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8 16:58:02

亲子沟通方法

亲子沟通方法篇1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玉林市某中学初中一年级学生共214人,共发放214份调查问卷,共回收214份。有效问卷142份,其中男生65人,女生77人。

2.研究方法

采用Barnes和Olson编制的青少年亲子沟通量表(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 Scale,简称PACS)对随机抽取的被试进行调查。该量表由两个分量表构成,一个用来测量亲子沟通的开放性程度,另一个用来测量亲子沟通中存在问题的程度。开放性沟通是良好的沟通,指亲子之间的沟通是开放式的,相互之间能够自在地交流信息、表达情感;有问题的沟通是指亲子之间在沟通时很不自在,双方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很拘谨,会避免谈论某些话题等。每个分量表包括10个项目,共20个项目。要求被试根据自己与父母沟通的实际情况作答。反应以5点记分,1=非常不同意,2=比较不同意,3=无所谓,4=比较同意,5=非常同意。各个分量表分别记分,在合成总分时,沟通问题分量表反向记分,即总分越高,意味着沟通情况越好。此外,为了解被试自身或父母的特点对亲子沟通的影响,也调查了被试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家庭结构、父母的文化水平以及父母对待自己的态度等。以下采用SPSS11.5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二、结果分析

1.不同性别的青少年亲子沟通状况

分析表明,男生在亲子沟通上得分的平均分为M男=2.4677,女生的平均分为M女=2.5870。t=1.250,p>0.05,因此,不同性别的青少年亲子沟通状况不存在显著差异,女生与父母的亲子沟通状况稍好于男生。

2.不同家庭结构的亲子沟通状况

家庭结构分别为“完整家庭”“离异家庭”“再婚家庭”“父母中的一方去世”四种情况。方差分析表明,SS家庭结构=1.323,MS家庭结构=0.441,F(3,138)=1.378,p>0.05,因此,不同家庭结构中的亲子沟通状况不存在显著差异。

3.父母文化水平对亲子沟通的影响

父母的文化水平分别为“没上过学”“小学文化”“初中文化”“高中文化”和“大学文化”五种情况。

父母文化水平的亲子沟通水平的方差分析表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SS母亲文化水平=3.185,MS母亲文化水平=0.796,F(4,137)=2.579,p

4.父母不同态度对亲子沟通的影响

父母对青少年的态度分为“非常差”“比较差”“一般”“比较好”和“非常好”五种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都“比较好”或“非常好”。

父母不同态度的亲子沟通水平的方差分析表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SS母亲态度=6.416,MS母亲态度=1.604,F(4,135)=5.614,p

三、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整体的亲子沟通状况上,青少年的性别对亲子沟通程度影响不大,女生的亲子沟通状况稍好于男生。通过对不同家庭结构的亲子沟通进行分析发现,亲子沟通在家庭结构因素上差异不显著。对不同文化水平的父母的亲子沟通进行分析发现,亲子沟通水平在父亲文化水平与母亲文化水平因素上差异显著,亲子沟通质量随父母文化水平的升高而升高。不难想象,父母的文化水平越高,越能接受新鲜事物,与青少年之间的共同话题便会增多,亲子沟通会更加顺畅。亲子沟通在父亲态度与母亲态度上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父母对青少年态度越好,亲子沟通质量越高。显而易见,父母对孩子好,彼此间的隔阂就相对较少,孩子便乐于与父母交流沟通,亲子沟通的质量就会提高;反之,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越差,他们就越想要逃避父母的束缚,远离父母的视线,亲子沟通的频率便会有所下降,从而导致亲子沟通无法顺利进行,影响沟通的质量。

注重亲子沟通的互动性,可以有效促进家长与子女之间的良性沟通,既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现实需求和发展动力,也是家长的职责所在和精神追求。亲子沟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父母应该重视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尊重他们的人格,与其建立平等的沟通关系,在沟通过程中要做到鼓励表达、耐心倾听,同时,青少年也要经常与父母沟通。父母应有意识地为青少年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水平。高质量的亲子沟通,能够帮助青少年及时排解心理压力,减轻其在生活与学习各方面的压力,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此外,父母要多了解社会上发生的新鲜事物,多接触青少年的世界,有意识地充实自己的知识,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因此,要想让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各方面都能得到良性发展,父母应经常性地与处于青少年期的孩子进行沟通,增加亲子沟通的频率,了解青少年在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并及时引导孩子走出困境。

亲子沟通方法篇2

关键词 发展心理学;矿工子女;人格特质;亲子沟通

最近2年矿区多次出现重大事故,“矿难”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有关矿工这个高压力群体的心理问题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关注,矿工生活压力大,生活质量低,这样特殊的生活环境势必会影响其子女的健康成长。以往有关矿工子女问题的研究大多针对他们的就业难问题,教育问题,缺乏心理层面的探讨。亲子关系会影响到青少年的人格发展,而亲子沟通正是亲子之间互动的重要方面,因此,亲子沟通也将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产生作用。矿工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沟通频率较低,质量较差。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样特殊的亲子沟通状况对矿工子女的人格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有关家庭因素对人格形成的作用的研究有很多,但是主要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特点的关系上,而对亲子沟通特别是矿工子女的亲子沟通对人格形成的作用很少有人关注,因此,探讨矿工子女的亲子沟通的特点与人格特质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1 对象与方法

1.1 被试为辽宁省阜新市一所矿区初中的学生,共155名矿工子女,其中初一、初二、初三学生分别为80名、31名、44名。男生78名、女生77名,年龄在13~17岁之间。

1.2 研究工具亲子沟通问卷。采用王树青等人修订的Ol-son亲子沟通问卷(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 scale),包括2个维度:亲子沟通的开放性和问题,共20个项目,每个项目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均为5点计分。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在本研究中,与父/母沟通中的开放维度、问题维度以及与父/母总的沟通α系数在0.7939~0.8735之间。

人格特质问卷。采用周晖等人编制的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包括5个人格维度,分别为开放性(Open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谨慎性(Consclen-tiousness)和情绪性(Neuroticism)。由60个项目组成,5点计分,被试根据项目描述与自身情况的符合程度,回答从“一点也不像你”到“非常像你”。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 结果

2.1 矿工子女亲子沟通与人格各维度的相关见表1。

表1显示,父/母沟通的开放性与人格五因素的相关均达到了显著水平;父/母沟通的问题与外向性、宜人性、情绪性和谨慎性均具有显著相关,但是与开放性的相关不显著。

2.2 矿工子女亲子沟通对人格特点的回归分析见表2。

以小五人格问卷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以亲子沟通各维度得分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由表2可知,进入回归方程显著的自变量有父/母的沟通的开放性和父亲沟通的问题,这些因素对矿工子女的人格特质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3 讨论

研究发现,矿工子女亲子沟通各因素与人格特质的很多因素之间的相关达到显著性水平。沟通的开放性是良好沟通,是指亲子之间的沟通是开放式的,相互之间能够自由地交流信息,表达情感,对亲子沟通比较满意。在这样的互动模式下,矿工子女更活泼开朗,喜欢与别人交往,对人热情坦诚;父母与子女交流的一些信息受到重视,这些信息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掌握良好的与人交往的技能。亲子之间良好的沟通能帮助矿工子女认清自己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并能够敏感地体察家庭中其他成员的思想和情感。这样更容易形成外向性、宜人性和开放性等人格特质。如果他们遇到什么问题或困难,能够通过与父母的充分交流获得较好的建议,得到更多的家庭支持,增进亲子之间的亲密感,这样可以对自己有一个积极认识,避免过低的自我评价,不易产生挫折感,对自己更有把握,因此情绪性特质也会相应降低。沟通中存在的问题指沟通中的消极方面,有选择的、谨慎和犹豫地分享自己的经历,以及采用消极的互动方式。在这样的模式下,矿工子女很少与父母自由交流思想,他们遇到困难,不会及时找父母沟通或寻求帮助,避免与父母谈论某些话题,有时甚至不能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矿工子女的外向性、宜人性等就会降低,他们回避与人交往,不合群,待人不够真诚,墨守陈规,与人互动采取消极的方式。而自身缺乏安全感,自我评价低,情绪性特质过高,长期处于高焦虑的状态下,这种亲子沟通的模式不利于矿工子女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的发展。很多研究发现,良好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自尊呈正相关,而人格特质与自尊又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因此,以前的研究证明了亲子沟通与人格特质的重要关系。与本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另外,矿工家庭的亲子沟通具有其特殊性,这与矿工的工作性质是分不开的,矿工工作风险高,压力大,矿工子女焦虑程度较高,多与子女进行沟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子女的不安全感。很多矿工工作繁重,一些矿工甚至经常出去工作,这样使亲子沟通的时间和机会减少:本研究中,有43.87%的矿工家庭缺乏足够的沟通。此外,很多矿工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他们思想陈旧,不能理解甚至批评子女的想法,又不讲究或者不懂亲子沟通的技巧,这常常给良好的亲子沟通带来障碍。研究中发现,绝大多数矿工子女认为亲子沟通的最大障碍是双方不能互相理解,他们希望能够与父母像朋友一样平等交流。

