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培训会议范文

时间:2023-12-10 06:39:55

大型培训会议

大型培训会议篇1

会上,赵白鸽副主任针对全国人口计生网络的转型、发展与队伍职业化建设问题分析了当前计生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指出网络转型、发展与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重要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对人口计生网络转型、发展与队伍职业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最后为如何切实做好人口计生网络转型工作、推进人口计生网络发展提出了建议,指出以综合改革为动力,从职能、机构、资源和能力建设等多方面着手,真正建立起人口计生网络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培训中心主任蔡建华依据赵白鸽副主任的重要讲课精神,对2009年国家人口计生委培训交流中心的工作做了总结,并对2010年如何开展系统内的培训交流工作提出了建议。

南京人口国际培训中心副主任黄惠娟讲解了南京人口国际培训中心的主要职责和相关工作经验。2009年,中心举办了40多期国内培训班、4期国际培训班,组织全国人口计生委系统的干部赴国外培训考察3次,培训学员达3100人以上。

会议强调,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人口计生事业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围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进一步提升人口发展质量,提高家庭发展能力,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中心任务,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创新工作理念、思路和方法,从培训、交流切入,积极参与人口计生系统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网络的转型,积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做好队伍职业化建设和能力建设工作,注重协调,稳步推进,为人口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为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大型培训会议篇2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及2002年12月召开的全国经贸工作会议关于“继续推进多种形式的企业培训工作”,“逐步建立工商管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有关精神。

国家经贸委领导对此次会议非常重视,会前,组织力量进行了深入地调查研究,并责承国家经贸委上海和武汉经理学院分别研究起草了《全国职业经理资格认证方案》(讨论稿)(以下简称“资格认证方案”)和“关于联合编撰《21世纪高级职业经理人培训专用系列教材》的建议”(以下简称“编撰教材建议”),由国家经贸委培训司国际合作处起草了《关于中美联合举办企业工商管理硕士学位(EMBA)研究生班项目实施方案》(以下简称“EMBA方案”)。在此次会上,上海经理学院副院长樊鹏、武汉经理学院副院长朱艳华和培训司国际合作处处长蒋兆理分别代表本单位宣读了“资格认证方案”、“编撰教材建议”和“EMBA方案”。小蓝鲸美食管理公司董事长、国家经贸委武汉经理学院小蓝鲸分院院长刘国梁汇报了开展餐饮职业经理人培训的经验及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职业经理人培训的呼声和建议。与会代表根据上述方案、建议、经验和呼声,就经贸系统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的有关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研究,形成了以下决议和部署。

一、加快推进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步伐

会议分析了当前经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形势,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贸系统要站在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主动应对入世挑战,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高度,清醒认识培养造就职业经理人队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国第四次职业教育会议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省市加大了人才工程建设的力度。党委组织部门积极贯彻“党管人才”的方针,教育部门有重点地推进高级工商管理课程培训,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大面积地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人事部门积极参与人才市场建设,社会中介组织更加深入地介入教育培训市场,所有这些都要求经贸系统更好地担负起自己的职责,积极而富有成效地做好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的工作。

加快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培训教育和职业资格认证。鉴于职业资格认证涉及面较广,需要做更多的试点和协调工作,当前应该从教育培训入手,促进教育与经贸工作的有机结合,搭建职业经理人教育资源开发平台,创造条件逐步从培训考试证书向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过渡。国家经贸委6家经理学院和2家重点培训基地在工商管理教育培训方面已经形成了富有成效的培训体系,要继续发挥这方面的优势,同时各校有必要形成一个联合体,联手推进职业经理人教育培训工作。要整合教育资源,以我为主,加强合作,突出特色,提高质量,在大教育、大培训的格局中打造经理学院的品牌。

二、成立“国家经贸委经理学院指导委员会”

会议提出,根据《国家经贸委经理学院管理暂行办法》第二章第五条规定,从方便工作考虑,尽快成立国家经贸委经理学院指导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加强对各经理学院指导和管理,准确把握市场经济条件下经理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方向,规划各经理学院的改革和发展战略,探索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研究师资培养和教材建设,监督培训质量,实行评估制度。国家经贸委经理学院指导委员会由国家经贸委、有关省市经贸委(经委)以及各经理学院领导和专家组成。

国家经贸委经理学院指导委员会之下,拟设标准工作专家委员会、教材工作专家委员会、培训与教学工作专家委员会,负责日常工作。标准工作专家委员会由上海经理学院牵头,依托北京技术交流中心,吸收有关专家组成。教材工作专家委员会由武汉经理学院牵头,吸收有关专家组成。培训与教学工作委员会,由有关学院牵头,其他学院和重点培训基地派人参加,同时适当吸收社会上其他专家参加。

三、着手实施职业经理人考试制度

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大干部教育培训的工作力度。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一手抓思想政治教育、党性教育,一手抓知识更新和业务培训。适应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确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和全员培训的目标,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格局。要下决心每年抽调1/5左右的在职干部参加各类培训,争取5年内使全体在职干部普遍轮训一次。从这一总体部署出发,考虑和设计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有必要尽快启动全国经贸系统职业经理人教育、培训、考试工作。上海经理学院系统考虑了建立职业经理的职业体系和职业标准,向会议提交了《全国职业经理资格认证方案(讨论稿)》。与会同志重点围绕职业经理人的准入条件进行了讨论,形成了职业经理人考试、培训工作的总体安排。

会议提出,推进职业经理人考试、培训工作,有大量的具体工作要做。当前,一是要尽快拿出职业经理人的认证标准。责成标准工作专家委员会拿出具体实施意见,报国家经贸委审核后以委的名义下发。二是要制定考务计划。抓紧进行试题及其他考务准备工作。三是要进行考前培训。根据考生报名情况组织实施,具体任务由6家经理学院和2家重点培训基地承担。四是实行统一的培训证书制度。要加强人才库建设,为经理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创造条件。参加考试人员成绩合格后统一颁发国家经贸委监制的、或体现国家经贸委认可的资格证书。

