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的化学本质范文

时间:2023-10-01 23:11:22

核酸的化学本质

核酸的化学本质篇1

【关键词】生物化学 问题 探讨

《生物化学》教材是生物化学课程理论讲授的依据。是实验课程进行创新及验证理论知识的实验依据,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查锡良主编的《生物化学》教材一书,发现该教材中有颇多的误点,主要表现在理论叙述、理论总结、化学分子式结构等方面。今就部分举例,目的是使该教材尽量减少漏,利于教学。同时亦便于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易于掌握该教材要点,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 理论方面

(1)在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一章(第8页)的二、氨基酸可根据侧链结构和理化性质进行分类中,20种氨基酸根据侧链结构和理化性质可分成五类:①非极性脂肪族氨基酸;②极性中性氨基酸;③芳香族氨基酸;④酸性氨基酸;⑤碱性氨基酸。但在这一章最后的小结中又这样写到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为L-氨基酸,共有20种,可分为①非极性疏水性氨基酸;②极性中性氨基酸;③酸性氨基酸;④碱性氨基酸四类。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也在周梦圣、金国琴、王继峰等主编的生物化学教材上看到有像本教材小结中这样的分类,但他们对氨基酸的分类也是综合考虑R基团的结构与性质,特别是极性或在生理PH(接近中性)下的水溶液中分为四类。本教材理论中氨基酸分为五种,但在小结中20种氨基酸又分为四类,作者是否在小结中将①非极性脂肪族氨基酸与③芳香族氨基酸都归为①非极性疏水性氨基酸。望作者能将全国高等医学教材前后内容统一,便于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

(2)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一章中第(40页)一、核甘酸是构成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碱基括弧内的命名鸟嘌呤(2-氮基,6-氯嘌呤)、尿嘧啶(2、4二氯嘧啶)、胞嘧啶(2-氯,4-氮基嘧啶);是否分别应为鸟嘌呤(2-氮基,6-酮嘌呤)、尿嘧啶(2、4二酮嘧啶)、胞嘧啶(2-酮,4-氮基嘧啶)。

(3)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的二条中(45页)每一个螺旋有10.5个碱基对。但在47页表2-3中不同类型DNA的结构参数中每一个螺旋有10.4个碱基对。虽然对DNA的结构目前还处在研究中,作者写的DNA要点及后面的不同类型DNA的结构参数中碱基数都与B-型DNA一样,那么前后每一个螺旋的碱基数应一样才对。也应是每一个螺旋有10.5个碱基对才对。

⑷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第50页)核小体核心颗粒在图2-15真核生物DNA形成核小体的示意图中核心颗粒是11nm×5.5nm;而在50页理论中写的是核心颗粒是尺寸约11nm×6nm.

(5)第三章酶(65页)表3-1某些辅酶(辅基)在催化中的作用,辅酶(辅基)的作用对应明显错误。

(6)第五章脂类代谢中(131页)图5-8柠檬酸-丙酮酸循环中丙酮酸反应式右侧加上1/2O2 在丙酮酸羧化酶催化下脱去CO2同时生成3~P及乙酰COA;在丙酮酸反应式左侧加上CO2、ATP在丙酮酸脱氢酶催化下生成ADP及草酰乙酸。丙酮酸反应式两侧催化的酶都写错了。

正确的是:在图5-8柠檬酸-丙酮酸循环中丙酮酸反应式右侧加上1/2O2 在丙酮酸脱氢酶系催化下脱去CO2同时生成3~P及乙酰COA;在丙酮酸反应式左侧加上CO2、ATP在丙酮酸羧化酶催化下生成ADP及草酰乙酸。

2.在化学分子式方面

(1)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章中表1-1氨基酸分类脯氨酸的结构式有误。

(2)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章中(12页)谷胱甘肽的分子式有误。

(3)第四章糖代谢的(94页)图4-4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作用机制中的第一步丙酮酸的分子式有误。

(4)第七章氨基酸代谢章(188页)图7-6联合脱氨基作用中-氨基酸、-酮戊二酸、-酮酸及谷氨酸也有误。

(5)第五节个别氨基酸的代谢中氨基酸在脱酸酶催化下生成CO2及胺,但是生成产物胺的分子式有误。

(6)多胺类物质的生成中S-腺苷甲硫氨酸(SAM)在SAM脱羧酶作用下生成CO2及腺苷-S-(CH2)3-NH2(脱羧基SAM)在分子中S原子上少一个CH3。

⑺198页一碳单位的生成中组氨酸的分子式有误。

核酸的化学本质篇2

一般人都知道,人体是由无数个细胞组成。人体衰老、患病,实质上是人体器官中细胞老化和损伤,而细胞衰老的根本原因是缺乏核酸,因此补充核酸是抗衰老、保健的重要手段。

过去观点认为,核酸人体自身可以合成,不存在缺乏问题。20世纪70年代,国内外专家都发现人体自身合成核酸能力不足,不补充外源性核酸就会得核酸营养不良症。因此,2004年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葛可佑主编的《中国营养科学全书》和学会副理事长顾景范主编的 《现代临床营养学》都把核酸列为水份、蛋白质、纤维素等七个必需营养素之外的条件必需营养和营养相关物质,确认人体补充核酸的重要性。卫生部也提出每天核酸补充量为1~1.5克。

国内外科学家研究,核酸有功能,具体如下:

1. 抗氧化、抗自由基作用。

2. 修复受损细胞,修复受损器官,增强人体器官功能。

3. 增强大脑和神经系统功能。

4. 保护强化肝脏及其他内分泌器官的功能。

5. 增强免疫功能。

6. 增强新陈代谢功能。

7. 抗辐射功能及癌症患者化疗中作用。

8. 抗衰老,防治各种老年性、功能性、退行性疾病。

核酸的功能,是对“三大杀手”克敌制胜的最好武器。

心脑血管疾病、高脂血症和高血压这些疾病是由细胞受损引起的,修复受损细胞和器官就能降低血脂、胆固醇及血压。高血压患者要终生服降压药,但服用核酸后,开始血压升高要增加降压药用量,以后可以逐步减少降压药用量,甚至停用。