亲子沟通方法篇3

一、课程标题

小学中年级的亲子活动及亲子教育

二、课程目标

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做伴随孩子幸福成长的智慧型家长;掌握亲子沟通的方法,了解亲子活动的意义;通过家庭教育课程实施,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道德品质,促进个性发展;对家长提出亲子教育合理建议。

三、课程内容

(一)家庭教育的责任与理念

家庭教育与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的教育责任,现代家

庭教育的理念。

(二)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

不同阶段孩子的生理特点,心理变化,个性表现,网络

社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三)亲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倾听与表达的方法,赞美与惩罚的技巧,亲子沟通的

误区解析及应对,亲子沟通中父母情绪调试,亲子体验活动等。

(四)孩子的身心健康指导

正确认识自我的方法,孩子自控力、抗逆力的培养,

情绪管理,孩子网络能力的指导,珍爱生命与自我保护等。

(五)了解亲子活动的意义

它有利于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

(六)孩子的学业指导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的指

导,创新与实践能力,学习困难的应对。

(七)家校沟通与融合

家校沟通发重要意义,认同学校的文化与理念,与老

师沟通的方法,学校活动的参与。

(八)新型家长素养

父母素养对孩子的影响,家庭氛围与孩子成长,父母

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及分工。

四、课程实施

通过家长学校组织讲座,家长自主学习,亲子阅读,参加各类亲子活动,参观体验,校园开放日活动,家访指导,个别咨询等方式,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丰富网络资源。

建议:

每学期组织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

每学期班主任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家访或线上个别咨询;

每学期学校组织校外实践活动一-二次;

家长学校讲座,每月一次;

每月推荐一本家庭教育书籍,家长自主学习,可以做读书笔记,班主任组织家长交流学习感悟;

每月家长和孩子参加亲子活动3-4次;

每周家长安排4-8小时的亲子阅读时间。

五、课程效果

课程实施后,家长可以做到:责备孩子之前要三思,勇于向孩子道歉,尽量避免体罚孩子,尊重孩子人格,及时奖励孩子的良好表现,珍视亲子时间和亲子活动,不以讥讽、嘲笑的方式来管教孩子,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亲子沟通方法篇4

一、基于问题,施策调研

学校通过”停课不停学”相关任务的反馈,敏锐地察觉到家庭教育发生了一些变化,设计并向家长投放了调查问卷。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了居家学习期间,亲子相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随着复工复产,学生居家学习全靠自律、自觉完成。上班需要分心监控,下班还要辅导孩子,家长表现出了强烈的无奈与无助。家长成为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成了孩子居家学习的“老师”。孩子对家长的角色不认同,出现言语反驳、行为顶撞等问题,导致家长权威失衡。多数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将无法和孩子沟通归结于学校教育不到位。亲子有效沟通意识不足。在部分亲子沟通中,因家长没能控制自身情绪,或者使用不当的语言表达,极易使用"语言暴力”刺伤孩子,导致孩子和家长渐行渐远,隔阂越来越深。动辄打骂,是家庭教育中最易出现的问题,也是家长和孩子无法有效沟通的主要问题之一。稍有不从,孩子便要直面家长带来的肢体和精神层面的双重压力。孩子逐渐退缩,不敢表达真正的意愿。孩子的诉求被忽视。“手机才是亲人。”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出现代人的生活状态。长此以往,孩子逐渐学会隐藏、忽视自己的情感,造成沟通障碍。

二、“六步”导航,重拾亲情

在和班主任、辅导员交流的过程中,大家一致认为,亟待解决的是家长沟通方式单一的问题。家长要学会多种沟通方式,助力家庭感情升温。

会倾听──听孩子内心真实的声音。家长要蹲下身,放下架子,走进孩子的内心,静心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听需求、听想法、听愿望、听表达,鼓励孩子说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会尊重──尊重孩子的观点和想法。《四川教育》2020年第4期.综合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立的思维方式和对事物的感知能力o家长要鼓励孩子勇敢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孩子大声说出“我认为”,并用自己的良好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会共情──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孩子有独立的思维,和家长的认知有不小的差距。家长要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从孩子心理出发,寻找孩子行为产生的真正原因,再一起寻求解决方法。这样才能化解“越打越哭,越骂越叛逆”的现象,增加家长的信服力。

会讲故事──融教育于故事,浸润童心。有时候,直接沟通或许无法达成某种效果。此时,家长可以把问题放在某个故事的主人公身上,再把故事讲给孩子听,用他人的故事引导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比起生硬的说教,这种方式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会阅读──学习成功案例,寻找有效办法。家长在孩子阅读时,放下手机,与孩子共同遨游书海,不仅能静心陪伴孩子,为孩子做好榜样,同时,也能从书籍中找寻亲子有效沟通的好办法。

会营造──爱在一饭一菜间。一桌包含爱意的饭菜,不仅能刺激味蕾,还能营造其乐融融的就餐环境,鼓励孩子进行沟通,有助于了解孩子的想法,缝补“渐行渐远”的亲子感情。

三、“六法”助力,控制情绪

学会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亲子有效沟通里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当前的居家防疫中,能够有效疏导孩子心理,促进家庭和谐美好。

冷静思考,缓冲矛盾。家长遇到事情不要慌张,先冷静地想一想后果,再做判断,避免因气愤而产生语言或者肢体暴力伤害。

微笑倾听,缓和气氛。怒目圆睁,不但不能改善日渐紧张的亲子关系,反而会吓退孩子。家长要多微笑,用和善的态度处理

幽默语言,缓解尴尬。家长要提高自己的情商,多用用幽默的方式化解尴尬,相机教育。这样既能保护孩子的颜面,还能巧妙地教会孩子处理问题的方法。

延迟教育,缓兵之计。延迟教育不等于不教育。对于一些问题,家长可以避其锋芒,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改变剑拔弩张的紧张氛围,淡化事情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再择机进行引导,缓和亲子矛盾,达成相互理解。

亲子运动,柔缓关系。家长要多和孩子进行亲子运动,增加肢体接触的机会,在相互协助完成运动的过程中,传递爱,表达爱,感受爱。

音乐抚慰,舒缓情绪。聆听舒缓悠扬的音乐能够净化心灵,淡化怒气,是调节心理状态的好方法。

四、提升修养,融会贯通

家长要灵活运用"六步”“六法”,提升自我修养,以理论支撑实践。

专业阅读,寻求良方。学校向家长推荐T《读懂孩子》等家庭教育读物。书中鲜活的案例,诠释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其中不乏接地气的方法。家长可以将它们移植到自己的家庭教育中,不断总结,改变自己与孩子的相处方式。

家长沙龙,交流分享。家长可以充分利用班级QQ群、微信群,开展线上家长沙龙,汲取成功家庭的做法,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疫情结束后,教师将指导开展班级亲子活动,让大家能通过观察其他家长与孩子的相处方式,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亲子沟通方法篇5

[关键词]少年期 亲子关系 亲子沟通 家庭教育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7-0378-01

亲子关系原是遗传学中的用语,是指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在这里,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许多心理学家把教育称为心理沟通,那么,家庭教育无疑可以理解为亲子沟通。

少年期的年龄为十一、二岁至十五、六岁,正值初中学习阶段,此时的孩子渴望摆脱父母的管束而独立,但在很多方面仍然需要依赖父母。所以,这个阶段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困难的时期。而在亲子关系全过程中,少年期也是最难处理的一个阶段。

下面,我谈谈与少年期的孩子沟通的几个方法。对于完善家庭教育,促进心理健康来说,希望这些方法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尊重孩子的人格,满足孩子心理上的需要。

