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0-19 15:57:52

亲子教育的问题

亲子教育的问题篇1

在现代婚姻观发生巨变的环境下,家庭离婚率的飙升使单亲家庭的数目日渐增多,单亲子女增多,这就给未来的教育敲响了警钟――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必须重视起来!如何通过教育,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使他们健康成长,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首先要通过家访对单亲家庭孩子家庭了解,对其心理特征进行认真研究分析。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分析,单亲家庭学生主要有以下心理特征:

1.内向自卑。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各方面发育处于不平衡状态,家庭结构的巨变,导致家庭经济的改变,再加上父爱或母爱的缺失导致孩子自卑而缺乏自信。

2.抑郁冷漠。单亲对孩子的创伤会伴随孩子很长时间,在这期间孩子心灵也会受到极大伤害,经常表现出闷闷不乐、情绪低沉,往往见到别的孩子有父母的陪伴,心里就非常难受。在学校,他们不敢谈论自己的父母,封闭自己,不愿和同学、老师交流,长时间就会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产生冷漠、反感、敌对的心理。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3.充满憎恨。很父母离异后,就会再婚,对孩子的关心会越来越少,有的甚至直接将孩子置之不顾,这样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没有人爱、没人关心,也不会去关心别人,久而久之就对父母、甚至对同学老师充满憎恨。

4.放任、暴躁易怒。有些单亲家庭孩子,由于家庭的缺陷,缺少关爱,有的单亲父母在物质上会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这样长期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就是天,自由、散漫、放任、不受管教,自然到学校对老师的教育也是置之不理,自己约束能力差,此外,由于自己郁闷的心情无处渲泄,于是表现为性情暴躁,遇事易冲动、好斗,所以会出现打架、斗殴等行椤

5.嫉妒仇视。因为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他们嫉妒同学谈自己的父母,谈自己温暖的家。嫉妒会使他们产生一种十分强烈的仇视心态。他们排斥周围的人,甚至仇视周围的人,因为在家庭中缺少爱,所以孩子心中就缺少爱,再加上与周围人缺乏情感交流,常常把他人的善意批评或好言相劝,看成是恶意的举动,他们轻则置之不理,重则伺机报复机,经常做一些恶作剧去报复,有的甚至以对他人的戏弄或殴打为乐。

心理学家分析,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忧虑、失望,往往情绪低落,心情浮躁,性格孤僻,情绪不稳。这种心态如果不及时矫正,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出现问题,严重影响孩子的情感、心理和品德的发展。

那么,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根据具体的家庭情况帮助孩子形成积极情绪和健康的人格,笔者认为以下方法可以一试:

1.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从孩子入学起,就着手建立单亲家庭的学生档案,去家访,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进行深入地了解和跟踪,并详细的记录。现在很多学校都有心理咨询室,可以带着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经常进行学习辅导,在生活上给予关照,在行为上进行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及时掌握单亲家庭孩子在家中和社会上的情况。家庭的教育方法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所有代课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就必须先当好孩子、家长的“知音”,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要如此。

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细心地观察、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了解这些孩子的生活环境,注意掌握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融洽点、疏忽点,架起老师、学生与家长三方面之间沟通的桥梁,达到相互了解,相互信赖的目的。

在我教的学生中,有个叫娟娟(化名)的单亲家庭女孩,她个性孤僻,脾气坏,经常与同学为一些小事闹得不可开交,隔三差五与同学吵架。后经家访、谈心,她对同学的态度大有好转,处事也好很多,并被推选为小组长。而在家里与父亲新交的女朋友关系不好,她认为那个女人会夺走父亲对自己全部的爱,导致女方提出让她父亲在孩子与爱人之间做出选择的条件,这使其父亲非常痛苦,甚至到了分手的地步,我了解了这情况,找孩子谈话,教育孩子从对父亲的爱,家庭生活各种负担方面去着想,告诉她,她不能陪伴父亲一辈子,当父亲年老时,他会很孤独。终使孩子接纳了父亲的女朋友。

2.让单亲家庭孩子融入班集体,消除抑郁的心情。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因而,作为代课老师,其一,要在课堂上多提问、多关注他们,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班级的各种活动,多关心他们的生活,让他们觉得同学、老师都很关心他们,尽可能淡化他们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差别,避免让他们感到难堪和不安。其二,教师自身观念要改变,心态要豁达,尊重单亲家庭孩子的人格、生活方式,不能歧视、嘲笑单亲孩子。其三,要多观察,善于发现单亲家庭孩子身上的优点,看到他们的点滴进步,同时引导他们多为班集体做好事,帮助他们在班集体中树立良好形象,使同学们乐意亲近他们。其四,要适时和家长沟通,深入了解孩子在家里的情况,从而采取有效教育措施。

3.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关心和鼓励。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理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深处。”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要教师无私的爱来抚慰他们心灵中最深的创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创设一种真诚的氛围,使孩子重新享受失而复得的温暖。

亲子教育的问题篇2

关键词: 单亲家庭 心理问题 误区 教育方法

现阶段部分单亲家庭的学生性格有误区缺陷,甚至成为“双差生”。教育者应更多地了解、关爱这些最需要了解、关心的学生,使他们重新找回自我。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家庭破裂了。从教育角度看,相亲相爱的父母、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的正常、健康的心理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反之,没有一个完整稳固的家庭学生心理的发展容易产生偏差,思想行为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我所带的班级中,有几个单亲家庭的学生。通过近几年的班级工作实践,我对接触到的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分析,并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及做法。

一、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问题分析

单亲家庭的孩子,或因家庭教育不完整,或因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往往会表现出一些不健全的心理现象及行为特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

1.自卑型。单亲家庭孩子往往没有优越感,常常产生自卑感。自卑感强的孩子通常表现为沉默寡言,自卑的心理影响他们享受成长的快乐,也影响孩子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

2.孤独型。单亲孩子,特别是随父亲住的孩子,由于父亲的粗心或与继父母之间的隔阂,亲情交流受到限制,自然而然产生孤独感,他们在行为上表现出离群、不大方、不愿与其他小朋友玩耍。

3.渺茫型。有的单亲孩子由于缺乏足够的家庭引导,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的孩子本有美好的理想,但因家庭的破裂,导致没有结出甜美的果实。

4.独尊型。有的单亲孩子由于缺少管教,有的单亲孩子由于亲情的隔阂不接受继父母的管教,或继父母不便于管得太严,从小就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事事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5.逆反型。有的单亲孩子因为父母离异受到同学的歧视,逐渐对父母、对家庭产生厌恶感。这种对家长的逆反心理,有时会发展成对老师、对同学、对社会的逆反,从而产生破坏性。