会议提出,职业经理人考试、培训是一项涉及面广、时间紧、业务量大的工作。经贸委和各个经理学院要下决心推进这方面的工作,同时尽可能地作到精心组织、精心实施。整个工作在国家经贸委的指导和支持下,以经理学院和重点培训基地的名义进行。第一次公开考试日期初步考虑在今年下半年。考试报名和培训信息应于半年前发出。职业经理人考试不同于普通高校的MBA教育和其他部门组织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考试,应注意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相应能力的具备。本次考试既要严把质量关,同时也要适当掌握难度,考试的科目不宜太多,题型不宜太复杂。因为是第一次统一考试,暂不考虑职业等级问题。

四、加强经理学院教材建设

推进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需要对现行的工商管理培训教材进行修订。会议期间,武汉经理学院提出了联合编撰《2l世纪高级职业经理人培训专用系列教材》的建议。建议认为,目前全国经贸系统工商管理培训的教材是6年前编写的,许多内容已不适应当前新的形势,难以满足职业经理人培训的需要,有必要组织系统内的力量编写一套新的系列培训教材。

拟议中的新编教材涉及12门课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战略管理、跨国经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信息化、公司理财、企业运营管理、现代市场营销、现代经理人法律基础、企业领导方法与艺术、经理人商务英语、企业文化伦理。教材的内容和体例,要针对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少而精,不求系统性和完整性,处理好学科前沿理论与基础理论、理论与操作实践、全球化与本土实践的关系。力求生动活泼,便于进行情景教学、互动教学和案例教学。武汉经理学院展示了与小蓝鲸美食管理公司合作编写的新型活页式教材,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会议决定,将职业经理人培训教材编写项目列为国家经贸委重点项目。组织全系统的力量,同时适当借用外力,作好系列教材的开发工作。要把教材建设与职业标准建设、考试培训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与教学改革结合起来,与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

五、积极推进对外联合办学工作

会议研究了由国家经贸委培训司统一组织、国家经贸委经理学院(上海、成都、广州、武汉、长沙、长春)参与的,与美国阿灵顿德克萨斯州立大学、俄亥俄州莱特州立大学联合举办的企业工商管理硕士学位(EMBA)研究生班项目的计划。

会议认为,该项目与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一并启动很有意义,对于促进国家经贸委经理学院和重点培训基地改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具有积极推动作用。项目前期工作由国家经贸委培训司承担,有利于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整体打造经理学院的品牌。项目的前景和思路都是很好的。提交会议讨论的《中美联合举办企业工商管理硕士学位(EMBA)研究生班项目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关于中美联合举办企业工商管理硕士学位(EMBA)研究生班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和《中美联合培养企业高级行政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EMBA)研究生招生简章(草案)》是三个比较完整和详细的文件。代表在初步审议了文件后,商定带回去汇报并作进一步的研究。

会议建议,在北京建立一个有6家经理学院和2家重点培训基地派人参加的中美项目协调办事机构,承担中美联合办学的具体实施工作,办事机构如何建立和运作另议。

会议强调,本次专题工作会议是国家经贸委培训系列的一次重要会议,会后要抓紧落实工作,一年之内争取有实实在在的进展。各地各院校要积极主动地争取各级党委的领导,在工作中加强与其他部门的配合,体现出工作的系统性、主动性和科学性。要紧扣时代主题,着眼经贸大局,面向企业服务,不断地满足广大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要综合运用行政力量和市场力量,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增强培训教育的活力和实力。要着眼于改革发展的实践,继续落实“十五”工商管理培训规划,下大力气提高教育培训水平,搞好工商管理培训与职业经理人教育的有机衔接。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认真总结各地职业资格证书试点工作,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用新鲜经验和先进典型指导工作,把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大型培训会议篇3

3月16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技能鉴定与教育培训中心(中电联鉴教中心)在北京召开了2012年电力行业企业人才教育培训工作座谈会。

中电联鉴教中心孙建华副主任在会议主持发言中简要阐述了此次会议的主题:贯彻中电联理事长会议明确的“立足行业、服务企业、联系政府、沟通社会”的中电联行业工作功能定位思路,紧密团结、依靠电力企业,探讨行业人才建设与教育培训工作思路转型、工作机制创新思路,构建行业技能鉴定与教育培训工作联系机制和信息平台,具体协商研究全年行业人才建设与教育培训重大项目实施方案。

中电联鉴教中心薛静主任从全行业层面介绍了当前电力工业发展的形势、问题,明确指出电力工业正处于转型发展期,对人才建设与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专业要求、技能和素质要求,电力行业延续多年的工作体系、工作模式、质量标准规范和督导管理方式已不适应现实和未来的需求。中电联鉴教中心要继续以电力行业技能人才鉴定考评为基础核心工作,通过逐步外延、深化,从重点服务于行业教育培训机构逐步向主要开展行业企业人才教育培训规范标准、认证工作转型。薛静主任认为当前电力行业技能、技术人才建设发展面临着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人才交流机制缺乏,信息交流不畅等问题和困难,需要在建立技能鉴定与教育培训交流平台和互动机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好大型中央、地方电力企业的行业引导作用,共同商议制定行约、行规和行业标准,并通过建立相应的工作体系予以工作推动和质量督导。中电联鉴教中心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召集各大型电力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相关负责人,商议构建工作组织体系,建立和完善沟通机制,搭建企业间的对话、沟通、互动平台,建立行业人才建设与教育培训信息统计工作制度和共享机制,共同逐步建立行业继续教育、企业人才建设专家信息库和标准试题库,以达到资源信息共享的目的,逐步建立行业相关专业、等级人才行业评价机制,重点完善行业技能人才选拔、评价、考评机制和相关管理办法、标准规范,共同把行业人才建设与教育培训工作做好。此外,薛静主任结合当前电力职业技能鉴定体系的现状,提出了研究完善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三级体系(以工作体系、技术标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初步构想,希望各企业群策群力,联合做好下一步对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梳理和建设完善工作。

另外,中电联鉴教中心孙建华副主任专题介绍了《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电力行业)》修订工作策划方案,中电联鉴教中心有关处室负责人详细介绍了第八届全国电力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工作情况以及决赛筹备工作总体安排。各参会代表也简要介绍了本单位已开展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以及即将展开的工作思路,对提请会议讨论的事项提出了相应意见和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会议还对各单位报送的电力行业第十一届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评选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评选,提出了向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推荐的候选单位和候选人名单。

