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法律服务市场范文

时间:2023-11-26 16:31:12

企业法律服务市场

企业法律服务市场篇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也不断发生变化,这既给中小企业带来更加丰富的竞争回报,也可能给中小企业带来更多的风险。具体而言,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法务制度建设中普遍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法务形式问题。在中小企业的法务工作中,就存在着法律专业人员与非法律专业人员、企业内部顾问与外聘律师等主体之间的矛盾,造成企业内部工作混乱。如何正确采用合理形式来处理法律事务,如何选取适合本企业的最好的法务制度,合理的开展法务工作,对企业的正常经营,正确处理法律事务,至关重要,但这也是大部分的中小企业不知所措的问题。

其次是法律风险防范意识问题。在日常经营中,中小企业忽视缺少风险防范意识,在经营过程中通常不进行法律咨询论证,以交易结果为重,以盈利为重,不注重依法对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的界定,致使权利义务关系混乱,法律责任不清,导致发生纠纷后不能快速的寻求解决途径。而且,企业在对外交往中不注重考察对方资信和经营管理情况,这些都是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的表现,容易导致企业权益受到严重损害,给企业造成损失。

第三是企业整体法律素质问题。中小企业除了法务机制不健全、储备法务人才不足外,对于整体法律素质的提高有阻碍的一个重大问题是,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法律素质普遍不高。具体而言,阻碍企业经营管理者法律素质提高的存在的问题表现如下:首先,在法律基础及对相关问题的掌握上还欠缺准确性;其次,法律信仰和法律意识不高,法律手段的运用则处于次要地位。

浙江作为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浙江的中小企业法务建设走在全国领先水平,但同样受上述问题的困扰。同时,由于地理、政策、经济结构的影响,浙江省中小企业的法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有着特殊的一些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涉外经济活动法律支持不够。浙江作为出口大省,外贸占据了了经济活动很大的比重,但在国际贸易中,浙江省中小企业在企业组织和行为、企业交易行为、企业各项专业管理活动、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劳动关系等几个方面都存在着不规范的行为,不能很好的获取经济利益,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是法律服务体系不健全。首先是融资和担保法律体系。尤其是随着金融危机以来,浙江省作为出口大省,人力、物资成本的加大,资金的短缺尤为明显。其次是创新法律体系。没有好的创新激励机制,缺少正确的创新法律支持,不能充分的发挥企业的潜能,不能使企业保持动力。

二、目前浙江省中小企业法务制度建设缺陷的原因分析

法律体制不健全。我国企业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企业没有成熟应对企业法律风险的机制,功能缺失严重。在我国,除了个别企业如华为从国外引进成套法务管理办法,按照国外企业的操作模式进行操作以外,国内没有获得相关知识和经验的渠道,缺乏研究的人员和较为系统的研究,各企业之间实质性可借鉴的经验交流很少。

法律教育普及程度不高。在目前的浙江省中小企业中,相对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其它重大问题而言,企业的法律事务工作被大多数企业轻视或忽视。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以及国内法制环境的不完备、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企业的法律工作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三、浙江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法务制度的完善

重塑法律服务机构,确立基本模式。一是要重塑法律服务机构。发展浙江省中小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必须要在企业中设立法律事务机构,配备专职从事法律事务工作的人员,并将法律事务机构作为企业管理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其职责、定位及运行方式,同时,与律师事务所交流,确立常年法律顾问联系,必要时,要与国外的律师事务所建立联系,在国际经济贸易往来中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要确立法律事务运行基本模式。主要是包括法律工作先期介入业务、常规业务标准化和制度化、开展法律公关工作等。

建立法律部门与业务部门的联系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法律事务与公司业务已经高度地融为一体,观念上认为法律工作也是公司业务的一部分,是推动和保持业务发展及竞争力的手段,公司业务发展到哪里,法律工作就延伸到哪里,法律和业务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要同在。

建立企业法律培训制度,培养企业职工法律意识。在企业法律顾问制度下,公司法律事务机构不仅要重视专职法律人员的培训,也要非常重视职工的法律培训。特别是对一些容易对外引起法律关系的岗位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在企业法律顾问制度下,公司法律事务机构不仅要重视专职法律人员的培训,也要非常重视职工的法律培训。

完善中小企业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浙江省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充满活力,但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往往因为自身实力单薄,维权乏力,容易被侵权、受伤害,因此需要法律援助,完善技术创新服务法律制度、信用担保服务、法律制度信息咨询和管理培训法律制度和中介服务市场法律制度。首先,要完善技术创新服务法律制度。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为培育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应当针对我国实际并结合国外在这方面的成功立法经验,完善我国技术创新服务法律制度。其次,要完善信用担保服务法律制度。当前,资金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我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做法就是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担保。第三,要完善信息咨询和管理培训法律制度。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能力的限制,使得中小企业不可能像大企业一样,花费高额成本搜集大量法律、政策、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信息,中小企业人员也很难获得管理培训的机会。因此,建立信息咨询和管理培训体系应该是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一个重点内容。最后,要完善中介服务市场法律制度。中介服务市场秩序是中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市场主体的培育和服务体系的运行效率。尤其在中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发展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规范中介服务市场秩序,维护良好的竞争环境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一系列的中介服务市场法律体系的建立,维护自由、平等的竞争机制,维护服务市场秩序,为中小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省司法厅、浙江省法学会2009―2010年度联合重点研究课题成果)

