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合同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19 07:13:26

强化合同管理

强化合同管理篇1

关键词:铁路建设单位;合同管理;风险防控举措

本文所指的铁路建设单位主要是合资铁路公司和铁路局,其通常以下派分支机构或委托代建形式实施对建设项目的直接管理。

1.铁路建设合同管理现状

投资控制要求高。铁路工程建设的突出特点是生产周期长、环节多,生产要素变量多、变化大,发生资金风险的概率大,特别是铁路建设多使用国有资金,国家定期进行追踪审计,因而对建设单位提出了更高的投资控制要求,作为重要投资控制手段的合同管理成为关键。

利益主体多,防控难度大。铁路建设活动涉及的利益主体众多,法律关系错综复杂,随着各种利益主体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建设单位在与这些利益主体打交道的过程中,特别是随着铁路建设的逐步市场化和规范化,铁路建设单位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防范法律风险难度越来越大。

自身管理能力不适应建设管理需要。目前,铁路建设单位合同管理整体上仍沿用传统的合同管理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合同风险意识差;缺乏对合同履约过程的全程监控,过分依赖合同管理专业部门管理合同,缺乏全员参与,欠缺合同风险防控能力,不适应履约期长、主体众多、目标多元、着重履行过程监控的建设单位合同管理的要求。

2.铁路建设单位合同管理概况

2.1铁路建设合同工作的特点

铁路建设项目实施过程是由几十份甚至几百份合同实施过程形成,合同之间存在着极为复杂的关系,不仅表现在合同条款多,专业性强,附属文件多,而且还表现在与主合同相关的其他合同多,合同的权利义务的定义异常复杂、合同文件出错和矛盾的可能性极大。结合建设工程实施的诸多特点,使铁路建设单位的合同管理工作呈现价值大、种类多、内容繁杂、专业性强、变更频繁、不可控因素、多牵涉面广、法律风险高、管理难度大,需要进行专业化管理。

2.2铁路建设单位合同管理主要内容

铁路建设单位既是建设项目的合同主体,又是实施内外部合同管理的主体,其对外要签订合同、推动合同履行,实现合同目标,对内要强化合同管理控制,实现规范管理。其具体工作是:制定内部合同管理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形成规范、有序的合同签订、审查和监管体系;科学、规范选择合同对象,并签订相关合同,严格按合同约定履行合同义务;跟踪合同实施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合同履行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和处理合同争议和纠纷,做好、应诉或索赔工作。

3.铁路建设单位合同风险分析

铁路建设单位的合同风险贯穿建设项目全过程,产生原因在于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变化因素、不可控因素及相对方欺诈、各方违法、违约、己方管理行为不当及不可抗力等主要表现形式有:签约阶段的违规签订合同和签订瑕疵合同;履行阶段的承包商“违法分包、非法转包”等违约行为、频繁变更签证和技术签证不规范问题;其他因合同而起的争议或纠纷。发生相关合同风险的后果不可避免的要影响建设目标的实现,有的还要承担相应的经济损失和面临刑事、行政处罚。

4、铁路建设单位强化合同管理,防范合同风险的主要举措

铁路建设单位强化合同管理,既要加强内部管理能力提升,还要注意把握合同履行中的关键环节实施有效监控。要在坚持内外并举、统筹兼顾的前提下,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转变建设管理理念,严守公平合理的合同准则。

铁路建设单位虽然是处于强势地位的发包方,但要充分认识到这种强势只是相对的,并充满着巨大的风险。在合同权利义务设置中,如果建设单位过于推卸风险,压低价格,用不平等的单方面约束性条款苛求相对方,对方在无法获得合理的利润的情况下,就会想办法弥补损失或减少开支。偷工减料、减少工作量、降低材料设备和施工的质量标准等现象就会发生,最终将影响建设项目的整体利益。因而,在签订和实施合同时必须转变传统建设管理观念,尽量确保双方的利益均衡,公平、合理地分配合同风险,促进相对方积极履约。

4.2 建立全过程性、系统性、动态化合同管理体系。铁路建设单位要强化全员合同风险意识,严格细分建设单位各部门合同管理责任和工作内容,实施全过程、系统性、动态化管理。要强化合同管理的组织体系和制度建设工作,要在指挥部设置专门合同管理部门,合资公司或路局法律部门要固定专业人员进行管理,明确相关部门的合同管理职责,使合同管理覆盖到建设项目管理的各个层次,各个角落,形成从投标预审、合同谈判、审核、履行到监督检查全程性保证合同有效实施的组织保证体系,使合同的签订、履行等都处于有效的控制状态。要根据项目实际建立健全、具体的、可操作的合同管理制度,确保合同管理规范化操作。从而实现建设单位合同工作管理层次清楚、职责明确、程序规范,使建设单位整个合同管理体现全程性、系统性和动态性。

4.3以价款管理为中心做好合同实施控制。价款是合同的核心内容和双方的利益所在,控制价款是合同管理的重要目标。建设单位要做好合同交底,特别是对影响价款内容的交底,同步制定合同履约实施计划、风险控制计划等。要严格执行铁道部颁发的标准合同范本,完善、硬化招标文件和合同条款,专用条款或价款调整条款一定要突出特点、明确价款是否调整、调整依据、调整方式、结算方式以及有关价款争议的解决方法。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合同验工计价,杜绝超估冒验或虚假验工等现象。对变更设计、价差调整、概算清理等问题,必须根据合同约定来处理。对合同外内容,必须履行审批手续才能签订补充合同。

4.4切实发挥监理及咨询单位的作用。要切实发挥监理公司在合同履行监控、控制工程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此外,由于我国监理公司的法律责任是有限赔偿责任,一不排除部分监理在施工方的不正当行为影响下侵害建设单位利益,因此要按合同约定严格管理监理公司,督促监理公司履行其应尽的职责,要求施工月报须经批复及说明原因,对监理的不尽职行为要严格依约追究,对不合格的监理公司要坚决更换。

