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解决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28 21:50:23

大学生创业解决方案

大学生创业解决方案篇1

一、案例教学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案例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管理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在20世纪20年代首创的。它是一种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和创新能力强的管理人才的教学方法,曾为美国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做出过重要的贡献。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概括来说就是以公共管理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通过对公共事务具体管理中的情景描述和问题分析,从而根据案例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并给学生提供一个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来解决实际政府管理中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对原理的理解、概念的巩固、知识的深化、方法的巧用。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实际行政管理工作的经验,将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置身于现实社会的环境之中,使其真正能让学生体验到行政管理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复杂局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有效决策能力、分析和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当然,这种能力的提高仅仅依靠老师的灌输式教学或填鸭式教学是难以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充分发挥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能够身临在社会现实般的学习环境中去自我体验,自我感受,自我陶冶,自我提升。

(二)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目前,我国管理类专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基本上可以概括为重定义、轻实践,重理论、轻方法,重传授、轻参与的“结构式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被称作为“黑板管理学”,导致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中出现了高分低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缺乏。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案例教学法是以尊重客观社会现实环境为前提,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对实际管理问题分析与解决之策的理性思考。用于行政管理的教学案例,内容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有些决策导向或问题式案例,可以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在这类案例教学中,学生者是主要参与者,即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认定与问题的解决之中。例如还有些评估性或描述性的案例,针对行政管理中已经作出的某个决策方案或管理行为,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加以分析和思考,作出自己的评判,使学生要么从案例中得到一些启发,要么对这个决策方案或管理行为作出改进。案例教学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之下,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独立的理性思考,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专业目标的实现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得到开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更重要的是,行政管理专业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启发之下,变被动为主动,老师由课堂主导变引导,这样可以大大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能够在一种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对行政管理现实案例的分析,更好地理解和消化行政管理理论、知识与方法,并且能够得到更为灵活和熟练地运用,从而较为完美地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目前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就目前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来看,仍处于推广阶段,无论是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还是人才培养模式都尚未成熟,离实现我国行政管理现代化、科学化、专业化目标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相对于国外行政管理专业教育发展迅速、成就显著的状况来说,还有相当的滞后性。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案例教学缺乏理论系统性的研究,尤其是对适合我国国情的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方法的缺乏探索与创新;二是案例教学的教材大都内容陈旧、严重老化,没有及时更新;三是案例的编写与整理缺乏统一性、系统性和全面性,不能适应新时期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实际需要。究其原因在于:1.在行政管理专业教育中对采用案例教学方法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2.对从事案例教学的师资队伍关心不够、支持不够、使用不当;3.担任案例教学的教师本身素质有所欠缺,尤其是缺乏丰富的实际行政管理工作经验的积累;4.案例采集渠道单一,教学案例实用性不强;5.部分学生已习惯于被动接受理论的讲授,对案例教学方式的这种教学方式还不太适应,因而缺乏主动参与的精神、密切配合的热情和勇于创新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开展,影响了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精心选择和编写案例

行政管理案例,是对行政管理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实践中特定事件的真实描述,这就决定了行政管理案例具有范围内容,广泛丰富等特点。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对行政管理案例的选择与编写要突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教学适用性。案例要具有教学的价值,即案例应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环节,每一个案例都是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之下能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与知识加以理解和分析的,而不能远离行政管理的实际需要,或是极大的超越了学生的知识范围。2.案例争论性。案例一定要能引起争论,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的一个最主要目标就在于能够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行政管理专业案例一定要能引起“冲突”,激发出不同的观点来思考和争论。3.案例启示性。行政管理专业案例要能对决策分析起启示作用。案例一般都是围绕决策问题来进行的,案例提出了行政管理人员或政策分析人员所面临的抉择困境,或者说必须要做出什么样的决定,但却不切实际的采取了什么行动或决策方案来告诉读者,进而需要迫使行政管理专业学生通过思考做出抉择。4.案例的创新性。行政管理专业案例要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新性。行政管理活动是一个动态活动过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行政管理的理论和规律也在不断发展,必须不断适应环境的需要进行理论创新。因此案例的选择除适用教学需要外,还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那些过时、陈旧的案例,只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当然,案例的内容即案例所描述和反映的管理情境必须是真实可信的,同时又是合乎情理、合乎逻辑的,而不能胡编乱造,以免使学生走入“误区”。

(二)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这包括教师与学生双方的课前准备。对教师来说,从事案例教学,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与理论功底,同时还需要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敏捷的思路,另外还必须掌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因此,老师在备课时,应对要讲解和分析的案例,事先对其时代背景、演变过程、内在矛盾及贯穿其中的主题思想了然于心,同时还要对案例所涉及的有关问题及分析、解决的思路作一番前瞻性的思索,以确保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胸有成竹”。对学生来说,学生首先要根据老师所布置的案例认真进行阅读,熟悉整个案例的主要内容;其次,要针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通过各种方式认真查阅相关资料,写出案例分析报告的提纲或大致思路,做好讨论发言前的准备,而对于那些不明白的问题,学生可以在学习小组内共同探讨,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只有教学双方都做好了充分准备,在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才能形成“互动式”、“研讨式”的教学气氛,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并鼓励他们对不同观点进行争论。实际上,一堂好的案例分析课就是一次小型的学术探讨、交流活动,任课老师应当善于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探求真知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探讨问题、科学分析问题和认真解决问题的治学态度。在案例讨论中遇到学生提出的一些与社会现实有关的敏感问题,教师也不应当回避,但在原则问题上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在具体问题分析上则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和方法,结合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对之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引导,以使其辨别真伪,鉴别善恶,坚持真理。如果遇到一些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任课老师应该对当今学术界相关流派的观点做一个相对详细地介绍,以便于引导学生加以分析和对比,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案例教学的重点不是在于能不能从中找到正确答案,而是在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同时能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和解决行政管理实际工作中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

(四)丰富教学形式

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在形式上除了采取以上“互动式”、“研讨式”等教学方式以外,还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管理决策模拟教学等多种形式,使得整个案例教学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收到实效。比如可播放一些行政管理与公共部门管理实际运作过程中进行计划、组织、决策、协调、沟通等活动的影像片段,以深化学生对行政管理过程的了解;又如可以进行“外语原版教材汉语讲授”或“外语讲授,汉语讨论”式的案例教学,扩大学生视野,接触国际前沿理论,同时还了解国外行政管理中一些先进的方法与经验。还可组织学生去当地政府机关参观、考察,针对所学案例中的一些问题去与政府部门有关人员进行交流、座谈,以丰富的感性经验,提升理性认识。也可利用计算机房进行行政管理模拟决策和公共政策模型的分析,从而锻炼学生正确决策、制定计划、科学协调的能力,提高其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方法与技巧等。此外,还可通过设置专题讲座的方式,聘请一些有行政管理经验丰富实践经验的政府官员和公共部门管理人员来校设讲座,面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共同对一些典型案例展开分析和讨论等。这样通过对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方法、方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改革,由文字型案例到多媒体型案例教学方式,由静态封闭的课堂讨论到动态开放的课内外交流,由课堂交流讨论到电脑设计仿真,由师生的双向沟通到公共管理团队的多向沟通,从而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化时代对高素质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锤炼作为未来行政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五)优化考核标准

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目标主要是通过案例的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技巧,为将来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因此其考核的标准应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笔者认为,行政管理专业案例的考试成绩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评定:1.分析能力。即对案例中所反映和描述的问题能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案例报告的撰写能做到逻辑严密,思路清晰,文字表达清楚、流畅。2.决策能力。即在对案例进行正确分析的基础上能拟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方案,考虑的因素比较周全,决策的依据有一定的说服力,所拟定的方案切实可行。3.创新能力。即想象力的丰富奔放,简洁的精辟与独到,洞察力的深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比较紧密,对所学原理、知识与方法运用娴熟,驾驭能力强。因此,案例考核评价的标准不应是“死”的,而应是“活”的,对行政管理案例应允许多解,但并不要求必须是唯一解。在对学生评分时,主要是看他案例分析的思路是否清晰严密,得出的结论是否前后呼应,看他在文字上的表述是否完整流畅,看他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层面上是否有所创新。当然,给学生考试用的案例不应是教材上现成的案例,而是通过老师搜集有关材料,结合公共管理工作的实际,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及考核标准,精心编写出来的,这也就避免了学生考前突击记案例、背笔记以应付考试的弊病,真正体现出了案例教学的宗旨和功能,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

四、结束语

我国的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也对行政管理干部队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要求我们必须根据现实挑战及未来需要,在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培养方式等方面结合地方体制特点大胆改革,勇于探索,锐意创新,做到能够真正服务于地方,打造地方特色的行政管理专业,从而提高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美]小劳伦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杨杜.哈佛学得到[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

[3]余凯成.管理案例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4]阮平南,吴菲菲.管理学科教学评价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1993(3).