二、单亲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单亲家庭教育容易出现三个误区,需要引起重视。

1.消极暗示。当单亲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种种矛盾和问题时,家长总是把原因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其实,即使在一个完整的家庭中,父母的负面行为也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很大影响。因此,要让孩子理解单亲家庭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

2.排斥对方。夫妻离异后,一般都是一方带着孩子。通常有这样几种情况出现:带孩子的一方有的不愿意让对方与孩子接触;有的甚至干脆搬迁到对方找不到的地方,让孩子看不到父亲或母亲……这就导致一些单亲家庭孩子性格偏离正常轨道。

3.过分溺爱。溺爱是很多家庭的通病,一些单亲家庭的家长往往表现得更明显。他们对孩子的任何要求,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都不讲原则不谈条件地一律予以满足,这样就容易形成任性、自傲、孤僻等缺点。

三、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方法

亲子教育的问题篇3

亲职教育( parent education) 是指为父母提供有关教养子女、为人父母等方面的知识及技能的教育,目的是帮助家长做有效能的父母,能够成功扮演父母的角色,担当父母的职责,促使子女健康成长发展。卡特( Carter) 曾指出亲职教育可增加父母的自我尊重,并更有能力地扮演父母的角色。皮特森( Petersson) 也认为亲职教育可帮助父母学习有效能的教养知能,增进亲子关系。目前,许多研究都将 孩子处于学龄前的家庭视为实施 亲职教育最重要的时期,因为此阶段是个体人格形成的关键期。父母若能给予孩子适当的教导,将能奠定孩子良好的人格基础。此外,学龄前期也是儿童社会性、行为、语言等发展的最佳时期,对家长而言,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好时候。大量研究已经指出,亲职教育是最能有效预防、介入、减少学前儿童家长教养不当与儿童问题行为的策略。如里德( Reid) 与哈蒙德( Hammond) 的研究发现,对于被诊断有问题行为的孩子,当他们的父母参加亲职课程后,孩子的攻击行为显著减少,且效果可持续至少三年;对于一般的孩子,当他们的父母亲参加亲职课程后,孩子的反对行为、防卫行为会明显减少。亲职教育不但能改变孩子的问题行为,还能使家长的教养行为发生变化。如鲍尔( Bauer) 与斯特拉顿( Stratton) 的研究发现在进行亲职教育后,父母亲会减少过度反应或纵容孩子的行为,自我效能感提高,且持续效果可达一年。

可见,亲职教育可以协助父母亲形成良好的教养行为,提高父母的效能感,促进亲子关系,也能帮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然而,由于现代社会以核心家庭为主,多数家长缺乏教养经验,对亲职角色与教养能力都深感困扰,他们学习亲职知识与技能的方式大多以 听亲友的经验为主,辅之以一般常识性的专家讲座和教学参观。这些活动忽略了亲职教育的延续性与深入性,难以协助家长建立适当的教养方式,由此可能衍生出种种负面问题,需要我们关切与重视。国外关于亲职教育的研究为了确定家长从亲职教育计划中到底想获得什么,研究者通常会对家长实施需求评估。从以往相关研究结果可知,我国学前儿童家长的亲职教育需求是非常高的。如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76.4%的家长认为自己需要接受专门的家庭教育知识培训,但是目前国内关于学前儿童家长亲职教育的研究多是理论探讨,研究热点集中于描述亲职教育的现状、反思亲职教育的实施方式、推进亲职教育的策略,等等,且大多以专家意见为取向,鲜少站在家长角度,关注其对亲职教育的需求。其次,从研究方法来看,国内已有研究多以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等质性研究方法为主,缺少大样本的量化研究。再次,从研究对象来看,大部分已有研究主要针对中小学生及青少年的家长,而对于处在亲职教育最佳实施阶段的学龄前儿童家长却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

为弥补以往研究的这些不足,本研究拟以杭州市学前儿童家长为研究对象,进行大样本的实际调查,希望能够通过对家长参与亲职活动现状及其对亲职教育活动内容的需求的考察,为我国今后针对学前儿童家长的亲职教育的设计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拱墅区、江干区、上城区及下城区五个主城区14 所公立甲级幼儿园的家长作为调查对象,每所幼儿园发放问卷90 份( 大、中、小班各30 份) ,共发放问卷126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1 份,有效回收率达95.3%。其中父亲所填问卷376 份,母亲825 份,年龄在30岁以下者居多( 59.20%) ,被调查者受教育程度较高( 本科及以上占70.19%) ,家庭平均月收入较高( 5000 元以上占68.28%) ,且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71.36%的家庭可获得家人协助。

( 二) 研究工具本研究在参考曾春霞和杨政动编制的亲职教育现状及需求问卷的基础上自编问卷,将家长参与亲职教育活动的现状与需求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家长背景变量、参与亲职教育活动的现状与满意程度、亲职教育活动的内容需求。家长背景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学历、收入、家人协助程度,该部分不计入题数。初始问卷有31 道题,经过项目分析,计算题项与总分的相关,删掉相关未达显著( 相关系数小于0.4) 的题项,最后包含26 道题。其中参与亲职教育活动的现状与满意程度部分( 第111 题) 主要由参与情形、满意程度两方面构成;亲职教育活动的内容需求部分( 第1226 题) 参考瓦纳特( Warnat) 的研究,将其分为儿童教养的知能需求、沟通与调适需求、家庭管理需求三方面。( 三) 信效度分析信度方面,本研究问卷( 共26 题) 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7,分半信度系数为0.774;内容效度方面,本研究所编制的维度和题项均来源于理论文献、已有的问卷调查以及学前儿童家长的访谈,并通过了学前教育领域专家、一线教师和多名课题成员的修订与审查,由此保证了问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方面,本研究采用各维度间的相关系数矩阵来检验问卷中 亲职教育内容需求部分的结构效度。从表2 可知,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均在0.375-0.783 之间,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均在0.637-0.783 之间,说明这部分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 家长参与亲职活动的现状

