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手术后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09-18 16:24:50

妇科手术后护理措施

妇科手术后护理措施篇1

[关键词] 围手术期护理;妇科手术;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5(a)-0151-02

虽然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症,但也具有终身性。研究分析发现糖尿病的产生主要有胰岛素分泌异常以及胰岛素功能缺陷[1]。归根结底就是高血糖,病理特征多表现为内分泌代谢紊乱。作为一种终身性疾病,糖尿很容易引发不同种并发症,常见的有肾功能衰竭、酮症酸中毒、循环衰竭以及脑卒中等。一旦引发并发症,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而妇科手术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糖尿病患者在实施妇科手术的时候,病情会变得更为严重,同时妇科手术的危险系数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为促使妇科手术糖尿病患者能够获得更为理想的护理效果,可采取围手术期护理模式。该文根据随机数表法原理将该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妇科手术合并糖尿病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研究探讨围手术期护理策略在妇科手术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随机数表法原理将该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妇科手术合并糖尿病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为(43.5±8.6)岁,糖尿病病程1~9年,平均病程为(3.8±2.4)年。其中子宫肌瘤11例、宫颈癌13例、子宫内膜癌21例、卵巢囊肿16例、子宫脱垂12例、功能失调子宫出血13例,所有患者空腹血糖均超过6.9 mmol/L,2 h葡萄糖口服糖耐量试验超过11.0 mmol/L。经诊断所有患者均符合妇科手术合并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该研究活动均在患者知情且同意的基础上展开。并将所有患者分为例数均为43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症状等基础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化护理:在患者实施手术前,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注射普通胰岛素,促使患者血压降至正常水平。在手术前3 d,需要每天测定患者血糖,保证患者血糖指数

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常规化护理措施的同时,还需加强围手术期护理模式。首先,术前护理。大部分患者在手术操作前伴随焦虑、忧郁、抵抗力下降以及恐惧等多种心理,而这些心理情绪的产生,必然会影响术后恢复与护理效果。基于此护理人员需要在手术前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心理护理,时刻注意观察患者心理变化,并予以安慰与开导,增强患者的自信心,促使其配合各项护理。与此同时在充分了解患者个体化差异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患者胰岛素的使用量。术前半小时为患者实施抗感染护理措施,并输入广谱抗生素与抗厌氧菌药物。其次,术中护理。在手术操作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注意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伤口愈合不良的情况出现,减少患者组织损伤和皮下脂肪液化等情况。要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出现,医护人员应尽可能减少或不用电刀。最后,术后护理。在患者手术结束后,加强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预防感染护理。医护人员实施各项操作,必须遵循无菌条件,经常更换输液与注射的部位,并加强导尿管与引流管的护理。在各项护理措施实施的过程中,保证患者会、皮肤以及口腔等部位的清洁,适当使用抗生素的量。为促进患者手术切口愈合,可利用红外线进行照射,每次照射的时间不超过半小时,每天照射2次。在患者出院的时候,护理人员应明确告知患者各项注意事项,即出院后保证1~2个月的休息时间,拆线1周后方可淋浴,术后1个月后才能有性生活与盆浴,按时来院接受复查。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向患者普及糖尿病基础性知识、药物护理方法、饮食、心理调整方法,定期回访,及时调整患者药物的使用量,预防并发症与低血糖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方法

观察所有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血糖达标率与护理满意度。根据患者护理效果制定调查问卷,在患者出院的时候发放给每一位患者,由患者主观判断评价临床护理效果,并及时收回。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的检验采用χ2检验,组间比的检测为单因素方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的比较

