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家庭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23 17:13:51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篇1

关键词: 亲子沟通 家庭教育 指导模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可见,幼儿园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家教指导的职责。如今的父母工作繁忙,虽然拥有丰富的育儿理念,但是缺少时间与空间和孩子在一起,无法共同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孩子的教育问题十分关键,尤其是处于启蒙阶段的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是生活的“必需品”,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剂”。为人父母,要了解子女的内心世界,经常与子女进行沟通,帮助子女解决成长道路上的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家庭亲子沟通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教机构,探索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幼教家庭指导模式迫在眉睫。

一、幼儿家庭亲子沟通存在的问题

幼儿的家庭沟通氛围还不够,家长的教育理念与行为影响了教育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有些家长望子成龙,但在与孩子沟通中,缺少方式方法,往往适得其反;有些家长文化程度高,教育子女的办法多,但由于自身工作忙,孩子都是由老人照看,几乎没有时间与孩子沟通、学习和游戏。这是现代家庭亲子沟通存在的普遍现象。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专门机构,在家园合力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从现有的各种资料来看,目前人们已经开始注重家庭沟通、家庭学习,但还未形成一种良好的亲子沟通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为此,我们一直在探索构建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幼教家庭指导模式,以此提高幼儿园指导家庭教育的水平和家长的家教水平,使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更科学化,更有实效。

二、构建“家庭亲子沟通”指导模式的重要意义

所谓亲子沟通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是挑战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挑战传统的亲子关系的新观念。在家教指导中突出家长的主体地位,创设开放的、多元化及个性化相结合的指导内容和组织形式,使家长积极参与其中,以达到多方互动、共同提高的效果。这对幼儿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成长乃至性格和谐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幼儿的认知构成、高尚情趣和思想道德的形成起到奠基作用。

三、探索构建家庭亲子沟通指导模式的途径和方法

基于家庭是塑造孩子健康人格的第一环境,家庭的沟通是健康的家庭形态和理想的教育模式的认识,我园着手开展了一系列构建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家庭教育指导的活动。

1.开设家长讲座,提高家长对亲子沟通的认识。因为家长的受教育水平不同,教育观念不同,导致也形成家庭沟通的不同模式和类型。如在开学初,我们举办了“新生入园准备什么”、“亲子沟通中的艺术”、“赏识教育”等讲座,这些讲座的内容紧紧联系了现实,富有实用性和指导性,符合家长望子女成才的心理需求,因此受到家长的普遍欢迎。

2.把家长请进园参与各类活动,为家庭沟通提供现实依据和家庭教育的素材。在家长半日开放活动中,家长们和孩子开始忙忙碌碌地精心制作《小鸟的家》。他们将各种环保材料进行着有机的组合,在热闹、温馨的氛围中,一个个极富创意、造型独特的鸟窝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有毛线织的、有牛奶箱做的公寓式、有鞋盒做的半开放式……一个个美丽的名字、一个个智慧的碰撞、一个个亲情的演绎……使整个活动意义深远。家长和孩子们沉浸在活动之中,留恋着活动中的喜悦和感动。与此同时,我们也会组织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畅通家园沟通的渠道邀请家长来园当“老师”。在家长这个群体中,他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工种,有着不同文化背景。我班依依的爸爸是个医生,我们请他来园当了一回“爸爸老师”,现场给小朋友讲述如何预防感冒、咳嗽等,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到非常新鲜,学习兴趣也随之增强了。这种活动大大丰富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

在活动中,家长不仅耳闻目睹自己孩子在幼儿园里各方面表现,而且学到适时的教育引导方法,了解教育的内容和层次性特点,从各方面认识孩子的长处和不足,为家庭沟通提供现实依据和家庭教育的素材。实践证明,这些活动获得了促进家庭沟通的明显效果。

3.建立幼儿园网站,让家教指导的沟通主阵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幼儿园网站是一个家教知识、教育资讯、教子经验交流的平台,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我们制作了各班的班级主页,鼓励家长关注班级主页,关注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经常与家长进行网上沟通与交流。网络的指导形式使他们方便又及时地获得家教的信息和指导,以便更好地取得家园一致教育,形成家园合力。由此,我园的亲子沟通家教指导模式已形成多元化格局。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有效沟通能恰当地传递父母对孩子的那份真挚的爱,让白纸上呈现五彩缤纷的图画;而无效沟通不但是亲子关系发展的障碍,对孩子来说更是一种伤害,白纸上呈现的一切都会让父母后悔莫及。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探究已经成为家教工作的一个部分。为了孩子的明天,让我们共同学习探索更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

参考文献:

[1]雷雳,王争艳,刘红云,张雷.初中生的亲子沟通及其与家庭环境系统和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2.01.