糖尿病一样是因细胞受损引起的,补充核酸及相应协调物可以修复受损细胞和器官,使之复原或改善。实验也证实核酸有调节血糖的功能。福建省卫生厅疾控中心和福建省中医院附属医院联合用正分子核酸进行有辅助调节血糖作用于人体、动物的试食实验,都取得了肯定的结果。

对于癌症而言,由于核酸能提高免疫力,而提高免疫力是癌症辅助治疗的重要方法。新药手册就明确提出免疫核糖核酸的适应症是恶性肿瘤的辅助治疗药。日本专家松永政司博士在1986年匈牙利举行的国际防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以实验证实了核酸抑制癌细胞的论文,并得到了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及乔治・华盛顿大学科学家的认同。日本核酸研究中心理事长宫永义明、医学博士佐藤晋昭著有《核酸――癌之克星》一书,对核酸治癌机理作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说明核酸可作癌症辅助治疗之用。

核酸的化学本质篇3

关键词:马氏珠母贝;插核;外套膜;内脏;闭壳肌;氨基酸

中图分类号:Q1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0-2081-03

Effect of Bead Insertion on Amino Acid in Different Tissues of Pintada martensii

MA Xiao-tian1a,BAI Yang1a,LIU Juan-hua1a,MIAO Dong-liang1a,JI Li-li2,SONG Wen-dong1b

(1a.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b.College of Science,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88, Guangdong,China;

2.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China)

Abstract: The effect of bead insertion on amino acid components in mantle, visceral mass and adductor muscle of Pintada martensii was analyzed by Amino Acid Automatic Analyz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①The total amino acid of mantle, visceral mass and adductor muscle of P. martensii treated out bead insertion were(13.01±0.02)%, (10.87±0.06)%, (10.41±0.13)%, while of those with bead insertion were (11.31±0.01)%, (14.78±0.10)% and (10.26±0.09)%, respectively. ②The content of Asp, Glu and Gly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amino acids. In mantle, except Ser, Met, Tyr and Phe,which had no significant change between those with or without insertion, the content of Thr,Val and Cys of shellfish without insertion was lower than that with insertition; while that of others were higher. In visceral mass, the content of amino acid was significantly lower(P<0.05) in shellfish not treated by insertion except Cys and Pro. Meanwhile, in adductor muscle, Glu, Val, Ile and Lys of shellfish without bead inser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P<0.05); as Gly and Ala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and the other amino acid had no difference.

Key words: Pintada martensii; bead insertition; mantle; visceral mass; adductor muscle; amino acid

马氏珠母贝(Pintada martensii),又称合浦珠母贝,属暖水性海洋贝类,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和海南,是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的主要经济贝类[1]。其所产出的珍珠称南珠,粒大、圆润、光彩迷人,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近年来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随着人工插核育珠技术的成熟,已可成功培育优质珍珠。人工插核是先将珠核植入贝体,再往珠核上移植外套膜细胞小片,小片分裂增殖形成珍珠囊由分泌细胞分泌珍珠质,形成珍珠。马氏珠母贝是滤食性动物,靠闭壳肌开合进食。插核后,由于贝体产生排异反应,很可能会引起贝体基本组分的变化,插入的珠核可能被从创口中挤出来[2],未被挤出的珠核则经过20 d休养期后,顺利分泌珍珠质。本文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研究插核和未插核马氏珠母贝外套膜、内脏团和闭壳肌氨基酸组成和含量的变化,以期为珍珠的形成机制、改进插核技术及培育优质珍珠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仪器

材料:马氏珠母贝采自湛江徐闻养殖基地(200只),平均贝重(45±10)g,贝龄2年。取100只贝,当天进行插核手术,将经插核处理和未经插核处理的马氏珠母贝暂养20 d。海水取自湛江东海岛,砂滤;试验期间保持水温23~25 ℃,pH值8.12~8.35,盐度1.020~1.025(盐度不足可用海水晶调兑),24 h不间断充气,保持溶氧。投喂扁藻,每天2次,密度为8.5×105~1.1×106 cell/mL,上午9∶00换水,每天检查贝体3次,及时清除死贝,以免污染水质。暂养结束后,开壳后快速解剖,分离外套膜、内脏团和闭壳肌,清洗并装袋,-20 ℃冷冻备用。

仪器:日立L-8900氨基酸自动分析仪。

1.2试验方法

将样品解冻,匀浆,在80 ℃烘干至恒重。即得插核贝外套膜、内脏团和闭壳肌,未插核贝外套膜、内脏团和闭壳肌,共6组样品,每组样品每只贝3个重复。准确称取样品0.100 0 g,经6 mol/L HCl于110 ℃含氮气密封反应釜中水解20 h。

1.3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条件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流动相: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pH=2.2、3.5、5.5、7.0);分析时间:30 min;反应柱柱温:135 ℃;分离柱柱温:52 ℃;缓冲液:流速1.200 mL/min;茚三酮:流速0.700 mL/min。每组样品重复确定3次,单个氨基酸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10%(按照GB/T 5009.124-2003测定)。测定的结果以样品干重百分数表示,样品含量=(测定数值/样品干重)×100%。

1.4数据统计

实验数据通过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利用配对t检验(Paired-Sample Test)检验插核前后外套膜、闭壳肌和内脏团氨基酸组成及含量的差异显著性。描述性统计值使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