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2.1±0.3)d,明显少于对照组的(7.9±0.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从最近几年的临床数据就可以了解到,妇科手术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人数越来越多[2]。糖尿病患者非常容易并发心、脑、肾等重要性器官疾病。而这些疾病的发生会明显增强手术危险系数,且糖尿病患者抵抗力较差,术后非常容易引发伤口感染。如若围手术期处理不当,将会影响患者的康复,甚至加重病情,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在妇科手术实施期间,糖尿病对患者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最为重要的就是血糖不稳定以及术后感染[3]。高血糖会降低患者胰岛素分泌水平,增加患者脂肪、蛋白质以及酮体等,而这些因素均会加重患者病情。临床中影响患者血糖最主要因素为手术应激反应和心理因素。因此,在手术前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妇科手术结束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就是感染,而感染也是引起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4]。在糖量充足的地方,细菌更容易繁殖,同时患者术后自身免疫力与抵抗力相对较差,更容易引发感染,且一旦出现感染极不容易控制。因此,在患者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就需要加强各方面的护理,预防感染的出现。该次研究活动对患者实施的护理措施是包含多方面的。而研究结果也表明,相对比常规化的护理措施,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更有利于患者康复,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相对比常规化的护理措施,围手术期护理模式在妇科手术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应用效果更为理想,可提高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促进护理效果的实现,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金凤.妇科疾病合并糖尿病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19(2):158-159.

[2] 董春萍.57例妇科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护理[J].糖尿病新世界,2015,16(6):161.

[3] 李雪,王红梅,毕丹.合并糖尿病的妇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3,18(8):271.

[4] 张世琼.老年妇科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4,14(5):138-139.

妇科手术后护理措施篇2

1.1医疗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5年收治的100例妇产科患者作为对照组,并在获得患者对研究的知情同意后收集病历资料,其中年龄范围在26-4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23±5.16岁,妇科患者47例,产科患者53例;将本院2016年收治的100例妇产科患者作为此次的观察组,并在其知情同意后收集整理病历资料,年龄范围在25-41岁之间,平均年龄33.25±5.41岁,妇科患者51例,产科患者49例。两组妇产科患者均无心血管和其他器官的重大疾病,均无精神和智力障碍。应用统计学工具对这两组妇产科患者的年龄、疾病分类和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妇产科患者在入院后按照常规护理提供临床服务,包括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病情观察以及健康教育等。观察组妇产科患者在入院后根据感染分析制定的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具体内容包括①做好护理操作中的消毒工作,护士应做好手卫生,佩戴口罩和手套。进行侵入性操作时,确保相关器械处于消毒无菌状态。②加强护理人员的执业能力,注意临床护理操作的规范性,掌握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加强护士对感染风险意识[4]。保持病房内环境的舒适,定期进行消毒,室内通风。③健康教育的对象不局限于患者本人,应包括患者家属和探视者。告知患者保持自身的卫生,清洗外阴,减少外阴伤口的感染。家属和探视者需经消毒后方能开始进入病房。指导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提高其对病原体的抵抗力。④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排解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使其保持积极的治疗心态[5]。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妇产科患者发生感染的发生率,并对感染发生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统计。临床护理满意度问卷分值为100分,分数越高则表示患者对妇产科护理工作的认可度越高。

1.4数据分析

两组患者的数据结果均采用SPSS22.0软件包分析统计,计数资料为感染发生率。计量资料为临床护理满意度分数,差异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感染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妇产科患者的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患者明显上升,两组妇产科患者数据差异比较P<0.05。如表1。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妇产科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妇产科患者比较差异P<0.05。如表2。

2.3感染发生位置的分布情况

对感染发生的部位情况进行分析,感染发生率分布最多的是呼吸道感染,其次是切口感染。如表3。

3讨论

3.1妇产科感染发生原因分析

手术器械消毒不足,医疗人员手术前没有完全做好手卫生准备。部分医生因手术技能不成熟,导致手术时间延迟,手术创口暴露时间过长,加重创口和病原菌接触时间增加,造成手术操作中的感染。手术大多采用全麻,需要应用气管插管,应用中可能会造成气道粘膜的损伤,增加呼吸道感染[6]。患者在术后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但术后探视人员的增加扩大了病房内的细菌数量,并且由于思想观念的束缚,部分产妇在分娩后不开窗通风,致使病房内的空气流通不畅,容易增加产妇感染[7]。妇科患者在术后需要进行留置导尿,而患者长时间的留置导尿、护士操作不规范以及尿管消毒不及时,都会导致泌尿系统的感染。部分自然分娩会阴侧切患者因健康意识不足导致会阴清洗不到位,部分患者因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在分娩后无法洗澡,容易导致切口的感染[8]。

3.2结果

本研究结果中观察组妇产科患者在应用相关护理措施后其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患者显著下降,P<0.05。通过对临床妇产科感染发生因素的分析探讨,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包括加强护士的专科培训,严格监督临床中的新操作,不断强化护士的感染风险意识。与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向其进行健康宣教,减产科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效降低了妇产科感染发生的风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牛燕 单位: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妇幼保健院

参考文献

[1]谢丽晶.妇产科感染因素分析及相应的护理措施[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14):2206-2207,2208.

