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范文

时间:2023-11-04 12:25:40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篇1

论文摘要:文章对关注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大学应关注知识的增进,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灵成长、强调学生的精神成人。好的大学应该是在对知识原理的追求和对道义价值的坚守这两个基本方面培养大学生。

总书记强调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在周济部长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讲话中,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制定一个体现时展要求,符合中国国情、人民群众满意的高质量的规划纲要。要坚持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不仅应该服务于经济与社会,更应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国家发展的需要、时展的要求和学生个人发展的愿望进一步统一到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来。

一、加强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的必要性

在西南大学开展的一次“反思:我们为什么上大学”主题学风教育活动,引起了学生、高校及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与关注。调查结果显示,现实功利和自我利益目标成为多数大学生上大学理由的首要取向。这样的选择表明现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精神减弱和淡化,同时也反映当代大学生对现实的屈从和压力尤其是严峻就业压力的妥协。

除了上大学的功利化,反思活动中更多表现出来的是当代大学生理想的空白与对未来发展的迷茫,一定程度上说明两者有着某种联系,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功利和浮躁空气包围着这一代大学生,占据着他们的头脑,社会理想淡化,个人追求缺失。“最大的遗憾是我不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在哪里。”这是西南大学计算机信息与科学院一名大四毕业生的真实表达。还有诸如“为了读书而念大学”、“为了受熏陶”、为了“有车有房的现代白领生活”,甚至有的同学认为自己上大学的首要理由就是要成为世界首富,或者是周游世界。当然,也有部分同学回答为了“自我生命的丰富和发展”、为了“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文化传承和科学研究事业贡献力量”等。

面对大学生给出的各式各样的答案,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发我们每个教育者的反思。

现代意义的大学,当它刚从中世纪欧洲崛起时,是以“精神城堡”的姿态,而不是以“职业培训所”的招牌昭示于世的。于是,人们也就有理由期待当今中国高校也成为大学生“精神成人”的场所。但在实际上,我们大学所应有的这一重要功能远没得到发挥。

当下社会一般怎么看大学,可从每年高考前的填报志愿见出。高中毕业生怎么填报第一志愿是一个象征。社会流行什么,往往作为某种观念,无形但又深深地渗到学生及其家长的脑海,成为他们填报志愿时的重要参照。1990年代以来,中国高校有些专业非常吃香,比如经济、外贸、会计、外语、法律、行政管理等。这些专业为什么能受到学生与家长的青睐?这与中国社会近十余年的重大变化有关。因为经济体制发生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经济体制转型成了影响中国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经济对于老百姓来说,首先意味着收入的多少,能否脱贫。而孩子上大学,毕业后找一份不错的工作,有不错的收入,这几乎成了无数民众对大学的民间想象。这自有其价值的正当性乃至历史的合理性,因为底层平民对他们曾经历或仍在忍受的困苦刻骨铭心,他们穷怕了。也因此,这种风气和观念不免诱导公众把大学仅仅理解成一种培训职业技能的场所。

如此一来,大学最重要的功能,即大学应该是弘扬人文精神的旗帜,大学更应该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摇篮,却不慎被忘却。

二、打破知识传授中的工具理性态度

“大多数人的大学考试通常是在考前一个月准备,老师为避免麻烦通常都参照往年题目,因此找试题是我们的首选之道,复印笔记更是捷径——我是从来也不记笔记的,但考试前我还是要借试卷来温习——而一旦考试结束,如果没有特别的兴趣,我们很快就会丢掉这门课程。”

这是目前大学普遍存在的现象。许多学生拿到学分就是靠考前一段时间的突击,考完后就忘了。得到学分是为了得到毕业文凭,与真才实学无关。教师们都在感叹:现在的学生一代不如一代。如果说学生们学习不努力,那么为什么每届学生如此?为什么各个院校普遍如此?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大学教育。

大学教育是有专业区分的,专业知识的获取也肯定与未来的职业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一切都无需怀疑。问题的实质在于:知识的思想基础和精神价值是否在知识的传授中被丢失了?知识是否成了一种货币般的东西,教学的目的就在于把它成功地放到学生的口袋里,以便使它在学生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实现其在市场上的兑现价值?

为了阻止这一过程,大学的专业教育在其本科阶段,需从工具理性的教育态度中摆脱出来,在专业基础教育的领域中充分渗透对科学探索精神的展示。这就是说,应当充分理解到任何专业教育,只要是教育,其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活动。一切知识最深刻的基础总是思想和智慧。

长期以来,我们的高等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培养一个有知识有技能的人,而相对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让学校根据升学率来决定优劣、教师依据升学率来论高下。家庭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学校应试教育的同谋。原本许多应该在家庭中得到教化的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也在强调学习的机制下弱化,使得学生的成长产生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扭转这一局面的好的做法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既强调高等教育为社会经济服务的一面,也重视教育对人的全面塑造。

三、精神成人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

真正的大学人文教育之关键其实并不在于在学校里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在于让学生们在未来离开校园后还能继续学会坚持什么、相信什么、追寻什么、怀疑什么,还能保持着某种独立的、自由的、批判的、创造的精神规范。大学既是拓展未来人生的起点,也是完成先行教育最后的加油站。知识的增进、心灵的成长与精神成人是大学生活的三个主旋律,心灵的成长是基础,精神成人是核心,知识增进是结果。一个人唯有首先拥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智、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首先关注自己的精神成人,而后才有可能成就伟业。

19世纪中叶,英国大教育家纽曼在出任大学校长时说,真正的大学教育是什么?不是专业教育,不是技术教育,而且博雅教育。大学的理想在于把每个学生的精神和品行升华到博雅的高度。这样的人首先在精神上就是健康的。他还说,大学不培养政治家,不培养作家,也不培养工程师,大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灵魂,健全地到达博雅的高度,即具有完整的人格。一个心灵健康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可以,一个灵魂健全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更容易胜任。

本科四年实是大学生生命史上特有的“灵魂发育”季节:“一个17岁就结束了教育的青年根本无法与一个到22岁才结束教育的青年相提并论。”大学生进校后,在“精神成人”方面做得怎么样?应该说,存在着结构性缺失。当然不是说,大学及其职能部门工作不努力,比如系科辅导员所肩负的、对大学生实施“政治导向”、“心理调节”两副担子,分量不轻,但这不同于为大学生“精神成人”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思想资源。当今的教育存在“两多一少”,“一多”是政治导向的课很多,涉及专业、职业、知识技能培训的课很多,但是能够诱导同学用人文的眼光去审视内心,持久的问“你活着为什么”、关于“人与自我、社会”的思考,这样的课少之又少,而“精神成人”恰恰是一门能让同学自动审视自己的学科。

