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进出口贸易范文

时间:2023-10-24 20:24:16

石油进出口贸易

石油进出口贸易篇1

【关键词】石油贸易;对外依存度;定价权

能源安全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石油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战略能源,是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说过:谁掌握了石油就掌握了整个国家。作为一种重要的、全球性的战略能源,石油对国民经济的巨大支撑作用和对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决定了石油贸易的发展。世界各国石油产量和消费量的不平衡性又不断推动着石油贸易的发展。

一、我国石油贸易的现状

1.我国石油进出口贸易量。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从而拉动了石油需求激增。2000年~2009年,我国的原油出口量总体上保持基本稳定,除了2004年、2007年、2008年偏低,分别为549万吨、389万吨、416万吨。2004年出口量偏低,是由于当时我国国内的原油消费量迅速增长。2007年我国又对原油有了大幅度的需求,导致我国原油出口贸易量降低。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引起美元的大幅度贬值,致使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转向了生活必需品,进而减少了奢侈品和耐用品的需求,这促进我国在商品价值较低的生活必需品出口方面贸易量激增,以石油为原料的奢侈品和耐用品在国际市场上需求降低。中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报告称,2012年中国石油表观消费量为4.93亿吨,同比增长5%;成品油表观消费量为2.78亿吨,同比增长6.4%。我国石油贸易存在明显的净进口特征,进口量远远高于出口量。这也反映了我国石油贸易的确存在较大的供需不平衡现象。总体上,我国石油贸易进口量逐年递增,与之相辅相成的是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也反映了国民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逐渐加深。但是,我国石油贸易进口量的持续攀升,在世界各国普遍将石油供给和需求作为国际政治经济战略工具的背景下,对我国国内政治安全、国民经济稳健发展会产生潜在的危机,将在今后不利于我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关系的和谐发展。

2.进口贸易来源单一。近年来,中国不断致力于分散石油进口来源,走石油贸易来源多元化路线,但是我国石油贸易进口来源地区分布单一化的状况依然显著存在。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石油贸易进口主要地区为中东、亚太地区、非洲等。其中,2007年自中东地区石油进口量为7235.9万吨,同比增长了11.0%,占我国石油进口总量的44.3%;非洲增长也较为明显,2007年同比增长了16.3%,进口量达到5289.4万吨,占我国石油进口总量32.4%,成为进口第二大来源地区。但是,中东政局的不稳定性和我国对其原油进口的依赖程度,使我国石油进口供应地分布结构不均衡,因此必须加快调整未来石油供给地区分布结构。

3.贸易方式单一。当前,各国参与国际石油贸易的主要方式有四种,包括现货、期货、长期合约及获取份额油。而我国目前的石油贸易方式仍主要集中在现货,期货参与度较低,长期合约及份额油的获取也非常少。相关资料表明,在我国石油贸易方式构成中,现货贸易占50%,长期合约方式仅为50%(日本高达90%);份额油只占不到20%。由此可见,尽管我国是世界性的石油消费大国,但并未真正的参与到世界石油期货市场中去,在期货市场上仍未占有一席之地。

二、我国石油贸易存在的问题

1.对外依存度过高。对外贸易依存度又叫对外贸易系数,它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石油进口依存度=■。一般地,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该国经济发展对外贸依赖程度越大,也说明对外贸易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重要性越突出。按照国际能源安全标准,依存度为40%~50%,属于“不安全”,大于50%,属于“危机”。自2005年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就已突破40%,2010年超过55%,而在1993年我国首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时,这一数字仅为6%。《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9)》中,2020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64.5%;IEA预测,中国石油进口量到2030年将达到国内石油总需求的75%。由此带来的石油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巨大隐患不言而喻。并且,我国石油贸易的进口依存度还存在着总体上不断上升的趋势。近十年,国内经济蓬勃发展,各行各业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我国石油供不应求,油价总体上飙升。然而,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短期内我国无法迅速增加供应量来堵住巨大的需求缺口,石油供需矛盾无法短期内解决。

2.运输渠道单一化。当前,中国90%的石油进口贸易为海洋运输,管道等其他运输方式所占份额甚小。目前我国仍没有独立的完整海洋运输设备,就导致了我国不能完全避免以海洋运输石油时的各种隐患和风险,海洋运输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据2010年海关数据统计,中国石油进口来源主要是中东和非洲的国家,即沙特、安哥拉、伊朗、阿曼、苏丹等。这些国家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我国石油运输时所采取的的海洋运输的渠道。其主要线路有三条:(1)中东―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马六

甲海峡―中国;(2)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好望角―马六甲

海峡―中国;(3)南非―好望角―马六甲海峡―中国。在这三条主要运输路线中,马六甲海峡对我国海洋运输石油贸易的重要性巨大,意义非凡。鉴于此,我国要努力促进石油运输渠道多元化,克服单一依靠海洋运输的方式,开辟新的石油供应国家和地区,从而弱化马六甲海峡作为战略要地的货物运输风险性。

3.缺乏国际定价发言权。中国是世界大国之一,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但实际上,我国还未取得与此相匹配的世界石油贸易方面的国际地位。相关数据显示,20l0年我国石油的进口量占世界石油贸易总量的6%,但在影响石油定价的权重上却不到0.1%。在与其他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石油贸易博弈过程中,我国缺乏国际定价发言权,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国际石油定价体系以美国和欧洲为主导,无法反映我国和其他国家的实际石油价格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国际石油价格的增长。

三、改进策略与建议

1.积极建立石油期货,争夺定价权。随着世界石油贸易方式的多元化进程的步伐加快,我国十分有必要改变石油贸易的单一贸易方式,努力建立并发展石油期货,积极参与国际石油贸易的各项合作,争夺石油定价权,打造亚太地区原油基准标杆,提高我国在石油市场上的国际地位。只有在世界原油市场上取得相应的国际地位,才能提高石油贸易的安全系数,真正让石油贸易发挥中国经济发展的剂的作用,才能真正的促进亚太各国的经济政治稳定发展,保持友好国际合作关系。国际石油贸易是世界各国共同参与维持发展的,不能让少数霸权主义国家操纵,从而使绝大多数石油贸易国家失去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相应地位和定价发言权利。中国努力争夺定价权不只是本国的石油发展需求,更是世界石油市场平衡稳定发展的客观需要。

2.大力发展石油储备,提高风险规避能力。一国的石油储备是其石油贸易安全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坚强后盾,它能有效地防止应对国际油价波动风险,稳定国内石油市场价格,缓解石油的供应和需求矛盾,稳定国内能源产业的发展。因此,加大石油储备建设,建立并完善成品油商业储备和应急供应体系势在必行。中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报告称,中国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二期建设的八个储油基地将于今年建成,总储存能力为1.7亿桶。国际能源署前执行干事田中伸男将次贷危机形容为“第三次石油危机”,这说明国际油价的波动受国际经济发展和金融因素的影响,并对此因素保持高度的敏感程度。在次贷危机中,国际油价经历了短暂的大幅下跌,随即大幅反弹的波动变化过程。2011年年初,国际油价恢复并持续走高,再次重返100美元/桶的界线。国际油价不断波动必然会对我国国内的石油使用情况造成冲击。为了更好应对“第三次石油危机”,我国最首要的是应该加大石油储备,提高风险规避能力。

3.努力构建多元化进口格局。作为国际石油贸易市场上的参与者,我国应该向有影响力的大国学习,充分借鉴其石油贸易发展的经验,尤其是贸易格局多元化的方面。因此,我国应该采取战略导向型政策,立足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努力构建我国石油贸易多元化进口格局和构架,与大国发展水平接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石油贸易来源多元化。现货、期货、长期合约及获取份额油石油贸易来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是构建我国石油进口贸易多元化的基础。首先,继续保持发展我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稳定重要石油进口来源;其次,立足于我国地理位置和地缘优势,俄罗斯、中亚地区重要角色不可忽视;最后,积极参与国际石油贸易合作组织及活动,例如参与东南亚油气资源开发。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已经建立了稳固的友好合作关系,从东南亚金融危机到中国建立自由贸易保护区,再到中国积极考虑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东南亚地区无疑应是我国基于地缘关系开展石油贸易的又一重要来源。欧美国家的事实证明,保稳求多,充分利用本国以地缘优势为基础的石油贸易关系来保障国内石油供应需求和运作国际间的石油贸易十分重要。(2)石油贸易方式多元化。在现货、期货、长期合约及获取份额油这四种国际石油贸易的主要方式中我国处于畸形发展状态,即一长三短,现货贸易比例高,其余三种发展未实现突破。采取不同的石油贸易方式,也势必会导致不同主体国家石油市场的发展状况,为了提高国际地位,向石油主导国家看齐,本文认为我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进口原油的贸易方式应以长期合同为主,有利于维持中国进口石油资源的稳定与安全。二是国家间贸易多样化。突破传统贸易模式,不断寻求新的石油贸易,提高我国在世界石油贸易市场中的份额。三是大力发展石油期货贸易,积极参与石油金融市场。

4.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保障石油供应稳定性。以互惠互利的外交原则基础,发挥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独特作用,利用本国能源特点和优势,将自身投入到全方位的国际石油贸易市场中去,以次稳定国内石油供应。加强与有关世界性的石油输出和消费组织的友好合作与联系,尤其是与国际能源机构(IEA)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充分提高自身获取资源信息的能力与可能性。积极谋求有共同利益的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参 考 文 献

[1]徐海丰.世界石油贸易状况与发展前景[J].国际石油经济.2009,

17(8)

[2]褚夫志.《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研究》

[3]赵俊平,马晓涛.我国石油贸易现状分析及改善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1)

[4]闫玉玲.我国石油贸易发展及面临的问题[J].中国石油企业.2012(8)

石油进出口贸易篇2

俄罗斯能源资源丰富,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七位,是世界上唯一不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资源而能够独立发展经济的国家。2013年俄罗斯石油年产量约5亿吨,位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比重达12.9%,加之雄厚的工业基础,使其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石油生产国与出口国。乌克兰变局后,美欧联手孤立并制裁俄罗斯,作为回应,俄罗斯则更加积极推动与亚太地区在石油等能源领域的合作,中国石油消费市场在俄罗斯石油出口市场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中俄石油贸易发展的现状和障碍因素,对中俄石油贸易的发展策略进行探讨,促使两国石油贸易发展跨入新的阶段,夯实两国的共同利益基础。

一、中国与俄罗斯石油贸易发展的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俄经贸关系发展极为迅速,经贸合作逐步拓展与加深,尤其是能源贸易已成为两国经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贸易是中俄能源贸易的主体,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成为两国能源合作的重要内容。从要素禀赋结构、合作意愿与市场供需关系等方面来看,中俄石油贸易有着强烈的互补性与互利性,这也成为中俄石油贸易发展的基础。笔者运用来源于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等权威机构公布的数据,分析中俄石油贸易发展的现状。