有些家长在孩子面前永远是权威,他们要求孩子对其百依百顺,这样的家长更谈不上民主平等地与孩子相处了。其实,最好的家长应该是孩子最好的朋友。如果,家长真真正正把孩子当作有思想、有个性的独立的人来看待,放下家长的架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切实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多倾听孩子的意见与感受,与孩子多些心灵上的默契,使他们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相信,这样的亲子沟通于孩子、于家长都是有利无弊的。

二、 与时俱进,了解、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

当今的时代与国际接轨,可是一些家长不知道国内外的千变万化,甚至不懂得孩子眼中的五彩斑斓……在孩子面前,他们永远是落伍的,就更谈不上与孩子同步了,这往往也会被孩子瞧不起。不在同一个世界里,谈何成功地教育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有些家长不知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更不清楚应当教育孩子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扬长避短,

而是常常把自己年少时未实现的理想强加于孩子身上,恨不

得让孩子十全十美。更有家长认为,只有这样,自己在众人面前才体面。于是,一幕幕骇人听闻的悲剧上演了:

不喜欢弹钢琴却被父母逼迫练琴而用菜刀剁去自己的手指、课程上偏科却要长期忍受母亲对其学习上的苛刻要求而将母亲杀害、被父母强行送到特长班学习而离家出走……

这些悲惨事件的背后,影射出的是家长不了解、不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不与孩子沟通的悲哀!

所以,作为父母,要想成功地教育孩子,既要了解所处的时代,又要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这样,才会与孩子同呼吸、共命运。

三. 结合非语言沟通,避免唠叨。

有些父母,对孩子从小到大是寸步不离,随之而来的还有唠叨不停,他们自认为这是对孩子的关心和爱。而少年期的孩子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有了自己独特的看待问题的方式与角度,人际交往的蔓延更让他们接触到了众多的新鲜事物,于是,对于父母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事,也有了他们的评价和界定。而此时,如果父母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强加于孩子,并不厌其烦地唠叨、强硬说教,则或多或少出现了逆反心理的少年期的孩子,势必要与父母“势不两立”。没有了亲子沟通,孩子自然要去寻找能够替代父母这个最亲近的倾诉对象的人。于是,此时尚未成熟的孩子如果误入歧途,那将直接导致生命的叹息和家庭的崩溃!所以,跟孩子言语上的沟通要点到为止。家长说出来的话,既要让孩子心服口服,又不能长篇大论。同时,成功的家长往往善于运用非语言沟通。当孩子面临失败的时候,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当孩子取得胜利的时候,给孩子一个灿烂的微笑;当孩子徘徊迷茫的时候,给孩子一个点头示意的肯定……这些非语言沟通,能让孩子以更大的空间去驰骋、翱翔,发挥最大限度的创造力。因为,这样的理解、信任与尊重,是与孩子最好的沟通!

所以,如果孩子愿意跟家长交流,那说明他把父母当做自己最可以信赖的人,而这样的亲子沟通是最为健康的!

四、选择合适的沟通时间及地点。

不善于沟通的亲子之间,往往会经常在一件小事儿或一句话意见不统一的问题上而大吵大闹,不欢而散,而每次不愉快更加深了亲子间的隔阂。因此,亲子沟通,需要选择好时间及地点。

身体不好、心情欠佳、学习失败、工作受挫、生活失意时;早起时、就餐时、就寝前、熟睡时;在有对方以外的人员在场时、在自己家以外的场合下等不适宜沟通的时间、地点,家长都不要选择此时与孩子沟通。因为,这些时候,家长很可能会因为控制不好不良情绪而失控,从而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同理,这种伤害,同样会使亲子间的矛盾骤然升级。这就需要父母首先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一个健康的心理。

亲子沟通方法篇6

年级:15级    专业:社会工作    姓名:汪亚莉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至今,因为我国现代化进程发展的必要和经济的腾飞,引起了大范围的人员流动,最为显著的是农民工大量向城镇转移。然而因为种种条件的限定,农民工子女进城需要面对的问题很多,譬如住房问题、教育问题、户籍制度问题等,农民工父母不得不把子女丢在家里交由亲朋好友代为看护。在城市里,农民工的工作非常辛苦,大部分都是体力活,由于精力和时间的限制,也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随着农民工队伍的扩大,留守儿童的人数也在增长。

    全球经济发展较为迅猛,在西方国家曾经也引发过人口大范围流动现象,但与我国人员流动完全不同。由于西方国家没有过多的政策性限制,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能够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福利,所以他们会把子女带在身边照料,亲子分离现象寥寥无几。由于我国的政策性条件限制,农村工父母把子女带在身边不是最佳选择,便形成了亲子分离的局面。

    2、研究意义

林语堂曾说过:“人生最重要的关系是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任何一种人生哲学若是不讲求这个根本关系便不能说是恰当的哲学,乃至不能说是哲学。”[1]由于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致使家庭功能无法发挥其作用,导致亲子关系疏远甚至破裂,从而无法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因为农民工人数的增长,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普遍的社会关注。本文主要从亲子沟通的立场讨论亲子关系的现状,探讨亲子关系疏离的原因,并从社会工作的角度给出完善亲子关系状况的建议,从而促进亲子关系的良性运行。我国亲子关系研究已有很大进步,深入本土化亲子关系研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构建和谐家庭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1、留守儿童文献综述

    西方国家亲子关系分离的状况比较罕见,一次对于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研究文献较为稀缺,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也非常之少。我国研究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索留守儿童亲子关系问题并做了大量调查研究。

第一,留守儿童出现的成因。研究者认为是家庭和社会两方面原因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家庭方面,主要是物质条件的制约。城市的消费水平过高与农民工微薄的收入形成鲜明对比,农民工没有能力承担高昂的花销,因此还要承担巨大的精神压力。社会方面,主要是教育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同等现象。因为城乡教育所有差别和制度的约束,农民工子女被当地居民以奇异的眼光对待,难以融入城镇生活。另外,大多数农民工的工作任务较重、工作时间较长,没有时间和精力悉心照料子女。

    第二,留守儿童现象带来的影响。我国学者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留守现象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多重影响。

首先,学习方面的影响。有学者主张会产生不利影响,李秀英认为,临时监护人的监管不力造成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落后,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控能力较为薄弱,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出现逃学和辍学的现象。[5]也有学者主张会产生积极影响,吴霓认为,留守儿童对学习表现出来的兴趣和非留守儿童表现出来的兴趣相当。[6]王艳波、吴新林留守儿童成绩出现两极分化,这种分化严重不平等,成绩较好的比例偏低。[7]

    其次,行为认知的影响。范先佐认为:“因为父母长在外时间较长,留守儿童无法获得父母的看护和管教,有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疏于的管教,最终走向犯罪道路。[8]有的研究者认为,父母与子女长期分隔两地会给给留守儿童带来不利影响,但也有研究者提出不同意见,其实在实践中,有不少的农民工父母外出,提升了留守儿童的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意识,其积极的影响也是不容轻忽的。   

    最后,心理健康的影响。留守儿童处于三观产生的重要时刻,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缺乏引导,成长过程中缺乏关爱,情感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极易引发心理扭曲和偏差。唐喜梅的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和情绪由于长期得不到及时的释放缓解与疏导,使他们成为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的群体。[9]

    第三,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就留守儿童而言,努力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有效沟通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给予留守儿童温暖和关怀,以保障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就留守儿童父母而言,适当主动的与留守儿童进行感情互动,看重精神上的关怀而非物质上的溺爱。就监护人而言,选择较为适当的外出父母作为家长代表人,负责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有利于更好的解决问题。就学校而言,增强学校住宿设施建设,提升宿舍管理体制,给留守儿童提供较好的外部环境。就政府而言,取消城乡户籍制度的限制,鼓励外出父母把子女带在身边,摆脱空间上的限制。

    2 、亲子关系文献综述

    第一,亲子关系特点。亲子关系指的是父母和子女之间关系,和其他关系相比具有特殊性。朱俊清在河南行政村进行研究时认为:农村亲子关系疏离,情感交流比较少,亲子之间依恋不强,亲子情感沟通频率较少;农村儿童对母亲比对父亲更加信任、依恋和亲近,有很大的恋母倾向,对母亲回报较多。[10]

    第二,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亲子关系的影响原因众多,再次仅以家庭教养方式为主加以说明。权威型教养方法下的儿童社会能力和认知能力相对出色。20世纪上半期我国农村家庭亲子关系实质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是以家长专制下长幼明确的金字塔体制,存在家长对孩子拥有绝对的威信,孩子被视为父母的私有财产。[11]

