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金融学范文

时间:2023-10-16 18:17:48

新古典金融学

新古典金融学篇1

“虫吃鼠咬,光板没毛,破衣烂袄一件。”电视剧《大宅门》中,典当行老板的一声吆喝令人记忆犹新。

冯俊敏从事的正是典当这个最古老的金融行业。典当行距今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金融机构。提到典当,冯俊敏说人们对典当行的印象还停留在老舍、鲁迅小说中的描写。

如今,典当行早已不再是“救穷”的地方,过去的典当行是穷人为了生计去典当,而现在的典当行服务对象都是有资产者,典当行的业务90%左右都来自中小企业,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之一。

冯俊敏通过不断的创新让这个最古老的金融行当焕发出生机,他带领的郑州市银丰典当行成长为河南省典当行业的标杆企业。

1996年,冯俊敏创立银丰典当行,彼时,郑州街头已经出现典当公司。

没有相关知识的冯俊敏用了很长时间研究典当行,除了去其他典当公司参观取经外,他更多靠的是看书自学。这个创业之初的学习习惯,冯俊敏一直保持到现在。

在吃透了相关的法规后,胆大的他一脚踏入了典当行业。“我小时候的梦想就是进入金融行业。”冯俊敏说,闯荡十几年后,他终于还是回归到这个最古老的金融行当。

银丰典当行成立以来,一直稳健发展,赢得了一定的客户市场。

然而,在现代社会,企业或者个人的融资方式有更多种选择,小贷公司快速发展,民间借贷业务方兴未艾,再加上近些年来银行放宽个人信用卡的办理,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透支几千到几万元,融资市场已呈现“红海厮杀”之势。

像房产这些常见业务,典当行能做,小贷公司能做,银行也能做,那客户凭什么一定要选择典当行?

未来该如何突破困境开拓创新业务,成为摆在冯俊敏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思考的过程中,冯俊敏意识到服务创新才是典当行业的生命线。他把银丰典当行的创新服务做到极致:在银丰典当行大厅设有大堂经理岗位,大堂经理专门从事业务咨询、客户接待工作。每位进入郑州市银丰典当行大厅的客户都能及时迎来大堂经理双手送上的热茶、咖啡或果汁,让每位光临的客户都能感受到热情的服务。门店配置有体重秤、血压仪,茶几上常年摆放有时令水果、水果糖、精美钥匙扣等,为客户打造温馨的环境,使客户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让人以高贵的姿态借到钱,这是我当时的初衷。”冯俊敏说。

为迎合客户热衷淘宝的心理,银丰典当行还定期挑选部分优良绝当物品进行销售,物美价廉,供客户挑选珍藏。

为节省客户时间,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冯俊敏提出办理小额民品业务实行限时服务的办法,典当限时5分钟、赎当3分钟、续当2分钟。

考虑到很多客户在自己正常上班时间无暇办理续当、赎当业务,为方便他们办理业务,银丰典当行延长服务时间至晚上8点,一年365天不间断为客户提供服务,受到了客户的好评和赞扬。除此之外,对因身体不方便出行的客户,银丰典当行还提供上门服务。

下一步冯俊敏考虑,要根据客户的需要再延长营业时间。

2012年,银丰典当行业绩增长显著,除了在河南省内开展业务之外,还把业务范围延伸到了天津,在当地设立了分公司。

在业务发展的同时,冯俊敏通过不断学习来完善自我,在企业内部,他被员工称为学者型老总,不但自己读书学习,还去广州、上海取经,请上海的专家来讲课。

新古典金融学篇2

关键词 近现代 经济思想 分析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1 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的起源及其继承变化关系概况

西方经济思想的起源可谓是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真正意义上的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却是在15世纪-18世纪早期盛行的重商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重商主义思想认为货币即金银是财富的唯一表现形式,第一次提出了国家对于经济的干预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政府采取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积累财富的关税保护政策,重商主义关于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反映了原始积累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客观要求。18世纪中晚期,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派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主张,价格是市场调节的看不见的手。19世纪70年代,经济思潮中出现了以“边际革命”理论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该学派运用边际分析法研究了市场经济中价格如何使资源达到最优化的问题,进一步证明了自由放任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和后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西方国家许多人士都在反思西方现存的经济制度、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并构想未来的经济制度、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提出了新资本主义的众多构想和方案。

2 近现代西方经济经济思想流派的变迁、原因及其主要观点

从以上的分析中,近现代意义上的西方经济思想和流派的演变主要经历了6个主要阶段,即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以主观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新古典经济学,以国家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为内容的凯恩斯主义,以货币政策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货币学派,以生产价格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生产价格理论以及基于理性人假设的理性预期学派,目前受金融危机和后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思潮发生了重大变化,基本趋势是对传统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理论的反思或者对未来进行重新的规划和构想。

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英国的国际贸易迅速扩大,确立了海上霸权的地位,商品经济得到了充分发展,价值规律在更为广泛的领域发挥了作用,自由竞争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到经济思想领域,就必然要求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取代国家干预而成为主导思想。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文中批判了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重商主义思想和其政策主张,从而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经济理论和思想时代。

新古典经济体系和思想的提出是源于在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劳动价值论和费用价值论批判继承基础上之上的,从理论体系上看,它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深入和发展,但其某些提法已经超出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和研究范畴。19世纪70年代初,英国的威廉·斯坦利·杰文斯、瑞士的莱昂·瓦尔拉斯和奥地利的卡尔·门格尔,几乎同时在不同的国家、各自独立地提出了主观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方法,对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费用价值论提出了质疑和否定。“边际革命”的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期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体系,最终形成了“新古典经济学体系”。居于支配地位,这也为现代微观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凯恩斯主义的提出其基本背景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空前大危机,这次危机所造成的大量工人失业和其他相关经济社会问题使得传统经济学理论遭遇了一次严重危机。面对经济危机,各国政府都抛弃了自由放任的信条,运用行政、经济和其他各种手段来直接干预经济。以国家干预为中心的凯恩斯主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和出现的,并取代了传统自由放任的思潮。1936年英国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对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变革,使西方经济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导致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这也正是“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影响所在。

由于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手段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战后凯恩斯主义的施行在经济生活和其他领域引起了严重的问题,从而引起了人们对于凯恩斯主义的重新反思和对于传统自由市场经济的重新回味,凯恩斯主义的有效运行是建立在国家财政支出大量增加以刺激总需求增长基础上的,而国家财政支出增加会引起财政赤字,为刺激投资而降低利率又会导致通货膨胀。基于这种反思,经济思想界出现了几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思潮和观点,即货币学派、生产价格理论以及理性预期学派。20世纪50-60年代以美国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者发起了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弗里德曼的理论体系认为,经济体系的不稳定,主要是因为货币因素的扰动造成的,经济学理论中最重要的就是货币问题;1960年英国皮罗·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在理论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震动。该书篇幅不长,但思想深刻,在复兴古典政治经济学思想路线的基础上,提出了生产价格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理性预期学派在批评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着重强调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他们认为,人们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具有最大化自己利益的行为和理性预期。因此,对于任何宏观经济政策,他们都会有相应的对策来避免或化解对自己的不利,从而会造成宏观经济政策的无效。

3 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演变特征及新形势下发展趋势分析

从上面对于近现代西方各主要经济思想的演变及其原因分析来看,其经济思想和主张有种环状循环和回归的特征,即大体遵循着一个由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再到自由放任这样一个回归循环过程,同时也有螺旋上升的趋势和特征,即无论在单纯经济理论研究还是在国家经济政策手段的实践上也越来越侧重于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的融合和综合使用。经济思想理论和及其实践的这种演化导致新古典综合经济理论和混合经济的出现,特别是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背景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背景下,西方经济思想界对于其传统经济的理论、政策以及社会经济制度等层面上都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和反思。

新古典综合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健康有序运行不但需要市场机制的自由放任特点,也需要计划机制的宏观统筹,因而新古典综合经济理论简单的说就是一种既重视市场机制调节,又重视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的一种理论。