[2]丁丽波.妇产科中常见感染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4):253-254.

[3]陆玲玲.妇产科常见院内感染因素分析及相关护理措施探讨[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3,7(6):881-883.

[4]冯志娟.妇产科护理过程中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342-342.

[5]崔锦英,徐海玲,邢军玲,等.妇产科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感染及护理对策[J].中外医疗,2014,21(15):167-168.

[6]宋红.妇产科护理过程中感染问题的分析和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9):219-219,220.

[7]孙海涛,吕念春.探析妇产科综合护理过程中感染因素及相应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6):211-212.

妇科手术后护理措施篇3

【关键词】 妇产科;孕妇;婴儿;对策;分析;问题;护理

对手术室进行有效的整体护理,可以提高手术室使用的质量,对患者也是有极大好处的。对患者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实施整体护理,广大的手术者和手术医生都非常赞许,患者的满意率也很高。整体护理就是强调了其完整性和系统性,只要能够有效的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对其手术效果也是有利无害的。生产是最自然不过的生理现象,但是对产妇的生理和心理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产妇在生产的过程中,如果有强烈的心理负担或者是恐惧,很容易引起生产困难以至于导致难产。有很多的产妇在生产前从亲戚朋友那里得知生产的负面消息,从而导致害怕,恐惧,怕疼怕痛怕难产,甚至害怕胎儿有问题,例如畸形或者是性别不理想。在妇产科临床护理当中,由于其护理的对象非常特殊,所以要求的工作质量和标准就相应很高。这里将对妇产科的护理分成以下几个方面:孕妇的产前护理、妇科疾病的护理,还要对产妇和孕妇进行生育指导,使孕妇和产妇掌握到一定的生育和生产尝试,还要对孕妇和产妇在不同时期的生理情况与身体情况施行全面的保护措施,同时对新生儿的健康施行保护措施。临床护理在妇产科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保障孕妇、产妇、新生婴儿和胎儿健康,由此我国将妇产科临床护理工作当中具有的一些问题提出来,再进行分析和解决是非常必要的,采用相应的措施和方法来加以预防,把我国的妇产科临床工作整体水平提高一个层次。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临床医学中四大主要学科之一就有妇产科,主要是研究女性生殖器官疾病、病因、病例和防治等,妊娠、分娩和病例变化,女性生殖内分泌,计划生育和妇女保健等。国内现今情况,大多数夫妇只有一个孩子,必须要通过一系列措施才能将母婴的安全问题升级。

1.2 方法 在妇产科临床护理当中,由于其护理的对象非常特殊,所以要求的工作质量和标准就相应很高。临床护理方面尤其要引起重视,对于保障孕妇的生产顺利,婴儿的健康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

2 结 果

2.1 现在妇产科临床护理所遇到的问题

2.1.1 缺乏高素质人才 我国多项护理工作中要求标准比较高的一项护理工作就是妇产科临床护理,由于孕产妇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况,所以对于护理人员就需要具备外科护理工作所具有的素质,能够及时和正确的应对这些突况。妇产科护理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孕妇和产妇以及婴儿前期的护理,这些工作性质需要护理人员随时保持警惕还有细心的工作态度,并且掌握到很高的护理和科室技能,对待婴儿要非常有耐心和爱心,要具备很高的责任感。对于妇产科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心理以及职业素质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工作任务也很繁重,并且承担着很大的风险,保护的对象都很特殊,护理人员还需要承受在护理工作中孕产妇的家属所带来的诸多不理解,这样会给其带来非常大的心理负担和打击,容易在护理工作中出现情绪稳定和暴躁等,严重影响护理工作的质量。

2.1.2 分娩具有一定风险 分娩本身具有风险,容易导致临床护理工作产生风险,近几年以来,虽然取得了一些临床护理的成就和进展,但是由于妇产科护理对象的特殊,以及护理工作所具备的一些复杂情况,妇产科护理工作很难具有预见性,经常会出现一些紧急临产情况,导致护理人员措手不及,在这种慌乱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医护人员的疏忽,影响到产妇以及胎儿,容易产生孕妇在分娩过程中不可预见的危险。