大学应关注知识的增进,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灵成长、强调学生的精神成人。与功利性“专业成才”相比,旨在“精神成人”的“博雅教育”无疑应在大学教育中占首位。好的大学应该是在对知识原理的追求和对道义价值的坚守这两个基本方面培养大学生。在某种意义上说,大学是学生们接受系统教育的最后一站,既要承担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的任务,也要担负心灵成长引路人的角色。同时,大学教育也应该弥补大学生因为应试教育压力而忽视的一些重要的教育内容,包括学习做人、学习成事。一个拥有知识技能的人对社会是有贡献的人,但一个只有知识技能而无修养和德行的人却是悲哀甚至可怕的。

大学教育是通过一种伟大而平凡的手段去实现一个伟大而平凡的目的。一所愿对学生负责一辈子的高校应该创造一种氛围,有效地诱导学生对生命、前程及其所面对的世界,存一份神圣关怀。大学教育旨在提高社会的益智风气,旨在修养大众身心,旨在提炼民族品味,旨在为公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旨在为公众的渴望提供固定的目标,旨在充实并约束时代的思潮,旨在便利政治权利的运用和净化私人生活中的种种交往。

我校已步入50年新的起点,我们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中,对学生的精神成人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为早日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所高水平大学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夏中义.精神成人与大学生(在中国人民第二医科大学的演讲).2004.3.8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篇2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以人为本” 新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既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任务的本质要求,又是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过去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主要是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灌输”,着眼点是“管理学生”。“以人为本”思想要求我们在德育教育中要“以大学生为本”,通过“换位思考”,从大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关注大学生的正当利益诉求,彻底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的面貌、不能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不能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力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内涵应当包含三层意思:一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讲授内容、授课方法、实践环节、活动载体、评价标准等措施的设计和实施都要考虑是否能真正解决大学生思想和内心问题。二是要尊重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具有自身的尊严和人格,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依靠广大教师,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的自我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精神生命的主动性。坚持“以人为本”的创新原则,就要将大学生作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个体,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人的选择意愿,创造最佳的自主参与条件,争取最佳的效果;应根据大学生的需求,从满足他们的意愿出发,教育过程中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教育人、保护人。

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因素

1.过去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目标时,往往只注重社会需要,而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和思想实际状况。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教育对象、大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大学生思想的动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等影响思政教育效果的因素没有全面细致地了解,导致教育目标定得笼统和空洞,缺乏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大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2.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两方面来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针对性不强,授课形式单一,缺少实践环节,活动载体太少,思想政治教育者停留在自身的说教中,甚至无视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是对教育对象进行精神说服。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落后,形式单一,仅仅组织听讲座、找大学生谈心、开座谈会等,不注重通过建设校园文化、通过社会实践认识社会等更直观方式的育人作用,根本不能打动大学生的心灵,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欠佳,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3.评判大学生政治及道德标准的不全面。在评价方面过于注重定性分析,忽视了定量分析,忽视教育效果的长期性和模糊性,大学生只要靠理解记忆就能得到一个较好的成绩,与平时表现的关联性不大相关甚至无关联。高校中对大学生思想行为最具约束力的是奖助学金的发放、入党、考取公务员和研究生等,现在诸如此类的“利益”虽然名义上都讲政治,但在实际执行中都不严肃,也就是说“学生利益”与“学生先进性”不挂钩,给学生的印象就是品德的好坏不影响自己的“利益”,不耽误自己的前程。传授政治理论的目的是转化为我们期望的行动,我们只重视教育手段而忽视应该有的教育结果,价值取向严重扭曲,本末倒置。

4.有些教师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只教书不育人,只把教书当作谋生的手段;有些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注重对教育对象的教育,而忽视了自身素质的提高;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政治信念不够坚定或没有信念、缺乏责任感、没有事业心、没有勤奋与认真、没有热情,这样的教师既难以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又不可能为大学生作出表率,会直接影响教育对象,影响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5)教学方法上灌输多、引导少,强加给学生的东西越多,让学生通过实践亲身感受的就越少。单纯注重理论的强行灌输,忽视受教育者的心理认同和情感认同,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忽视对教育对象的精神说服和人文关怀,没有真正把大学生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位置上。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构建途径

1.在学生就业、考取公务员和研究生等发展方面,应加大对学生政治素质的考察。

这也就是说“学生利益”要与“学生先进性”挂钩。美国的大多数大学在招生时都有非常具体明确的道德要求。比如要求考生提交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和在社会上做义工的时间和事迹,作为录取的重要标准和必要条件。我们的大学生在就业、考取公务员和研究生时虽然不能政治挂帅,但一定要严肃考察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奖助贷三金的发放也要提出政治要求,确实让政治素质高的学生得到实惠和好处,特别是精神上的持续鼓励和支持。要形成这样的环境,每个学生都要有提高政治素质的要求,只有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才有出路,政治素质高的大学生将更有机会、更有出路、更有作为。

2.课堂教学中教案的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实施,都应“以大学生为本”。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它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教学两个主要方面。课堂教学对于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极其重要,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其地位是其他途径难以替代的。一是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二是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推广名师大班讲授和小班辅导的教学经验,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3.积极创造“以人为本”的活动,寓思想教育的内容于活动之中。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篇3

论文关键词:人生观 价值观拜金主义 市场经济 马克思主义理论 长效机制

有关调查数据证明。我国当代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观上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当代大学生大多生长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后,改革开放的年代中。他们从父辈那里,从现实生活中,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党和政府的伟大,正确,因此。他们拥护党的领导,拥护改革开放,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认识到人的价值不仅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且也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能够认识到个人的命运必须要同国家、民族的命运连在一起,没有国家就没有自己的小家,他们爱国,大都能在学习上勤奋努力,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生活态度上,大都能积极主动,开拓进取,相互竞争,希望有所作为,有所建树,有所成就。不少学生在政治上要求进步,入党已成为很多在校学生在政治上的选择。因此,我们不必紧张,应该乐观的对待这一问题。当然“另类现象”的出现已向我们拉响了警钟,部分大学生在思想品德上、心理上,确实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