基于新古典综合理论的混合经济模式的代表国家是美国,战后美国的经济既不同于以前完全的市场经济,又不同于计划经济,它是一种基于新古典综合理论的典型的混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的特点是,一方面,经济中的基本问题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和如何生产的问题仍然依靠市场机制那只看不见得手即价格杠杆来解决;另一方面,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和加强,政府广泛地采取各种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以及其他必要的手段越来越频繁地对经济的运行施加影响来纠正经济运行的中的缺点和不足,以宏观政策的调控来实现经济总量的平衡和结构性调整,从而保持经济长期稳定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来实现国民福利待遇的提高。这种混合经济的基础是以价格调节为中心的市场经济,但不同于19世纪的古典市场经济行为。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经济理论界和其他人士对新自由主义和新国家干预主义进行了新的反思和构想,从而推动了西方经济思想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发生了并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巨大的变革,无论从内容主张到具体方法措施,还是其在国家经济管理措施的层面上,这种新的反思和构想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海啸中,西方众多经济界学者都严厉地批评了新自由主义或市场原教旨主义,把放任无度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当成是这次危机的罪魁祸首,从而提出在经济的发展政策中把自由市场言论作为政策指导是错误的和危险的,另外,对于经济全球化以及各国贸易政策和市场一体化的反思中认为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危险和风险的相关防范机制等的研究,并提出了对于未来经济新秩序的构想,同时,也使经济思想理论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和发展规律的论断给予了重新的关注,也使得经济理论研究领域对于传统数学模型的崇拜和迷信中走了出来,更多地从体制和政策等宏观层面上研究经济领域的重大问题。

4 总结

自亚当·斯密从西方传统的重商主义中脱离出来开创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以来的近三百年的时间里,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几经变迁,发展到了目前最新的理性预期学派,其中的过程和主张也有回归的现象,但总体看来,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大致经历了一个从主张自由经济到主张国家计划和调整作用的发挥再到手段和方法的改进这样一个螺旋形上升的过程。本文就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演变史上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和流派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其产生的背景、原因、主张及其政治经济影响,试图找出人类经济思想演变的规律和背后驱动因素及其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程度等规律性的东西,接着对于西方经济思想的未来演变趋势及其影响进行了合乎推理逻辑的预测,认为西方经济思想的演变在宏观上从重视物质财富的个体自由积累到重视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在国家政治经济制度上的应用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微观上从贸易保护主义等刺激经济发展的手段和方法上的应用到对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和心理行为以及相关理论的研究与应用等细节问题上的考究。

参考文献

[1] 萨缪尔森,诺德豪斯.微观经济学(第十七版),宏观经济学(第十七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 迈克尔.帕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3]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下册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 曼昆.经济学原理(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 鲍莫尔.布兰德.西方经济学-原理和政策,7版.纽约:德里出版社,1997.

新古典金融学篇3

关键词 欧式古典风格 现代灯饰 运用

中图分类号:J313.3 文献标识码:A

欧式古典风格,美丽而豪华,反复而浓重。特别是古典风格中,深沉里显露高尚,渗入奢华的设计,同样成为不少成功人士享受快乐,追求理念生活的一种写照。

1欧式古典风格的特点

欧式古典风格主要流行于17世纪的西欧国家。随着社会的变迁和装饰逐步遍及的今天,现代设计、现代灯饰设计更加完善的时候,独特韵味的现代灯饰风格涌现开来。以尊重自然、文化韵味、复兴古代的艺术形式为目标的欧式古典风格尤受人们喜爱。欧式古典设计简朴、通俗,强调原创和自然。这个时期的建筑强调力度、变化和动感,又强调其变化的综合性,以夸张、非理性和比例手法强调装饰性。欧式古典风格体现在现代灯饰设计上的特点是:欧洲文化丰富的艺术底蕴、开放、创新的设计思想及尊贵的姿容,一直以来颇受人的追求和喜爱。古典风格从简单到繁杂,从整体到局部,精雕细琢给人一丝不苟的印象。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一方面保留了材质,色彩的大致风格,仍然可以很强烈地感受传统的历史痕迹。

2欧式古典如何表现在灯具外观造型上

造型设计,以前多数人喜欢传统、简单的灯饰设计,但近年优质古典的灯饰在日渐大行其道。伴随着家居设计中客厅、卧室楼房的设计,而灯饰选择更注重整体装饰和设计美观和谐统一。近年不少人开始欣赏欧雅的欧式灯市设计。颜色方面亦渐趋多元化,有水草绿、珊瑚黄、枫叶红等色彩。

在外光上主要为一个金属基架平稳托着数盏灯。金属基架主要由金黄色或银白色组成呈现居室的气派与韵味。有单一根的,也有数多根组合的,有细长柔美的,有挺拔粗直的。灯罩和光源组成灯,光源多为节能灯,而灯罩的造型则可谓是设计花样繁多,在保持古典气息的基础上,变换各种现代形态,然后选择合适的材料,再配合适的颜色。烛形吊灯:以数根蜡烛镶嵌形成,放置在悬挂的铁艺上,采用黄铜和树脂为主材。色泽金碧辉煌,造型古朴典雅,零星点缀着各式各样的花纹。玻璃焊锡吊灯:半圆状的外表。光泽朴素,沉稳有格调,偏土黄的色泽,圆滑玻璃和磨砂玻璃的交错结合,简单复古。晶灯:与烛形吊灯有几分相似,造型精雕细琢。云石灯:具有古色古香的外观,大小不一的半圆组成,略显大气,镶以镀铭斯文铜器,没有豪华的外表却胜过华丽的装饰,经过雕刻师的塑造以后,成为高贵典雅的灯饰,云石打磨的灯罩仿佛是藤条上结的果实散发着迷人的光芒,能让人淋漓尽致地感受到古典的风情。

3欧式古典风格在现代灯饰设计中的运用

欧式古典灯饰延续了17世纪皇家贵族的特点,对每个细节精益求精,在庄严气派中追求奢华优雅,而融入现代设计手法后,则更贴近于实用性,透露出欧洲传统的历史痕迹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欧式古典风格最显奢华气派,装修上最容易出效果,因而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 随着现代照明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工艺、新科技广泛运用,以及人们对各种照明原理及其使用环境的深入研究,突破了以往单纯照明、亮化环境的传统理念,极大的丰富了现代灯具、灯饰对照明环境的表现力与美化手段。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通过对照明场所亮度,配光曲线要求,灯具的功能,结构设计,使灯具在满足实用需求和最大限度的发挥光源功效的前提下。

欧式的居室不只是豪华大气,更多的是浪漫,通过浪漫典雅的完美弧线,带给家人不尽的舒适,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强调了线性流动的变化,色彩华丽,材料满足于整个豪华感。明亮简单的色彩,创造者将古典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将现代灯饰设计建筑风格表现的淋淋尽致。在设计手法上也可以说是简约欧式,由于欧式与现代元素结合,使整个现代风格设计显得简洁大气,又有浪漫的一面。用简约的欧式融入到现代元素空间美,要求有足够现代清新感,有效把握住空间节奏,不受约束,尽情的展现出来,给人视觉上一种舒适。现代简约的设计更是古典与时代的结合。

欧式风格设计几年来尤为受人喜爱,古典与现代的相结合,采用风格为奢华的水晶吊顶和金属吊灯,除外观给人奢华大气,灯光的渲染下,整个房间也翟翟生辉,折射出欧洲深厚的古典情调,简单的搭配、实用的设计风格,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欧洲风情和时代变迁安逸,与家人在一起生活气息,这样既留下了古典的文化气息,还有现在人所需要的舒适。

欧式古典风格的现代灯饰,强调雍容华贵的效果,散发着浓郁的色彩。现代的客厅喜用欧式大型灯池,各种精雕细琢的古典吊灯,选用欧式吸顶灯,不仅看电视时减少眼睛的疲劳度,还可以装饰客厅,给人以视觉上的集中。运用欧式古典的落地灯为衬托,集中了光线感染艺术气息。卧室为较私密的空间,主要以欧式古典吸顶灯为主光源,为营造一种浪漫的气氛。设置灯槽和壁灯,欧式古典台灯放在两边的床头柜,美观又实用。书房是人们修养身心的地方,各式各样花纹欧式古典灯吸引人们呆上一整天,古典唯美的装饰。