企业法律服务市场篇2

一、法律服务市场的割据、混乱无序现状及危害。我国法律服务市场从生成、发育到逐渐发展,对我国的法制建设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的近二十年间,我国的法律服务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法律服务市场的主力军律师和法律工作者,两者的数量均大幅增加,截止去年年底,从业律师达11万人,律师事务所达九千家,法律工作者达119772人,法律服务所达35385家。法律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业务领域不断拓宽,受到当事人的好评,从整体上来看,我国法律服务市场取得的巨大成绩是得到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但是,在我国法律服务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严重影响其继续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法律服务市场的割据和混乱无序。1、法律服务市场的立法割据,必然导致法律服务市场的分割。《民事诉讼法》第58条规定:“律师、当事人的近亲属有关的社会团体或所在的单位推荐的人,经人民法院许可的其他公民,都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人”;《刑事诉讼法》第32条规定:“下列的人可以被委托为辩护人;(一)律师;(二)人民团体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护人、亲友;”《行政诉讼法》第29条规定:“律师、社会团体、提讼的公民的近亲属或者所在单位推荐的人,以及经人民法院许可的其他公民,可以受委托为诉讼人。”《仲裁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当事人、法定人可以委托律师和其他人进行仲裁活动。”《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委托一至二名律师或其他人参加仲裁活动。”从以上三大诉讼法和两类仲裁程序法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不论是诉讼过程中还是仲裁过程中的法律服务市场对市场主体的准入是没有实质性限制的,是向整个社会开放的,只要是具备了民事行为能力的人都可以介入到这一市场中来,成为这个市场的直接参与者。我国在立法上只所以不确定律师为法律服务市场唯一主体,主要考虑到我国律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以及人民生活水准参差不齐,并不是所有诉讼参与人都能请得起律师的客观现实,应当说这些法律规定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但从建立完善的法律服务市场体制,创造规范化的法制环境,推进国家的法制建设来说,这种立法不能不说存在着重大问题,它造成的最严重的副效应是将法律服务市场人为地分割,使不具备法律服务能力的主体大量涌入市场,鱼>!律师执业,本是法律工作者为招揽生意,提高自身身价,已从过去羞羞答答,含糊其辞以律师的名义执业,发展到今天明目张胆地到处以律师的名义人为扩大范围地开展律师业务,法律服务所也以改成了法律事务所,门面上到处是律师的标识和文字,法律服务质量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在群众中造成极坏影响,更令人气愤的是由于老百姓对律师职业的陌生,分不清哪些人是律师,哪些人是法律工作中,哪些人什么都不是,就是一般的公民,就将怨气发泄到律师身上,从而造成律师声誉和社会地位明显下降,这种状况已不单存影响到律师业的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已威胁到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宏伟大厦。因此,我国法律服务市场被分割的根源在于三大诉讼法和两类仲裁程序法对公民可以诉讼及其他法律事务的规定,没有从法律上取消或限制公民参与或辩护。2、政出多门,行政管理职能弱化,行业管理滞后,造成法律服务市场的严重混乱状态,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法律服务市场上,滥设专业执业资格的现象十分普遍,已造成立法上的冲突。根据《律师法》产生的律师资格制度,现变更为法官、检察官、律师执业的统一司法资格制度,律师可以办理七大项法律事务,她是法律事务市场中的最高层次。还有根据部门规章制度产生的法律工作者资格、企业法律顾问资格、专利、商标等九种资格制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法律工作者和企业法律顾问。法律工作者产生的法律根据是《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20__年3月31日司法部颁布)、《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和《乡镇法律服务业务工作细则》(1991年9月20日司法部颁布)。根据上述三个文件规定,法律工作者业务范围不包括刑事辩护和,而可以参与的民、行、经案件及法律顾问也须一方在本辖区之内。企业法律顾问产生的法律根据是《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及《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1997年3月12日人事部、国家经贸委、司法部联合下文),企业法律顾问是指经全国统一考试合格,由企业聘用,专职从事企业法律事务工作并经注册,本企业内部的专业人员。其服务范围非常明确,仅限于本企业法律事务,不得参与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法律服务,更不能收取费用。《司法部关于公民个人未经批准不得从事有偿法律服务的批复》(司发函[1993]340号)规定:“目前除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基层法律服务所和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的其它社会法律咨询服务机构外,其它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均不得面向社会提供有偿法律服务。”司法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律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司发通[1992]062号),再次重审公民个人一律不得向社会提供有偿法律服务。应当说法律工作者、企 业法律顾问等执业资格产生的法律依据──各种部门规章,这些部门规章已经与《立法法》和《律师法》的规定相抵触,为此全国人大代表中的七名律师代表联合提案质询,但遗憾的是没能解决该问题。退一步讲,即使按照现在的各种规章制度确定法律服务市场主体,如严格执法检查落实,也不至于造成混乱局面,问题在于司法等行政机关管理滞后,疏于管理,造成严重的混乱局面,律师事务所中非律师人员的执业、法律工作者超范围和跨地区办案,公民个人从事有偿法律服务已见怪不怪。与市场分割相一致,法律服务市场的管理权力分散,政出多门,据不完全统计,对法律服务市场行使资格授予、机构批设等方面管理权的单位有十几家,责任不明,造成管理存在严重漏洞和滞后。更重要的是法律服务市场的主要场所法院、检察院、公安、仲裁委等部门没有对法律服务市场主体的管理权,不了解相应的规章制度,致使无资格人或有资格的人超范围进行法律服务,而有管理权的司法行政等部门又不了解律师、法律工作者和公民在诉讼或仲裁中违法违纪情况,因而又无法行使管理权,致使这部分人有可乘之机。3、危害。法律服务市场的割据和混乱状态首先已严重损害了律师的形象,律师是个人权益的职业代表,是国家法治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推进者,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损害律师形象就是损害国家的法制。其次,严重扰乱了审判和仲裁秩序,由于公民、法律工作者等其业务水平与律师不可同日而语,存在巨大差距,法院审理案件已由过去的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转变,庭审的进程主要靠当事人及其人来推动,没有律师庭审效果大打折扣,更有甚者个别非律师人员颠倒黑白、搬弄是非、混肴是听,引起双方当事人及法官的极大反感,致使庭审无法进行,这将从根本上动摇我国的审判制度。第三,更成为我国加入WTO后我国法律服务市场与国际法律服务市场接轨的障碍。今年我国加入WTO已成定局,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内法律服务市场将与WTO其他成员国的法律服务市场相互开放,中国律师业急需扩大规模,加快发展,如市场的混乱局面不改变,中国律师业要有大的发展,那将是一句空话。因此,我国法律服务市场亟待整治,使其规范化。二、应建立统一规范有序的法律服务市场。1、实行法律服务市场律师为主,法律工作者为补充的业务垄断制度。即通过立法确立法律服务只能由律师、法律工作者提供,公民个人和辩护仅限于近亲属,该近亲属应参照《婚姻法》的规定,限制在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在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需要法律帮助时,只能聘请律师或本辖区(农村地区)的法律工作者,为其提供法律服务,如果非律师、法律工作者从事法律服务即为违法,如果法律工作者超范围、跨地区经营则为违纪,应受到惩戒。企业法律顾问考虑到法律服务市场的规范化、专业化和产业化,也应在取消之列。也就是说,对法律服务市场,除律师、法律工作外,其他任何人不得涉足。限制基层法律服务机构的存在范围,由律师行业协会统一管理,律师应是法律服务市场的主宰,占绝大部分份额,保留基层法律服务者资格,允许其作为律师的必要补充而过渡性地存在。但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应限制在乡和非县政府所在地的镇,鼓励符合条件的法律服务所转变为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工作者“立足基层、面向基层、服务基层”,满足了低收入阶层对律师的需求,在边远、贫困地区,在律师供不应求的农村发挥了重要作用,保留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资格,符合循序渐进、平稳过渡和兼顾多层次需求的原则。笔者不同意那种将所有法律服务业务均由律师进行行业垄断的说法,因为这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对公民个人非法从事有偿法律服务应予坚决取缔和打击。《律师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冒充律师从事法律服务的,由公安机关责令停止非法执业,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下罚款,十五日以下拘留。没有取得律师执业证书,为牟取济利益从事诉讼或者辩护业务的,由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责令停止非法执业,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应严格按照上述法律规定在各自范围内对个人非法法律服务行为予以处罚,而现在企业法律顾问、法院、检察院离退休人员、政府法制办等部门有关人员已成为公民个人非法从事有偿服务的主体,十分猖獗,应从重从快予以处罚。2、司法行政机关应与法院、检察院、仲裁委等有关部门协调分工,严把关口,堵塞法律服务市场的漏洞。法律服务的场所在法庭、仲裁庭,因此,法庭和仲裁庭应严格审查人或辩护人的各种手续,包括律师事务所和法律服务所公函,授权委托书和本人执业证。目前法庭和仲裁委对公函和授权委托书审查较严,而对于执业证的审查则流于形式,甚至不审查,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公函和授权委托书需装卷,而执业证则不需装卷。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从立法的高度规定,将律师、法律工作者的执业证复印件与公函、授权委托书一并装卷,三样缺一不可,这样严把进门关,就会使那些无执业证的人彻底不能进行或辩护,即使与法官熟悉也无法照顾。这些年来,非法只所以屡见不鲜,与法官、检察官、仲裁员的把关审查不严也有着直接的关系。3、建立律师执业规范,向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适应法律服务市场的国际化竞争。北京在全国率先制订了律师执业规范,上海正在征求意见,全国律协应在征求全国各地律师意见的基础上,制订统一的律师执业规范,作为指导律师和法律工作者进行执业的依据。所有律师也应苦炼内功,成为法律服务市场的主宰,让当事人充分认识到请律师与请法律工作者就是不一样。4、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律师收费制度。律师收费制度不健全是我国目前法律服务市场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前文所述要建立律师业务垄断制度,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律师的收费问题,因为,目前我国律师的收费暂时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收费办法,通常采取的是协商收费的方式。在收费没有基本标准的情况下,实行律师业务垄断无疑是强制性地向当事人收取律师费。这显然对当事人有失公正,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律师收费办法是实行律师业务垄断的配套措施,也是规范法律服务市场的一项必要步骤。5、建立健全律师履行义务的监督机制。律师要自觉履行义务,这是由我国律师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决定的。律师自觉履行义务不仅有利于律师权利的实现,而且会促进整个律师制度的发展。但仅仅依靠律师本身的自觉性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对规范法律服务市场的目标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根据《律师法》的规定,律师执业应当接受国家、社会和当事人的监督,因此在强调律师通过自觉履行义务的同时,必须建立健全律师自身之外的履行义务的监督机制,如律师执业机构对律师执业的评价机制,收案、收费、分配的内部监督机制,律师违规违法的投诉机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由规范律师自身最终规范法律服务市场的目标。综上所述,法律服务市场割据状态是我国法律服务市场的一个突出问题,可以说,它是我国法律服务市场规范化的主要障碍,特别是在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样一个关键时刻,这一问题已日渐尖锐,因此,它应引起法律界同仁的高度重视。