1.家长亲职活动参与情况与满意程度分析。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可知,目前幼儿园内常举办的亲职活动有 家长会 游园会 亲子活动等。根据与家长的访谈亦知,家长也常常参与园外早教机构的亲职活动,如 专家讲座 家长经验交流会等。因此,本研究将亲职活动分为如表3 所示的8 种常见类型。依照不同参与情形,将选项分为 经常参加 偶尔参加 很少参加 从未参加 未曾举办五个等级,对应赋值为5 分、4 分、3 分、2分、1 分,中等平均分为3 分,得分越高表示家长参与度越高。由表3 可知,整体而言,各项活动合并 经常参加与 偶尔参加等达37%,显示整体的参与度不高。其中 亲子活动( M=3.83) 与 游园会( M=3.82) 为家长参与度最高的亲职类活动,而 父母成长团体( M=1.71) 与 家长经验交流会( M=1.57) 的参与度则较低,并且选择 未曾举办的比例分别达到了31.39%与52.71%。进一步分析可知,排在前4 位的活动类型均属于亲子实地参与的亲职教育活动,而参与度较低的活动型态则是以家长为主的偏静态类活动。此外,表3 亦反映了家长参与亲职活动的情况与园方是否举办该类活动有密切关系,如 亲师沟通 专家讲座 父母成长团体与 家长经验交流会这些家长参与度相对较低的活动,幼儿园未曾举办的比例均高于总体平均值。这也反映出亲职教育的举办主体仍为幼儿园,家长在园外可获得的资源与支持则较少。

四、讨论

( 一) 学前儿童家长参与亲职活动以幼儿园为主要载体,形式比较单一本研究显示,各类亲职活动因其属性与举办单位不同,家长表现出的参与度也不同。例如 亲子活动是幼儿园实施家园共育的重要途径和组织形式,每个学期幼儿园会开展2~3 次,有的甚至会开展4 次以上。 家长会 游园会 家长参观日为幼儿园固有的常规性活动,教师鼓励,幼儿亦希望家长陪同,因此此类活动的参与情况较为乐观。而 亲师面谈作为较私人化的沟通方式,需要家长与老师的共同配合,存在双方顾虑多、由祖辈代为传达等问题,参与度相对较低。 专家讲座 家长经验交流会与 父母成长团体是幼儿园 未曾举办的活动的前三位,同时家长在园外获得这方面的支持也相对较少,因此参与率明显偏低。总体来看,家长选择 偶尔参加 很少参加 从未参加的比例明显高于 经常参加,究其原因在于当前的亲职活动多以园方及教师为主体,对家长的个别化需求关注甚少,使得家长常常处于被动地位,无法有效表达自身需求。此外,园方在举办亲职活动时,存在活动内容单一、追求形式热闹等问题,忽略了活动的深入性与有效性,一些大型的亲职活动看似办得红红火火,但无法解决家长现实存在的亲职问题。

( 二) 家长参与亲职活动整体满意度偏低,并与其参与频率显著相关本研究显示学前儿童家长对亲职活动的满意度为36%, 其中 非常满意 为12%, 满意为24%,家长的选择大多介于 一般与 不满意之间。可见,家长对目前幼儿园举办的亲职活动不太满意。进一步分析可知,家长对经常参与的亲职活动满意度最高,对没有参加过或不甚了解的亲职活动满意度较低,这说明家长参与情况与满意程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已有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 三) 家长亲职教育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其自身需求得到关注从总体上来看,学前儿童家长亲职教育需求程度较高,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从需求内容来看,家长在 教养儿童知能需求上的得分最高, 沟通与调适需求次之, 家庭管理需求最低,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所不同。瓦纳特( Warnat) 曾提出幼儿家长参与亲职教育的需求强度可依次排列为:幼儿方面,包含了儿童发展、营养、健康照顾等内容;父母本身及亲子沟通方面;解决家庭问题。这与本研究结论一致,但与林晏瑢的研究不同,后者指出家长对教养方法、管教态度等内容有明显需求,但对于家庭经营、婚姻关系等的需求明显偏低,本研究则显示家长在 沟通与调适需求上的平均得分明显高于中等平均分,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的关注重点也在发生变化,从以儿童为主中逐步解放出来,开始关注自身的调适与沟通需求。

( 四) 家长亲职教育需求在部分维度上表现突出,行为、沟通和危机处理最为关键在家长 教养知能需求维度上,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项目得分最高,说明家长十分渴望寻求这方面的专业帮助。当前社会,由于工作压力,父母大多将孩子托给祖辈照顾,隔代教养的最大问题在于容易对孩子表现出溺爱与迁就,关注重点在孩子的衣食住行,而对行为习惯和情绪控制的关注甚少,这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诸多不良行为问题,带给父母巨大的亲职压力和强烈的亲职需求,是今后亲职教育应重点关注的主题。在家长 沟通与调适需求维度上, 亲子互动沟通方式与 获得家人帮助支持的沟通技巧两项排在最前,说明家长急需与幼儿建立平等、有效的沟通方式,以此提升亲子关系质量。此结果与徐贵莲的研究相似,后者指出学前儿童家长在 亲子调适与沟通方面的需求较为迫切。此外,父母的亲职压力不仅来源于幼儿,也来源于家人,由于一个家庭中常常存在不同的教养方式,如何获得家人支持也是家长关注的重点。在家长 家庭管理需求维度上, 家庭危机处理需求最高,这一结果与陈贞妃的研究类似,后者也提到 维持良好的家庭关系和 家庭调适是父母与祖父母的亲职需求。可见,亲职教育的外延正在不断扩大,家庭管理作为较为私人的领域,仅靠幼儿园或园外机构推进是不够的,更需社区资源的支持。袁婷婷的研究指出目前各国的亲职教育或家庭教育都趋向于更重视社区教育,因此幼儿园应尽量结合社区资源,形成伙伴关系,共同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为家庭关系质量的提升打造一个更优质的大环境。

五、推进亲职教育的建议

( 一) 动静结合,打破时空限制,提升家长参与度台湾学者郭静晃将亲职教育的实施方式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类,静态方式包括文字通讯、讲座、手册、布告栏等;动态方式包括家庭访问、参与教学、亲子活动等。这两种活动方式各有利弊,其中动态式活动形式丰富,但缺少专业性和教育性;静态式活动专业性较强,但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因此,幼儿园在规划亲职活动时,应充分结合两种活动方式的优势,为静态活动注入活力,同时以专业性引领动态活动,吸引更多家长参与。此外,随着科技时代的进步,亲职教育活动的形态更具多元化,幼儿园在举办亲职活动时可打破时间、地点的限制,使用快捷方便的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或E-mail 等,扩大活动的受众面,同时保证咨询渠道更为畅通。

