%。印度拥有庞大的人口,却无法像中国一样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原因何在?笔者认为,除了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还有必要探寻印度人口的情况。

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2012年,印度人口总数为12.37亿人,0~14岁人口占29.4%,15~64岁人口占65.4%。女性占48.3%。出生时男性预期寿命为64,5岁,女性为68.0岁。印度0~64岁人口比重较高,65岁以上人口比重很低,而中国0~14岁人口仅占18%,15~64岁人口占73.3%。与中国相比,印度青壮年劳动力充足,人力资源储备充足,潜在人口红利巨大,却难以实现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人口因素如何影响经济发展?印度人口红利难以发挥的原因何在?

印度人口红利发挥的制约因素

人口红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可人口红利的发挥本身需要很多条件。据《中国通史》记载,鸦片战争前,中国人口已达到4亿,但在近代史上,中国饱受内忧外患困挠,没能发展起来。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教育普及,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特别是改革开放带来了巨大机遇,人口红利得以释放,劳动力价格低廉,承接了东南亚国家产业转移,成了“世界工厂”,经济空前发展。对照中国,印度人口快速增长,适龄劳动力比重提高,老年人口比重小,但在教育、健康、就业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人口红利的释放。

(一)教育水平落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1.基础教育落后。印度国家计划委员会建立的专家委员会通过分析研究发表了“2020年教育愿景”报告,报告表示当前印度6~8年级的辍学率为54%,而1~5年级的辍学率为40%。印度男性识字率为68%,女性识字率为44%,而中国早已超过90%。女性的识字率和入学率均大幅低于男性,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也较低,基础教育各项指标均落后于中高等收入国家,与印度人的理想预测更是相去甚远。

虽然近年来印度政府加大了对基础教育的投资,中小学入学率也有了明显提升,但其教育质量依然不容乐观,“400%以上的小学五年级学生不能阅读二年级的课本。近45%的小学高年级学生不能阅读其母语。超过40%的小学高年级学生不会做减法”。

基础教育的落后造成的严重后果是缺乏大量合格劳动力,难以承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端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廉价劳动力优势和人口红利的发挥被抑制,难以促进经济发展。

2.高等教育水平不高。除了基础教育的劣势,印度的高等教育也不乐观。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到2006年,印度对于每个受高等教育学生的开支占人均GDP的比例为55%,几乎达到澳人利业等发达国家的水准。而2012年第6期印度《当代科学》杂志刊发了印度困家科学通讯和信息资源研究院的一份基于2011年度SCImago院校排行榜(SIR2011)的分析报告,该研究院得出结论,中国高校科研实力3倍于印度,并对两国20所顶尖高校进行排名,北京大学得到50473分,是印度榜首印度科技学院(20683分)的2.5倍。无论是高校综合实力还是科研实力,印度均大幅落后于中国,至少在未来与中国的高科技竞争中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印度高等教育培养的更多是重成绩、轻科研与创新的学生,这种不良风气在风靡全球的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也有所体现。很多优秀的高校毕业生会出国留学,一去不归,人才外流也困扰着印度。

3.教育不公。印度社会长期以来存在的种姓制度根深蒂固,难以得到根本解决。“贱民”阶层在就业时受到歧视,即使投资教育,依然无法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无法改变地位、获取更多财富,继而走向宿命论,不愿投资教育,也就更没有就业和获取财富的能力。女性受到歧视也影响了人口红利的发挥,中小学女生入学率低于男生,2012年女性劳动参与率仅为28.8%。

(二)健康状况不佳

就业要建立在具备一定的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很重要的是身体素质。如果人口健康状况良好,那么老年人依然可以工作,创造财富。健康状况的改善和就业时间的延长会增加储蓄。2012年,印度人出生时的平均预期寿命为66岁,中国为75岁;DPT免疫接种率(占12~23个月年龄组的百分比)印度为72%,中国则为99%;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占医疗卫生总支出的比率印度为33.1%,中国为56%;每千例婴幼儿死亡人数印度为43.8,中国为12.1;结核病患病率每十万人中印度有176例,中国有73例。印度健康状况比起中国来尚有很大的差距,医疗卫生条件不乐观,这也是印度人口虽多,但质量不高的一个原因。