企业法律服务市场篇3

2014年2月27日,农历正月二十八。新春佳节的温馨气息还没有完全散去,天气也还处在乍暖还寒时节,湖北区域股权市场已是“杨柳黄金色,枝头春意浓”。

湖北“四板”喜迎“开门红”

开年新增17家挂牌企业

2014年1月22日,来自武汉、宜昌、襄阳、荆门、鄂州、孝感、咸宁、恩施等8个市州的17家优秀企业即将闪亮登场。

“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在一年前,中心仅有挂牌企业21家,也就是说,一年时间净增了156家。去年一年只有238个交易日,相当于平均

每三个交易日,就新增两家挂牌企业。目前,从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市场平台的迅速成长,可以折射出湖北区域资本市场和全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特别是场外市场的快速发展。

我省“四板”市场的交易也渐趋活跃。据悉,截至2014年1月22日,中心交

易总额达到13.54亿元,其中,挂牌企业成交2.13亿股,成交总金额4.04亿元;托管的非挂牌公司累计转让股权553笔,转让总股本5.81亿股,成交总金额9.50亿元。

融资功能持续提升。截至2014年1月22日,中心完成各类融资总额突破60亿元,累计为59家公司开展股权融资业务100笔,实现融资61.30亿元。其中,股权直接融资5.60亿元,股权质押融资55.70亿元,有效拓宽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为服务全省实体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董事长龚波表示,新的一年,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将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的重要决策部署,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下,聚集各行各业高成长性中小微企业,聚集各类金融机构和相关社会资源,聚集投资、融资和并购重组信息,进一步增强平台综合实力,提升市场融资功能。