( 二) 重视亲职活动的实用性与即时性,提升家长满意度本研究显示,家长参与亲职活动的情况与其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可见,家长确实可以从这类亲职教育活动中获得有用的知识与技能,提升自身亲职能力,但活动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家长对亲职活动的满意度。 林家兴曾指出 有效的亲职教育包含两大要素实用性与即时性,其中实用性指让父母能够学以致用,即时性指帮助父母解决当下所面临的一些教养问题。因此,幼儿园在实施亲职教育时,应尽可能做到:在教养儿童方面,为家长提供有关儿童发展规律、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等专业知识与技能;在解决问题方面,与家长一起探讨当前面临的特殊难题,并助其谋得解决之道;在沟通技巧方面,帮助父母了解亲子互动沟通的方式,同时增进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在家庭管理方面,促使父母建立正确的婚姻观念,了解和谐的家庭关系对于子女成长的重要意义。

( 三) 提供支持,了解家长自身需求与以往研究相同的是,本研究也发现学前儿童家长的亲职教育需求是多元而迫切的;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发现家长的亲职需求正在逐渐从 儿童本位中解放出来,开始关注自身的沟通调适需求与家庭管理需求。可见,在当前社会中,父母的压力不仅来自于如何教养儿童,更来自于家庭与社会。为了支持家长个别化的亲职需求,园方在开展亲职活动前,可先对家长的亲职需求进行评估,邀请拥有相同经验的父母一起讨论,话题并不一定要局限于育儿方面,也可就亲职压力、家庭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互动,同时要保证参与者定期会面,交换问题,交流情感。此外,对于未能出席活动或有特殊需求的家长,园方也应通过家庭访问、家庭联络簿、电话访谈、网络咨询等方式,尽量提供持续的亲职支持。

亲子教育的问题篇4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单亲家庭;幼儿;幼儿教育

所谓单亲家庭幼儿教育,是指在离婚、分居或丧偶等造成的只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中对幼儿进行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主要由幼儿的家长———如法定监护人、养护人或其亲属等承担。其主要特点是:在家庭中进行、非定时性、个别性、随意性、偶然性和无定规性等。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与幼儿社会教育有所不同,幼儿社会教育主要在收托3岁以上幼儿的幼儿园里进行,其主要特点是:由教师承担,集体性、定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等表现〔1〕。

一、单亲家庭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幼儿教育环境是由幼儿家庭教育环境和幼儿社会教育环境共同构成,而在单亲家庭中,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给一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致使一些幼儿的性格容易产生偏差。

(一)幼儿的性格出现缺陷

在单亲家庭中,因为家庭角色的不完整,所以很难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的人因为草率结婚而没有家庭责任感,孩子尚且年幼却要离婚,甚至为了争夺孩子的抚养权而经常争吵,给孩子的幼小心灵蒙上一层阴影。案例1:瑶瑶是幼儿园中班的孩子,父母无法一起生活下去了,离婚前不断争吵瑶瑶的抚养权问题。妈妈想瑶瑶跟在自己的身边。而爸爸想瑶瑶跟着奶奶,奶奶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她。有一次放学,妈妈和奶奶同时来接瑶瑶,两个人都要抢着接瑶瑶回家,把瑶瑶一个人拉扯在中间,瑶瑶满脸的委屈和不知所措。这时,老师见状,连忙走过去抱住瑶瑶,并告诉瑶瑶的奶奶和妈妈不要当着瑶瑶的面吵架,有什么事情私底下好好地商量,说完老师便带着瑶瑶去玩游戏。如此反复争吵,最后商议的结果是瑶瑶一段时间跟着妈妈,一段时间跟着爸爸。在我国,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这无疑将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有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一时无法接受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便感到闷闷不乐,无所适从,最终导致孩子变得自卑,孤僻,甚至可能变得自闭。一些人在离婚之前总是不停地争吵,甚至大打出手,孩子成天生活在恐惧和忧虑之中,没有安全感。还有的单亲家庭的幼儿往往容易给自己设限,认为父母婚姻的失败是自己造成的,将一切的不如意都归因于自己的不好,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内疚、自责、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

(二)幼儿的问题行为愈发突出

幼儿问题行为是指那些和普通幼儿的一般行为相比所表现出的过度、不足或不恰当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问题行为可称为“不正常行为”。在单亲家庭中,由于父母角色的缺失,致使一些幼儿的问题行为愈发突出,并成为影响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单亲家庭的幼儿缺乏父母完整的爱,缺乏安全感和父母的正确指导,容易产生盲目性的行为。据调查,幼儿的问题行为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社会问题:表现为好打架,爱争吵,扰乱别人,嫉妒,不能与别的幼儿友好相处,好炫耀,爱吹牛,有破坏等。

2.个性和情绪问题:表现为任性、自私、固执、娇气等,且女孩多于男孩。

3.生活卫生习惯问题:表现为睡眠、吃饭困难以及不讲卫生、不准时入园等。

4.学习问题: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言语障碍,学习无信心,阅读困难等〔2〕。单亲家庭幼儿的问题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父母不合理的教养方式和不良的家庭氛围所引起。父母离异或者是家庭出现重大变故将使幼儿变得脆弱而敏感,单亲父母由于自身的烦恼易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或者为了弥补孩子,便溺爱孩子,从而易诱导幼儿问题行为产生。而家庭的不良心理与生活氛围是造成幼儿攻击、多动不安、孤僻焦虑等行为及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三)幼儿的性别角色出现混淆

单亲家庭中的幼儿由于长期与父亲或者母亲生活在一起,其性格慢慢地便会倾向于父亲或者母亲的性格。父亲往往呈现勇敢、坚强、果断的形象,喜欢带着孩子做一些剧烈的、冒险性的活动。而母亲则往往感情细腻、做事认真、性格温柔。男孩如果没有父亲的影响,而完全在母亲的呵护下成长,往往缺乏阳刚之气,在会表现出懦弱、胆小、依赖性强等性格特征。女孩如果缺少母亲的爱护,在生活中处处受到父亲的影响,很容易养成大大咧咧的性格,缺乏女性的细腻、温柔之美。

(四)幼儿的学习出现障碍

幼儿学习障碍指幼儿在获得或运用听、说、读、写、推理及算术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困难,与幼儿的智力发育、遗传因素、脑器质性损伤、躯体疾病、精神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有关〔3〕。在单亲家庭中,除了部分幼儿可能是由于先天疾病造成智力等其他方面的障碍以外,大部分幼儿出现学习障碍同样是由于单亲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或者是幼儿缺乏母亲或者父亲的关心与爱护。单亲家庭的父母在教养方式上更容易出现极端,有些父母的教养方式专制,便会使幼儿对学习产生焦虑或反抗情绪,而有些单亲父母过分的放任则会使幼儿变得愈加任性顽劣,以至我行我素。单亲家庭的家庭关系不完整、不和睦,常常使幼儿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温暖而使学习出现障碍。