    第三,亲子关系对个体成长的影响。亲子关系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对儿童个体心理健康和行为认知产生很大影响。亲子关系良好,身心健康相对越高,相反,则越低。

第四,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郑希付指出,父母与子女的换位思考可以更好的了解彼此,维系情感,使孩子能够茁壮成长,从而有利于和谐的亲子关系的发展。

(三)研究方法

    根据本文所需要的材料,采用以下几种社会调查方法。

    1、访谈法

    访谈之前,为保障访谈的顺利进行,告知访谈对象访谈的目的和请求,然后根据访谈大纲,与被访者进行交流、探讨来收集资料。根据对校长、老师、监护人、留守儿童及父母的访谈,收集和整理资料,以确保访谈质量的提升,增强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最古老的研究方法,在学术界应用较为广泛,主要是先搜集有关资料,鉴别资料的适用性,然后整理出可以使用的资料。本文先是查阅关于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文献,搜集所需要的资料,学习先人经验,为研究奠定基础。

    3、观察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需要,选择最为直观的观察法,走进农村留守儿童的世界,与他们一起生活,在此情景中观察、记录农村留守儿童日常的生活、学习。

 

 

 

一、留守儿童概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留守儿童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向城市转移,留守儿童现象由此出现,并且备受社会关注,因此人口的社会流动与留守儿童的出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较为统一,一般指的是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者一方外出务工,无法与父母共同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2、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指的是父母子女的关系,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在生物学意义上,亲子关系表示为血亲关系,重点表现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第二,在法律意义上,分为天然血亲和拟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第三,在心理学意义上,也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但主要突显情感与行为联系上面。刘晓梅和李康认为:“以共同生活为根本的父母子女互相作用,组成亲子两方行为体系的天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综合体。”[12]

    (二)理论基础

    家庭系统理论有许多种观念,本文包括的观念有:第一,整体论。总体大于部分之和,家庭作为一个整体,作用远比各个家庭成员的组合大的多。第二,家人关系。家人关系指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每个家庭成员即使家庭系统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每两个家庭成员之间都存在关系。第三,新的信念。留守儿童家庭会面临很多问题,这不仅仅只依靠哪一方就能解决,需要留守儿童、监护人、留守儿童父母等家庭成员利用机会,调整彼此之间的沟通方法,以维持家庭成员的情感。第四,家庭规则。留守儿童家庭出现问题时,家庭成员不会自我反思,通常就是责备出现问题的人,这往往会陷入恶行交流,使家庭功能失调。家庭成员之间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使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第五,满足家庭的需求。大部分农民工父母由于各方面原因不愿表达自己的爱,只关注留守儿童物质方面的需求,而忽略了精神上的关爱。

    (三)创新及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首先,本文利用访谈、调查、观察参与等方法进入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中,获得宝贵资料。其次,通过对家庭系统理论再次探究,由此了解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现状成因,并且从社会工作专业出发给出建设性建议。最后,本文以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为知道,贯彻以人为主的理念,具有可行性。

2、不足之处

    我国幅员辽阔,本文仅以灵璧县X村为例,以X村小学五六年级在校学生为对象展开调查,具有一定得局限性。

 

 

 

 

 

 

 

 

 

 

 

 

 

 

 

 

 

 

 

 

 

 

 

二、灵璧县X村小学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现状调查

(一)调查地点基本情况

    1、灵璧县X村基本情况

X村是灵璧县管辖范围内的落后村落,处于灵璧县西边方向,一年四季天气分明。全村所占面积在8.9平方公里,全村共有人口3660,农业用地7千余亩,303省道经过村庄。由于改革开放前的贫困导致的教育资源匮乏,村里的很多老人都没有接受过教育,部分受教育的农民文化水平也很低。伴随着新政策的开放与经济改革,农民为了提高生活水平不停地向城镇转移,他们选择长期在外务工,把子女交由祖辈或亲朋好友代为看管,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也在不断增长。

    2、X村小学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X村小学是X村唯一一所公办小学,村里的儿童到了读书的年龄都会被送到这里来就学。X村小学于1996年创立,培育20余届毕业生。全校目前共有42位老师,在校学生607人,此中留守儿童286人,年龄大多在7-15周岁,留守问题较为突出。在此次调查访谈中,校方提供的很多信息对本人有很大的帮助。为保证此次访谈的不引起强烈反映,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选择了20名留守儿童作为访谈对象,凭借访谈结果得知:20人中单亲家庭监护的为9人、隔代家庭监护的有10人、寄养家庭在亲友家的只有1人。保障使搜集资料更加完整,对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人、老师等也有相关问题的访谈。应校方要求,本文中引用的访谈内容采用匿名形式呈现。例如对2017年2月13日对大张同学访谈,记为留守儿童A-2017-2-13。

    (二)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分析

     1、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现状

    根据访谈成果的总结,本文将以四个方面来展现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近况。

    (1)沟通方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在当代沟通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书信、电话、互联网等。虽然互动的种类多样,但留守儿童与父母相隔遥远,距离甚远,交流受到严重的限制。

    “爸爸妈妈一出去就是好长时间,有时候过年都不回来,说是工资高。我跟爷爷奶奶住,他们不会用手机,爸妈每次打到叔叔家的电话上,长途话费很贵,说几句就挂了”(留守儿童A-2017-2-15)

    “老师经常让我们写信给父母,把心里话都写出来,我给爸爸妈妈写过信,他们好像没有收到吧,我很伤心,那是我花了半天时间写了许多心里话”(留守儿童B-2017-2-15)

“去年我爸妈给姐姐买了手机,可以开视频,能看见人的,但姐姐在县里上高中,基本上一个月才回来一次,就给爸妈开视频,看见爸妈的时候也很高兴。”(留守儿童C-2017-2-15)

“家里有一台旧电脑,因为平时会玩的人都不在家,在家的都不会玩,就没有缴网费,经常还是打电话,好想能经常在电脑上能看见爸爸妈妈”(留守儿童D-2017-1-15)

“通常都是用打电话聊天,挑在小孩下学或者星期六的时候打,孩子太小不能给他买手机,怕他玩游戏,不好好上学。”(留守儿童家长A-2017-2-16)

“有一次收到孩子的信,看了之后内心很不是滋味,但在文化程度不高,外打工又累,不知该怎么给孩子写信,觉得打电话方便,又能说说话。”(留守儿童家长B-2017-2-16)

以上内容表现得是留守儿童与父母大多数情况下是用电话来交流的,视频与书信等比较少,沟通方法较为单一。

(2)沟通时间

    时间是情感交流的保障,根据访谈结果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交流不会超过十分钟。

“一般都是爷爷先接的,问完了之后让我接,说几句天冷了多穿衣服,别冻着之类的,爷爷常说没什么事就挂了吧,我经常也不知道能跟他们说什么。”(留守儿童E-2017-2-15)

“偶尔想给爸爸妈妈打电话,想让他们时间回家,但都被爷爷奶奶阻止了。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不敢接他们电话,一般就不接,不跟他们说话。”(留守儿童F-2017-2-15)

“有空就打电话问问家里怎么样,他们总是说别担心孩子和家里,一切都好,你们在外面好好工作就行了,说完就挂了。”"(留守儿童家长C-2017-2-16)

“小孩可能是跟爸妈分开时间长了,没什么感情,不怎么爱说话,每次他爸妈打电话来,让他接他就说两句,就不愿意说了,其他有什么事情就由我们转达给他。”(留守儿童监护人A-2017-2-17)

通过以上谈话,可以看出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时间较少,大多只关心生活学习等表面上的情况,缺乏深层的情感交流,一般沟通时间较短,基本在10分钟以内。

    (3)沟通内容

    “爸爸老是问我钱够不够花,不够的话就给妈妈寄钱,让我问妈妈要。好好学习,争取每次都考前几名,考好了有惊喜,想买什么就给我买什么,在家听妈妈的话。”(留守儿童G-2017-2-15)

    “爸妈经常问吃住能不能习惯,多吃饭才能长高。天冷了多穿衣服,感冒发烧可就麻烦了。最近可考试吗,考多少分,得表扬了吗?。” (留守儿童H-2017-2-15)

    “他们每次打电话都叮嘱我在学校别调皮,放学就回家写作业,要听爷爷奶奶的话,别乱跑,帮爷爷奶奶干点活,其他的都很少说。”(留守儿童I-2017-2-15)