湖北“四板”携手“律云”平台中小微企业获益增值服务

2014年2月27日,在光谷资本大厦共同见证湖北鄂海船舶修造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九里川茂康农林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凯信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北瑞恩美林商业经营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成功登陆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交易的重要时刻。

与此同时,中心在4家挂牌企业举行鸣钟开市仪式之前,还特别安排了一场重要的签约活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将与中心会员机构——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武汉分所签署《场外交易市场服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出面向湖北“四板”挂牌和展示企业的法律公益增值服务。

据悉,本次签署协议的主要内容是:双方共同探索推进场外交易市场建设、“四板”中小微企业与专业法律服务机构协同发展的新型合作模式;国内首个提供综合法律服务的云服务平台——“律云”,将为在中心挂牌和展示的所有企业提供为期一年的免费专项法律服务,包括7×24小时中英文在线咨询,权威、专业、全面的法律文档下载,以及法律风险诊断前置程序的线上法律咨询等服务。

伴随4家新增企业成功挂牌,据中心相关工作人员统计,中心“企业展示板”的企业已达1601家;共托管登记企业388家,托管总股本171.04亿股;“挂牌交易板”的企业181家,挂牌总股本46.49亿股,总市值360.27亿元;共成交2.13亿股,成交总金额4.05亿元;为托管的非挂牌公司累计办理554笔股权转让过户,转让总股本5.82亿股,转让总金额9.51亿元;累计为65家公司开展股权融资业务105笔,实现融资总金额64.41亿元,其中,股权直接融资6.32亿元,股权质押融资58.09亿元。中心最近荣获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颁发的2013年度“金融创新奖”荣誉称号,以表彰中心在金融创新服务和支持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

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董事长龚波表示,今后,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将与

企业法律服务市场篇4

一、市场主体“踏进门槛”时的亲情服务工程。

该局把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以环境创新促进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是畅通三条通道,行政效率再提速。畅通外资企业网上审批便捷通道、外地企业登记绿色通道、审批中心部分窗口并联审批快速通道,着手建立告知承诺核准制,从推进品牌战略、加速市场流通、提高企业信用等方面制定10项制度,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改进企业登记注册办法,放宽企业准入通道,降低企业准入门槛,使更多的自由人成为市场主体,使企业的市场准入变为“直通车”,为经济发展输入新鲜血液。今年共为41家企业登记注册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二是推行星级理念,服务态度再优化。引入服务行业星级概念,开展“优质服务窗口”、“优秀服务标兵”评比和“窗口服务质量社会评议”活动,进一步提升登记注册服务质量。推行窗口服务一体制,对所有市场主体和自然人办理工商业务一律进办事大厅,做到窗口业务咨询解答一口清,发放资料一手清,在文明礼貌服务的基础上提高面对面服务水准。

三是创新服务方式,服务力度再拓展。根据企业在登记环节的需求,通过事前服务、预约服务、限时服务、重点服务、跟踪服务等手段,建立链式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帮助。今年,该局在服务招商引资企业中,推出了“快车道”、“绿色通道”等一系列优质服务举措,采用并联审批的方式,以联系单形式,较方便地为企业解决了一个项目多个环节审批的复杂程序,并全面实施“一审一核”制度,大幅度提高了办事效率。

二、市场主体成长初期时的引导服务工程。

今年,该局通过适时的教育培训,提高了企业对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使它们在进入市场后自觉守法少走弯路。

一是实行市场主体准入后培训制度,在市场主体准入后分期分批对它们进行培训,帮助它们了解经营过程中会涉及的法律法规和可能事项,对它们进行早期教育和友情提醒。5月11日,xx市个体劳动者协会xx分会举办了新开业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法律、法规培训班。今年,该局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0余次,培训企业及个体工商户1200多人次。

二是实行登记注册照后提示制度,针对一些个私业主、外来投资人员对工商行政管理法规不是十分了解的现状,在《办照指南》的基础上,对企业办理登记注册实行照后提示卡制度。提示企业在今后的经营活动中应注意的一些登记事项和相关法律法规,如工商营业执照年检时限及应提交的相关材料,哪些登记事项改变后应及时办理变更,经营活动中应当遵守的一些法律法规,如何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检查以及开展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等相关内容,使企业避免发生非主观性的违法行为。实行照后提示卡制度以来,已有240余家个体私营业主享受了这一服务。企业称这种能使自己在经营活动中自觉、有效避免违章违法行为的“照后提示卡”是一张“明白卡”。

三是推行工商行政管理建议书制。对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工商建议书》的形式提出整改建议,其建议内容包括:企业投资导向、内部管理机制、企业信用的提升、商标广告战略、客户权益保护、资本运作以及违章违法行为的纠正或控制等各个方面,同时将不定期编发《投资信息》,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参考或建议,从而服务区域经济良性发展。元至4月,该局共为262家企业提供建议300余条。

三、市场主体发展壮大时的提升服务工程。

该局充分发挥工商部门在商标、广告、合同管理上的职能优势,赋予市场主体更多社会资源,增强了我市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一是发挥商标职能,实施“名牌兴业”。该局加大了清理闲置商标力度,把盘活商标存量作为“名牌兴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闲置商标进行建卡立档,建立起闲置商标备选库,让闲置商标进入市场。如xx天然xx茶开发公司的xx茶商标,原湖北xx集团的“xx”牌xx商标等这些知名商标,企业在改制和兼并过程中都忽略了商标的无形资产作用,工商部门通过盘库发现这些商标都可以发挥其极大的效益作用。截止目前,通过工商部门牵线搭桥先后转让闲置商标24件,全市20家企业通过转让拥有了自己的商标。同时将商标注册领域向农副土特产和特色产业,服务行业延伸。今年共协助企业申报农产品商标12件。