2试验结果

经L8900日立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检测,从插核和未插核马氏珠母贝外套膜、内脏团和闭壳肌中分别检出17种氨基酸,色氨酸已被破坏,其中酸性氨基酸2种,非极性氨基酸7种,必需氨基酸7种,半必需氨基酸2种,各氨基酸的含量见表1。从氨基酸组成来看,插核和未插核贝各部位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均为Glu含量最高,Asp、Gly、Ala、Leu、Lys和Arg较为丰富,Cys、Met和His含量较低。从插核和未插核贝各部位的氨基酸含量来看:外套膜中,除Ser、Met、Tyr和Phe外,插核贝外套膜各氨基酸含量均与未插核贝差异显著(P<0.05),插核手术使Asp、Glu、Gly、Ala、Ile、Leu、Lys、Arg、His和Pro含量降低,Thr,Val和Cys升高。闭壳肌中,除Cys和Pro外,插核贝各氨基酸含量均升高,且与未插核贝差异显著(P<0.05)。而内脏团中,插核手术仅导致Gly和Ala显著升高(P<0.05),Glu、Val、Ile和Lys降低(P<0.05),未插核贝和插核贝其它各氨基酸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从总氨基酸含量来看,插核贝闭壳肌中最高,其次为外套膜,插核手术导致马氏珠母贝外套膜氨基酸含量降低,闭壳肌氨基酸升高,内脏团略微降低。

3讨论

马氏珠母贝为海水珍珠贝,其氨基酸组成与淡水育珠蚌三角帆蚌、非育珠蚌毛蚶、黄螺、花蛤基本相同,含量与企鹅珍珠贝全脏器氨基酸含量[3]相似,低于淡水育珠蚌三角帆蚌[4],高于非育珠蚌毛蚶、黄螺、花蛤等[5]。经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检测,未插核马氏珠母贝的3种组织中,闭壳肌氨基酸含量最高,其次为外套膜,这是由不同组织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造成的。这与段德麟[6]报道的虾夷扇贝中闭壳肌氨基酸含量最高一致。据小林新二郎[7]研究,闭壳肌由横纹肌和平滑肌组成,前者有贝壳的开闭运动,后者有闭壳作用,能保持一定程度的收缩和紧张状态,所以其蛋白质含量集中。外套膜是肌肉质,善于伸缩,有三层结构,外侧上皮组织、内侧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外侧上皮细胞有很强的分泌能力,其分泌的粘液即为壳角蛋白的前体。由此可见,闭壳肌和外套膜是贝体储存和积累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邱安东等[8]的研究表明:不同pH值可影响三角帆蚌外套膜珍珠质分泌,中性水体,合成和分泌旺盛,酸性和碱性水体,珍珠质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能力减弱;不同pH还影响外套膜表面蛋白质含量,酸碱性水体中外套膜外表皮细胞内蛋白质最少。不同浓度硫酸铜对三角帆蚌外套膜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害[9]。可见,外界刺激会影响贝体不同组织的功能。而马氏珠母贝经插核手术,造成贝体创口,降低了贝体新陈代谢、免疫力和外套膜分泌细胞的活力,其分泌能力也相应降低,致使外套膜氨基酸含量降低。插核后,贝体产生排核现象,增大闭壳肌的收缩性,王恒庆等[10]研究表明术后马氏珠母贝蛋白总含量增加。插核后,外套膜氨基酸含量降低,闭壳肌含量升高,内脏团基本未变。

珍珠层是由壳角蛋白和霰石形成的复合体,大量文献表明壳角蛋白可控制CaCO3晶体的生长[11-15],外套膜对贝壳和珍珠的形成及质量有至关重要[7]。本研究显示插核手术导致外套膜氨基酸含量降低,其原因还可能是氨基酸被转运到内脏的初生珍珠囊或次生珍珠囊,进而转运到贝壳和珍珠中。石安静等[16]对三角帆蚌珍珠囊的形成研究表明:在休养期中30 d左右,可生成次生珍珠囊,分泌珍珠质。本文测得插核手术导致外套膜Glu、Asp和Gly显著降低,而研究中表明壳角蛋白富含Asp、Gly、Ser和Glu[17],其可能在珍珠的可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8]。

马氏珠母贝氨基酸决定贝的营养水平,同时也影响贝壳和珍珠的形成及珍珠的质量。了解插核手术对马氏珠母贝各部位氨基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可为进一步理解贝体各组织的生理功能、培育优质珍珠及研究马氏珠母贝贝体和珍珠层间氨基酸转运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邓陈茂,童银洪,符韶. 马氏珠母贝的研究进展[J]. 现代农业科技,2009(2):204-206.

[2] 张元培,韩德举.名优珍珠养殖及饰品加工[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122.

[3] 吴晓萍,周春霞,章超华,等. 企鹅珍珠贝全脏器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J]. 食品科学,2007,28(7):385-388.

[4] 周海燕,刘振华,刘承初,等.采珠后三角帆蚌肉和外套膜的营养成分分析[J]. 食品工业科技,2006(11):170-173.

[5] 高振忠. 几种贝类的蛋白质氨基酸[J]. 氨基酸杂志,1993(3):18-20.

[6] 段德麟,王远红,汪贻生. 四种扇贝氨基酸和脂肪含量分析[J]. 营养学报,1994,16(4):433-435.

[7] 小林新二郎,渡部哲光,著, 熊大仁,译. 珍珠的研究[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65-66.

[8] 邱安东,石安静. 不同pH值对三角帆蚌珍珠质分泌的影响[J]. 动物学报,1999,45(4):361-370.

[9] 肖永清,石安静. 硫酸铜对三角帆蚌的珍珠质量及外套膜与珍珠囊与珍珠囊细胞的影响[J]. 水生生物学报,2000,24(3):263-270.

[10] 王恒庆,杜晓东,邓岳文,等. 马氏珠母贝育珠前处理和术后休养期软体动物生化组成的变化[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7,27(6):27-30.

[11] IWAO K, TETSURO. Bivalve shell sreucture and organic matrix[J].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 2006, 26(4):692-698.

[12] FABIO N,BAT A G,LIA A,et al. Mollusk shell formation: Mapping the distribution of organic matrix components underlying a single aragonitic tablet in nacre[J]. Journal of Strucrural Biology,2006,153(2):176-187.

[13] FURUHASHI T. Comparison of aragonitic molluscan shell proteins[J].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2010, 155(2):195-200.