大型培训会议篇4

关键词: 高等院校 管理学 案例分析 范式 实操要领

案例教学是当代管理教育中的一种主流教学模式。学生通过阅读并思考案例中所描述的特定情境,参与课堂讨论,然后尝试总结出一些可以用于不同情境的一般性结论。实践证明,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比较,案例讨论更有助于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更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培养审时度势、剖析权衡、把握战机、对症下药的能力[1]。因此,案例分析题成为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及经济管理类学生等参加管理学测试的重要题型。

一、管理学案例分析的目标界定

管理学案例分析目标的界定是实施案例分析的重要前提。总体来说,管理学案例分析是提供对现实管理情景观察和反映的一种方法和角度,而非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精确答案。因为,就科学研究而言,观察的数量再多,也无法验证某个结论的真实性,更何况管理观察通常不容易做到大量观察,也就是很难找寻到符合某种数学理论的统计规律。观察到的有利结果只是增强研究者对于某种认识的信心而已,观察到的不利结果也只是为研究者已经形成的意识增加了一个佐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追求所谓精确答案对人们思维的拓展和问题的解决有害而无利[2]。在这个总的前提下,管理学案例分析的具体目标是:(1)让学生对管理者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有一个清楚的理解;(2)通过对处于不同行业、不同竞争情况和不同背景下的企业案例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为学生在诊断企业行为和拟订解决方案方面营造与实战较为相似的实际氛围;(4)强化创新思维,有助于提升处理复杂和棘手问题的能力。

二、管理学案例分析的基本题型

通常依照案例情景描述中所提供的材料的性质的不同,将管理学案例分为描述评判型和分析决策型两个类别。

(一)描述评判型

这类管理学案例材料着眼于叙述和描述某一管理问题实际解决的过程,让考生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之进行评论,总结和评价其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得失成败和经验教训,旨在考查学生对资料的归纳整理和概括提炼能力。当然也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过这个要求对于对资料的归纳和提炼能力而言不是最重要的。所以,这一类管理案例分析的难度相对较低。比如某民营公司的激励方式。xxx公司是个民营企业,老板通过学习有关激励理论,受到很大启发,并着手付诸实践。他赋予下属员工更多的工作和责任,并通过赞扬和赏识激励下属员工。结果事与愿违,员工的积极性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对老板的做法强烈不满,认为他是在利用诡计剥削员工。这个案例虽然文字不多,但也分明展示了一种管理情景,就是激励方式的错误运用问题。本案例重在对问题的描述和说明,考查学生对民营公司老板的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作出说明和评判。

(二)分析决策型

这类管理学案例是在让学生了解案例材料中提供的管理情景的基础上,明示了问题的实质所在,希望被测试者通过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对备选方案进行权衡比较,然后抉择出相对最优的方案或提出具有显著可行性和效益性的策略。这类案例与决策型案例相比,其难度相对较大。因为它不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制订有效方案。比如某公司的员工培训问题。某国有大型企业为了适应国内外的竞争,以及企业长期健康发展,认识到要转变观念,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需要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而培训是先导。过去,企业搞过不少培训,但基本上是临时聘请几个知名专家,采用所有员工参加、上大课的培训方式,在培训过程中疏于控制。培训过后,有人认为在工作中有用,有的人认为没有什么用,想学的没有学到;也有人反映培训方式太单一,没有结合工作实际,等等。如果你是公司负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副总经理,那么你该如何管理公司的培训工作?本案例考察的重点显然是对特定情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效和可行的员工培训决策方案。

三、管理学案例分析的程序设计

管理学案例分析通常分为三个重要的相互关联的环节,即问题界定、分析问题、给出建议。

问题的界定,即发现问题。管理学案例所揭示的问题尽管涉及多个方面,但核心问题总是明确的。把握事实是确定核心问题的前提,离开了背景资料所提供的事实就成了主观臆测,当然这样的案例分析是毫无意义的[3]。把握事实的便捷方法是所谓的5W1H方法,即针对背景资料找出“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因、如何”。把握了这几个问题,也就掌握了一个案例所涉及的最基本事实。

分析问题的目的是明确主题,即找出问题的核心问题。管理学案例分析的核心问题是用相应的管理概念、理论和知识,阐释已经发现的问题[4]。有些情况下,在案例的最后会给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案例的设计者希望学生关注的主题。这样在案例分析时就更靠近问题的核心了。因此,学生在案例分析时,首先应该考虑该案例涉及的是哪方面的主题,否则就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情况。当然,有些案例本身是高度综合性的,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这时通常要根据任课老师的安排确定相应的分析主题。

上述“某民营公司的激励方式”的案例,其核心问题是激励方式运用不当问题。首先依据管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可知员工的需求是分层次的,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员工的需要有保健因素和激励之分,其中保健因素是基础,激励因素是关键。其次,民营企业员工需要的主导性,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较低层次的需要,而不是尊重和掌握实现等较高层次的需要。是处于较低层次的保健需要,而不是处理较高层次的激励需要。再次,案例当中呈现的情景式公司老板主要运用了激励因素,而忽视对安全因素的关注。由于没能够对症下药,才导致该民营企业老板激励做法的失败。最后,建议对员工激励要借由管理环境而定,因人、因地、因事件、因管理意图而定,且不可想当然地确定。

上述“某公司的员工培训问题”的案例,其核心问题是员工培训的实施方式存在问题。首先,加强员工培训是时展和企业管理的需要,案例公司已经认识到了培训的先导作用。但也存在培训目标不明,培训内容和方法单调单一,培训过程控制和培训效果评估不够等弊端。其次,为了保证培训的有效性,应当改革和完善培训机制。从决策的角度建议:明确培训意图,将培训与公司战略或企业近期重大事项结合起来;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顶层设计和过程管理;确保培训内容多样性,培训内容应包括政治思想教育、业务知识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创新培训方法,形成包括系统的理论培训、职务轮换、参观考察等的培训工作体系;实施分层次的培训方案,宜根据员工所在工作岗位的不同,划分为战略能力培养型、制度能力贯彻性、业务能力提高型等培训方案;根据培训目标和意图,立足公司需求实际,实施个性化的培训等。