二是发挥登记职能,规范农村经纪人。该局成立了扶持农村经纪人发展领导小组,下发了《xx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扶持农村经纪人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各基层分局和专业市场管理分局扶持农村经纪人发展的目标和任务。重点发展柑桔经纪人、茶叶经纪人、生猪经纪人和有特色的经纪人,以实现经纪业发展的新突破。该局组织专班分别到柑桔、茶叶、养殖业比较集中的xx镇、xx乡和xx镇,向上述乡镇的党委政府的“一把手”汇报了农村经纪人的工作,得到了乡镇党委政府的理解与支持。在此基础上,组织农村经纪人进行座谈,引导他们树立诚实经纪,规范经纪的意识,促使农村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年初,还举办了我市首期农村经纪人培训班。全市47名涉及柑桔、茶叶、牲猪、水产品养殖业的农村经纪人系统地接受了经纪人基础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和法规知识的培训。目前,在工商部门的指导下,农民已经通过经纪人与企业顺利签订了1200多万元的销售订单,全市32种农副产品合同达4320份,销售收入近3000多万元。版权所有

企业法律服务市场篇5

维护经济社会秩序,维护公平正义,维护法律尊严,实现经济和社会健康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司法行政三大职能之一的法律服务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承担着更加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们司法行政机关必须把服务于发展作为首要的工作任务,深入研究,大胆探索,全力做好“积极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这篇大文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

一要加强监督管理,净化法律服务市场。进一步加大对法律服务市场的监管力度,保证法律服务行业的规范、健康、有序发展。畅通监督渠道,强化社会监督、行政和行业管理监督以及法律服务机构的自我监督,规范法律服务行为。建立完善投诉、调查、听证、处罚机制,加大对违法违纪人员的查处力度,依法严厉查处、坚决取缔非法从事法律服务的人员和机构。大力开展诚信建设,完善诚信服务考核档案,强化诚信考核,提高法律服务质量和社会公信度。

二要拓展领域,延伸法律服务的触角。律师工作要积极介入国有企业改革,围绕国企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将法律服务贯穿于企业破产、重组、联合、兼并等各个环节,确保企业改制工作的依法有序进行。不断扩大企业法律顾问的覆盖面,为企业依法经营、依法管理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积极组织律师为各级政府依法对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提供法律服务,确保政府做出的各种决策合法、科学。继续把服务“三农”作为重中之重,重点帮助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和坑农、害农问题,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公证工作要介入各类建设项目,充分发挥公证服务职能,积极开展服务活动,围绕招商引资、对外贸易、金融市场、证券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房地产交易市场等领域,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为各类市场经济主体服务,防范市场风险,规范市场行为,促进经济发展。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要面向农村,面向群众,面向社区,以提供法律咨询、担任法律顾问、法律文书、办理诉讼非诉讼法律事务以及协办公证等服务手段为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基层群众法律服务需求。

三要大力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不断加大《法律援助条例》和《意见》的宣传力度,积极争取政府对法律援助工作的领导与支持。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要积极提供法律援助,切实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对于不属于法律援助范围的事项,对当事人要积极进行诉讼指导,做好疏导协调工作,杜绝矛盾激化。进一步加强法律援助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强化对法律援助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严格法律援助案件办理程序,加强法律援助专项资金管理。

四要积极参与涉法案件工作和处置工作。组织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人员,通过在部门设立接待窗口、坐班接访等形式,积极为上访群众解答法律问题,提供法律咨询意见,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协助有关部门对无理上访人员做好息诉工作,为党委、政府分忧,为人民群众解难。

企业法律服务市场篇6

一、登记注册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新作用

要充分、有效地发挥企业登记促进城乡统筹的职能作用,必须在对企业登记一般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其在统筹城乡发展中作用的特殊性。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正做到履行职能不缺位、不越位。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创新。这就决定了其改革所涉及的范围必然涵盖城乡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也决定了改革的价值取向、目标任务、方法途径具有系统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统筹、综合、配套是试验区改革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工商部门企业登记工作要找准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着力点,解决好统筹城乡发展企业登记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就必须科学地分析企业登记职能定位、责任边界和制度设计,从而寻找到企业登记工作助推城乡统筹发展的“路线图”。

从法律的角度上看,企业登记作为工商部门一项重要行政许可职能,是企业和投资者市场准人的枢纽环节,在统筹城乡发展建立较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市场主体发展方面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企业登记所提供的政务服务环境和政策环境优劣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城乡微观主体发展的繁荣和活力。从公共管理的角度上看,企业登记是政府实现其目标的一种治理工具,它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登记应当体现出对城乡市场主体相关需求有足够的回应力。着力构建一个更有效率、更负责任、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机构形象。成都市委、市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增强城乡微观经济主体活力。这就为工商部门企业登记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发挥职能作用指明了方向和领域。从国家经济职能分类来说,企业登记就是在微观层面执行国家市场主体法律和宏观调控政策的专门经济管理活动。企业登记无论是在推进“三个集中”。还是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都在于繁荣城乡市场主体、增强其活力。可见。正确认识试验区形势下企业登记的职能作用,有利于理清思路。有利于推进思想观念、组织结构、工作方式、制度设计等方面的改革创新。

二、统筹城乡发展下企业登记的机制创新

成都市委在统筹城乡发展总体战略部署中提出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为保障机制。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原型来自于公共管理理论中的企业家精神政府理论,其要旨在于师法和借鉴企业管理理论对政府工作流程、工作方式、组织机构进行再造和改革,以增强政府的服务功能。构建一个更有效率、更负责任、能够提供更高服务品质的服务型政府。市工商局以此为契机。自觉运用公共管理中的流程再造、标杆和绩效管理、组织设计、产品质量管理、电子政务等理论,改革企业登记流程等相关制度,有针对性地破解城乡市场一体化中企业登记出现的新矛盾。

(一)流程再造。打造“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登记服务平台

1 建立和完善企业注册登记“一审一核”制度。为了适应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新形势,2003年9月市局对四级审批流程进行再造,全面实行了企业登记“一审一核”制度。为确保“一审一核”制度的顺利实施,解决登记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配套制订并实施了企业登记疑难问题会审制度、企业登记片区会议制度等保障机制。