[14] SAMATA T,HAYASHI N,KONO M,et al. A new matrix protein family related to the nacreous layer formation of Pinctada fucata[J]. FEBS Letters,1999,462(2):225-229.

[15] 张刚生,李浩璇,陈益兰. 珍珠层中的蛋白质及其碳酸钙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 广西科学,2002,9(4):306-311.

[16] 石安静,张矛. 三角帆蚌珍珠囊形成的研究[J]. 水产学报,1985,9(3):247-253.

[17] TRAVIS D F,FRAN OIS C J,BONAR L C,et al. Comparative studies of the organic matrices of invertebrate mineralized tissues 1[J]. Journal of Ultrastructure Research,1967,18(5-6):519-550.

[18] LEE S W,CHOI C 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organic matrices and biominerals (myostracal prism and folia) of the adult oyster shell, Crassostrea gigas[J]. Micron,2007,38(1):58-6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核酸的化学本质篇4

1.化学的含义。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它是一门具有创造性和实用性的科学。

2.组成物质的微粒。

(1)分子、原子和离子: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②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间按照一定的比例组成,通过化学键结合成分子。③离子。是原子或原子团失去或得到电子后形成的带电微粒。带正电的离子叫做阳离子,带负电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2)元素与原子概念的区别:①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只有种类之分,没有数量、大小、质量的含义;元素可构成物质,如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②原子是化学变化巾的最小微粒;是一种微观粒子,既有种类之分,义有数量、大小、质量的含义;原子可构成分子,如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3)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如图1所示:

例1 生活离不开化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降水包括雨、雪、雾、霜等,其主要成分“水”的性质相同

B.二氧化碳分子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

C.勾兑酒时,酒精和水等体积混合后,混合溶液的总体积等于两者的体积之和

D.湿衣服晾在阳光下比晾在阴冷处容易干燥,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运动加快

解析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而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降水中各“水”的物理性质是不同的,A项错误;CO2发生化学变化时,只有分子发生变化,才能生成其他物质的分子,B项错误;由于分子之间有间隙,酒精和水等体积混合后,混合溶液的总体积要小于两者的体积之和,C项错误;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分子的能量增大,运动会加快,故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冷处容易干燥,D项正确本题选D。

二维衔接:梳理物质分类及重要物质的化学性质网络

1.物质的分类(树状分类方法),如图2所示

2.氧化物的分类。

(1)按与氧元素化合的元素分为:①怍金J氧化物(如SO2、CO、CO2等);②金属氧化物(如Fe2O3、Al2O3等)。

(2)按氧化物的酸碱性分为:①酸性氧化物。和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或和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般是非金属氧化物(如SO2、CO2等),少量金属氧化物(如Mn2O7)。②碱性氧化物。和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或和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般是金属氧化物(如CaO、Fe2O3、MgO等)。③阴性氧化物。既同强酸作用,又同强碱作用的氧化物,如ZnO、Al2O3。④中性氧化物。既不与酸作用,也不与碱作用的氧化物,如CO、N2O。

3.酸、碱、盐的定义和性质。

(1)酸:在水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使酸碱指示剂变色,与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碱)、盐等反应。

(2)碱:在水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足OH的化合物。使酸碱指示剂变色,与非金属氧化物、酸、盐等反应。

(3)盐: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金属阳离子或“NH4+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和酸、碱、盐、某些金属等反应。钾钠铵盐都可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硫酸盐不溶钡与铅,盐酸盐不溶银亚汞;酸溶易,碱难溶,碳酸盐只溶钾、钠、铵。

4.离子检验。

(1) H+:①用紫色石蕊试液检验,试液变红;②用活泼金属检验,两者发生反应,产生气泡,生成

四维衔接:走进物质结构的微观世界

1.原子结构与物质的组成。

(l)元素、物质及各微粒之间的关系,如图5所示:

(2)原子中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①核电荷数一质子数一核外电子数一原子序数,原子不显电性。②质子数十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全部质量几乎都集巾在原子核上。

(3)离子中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①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一核内质子数一所带电荷数。②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十所带电荷数。

2.化合价。

(1)概念:是由一定元素的原子构成的化学键的数量,表示化合物中原子或原子团得失的电子数或共用电子对偏移的数目。

(2)规定:①离子化合物中一个原子或原子团得失电子的数目。阳离子为失电子原子或原子团,显正价,阴离子为得电子原子或原子团,显负价。②共价化合物中一个原子所形成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共用电子对偏离的原子显正价,共用电子对偏向的原子显负价。

(3)原则:不论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均为零。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4)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①氢+l,氧-2;金正,非负,单质零;一价钾钠氯和银,二价镁钙钡和锌,三价元素就是铝,许多元素有变价,条件不同价不同。铜二一,铁二三,碳有二四要记全(记忆口诀)。②某些原子团也表现出一定的化合价,如硫酸根、碳酸根为-2价,硝酸根、氢氧根为-1价,铵根为+l价。

3.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核酸的化学本质篇5

2、分子是原子构成的考试用书

3、分子、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4、分子、原子都不断运动

5、分子、原子间有一定间隔,可以压缩

6、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7、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变,只是间隔改变

8、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组成和种类都改变

9、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中是否可以再分

10、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11、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12、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有“三不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质量不变

13、稀有气体原子和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达到稳定结构,但达到稳定结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原子

14、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属于同种元素

15、同种元素的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相同

16、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17、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关系

18、地壳中元素的含量为:O Si Al Fe Ca Na K Mg H…人体中前四位的元素的含量:O C H N

元素活动性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19、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20、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21、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2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不能再分

23、有单质参加或有单质生成的变化,化合价一定会改变

24、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质子数【物质变化、物质性质、物质分类】1、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般指形状改变或三态转变

2、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判断依据)

4、微观上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得到新分子,生成新物质

5、氧化物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两种元素 ②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6、燃烧的三个条件是:①可燃物 ②有空气或氧气 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7、可燃性气体+助燃性气体+点燃……可能会发生爆炸

8、提高燃烧效率的两种方法:

①有充足的空气 ②增大可燃物和空气的接触面积

9、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共同点有:

①都和氧气反应 ②都放出热量 ③都是氧化反应

10、特别的物理变化有:石油的分馏,干冰升华,矿石粉碎,潮解

11、特别的化学变化有:煤的干馏,物质变质,风化

12、特别的混合物:

溶液,合金,矿石,空气,煤、石油、天然气、水煤气都是混合物

13、六大营养物质:

糖类、蛋白质、油脂、维生素、无机盐、水。其中前四位是有机物

14、三大合成材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塑料【质量守恒定律】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2、化学反应中“三个不变”原子(元素)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质量不变

“一个一定变”分子种类(分子组成)一定变

“一个不一定变”分子数目不一定变【元素化合物】1、氧气具有氧化性,常见的氧化剂

2、碳在氧气燃烧放出白光,产物能使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 CO2)

3、硫在空气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在纯氧气中产生明亮蓝紫色火焰,产物都有刺激性气味

4、磷在氧气中产生大量的白烟

5、镁燃烧产生耀眼的白光,产物为白色的固体

6、铝在氧气燃烧产生白光,产物为白色固体,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7、铁在氧气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产物为黑色固体。瓶底要放点水或铺些砂,铁丝要缚在一条小木条上

8、铜在空气中加热由红色变黑色

9、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燃烧都产生蓝色的火焰,鉴别应看产物

10、鉴别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加入肥皂水或加热

11、水净化的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12、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色

13、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化学用语】1、元素符号表示意义有:

①表示某种元素

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③有些还可以表示单质的化学式(金属和稀有气体)

2、化学式表示的意义有:

①表示某物质

②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想一想哪些不符合)

③表示该物质由何种元素组成

④表示一个某某分子由几个某某原子构成

3、离子符号表示某离子

4、化学方程式可知:

①该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

②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③参加反应的粒子数(计量数)

5、活用:

①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

②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某分子由几个某原子构成(即原子的个数比)

③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某离子带几个单位的正(或负)电荷

④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

6、化学式前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

7、离子符号前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

8、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①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比较金属性强弱的依据】金属性:金属气态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

金属活动性:水溶液中,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

注: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并非同一概念,两者有时表现为不一致,

1、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减弱;

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增强;

2、依据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碱性愈强,其元素的金属性也愈强;

3、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极少数例外);

4、常温下与酸反应剧烈程度;5、常温下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

6、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7、高温下与金属氧化物间的置换反应。【“10电子”、“18电子”的微粒小结】1.“10电子”的微粒:

分子

离子

一核10电子的

Ne

N3−、O2−、F−、Na+、Mg2+、Al3+

二核10电子的

HF

OH−、

三核10电子的

H2O

NH2−

四核10电子的

NH3

H3O+

五核10电子的

CH4

NH4+

2.“18电子”的微粒

分子

离子

一核18电子的

Ar

K+、Ca2+、Cl ̄、S2−

二核18电子的

F2、HCl

HS−

三核18电子的

H2S

四核18电子的

PH3、H2O2

五核18电子的

SiH4、CH3F

六核18电子的

N2H4、CH3OH

注:其它诸如C2H6、N2H5+、N2H62+等亦为18电子的微粒。

【微粒半径的比较】1.判断的依据 电子层数: 相同条件下,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

核电荷数: 相同条件下,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最外层电子数 相同条件下,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1.具体规律: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稀有气体除外)

如:Na>Mg>Al>Si>P>S>Cl.

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如:Li

3、同主族元素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如:F--

4、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如:F-> Na+>Mg2+>Al3+

5、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微粒半径,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如Fe>Fe2+>Fe3+【滴加顺序不同,现象不同】1.AgNO3与NH3·H2O:

AgNO3向NH3·H2O中滴加——开始无白色沉淀,后产生白色沉淀

NH3·H2O向AgNO3中滴加——开始有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消失

2.NaOH与AlCl3:

NaOH向AlCl3中滴加——开始有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消失

AlCl3向NaOH中滴加——开始无白色沉淀,后产生白色沉淀

3.HCl与NaAlO2:

HCl向NaAlO2中滴加——开始有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消失

NaAlO2向HCl中滴加——开始无白色沉淀,后产生白色沉淀

4.Na2CO3与盐酸:

Na2CO3向盐酸中滴加——开始有气泡,后不产生气泡

盐酸向Na2CO3中滴加——开始无气泡,后产生气泡【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物质】(一)有机

1.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二烯烃、苯乙烯等);

2. 苯的同系物;

3. 不饱和烃的衍生物(烯醇、烯醛、烯酸、卤代烃、油酸、油酸盐、油酸酯等);

4. 含醛基的有机物(醛、甲酸、甲酸盐、甲酸某酯等);

5. 石油产品(裂解气、裂化气、裂化汽油等);

6. 煤产品(煤焦油);

7. 天然橡胶(聚异戊二烯)。

(二)无机

1. -2价硫的化合物(H2S、氢硫酸、硫化物);

2. +4价硫的化合物(SO2、H2SO3及亚硫酸盐);

3. 双氧水(H2O2,其中氧为-1价)

9、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

1.CH:C2H2和C6H6

2.CH2:烯烃和环烷烃

3.CH2O:甲醛、乙酸、甲酸甲酯、葡萄糖

4.CnH2nO:饱和一元醛(或饱和一元酮)与二倍于其碳原子数和饱和一元羧酸或酯;举一例:乙醛(C2H4O)与丁酸及其异构体(C4H8O2)

10、同分异构体(几种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的结构式)

1、醇—醚 CnH2n+2Ox 2、醛—酮—环氧烷(环醚) CnH2nO

3、羧酸—酯—羟基醛 CnH2nO2 4、氨基酸—硝基烷

5、单烯烃—环烷烃 CnH2n 6、二烯烃—炔烃 CnH2n-2

11、能发生取代反应的物质及反应条件

1.烷烃与卤素单质:卤素蒸汽、光照;