给出建议环节是根据背景信息给出合情合理的建议。注意几个原则:(1)要有理有据,论据充分。即给出的建议要符合社会或企业实际,具有可行性。就是设身处地地站在案例中管理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要取其位,谋其政。案例分析的最重要之处不在于你提出了何种战略,而在于你如何支持这一决策,又如何实施这一决策[5]。对于案例,不存在唯一的最佳解决方法,也不存在唯一的正确答案。重要的在于要给你的建议以充足的论证。因此,完全脱离案例本身的局限性而一味任想象力驰骋的做法是徒劳无益的。不要轻而易举地提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建议。(2)操作方案具体。不要作诸如“公司应当采取成本领先战略”这样笼统的概括,要将5W1H具体展示在建议中。在进行案例分析时不要忽略一切不利于你的建议的论点和信息,相反应指出若干可行选择方案的优缺点。应力戒肆意夸张、墨守成规、带有偏见、或过于戏剧化。要努力证明你的论证的合理性和客观性。(3)做出合理假设。案例所给出的信息不可能是完整的,企业是在一定的资源、环境约束下做出决策,要大胆假设,多角度分析问题。比如根据背景材料做一些合理拓展,如果……则应该怎么办?如果……则又应该怎么办?这也决定了案例分析答案的不唯一性。(4)活用理论。案例分析时,应最大限度地应用学过的理论。在分析案例时,除了逻辑、分析者自身的经历和直觉之外,分析者应该尽可能活学活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管理学课程中的案例当然应当首选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和理论进行分析,但学生还应当能够融会贯通地应用其他管理类课程的知识和理论,甚至包括经济学、心理学或社会学等规范性学科中的理论。管理学案例均是实践中的现实问题。有的符合相关理论、有的是对管理理论的创新、甚至有的违背了管理理论,因而暴露出许多问题。因此,在实际案例分析中,一定要明确相应的理论、认清案例中存在问题,结合案例实际做出恰当的分析与决策[6]。(5)要体现创新理念。案例分析的目标是分析者考虑现时与案例对象相关的所有事实与信息,提出各种可行的方案,对它们进行选择,并捍卫你的建议。要将自己置身于当时决策者进行决策的场景中,基于当时可得到的信息,设想你会如何做。为了更生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建议充分运用图形、表格、比率和分析等方式支持你的立场。(6)恰当地运用语言。在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时,避免使用俗语、含糊或废弃的词语、缩略语和简写语及性别及民族歧视性语言。尽量使用短句、短段落及简单的词汇,多使用一些副标题以体现研究者的意图。对问题和观点的阐述宜按照从重到轻的顺序安排,对提出的建议宜按照从少有争议到最有争议的顺序排列。要多举例以增强具体性和明确性,有助于理解。多用表格、饼形图、柱形图、线图及其他展示方法凸显重要的观点和想法。

参考文献;

[1]程婧.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6):52-54.

[2]张建辉.从非线性理论看管理学创新[J].管理观察,2009(1):8-9.

[3]焦淑斌.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应丽芬,许莹.管理学案例教学法实践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109-110.

[5]喻文益.管理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5(1):38-41.

[6]何朝林.管理学教学模式探讨―基于案例的对比式教学法[J].价值工程,2012(2):188-190.

大型培训会议篇5

关键词:“导、学、议、访、研”;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构建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因此,抓住校长培训便抓住了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如何适应中小学校长发展特点,构建多元化、开放式的培训模式是广大干训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导、学、议、访、研”培训模式的涵义

“导、学、议、访、研”培训模式是一种以专家导航、学员参与、交流评议、典型示范、研训一体为特点的互动式培训模式。自始至终贯彻“导、学、议、访、研”五字方针。导:即专家导航;导师解疑。由知名专家通过讲座、对话为学员更新管理理念,引导办学方向。学:即以探究式学习为主,倡导学员自主学习。议:即充分开发学员自身的教育资源,通过多种形式交流评议活动,充分展示学员自身的办学特色、管理经验,以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访:即组织学员走访名校,拜访名校长,以开拓视野,激发灵感,鼓舞创新。研:即通过课题研究,强化学员的科研意识,培养科研能力,指导学员开展以总结自身管理经验,分析当前学校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的课题研究。

二、构建“导、学、议、访、研”培训模式的依据

1.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目标

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目标是:了解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动态,开阔视野,了解教育科学新知识,研究和掌握教育规律,,进一步提高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学校管理理论,研究学校管理规律,了解并基本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依法治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培训目标靠传统的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单一、被动的培训模式是难以实现的,只有采取理论与实践、讲座与研讨、交流与评议、参观与考察、尝试与反思、总结与研究相结合的多元化培训模式,才能真正实现。

2.中小学校长的自身特点与需求

中小学校长大都具有多年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并在学校管理上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面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他们头脑中也存在着不同的困惑与疑虑。作为校长来参加培训,他们既不欢迎脱离学校管理实际的夸夸其谈式的理论讲解,也不欢迎就事论事,只见树木不见林的经验式或技能式的辅导。他们希望通过培训,能够从更高的层面,更宽的领域,更广的视角来认识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实实在在地解决自己在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各种困惑与问题,从而登上学校管理的一个新台阶,成为学校发展的领路人。

3.现代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过程是主体间的交往、对话和理解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要让位于学习活动。”“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教育必须是从学习者本人出发的。”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样,中小学校长培训吏应注重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使培训过程成为学员自主学习过程,在培训中学会交流、研讨、评议;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总结和借鉴经验;学会课题研究。才能为校长们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导、学、议、访、研”培训模式的组织实施

1.专家讲座,导航解疑

调查发现,我国的中小学校长大都是从教师队伍中选的。他们大都具有所教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但系统的学习过教育和管理理论的人并不多。尽管在以往的培训中也学习了部分管理类课程,但大都比较笼统,缺乏针对性,距离教育管理实际对校长们的客观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圆因此,弥补校长理论知识的不足,提升教育和管理理论水平,仍然是校长培训的首要任务。

(1)专家选聘。调查发现,最受学员欢迎的专家有两类:一是既有高深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又十分熟悉中小学教学改革和管理实际的专家、教授和教育行政官员;二是具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同时又经过系统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发展,并在学校的管理实践中升华发展起来的学者型校长。

(2)讲座的编排。在整个的培训过程中,专家讲座的安排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先密后疏。即在培训的起始阶段适当多安排一些讲座,以达到方向引领、理论提升的目的;培训后期,应加强学员理论指导下的探究活动。二是相对集中。即内容相近的讲座安排在同一培训单元,以便于学员就某一专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尝试,同时也便于对学员分专题进行考核评价。三是讲座与答疑相结合。即每次讲座后,要留有一定时间供专家为学员进行对话和答疑。