[5]华雪倩,等.管理类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法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000(3).

[6]宋瑞霞.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案例教学模式创新———以许昌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18(13):113-115.

大学生创业解决方案篇2

关键词: 高职教育;创新能力;TRIZ理论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025-0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TRIZ是一种发明创造的科学方法,它将人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化, 并为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提供正确的探索方向[1]。TRIZ理论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引导创新的最佳工具[2],在高职教育中引入TRIZ理论,用TRIZ理论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应是高职创新教育中值得探索的途径。

1.TRIZ理论简介

TRIZ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俄文теории решения изобретательских задач 的英文音译Teoriya Resheniya Izobreatatelskikh Zadatch的缩写。它是前苏联根里奇.阿奇舒勒及其领导的一批研究人员,在分析研究世界各国250万件专利的基础上,提出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3]。该理论揭示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原理,提供了解决创新问题的系统、科学方法。

1.1TRIZ理论体系。TRIZ主要包括以下原理、方法和工具[3-5]:

1.1.1技术进化理论。TRIZ认为技术系统始终处于进化之中,矛盾的不断解决是进化的动力。创新的核心就是解决矛盾问题。TRIZ提出了进化法则,运用这些法则可以评价当前产品的技术状态,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开发富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1.1.2最终理想解。发明创造的理想状态是理想解。理想解是消除了所有有害作用,充分发挥有益作用的解决方案。TRIZ理论在解决问题之初,首先抛开各种客观限制条件,通过理想化来定义问题的最终理想解,避免传统创新方法中缺乏目标的弊端,提升创新的效率。

1.1.340个发明原理。阿奇舒勒等通过对上百万件发明专利的分析研究,提炼出了具有普遍用途的40个发明原理,这40个发明原理可以用来解决众多的发明问题。

1.1.4矛盾矩阵。为了将一个具体的问题转化为一个TRIZ的问题,阿奇舒勒总结出了工程领域常用的39个工程参数,并把这39个参数形成的技术矛盾和40个发明原理建立了对应关系,组成了一个39×39的矛盾矩阵。应用矛盾矩阵可以根据系统中产生矛盾的2个工程参数,直接查表找出化解该矛盾的发明原理。

1.1.5物理矛盾和四大分离原理。为了解决物理矛盾,TRIZ提出了物理矛盾的11条分离方法和四大分离原理。

1.1.6物--场模型分析和76个标准解。该模型分析是TRIZ中进行问题描述和分析的工具,用来建立与已经存在的系统或新技术系统问题相联系的功能模型。在物--场模型分析的基础上,TRIZ将各类相似问题的解决方法标准化、体系化,给出了76个标准解。在创新问题解决过程中,可根据物--场模型所描述的问题,查找到相应的一般解和标准解。

1.1.7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ARIZ是基于技术系统进化法则的一套完整问题解决的程序,是针对非标准问题而提出的一套解决算法。运用ARIZ可将非标准的、复杂的创新问题转化为标准问题,然后应用76个标准解法来予以解决。

1.1.8科学和技术知识效应库。很多创新方案是在特定工程领域应用了没有使用过的效应得到的。为帮助人们更好地应用本领域和跨领域知识解决创新问题,TRIZ创建了科学和技术知识效应库。

1.2TRIZ解决创新问题的一般流程

TRIZ理论的方法、原理和工具,为创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方法。TRIZ理论解决具体问题的一般流程(其过程如图1所示)是:

图1TRIZ解决问题的一般流程

这样应用TRIZ理论就可以把一个复杂的、不确定因素丛生的难解过程,转化为精确的科学运作过程。

2.TRIZ理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2.1TRIZ理论有利于树立创新有规可循的理念。

由于传统的创新方法过多依赖于人的心理因素,有很大的无序性、随机性和偶然性,致使"创新无规律可循"的思想根深蒂固,束缚了人们的创新意识。TRIZ理论的出现使得创新有规可循,打破了只有依靠灵感才能创造发明的传统观念。TRIZ理论的方法、工具使得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了可以系统传授的方法,为系统、规范、科学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方法和工具的支持。

2.2TRIZ理论有利于形成科学的创新思维。TRIZ理论完备的创新理论体系、原理、程序、分析工具和创新工具可帮助人们有效地控制创新的过程,将众多极端复杂的创新问题转化为相对简单的解决方法,把创新从漫无边际的发散性思维转到按程序步骤一步步逼近的逻辑性、规范化的解决方法上,实现解决创新问题的有序、快速和高效。

2.3TRIZ理论有利于提高创新水平。TRIZ理论描述和量化了人类在发明创造上的经验,建立了系统解决创新问题的一系列方法、工具。矛盾矩阵、40个发明原理、物――场模型分析、76个标准解、ARIZ等方法,就如同和科学家、发明家同桌对话。学习TRIZ理论,掌握TRIZ的方法、工具,就相当于实现了 "集千万发明家于一身",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熟练掌握TRIZ理论方法后,一两步就能快速得到创新方案,而不用再一味地等待令人难以驾驭的灵感和顿悟的降临[6]。

3.用TRIZ理论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

目前,国外许多高等院校把TRIZ理论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进行教学。在前苏联,甚至一些高中都开设了TRIZ课程,以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国内浙江大学等本科院校已开展了TRIZ理论的教学实践。高职院校中也有不少开始了TRIZ的教学探索。例如常州市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专门组建TRIZ理论教学团队.成立TRIZ理论教学研究中心进行TRIZ理论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7]。依托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开展《创新方法-TRIZ》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课题, 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应用TRIZ理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

3.1开展TRIZ理论讲座,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高职学生普遍创新意识不强,对自身的创新能力缺乏自信心,觉得创新对自己是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采用TRIZ理论讲座的方式,通过TRIZ理论的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TRIZ理论的40个发明原理通俗易懂,在讲座过程中主要通过日常生活的40个发明原理与创新的案例来启发学生从日常生活用品中找出发明的原理,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创新就在自己的周围,认识到创新并非"天才"的专利,创新是有规可循的,只要掌握创新的规律和方法,人人都可以创新,从而增强高职学生创新的自信心。