    “每次打电话都说让我在学校听话,别惹事,放学就回家,别光顾着在路上玩,回家赶紧写作业,别让爷爷奶奶操心,他们年龄大了,回家帮着做点事情。”(留守儿童J-2017-2-15)

    “想出来挣点钱,以后给他更好点的生活,让他能在学校安心上学,别像我们这样没文化,只能出苦力。本来打算把他带到城里就学,毕竟我们能力有限,又怕他城里孩子欺负他,不适应这里的生活,只能问问他需要尽量满足他。”(留守儿童家长D-2017-2-16)

    “想闺女了就给家里打电话,不好意思问她想不想我们,害怕聊天陷入僵局,干脆就说点其它的事情。只要她能上好学,比说什么都强,以后考上大学,生活好了,我们再累也都值得了。”(留守儿童家长E-2017-2-16)

    “孩子才上小学,正式打基础的时候,有的父母会打电话来问小孩成绩怎么样,有的小孩写的周记里也能体现出父母对他们的期望,还有就是家长会上主要都关心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留守儿童家长E-2017-2-16)

    经过对上述访谈内容的描述,留守儿童父母大多关心孩子生活和学习上的事情,心理和情感上的交流几乎没有,由此也能够体现家庭教育的缺失。

    (4)沟通效果

    “我也不太知道爸妈在什么位置,离我有多远,就知道他们过年期间来家过一个星期多些,然后就跟爷爷说,不听话就好好管教。我觉得他们管的太多了,他们一说我我就心情不好。”(留守儿童K-2017-2-15)

    “我也想过要常回家看看他们,时间、精力、经济都很受限。回家太多次就吃不消,时间久了,我也能感觉到孩子跟我什么感情了,有什么话也不愿意跟我说。”(留守儿童家长F-2017-2-16)

    “孩子说想我了,想让我回家看看她,但是工作太忙了又不好请假,就没有回去,感觉孩子很失落,埋怨我们就知道挣钱一点也不重视她、关心她。我想趁年轻她还小,先挣点钱,以后回老家做点小生意,等她长大了再多陪陪她,给她最好的生活”(留守儿童家长G-2017-2-16)

    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看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互动效果不是很好,但是,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离不开双方之间的情感沟通。首先,情感交流越多,互动的效果就越明显。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有时空上现实距离,也有心理上虚拟距离,监护人为顾及留守儿童父母的辛苦劳作,加上不给他们添麻烦的心态,直接或间接的阻碍他们之间有效沟通,从而加重了父母与孩子中间的距离感。其次,情感表达能为沟通的言语增加色彩,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距离感,从简单的电话沟通方式才能缩小一点点。在通话中,留守儿童父母没办法识别孩子形态举止和情绪起伏,更没有办法感知留守儿童的神情与体态,肢体语言发挥的积极作用不显著。三是脱离了共同生活的背景,共同生活是情感交流的基石,留守儿童与父母经常相隔两地,脱离了共同生活的背景。每次通话都是重复那几句,说的都是对孩子的生活、学习方便的话题,很少主动关心子女内心的情感及心理状况的问题。

    2、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沟通现状

    留守儿童父母出门打工以后,就把孩子送到监护人那里,让监护人代为管教。在访谈中发现监护人与留守儿童之间缺乏交流,有的留守儿童内心非常封闭,不愿意与监护人分享自己内心的事情。

    “孙子学习成绩欠佳,考试成绩有待于提升,回家就知道看电视,时不时的还和一群熊孩子去游戏室。想让他帮我干点儿活都懒得动,父母长期不在家陪他,看着也可怜巴巴的,就不能严厉要求他做什么事情。”(留守儿童隔代监护人B-2017-2-17)

“大姑家有两个儿子,都不让人省心,照顾好两个弟弟就顾不上我了,天天还忙着下湖种地,跟我就没有很多交流。毕竟寄人篱下,本来就很别扭,更不敢有过多的奢求,心里也很恐惧大姑的责备,每天就乖乖的学习。”(留守儿童L-2017-2-15)

“回到家放下书包就开电视,我也让他去看书、写字,可是他不听话,他爸在家就害怕他爸,出了他爸谁都管不了他,我也不好多说什么,说多了就和我对着干,管不了。”(留守儿童隔代监护人C-2017-2-17)

    由此看来,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沟通也较为浅显,没有深入的情感沟通,留守儿童内心形成一种寄人篱下的自卑感,与监护人的关系表现的较为生疏。

    3、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父母的沟通现状

    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后,照料留守子女的重担就落在监护人的肩上,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父母之间的有效互动能够有效使提升亲子关系的亲密度。

“我们在外边一有空就给家里打个电话,想问问孩子的情况,他们很少打电话过来,都是我们打过去。也没有说什么实质性内容,大多是基本关怀。”(留守儿童家长H-2017-2-16)

    “照看好家里的孩子是我们的任务,他们在外头挣钱非常不容易,家里鸡毛蒜皮的事情就不跟他们说,免得分心。孩子在学校里头受到老师表扬,考试领了奖状就他爸妈说说,这样他们也满意。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我们能自己处理的就不让他们知道,一般都是报喜不报忧。”(留守儿童上代监护人D-2017-2-17)

    “孩子成绩不好,回家就疯的不见人影,也不好好写字。我们说了他也不听,想给他爸打电话让他爸教育教育他,又害怕他爸吓唬他,到时候孙子会想是我打电话去故意说的,关系不好处理,想想就没打了。(留守儿童隔代监护人E-2017-2-17)

    监护人为了不让外出的父母为家里的所示操心,选择了对互动内容的保留,没有尽到监护责任。同时害怕与留守儿童关系变质,因此就选择报喜不报忧。这就会导致留守儿童父母无法了解孩子的真实现状,同时也封锁了留守儿童父母走进留守儿童内心世界的大门。

    (三)调查总结

    第一,亲子沟通受限。无论是从沟通方式、内容还是沟通时间来看,留守儿童与父母相隔两地,见面接触的时间较少,一年只能见几天,又要外出,缺乏深入的情感交流场所。第二,沟通效果不理想。留守儿童与父母主要以电话为主的沟通方式,双方无法感受到彼此心理状态和情绪的起伏,只能表达生活上的慰问和学习上的关心,没有实质上情感的升华。第三,过于依赖监护人。监护人只负责留守儿童的衣食起居,也没用深入的沟通,根本无法发挥中枢纽带的作用。以至于对留守儿童父母沟通时的内容有所保留,报喜不报忧,使得留守儿童父母无法了解孩子的真实状况。

 

 

 

 

 

 

 

 

三、留守儿童亲子关系问题探讨及原因分析

(一)留守儿童父母沟通观念和技巧缺失

    多数留守儿童父母受教育水平较低,小学或初中结业,家庭经济窘迫,物资不充裕,为改变生活状况,无奈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在沟通观念上面,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因为经济条件限制没有受到过多的教育,所以想努力改善眼前的生活现状,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不得不离开故乡,努力赚钱。留守儿童年龄较小,对父母的情感依恋较为强烈,因为留守儿童父母缺乏与子女共同生活的背景,所以与子女的沟通较为古板。在沟通技巧上面,对于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严厉的管教是非常普遍的,父母从来都是以施令发号者或管教者的形象出现在子女面前。权威式教养方式下,留守儿童不敢主动跟父母沟通,而父母也缺乏主动跟子女沟通的意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沟通技巧对于良好沟通能够发挥积极影响。留守儿童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被问答模式所制约,或是直接命令,若是完不成就会遭到责备。他们并不是一个好的聆听者,鼓励孩子说出内心的感受,而是一直处于沟通中权威者的地位,这会使孩子的压力增加,时间越久,孩子就更不愿意表达内心的想法,导致亲子关系的疏离。

    (二)留守儿童亲子沟通效果不佳

    留守儿童父母苦于生计长期奔波在异地,跟子女直接接触的机会寥寥无几,无法进行亲密互动。平时只能通过电话来问候一些关于子女的基本情况,一般沟通时间很短,也没办法正常陪伴孩子成长,深入了解子女的内心世界。由于时间、空间以及距离的交织限制,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父母很少返回故乡看望子女,一般只有春节才回去,但是在家停留的时间比较短暂,刚与孩子建立起的熟悉感由于外出又瞬间崩塌,导致与孩子之间比较疏远,这完全脱离了正常家庭生活的轨迹。也有母寒暑假把孩子接到城里,但天天工时间长,精力也有限,没办法正常照看子女,留守儿童一个人换到一个陌生环境也觉得冷清。归纳上述原由,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交流不能达到应有的状态,以至于亲子关系渐行渐远。