1大学生存在的问题

1.1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

部分大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把“挣很多钱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金钱的诱惑是他们只想挣钱而不择手段。一些大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不刻苦学习,高歌“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一些人把大学文凭作为出人头地,谋取金钱地位的跳板,学习上缺乏动力,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在价值观上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倾向。

1.2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

由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膨胀,导致部分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化。它们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选择个人主义为自己立身行事的准则。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集体利益之上,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纯粹的等价交换关系,从利己出发,不关心他人,对集体缺乏热情,不关心国家大事,缺乏社会责任感。

1.3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

一些大学生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取决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和人际关系,而与个人品德无直接关系。故出现了重才轻德的倾向,把精力放在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方面,而在个人道德上出现滑坡现象,政治上不求上进,不讲职业道德,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不讲精神文明,不讲社会公德,行为粗野,谈吐庸俗,甚至打架,斗殴,偷窃,,三陪,个别人还走上抢劫杀人等犯罪道路。

1.4重奢侈轻享乐艰苦奋斗

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看待社会中的很多现象,导致社会心态的躁动和失衡,盲目追求奢侈享受,以高消费为荣,大肆挥霍,一掷千金,讲虚荣,摆阔气,穿名牌,互相攀比,不安心学习,不择手段的挣钱,为此,有的人走上堕落犯罪的道路。

1.5思想脆弱,承受能力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今天,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涉世不深,思想脆弱,而又跃跃欲试的大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处处争强好胜,自命不凡,一遇挫折就垂头丧气,萎靡不振,丧失斗志。他们不是把困难当作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在经历了失败之后,没有勇气正视现实,导致了有些人精神抑郁,心理变态,走向轻生之路。 转贴于

2出现问题的原因

2.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树立有促进的一面,如: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竞争机制,等价交换原则,对于当代大学生培养自立,自强精神,强化竞争拼搏意识,树立求真务实精神,以及维护正当权利的行为,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如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的特点和利益原则,等价交换原则的消极方面,对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把人的价值追求按等价交换原则仅仅归结为具体功用,归结为垂手可得的利益,那就必然使人陷入实用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的沼泽,这种物欲横流的价值观最终把人变成金钱的奴隶。

2.2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西方的思想文化艺术、价值观、生活方式等随之而来西方的价值观是建立在个体本位的基础之上的,追求个人成就和个人利益,自由、平等、幸福、正义、责任等是其基本价值观范畴。由于当代大学生还不够成熟,不能理性地、客观地对待西方文化价值观念,断章取义。所以,西方价值观的侵入,一方面唤醒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选择、自我奋斗的观念得到加强,自由、平等、民主意识得到强化。但是一方面也导致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两种文化的碰撞,从而滋生了个人至上的极端个人主义、极端自由主义和极刘己主义等现象的产生。

2.3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影响

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严重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也给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不良影响。如贪污受贿,以权谋私,损公肥私,挥霍国家财产,腐化堕落等现象对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树立带来种种干扰,在现实面前,理想、信念上产生了困惑的动摇,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意志薄弱者厌恶政治,玩世不恭,游戏人生。

2.4教育体制的不健全

传统的,单调的,僵化的教育手段已不能解决新情况下出现的新问题,缺乏从根本上解决深层次问题的有效机制。

3根据以上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心理问题及其成因的分析,对当代大学生加强德育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在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社会各方面利益的调整和重组,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因此,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人们的头脑就显得尤其的重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够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出现的一些社会现象。能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3.2学校教育必须适合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加强社会实践,让学生真正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3.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方面的咨询和指导

心理方面的咨询和辅导是很重要的,但要防止心理方面的咨询和辅导流于形式。相关机构和部门应该深入到人群中间,积极主动的介入。因为生理疾病很容易感觉到,会自觉就医,但心理疾病不一样,人们很难向别人诉说心理上的问题,这是应该注意的一点。

3.4从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的角度。来采取一些措施解决问题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篇4

变“快思考”为“慢思考”

细察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每一环节都步履匆匆,忽然而来,倏然而过,没有时间驻足,没有时间留连,没有时间沉思。往往教师一提问就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提问的话音末落,学生便急不可耐地要报出答案。我们不以为非,还沾沾自喜地认为,课堂教学节奏快,效率高,学生思维灵活等等。

其实,这些快的背后意味着,学生的学习及思考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没有消化、整合、生成,只是停留在“快言快语”,而不是“快心快思”。

“慢中有真味”。从知识形成的过程来看,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必然经历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生长过程。学习也需要一个过程,如中国古代学者就提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过程。

从思维的一般过程来看,要经历的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进行验证、解决问题的过程。从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学习能力来看也是各有差异,有的学生是“慢热型”的,需要时间的等待与培植,急不可待的做法可能会干扰他的内心秩序与思考系统。

变“闹思考”为“静思考”

“闹思考”是以表面的欢乐、热闹来掩盖内在的浅薄与缺乏底蕴;以表面的生动、活泼来遮蔽生命内在的舒展与精神力量沉潜的凝聚;以身体的活动、感官的娱乐来刺激一些生理性的本能反应,看似在组织学习,实则在稀释智慧的含量与思考的浓度。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进行紧张的思考。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应当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

只有这种学习,才能真正促成青少年的自觉活动,激发其心智,形成其对认识的渴望等,最终使他们从掌握真理中获得愉悦,作为对艰苦努力的报偿。

变“暗思考”为“显思考”

课堂教学对于思考一直处于“暗箱状态”,学生有没有思考,思考什么,怎么思考,思考到什么程度,基本上没有细致而明确的关注。如何化暗为明,化隐为显,逐步增强思考力训练的可控性与实操性,这是至关重要的。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我们建议要设计“先自己阅读思考,然后写下来,接着同桌交流,或小组交流,然后全班反馈丰富、补充、修正”这样的环节。

其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思维的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实现从自我到他者再到新自我诞生过程,完成学习与思考的内化与外化,外化与内化,内化互化互生的过程。

变“弱思考”为“强思考”

弱思考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一是学习的任务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几乎没有难度;二是以个别优秀的学生的思考来代替全班学生的思考;三是教师越俎代庖,直接将思考的过程与结果呈现给学生;四是大部分学生没有经历完整的思考过程,而是在教师的步步诱导下,按章办事般地进行所谓的“思考”,结果不过是碎片化的思维;五是思考缺乏独特性、深刻性与发散性。