2.1.3 孕产妇自身的问题 孕产妇在生产期会有情绪不稳,内心紧张等心理障碍,在紧张的情绪作用下,孕妇交感神经发生变化,雌性激素分泌就会降低,当孕产妇的雌性激素显著减少,就会让产妇的心情低落和不安。生产结束以后,产妇的雌性激素分泌就会明显下降,此时的产妇很容易产生抑郁的心理。目前,我国初产产妇数量比较多,而且农村妇女低龄产妇较多,产妇对于生产的了解相对较少,在目睹其他产妇生产的状况时,就会盲目产生情绪不稳定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必须引起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要密切关注产妇情绪的变化。

2.2 对应的措施

2.2.1 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对护理人员要展开相应的培训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能力以及技能。妇产科医护人员不只要掌握妇科常用药品的药理和使用方式,避免理论知识欠缺引起意外事故。与此同时,还要对妇产科的专科操作掌握熟练,便于临床工作中运用灵活,例如婴儿沐浴、监护胎心、接产技术、检查阴道等。现在医学技术发展高速,只有很好的护理技能,才能够防范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和技术素质不断提高,从而免除护理当中出现事故和引起护理纠纷。

2.2.2 提高硬件设施 医学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科技含量的医疗设备种类繁多,医院为了能够在市场当中站稳一个脚步,就需要提高自身的医疗设备,加快医疗设备更新的速度来提高医院竞争力。针对防范措施,从而保证孕产妇的安全。医护人员不只要掌握硬件设施的操作和性能,落实在医疗器械每次使用前都要检查,定期进行故障排查和维修以及报损等等,还要善于观察和及时发现问题,免除意外发生的可能性,保证孕产妇在院期间的安全性。

2.2.3 克服孕产妇的心理障碍 产妇在怀孕和生产期间会有很多情绪上的障碍:第一,医护人员要及时和孕产妇进行交流和信息沟通,针对不同的心理进行沟通,还要医护人员加倍的关心与体贴,能够充分了解孕产妇的心理变化并且给予充分的理解,减少他们的心理障碍。第二,孕产妇在怀孕前和孕期,其家人和本人都要有这方面的常识,便于控制其出现的可能性。第三,对于婴儿要做好提前安排。

3 结 论

现代医学的昌盛,不光要求治疗的手段和手术方法得到提升,对于手术室的整体护理也有更多的要求。护士人员对于整体护理是一个直接关键。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可以提高手术质量以及患者康复速度。护士应该在不耽误工作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这就要求医院能够经常开展培训和继续教育,在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目的下,进行学习。不光如此,还要提高护士的学历水平,鼓励参加成人教育,以期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来满足护士多元化的需求。患者和护士之间的沟通尤为重要,不光是在手术前、手术中或是手术后。护士要对患者有一个较全面的把控,并针对其进行鼓励和解说,让患者能够放松,较有信心的配合医生进行手术。通过本文的一系列分析和探讨,不难看出临床护理在妇产科方面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对孕妇和婴儿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 陶玉梅.手术室实施整体护理现状浅谈[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第21期

[2] 张兰秀,江凌,禹晓慧,黄彩丽.手术室实施整体护理对医护关系的影响[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年第2期.

[3] 吴忠秀.异位妊娠118例手术前后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年17期.

[4] 窦秀萍.异位妊娠中西医保守治疗76例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年第21期.

妇科手术后护理措施篇4

关键词:妇产科患者;术后疼痛;综合干预;效果

疼痛是由于人体出现了组织损伤,从而使自身产生了不,这种感觉在妇产科临床患者中经常出现[1],由于妇产科患者全为女性,女性在疼痛的忍耐方面普遍较差,因此,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其术后痛苦,对于广大医护人员来说意义重大[2]。本文主要就妇产科患者术后疼痛行综合干预效果效果进行分析探讨。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统计2009年3月-2012年5月期间,我院妇产科收治的510例患者资料,平均年龄(43.56±4.38)岁。按照住院号奇偶性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综合干预措施。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病情轻重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术后疼痛的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实施积极的综合干预措施,其操作步骤主要有:

(1)术前宣教。于术前将术后可能存在的疼痛问题告知患者,让其做好心理准备,以平常心来对待手术以及术后可能产生的不良感觉 [3]。

(2)心理疏导。为患者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手术环境,让患者适应医院环境;与患者主动接触、沟通,对患者表示出足够的关怀,给予患者足够的鼓励,尽量满足患者合理的要求,尤其是心理需求;为其灌输相关健康知识;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使患者感觉到归属感和安全感,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并主动配合[4]。

(3)对疼痛的控制。术后要让患者保持正确,便于呼吸运动,放松腹部肌肉,减轻疼痛,减少刺激,对患者给予适当的按摩 [5]。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时刻观察患者的表征,必要时应以镇痛剂辅助作用。

1.3 评定指标

镇痛效果以主诉疼痛法进行分级:0级—无疼痛,1级—轻度疼痛(可忍受疼痛并正常入睡),2级—中度疼痛(疼痛明显,难忍,需药物止痛,影响睡眠),3级—重度疼痛(剧烈疼痛,不能忍受,服用止痛药物,严重影响睡眠,植物神经紊乱或被动出现)[6]。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情况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术后的康复情况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的护理满意度情况详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情况对比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的康复情况对比(±S)

表3 两组患者术后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3 讨论

研究发现,实验组中度与重度疼痛的患者占18.8%,远低于对照组的45.5%(P

综上所述,对妇产科患者术后疼痛实施综合干预措施效果良好,不仅有效地起到了镇痛作用,还能促进患者及早康复,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钱小亚.对妇产科患者术后疼痛行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6):41-42.

[2]曾婕.综合护理干预对剖宫产产妇术后疼痛的影响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9):200-200.

[3]刘宏艳.护理干预对妇产科患者手术后疼痛及生活质量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77-78.

[4]林俐.护理干预对减轻剖宫产术后疼痛的价值[J].中国基层医药,2009,16(2):365.

[5]方亚珍.护理干预对妇产科患者手术后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9):27-28.

妇科手术后护理措施篇5

【关键词】腹部切口;妇产科;临床护理

对于行开腹手术的患者而言,不仅肉体疼痛,而且精神压力较大。因此,必须加强患者术后的临床护理,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从而促进患者切口愈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针对这种情况,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腹部切口妇产科手术患者120例,对其临床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8月收治的腹部切口妇产科手术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年龄21-54岁,平均年龄(41.2±10.4)岁;观察组年龄22-55岁,平均年龄(42.4±12.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腹部切口手术的常规临床护理措施。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①术前护理:术前护理人员要充分控制和调节患者的日常饮食,按照少食多餐的原则,适时补充低膳食纤维和低脂肪食物,确保术前营养平衡,增强患者的抵抗力和机体恢复能力,从而促进患者术后伤口快速愈合。

②医护指导: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耐心详细地讲解与手术相关的常识和注意事项,并讲解这些对患者术后恢复的积极作用。如有酗酒吸烟的患者,告诉他吸烟酗酒对手术产生的影响,使患者主动戒烟禁酒。护理人员在术前要做好患者全身皮肤的清洁护理,这样能够降低患者手术切口的感染率。还要告诉患者术后正确的咳嗽方式[1],避免患者咳嗽动作过大引起伤口撕裂。

③术中护理:术中要严格进行无菌操作,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不同切口方式,缝合伤口时,在保证麻醉效果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缝合材料对切口进行逐层缝合,确保切口止血彻底。缝合过程中要注意缝合动作,做到轻柔、仔细,避免手术切口或腹壁组织撕裂而引起伤口感染。

④术后护理:术后要对患者切口愈合情况和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观察,尤其是营养不良、肥胖及体质较弱的患者。切口护理要注意患者切口张力大小、切口渗血渗液情况;根据患者药敏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避免切口感染;还应注意患者日常咳嗽和卧位姿势,护理人员要适时调整患者的卧位姿势,避免患者身体麻木或僵硬引起不适反应。

⑤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为患者提供干净、舒适、安静的环境,注意控制病房温湿度,保持室内通风。同时,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结合实际情况,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和照料,耐心听取患者的内心倾诉,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相关知识、手术目的、麻醉及术后注意事项等。