4.5对承包单位的违法分包和非法转包行为实施有效监控。承包单位非法转包和违法分包行为不但对铁路建设项目的安全、质量、投资、工期带来极大的风险,而且往往是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不稳定事件的重要原因。在当前建筑市场状况下,铁路建设单位要要完善合同约定,加强日常检查和监控,做好分包资格审查,督促施工单位做好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发现非法转包和违法分包,严格执行合同约定,坚决予以清理。

4.6加强索赔管理,合理利用反索赔武器。随着铁路建设市场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会逐步致力于索赔,但铁路建设单位的反索赔意识普遍不高,应对能力欠缺,必然会造成重大的损失。对此,铁路建设单位首先要切实履行与相关单位的合同,其次要将索赔管理贯穿于工程管理全过程,合同谈判中要认真分析可能出现的反索赔情况,拟订科学合理的合同条款,合同履行过程中要严格审查施工文件,注意现场控制和进度管理,把握关键环节,规范出具相关文件,注意收集证据。同时,要合理利用反索赔武器,控制工程造价,推动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7重视合同资料归档管理工作。工程纠纷、争议的解决以来大量详实的资料,铁路建设单位要增强证据意识,系统、规范的做好合同资料的归档管理工作。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指定专业部门,专人管理,做到片纸不遗失,建立合同文档系统,科学、系统地整理和保存工程实施中涉及合同的各类资料,同时要保证相关文件的规范性、完整性。重点收集施工日志、来往信函、气象资料、会议纪要、工程照片和工程声像资料、工程进度计划、工程合算资料、工程图纸及招投标阶段有关现场考察和评标资料。

5.结语

加强合同管理工作是依法合规、科学有序推进铁路建设的重要保证,铁路建设单位要充分认识合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合同风险意识,完善合同管理体制,切实履行建设合同义务,实施全程性、系统性、动态化合同管理体制,把握关键环节, 切实做好铁路建设合同管理工作,推进铁路建设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成虎.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与索赔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

[2]吴江水.完美的合同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3]卢春房. 铁路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理念和方法创新 《管理世界》2009年第05期.

[4] 孔晓勇.工程建设过程中业主方的合同管理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24期.

强化合同管理篇2

【关键词】合同管理 完善 强化 经营效益

下文主要讲述了合同签订前、签订中和签订后的注意事项:合同签订前要严格对合同进行评审;合同内容一定要完善,合同的细节要谨慎描述;对合同的条款严格执行,做好合同实施的监督;对违背合同的行为加大索赔的力度;工程结束后要进行严格的检验,确保按照合同执行工作。

一、合同签订前要严格对合同进行评审

合同的条约、条款必须符合双方利益共赢的特点,合同在签订前要进行严格的评审。首先要对合同内容进行评审,是否符合当初约定的条款制定的合约,对评审内容和评审的结果也要进行详细的记录,比如说工程的任何一个环节如果出现问题,双方损失的承担比例,评审中对工程材料的质量也要进行分析和研究,要在细微之处发现问题,才能避免重大过失的发生;其次对合同的签订对象的执行能力进行严格的评审,看一个施工单位能否对合同履行责任,除了要看施工单位的施工经验和能力以外,还要重视施工单位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在业界的评价,施工单位的信誉是反映一个施工单位是否能够完全履行合同的重要评审条件。

二、合同内容一定要完善,合同的细节要谨慎描述

合同的内容是否完善是保障项目能够保质保量完成的关键,与对方签订合同,一定要权衡个中利益,在签订前一定要将所有的细节考虑周全,要尽量避免合同中出现不公平公正的现象,合同的条款必须经由双方共同同意才能进行签订。在进行合同谈判时,没有进行书面的签约就不存在法律效力,在正式签订合同前,如果发生任何突发状况,合同的任何一方都有权撤销合同;合同内容一定要符合国家的规定,不能触犯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如果对对方的条件不满意,可以在双方签订合同前,进行合同不公平的陈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尽量修正有失公平、公正的合约;如果发现合约的内容存在一定的漏洞和风险,我们要尽量对风险进行控制和转移,如果在签订合同前发现合同中存在风险,就不要轻易签订合约,要预防合同中的不明责任带来的损失,避免合同对象推卸责任,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对合同一定要做到字字不能有疏失,合同制定一定要严谨。

三、对合同的条款严格执行,做好合同实施的监督

保证施工的过程都能够严格按照合同签订的条约执行是合同双方共同的责任,合同实现的过程就是双方实现合同义务和权利的过程;是对施工过程中的造价进行有效的控制,降低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增加经济效益的过程;合同是否能够履行也是对一个企业信誉的考验和企业的品牌形象的建立的过程;更是企业是否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要想施工的过程完全按照合同的条约进行,就要做好合同实施的监督,对合同中的每个细节都要进行跟踪、监督和控制。对监督过程中出现的违规现象要及早处理,也要对违规现象进行详细的记录,作为结算工程的依据。

四、对违背合同的行为加大索赔的力度

在执行合同的过程中,要以合同为基准,要对合同中可能发生的违背合同的行为加以重视,要加大索赔的力度和增强反索赔的能力,要尽量降低风险造成的索赔,加大索赔的力度和反索赔的能力也是为了保障合同双方的共同权益和利益,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的效果要严格按照施工的合同进行比对,对特别严重的违背合同的行为申请索赔,或者按照合同的赔偿制度进行索赔;索赔的过程一般包括搜集索赔事项的证据;详细的说明索赔的条款和数据,保留索赔的依据;对于合同中没有的施工条约,要进行协商修改条约之后才能动工;施工的过程中对问题要及早发现,及早提出,及早重视,及早进行索赔。

五、工程结束后,要进行严格的检验,确保按照合同执行工作

工程施工完成后,双方对工程的质量都要进行检验,工程中出现的意外事故的处理、工程材料的质量等都要进行及时的核算,对重大违约行为的索赔工作一定要及时的结清,合同的双方都应该尽早履行合同,以免延误工程的交期。为避免发包方拖款,在合同制定时就应该详细说明交款的日期和具体的地址,以及延误交期的后果,延误交款日期所要做的赔偿,承包方要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六、结束语

合同的签订一定要谨慎,签订的双方都要按照合同的条约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合同签订后,对合同的管理一定要完善,合同的执行贯穿于施工的所有环节,因此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加强合同的监督和管理,保证施工的质量,保证施工严格按照合同规定顺利完成,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也就能够在竞争激烈的时代实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继军,于国夫.完善合同管理体系,提高精益化水平[J].中国电力教育企业 经营管理,2009(03).