弱思考可能会给学生及学习带来怎样的危害呢?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高阶思维没有得到训练与培养;课堂学习成了一种时间资源及生命的莫大浪费,同时极大地败坏了学生的学习趣味;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及习惯,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及生活产生极大、极恶劣的“后遗症”。

如何纠正及克服弱思考带来的弊端?如何达到强思考的效果呢?我们提出:学习任务要有适当的难度;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让学生理解思考过程;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发散性、个人化的思考……

变“浅思考”为“深思考”

课堂教学中的“浅思考”主要表现在对问题缺乏敏感性。面对许多信息、知识都一滑而过,无法切入核心,无法突破常规的硬壳。对于思考的层次上,在学习层次上主要是以记忆为主,最后沦为机械重复、死记硬背。

“深思考”,也就是深入持久地思考,盯住某一点,从四面八方来思考,愈入愈深地思考,形成深度思考。深思考应该是时间上的长度,表现为持续思考,不断跟进;在思考的情绪状态上应该是情不自禁、一往情深;在思考的深入程度上应该表现为意味深长、深入人心;在思考的长度、宽度与深度上则显出博大精深。因为在课堂学习中,我们要以“主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一”“集”“剖”“钻”“韧”地进行学习、思考、探究,从而获得更深入、更深刻的理解。

变“怕思考”为“乐思考”

“怕思考”主要表现为吃不了思考的苦,受不了思考错遭受的“辱”,怕思考没有结果等。

“乐思考”之乐基本上呈现为这几种状态:

一是被好奇心及问题意识所点燃的一种叩开知识大门与探索宇宙人生的兴奋感、急切感、新奇感。

二是思考过程中的身心俱忘,与时间融为一体,与思考的对象融为一体,物我交融,物我同在的专注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专注带来积极的“心流体验”,能产生多巴胺,增进心灵的愉悦。

三是思考过程中的一波三折的“峰回路转,寻幽探胜”给人带来丰富的、真切的、深刻的心灵体验令人留连忘返。唯有深刻体验这些状态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思想者。

变“被思考”为“自思考”

思考的重要特性是自我、自主、自由。被思考的最大的弊端就是导致学生不会提问,不会质疑,没有批判意识,没有怀疑精神,不会理性思考。知识与思想只有通过内在自我心智的作用,才会激越、沸腾,才会生根、盛放。

约翰·亨利·纽曼先生在《大学的理念》中写道,一个人可以听一千场讲座,读一千本书,好似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知识。但是求知的过程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让知识进入自己的头脑。求知不是消极地接受,而是真实主动地进入知识领域,拥抱知识,掌握知识。思维必须行动起来,主动出击,迎接迎面而来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心智,让自己从无到有。

自思考就是一种主动拥抱、主动出击、主动生长的过程。

变“独思考”为“共思考”

独立思考是我们所倡导的,但独立思考并不是说自说自话、自以为是,如果不全面接触世界、社会、人生,没有充分地和他人交流对话,所思所想就会狭隘、片面,坐井观天、画地为牢、夜郎自大。

独立思考就是要破除思考的迷障,养成清明、清醒、清朗的思想状态,尤其是要穿越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的四大迷误,即“洞穴假象”“种族假象”“市场假象”“剧场假象”,只有这样才能“能得人生几清明”。

而破除这四大迷误最好的路径就是不断地与人对话、与人共思。要化“独思考”为“共思考”,个体与集体相辅相成,相映成趣。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学习(思考也是一样的)是与历史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最后经由与自己的对话。独思与共思要交融互会,并肩作战,携手共进。

变“固思考”为“活思考”

乔布斯年近30岁时曾做过一个关于唱片的比喻。他一直在思考为何人在30多岁后会变得思维僵化、缺乏创新意识。他说:“人们被卡在这些固有的形式中,就像唱片中某一段固定的凹槽,他们永远无法摆脱出来。当然,有些人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永远有一颗孩子般的心,可惜这样的人太稀少了。”

思考的形状如苏轼在文论中讲的“水无常形”,即孔子所云“智者乐水”,老子所称的“上善若水”,以流动不居,随物赋形,灵活通彻为其形质。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考核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039-02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有着优良的传统和丰富的经验,并且在学科构建和专业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我们也应当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目前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寻找新的理论突破口和实践切入点。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需要面对的是学生考核的问题。如何考核学生,如何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进行有效评定是所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老师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因此,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对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和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现行考核方式的特征及弊端

1.考核方式单一化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现行的思想政治考试方式以试卷考试为主,试卷考核这种方式简单、单一,没有与思想政治教学的目标紧密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必须从青年学生身心和谐、健康成长的目的出发,要使学生意识到确立正确的政治意识、道德价值观乃至审美观,对于他们个人成长、社会进步的重要性,要教给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要引导他们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为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要把握好两个转换,即从以学科专业体系性、逻辑性为主体向以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为主体的模式转换;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转换。在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践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考试评价方式和手段是关键,且是容易见成效的。

2.考核内容重知识点,忽视独立分析思考的能力

特别是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传统的教育让学生习惯了背诵和记忆,而没有注重感受和体验。在生活中,只要遇到一些负面事件,学生很容易将老师的教育全盘,而不做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而改变过去传统的重知识点轻分析能力的考核思路,可以帮助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这一转变。我们的学生实际上对社会事件是关注的,本质上是向上向善的。如果考核方式和思路能有所改变,通过考试提醒学生有意识地关心社会、有意识地培养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思想政治教育无疑将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课程可以更好地发挥其观察、关心社会现状,解决问题的优势。

3.考核形式和考核内容落后于实际生活的发展变化

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中大多使用统一的教材,考核方式也大多以教材为核心紧密开展,在实际中方便了学生应对考试,但是,却是本末倒置,重视考试,却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核心,使学生的学是为了考试,而教师的教也被裹挟为为考试而教,实在是得不偿失。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主要体现在德上,而德性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外部影响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逐渐外显的复杂过程,这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需要主体的自我完成。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强调其政治功能,关注学生的政治方向和思想品德,这无疑是重要的,但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时期,教育已呈现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大教育格局,如果还局限于此,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需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并不是一定要增设课程、增加课时,更重要的是如何完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改进教育方法,联系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核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1.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改革要有益于考核基本作用的发挥