2 再造登记服务流程。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从2004年2月起。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内外资企业登记、集团登记、市场登记、商品展销会登记等工商行政审批项目全部进入市政务服务中心。市局以此为契机运用流程再造的理念,再造服务流程,提高窗口服务水平,进一步缩短企业登记时限。2006年,市政务服务中心工商窗口将所有审批事项的承诺时限由15个工作日统一缩减为1至10个工作日,2007年又将152个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的办结承诺时限由10个工作日缩减至5个工作日;扩大绿色通道的受理范围,设置了57个即办件,即办件数占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的34.3%:在换照高峰期间主动改变换照登记内部流程。将填写审核表格、录入计算机等工作推迟到下班后进行,确保企业30分钟内换照。大大提高了窗口服务效率。几年来。市政务服务中心工商窗口除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服务效能、起好标杆示范作用外。还结合“基层建设年”活动,加大对基层工商窗口的规范力度,统一登记标准,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事项名称、法律依据、申请材料、办理流程、办事时限和收费标准“六统一”。促进了全市各级工商窗口建设的整体推进。

3 全面引进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按照“以贯标促规范。以规范促服务”的要求。市政务服务中心工商窗口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8项规定。要求做到服务角色、服务态度、服务行为、服务措施“四到位”,实行上门服务、预约服务、跟踪服务、延时服务、延伸服务“五服务”;制订了企业登记资料内部交接制度和《成都市政务服务中心工商窗口企业登记质量目标查验安排》,严格登记资料流转程序和内部质量查验制度。

4 积极推行市场准入并联审批。2007年市政府要求政务中心推行市场准入并联批制度,实现“一窗受理,内部流转”,以更好地服务于统筹城乡发展。鉴于企业登记在市场准人中居于枢纽环节。在推行并联批过程中。市局企业登记窗口根据自身流程再造的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对并联审批流程设计、窗口设置、数据流转等方面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并抽调工作人员到综合窗口直接从事受理工作。

5 整合、集中行政许可(审批)权。为适应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新形势。2007年9月。市局再次对行政许可(审批)职能进行重大调整,将工商部门有对外服务性质的各项行政权力,如市场登记、户外广告登记、动产抵押登记等都交由登记注册分局统一行使,一个窗口对外提供行政许可(审批)服务。

(二)开发建设城乡一体化的“金信工程”信息系统

目前,建立在“金信工程”一级数据中心、一次录入数据,全局各业务子系统共享等先进设计理念基础之上的企业登记注册子系统已完成开发。该子系统对内可以实现办公自动化。进一步提高登记工作效率、质量,优化流程;对外可以为城乡市场主体、政府机关及其它相关需求方在其更方便的时间、地点和方式,提供及时、高效企业登记及相关信息服务。

市局运用公共管理理论和技术进行的企业登记流程再造及相应组织变革,源于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的需要,使企业登记更加适应统筹城乡发展。企业登记流程再造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成都工商企业登记

工作绩效和服务品质,但这并不意味着终结。“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标准。一流企业做文化”。如果将此移植到政府公共管理实践中去衡量比较的话,不得不承认现在我们还处在做“产品”阶段,做“标准”的工作也还刚上路。随着试验区建设推向深入,党委政府、城乡市场主体的需求会更高、更复杂、更多样化。因此。以顾客满意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关键,提升企业登记服务品质的变革没有终点。

三、先行先试,积极探索解决企业登记疑难问题

成都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表明,城乡市场主体基于其经营发展的需要向工商部门企业登记提出了新的登记要求,而这些个性化的需求源于生产经营的实践,反映和代表了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新生事物。由于法律法规的滞后性,使得企业登记工作常处于两难境地。在此情况下,墨守成规、消极行政显然不符合试验区建设要求,工商部门企业登记工作必须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努力解决这些登记疑,难问题。

(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登记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以农民为主要成员,以农民增收、发展农业和农村为主要目的,以服务成员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为主要手段的各类农民自组织。企业登记积极支持和促进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发展,对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具有重大意义。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之前,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催生了大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有的属于营利性。有的属于非营利性;有的经过政府相关部门登记备案,有的希望到工商部门办理企业登记,有的则自发成立。但是政府相关部门对于此类组织管理与服务的职责不明确,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体资格、成员与组织间的法律关系也缺乏制度性规范和调整。为此,市局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了调研和探索登记,于2004年与市农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营利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登记注册的意见》,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分类登记、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了规范。近年来,全市共登记营利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280户。市局提前介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登记和管理,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对股东扩大出资方式的探索

在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中,各类城乡市场主体、公司股东、农民专业合社成员等迫切要求以《公司法》等市场主体法规以外的出资方式进行工商设立或变更登记。企业登记中此类需求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有其合理性,但又不能违背现行法律法规。这无疑对登记机关的价值取向、责任意识和行政能力等构成了重大考验和挑战。在试验区建设的新形势下。成都工商企业登记本着先行先试的精神进行了探索。

1 股权出资

目前,市局在登记工作中已经发生的股权出资主要有以下情形:一是上市公司控股目标公司。成都城建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是成都市一家在深交所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为达成控股成都国金证券有限公司的目的,经与国金证券大股东长沙九芝堂、湖南涌金、四川舒卡等三家公司协商同意,该公司以净资产2亿元置换上述三家公司所持国金证券51.76%、价值6亿元的股权。其差额4亿元,经中国证监会批准。由成建投以每股6.44元向三家公司定向发行股份方式作为对价。成建投据此向市局提出增加注册资本、实收资本的变更申请。成建投所增注册资本、实收资本均来自国金证券三大股东的股权出资。二是企业资产重组。四川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投资注册了四川新希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及其6个与房地产项目有关的子公司。新希望集团为进一步理顺投资关系,拟将对其6个子公司的投资转为对新希望房产一家公司的投资并相应增加新希望房产的注册资本、实收资本。为此,新希望集团提出以其持有的6个子公司股权作价投资新希望房产。

我们认为,股权作为一种出资方式不违背《公司法》关于出资方式规定的基本精神。首先,股权出资不为法律、法规所禁止,其价值可以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其次,从法理上股权是股东通过出资形成的权利,出资者向公司出资,以放弃其出资财产的所有权为代价。换取股权,从而成为公司股东。股权可作为出资方式不存在法理上的障碍。在工商登记实务中,股权出资主要涉及公司均否办理相关股东股权、注册资本(实收资本,)变更登记。市局请示省局、市政府批准后,对这两个案进行了登记。目前,市局正抓紧拟订有关股权出资的规范性文件,确保规范股权出资登记。