[2]臧联合.河北省第四建筑工程公司第六分公司.完善合同管理,规避结算纠纷[J].管理纵横.2007(04).

[3]孙燕南.建立完善合同管理制度保障、促进企业经济发展[J].法制天地.2009.08.06.

强化合同管理篇3

关键词:强化;水利水电工程;合同风险;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合同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商品交换的法律表现形式,是合同双方开展工作的依据,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施工合同是建设工程的主要合同,是由具有法人资格的发包方和承包方为完成商定的建筑安装工程,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合同。合同管理是指水利建设主管机关、相应的金融机构以及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承包企业依照法律和行政法规、规章制度,采取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对施工合同关系进行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保护施工合同当事人合法权益,处理施工合同纠纷,防止和制裁违法行为, 保证施工合同法规的贯彻实施等一系列活动。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合同管理的重要作用

合同管理是我国水利建设相关主管部门及单位按照相关制度与法规,对合同关系实施组织与协调,防止并制裁违法行为,处理施工合同纠纷,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等的一系列活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确立,由于工程合同具有公平、科学的特性,同时它还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实行合同管理,使我国的工程建设有据可依,在发生纠纷时能有章可循,合同管理可以规范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市场。此外,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还具有以下作用。

1、由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间接口复杂、涉及金额较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业主、材料供应商及承包商间难免会发生各种纠纷,当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发生纠纷时,合同管理是其解决的重要法律依据。

2、水利水电企业的信誉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合同管理来保障,当前招标投标中,大多评标都会涉及企业的社会信誉和合同履约率,加强合同管理,可以提高合同履约率,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

3、合同对各合作主体之间具有约束规范作用,对合同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与说明,它是明确合同主体权利和义务的一种协议文件。做好合同管理工作,可以保证参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各单位的权利实现,同时也督促其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保证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正常发展。

4、合同管理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重要科学依据,同时它也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核心,合同管理、成本管理、材料管理、质量安全管理、计划管理等共同构成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管理,其中,合同管理贯穿于整个项目管理过程,它是进行其它管理的重要基础和主要依据。

二、导致水利水电工程工程合同风险的原因

1、招投标不规范

在建设市场发展的今天,招标投标已成为工程发包人和承包人之间主要交易方式。它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规范之处,这是由发包和承包二者之间的利益矛盾造成的,会给合同管理带来很多风险。例如发包商为了使自身能够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在合同中制定了一些不合理甚至是违法的条款,或者是承包商为了使自己中标的机会加大,进行恶意串通等不正当的违法竞争行为,在危害水利工程市场秩序的同时,也给自身带来更大的风险危机。

2、合同条文不完善

合同条文不完善是引发水利工程合同风险的另一大要素。在水利工程的合同制作过程中,一些发包和承包双方没有按照法律规定和相关范文来拟定条款,而是自行制作,往往会遗漏一些细节事项,很容易引起双方以后的纠纷。例如合同法中明确规定工程承包人不得进行转包和分包的行为,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种现象仍在存在,一旦出现工程质量问题,双方的利益都受到损害,出现的债务纠纷和法律纠纷也难以解决。或者没有按照自身实际情况,在合同条款中夸大自身的条件和实力,而在施工过程中却无法兑现,从而引起双方纠纷。

三、强化水利水电工程合同风险的管理措施

1、事前的风险防范

投标报价时综合考虑各种风险,对风险采用一些相应的报价策略。首先,提高报价中的不可预见风险费用。风险大的合同,施工企业可提高报价中的风险附加费,以弥补风险发生所带来的部分损失。其次,采取一些报价策略平衡技巧,降低、避免或转移风险。例如修改设计方案、不平衡报价法、多方案报价等。第三,在招标文件允许的条件下,在投标中使用保留条款、附加或补充说明,这样可以给谈判和施工索赔留下伏笔。第四,某些存在致命风险的工程拒绝投标。

施工合同谈判前,承包人应设立专门的合同管理机构负责施工合同的审阅,并实施监督、管理,深入了解发包人的资信、经营作风和订立合同应当具备的相应条件。了解的主要内容包括:是否具有相应资质等级部门设计的施工图纸,是否有计划部门的立项文件及土地、规划、建设部门的许可手续,拆迁是否已到位,“三通一平”工作是否已完成等。并从侧面调查了解发包人资信情况,特别是该工程的资金到位率。

2、强化在施工合同履行过程中的管理是对合同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的手段

( l) 研究合同预测风险。项目管理人员首先要对施工合同进行完整、全面、详细的研究分析,切实了解自己和对方在合同中约定的权利和义务,预测合同风险,分析进行合同变更和索赔的可能性, 以便采取最有效的合同管理策略。

( 2) 明确项目管理目标。在开工准备阶段,要根据合同要求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安排生产计划,制定工期目标、质量目标、成本目标,建立配套的组织体系、责任体系,确保目标实现。

(3) 加强现场施工管理。现场施工管理是防范风险的重要环节,组建强有力的项目班子,对工程实施全过程管理,对工程质量、进度、成本严格控制,避免因工期延误、质量问题、人员、材料、设备浪费带来的风险。

(4 )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实行全员、 全过程管理,教育员工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并每天对现场进行检查考核,建立严格的奖惩措施,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避免由于生产过程当中的安全因素造成责任事故和人身伤亡等重大法律风险。