3.2开展TRIZ理论的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面向全院学生开设TRIZ公共选修课,在对创新感兴趣的学生中进行TRIZ理论的学习和训练。教学内容选择: TRIZ是高度综合的创新理论,内容相当丰富,在高职中面面俱到的讲授这些理论和方法,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必须根据高职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内容进行教学。高职毕业生主要面临的创新活动是解决生产、服务中的矛盾问题,以及技术革新等。在TRIZ理论中解决这类创新问题主要采用40个创新原理。因此,我们把40个发明原理、矛盾矩阵作为重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以案例为主线,把TRIZ理论、方法贯穿在案例中,通过具体形象的创新案例分析和大量实际案例的训练,使学生能够较容易地理解TRIZ的基本理论,熟悉TRIZ的创新流程,掌握TRIZ的40个创新原理和矛盾矩阵等原理工具的运用,从而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在日常教学中融入TRIZ理论,培养学生创新习惯。日常教学,教师可把TRIZ理论融入到专业课程内容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思维方式和创新习惯。比如在授课中,可结合专业,列举一些TRIZ中与专业有关的创新例子,并提出一些案例让学生在课堂及课后应用TRIZ理论进行思考、讨论;在讲到某些解决方案时,可运用TRIZ理论的发明原理,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多种解决方案等等。例如我们在进行三维造型的教学时,运用TRIZ理论的分割、组合、多维性等创新原理来组合和分割特征,从而构成功能、结构不同的零件,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造型方法的理解,而且解题的思路也得到了扩展。通过这些方式使学生养成应用TRIZ创新方法、原理的习惯,当自身遇到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时,就能够有意识地运用TRIZ理论的创新思维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4在实践中运用TRIZ理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得到提高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经。为此在实践教学中,我们注重指导和鼓励学生大胆运用TRIZ方法去发现问题,用40个发明原理等去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毕业设计中,指导学生应用TRIZ方法和工具进行设计分析,方案设计。在学生课外创新实践以及各项竞赛活动中,引导学生应用TRIZ理论与方法进行创新实践等,取得了一定效果。所指导学生在2012、2013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中,多项获一、二等奖;在 "中南地区港澳特区第四届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中获二等奖。

3.5 用TRIZ进行创新教育应注意的问题。首先对TRIZ理论要有正确认识。尽管TRIZ理论被誉为创新的"点金术",但这"点金术"是以创新者坚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知识积累为基础的,并非掌握了TRIZ理论的方法、工具就能够进行创新。故创新能力的培养依然必须以牢固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宽广的知识积累为基础。此外应注重教师对TRIZ理论的学习掌握。TRIZ理论是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引入国内时间不长,大部分教师对该理论了解不多,对教师进行TRIZ理论的培训十分必要。只有在教师掌握了TRIZ理论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运用TRIZ理论开展相关的创新教育活动。

4.结束语

TRIZ理论为创新思维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方法,为创新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工具。在高职创新教育中引入TRIZ理论,对克服思维定势,培养科学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用TRIZ理论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可通过TRIZ理论讲座、开展TRIZ教学、在日常教学中融入TRIZ理论、在实践中应用TRIZ等途径进行。参考文献:

[1]侯圣智,牛占文.TRIZ理论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9:30-32

[2]运用TRIZ理论提高农科大学生创新能力[J]. 高等农业教育,2009, (5): 86-89

[3]檀润华.创新设计--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4]赵新军.技术创新理论(TRIZ)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5]杨青亮.发明是这样诞生的-TRIZ理论全接触[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6]张武城.技术创新方法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7]颜惠庚,曹叔亮.TRIZ理论: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9,(10):95-96.

作者简介:

大学生创业解决方案篇3

关键词:众包模式;问题解决者;创造力;激励措施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004-04

引言

随着我国创新发展进入快车道,“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成为聚资源,调结构,促发展的新引擎。2015年国务院的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意见,强调了大众创新创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如今,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众包模式正以难以预估的势头激发着市场创新的潜能和活力。市场经济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让“群体智慧”能够释放出更大力量。从宜家的创意征集大赛到小米的品牌虚拟社区,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逐渐突破创新边界,将内部创新难题“外包”给社会大众,以获得创意化的解决方案,实现价值共创。相比国外的众包发展,我国更早地提出了以“威客”为问题解决者的众包概念,一品威客、猪八戒等中国较早的众包网站均有超过1 000万的注册网民,并创造出超过100亿的交易量。但不能不看到,与庞大的网民数量相比,问题解决者的创造力水平则呈现出较大的差异。相关案例表明,由于问题解决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许多创意任务的参与热情并不高,多数提交的作品在新颖性和实用性上难以实现平衡,难以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由此看出,必须激发问题解决者的创造力,提高创新成果质量,才能创造社会智慧财富。笔者将从问题解决者参与动机的视角进行分析,探索其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和激励措施。

一、众包模式下问题解决者的创造力现状

(一)众包模式及其特征

Howe(2006)提出众包概念,将之理解为一种新型的劳动力关系,即企业将以往从属于雇员的职能通过公开召标外包给非特定的大众,利用空闲时间创造内容、解决问题。Daren(2008)认为,众包是一种牟际酵络群体的问题解决方案寻求新路径的商业模式。我国学者魏栓成和邬适融(2010)指出,众包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企业自上而下的创新模式,让不同背景、不同专业化程度的消费者群体通过互联网平台向企业提供丰富的解决方案,以“草根力量”挖掘新的商业契机。卫垌圻等(2015)将众包模式作为一种在开放式环境中集成分散式资源和信息,协同解决科学问题的新的科研合作形态。根据学者的界定,本文将众包模式理解为,由企业对外征集创新方案的任务,非特定的问题解决者通过互联网平台接受并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帮助企业实现开放式创新的商业模式。众包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1.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大众创造

互联网技术的更新加速了知识的对外扩散和知识的共享,也为众包模式提供了更多资源整合的渠道和机会。消费者不再受限于获取被动地接受信息和产品,而是通过各类应用平台将知识转变为创造资源,通过制作视频、图片、设计、网络文案等创作成果展示自我才华和共享兴趣爱好。众包模式就是利用网络用户巨大的创造力,提供企业内部难以实现的创新思路和新的解决方案,颠覆生产者对产品创新的“专属权”,将来源于市场的知识流经过企业创新机制的整合、运用,以更满足市场需求,重新回归到市场中。

2.以终端市场为合作方的开放式创新

开放式创新是企业面对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的快速变化,打破组织边界和“闭门造车”的观念,与供应链成员结成战略伙伴,将外部资源纳入企业创新。在众包模式中,问题解决者来自终端市场,多数是技术掌握着或业余爱好者。Jeppesen和Lakhani(2009)指出,在参与科学问题探索的社会大众中,绝大多数问题解决者身处不同行业,具有跨学科的知识幅度和多渠道的创造资源,但这种知识边缘性有利于接包方通过运用相似领域或跨领域的知识,提出更高效、更新颖的方案。

3.短期性、多样化的大众交易

众包模式属于一种以知识创造为交换价值的商业交易:企业利用大致智慧获得创新源,并愿意为这种知识创造支付一定的酬劳。与用户创新不同,交易双方不一定存在品牌忠诚的维系,问题解决者的参与受到来自外部的奖金、地位、职业发展和来自内部的兴趣、胜任力、成就感等利得的激励。同时,这种商业交易以任务到任务完成为一个周期,具有短期性。此外,众包模式的交易形式多样化,例如,在众包网站上就有悬赏制、多赏制等竞标形式和个体合作、团队合作等形式。

(二)问题解决者的创造力界定及现状

Guilford(1957)认为,创造力是一个人所具有的个体特质和认知能力,广泛运用于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创新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已并被证实对于提升工作绩效和创新产出都有重要的作用。创造力主要从新颖性和有用性两个维度进行划分评价(Amabile,等,2005)。Bechtoldt(2010)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流畅性、适应性和可塑性等评价维度,从不同角度反映创造力水平。

众包模式的创造力可以理解为问题解决者通过运用相关知识、技能,产出具备新颖性和实用性的方案。与专业人员的创新相比,问题解决者的创造力具有独特的优势。Vanhaverbeke(2010)认为,领先用户对产品创新和消费体验具有更强的参与意愿,他们与企业之间不断的互动使其对新产品、新需求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其创造力相比一般消费者而言具有更大的商业价值。Franke(2014)对三组不同知识领域的人进行创造力测试,发现知识的类比性――具有一定相关性,但研究对象不同的知识――会降低参与者产出创意的有用性,但能促进参与者创造出更具新颖性的成果。由此看来,众包模式使同一个问题产生了多种解决视角,有利于企业从问题解决者的众多创造性方案中寻找到难以从企业内部获得的新创意。但同时,与内部专业人员产出的成果相比,大多数问题解决者并未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和实践,其创造的方案往往缺乏商业化,难以产生实际的使用价值。