(三)就业水平低

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劳动力市场主要指标数据,2012年印度15岁以上总就业人口比率为53.7%,中国已达到68%,世界平均水平为59.9%。2013年印度劳工部的《青年就业与失业状况(2012~2013)》显示,印度有1/3不超过29岁的大学毕业生失业,城市有25%的大学毕业生失业,农村则有36.6%。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印度就业率不高,就业岗位不足,难以用大量人口创造更多财富,就业问题制约着人口红利的发挥。就业岗位为何不足?笔者认为可以从其产业结构来分析。

2012年,印度农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7.2%,根据世行人员在联合国的《世界城市化展望》的基础上进行的估算,2012年印度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为68.3%,而2012年印度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26%,第二产业仅为17%,第三产业高达57%。可见印度大量人口束缚在土地上,第二产业发展薄弱,而第二产业是更能吸收就业的产业。第三产业中高新技术产业需要高端人才,对劳动力的需求有限,提供的就业岗位不多。印度非农部门无法为庞大人口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对印度发挥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普及基础教育,提升高等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印度政府近年来重视基础教育发展,但是基础教育仍有待普及。要关注失学儿童,帮助他们回归校园,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印度政府在基础教育投资上还需下功夫,政府自身的廉政建设和行政效率也有待提高。

印度软件工程发达,但高等人才的培养存在问题。印度发展第三产业需要的不是“书呆子”式的毕业生,而是有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高等教育应承担使命,培养更多拔尖人才。大学教育要摆脱浮躁,回归学术和科研。

社会观念的改变非一日之功,长久以来存在的种姓制度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除。但印度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措施多做努力,促进社会公平,给予所谓“贱民”教育、医疗、就业等的平等机会,给予妇女更多机会,调动起人民参与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二)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国民身体素质

印度应在医疗卫生事业上加大投入,促进人均寿命的延长。降低孕产妇和婴幼儿的死亡率;关注少年儿童的成长,降低营养不良率;促进传染病防治工作,降低结核病和艾滋病的发病率。

(三)优化产业结构,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第二产业薄弱使就业岗位不足,失业率高。一方面应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另一方面应创造条件吸引外资,加强基础设施建没,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制造业。对于一个人口超级大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制造业能更好地吸纳就业,就业既能发展经济,又能维护社会稳定。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印度的优势,可吸纳和留住更多精英人才。

中印同为“金砖国家”成员,两国的发展被世界寄予厚望。当前,中国经济在主动降速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平稳发展,而印度经济却出现了增长速度被动放缓的情况,从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人的角度来看,印度与中国的差距依然很大。印度想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在其庞大的人口规模上下功夫,努力发挥人口红利,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安双宏 史忆南:《评印度2020年教育愿景中的宏伟目标》[J],《比较教育研究》,2013年第3期

②蔡P:《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研究》,2010年第4期

③陈显岿:《印度大学毕业生失业的教育因素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红河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④邓常春 邓莹:《印度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J],《南亚研究季刊》,2011年第2期

⑤邓莉:《印度报告:大学毕业生就业技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J],《世界教育信息》,2014年第5期

⑥李建新:《中国与印度未来人口实力比较研究》[J],《人口学刊》,2004年第6期

⑦何璋 覃东海:《对印度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乐观分析――论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J],《南亚研究季刊》,2002年第2期

③荣黎霞:《发展中国家如何致力于更加公平的教育――以印度和南非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⑧申秋红:《印度人口发展状况与人口政策》[J].《人口学刊》,2014年第1期

⑩沈有禄 谯欣:《印度基础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年第5期

⑾唐代盛 邓力源:《人口红利理论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3期

⑿杨东群 李先德:《印度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现状及问题》[J],《世界农业》,2007年第6期