2.苯及苯的同系物与①卤素单质:Fe作催化剂;

②浓硝酸:50~60℃水浴;浓硫酸作催化剂

③浓硫酸:70~80℃水浴;

3.卤代烃水解:NaOH的水溶液;

4.醇与氢卤酸的反应:新制的氢卤酸(酸性条件);

5.酯类的水解:无机酸或碱催化;

6.酚与浓溴水 (乙醇与浓硫酸在140℃时的脱水反应,事实上也是取代反应。)【元素的一些特殊性质】1. 周期表中特殊位置的元素

①族序数等于周期数的元素:H、Be、Al、Ge。 ②族序数等于周期数2倍的元素:C、S。

③族序数等于周期数3倍的元素:O。 ④周期数是族序数2倍的元素:Li、Ca。

⑤周期数是族序数3倍的元素:Na、Ba。 ⑥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零的短周期元素:C。

⑦正价是最低负价绝对值3倍的短周期元素:S。 ⑧除H外,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F。

⑨短周期中离子半径的元素:P。

2.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性

核酸的化学本质篇6

进入到高一阶段,大家的学习压力都是呈直线上升的,因此平时的积累也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生物必修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生物必修知识1一、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细胞核的结构:

1、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2、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最后,希望精品小编整理的高一生物细胞核知识点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二:细胞器】

一、相关概念:

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二、八大细胞器的比较:

1、线粒体:(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2、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具有双层膜,主要存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

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

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4、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

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5、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运输有关。

6、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的有丝-有关。

7、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

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体:有"消化车间"之称,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加工)囊泡细胞膜细胞外

四、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包括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

高中生物必修知识2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

⑴、概念:是指已免役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⑵、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不引起组织损伤。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⑶、过敏源:是指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如花粉、鱼虾、牛奶、蛋类、室内尘土、青霉素、磺胺、奎宁等。

⑷、过敏症状:

皮肤过敏:红肿、寻麻疹等。

呼吸道过敏:流涕、喷嚏、哮喘、呼吸困难等。

消化道过敏:呕吐、腹痛、腹泻等。

严重过敏:支气管痉挛,窒息,或过敏性休克而死亡。

⑸、过敏反应与典型的体液免疫反应的区别:

过敏反应(免役功能过高)体液免疫反应

激发因素过敏源抗原

反应时机第二次接触过敏源第一次接触抗原

抗体分布吸附在某些细胞表面血清、组织胺、外分泌液

反应结果细胞释放组织胺引发使抗原沉淀或形成细胞集团

免疫的分类:

⑴、非特异性免疫特点:

①、长期进化形成,是免疫的基础。②、具有先天性,生来就有。

③、不具专一性,不具特殊针对性。④、出现快,作用范围广,强度较弱。

⑵、特异性免疫特点:

①、以非特异性免疫为基础。②、具后天性,出生后形成。

③、具专一性,具特殊针对性。④、出现慢,针对性强,强度较强。

高中生物必修知识3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

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

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19、DNA与RNA的区别:

20、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细胞内良好储能物质:脂肪

人和动物细胞储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质:ATP

21、糖类: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②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④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22、脂质: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胆固醇、固醇(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

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23、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组成单位依次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24、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为结合水和自由水

自由水(95.5%):良好溶剂;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提供液体环境;运送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结合水(4.5%):组成细胞的成分之一

25、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

哺乳动物血液中Ca2+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补充输入葡萄糖盐水;高温作业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盐水。

26、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细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7、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8、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29、制取细胞膜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为无核膜和细胞器膜

30、叶绿体: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双层膜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双层膜

核糖体:生产蛋白质的细胞器;无膜

中心体: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无膜

液泡: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内有细胞液

内质网:对蛋白质加工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加工,分泌

31、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种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2、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

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生物膜系统功能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位点把各种细胞器分开,提高生命活动效率

核膜:双层膜,其上有核孔,可供mRNA通过结构核仁

33、细胞核由DNA及蛋白质构成,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染色质两种状态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4、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质壁分离中质指原生质层,壁为细胞壁

35、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协助扩散:载体蛋白质协助,高浓度低浓度,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36、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载体蛋白协助;低浓度高浓度,如无机盐、离子、胞吞、胞吐:如载体蛋白等大分子

37、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38、酶的本质: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成一类化学反应)

酶作用条件温和,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温度、pH等。最适温度(pH值)下,酶活性,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甚至失活(过高、过酸、过碱)

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全称:三磷酸腺苷

39、ATP与ADP相互转化:A—P~P~PA—P~P+Pi+能量

功能: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

40、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过程

高中生物必修知识4一、探索历程(略,见P65-67)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糖蛋白(糖被)

组成: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

作用:细胞识别、免疫反应、血型鉴定、保护润滑等。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二、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方向、载体、能量、举例

自由扩散、高低、不需要、不需要、水、CO2、O2、N2、乙醇、甘油、苯、脂肪酸、维生素等

协助扩散、高低、需要、不需要、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低高、需要、需要、氨基酸、K+、Na+、Ca+等离子、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胞吐

高中生物必修知识5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①是具有半透膜

②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

外界溶液浓度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就,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中央液泡大小、原生质层位置、细胞大小

蔗糖溶液、变小、脱离细胞壁、基本不变

清水、逐渐恢复原来大小、恢复原位、基本不变

1、质壁分离产生的条件:

(1)具有大液泡

(2)具有细胞壁

(3)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2、质壁分离产生的原因:

内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1、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

(1)吸帐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种子、根尖分生区

(2)渗透作用(形成液泡)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1、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逆相对含量梯度——主动运输

对物质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决定。

2、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二、比较几组概念

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动叫做扩散(扩散与过膜与否无关)

、(如:O2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动)

渗透: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又称为渗透

、(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半透膜:物质的透过与否取决于半透膜孔隙直径的大小

、(如:动物膀胱、玻璃纸、肠衣、鸡蛋的卵壳膜等)