二、众包模式下问题解决者的造力形成研究模型及其作用机制

Amabile(1983)最早提出了创造力形成理论(Componential model of creativity),并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的认同。该模型表示,创造力主要受到三股力量的交互影响:与目标领域相关的技术知识、与创造力相关的技能和任务动机。

本文在该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问题解决者的创造过程。创造力是创造过程的行为结果,而创造行为则与参与动机、个体差异、任务情境等因素相关。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构建了问题解决者创造力形成的研究框架(图1)。

该模型强调了3点。

1.问题解决者创造力形成于创造动机到创造行为的全过程

参与动机是解释了人们为什么会进行创造。对于大众智慧型的众包任务,问题解决者的参与动机主要分为经济需求、成就感、职业发展等外部动机,和兴趣、胜任感、自主性等内部动机(冯小亮和黄敏学,2013)。个体差异和任务情境影响了人对待创造过程的认知态度。例如,在个体差异上,具备创造性人格、积极情绪、开放性经历等特性的人会投入更高的创造热情,事物的探索和尝鲜的意愿更强烈;对于任务情境来说,人的创造行为和态度可能与任务的期限、赏金、难度、趣味性等因素相关,较长的任务期限和较高的任务趣味性会促进参与者的探索和学习行为,让创造力更强。

2.创造过程是问题解决者采取不同策略,搜索和运用知识的行为

Chiu和Kwan(2010)认为,创造过程是创造性知识的编辑、筛选和接受的过程。创造力生成理论将创造过程分为知识生成和知识探索两种行为。本文根据问题解决者采取的不同策略,将创造过程分为知识利用和知识探索。前者是指对现有知识和优势的利用及深入挖掘,后者是指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新方法的尝试。不同的问题解决者在知识利用和知识探索的上各有策略,从而产生不同的创造力结果。如兴趣、自主性等内部动机会促进知识探索,创造出更具新颖性的成果,而经济动机则会增加对现有优势的挖掘,避免探索带来的风险,创造出能满足发包方需求的成果。

3.问题解决者的专业知识和创造性能力在创造的过程与结果之间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Amabile的创造力构成模型强调了专业知识和创造性技能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不可分离的创造资源,也是独立于心理需求层面的要素。专业知识和创造性能力分别反映了知识的范围和知识显、隐性程度的转换能力。当问题解决者具备专业知识时,不同的知识策略都会增强成果有用性;创造性能力则会增强创造过程对成果新颖性的影响。

三、众包模式下问题解决者的创造力激励措施

众包作为实现企业开放式创新的新模式,为大众人才和精英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台。承包任务的问题解决者是参与众包创新的主体,对于企业通过外部路径获得优质的创新成果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只有不断激励问题解决者,提高其创造力,才能让众包模式发挥创新的价值。本文根据创造力形成的研究模型,提出以下三项意见。

(一)内外兼备、双管齐下

创造力既是创造过程的行为结果,也是参与者心理需求的力量。从问题解决者的心理需求层面看,多数的众包任务采取的是悬赏型,就是只要提交的方案被发包方采纳,就能获得奖金,这种策略放大了问题解决者的经济动机,从而导致模仿行为的滥伐,创造成果被商业产品化,缺乏独特感。而真正能激发人探索热情的内部动机往往被压制,甚至忽视。同时,创造力的新颖性和有用性同时具备,才能为企业带来实际的创新价值,这就要求在创造过程上共同发挥知识利用和知识探索的优势,如同人的双腿,缺少一个就无法顺利前进。

因此,任务发包方必须在采取奖金激励的同时,重视激发问题解决者的内部动机,让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产生交互影响、知识利用和知识探索同步进行。问题解决者不仅从创造过程中获得经济上的奖励,同时也能感受创造的乐趣和成就感,享受并积极投入到知识挖掘和探索的过程中。

(二)任务属性的针对性和分块化实施

任务本身的设计对于引导和激励问题解决者的创造过程非常重要。任务属性和任务分配直接关系到参与者对任务的理解和认知。任务属性的针对性是指任务本身所具有的复杂程度、专业程度、趣味程度等属性要与所任务目标相一致。对于以创意征集为目的的众包活动,任务的趣味性,如新奇的话题、图案、样本等,更激发问题解决者兴趣和好奇心;对于以科技研发为目的的众包活动,任务的复杂性和专业性能激励问题解决者对研究对象和相关知识的探索和挖掘。

分块化实施是指将众包任务根据不同的属性分成小块子任务,这种分块化也是促进任务针对性的表现。如果对过于复杂的任务采取悬赏制,往往会降低问题解决者的自我效能感,进而降低创造力。分块化实施避免了因创造时间过短、创造性知识不足产生的“弊端”,体现了众包模式“集众智”的优势,有效激发问题解决者创造热情,提出更加具有新颖性的方案。

(三) 选对人、练好人、引导人

从问题解决者的参与动机和众包任务设计上改进激励方式是短期内针对性地提升问题解决者的创造力,解决的是企业内部的燃眉之急,而企业要实现开放式创新的持久性,必须强化对问题解决者的选择、互动和培养。

“选对人”就是充分筛选利用合适的人才。众包模式的参与主体是非特定的社会大众,这里的“非特定”并非无界定,而是选择符合目标的个体,或优秀的团队和不同的知识领域。无界定的众包会导致企业投入成本的增加和平均创造力的降低,优秀的团队和不同的知识领域可以促进知识信息间的交流,提升创造力的整体水平。

“练好人”就是企业与问题解决者之间应该保持积极的互动,使企业内部知识和市场信息相互流动。企业通过虚拟社区中向外传播创意和发展前沿,增进问题解决者对企业与市场的认知,使之通过任务学习新的知识,从实践中获得经验和能力,从而锻炼问题解决者在企业内部问题上的判断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和创造力。

“引导人”就是企业主动与问题解决者在价值观、角色扮演、思维方式、目标导向等方面保持契合,引导问题解决者在创造过程中发挥有效的创造力,少走“弯路”。不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其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方式都会对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众包模式的创造需要符合一定标准,包括积极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的发散或内敛、符合企业文化要求和任务目的的创造性人格等,这些特质往往是任务所隐藏的信息,需要企业通过任务宣传、官方网站等平台以案例、图片、文案、案例样本等形式引导问题解决者对众包任务的认知方向和理解方式,提高问题解决者与企业的契合度,不仅能帮助企业建立选人、练人的标准,也能增强双方的信任感和问题解决者对企业的品牌认同感,从而留住人才,保持企业创新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冯小亮,黄敏学.众包模式中问题解决者参与动机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258(4):25-34.

[2] 魏栓成,邬适融.众包产生、发展以及构建众包商业模式所应遵循的路径[J].上海管理科学,2010,32(1):55-58.

[3] l垌圻,等.科研众包――科研合作的新模式[J].科学管理研究,2015,33(2):16-19.

[4] Amabile T.M.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A Componential Conceptualization [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3,47(3):253-271.

[5] Amabile T.M.Affect and Creativity at Work[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5,50(3):367-403.

[6] Bechtoldt,M.N.,De Dreu,C.K.W.,Nijstad,B.A.,et al..Motivated information processing,social tuning,and group creativity[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2010,99(4):622-637.

[7] Brabham D.C.Moving the crowd at Istockphoto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rowd and motivations for participation a crowd-sourcing

application[J].First Monday,2008,13(6):75-90.

[8] Chiu C.Y.,Kwan L.Culture and creativity:a process model[J].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10,6(3):447-461.

[9] Corte V.D.,Gaudio G.D.,Iavazzi E.New marketing frontiers:crowdsourcing.Theoretical hints and empirical evidences[J].Referred

Electronic Conference Proceeding,2013,28:445-460.

[10] Franke N.,Poetz M.K.,Schreier M.Integrating Problem Solvers from Analogous Markets in New Product Ideation[J].Management

Science,2014,60(4):1063-1081.

[11] Guilford,J.P..Creative abilities in the arts.Psychological review,1957,64,(2):110-118.

[12] Howe J.The Rise of Crowdsourcing[J].Wired Magazine,2006,14,(6):1-4.

