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投资决策方法的优缺点范文

时间:2023-11-24 14:37:57

主要投资决策方法的优缺点

主要投资决策方法的优缺点篇1

    项目投资决策,也称(对内)长期投资决策或资本预算决策,从决策的类型来看,可分为单一项目采纳与否的决策、互斥项目选优决策、独立项目组合决策。从决策的方法来看,一般分为静态评价指标和动态评价指标。从定量分析的角度看,单一项目采纳与否的决策、独立项目组合决策用静态评价指标和动态评价指标进行决策,已经得到很好解决。

    对于互斥项目选优决策,目前却莫衷一是,难以理清头绪,本文通过对互斥项目决策规划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给出互斥项目的决策规则。

    一、现行的互斥项目决策指标

    互斥项目决策是指对多个相互排斥、不能同时并存的项目,在每个项目已具备财务可行性的前提下,比较各个项目的优劣,利用评价指标从中选出一个最优项目的过程。关于互斥项目决策标准,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没有切实可行的一致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只注重投资效果,其标准是净现值大者为优,理由是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获取尽可能多的净收益,而不是尽可能高的收益率;二是只注重投资效率,其标准是收益率大者为优,理由是在资源稀缺的当今世界,为避免资源浪费,只有投资收益率最高的方案才是可接受的方案;三是将投资效果与投资效率综合起来考虑,但均是理论上应该怎样而没有能用于实际且切实可行的方法。正因如此,对同一互斥方案选优,不同决策者可能会做出截然相反的决策结果。

    理论上,运用静态评价指标和动态评价指标对互斥项目进行决策时,如果静态评价指标和动态评价指标发生矛盾,以动态评价指标为准,已经形成共识。从动态评价指标来看,人们普遍提到的指标主要有:净现值(NPV)、净现值率(NPVR)、现值指数(pI)、内部收益率(IRR)、年均净现值(UAV)或年均成本(UAC),此外,还有差量净现值(NPV)、差量内部收益率(IRR)。上述动态评价指标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反映投资效果的指标:净现值(NPV)、年均净现值(UAV)或年均成本(UAC)、差量净现值(NPV)、差量内部收益率(IRR)。

    可以证明,净现值(NPV)和差量净现值(NPV)、差量内部收益率(IRR)的评价结果总是一致的,即彼此相互等价,其本质是净现值最大。由于年均净现值(UAV)就是动态的平均一年净现值,因此,反映投资效果的最主要指标就是净现值(NPV)。

    2.反映投资效率的指标:净现值率(NPVR)、现值指数(PI)、内部收益率(IRR)。由于NPVR、PI受折现率大小的影响,而IRR是反映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率,不受折现率的影响,其作用要大于其他投资效率指标,因此,反映投资效率的最主要指标就是内部收益率(IRR)。

    目前,从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教科书和有关论文来看,几乎无一例外地以投资效果作为互斥项目选优的标准,即以NPV、ΔNPV、ΔIRR、UAV或UAC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即只注重投资的效果,而不注重投资的效率。虽然也使用投资效率指标IRR、NPVR、PI,但是,一旦与投资效果指标发生矛盾,均以投资效果指标为准,甚至认为净现值(NPV)指标没有明显缺陷,并且将净现值(NPV)与内部收益率(IRR)进行比较后得出结论:内部收益率(IRR)有时会出现错误,而净现值(NPV)总是正确的。

    二、互斥项目决策存在的问题

    1.缺乏理性

    (1)用净现值(NPV)指标否定内部收益率(IRR)指标。由于决策者以投资效果大小作为决策标准,即以净现值大的项目为最优项目,无一例外地均假设有甲、乙两个互斥项目,甲项目的原始投资大于乙项目的原始投资,其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差量内部收益率如下页图1、图2、图3。

    当IRR>(为基准收益率)时,由图1,当然选择净现值大的项目甲,而不选择内部收益率大的项目乙;同样,当IRR<时,由图3,当然选择净现值大、内部收益率也大的项目乙。

    

    但由此就说净现值法总是正确的,净现值法较内部收益率法好,未免有失偏颇,这并非内部收益率法不如净现值法好,而是立场使然。如果以投资效率作为决策标准,即以内部收益率大的项目为最优项目,则不管基准收益率是多少,都选择内部收益率大的项目乙,当IRR>时,由图1,选择净现值小的项目乙,而不选择净现值大的项目甲,如果项目甲是靠浪费大量资源来取得较大的净现值,选择净现值小的乙项目显然是正确的,此时应该说内部收益率法优于净现值法。因此,不能用净现值(NPV)指标否定内部收益率(IRR)指标,有时会出现矛盾,仅仅是因为两种评价标准出发点不同,一个是看效果,一个是看效率,并无优劣之分。

    (2)原始投资不同的互斥项目决策,采用差量内部收益率法不能解决问题。很多教科书都认为:“对原始投资额相同的互斥项目决策,采用净现值法;对原始投资额不同的互斥项目决策,采用差量内部收益率法。”事实上,这和不管原始投资额是否相同,都采用净现值法的结论是一样的。前面已经说过,净现值法与差量内部收益率法是等价的,实质是净现值最大,也就是说,不管原始投资额是否相同,采用差量内部收益率法和采用净现值法,就决策结果而言,没有什么区别,那种认为差量内部收益率法是解决原始投资额不同的一种有效方法,仅仅是一种感觉而已。

    2.缺乏现实性。①假设资金无限量。在资源稀缺的现代社会,资金是不可能无限量的。以资金无限量为前提条件,一是脱离客观实际,二是容易引起靠浪费资源来获取更大收益。②假设投资机会固定。即假设除讨论的投资项目外,没有其他投资机会。实际上,企业除了讨论的投资项目外,既可以将资金存入银行,也可以购买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资产,以投资机会固定为前提条件,显然脱离客观实际。在上述任何一个假设条件下,得出的决策规则显然缺乏现实性。

    3.缺乏可操作性

    (1)决策规则缺乏可操作性。在讨论互斥项目的决策规则时,只给出个别情况的决策规则,而忽略其他情况,没有基本原则,难以理清头绪,因而不具有可操作性。

    众所周知,项目计算期和原始投资额是影响决策结果的最重要因素,受其共同影响的情况有以下四种:①项目计算期相同,原始投资额相同;②项目计算期相同,原始投资额不同;③项目计算期不同,原始投资额相同;④项目计算期不同,原始投资额不同。

    实际情况是,在进行互斥项目决策时,有的只考虑原始投资额是否相同;有的只考虑项目计算期是否相同;有的只考 虑上述四种情况中的个别情况,没有给出其他情况下的决策规则。甚至在讨论互斥项目的决策规则时,几乎都是讲典型项目的决策,一般都是就事论事,没有给出一般情况下的决策规则,使人不得要领,不知道如何操作。

    (2)投资项目的风险调整缺乏可操作性。为了有效地考虑风险对投资价值的影响,要按照投资风险大小适当地调整现金净流量或者贴现率,基本方法是风险调整现金流量法(即肯定当量法)和风险调整折现率法。笔者认为,项目的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在对项目各年的现金净流量进行预计和确定折现率时,不仅要考虑投资风险,也要考虑通货膨胀对项目的影响,也就是说,在风险和通货膨胀存在的情况下,先把考虑风险的现金净流量调整为没有风险的现金净流量,然后再和没有风险的折现率去计算净现值。或者,把没有风险的折现率调整为考虑风险的折现率,然后再和考虑风险的现金净流量去计算净现值,如此等等。

    上述调整方法主观因素太多,实际上很难lunwenshop.com 北京写作操作,如果对不准确的现金净流量或折现率再去进行不准确的调整,无论怎样调整都不会准确,风险也不一定降低,还不如在现实的风险和通货膨胀条件下,直接对现金净流量和折现率进行预计更现实,更具可操作性。

    4.理论与实践不一致。在相关教科书和有关论文中,几乎都认为,净现值法优于内部收益率法,也就是说,都是从投资的效果出发,以净现值最大的项目为最优项目。在一份针对美国大型跨国公司运用资本预算方法的问卷调查中,有63.5%的企业采用内部收益率法,只有16.5%的企业采用净现值法,18.2%的企业选择了其他方法。有调查显示,在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亚太地区,也有相当多的公司在使用内部收益率法。既然净现值法优于内部收益率法,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企业在使用内部收益率法,而不使用净现值法呢?显然,他们更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如果没有资源,还哪来的收益更大。

    四、互斥项目的决策规则

    笔者认为,在对互斥项目进行选优决策时,不能只注重投资效果,而不注重投资效率,也不能只注重投资效率,而不注重投资效果,投资效果和投资效率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忽视哪一方都有可能使决策失误,也就是说,既要考虑投资的效果,又要考虑投资的效率。由于内部收益率是反映资源利用效率的最主要指标,净现值则是反映净收益的最主要指标,因此,在对互斥项目进行投资决策时,应分别计算各自的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以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实现净收益更大化为目的,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比较满意的投资决策。在此基础上,给出互斥项目决策规则,只要能计算出每个项目的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不管是什么类型,均可按下列规则进行决策。