2.探究学习,主体参与

中小学校长不是简单的学习者;也不是被动的参训者。他们大都具有一定的分析和研究能力,因此,倡导学员主体参与,实施探究学习应成为中小学校长培训的重要环节。组织实施步骤为:

(1)确定探究学习方向和解决的问题。组织学员根据学校管理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确定探究的方向和要解决的问题。

(2)划分学习小组。根据探究的方向和问题,将学员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便于学员互相帮助,相互启发,分工合作,共同研讨。

(3)制定学习计划。组织学员根据探究学习的目标、任务、条件、时间、可采取的方式方法,制定小组和个人的学习计划。

(4)指导学员查阅资料。根据学员制定的学习计划,指导学员搜集、查阅相关资料。

(5)指导探究过程。选聘有相应研究专长的教师担任导师,对学员探究学习进行点拨指导。

(6)总结和交流。探究学习告一段落,组织学员在组内交流研讨的基础上,以组为单位进行总结发言。

3.交流评议,共同提高

中小学校长培训应充分挖掘和开发学员群体内部的教育资源,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评议活动,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交流评议可采取的形式有:

(1)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管理类人员培训中重要的教学环节,其一般程序为:呈现案例阅读分析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总结评价。这一过程遵循了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又在实践中总结提升理论的原则,体现了“学用结合、着眼实践、注重实效”的方针,充分张扬了学员的个性特长,在提高中小学校长管理能力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2)主题研讨。主题研讨的内容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针对某一专家讲座展开研讨评议;二是就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校管理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鼓励学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员在短时间获得大量的信息;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和探讨,引导学员以所学的理论作为观察思考问题的新视角,激发他们思维的碰撞和重组,以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形成新的观念,帮助学员切实解决教育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4.参观访问,典型示范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教育发展和中小学管理水平不平衡。有的地区在教育改革和中小学管理中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尝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校长们迫切希望以培训为契机,通过参观访问扩大视野,交流经验。特别是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校长,更希望通过参观访问,实地了解优秀学校的教育、管理和改革现状,通过对比,寻求差距,探讨与此衔接的途径和改变现状的突破口。因此,组织校长走出课堂,步入名校,拜访优秀校长,对于学员开阔视野,激发灵感,参照创新具有极大帮助。在组织参观访问活动中,一定要遵循典型性、代表性和经济、实效的原则。

5.课题研究,指导实践

中小学校长大都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但因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经验总结能力,缺乏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能力,所以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传播,甚至埋没在琐碎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因此,对中小学校长进行教育科研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对于促使其由经验型、知识型校长向学者型、专家型校长转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实施步骤为:

(1)开设教育科研讲座。在课题研究前,聘请教育理论专家和教研工作者就如何确定研究课题,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如何实施研究计划,如何撰写研究报告等教育科研方法,进行专题讲座,为学员的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2)确定研究方向。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员从分析当前学校管理和教育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人手,从管理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中寻求研究的方向及课题。

(3)划分课题缉,选配指导教师。根据研究方向,学员采取自由组合的方式组成若干课题组,鼓励学员进行校际间的合作研究。以组为单位,为学员配备指导教师。

(4)查阅信息资料。指导学员利用田书馆、阅览室、中国期刊网等各种途径,查阅有关信息资料,为课题研究搜集素材。

(5)实施课题研究。集中培训结束后,学员运用所学新思想、新理论以及参观访问学到的先进经验,回任职学校,结合自身管理实践,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利用4―6个月的时间,完成科研成果。

(6)组织结题答辩,进行成果验收。分散研修结束;招集学员返回培训院校,由导师和专家组成评审组,对学员科研成果的选题立意、研究过程、理论与实践价值以及在管理工作中的运用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四、实施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要把导、学、议;访、研几部分看作一个有机整体

在培训过程中,“导、学、议、访、研”几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融的。这就要求从培训方案的制定之始,就要对培训活动的各个环节统筹考虑,找准每一环节的重点和与其它环节的切合点,以目标为导向,以内容为中介,相互衔接,穿行,灵活的建构培训工作的全过程。

2.主体性原则:把中小学校长当做培训活动的主体

中小学校长不是简单的学习者,也不是被动的受训者,而是自觉的专业学习和成长者。因此在培训的实施过程中,要从校长的实际出发,针对校长的需求施训。从形式上体现校长的参与性,从过程中体现校长的主体性,从内容上体现校长的需求性。

3、实践性原则:将培训活动当做管理活动的演练过程

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校长们教育思想的更新与管理理论的拓展,最终要体现在管理的各项活动中,因此,校长培训必须十分重视实践性的演练环节。“导、学、议、访、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是为了指导校长的管理实践,因此,整个培训过程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注意实践性与示范性,以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4.研究性原则:把培训活动当做教育科研的过程

研究能力薄弱是校长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校长的管理效果、工作效能取决于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管理艺术的把握,而教育规律的认识和管理艺术的把握又取决于校长对教育科研活动的参与和投入。因此,要把中小学校长培训过程当作教育科研过程来实施,使校长增强科研意识、掌握科研方法,提高科研水平。

大型培训会议篇6

【关键词】艺术教育“一带一路”人才培训创新路径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是中国主导下依靠既有的多边、双边关系建立起来的区域多元合作平台,旨在借用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共同打造互信、包容、平等、发展的区域命运共同体。文化艺术的交流合作、包容发展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容和目标,而艺术人才作为不同文化艺术之间交流对话的基础和媒介,有着极其重要的纽带功能。因此,将艺术教育融入“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中,对于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一带一路”国家艺术人才培训现状