2 债权出资

目前成都市局在登记工作中涉及到的债权作为出资方式,主要是基于公司与其股东之间由于债权债务关系而发生的,成都天泉置业有限公司是鹏利国际四川置业有限公司投资设立的,而鹏利又是中粮集团全资子公司,中粮集团便成为天泉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扩大投资,中粮集团决定将天泉公司注册资本由1000万元增资到2,7亿元,其所增加的注册资本拟以鹏利公司对天泉公司的债权转增。

债是一种财产法律关系。债权出资也不为法律法规所禁止,其价值可以货币估价依法转让,从而在法理上可以作为一种出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法律上合同之债的范围较广,有交付财物之债、支付金钱之债、转移权利之债、提供劳务之债等等。我们认为,作为一种出资方式的债权,其债权标的物应当明确为货币或实物或可出资的权利,受公司法关于出资方式的规定制约。第二,作为一种出资方式的债权。应当限定于公司或股东至少是债权债务关系一方当事人的情况。除公司、股东之外的第三人以其对其它企业和个人主张的债权向公司出资则不被允许。这是因为,此种债权出资实际是一种债权让与,存在无法实现的可能性,不便于操作。第三,作为一种出资方式的债权转为股权并经工商部门登记后。法律上应当视为债的清偿,双方当事人之间债的法律关系归于消灭,从而产生债消灭的法律效果。

3 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

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分散的、小规模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存在规模不经济、生产成本高、专业化程度不高等弊端,已不适应农业市场化进程的新形势,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势在必行。成都市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规划中提出到2017年全市土地规模经营率要达到75%。依法规范、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土地集中规模经营对于解决好“三农”问题有重大现实意义。

在实践中,实现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有很多方式和途径,有的采取“公司+农户”订单式生产的模式。但更多的农民希望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入股方式设立公司、土地合作社等方式,作为生产者和出资者两种身份参与收入分配。《公司法》等市场主体法律法规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能否作为出资没有明确规定,《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也只是对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荒地,经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

的,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转让、入股、抵押或者以其他方式流转。鉴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必须十分慎重,即便在试验区建设的形势下,也应当在遵守法律法规政策和经政府批准,先在一定市场主体范围和区域内进行试点。我们认为。目前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设立公司、土地合作社等必须符合以下条件方能进行登记:①农民自愿入股,且得到土地发包方同意;②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同意;③全体出资人承诺不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④以入股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期限确定经营期限;⑤用于出资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经评估,并办理转移手续:⑥章程中必须载明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者不得转让股权,所设立的市场主体不得再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其它企业出资,除法律规定外不得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提供担保,解散清算时。土地承包经营权不纳入清算财产,其出资人须以货币或其它非货币财产承担责任。

(三)扩大公司投资主体范围

除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公司外,《公司法》并没有对公司股东资格问题进行明确规定。从法理上,《公司法》所称的公司股东一人以上五十人以下中的“人”应当是有独立法律主体资格和独立财产权的人。但现行法律法规也认可和允许非法人组织主体资格,成为此类主体拥有投资主体资格的法律依据。

在成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许多农村村委会、城市社区居委会拥有较多存量集体资产。也担负着集体资产管理职责。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需要投入,需要这部分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但目前这部分资产投资渠道相当狭窄,依据《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登记为集体企业又不符合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而《公司法》对此也没有明确规定。我们认为,由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对村委会、居委会法律主体地位的规定是明确的,也赋予了其一定权限内管理集体资产的职责。因此。准许村委会、居委会与其它市场主体投资办公司不违反有关法律规定,并且有利于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和促进城乡社区建设。

(四)跨主体法规变更企业类型

目前,许多城乡市场主体出于生产经营发展的需要。提出办理改变企业类型登记,如由个人独资企业变更登记为合伙企业、由无法人资格企业变更为公司等等。我国市场主体法以单行法为主,辅之以相应的登记条例或办法,各主体法之间没有相互变更的法律制度和程序规定。一般情况下。跨主体变更企业类型。按登记程序应先注销原企业,再设立新企业。

对此,我们深入相关企业进行了调研。成都市温江区某电缆生产企业成立之初属私营独资企业,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产品在行业内有相当的市场知名度,企业的规模实力也有了很大增长。近年来,该企业多次参与工程建设材料招投标,虽然产品质量、价格都符合条件。但由于不具备法人资格而不得不退出,失去了很多交易机会,企业生产经营也受到很大影响。如果按常规办法,该企业需先注销登记原企业后重新办有法人资格的公司制企业。但这样的“变更”登记,新办企业会让原企业历经艰辛形成的商誉付之东流,以新办企业名义办理许可证件、权属登记证的高成本也难以承受。据调查。与该企业所面临困惑相类似的情况还比较普遍。

我们认为,根据现行法律法规,由非法人企业变更为公司制企业,由于出资人承担责任方式不同、企业名称特殊性等原因,目前还不具有可行性行。但非法人企业之间的企业类型变更,只要企业债权债务承担的法律关系清晰,区别不同情况办理企业类型则具有可行性,可以参照改制企业登记程序和《公司法》关于公司合并、分立进行公告的程序规定办理变更登记。鉴于此。市局允许非法人企业之间按一定程序办理企业类型变更登记。

企业法律服务市场篇7

三大亮点:权威、创新、高效

此次“‘律·动中国’2012年全国法律巡讲活动” 以北京站为起点,从5月至9月,在全国18个城市成功举办了19场盛大的活动,与3000多家中外企业的5000名客户进行了互动。无论从权威性、学术性、规模还是影响力而言,在我国人力资源界都实属盛况空前。

亮点一,参加演讲的专家阵容强大,巡讲活动邀请到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部门领导、业内著名专家以及资深律师团队。

亮点二,演讲主题新颖,受关注度高。巡讲主题经过多次市场调研和专题策划,围绕“劳动用工管理重点环节法律风险控制”“法律政策解读”“劳动政策趋势”和 “劳动管理热点”等主题展开。