4结论

欧式古典风格融入到现代灯饰,风格之间的融合,达到的效果是可以不断学习的。证明了当今社会,某一种大风格很少会独立存在的。欧式古典与现代两种风格的混搭是现在人们比较追求的,底蕴了一定的丰富文化。欧式古典的传承融入到现代灯饰,复杂唯美的花纹,形态各异,古典风格的装饰,促进了现代风格的装饰。

最后无论传统的居室改造得更美观,还是古典的东西加入到现代的室内,灯光都是至关重要的。现代灯饰设计中的欧式古典风格,既不会呆板,也没有占据欧洲风情,设计者保留了上世纪欧洲建筑的古典风同时更多地符合追求现代元素,多元化的结合为我们展现不一样的装饰风格与韵味,与现代人的需求相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刘斯荣,李纳.现代室内设计中的欧式风格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

新古典金融学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政府;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138-01

1 问题的背景:躲不开的金融危机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金融危机呈现出新的特点。以此次“次贷危机”为例,它肇始于美国,但迅速波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乃至全球各大经济体。时至今日,尽管自危机爆发已经过去了两年之久,各国经济却仍在危机的寒风中瑟瑟发抖,难以复原。而不同于上个世纪初美国的股票泡沫危机发生时政府的袖手,此次金融危机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积极干预市场。其间政府调动的救市资金动辄千亿。于是,在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对政府在经济生活中所应扮演角色的探讨就成为了一个有着现实意义的古老话题。

2 “守夜人”的兼职

之所以说本文所讨论的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是因为这个话题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古典经济学时代。从古典经济学来看,“守夜人”无疑是对于政府在经济生活中应扮演角色的一个最为经典的描述。即政府只要保障好国家整体的安全和社会内部秩序的稳定即可。至于具体的市场行为,应当充分尊重市场主体的自身意愿,发挥市场对整个社会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在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中,任何政府的外部干涉行为都必然导致市场效率的丧失,使得实际市场同理想的“完全竞争市场”渐行渐远。所以,政府应当且仅仅应当扮演好“守夜人”的角色,不得积极干预市场活动。只有如此,市场的效率才能得到体现,才能使社会的整体福利逐步走向最大化。

但在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爆发之后,市场并没有如“胡佛们”所期望的那样自动地把社会经济引向又一次繁荣。市场万能的指导理念崩塌了,凯恩斯主义逐渐取代了了古典经济学的地位,成为了经济学的主流。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以“罗斯福新政”为标志,政府告别了单一的“守夜人”角色,开始了其兼职生涯。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元。在现代经济中,政府手中挥舞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根指挥棒,引领社会经济前行的现象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常态。凯恩斯主义也成为了与古典经济学相提并论的一门“显学”。

而当历史的车轮走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历了长期的“滞涨”。凯恩斯主义指导下的政府也发生了失灵。芝加哥学派鼓吹的新自由主义顺势而上,重执当代经济学之牛耳。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一派经济学家对古典自由主义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拓展,也最终成功影响到了政府决策层的经济决策。其最显著的成果莫过于“华盛顿共识”的最终达成。此后,凯恩斯主义和自由主义两派仍然在针锋相对,彼此争鸣。但“守夜人”的兼职已经成为了无可回避的客观事实,两大学派的争论也仅仅限于这份兼职的广度和深度的问题了。

3 现代政府应扮演的角色

各国政府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普遍性地扮演了积极的角色。笔者以为此种现象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基础。首先,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现代社会已经是一个各行各业紧密相连的综合体。而就金融业本身而言,它又具有极大的外部性。一旦发生金融危机,金融业的风险会迅速扩展到整个社会。此时,守夜人需要变身为“消防员”,隔离险源与其他可能涉险的区域,保护社会经济的整体安全。这种需求正奠定了政府救市行为最大的合理性基础。其次,如经济周期理论所描述的那样,宏观经济在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大阶段中周而复始。在衰退和萧条时期,放任自流会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害。所以,此时政府的宏观调控便自有其存在的必要。再次,对于后发国家而言,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也是把握机会实现超越性发展的必需。

但与此同时,不得不明确的一点是在此次整个危机从酝酿到爆发的过程中,政府所起到的并不都是积极的作用。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政府当局的推动下,美国的抵押贷款的最低保险标准在每一个政府投资机构及其分支机构都大大降低,从而导致其实不具有适格偿债能力的人也从金融机构拿到了购房贷款。随着这种不适合人群的不断扩大,金融风险也在不断累积。终于,贷款人没有能力继续按照契约还款付息,同时由于房地产的泡沫破裂,房产价值缩水致使抵押物难以偿清贷款,多年积累的金融风险爆发了,并且迅速扩展到金融业甚至整个社会经济,最终引致全球的经济动荡。从这个角度,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次的次贷危机的发生是典型的政府失败。

所以在文末,笔者认为必须强调的是:政府的此次救市行为确实有其充足的正当性。但并不是说,政府的角色自此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政府必须时刻牢记其本职工作仍然是“守夜人”,其他兼职只是兼职而已,切不能越俎代庖、本末倒置。在经济社会里面,必须让市场的归市场,市场之力所不逮才能由政府查漏补缺。历史已经一次次的证明了,任何违背客观经济规律,随意利用行政权力干预市场的行为都必将遭致失败,甚至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一点强调对于正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李宝伟,张云.全球金融危机发展与政府干预的演进[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新古典金融学篇5

关键词:古希腊;服饰;艺术魅力

公元前4世纪的欧洲,处于辉煌的希腊文明时代。古希腊服饰作为这个文明时代的产物,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古希腊服饰,造型自然优雅、随意舒展,色彩单纯,格调清新。它所蕴涵的包容精神、所遵循的自然健康的穿着理念,对欧洲传统服饰和近代服饰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古希腊服饰是西方服装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当今,复古设计成为时尚,选择复古设计的产品成为人们抒发怀旧情绪的一种方式。在众多复古主题的时装设计中,古希腊风格独树一帜,成为设计师钟爱的古典设计元素之一。

一、古希腊服饰风格简述

(一)以披挂式和缠绕式为主,简练、自然、单纯、自由舒展温暖湿润的地中海气候带来了人们自然随性的生活方式。在其影响下,古希腊服饰造型呈现出简练、单纯、自由、舒展的特点。服装大都不经过剪裁、缝合。人们穿衣服基本上都是拿一块布料在身体上披挂、缠绕、穿插,最后用别饰针和束带固定。这种服装外观独特,看似无形却有形。根据服装不同的外形特征,古希腊服装还可以分为多立安式、希奥尼亚希顿式、克莱米斯式、佩普罗期式、希马申式、克莱米顿式六大风格[1]。无论哪种风格,其构成方式都是披挂或缠绕。披挂式服装其实就是一块矩形面料,只不过需要借助于饰针和绳带在肩部、胸部、腰部等人体的关键部位进行固定。宽大的面料经过绳带的束缚而收缩,并自然垂荡;宽窄不一、形态各异的褶裥随着人体运动而发生变化。披挂式服装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绳带的根数,系束的位置、方式及其松紧程度可随穿着者的体型、穿着需求而自由调节。缠绕式服装的代表是“希马申”,它是古希腊男子的主要服饰类型。缠绕式服装的面料通常长5米,宽1.5米,穿着者把它围裹在自己的身体上[2]。围裹的方式多种多样,根据人体的起伏与运动的需要来定。缠绕式服装有多种款式,自然、随意是其突出的特点。