[2]胡悦.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健康成长[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3]杨晓莉,邹泓.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01.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篇2

关键词:亲子关系;家庭教育;亲子沟通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急剧发展,极易表现出一些特殊的行为和心理特征[1]。因此,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对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1影响和谐亲子关系的家庭因素

1.1家长的性格特征。家长的性格对自己与子女的关系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一般来说,热情、有爱心的父母更容易与子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他们较易接受新理念,对孩子也较开放民主;暴躁、专制的父母较难与子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倘若他们不加控制地将各种工作压力、生活压力产生的不良情绪释放到家庭中,不但会造成紧张、压抑的家庭氛围,更会将这种“负能量”传染给正在成长的孩子,造成不和谐的亲子关系。1.2家长的教育方式。家长的教育方式、生活习惯一直在持续的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中学生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渐形成,对问题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和处理方式。家长应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决策,鼓励孩子独立思考,给予孩子更多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从小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和自理能力。如果此时,父母还一味想着如何去控制孩子,对子女进行严厉惩罚和过度干涉,这样势必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增加父母与子女的冲突。1.3亲子双方缺乏沟通。信息缺乏是形成亲子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最新调查显示,初中生与父母的沟通方式较为单一,且与父母沟通最多的内容为学习和家庭琐事。不少家长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关于孩子的身体发育、心理健康、情感变化、兴趣爱好、人际交往等内容,却沟通甚少。由于沟通困难,导致亲情的疏远,甚至导致家庭矛盾不断升级,亲子关系紧张。

2基于提升和谐亲子关系的家庭教育模式探索

2.1注重创造良好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民主的家庭氛围对提升和谐的亲子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2]。家庭环境是孩子的“后天遗传”。家长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居室布置整洁、色彩素雅谐调的生活环境,并且可以在孩子的学习桌子上贴一些座右铭或曾经获得的荣誉等,以此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同时,家长要把孩子视为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在人格上要平等相待,对孩子正当的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有不良的行为要讲明道理予以制止。父母还应适时地和孩子一起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亲近自然、亲近他的同龄人,在活动中增进与孩子的感情,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凝聚力。2.2注重自身言传与身教。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而无可替代的,他们是孩子发展的实际参与者。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刻意地、有意识地要求、培养孩子的努力,会被自己不经意间的自我放纵而轻易抹去。我们每一位家长都要做到避免苍白的说教,身体力行,为孩子做出表率,并要适当的、有意义的注意自己的性格方面的缺陷,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实际行动去感染子女,发挥积极向上的榜样力量。2.3注重与孩子沟通交流。有效沟通是解除亲子冲突的重要途径[3]。在与孩子沟通时,父母需耐心的倾听孩子的声音,注意发现孩子谈话中的闪光点。父母可通过短信、写信、谈心、打电话等形式与孩子交流,也可以牵着孩子的手一起散步、一起慢跑、一起购物、一起旅游,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与孩子谈话,一起解决问题。父母还可以经常邀请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参与家务劳动,让孩子体验到父母的爱与责任,使孩子有一种平等感、亲切感,渐渐形成“倾诉烦恼,分享快乐”的互动沟通模式,拉进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和谐发展。2.4注重孩子生理与心理需求。通常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生理需求较为敏感与关注,殊不知,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人,需要独立思考并且还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父母应适当减少外面的应酬,在孩子成长的关键年龄,给予孩子温情的陪伴与关爱;尊重孩子的意见,给予孩子更多的选择机会;给予孩子一定的信任和足够的心理空间,不要时时刻刻盯着孩子的考试成绩,尊重孩子的隐私与意愿,让孩子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这块领地可以是自己的一间小卧室,也可以是一张属于他的写字桌,让孩子与自己相处,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给予孩子真诚而又及时的鼓励,多赞扬孩子努力的过程或方法,激发孩子内在的兴趣和激情,陪伴孩子共同成长,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

3结语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篇3

一、单亲家庭的家庭教育 

(一)单亲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首任老师,同时是影响终身的老师。子女成长的摇篮是家庭,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对于单亲家庭子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必要的父爱或者母爱,容易导致单亲家庭子女在价值观方面存在偏差,呈现出严重的心理问题。有些单亲子女容易出现孤僻、冷淡等不良的情绪,需要单亲家长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针对孩子的教育而言,单亲家长要加强自身教育意识,选用合理的教育形式引导子女,同时,单亲家长自己也要迈出阴影,积极地应对生活,为子女树立一个好榜样。 

(二)掌握教育重点 

为了让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单亲家长不仅要重视家庭教育,更要注重抓好教育的重点。目前单亲家长掌握好教育的重点,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增强子女的自信心;尊重及关爱孩子;激励孩子与人进行沟通交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团体活动。 

首先,单亲家长要帮助孩子重建自信心。大部分的单亲家庭子女,在某种程度上容易感到自卑。单亲家长要想慢慢消除子女的自卑感,务必要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当孩子表现好时,单亲家长要及时鼓励。此外,单亲家长还要督促孩子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帮助孩子克服学习困难。与此同时,单亲家长需与学校教师经常联系,悉知孩子在校园的具体状况。 

其次,尊重关心孩子。家长一定要多关心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幸福。家长不但要在生活方面关爱孩子,在学习方面也要关心子女,尤其是注重孩子的心理需求,知道孩子心里的真实想法,常常与孩子沟通交流。当然,关心要讲究适度性,不能太溺爱孩子,重视帮助孩子树立独立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孩子的多方面发展。 

最后,家长还要激励孩子,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团体活动。据调查,部分单亲家庭子女不喜欢交朋友。因此,家长要深刻认识到这点,鼓励孩子进行交友。家长可以结合子女的性格特征,培养孩子的爱好,进而使孩子的特长得以发展,同时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人沟通交友,培养孩子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家校合作,提高育人科学性 

(一)学校举行单亲家庭主题活动 

在促进单亲家庭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必不可少。这就要求学校开展多项针对性活动。例如,创建单亲家长辅导学习班,组织单亲家长参与学习,并通过学校与家长间的相互交流,结合实际状况为不同的单亲家庭提出指导性意见,还可以邀请部分单亲家长,来将自身的教育心得分享,开展有效的沟通交流。还有,学校可以组织其他家庭来一起关爱与帮助单亲孩子。另外,对于班主任来说,学校要加强其做好单亲家庭孩子教育与培训工作。班主任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对非正式群体多方面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由于单亲家庭孩子的问题在班级管理中具有特殊性,学校还可以邀请有关教育者或心理专家来开展培训活动,并组织班主任参加学习,优化他们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知识结构。 