在所有的教学中,考核有其重要的作用。总结下来,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教学情况的检查。考核不仅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教学中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否达到了一致,可以通过考核的方法得到很好的验证。考核还是教学的延伸,设置得当的考核可以起到对教学的补充和拓展的作用。考核也是教学的组成之一,而不是单独独立的成分。考核可以起到指挥棒的作用,指导学生的学,也规定教师的教。可以这样说,考核如何进行指导教学就如何进行。

思想政治教育考核如何进行是需要严肃思考的事情,如果所考和所教的不匹配,那么可以想象思想政治教学会变得如何糟糕和没有边际。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应该要明确地传达出思想政治教学的理念和思路,指明思想政治教学的教育目标和要求。通过考核传达出来的教学理念可以较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引导。这种引导本身就是我们思想政治教学要达到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考核如何进行从某方面讲也对教师的教学设定了很好的边界,使得思想政治教学可以集中注意力,最大程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学的效果。

2.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改革要与素质教育相适应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总体学习资源在不断地扩大,教育机会在总体上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但对教育的要求也提高了。什么是素质教育?笔者以为,素质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扫除障碍,实现人的发展,我们接受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学习几乎是人类的本能,受教育对象都想要获得某方面的追求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首先,要满足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作为教学的一个部分也要能实现受教育对象的发展需求。学生在通过考核的努力中,如果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考核不仅仅只是考试,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个分数,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价值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既然满足了受教育对象对素质教育的追求,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将会收获最好的教学效果和实现最大的教学价值。

3.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改革要与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特点相适应

思想政治教育考核的改革要与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特点相适应。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以社会、以人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思政教育最重要的内容是关心社会的进步,从而实现个人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因为与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性而充满了教学魅力。从这个角度来思考,思想政治教学的考核也应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特别是到了高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的不是单一的知识点、原理的背诵和记忆,而是应用这些东西来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思想政治教学的这一特点应贯彻到考试中,考核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是否足够、考核学生的视野是否开阔、考核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学的结果主要体现在德上,这种考核将会引导学生不断将外部影响内化成内部价值观念,从而外化为外部道德表现。对社会的关注表面上看是在谈论他人,实际上却是实现对自我的关注。

4.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改革的内容要与学生的特点相适应

教育教的是人不是书,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了解学生的特点,需要理解学生内在的发展规律,才有可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价值和目的。我们的学生在面对什么问题,学生对什么感兴趣、哪些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学生解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改革应该结合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理解,应该与受教育者的实际特点相结合,才有可能发挥考核的实效性,使对学生的考核与对学生的关怀结合起来。使考核真正起到引导的作用,思想政治教学也才能内化为学生的内在价值观。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核改革的目标和意义

1.坚定不移地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同志曾说:“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认真做好,不能放松。”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思想政治教学对学生的考核要围绕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目标,考查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考查学生对社会的观察能力,考查学生对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考核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来实现。

2.考核关注社会现实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能真正体现思想政治学科的魅力

思想政治教学对学生的考核要具有时代性,与社会现状密切结合。传统的考核方式重视考核学生对理论的认知,片面强调道德观念和道德知识的灌输。而道德观念和道德知识却不等于道德的行为,出现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分裂的情况。有了好的道德观念却不一定落实在道德实践中。思想政治教学既然与社会、与实践密不可分,笔者主张思想政治教育考核不能回避社会热点、焦点。考核不回避社会热点、焦点,实际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有较深厚理论功底与较强分析能力的教育者才能担此重任。实际上,笔者的思考是,如果我们能够明确对学生的考核要关注社会,那么长期下去,不仅学生就连教育者本身都会自然而然地培养出一种自觉的能力。对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会摆脱只教书不教人的现状。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紧密关注社会事实和现状是思想政治教学的回归。如果马克思主义者不关注社会,那么该关注什么呢?马克思主义正是在那样一批思想者、实践家、理想家对社会的关注下才产生、发展而且不断丰富的。而以往那种只考核是什么而不讨论为什么,而学生即便考到高分,实际上也只是知道结论,而不懂得方法的考核方式,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大的误解。

实际上,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他们遭遇到的社会都在他们的观察和思考之中。思想政治教学对社会的关注实际上是对学生本身的关注。换言之,不关注社会现实的思想政治教学是对学生的漠视。思想政治教育考核倘若能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引导思想政治教学聚焦于社会事实,那么将传达出思想政治教学关心人、关心学生的教学本意来。思想政治教学将自然散发其学科魅力、教学效果。如此,思想政治教学怎么可能会不受到重视,怎么可能会不受到学生欢迎。

3.考核改革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灌输与渗透”相结合,重视显性教育,更加注重隐性教育

在高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考核要落实在对综合应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核上。要摒弃过去思想政治教育考核重视知识不重视能力的方式。社会发展至今,我们都承认,知识不等于智慧。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改革要体现出对学生智慧的考核。什么是智慧?笔者认为智慧就是个人独立的根本,是思想独立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改革可以与学生的实践密切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使考核与调查——研究——结论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成为一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方式,那么无论对于其思考社会,还是对于其自身进行选择的能力都将大大增强。社会现象是表,科学的思考方式是本。这样的考核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益。

总之,思想政治教学是与实际特别是社会实际密切联系的教学。思想政治教学对学生的考核应回归这一本质。考核改革要传达出思想政治教学关心社会、关心学生的教学宗旨。让学生在思想政治教学这种关心社会、关心学生自我的考核方式中得到能力上的提高,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大学人民出版社,1999

[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考习惯;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67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8.106

学会思考是人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去调动学生动脑、钻研的热情,逐步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一、创设情境,诱发思考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积极思考正是从疑问开始的。因此,教学时,教师应积极地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折一折 做一做”时,教师可引入一个有趣的小魔术,即将一张白纸对折,将对折后的白纸放在实物投影仪上,现场作画,沿着折痕的一边画上图案,猜一猜教师画的是什么?把白纸沿原来的折痕对折,并用力按一按,使这个图案清晰地印到白纸的另一边。观察这和你猜的图案一样吗?让学生陷入思考,并说说这图案有什么特点?此时此刻,教师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探究欲望越发强烈,并在心里做好了接受知识的准备。

二、适当引导,促进思考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对事物研究的兴趣,对事物深入思考与探究的积极性完全磨灭。在这种模式下,即使培养出了人才,但也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因此,为了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一些基本技能,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课标的要求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完美诠释。新课标要求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相反地,它将课堂的主体定为了学生,这种方式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自我思考,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努力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解决问题。