    

    

    第三,净现值与内部收益率的评价结果不一致时,决策规则的出发点。此时,既要考虑投资效果,又要考虑投资效率,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基础上实现净收益(利润)更大化。

    (1)原始投资额不同、项目计算期相同时,以“剩余净现值”大者为优。所谓“剩余净现值”,是指原始投资额不同时,用该项目的净现值减去该项目比另一项目多投资部分机会成本的现值之和,或项目计算期不同时,用该项目的净现值减去该项目原始投资与比另一项目多投资年限的机会成本现值之和(其中,机会成本的计算,既不是计算净现值的基准收益率,也不是内部收益率,而是银行存款或国债利率,因为用原始投资或多出来的原始投资再投资,无法保证能获得基准收益率或内部收益率的利润率,而得到银行存款或国债利率的利润率,则几乎没有风险)。

    以“剩余净现值”大者为优,是因为原始投资额大的项目净现值大,可能是浪费资源得到的,因此,只有减去多投资部分机会成本的现值之和,净现值大的项目才符合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基础上的净收益(利润)更大化目标。

    (2)原始投资额相同、项目计算期不同时,以年均净现值大者为优。这是因为平均每年的净现值最大,在利用相同项目计算期进行比较时,其净现值也最大,又因为原始投资额相同,不存在浪费资源问题,因此,符合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基础上的净收益(利润)更大化目标。

    (3)原始投资额不同、项目计算期也不同时,一般以“年均剩余净现值”大者为优。所谓“年均剩余净现值”,就是动态的剩余净现值的年平均值。以“年均剩余净现值”大者为优,是因为解决原始投资额不同的办法是计算“剩余净现值”,解决项目计算期不同的办法是计算“年均净现值”,当原始投资额不同、项目计算期也不同时,综合考虑的结果就是“年均剩余净现值”大者为优。举例说明如下:

    例:某公司决定新建一个车间,有甲、乙两个项目可供选择。甲项目需在第一年初投入100万元,一年后投产,投产前需垫支流动资金10万元,项目经济寿命3年,其现金净流量经测算依次为40万元、56万元、60万元。乙项目需在第一年初投入50万元,也是一年后投产,投产前需垫支流动资金10万元,经济寿命也是3年,其现金净流量经测算依次为25万元、30万元、32万元,基准收益率为10%,机会成本为3%。试对甲、乙两项目做出选优决策。

    

    属于决策规则二中(3)的情况,还需计算甲项目的剩余净现值:

    

    小于乙项目净现值5.946万元,故选择乙项目。

    本例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

    第一,如果采用净现值法,应该选择甲项目,如果采用内部收益率法,应该选择乙项目,投资效果与投资效率发生了矛盾,而以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基础上实现净收益更大化为标准进行权衡的结果是选择乙项目,而不是净现值法总是正确的。

    理由很简单,甲项目比乙项目多获得1.04万元(6.986-5.946)净现值,是多投入50万元(109.09-50.09)资金的代价,如果将这50万元资金购买国债,四年利息的现值是4.755万元,远远高于多获得的净现值1.04万元,因而选择乙项目。也就是说,如果有109.09万元资金,选择甲项目投入59.09万元,将剩余50万元存入银行,四年后共获得净现值10.721万元(5.946+4.755),远远高于甲项目净现值6.986万元。更重要的是,选择乙项目的投资风险远远小于甲项目的投资风险,因为乙项目亏损最多损失50.09万元,而50万元国债的风险几乎为零,从而至少有4.755万元的利息收益;而甲项目亏损最大损失是109.09万元 。

    第二,“对原始投资额不同的互斥项目决策,采用差量内部收益率法”,其结果总是正确的。经计算,本例差量内部收益率ΔIRR=10.74%,大于基准收益率10%,按差量收益率法的决策规则,应选择原始投资额大的甲项目,与净现值法结论完全相lunwenshop.com 北京写作同。这也说明差量内部收益率法根本就不能解决原始投资额不同的问题。

    五、结束语

    在互斥项目决策中,几乎一边倒地认为,净现值法总是正确的。笔者认为,对净现值法的过度推崇,容易引起靠浪费资源来获取更大的净现值,为了赚取更多的净现值而不惜投入大量资金,尽管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价值,其结果还是导致大量资源浪费。更不能假设资金无限量,就认为以较低的投资报酬率,靠加大投资来取得更大净现值的项目是最优项目,这无疑是在浪费资源。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不能说与这种指导思想没有关系。基于此,笔者站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基础上实现净收益(利润)更大化的角度,试图对互斥项目决策的混乱情况,理出个头绪来,给出各种情况下的决策规则,使其更理性,更具现实性、可操作性。^

主要投资决策方法的优缺点篇2

一、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的分析

1.静态评价指标存在的弊端

(1)静态投资回收期指标只说明投资回收的时间,但不能说明投资回收后的收益情况。一般说来,在投资额相等的情况下静态投资回收期越短的方案越好,但是投资回收后有无收益及收益多少却无法揭示,从而造成决策失败。如a、b项目均投资50万元,a项目在未来两年内每年净现金流量为25万元,然后项目终结报废;b项目在未来五年内每年净现金流量为25万元,然后项目终结报废。如果仅从静态投资回收期看,似乎a、b两个项目都可取,但实际只有b项目可取。另外,静态投资回收期没有考虑时间价值,也可能造成决策失败。但a、b项目均投资50万元,a项目在未来五年内第一年净现金流量为30万元,第二年净现金流量为20万元,以后三年每年净现金流量为25万元,然后项目终结报废;b项目在未来五年内第一年净现金流量为20万元,第二年净现金流量为30万元,以后三年每年净现金流量为25万元,然后项目终结报废。如果仅从静态投资回收期及投资回收后的收益看,似乎a、b两个项目都可取,但如果考虑时间价值则实际只有a项目可取。

(2)投资利润率指标虽然以相对数弥补了静态投资回收期指标的第一个缺点,但却无法弥补由于没有考虑时间价值而产生的第二个缺点,因而仍然可能造成决策失败。

(3)当非折现评价指标的评价结论和折现评价指标的评价结论发生矛盾时,应以折现评价指标的评价结论为准。

2.简述静态和动态评价指标的决策原则

由于折现的评价指标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因而弥补了非折现评价指标的缺点。本文着重针对折现评价指标在项目投资决策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企业投资的最主要动机是取得投资收益,投资决策就是要在若干待选方案中,选择投资小、收益大的方案。如何进行投资决策,前面已经提到考虑时间价值和不考虑时间价值两种方法进行决策。

(1)回收期法和投资收益率法属于非折现法。回收期法是根据重新收回某项投资所需时间来判断投资是否可行的方法。它将计算出的回收期与预定回收期比较,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方案可行,否则不可行,回收期越短越好。投资收益率法是将投资项目的投资收益率与该项投资的资本成本加以比较,进而判断投资是否可行的方法,如果投资收益率大于资本成本,方案可行,否则不可行,投资收益率越大越好。

(2)贴现法包括现值法、净现值法、获利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四种方法。现值法是将项目投产到报废的各年净现金流量折算成的总现值与投资总额进行比较,若大于,可行,否则不可行,而且差额越大越好。净现值法是现值法的变化形式,它直接根据净现值的正、负来判断(净现值=总现值-投资总额),净现值为正,方案可行,越大越好,否则不可行。净现值率法是用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占原始投资现值综合的百分率,净现值率指标大于或等于零,方案可行。获利指数法则是根据获利指数大小来进行判断,大于1可行,越大越好,否则不可行。内含报酬率法将内含报酬率与资本成本比较,前者大于后者,方案可行,否则不可行,内含报酬率越大越好。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可采取上述方法的任何一种方法进行决策。

3.比较贴现法和非贴现法下评价指标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回收期法通俗易懂,大致能反映投资回收速度,而且计算简便,但是,它夸大了投资的回收速度,忽略了回收期后的收益,容易造成严重的退缩不前。因为许多对企业的长期生存至关重要的较大型投资项目,并非在开始几年内就能带来投资收益,其次,决策者以回收期作参数,往往会导致企业优先考虑急功近利的项目,导致放弃长期成功的方案。最重要的一个缺陷是它忽视了时间价值,认为不同时点的资金价值相同,将不同时点的资金直接代入进行有关计算,这是不符合金融原理的。投资收益率法也比较通俗易懂,计算也不复杂,但它没有采用现金流量观,并与回收期法一样,未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把第一年的现金流量与最后一年的现金流量看作具有相同的价值,其决策可能不正确。而贴现法下的各种方法则考虑了时间价值,将投资项目每年净现金流量按资本成本(折现率)进行折现,使不同时点的资金具有可比性,较真实地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现金流入对投资盈利的不同作用。财务管理最基本的观念就是货币时间价值,运用货币时间价值观念要把项目未来的成本和收益都以现值表示,如果收益现值大于成本现值则项目应予接受,反之则应拒绝。因此,我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多采用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的贴现法,以贴现法为主,以非贴现法为辅。