(二)构建心理危机干预制度 

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来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对于异常个案来说,学校要及时做出指导与干预,避免因心理危机产生恶劣性事件。在构建心理危机干预制度中,坚持以学生是主体的原则,使心理联络员起到相应的作用。此外,还应建立多级预防系统,将学校组织、学生工作以及医务机构归纳到预防体系,通过大家的努力起到保障性作用。 

(三)创建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 

强化专业技术团队建设,是一个艰辛的过程。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部门,还有专业化技术团队建设,还处于缓慢发展阶段。学校要重视不断完善该类机构,如设置专业机构,由专员任职。此外,学校还要进行课题探究,学校可创建课题小组,设计单亲家庭子女教育主题。通过促进同级学校沟通交流进行扬长避短,还可以其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力求支持。此外,有运用现代化新媒体教育技术的力量,引入国内外先进的理论与研究成果,加强理论探究工作并逐步实施。 

社会应重视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一不可。为此,在教育工作中学校要重视,单亲家长也要重视。特别是学校要拓宽专业化机构,建设专业化队伍,来做好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工作。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篇4

亲职教育( parent education) 是指为父母提供有关教养子女、为人父母等方面的知识及技能的教育,目的是帮助家长做有效能的父母,能够成功扮演父母的角色,担当父母的职责,促使子女健康成长发展。卡特( Carter) 曾指出亲职教育可增加父母的自我尊重,并更有能力地扮演父母的角色。皮特森( Petersson) 也认为亲职教育可帮助父母学习有效能的教养知能,增进亲子关系。目前,许多研究都将 孩子处于学龄前的家庭视为实施 亲职教育最重要的时期,因为此阶段是个体人格形成的关键期。父母若能给予孩子适当的教导,将能奠定孩子良好的人格基础。此外,学龄前期也是儿童社会性、行为、语言等发展的最佳时期,对家长而言,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好时候。大量研究已经指出,亲职教育是最能有效预防、介入、减少学前儿童家长教养不当与儿童问题行为的策略。如里德( Reid) 与哈蒙德( Hammond) 的研究发现,对于被诊断有问题行为的孩子,当他们的父母参加亲职课程后,孩子的攻击行为显著减少,且效果可持续至少三年;对于一般的孩子,当他们的父母亲参加亲职课程后,孩子的反对行为、防卫行为会明显减少。亲职教育不但能改变孩子的问题行为,还能使家长的教养行为发生变化。如鲍尔( Bauer) 与斯特拉顿( Stratton) 的研究发现在进行亲职教育后,父母亲会减少过度反应或纵容孩子的行为,自我效能感提高,且持续效果可达一年。

可见,亲职教育可以协助父母亲形成良好的教养行为,提高父母的效能感,促进亲子关系,也能帮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然而,由于现代社会以核心家庭为主,多数家长缺乏教养经验,对亲职角色与教养能力都深感困扰,他们学习亲职知识与技能的方式大多以 听亲友的经验为主,辅之以一般常识性的专家讲座和教学参观。这些活动忽略了亲职教育的延续性与深入性,难以协助家长建立适当的教养方式,由此可能衍生出种种负面问题,需要我们关切与重视。国外关于亲职教育的研究为了确定家长从亲职教育计划中到底想获得什么,研究者通常会对家长实施需求评估。从以往相关研究结果可知,我国学前儿童家长的亲职教育需求是非常高的。如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76.4%的家长认为自己需要接受专门的家庭教育知识培训,但是目前国内关于学前儿童家长亲职教育的研究多是理论探讨,研究热点集中于描述亲职教育的现状、反思亲职教育的实施方式、推进亲职教育的策略,等等,且大多以专家意见为取向,鲜少站在家长角度,关注其对亲职教育的需求。其次,从研究方法来看,国内已有研究多以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等质性研究方法为主,缺少大样本的量化研究。再次,从研究对象来看,大部分已有研究主要针对中小学生及青少年的家长,而对于处在亲职教育最佳实施阶段的学龄前儿童家长却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

为弥补以往研究的这些不足,本研究拟以杭州市学前儿童家长为研究对象,进行大样本的实际调查,希望能够通过对家长参与亲职活动现状及其对亲职教育活动内容的需求的考察,为我国今后针对学前儿童家长的亲职教育的设计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拱墅区、江干区、上城区及下城区五个主城区14 所公立甲级幼儿园的家长作为调查对象,每所幼儿园发放问卷90 份( 大、中、小班各30 份) ,共发放问卷126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1 份,有效回收率达95.3%。其中父亲所填问卷376 份,母亲825 份,年龄在30岁以下者居多( 59.20%) ,被调查者受教育程度较高( 本科及以上占70.19%) ,家庭平均月收入较高( 5000 元以上占68.28%) ,且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71.36%的家庭可获得家人协助。