(五)父母溺爱幼儿

溺爱指过度的宠爱、迁就、姑息子女的态度,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4〕。在单亲家庭中,为了弥补婚姻失败带给孩子的伤害,有的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往往更加疼爱孩子,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因为宠爱孩子,有的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事事包办代替,结果让孩子变得胆小懦弱,丧失自信。有的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过分注意孩子,处处以孩子为中心,给予孩子特殊照顾。还有的单亲家庭的父母轻易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以至使孩子养成骄横、任性的性格。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单亲家庭幼儿教育问题解决策略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心理学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它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任务,它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5〕。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应该关注三个主题:一是关注幼儿的积极情绪体验,强调对幼儿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这一层面主要包括了自豪感、兴趣与喜悦三个方面;二是关注幼儿的正向人格特质,强调培养幼儿“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格特质,这一层面包含了责任、乐观和毅力三个方面;三是关注幼儿的积极他人关系,强调培养幼儿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等组织系统中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关怀、合作与感恩三个方面。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单亲家庭幼儿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1.建立积极的组织系统,保障单亲家庭幼儿接受良好的教育。积极的组织系统既包括建立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等积极的社会大系统,也包括健康美满的家庭、和谐的社区、高效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积极的小系统,这些系统的建立要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它们的建立将有利于幼儿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的形成〔6〕。因此,国家应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明确父母责任,为单亲家庭孩子从小接受正常的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应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对个别困难的单亲家庭的孩子给予物质上的保障,让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再因为物质的匮乏而失学、犯罪。同时,社会也要高度关注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建立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解决单亲家庭无能力管教子女的问题,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

2.幼儿园应创设良好的环境,加强家园共育。良好的园内氛围有助于单亲家庭的幼儿与环境对话;使幼儿感到轻松和愉悦,为幼儿树立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时,幼儿园还要经常与家长沟通,让单亲家庭的父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要求单亲父母以身作则,远离不良言行,实行积极的教育教养方式,为幼儿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幼儿园应为孩子创设一种温馨和谐的园内环境,帮助幼儿尽快摆脱心理阴影,让幼儿逐渐形成开朗自信的性格,从而建立起积极乐观的人格特质。

3.教师应积极主动关心单亲家庭的幼儿。对待单亲家庭的幼儿,一方面教师要转变自身教育观念,要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正向的人格特质。通过在日常生活教育活动中正确引导幼儿,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喜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教师应投入真挚的感情,进行角色替补,从而减少幼儿的问题行为,使幼儿形成积极的个性心理特质。幼儿教师应该怀着一颗慈爱的心,给予单亲家庭的幼儿以父亲或母亲般的呵护,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坚毅品格、责任意识和乐观活泼的人生态度,从而为幼儿树立起正向的人格特质。此外,教师还应不断鼓励单亲家庭幼儿融入团体,多与同伴一起游戏和交流,培养幼儿关心同伴,懂得感恩的品格,帮助幼儿建构起积极的他人关系。

4.家长应营造积极和谐的家庭氛围,做到正确关爱幼儿。首先,单亲家庭的父母应尽力弥补缺失,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单亲家庭既已形成,单亲家庭孩子的监护人应当在短期的抑郁、消沉、悲痛之后,尽快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勇敢面对生活,以坚强和乐观的态度去影响自己的孩子,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乐观豁达的一面,避免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阴影。其次,正确关爱孩子,做到不偏不倚,避免溺爱孩子〔7〕。家长要用爱的眼睛发现孩子,鼓励孩子;用爱的行为影响孩子,为孩子树立榜样;用爱的意志磨炼孩子,为孩子树立自信。同时,爱孩子也要有原则,不能一味迁就孩子,对于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也要“拒绝”。最后,单亲家庭的父母应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并正确引导孩子,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避免畸形教育的出现。良好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单亲父母应与家人和睦相处,避免争吵,并给予孩子充分的爱。

作者:林南强 单位: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梁志燊,霍力岩.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理论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9.

〔2〕邹娅,范文坚.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教育〔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2(7).

〔3〕郑名.离异家庭母亲的教养方式与幼儿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10).

〔4〕魏燕.幼儿问题行为的家庭原因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3).

〔5〕(爱尔兰)AlanCarr.积极心理学〔M〕.丁丹,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6〕高延安.单亲家庭未成年人犯罪的防治对策〔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2(1).

亲子教育的问题篇5

王少卿:在《发现母亲》中,您的母教理论是一个比较宏观的理论体系,能否具体地在家庭教育方面谈一谈?

王东华:我的母教理论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呼吁整个社会对女性生育价值的重视,二是呼吁社会对母亲价值的尊重。我认为,母亲的工作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有价值和创造性的工作,因为教育孩子是世界上最大的学问,尤其是在孩子生命最初的几年,其生命中最本质、最重要的东西都是由母亲给予的。作为母亲,她可以不是天才,但她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可以说,母亲就是孩子的总设计师。

我们都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事实上,孩子成长由谁负责?是家庭。家庭又由谁负责?是母亲。

王少卿:在家庭教育中过分强调女性的作用,是不是意味着男性的作用可有可无?

王东华:同父亲相比,母亲在育儿方面有着本能的优越。父亲在孩子长大后作用日显,他代表的是外在的世界,因此,只有父亲和母亲的通力合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王少卿:您为什么特别强调“母亲”呢?

王东华:中国是一个有着母教传统的国家,特别是孟母三迁和岳母刺字的故事,可以说是耳熟能详。

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母亲的作用要占到90%以上。母亲不仅对孩子的生理有极其巨大、深刻、永久的影响,而且对孩子的智力、意志、性格、品德等方面也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一个自私自利的母亲,不可能培养出慷慨大方的孩子;一个心胸狭窄的母亲,不可能培养出视野宽广的孩子。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当孩子发生问题的时候,身为母亲,怎么可以只埋怨孩子而不自我反思呢?

孩子品德不是几堂课能够解决的

王少卿:请具体地从母亲教育的理论来谈谈当前中国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王东华: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母亲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没有挑起教育子女的担子。每个孩子在出生的时候都是一样的,没有不良的少年,有问题的孩子大多出自有问题的家庭。我有一个看法,无论你赚了多少钱,当了多大官,如果孩子出了问题,你都不是成功的,你都是。其次,我们的家长总是认为孩子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学校,这是错误的。学校只是一个职能培训所,主要教给孩子知识,而家庭则是造人的地方,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教孩子如何做人,这不是在学校几堂课就能够解决的。

不可忽视的气概教育

王少卿:您认为影响孩子成长主要有智力、意志、品德、气概四个因素,意志、品德、气概是不是平常所指的非智力因素?您认为气概教育不容忽视,能不能具体谈一谈?