2 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采取不同护理措施,根据临床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排气时间、伤后愈合率,结果如下表1。

从上表中可知,观察组排气时间低于对照组,且伤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妇产科疾病呈上升趋势,妇科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而当前大多数妇产科疾病多采用开腹手术进行治疗,其也是治疗妇产科疾病的常用方法[2]。开腹手术不仅给患者带来较大肉体痛苦,还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及精神压力,使得患者术后伤口愈合效果不佳,并伴有多种术后并发症或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手术恢复效果。因此,在进行腹部切口手术时,医护人员要在术前、术中、术后给予患者精心的护理干预,避免患者切口感染而引起并发症,从而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患者康复治疗及预后效果。

在本文研究中,对两组患者分别采取不同护理措施,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伤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张芬.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的护理工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30):204-205

妇科手术后护理措施篇6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5月-2013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产科收治的236例患者,其中初产妇182例,经产妇54例;年龄24~41岁,平均(28.6±1.6)岁;孕周37~42周,平均(39.6±1.4)周。产科16例护理人员,年龄22~52岁,平均(33.4±1.4)岁。

1.2方法

在对本组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措施,综合评价产科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以及临床效果,具体干预的方法如下。

1.2.1制定优质护理干预措施

要在产科内建立优质护理服务队伍,主要成员:主管医师、护士长、责任护士及助理护士。对产妇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根据每个产妇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优质护理干预措施。

1.2.2具体护理方法

(1)产妇入院护理为产妇提供一个干净整洁、空气清新以及温度适宜的病房环境,当产妇入院时应热情的上前迎接,同时为产妇准备好配套的床单以及相关的生活用品,将其送到病房,例如热水瓶、餐具、住院衣裤以及洗脸盆等。向产妇及其家属介绍主管的医生、护士。指导患者进行常规的检查,了解产妇的情绪心理以及产妇的自理能力,积极地与产妇及其家属沟通,简单介绍一下医院的周边环境,对于产妇提出的疑问及时给予解决,掌握产妇的心理状态及自理能力,最大限度的缓解产妇的紧张和焦虑情绪。

(2)产妇术前护理。指导产妇进行产前日常生理活动,例如进食、更衣以及大小便等,陪同产妇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工作。为产妇提前洗漱、更衣、进食以及大小便等生活服务,帮助产妇预约检查时间。嘱患者术前注意事项及呼吸训练。

(3)产妇术后护理。术后要根据医嘱对产妇实施氧气吸入及心电监护,将各种管道固定好,确保管道畅通,将产妇宫低的高度做好标记,对于有伤口的患者应给与消毒工作,预防伤口出现感染现象。密切关注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和各项指标,指导产妇正确喂奶及更换尿布,教产妇按摩的手法及正确的喂奶姿势,促进产妇产后身体恢复。

(4)产妇饮食护理。密切注意产妇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为产妇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保证营养供应。首先为产妇提供适当的温开水,例如先引用20ml,可缓慢增加饮水量。之后可逐渐进食流体、半流体食物。

(5)产妇卧位护理。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舒适,指导并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提高对出现压疮患者的巡视工作,做好各项预防措施,降低出现压疮的几率。

(6)产妇舒适护理。术后指导患者对会进行处理,提高产妇的舒适程度。调节好病房内的温湿度,定时开窗通风,使产妇能够呼吸道新鲜的空气。适当调整病房内的光线,保证产妇有个良好的休息环境,进入病房后音量放低,在夜间进入病房时要轻开关门,走路放轻,以免影响产妇的睡眠。

2结果

通过对本文所选的236例产科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其中224例产科患者对优质护理服务表示满意,满意度达到94.9%;10例(4.2%)患者基本满意;2例(0.8%)患者对优质护理不太满意。通过实施优质护理措施有效地提升了护理质量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3讨论

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护理知识及职业道德等直接关系到护理效果及满意度。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越高,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越好,同时也明显的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相反如果护理人员的素质不高,护理服务不佳,就会降低患者的满意程度,对护理效果也同样产生影响。因而,护理人员应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提升优质护理服务质量及患者对医疗服务行业的满意度。综上所述,在产科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的提升产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提高护理效果,有利于产妇健康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妇科手术后护理措施篇7