( 二) 研究工具本研究在参考曾春霞和杨政动编制的亲职教育现状及需求问卷的基础上自编问卷,将家长参与亲职教育活动的现状与需求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家长背景变量、参与亲职教育活动的现状与满意程度、亲职教育活动的内容需求。家长背景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学历、收入、家人协助程度,该部分不计入题数。初始问卷有31 道题,经过项目分析,计算题项与总分的相关,删掉相关未达显著( 相关系数小于0.4) 的题项,最后包含26 道题。其中参与亲职教育活动的现状与满意程度部分( 第111 题) 主要由参与情形、满意程度两方面构成;亲职教育活动的内容需求部分( 第1226 题) 参考瓦纳特( Warnat) 的研究,将其分为儿童教养的知能需求、沟通与调适需求、家庭管理需求三方面。( 三) 信效度分析信度方面,本研究问卷( 共26 题) 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7,分半信度系数为0.774;内容效度方面,本研究所编制的维度和题项均来源于理论文献、已有的问卷调查以及学前儿童家长的访谈,并通过了学前教育领域专家、一线教师和多名课题成员的修订与审查,由此保证了问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方面,本研究采用各维度间的相关系数矩阵来检验问卷中 亲职教育内容需求部分的结构效度。从表2 可知,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均在0.375-0.783 之间,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均在0.637-0.783 之间,说明这部分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 家长参与亲职活动的现状

1.家长亲职活动参与情况与满意程度分析。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可知,目前幼儿园内常举办的亲职活动有 家长会 游园会 亲子活动等。根据与家长的访谈亦知,家长也常常参与园外早教机构的亲职活动,如 专家讲座 家长经验交流会等。因此,本研究将亲职活动分为如表3 所示的8 种常见类型。依照不同参与情形,将选项分为 经常参加 偶尔参加 很少参加 从未参加 未曾举办五个等级,对应赋值为5 分、4 分、3 分、2分、1 分,中等平均分为3 分,得分越高表示家长参与度越高。由表3 可知,整体而言,各项活动合并 经常参加与 偶尔参加等达37%,显示整体的参与度不高。其中 亲子活动( M=3.83) 与 游园会( M=3.82) 为家长参与度最高的亲职类活动,而 父母成长团体( M=1.71) 与 家长经验交流会( M=1.57) 的参与度则较低,并且选择 未曾举办的比例分别达到了31.39%与52.71%。进一步分析可知,排在前4 位的活动类型均属于亲子实地参与的亲职教育活动,而参与度较低的活动型态则是以家长为主的偏静态类活动。此外,表3 亦反映了家长参与亲职活动的情况与园方是否举办该类活动有密切关系,如 亲师沟通 专家讲座 父母成长团体与 家长经验交流会这些家长参与度相对较低的活动,幼儿园未曾举办的比例均高于总体平均值。这也反映出亲职教育的举办主体仍为幼儿园,家长在园外可获得的资源与支持则较少。

四、讨论

( 一) 学前儿童家长参与亲职活动以幼儿园为主要载体,形式比较单一本研究显示,各类亲职活动因其属性与举办单位不同,家长表现出的参与度也不同。例如 亲子活动是幼儿园实施家园共育的重要途径和组织形式,每个学期幼儿园会开展2~3 次,有的甚至会开展4 次以上。 家长会 游园会 家长参观日为幼儿园固有的常规性活动,教师鼓励,幼儿亦希望家长陪同,因此此类活动的参与情况较为乐观。而 亲师面谈作为较私人化的沟通方式,需要家长与老师的共同配合,存在双方顾虑多、由祖辈代为传达等问题,参与度相对较低。 专家讲座 家长经验交流会与 父母成长团体是幼儿园 未曾举办的活动的前三位,同时家长在园外获得这方面的支持也相对较少,因此参与率明显偏低。总体来看,家长选择 偶尔参加 很少参加 从未参加的比例明显高于 经常参加,究其原因在于当前的亲职活动多以园方及教师为主体,对家长的个别化需求关注甚少,使得家长常常处于被动地位,无法有效表达自身需求。此外,园方在举办亲职活动时,存在活动内容单一、追求形式热闹等问题,忽略了活动的深入性与有效性,一些大型的亲职活动看似办得红红火火,但无法解决家长现实存在的亲职问题。

( 二) 家长参与亲职活动整体满意度偏低,并与其参与频率显著相关本研究显示学前儿童家长对亲职活动的满意度为36%, 其中 非常满意 为12%, 满意为24%,家长的选择大多介于 一般与 不满意之间。可见,家长对目前幼儿园举办的亲职活动不太满意。进一步分析可知,家长对经常参与的亲职活动满意度最高,对没有参加过或不甚了解的亲职活动满意度较低,这说明家长参与情况与满意程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已有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 三) 家长亲职教育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其自身需求得到关注从总体上来看,学前儿童家长亲职教育需求程度较高,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从需求内容来看,家长在 教养儿童知能需求上的得分最高, 沟通与调适需求次之, 家庭管理需求最低,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所不同。瓦纳特( Warnat) 曾提出幼儿家长参与亲职教育的需求强度可依次排列为:幼儿方面,包含了儿童发展、营养、健康照顾等内容;父母本身及亲子沟通方面;解决家庭问题。这与本研究结论一致,但与林晏瑢的研究不同,后者指出家长对教养方法、管教态度等内容有明显需求,但对于家庭经营、婚姻关系等的需求明显偏低,本研究则显示家长在 沟通与调适需求上的平均得分明显高于中等平均分,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的关注重点也在发生变化,从以儿童为主中逐步解放出来,开始关注自身的调适与沟通需求。