二、决策方案比较分析

1.采纳与否的决策

当某一方案面临采用或不采用的选择时,这种决策称为采纳与否的决策。很明显,只有当该方案符合某一标准时,它才会被采用,否则将被拒绝。

这时,方案优劣取舍的基本标准是: 净现值NPV≥0,净现值率NPVR≥0,获利指数PI≥1,内部收益率IRR≥I,投资利润率≥基准(设定)投资利润率,包括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期PP≤N/2(即项目计算期的一半),不包括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期PP’≤P/2(即项目经营期的一半)。

只有当某方案的某项指标符合上述该项指标的标准要求时,该方案才会被采用,因为它的采用将会增加企业的利润,否则将被拒绝。

值得强调的是:当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期的评价结论与净现值、净现值率、获利指数、内部收益率等主要指标的评价结论发生矛盾时,应当以主要指标的评价结论为准。

2.选择互斥的决策

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方案可供选择时,如果选择其中某一方案而舍弃其他方案,这种决策称为选择互斥的决策。很明显,当该方案仅符合某项指标(如净现值)的基本标准时,并不意味着它会被采用;只有当该方案符合基本标准并且符合设定标准时,它才会被采用,否则将被拒绝。

这时,如果各项指标均符合设定标准的要求,则说明该方案为最优方案;但当有关指标相互矛盾时(即有的指标认为甲方案好,而有的指标则认为丙方案或其他方案好),则不能简单地说应根据净现值判断优劣或根据内部收益率判断优劣。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投资额不等或项目计算期不同的多个方案的选择互斥决策中,这时应考虑采取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和年等额净回收额法进行正确的选择。

所谓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是指在原始投资额不同的两个方案的差量净现金流量NCF的基础上,计算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IRR,并据以判断方案优劣的方法。在此法下,当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指标大于或等于基准收益率或设定折现率时,原始投资额大的方案较优;反之,则投资少方案为优。

主要投资决策方法的优缺点篇3

集团公司体制下的投融资管理其实是集团公司本部与成员企业、即母子公司之间关系在投融资管理方面的反映。从Z集团公司本部与成员企业的关系看,其多级法人均享有高度自的体制,并形成了多个投资中心,分权过度,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重大经营活动,该管的管不住,集团核心企业与成员企业之间、成员企业相互之间,争夺资源的现象严重,整个集团没有形成合力,无法实施统一的发展战略。由于Z集团规模较大,成员企业较多,总部功能薄弱,总部与成员企业的集分权关系没有处理好,集团缺乏一个有强大吸引力的核心,无法协调成员企业的经济活动,包括投融资活动,不能产生强大合力,形成实际上的“集而不团”,缺乏凝聚力,没有产生1+1>2的规模效应,在投融资方面,应有的集约和速度效应难以发挥出来。一般情况下,一个集团公司的集团本部首先是一个投资中心、战略决策中心,对整个集团的当前经济活动统一协调,并为长期的发展统一配置增量资源。在集团公司体制下,特别是在多级法人都享有较高自的集团公司中,投融资管理的核心是要处理好集分权、集约与速度的关系,通过充分发挥集团本部和各成员单位的资源优势,取得投融资方面的最佳效果。一般说来,高度集约的投融资管理体制的优点表现在可以集合集团整体资源进行较大项目的投资;其缺点表现在投资速度可能难以适应项目本身的要求,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错失最佳的投资机会,同时由于决策流程过长也会导致投资活动进退不便,从而影响风险防范措施的运用。而在分散的投融资管理体系中,其优点表现在决策速度快,进退灵在融资方面,在Z集团内部的各成员单位间资金余缺状况存在较大差异,有些富余,而有些存在较大的缺口,资金富余的成员单位将资金存在银行,投资收益率很低,而资金短缺的单位则需从银行贷款维持日常经营活动。尽管目前Z集团已采用了内部银行的方式管理调剂集团内部的富余现金,资金的运用主要还是限于流动资金方面。另一方面,就整个集团公司而言,利用直接融资的比例不高。

2.提升投融资效果的对策建议

建立完善的投融资活动的沟通协调机制。在集团公司内部建立一种沟通协调机制,可以及时地就投资项目及资源和生产要素方面的种种信息进行交流和分析。充分的信息是决策成功的基础,投资主体的确定,成员单位在投融资活动中的利益关系协调,投资决策的进行和资源要素的系统内调配,以及避免重复投资和重叠研发,集团及成员单位的产业发展规划都离不开在集团本部统一协调下的集团内部信息的充分交流。构建完善的投资决策体系。借助外部中介机构的专业素质和经验对拟投资项目进行分析比较,是提高产业投资项目成功率的必不可少环节。构建完善的产业投资决策体系,通过规范、科学、严谨而系统的决策体系对产业投资项目进行分析决策,是降低投资风险,提高产业投资项目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同时,通过加强分析研究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国家产业政策,通过加强对产业投资项目资源的搜集整理,通过分析研究集团内部的相关资源,进而提炼出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又能体现Z集团资源优势的集团公司产业发展战略、核心发展方向和重点投资的产业领域,以推动实现集团公司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各生产要素作用的充分发挥。建立完善的推动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系统。产业发展作为集团层面的一项常态性工作,构建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系统非常必要,该系统可以包含研发支持基金、科研成果产业化基金、产业发展基金等。通过拓展、构建稳定的融资渠道,通过产业发展循环,通过相关发展基金的逐渐壮大为集团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明确产权架构及管理团队股权激励的安排原则。在未来的产业投资项目中,对管理层的股权激励做出安排是必要的,而且,股权激励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在投资项目建设初期对管理层持股做出安排,二是在企业的持续经营过程中对管理层的良好经营业绩做出激励股权安排。由集团公司组织对股权激励模式进行调研并制定出相应的安排原则可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来推进。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及使用体系。投资项目从遴选到成功运营到可持续发展,其核心因素是人的因素,因此建立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是保持集团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

3.集团体制下高效投融资的基本要求

在集团公司体制下,形成一套高效的投融资管理机制,一是有高效的能够遴选到具备良好前景项目的决策系统;二是将具备良好前景的项目建设运营好的完善机制;三是便捷、低成本的融资通道。在遴选项目方面,首先,要建立一套有效的项目资源收集整理渠道,才能获取足够多的项目资源供分析比较,优中选优。其次,要有一批具备专业素质的投资管理人才。项目资源的分析比较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参与研究,专业人员的分析研究可为投资项目的最终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从事投资决策要有一套科学的、完整的决策体系。对投资项目只有进行全面的分析,科学的决策才能有效地降低风险,保证投资项目的成功率。为实现和达到预期的投资效果,将具备良好前景的项目建设好、运营好,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科学、关业务发展有限,因此对整个主营业务的发展贡献也非常有限。可见,Z集团作为投资中心、战略决策中心其功能发挥还有更大空间。集团在整个产业中的发展及投资活动给人的直观印象是:在投融资活动中主要还是依托各成员单位,投资的小项目多,大项目少;重叠研发、重复投资;指导投资活动的产业规划有进一步加强和提升的必要,避免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投入到不熟悉的产业或与主业不相关的产业;投资活动缺乏系统的论证。在融资方面,在Z集团内部的各成员单位间资金余缺状况存在较大差异,有些富余,而有些存在较大的缺口,资金富余的成员单位将资金存在银行,投资收益率很低,而资金短缺的单位则需从银行贷款维持日常经营活动。尽管目前Z集团已采用了内部银行的方式管理调剂集团内部的富余现金,资金的运用主要还是限于流动资金方面。另一方面,就整个集团公司而言,利用直接融资的比例不高。

4.提升投融资效果的对策建议

主要投资决策方法的优缺点篇4

企业项目投资是一个面对未来的非常复杂的决策过程,需要考虑很多不确定的影响因素,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而目前所采用的项目投资决策的分析方法中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不考虑风险价值要素的决策方法,主要有以投资回收期法为代表的静态决策方法和以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和内含报酬率法为代表的动态决策方法;另一类是考虑风险价值要素的决策方法,主要有按风险调整贴现率法和按风险调整现金流量法。但是两类方法中的每一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现行项目投资决策方法分析

(一)不考虑风险价值的决策方法

1.项目投资静态决策方法

静态决策方法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将不同时期的等额现金流量作相同处理。投资回收期法是静态决策方法的代表,该方法需要计算投资回收期指标,即能使方案现金流入量等于现金流出量的时间,并用此指标来衡量方案的优劣。该方法计算简便,可用以衡量投资方案的变现力,能间接反映投资方案风险的大小,但没有考虑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的影响,没有考虑方案投资回收期后的收益。

2.项目投资的动态决策方法

动态决策方法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对不同时期产生的现金流量的价值影响,这类方法根据考虑的侧重点不同可以分为: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和内含报酬率法,分别通过计算净现值、现值指数和内含报酬率指标来确定方案的优劣,决定方案的取舍。该类方法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因素,从而使决策方法建立在符合客观经济现实的基础上,正确反映其价值总量,但没有考虑风险因素。