选择透过性膜:细胞膜上具有载体,且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构成了对不同物质吸收与否和吸收多少的选择性。

核酸的化学本质篇7

[关键词] 山茱萸 炮制

中图分类号:R28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山茱萸,别名山萸肉、枣皮、萸肉,为山茱萸科落叶小乔木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肉,是古代中、日、朝三国使用频率最高的25种植物药之一。山茱萸,首载《神农本草经》,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久服轻身,具有补肝肾、益精气、降血糖、抗菌、利尿、降压和免疫功能,为临床常用中药饮片,也是我国40多种用量最大的骨干中药之一。临床调剂多以炮制(酒制、醋制)后使用,其炮制方法 历史 久远,炮制工艺各异。

一、山茱萸炮制

山茱萸最早的炮制方法,首见汉代《金匮玉函经》载道有“不咀”是有关山茱萸加工较早的记载。南北朝刘宋时代雷? 在其《雷公炮炙论》中提出“凡欲使山茱萸,须去内核,每修事,去核了,1斤取内皮用,只称成4两已夹,缓火敖之方用。能壮元气,秘精,核能滑精”,其去核方法时至今日乃沿袭此法。唐代《新修本草》载:“九月、十月采实阴干”,《千金方》则又提出“多打碎”用的要求。宋代山茱萸的加工炮制方法在沿用去核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用不同辅料炮制山茱萸,宋代《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载:“雷公云:使山茱萸,须去内核,每修事,去核了,1斤取肉皮用,只称4两已来,缓火熬之,方用,秘精,核能滑精”。《圣济总录》载:“山茱萸酒浸取肉焙”,另有“山茱萸打破炒,去核焙干、麸炒、酒拌等制法”。《苏沈良方》载:“炒”,《百问》又提出:“炮”的炮制方法,元代、明代在对其炮制程度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如元代《活幼心书》中有:“酒浸润,蒸透”去核取皮的记载。明代《补增图经节要本草歌括》中载:“去核捶碎,焙感”。《炮炙全书》载:“酒润去核”。《药性会元》载:“用温水泡一须,取肉去核,每斤只去4两”。缪希雍《炮炙大法》载:“酒拌炒锅上蒸,去核了,1斤,取肉皮用,只称成4两已夹,凡蒸药用柳木甑,去水八九寸,水不泛上余悉准此”。清代《本草崇原》载:“九月、十月采实,阴干去核用肉”。《本草述》载:“酒拌润去核取皮,酒蒸一炷香,雄羊油炙,盐炒”。《良朋汇集》中载有:“酒浸一夜蒸焙干”。《增广验方新编》载蒸,由此可见,在我国历史上对山茱萸炮制的主要方法是“去核”、“酒蒸”。山茱萸现代炮制品种及方法有:山茱萸入药时全部去核,有黄酒制山茱萸,醋制山茱萸,盐制山茱萸等制法,其中尤以黄酒蒸山茱萸为最常用,而且操作工艺简单、宜操作、成本低、质量好等特点,但由于各地用药习惯不同,使用的炮制方法也有所侧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山东省中药炮制规范》1990年版收载的方法为去核、酒蒸、酒蒸山萸肉:将净山萸肉用黄酒拌匀,闷润至黄酒被吸尽,放笼屉内,共用武火加热,待“圆气”后攻用文火,蒸至呈紫黑色时(约4 h),取出,摊晾至外皮微干,再将原汁拌入,吸尽,干燥,或将山萸肉与黄酒装入蒸罐内,拌均匀密封,隔水加热,炖至呈紫黑色时取出,摊晾至外皮微干,再将余汁拌入,吸尽,干燥。《中华药海》载:“取山萸肉,加黄酒拌匀,置适宜的容器内,密闭,隔水加热或蒸气加热至酒吸尽,取出,干燥。每山萸肉100 kg,用黄酒20 kg,加热蒸4 h~6 h,闷6 h~8 h,使色紫黑,取出,干燥。蒸制:取山萸肉,置笼屉或适宜的蒸器内,先用武火,待“圆气”后攻用文火蒸至外表至紫黑色,熄火后闷过夜,取出,干燥。醋制:取山萸肉,加醋拌匀,蒸上气为度,取出,干燥,每山萸肉100 kg用醋12.4 kg,或取山萸肉,加醋拌匀闷透,取出,干燥,取山萸肉,加醋拌匀,每山萸肉100 kg用醋18.6 kg;盐制:取山萸肉,加盐水拌匀,取出,干燥,每山萸肉100 kg用食盐1.25 kg,水适量等方法”。