(三)监护人沟通媒介作用的缺乏

    单亲监护家庭中,父母双方共同维护和承担责任才使得家庭的得以良好运作,一方离家务工后,所有的责任都落到另一方的肩上,这会导致监护人压力过大而不堪重负。监护人与孩子沟通较少,会产生情感交流的障碍,使得亲子关系疏离。

    隔代监护家庭中,通常情况下,监护人与留守儿童关系有两类:一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较为溺爱,言听计从。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对学习的重要作用有所认识,所以对子女学习的期望值较高,认为有必要严厉,这与祖辈的教育理念发生冲突。但苦于无法亲身教导,只能依靠于祖辈那里获取信息,听取建议。二是监护人较为固执,思想观念没有更新。祖辈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沟通出现一条横沟,就是人们常说的代沟现象。

寄养监护家庭中,因为父母二人都出去打工,亲朋好友承担监护职责照管留守儿童。一般寄养家庭监护人都有自己的子女,注意力较为分散,时间精力也常有不足,甚至也要经常工作,对被监护人的养护仅限于物质满足,无法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与此同时,留守儿童极其很容易发生心理变化,有着浓重的寄人篱下感受,感觉父母对自己关心和爱护欠缺,引起责怪父母并有疏离的想法。监护人在父母子女的亲子关系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监护人监护不力加之对外出父母的沟通有所保留,间接导致留守儿童亲子关系渐行渐远。

    (四)留守儿童家庭功能的弱化

    第一,社会化功能。留守儿童正在社会化的初步阶段,是三观的产生的重要时刻,不能离开家庭而独立。在以上监护家庭,监护人与留守儿童互动频率较低,和外出父母交流结果不理想,容易降低留守儿童的安全感。这种环境下对留守儿童的保护毕竟有限,家庭功能的弱化加重了留守儿童内心不安全感。当留守儿童遇到突发情况时,祖辈年事已高,缺乏保护力,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便会陷入深深的恐惧之中。

    第二,情感交流功能。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对于社会成员来说,交通和通讯十分便利,情感交流已经不受空间和时间的约束。但对于家庭而言却截然不同,亲子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必须以共同生活为背景,以直接接触为前提。但留守儿童与父母的直接接触交流的情况几乎没有,只能通过电话来维系基本的情感,没有过多深入的交流。长此以往,亲子关系会产生裂缝,留守儿童会丧失对父母的依恋而产生情感危机状态。

    第三,家庭教育的需求。家庭是个体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家庭教育是个体向社会发展的必然经过的阶段。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虽然千差万别,但家庭毕竟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对孩子的影响是久远的,不可缺少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出现问题,不在身边的父母无法及时解惑,成绩取得进步时,也难与父母分享获得支持和鼓励,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便会产生厌学的念头。对于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监护人的过于溺爱,会使得留守儿童道德缺失,父母无法传授正确的道德观念,使孩子为人处世较为固执己见、冷漠,缺乏社会责任感。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父母情感的长期缺位,留守儿童情感关爱得不到满足,容易引发孤独、自卑等心里问题,严重者可能会导致行为偏差。

四、改善留守儿童亲子关系问题的对策

关于留守儿童出现带来问题有很多种,亲子关系疏离只是其中一点,通过对上述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现状的访谈,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提出修正建议。

    (一)个案工作方法

通过专业社会工作者介入留守儿童亲子关系问题,使正处于亲子关系疏离困境中的个人和家庭有所改变,向好的方向发展。

    1、留守儿童父母的个案辅导

留守儿童父母想努力改变现在的生活状况,但由于文化程度等条件的限制,不得不在异地他乡苦苦奋斗。家庭教育的缺失、沟通意识浅薄、没有沟通技巧以及过度相信监护人的情形,严重影响了亲子关系的发展。

    第一,加强留守儿童父母的沟通意识。

    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产生来源于沟通,亲密度的提升以沟通效果为基础,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也是如此。社会工作者应努力帮助父母提高自身素质,使其认识到与留守儿童沟通的重要性。父母角色的长期缺位给孩子的精神、情绪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不是通过电话的沟通可以弥补的。留守儿童年龄尚幼正处于社会化的重要阶段,正是需要父母情感陪伴和引导教育的时期,却得不到任何的精神上的关爱,因此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社会工作者积极劝导父母转变现有的沟通理念,认识到与子女沟通的重要意义,一旦亲子关系破裂,将会留下一生难以弥补的遗憾,不能只注重眼下的经济利益,放弃对子女的互动的机会。

    第二,提升留守儿童父母的沟通技巧。

    互联网时代下的沟通形式多种多样,社会工作者引导父母根据孩子不同层次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可以通过视频、可视电话等观察孩子的言谈举止,补足了电话中只对孩子嘘寒问暖,衣食起居的关注。更重要的是侧重于关注孩子内心情绪、情感的变化,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在亲子沟通的过程中,留守儿童父母要学会倾听和换位思考,对待孩子像朋友一样要坦诚,把握住平等原则,禁止权威式的的命令与要求。

    2、留守儿童监护人的个案辅导

    外出父母离开家庭以后,把子女交由祖辈或其他亲友代为照料,监护人能照料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却忽略了和留守儿童的情感互动,同时使监护人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对促进留守儿童与父母亲子关系的作用。

    第一,提升监护人的沟通意识。

监护人是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但因为年龄差距太大,产生的代沟现象较为明显,缺乏深切沟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度不利。社会工作者帮助监护人改善思想观念,克服代沟障碍,提升沟通意识,明确自身作用。承担起看护管理留守儿童职责,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第二,提高监护人的责任意识。

因为监护人与留守在生活中和童相处时间较多,可以感知留守儿童情绪情感发展变化,成为生活中最了解留守儿童的人。同时监护人作用在大大提升,成为留守儿童和外出父母互动的媒介。然而,通过访谈内容发现,各种原因的限制,监护人并没有起到积极作用。社会工作者应该从责任感的角度对监护人进行引导,使其认识到自己在留守儿童与父母亲子关系建立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影响性技巧的应用

    社会工作者进行个案辅导时,加强对影响性技巧的应用。

第一、提供信息。为提升留守儿童父母与监护人的亲子沟通技巧,根据经验和技巧,推荐有关亲子关系互动的电影、书籍等。

第二、自我披露。为了明确留守儿童父母与监护人的责任意识,社会工作者可以有选择的向服务对象披露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曾经处理过类似案件的方式,为留守儿童父母与监护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第三、建议。根据每个留守家庭的不同情况,社会工作者依据专业素养,给予不同的建议,因此来改善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现状的局面。

(二)小组工作方法

    支持小组与互动小组为小组工作常用方法,对于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现状同样适用。

    1、家长支持小组

家长支持小组的主要成员是留守儿童父母,组织回到故乡的父母积极参与,小组通常情况下9人左右展开活动。主要是以留守儿童父母之间提供信息、建议、鼓励和支持为目的,分享与孩子沟通的经验和顾虑,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共同解决问题。在活动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的责任就是协助留守儿童父母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基础关系,达到彼此间相互支持的效果。努力调动留守儿童父母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父母有勇气畅谈经验,支持父母说出现有困难,指导小组成员探讨处理问题思路于办法。

    2、亲子互动小组

    亲子互动小组参与者主要是留守儿童及其外出归来的父母,10人左右组成小组开展活动。外出父母因为多种条件制约回家期限较短,就算是回家也不知怎么跟子女互动,因此亲子关系非常陌生。亲子互动小组活动开展能够促进亲子深入情感交流。

    为提供舒适的亲子沟通环境,社会工作者根据社会工作实务的有关方法以及留守儿童情感的需求,针对性设计了亲子互动活动,以此来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留守儿童与父母在游戏中亲密接触、深入交流,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从游戏中体会爱与被爱的幸福感。

    家庭中亲子关系冲突是常见现象,社会工作者引导双方进行角色互换,彼此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父母放下权威,心平气和的与孩子交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孩子也应该体会父母的不易,双方彼此包容,解决冲突,促进情感。