(二)考虑风险价值要素的决策方法

1.风险调整贴现率法

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对高风险的投资项目采用较高的贴现率去计算净现值,然后根据净现值法的决策规则来选择投资方案。该方法考虑了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比较符合逻辑,理论合理,使用广泛。但该方法将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混在一起,据此对现金流量进行贴现,人为地假定风险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加大。但是有些投资项目时间越久远,风险越小,如果用该方法进行决策,可能会淘汰可行项目。

2.肯定当量法

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用一个当量系数把含有风险的现金流量调整为无风险的现金流量;然后按无风险的贴现率去计算净现值;再利用净现值法的决策规则来选择投资方案。该方法克服了风险调整贴现率法夸大远期现金流量风险的缺点。但是,如何确定合理的当量系数成为该方法的一个难点,如果当量系数的确定不合理,就会导致决策失误。

二、项目投资决策新方法――熵权评价法

在上述的比较和分析中,静态决策方法和动态决策方法没有考虑投资的风险价值要素。因此,单纯采用该类指标做出的投资决策是不科学的。考虑了风险因素的按风险调整贴现法和肯定当量法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进,但两种方法自身都存在一定的缺陷。风险调整贴现率法是采用一个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相糅合的贴现率去计算净现值,必然会使风险随时间的推移而加大。肯定当量法中,准确确定当量系数难度很大,如果采用经验系数法,即通过标准差率与肯定当量系数的经验数据确定,则该方法的主观性过强,说服力差;如果采用换算系数法,即令风险调整贴现率法的净现值等于肯定当量法的净现值,从而解出当量系数,该法实质上就是风险调整贴现法的一种变形,没有实际的意义。因此,这种采用风险调整后的净现值作为决策标准的方法,如果调整公式设计得不科学,必然会导致风险的歪曲反映,与初衷相违背。

笔者的思路是构建一个项目投资方案决策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能够体现方案收益、时间价值、风险价值等各种指标,能够全面反映影响方案决策的各种因素,然后采用综合评价方法中的熵权评价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进而做出决策。项目投资决策方案的熵权评价法具体思路如下:

(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现行投资决策方法大多采用一个或同一类别的指标直接作为决策方案的判断标准,这种单指标的决策方案,或只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或虽考虑到风险价值,但由于方法设计中存在缺陷会导致风险的歪曲反映,以此为依据进行的项目投资决策必然不科学、不准确。

项目投资风险决策方案的熵权评价法是建立一种决策方案的指标体系判断标准,即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建立一个评价体系,以期全面反映货币的时间价值和投资的风险价值这两个重要的影响投资决策的因素。该方法对风险因素的处理与风险调整贴现率法、肯定当量法不同,不是通过计算风险调整后的净现值作为决策判断的标准,而是将能够衡量投资风险的一些原始指标纳入指标评价体系,使风险价值作为指标体系中影响投资方案决策的要素。

(二)采用熵权法估算各个指标的权重

基于熵的概念可建立熵权评价模型。即结合待选方案的各个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并融入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力来确定指标的权重,然后计算待选方案所有评价指标与理想指标距离差的加权和,对投资方案进行决策。

三、投资决策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理论依据

货币的时间价值和投资的风险价值的评估是投资决策的基础。货币的时间价值是指货币经历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也称为资金的时间价值。从量的规定性来看,货币的时间价值是没有风险和没有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由于竞争,每个项目都要取得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货币的时间价值成为评价投资的基本标准。运用贴现方法进行投资决策分析时,假定现金流量是确定的,即可以确知现金收支的金额及发生的时间。实际上,投资活动充满了不确定性。如果决策面临的不确定性比较小,一般与忽视风险的影响,把决策视为确定情况下的决策;如果决策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比较大,足以影响方案的选择,就要考虑投资的风险价值,进行投资的风险分析。

因此,在选取决策方案指标时,要以货币的时间价值和投资的风险价值作为衡量标准,使最终指标体系的组合能体现和涵盖这两个因素。

(二)指标选取

在投资方案决策的指标体系中,笔者选取了如下5个指标:

未经风险调整的净现值、现值指数以及反映方案风险程度的投资回收期、综合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前两个指标,未经风险调整的净现值以及现值指数体现了项目的收益并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未经风险调整的净现值是绝对指标,如果投资项目初始投资额不同,绝对指标的可比性稍差,因此又选择了现值指数这个相对指标,以消除投资额不同的影响。投资方案间的初始投资额数值相近,可以在主观赋权时,加大未经风险调整的净现值的权重;若初始投资额数值相差很大,可加大现值指数的权重。

后三个指标,投资回收期、综合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体现了投资的风险价值因素。投资回收期虽是静态投资决策方法的指标,但是它可以间接反映投资方案风险的大小,回收期愈短,不确定性相对减少,风险愈小。而且该指标直观简便,成本不高。综合标准差、变异系数是反映投资方案风险的直接指标。收益的标准差可以反映收益偏离期望收益的程度,因此可以作为风险的度量因素。但由于未来可能的现金流入量不止一期,因此要综合考虑各年的收益标准差,计算出综合标准差作为选取指标。综合标准差是一个绝对数,反映项目风险的大小,如果各方案的投资规模不同,只用绝对数就难以确切比较它们的风险。因此,应将反映项目风险的相对数――变异系数纳入决策的指标体系中。

(三)指标的计算公式及示例

1.未经风险调整的净现值NPV

四、熵及熵权模型的建立

(一)熵及其性质

1.熵的定义

熵的概念源于热力学,后在工程技术、经济社会中得到应用,是一种多目标决策的有效方法。熵是系统状态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当系统可能处于n种不同状态,每种状态出现的概率为pi(pi=1,2,3,…,n),则该系统的熵为:

条件熵的定义为:设系统A、B统计相关,则E(A/B)是系统B已知时,系统A的熵或称为条件熵。

2.熵的基本性质

(1)可加性:熵具有概率性质,从而系统的熵等于其各个状态熵之和。

(2)非负性:系统处于某种状态的概率为0≤pi≤1,所以系统的熵总是非负的。

(4)对称性:系统熵与其状态出现概率pi排列次序无关。信息熵是系统无序程度的度量,越小表示该系统确定度高,信息量多。系统熵与pi,n有关,n增大,系统熵也增大;pi越接近,系统熵越大,提供给决策者的信息量越大。

(二)建立熵权评价模型

1.求接近度dki

设有n个评价指标,决策评价m个待选方案,Xki是待选方案的k的评价指标i的计算值,Xi*是评价指标i的理想值,Xi*值大小因评价指标特征不同而异,对于正指标,Xi*越大越好;对于负值标,Xi*越小越好。

2.计算评价指标的条件熵Ei

3.计算评价指标的相对熵值

4.确定评价指标的熵权Qi

熵权并不表示决策问题中指标间的实际重要性系数,而是各指标系统提供给决策者的信息量多少的相对程度。熵权越大,提供信息量越多,指标之间竞争越激烈。决策者应重点考虑。

5.赋评价指标的主观权值ωi

6.计算综合权重λi

主客观结合定权,既要考虑决策者对各指标的主观定权,又要结合各指标提供给决策者信息的多少来综合考虑,使主观定权符合实际。

7.计算待选方案所有评价指标与理想指标距离差的加权和Sk

Sk越小,说明待选方案与最理想方案的距离差距越小,方案越优。

五、熵权评价法在项目投资决策中的运用

有5个待选方案分别计算出的5个评价指标值如表2:

表中列示了5个待选方案的各个指标值。按照净现值最大、现值指数最大原则,应分别选择4方案,3方案;按照投资回收期最短原则,应选择5方案;按照综合标准差最小、变异系数最小原则,应分别选择2方案、1方案。因此,选择不同的指标作为判断标准,会得出不同的决策方案。

投资决策的熵权评价法综合考虑了反映方案收益、时间价值、风险价值的各个指标,并结合待选方案的各个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和决策者主观判断力来确定指标的权重,具体决策过程如下:

以未经风险调整的净现值(NPV)为例,列示dki、Ei、ei、θi、λi的计算过程。

(一)根据熵权模型中公式(1),计算待选方案指标的接近度dki

由表1可知,待选方案4的净现值最大,NPV=7500,即评价指标的理想值Xi*=7500。则各待选方案指标NPV的接近度计算如下:

方案1.d11=4720/7500=0.6293

方案2.d21=2950/7500=0.3933

方案3.d31=3520/7500=0.4693

方案4.d41=7500/7500=1

方案5.d51=3100/7500=0.4133

PI、PP、D、Q接近度的计算方法与NPV相同。构成的接近度矩阵如下:

(二)根据公式(2)计算评价指标的条件熵Ei

根据公式(3)计算相对熵值ei:

根据公式(4),确定评价指标的熵权θi:

赋评价指标的主观权值ωi。考虑到5个待选方案的初始投资额不同,绝对指标较相对指标可比性差,因此,在主观赋权时,对净现值、综合标准差两个绝对指标赋较小的权重。对现值指数,变异系数两个相对指标,赋较大的权重。权重矩阵如下:

根据公式(5)计算综合权重λi:

其他指标PI、PP、D、Q的Ei、ei、θi、λi计算方法相同。

5个指标的Ei、ei、θi、ωi、λi值如表3:

(三)根据公式(6)计算待选方案所有评价指标与理想指标距离差的加权和Sk

以方案1为例,列示计算过程:

其他待选方案Sk的计算方法相同。5个待选方案的Sk值见表4:

由表4可知,方案1为最优方案。

六、结论

笔者将熵的概念引入投资决策中,提出了投资决策的熵权评价法。通过建立一种决策方案的指标体系,全面反映货币的时间价值和投资的风险价值这两个重要的、影响投资决策的因素,弥补了现行投资决策方法多采用一个或同一类别的指标直接作为决策方案的判断标准的不足;结合熵权评价模型确定各个指标的综合权重,计算各个方案评价指标与理想指标距离差的加权和,进而对投资决策方案做出决策。该方法适用于多个投资决策方案优劣的比较,尤其在各方案采用不同决策原则、结论不一致的情况下,能更好地完成方案间的权衡比较,实现对投资方案的科学决策。

主要投资决策方法的优缺点篇5

    关键词:造价控制,决策阶段,控制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们与发达国家距离越来越近,发达国家在建设工程中走的弯路我们应该避免。尤其是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泱泱大国,节约能源的设计方案显得尤为紧迫。建设项目的决策和设计各阶段工作所花费用不多,但是对项目工程造价的影响却非常之大,是进行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阶段。然而,建设项目造价控制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的专业面广,而且涉及到建设项目的参与各方,包括业主、监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政府各相关部门。各方在设计管理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是否可以有通用的管理模式,如何改进项目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的方法,使之更有实用性等,这些都值得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1.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控制

    (1)在投资决策阶段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造价人员需要收集工程所在地的水电路状况、地质情况、主要材料设备的价格资料、大宗材料的采购地以及已建类似工程资料,并对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认真分析,保证投资预测、经济分析的准确。

    (2)必须做好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技术经济论证。可行性研究的结果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成败,且可行性研究阶段形成的项目投资估算是确定限额设计总值的重要依据,并影响到设计总概算和施工图预算。为加强其精确性需要作充分的市场调查研究。市场研究就是指对拟建项目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可能性分析,包括国内外市场在项目计算期内对拟建产品的需求状况;类似项目的建设情况;国家对该产业的政策和今后发展趋势等。

    (3)做好方案优化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据国外统计资料表明,在项目决策方案优化过程中节约投资的可能性为80%左右。在完成市场研究以后,要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在满足生产的前提下,遵循“效益至上”的原则,进行多方案比选。技术经济人员应该和设计人员密切配合,用动态分析方法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通过方案优化,使工艺流程尽量简单,设备选型更加合理,从而节约大量资金。

    2.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决策阶段

    长期以来,我国的工程建设存在投资膨胀严重的现象,造成工期越拖越长,工程造价越来越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建设前期决策不合理。

    2.1对工程造价投资决策不够重视

    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投资决策是产生工程造价源头,这一阶段耗资约占总投资额的0.5% ~3%,但能有效提高项目的投资效益。对建设项目进行合理的选择是对经济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项目投资效益影响到整个国家经济的效率和效益。发达国家对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确十分重视,不惜花大本钱,大力气进行投资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研究,出具相对比较准确的工程造价,进行控制。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工程建设一直缺乏建设前期确定工程造价的有效依据,只能依据专家、决策者们借鉴已完成的项目工程造价进行估算,但又往往因为诸多因素影响,“三超”现象相当普遍。

    2.2开展造价控制的基础性工作欠缺

    根据我国现行的基本建设程序,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提出项目建议书、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初步设计和编制工程概预算,以及按照管理权限提请有关单位审批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政府投资项目因时间紧迫,在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前期准备工作的情况下,例如在没有充分做好项目的投资预测,对工程所在地的水文地质条件不了解、主要材料设备的价格未摸清的情况下,盲目地委托设计单位、勘察设计单位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编制投资估算。由于相关单位缺乏数据信息,或技术经济人员数量不够、质量不高、信息不灵,无法进行可靠的市场预测分析,使得生产规模的确定缺乏足够的依据,加之基础资料不落实就急于开展工作,资金筹措和各种外部协作条件往往凭经验假定。所有这些都造成投资估算缺乏可信性。另外还有部分建设单位为了所报项目能被立项部门顺利批准,要求设计单位在投资估算时有意低估,搞“钓鱼工程”,增加了估算的不准确性。

    3.投资决策阶段在工程造价中的控制措施

    工程建设项目的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项目的工程造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建设地点的选择、工艺的选择、设备材料的选用等,都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因此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各个建设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是否科学合理。建设单位作为投资的主体应积极做好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3.1收集资料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首先要做好投资决策阶段的基础资料收集工作,做好工程的投资预测,需要很多的资料,如工程所在地的水电状况、地质情况、主要材料设备的价格资料、大宗材料的采购地以及现有已建类似工程资料,对于做经济评价的项目还要收集更多资料。造价人员要对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认真分析,保证投资预测、经济分析的准确。其次要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项目的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工程造价以及项目的经济效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阶段。可行性研究要以质量控制为核心,对项目的规模建设标准、工艺布局、产业规划、技术进步等方面应实事求是地科学分析。

    3.2重视工程造价投资决策并选择最优方案正确决策,是合理确定与控制建设投资的前提,是确保投资方向正确性的基础。

    项目投资决策是选择和决定投资行动方案,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对不同建设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及作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正确的项目投资行动来源于正确的项目投资决策。项目决策正确,意味着对项目作出科学的决断,以及在建设的前提下,选出最佳投资行动方案,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样才能合理地估计和计算建设投资,有效地进行投资控制。因此,要重视项目投资决策,在充分研究投资决策阶段影响投资控制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多方案比选,选择能够实现业主投资意图的最经济方案。投资决策阶段影响投资控制的因素一般包括:①首先是建设区位选择(包括建设地区和建设地点的选择)。建设地区选择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拟建项目的命运,影响着项目投资、质量目标,影响项目建成后的经营状况。②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建设标准的主要内容有:工艺装备、建筑标准、配套工程、劳动定员等方面的标准或指标。建设标准的编制、评估、审批是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依据,是衡量建设投资是否合理及监督检查项目建设的客观尺度。③工艺和设备的评定选用。④融资模式的选择。⑤建设时机的选择。

    3.3认真编制投资估算并进行严格审查,保证投资估算的准确性。

    投资估算是拟建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经济效益评价的基础,是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因为投资决策阶段进一步分为项目建议书阶段、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详细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估算工作也相应分为三个阶段。随着决策由浅到深、不断深化,投资估算的准确度逐渐加强。投资估算编制要有依据,要尽量细致,并力求尽可能全面,从现实出发,充分考虑到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不利因素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考虑市场情况及建设期间预留价格浮动系数,使投资基本上符合实际并留有余地。使投资估算真正起到控制项目总投资的作用。因此,只有加强决策深度,采用科学的估算方法和可行的数据资料,合理地计算投资估算,保证投资估算打足,才能保证其他阶段的建设投资控制在合理范围,使投资控制目标能够实现,避免“三超”现象的发生。此外,确保投资估算的准确性,必须保证估算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目前我国使用的估算指标应进行较大改革,实行量价分离,指标中将“量”列全、列细,便于在使用指标时,根据拟建项目的具体情况对“量”作必要的修正,进一步提高估算的准确度。

    3.4重视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是在可行性研究和评估过程中,采用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对项目建设期和生产期内投入产出诸多经济因素进行调查、预测、研究、计算和论证,经过比较选择,推荐最佳决策项目的重要依据。经济评价是可行性研究和评估的核心内容,决定项目的上与下,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决策阶段必须做好项目的经济评价工作。

    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应遵循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宏观效益分析与微观效益分析相结合、价值量分析与实物量分析相结合、预测分析与统计分析等原则,完成以下主要任务:

    (1)完成项目相关的市场供需预测,分析拟建规模、厂址、技术方案等内容。

    (2)计算项目的投资估算,对项目建成投产后的经济效益进行预测和分析,综合考虑资金筹措和平衡问题,预测投产后的获利能力、投资清偿能力等经济效益指标。

    (3)选出最优的投资方案,并提出结论性意见或建议,作为投资决策的经济论证评价。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WTO的加入,对项目决策阶段造价的控制再逐步尝试国际通行的做法,但是国外的经验存在着不适应中国国情等诸多的方面的缺陷和不足。鉴于项目决策对整个建设项目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重要性所在,只有从中国国情出发,从合理确定项目规模、合理确定建设标准水平、合理的选择建设地区及厂址和合理确定工程技术方案等方面入手,才能真正的做到工程造价的控制,才能提高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1]谢秀杰。施工企业如何进行工程造价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

    [2]吴瑛。施工企业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J].山西建筑,2009.