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线索,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思考,从而避免学生因盲目思考而导致思考低效。如:在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加与减”同步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二年级有89人,比一年级少57人,一年级有多少人?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以及对一些常见问题思考套路的影响,见“多”就加,见“少”就减,导致解题出现了错误。此时此刻,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一年级和二年级相比,哪个年级的人多呢?是求大数还是求小数?学生便会回答求大数。因此,学生便会跟着教师引导的方向去思考,从而很快找出其间的数量关系式:大数=小数+相差数,通过这道题,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引领正确思考方向的重要性,教师应看到学生在学习中的弱点与不足之处,并且努力地帮助学生,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思维向导,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学会自我思考。

三、留给时间,充分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活动应该具有生动性、活泼性和主动性,并且应该具有学生自己的个性。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很多,有认真听课、努力思考、实践探索、交流合作等。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观察事物的发展,并通过实验去计算、推理、验证自己的假设。”因此,我们教师应该为学生创建一个自我分析、独立思考的环境,不能由教师把所有该明白的全部表达出来,应该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让他们自己理解、体会。教师要做的应该是让学生从大量提供的材料中自己发掘其中的原理、奥妙,让学生自己分析整合,对照比较,抽象概括,以此来形成他们自己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与习惯。

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给学生思考时间过短,大多数学生还没有“想出来”甚至后进生还没有“想进去”,就让班内那极个别思维敏捷的学生发表意见,势必会挫伤多数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该善于观察,留给每一位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地调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解决问题。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留给学生相应时间进行独立思考,试算练习,使许多学生有所发现,神情兴奋,跃跃欲试,产生了“说想法”的要求。

四、组织讨论,深入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需要教师与孩子们互动,需要所有人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去解决问题。”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当中,自己的思维与别人的思维碰撞,个体与集体相互交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引领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去思考,并抓住机会让学生一起研究、讨论,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通过和其他人的交流,探讨去完善自己的思维的漏洞。思维是语言的基础,只有学生有了思维,有了想法,才能将其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时再加上小组的讨论,使组内所有人员的思维进行碰撞,就会使每位学生的思维更加丰富饱满。这是小组讨论所带来的有利之处。在这个学生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逐渐明朗,他们把自己独立思考的成果与伙伴交流,在交流中也会感受到思考带来的乐趣,也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的思考、交流。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产生见解,有见解才有交流的愿望,有了交流又可以激起新的思考,在交流中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发展,产生了思考的兴趣,就会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如:教学“认识角”时,为突破难点 ――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教师先播放一段动漫“红角和蓝角”,引发学生的思考。再让学生操作―― 做活动角,启发学生思考、探究的欲望。小组合作提高了学生学习、思考的兴趣,并且使他们思维更加完善,使他们更加热衷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提高了学习思考的积极性。教师以此为契机,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交流,各抒己见,之后教师再加以归纳、总结。实践证明,这样教学,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还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篇7

关键词:高校全日制自考生;自考助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395-02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高校全日制自考生助学教育,做好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的教学管理和提高自考教育质量,对拓宽多种大学教育模式、缓解就业压力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但高校教育重心普遍偏向于普通教育,其往往不够重视自考助学教育,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自考助学教育中呈缺失的状态,因此,在大学校园内,怎样对自考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许多进行自考助学的办学单位面临的现实问题。为此,笔者在自考生教育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自考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原因,并就如何做好高校全日制自考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对策。

一、全日制自考生思想政治状况新特点

高校自考生以自学、社会助学为主,定期参加统一组织的自学考试,不经过严格的入学考试和“择优录取”的认可程序。相对于普通本科生,自考生呈生源低龄化、多元化趋势,在年龄、社会经历、学习能力、道德意识、文化素质上参差不齐。因高校的教育重心普遍偏向于普通教育,而自考助学教育似乎始终处于学校边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自考助学教育管理的现状中呈缺失和边缘化状态。

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要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使其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理想人格,实现“做人”要求。从总体上看,当代自考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与此同时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产生了许多不适应,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自考生的思想,易使自考生存在团结协作能力较差、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意识淡薄、理想信念模糊、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二、全日制自考生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困难与原因

1.教学管理与调控手段弱化

自考助学班能得到普通高校的青睐,除其能发挥重要的社会效益外,也因其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近几年来普通高校都争相开办全日制自考助学班,以追求高校教学资源利益最大化。但是一部分助学单位过多关注于学生应试,多以“自学考试大纲”为指南,采用系统教学和课堂练习的方式来组织教学,不注重思政教育,不太关注自考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对自考生不要求转人事档案,不实行升留级制和学分制,致使全方位的学生管理的调控手段弱化。同时,自学考试以其个人自学的分散性、社会助学的多样性和国家考试的高度集中性,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特有的复杂性,让思政教育面临新挑战。

另外,高校自考助学班一般主要由本外校在职教师和在读研究生兼职教学工作。相当部分的本外校教职工除了从事自考教学工作外,还主要担负着大量的本职教学和科研任务,这使其能力与精力的有限必然导致其对自考生关注不足,忽略了对自考生学习以外的思想政治与素质道德教育。相比较而言,聘用的在读研究生在时间上比较充裕,能有更多的心思与精力投入到自考助学班的教育教学中,但其弊端在于其缺乏较深、较严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养与教学经验,导致其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当中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全日制自考生自身缺陷与面临的压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家庭和学校环境日益复杂,自考生在学习、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也逐渐增大。一方面,全日制自考生“入学容易毕业难”――必须通过考试计划所规定的全部科目的考试――这是取得毕业证书的必经之路。其教考职责分离的考试方式保证了自考毕业生的质量,但也导致了自考教学工作不得不以“通过考试”为重中之重,教学目标应试特征突出,重理论而轻实践,使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受到挑战。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和企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对自考文凭和自考生的能力认同不高的现象,一条“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的要求成为无数自考毕业生迈不过的坎。不平等的社会待遇导致学历和地位都处于劣势的自考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使社会对全日制自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与自考生自身的发展要求之间发生了矛盾。此外,自考生自身也存在许多学习误区,其易因社会因素而产生的为考试而学、为毕业而学、以自我为中心等急功近利的学习心态也使高校对自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得极为困难。