王东华:意志、品德、气概就是我们平常所指的非智力因素。我认为智力、意志、品德、气概这四者中,位于首位的应该是气概,其次是品德,它决定气概的方向正确与否,并为气概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再次是意志,它为气概的实现提供个体非智力方面的支持。最后才是智力,它仅仅提供工具性的帮助。

关于家庭教育中气概的教育,我要特别提醒所有母亲,孩子在3岁前可以进行早期智力教育,6岁以后就应该重点进行气概教育,比较好的方法是让孩子读伟人传记,以感受伟人的博怀。

王少卿:您提倡的气概教育我非常有同感。一个人具有大气度才能有大作为,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往往是被忽视了的。

王东华:气概和胸襟这些东西是孩子7岁到十七八岁这个时间段培养出来的,父母亲的胸襟影响着孩子的胸襟。现在谈教育,人们更强调理想教育,长大以后要做文学家、科学家什么的。而气概教育则决定了孩子将来做第几流的人物,气概不凡的人无论做什么都会比没有气概的人做得好。孟子说,做人要有浩然之气,家庭教育中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王少卿:现在的家长更注重孩子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您能不能给一些好建议?

王东华:其实,非智力品质决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育”出来的,“教”是“显教育”层次上的,“育”是“潜教育”层次上的。要让孩子具有良好的非智力品质,父母亲的“教”是次要的,“做”才是主要的,是潜移默化的社会遗传结果,因此,它不仅要求父母懂得教育的艺术,而且更要懂得自己正确地做人。

非智力品质是从人与人的实践中学习与培养起来的,目前独生子女最大的问题就是同龄交往环境的丧失,所以母亲更应该成为孩子的伙伴,以提高他的生存适应能力。孩子经历的事情越多,处理事情的能力就越强,非智力品质也就越好。比如在安全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孩子之间的争吵、哭闹、和解都应该让他们自己学着去处理,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

王少卿:孩子的非智力因素与母亲的非智力品质是密切相关的,如何才能提高母亲的非智力品质呢?

王东华:家长的素质影响着孩子的素质,母亲的素质决定了孩子的素质。因此说,素质教育应该从家庭抓起,从母亲抓起。对“素质教育”我是这样理解的,素质更多地出自于家庭,教育更多地出自于学校。学校是刃,家庭是刃上的钢。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从只有1500万人的犹太民族中找到。这个民族为什么出现那么多天才?就是因为犹太人在家庭里完成了全部的教育,使孩子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

所以,增强母亲的心理健康,提高母亲的综合素质,不仅是教育孩子的需要,也是整个民族的需要,更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需要。解决了母亲问题才能解决孩子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工程,为此我提出的母亲教育工程,包含了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是“优识”,父母首先在精神上、思想上、认识上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第二是“优体”,必须在身体上为做一个健康的父母奠定基础;

第三是“优恋”,每一个想恋爱结婚的人都应生发出最好的父母意识,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去寻找最合适的配偶;

第四是“优婚”,找到合适人选最终缔结盟约,从而开始实施这一宏伟的人类生产工程;

第五是“优孕”,选择最佳时机受孕,并让母亲和胎儿得到最好的养护;

第六是“优娩”,让母亲和胎儿得到最安全、合理的生产;

第七是“优养”,让孩子获得一个最强健的身体;

第八是“优育”,让孩子获得最完美的精神;

第十是“优教”,让孩子获得最卓越的智慧;

亲子教育的问题篇6

本期话题:孩子为何“五谷不分,六亲不认”

“请说出你六位亲人的生日”,这是一道高中的试题。这道看似简单却出乎意料的题目,令近九成学生答不出来而失掉分数。“咱们吃的大米是水稻还是小麦”,在北京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举办的新春科普游艺会上孩子们闹不清大米是水稻还是小麦 ,让身边的老师家长笑成一团。

一道简单地询问亲人生日和辨认生活必需品的问题,让学生傻了眼,弄出了笑话,囧态百出,折射出家庭与学校在青少年常识教育和感恩教育方面的缺失。其实,在当下还有很多孩子被这样的考题考倒,难受的是孩子,难堪的却是家长,出问题的则是躲在“素质教育”背后的中国式“家庭教育”。

因此,我们需要反思:家长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借口,把一切的时间、精力都无条件地花费在所谓的狭隘的学习上。包括感恩教育、常识教育在内的素质教育课程往往被忽视甚至沦为摆设,以至于造成孩子“六亲不认”、“五谷不分”,这究竟是怎样的原因。

乍一读,估计许多成年人都莫名惊诧,怎么会有这么多孩子居然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怎么竟然分不清水稻与小麦?其实,扪心自问,你记得亲人的生日吗?咱们的孩子分得清水稻和小麦吗?

能说出亲人的生日,显然是有孝心的一种表现,但孝心的表达是多元化的,孝道的考题应该是开放题,而不是拘泥于一个生日的考查项目,能记住亲人的生日固然说明孩子懂事,有感恩之心和责任心,但记不住亲人生日,分不清五谷,或许与孩子的个性特征有关,有的孩子天性就是粗线条,遇事大大咧咧,有的孩子天生就是心细如针,凡事都比较用心、上心,这恐怕与孝没有必然关联,只能从别的方面寻找原因。

一道简单的询问亲人生日和辨认大米来源的考题,难为的是孩子,尴尬的是父母与学校。“五谷不分,六亲不认”病症出现在孩子身上,病根却是“中国式”的家庭教育与“唯分是举”的应试教育。当下绝大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六位亲人之爱为一身”,他们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亲人一味地奉献,不舍得让孩子受一点点苦,更别谈增加孩子懂得感恩与学会担当的意识。

更何况在中考、高考两座升学大山下,重智轻德,重分数轻实践已经成为教育的常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旨已经被虚空化。在一分压百人千人的生态语境下,有多少家长舍得花时间让孩子学感恩,有多少家长肯占用孩子宝贵时间讲家庭责任教育。在升学率决定学校生存的背景下,又有多少学校愿意挤压文化课学习时间,搞一些无关痛痒的劳技教育、感恩教育、常识教育。个中危害,有教育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重智育轻德育的家庭教育可能会使升学率提高,可是若学生不知生命的意义和个人的使命与责任,到头来仍旧是失败的。这种现象值得社会反思、警惕并及时作出调整。

亲子教育的问题篇7

(河南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2)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的日益发展,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亲职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首先阐述了亲职教育的内涵及重要性,然后通过分析我国亲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亲职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议,以便为亲职教育的开展提供长效保障。