(5 ) 注意和重视索赔资料的收集和准备。在施工合同履行过程中,由于一些不可预测风险的发生, 发包方不能履行合同或不能完全履行合同,而使承包方遭受合同价款以外的损失和影响了工期的,承包方就可依法索赔。索赔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承包对索赔作出的解释和强有力的证据。索赔证据有会议纪要、施工日志、工程照片、设计变更、指令或通知、气象资料、造价指数等,注意和重视索赔资料的收集,及时合理地提出索赔,是使工程法律风险合理合法转移的有效措施。

(6 ) 注意索赔方法和策略。索赔方法以单项索赔为主,单项索赔事件简单,容易解决,而且能及时得到补偿。如遇突发性索赔事件,要强调即使一个有经验的工程师也难以预见,并且要指出在事件发生后承包方为减少损失已采取有力措施,用证据和事实促进索赔成功。

3、事后的风险防范

由于施工合同管理贯穿于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因而履行施工合同必然涉及企业各项管理工作,施工合同一经生效,企业的各个部门都要按照各自的职权,按施工合同规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保证施工合同的圆满实现,这就需要制定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在整个施工合同履行过程中,对每一项工作,施工企业都要严格管理,妥善安排,记录清楚,手续齐全,否则会出现差错引起合同纠纷,给企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需引起重视的是,施工承包方在每一个项目工地上,都应自行做好工地日记,记录好每天的工作内容、气候及班组人工、机械设备等运作情况,养成积累证据的良好习惯。

四 小结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工程合同风险存在于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只有在合同签订和合同履约管理中,始终坚持“利益原则”且力争依法签订完善的合同,不断强化合同履约管理,善于在合同中限制风险和转移风险,才能把每一项活动存在的风险降到最低,才能获得最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 赵波. 关于水利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的探讨[J]. 科技创新导报.2011.(32):62

强化合同管理篇4

一、地勘单位在合同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随着地勘行业市场化的不断推进,除了财政项目外,地勘单位也承揽了越来越多的市场项目,因此经济合同管理的工作量大为增加,但由于各单位对合同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程度相差较大,在合同管理的具体过程中,很多单位的合同管理仅体现在签订合同时的登记、保管、借阅等简单工作上,合同管理工作的质量和层次都很低,远远没有达到现代经济社会对合同的管理要求。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签订合同前未进行充分论证和相对方调查,存在较大风险;第二,合同内容十分简单,基本合同要素不完整,不符合标准合同要求;第三,合同管理体系不健全,合同管理的制度和程序不合理,缺乏对合同履约过程的监控;第四,合同管理单纯是静态、孤立的档案管理,没有与项目管理其他部分紧密结合,导致项目管理水平不高。

二、结合项目管理,加强合同管理的基本思路

合同是项目实施的依据,是项目管理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合同管理必须在项目管理体系内才更加具有针对性,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也体现在合同履行程度的好坏上,所以合同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孤立于项目管理的其他部分而存在。地勘单位必须调整项目管理思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规章制度、创新管理工作方法、理顺管理流程、明确部门职责、升级改造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增强对项目事前、事中的管理能力,目的是实现项目全周期管理,确保项目质量、安全、进度、资金实现全程监控。而针对合同管理,则需要在学习现代企业合同管理的基础上,根据地勘行业特点加以改进,实现合同管理的全过程、系统性以及动态管理。具体来说,应以强化项目管理为目标,将合同管理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始终,通过建立适应现代项目管理的合同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各部门专业优势并加强部门间的有机联系,紧密围绕合同的各个要素,利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来开展合同管理工作。同时,结合合同管理加强项目成本控制,减少项目风险,提高项目的运行质量安全和经济效益,使地勘单位生产经营管理逐步向精细化、系统化、标准化的方向转变。

三、地勘单位加强合同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合同管理基础性工作

1.建立并完善合同管理相关制度。积极推进合同管理制度化,从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实用性和长效性以及实际工作特点出发,把“建章立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抓严、抓实、抓好。应根据项目管理的要求对合同管理工作流程进行适当调整,逐步建立起“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前提,以合同管理为核心,以项目实时监控为手段”的项目管理体系,尽力避免合同管理中的漏洞。此外,还应建立合同管理的定期培训制度,定期对合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各项管理规定落实到位,切实提高合同管理水平。

2.加强相对方调查和管理。应对拟合作单位进行充分的调查,确保合作前对其知根知底,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相应的客户名录和协作队伍名录。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要对两个名录进行动态分类管理。针对客户,不但要将顾客满意度调查做好,为改进工作提供依据,还要遴选优质客户,谋求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以达到降低客户开发成本,促进市场经营活动,减少合同履约风险的目的。针对协作队伍管理,应制定管理办法,做好协作队伍的审查考核管理工作,合作期间要严格规范分包单位行为,促进其不断提升管理及技术水平,保证项目达到规范化标准。

3.规范合同文本。地勘单位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度规定的要求,及时调整、修订适合本行业、本单位特点的合同统一文本及安全协议,并对文本的使用进行规范,不但可以提高合同签订审核的效率,还可以有效规避风险,保护单位合法权益。

(二)做好合同签订前的准备工作

1.强化项目投标管理。通过投标而来的项目,项目的工期、质量、安全等要求及合同文本格式、项目的合同金额等重要信息也通过投标报价得以确认。据此签订的合同,通常是投标过程的一种延续,因此应做好投标管理工作。同时,应把好项目投标授权委托书的开具关,并对被授权人行为进行有效约束。此外,应优化标书审批流程,明确各部门审批职责,加强对投标文件的审核,同时对招投标相关资料进行妥善保管,方便随时查阅。