从两国石油贸易总量上看,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000年以前俄罗斯向中国年出口石油总量一直未超过百万吨,1995—1999年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石油总量分别为3.7万吨、31.9万吨、47.5万吨、14.5万吨和57.2万吨,占中国进口石油总量的比重分别为0.02%、1.41%、1.34%、0.53%和1.56%。2000年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石油总量首次超过百万吨,达147.7万吨,占中国进口石油总量的比重为2.10%。2004年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石油总量首次超过千万吨,达1077.4万吨,占中国进口石油总量的比重为8.78%。2005—2006年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石油总量分别为1277.4万吨与1596.5万吨,占中国进口石油总量的比重分别上升到10.07%与10.99%。2013年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石油总量为2435万吨,较2012年增长0.07%,占中国进口石油总量的比重为8.65%。

从两国石油贸易总额上看,1995—2012年年均增长率高达50.35%,增速超过两国能源贸易的整体增速。1995—1996年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石油总额分别为0.23亿美元与0.26亿美元。1997年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石油总额首次超过1亿美元,达3.14亿美元。2003年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石油总额首次超过10亿美元,达16.11亿美元。2008年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石油总额首次超过100亿美元大关,达110.46亿美元。2009年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石油总额较2008年大幅下降38.4%,为68.05亿美元。2010年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石油总额较2009年上升35.7%,为92.32亿美元。2011年中俄石油管道正式投入运营后,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石油总额迅猛增长,2011—2012年年均超过200亿美元,分别达到216.95亿美元与225.84亿美元。

从两国石油贸易发展趋势上看,石油贸易规模将呈现扩大的趋势,且以中国扩大进口规模为主。目前中国剩余石油储量仅为23.80亿吨,按照现在生产和开采的速度计算,仅能维持14年左右,而且国内石油供给增速一直无法满足需求增速,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俄罗斯作为世界上主要的石油出口国,在国际石油市场格局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经济增长严重依赖石油出口,国际石油市场供求的变化与价格的波动都会对俄罗斯经济增长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对于俄罗斯而言,寻找一个稳定的石油消费市场,并与其共同完善石油定价机制就变得尤为重要。中俄石油贸易发展战略合作度不断提高、经贸关系日益紧密、对石油资源的需求与供给互补性增强、两国的地理优势降低了石油运输的成本与风险等有利条件。因此,两国的石油贸易规模必将呈现出继续扩大的态势。

二、中国与俄罗斯石油贸易中的障碍因素

(一)中俄两国石油贸易利益诉求存在差异性

俄罗斯石油战略目标是充分利用本国突出的石油资源优势,发挥石油资源潜力,强化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地位,保障国家利益最大化,与中国开展石油贸易的积极性取决于俄罗斯政治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实现程度。乌克兰变局后,欧盟努力摆脱对俄罗斯石油资源的依赖,作为回应,俄罗斯调整了石油战略,加速建立面向亚太地区的石油开发战略体系,亚太地区石油消费市场也将成为俄罗斯石油战略中的关键一环和基础市场。中国、日本、韩国与印度作为亚太地区主要石油进口国,对俄罗斯石油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而俄罗斯采取平衡战略,“泰纳线”石油管道建设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俄罗斯为了不失去中国与日本石油消费市场,保障东部地区石油出口面向整个亚太地区,所以采用了“泰纳线”方案。

另外,从地缘政治关系来看,俄罗斯在引进中国资本开发东部地区石油项目的同时,担心中国“控制”和“掠夺”俄罗斯石油资源与石油项目合作对俄罗斯经济构成威胁。中国为了解决极其严峻的石油安全问题,实施了“立足国内,瞄准世界,走出国门,实现石油来源格局多元化”的石油战略,其中最主要措施是强化石油进口来源地的多元化,从而保障中国的石油安全。目前,中国正大力强化从中东主要产油国、西(北)非、中亚和美洲等地的石油进口,逐步降低对俄罗斯石油的依赖程度,减少俄罗斯调整石油战略给中国石油安全造成的不利影响。中俄在经济结构、资源禀赋、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两国利益协调存在困难,石油战略目标与石油贸易利益诉求差异性明显。

(二)中俄两国贸易发展依赖于石油贸易

中俄贸易发展中的一个显著问题是能源贸易占比过大,而能源贸易又依赖于石油贸易,2012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总额已占从俄罗斯进口商品总额的51.2%。两国贸易发展依赖于石油贸易会导致三个明显的问题:

一是俄罗斯国内生产要素分配失衡,阻碍其他工业部门生产效率的提升。石油工业属于重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俄罗斯为了发展石油产业会将国内资本投入过度向该产业集中,大量的资本投入虽然在一段时间内扩大了产能,有助于促进俄罗斯经济增长,但从长期来看将使俄罗斯国内生产要素分配失衡,对其他产业的资本投入不足,阻碍其他工业部门生产效率的提升。

二是如果石油资源枯竭,后续产业将无法支撑俄罗斯经济增长。虽然俄罗斯可以通过向石油产业增加资本投入来扩大产能,依靠出口石油获得丰厚的贸易收益,但石油属于资源性商品,存在开采穷尽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单纯依靠出口石油将使俄罗斯经济增长面临巨大的风险,一旦石油资源枯竭将难以出现后续产业继续支撑俄罗斯经济增长;

三是容易激发俄罗斯部分民众的不满。由于历史上的领土争端、社会文化不同与价值观差异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威胁论”在俄罗斯仍有一定的市场。加之受到西方舆论和极端民族主义影响,导致俄罗斯部分民众心理失衡,认为两国开展石油贸易虽然在短期内会给俄罗斯带来可观的贸易收益,但从长期来看却阻滞了俄罗斯调整经济结构与实现经济现代化,并担心成为中国崛起的原材料供应基地。

(三)中俄两国石油产业链缺乏进一步整合

随着国际生产分工的发展与国际产业专业化的加速,促使产业链分工更加细化。石油产业链包括勘探、开采、运输、加工、储存、贸易、工程技术服务与设备进出口等诸多环节,中俄石油产业链分工总体还是以石油贸易为主,缺乏优势互补及石油产业链进一步整合。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与重要的战略资源,但是其本身的附加值比较低,需要加工成柴油、汽油、塑料等产品才能增加附加值。

现阶段,中俄在远东石油管道建设、石油贸易、钻机与修井机等设备供应技术服务领域的合作已取得一些成果,但由于俄罗斯严格限制外国企业进入石油勘探领域、中国石油开采技术国际竞争力较弱、双方在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的合作时间较短及俄罗斯外资政策不稳定等方面原因,两国石油产业链缺乏进一步整合,在石油合作方面并未形成 “上中下游”一体化与“利润分享、风险共担”的石油经济共同体机制。

(四)美国与日本石油战略带来的负面影响

美国获得石油的目的除了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外,其真正意图在于控制国际石油市场的供给与价格,削弱他国的石油安全,保持对世界石油资源的控制地位。美国一直以来是石油消费大国与进口大国,但由于对页岩油气的大规模开发,石油产量逐年递增,石油自给率不断上升。2014年9月美国能源情报署(EIA)公布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美国页岩油的日产量从低于50万桶增至接近400万桶。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20年美国石油产量将超过沙特阿拉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随着美国“页岩气”革命的兴起,对世界能源地缘政治将产生重大影响,也可能对中俄石油领域的合作产生新的冲击。

日本是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石油完全依赖于进口,石油战略采用“超成本”战略,企图以石油资源为介质,阻碍竞争对手顺利开展石油贸易。譬如,中国与日本作为亚太地区主要的石油进口国,都在积极争取与俄罗斯扩大石油贸易规模。日本充分利用资金与技术优势,通过为俄罗斯提供资金支持与各项技术援助,不断加强与俄罗斯在石油领域的合作,共同签订协议开发石油项目。面对中俄石油贸易进入快速发展期,日本采取各种手段进行阻挠,在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建设上中国提出“安大线”方案的搁浅,很大程度上就是日本搅局的结果。

三、发展中国对俄罗斯石油贸易的策略选择

(一)加强两国政府间的合作与互信,巩固两国关系的社会基础

政治优势是中俄石油贸易进入快速发展期的重要因素,但仍存在两国石油战略目标与石油贸易利益诉求差异性明显、美日石油战略制约等阻碍因素。中俄石油管道铺设之所以存在困难,除了两国石油贸易利益诉求存在差异外,主要还是两国政府间的合作与互信没有达到相应的地步。因此,目前依然需要双方加大政府间的合作与互信,努力提升共识,探求两国石油贸易利益诉求的契合点,为石油贸易发展奠定良好的政治基础。强化两国副总理级能源合作协调机制,为中俄深入且卓有成效地开展能源贸易提供组织机制的保障。要继续本着互谅互让、合作共赢的原则扩大新能源、新技术、核电和电力等领域的合作,致力于构建中俄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应注重通过推动与俄罗斯的区域经济合作,把命运共同体意识根植于两国的区域合作之中,深化互利共赢格局。充分发挥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调动两国政府各部门的积极性,全面务实地推进教育、卫生、旅游、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巩固两国关系的社会基础。

(二)完善两国石油定价机制,保持石油价格的稳定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油价波动幅度更为剧烈,旧的国际石油市场定价机制面临挑战。俄罗斯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石油出口国,经济增长严重依赖石油出口,国际油价上涨或处于高位可以改善其贸易条件,获得丰厚的贸易收益,促进本国经济增长。但国际油价下跌会使其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收益减少,对其经济增长产生较大的冲击。一般情况下国际油价高企可以增加俄罗斯贸易收益,但也不是石油价格越高对俄罗斯越有利,因为石油作为上游产品对整个下游产品的生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成本效应。如果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下游厂商一定会开发新的替代品以减少石油价格上涨造成的损失。因此,国际油价波动对于石油供给方与需求方而言都是不利的,完善石油定价机制对于稳定石油价格起着重要的作用。完善中俄石油定价机制可以解决俄罗斯石油出口价格波动对其经济造成冲击的问题,平滑俄罗斯石油出口收益,这样可以达到不在石油价格上涨时贸易盈余过多,而在石油价格下跌时贸易盈余大幅度减少的目的。对于中国石油进口企业而言,也可以降低由于俄罗斯石油出口价格波动造成的风险敞口。完善石油定价机制需要两国企业一起商讨,可以根据盯住国际油价进行调整或根据国际石油市场前N个交易日的均价进行调整,总之,需要找到一条符合双方共同利益的道路。