“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受到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开放合作可以为各国带来不同程度的发展,可见,开放合作、互惠共赢依然是时代的主流趋势。在过去,国家与国家之间基于地缘关系进行经济贸易合作,如今,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不断加深,需要一个更加稳定、更加包容的平台来实现多国之间多层面合作交流,所以,“一带一路”倡议应运而生。“一带一路”不仅为沿线国家提供了经济贸易、文化艺术合作交流的多方平台,也为各国的艺术教育提供了创新培养的空间。对于中国而言,中国的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繁多的种类,但是基于本国民族艺术进行教育和创作,会限制艺术的发展,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促进了中国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的再一次接轨,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艺术教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创新化;另外,艺术教育融入“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训体系之中,所培养出的具有国际创新思维的艺术人才,会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实施与推行。总体而言,“一带一路”推行实施背景下所需要的人才是外向型、国际化的,因为在增进区域文化艺术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人才的交流才能带动文化艺术之间的沟通,而国与国之间的艺术受到当地文化背景、民族习俗、欣赏偏好等因素的影响,所具有的风格和内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众所周知,教育是实现文化交融、缩小差异的一种手段,从这一角度而言,艺术教育融入“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训体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目前,随着“一带一路”在沿线国家的深层次、大范围的推行实施,越来越多的人才投入到各种项目的建设之中,但是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当前的人才教育和培训的方向主要以基建领域为主。而艺术作为文化交流的范畴,虽然也一直倡导国际化艺术人才的培训,但是见效甚微,艺术教育基本沿袭着之前的发展路径,并没有结合“一带一路”进行转型,依然以内向培养为主、以欧美艺术文化为教育培训内容,在国际化、外向型艺术人才培训上没有结合“一带一路”的发展需要制定艺术教育培训的方案,导致我国艺术教育和人才培训滞后于“一带一路”倡议下经济建设的推进,从而使得沿线国家在经济合作和文化艺术交流两个层面存在着失衡的现象。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艺术教育的世界性和民族性

艺术教育是艺术人才培训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一带一路”在沿线国家的推行实施,使得区域内的文化大环境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受当前文化艺术发展环境的影响,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同时具有世界性和民族性两种属性,而艺术作为“一带一路”中文化交流对话的重要内容,使得艺术教育也具有了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特征。民族性和世界性文化艺术由于地域文化氛围和艺术审美的不同而形成的两种美术风格特性,在不同的意识文化能动性基础上进而创作出具有不同文化归属感和艺术价值的艺术作品,以文化归属感和艺术风格来区别民族和世界。无论民族的还是世界的艺术,在今天都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培养外向型、开放性、创新型艺术人才的艺术教材。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艺术教育的民族性

“一带一路”所追求的是区域国家在经济、文化上更加开放共融。随着近年来各种合作交流项目的齐头并进,沿线各国、各民族文化和艺术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但是艺术文化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也依然存在着民族和世界之分。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的文化内涵。以美术为例,石器时代,中国先民在洞壁和石器上雕刻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图案,成为我国美术的最早起源,在之后历朝历代,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水墨画作层出不穷。美术与书法相结合,成为陶瓷、墙壁、衣饰等物件的艺术美化手法,将我国的美术推向发展的高峰。此外,我国在音乐、舞蹈等多种民族艺术方面都有着深厚的底蕴和内涵。今天,中国艺术在历经5000多年的发展之后依然保留和传承着自身的风格和特色。中国艺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元素的传承,成为当今世界文化兼容并包发展格局下中国艺术的民族性。教育本身具有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将中国传统艺术作为教材进行人才的教育培训,使艺术教育同样具有民族性的特征。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艺术教育的世界性

中国艺术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其他国家的艺术也在发展着,并且各具特点。例如,印度具有宗教色彩的舞蹈、俄罗斯宽广厚重的音乐等,这些国家的艺术都是“一带一路”上最为璀璨的明珠。在古代,这些国家的艺术或多或少地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艺术的发展。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层次推行,将会促进中国艺术与他国艺术文化的交流和交融。他国艺术与中国本土艺术在风格表现、情感表现、内涵底蕴等方面不同,所以在民族性的基础上产生了与之并存的世界性的特征。同样,艺术的世界性特征影响着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因为教育不单单承担着民族艺术的发展重任,还具有推动交流、实现创新的使命,因此,世界性的艺术与民族性的艺术共同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下艺术人才教育培训的教学内容和艺术给养。

三、艺术教育融入国家人才培训的路径选择

教育为发展而服务。当前,我国发展内外并重,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也逐渐由内向型培养转为内外兼修培训,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家的深入开展,外向型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经济的建设带动文化的交流,所以艺术教育要紧跟“一带一路”的发展节奏,积极培养新时期新背景下所需要的艺术人才,利用“一带一路”所带来的发展契机将艺术教育融入到国家人才培养体系当中,让艺术教育成为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沟通的纽带和桥梁。笔者针对艺术教育融入“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训进行探究,提出以下艺术教育发展路径。

(一)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的融合教育

艺术或许没有民族与世界之分,但是艺术教育所培养出的艺术人才有国家之别。因为,艺术教育归根到底是在为民族为国家培养新时代的艺术人才,从而为民众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优秀精神文化的追求和需要。中国艺术有着厚实的文化内涵,它历经千百年的沧桑,艺术血脉依然存在,这足以说明中国艺术生命力之强。将中国民族艺术作为艺术教育中的主要部分,使中国渊博的艺术文化在教育过程中得以传承,这便是把民族艺术作为艺术教育的根本,使中国艺术生命力有了根,培养出新时代具有中国艺术风格的创新型艺术人才。在艺术教育中传承民族艺术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多种文化和艺术的包容运用。我国艺术教育吸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艺术,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思路,开拓学生视野,从而博采众长,融合借鉴,实现艺术教育培训内容的多元化。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实现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的融合教育是“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才培养的趋势和方向,也是艺术教育融入国家人才培训体系的路径之一。

(二)外向型发展,培训国际化人才

在“一带一路”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沿线国家彼此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将会变得更加频繁,艺术文化大环境会越来越开放包容、多元民族艺术共融共存。在这种背景下,艺术要实现外向型发展,以世界艺术为给养,反哺艺术教育,为我国艺术教育和人才培训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培训和发展平台,将国际化作为我国艺术人才教育培训的目标之一。不同国家间的艺术元素在一个教育平台上融汇,可以创新创作出时代的艺术精品。例如美国导演约翰史蒂芬森充分运用中国艺术元素制作出电影《功夫熊猫》,受到世界观众的喜爱。艺术教育外向型发展,可以培养具有国际化眼光和思维的艺术人才,不仅可以促进国与国之间艺术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更利于世界艺术的创新发展。