(二)符合黄金分割比例,匀称、协调早在2500年前,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发现了黄金分割定律。0.618这个比值看似简单,却具有魔幻般的魅力,这一点在科学与美学领域无数次得到了印证。那些精美的建筑以及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无一例外,都符合这个比例。在致力于展现人体美的古希腊服饰设计中,黄金分割理论同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男女通用的“多利亚”造型,该型服饰中那向外翻折的复式底边与穿着者的肚脐平齐,正好位于人体的黄金分割点[3];在女式服装“雅典娜”中,腰带的设计使用凸显了上下身的比例关系;男子希顿长袍的下摆只到膝部,而腿部的黄金分割点恰恰就位于膝部[3]。还有年轻男子所穿的clamys外套,宽1.07米,长1.98米,宽和长的比例也接近黄金分割[3]。如此完美的服饰比例设定来源于古希腊人对客观自然的正确认识与准确把握。

(三)宽松、舒适,表现出对人性的尊重,反映了一种朴素的审美观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说:“古希腊的服饰穿脱均是很容易的事,举手间便可以完成。他只能勾勒出人体的基本体型,绝不紧裹躯体。”[4]古希腊服饰的构成可以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古希腊人把服装看做人体的附属物,他们认为服装最主要的功能除了御寒和遮体外,就是突出人体本身的美,因此服装要宽松、舒适,给身体提供自由的空间。在古希腊服饰中,鲜见复杂的结构和剪裁缝制工艺。拿整块面料随意缠裹这种着装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体各种活动的需求,实现了布料与人体、主体与客体、形式与精神的高度契合。古希腊服饰从廓形到细节、从服装到饰品,整体上体现出一种抱朴怀素的审美观。古希腊服装上最精美的饰物就是别针和搭扣,呈现最多的装饰还是自然的垂褶。古典主义所提倡的纯洁、理性的简朴风格在古希腊服饰中得到了完美展现。

(四)以白色基调为主,用色清新淡雅古罗马著名政治家、哲学家马库斯•西塞罗认为:“适当的比例还要加上悦目的颜色才能称作美。”[5]古希腊人眼中的“悦目的颜色”为白色。古希腊人最喜欢白色,因为白色象征着纯洁、神圣、高贵,这与希腊哲学与人文精神相符,于是白色成为古希腊服饰的主打色彩。希腊女神都是身着白色曳地长裙出现的。质地细密、悬垂性强的毛织物是制作褶饰服装的主要材料。为了减弱白色所带来的单调感,希腊人会在服装的边沿配以各种鲜亮的颜色,或者用植物、动物、几何图案进行修饰,使服装富于变化,看上去更具个性。除了白色以外,紫色、绿色、灰色在某些服装款式中也有应用。

二、古希腊风格在世界服装发展史中的印迹

“时尚易逝,风格永存。”正如时装设计大师夏奈尔所言,古希腊服饰风格所散发出的自由、奔放的艺术魅力和自然、独立、理性的艺术气质,对欧洲乃至世界的服装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各个历史时期,古希腊服饰风格都放射出了迷人的光彩。

(一)承袭与发展———古罗马帝国时期罗马帝国在公元前2世纪征服了古希腊,但是古希腊文化并没有因此而灭绝。在服饰上,古罗马沿袭了古希腊的基本风格和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罗马人的主要服饰“托加”和“克拉米斯斗篷”,其前身就是古希腊服饰中的“希马申”和“希顿”[1]。古罗马的服装构成也是披挂式和缠绕式,也是将一整块面料附着于人体,也有垂荡的皱褶与宽松的结构,也要肌肤,就是说,古罗马服饰的特点与古希腊服饰一一对应。当然,古罗马人也结合时代要求,在承袭古希腊服饰风格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良与发展。古罗马时期,盛行经过简单剪裁的贯头型服饰,如“佩奴拉”,这是其一;其二,奢华服饰出现,穿着者以此来显示自己的身份与地位。

(二)复兴———18世纪末19世纪初17世纪的欧洲王室盛行巴洛克风格的服装,18世纪盛行洛可可风格的服装。这些服装的一个共同点是极度奢华、修饰繁缛、夸张,统治者想以此来显示自己的高贵。王室贵族的着装习惯也影响了民间,人们在穿衣上追求繁复、华丽。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到来,封建专制制度被废除,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心灵得到解放的人们渐渐厌弃了束缚身心的衣裙,转而追求自然朴素的着装。于是,简洁、典雅的古希腊服饰风格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18世纪中期,新古典主义服饰风格在古希腊风格的基础上兴起,包含众多古希腊服饰元素的新的服装形式应运而生,简单利落的款式、清新淡雅的色彩、自然流畅的线条成为服装设计的主流。新古典主义服饰理念推崇古希腊服饰风格中所蕴涵的“庄重与宁静,简练与人性”[1],其倡导的精神是对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的强烈反叛。

(三)主宰———20世纪初20世纪初,在“回到自然去”思潮的影响下,服装设计师们又一次驻足在古希腊服饰风格前。法国时装设计师波阿列特将古希腊服饰风格与东方服饰风格融合在一起,设计出了一款宽松顺垂的希腊式长裙,受到新女性的欢迎。该设计完全摒弃了紧身胸衣、裙撑以及繁复的装饰,突出了对身体的解放,迎合了女性对舒适感的追求。玛利亚诺•佛图尼设计了一款简洁的晚装,风靡一时,其设计灵感就来自于古希腊服饰“基同”。简•帕昆夫人紧随其后,也推出了具有东方情调的系列设计。维奥尼特夫人从古希腊服饰造型方法中得到启发,发明了著名的斜裁法。运用该方法制作的服装自然、柔和,能够产生与古希腊服饰同样的效果[6]。毫不夸张地说,20世纪初,整个欧洲都成为古希腊风格服饰的秀场。

(四)大放异彩———20世纪七八十年代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设计师群体在国际服装界迅速崛起。他们以人们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提出了追求原生态、纯自然,反对精美裁剪、人为造型的“反时装”设计主张[7]。他们的设计融合了古希腊服装披挂、缠绕的穿着方式与日本和服宽松、舒展的结构,采用棉麻面料制作的服装上显露出大量自由而柔软的衣褶,整个服装体现出一种人衣合一的禅意。

(五)再次复兴———21世纪2004年,第28届夏季奥运会在希腊雅典开幕,奥运圣火重回故里,爱琴海的浪漫气息和希腊的古代文明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2006年,春夏国际服装流行趋势会上刮起了一股希腊风。希腊式的飘逸长裙,新古典主义的低领口和高腰线设计,石膏白和其他淡雅颜色的纯色丝绸,衣袂飘飘,风情万种,一派希腊景致。2008年,在华伦天奴的高级时装秀中,希腊女神的浪漫和优雅得到了完美的重现。精致的打褶,完美的高腰线分割,亮闪闪的水晶珠片,这一切都显露出不可抗拒的独特魅力。

三、古希腊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性应用

(一)将披挂、缠绕工艺手法应用于礼服的设计与制作

在礼服设计中,局部的立体花饰、堆积的褶皱、不对称的结构和整体的垂荡效果必不可少,因为这些元素可以突出礼服的华丽与高贵。近年来,在礼服的局部设计与制作以及整体造型中,设计师常常采用古希腊服饰构成中的披挂、缠绕工艺手法。采用披挂和缠绕工艺手法,利用多种材质,可以塑造出变幻多姿的艺术形态。披挂和缠绕方法的运用丰富了礼服的设计手法。

(二)将古希腊服饰风格与异质风格融合在一起

1.与东方风格融合典型的古代东方服饰是宽衣,而不是披挂和缠绕。但是,其中所蕴涵的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精神主旨与希腊服饰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异曲同工。因此,将古希腊服饰风格与东方风格融合在一起是可行的。采用这种方法设计出的服装,应有宽松的衣身和衣袖,有扩展的肩部,有东方的刺绣或古希腊服饰中惯用的碎褶。这样设计出的服装兼有东方传统服饰的超然飘逸与古希腊服饰的浪漫舒展,定会产生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2.与现代风格融合部分现代服装设计师运用后现代设计手法,对古希腊服饰进行解构和元素重组,然后融入现代流行元素、结合现代服装形制,打造出了全新的希腊风格。比如,约翰•加利亚诺就将折纸艺术和立体几何的硬挺造型融入了古希腊柔软舒展风格的服饰设计中,打造了软与硬对比、古与今碰撞的艺术效果。该设计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四、结语

古希腊服饰是服装史上的一个经典,其设计与制作手法穿越时空,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无论是它舒展、随意的造型风格,还是它所彰显的自由、平等、宽容的精神,都已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中,成为现代服装设计的宝贵财富。在服饰风格多元化、服装设计个性化的21世纪,古希腊服饰艺术风格定能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华。

参考文献:

[1]陈莹.古希腊服饰风格的魅力[J].装饰,2005(9):64-65.