(三)丰富中俄贸易产品种类,优化双边贸易结构

从广义的国际贸易结构分析,中俄双边贸易主要以传统的货物贸易为主。中国从俄罗斯主要进口资源类产品,向俄罗斯主要出口轻工业产品。从狭义的国际贸易结构分析,中国从俄罗斯主要进口石油、原木、铁矿砂等资源类产品,向俄罗斯主要出口机电产品、服装、鞋类等资本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产品种类单一与贸易结构低级化不利于两国加强经贸关系与促进本国经济增长。中国作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出口商品规模庞大,种类繁多,对俄应不断扩大出口商品的种类,提升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更加注重与俄罗斯在高科技领域、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实现双边贸易结构的动态升级,避免出现贸易结构固化。军工产品和重工业产品一直是俄罗斯传统的优势产品,在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的基础上,两国政府通过加强沟通与协调,扩大俄罗斯优势产品对中国的出口。同时,还要充分利用俄罗斯科技优势,加强两国在产学研领域的合作,开发新的贸易部门,增加新产品对中国的出口,提升俄罗斯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这样,既可以丰富两国贸易产品的种类,还可以优化双边贸易结构,实现两国比较优势的动态升级,加强两国的经贸关系,从而保障两国石油贸易的发展。

(四)中俄两国整合石油产业链,促使石油领域合作不断向产业链高端延伸

近年来,中俄在石油产业链分工上缺乏优势互补及进一步整合。中俄可利用本国的比较优势,积极探索石油领域合作的“上中下游”一体化的途径。中国具备市场优势、劳动力优势、生产能力优势和资金优势,但在石油产业技术和生产设备方面国际竞争力较弱,严重阻碍了中俄石油领域合作不断向石油产业链高端延伸。因此,中国作为石油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应增加对石油产业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的投资,提升石油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设备的先进程度,增强国际竞争力。俄罗斯具备雄厚的石油资源和研发技术,但在发展石油产业过程中面临着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老化、石油开采难度不断加大、运输和石油深加工效率不高等瓶颈制约,因而急需外国资本对石油产业的投资和技术改造。中国可采取贸易、投资与劳务合作相结合,引导能源企业对俄直接投资与吸引俄罗斯能源企业对华投资相结合,区域共同开发、合作勘探、合资经营、“石油换贷款”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加强与俄罗斯石油领域的合作,整合石油产业链,促使合作不断向石油产业链高端延伸,加快形成“上中下游”一体化与“利润分享、风险共担”的石油经济共同体机制。

(五)在金砖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中共同推动实质性能源合作机制的建立,提升两国石油贸易发展的共识

美国和日本实施的石油战略给中俄石油贸易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美国“页岩气”革命与节能新技术的出现。中国与俄罗斯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石油进出口国,提升两国石油贸易发展的共识与增强在国际石油市场格局演变中的话语权具有现实意义。伴随金砖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日益提升,目前已成为G20集团中相当重要的新兴经济体力量与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重要引擎。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十几年来,各成员在经贸、信息安全、教育等诸多领域加强合作,并已发展成为新兴的区域性国际合作组织,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与俄罗斯作为金砖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中的重要成员,共同推动世界新的能源体系形成,对于两国而言意义重大。因此,两国可借助金砖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对话平台,共同推动实质性能源合作机制的建立,促进实体石油合作体系的形成,强化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对美日主导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构成挑战,增强在国际石油市场格局演变中的话语权,从而避免由于国际石油市场缺失统一的法律规则与良好的贸易秩序对中俄石油贸易发展产生的阻碍,提升两国石油贸易发展的共识。

参考文献:

[1]翟立强,韩玉军.中国与金砖国家的能源贸易发展[J].对外经贸实务,2013(12).

[2]朱显平,刘锋,吴慧君.俄罗斯面向亚太的东部能源开发战略及中俄合作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4).

[3]郝宇彪,田春生.中俄能源合作:进展、动因及影响[J].东北亚论坛,2014(5).

石油进出口贸易篇3

关键词:石油化工 贸易产业 经营战略

一、引 言

近年来,随着世界贸易格局的不断变革,我国石油化工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率均高于同期对外贸易总额平均数。尽管石油化工产业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较大波动,例如2000年~2008年前,石油化工产业处于蓬勃发展的高峰期,而进入2008年以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和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石油化工产业产能过剩突出,进入相对低潮期。

近两年,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石油化工贸易逐渐活跃,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期,但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在世界贸易中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应该深入研究我国石油化工贸易产业,分析产业市场及经营战略对策,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不断将我国石油化工产业推向新发展。

二、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概况

1.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态势

我国石油化工产业通过六十多年的不断发展,形成了门类丰富且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完整工业体系,主要包括化学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石油加工及炼制业和化工设备制造业。据统计,截止2010年,现有产品6万余种,行业门类30多个,企业近4万家,工业总产值近7亿元,约占我国工业总产值的12%。

近年来,随着我国橡胶制品、专用化学品、化学采矿品和油墨涂料的需求不断增长,其中有些产品产业已超过基础原料产业比重,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结构明显优化,高附加值石油化工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2.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规模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是石油化工产品制造和消费的大国,能源产品需求量激增,相应的带动了石油化工下游化工产品的需求也非常旺盛,我国石油天然气进口连年大幅度增长,国家重点大宗石油产品产量和质量均已进入世界前列,石油化工产业规模空前。

尽管我国石油化工产业规模较之前有很大提高,但一体化程度仍有待提高,尤其是石油炼化板块,原油供应不足矛盾加深,而成品油供应能力明显过剩。国内大型炼油企业建设往往单纯追求炼油能力,而不重视石化产业的发展,形不成炼化一体化的产业,造成产能过剩。

三、石油化工贸易产业分析

1.我国石油化工贸易形势现状

我国石油化工进出口贸易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长足有效发展,石油化工进出口贸易额持续增长,石化进出口贸易初具雏形。石油化工产业结构也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过渡,石油化工企业规模效益不断提高,不少企业已计入国际市场。

但是,我国石化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逆差局面未能改变。随着进出口总额的增长,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未来还有上升的趋势。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石化产业劳动和资源密集型所占比重较大,产品价格和附加值低,在国际市场上属较低端产品,缺乏竞争力。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出口贸易受到影响出口下降,更是加剧了市场竞争的劣势。同时,与大型跨国公司技术、资金集中相比,我国石化行业生产分散,也造成了石油化工产品竞争力不足。

2.我国石油化工贸易进出口分析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石油化工产品价格剧烈波动,我国石化产品净进口贸易额首次大幅度下降。受到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贸易额增速放缓,进出口总额下降23%,其中进口同比下降22.5%,出口同比下降25%。石油化工产业贸易逆差1300亿美元,同比缩小 21%,是行业贸易逆差首次出现缩小。

与此同时,我国石油进口贸易持续增长,包括原油、成品油和液化天然气在内的石油进口量增幅达9%,达到2亿吨。目前,我国有千万吨级的炼油厂14座,规模和实力进一步增强,截止2010年原油年均一次加工能力达4.5亿吨,原油进口依赖程度高达50%。

据统计,我国石油化工年贸易逆差主要出现在合成树脂、有机化学原料两个子行业,贸易顺差主要出现在橡胶制品行业,甲醇、乙二醇、 PVC、化肥等被国外产品倾销严重,而国内则产能过剩而竞争激烈。

因此,我国石油化工贸易产业结构亟待优化。我国国内产品产能过剩、竞争激烈和国内需求旺盛的矛盾日益突出,石油化工部分产品与国际大公司相比竞争力低,造成外国产品倾销国内市场。

3.我国石油化工对外贸易对策

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应积极调整产品出口结构,鼓励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努力实现产品的质量效益,走科技创新的新路子。

首先,企业应当注重研究国际市场,研判国际市场和产品发展趋势,控制总量,保持供求平衡。同时,企业应当建立高素质的人才库,特别是外贸型的国际人才库会极大促进企业的发展后劲。

其次,政府应当积极引导石油化工企业集约化发展,集中资金、人力和财力壮大企业,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抢占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

第三,应当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外贸体制改革,进一步放开进出口权,让更多有竞争力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4.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经营战略选择

面对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现状,石油化工企业的经营战略选择尤为关键。首先,石化企业应不断夯实传统业务,做大做强优势产品业务,努力朝科技创新方向发展,并结合自身实际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贸易路子。其次,应当创新组织经济结构,找出符合石油化工贸易企业规律和特点的职能架构和机制,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第三,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建立企业核心价值,凝聚员工人心。最后,应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现代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信息量巨大,强大的信息系统可保持对市场灵敏的嗅觉,加强对市场的掌控。

四、结语

总之,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及贸易总体基本面较好,未来随着我国推进向拉动内需型经济结构的改革转变,石油化工产品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产能过剩问题有望得到解决。石油化工贸易企业自身也应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抓住自身发展机遇,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将我国石油化工贸易产业推向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乃言. 化工电子贸易的前途[J]. 国际化工信息,2001(1) .

石油进出口贸易篇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6BJY042)作者简介:

赵旭(1982-),女,山东淄博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石油战略管理:

董秀成(1964-),辽宁朝阳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博导、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能源战略与国际石油经济。

摘要:高油价改变了世界油气地缘政治,也促使各油气消费国不断调整油气进口策略。文章通过分析和借鉴各消费国油气进口策略的核心内容,结合中国油气进口贸易现存的弊端,制定了中国中长期油气进口贸易战略规划,同时提出了在现阶段高油价背景下,油气进口策略应以保障国家石油供应安全为目的,实施策略与保障策略多元并举的战略思路。

关键词:高油价;油气安奎;油气进口贸易;战略规划

中图分类号:F75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8)10-0010-04 收稿日期:2008-07-25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国内油气供应有限且短期内无法改观的现状,使国内的油气供需缺口越来越依赖进口。据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预测,2010年,中国石油需求将达3.2亿吨,届时进口量将达1.6亿吨。越来越高的油气进口依存度危及国家石油安全。基于我国石油与天然气进口贸易的现状,应该从战略角度进行中长期规划,进而维持国内油气进口贸易稳定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一、高油价下的油气地缘政治格局

近年来,国际原油价格不断攀升,高油价加剧了石油进口国对石油资源的争夺,使世界油气地缘政治图景不断发生变化。

欧佩克以石油争夺话语权谋求国家和地区的最大利益,非洲以丰富的石油资源吸引外资,中亚把石油作为争取国际合作的工具,俄罗斯则以石油为提升国际战略地位和发展国家经济的武器,因此目前形成了从北非的马格里布到波斯湾,从波斯湾到里海,再到俄罗斯西伯利亚和其远东地区巨大的“石油心脏地带”。随着世界能源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油气输运方式普遍单一的问题出现,世界油气地缘竞争从单纯以世界能源心脏地带为中心的角逐转向以世界能源心脏地带和世界能源运输中心并重的海陆双重角逐,表现为油气资源陆上获取权和海洋运输控制权相结合的均势发展(张文木,2005)。