2.做好项目前期论证工作。对重大项目应进行尽职调查,了解项目真实性,充分分析项目在现有政策、环境、技术、安全、经济等方面存在的潜在风险,相关论证资料交院统一保管。这些论证工作中,项目预算尤为重要。预算工作贯穿于项目始终,是对项目的全流程管理,也是使项目效益处于可控状态的关键性工作。因此预算编制要科学规范。项目实施前应对对项目大额成本情况进行充分调研,尽可能贴近实际。地勘单位应制定符合自身使用的利润率控制标准,为有效进行预算编制和成本控制提供标尺,为市场项目的洽谈提供依据。同时,应把预算利润率低于利润率控制值的项目作为督察重点,有针对性的督促各单位做好项目论证、控制好成本,保证资金的回收。

(三)强化合同执行过程的监控工作

1.加强合同流程管理。地勘单位通过健全的监控体系,保证所有项目都在合同签订后实施,从而确保各类项目的实施过程,都处于单位的监管中。此外,还应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从合同洽谈拟定,合规性、合法性、合理性的审核,合同登记保管,合同技术、安全以及廉政风险监管都明确责任到人,保证会签流程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强化分包合同与主合同联系,签订分包合同必须满足主合同和成本预算的要求。

2.进一步加强合同信息化管理工作。充分利用各类项目管理信息化工具,确保合同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实现合同管理与项目其他管理的有效对接,提高合同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化管理系统的查阅功能,为各类合同数据的统计、分析提供便利。

3.加强合同执行情况监管。通过严格执行成本预算控制大额成本支出,确保保证项目效益。应加强资金回收工作,建立收款预警制度,通过明确合同收款节点并落实收款责任人,督促项目实施部门及时收款,切实提高资金回收比率。严格按照合同要求进行质量安全监管。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动态考核,使每个考核项目的即时利润更接近实际情况,实时经营数据统计更加准确。

强化合同管理篇5

1、完善合同的签订工作的管理

由于市场上的公司的资信参差不齐,施工单位在进行项目建设前应该注重对合同的签订方的资信进行一定的调查,这不仅可以节约建设的成本还可以给施工建设提供保证,在进行合同的签订时应该遵照我国关于建筑合同签订方面的规定标准,促使合同的签订符合相关的程序与法律规定,使合同能够有效化,当合同双方出现利益纠纷时可以根据合同的相关规定来进行有效的解决,企业内部应该设立专门的合同监督管理机构,在合同签订时管理人员可以根据相关的合同规范程序来对合同进行检验,防止合同中的内容含糊不清或者部分责任内容缺失的情况,加强对承包商的资格的检验,防止不合格的承包商进行相关的工程建设,切实保证工程的质量。企业自身应该提高法律意识,加强对工程管理的合同签订的重视,尽量避免口头合同与无时间进行合同签订的情况的出现,确保合同签订的规范化与程序化。

2、加强对合同的管理对合同变动进行一定的预防

合同是施工单位进行施工时的任务核心及重要参考依据,在进行合同签订时应该注重加强对企业资料的管理,只有加强对施工合同的管理才能够促使施工单位对合同风险进行一定的控制,在对合同资料进行管理时应该注重资料管理的系统化与完整化,对于合同签订双方来往的行为都要进行一定的记录与归案,提升合同资料的完备性。相关的合同管理人员应该对合同的内容进行分析,明确合同规定的各项职责与义务,保证施工单位在进行施工时能够按照合同的相关规定来进行合同的履行。由于施工单位在施工时可能会受到自然因素或者国家政策因素的影响,合同内容的变动较大,由于合同内容的变化施工单位在施工计划上也必须做出一定的调整,施工单位在对合同的管理是应该要优先对合同变化的情况做出一定的预测,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提升施工单位应对变化的能力与灵活性。在制定相关合同管理政策时还应该注重关注国家的相关政策,在国家的帮助下提升自身应对合同风险的能力与水平。

3、提升合同管理与管理人员的质量

在进行合同管理时应该注重合同管理的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增强对合同管理的灵活性与系统性,合同管理机构应该对相似工程项目的合同应该进行归类管理,做好必要的资料收集与记录。为保证合同管理的高效性,应该加强提升机构管理的整体水平与质量与管理机构工作的有效性,还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制度,提高管理机构建设的合理性与质量。在对相关的合同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时应该注重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首先,在对合同管理人员的选拔上应该注重对人员的综合素质的考查,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使企业管理人员的整体水平能够得到一定的保证。其次,在对合同管理人员的管理时应该加强对人员的监督,提升管理人员工作的效率与水平。最后,为使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与国家的需要在进行管理时应该注重对管理人员加强定期的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与适应能力,促使施工单位的合同管理工作能够顺利高效进行。

二、总结

综上所述,在对施工过程中的合同进行管理时应该注重应该加强对合同签订的每一个环节的重视,重视对合同相关资料的收集加强对合同的管理,提升施工单位的法律维权意识与规避合同风险的能力,促使施工单位的经济利益得到有效的保护。另外,国家应该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促使在处理合同法中的相关问题时能够有效为完善的法律依据作为支撑,促使法律的公平公正性能够得到体现,保护合同双方的合法权益。在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时,应该注重加强对企业进行保护的相关机构的设置,提高企业应对境外合同风险的能力与水平。

强化合同管理篇6

关键词 建筑工程行业;合同成本控制;重要性;建议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8-0033-02

在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中,项目成本一般都是由完成的工作数量、每个工作单位的物质消耗量和单位物质消耗价格3部分组成。按其发生的性质可以将项目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可变成本,是指随着工程量的增减而相应增加或减少的费用。如工程构成的主材费、从事施工的人工费等。它与工程量成正比。降低可变成本可采取以下措施:

1)降低可变成本的单价,包括人工费、设备单价;

2)加强现场施工人员的管理,采取主动措施节约可控成本,减少人工浪费;

3)优化技术手段,合理组织施工,尽量减少人工、材料、设备的投入,避免窝工损失;

4)提高工程质量,保障产品的一次成优率,加强现场成品保护措施,避免可变成本的二次增加;