[13] Jeppensen L.B.,Lakhani K.R.Marginality and Problem-Solving Effectiveness in Broadcast Search[J].Organization Science,2013,

21,(5):1016-1033.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owdsourcing pattern has,to participate in the Crowdsourcing task problem solver as the research subject,the study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problem solver and the results of the creative process,constructs the model of problem solving creativity formation. At the same time,to improve problem solving the creation quality,conformity package the design of the task level and packet level talent management and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incentive measures to enhance the creativity of the problem solver,for enterprises to understand and apply the Crowdsourcing mode to maintain long-term competitive advantage to provide advice and inspiration.

大学生创业解决方案篇4

关键词:新疆支柱产业;共性技术问题;创新方法模式;企业技术推广;产业进步;产业升级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32-0001-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5.32.001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是指能够在多个行业或领域广泛应用,并对整个产业或多个产业产生最大影响和“瓶颈”制约的技术。产业共性技术在产业技术体系构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产业技术的进步与升级发挥着基础支撑作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其研究难度大、周期长,特别是在基础材料、关键工艺、核心元部件、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方面,而这方面的工作长期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由于地处西北,辖区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及战略支柱性产业普遍存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自主创新动力不足、核心竞争力弱等问题。

在项目《应用创新方法解决新疆战略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的资助下,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产学研用联动机制,集聚国内优秀的行业专家、创新方法专家,面向我区五大支柱产业征集到的技术难题进行筛选,解决一批共性关键技术问题,突破产业“技术瓶颈”,并构建产品技术路线图谱,提升企业对产品布局规划和前瞻性能力,从而将创新方法模式推广应用到我区支柱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解决和产品技术发展路线设计中,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支柱产业的升级和结构调整提供技术动力。

1 新疆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模式

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模式成果以国家科技部创新方法专项项目为依托,从新疆的石油化工产业、煤化工产业、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业等产业中遴选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研究和建立了新疆技术创新方法应用的模式,即“三阶段、五步走”的实施途径。“三阶段”指的是引入产学研单位、科技型企业典型试点、战略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突破的三个阶段。其中在关键共性技术突破阶段,凝练了产学研团队构建、难题征集与筛选、难题解决、方案优化、跟踪(方案验证及转化)五个环节;五步骤指的是“方法引进平台建设企业试点推进组织产品验证”的五个步骤,其中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是应用模式研究的核心。

1.1 团队组建与技术问题的征集筛选

对新疆五大战略支柱产业技术问题进行调研及需求征集,形成技术问题池。首先需要对技术系统范围的界定、技术系统功能的描述,提出各个产业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为做好技术难题征集,确保征集到的技术难题具有行业代表性,项目组联合新疆自治区“火炬”计划办公室,面向我区五大支柱行业领域的企业、科研院所。经过前后4个多月的努力,共征集技术难题217项。

在开展技术难题征集活动的同时,项目组面向我区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了行业专家征集活动,重点围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煤化工、新能源、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的技术专家,为组建新疆支柱产业共性难题解决咨询专家组集聚了一批技术力量。征集到的技术专家63名。在行业技术问题征集和行业专家组建的基础上,项目组制定了针对不同产业技术难题,制定了共性问题筛选方案,组织成立了由相关行业专家、TRIZ理论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组织召开专家咨询会,采用德尔菲法对技术问题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归纳与筛选,运用KE进行统计分析,由此筛选出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通过问题筛选,共筛选出五大行业关键技术问题80个,筛选出关键共性技术问题15个。

图1

1.2 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的攻关

组建由行业专家、TRIZ专家、技术问题提出人组成的专家咨询组,参照TRIZ一般解题模式,制定共性问题的解决模式,并将模式、流程和方法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具体技术难题的解决。TRIZ问题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说已经是一个具有抽象普遍性的问题,而共性问题模型的构建需要应用更具抽象性和普遍适用性的建模方法,才可以通过该共性问题的解决指导同领域围绕该核心技术点的具体问题甚至其他领域的类似问题进行解决。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依靠于技术系统进化的规律来指出解决问题的方向,其一般解题模式为:对一个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凝练,形成问题模型;然后应用TRIZ工具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和攻克,从而获得解决方案模型;最后将解决方案模型进行落地实例化,得到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

图2 技术矛盾解题模式及流程

项目实施过程中,对五大支柱行业筛选出的15个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进行分阶段的创新方法应用咨询,结合参加过创新方法培训的科研人员和行业领域的资深专家的优势,通过系统分析、问题分解和难题转化,运用创新方法,最终得到备选解决方案。与此同时,通过创新方法在不同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中的应用,综合考虑创新方法应用特点、不同行业创新实践活动特点等各个因素,梳理出带有一定普适性的结题模式。通过应用创新方法对筛选出的五大支柱行业15个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进行解决,共得到创新方案163个。

1.3 方案优化

对应用创新方法形成的所有方案进行评价,找到在企业现有条件下切实可行的最终理想方案。常用的方法包括S曲线、层次分析法AHP、决策分析等。

1.4 方案验证及转化

为使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和其创新方案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项目组对15个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进行了查新,对所产生的163个创新方案进行了企业验证。首先,我们选取了34个创新方案到12家进行了转化成产品和成果的验证。其验证路径为:验证创新方案说明验证企业确定企业实地检验验证报告样机报告(图片、图纸)知识产权证明(专利证明、经济效益证明)等;其次,对15个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委托中国科学院新疆科技查新咨询中心、新疆国际信息检索咨询中心等查新机构进行了技术查新,确定15个问题中有国内首创8项、疆内首创7项。

2 新疆创新方法与技术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

2.1 创新平台建设的调研

为做好地州创新平台搭建工作,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项目组先后赴乌鲁木齐、巴州、克拉玛依、昌吉、吐鲁番、和田、克州、阿克苏、喀什九个地区进行创新平台建设的基础条件调研,走访了部分企业,就当地科技创新的需求情况、人才情况、基础条件、企业创新需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了解,同时对当地进行了创新方法知识的宣贯。2012年4月18日,项目组联合新疆创新方法与技术推进生产力促进中心、新疆科技干部培训中心又下发了《关于建设新疆创新方法应用综合服务网络平台的通知》;截至2012年6月,项目组收到19家单位的申报,并对申报单位和企业的条件和设施进行了分析和调研。经过调研,拟定在乌鲁木齐、巴州、克拉玛依、昌吉、吐鲁番、和田、克州、阿克苏、喀什九个地区的地州科技局、生产力促进中心和试点企业搭建创新方法服务平台。

2.2 新疆创新方法应用服务平台的设计

针对新疆各地区、各企业的创新需求,结合任务目标,项目组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由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和创新助手两大平台集成,由远程技术创新方法培训、技术咨询、视频答疑、信息录播五大模块构建的“新疆技术创新方法培训、咨询远程视频服务平台”,并依托地州科技局、地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地州行业性明显的企业作为平台搭建的合作单位。

2.3 相关地州、企业创新服务平台的搭建

2012年底至2013年,中心会同平台搭建单位,完成了乌鲁木齐、昌吉、巴州、库尔勒、克拉玛依等地区相关单位、企业的平台搭建工作,各平台引入了创新辅助设计软件,配置了相关基础设施和设备,并培训了部分平台应用人员。与此同时,各平台将在今后和即将建成的新疆协同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中形成区域协同的共享创新服务平台

3 创新方法工作成果及技术转化情况

新疆创新方法与技术推进生产力促进中心针对在新疆84家企业提出的190项技术难题,项目组通过创新方法培训、咨询、创新辅助设计软件支持,共产生创新方案1541个,共产生专利意向244个,已申请专利77个,其中发明专利10个,实用新型专利67个,已授权43项。这些创新方案在各个企业陆续得到应用,产生了较好的成效,为企业带来6000多万元经济效益。例如:新疆厚拾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带来的“对马鹿椎骨加工设备的改进”的技术问题,通过创新方法培训、咨询,共产生创新方案19项,专利意向4项。在后续工作中,该企业选取了合适的创新方案进行了实际应用,对生产流程进行了优化。通过应用,将马鹿椎骨的加工效率提高了40%,加工生产时间缩短,节约直接人工成本每年约25万元。在解决的190项技术难题所形成的1541个创新方案中,有11家企业运用创新方案形成了30多项企业的成果或产品,其中石油化工行业8项、装备制造业5项、煤化工与新材料2项、新能源6项、农产品深加工9项,产生直接及间接经济效益达6000多万元,促进了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方案转化为产品。