二、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进口贸易策略分析

目前美国、日本和欧洲是除中国外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家和地区,2006年美国石油进口量占世界石油进口贸易总量的25.9%,日本占9.9%,欧洲占25.6%。印度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石油进口量也在不断增大。

美国时刻将油气进口战略提高到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9.11事件以后则更注重多元化,主要体现存”降低中东依赖,开发非洲能源,加大里海投资和增加美洲进口”四个方面。具体包括持续在中东增加军事影响以巩固在当地的控制权,在非洲通过能源外交和战略投资的方式争夺油气资源,加强对中亚“战略利益地区”的全方位渗透,时刻与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激烈角逐,同时增加了从美洲国家的油气进口量。

作为油气纯进口国,多元化一直是日本主导的油气贸易战略,包括与中东国家签订长期稳定供应协议,在中亚提出“里海石油战略”,向俄罗斯提出合作计划,同时把非洲提升到战略伙伴的高度。日本政府通过优惠政策和协调机制,从外交、技术和经济上支持日本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石油开发合作。同时,为了改善能源进口结构,日本公司努力通过相应投资项目获得参与天然气开采、加工和运输的权利,逐年增加天然气合同。

欧盟致力于建立运转良好的世界能源市场,从而解决其50%油气资源依赖进口的问题,《欧洲能源》和《能源共同体条约》是这方面努力的成果。欧盟同欧佩克国家积极开展政治对话,与俄罗斯建立了欧俄能源对话机制,也与美国、日本、中国和印度等主要能源消费国进行定期政策对话,注重发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能源机构等多边国际组织的作用,以多元化、多层次的能源外交,寻求稳定、合理和持续的能源供应。

印度近年来发展迅速,油气需求急剧增加,大部分依靠进口。印度的油气进口贸易策略强调政府支持,侧重能源外交,一方面石油部内专门设置外交分支机构,为印度所属各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在海外开展活动提供便利和进行政策性指导;另一方面通过全面外交策略尽力发展包括俄罗斯、巴基斯坦和缅甸等潜在的能源供应国或途经国间的关系。此外,印度拟建三条油气输送管道,构建周边油气供应网络。同时为解决“亚洲溢价”,印度倡议有关油气生产国与消费国建立区域性油气市场,确保油气稳定供应与合理供销。

三、中国油气进口贸易现状

中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石油进口量不断攀升,2003年首次突破亿吨大关,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将长期保持,即使油价持续高企,中长期内中国以原油为主的油气进口量会不断增大。图1显示了原油进口“价高量增”的趋势(田春荣,2006)。

中国油气贸易的特点集中体现在贸易结构,进口来源和贸易方式三个方面。在石油进口方面,原油比例不断上升,一直占总进口量的3/4以上,目前比例更高达80.1%。在天然气进口方面,近年来液化天然气(LNG)现货贸易大幅增加,占LNG贸易总量的比例从2002年的7.6%增加到2005年的12%。有关预测表明,2020年,国内天然气需求近半数将通过进口LNG和管道天然气来满足。中国目前石油进口严重依赖中东地区,且国家过于集中。2006年从沙特、安哥拉、伊朗、阿曼和苏丹5国的进口量占我国进口总量的56.1%(见图2)。油气贸易方式主要有一般贸易,进料加工贸易,来料加工贸易和保税仓储转口贸易等。中国油气进口方式比较单一,原油、油品及LNG均主要采用一般贸易方式。此外,石油进口中的份额油比重不足20%,现货采购达50%,且无充足储运设施,期货市场也仅仅开设燃料油期货,原油期货仍未启动。虽然中国已是国际石油市场的“战略买家”,但仍无定价权(徐飞、姜卓青,2006)。

因此,中国油气进口贸易目前主要存在供需矛盾突出,进口依存度高,贸易结构倾斜。进口来源集中,贸易方式单一,储备体系不完善,价格避险机制缺乏的问题。

四、中国油气进口贸易战略规划

中国油气供应安全的保障,面临各种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约束和多重地缘政治风险威胁。对中国来说,建立健全与新的全球能源安全观和全球贸易体系相适应、与可利用油气资源相配合的和谐油气进口贸易战略规划十分必要。

(一)未来油气进口贸易流向设计

中国油气进口贸易流向设计,应综合考虑油源、安全、经济效益等因素。总体设计西线、北线和南线三条路线。

首先,开辟中亚一里海油气通道。此举可降低对中东的油源依赖和对马六甲海峡的通道依赖,同时

可以使中国成为重要的油气途径国,能够将包括俄罗斯、土库曼斯士日等在内的其它里海国家的油气资源输送到尔亚,使中国处于联通油气供应国和消费同的“泛亚全球能源桥梁”枢纽的战略位置,从而提升中国在东亚能源格局中的地位。

其次,开辟中俄贸易北线。中俄合作存在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合作利益大于竞争因素。应从西北、东北两线油气管道建设人手,加快中俄天然气管道,中俄石油管道支线建设。在资源争夺上,中俄联盟符合中国油气供应安全的需要,有利于保持巾、俄、美三方均势,至于天然气贸易价格和石油管道支线环保等问题上的分歧,应利用中国市场在俄眼中的极端重要性这个弱点,争取在修建过程及未来的油气输送中占据主动。

最后,巩固探索南线通道。鉴于南线情况的复杂性,该流向要在长期巩固与中东和非洲贸易量以及马六甲运力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元方式。考虑开辟巴基斯坦至中国新疆喀什的公路、铁路石油运输线。谋求参与印度修建的横穿巴基斯坦的从伊朗至印度的石油运输管道等。

(二)油气进口贸易多元化保障策略

中国油气进口贸易多元化保障策略包含“四个多元化”,即进口来源多元化、贸易方式多元化、运输途径多元化和运输主体多元化(王家枢,2001)。

1 进口来源多元化。

世界油气资源储量充足但是分布不均的现状是多元化油气贸易策略应充分考虑的前提。根据对世界油气资源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中国油气进口来源多元化策略应坚持稳定中东,发展非洲,开拓中亚一俄罗斯,兼顾其它地区的思路。从资源潜质、经济效益、运输便利程度和油源进口分散要求各个角度综合考虑,中亚一俄罗斯地区是我国对外油气贸易极为重要且可行性较高的战略选择。

2 贸易方式多元化。

国际石油贸易主要有三种方式,即长期供货合同、份额油和现货期货贸易。中国油气贸易方式多元化策略应在巩固现有现货交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其他有效的贸易模式。长期供货合同能够保证获得油气资源的稳定性,我国石油公司可通过协商合作等方式获得。份额油是石油公司海外投资获取利益的方式,可以避免油价起伏带来的利益损失。期货交易可以降低交易者的价格风险,规避现货交易“买涨不买落”的问题。

3 运输途径多元化。

中国油气进口运输途径多元化策略应该在巩固海运的基础上,采取管道、铁路、公路并重,尔西南北四面并举。西线中哈石油管道建成后,可以争取中哈石油管道北线和俄罗斯连通,南线通过土库曼斯坦接入伊朗。东线泰纳线铺设后,俄方同意修建由斯科沃罗季诺至大庆的铁路支线。另外,中国应尽早开辟中缅石油运输线,并且密切关注克拉地峡运河工程,还应考虑开辟巴基斯坦至中国新疆喀什的公路、铁路石油运输线,以作为南部运输线的补充。条件成熟时,考虑修建自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至新疆喀什中巴石油管线,把来自波斯湾和北非的石油运往中尉新疆。考虑到海运的重要性,海运和海军能力的增强是中国保证海洋通道安全的硬保障。

4 运输主体多元化。

中国油气进口运输主体多元化现阶段主要是海运主体多元化,要减少国外船公司的承运比例,打造国内运输力量,把中国的船运公司培养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运输市场主体。

(三)油气进口配套保障策略(蔡希有,2007)

1 政策支持鼓励跨国经营。

作为获取海外稳定油气供给的另一种渠道,国家应加大对油气跨国经营的政策支持力度。可以制定《海外投资法》或《海外投资管理条例》保障石油公司跨国经营的需要。加快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和海外投资项目的备案制度,以避免各家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恶性竞争;对国内石油公司利用海外资源进口油气,免除进口配额和许可证,并简化进口手续,简化海外投资项目审批手续,放宽审批权限;对具有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等方面优势和具有境外投资成功经验的国家石油公司,给予较大的境外投资自主决策权;抓紧研究制定海外油气资源开发利用中长期战略和发展规划,并配套出台一系列鼓励石油石化企业加快开展跨国经营的相关政策,通过政策支持推进海外经营业务的发展。

2 外交支持加强全面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良好的政治意愿加良性的市场竞争方式是解决一切争端的出路。中国与世界主要油气区国家不存在妨碍发展经济合作的政治障碍,因此,中国应该在经济利益推动下,充分利用合理的市场竞争,积极开展与目标区域建立在相互信任和平等原则基础之上的包括能源合作在内的各项合作,同时不能忽略与外部大国建立双边或多边的石油信任和与IEA等国际能源组织的联系,特别是要平衡美国的对抗。在一些重要的能源项目实现和分享利益的合作,从最广的意义上讲,有利于深入能源合作和限制冲突发展。针对某些区域内博弈各方利益的尖锐对立,要冷静观察,掌握动态,善于利用各种矛盾。

3 逐步建立石油储备体系。

石油储备是稳定供求关系、平抑市场价格、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重要手段。依据中国目前的油气需求状况,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逐步建立完善的石油储备体系,提高国家应对石油供应中断和石油市场剧烈波动的能力。石油储备体系主要包括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鉴于战略石油储备主要用于应对石油供应中断,真正启动时机少和需要动用大量财政支出的特点,现阶段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的建立应该坚持量力而为的原则。而商业储备是为了应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变化,对市场起到调节和平衡作用,参与性更强,应该成为我国现阶段建立石油储备体系的主要内容,力争做到商业储备参与主体多元化、使用主体多元化、储备内容多元化。

4 增强影响国际油价的能力。

面对国际油价波动的威胁,增强中国对国际油价的影响是有效的措施。中国应该积极主动、循序渐进地参与国际石油期货交易。首先政府应该从政策层面鼓励和支持国内油气企业有分工地进入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一部分重点做套期保值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另一部分重点进行高抛低吸的投机性运作。其次,应该积极培育参与国际期货市场竞争的大型石油贸易公司和市场人才,研究国际期货市场的运作规则,制定国际期货市场操作的相应对策。同时按照“燃料油一成品油一原油”的发展思路加快建设国内石油期货市场,形成以中国为交割地的石油价格体系。