[2]马丽丽.古希腊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2012(10):107-109.

[3]范菲菲.浅析古希腊服饰[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4]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5]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6]晏焱.论古希腊风格对现代女装的影响[J].湖南包装,2009(4):40-41.

[7]伍曦.浅析古希腊服饰风格的发展[J].纺织科技进展,2010(5):86-87.

新古典金融学篇6

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利率市场化为核心内容的金融体制改革变得日益重要。鉴于货币存量对经济运行的重要影响,如何选择合理的货币供给模式,形成逆周期货币供给机制,不仅是强化宏观金融调控的关键,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败。本文将在研究货币供给模式理论和美国货币供给模式演变的基础上,运用现代金融理论和系统分析方法,探讨中国在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同时,强化宏观金融调控,促进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的可行性。

一、合理的货币供给模式选择

所谓货币供给模式,通俗地讲,系指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的程序和方式。货币供给模式对货币供给过程的特点具有决定性影响。大致说来,如果央行按照金融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被动性调节基础货币供给量或利率水平,那么货币供给过程则多是内生性的,主要由市场主体的货币需求行为决定。相反如果央行预先确立均衡利率或货币存量的调控目标,主动调节货币供给,那么货币供给过程则多是外生性的,主要由央行货币政策决定。

自现代市场经济建立以来,在经济实践中主要存在两种货币供给模式。其一是古典货币供给模式,主要盛行于金本位制建立至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爆发这段历史时期。古典货币供给模式主要包括如下具体内容:(1)在经济和金融体系正常运行的大部分经济发展时期,央行按照市场主体的货币需求被动性调整基础货币,从而实现内生性货币供给。如在金本位制条件下,央行借助金本位制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和自由输出入3大运行规则,由市场主体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以稳定价格水平,并满足经济发展的货币需求。(2)在经济和金融体系发生根本性失衡的例外情况下,如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等,央行则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实现外生性货币供给,迅速恢复物价稳定和经济金融体系的平稳运行。

其二是现代货币供给模式,主要盛行于二次大战以后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石油危机爆发这段历史时期。现代货币供给模式主要包括如下具体内容:央行选择合适的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基础货币量或贴现率等操作目标,进而影响均衡的货币存量或代表性市场利率水平等中间目标,最终实现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目的。很显然,现代货币供给模式具有外生性货币供给特点。

鉴于货币存量对经济运行的重要影响,选择古典货币供给模式,哪种更符合经济理性,有利于促进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关键取决于哪种模式相对有助于形成逆周期货币供给机制。我们认为古典货币供给模式总体说来在形成逆周期货币供给机制方面更胜一筹,其主要理由可概括如下:

首先,现代货币供给模式在预先确立央行均衡利率或货币存量调控目标方面,缺乏可操作性,因而无法有效实现逆周期货币供给。

以货币学派单一货币规则为例,虽然从理论上讲可以形成逆周期货币供给,不过根据古德哈特原理,货币流通规律一旦被发现就失去应用价值,那么如何确定合理的货币存量目标则非常困难。古德哈特原理的产生可能存在两种根源,其一,货币流通系统累积性误差足以造成货币存量预测完全失效。鉴于发现货币流通规律必须建立在货币存量规模长期统计分析基础上,当货币流通规律应用于政策实践时,货币流通整体行为可能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这种依据过时规律进行的预测,质量很显然是无法保证的。其二,市场主体理性预期的影响可能造成货币流通速度发生剧烈波动,使得货币存量中间目标失去可操作性。假如央行采取单一货币规则,市场主体预期在经济扩张时,利率可能迅速趋于上升,投资者则在利率水平较低时,卖出债券,增加货币持有量;而在经济紧缩时,投资者则采取相反策略。这势必引起货币需求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剧烈波动,使得货币存量中间目标失去应用价值。由此可见,古德哈特原理证明了货币存量中间目标实际上是不可行的。

至于凯恩斯学派的利率调控目标,与单一货币规则相比,在可操作性方面并无实质性改进,利率目标同样摆脱不了类似古德哈特原理引发的决策困境,即关于均衡利率预测的累积性系统误差和市场主体理性预期,将很快使利率调控目标失去应用价值。此外,利率更易受到政治因素干扰,有可能引致顺周期的货币供给,加剧经济波动。这是因为央行,尤其是政治家多偏爱低于均衡利率水平的低利率,而利率一般又是顺周期运动。那么在经济高涨时,为了降低利率水平,央行必须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可能导致经济进一步扩张,从而破坏经济稳定。

综上所述,现代货币供给模式缺乏可操作性,关键在于市场均衡本质上体现为趋势而非确定值,在较长时期里是无法准确预测的。因此频繁使用积极的货币政策,调控利率或货币存量,以促进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只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其次,古典货币供给模式更符合经济和金融体系周期运行的客观事实,并有利于发挥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从而有助于形成逆周期货币供给机制,促进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

根据现代系统理论,经济和金融体系作为一种复杂的系统,其周期运行模式可概括为以下3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简化模型。(1)初始的金融和经济失衡。(类似自发性支出等因素)。(2)类似于乘数和加速原理的经济扩张机制,以及相对应的内生性货币供给机制(实质上是一种金融扩张机制)。(3)足够长的持续发展时期。

上述简化模型可以揭示出经济和金融体制周期运行的两个基本事实:第一,经济和金融体系运行本质上是不稳定的,经济和金融体系周期性瓦解和崩溃不可避免,无论是市场机制抑或政府干预均无法阻止这一趋势的发生。由于经济信息不完全,初始的经济失衡无法完全避免,借助经济和金融扩张机制,经过足够长时期的演化,必然引起经济和金融体系周期性瓦解和崩溃。

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瓦解和崩溃虽不可避免,不过其所带来的损失却可以设法减轻。在经济和金融体系发生根本性失衡情况下,如发生严重的通胀或经济衰退,极有可能由个体理性引致集体非理性,造成严重的市场失灵,损害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效率。相反政府本质上作为排他性分利联盟,能够有效解决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问题,因此政府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治理严重的通胀或经济衰退,可以较低成本和较为迅速地恢复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

第二,在大部分社会和经济发展时期,经济和金融体系能够正常运行,做到活而不乱。换言之,经济和金融体系发生根本性失衡的情况并不多见,毕竟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瓦解和崩溃需要足够长的时间。经济史上存在一个不争事实,即资本主义体系较为平稳发展了300余年,真正称得上经济和金融

体系濒于瓦解的事件,仅有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一例。

我们认为这主要得益于市场经济具有产权明晰和分散决策的特点,可以提高处理经济信息的能力和增强自我调节功能,有效地切断初始失衡的传递链条,因而能够自发组织形成经济和金融体系运行秩序。从这个角度看,与经济和金融体系周期性瓦解和崩溃相比,经济和金融体系恢复正常运行同样不可避免。尤其是面对一般性的金融失衡和经济衰退,通过市场破产机制有效区分好银行/坏银行和好企业/坏企业,就足以顺利调整产业结构,恢复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