结语

大型培训会议篇7

进一步落实企务公开制度是工会履行维护职能的关键

推行企务公开是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需要,是企业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职工只有充分享有对企业管理运行的知情权,才能谈得上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才能谈得上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企业领导人员要提高认识,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落实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自觉地把企务公开摆到重要位置,健全完善并落实厂务公开制度,确保政策透明、决策透明、执行透明,杜绝暗箱操作。首先,企业领导要坚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不断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调查研究、专家咨询、公开征求群众意见的制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对于公司的重大问题决策、干部的选拔任用和管理、职工工资奖金分配及保险福利情况、公司经营状况、领导干部收入和待遇等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除规定不宜公开或涉及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外,一律要主动、全面、及时地以适当的形式向职工公开。不但要加强对职工代表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意识和能力,还要鼓励普通职工群众积极参与企务公开活动,支持和监督企业领导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其次,要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走过场和搞假公开,确保企务公开的真实性和实效性。要切实做到企业重大决策必须通过企务公开听取职工意见,并提交职代会审议,未经职代会审议的不应实施;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更应向职工公开,既未公开又未经职代会通过的有关决定应视为无效;认真落实职工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对经职代会民主评议和民主测评,大多数职工不拥护的企业领导人员,上级管理部门应采取相应的组织措施;企业领导人员违反职代会决议和企务公开的有关规定,导致矛盾激化,影响企业和社会稳定的,要实行责任追究。再次,企务公开要根据法律、法规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既要公开有关政策依据,又要公开具体内容、标准和承办部门;既要公开办事结果,又要公开办事程序;既要公开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又要公开意见和建议的处理情况,使企务公开始终在职工的广泛参与和监督下进行。此外,要密切结合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将企务公开不断向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深度和广度延伸,推动企业不断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

进一步落实职工教育制度是工会履行建设职能和教育职能的关键

职工是促进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在新的形势下,企业工会要进一步落实职工教育制度,监督、协助党政组织实施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各项工作,积极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的政治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技术技能等素质。一是要落实领导责任。企业一把手要高度重视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管理、分级实施的原则,建立健全职工教育培训体系,落实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要克服职工教育培训为办班而办班的形式主义,从职工队伍和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出发,根据企业发展规划对人才的需求,制定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规划和计划,确保规划和计划符合企业和职工的需求,有较强的针对性、可行性和实效性。二是要保证教育培训经费。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和税收制度的有关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要加强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管理,建立健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提取和使用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规定范围和控制额度开支,做到专款专用,面向全体职工开展教育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各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企业审计等有关部门要分别履行监督企业提取与使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职责,确保企业根据职工教育与培训计划合理安排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使用,防止因各种原因而挪用、挤占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三是要落实考核激励制度。工会组织要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为载体,在企业中营造人人学习、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浓郁氛围,构建适应不同岗位和职工群体需求的学习平台,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拓宽高层管理人才造就渠道、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渠道、青工后备人才成长渠道,畅通成才发展之路。企业要健全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广大职工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术,掌握新技能,努力成为学习型、知识型、技能型、专家型职工。要大力推行学习创新与政治荣誉挂钩,学习实践与职业生涯发展挂钩,学习成效与薪酬分配挂钩,建立起岗位靠竞争、晋升靠学习、待遇靠能力、收入靠贡献的机制。企业工会还要联合有关部门举办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推动企业开展技术比武以及评选首席技师、首席操作员、金牌工人、专业工种带头人等活动,激励广大职工爱岗位、学技能、练本领、创一流,实现职工队伍技术技能素质的提高。

本文作者:陈浩笛工作单位:广西桂冠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大型培训会议篇8

1.传统多媒体教学的创新模式

笔者作为一名教学管理者,有幸参与并观摩过多种形式的教学课程。根据教学质量统计表的结果,其中课堂效果最好、最为学员广泛推崇的就是听证会、讨论会等以学员交流为主的课程形式,成为传统多媒体教学的良好示范。在这种教学方式中,通过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角色扮演,学员可以在陈述观点的讨论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广开言路,畅所欲言,在相互的观点博弈中获得对问题深入本质的理解。教师也可以通过聆听学员的观点获得多角度的问题分析建议,更加了解学员对问题存在的想法,哪怕是错误的想法,这样教师可以更准确地找到切入点来为他们解决问题。学员在这堂课中学到的也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或是对技能应用的体验。其实,这种模式在电视的法制、论坛等节目中最为常见,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认同,正是这种新颖、有意义的形式在电视平台上取得了成功,才得以在教学领域中尝试着运用并推广。从现在的教学发展程度来说,在社会技能理论培训中,此种模式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只是在数量上还没有达到完全推广的要求。的确,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教师而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更要有控制全场氛围的气势。这就需要教师培训体系的规范和人才录用标准的完善,避免人才断层。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好处就是在运用既有的多媒体教学设施的基础上,对多媒体资源重新配置,为每一位学员配备话筒和书写建议的设备,以便于自由表达,处于和教师表达形式的同等地位。这样改变的只是教学形式,促进了教师和学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一些电子商业公司可以抓住这个契机打造独立的多媒体教室,配备全套的可移动桌椅、电子投影仪、移动话筒、局域网服务器和笔记本电脑等,并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不仅能为培训机构解决技术难题,还为自身带来利益,取得双赢。