石油进出口贸易篇5

    由于能源对经济发展起着支撑作用,并且在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日益凸显出重要性,能源安全受到广泛关注。为了缓减对进口能源的依赖,也为了减轻对环境的压力,中国在能源品种多元化和节能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要从根本上改善中国的能源短缺状况并不是简单的事情,需要长期坚持。短期内石油和天然气部分依靠国际供应,是目前各个阶层人士的共识。因此,能源贸易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发挥较大作用,中国的能源对外依存状况不会得到根本改变。一是从内部来看,国内经济转型步履维艰,节能增效,进而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任重道远。这是基于目前中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节能技术以及节能理念决定的。首先,在经济结构层面,中国并未完成工业化进程,仍处于加速推进时期,由工业和建筑业组成的第二产业约占整个GDP的半壁江山。早在1978年,47.9%的GDP由第二产业创造,2011年,这一数字为46.6%,33年的时间里,第二产业占GDP份额仅下降1.3个百分点。其次,在产业结构层面,重化工业仍占较大比重。2011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为84.4万亿元,重工业贡献了其中的71.8%,达到60.7亿元。在42个分行业的工业产值统计中,20个重化工业部门(其中,6个矿采业,10个石油化工、医药、有色金属加工业,4个设备制造业)创造的工业产值占所有工业总产值的64.7%。再次,在产品结构层面,尽管全球经济形势低迷,但中国钢铁水泥产品仍在持续攀升。2011年,中国水泥、生铁、粗钢、钢材产量依次为20.9亿吨、6.4亿吨、6.9亿吨、8.9亿吨,较之2010年分别增长了11.5%、7.2%、7.5%、10.4%,钢材和水泥产量增速均超过经济增速。此外,节能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节能理念和生产生活习惯的培育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二是从外部看,国际形势多变,不确定性增加。首先,国际能源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由其引发的战争和冲突不断升级。从20世纪70年代的中东战争,到90年代的海湾战争,再到近年来的利比亚战争和叙利亚冲突,无不凸显能源对世界经济格局、政治、军事形势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能源对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所产生的重大冲击(张生玲,2011)。其次,美国得益于页岩革命初步实现了能源独立,其维护中东地区稳定的积极性降低,未来中国从该地区进口石油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的那样,“世界仍不安宁”,“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再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大幅攀升,较高的能耗引发的环境代价高昂,因能源开发利用不合理而造成的环境污染严重。种种约束显示中国必须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绿色转型,大力削减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这就要求经济增长过程中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约束,具体到能源行业,就是要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革命,大力提高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效率,尽可能使用非化石能源,提高清洁能源在国内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长期来看,绿色发展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要实现长期目标,需要短期措施与长期目标相结合,使经济持续、稳步发展。而中短期来看,能源贸易,尤其是能源进口贸易,在弥补国内能源需求缺口,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支撑国内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较大作用,应该得到足够重视。研究显示,未来中国化石能源的供求形势会日趋紧张,石油为最,天然气次之,煤炭相对乐观。(张生玲等,2011)一是中国石油资源的供求缺口会逐渐加大,石油进口贸易仍将持续快速发展。2015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会超过60%,达到62.89%,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增至69.5%,接近70%,石油对外依存度平均每年增加约2个百分点。二是中国天然气供求形势趋紧,天然气进口贸易骤增。天然气属于清洁能源,世界天然气贸易快速发展,正从区域性向全球发展。2011年中国天然气进口量达到31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激增为20.8%。未来将会继续持续这一趋势。三是中国煤炭进口贸易会有所发展。中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开发利用主要受环境约束。2009年,中国煤炭进出口出现历史性拐点,从煤炭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2011年,煤炭进口量1.82亿吨,对外依存度为4.5%。随着国内经济发展,煤炭贸易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二、进一步扩大能源贸易的思考

    “十二五”期间乃至2020年之前,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化石能源的瓶颈制约程度将进一步加大和加重。从国内能源需求以及能源结构来看,未来十年是能源消费增长的高峰,传统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无法得到根本转变。这就意味着,进一步扩大能源贸易,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中的能源资源,对于支撑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如何调整政策思路,扩大能源贸易,政府及能源相关部门对此应该高度重视。

    1.进一步放开原油和天然气进出口经营权

    进入21世纪,国内原油产量相对平稳,而需求量增长较快,原油进口数量逐年增加。2011年进口2.53亿吨,同比增加5.7%,出口240万吨,同比下降21%,原油对外依存度上升到55.16%,比2010年上升了1.5个百分点,进口的安全问题日益重要。石油进出口经营企业分为国营贸易经营企业和非国营贸易经营企业。资料显示,根据中国2001年入世承诺和不断发展市场的需要,除了原有的中化集团等4家企业为所有油品的国营贸易企业,2004年商务部赋予中海油进出口公司原油、成品油国营贸易进出口经营权,使拥有所有油品进口经营权的企业增加到5家。除此之外,截至2005年,商务部(原外经贸部)分时分批赋予了中石化国际事业公司、湖北天发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等19家企业拥有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经营权。天然气方面,2006年,商务部先后批准新奥燃气和中国燃气获得天然气等能源的进出口权,这两家企业由此成为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国有巨头之外拥有这一资质的民营公司。从2003年开始,国营贸易企业从事原油进口已经取消了配额限制,可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组织进口,并没有数量限制。非国营贸易进口原油则有一定配额,加入WTO后,中国逐年增加配额。尽管当前拥有非国营贸易原油进口资质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加,但新获资质的企业大多仍具有一定国营背景,而且即便民营企业拥有了进口非国营贸易原油的资质,依据相关政策,其进口原油并不能直接在国内市场流通,只能由中石油、中石化两家的炼厂负责加工,影响民营企业石油进口积极性。从目前看,能源产品可进一步放开进出口经营权,放宽配额,使更多有实力的企业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缓减国内能源消费日益增加的趋势,也将使国家能源国际化战略逐步深化,有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2.增“进”减“出”,保护性开采国内化石能源

    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尽管能源资源储量丰富,但仍不能满足国内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能源供求形势严峻。因此,国家要继续采取相关政策措施扩大能源及相关产品进口,限制出口,如利用减免关税、降低出口退税、加征出口关税等措施,缩减能源产业的出口贸易规模,优先满足国内需要。长期以来,中国对国内化石能源始终存在“有水快流”的开发倾向,盲目无序和过度开采现象严重。诚然,国内矿产资源的大量开发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能源保障,但由于传统化石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以及因能源过度开发造成的环境问题不断出现,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的确需要反思国内能源资源的传统开发模式,保护性开采国内化石能源,将其作为化解国际能源市场风险的调节力量,相机抉择,有序开发。

    3.抓住契机、采取多种方式

    加强与富油国的合作在美国能源供给高度依赖海外进口的年份里,其石油战略带有鲜明的军事化特征,力求牢牢控制世界石油市场,尤其是通过加强在中东的军事存在以及与传统盟友的结盟关系,维持了中东地区较为稳定的供应来源。美国40%左右的石油进口来自拉美国家,20%来自中东地区,并与几内亚湾国家、里海国家签订了多份投资协议。得益于页岩革命,美国初步实现了能源独立,势必会降低其对中东地区能源的依赖程度,或许这会对该地区稳定格局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但同时客观上也为中国加强与富油国的合作提供了契机。一直以来,富油国出于自身利益,以及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利益博弈格局,与中国的油气合作仍较为有限,这显然会大大束缚中国获得海外能源,尤其是石油资源的潜力。为了保障能源贸易持续顺利进行,中国需要抓住契机,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富油国的合作,除了中东地区国家以外,还要进一步加强与俄罗斯等周边资源潜力巨大的国家合作,力求获得更大份额的石油进口。在合作方式上可以多样化,既可以单独投标或联合大国际石油公司共同投标,也可以并购现成的外国能源公司,还可以收购地区性油气资产及其部分股权,最终目的都是要确保获得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提升国家能源安全,支撑国内经济发展。

    4.加强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能力和机制建设

    中国能源贸易主要体现为石油贸易,尤其是石油进口,中国能源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石油供应是否安全。如果有效发挥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作为能源贸易的缓冲器及其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功能,进一步加强能力和体制机制建设,则有利于进一步扩大能源贸易,提升能源安全。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为应对欧佩克的石油禁运,联手成立了国际能源署(IEA),要求成员国至少要储备相当于上年进口量60天的石油,美国、日本、德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均已超过100天的规模。自2003年起,中国开始启动第一期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计划,准备用15年的时间分三期来完成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各项建设。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石油储备中长期规划》,2020年以前,将陆续建设国家石油储备第二期、第三期项目,形成相当于100天石油净进口量的储备总规模,达到国际能源署规定的战略石油储备“基准”水平。2008年上半年,国际油价高位运行,国内没有及时释放石油储备,导致进口大量高价原油。此后,国际油价开始大幅回落,油价低位运行,我国也没有及时加大原油进口,增加原油储备。这意味着,若要提升能源安全,亟待扩大能源贸易,加强战略石油储备的能力和体制机制建设。