由此可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部分时期,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仍然是有效率的。于是央行被动地按照经济发展要求决定基础货币投放,实现内生性货币供给,大部分时期有助于形成逆周期货币供给机制,促进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内生性货币供给通常能够产生逆周期货币供给效应,不仅在于内生性货币供给回避了预测均衡利率或货币存量的技术难题,而且更重要的是鉴于利率一般说来是顺周期运动的,那么央行将贴现利率被动地盯住代表性市场利率,可以降低经济扩张时商业银行贴现贷款需求,或提高经济紧缩时贴现贷款需求。按此规则决定基础货币投放规模,自然有助于产生逆周期货币供给效应。

总之,古典货币供给模式符合经济和金融体系周期运行的客观事实,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的比较优势,而重要的是有助于产生逆周期货币供给效应。因此对促进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而言,古典货币供给模式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选择。

二、古典货币供给模式的现代内容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古典货币供给模式在形成逆周期货币供给机制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然而随着战后凯恩斯主义兴起,古典货币供给模式在各国的政策实践中几乎名存实亡。因此要使古典货币供给模式重新发挥作用,必须增添必不可少的现代内容,适应现代信用货币制度要求。

首先,必须对央行目前通用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系统性改革,提供古典货币供给模式运行所需的宏观金融调控手段。

央行目前通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调整法定准备金率、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等3大法宝,基本上都是为强化央行调控货币供给能力,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而设计。这套货币政策工具自然无法很好满足古典货币供给模式运行需要。为此需要对此进行适度改革,以限制央行调控货币供给的过度集中的权力,促进内生性货币供给机制形成,其主要内容包括:

1.重新恢复贴现政策在货币政策工具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使得央行贴现贷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2.逐步进行法定准备制度改革,放宽商业银行法定准备要求。3.将公开市场业务重点限定在防御性操作方面,减轻央行对国库券市场利率形成的过度干预。4.建立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减轻外汇储备变动对基础货币供给的过度影响。5.实现贴现利率与代表性市场利率,如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和国库券利率等直接挂钩。6.在进行贴现贷款时,辅以必要的窗口指导,并同商业银行监管紧密结合起来。

我们认为货币政策工具经过上述改革,具有如下优点:1.重新恢复贴现政策主导地位,严格限制法定准备制度、公开市场业务和抵消性外汇干预的使用范围,将有力制约央行频繁实施积极货币政策的能力,为实现内生性货币供给打下坚实基础。2.贴现利率和代表性市场利率直接挂钩,可以消除货币政策信号扭曲,减少贴现贷款规模的非政策性变动。3.在正常的金融市场条件下,贴现政策完全可以有效替代公开市场业务部分职能,与防御性公开市场业务共同减少基础货币和货币基数的日常波动。4.改造后的贴现政策可以产生逆周期货币供给,有利于促进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这种被动性提供货币供给的策略不仅具有稳定经济功能,而且避免了采取积极货币政策决策失误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成本。5.执行贴现政策时,辅以必要的贴现窗口指导,并同商业银行的金融监管紧密结合起来。这有助于促进商业银行风险内控和稳健经营,减轻其对央行的道德风险。6.改造后的贴现政策仍为央行积极干预保留了足够政策空间,有利于央行适时发挥最终贷款人职能,治理经济和金融体系根本性失衡。

其次,必须深化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相对合理和稳定的货币需求水平形成,为古典货币供给模式运行提供良好体制基础。

鉴于古典货币供给模式具有以内生性货币供给为主体的特点,造成央行基础货币投放很大程度依赖货币供给倒逼机制的作用。因此如此强化市场主体的风险内控和稳健经营,促进货币需求相对合理和稳定,将成为决定古典货币供给模式能否形成逆周期货币供给机制,促进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的关键。为此需要进行如下一系列市场经济体制配套改革:

1.以建设廉价政府为目标,进行全面的政府机构和公共财政改革,从而减轻公共支出过度扩张和预算赤字对货币需求的负面影响。

2.在外汇体制方面,各国选择适合各自国情需要的汇率制度,并加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以保持汇率水平相对合理和稳定,减轻国际游资对本国货币供求的投机性冲击。

3.促进微观经济主体,如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风险内控和稳健经营,抑制凯恩斯所声称的企业家“动物精神”所引致的经济和金融过度扩张,保持微观经济主体货币需求水平的相对合理和稳定。

总之,货币政策工具的系统改革有效限制了央行频繁实施积极货币政策能力,保证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应利率市场化要求的宏观金融调控体制,有利于及时化解古典货币供给模式所产生的金融风险。市场化经济体制配套改革,则有利于保持货币需求水平的相对合理和稳定以及利率顺周期运动形成,促进内生性和逆周期货币供给的统一,保证和巩固利率市场化和古典货币供给模式的经济效果。因此,上述两方面改革措施的有机结合,将为古典货币供给模式增添必要的现代内容,加强其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的可操作性,实现逆周期货币供给,促进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

三、美国货币供给模式的演变

我们通过分析美国货币供给模式的演变历程,同样可以证实向古典货币供给模式复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美国货币供给模式的演变,如从1913年的美联储建立开始分析,大致经历了3个时期,即1.1913-1933年,古典货币供给模式运行时期。2.1933-1979年,现代货币供给模式运行时期。3.1979-迄今,向古典货币供给模式复归时期。

(一)美联储古典货币供给模式运行的尝试:20年代经济繁荣和30年代大危机。

美联储创建之初,调整贴现率是当时主要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指导思想则为依据真实票据理论,被动提供贴现贷款。真实票据理论认为只要贷款出于生产性目的,那么,提供储备给银行体系发放贷款就不会产生通胀效应。

一战结束以后,联储的再贴现合理票据和维持低利率筹集战争经费,引发严重通胀,联储决定暂时放弃奉行真实票据理论所阐述的被动性政策,积极运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治理恶性通胀,为20年代美国的经济繁荣铺平了道路。可以说直到30年

代大危机爆发,美国古典货币供给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宏观经济效果,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很少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

至于美国古典货币供给模式在处理30年代大危机过程中的失败,主要可归结于缺乏经验和联储内部政治斗争所致。结果造成古典货币供给模式没有得到充分运用,联储没有在严重的经济衰退中积极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适时发挥最终贷款人职能,经济危机加重和延长因而变得不可避免。因此可以说,大危机并非古典货币供给模式本身所造成,恰恰相反,正是古典货币供给模式没有得到充分运用的恶果。

(二)美联储现代货币供给模式运行的挫折:二战后的短期经济繁荣和60年代中期以后的通胀。

大危机以后,美国由于受到战争等外部因素冲击和凯思斯主义影响,开始放弃古典货币供给模式,采用积极货币政策促进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

1942-1951年,联储的主要政策是维持低利率以筹集战争经费;50年代至60年代,美联储将银行的自由储备视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自由储备等于银行超额储备减去借入准备金。假如超额储备的首要用途是偿还借人准备金,那么自由储备规模可视为货币市场银根松紧的标志。自由储备高,则资金盈余,联储需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反之则反是。70年代,联储虽然声称以货币总量作为中间目标,但却选择联邦基金利率作为操作目标,其实际效果仍然是以低水平利率为中间目标。

不幸的是联储40年代的低利率政策,50和60年代的调整自由储备政策,70年代的调整联邦基金利率政策,在经济实践中均产生7j顷周期货币供给效应。结果虽然曾经刺激美国经济短期繁荣,但同时引发了60年代中期以后的持续通胀。因此,美联储现代货币供给模式运行整体来说是失败的。

(三)美联储向古典货币供给模式复归的隐忧:80年代通胀治理和90年代经济复苏

1979年10月至1982年10月,保罗·活尔克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成功抑制了美国恶性通货膨胀。1982年10月至1993年,美联储一度将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定为M1和M2,但不久因政治上和技术上的原因而被迫放弃,美国货币政策调控目标重新回复到利率上来。