关键词 :亲职教育;反思;支持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241-03

亲职教育也称家长教育,就是父母通过学习如何成为合格乃至成功的父母的教育,主要包括父母的教育和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亲职教育能够提高父母的知识技能,形成良好的态度和教养观念,从而为儿童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生态环境,使亲职教育取得成效。

一、亲职教育的内涵与重要性

(一)亲职教育的内涵

亲职教育(parents education)就是对父母实施的教育,通过加强或改变父母的教育观念,使父母获得抚养、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技能[1]。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改变父母各种不正确的观念,包括对学校的评价标准、对教师期望以及对子女的成就期望等;其二,获得并掌握抚养和教育子女的知识与技能;其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更新对子女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理念等[2]。

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但是对于亲职教育关注的并不多,而亲职教育与家庭教育还是有区别的。台湾学者王连生在《亲职与幼教》一书中从教育重心、教育原理、教育模式、教育气氛和教育方法等五个方面对亲职教育和家庭教育做了区分[3]:其一,在教育重心上,前者采取儿童中心的立场,父母施教顾及到儿童的生活需要及困难;后者采用父母中心的立场,以成人眼光和期望来施教。其二,在教育原理上,前者注重亲情的交融与内心的感动;后者注重伦理的启迪与精神的感召。其三,在教育模式上,前者采用辅助和引导的方式,以鼓励为主;后者采取训导的方式,注重训诲与管理。其四,在教育气氛上,前者强调民主,但绝不是放任的态度;后者偏重权威,以严格管教为主。其五,在教育方法上,前者主要通过亲情交流,运用多种角色,加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减除代沟的存在;后者利用身教和管教的交互作用,企盼子女依照父母单一标准的价值观行事。由此可以看出,亲职教育与家庭教育在教养态度、方法等方面相联系,目的都是促进子女的发展,但是亲职教育更偏重怎样做好父母,只有做好父母才能教育好子女。因此,亲职教育更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和谐、儿童的健康成长,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亲职教育的重要性

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指出,人类的发展是由个体与所处的不断变化的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4]。家庭环境的好坏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是家庭环境的重要因素,做好父母有利于营造更加和谐的家庭环境。

1.强化父母家长角色的意识。赋予孩子生命意味着家长工作才刚刚开始,能够胜任家长教育工作并不是天生具有的,只有后天不断地学习才能实现。在我国,家长教育“不学而会”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而多数家长只是完成了生育和生养的任务,对于教养子女的工作还没有做好准备,因此,开展亲职教育是提高父母胜任家长工作这种能力的一项重要途径。通过亲职教育家长可以获得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掌握儿童发展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并针对儿童各个阶段出现的问题来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

2.确保儿童能够健康成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接触的时间要远远多于其他人,因此,父母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任务。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与情感联系,制定并实施家庭规范,对子女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5]。亲职教育的开展为父母如何教育好子女提供有效帮助,使他们能够用科学的理念进行指导,从而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保证。

3.利于社会环境。在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这些问题的背后其实都是源于家长教育的不当或缺失。据统计,上海仅占5%的单亲家庭,其未成年子女犯罪人数占全部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30%[6]。如果亲职教育能够顺利开展并且真正让家长群体发挥作用,不仅能够有效地降低青少年犯罪率,而且也为儿童的成长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亲职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亲职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细则

近年来,我国政府颁布了一些有关家庭教育的政策及法律法规。比如2002年,全国妇联、教育部颁布了《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规划》,提出构建家庭教育工作指导体系,以及进一步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科学化、社会化、法制化的决定;2007年,全国妇联等八部委联合制定了《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提出进一步完善家庭教育工作长效机制[7];《中国儿童发展纲(2011-2020年)》指出要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宣传实践活动,为儿童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8]。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只涉及家庭教育而且太过宏观,并没有明确亲职教育的相关规定和细则。由于法律法规方面没有明晰化,因此无法为亲职教育的长效开展提供保障。

(二)学校对亲职教育不够重视

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开始重视家园合作,其开展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比如开家长会座谈会、设立校信通、建立QQ群等,但是这些方式更多起到方便传达学校信息的作用,并没有发挥亲职教育的作用。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的调研发现,由中小学举办的家长教育活动次数是平均每年1.58次[9],由此可见,学校对开展亲职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利用好现有途径开展好亲职教育。另外,学校的老师也缺乏亲职教育的相关专业知识,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交流学生学习或其他方面的信息,而不是对孩子的问题进行详细深入分析并提供解决办法,由此也影响了家园合作。

(三)社会力量对亲职教育的支持不够

获得较多社会支持的父母,他们面临的亲职压力会比较低,因此会更加积极而有效地进行亲职教育[10]。在我国,亲职教育缺少社会力量的支持,比如亲职教育咨询中心、心理咨询中心、亲职教育社区服务站、亲职教育服务频道等专业的亲职教育组织和机构相对缺少,因此,父母在亲职教育方面遇到困难时,不能及时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在国外,由于家庭、学校、社区及其他社会团体合作机制比较完善,如美国加州社区父母资源中心(California Community Parent Resource Centers,CCPRC)就是促进亲职教育的重要社会机构。每一个CCPRC都必须提供有特殊需要儿童的父母所需的培训和教育信息,这里的有特殊需要的父母包括低收入家庭父母、英文不太熟练的父母以及残疾儿童父母[11]。另外,他们还设立了“学生与家长交换日”、制订了“学生、家长、学校交换计划”、举办“早餐会”等活动形式进行亲职教育,这些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

(四)家长亲职教育意识淡薄

“孩子的出生就意味着自己就是父母了”,这也许是当今我国父母们的普遍共识,可是给孩子生命就能真正胜任父母的角色么?一项给母亲的评定是这样的:一个只完成生育任务的母亲,只能打40分;完成生育和生养任务的母亲,可以打到60分;同时完成生育、生养和教养任务的,才是满分。可见,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完成本应当承担的责任。由于大多数父母没有认识到进行亲职教育的重要性,他们也没有接受“职前”教育,因此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碰到一些难题总会不知所措,缺乏相应的亲职教育知识和技能。另外,当今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父母将孩子视为“宝”,为了给自己的孩子“幸福”,总愿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保障,对孩子的事情尽量“一手包办”,而且做到有求必应,这都反映了家长们不知道如何做好家长和教育子女。由此可见,家长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暴露出父母进行亲职教育的意识欠缺,并不能真正地为孩子“谋幸福”。