    5.充分发掘外交政策对能源贸易的促进作用

石油进出口贸易篇6

论文摘要:我国石油产业迫切需要战略性干预。考察战略性贸易政策应从经典的局部均衡前提假设转移到一般均衡的视野下进行。所有旨在促进我国石油产业发展和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贸易政策,都应立足于国家经济安全与整体国民福利的提高。选择战略性贸易政策工具,应充分考虑到石油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对其他诸多相关产业的正负面综合影响、政策组合因素,以及中国石油产业现行市场结构和现状、WTO议定书框架等其他约束条件。 论文关键词:石油产业 战略性贸易政策 经济安全 国民福利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政府通过实施合适的干预手段改变或维持不完全竞争企业的某种战略行为,使国际贸易朝着有利于本国获取最大限度利益的方向改进。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在当代国际贸易形势从自由贸易走向战略博弈的背景下,伴随市场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是新贸易理论演进的自然结果。一般而言,战略性贸易政策包括三个主要内容:战略进口政策、战略出口政策以及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政策。战略进口政策是指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一国政府通过对特定产业采取选择性的保护政策,达到从外国企业那里抽取垄断租金,保护本国企业市场或将外国企业逐出本国市场等目的,使本国获取最大限度的利益。战略出口政策是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一国政府通过研究、使用研究开发补贴和出口补贴等手段对本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进行干预,帮助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获取更多的利益。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政策模型的前提假设与传统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不同,更为贴近全球经济运行现实。其前提条件为寡头垄断、市场分割以及规模经济。 一 、我国石油产业迫切需要 政府的战略性干预 石油产业具有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客观条件,其市场结构属不完全竞争的寡头垄断市场,垄断形式以自然资源垄断和规模优势垄断为主,其核心业务领域进入门槛高,只有大型垄断性企业才能生存发展。石油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战略性产业,从其市场影响力、产业规模及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看,很少有其他产业能够与其相提并论,石油产业有众多纵向和旁侧关联产业群,其发展关乎国家整体安全。 我国石油产业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中国石油供应缺口严重,未来需求增长迅速,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逐年增加,在全球获取增量石油资源的难度正不断加大,其供应的稳定性关系到经济增长。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短缺将是突出矛盾,也将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在全球范围内,油气进口、石油服务和产品出口国际竞争激烈,中国企业的对手多是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的跨国企业。在石油上游领域,围绕油气资源的获取和石油版图的影响力,我国企业无论走到何处,跨国企业接踵而至,就地开展面对面的竞争,而这些外国企业的背后无一例外地有本国政府的力量在支持,这些支持或是补贴政策方面的,或是外交、政府间交流形式的,或是跨产业的利益交换,这些支持手段的背后都指向一个目标,各国政府通过战略性质的扶植和引导,增强本国企业对油气资源控制和获取能力,扩展本国油气来源,提高本国总体福利。 当前全球已进入高油价阶段,石油产业竞争将更加激烈。与国际石油产业巨头相比,中国石油产业在布局、规模、成本、技术、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距仍然存在。在石油产业的某些链条中,需改变结构相对单一、产品档次较低的局面,增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功能化、精细化和系列化产品。在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和装备制造等领域,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凭借技术、装备、人才、资金、品牌等优势,牢固地控制着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先发优势明显,中国企业想进入国际市场,必将与之发生竞争。 不可否认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实力壮大和进步,但鉴于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许多领域大多处于“跟跑者”或“斯塔克尔伯格追随者”角色的现状,需要政府战略性地引导本国石油企业通过参与国际竞争 ,在国际化运作中积累经验,实现“干中学”效应。 二、在国家经济安全视角下 审视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 从一般均衡角度考察,中国石油产业的发展与国内许多产业是正、负相关的,直接影响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基本模型、扩展模型和通常研究方式看,学者们常把目标产业作为唯一研究对象,产业内企业利润水平的提高,被认为国民整体福利的提高。而现实经济中,与石油产业密切相关的产业很多,石油产业的需求或产品,对其他产业来说,往往意味着影响其发展的要素资源和战略变量。一项应用于石油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工具,可能对其他产业的发展产生不易察觉的影响。石油产业巨无霸性质的产业规模及其无孔不入的影响力,决定了在现实中必须从一般均衡角度研究石油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石油供给波动对经济发展有非对称的影响。由于石油是许多产业生产和运行的要素资源,从供给角度看,石油产业对其他产业的运行安全的影响是非常不对称的,石油供给的短期过剩不会对这些产业的发展造成过多的扰动,而石油供给的短缺则会对这些产业乃至整个宏观经济产生多方面的冲击,往往通过引起价格扭曲和经济大幅波动而产生破坏性影响。 中国石油产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需要实现如下主要目标:获得来源稳定、价格合理、渠道多样、运输安全的石油资源,维护整个经济安全;提高国家对世界石油版图的影响力,增强在全球石油产业中的话语权;提高本国石油产业内服务、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在世界石油市场中的份额,通过产业的外延式发展提高国民福利;发挥产业带动和“外溢”作用,在走出去的同时带动其他产业共同走向国际市场。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制定应服从于国家“走出去”整体战略。要树立“泛石油产业贸易发展”的整体观念。尽量采取“泛战略性贸易政策工具”干预石油产业。 第一,在现实中放宽政策工具的定义和范围。补贴来源不一定抽取自公共基金,赋予补贴的形式也不一定局限于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税收返还等。补贴可以通过国家的政策调节,直接从本国其他产业输送,如:为在国外获取石油资源,政府可以把本国其他产业的局部福利视为补贴和筹码进行输送。补贴的形式可以更隐蔽,只要其抽取形式等同于公共基金,作用于石油产业,实施的效果等同于(进出口、研发、生产)补贴即可。如:政府主导的针对性文化交流、跨产业援建、策略性投标等补贴形式,并没有直接作用于石油目标产业,但其提升国民福利效果的路径却是指向石油产业的“利润转移”,并且容易避免对手国的非合作博弈。补贴可以是风险基金、低息贷款、特别捐助等各种形式。关税工具手段并不一定直接来自进出口关税环节,只要是由政府主导实施,目的在于促进本国石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实现利润转移,提升国民整体福利,而实施效果又等同于关税的贸易政策手段,都可作为关税政策工具。如:对企业征收环境特别费,颁布技术标准、政策性条例法规、行业门槛等。 第二,选择政策工具并评判实用性时,充分考虑“外部经济”下的整体正向效果。一项作用于石油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其产业内的福利效果可能产生外溢,会通过其他产业利润的提升而提高国民总体福利。如:政府可通过适当政策引导本 国企业参与国外风险区块开发、油气管道建设、石油工程技术项目中部分低收益项目的策略性投标。通过这些项目,石油产业本身可能所获收益不高,但如果政府确信或有把握通过项目的实施为其他产业带来稀缺资源,带动其他相关产业走出去,增加国内港口、运输等各种相关行业的利润,并使国民福利提高,则可以将之作为有效的政策工具使用。与此相反,如果实施一项有利于石油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会对其他产业或其他方面国民福利造成损害,则需要慎重实施。当前,为从一些主要产油国获取稳定的石油和中间化工原料,政府事实中在鼓励国内特大 型石油、石化企业与产油国的垄断企业合资建设大型石油化工基地,如果仅从石油产业内考察,这是一项成功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出让股权之后让度给合作伙伴的这部分利润,可以看作政府为进口石油资源所施加的补贴,换来的是成本适中、来源稳定的石油和原料资源,提升了本国福利水平。而从总体国民福利看,合资建厂隐含这样一个事实,大型石油化工基地向中国转移可能的负面潜在影响是,加剧土地、水等要素资源的短缺,造成经济扭曲,产生对植被、空气等环境的破坏,而这些影响可能是长期、持久、超乎原先评估和可控范围的。这种出于战略进口目的而引入外资进入其他目标产业,从而造成对整体福利负面影响的案例很多。因此,从石油产业战略进口角度看,出台战略贸易政策性质的举措要慎重,对不同情况要充分论证、慎重对待。 第三,加强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工具的选择、归类、甄别和整体福利效果评判。在制定中国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时,政府不仅要考虑石油产业,而且需要跨行业跨部门地研究、选择、归类、甄别各种政策工具和手段,尤其应当认真考虑整体福利效果评判。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研究前沿来看,国外研究比较超前全面,国内研究方兴未艾;从研究侧重看,理论、实证、行业内研究多、一般均衡条件下的研究少;从政府主导研究的力度和实践看,美国等发达国家领先、中国系统性研究少。围绕石油产业,中国政府需要协调跨行业、跨部门研究机构,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共同参加的联合机构和统计体系,尤其应加强改善整体福利、避免短视行为,纠正经济要素扭曲等方面的战略贸易政策的研究。 三、确保经济安全和整体福利的石油 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引导 石油产业贸易政策的最终目标服务于国家能源供应安全下的整体福利提高。中国近年在其他战略性产业的经验教训很多,如在铁矿石等基础原材料领域失去定价话语权后,为经济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应该看到,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不同于其他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关系到国家关键利益,要通盘考虑。政府在制定实施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与其他关键产业的联动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要与政治、外交、文化、其他相关产业的政策配套使用;要增强话语权和定价权。针对在中东市场亚洲国家获取原油成本比西方国家高出1~2美元/桶的歧视性价格——“亚洲溢价”,应在油气资源、石油中间品、产业技术、石油储运等方面与亚洲国家广泛开展合作,通过政府主导能源合作提高议价能力。 目前,决定世界石油定价的有两大集团,一个是通过金融市场形成定价机制的美欧集团,一个是通过调节石油供给来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欧佩克石油组织。中国的目标不仅是要增强话语权,还要成为定价中心。应逐步建立和上市自己的石油等品种的期货市场,形成我国自己的能源价格定价中心来影响国际价格,增强在国际市场中的话语权。要加强渠道控制,降低渠道可靠性变动造成的成本提升。通过战略进口政策对国内企业的引导,实现供应更加多元化。调整目前主要依赖中亚、中东等地的石油进口格局,缓解地缘政治危机引发的能源进口风险。要调整石油天然气消费结构。加强天然气供应和利用,缓解石油供应压力,强化需求管理,减少向外界的利润转移。面对居高不下的石油价格,应制定针对性的战略进口政策,降低石油进口依存度。如:加快国内石油勘探开采力度,选择性地增加国内开采量,开发具备开采价值的边际小油田,通过进口替代减少向外部的利润转移。 与石油产业正相关的产业主要为汽车、钢铁、航空、港口、陆上运输物流、信息、环保等产业。石油产业发展对上述产业的正向的促进作用表现为:本国石油产业贸易的改善、竞争力的提高和发展,直接增加了对这些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进一步促进其规模和收益水平的提升;直接增加了这些产业发展瓶颈资源的供给,降低了要素价格,避免了市场扭曲的冲击。 与石油产业负相关的产业主要为其他能源、以水资源、土地、草场等各种自然资源为要素的产业以及生产石化产品替代品的产业。石油产业发展对上述产业的负面作用表现在:与其中部分产业生产竞争性的替代品,争夺市场份额;与其中部分产业争夺水资源、土地等各种稀缺资源,扭曲这些产业的要素配比;破坏这些产业的发展环境,主要是自然 环境等,另外,环保管理不善等对公共利益的损害其实质是隐性损失了国民福利。 基于以上分析,为提高国民整体福利、促进相关产业协调发展,避免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产业局限性,应在如下方面加强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措施选择: 一是尽量避免与其他产业争夺稀缺要素。发展规模经济,避免在能源、原材料、自然资源等方面与其他产业发生不必要的争夺;关闭不规模、不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核心业务,避免在其他非核心业务层面与其他产业开展低水平竞争。 二是在“走出去”过程中发挥本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鼓励石油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发挥产业间的龙头带动做用,如“工程带产品、产品带服务”等;以大型石油装备制造基地、石化基地为依托,瞄准高附加值出口产品,建立产业带、精细化工业园,延伸产业链。建立对石油产业企业的奖励机制,鼓励其在“走出去”过程中,在外部市场加强与其他产业在信息、资源等方面的共享,共同拓展市场。 三是建立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预警机制。及时发现某些国际竞争对国内石油产业和国民福利的潜在危害,研究各种战略对策,并动态跟踪解决;加强石油产业进口保护,精选受保护的子产业,精心设置贸易政策工具,积极研究反倾销、报复性补贴等各种有效的贸易博弈工具;预防过度出口,及时发现国内石油企业间在国内外市场上无序价格竞争对福利的损害,及时制止与石油产业自身发展和其他产业发展有关的要素资源的流出,如成品油和急需石化原料的出口;避免过度补贴和补贴不足,避免石油企业依赖过度补贴在国际市场上与外国竞争对手开展低水平价格竞争;避免由于补贴不足,而放大本国石油企业在外部市场上的风险;避免服务和产品出口的巨额资金沉淀风险;避免并限制幼稚弱小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与强劲寡头竞争后的退出成本沉没,避免非核心业务在国际市场上的低效拓展;发挥政府、研究机构的作用,建立完善评价、分析体系,及时研究、分析、发现国内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对其他产业的负面影响。 四、其他约束条件下 我国石油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在对石油产业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各种政策工具进行比较分析时,政府要考虑解决石油产业规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政策工具效果的策略。当前环境下政府需要消除的不利行为主要有石油产业内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行政引起的价 格和市场失灵等。包括:对价格管制水平的重新研究、确定;鼓励核心业务整合;设立国内石油企业进入的行业门槛,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按国际标准加强企业管理,避免规模不经济的发生;加强产业结构研究,避免产业能力过剩和不足,降低GDP单位能耗的扭曲。 世贸总协定和中国加入WTO议定书框架对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应用也可能产生影响。现实中标准的关税和补贴工具可能较难施展,应全面分析WTO框架对我国石油产业贸易政策的实施的各种约束,分析在约束条件下政策的有效性。对在世贸总协定及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有关石油产业部分的内容应进一步解读,梳理出哪些是中国政府必须做到的,禁止条款有哪些;何种类型的政策措施会误入禁止条款或遭到竞争对手的起诉,何种类型的政策措施会引起竞争对手的报复,并形成两败俱伤的博弈;如何采取隐性补贴、文化交流、亲华人才培养、替代关税、环保和技术标准、反倾销等隐蔽而间接的手段,抽取“租金”并避免贸易报复;何种类型的政策措施会引起总体福利水平的降低。 总之,石油产业是当今推动全球经济发展权重极高的战略性产业,有众多纵向和旁侧关联的产业群,石油产业链条中的许多子产业具有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客观条件。我国石油产业迫切需要政府实施必要的战略性干预。实施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应该从一般均衡角度出发,从国家经济安全与国民整 体福利的视野研究制定政策工具,考察对其他相关产业可能产生的正负影响及综合效果,并尽量发挥对其他产业和整体福利的正向效果,避免政策制定中的短视行为。实施石油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应在开放的视角下灵活使用各种政策工具,尤其要积极研究与传统政策工具等效的“泛政策”、“准政策”工具,优化政策组合。由于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事关国家关键利益、产业联动、和谐发展,需要跨行业跨部门地研究、选择、归类、甄别各种政策工具和手段,考虑整体福利效果评判,需要政府在其中发挥更多能动性,避免石油产业争夺其他产业发展的稀缺要素资源,要在“走出去”过程中发挥本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尤其要建立、完善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预警机制。另外,应关注我国石油产业现行市场结构和现状、世贸总协定和中国加入WTO议定书框架等其他约束条件对中国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应用可能产生的不确定影响,避免政策与现实的脱节。