美联储80年代以来的货币和金融政策无疑带有明显的古典色彩,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经过利率自由化的渐进改革,美联储逐步废除了起源于30年代大危机时期的利率管制,于80年代中后期真正、全面地实现利率市场化。2.美联储奉行利率微调政策,注意及时缩小调控利率和市场利率之间的差距,这样有利于产生内生性货币供给效应。3.美联储加强金融监管并鼓励公司改善治理结构,强化微观经济主体的风险内控和稳健经营,防止信用过度扩张,保持货币需求水平相对合理和稳定。4.美联储有意识地减少对经济稳定的明确承诺,自觉限制积极货币政策的滥用。比如经常将稳定物价视为政策首要目标,以抑制经济过度扩张。再如限制使用存款保险制度和大银行不能倒闭政策,以抑制银行体系的道德风险。5.在金融市场发生根本性失衡时,积极运用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和金融体系稳定。保罗·活尔克治理通胀和格林斯潘1987年发挥最终贷款人职能稳定纽约股市等政策行动,都说明了这一点。

总体说来,美联储80年代以来的货币政策是相当成功的,这是有意识地向古典货币供给模式复归的结果,从而促进美国经济有力复苏。因此,央行能否执行适宜的货币政策,达到逆周期货币供给效果,关键不取决于选择利率还是货币存量作为中间目标,而是央行不能也不应承担过多的经济稳定任务(尤其是短期任务)。

当然不可否认,美联储现行的货币政策实践仍存在许多隐忧,可能阻碍其向古典货币供给模式进一步转化。这具体表现在:首先,国会赋予美联储稳定经济的职能有增无减,联储被迫在保持自身独立性和保证货币政策长期效果之间进行艰难选择,从而加大了向古典货币供给模式全面转化的难度。比如《充分就业和均衡增长法》不仅保留了联储稳定经济的传统要求,而且增加了加快经济增长的政策任务。其次,美联储80、90年货币政策的成功,与保罗·沃尔克、格林斯潘支持市场化的政策思想以及个人才干密不可分。这就意味着美联储向古典货币供给模式复归的政策实践缺乏制度保障,很难保证连续性。

综上所述,美国货币供给模式演变揭示了古典货币供给模式不仅符合经济理性,而且其推行也取得了良好经济效果,因此努力构建古典货币供给模式,不失为世界各国央行今后较为理想的政策选择。

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困境及其对策

尽管利率市场化无疑是我国下一步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具体实施仍然举步维艰。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出现,主要受到如下几方面因素影响:

1.我国现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模式存在内在缺陷,可能损害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可操作性和连续性。

我国现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模式可概括为:“市场形成利率,央行调控利率”,这实质上就是现代货币供给模式的翻版。鉴于市场形成利率和央行调控利率都不乏充足的经济理论支持,那么两种改革目标的潜在冲突则不容忽视。如果上述目标冲突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就可能造成央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无所适从。利率市场化改革往往以放开利率开始而以利率管制告终,严重损害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连续性。

2.我国宏观金融调控体制改革严重滞后,导致央行缺乏与利率市场化改革相适应的货币政策工具,相应地加大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失败的风险。

鉴于利率市场化改革起步阶段,金融风险可能临时性增加,那么央行是否拥有适应利率市场化需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加强宏观金融调控能力,将成为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我国央行目前宏观金融调控体制主要存在两方面不足,第一,行政调控权力过大,随时可能破坏利率市场化改革成果。第二,以调整法定准备金和再贷款规模为主体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无法对市场利率产生直接和确定性影响,因此不能用来实现利率微调,及时化解利率市场化改革转轨时期风险。由此可见,我国央行目前的宏观金融调控体制和货币政策工具体系,无法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

3.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其他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缺乏必要的配合,可能加重央行宏观金融调控任务,削弱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预期效果。

比如我国政府行政权力仍然过于集中,且缺乏必要的监督,这为公共支出过度扩张埋下了隐患。又如我国国企和国有银行产权改革尚任重道远,其大量不良资产有待消化。再如人民币尚未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且管理浮动汇率制有蜕化为固定汇率制的危险等等。这些均构成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稳定的负面因素,同时成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政策效果大打折扣的诱因。

4.对利率市场改革意义认识不足,造成利率市场化改革行动上不必要的延误。

部分学者认为金融交易信息不对称,造成利率调节在信贷资金分配中仅起有限作用,需要信用配给等数量调节机制加以配合,利率市场化改革于是变得不那么迫切紧要了。这种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意义的认识显然是片面的。首先,信贷资金分配过程中的数量调节和价格(利率)调节重要性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逻辑关系。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助于形成合理的利率信号,正确反映资金稀缺程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其次,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助于形成逆周期货币供给,促进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最后,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助于抑制计划经济体制复归,保证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最终成功。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并非权宜之计,而是决定我国下一步市场化改革成败的中心环节。

为了突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停滞不前的现状,我们建议采用如下一系列对策:

第一步,努力消除对利率机制作用的片面认识,正确、全面地理解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第二步,将构建古典货币供给模式作为我国利率市场化和宏观金融调控体制改革目标,增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可操作性和连续性。古典货币供给模式明确规定了市场形成利率和央行调控利率的使用范围和条件,解决了改革目标内部冲突问题,并有助于逆周期货币供给机制形成,促进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因此,无疑可以成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想目标模式。

第三步,深化我国央行宏观调控体制改革,增强央行适应利率市场化要求的宏观金融调控能力,及时化解利率市场化起步阶段金融风险。为此需对我国现行货币政策工具进行系统性改造,使得盯住代表性市场利率,并辅以必要窗口指导的贴现政策成为主要宏观金融调控工具。

第四步,积极推进包括公共财政、外汇体制和企业制度等配套改革,尤其是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强化市场主体的风险内控和稳健经营,保持货币需求水平相对合理和稳定,为实现逆周期货币供给创造有利条件,以保证和巩固利率市场化改革成果。

新古典金融学篇7

一、新共识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自从凯恩斯主义出现以来,宏观经济学一直分裂为两大派系。一派以古典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 New Classical Macroeconomics) 、真实经济周期 ( Real Business Cycle) 等为代表,他们认为价格能够灵活的随供需变动,市场能够及时出清,货币政策对真实经济活动毫无影响力; 另一派则以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后凯恩斯主义等为代表,他们认为价格不能及时随需求变动,市场不能及时出清,货币政策是真实经济活动演变的核心要素。两大派系之间的分歧一直伴随着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曾经综合了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两大派系建立了新古典综合派。但20 世纪70 年代开始的滞胀,以及弗里德曼、理性预期学派等的批评让宏观经济学重回分裂。

在宏观经济学的争论中,货币政策是否能对真实经济变量产生影响一直是焦点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区分古典和凯恩斯经济学的关键。前者信奉货币中性论,认为货币对真实经济活动无用,只会对价格水平产生影响; 而凯恩斯经济学则认为货币不仅影响价格水平,还对真实经济活动有实质性影响。20 世纪50 年代以后,两派之间巨大的鸿沟开始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缓和。尽管他们之间仍然存在巨大分歧,但货币政策短期对经济有真实影响的观点开始为各方所接受,这成为了宏观经济学新一轮融合的基础。Goodfriend和 King ( 1997) 试图重新从理论上综合现有的宏观经济学,提出了新新古典综合 ( NNS) 的思想。新新古典综合融合了凯恩斯和古典元素,并在方法论上加入了跨期优化的系统应用和卢卡斯提出的理性预期思想。Clarida、Gal 和 Gertler ( 1999) 综合了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研究领域关于利率、货币政策和央行行为的新进展,提出了一个简约的 新共识货币模型 ( CGG 模型) 。该模型包括三大方程: 总产出和利率之间关系的 IS 方程,总产出和通胀预期之间关系的菲利普斯方程,以及利率和通胀之间关系的利率规则方程 ( 泰勒方程) 。

在此基础上,Woodford( 2009) 正式提出了宏观经济学的融合。除了货币中性与非中性之争以外,关于货币政策控制变量的选择也是宏观经济学的争论焦点。以大卫李嘉图 ( David Ricardo) 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提出了货币数量论。他们认为央行应该将货币总量选为控制变量。弗里德曼 ( Freidman,1956) 的新货币数量也基于此。Weber ( 2006) 和 Woodford ( 2003) 提出的 新共识经济学则将利率而非货币总量作为控制变量。他们宣称他们的模型不根源于货币数量论,而是来源于Wicksell (1935; 1936) 的两阶段利率分析模型。