2.为社会技能理论培训量身打造

多城市覆盖的网络课程项目在高等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领域,随着有线和无线网络的不断普及,网络课程因有着随时随地观看的便捷、多次重复观看的满足、课程管理的私人定制化、价格相对优惠等优点而受到广泛推崇。但是在社会技能的理论培训中,网络课程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各省市在社会技能理论培训中并没有达成统一的标准,形成不了规模化的课程包。众所周知,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视频网络的流畅化播放,需要在全国每个地区投放大型数据储备处理服务器等设备,成本极其昂贵。因此,一个普通的小型企业要想完成视频的全国化播放,只有一个选择,就是租用一些已形成规模的公司的服务器资源,如新浪、搜狐等上市公司。以现有的高等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为例,其课程包使用的是全国统一的教材,即使教师的讲授风格不同、侧重点不同,但内容不会脱离材的范围。因此,教育机构的课程包一旦做好,只要有市场需求,便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在市场机制的导向下,培训机构只需要支付一次性课程包的制作费用、长期的网络后台维护费用和租用服务器的资源占用费,只要在社会宣传中形成一定的影响,赢得学员的信任,一旦获得广告商的赞助支持,那么将是三赢的结果。培训机构获得利益,广告商获得关注,学员获得物美价廉的知识商品。相比之下,各省市的社会技能理论培训偏重传统教学,在中央政策的基准下,各省市都有着具有自身特色的规定和导向,理论课程自然就会有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如果一个地区做出课程包打算形成网络推广,必须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本地推广还有可能,但是要做到全国推广就会由于政策不同、地域不同等原因遇到阻碍。而在本地推广的话受众会非常有限,难以形成广告商赞助的商业链。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解决课程包的特色化,培训机构应就中央政策的大方向和技术市场导向制定解读型课程,还要花大力气针对不同的地区分设各地的特色课程。最重要的是与各省市沟通协作,打造出有质量、上水平的课程包,并且课程内容一定要随着政策的变动及时更新。为了适应市场化,保证培训机构和广告商选择上的多样化,要制定和完善培训机构的准入机制,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只有这样,社会技能理论培训才能形成规模,课程质量才能求得保证,理论市场才能得以良性循环。

3.搭建多功能数字电视平台,为社会技能理论培训服务

如果说搭建全国覆盖的网络平台是走完万里长征的长远计划,那么搭建多功能电视平台就是一段短途旅行的短期计划。让长远计划和短期计划并行,为社会技能的理论培训增添更多的选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品质不断升级的电视在更新换代中从黑白到彩色,从平板到液晶,走进了千家万户。随后,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的问世打破了电视的单一选择,各种节目类型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自主选择,这为社会技能的理论培训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也为数字电视公司提供了商业契机。虽然在区域范围上,数字电视平台难以实现全国覆盖,但是在本辖区内开展技术上完全可以实现,这种本辖区内小范围的社会技能理论培训推广为网络的全国覆盖走出了坚实而勇敢的第一步。一方面,数字电视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为培训机构做好适应本辖区特色的理论课程包的录制工作和后期的后台维护工作。另一方面,培训机构做好自身工作,打造优质的课程内容,吸引各级企业和技术需求者购买课程,以吸引广告商投入降低制作成本。如何使得数字电视的社会技能理论培训的课程种类具有吸引力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就是培训素材。除了教师的视频课程外,我们还应该寻找更有突破性的素材。比如,我们关注到中央电视台近几年播放了很多自制精良或者海外引进的专题片、纪录片和写实电影,类型繁多,涉及各个领域,包括经济、历史、地理、科技、文化、政治等社会各个层面。根据电视台的调查研究显示,这些节目的大多数受众是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群。这些素材其实都是我们现在的技术人员所需要了解的,如果错过当天的播放时间,那么只有通过网上重播来学习。但是由于央视频道面向的是全社会公众,不可能只做某一方面的专题,而网络视频也只是根据频道的设置分类观看,这样就导致金融界的技术人员要通过大量的搜索和筛选才能在每一档节目中找到自己需要的金融知识,降低了学习效率。如果培训机构可以和数字电视公司合作,将各类型的专题片或者纪录片分门别类地做成文件夹,就可以大大提升社会技能理论培训的效能。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做成两种类别体系:一种是按照社会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分成政治、经济、文化等下设的金融、历史、地理、科教、文艺等细节分类;另一种是按照技术职称分类,如实习生、助理员、副高级人员、正高级人员等。这样,学员在家就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工作性质的需要选择观看,这样的内容既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这对于数字电视公司来说有很大的盈利空间,它付出的成本主要集中在后台维护管理上,要实时对客户的观看记录做好存档和视频更新,只要吸引到广告商的关注,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4.建立视频会议式的多媒体支撑,畅通不同地域的交流渠道

在一些国际化高科企业中,视频会议往往是众多身处不同地域的高管相互交流思想的主要方式,通常可以用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但是在培训领域鲜有使用。因为在人们的思维意识中,培训是长期的周而复始的知识的灌输,这类培训通常被定位为应试教育。然而,社会技能理论培训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它的培训群体是社会技术人员。对于他们来说,参加培训的目的并不是为参加考试来获得资格证书,而是通过培训加深对技术理论的工作应用。对于社会技术人员的培训,要清楚他们需要的不单单是知识的灌输,更多的还是不同领域的交流沟通,这与高科企业的交流模式有相同之处,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地尝试引入视频会议式的多媒体模式来为社会技能理论培训服务。电子技术公司可以找准这一市场缺口,为培训机构打造视频会议式多媒体教室,只需要提供投影仪、屏幕和安装视频软件等即可。一些高质量受欢迎的课程可以通过视频会议式多媒体设备实现异地共享,甚至还可以实现现场的异地交流和实时参与。试想,如果这种方式在视频连接中不存在技术障碍,那么对一个地区来讲,它的社会技能理论培训可以共享多区域的课程资源,这对于学员来讲是一笔用金钱无法买到的知识财富。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开阔学员的眼界,还可以促进学员的跨区域交流合作。尤其在现在中央加快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相同领域不同区域的社会技术人员之间对于政策制定、企业发展规划的实时交流和理解对于京津冀的发展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每一次视频会议都是一次形式简单化的跨区域研讨会,为各地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培训机构应该打破自我约束的传统讲授模式,打开对外开放的窗口,多借助外来的力量来强大自己。既不敝帚自珍,也不妄自菲薄,积极融入与电子技术公司的合作,打造现代化的视频会议式多媒体教室。

二、创新型社会技能理论培训多媒体教学的成果

预期在大数据来临的时代背景下,未来的社会技能理论培训发展一定是走信息化的道路,既不会走僵化不变的传统教育的老路,也不会走改旗易帜的脱离教育的歪路。培训机构在完善的教育机制下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并与电子信息、数字电视等商业公司形成合作,打造新型的多媒体社会技能理论培训教育模式,包括传统多媒体教学的创新模式、多城市覆盖的网络课程项目、多功能数字电视的平台、视频会议式的多媒体支撑。商业公司在新时代涉足教育领域,尤其应在社会技能理论培训中下功夫。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既可以获得利益,又可以反哺社会,为教育发展做贡献,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上一篇:安全管理合同范文 下一篇:亲子沟通家庭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