[关键词] 剖宫产术;产科护理;术后康复;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1(a)-112-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孕妇及其家属选择剖宫产术进行分娩,近年来剖宫产手术的比例呈现上升的趋势,提高产科护理的质量可以促进产妇的术后康复、避免术后并发症、保证母婴安全[1]。由于剖宫产术产妇面临着更大的风险,术者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困惑[2],因此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在减少产妇的心理、生理应激反应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旨在探析剖宫产手术中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09年3月~2010年3月186例剖宫产术产妇,年龄22~32岁,平均(27.5±2.0)岁;其中初产妇120例,经产妇66例;孕周37~41周,均为足月妊娠,产前检查正常,骨盆外测量正常;文化水平为:小学及以下5例,初中31例,高中101例,大专及以上49例。将186例产妇随机分为干预组(n=106)和对照组(n=80),对比两组产妇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及心理干预

两组患者均接受剖宫产常规护理,干预组产妇在上述护理基础上施行心理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3个方面。

1.2.1术前访视:护理人员接收剖宫产术产妇开始即对其进行了解,包括孕妇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心理状况,于术前访视过程中亲切地与孕产妇进行适当的交流,评估孕产妇的心理状况,找出焦虑、忧郁等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针对性地进行讲解;部分文化水平程度较低的孕产妇常存在对剖宫产术的错误理解,害怕麻醉及手术过程,此时护理人员应耐心向孕产妇解释麻醉及手术;向孕产妇介绍成功病例,可以使患者放松心情,有效缓解焦虑等不良情绪[3];教导产妇练习深呼吸,说明术前留置导尿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术前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可以取得孕产妇的信任,使孕产妇积极配合剖宫产术及护理工作的进行。

1.2.2 术中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立于床头,与产妇进行眼神和肢体交流,严密观察产妇的胎心,及时发现问题并果断作出处理;以轻握孕产妇的手、积极眼神交流、温柔询问的方式进行心理护理,帮助产妇转移注意力,消除其恐惧感、无助感。

1.2.3 术后心理护理:术后产妇转移病房,护理人员应主动接近产妇,了解其疼痛的情况,嘱产妇遵医嘱正确服用镇痛药,耐心解释疼痛产生的原因及缓解疼痛的方式;及时告知产妇胎儿的性别、发育情况,教导其认知母乳喂养的益处,增强母乳喂养的信心;认真做好饮食指导、活动指导,与产妇沟通并耐心解答产妇提出的育儿疑问。

1.3 观测项目

1.3.1 焦虑与抑郁情况:干预前、干预后对产妇的焦虑和抑郁情况进行评估,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

1.3.2 术后恢复情况:观察记录术后排气时间、自主排尿情况。

1.3.3 护理满意度:由护士长与产妇进行交流,出院时评价护理工作,分为非常满意、不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2.0软件进行处理,采用χ2检验、t检验,以P<0.05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焦虑与抑郁分析

见表1。

两组产妇干预前,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情况无显著性差异;经心理护理干预后,干预组产妇的焦虑和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而且明显低于对照组的评分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术后恢复情况及护理满意度

见表2。

干预组产妇术后排气时间、自主排尿、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护理事业也得到迅速进步,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与日俱增[4]。我国大部分孕产妇获得的关于分娩过程的信息不是十分科学,因此害怕分娩、疼痛、担心难产,同时临床剖宫产指针的放宽也导致越来越多的产妇选择剖宫产术进行分娩[5]。由于孕产妇对麻醉、剖宫产术的错误理解,因此对手术的安全性存在疑虑,而不良的情绪有可能产生应激反应并影响其心率、血压,不利于剖宫产手术的操作。高效的整体护理模式能够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麻醉人员的信任感,使其更好地配合手术[6]。术后排气时间缩短,能够早期进食以恢复体力,早日进行母乳喂养,而术后尽快排尿可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良好的护患关系能够提高产妇的依从性,有利于产妇主动积极地配合治疗、护理工作。心理护理干预在剖宫产术产妇的剖宫产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消除其焦虑、促进产后恢复。

剖宫产术是对不能自然分娩的一种替代方法[7],因此对剖宫产术患者施行整体护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产前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与孕产妇的复杂心理、生理状态、文化程度、个人体质、社会环境、个人观念等相关,因此本科针对性给予剖宫产术产妇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一对一”护理,及时发现孕妇焦虑、抑郁等异常心理状况,给予疏导和教育,提高了本科的整体护理水平,有助于消除产妇的不良情绪、促进术后恢复、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瞿晓静.浅议剖宫产心理护理以及相关操作[J].中国医药指南,2010,8(9):151-152.