⒀俞可:《走得出去,更须回得来――印度教育四问》[J],《上海教育》,2013年笫14期

劳动教育研究性报告篇6

>> 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改革概览 美国中高等生涯与技术教育的课程衔接模式与策略 美国“通过高质量的生涯和技术教育培养胜任全球工作的劳动力”报告 美国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质量评价量规 “烂尾”的问责与问责的“烂尾” 官员问责与质量管理 美国工程技术教育专业鉴定制度的特色与借鉴 美国社区学院的高技术教育 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考察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模式研究及启示 奥巴马宣布新的生涯和技术教育拨款项目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问责:绩效指标的开发 国外问责的制度与实践 宋代的管理与问责 技术教育独立报告与英国的技术教育改革 对我国网络问责的理性评价 自治与问责的平衡:高等教育治理的保证 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教师主导地位与教育质量的思考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设计与实施 非政府组织问责中服务对象问责的概念与必要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ve.

[2]CarlD.Perkins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mprovement Act of 2006[EB/OL].http://gpo.gov/fdsys/pkg/BILLS-109s250enr/pdf/BILLS-109s250enr.pdf.

[9]吴雪萍,任佳萍.美国职业教育质量问责制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4,(11):49-53The Research on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ccountabi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Implication to China

Zhang Yu, Xu Guoqing

Abstract Dur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many laws are proposed to make provision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quality assessment.National Assessment of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for the Interim Report 2013 evaluated Perkins Act IV implement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recent years.The report details the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nd logical models of account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using a variety of methods in the evaluation. There is a certain significance and value to the evalu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quality,such as strengthen the legal binding in quality evalua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and normative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in the fair value of penetr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 the United States;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ccountability

劳动教育研究性报告篇7

党的十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2015年3月,中共中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首次提出“绿色化”的概念,与原来倡导的“新四化”并举。2015年5月8日,国务院的《中国制造2025》把“绿色发展”作为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一个基本战略方针,提出“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并把“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作为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提出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从国际视野来看,发展绿色经济、培养公民绿色技能是重要的国际趋势。欧盟“2020战略”提出,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竞争力强的低碳经济是欧盟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欧洲公民必须具备恰当的技能,必须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培养公民的“绿色技能”及全体公民的绿色意识。国际劳工组织(ILO)和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Cedefop)联合针对全球21个国家绿色技能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绿色工作需要的技能:全球概览――基于21国的综合分析》。报告提出,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重要国家都了一系列政策行动,推动在职业教育中培养绿色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并将“绿色技能”开发与本国发展战略相结合 (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Cedefop,2012)。

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背景下,绿色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与劳动力市场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必须关注培养劳动者绿色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和素质。与国际社会相比,我国对于绿色技能开发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亟需开展更加系统性、全面性的研究,形成明确的、可操作的绿色技能开发模式和实践路径。为促进我国在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推行绿色技能的培养,2014年我国首次成功申请到亚太经合组织(APEC)项目“职业教育系统开发绿色技能”,并于2015年5月28~29日在北京召开项目启动会。以此项目的启动为契机,本刊从理论研究、国际实践、学者思考等多个视角对在职业教育中开发绿色技能进行了展现,希望籍此促进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刮起绿色技能开发的“旋风”,使培养劳动者绿色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技能成为未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共识。

劳动教育研究性报告篇8

>> 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研究报告 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研究报告 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民主建设中作用之调查研究报告 对大学生勤工俭学问题的思考 《基于社团方式推进大学生就业研究与分析》研究报告 当代大学生勤工俭学现状调查研究 大学生“勤工俭学”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论大学生勤工俭学中权益的法律保障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实践与研究报告 大学生人际交往意识的研究报告 南京化院大学生文明素质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融资约束下的上海大学生创业研究报告 民族高校大学生课余时间投入与职业取向研究报告 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研究报告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研究报告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恋爱、性观念与研究报告 幼师大学生入园见习现状研究报告 关于大学生到边远贫困地区工作调查研究报告 大学生价值观的性别差异研究报告 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调查研究报告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fr=aladdin,2014年5月17日访问。

[2]百度百科“勤工俭学”词条,[EB/OL],http:///view/488559.htm?fr=aladdin,2014年5月17日访问。

[3]百度百科“安全防护”词条,[EB/OL],http:///view/1937277.htm?fr=aladdin,2014年5月17日访问。

作者简介

上一篇: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范文 下一篇:投资分析策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