    [3]张驰。工程项目设计阶段投资控制方法探讨[J].成本控制,2007.

主要投资决策方法的优缺点篇6

【关键词】 莱芜市民间投资政策措施

近年来,我国民间投资规模逐年扩大,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财税收入的重要支柱和创造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加快民间投资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扩大就业、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莱芜市民间投资发展的基本情况

1、民间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

莱芜市固定资产投资由2006年的140.42亿元增至2010年的321.36亿元,其中民间投资由124.52亿元增加至240.19亿元。民间投资已成为拉动莱芜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民营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民营经济是民间投资的主体,它反映了民间投资力量的强弱和变化。截止2010年末,莱芜市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40.57亿元,同比增长13.5%,占GDP的比重达到44%,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全市新登记注册私营企业1802家,总量突破1万家,新发展个体工商户7700户,个体私营经济全年新增就业3.6万人,新增注册资金37.03亿元。民营经济实现税收收入15.33亿元,同比增长26.87%,占全部税收比重23.28%,同比提高3.75个百分点。

3、民间投资在扩大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间投资主要面向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从业人员的文化、技术水平要求相对较低,在增加就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民间投资安排了大量下岗工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莱芜市民间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投资领域较为狭窄,投资结构不尽合理

莱芜市民间投资的投资领域十分狭窄,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房地产、批发零售以及餐饮业这些技术和市场较为成熟、市场门槛和技术含量较低的领域,而对于科技含量高、资金密集型行业涉足较少。莱芜市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一方面工业投资偏低。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近年来莱芜市工业经济发展低靡,要增强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必须加大投入力度。另一方面是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餐饮业为莱芜市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2011年这三个行业投资占全部服务业投资的比重达85.09%,特别是房地产业投资占全部服务业投资的比重高达68.35%。而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计算机软件服务业和软件业、科研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投资仅完成3.03亿元,占全部服务业投资的比重为2.2%。这种行业投资的传统性和不均性现状不利于服务业投资规模的持续扩大和高端化发展。

2、民间投资资金瓶颈约束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单一、成本高。民营中小企业筹集发展资金主要依靠自我积累、银行贷款、民间融资等方式,难以通过发行股票、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融资渠道方式较单一。而民间融资利率高,增加了民营企业的资金成本。二是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莱芜市中小民营企业较难从商业银行获得资金,主要原因在于中小企业自身资产规模小、自有资金比例低、信用等级低。商业银行对担保和抵押的要求较为严格,而中小企业难以提供可靠的贷款抵押物或找到合适的担保单位。因此,莱芜市民间投资存在投资资金瓶颈约束问题,如果没有相应的融资政策支持,民间投资的快速增长是非常困难的。

3、政策不配套,民间投资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

民间投资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一是有关部门对民营中小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三乱”现象仍然存在,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二是对民间投资缺乏产业政策的支持和投资信息指导,尚未建立完善权威的信息和优良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三是有关部门对民间投资监管过度而缺乏相应的服务意识。四是民间资本的权益保护难,个体私营企业的社会地位法律保障不明确,产生了纠纷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4、缺乏有效的疏导,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民间投资热衷于投机炒作的原因是投资渠道过于狭窄,甚至无处可去,投机炒作似乎成为民间资金保值、升值的主要途径。因而需要对民间投资加以引导,使其处于健康理性的投资状态。另外,民间投资的质量也需要提高。由于民营企业资金有限、技术水平低,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差,极易造成民间投资往往投向那些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导致投资项目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缺乏竞争力。一些中小民营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主要依靠经营者的个人经验,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难以满足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领域不断拓宽和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

三、激活莱芜市民间投资的的政策与措施

1、支持和扶持民间投资进入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优化服务领域投资结构

(1)鼓励民间投资进入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政府应通过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引导民间投资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革新,改变民间投资仅停留于传统产业的状况。鼓励民间投资在粉未冶金、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产品和高端化工等领域加大投资力度,充分发挥好高新技术产业对投资的引领作用。一要对高新技术产业集中投入,建设几个大的工业项目,以大项目为载体,形成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促进产业升级;二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技术创新机制,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实施人才战略,努力实现技术发展由引进、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转变;三应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抓好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领域的渗透,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产业。

(2)优化服务业投资结构。要加大服务业投入力度,一是要围绕扩大消费来调整投资结构,兼顾地区差异和不同消费群体,进一步加大在旅游、文化、信息、教育等方面的投资力度。二是应围绕鲁中物流基地建设,加大生产业的投入力度。

2、探索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

(1)发展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专门服务的小额贷款公司。要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提升小额贷款公司的运营质量和风险控制水平,推进那些发展较好、具备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转制为村镇银行,有序扩宽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来源渠道,为小额贷款公司提供人员培训、资金结算、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发挥好其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搞活民间融资市场的作用。

(2)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解决民营企业担保难的问题。可建立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按照规范化股份公司的模式成立的,其资金一般来源于财政注入和民间资本。再担保机构可化解、缓解信用担保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可由各级政府和商业性保险机构共同出资建立。

(3)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搭建投融资合作平台。投资引导基金按专业化、市场化方式管理,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严格管理”的原则进行投资运作,重点引导投资基金投向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制造、、节能环保、高效农业、现代服务业等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领域。

3、制定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配套措施,优化民间投资环境

(1)尽快制定实施细则,增强民间投资的信心。2010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重点工作分工的通知》,明确了各部委和地方的主要工作任务,要求各部门和地方研究提出各项鼓励措施的具体实施办法。因此,各部门要明确职责,加快制定实施细则,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形成政策合力。有些鼓励措施需要各部门共同负责,部门间应加强沟通协调,形成政策效果的有效叠加,防止各部门配套政策相互矛盾现象的发生。

(2)转变政府职能,创建服务型政府。一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现从全能型、管制型、审批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二要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建立健全民间投资政策、措施的咨询、听证制度。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理顺部门间的关系,防止部门之间推诿扯皮,严禁向企业乱摊派、乱收费。三要创新行政审批制度,贯彻执行民间投资项目“非禁即准入”的原则和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坚决取消那些不符合政企分开原则、妨碍公平竞争、市场开放的行政审批,防止出现擅自以备案、核准等名义进行变相审批的现象,充分利用行政审批职能整合优势,加快建立行政审批项目联合办理制度。四要完善行政问责制度,对在促进民间投资发展过程中执行不力、决策失当、效能低下、违法行政、、监管不力等“不作为”“乱作为”的单位和个人都要严肃追究。

4、有效引导民间投资,增强民营企业实力

(1)政府构建咨询服务平台,引导民间投资。政府要建立健全规范统一、简便易行的政府信息公开管理体系,为民间投资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要依法公开民间投资相关政策法规、市场准入标准及废止的法规政策规定。有关部门要抓紧建立和完善产业发展政策信息和市场信息平台,定期向社会公开产业投资政策、地区发展规划和行业发展前景、招商引资项目、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并发挥部门优势进行行业发展分析,引导民间投资者正确判断形势,提高投资决策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实效性,规避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益。

(2)采取相应措施增强民营企业实力。一是鼓励民营企业实现扩张发展。对具有一定规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好的民营企业,支持其向股份公司转变。二是采取措施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加快自主创新。在财税政策方面,采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通过加速固定资产折旧等会计政策鼓励民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三是提高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引导民营企业加强对企业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提高,努力打造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增强企业后劲和市场竞争力;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民营企业引进和使用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解决高层次人才短缺问题;改变传统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注:项目基金:本文系莱芜市社会科学联合会2011年重点研究课题“莱芜市民间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玉玲:金融危机中如何扩大民间投资问题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09(16).

[2] 刘刚:激活民间投资的重点及难点[J].中国发展观察,2009(12).

[3] 陈清:福建民间投资规模扩张的主要障碍和对策措施[J].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2).