5)加强劳务管理,防止计划外开工,重复开工。

固定成本,是指与工程量增减变化没有直接联系,变化不大,而相对固定的费用。它主要是根据现场施工组织设计中的资源配备(含现场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和设备的配备、临建的配置计划、周转机具的配置等)而形成的费用,如焊接工机具、吊装设备的租赁费支出等。固定成本的降低,关键在于优化施工组织方案,加快现场施工进度,合理组织施工人员进退场,减少设备维修,提高效率。

通过对上述项目成本构成的简要分析,上诉成本项目都可纳入项目的内外合同体系,随着经济活动中分包合作的多元化,各施工企业都有自己的劳务市场、机械设备租赁客户、材料供应商。项目经理部与这些供应主体发生的是租赁买卖合同关系,一切都以经济合同为基础,它们以外部市场通行的市场规则和企业内部相应的调控手段相结合的原则运行,构成项目成本核算体系。

项目内外的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项目的成本。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是通过合同来联系,合同的履约过程,实际上也是成本的发生过程。而项目管理要求以总包合同为行动纲领,各分包合同及内部合同中各项经济条款要服从于总包合同,同时必须满足成本控制的要求。为此.有必要形成以合同管理为核心的成本管理体系,通过强化合同管理来进行工程管理,并完善成本管理。建议如下:

1 建立完善成本管理系统,建立合同成本管理机制

1)加强合同成本管理的领导,成立完善的合同成本管理责任制度。项目经理是企业法人代表在项目上的委托代表,项目经理是项目合同成本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进入工程项目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管理和优化组合,负责总分包合同实施过程履约的考核和监控;

2)控制合同成本管理责任层次。企业负责招投标工作和工程建设承包合同的制定管理,负责对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优化配置管理,组织对工程项目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确定和分包合同的审批,组织审定项目的合同成本计划,确定项目合同成本目标,实施事先策划、过程检查和竣工评估总结。企业层次是利润中心。项目层次是工程建设承包合同的实施者和执行者,项目层次是成本中心;

3)加强合同成本责任制体系的完善,落实合同成本管理责任网络建设,建立合同成本管理责任体系,把合同成本责任细化到项目部各职能部门,完善职能部门和所属内部独立核算单位及项目经理部的合同成本的分级管理责任制,健全公司职能部门和公司上下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合同成本管理机制。要强化合同成本责任考核体系,坚持总分包合同体系的“以收定支”原则来实施考核;

4)长期开展业务培训学习。合同成本管理对项目部人员业务素质要求很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建筑法规,尤其是经济合同方面的知识,掌握成本收支内容和市场价格信息,掌握建筑施工索赔技术,才能充分发挥合同成本管理所带来的潜力。

2 合同成本管理体系

1)项目合同成本管理划分为工程建设承包合同和分包工程合同(项目采购、现场加工、劳务输出等)的成本收支管理。在签订分包工程合同前,项目部一定要做好对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管理;

2)加强合同条款的签订工作,做好固定成本的预测预控。固定成本管理的首要工作是根据工程要求,制定固定成本的目标计划,并在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前提下,搞好成本预测。施工前各种合同的签订就可以直接决定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结果,因为各种合同(劳务输出合同、项目材料采购合同、工机具租赁合同和保管合同等)一经签订,资源的消耗就基本落实,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就成定数。因此,不管从合同管理的角度预控,还是从成本预测预控的角度预控,都必须签订好合同。签订合同是合同成本管理的开始,合同成本控制的过程实质就是合同的履约过程。

加强合同的履约管理,可以提高合同成本控制的质量,使合同成本的预控预测落到实处。细化管理责任,落实到人。以项目经理、项目预算员为主,项目其他人员共同参与,各负其责,建立健全合同成本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如各种工程管理监控资料、台账等。同时要建立以落实责任制为手段,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成本分析与考核体系,从项目成本第一责任人(项目经理)到合同成本的具体控制者,都应有自己的经济责任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对责任人进行考核,建立考核档案。

规范合同管理。除执行国家已制定并推行的合同示范文本外,就企业内部合同而言,也应制订标准统一的合同文本,以促进合同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在签订合同以前,应执行合同参与人会签制度,让人人肩上有责任,全员努力促成成本的降低。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合同台账和合同评审分析与考核资料,便于公司参与项目成本管理,随时检查项目部的成本管理情况。

加强成本管理是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必经之路,强化合同管理是促进成本管理扎实运行的基础手段。以强化合同管理为突破口,进行成本控制,既有利于项目部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又便于企业对其进行监督、检查、协调、指导和服务,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魏德智.施工项目管理与项目成本控制论文.

强化合同管理篇7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 标准

一、加快合同能源管理技术标准化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长期以来,标准作为商业交往的技术语言和贸易往来的技术依据,在保障产品质量、提高市场信任度、促进商品流通、维护公平竞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标准在贸易竞争中的作用更加凸显,继产品竞争、品牌竞争之后,标准竞争成为一种层次更深、水平更高、影响更大的竞争形式。因此,必须越来越重视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工作也已被提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合同能源管理作为新兴产业对于在技术方面的要求更高,其标准化发展自然更不能落后于传统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对于推动技术进步、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产品竞争力和促进国际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标准化对我国科技的贡献率为2.98%,对经济的贡献率为1.16%,对我国综合国力的贡献率为1.5%。但是,目前,我国标准总体水平低,制定速度慢,高技术标准缺乏,安全标准体系不健全,资源节约标准滞后等因素,而合同能源管理又必须有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一些现有的标准和规定明显落后创新的技术,都无疑对于技术性要求很高的合同能源管理产业而言是无法适应的。

目前我国的合同能源管理市场还面临着诚信问题,用能单位与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机构签订合同后,一些用能单位只希望节能服务公司为其提供能源管理服务,却不愿意与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机构分享节能效益,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机构真正做到了节能服务目标,权益却得不到保证。一旦起纠葛,有许多双边甚至多边的测算问题便成了关键,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机构在合同中承诺的节能效果的确认、项目执行前的基础能耗值和项目执行后的实际节能值、实际节约的经费是否达到预期值、项目执行期间双方的风险责任定位、某些影响因素的责任确定等等,这些都需要用数据说话。要解决诚信问题,必须有技术标准的支持。