石油进出口贸易篇7

纵观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国际石油价格经常会随着全球贸易市场的变化而呈现出上下波动,并且这种现象的存在具有长期性特征。只不过由于石油资源总量的有限性和世界各大经济体对石油需求的长期性,石油从总体上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其价格总体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可以了解到,阶段性的国际油价暴跌现象并不符合常规的经济学规律,反而凸显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多数情况下都与客观经济规律产生冲突,而在这样的冲突中,潜在的风险就会产生。正常情况下,国际油价应该由国际市场自由决定,从供需角度来看,虽然短期内国际油价并不具备大幅上涨的条件,但总体价格应该趋于稳定,不应该有大幅下跌的趋势。即使受到国际油价周期波动的影响,价格在经历长期的高价之后会迎来一个短期的下跌时期,但由于油价暴跌缺乏内在动力,就算油价下跌也应该有一个大的限制,幅度和空间都不会太大。一般情况下,造成国际油价暴跌的原因有供应驱动、需求驱动等等,针对不同时期,国际油价暴跌的原因有所不同,国际油价的价格走势通常都难以预料,只能借助于一些预测机构的数据进行大致分析。笔者认为2014年~2015年发生的国际油价暴跌主要由以下原因导致:首先,国际石油供过于求现象的短期出现,奠定了国际油价暴跌的基础。一直以来,供求关系都是影响国际油价波动的重要因素,供过于求则石油价格短期下降,供不应求则石油价格明显上涨,这是市场规律的客观影响。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世界政治格局整体趋于平稳,区域间的冲突不少,但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战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球石油勘探、开采和贸易发展就比较快,能够提供的石油总量也有全面上升趋势,总体上呈现出供过于求的短期特征,给国际石油价格的下跌创造了条件。其次,美元价值波动冲击了国际石油市场,引发国际油价暴跌。当今世界,美国的强大影响力仍然长期存在,以美元、欧元为主的货币之争一直在激烈进行,这些金融领域的变化对石油市场的影响不可小觑。在货币斗争过程中,如果美元出现贬值,那么一些石油主产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就会通过石油涨价来获取相应报酬。反之,如果美元升值,国际油价就会出现下降趋势,这说明国际金融对国际油价的影响非常大。当前在美元与欧元的斗争中,美元在国际贸易中影响力较大,币值逐渐有了升值趋势,这就直接导致国际油价下降。可以说,在此次国际油价暴跌过程中,美国扮演着操纵者的角色,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压制俄罗斯,对俄罗斯实行经济制裁,强行打压卢布,降低俄罗斯的国际影响力。美国采取了金融斗争手段,带动整个国际石油市场展开激烈的油价竞争,其结果就导致国际油价暴跌,美元影响力得到巩固。最后,国际政治因素对国际油价造成巨大影响,推动了国际油价暴跌。目前国际油价暴跌是短期价格波动的结果,持续时间不会太长,只是国际政治因素对国际油价产生影响的结果,这种人为的干扰结果注定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在影响国际油价波动的众多因素中,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力十分明显,从历史上就可以看出,许多油价波动的案例背后,都有政治斗争事件的存在,例如,伊拉克战争、伊朗核问题以及美国的“9•11”事件等等,都对国际油价波动产生过影响。此外,一些经济大国,如美国、俄罗斯以及中国等,在进行一些重大政治决策之后,都有可能会对国际油价产生影响。2014年发生的国际油价暴跌现象,就是美国打击俄罗斯经济的结果,由于美国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它会采取多种措施来维护其权威地位。这一次,美国就选择通过打压国际油价来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目的就是为了减少俄罗斯石油出口的利润。

二、国际油价暴跌对国际贸易的后期影响

从短期来看,国际油价暴跌会让主要的石油进口国受益,实现短期经济增长;然而从长期来看,国际油价暴跌对国际贸易的后期影响大多都会带来消极负面伤害,极有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经济危机。也就是说,国际油价暴跌是一个充满风险挑战的博弈过程,参与其中的每一个经济体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以中国为例,由于我国是一个石油进口依赖度较高的国家,国际油价暴跌在短期内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从长期来看,这种不正常的油价暴跌最终很有可能导致油价长期攀升,给国内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正因为如此,更应该采取多种措施,以应对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因此,国际油价暴跌对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有着一定负面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只有到了后期才会被发觉。从整体来看,国际油价暴跌对国际贸易的后期影响主要体现在风险挑战方面,特别是对于那些主要的石油进口国,短期的国际油价暴跌很有可能给它们带来严重的经济危机。

(一)石油投机后期风险将会进一步加大

国际油价暴跌构成的另一个潜在威胁就是加大国内石油投机风险。由于投资者主要以盈利为目标,面对国际油价暴跌的局面,很容易产生石油投机的想法,先低价大量囤积石油,在国际油价抬高之后再高价卖出,赚取中间差价。从宏观视角来看,这种石油投机对经济稳定具有很大风险,国际油价的降低会增加石油期货市场上商业交易的频率,吸引大量投资者进行石油投机。在经过一段时间后,美国必然取消操纵措施,国际油价将会重新回到合理价位,如果这时候中国国内石油投机问题严重,那么国内石油的价格就会被炒高,这对油价稳定和经济发展都会带来极大危害。通常情况下,在供求关系没有发生重大变动的情况下,油市动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投机造成的。事实上,历史上多次油价上涨的出现,都有各国投资者投机的参与,客观助推了油价上涨。

(二)国际政治不稳定性将进一步增强

笔者认为,此轮国际油价暴跌主要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打击俄罗斯等石油出口国的利益,采用金融、政治等手段,进行的短期经济制裁策略,这种策略增加了国际政治不稳定性,使得美国与俄罗斯的关系越发恶化,形成了新一轮的大国博弈,军事冲突随时可能发生,一旦出现突发事件,那么我国的利益很容易受到损失,成为美国与俄罗斯政治斗争下的利益受损国。此类事件在世界历史上频繁出现,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都与石油价格波动有着紧密的联系,给各国造成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尽管从表面上看,当前国际油价暴跌是好事,然而可以预测的是,在不久的将来,一旦美国与俄罗斯的斗争实现和解,那么国际油价新一轮的攀升就会出现,如果没有及早准备好应对措施,很容易出现巨大损失。当世界范围内都采取措施刺激石油价格上涨时,石油需求大国将不得不承受高昂的油价,这对于世界经济发展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国际工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将会受阻

国际油价暴跌也会威胁到全球工业化的发展和经济增长,由于许多国家在参与国际石油贸易竞争过程中,长期缺乏预警监管机制,一旦当前的国际油价暴跌现象消失,高价石油时代将会重新出现,必须支付较高的石油购买费用,工业生产和大众生活的成本也会增高,加重人们生活的负担。当今社会,石油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大众的出行已经习惯用汽车充当代步工具,而汽车的燃料主要来源于石油,如果未来油价持续上升,那么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安全都会受到挑战,成为严重的现实问题。以中国为例,在石油价格的制定方面不具备话语权,在这种条件下就更需要采取预防应对措施,以应对国际石油贸易过程中的各种风险。纵观历史上主要大国发生的经济衰退,多数都和石油相关,一些依赖石油进口的国家始终没有经济发展的主导权,国际油价变化对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针对国际油价暴跌后期影响的对策