( 四) 家长亲职教育需求在部分维度上表现突出,行为、沟通和危机处理最为关键在家长 教养知能需求维度上,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项目得分最高,说明家长十分渴望寻求这方面的专业帮助。当前社会,由于工作压力,父母大多将孩子托给祖辈照顾,隔代教养的最大问题在于容易对孩子表现出溺爱与迁就,关注重点在孩子的衣食住行,而对行为习惯和情绪控制的关注甚少,这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诸多不良行为问题,带给父母巨大的亲职压力和强烈的亲职需求,是今后亲职教育应重点关注的主题。在家长 沟通与调适需求维度上, 亲子互动沟通方式与 获得家人帮助支持的沟通技巧两项排在最前,说明家长急需与幼儿建立平等、有效的沟通方式,以此提升亲子关系质量。此结果与徐贵莲的研究相似,后者指出学前儿童家长在 亲子调适与沟通方面的需求较为迫切。此外,父母的亲职压力不仅来源于幼儿,也来源于家人,由于一个家庭中常常存在不同的教养方式,如何获得家人支持也是家长关注的重点。在家长 家庭管理需求维度上, 家庭危机处理需求最高,这一结果与陈贞妃的研究类似,后者也提到 维持良好的家庭关系和 家庭调适是父母与祖父母的亲职需求。可见,亲职教育的外延正在不断扩大,家庭管理作为较为私人的领域,仅靠幼儿园或园外机构推进是不够的,更需社区资源的支持。袁婷婷的研究指出目前各国的亲职教育或家庭教育都趋向于更重视社区教育,因此幼儿园应尽量结合社区资源,形成伙伴关系,共同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为家庭关系质量的提升打造一个更优质的大环境。

五、推进亲职教育的建议

( 一) 动静结合,打破时空限制,提升家长参与度台湾学者郭静晃将亲职教育的实施方式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类,静态方式包括文字通讯、讲座、手册、布告栏等;动态方式包括家庭访问、参与教学、亲子活动等。这两种活动方式各有利弊,其中动态式活动形式丰富,但缺少专业性和教育性;静态式活动专业性较强,但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因此,幼儿园在规划亲职活动时,应充分结合两种活动方式的优势,为静态活动注入活力,同时以专业性引领动态活动,吸引更多家长参与。此外,随着科技时代的进步,亲职教育活动的形态更具多元化,幼儿园在举办亲职活动时可打破时间、地点的限制,使用快捷方便的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或E-mail 等,扩大活动的受众面,同时保证咨询渠道更为畅通。

( 二) 重视亲职活动的实用性与即时性,提升家长满意度本研究显示,家长参与亲职活动的情况与其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可见,家长确实可以从这类亲职教育活动中获得有用的知识与技能,提升自身亲职能力,但活动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家长对亲职活动的满意度。 林家兴曾指出 有效的亲职教育包含两大要素实用性与即时性,其中实用性指让父母能够学以致用,即时性指帮助父母解决当下所面临的一些教养问题。因此,幼儿园在实施亲职教育时,应尽可能做到:在教养儿童方面,为家长提供有关儿童发展规律、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等专业知识与技能;在解决问题方面,与家长一起探讨当前面临的特殊难题,并助其谋得解决之道;在沟通技巧方面,帮助父母了解亲子互动沟通的方式,同时增进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在家庭管理方面,促使父母建立正确的婚姻观念,了解和谐的家庭关系对于子女成长的重要意义。

( 三) 提供支持,了解家长自身需求与以往研究相同的是,本研究也发现学前儿童家长的亲职教育需求是多元而迫切的;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发现家长的亲职需求正在逐渐从 儿童本位中解放出来,开始关注自身的沟通调适需求与家庭管理需求。可见,在当前社会中,父母的压力不仅来自于如何教养儿童,更来自于家庭与社会。为了支持家长个别化的亲职需求,园方在开展亲职活动前,可先对家长的亲职需求进行评估,邀请拥有相同经验的父母一起讨论,话题并不一定要局限于育儿方面,也可就亲职压力、家庭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互动,同时要保证参与者定期会面,交换问题,交流情感。此外,对于未能出席活动或有特殊需求的家长,园方也应通过家庭访问、家庭联络簿、电话访谈、网络咨询等方式,尽量提供持续的亲职支持。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篇5

时展呼唤亲子心理活动

我国传统上对家庭的定义是:有一男一女(父母亲)及其后代所组成,居住在同一家户内,共同生活,彼此具有血缘、婚姻或领养关系,形成济单位,照顾子女和情感互动的整合体。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的时代变迁,传统的家庭定义太过狭隘了,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现况和不同族群的文化价值观。比如分居家庭、单亲家庭、隔代教养、继亲家庭等,在传统意义上,都已经不能算是一个家庭了。这样的家庭虽然不同于主流社会对家庭的理解,但是在当下的社会却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因而又被称为多元家庭。

亲子心理活动,实际上就是团体辅导中涉及亲子辅导的那部分活动。简单地说,也就是亲子团体辅导,活动或辅导的参与对象是父母和孩子,依据亲子之间的心理纠葛,利用一定的团体心理活动,化解隔阂,消除矛盾,达成和谐关系。一是重视培训。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最大的要素,若要活动取得长远效果,对家长的培训指导是重中之重。二是强调沟通。沟通是合作和关系处理的前提与重要桥梁,无论是家园沟通、亲子沟通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沟通是我们整个活动能够进行和必须在活动中学习的最重要因素。三是现场参与。活动要达到该有的效果,必须要有现场参与,肢体接触、语言交流、团队游戏等都能够让家长将理论付诸实践,也能让孩子通过团体活动切身体会亲情互动,唤起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情感流动。