面对严峻的竞争形势和较落后的实际状况,要使合同能源管理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合同能源管理标准化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加快合同能源管理标准化发展,才能充分发挥标准化在合同能源管理领域的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贸易安全中的重大作用,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深化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撑。为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推动可持续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提高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标准,完善资源节约标准体系,增强标准的适用性、有效性、前瞻性。

二、建立健全与合同能源管理相关的技术等标准

1.健全与合同能源管理相关的标准

健全与合同能源管理相关的标准具有标准化法的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二条规定,对下列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标准:

(一)工业产品的品种、规格、质量、等级或者安全、卫生要求。

(二)工业产品的设计、生产、检验、包装、储存、运输、使用的方法或者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卫生要求。

(三)有关环境保护的各项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

(四)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方法和安全要求。

(五)有关工业生产、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和制图方法。重要农产品和其他需要制定标准的项目,由国务院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对下列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标准:

(一)工业产品的品种、规格、质量、等级或者安全、卫生要求;

(二)工业产品的设计、生产、试验、检验、包装、储存、运输、使用的方法或者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卫生要求;

(三)有关环境保护的各项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

(四)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的技术要求和方法;

(五)有关工业生产、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制图方法、互换配合要求;

(六)农业(含林业、牧业、渔业,下同)产品(含种子、种苗、种畜、种禽,下同)的品种、规格、质量、等级、检验、包装、储存、运输以及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的要求;

(七)信息、能源、资源、交通运输的技术要求。

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机构为用能单位提供的节能服务主要有用能状况诊断、能源效率分析、能源效率审计、管理节能量检测、项目方案设计、施工设计、原材料和设备采购、工程施工、改造、监理、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管理、设备保养和维护、人员培训、节能量测量和验证等。而将这些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服务内容与《标准化法》、《标准化法实施条例》所要求制定标准的内容进行对比,不难看出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服务内容基本上都被包含于《准化法》、《标准化法实施条例》所要求制定标准的范围内。健全与合同能源管理相关的标准不仅是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有关标准法律规定的要求。

按照标准化对象并根据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服务内容,需健全的合同能源管理标准可以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大类。第一大类,技术标准就是对合同能源管理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标准。包括基础标准、设备能耗计算标准、综合能耗计算标准、单位产品产量能耗标准、节能量计算标准、能源计量器具标准、节能监测标准、能源审计标准、工艺标准、检测试验方法标准,及安全、卫生、环保标准等。第二大类,管理标准就是对合同能源管理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第三大类,工作标准就是对合同能源管理工作的责任、权利、范围、质量要求、程序、效果、检查方法、考核办法所制定的标准。在这三大类标准中又以技术标准为重中之重。

2.完善改进现已有的与合同能源管理相关的标准

根据现有的标准来看,应建立健全完整的、系统的、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企业节能效果评估标准和技术方法。到目前为止,有关合同能源管理的标准共有二个。其中一个是2010年2月8日,2010年2月23日实施的河北省地方标准《工业企业合同能源管理》(DB13/T 1189-2010),在该标准中主要是关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管理方面的内容,却并没有涉及“技术要求”的技术标准内容。另一个则是最近,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告,由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提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等单位负责起草的国家标准《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 (GB/T 24915-2010 )于 2010 年 8 月 9 日,2011年 1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应该讲该标准的制定对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用能单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这一节能服务机制实现节能降耗具有指导意义;对政府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落实有关激励扶持政策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但《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还是过于抽象、笼统,尤其是技术标准方面,可操作性不够强。《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中虽含有“技术要求”,但却没有具体的技术要求的内容,只是确定用能状况诊断可参照GB/T17166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及相关标准;能耗基准和项目节能量可参照GB/T13234 企业节能量计算方法及相关标准。但从上二个标准的使用目的和指导意义上看,上二个标准是针对单项设备、单项能源管理手段的,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的、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企业节能效果评估标准和技术方法,而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却往往涉及综合能源管理手段,这远远还不能满足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开展的需要,还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后才能适应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要求。

另目前还有一个关于计量器具的标准就是国标GB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它是GB/T17167―1977《企业能源计量具配备和管理导则》的修订版,虽然它已由推荐性改为强制性,适用范围由企业拓展至全社会(不含个人或家庭)的用能单位。但在该标准中强制性条款主要的有当能源消耗量大于限定值时用能单位必须配备能源计量器具,且此时有关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率、准确度等级的要求是强制性的。但要让相关计量器具的标准具有节能效果评估效能,适应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要求的话,则也还要对其进一步健全完善。

三、合同能源管理涉及的部分标准应提升为国家强制性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将我国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DB)、企业标准(QB)四级。国家标准是指由国家标准化主管机构批准,对全国经济、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且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标准。国家标准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计划,协调项目分工,组织制定(含修订),统一审批、编号、。法律对国家标准的制定另有规定的,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国家标准的年限一般为5年,过了年限后,国家标准就要被修订或重新制定。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需要制定新的标准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因此,标准是种动态信息。

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国标(GB)和推荐性国标(GB/T)。国家标准的编号由国家标准的代号、国家标准的顺序号和国家标准的年号(采用年份的后两位数字)构成。强制性国标是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及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国家标准;推荐性国标是指生产、交换、使用等方面,通过经济手段或市场调节而自愿采用的国家标准。但推荐性国标一经接受并采用,或各方商定同意纳入经济合同中,就成为各方必须共同遵守的技术依据,具有法律上的约束性。二者的区别在于:第一,标准级别相同,都是国家标准,而标准性质不同,一为推荐性(GB/T),一为强制性(GB);第二,在使用上,“GB”企业(单位)必须执行,而“GB/T”企业可以选择执行或不执行。但是,一旦选用(要明示)就必须履行。第三,推荐性标准与强制性标准不是标准内容多少的区别,同一标准名称只能有一项标准,要不推荐性要不强制性,这是由制订标准的目的决定的。简单来讲,凡是涉及安全,卫生,接口等的标准制订成强制性标准,企业必须执行,其余为推荐性标准。第四,从数量上,推荐性标准是大量的,而强制性标准数量很少。GB是国家强制性标准,GB/T也是国家标准但是推荐性的,就象ISO标准,国家推荐不强制性实施。