4 结语

创新方法能够解决行业技术难题,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未来的推广应用也必将更加广泛和深入。通过项目实施,在我区不同产业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筛选与解决,探索和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成功经验,为今后树立行业示范、进行大规模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本文提出的创新方法模式在进行企业服务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受到了企业、高校的普遍认可,并获得自治区科技成果鉴定。为了使得该成果发挥更大经济社会效益,将其应用于支柱产业共性技术问题解决技术图谱构建,推广内容主要依托前期模式研究中产业共性技术突破的成果以及在整个创新方法推广应用过程中积累的方法、经验、平台、团队和企业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贵生,李纪珍,等.国家创新系统中发展共性技术的对策研究报告[R].国家科技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分课题之一,1999.

[2] 李纪珍.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体系研究[D].清华大学,2001.

[3] 李纪珍.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体系[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4] 李纪珍.产业共性技术发展的政府作用研究[J].技术经济,2005,(10).

[5] 刘子玲,吕永波,任锦鸾,等.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复杂性机理研究[J].科研管理,2007,28(3).

大学生创业解决方案篇5

笔者认为,目前“西方经济学”教学活动中主要存在如下不足:第一,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需要运用大量的原理、图表、公式和模型来解释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导致大学生对于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形势热点的关注不足。因此,不能充分激发和调动其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造成其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最终使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果不甚理想。第二,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忽视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西方经济学”课程学习过程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表现为老师教理论、学生学理论、考试考理论。经济学的学习贵在应用,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根基。第三,课程教学内容和手段不够丰富。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偏爱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案例讲解偏少,同时能够将案例教学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更少,大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无法体验经济学学习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更奢谈提高和培养其创新创业意识。

二、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在案例教学法的引入过程中,遵循“创新创业案例解读—经济学理论学习与消化吸收—经济学理论应用”的课堂讲授模式,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不仅仅是停留在了解与识记层面,而是内化和升华为自己的认知认同与灵活应用,可以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的经济现象和进行创新创业决策。在具体实施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案例教学法时,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种组织形式:

1.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有机结合

“西方经济学”的课程教学一般是安排在大学课程的前两年,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和阅历有限。此时“西方经济学”课程讲授中的案例导入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案例讲授像一座桥梁,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学习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可以极大提高大学生对这门课程实用性和趣味性的认识,同时在案例讲解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比如,在介绍微观经济学的弹性理论时,“谷贱伤农”就可以作为一个案例。在大学生阅读案例过程中,让其思考如下问题:(1)为什么农产品丰收了,农民的收入反而减少?请结合弹性理论解释这种现象。(2)有哪些办法解决这种现象?(3)政府对农产品的保护价格(或支持价格)有什么利弊?(4)是否所有的农产品都是缺乏价格弹性的?若未来自己创业进行农产品经营,你会选择什么样的农产品?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搜集信息,再进行讨论交流,这样不仅会加深对弹性理论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政府行为和企业经营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为自己日后可能的创业行为奠定了较为扎实的理论认识根基。

2.密切结合目前经济社会热点讨论

教师在讲授完某一章(或某一节)内容后,可以引入与该理论有密切关联的经济社会热点问题,让大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或辩论),教师最后进行总结。例如,在讲到宏观经济政策的时候,可以结合我国2010年住房限购令的实际情况,让大学生分析:(1)住房限购令出台的原因以及该政策对经济活动中房地产行业发展和个人的影响;(2)讨论总结住房限购令对抑制炒房行为的有效性以及该政策的利弊;(3)探讨是否有比限购政策更有效的确保房地产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4)若你需要购房,你将怎么解决政策“壁垒”?(5)若你是房地产开发商,你会选择此时买地吗?当然还可以结合其他宏观经济问题,比如住房限购令对就业和消费有哪些影响等,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经济学课程的主观能动性,极大地调动和活跃课堂气氛,让其积极和兴趣盎然地参与课堂教学,而不是被动听课,形成良好的课堂参与和学习氛围。同时,通过大家的讨论(或辩论),也锻炼和提高了大学生们面对实际问题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课后作业布置,让大学生动手搜集实际案例并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解释

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经济学。由于课堂学习时间有限,为加深和强化大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应该重视课后作业布置。比如,在学习成本理论知识时,为了让大学生掌握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在决策中的不同作用,而非仅仅囿于成本概念本身,应鼓励和引导大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到实例并结合课堂学习加以说明。比如,有的大学生通过课后搜集案例,介绍了“河北航空公司推打折机票策略,实现淡季不淡”。该案例加深大学生对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在企业短期运行和长期运行决策时作用的认识,同时他们也理解了航空公司实施打折机票策略的合理性。此外,大学生在课后的这一思考潜在地提升了他们日后运营和管理企业的能力。再如,在讲授完效用理论之后,可以让大学生自己举例说明“价格反映商品的边际效用而非总效用”这个结论,让大学生通过课后查阅资料深刻理解创新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认识到在消费者“喜新厌旧”的消费心理下,精心选择创新或差异化产品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创业的成败这一道理。总之,课后作业布置深化了大学生对课堂所学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为他们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较为坚实的智慧资本。

4.高度重视案例教学中学生的课前小组讨论

鉴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前的小组案例分析和讨论成为案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有的案例课堂临时阅读需要花费较多时间。若无事先的充分阅读,大学生在缺乏实际工作生活经验和充分讨论交流的前提下无法深刻透彻理解案例的内容。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提前1-2周发放课堂教学案例,同时配以案例教学的学习目的、需要思考和讨论的若干问题等相关说明,并尽可能推荐相关参考资料,方便学生查阅。一般来说,由于学生之间认知和社会生活阅历不尽相同,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就会有不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每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捕获到不同的知识信息,这不但增加了自己的阅历,同时还可能迸发不同的灵感火花。其次,小组学习讨论提炼总结的成果,通过小组代表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其他同学的积极问答参与,产生更大范围和不同程度的头脑激荡。最后,各小组在结合其他同学和老师观点的基础上完成案例分析报告。通过上述完整的案例学习过程,将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同时锻炼了团队协作精神、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写作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案例学习讨论过程中拓宽了大学生们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认知视野,提升了他们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

三、应用基于创新创业的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关键环节

1.案例的选择要与大学生的理解程度相结合

西方经济学理论产生有其特定的假设和历史文化背景,与我国现实的经济社会情况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应尽可能多的选择中国的案例。选择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更易被大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也有利于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进行启发。同时,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应结合理论知识,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选择,让大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以便于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善于运用新型教学方式以促使理论知识和案例较为完美地结合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根据所讲授章节的理论知识与选择的案例材料,合理灵活确定在一个完整授课时间内两者之间的时间分配。教师可以通过“慕课”这一新型的教学方式,让大学生对本章节理论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结合课前案例导读,让其对所讲授的概念和原理等理论知识有更深入更具体的理解和掌握。在大学生对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案例引导大学生进行讨论与辩论,并注意控制案例讨论进程和最后的案例总结。通过上述过程,理论学习和案例教学便较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3.综合利用声像并茂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开展案例教学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所讲授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综合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近期以来新闻媒体报道的与本次授课相关的网站视频、图表、图像、文字等创新创业项目,使“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变得更加形象生动,贴近现实,从而提高大学生对经济学学习中“处处都是经济学”的认识,不断刺激和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案例讨论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

大学生创业解决方案篇6

[关键词]技术创新;风险评价;层次分析法;逼近于理想解的排序方法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2.025