主要投资决策方法的优缺点篇7

一、经济全球化时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意义

( 一)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经济内生增长的根本途径

当前,资源及产品生产的国际化配置越来越普遍,由此形成了全球价值链。只有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才能始终处于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也才能获得持久的发展优势。当然,依靠刺激性政策也能够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但这种经济增长是缺少根基的,因而是不稳固的、短暂的,同时会由此引发一系列负面问题( 如质量问题、结构问题等) 。即使是有效的宏观政策,最多也只是经济增长的诱导因素,本身并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注重技术进步,促进国内低成本的技术转移,提高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水平,打造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则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和机制的自我调节,能够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 二)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优势不再取决于资源禀赋和劳动力成本,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自主创新能力成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然而,目前我国经济整体上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企业整体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核心技术缺失,一些产业领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对外技术依赖,国外品牌和国外技术主导的格局日益显现。为此,需要尽快清除影响自主创新的诸多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 三)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 GDP 质量和优化 GDP 构成的核心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个国家只有不断提高GDP 的质量和优化 GDP 的构成,从而提升 GDP 的技术含量,才能真正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GDP 的发展质量和实际构成曾经一度被忽视,这对经济的长期、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只有依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来提升 GDP 的技术含量和优化技术构成,特别是提升世界领先技术和关键性领域的知识产权等在 GDP 中的含量,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 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关键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和要素推动,经济发展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的增加和简单劳动。随着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不断增强,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商品市场上以技术标准、生态环境标准为特征的市场壁垒的影响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模式由资源和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要求日益迫切。我国只有尽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幅度提升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才能摆脱对低成本资源和要素高强度投入的过度依赖,推进节能减排,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

二、财政政策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主要功能

( 一) 财政政策能够弥补市场缺陷和促进自主创新活动

自主创新是一项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活动。但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创新过程本身的不确定性、不可分割性、创新利润的非独占性和公共产品属性,往往会出现市场机制对创新过程调节失灵的情况,而解决市场失效的“良药”就是政府运用各种调控手段对技术创新活动进行干预。在政府干预创新的过程中,财政政策是可选择的有效手段。财政政策能够直接作用于市场失灵的领域,弥补市场缺陷,从而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促进创新活动开展。同时,资源的再配置活动可以体现政府活动的方向和范围,调节微观主体的行为,对企业研发投入和创新活动产生诱导效应。

( 二) 财政政策能够激励和催化自主创新行为

基于鼓励创新理念,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公共收支政策。这些政策具有影响全社会自主创新方向、进程和规模的功用,能够有效地激励自主创新活动,提升自主创新绩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如政府通过公共技术采购( 即以采购的形式购买市场上尚不存在的或本国企业尚未开发出的技术、产品或服务) ,培育创新产品市场,促进企业研发,从而对技术创新活动产生拉动效应。再如,政府通过出台税收优惠政策激励创新主体增加研发投入。有关研究表明,10%的税收减免将增加 1% 左右的短期研发额外投入和 10%左右的长期研发额外投入。

( 三) 财政政策能够协调自主创新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前提就是必须存在一定的创新条件( 如大型设施、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 ,但由于这些基础条件的投资具有非连续性特点和与之相适应的规模经济特征,因此创新条件的提供必须通过政府的干预来实现。与此同时,创新具有正的外部性,创新的社会收益远大于私人收益,政府给予创新主体必要的补偿,能够缩小社会收益率与私人收益率之间的差距,最终实现社会收益最大化。

( 四) 财政政策能够降低甚至消除自主创新的风险

创新的复杂性、不可预知性以及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决定了自主创新是一项高风险事业。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措施来帮助企业规避技术创新的风险,减少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其中,政府对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实行一系列的财政补贴政策和通过出台加速折旧、税收减免、纳税扣除等措施对从事研发活动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创新的风险。特别是对创新程度高、风险大、暂时不能带来经济利益的项目采取政府采购和补贴的办法,可以调动企业开展合作研发的积极性。

三、建立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财政政策体系

( 一) 提高财政科技投入水平,使其与经济发展态势相对应

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过程中,虽然企业应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产业界的研发投入应该在国家总体科技投入中占据较大比例,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的科技投入可以有所削弱。相反,无论是从比例上看,还是从效果上看,政府投资都是极为重要的研发经费来源,因此政府的财政科技投入是科技创新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总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其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 2006 年就达到了 4. 2%,但目前我国的财政科技投入总量仍比较低,特别是与众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同时,虽然目前我国全社会科技投入强度已达到 1. 49%,政府科技投入强度已达到 0. 8%,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但相对创新型国家政府科技投入强度一般为 2% ~3% 这一现状来说,我国的科技投入强度还比较低,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这就要求我们采取各种措施来保证政府的科技投入规模稳定增长,使政府科技投入强度达到应有的水平。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目前应不断完善科技法律体系,尽快制定科技投入法,对政府科技投入进行指导性或强制性的规定,在法律和计划的指导下编制完成政府科技投入经费预算,尤其是对政府研发投入占 GDP 的比重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通过制定这种硬性规定,保证我国政府财政科技投入规模和强度,同时发挥政府在财政科技投入方面强大的导向功能和乘数效应,有效引导社会各类资金流向研发和创新活动,推动全社会科技投入快速增长和科技事业快速发展。

( 二) 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强化原始性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基础要素

基础研究、共性应用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产业技术研究等是决定一个国家原始性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要素。国际经验表明,如果对创新基础要素投入不足,将不利于未来创新能力的增强。长期以来,美国、德国、日本等创新型国家都很重视政府经费投入结构,始终不断加大基础研究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这些国家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比重都能保持在 15% ~2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科技投入虽持续增长,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一直偏重于在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方面投入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基础研究的投入,对创新基础性要素的财政支持力度还不够。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财政科技投入结构还存在较大的不合理性。例如从 20 世纪 60—90 年代美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方面科研经费投入的比重稳定在12% ~ 15% 、21% ~ 24% 、61% ~ 67% 的水平。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投入的比例关系方面,1998 年意大利为 122,1999 年法国为 112,1999 年日本为 1 2 5,2000 年美国为 1 1 3。而在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结构中,2006 年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的比重分别为 5. 4%、17. 7% 和76. 9% ,三者的投入比例为 1 3. 30 14. 37。同样,我国的公益研究、产业技术研究等也存在着政府投入不足甚至缺项,因而导致运行资金匮乏的问题。在当前我国科技发展已初具规模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新阶段,为有效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政府应把科技投入重点放在周期长、投资多、风险大、效益周期长、企业和私人研究机构不愿投资也无力投资的基础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领域,切实加大投入力度,成为这方面的投入主体。同时,政府还应集中资金,确保一些外溢性和辐射性强、资金和技术方面有严格限制的战略性项目和关键性战略产品的研究,促使其取得突破性成果,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强后盾。

( 三) 深化税收政策改革,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开展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的高风险性和高外溢性要求政府干预企业的创新活动。当然,政府可以借助多种政策工具介入自主创新活动。由于实行税收优惠政策能够提高企业的创新投资收益进而激发企业的创新投资热情,补偿企业的损失进而降低企业的创新风险,因此在政府多种政策工具中,税收政策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许多国家都实行了各种激励创新的税收政策,如对无形资产的投资费用直接列支,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给予免税期和税收抵免优惠,对特定资产加速折旧,对特定行业实行低税率征税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科技进步政策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初步形成了促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体系。但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一些税收政策逐渐暴露出与客观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如在税收政策支持的主要环节上,偏重生产投入环节和事后所得优惠,对研发环节和正在进行的科技开发活动支持严重不足; 在税收激励手段上,存在着直接优惠方式占绝对优势,而间接优惠方式相对欠缺的问题; 在税收优惠的对象上,存在重区域优惠,忽视全国范围内的产业优惠等问题。为此,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快完善科技税收政策体系,打造一个适宜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环境: 一是税收优惠政策要侧重于针对科技活动过程和科研成果。根据创新活动和高新技术研发的特点,由侧重于对企业的总体收入和所有结果实行优惠转变为侧重于对科研项目和研发环节实行优惠,以便更好地发挥税收政策对科技创新的刺激作用。二是实行以间接优惠方式为主的科技税收政策。在制定科技税收优惠政策时,应更多地选择间接方式,注重对企业税基的抵免,即对企业投入的研究开发经费允许税前列支、允许企业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科技发展准备金、普遍实行加速折旧政策等,强调事前扶持和激励,充分调动企业开展研发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三是使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向产业倾斜。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目标和要求,改变以往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向某些行政省区、经济特区、高科技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倾斜的做法,注重向产业倾斜,即根据具体情况,对需要积极鼓励发展的产业实行普遍的平等的税收优惠。四是税收政策制定应当着眼于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企业应该是研发投入和创新活动的主体,但来自科技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 25%,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 0. 56%,其中国有企业科研机构建设滞后、研发投入强度不足、开发能力较弱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在制定支持创新的税收政策时,要着眼于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充分利用退税和税收抵免提高企业研发的积极性。同时,要扩大优惠范围,使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企业都能够从税收优惠中获益。

( 四) 积极探索政府采购方法和手段,促进企业自主创新

创新导向的政府采购政策能够有效地鼓励企业开展创新,能够保护并推动本国产业的发展,能够引导各种资源投入国家急需的重点技术项目,从而有利于实现国家科技发展和产业规划目标。在国外,公共技术采购对于推动技术创新作用显著,不但能够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而且还是创新型企业的孵化器。我国的政府采购政策始于 20世纪 90 年代中期,目前已初步形成创新导向型政府采购政策的制度框架,这一政策的实行,为激励自主创新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时间较短,相关的方法和手段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还存在一些不足。这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 政府首购制度尚不完善,政府采购本国企业技术创新产品时缺少认定标准和具体规定,缺少通过对国外技术产品的采购提升我国相关领域产业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措施。为此,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不断完善我国支持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一是不断扩大政府采购的规模,特别是要大幅度提高政府对高新技术产品采购的比例。创新导向的政府采购主要是通过增加对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来激励企业创新,因而要根据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的客观需求,相应扩大政府采购的规模,提高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特别是应有计划地增加政府对技术创新产品的需求,增加政府采购技术创新产品的额度,从而为技术创新产品创造充分的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与促进作用。二是出台政府对国产高新技术产品的首购政策。由政府率先采购新产品对企业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因此,应完善我国的政府首购政策,切实发挥其对企业创新产品市场和消费需求的引导作用,进而推动本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三是制定通过政府采购国外技术产品带动我国企业发展与创新的相关政策。政府采购的对象不应仅仅局限于本国企业的产品,采购一定数量的国外技术产品,不但能够满足政府的特殊需要,而且还能带动本国企业的创新,达到提高本国企业产品技术国际竞争力这一目的。四是政府采购应向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倾斜。中小企业最具创新活力,但同时总体实力较弱,缺乏与大企业竞争的能力,所以,有必要实行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如在政府采购合同中给予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以适当的价格优惠,规定中小企业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政府采购份额,确保中小企业享有转包大型企业一定比例的大额采购合同的权利。