前期情感铺垫,增强活动效果

面向父母,进行主题亲职教育 问题家庭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作为问题家庭特别是农村问题家庭的父母,其育儿知识的缺乏将导致育儿问题更为严重,亟须幼儿园的指导和帮助。因此,针对问题家庭,我们预设进行针对性的亲职教育: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传达科学育儿经验;组建家长沙龙,探讨育儿知识,分享育儿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专家指路,了解育儿共性问题,请专家来答疑解惑,直击问题为家长传经送宝;通过微信订阅号、班级微信群等向家长定期提供科学育儿知识,实时反馈幼儿在园信息,解决家长育儿难题。

面向幼儿,进行亲情主题教育 由于多元家庭的家庭结构不完整,容易导致此类家庭中的幼儿在某些特定情绪、情感、感受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受到影响。因此,幼儿园针对此类问题,要积极面向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亲情主题教育。例如:为多元家庭幼儿预设主题活动《完美的一天》,将印度尼西亚小男孩Azka的漫画作品《Story of a Broken Home Kid》做成自制绘本,设计相关教学活动。

创设主题,设计实施亲子心理活动

在前期工作顺利进行的当下,我们要针对主要问题,设计相应的亲子心理活动。

开展团体性亲子心理活动 亲子关系不佳的家庭,主要是父母与子女沟通交流不顺畅导致的。因此,让父母多一些与孩子接触的机会,多进行一些肢体接触,很可能就会使亲子关系的改善变得有起色。为此,笔者所在幼儿园组织了亲子运动会、亲子游戏大赛、欢乐美食节等一系列亲子游戏,增强家长和幼儿的互动交流。在同乐的气氛中,让家长和幼儿、家长和幼儿园、家长和家长之间增进了解,加强合作;在同乐过程中,让家长接受教育,增长知识。

开展个别群体亲子活动 对于部分特殊家庭,可以进行个别亲子心理辅导。但在召集过程中,为避免让孩子与家长产生“被特殊”对待的感觉,本园以班级代表家庭为由头组织活动,每班抽取多元家庭幼儿,并混合一两对正常家庭。活动设计需要有针对性进行。例如:本次活动以离异家庭中孩子归属爸爸的幼儿家庭为主体,那活动要求参与家庭爸爸前来参加活动,前期准备围绕“我爸爸真棒”让孩子搜集素材等,有的放矢进行亲子心理活动辅导。同理,对于隔代教养家庭幼儿,主要针对受挫能力设计亲子游戏过程;而对于单亲家庭幼儿,则以情绪体验为主来设计亲子游戏过程。

此外,本园在开展此项研究时虽然受到条件限制,还有一些不足,但是也取得一定成效,受到学生家长的普遍支持。我们认为:多元家庭亲子心理活动开展的重点是提高家长的育儿理念,转变家长的教育思路,再辅以幼儿园的大力配合,才能让孩子从中受益,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林伟泓.多元家庭之我见我思――谈隔代教养家庭和单亲家庭[J].读与写杂志,2014(5).

[2]国晓华.农民工子女家庭亲职教育探析[J].教育探索,2014(21).

[3]杨慧青.幼儿园现场指导式亲职教育活动初探[J].幼教天地,2009(3).

【本文系2016年度浙江省诸暨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幼儿园开展亲子心理活动的实践探索》(课题立项编号:A16129)研究成果之一】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篇6

【中图分类号】 G6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1―0022―01

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不到位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品德、心理和安全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他们往往会成为学习上的“差生”,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学生”。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打工,家庭没有合适的监护人,有些孩子因此变得任性、自私或性格孤僻。由于亲情的缺失,无助感、被遗弃感、失落感的逐渐产生,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一些问题做一些探索。

一、问题成因解剖

1. 父母亲长年在外,亲情关怀缺失。“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许多的烦恼和问题需要有倾诉的渠道和正确的引导。但由于父母在外,长期不在身边,不能满足孩子情感交流的需要,即使父母一方在家,也因为忙于家务和其他劳动,无暇顾及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机会,影响他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2. 监护人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而留守儿童所受的家庭教育是残缺不全的。单亲教育精力不到位,留在家里的一方既当爹又当妈,上有老,下有小,里外家事一大堆,常常自己忙得不可开交,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孩子的教育和培养。 祖辈监管力不从心,祖父辈老人文化水平低,对事物的认识与教育方法有局限性,并且与孩子存在较大的代沟,难以沟通与交流。而且隔代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溺爱、过度照顾、过度担心,这无疑会对孩子的发展起到不利的作用。

3. 父母思想认识有偏差。在和留守儿童及家长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大部分留守儿童家长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挣更多的钱,为家庭生活和孩子成长提供坚实的经济和物质保障。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关注和考虑得较少,往往停留在学习有没有进步、考试成绩等浅层问题,没有全方位、深层次地思考家庭教育的问题。有的家长则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照样能挣钱,大学生照样打工,孩子读书好坏无所谓。他们给予孩子的往往都是物质的东西,缺少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关怀,没有从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去教育孩子。这种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很容易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子女的情感的饥饿,严重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4. 学校、社会方面的因素。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加之农村、社区缺乏相应的组织机构,有些留守儿童问题未列入村、社区关注对象。周边社会环境未能有效管理,都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