三、反思——构建亲职教育支持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开展亲职教育虽然面临诸多问题,但是解决的问题关键是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阵地、社区为基础以及大众传媒为媒介的亲职教育支持服务体系,才能为亲职教育地开展提供保障,不断推进亲职教育的开展。

(一)以政府为主导,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这种义务主要是父母对子女承担相应的抚养费用,显然,这种规定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亲职教育的需求。政府应该增加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义务的内涵,比如规定父母不仅要承担对子女抚养教育费用的义务,还包括掌握适应子女成长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的义务。同时,法律应该明确规定父母的具体职责、父母教养的具体方式、父母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此外,政府也可以制定专门的《亲职教育法》以及亲职教育的相关政策,建立亲职教育权威指导机构,加大对亲职教育的财政投入,并向特殊家庭中的“弱势家长”倾斜。

(二)以学校为阵地,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

学校作为主要的教育场所,在亲职教育中要发挥应有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教育的完善,它的社会性的深化,并不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削弱,而是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加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因此,学校作为亲职教育的主要阵地,应发挥自身优势。首先,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学校不仅教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而且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分阶段地开展亲职教育。其次,学校要定期举办活动,进一步推动家园合作的开展,加强亲子之间的关系。第三,以高校为依托,整合资源,为父母的“职前”和“在职”教育提供条件。在高校可以增设亲职教育课程,对于师范专业的学生应进行专业指导,从而提高学生亲职教育的专业化程度。同时,高校应开放式办学,来自不同阶层的父母亲都可以进行“在职”教育。同时,高校可以成立亲职教育研究机构,联合社区、学校、家长等团体,编写亲职教育指导手册,开发亲职教育本土教材等。

(三)以社区为基础,为亲职教育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

由于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人们价值观念发生很大变化,“核心家庭”的数量越来越多,由此导致家庭结构脆弱、家庭功能弱化等问题,因此亲职教育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能够为亲职教育提供重要的帮助和指导。如在社区内建立亲职教育服务站、心理咨询中心、亲职教育培训中心等,为父母进行亲职教育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支持。同时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团体也要大力支持亲职教育,比如企事业单位可以为孕期妈妈提供培训指导,同时为处在哺乳期婴儿的父母进行亲职教育提供时间保证。亲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家长、学校、社区的密切配合,开展亲职教育不能单靠学校教育机构,要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利用社会团体的力量,实现资源整合,推进家庭、学校、社会亲职教育一体化的建设,为亲职教育提供长效保障。

(四)以大众传媒为媒介,大力宣传亲职教育并提供有效指导

由于家长学校没有完全普及,大众媒体对亲职教育的宣传不够,因此父母对于亲职教育的意识还很淡薄。据调查,家长所掌握的家庭教育知识来自各类渠道的比重依次如下:电视(69.8%)、图书(58.7%)、同龄人聊天(46.7%)、报纸(42.5%)、长辈(38.5%)、讲座(20.5%)[15],可见电视和图书成为父母获得亲职教育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来源。因此,可以开设有关亲职教育的电视栏目,由权威性的出版社出版一些关于亲职教育的书籍供家长阅读,建立有关亲职教育的网站,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等媒体来宣传亲职教育知识,从而唤起家长对于亲职教育的意识,让全社会都来关注亲职教育,关注孩子的成长,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216.

〔2〕谢娜.美国亲职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1.

〔3〕王连生.亲职与幼教[M].台北:台湾师大书苑,1992.

〔4〕Bronfenbrenner, 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M]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

〔5〕汤晓.亲职者核心胜任力的探索性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2.1.

〔6〕陈钟林.谈发展我国的亲职教育[J].青年研究,2000,(8):1.

〔7〕吴涤.当前我国家长教育问题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35.

〔8〕edu.cn/zong_he_870/20110809/t201 10809_661875_4.shtml.

〔9〕〔15〕盖笑松,王海英.我国亲职教育的发展状况与推进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56.

〔10〕Ostberg, M.& Hagekull, B. (2000). A structural modeling approach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parenting stress[J].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29.

亲子教育的问题篇8

第一题:你认为父亲参与家庭教育重要吗?

1.我一直都认为父亲参与家庭教育很重要;2.我一直都认为父亲参与家庭教育不重要;3.我一直都认为父亲参与家庭教育不太重要;4.我以前认为不重要,现在认为很重要。

第二题:你对父亲在家庭教育问题上的参与程度怎么看?

1.我和妻子一样,共同分担;2.妻子参与多些,我参与少些;3.全权交给妻子;4.妻子负责生活上、学习上的事情,我负责其他方面。

第三题:你的观念发生过变化吗?起因是什么?

1.孩子出现了一些问题,让我意识到此前自己参与不够;2.我的事业遇到了瓶颈,关注家庭的时间多了一些;3.我和妻子总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发生分歧,我认为她的教育方式有问题;4.无意间接触到一些理论,受到很大启发;5.人生到了一个转折点,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在外获取成就的欲望变弱,感觉到家庭更重要;6.我和妻子的关系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而出现了问题。

第四题:你考虑过影响你参与家庭教育的不利因素有哪些吗?你和妻子的做法和想法有哪些?

1.妻子做得比我好;2.妻子很能干,根本不用我帮忙,嫌我添乱;3.我工作/生意太忙,没时间,顾不上;4.家里还有姥姥/奶奶/阿姨呢,轮不上我;5.我对陪孩子不太感兴趣,有那个时间,我还不如去打球、会朋友呢;6.我和妻子的育儿观念差异太大,经常有矛盾;7.男人管孩子,让人看不起;8.我对这方面完全不懂。

第五题:你怎么看“大人改变一点。孩子改变很多”这句话?

1.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2.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家长;3.我都一把年纪了,早就无法改变了;4.我需要改变和成长,才能跟上孩子的成长。

第六题:如果你认同做父亲需要学习成长,你会关注哪些方面?

1.改善亲子关系;2.改善夫妻关系;3.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4.启我探索,更加了解自己;5.妻子的育儿理念;6.父亲教育实践的经验与方法。

第七题:你身边曾经有过良师益友型的男性吗?如果有,他是你的……

1.父亲;2.祖父/外祖父;3.老师;4.朋友/同学;5.上司/同事。

第八题:在参与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你希望发挥怎样的作用?你认为这些作用将带给孩子怎样的影响?

1.传递爱;2.树立父亲与男性的健康形象;3.提供经济来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4.帮助孩子形成完善、健康的人格;5.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6.保护并发展孩子的个性;7.在职业的选择和发展上为孩子做出示范和指引;8.在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上为孩子做出示范和指引。

上一篇:工程造价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 下一篇:技能人才培养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