( 五) 加大财政风险投资力度,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

风险投资作用于创新链中的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环节,能够通过解决创新型企业的资金问题和分担企业创新项目所面临的风险,来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从而激励企业持续开展创新活动。各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表明,政府在风险投资领域扮演着多种角色( 制度的设计者、主体的培育者、直接的投资者、市场的管理者等) ,政府政策导向对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虽然已有 20 多年的风险投资发展史,但目前促进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体系仍然很不完善,一些法律和政策规定存在不合理成分。如缺少直接面向风险投资企业和个人的优惠政策; 对风险投资者按超额累进税率计征个人所得税,加重了风险投资者的个人所得税负担; 对风险投资者实行双重征税,不利于调动风险投资者的积极性; 对股份制企业分配的股息、红利计征个人所得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个人及民间资本对风险投资的再次注入。针对上述问题,应当对我国促进风险投资的政策进行调整,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政策在风险投资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推动企业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一是在进一步完善针对创新企业( 即风险投资对象) 的优惠政策的同时,制定专门针对风险投资企业和个人的优惠政策,以充分调动风险投资者进行高科技风险投资的积极性。二是加大政府直接为风险投资提供财政补贴的力度。政府应给予向高技术风险企业投资的企业和个人一定的投资补助金; 给高技术风险企业提供种子资金,分担风险投资者的投资风险; 给高技术风险企业提供亏损补贴,减少企业和投资者的损失; 以财政全额贴息或部分贴息的方式为风险创业企业寻找银行贷款提供支持,同时,应采取一定措施为企业贷款提供政府担保,并成立专门的担保机构,直接为高科技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三是探索政府通过各种方式( 如投资于私人创司、设立创投基金、出资与私人资金组成混合型基金) ,直接将资金投向某些高新技术项目和创新企业,使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科技项目与企业得到有效扶持。四是完善针对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如适当降低风险企业的所得税率,对亏损企业的风险投资者实行税收减免,对风险投资企业和个人获得的利息、股息和红利免征所得税等。五是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为高科技企业与风险投资者的资金融通寻找良好途径,并为风险投资资本的顺利退出提供便利渠道。

( 六) 搭建自主创新平台,营造理想的创新外部环境

主要投资决策方法的优缺点篇8

1、多目标规划问题概述

多目标规划最优的思想起初由法国经济学家V.帕雷托提出,他由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将不可比较的多个目标转化为多个单目标的最优问题,涉及到了多目标规划的概念。上世纪40年代末,J?冯?诺伊曼和O?莫根施特恩又基于对策论又提出了在多个决策人相互矛盾的前提下引入多目标问题。50年代初,T?C?库普曼斯从生产和分配的活动中提出多目标最优化问题,引入有效解的概念,并得到一些基本结果。同时,H?W?库恩和A?W?塔克尔从研究数学规划的角度提出向量极值问题,引入库恩-塔克尔有效解概念,并研究了它的必要和充分条件。自70年代以来,多目标规划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至今关于多目标最优解尚无一种完全令人满意的定义,所以在理论上多目标规划仍处于发展阶段。

2、多目标规划方法优化投资组合的应用分析

某生产车间计划在10天内安排生产甲类和乙类两种商品。已知生产甲类商品需要A号配件5组,B号配件3组;生产乙类商品需要A号配件2组,B号配件4组。在十天的计划期内该生产车间仅提高A号配件180组,B号配件135组。同时,我们还知道该生产车间没生产一个甲类商品可获取利润为20元,生产一个乙类商品可获取利润15元。那么,通过以上条件甲乙两类商品分别生产多少可实现利润最大呢?下面我们将各项数据列表如下表1所示:

表1

我们假设,X1和X2分别为甲乙两类商品的生产数量,Z为总利润,以此可以线性规划描述此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应该是:

(1)

(2)

其中,X1和X2均为整数。理想状态下,可以利用图解法即可得出公式(1)的最优解为Z=775,X1=32,X2=9。但是,站在车间生产计划人员的角度上将,问题往往比较复杂。

首先,这是一种单一目标优化问题。但通常来讲,一个规划问题需要满足多个条件。例如,例如财务部门的利润目标:利润尽可能大;物资部门的节约资金:消耗尽可能小;销售部门的适销对路:产品品种多样;计划部门的安排生产:产品批量尽可能大。规划问题其本质上是多目标决策类问题,只是因为利用线性规划模型处置,致使生产计划人员不得已从诸多目标中硬性选择其中的一种作为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这样一来,由数学模型目标函数得到的结果可能会违背部分部门的根部意愿,从而导致生产过程受阻,又或者是从生产计划开始阶段就因为某些矛盾而不能从诸多目标中选取一个最优目标。

其次,线性规划问题存在最优解的必要条件是可行解集合非空,也就是说各个约束条件之间彼此相容。但在优化投资组合等实际应用问题中有时候也未必能完全满足这样的条件。如因设备维修养护、消耗能源或其他产品自身原因导致生产计划期内不能提供足够的工时而无法满足计划生产的进度和产量,又或者因投资资本有限的束缚生产原材料的供应不能满足计划产品的需求等等。

第三,线性规划问题的可行解和最优解具有非常明确的价值,这些可行解和最优解都依数学函数模型而定。在实际的投资组合应用当中,决策人发出决策后往往还需要对其决策进行某种修正,主要原因就在于数学函数模型与实际问题之间不尽相同,具有一种近似性,也就是建立数学模型时应对实际应用问题进行简化且不考虑新情况的发生。

计划人员为决策人提供的数学可行解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最优解,仅作为决策实现最优的一种参考性计划方案。上世界六十年代初期,由查恩斯(A?Charnes)和库柏(W?w?CooPer)提出的目标规划(Goalprogramming)直接已得到了重视和推广,该法在处置实际应用问题方面承认诸项决策条件存在的合理性,即便多个决策条件是相互冲突的、相互影响的都具有合理性,在做出最终决策中不会强调绝对的最优性。由此看来,多目标规划问题可以认为是一种较之于线性规划问题更切合于实际应用的决策手段。

3、多目标规划方法优化投资组合的常见途径

(1)加权法(或效用系数法)。

加权法(或效用系数法)将投资问题中所有的目标进行统一度量(例如以钱或效用系数度量)。本方法的的基本原理是将多目标模型转化为多个单目标模型。多个目标,有主次不同和轻重缓急不同等区别,最重要的一个目标我们将之赋予为优先因子P1,次重要的目标依次赋予优先因子P2,P3,P4,…,同时约定PK>>PK+1(PK比PK+1拥有更好的优先权)。如果非要将拥有相同优先因子的目标加以区别,我们可以将其分别赋予不同的权系数wj。它的优点在于适用于计算机运算求解可行解和最优解(如线性函数模型可用单纯形法求解),而缺点则在于难以找到合理的权系数(如某高速公路建设投资,在减少建设投资和保证施工质量降低交通伤亡事故率之间难以衡量人的生命价值)。

(2)序列法(或优先级法)。

序列法(或优先级法)并不是对每一个目标进行加权,它主要是按照目标的轻重缓急不同将其分为各个不同等级后再行求解。它的优点在于可规避权系数的困扰,适用范围比较广,各种决策活动几乎都可使用。例如,某公司在决定提拔人员,很多单位主要根据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工作能力和对单位的贡献价值等几个方面予以考虑,这几个方面也会按照先后顺序依次评定,等级不同参考评定的比重也会有所不同。它的缺点在于难以区分各个目标的轻重等级,难以排定优先顺序无法保证最终的求解结果是最令人满意的。

(3)有效解法(或非劣解法)。

有效解法(或非劣解法)与上两种方法不同,它拜托了加权法(或效用系数法)和序列法(或优先级法)具有的一定局限性,利用本法可找到所以的有效解集,也就是非劣解集,众多非劣解可供决策人从中挑选最为满意的解。它的缺点则在于实际应用问题中非劣解数量很多,为决策人提供的非劣解集范围过于宽泛。

4、结束语

上一篇:保险业务外汇管理范文 下一篇:股票债券投资技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