3.网络时代的到来给自考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

网络信息的普及极大地拓宽了全日制自考生学习与娱乐的渠道和方式。一方面,网络为自考生对外交流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求知欲;另一方面,网络上出现的许多不良信息和错误的价值观念,对全日制自考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和道德观念等产生很大的影响,导致一些自考生产生消极的思想道德观念,甚至导致道德行为的失范。

三、做好高校全日制自考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对策

(一)加强全日制自考生“两课”教学工作,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两课”即学校政治理论课和思想道德教育课,这是自考各专业必考课程。但基于自考培养模式应试化的特点,授课老师在“两课”教学过程中更偏重于考试大纲要求考核的范围,导致“两课”思想政治功能教育并不突出。同时,自考生的学习精力主要围绕如何通过课程考试,也降低了“两课”德育功能。因此,应重视并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学校应考虑适当增加“两课”教学的课时,让授课老师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改革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以充分发挥“两课”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其次,自考助学单位应选聘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思想素质过硬的优秀教师授课。通过优秀教师的辅导,使学生在解决各种学习疑难问题的同时端正学风、增强自信心,从而达到良性循环。再次,坚持以学风建设为中心,搭建师生互动平台,通过各种活动培养自考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终生学习的思想意识。最后,以人为本,从思想认识入手端正自考生学习态度。教育者应充分利用工作或业余时间,坚持定期或长期住校,深入班级或寝室与同学促膝谈心,掌握自考生的思想动态,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态度。

(二)创建全日制自考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阵地和良好氛围

首先,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性,加强组织建设。以党校和共青团组织为介体,为自考生开设党课和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理论学习、实地参观以及聘请老师开设类似于“党的历史使命”、“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专题讲座,用先进的文化鼓舞学生,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引导自考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寝室环境和功能齐全的独立校区阵地。目前,全日制自考生助学单位大多在普通高校周边地区租赁住宅区用以建设学生公寓,这些公寓往往存在条件简陋、配套设施欠缺、周边环境较差等不利因素。因此,在严格管理公寓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开展内务大赛、优秀寝室评比等活动,以加强对学生思政教育的引导工作。

最后,发挥党组织和学生干部团体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不断营造竞争性学习氛围,带动班集体和整个学院的凝聚力。积极引导学生投身团体活动,与时俱进,使其感受到集体力量无处不在,确保学生工作的青春与活力。一个合格的学生干部应当在生活中关心同学、学习上帮助同学,应该在自身积极投身团体活动的同时也努力带动身边的其他同学,通过团体活动,让大家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无处不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自考学生干部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引导学生干部与时俱进,不断的提高和完善自己,才能使学生工作确保青春和活力。

(三)构建高素质专职管理队伍并加强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协作教育

当前,大多数普通高校重点发展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不重视自考助学教育,其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比较松懈,这不利于自考助学教育工作的开展。为此,助学单位应注重自考助学管理机构的建设,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组织管理机构,同时,还需采用灵活的管理和用人机制,如培训上岗、分段考核、统一管理、优胜劣汰等,进而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供更好的平台,使教师和班主任在管理和服务中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与品德教育的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包括社会、学校、家庭等在内的庞大而复杂的教育体系,因此,高校自考助学管理机构应加强社会、学校、家庭相互协作。一方面,自考助学管理机构应将学生在校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积极地与家长进行充分沟通,共同引导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助学管理机构应加强与高校周边社区的联系,发挥社区对学生的社会导向和渗透作用。

总之,新时期做好高校全日制自考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我们要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自考办学的首要位置,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研究和掌握全日制自考生思想成长、变化及发展的新特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办法,不断开创我国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陈立言,罗宗火.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6):38-42.

[3]李继兵,陈洪涛.论高校宣传工作的思政教育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4):14-16.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篇8

一、 要清醒地认识到古今中外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一致性

在西方国家,很早以前教育工作者就把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认为学校教育是属于教人思考的教育。他们认为好学生的标准,是具备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掌握教师所传授知识的多少,考分的高低。

在美国,人们不仅把会思考当作好公民的最基本素质之一,还明确要求公民应学会“清醒地思考”,做“善于思考的人”。世界著名的英国伊顿公学积极倡导学生独立思考,养成学习、研究的优良习惯,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研究和独立思考上,十分恰当地处理讨论、研究和独立思考的关系,突出独立思考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它们这一教学理念,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被誉为“世界级精英人才的摇篮”。牛津大学校长科林·卢卡斯说,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必须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如果只是机械地将教师教授的内容记忆下来,不是真正的好学生。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历来都强调学习者必须注意学与思的统一。如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主张“自求自得”,即强调学生在学习时要独立思考。宋代教育家程颐则认为“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则更加突出了思考在学习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学习如果处于被动,不独立思考,必致心中无所得。应该说,我国古代这些伟大的教育家与国外学者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认为独立思考能力是学习之本,它在学习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现代人在这方面的论述就更为丰富了,也不必在这里一一例举了。

总之,古今中外,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一以贯之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只不过中小学要关注学生自觉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而大学则要关注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认识到了并非就能做到,做到了并非就是做得最好。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呢?

二、 要形成“一个氛围”,做到“三个统一”

全社会要形成崇尚独立思考精神的文化氛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党、全中华儿女共同愿望,而这一愿望的实现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前提条件。科技创新首先体现在人才创新上,人才创新首要的是人才具有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和思维品质。所以,全社会要通过舆论宣传、电视网络引导、政府政策倾斜等措施,形成以独立思考为荣、随声附和为耻的道德风尚。同时,要从国家体制和机制上制定崇尚独立思考精神的法律和制度,切实保障具有独立思考成果人的利益不受侵害;在实际用人机制上,要切实把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运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突出位置上,使全国人民看有样板,学有榜样。“尤其是在教育教学中,建立一种尊重儿童的自由和保障儿童权利的教育制度、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式,来规范我们教育行为。”[2]只有全社会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有独立思考精神品质的人才的氛围,才能有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夙愿。

全体国民要把思想统一到独立思考是一个人立身于世的根本上来。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长,就在于人类具有思维能力。人类的每一种成就,每一种进步,都源于思维。人类若失去了思考,便丢失了整个辉煌的历史。大思想家帕斯卡尔认为:“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思维能力,是人最宝贵的特质,是人最根本、最重要的能力。拥有思维能力的人,才是最有潜力的人。正如巴尔扎克所说:“一个有思想的人,才真正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自从人类有了文字语言历史以来,就已证明:一个人聪明与否,智慧与否,主要看他的思维能力。世界上一切成功者,都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的伟大成就,无不是建立在他们出类拔萃的思考力之上的。思考能力决定着人的财富、命运和辉煌未来。只有善于思考,才能真正成为生活的强者。爱因斯坦在晚年透露了他成功的秘诀是:思考是一切成功的源头。要想使自己成为自己心目中的人,成为能把握自己命运的人,就得很好地思考。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项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者独立地深入思考问题分不开。”故此,要使自己聪明起来,智慧起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培养思维能力。