二、教育措施探索

1. 架设“心桥”,加强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我们要动员家长多关注孩子的情感问题,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学校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亲子沟通提供条件。即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的农民定期与子女通电话;开通“师长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在家长与“留守儿童”之间产生隔阂或关系较为疏远的情况下,教师理应担当起“扭转乾坤”的角色。

2. 举办“特色家长学校”,提高监护人的家庭教育素质。学校或班级可以专门举办“祖辈家长学校”,向他们介绍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推荐典型成功的家庭教育范例。通过培训,引导老人们逐步接受新的观念和方法,能够了解和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与教育,从而更好地履行监护人的责任。

3. 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力量,将“留守儿童”进行妥善安排,建立“留守儿童之家”,选调专职教师或优秀学生进行全方位管理。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人员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此外,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管整治,彻底清理“三室两厅一吧”,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有效地预防“留守儿童 ”的道德滑坡。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篇7

现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多元的、开放的社会,包容的社会,这一代独生子女面对的是比父辈更加宽广的世界,学习着更加广泛的知识,他们注定要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中国社会,独生子女不仅在现在,更是在未来将成为我国社会的主流,他们是衡量一个国家能力的重要因素,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整个社会人才不断更新换代的重要保障。在子女的健康成长过程汇总,后天的教育对其影响很大。而教育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组成的一项系统的工程。在上述三个方面中,最基础的是家庭教育系统。家庭作为独生子女最初的教育环境,对他们心理和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培养他们社会的适应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然而由于各个家庭的教养方式、教育标准水平、家长的文化素质、家庭成员结构存在较大差距,使得不同水平的家庭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差异,也使独生子女呈现出了很多问题。因此,为了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分析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从社会工作角度寻求解决对策将对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家长对独生子女人格的培养意识,采用更合理、更科学的教育方法,促进其个性发展和人格健全,有利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扮演好自己所在的家庭成员角色、社会成员角色。

2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家庭对独身子女教育理念的缺失

教育理念的缺失主要存在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在物质层面的投入很大,但往往忽略对孩子心理素质的锻炼。这种教育理念现在现实生活中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孩子过于依赖物质层面的刺激,而缺乏健康的心理品质。其次是现代大多数家庭都非常看重孩子智力的培养,在孩子还很小时就为孩子选择超出年龄阶段的智力开发课程,不仅增加了孩子们的身心负担,而且也不利于他们的正常发展。在很多家长忙于对孩子智力培育开发的同时,忽略了对孩子们思想素质的教育。要知道在子女成长的环境中,所受到的家庭环境的思想道德熏陶对其以后的成长十分关键,良好品德是人成为社会合格有用之才的基础。

2.2 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不当

我国的家庭教育也在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发生改变,与过去的那种旧社会教育模式相比已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改善,但在社会市场经济的潮流下,很多教育模式已经显得比较滞后,出现了与整体社会需要脱节的问题,大部分家长不懂得良好的教育方式,往往易采用一些不科学的方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2.1 控制型家庭

这种类型的家庭,其主要特点是女性比较强势,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女性占主导地位,父亲基本处于从属地位,这种家庭教育结构容易导致孩子更偏向于女性的个性特点,娇惯、脆弱,而男性品格中的坚强、负责任等优良品质较少得到关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很容易依赖父母,自己的性格品质没有特长。不善于与外界沟通,缺乏广泛的兴趣爱好,生活孤僻单调。

2.2.2 打压型家庭

在打压型家庭中父母经常强迫子女做他们自己不喜欢的事,做错了事就会遭到父母的严厉惩罚。孩子害怕父母严厉的惩罚而被迫接受表面的要求,但心里的叛逆感越来越强。现代社会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深,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过高的期望值有时会产生相反的作用。

2.2.3 溺爱型家庭

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性格比较脆弱,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差,在困难面前就很容易退缩不前,缺乏独立自主精神,自理能力较差。一旦受到批评就会感到自尊心被伤害,不能很好地调适自己,又由于他们的低自尊低自信,会使得他们容易自暴自弃,他们可能会攻击自我,逃避现实。

2.2.4 放纵型家庭

放纵型家庭是指父母忙于自身的工作、应酬等,无暇顾及子女,有些家长认为只要在物质上给了孩子必要的保障,其他方面就要看孩子自己的。这样的教育环境下的孩子任性、孤僻,他们在父母身上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造成独生子女和父母缺少感情的沟通,没有安全感。由于他们无法得到良好的教导,性格变得冷漠,对身边的人缺乏责任感。还有一些独生子女渴望得到父母的重视和关爱,会故意采取激烈的手段引起父母的注意,而当父母没有及时给予关注的时候,他们就会自我放逐。

2.3 家长自身因素及不和谐家庭关系的影响

2.3.1 家长的文化程度对独生子女的影响

家长的文化程度会对独生子女的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具有强烈的教育意识,其教育思想、方式、目的具有理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这些家长关注的不仅仅是子女的学习成绩,同时也关心子女的情感需要和内心世界,注重对孩子能力和人际交往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往往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和自身的角色,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没能尽到自身的责任。

2.3.2 家长自身的修养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最先接触也是影响最大的人,社会学家艾里克森曾经指出,年幼的子女在早期的生活中很喜欢模仿自己的父母,甚至有的孩子过于依赖父母,完全按照父母的行为习惯。父母的自身修养水平高低,对孩子的后天环境有直接的影响,父母的言行举止从小就会深深印刻在孩子心里,父母道德素质的高低对孩子自身的行为品质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好多现代家庭父母自身道德修养不够,对孩子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整体社会环境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切实提高父母的自身修养水平也是对孩子成长的负责。