二、现代山茱萸传统炮制技术

山茱萸去核药用,首见《雷公炮炙论》中“核能滑精”。因其主要功效是补益肝肾,涩精(秘精)固脱等,所以之后的历代本草 文献 多以此作为山茱萸去核的理论依据,然而综观历史文献,对此理论亦有持相反观点者,如《渑水燕谈录》曰:“山茱萸能补骨髓者,去其核温涩能秘精气,精气不泄,乃所以补骨髓,今人剥取肉而弃之核,大非古人之意。《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核与肉之性相反,用时勿须将核去净。近阅有报言核味涩,性亦主收敛,服之恒使小便不利,椎破尝之,果有涩味者,其说或科言”。陶弘景亦曰:“山茱萸出近道诸山中……既干,皮甚薄,当以合核为用也”,但这些观点,未能产生主导影响,故时至今日,山茱萸仍去核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自1963年版就要求山茱萸“除去果核”,但也有报道用果核山茱萸入药,反而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山茱萸果实的化学成分主要含有环烯醚萜苷类、皂苷、熊果酸、齐墩果酸、没食子酸、糅质、乌苏酸、多糖等为其有效成分,具有降低血糖、增强免疫、抗炎等药理作用。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山茱萸中疗效保健成分主要是齐墩果烷系皂苷(共水解后的苷元为熊果酸、齐墩果酸)等物质。有人对山茱萸肉与核的化学成分展开了研究,山茱萸肉与核的水溶性成分均含没食子酸、苹果酸等多种相同成分,果肉没食子酸0.062 3%,(dl)苹果酸0.907%,果核含没食子酸0.012 76%,(dl)苹果酸0.544%。果核与果肉急性毒性实验表明二者毒性都很低,果核LD 50(生药90.8 g/kg)比果肉LD 50(生药53.5 g/kg)更低,二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痢疾杆菌显示相同的抑菌作用。山茱萸有胰岛素样作用,乌苏酸是抗糖尿病的活性成分;山茱萸鞣酸能抑制脂质过氧化,阻止脂肪分解,也能抑制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脂肪分解的作用;对于因化学疗法及放射疗法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有使其升高的作用;有抗实验性肝损害的作用;山茱萸能对抗组织胺、氯化钡及胰腺胆碱所引起的肠管痉挛;没食子酸有止血、止泻作用;体外实验有抑菌作用;能杀死腹水癌细胞。山茱萸中含有大量的熊果酸、齐墩果酸等有效成分,经炮制后可使有机酸在水中溶解度增加,特别是经酒制可增加树脂类成分的溶解度,使有效成分更易煎出发挥疗效,从而达到增强温补肝肾的作用,所以,目前临床多用酒制品,并多用于补益剂。郭富礼等报道:“其炮制品除清蒸外加酒炮制的各种样品中熊果酸的含量均高于生品,并以酒蒸品含量最高,炮制能升高山茱萸中熊果酸含量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山茱萸中结合型的熊果酸炮制后分解,也可能是其他成分经炮制后的转化使得熊果酸含量升高”,从而达到增强滋补肝肾的功效,但也有报道 “清蒸山茱萸(山萸肉)、酒蒸山萸肉、生山萸肉含有相同的化学成分。熊果酸含量测定表明,酒山萸肉熊果酸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山茱萸经炮制后其生品及其炮制品中的熊果酸含量,生品与酒制品、醋制品、盐制品的含量变化不大,而蒸制品含量有所下降,依次为酒制品>生品>醋制品>盐制品>蒸制品。

三、小结

山茱萸用药历史悠久,从炮制历史沿革看,其方法较多,自南北朝、刘宋时代《雷公炮炙论》提出的去核炮制之后,唐、宋、元、明,清至今天仍对山茱萸要求去核应用,在宋代《圣济总录》中首先提出了酒浸、酒拌、麸抄的炮制方法,元代《活幼心书》中山茱萸的炮制对酒制的程度提出了要求。清代《本草述》中对山茱萸的炮制酒蒸时间作出了规定,另有羊油炙、盐制等方法,现无人使用。综观山茱萸的炮制历史,其炮制方法较多,但酒制方法至今使用,其炮制工艺、目的基本明确,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山茱萸炮制后化学成分的研究上,比较不同炮制方法以及炮制工艺对其含量的影响,为山茱萸最佳炮制工艺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发挥最佳药物疗效,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参考文献 :

核酸的化学本质篇8

关键词: SELEX 技术;核酸适配子;肿瘤诊断;肿瘤治疗

        指数式扩增配体的系统进化技术(Systematicevolution of ligands by exponential enrichment,SELEX)是一项由Ellingtong 和Tuerk[1,2]在20 世纪90 年代初建立的体外组合化学筛选技术,由其获得的核酸适配子(aptamer),是一段具有明确三级构象的短的单链或双链寡核苷酸序列, 即DNA(ssDNA、dsDNA)或RNA。核酸适配子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核酸只能做遗传物质的传统认识,利用核酸结构的多样性,可使核酸适配子高效、特异地结合各种与之空间构象互补的靶分子。利用SELEX 技术筛选获得适配子识别靶分子的模式与抗体类似,但与蛋白质类抗体相比,核酸类适配子具有更多的优越性,如结合力强、亲和力高、特异性好、库容量大、靶分子范围广等[3]。这些特性使得核酸适配子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领域成为更为有效的工具。

        1 SELEX 技术的基本原理

        SELEX 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4]:①构建文库:在体外人工构建一个含有1012~1015 个随机寡核苷列文库,随机寡核苷酸片段的长度一般为20~40bp;②筛选、分离:在适宜条件下,使随机单链寡核苷酸序列与靶分子相互作用,分离出与靶分子特异结合的寡核苷酸序列;③扩增:PCR 扩增特异结合的寡核苷酸适配子,用作新一轮筛选。以上三步构成一轮完整的SELEX 过程。重复筛选、分离、扩增的循环步骤5~15 轮,特异性适配子不断得到富集,最后得到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的适配子。

        2 SELEX 技术在肿瘤诊治中的应用

        虽然抗体是目前应用于人类肿瘤诊治过程中进行分子识别的主要物质,但是核酸适配子表现出的高敏感性、低毒性、低免疫原性和小分子量等优势[5],弥补了抗体在诊断领域中的不足,使得核酸适配子可以代替其成为理想的肿瘤诊断和治疗试剂。

        2.1 SELEX 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作用

        由SELEX 筛选技术得到的核酸适配子因为其便于进行化学修饰和二、三级折叠构象改变的特点,常与其他技术结合,应用于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2.1.1 体内肿瘤分子成像

        肌腱蛋白-C(tenascin-C,TN-C)是肿瘤组织基质中表达的一种胞外蛋白,在肿瘤生长中过度表达。Hicke 等[6]以TN-C 高表达的U25l 神经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为靶标,通过SELEX 技术筛选得到能够与TN-C 特异结合的核酸适体TTA1,将其用放射性同位素99mTc 标记,注射到种植了人胶质母细胞瘤和乳腺癌的裸鼠模型体内,检测Tenascin-C,通过二维闪烁成像能获得清晰的肿瘤图像。研究表明,TTA1 能被肿瘤组织快速摄取并滞留较长的时间,而在血液和其他非靶标组织中却被迅速清除,这一特点使之非常适用于肿瘤的影像诊断[7]。

        2.1.2 肿瘤相关蛋白检测

上一篇:跟踪审计的作用范文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训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