[2] 董秀珍.导乐陪伴分娩在产科整体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0):108-109.

[3] 李晓红.剖宫产手术产妇的围手术期心理护理[J].中国校医,2009,23(6):702.

[4] 赵月英.剖宫产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J].当代医学,2008,14(22):129-130.

[5] 欧阳春风.心理护理对剖宫产产妇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0,23(1):214-215.

[6] 朱桂杰.剖宫产471例临床分析及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24):4867.

[7] 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3.

妇科手术后护理措施篇8

南通市肿瘤医院 江苏省南通市 226000

【摘 要】目的:研究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本院在2012 年6 月至2014 年6 月期间收治的58 例进行手术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58 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9 例。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分析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并且针对危险因素制定合理的护理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后,2 例(6.90%)围手术期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护理下,8 例(27.59%)在围手术期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较低,两组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的减少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促进患者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妇科恶性肿瘤;下肢深静脉血栓;围手术期;护理研究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指深静脉腔内的血液出现不正常凝结的状况,阻塞静脉管腔,从而影响静脉的回流。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临床症状为患者下肢疼痛、肿胀,活动障碍等,一旦栓子脱落,则可能形成肺栓塞,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多数为中老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术中行盆腔淋巴结清扫以及术后卧床时间较久,因此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能够防治患者在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本文针对58 例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患者进行了对比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本院在2012 年6 月至2014 年6 月期间收治的58 例进行手术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58 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9 例。58 例患者经过临床影像学检查以及手术病理研究都确诊为妇科恶性肿瘤,其中包括18 例子宫内膜癌患者、23 例宫颈癌患者以及16 例卵巢癌患者。58 例患者的年龄在31-52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68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等临床资料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 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措施,从而进行护理。通过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对比,分析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针对危险因素制定出合理的护理措施,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整理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例数和发生率,利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利用t 来检验计量数据,当P<0.05,表示两组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反之,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观察组29 例患者经过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后,有2 例(6.90%)患者在围手术期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29 例患者在常规护理下,有8 例(27.59%)患者在围手术期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较低,两组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4.291;P<0.05)。

2.2 满意度

观察组29 例患者,只有1 例表示对护理不满意,总满意度为96.55%;对照组29例患者中,5 例表示对护理不满意,总满意度为82.76%。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DVT 的形成原因

首先,恶性肿瘤分泌出癌性促凝活性物质,血液系统异常,且恶性肿瘤降低了血液中的纤维活性,容易引发DVT;其次,手术过程中,由于操作带来的创伤以及手术的时间和术后的卧床时间都会导致患者发生DVT;最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大多数为中老年妇女,年龄的增加也提高了DVT 发生的概率。

3.2 DVT 护理干预措施

第一,术前护理。在手术前,护理人员要掌握患者的临床资料,从而对DVT 风险进行评估,对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进行提前抗血栓治疗,同时进行凝血功能的检查,维持患者的电解质平衡。第二,术中护理。手术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无菌要求进行操作,减少操作带来的血管壁损伤。第三,术后护理。患者手术6 个小时后,鼓励患者半坐卧位,多饮水,多翻身。鼓励患者做踝泵运动,积极配合护理人员行下肢气压治疗,从而促进血液的循环。护理人员要定期检查患者的下肢和腓肠肌。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29 例患者仅有2 例(6.90%)发生了DVT,而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有8 例(27.59%)发生了DVT,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DVT 发生率明显较低,且两组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在围手术期的护理,要制定出防治DVT 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通过加强对患者的护理,进行健康和饮食的指导,通过有效的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促进患者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苗静. 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2014(16).

[2] 张海报, 吴戴琳, 曹厚侠.58 例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体会[J]. 中国医学工程,2014(01).

上一篇:季度总结模板范文 下一篇:教育科学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