    活动过后,社会工作者建议亲子相互谈论心得,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使孩子知晓,孩子对父母的要求可以直接提出,促进彼此之间情感的升华,走进彼此的内心世界。

    (三)社区工作方法

    整合社区资源、组织社会力量,应用社区方法修复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

    1、整合社区资源

    为了给农村留守儿童通过良好的外部条件,社会工作者应积极寻找农村社区可以利用的资源。首先,社会工作者应以以村委会为依托,努力营造和谐村庄的氛围,引导监护人学习和掌握科学教育方法,创造条件使留守儿童的生活丰富多彩。其次,定期举行亲子沟通宣讲会,组织留守儿童父母积极参与,讲解沟通技巧,进行相关培训,促进亲子关系亲密发展。最后,社会工作者与学校取得联系,探讨构建有效亲子关系交流的模式,能够第一时间向留守儿童父母传达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2、组织社会力量

    目前,大多数地方出台很多关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案,但由于方案的具体实施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留守儿童问题在很长时间内会继续存在。因此,希望政府多多注重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管理留守儿童保驾护航。  

    第一,社会工作者借助大众媒介,加大宣传力度,组织集体学习。为提高留守儿童父母陪伴孩子成长的意识,在市场上投入播放相关公益宣传片,免费发放公益资料,组织专业人士为留守儿童父母开展宣讲会,进行相关亲子关系知识的培训,以提升留守儿童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技巧为目的。第二,丰富沟通手段,拓宽交流渠道。利用现有科学技术,借助电子信息产品,进行可视电话、视频、邮件、书信等方式进行情感沟通。也可以借助媒体,报道相关主题或制作公益广告,以引起广大社会成员的关注。第三,直接展开外出父母与老师对接工作,开展绿色通道。学校建立起一套有效对外联系的模式,使家长发挥教育孩子的主动性,同时也方便留守儿童与父母取得及时联系,老师能够及时向留守儿童父母反应情况。第四,鼓励留守儿童父母把子女带在身边生活、学习、照料,真正的担负起监护人的责任,尽量为留守儿童创造更有利的环境,给留守儿童一个温暖的家。

  

五、结语

亲子沟通方法篇7

[关键词]初等教育;家庭沟通;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038-03

初等教育专业是高等学校为适应基础教育发展而设置的专业,是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城镇化建设速度逐步加快,农村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边缘化倾向日益加剧,直接导致了初等教育专业招生吸引力较之以往明显减弱。以滁州某学院为例,近年来该专业所招收学生呈现出女生比例过大、纪律观念不强、学习状态较差的特点,学生现状所受诟病日趋明显。学生的成长成才是自我、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家庭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因素无法替代的,家长的思想素质、知识水平、教育理念、施教方法参差不齐,对孩子产生的差异性影响十分显著。家庭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沟通是最基本的途径,家长不同的沟通方式、沟通语言、沟通内容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有效的沟通会促进孩子正面情绪得到发展,失败的沟通则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严重者会导致逆反情绪趋于激化。本文通过问卷展开调查,实地对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同家庭沟通的状况进行了解,以期对提高教育教学成效有一定帮助。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象为滁州某学院初等教育专业在校学生,问卷在人口统计学基础上,从家庭生活现状、沟通频率、沟通内容、沟通方式、沟通语言、存在问题及原因等维度进行调查。问卷填写过程中,由班主任现场监督、指导,力求填写结果客观真实准确。

二、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85份,收回问卷178份,有效问卷170份。笔者对问卷设计问题的答案作了详细统计,并对相关信息进行了分析。

(一)父母缺位现象比较明显

由表1数据可知,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同父母双亲生活在一起的学生比例为58.82%;除去上述人员,有近一半的学生不能同爸爸妈妈同时生活在一起,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的比例高达21.18%。单独同母亲或单独同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学生不在少数,比例达20%。可见,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缺位较明显。

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父母亲从事的行业类别较为分散,工作岗位类型多种多样:务工务农、个体经商、驾驶员、建筑装潢、事业单位、医务人员均有,其中,父亲务工务农比例达76.54%,母亲务工务农比例高达90.12%。父母亲务工务农是主流,占接受调查群体的绝大部分。个体经商占比为10%,位居第二。父母亲在事业单位或医疗卫生系统工作的比例只有4.94%和2.47%,此数据说明具有稳定工作的家长人数偏少,比例偏低,可反映出家长的整体知识水平不高。

(二)子女父母间沟通意愿不够强烈

围绕沟通频率调查的数据显示,学生同家长的沟通基本以每周沟通一次为主,比例为72.92%。基本不沟通这一极端状况出现的概率较低,比例为7.1%。家长在陪孩子聊聊天、看看书、旅旅游方面,囿于各种因素,家长偶尔为之的比例为60%。有23.53%的家庭从未开展共同聊天、看书、旅游活动,说明很多家长没有时间或者主观方面没有意愿去接近孩子、去走进孩子内心了解孩子,被动性倾向较为明显。

(三)沟通内容多以物质层面话题为主

通过沟通的主要内容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父母同孩子沟通交流时,对于“身体生活方面”话题关注的比例高达68.24%。而对于孩子的学习关注度较低,仅为14.12%,对于人际交往和未来发展的关注同样处于比较低的程度。此数据可反映出,家长们物质层面的关注程度远高于精神层面,家长对孩子精神层面的关怀缺失较为严重。

(四)沟通方式需要调整

数据显示,父母同子女沟通的方式多种多样,在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沟通交流、进餐时沟通交流、专门的谈心谈话均有。在诸多交流方式中,谈心谈话是最能走进彼此内心深处,产生思想共鸣的方式,但通过谈心谈话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的比例仅为42.35%。比例尚不足被调查群体的一半,此现象值得深入思考。

(五)沟通语言需要改善

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父母在同子女的沟通中,“我这么辛苦的赚钱,还不是为了你们”、“你别说了,我知道你现在想什么,还不是……”等话语出现频率较高,分别为67.05%和27.06%,两者总计达94.1%,“你怎么这么笨啊,教那么多次还教不会”这一选项被选次数也较多,比例达15.29%。说明家长在子女面前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有明显的权威意识,主观上认为自己对孩子的了解程度较深,这种状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长对孩子个体尊重的程度不够高。

(六)家庭沟通问题原因多样化

针对现状成因的调查结果显示,超半数学生认为造成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共同语言不多,有效沟通很少,比例达52.94%;居于第二位的原因是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比例为41.18%,说明孩子对自身情况有一定了解,摆在第三位的问题是孩子过于自私,不关心他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比例达24.71%,二、三位的数据说明学生能够较为客观地看待家庭沟通方面和自身存在问题;而认为家庭教育是门学问,父母需要学习培训以提高教育水平的比例也达到18.82%。综合上述数据可知,认为责任在父母的一方的比例达71.76%,而认为责任在子女的比例为65.99%,比例较之前者稍低。

三、讨论

经过上述分析可知,滁州某学院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同家庭之间的沟通现状并不是非常理想,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成因较多。

(一)家长在子女教育方面投入的精力偏少

该学院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父母总体知识水平较低,多从事以体力为主的工作,无稳定收入来源,外出打工忙于工作和生计,离孩子较远,对孩子的关注程度较低,无法实施有效的教育,多将孩子交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代为照顾和教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教育孩子的模式属于隔代教育,弊端十分明显,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宠爱过度,二是易导致亲子隔阂,三是老人观念落后,不利于孩子成长。隔代教育容易使孩子缺乏规则意识,过于自我中心,跟父母沟通较少,感情冷漠,思想观念较为传统,不利于持久发展。父母亲的子女教育方面的投入精力偏少,对于子女成长成才势必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家长注重物质提供而忽略思想引导

对于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于成熟的特殊阶段的学生而言,父母如能对其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的终身发展将会获益匪浅。由于从事职业的特殊性,日常繁重的劳动量和时间长期被占有,他们无法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子女的思想发展、学业进步提供有效帮助,大多数学生的父母,关注的是学生身体的发展状况和日常的生活状况,关注关怀止步于生活费用、日常饮食等,而对思想方面、人际交往和未来的长远发展等方面关注较少。

(三)双方沟通方式缺陷明显

沟通是通过一定的活动增加接触、增进彼此了解的一种形式。谈心活动是沟通最基础、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其形式灵活、成本低廉,非常有利于交流思想、化解矛盾、缓解情绪。在沟通过程中,父母与子女如能充分进行谈心,对于解决双方思想方面的局限和误区都有明显的作用。可现实中,由于家长存在权威意识过强、对孩子的了解程度过分自信、时间精力受限等问题,导致双方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与环境中进行深入谈心谈话的机会很少,互相之间无法走进内心深处不能倾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交流浅尝辄止,有肤浅化倾向。