对于国际贸易中的各经济体而言,在追求国际油价暴跌所带来的利益之前,更应该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及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来弱化国际油价暴跌的后期影响,以实现稳步发展的目标。笔者认为,针对国际油价暴跌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期影响,国际贸易中的各经济主体可以尝试以下措施:

(一)完善石油安全储备制度,建立石油安全预警机制

按照博弈论的观点,国际石油贸易长期都处于博弈竞争状态,必须争取主导权,否则很容易给国家经济造成损失。因此,在面对国际石油贸易各种风险与挑战的过程中,良好的保障机制是关键。一方面,要完善石油安全储备制度,确保国内长期拥有一定量的石油储备,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另一方面,建立石油安全预警机制,通过预测尽可能地规避风险,帮助降低石油贸易风险,以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在建立预警机制的过程中,要鼓励相关管理决策者更多地进行实地调查,深入研究石油安全预警的理论、方法和制度,形成指标体系和预警模型,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开展预警工作,运用充分的数据材料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建立石油安全预警机制是确保石油安全和经济稳定的基础,同时也是提升我国石油贸易抗风险能力的关键。在国际石油贸易过程中,石油进口国一般都处于劣势地位,缺乏话语权,不能参与决定国际油价水平,甚至不能决定自身进口石油的总量,一切都受石油产出国的掌控。在这种条件下,如果没有相应的石油安全储备和安全预警机制,这些国家很容易就会在国际石油利益分配格局中丧失地位,成为全球石油博弈的失败国。为了确保我国不至于在国际竞争中失利,建立石油安全储备和安全预警机制已经势在必行,这是维护我国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需要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的现实情况,采取不同的应急方案,必要时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储备和预警管理机构,全面开展储备和预警工作。

(二)积极开展石油外交,加强石油进出口管制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石油进口大国,加强与主要石油产出国之间的合作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途径。而在国际石油贸易中,外交途径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石油外交策略。为实现我国长期具有石油供应的国际贸易目标,在石油外交策略中,需要作出一些努力,例如,石油外交首先要以满足国内石油供应需求为前提,然后再综合考虑地区差异、石油质量、运输成本等影响石油贸易的因素。在开展石油外交的过程中,还要兼顾国内石油产业的发展现状,对外贸易工作要符合国内能源需求,实现国内石油产业发展与国际石油贸易的紧密结合。在开展石油外交的同时,世界各国需要加强石油进出口管制。在国际石油贸易过程中,必要的管理制度必不可少,只有以友好石油外交为手段,兼顾石油进出口管制,才能真正做到软硬兼施,维护好国家在国际石油贸易中的合法权益,切实降低风险。如果仅仅是加强国际石油领域合作,那么风险的控制力就显得比较弱,而加强石油进出口管制就是很好的互补手段。也就是说,在石油贸易过程中,需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对石油贸易相关的进出口行为要进行严格监管,最大限度地避免违法操作行为。到目前为止,我国在石油监管方面还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其他多数发达国家都在完善石油进出口管制的相关法律法规,以维护本国石油贸易过程中的利益,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

(三)构建石油金融体系,提高石油贸易的抗风险能力

石油金融主要是指与石油贸易相关的金融活动,包括石油期货市场、石油基金、石油银行等等,总体来看,与石油贸易紧密相关的金融活动都可以称为石油金融。针对国外金融市场操控石油价格的现象,世界各国都需要构建必要的石油金融体系,以提高国际石油贸易过程中的抗风险能力。这是因为石油金融体系不仅能够变换资产存在的形态,还可以规避与跨国公司因石油资源而发生硬冲突,这种软性的竞争符合当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能够帮助提升石油贸易和金融市场水平,增强世界各国石油贸易抗风险能力。构建中国特色石油金融体系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通过完善石油期货市场,兴建石油银行等方式来开展。同时,国家也可以参与到石油金融体系中,通过税收、国债、拨款等手段影响石油金融市场,强化我国应对国际石油贸易风险的能力。

四、结语

总体来说,国际油价波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显而易见,特别是国际油价暴跌发生后,会给国际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国际贸易风险,每一个国家都应该高度重视国际油价暴跌对国际贸易的后期影响,以获得石油贸易竞争的胜利。国际油价暴跌受多种国际因素的影响,它的出现势必会对国际贸易过程中的多个方面产生影响,只有尽可能地采取措施,才能有效规避风险,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石油进出口贸易篇8

[关键词]我国石油贸易;现状分析;发展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0-0111-02

随着经济与资源全球化发展的深入,全球各个国家对石油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我国也不例外。我国石油对外贸易特别是原油进口在我国外贸体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而目前我国在石油的进出口贸易活动中努力使经济逐渐稳步地良性化发展,但是石油贸易的过程中也存在了一些问题,以下对我国目前石油贸易现状进行分析。

1 我国石油贸易现状分析

我国石油贸易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比较艰难的时期,石油工业从无到有,从完全依赖进口到自给自足、出口的增长、回落、急剧增长等几个起伏阶段。直到1993年,我国成为了石油净进口国家,又过了3年我国成为了原油净口国。直到10年前,我国的成品油进口总量破纪录达到了9739万吨,比上一年增长了接近40%,而后每年都以可喜的程度增长,直到2010年末阿门增长到4.5吨[1]。当前我国的石油贸易已经超过了日本,并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是我国储存的石油量毕竟有限,而且国内很多的油田产量已经逐渐下降,在新的勘探石油技术上也没有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使得近几年我国石油开发的产量增长受到限制,供求差距越来越大。

2 我国石油贸易存在的问题

2.1 石油供求差距增大,更加依赖进口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对石油的需求急速增加,但是受到各种原因的限制,我国石油的增长非常缓慢,供求关系严重。据相关资料显示[2],近十年来我国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大概10%,而石油的消费却接近6%,但是在年均增长率上却不到2%,缺口达到了4%以上。这些年我国石油的需求对进口的依存度逐渐上升,这种依赖性的产生,会导致我国在石油的使用方面容易受到国际上油价起伏的影响,掺杂了多种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的干扰。因此,要使得我国经济在增长的同时不受外界影响,就必须解决在石油上的供求问题。

2.2 石油进口来源集中,进口方式单一

我国的石油进口大多在非洲和中东地区,而且从长期的形势上看,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在能源方面对我国的牵制很大。在我国石油进口的中东地区,主要来自沙特、伊朗等国家,达到了近5000万吨,占据了进口的近40%[3],而且我国在进口石油的沿途中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这是重要的运输渠道,但是却集中了很多海盗,近些年抢劫船只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又给我国的石油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3 石油对外贸易隐患,安全问题频发

我国对石油资源的依赖性非常强,主要是因为石油除了可以保障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外,还是我国政治军事上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经过全球范围开启的能源革命以后,石油就取代了煤炭变成了世界能源使用作用第一位的资源,迅速在世界能源消费中上升了比重,并对世界能源消费的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改变,如今,石油仍然是最重要的能源。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为石油的原因全球就爆发了好几次世界性的能源危机。我国的经济还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这就决定了我国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将不断增加。

3 我国石油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3.1 提高石油内供能力,平衡供求关系

在解决我国石油缺口的问题上,提高石油的内供能力是第一步,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石油的生产能力,才能为我国经济的稳定迅速发展提供保障。所以需要采取以下措施:①尽量减少我国国内石油出口的比例;②多加鼓励中国的合资企业将原油往国内销售;③在国内勘探石油的工作上加大力度和技术上的支持;④延长与产油国石油贸易合作的时长和比例;⑤多参与国外的一些油田的投资开发等。此外,还要尽量控制我国在国内的石油使用量,使石油在能源中的消费速度得到控制,还可以通过税收的作用,调整石油的消费结构。

3.2 建立多元化的进口格局,以中东地区为主

我国采用石油引进多元化的方式,包括在进口方式以及运输方式上的多元化,可以有效避免国际风险下石油供应产生的问题。我国长期在石油的供应方面都与中东地区的石油盛产国家合作,并在合作伙伴中多协调欧洲、西非等进口原油国家的加入,积极开发南美市场和俄罗斯的原油市场,尽量打开远东市场。一方面要运用中东国家的石油资源解决国家的能源需求问题,同时还要充分考虑非洲、拉丁美洲等国家的石油补充,并将进口的贸易方式主要以长期的合同形式签订,尽量控制长期合同的总量在60%以上,从而使我国国内对石油的需求和获得保持足够的稳定性,并将采购作为重要的一项辅助手段。增加多国参与的石油贸易形式,将我国进口的石油在运输方式中以船运为主,充分利用大油港的优势,此外还可以更多的建立一些大型的油港,使25万吨级以上的油轮可以在此停靠,从而更好地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势。就当前的形势来说,我国与俄罗斯建立的输油输气管道等措施,也主要是考虑了这方面的原因。[4]

3.3 建立石油的储备机制,抵御国际经济和政治风险

目前,我国在世界范围内是第三大石油的消费国,但是我国的石油商业储备却只能供应两周多的时间,如果国际上的石油能源形势动荡,出现了供应中断的情况,那么我国在石油使用和需求方面的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多样化石油的储备模式建立任务非常紧迫,建立这种战略性的储备,既能够在紧急时刻解决国内石油使用和需求的问题,又能在关键的时候直接为我国的储备做准备。

3.4 改革国有石油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

要充分利用市场规律,发挥石油市场机制的功能,加快石油行业在机制形成过程中的价格改革,降低政府对石油价值的干预。必须将地域性的石油垄断打破,鼓励国内的石油企业在对方的区域内展开交流,开展业务,从而形成全方位的竞争模式和格局,激烈的竞争力有利于实力的提升,加强这些行业在监督管理方面的制度和机构。此外,加速对外开放进程,解决贸易和投资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将外资或是民营资本投入石油在勘探、开采、输送等领域的规定限制逐渐放宽,鼓励社会上更多的资本进入到石油天然气管网的建设工作当中,加强对管网设施市场价格的监管力度,防止产生垄断。

4 结 语

随着资源全球化的利用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对石油资源的需求都在以很高的速度增长,各国对石油资源的需求和竞争也更加激烈,石油的进出口贸易与我国经济稳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我国在处理这方面的问题上必须要了解到当前对石油需求量依赖性越来越强、进口方式单一、安全问题频发的现状,提高我国石油的内供能力,平衡供求关系,主要围绕中东地区的石油生产国建立多元化的石油进口格局。此外,还要加大力度改革国有的石油企业,增加国有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使我国的石油发展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参考文献:

[1]贺绮,贺冰清.我国石油贸易现状和对策研究[J].资源经济,2011,11(08):41-42.

[2]刘明.关于我国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J].山西能源与节能,2012,12(03):17-18.

[3]查道炯.从国际关系角度看中国的能源安全[J].国际经济评论,2011,13(06):28-32.

上一篇:贸易融资行为范文 下一篇: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