亮点三,巡讲方式成效高。活动覆盖了18个城市,有数千家中外企业客户报名参会,巡讲采取了专家讲解、现场案例分析、疑问解答和提供法律咨询邮箱等多种方式,帮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正确掌握和科学实施相关法律政策,同时还积极收集了参会企业的反馈信息,并针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服务需求、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现状及问题等开展了专题调研。很多家企业的高管、HR也都主动留下了自己的宝贵意见。

公益普法工作永无止境

本次全国法律巡讲活动的成功举办意义重大。首先,帮助了数千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正确理解和掌握了相关法律政策,并在企业中科学有效地落实。其次,促进了企业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使得企业普法服务与相关单位共同权益等突出问题,逐步得到有效解决,为全国企业客户在法律需求方面提供增值服务。第三,活动平台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为企业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增强员工法律意识、学会懂法、守法、维全、促进和谐劳动关系。

随着中国人力资源市场法律法规政策的逐步完善,企业和员工对相关法律的关注也日益增强。举办本次全国法律巡讲活动,不仅是为全国企业客户在法律需求方面提供增值服务,更是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为企业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增强员工法律意识、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一项重要举措。

作为“律·动中国”活动的主办方,FESCO和《职业》杂志始终致力于推动我国企业普法工作有效开展,传播法律知识,帮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正确掌握和科学实施相关法律政策,服务于广大读者,搭建由读者、企业及专业人士、专业机构共同参与的平台,帮助更多企业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推动企业健康发展,通过与政府、专家和律师团队的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地推进我国企业普法工作有效开展。

企业法律服务市场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法律服务

中图分类号:D26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01

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加大了在法律服务方面支持企业发展的力度,其主要途径是成立“法律援助团”,并依此开展相关了系列的讲座、咨询等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广大中小微企业以其贡献60%以上GDP、50%以上税收、65%以上出口、75%以上就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涌现了一大批以专业技术人才为主的创业者,作为经济转型驱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初创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更为凸显。

然而,由于中小微企业自身存在的抗风险能力弱、资金少、组织结构不完善等弱点,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接受政府部门提供的法律服务与实际需求也不对称,使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生存、发展显得尤为步履维艰。对由专业技术人才设立的科技创新型企业而言,生产经营管理中法律风险防范能力的薄弱,导致“输了一场官司倒闭了一家企业”的案例屡见不鲜。

因此,政府服务部门如何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丰富服务途径,更好地开展法律服务工作,从而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支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必须重视的问题。

苏州市相关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针对此现状,开展了一些开拓性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探索一:“科创园中小企业法律顾问打包委托服务”

1.试点模式:本试点由苏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与苏州市律师协会合作,依托创业园,经过文件公示、自愿报名、自主对接的形式,确定了11家律师事务所、11家科创园(事务所与科创园一一对应),每家科创园选择20家左右的企业以打包委托服务的模式(符合“专精特新”特征的企业优先)。在签定的三方试点合作协议中明确了各方义务:中心主要――协调落实三方工作方案、监督工作计划实施情况、开展服务效果评价、向律师事务所支付其工作的成本费用等;创业园――落实拟实施打包服务的园内企业、组织企业参加相关主题培训、收集园内企业法律服务需求、配合事务所开展相关服务并评价其工作质量等;律师事务所――根据三方确定的服务内容开展相关工作,就协议约定的工作接受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和创业园的指导。

2.试点内容:编印相关法律典型案例汇编资料;开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知识产权相关法律、融资相关法律等四场法律知识与实践培训;在科创园定期接受相关企业咨询;律师事务所与创业园相关人员不定期进行企业走访,了解企业需求、及时提供指导;律师事务所提供的免费服务项――拟定、审阅、修改各类法律文书;劳动人事制度的梳理与完善;参加客户的股东会、董事会会议,并拟定会议纪要、决议等法律文书;协助客户与第三方进行谈判,就相关核心事项出具法律意见书;协助客户办理项目报批,并审阅相关法律文书;协助客户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依法进行协调、沟通;向客户递送、解释最新法律法规等。

3.试点成效:经初步统计,试点签订重点服务企业220家,节约了企业法律顾问费用支出近400万元,开展相关主题培训共计40余场、培训企业1200余家次、接受企业咨询2700家次。通过活动,相关企业在经营管理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与水平方面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对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探索二:“法律服务团购服务+补贴”

1.试点模式:苏州工业园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帮助园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树立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帮助企业有效防止经营过程中的违法行为,预防法律纠纷,避免经济损失,促进初创期企业健康良好的发展,开展法律团购活动。法律团购活动是由园区科技和信息化局牵头,联合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中小企业服务联盟,公开律所机构备案要求,入围一批优质且具有中小企业服务经验的律师事务所,备案机构按照一定服务内容,为园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常年法律顾问”服务。

2.试点内容:团购内容主要包括律所常年法律顾问服务,20小时,团购价1万元(正常1家企业的法律咨询服务费在2万元以上),服务期1年。园区科技发展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企业采购入围律所服务,且有实际费用发生,按25%的比例给予企业补贴。

3.试点成效:2013年试点2家律所,补贴了13家企业;2014年备案3家律所,补贴 17家企业;2015年备案9家律所,补贴25家企业。通过政府搭建服务平台、企业自愿报名参加、服务机构审核备案、服务经费大幅优惠、服务机构适当补贴、服务效果跟踪评价等综合措施,品牌影响力逐步提升、企业受惠面逐步扩大,相关企业管理者依法治理的意识与能力也迈上了新的台阶。

此外,还在考虑开展另一种新的模式――法律服务“服务券”,即一方面认定并向企业推荐一批包含律师事务所在内的服务机构(主要包括创业辅导、管理咨询、人才培训、法律服务、市场开拓、信用评级等);另一方面筛选一批符合政府产业导向要求的扶持企业并分发服务券,由其双向选择进行合作,企业根据服务需要自主选择服务项目,相关机构定期与发放服务券的主管部门进行经济结算,主管部门负责对服务机构进行管理并定期跟踪、评价服务质量。

上一篇:辩论赛辩论的技巧范文 下一篇:人体激素的化学本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