[中图分类号]F4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2-0055-03

1 引言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成功的技术创新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技术创新是企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技术创新活动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并且具有较大风险。在技术创新活动中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且存在失败的可能性。对于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对创新项目的风险的识别与正确的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对技术创新活动中对创新项目风险的预测并对风险较大的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可以降低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风险。因此,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市场环境等内外部相关因素进行评价技术创新风险,对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许多学者对技术创新的风险评价问题进行了研究,如尹作亮(2011)[1]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提出风险评价的42个因素指标,并阐述了风险指标的含义。黄福宁(2009)[2]在建立系列技术创新投融资风险指标体系基础上,建立了前馈反向传播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司春林(2008)[3]对复杂产品创新风险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风险综合评估模型。汪新凡(2007)[4]建立了一种基于联系数的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模型,该评价模型可以通过计算得到项目总指标的综合评价联系数主值就可以确定该项目的风险评价等级,还可以对多个项目进行排序,并且可以利用五元联系数表示风险的高低程度。

技术创新项目的风险评价是多因素综合评价问题,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TheAnalysisHierarchyProcess,AHP)得到各指标的权重,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TechniqueforOrderPresencebySimilarityIdealSolution,TOPSIS)对各技术创新项目风险进行综合评价,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2 TOPSIS方法基本原理

2.1 TOPSIS方法基本思想

TOPSIS是一种多目标,多属性决策方法,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5-8]。TOPSIS利用基于标准化后的原始数据矩阵,找出各方案的正理想解方案和负理想解方案,获得某一方案与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间的距离,从而得出方案的最优方案的接近程度,最后根据相对贴近度的大小对各方案进行排序。其中正理想解是最优方案,是一个方案集中并不存在的虚拟的最佳方案;负理想解是最劣方案,虚拟最差方案,每个属性都是方案中的最差的值。

2.2 TOPSIS方法计算步骤

(1)建立标准化决策矩阵。

(2)建立加权的标准化矩阵,可以由层次分析法得到各指标权重Wi。

Vij=Wi×Yij(i=1,2,3,…,m;j=1,2,3,…,n)(2)

(3)利用加权的决策矩阵确定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V+和V-。

(4)计算各方案的正负理想解的欧氏距离(EuclideanDistance)。

(5)计算相对贴近度。

根据相对贴近度Ci由小到大排列方案的优劣次序,得出最佳的方案。

3 案例分析

为了解决企业技术创新项目风险评价的问题,采用对企业的5个技术创新项目的风险进行评价,选择出风险较小的项目。建立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各指标的权重Wi,采用TOPSIS方法对各方案进行综合评价。

3.1 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技术创新项目存在的风险主要是创新主体在创新过程中内/外部各种不确定因素,创新项目的难度,导致创新有不可预期的结果或创新失败,使创新主体遭受各种损失的可能性。本文从创新主体的内部及外部环境的特点,根据相关的资料和专家讨论,得到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AHP方法得到各指标的局部权重和全局权重,如表1所示。

3.2 TOPSIS综合评价

对各方案的各项指标进行测定,初始值如表2所示。根据TOPSIS的工作步骤,采用MATLAB工具进行计算,得到各项目的正理想解、负理想解、欧氏距离以及最终贴近度值如表3所示。

采用AHP和TOPSIS方法对5个技术创新项目的风险评价进行综合评价,排序结果是C4>C1>C2>C3>C5,项目4是最优结果,将结果提供给企业作为决策的依据。

4 结论

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投资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而技术创新项目的选择是多目标,多属性决策,受到各种不确定风险的影响。本文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并采用AHP方法得到各指标的权重,以及TOPSIS方法对各技术创新项目进行综合分析,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可靠的决策依据,从案例中验证了TOPSIS方法的有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尹作亮.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10):78-81.

[2]黄福宁.技术创新投融资风险状态的识别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9(4):100-103.

[3]段秉乾,司春林.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产品创新风险评估模型[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7):1002-1005.

[4]汪新凡.基于联系数的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模型及应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2):97-102.

[5]吴强.AHP模型在企业技术创新项目风险评价中的应用[J].工业技术经济,2010,29(8):112-117.

[6]王东生.基于TOPSIS法的制造企业节能方案选择[J].轻工科技,2012,5(5):141-142.

[7]郭伟,白丹,单飞.ANP/TOPSIS应用于制造企业供应商选择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1(1):147-150.

大学生创业解决方案篇7

    关键词:中国企业;方案营销;优势;制约因素 

    1 方案营销的涵义及优势

    1.1 方案营销的涵义

    方案营销是指:“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发现消费者多种相关需求,企业从顾客的眼光、思想、利益来分析顾客的要求,并向顾客提供有形产品、服务和信息的一种组合方案,是企业提供给顾客的用以解决问题,创造更高价值的一揽子工具”。

    简单地说,方案营销就是站在顾客的角度看问题,帮助顾客解决问题,以丰富顾客价值为核心开展营销,以系统的解决方案来赢得消费者。它关注消费者的行为变化趋向,制定品牌战略和营销战略,因此,所谓“解决方案”不只是以产品来满足顾客需求,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产品+全方位的服务”,而是在顾客的参与下,根据顾客的需要,设计符合顾客特殊要求的超越产品功能利益的个性化服务整合体。它强调了顾客的参与性,将消费者纳入到营销过程中,通过消费者的参与沟通,创造出对消费者来说最具有价值的产品、服务和信息的组合,从而形成消费者和企业间建立长久联系和相互依赖。因此,方案营销就是帮助顾客发现需求、创造需求,并根据顾客的需求设计、提供相应的一揽子商品。它指导了顾客整个价值链都向下游延伸,整个方案营销贯穿于顾客使用产品和服务的整个过程,而不仅仅停留在购买这个层次上。

    1.2 方案营销的优势

    (1)方案营销使顾客的让渡价值最大化。它丰富了顾客的价值,花同样多的钱,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这无疑是消费者更想得到的。在以前,企业总是试图说服顾客相信他们事先设计好的产品或服务,而方案营销却打破了这种模式。在方案营销的模式下,企业不仅要提供一个“产品十服务十信息”的组合体,而且要锁定消费者,根据消费者需求调整计划、产品和服务,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这样使顾客与企业建立一种长期的利益关系,使顾客与企业成了新的共同体。

    (2)方案营销从生产、制造、出售和售后服务都是从消费者的需求来入手的。企业和顾客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以顾客的需求为起点,搜集更多、更深的顾客信息来重新设计业务,然后量身订做,将产品的实体、服务和信息融合起来,作为个性化的方案向顾客出售。这样丰富了顾客的价值,进一步培养了消费者的“忠诚度”,这样就对企业的再生产和企业品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3)方案营销能进一步创造需求,扩展了产品的附加值。方案营销使企业从产品的提供者变为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它以产品组合代替了单一的产品,进一步拓展消费者需求的深度和宽度。这将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也会使企业朝着更强更大的方向发展。

    随着消费者需求更加挑剔,企业必须以新的目光重新审视消费者,不断对他们进行定位和细分,不断去改善与消费者的沟通方式。被称为“营销之父”的菲利浦?科特勒说:“赢得和保持顾客的关键是比竞争对手更好的理解顾客的需求和购买进程,以及向他们提供更多价值”。方案营销正是符合了这一思想,以顾客的整体需求为中心,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使每个顾客都能得到自己满意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使顾客成为企业的“上帝”。

    

    2 中国企业实施方案营销的优势和制约因素

    解决方案营销在当今欧美高新技术行业极为流行,在中国也逐步为中国企业所接受。那么“方案营销”是否适应中国企业的发展呢?实际上,中国企业实施方案营销有其独特的优势。

    2.1 中国企业实施方案营销的优势

    (1)中国企业更了解中国人的消费思维和消费习惯。着名的经济学家刘光明说:“没有文化涵养的营销是没有生命力的,它最终会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中国企业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这样就能很好的抓住消费者的需求心理,强化方案创意,设计出最适合中国消费者的营销方案,使消费者需求和厂商的生产能更好的衔接。