全体教育者要把思想统一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是其教育教学的主要使命之一上来。教育者使命不仅是授业、解惑,还要传道。不教给学生解惑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学生就不会有见地、见解和主见,就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就不知道该如何去解决问题和怎样做才是最好。所以,我们必须从“教人信从知识向教人学会思考”转变,帮助学生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由智力不发达到智力发达,由社会经验不足到社会经验丰富,最终促成学生不依赖老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学会行动。蔡元培先生说得好:“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对学生“独立不拘之精神”的培养,是教育者终身的立身之本,也是其核心之目的。

全体学生要把思想统一到学思统一的思想上来。学思统一,即学中有思,思中有学,边学边思,边思边学,学思结合,相得益彰。思考可以充实自己内心,始终使自己充满活力,更可以使自己的未来充满光明。故此,学生要把思考的权力时时刻刻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即学即思,即思即行”。若要只学不思,那就是死学,其结果只能是照着葫芦画瓢,稍有变通,则就束手无策。若要只思不学,那就主观臆断,空穴来风,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具有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办法了。

三、 切实落实学生中心论思想,努力改变现有教学评价方式

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还是教师的“教”,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会学,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必须切实落实学生中心论思想,不论是从师资配备、教材选择和教学考核,还是从教师的“教”,都必须根据学生的“学”、“学”的程度而定。学校和教师,要千方百计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情景,营造独立思考的氛围,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鼓励学生树立独立思考的信心,教会学生独立思考。“顺应孩子的自然天性,他的特长和优势就能充分地发展”[3],其独立思考能力也就顺理成章地培养出来了。

教学评价在教师和学生行为的塑造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教学评价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故此,就得改变以学生学业成绩为确定性指标的评价方式。学校一方面要把教学评价关注着力点放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上,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情感、价值观及学习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另一方面要把教学评价关注着力点放在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上来,从本质上改变学生为考试分数而学习。全过程动态考察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学评价的唯一有效方式,脱离了“教”与“学”的过程考察评价,或只抓住其中的某一点、某一面来评价,都是错误的、伪科学的。教学评价应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统一的原则,采取领导对教学考核与教师之间对教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地科学地评价教学效果。

四、 着力提高教育者独立思考能力,全面贯彻教学“四项”原则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同样,要想学生善于思考,首先先生要善于思考。名师出高徒啊!学生在善于独立思考的好先生的感染下、引领下,就能养成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就会油然而生,学习效率自然提高。故此,教育者不仅要从教学反思中提高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还要从学生质疑中提升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更要从民主教学的“一事多议”、“一知多用”、“一题多解”的智慧火花中提升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

全面贯彻“四项”原则是指:

一是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分类指导。对于“基础型”的学生,可以通过“多元起点、激发动机、类比联想、深化理解、多元表征、达到整合”的方式,来促进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达到知识的系统化;对于“能力型”的学生,应着重引导其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让学生发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及时纠错,不断内化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专长型”学生,应适当放手,不必局限于课堂,可给他们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其利用所学知识开放性地解决问题,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以凸显他们在某一方面智能上的个性优势。

二是赏识性教学原则。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要用赏识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提问,经常用赏识的语言去激励学生、评价学生,主动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加朋友的情感沟通桥梁,及时、恰当地锤炼学生品质,不断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达到主动学习、乐于进取的目的。

三是过程教学原则。即加强知识发生过程(思维过程)的教学,让学生不仅学知识,而且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真正实现学生思维的过程价值。实践证明:加强对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教学,对引起学生兴趣、使其领会知识的本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都十分重要。

四是“双主教学原则”。即指“以教师为主导与以学生为主体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学生的“主”体现在学习的动力上,老师的“主”体现在“导”上,也就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丢下传统的权威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走下法定权威的圣坛到学生中去与学生进行商讨,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放下知识的权威,勇于承认知识有限和不足,担当学生学习的指导者”[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是主客二分、彼此对立的关系,而是彼此平等、相互构建、共同成长的关系,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5]教师角色的权利主要通过协商、对话来使学生理解教师角色的意图。当师生建立了民主、平等、心理相融的关系时,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就能得以张扬。

五、 学生要努力实践,切实践行知行统一理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尤其是学生更要注重实践。实践,就是指学生“手”(手、脚、口、眼、耳等)脑并用的知行统一。即学生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接触到的都要进入大脑,过滤、分析、判断其正误,思考其动机、原因、目的及结果,然后再做出自己的判断,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中。我们又称之为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具体地讲:学生要从实践中得到五种收获。一要从实践中发现学问。许多事情我们并不知道,只有实践了,才能认识事物、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能力和品质。二要从实践中产生兴趣、发展兴趣。无数事实证明,人们的兴趣都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产生、发展的。没有实践,绝对没有兴趣可发现和产生,学习也就缺乏积极性了。三要从实践中彰显个体特色。学生个性特色的彰显,尤其是优秀的思维品质培养,都是通过实验、实践或社团活动、校外活动来体现。这种实践的活动越多、档次越高,其个性特征彰显就越明显。四要从实践中检验学习好坏。学生的学习是否正确、正确的成分有多大,都是通过实践来计量的,它是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强、水平高的试金石,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反映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五要从实践中激发更要“学”的热情和信心。

实践的表现形式很多。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是实践;学生广泛涉猎书籍,也是实践;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更是实践。中科院研究人员发现:有观察体验的学生往往擅长提问,他们在听课时,不仅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也会提出为什么来反问老师。

总之,只要我们调动人体的一切器官,去接触、感受客观事物,去测量、思考、获得客观事物的有关信息,就能达到思行统一、“手”脑并用、科学思维方式和良好意志品质形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金生鈜.“规训化”教育与儿童的权利.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

[3] 顾明远.又该呐喊“救救孩子”.中国教育学刊,2005(9).

[4] 殷世东.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重构.课程·教材·教法,2003(9).

上一篇:人工智能网络安全范文 下一篇:全球贸易市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