(四)子女自我中心意识过强

随着社会的发展,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她们很难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和解释问题,这就是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提出的“自我中心”。由于对父母的不理解,对父母的工作环境、特殊处境无法感知,缺乏生活经验和人生历练,对父母不能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甚至有少部分学生认为父母亲身份地位低下、学识浅薄,双方没有共同语言,难以沟通。即便是沟通,主观上具有逆反情结,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思想已经成熟,而认为父母观念保守落后,不能与时俱进,跟父母很多道理讲不清楚,导致沟通效果不理想。

四、结论

家庭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子女与父母在沟通态度、沟通方式、沟通内容等多种因素差异化导致的结果。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未来就业方向主要为初中、小学教师,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力量,让她们具备良好的精神面貌、知识水平、专业技能非常关键。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成效,培养更多合格的基础教育教师,笔者以为下述三方必须协同努力。

一是家长应多花时间与精力同子女接触,了解孩子思想、心理、生活、学习状态,有针对性的同子女进行沟通,以期提高沟通成效;除了直接同子女联系,还应多同学校沟通,侧面把握子女的状况,力争做到对孩子的状况有充分的、立体化的了解,有所为,有所不为,有的放矢,帮助其成长成才。

二是子女应养成感恩意识,从身边亲人做起,多关注父母身体、工作状况,尊重父母,理解父母的艰辛,摆脱自我中心思想观念的影响,牢固树立“孝”的思想,践行孝顺行为,走进父母内心深处,了解他们的酸甜苦辣,倾听他们的心声,为双方和谐沟通交流奠定基础。

亲子沟通方法篇8

关键词: 低年级班主任 特殊家庭 沟通

小学低年级是孩子能否适应学校系统教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如果班主任不能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势必导致家长不配合班主任的工作,进而影响孩子的顺利成长。

特殊家庭指家庭成员的构成不同于普通家庭,家庭成员的关系比较特殊,或家庭功能存在一定缺失的家庭。此类家庭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显得尤橹匾。特殊家庭比较典型的有隔代教育家庭、单亲家庭、问题家庭等,班主任如何实现与这些家庭的有效沟通,笔者谈几点自己的思考,供同仁参考。

一、与隔代教育家庭的沟通

现代社会中,年轻的父母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看管。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为隔代教育,有因父母双亡或父母在外导致的隔代教育,也有因父母忙碌导致的隔代教育。

一般来说,父母教育趋于理性,而隔代教育则趋于感性。隔代教育,隔开的不仅是时间和空间,还有感情与心理。缺少亲子交流,孩子内心孤独、情绪消沉、抑郁少动、少言寡语、缺乏自信,而祖辈们平时只懂得关心他们的生活,面对孩子的种种思想变化,不知如何是好。祖辈对孙子过分宠爱,加上父母觉得自己不在孩子身边有亏欠感,使得隔代教育孩子唯我独尊,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厌学、逃学、恐学、离家出走、偷窃等不良行为,在这些孩子身上更容易发生。

在隔代教育中,祖辈们由于自身认识、体能等条件局限,一般不会主动与班主任沟通,即使主动或被动与老师沟通,通常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对其心理、情感、性格等很少触及。沟通方式基本限于面谈或电话,沟通的频率不高。鉴于此,班主任在与这类家长或监护人进行沟通时,一定要特别耐心和细心,尽量利用他们接送孩子的时机。同时,还要与孩子的父母建立联系,指出孩子细微的身心变化,与家长共同商讨应对策略。另外,班主任还要善于观察,帮助老年人解决他们看管孙子时遇到的棘手问题,让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感受到更多的关爱。

二、与单亲家庭的沟通

家庭是孩子最初的成长乐园,父母更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不完整、不幸福,必将影响孩子的身心发育、习惯养成及世界观的形成。单亲家庭的孩子一般比较自卑、敏感、内向。由于家庭的破损,单亲家庭的孩子带着内心无法解脱的困惑成长,而单亲家庭的父母将承受终生的失落与遗憾。单亲家长独自抚养孩子、独自撑起家庭,生活压力大,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的教育。有些家长觉得孩子缺乏完整的爱,所以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孩子的任性和偏执。

班主任和这些家长沟通时,要在汇报孩子学习生活状况的同时,更应该就孩子的精神面貌、心理活动、与同学交往情况等方面与家长交换看法,争取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班主任和单亲家长沟通时,还要选择妥当的方式。如果孩子的唯一家长是母亲,而班主任恰好又是女班主任,那么班主任不妨主动上门,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全面了解孩子的生活状况,以及在家庭内外的各种表现,进而分析其问题存在的原因。如果男班主任遇上女家长,建议班主任把家长叫到学校来,当面详细了解孩子的情况,并做相应的记录,以便采取合理的对策。

三、与问题家庭的沟通

家庭问题一般分为父母自身有问题、父母不和、父母犯法等几种情况。

(一)父母自身有问题的家庭

父母自身有问题主要指父母有不良嗜好,如、酗酒、性格极端等。孩子好奇心强,善于模仿,可塑性大,所以父母的言谈举止、人品性格等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举止得体,言语文雅,给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

有不良嗜好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没有说服力,往往自顾不暇,甚至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于这类父母,班主任应该针对孩子的特点和优势,把孩子的养成教育和发展目标相结合,跟他们进行深层次的交流。问题家长受性格、职业、教育背景等因素影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错误观点和做法各不相同。所以,在与问题家长沟通前,班主任先要了解家长,然后才能找到合适的沟通方式和谈话内容。这样,班主任的责任不只是教育学生,还要教育家长。班主任要带着家长了解他们自己的孩子,让家长从孩子角度重新审视大人自身存在的问题。

(二)父母不和的家庭

指父母感情不好,有家暴情况,夫妻一方或双方有情人,或者经常闹离婚等的家庭。处于成长阶段的子女需要完整的父母之爱、天伦之乐。一个和谐的家庭能够让孩子体会到亲情的可贵、生活的美好。然而在问题家庭中,夫妻经常吵骂、指责、揭短、厮打,弥漫着冲突或战争的气氛,子女得不到正常的亲情,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孩子目睹父母从和睦恩爱走向势不两立,从而怀疑人间的真情,觉得任何人都不值得信任,并时常感受到强烈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这样就形成了性格内向、偏执自卑等人格障碍。

针对此类家庭,班主任应该告知家长,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作用。问题家庭中的家长,由于自身对教育的认识不足,没有和班主任主动联系的意愿。因此班主任必须主动就孩子情况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形式可以为电话或面谈,也可能通过QQ、微信等。在问题家庭中,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教育几乎无人监管,这些任务就落在了班主任头上。此外,班主任还应给问题家庭的孩子更多的关爱,并教会他们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判断是非等。

(三)父母犯法的家庭

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因触犯法律而服刑的家庭。此类家庭生活较为贫困,却很少得到社会救助和关注。家有服刑人员,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同时,孩子的管教成了问题。这类家庭的孩子在经济、学习、心理、发展诸方面,都面临着残酷的现实,孩子经常出现自卑、逆反、嫉妒、做事极端等严重心理问题。

由于部分家庭成员在服刑,孩子得不到完整的关爱和教育。班主任就要主动上门,了解孩子的家庭状况,并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多方疏导,使孩子从家长犯罪的阴影中走出来,树立他们的自信。另外还要注意两点:一是班主任要尽可能多地把孩子在家庭中缺失的关爱补上;二是对孩子的家庭状况和家访情况要严格保密。

总之,小学低年级班主任与特殊家庭的有效合理沟通,不仅关乎班主任工作的成败,还关乎一个孩子养成教育的成败,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计划、有部署、有理有节,在学校和问题家庭之间架起一座通畅的桥梁,把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引导到光明大道上。

参考文献:

[1]王希永.班主任工作艺术[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2]顾静连.班主任工作指导手册[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

[3]徐中收.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研究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4]李淑飞.浅谈班主任与特殊家庭学生家长沟通中需要注意的几点[J].俪人(教师版),2015(22).

[5]李秀吉.浅谈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艺术[J].新课程导学,2016(7).

上一篇:高标准农田会议范文 下一篇:助产护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