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与古会 尊古维新

时间:2022-05-18 02:20:14

陈靖,1975年出生,山东济宁人。任教于山东艺术学院。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秘书长,山东印社副秘书长,山东省青联委员。

作品曾获中国书法专业创作最高奖—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一等奖,全国第六届篆刻展一等奖,文化部第十二届群星奖,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提名奖,全国第五届篆刻展二等奖,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展银奖,中国书法兰亭奖(郑州)银奖,山东省最高文艺奖—“泰山艺术奖”金奖,山东省书法创作特殊贡献奖等奖项。2008年被山东省文化厅、共青团山东省委授予“山东省优秀青年艺术家”称号。2009年被共青团山东省委、山东省青年联合会联合授予第十三届“山东青年五四奖章”。书法篆刻作品被多家艺术机构收藏。篆刻作品应邀参加中国美术馆当代篆刻邀请展(参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作品在《中国书画》、《中国书法》、《书法》、《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山东电视台、《山东画报》及多家专业网站发表并专题报道。出版有《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作者—陈靖书法篆刻集》。

读白石老人论印语,有句话印象特别深刻:刻印,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人者,唯秦汉人。秦汉人有过人处,全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白石老人所说的“不蠢”、“胆敢独造”,其实就是近来大家常说的“维新”,这也正是白石老人篆刻思想的精要所在。但纵观白石老人的艺术经历,他的“胆敢独造”也是一步一步循着古人的脚步完成的。从他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将军印、丁敬、黄易、赵之谦、吴昌硕乃至《祀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的痕迹。所以,纵然是割天划地的白石老人,其“维新”也是建立在尊古的基础上的。志于维新、据于尊古是我们走进艺术殿堂的不二法门。

尊古之于我,则是源于对古玺秦汉印的临习。夜深人静时读印谱,是我多年的习惯。白天看不到的精彩之处纷纷飞入眼中,在这里,可以找到牵动我心灵深处的共鸣。在惊叹古人大智慧、高超技艺和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我更想通过对古典的研习,把那不可名状、瞬间即逝的“美感”、“古意”,秉承、汲取下来,理解、融汇。

穿越两千年的历史时空,印章历经实用、实用兼及艺术、艺术兼顾实用,渐次演变为一种纯粹意义上的独立艺术形式。自“印宗秦汉”印学观点确立以来,前人对秦汉印的精要也多有总结,吴先声《敦好堂论印》曾说:“古人作印,不求工致,自然成文,疏密巧拙,大段都可观览。今人自作聪明,私意配搭,补缀增减,屈曲盘旋,尽失汉人真朴之意。”明清印学先贤对篆刻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辅垫了以秦汉印为传统的篆刻艺术之路。而近三十年来篆刻的发展历程,伴随着印学思想的不断开放和深入,篆刻家开始把目光转向更广阔的领域以期寻求突破。先秦古玺,以其鲜明的原创性和开放性,古朴奇肆的文字结构、苍郁劲挺的线条、丰富多变的章法布局、纵横捭阖的空间关系,给人们以新的视觉体验,为现代艺术审美所青睐,为注重个性、注重表现的当今篆刻创作提供了借鉴的源泉。

在篆刻创作中,我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古玺印风创作研究。秉承古玺固有的特点,参以浑厚、华滋、雍容、苍润,使其印作更贴近自然的远古气象是我的不懈努力和追求。“印由书出”,“印外求印”是我篆刻创作探索主线。甘旸《印旨》称:“笔有意,善用意者,驰骋合度,刀有锋,善用锋者,裁顿为法”。一句话阐明了刀法与笔意之间的关系。书法的学习,刀笔关系的转换也是我一直非常注重的。先秦金文、砖瓦陶文楚简帛书、行草书都是我日课练习的对象。

我崇尚古典,始终坚持把回归、深化、活用古典做为创作的核心,并通过读书来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着意对其内在意蕴的发掘和表现,注重心境的融入和自然流露。

周应愿《印说》中总结了印章艺术的创作规律:“篆之害三:闻见不博,学无渊源,一害也;偏旁点画,凑合成字,二害也;经营位置,疏密不匀,三害也。刀之害六:心手相乖,有形无意,一害也;转运紧苦,天趣不流,二害也;因便就简,颠倒苟完,三害也;锋力全无,专求工致,四害也;意骨虽具,终未脱俗,五害也;或作或辄,成自两截,六害也。”“除此九害,然后可通于印。”其间包含了书法、刀法、字法、章法、格调等诸种因素,对我的篆刻创作亦不无指导。

从艺方向的明确,审美观的建立,辩证的思维方法以及对传统价值的判别,是形成自我风格的前提与关键。在长期临古学古的过程之后,回头看看自己的作品已非当年的追求酷似逼肖,而渐渐有了自家模样。再回味一下白石老人所言的“胆敢独造”,我似乎也已然有了更深的体悟和期许。

上一篇:“石瓢”的造型和装饰 下一篇:友于书社书赵为民教授诗词书法展在京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