2.3.3 父母之间的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在家庭生活中,独生子女最依赖、最信任的总是自己的父母,而且孩子在家里往往都会把父母的关系看得很重要。当父母感情已经破裂的时候,他们相互之间的各种冷战、热战,会给予独生子女强烈的刺激,惊吓、紧张、不知所措,因为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会导致独生子女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容易紧张焦虑、长期忧心忡忡、对人不信任,易发生情绪问题。

2.3.4 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紧张的亲子关系不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孩子无法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关怀,甚至有时会把父母的关心当作是一种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人格得不到健康发展。家长应该注重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培养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中及其重要的一部分。

3 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途径

3.1 家庭治疗方法在亲子关系中的应用

在萨提亚的家庭治疗模式中,沟通模式是分析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沟通包含自我、他人和情境三个层面。要实现家庭的合理有效沟通,需要兼顾好上述三个层面,掌握其中沟通的艺术技巧,实现家庭内部的良好沟通。

家庭社会工作方法解决亲子关系问题时,首先要改变不合理的家庭沟通方式。不合理的沟通方式,对亲子关系的伤害是最大的,这就需要让父母学会专业的沟通技巧,比如支持性技巧、反应性技巧、引领性技巧、影响性技巧及疏导情绪的技巧,以便在此基础上达到最佳沟通效果。其次,引导父母学习有关的家庭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正确了解独生子女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树立一种全新的子女教育观。

3.2 小组工作在改善家庭教育观念中的运用

根据系统成长理论,个体的成长主要有四个特点:首先,成长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其次,成长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第三,成长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最后,成长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所谓的家庭教育中产生的问题,大多是因为家长们忽略了孩子成长的这四个特性。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在竞争中更有优势,采取“填鸭式”教育方法,忽略了孩子的发展阶段从而导致问题;有的家长、老师总是拿优秀的孩子作为榜样来鼓励其他孩子,从而给发展较慢的孩子造成压力,忽略了孩子成长发展的不均衡性;有的家长总是用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孩子,忽视了孩子成长发展的可变性,没有很好地结合孩子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孩子更好的发展;此外,目前教育教学的评价标准单一化,一切向分数、升学率看齐,这也导致了家长对孩子评价标准的单一化,从而扼制了孩子其他兴趣的发展,忽略了孩子发展的个别化差异。面对这样的教育现状,为了使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促进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家庭小组社会工作者在推进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中,通过一些小组游戏让家长们了解到自己孩子身上的优点,认识子女发展的一些规律,从而按照孩子的成长发展的顺序,在充分考虑孩子的自主性、个别性的基础上,为孩子提供适合他们的、不会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伤害的教育。因此,系统成长的理论可以启发家庭教育指导者的思路,让我们不断探讨怎样的教育是适合孩子的,面对不同特质的孩子我们应该怎样对其家长进行有针对的辅导,从而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3.3 社区工作在构建家庭教育网络中的作用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篇8

关键词:家园教育;亲子教育;意义;策略

家园共育是一种体现了当代幼教新型理念的流行办园模式。传统的幼儿发展与教育主要依赖幼儿教师。幼儿教学环境没有与家园环境相结合。现代的家园共育则直接将教师与家长的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双方作为促进幼儿发展的主体,互相了解、互相帮助配合,达到幼儿园与家庭互动的目的。为幼儿发展营造良好的和谐统一的环境,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更加有效地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我国幼儿教育水平。

一、家园教育与亲子教育结合的意义

曾有人说,最完美的社会教育状态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相结合。家庭教育环境与学校教育环境是学生面对的主要两大教育环境,两者都对学生的积极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将家园教育运用到幼儿实际教育活动中,可以树立家长的威信,也可以加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切实提高幼儿教育水平,督促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为幼儿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尤其是,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长们也越来越宠爱孩子。加强家园教育与亲子教育的配合,可以增强家长对教师的信心,也会让家长真正了解幼儿的状态。促进形成积极、正确的良性教育。

二、家园教育与亲子教育结合的策略

1.加强家长与幼师之间的沟通,构建和谐统一的教育环境

家长与幼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家园配合活动,是否能够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基础条件。为了加强家长与幼师之间的沟通,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比如,设定家长开放日,还有坚持传统的家庭采访活动。家长开放日之时,邀请家长亲身参与到幼儿教育活动现场,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学习环境,学习习惯。也进一步了解教师的教育水平与自身素养。平时,可以通过家校路路通,把学生每天在幼儿园的情况发送给家长,也可以时不时地一些培养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常识。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内容及要求,利于家长与幼师之间的沟通,构建和谐统一的教育环境。利于家长建立与幼儿园教育方向一致的教育环境。

2.家长要提高自身的教育理念,转变传统幼儿教育理念

部分家长幼儿教育理念比较落后,偏向于宠溺自家幼儿。为改变这一状况,家长可以选择参加一些亲子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在培训活动中,了解幼儿的心理动态,掌握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与方法。能够发现幼儿学习习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解决家庭教育的窘境。提高家长的幼儿教育水平,才能实现家园的有效配合。

家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两个有关联的教育环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家长需要转变传统的幼儿教育理念,切实掌握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加强与幼师的联系,了解幼儿的状态。让家园教育与亲子教育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吴玲.重新审视家园教育配合的前提和基础[J].教育教学研讨,2007(1).

上一篇:大型培训会议范文 下一篇:春季运动会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