强化合同管理篇8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强度;跨国公司;跨文化管理

一、跨国公司中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

美国学者戴维・A・利克斯曾指出“大凡跨国公司大的失败几乎都是仅仅因为忽视了文化差异这一基本的或微妙的理解所招致的结果。”

(一) 文化差异

文化的多样性意味着文化差异存在的必然性,而文化差异是企业跨国经营必须要克服的障碍之一。霍夫斯泰德曾用五个维度表征文化差异: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反映人们重视个体还是集体的利益),权力距离(反映人们对社会或组织中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不确定性回避(反映人们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容忍程度),阳刚倾向与阴柔倾向(反映人们追求事业成功还是强调人际和谐关系),长远导向与短期导向(反映人们是否重视传统)。

比如说在东西方跨国公司中,这些根本性的文化差异在具体的企业活动中通常有如下体现:在以东方文化模式为主体的企业里,员工重视团队精神,尊重并依赖领导,权力集中,多采用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制度的作用容易被弱化;注重关系的培养,为了生活而工作,回避矛盾的正面冲突;倾向于长期合作关系等等。而在以西方文化模式为主体的企业里,更强调个人价值被肯定,组织机构扁平化,权力较分散,较多采取自下而上的决策方式,重视企业制度的建立;勇于接受挑战和工作变迁,工作信心和主动创造性较强;追求个人成就,为了工作而生活;突出短期效益,缺乏耐心等等。

(二) 文化冲突:

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渗透并影响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若不能识别与控制,将使交际双方因各自观点不同或违背预期而产生冲突。因此,文化差异是导致跨国经营过程中文化冲突的客观原因,而对于异国文化的不理解、不包容、不尊重则是主观原因。

二、人力资源管理强度对跨文化管理的影响

若将人力资源管理视为组织内部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之间的信息交流,则人力资源管理信息交流越是有效,文化之间的差异就能缓和,员工越能在组织中表现出组织期望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亦即人力资源管理强度越强,跨文化之间的管理越有效。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强度依赖于具有不同特点的跨国公司对文化组织战略的选择。

一般来讲,跨国公司中两种文化相互关联的方式可以有以下三种情况:文化平行、并存,文化交叉、融合,以及文化包含、覆盖,即是在跨国企业中在跨文化管理方面企业有三种不同的组织战略。不同的文化组织战略具有各自特点和适用条件,需要采用不同的“跨文化管理”策略来实现,即是运用不同方向的人资源管理强度来应对不同特点的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现象。

(一) 文化平行、并存

文化平行、并存的关联方式反映了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多元文化共存的关系。我们可以将与此种形式相对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平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强度。

跨国公司在进行跨国经营时,将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视为独立的个体,并不把母公司的文化模式强加于各子公司之上,子公司自治程度很高,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完成业务目标。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主要应通过以下两种策略得以实现:1.模糊文化差异。管理者在经营中可以刻意模糊这种“文化差异”,隐去两种文化中最容易导致冲突的主体文化,减少文化冲突发生的机会,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以在同一公司中和平相处。2.本土化、优势互补。另外一种在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文化平行、并存的管理策略就是在子公司实行本土化经营,重视和利用子公司的应变能力,双方都不会用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标准衡量和要求对方,而是根据当地情况,实行文化之间的优势互补,更好地进行融合,避免在合作过程中产生大的分歧和矛盾。

(二) 文化交叉、融合

文化交叉、融合关联方式是指两个合资企业的公司文化虽然有所差异,但也有共同之处。将两者的共同之处相融合并发展创新,用创新出的文化作为合资企业的文化进行跨文化管理。我们可以将与此种形式相对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交叉的人力资源管理强度。

采取这种关联方式的企业的母文化与子文化之间要有较高的协作性。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主要有两种管理策略:1.形成第三种文化。跨国公司在建立合作文化时如果产生冲突会使合作管理受到阻碍,特别是一些决策的做出与每个合伙人的合作文化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2、全球地方化。全球地方化是指跨国企业在海外进行投资,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运用双方都能接受的文化进行管理。由于缺乏外国市场的知识与营销经验是许多跨国公司的弱点和劣势,而与地方文化相结合将有助于弥补这些劣势,并使标准化的品牌优势获得放大。

(三) 文化包含、覆盖

文化包含、覆盖关联方式表现为一种“强文化”包含另一种“弱文化”,就是“强文化”压倒“弱文化”。 我们可以将与此种形式相对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覆盖的人力资源管理强度。

对于选择文化覆盖的跨国公司而言,可以通过两种管理策略来实现:1.文化转移与学习。实行全球标准化企业的管理者一般以自我民族为中心而忽略文化差异,公司有自己核心的价值观,并将这种价值观统一贯彻到世界各地的子公司,要求全球范围的子公司必须与母公司保持一致,母公司的文化完全覆盖了子公司的文化。2.文化灌输。事实证明企业文化整合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收购的成败,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收购企业的过程中,应努力使企业的文化能被收购企业了解、适应直至自觉按照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思考和行动,与公司真正融为一体。在收购企业的时候,就可以用这种“强文化”压倒“弱文化”的文化覆盖的模式,提高被收购人员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最终使这种企业文化在被收购企业中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马晶梅.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策略研究[J].北方经贸,2006.

[2]袁磊,武镇业1 战略联盟中的文化协同[J]管理现代化,2001

[3]凌文辁,杨海军,方俐洛.企业员工的组织支持感[J].心理学报2006

上一篇:竞选班委的工作设想范文 下一篇:非证券业务的投资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