二、新共识经济学的核心思想

新共识经济学根源于维克塞尔的两阶段利率模型。维克赛尔 ( Knut Wicksell,1851 -1926) 是瑞典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学术思想出现在 1898 年的 《利息与价格》 ( Interest and Prices) 一书中。在这本书中,Wicksell 描述了一种 纯信用经济( Pure Credit Economy) ,该经济包含银行、工人、企业和商人四个参与者,并按照以下顺序进行经济活动。第一期,银行借款给企业用于生产 ( 支付工人工资) 。在这个过程中,货币有借入借出的功能,没有内在价值。第二期,工人将工资存入银行,并用来购买商人的货物。在这个过程中,真实储蓄变为货币储蓄。第三期,商人再用新产生的货币储蓄从企业家处购买产品,货币从商人转到企业,企业再用来归还借款。Wicksell 认为这个过程有两个可能的结果: 第一,均衡结果,银行将利率设定为企业回报率,所有人获得公平汇报,市场出清,边际原则被满足; 第二,非均衡结果,银行利率大于或等于企业回报率,市场不能自动出清。

三、新共识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新共识经济学诞生以后在中国一直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除了介绍性的文章以外,以 新共识经济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的论文寥寥无几。 新共识经济学在中国受到冷落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假设条件同我国现实国情存在着较大差距。新共识的核心思想是真实利率和自然利率的差异导致产出缺口,进而影响了通胀水平,央行应该观察通胀水平,调节真实利率让其向自然利率靠拢,从而将通胀和经济增长维持在目标水平。我国目前的现实国情至少在三方面与 新共识的核心思想存在冲突: 第一,中国的基准利率并未明确,使得 新共识模型的核心要素利率在中国缺乏载体; 第二,现行货币调控框架中,央行即使能够控制真实利率 ( r) 也需要通过数量型政策工具; 第三,中国利率传导机制并不通畅,央行能否通过改变利率影响产出在中国尚存疑虑。综上所述,因为这些原因的存在,新共识经济学目前还难以在我国展开应用。基准利率是金融市场的核心利率,是市场上其他利率变动和金融产品定价的基础。目前,我国的基准利率并未明确,国内有关基准利率的研究还停留在确定基准利率的最佳候选者阶段。目前我国具有基准利率特征的利率有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SHIBOR) 、国债利率、银行间市场回购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存贷款基准利率等。其中,再贷款( 再贴现) 利率和超额准备金利率可以作为理论上下限。

其他利率,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 邱乐平,2011; 蒋先玲,2012; 时光、高珂,2012) 、国债利率 ( 张帅,2003; 罗滢,2004) 、银行间市场回购利率 ( 戴国强、梁福涛,2006; 王志栋,2012) 、存贷款基准利率 ( 蒋贤锋,2008; 方意、方明,2012)都有不同的拥护者。从目前的研究看,SHIBOR 呼声最高,但也有研究表明 SHIBOR 作为基准利率尚不成熟 ( 柏宝春,2009; 梁琪,2010) 。在中长期基准利率方面,国际上通常选择国债收益率曲线。目前在我国货币市场上发挥基准利率曲线功能的是中央结算公司的中债收益率曲线。但我国国债市场存在发行机制市场化程度不高、二级市场分割、做市商制度不完善、市场参与者结构单一、国债期限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 何青、郭俊杰,2013) ,使得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不能完全反映真实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未能充分发挥基准利率曲线的功能。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处于进行时。1987 年 1月,中国人民银行允许商业银行上浮贷款利率,开启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探索。

新古典金融学篇8

从史密斯到凯恩斯。重复往返

经济学能够成为一门学科应该归功于亚当・斯密,他于1776年出版了《国富论》。在接下来的160年里,经济学理论得到了长足发展,其核0理念就是:相信市场。诚然,经济学家也承认,某些情况下市场可能失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外部经济效果”――即人们在无需付出代价的情况下,给其他人造成的成本,如交通拥堵或污染。但是“新古典”经济学(根据19世纪末的理论学家命名,他们详细阐释了“古典经济学”前辈的理念)的基本假设是,我们应该信任市场体系。

然而,这股信心被大萧条彻底粉碎。实际上,即使在全面崩溃的情况下,一些经济学家仍然坚称,市场经济环境下发生的一切都是正确的。约瑟夫・熊彼得在1934年(没错,1934年!)宣布:“大萧条并不完全一无是处。”他补充说,它们“促成了一些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许多经济学家(最终扩大到大多数经济学家)开始从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思想见解中为已经发生的情况寻找答案,并且为未来的经济萧条寻求解决办法。

你也许听说了些什么,但是凯恩斯并不希望让政府来管理经济。他认为,他于1936年出版的经典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对其意义的分析比较保守”。他希望完善资本主义,而不是取代它。但是,他的确对自由市场经济可以在不受监管的条件下正常运转的观点提出了挑战,他尤其对金融市场不屑一顾,认为无视基本面的短期投机行为主导了金融市场。而且他呼吁政府积极干预――必要时印刷更多的钞票,大举投资公共事业――以便在萧条时期降低失业率。

凯恩斯的贡献远不是大胆地做出断言这么简单,认识这一点至关重要。《通论》的分析博大精深――他的分析说服了当时最优秀的年轻经济学家。不过,近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凯恩斯主义不断倒退并且回归新古典主义学派的历史。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派的复兴是由芝加哥大学的米尔顿・弗里德曼首先发起的,早在1953年他就断言,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对经济的实际运行方式的描述恰如其分,它“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树立了人们的信心”。但经济衰退又做何解释呢?

弗里德曼对凯恩斯的驳斥是从货币主义理论开始的。从根本上来说,货币主义论者并不反对市场经济需要谨慎干预的观点。“我们现在都是凯恩斯主义者,”有一次弗里德曼说,尽管他后来又表示他的话被断章取义了。不过,货币主义者认为,仅凭非常有限的、形式明确的政府干预――如指导央行让国家货币供应,流通货币和银行存款中的现金数额保持稳定增长――就能制止经济衰退。弗里德曼和他的合著者安娜・施瓦茨认为,如果美联储正确完成自己的工作,大萧条就不会发生,这个论点引起了广泛关注。随后,弗里德曼列举了一个颇具说服力的例子,从中指出政府有意把失业率提高到“正常”水平以上(目前人们认为美国的正常水平为4.8%)的任何努力都是无效的:他预言,过度扩张政策会导致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同时出现――上世纪70年代的滞涨证实了这个预言,它也大幅提高了反凯恩斯主义运动的可信度。

可是,反凯恩斯主义反革命运动最终远远超越了弗里德曼的立场,与继承者的言论相比,弗里德曼的观点要温和得多。在金融经济学家中,凯恩斯把金融市场贬低为“”的论点被“有效市场”理论取代,该理论认为,如果可以获得信息,金融市场通常可以正确反映资产价格。与此同时,许多宏观经济学家完全反对凯恩斯认识经济衰退的结构框架。一些人重新提出了熊彼得和其他支持者时大萧条的论点,认为衰退是件好事,这是经济适应变化而做出调整的一个部分。甚至连那些不愿持过激态度的人也认为,任何抵御经济衰退的努力都是弊大于利。

并不是所有宏观经济学家都同意这个观点:许多人成为所谓的新凯恩斯主义者,他们仍然相信政府的积极作用。不过,他们也认为,投资者和消费者是理性的,而且市场基本上会正确完成其职能。

当然,这些趋势中也有例外:一些经济学家对理的假设提出了挑战,他们质疑金融市场值得信赖的观点,并且列举了导致灾难性经济后果的金融危机的漫长历史。但他们的努力根本无法扭转整个趋势,在反对深入人心而且是愚蠢的(现在回过头来看是这样)自满情绪方面他们无能为力。

上一篇:电工的职业道德及素养范文 下一篇:科研课题方案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