    (2)中国企业拥有外国企业没有的独特资源。如人脉资源、文化资源、心理优势、民族自豪感等。它可以更好调动起全社会的资源,为己所用,可以更好的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设计出最符合中国人标准的营销方案。使消费者使用商品时,能够获得一种自豪感,而非仅仅停留在商品的表面。

    (3)中国企业拥有较为稳定的顾客群。中国企业在本地成长壮大,使得企业拥有大量较为忠诚的顾客群,这些顾客群都是企业十几年培养出来的忠诚顾客,如果本土企业能设计出优秀的营销方案,使消费者真正得到实惠,从中受益,那么,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中国本土企业就会在“与狼共舞”的竞争中占有更多的优势。

    2.2 方案营销在中国实施的制约因素 

    当然,方案营销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目前而言,还有许多不利的因素制约着方案营销的发展。

    (1)方案营销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资源,进行社会分析,市场调研,营销分析等等,但方案营销收益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在发展中战略眼光很浮浅,他们更多的看重的是眼前的利益。因此,很多企业都是有很好的想法,但实施起来却有相当大的难度。

    (2)关于方案营销的理论知识太少,这样就使得方案营销在实施过程中缺少“软环境”。现在国内出版市场很热,可想寻找一本关于方案营销的书就非常困难,由于缺乏理论作指导,必然会影响方案营销的整体发展。

    (3)专业人才的缺乏同样是制约方案营销的又一难题。目前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我国由于方案营销刚刚兴起,中国企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人才培训和使用机制,还缺乏大量的具有很高决策力的高层方案营销的决策者。营销人才的缺乏将是中国企业实施方案营销最大的软肋。

    3 方案营销在中国企业的实践及努力的方向

    3.1 方案营销在中国企业的应用

    2006年,《电脑商报》举办了以“方案增值,协作共赢”为主题的全国中小企业方案营销论坛,为客户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和服务是这次会议的主题。这次论坛体现了方案营销不仅仅是针对消费者,还要针对渠道商、商的观点,这无疑也是方案营销的创新点。这个论坛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使方案营销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可见,中国的中小企业已经意识到方案营销的重要性,并不断进行着创新和发展。

    作为中国民族企业的骄傲——中国“海尔”率先实施了方案营销,值得广大企业学习和借签。海尔笔记本在2005年就实施了方案营销这一模式:海尔与中国联通联合推出超值套餐:凡购买海尔笔记本即可获得价值2000元联通CDMA网卡一张,另加2400元的一年不限流量的无线上网费用。这种将不同行业的各种产品和服务整合在一起销售的模式,使本来一款14000元的笔记本电脑,经过“方案营销”后就变成了“6500元的笔记本电脑+价值2000元的网卡+2400元的上网费用”。也就是说:“用户在购买海尔笔记本同时,将得到海尔在企业信息化投入方面的个性化增值服务”,获得了一个普遍需求的解决方案。2006年,海尔公司又推出了“一站解决、一次解决”的家电消费观点,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它针对消费者目前对家居布置担忧的心理,推出了“家电成套买”,即“成套设计、成套购买、成套服务、成套升级”。24小时服务热线会根据顾客的需要量身提供专业建议。同时,根据消费金额的大小提供不同程度的优惠,丰富了消费者的整体价值。海尔的方案营销不是死盯住价格,而是以创造“价值”为重。从消费者整体利益出发,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让整个服务增值。 

    在这种解决方案的营销中,“产品组合”代替了“产品”,“增值服务”代替了“服务”,“教导消费”代替了“消费”。它的基础是建立在客户不是需要某种产品,而是需要能满足某一种需要的所有产品这一点共识上。

    3.2 中国企业实施方案营销的方向

    (1)培养一种创新的营销文化。始终以能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营销方案为目标,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营销观念。通过创新营销观念的建设,培养与企业共同生存和发展的价值观念,从而形成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强调企业与市场的互动关系,努力发现潜在的市场和创新市场,以注重企业、顾客和社会三方共同利益为中心,把与消费者的沟通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促使营销观念不断创新。

    (2)建立、健全营销创新策略。以市场作为企业的目标,向市场提供更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如制定目标市场策略,使产品和服务突出地理区域特色、文化特色、技术特色。另外向消费者提供超值服务,不仅仅关注提供有形的产品,更要关注延伸产品的创新。对消费者进行市场细分,建立科学化的营销方案,根据地理、人口和市场的特点细分变量,充分调动一切营销资源,建立个性化的营销策略。

    (3)加强营销渠道的创新。营销渠道创新,才能真正的把方案营销的益处最大限度的送到消费者手中,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因此,要最大限度的利用现代化的营销渠道,比如使用互联网,互联网可将商品直接展示在消费者的面前,回答消费者的提问,接受顾客定单。这种直接的互动和超越时空的电子购物将成为方案营销最重要的渠道。

    (4)塑造一支优秀的方案营销团队。打造一支强有力的专业化的团队,应该从转变观念开始,应努力培养方案营销的高素质人才,对营销人员进行全方位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以便方案营销能更好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冯朝霞.新经济条件下市场营销战略探讨[J].河南高等商业专科学院学报,2005,(13).

    [2]李文伟.浅谈方案营销[J].新营销,2005,(11).

    [3]许以洪.市场营销调研[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4]于立宏,章毛平.营销创新[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大学生创业解决方案篇8

大型案例,即哈佛式的综合案例的教学方法,首先:在上课之前老师把案例分发给学生,学生仔细研读,将问题确定。其次:分析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比较不同的方案。根据案例中公司的目标,提出行动的建议。综合案例便于学生透彻理解战略管理工作中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巩固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建立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案例教学能否使学生获益,除了教师的引导外,更大程度是依赖于学生本身的素质。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地使用教学案例。

对于MBA学员,在入学之前已经有很好的理论和实践功底,教学的内容和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学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在继续深入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侧重采用大型案例教学。本科生没有管理理论知识和管理实践经验,对案例的理解分析是肤浅的。因此教师应将主流的战略管理理论体系传授给学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战略管理实践,形成正确的战略观,以及进一步的学习深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理论,可以侧重采用课堂引导案例和课堂讨论案例。

使学生透彻理解战略管理工作中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巩固对本课程知识点的深入理解与逻辑联系,在整个课程结束时,引入两到三次大案例教学。对于专科生,根据他们的特点,教学目标更应适当降低,着重是基本概念、理论的掌握,而不是深入地理解及创造性运用。案例式教学侧重采用课堂引导案例和课堂讨论案例。案例教学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元因素生动的表现出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

二、模拟教学

通过模拟企业的整体经营过程,让学员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制定战略决策、市场及产品决策、生产决策、营销决策、财务决策,体验企业的经营决策过程,从而掌握制定决策的方法,远离决策陷阱和误区,达到提高学员决策能力的目的。因此,模拟教学方法能训练学生全面、灵活地运用企业管理的知识和方法,在复杂的经营环境中,面对竞争对手,正确制定决策来达到自己的战略目标。可以根据教学条件,适时引进一些教学软件作为辅助教学。例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在吸收了IBM公司的“企业竞争模拟”设计思想、功能特点的基础上设计的创新模拟软件。

三、实地参观与调研

因为模拟教学所使用的模拟软件有着非常严格的假设条件,与真实的市场环境还有较大的差距。所以应该加强实践体验。第一,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企业或安排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不断开拓学生的眼界。学生在调查前,先明确调查问题,调查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边访问调查、边写调查报告。回来后组织课堂讨论,分享实践成果,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增强学习热情。第二,把企业管理人员请进课堂,定期给学生举办专题讲座,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活实践经验给学生讲《企业战略管理》中的有关问题,提高了学生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

四、总结

总之,正确的教学方法应当是客观认识和评价各种教学方法,因人而异和扬长避短地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不断地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发挥其最佳效果,以实现《企业战略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提升。

上一篇:促销策略优化建议范文 下一篇:节水农业的灌溉方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