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安全教育内容要点范文

时间:2023-09-24 03:25:24

校园安全教育内容要点

校园安全教育内容要点篇1

第一,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了,虽然各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国家的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各种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受此影响,社会治安形势也日益严峻。从外部讲,西方从没有停止过对我国青年学生的渗透,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利用中外之间的各种国际纠纷、利用宗教极端组织拉拢扶持“”对大学生进行渗透和演变,甚至恐吓,妄图使广大青年学生混淆黑白,上街游行或者采取其它手段反对政府,给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设置阻力。一些青年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很容易受蛊惑和被恐吓而做出反国家反人民、危害学校师生的事情,造成局部混乱。所以在当前形势下,对广大学生进行反颠覆、反渗透教育成了一件十分迫切的事情。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居民基尼系数的增长,由收入差距加大引发的社会矛盾也到了高发期,一些社会矛盾以学生为载体也逐渐渗透进了校园,于是校园盗窃案件频发,侵财侵人身案件比例增加,由各种生存压力造成学生的各种心理疾病高发,各种敏感性政治事件时有发生,随着校园安保部门执法权的丧失,校园传统的各项规章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大量的实践表明,要想避免以上各种现象的发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安全防范教育,切实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从而筑起心灵的防火墙,抵御各种因素的侵蚀,减少发案。所以当前的社会形势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第二,现代大学生生活方式的需要。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已经大大颠覆了传统的大学生生活方式,一方面活动范围进一步加大,触角已远远超出了四角的天空,上课之余走上社会,广泛参与各种活动,但由于涉世之初,经验不足,上当受骗事件高发。另一方面,由于参与活动较多,生活中容易出问题的环节进一步增多,稍有不慎就会上当受骗或误入歧途给自己和他人造成损失。所以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应是一个经常性的持久性的工作,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另一方面社会不法分子由于生活中自身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是想着从正道上解决,而是挖空心思向安全防范薄弱群体(大学生)伸手,且随着社会新生事物更新速度的加快,犯罪的手段也日新月异,如果把安全教育工作看成一朝一夕的事情,其效果必然不佳,所以当今大学生的现代生活方式也需要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

第三,现代安全防范效能的需要。传统的安保工作中,防范工作的内容基本限制在人防、物防、技防三方面,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校园生活科技化内容的增加,安全防范的内容进一步丰富,一些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内容也应充实其中,而社会生活压力在逐年增大,高压力之下出现的心理疾病成了近年来高校大学生比较突出的问题,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防范也成了一个迫切应该解决的问题,所以安全防范内容里面加上心理防范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了。要增强心理防范能力,提高整体安全防范意识,对大学生进行安全防范教育就成了不二选择。

第四,校园发案季节性特点的需要。现代校园发案除了社会共同性特点之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季节性发案显著、时段性发案明显。为减少发案,我们只有针对不同的季节,不同时段,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而安全教育又是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有效途径,所以在不同的季节,不同时段,针对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安全教育内容至关重要,只有有的放失,才能有效减少发案。

第五,校园专项治理的需要。在整个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中,随着社会形势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变革,阶段性的工作重心是不一样的。为高质量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我们只有针对当前形势,结合学校实际,及时制定各种专项治理措施,才能见到成效。而在专项治理行动中,专项安全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如果这项工作不到位,不但得不到广大学生的理解,还会诱发各种矛盾纠纷,出现各种问题,影响校园安全稳定。所以校园安全专项治理也需要扎实的安全教育。

第六,高校综合实力提升的需要。当今的大学,在长足进步的同时,学校之间的竞争也逐步强化,在笔者看来,学校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一种综合实力的竞争,在竞争中任何一项不达标,就会被淘汰,其中也包括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竞争。过去高校当政者不重视学校保卫工作,认为安保工作只是看门,甚至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工作。随着学校综合实力的增强,学校安保工作的先进与否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如若选择了你的学校上学,安全工作不到位,没有安全感,是人们所不能接受的。所以大学生安全教育逐渐会成为高校安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将成为高校管理规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2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没有统一的培训内容。截至目前全国高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教材,虽然全国高校保卫学会也组织编写过一些教材,但片面性大,地方意识明显,不适用全国高校。内容涉及地域性不广,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有的学校安全教育的内容基本照搬公安专业教材的内容,针对性不强,远离学生生活,学生不愿意听讲,效果不好。

第二,没有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安全教育工作在各个学校各不相同,政府教育主管教育部门也没有统一的要求,虽然近几年各个学校都认识到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但在学校整个教育工作中,各校还没有明确一个统一的协调机构来负责这项工作。假如此项工作由学校安全稳定部门来管理,校园的安全教育课程设置甚至教室安排就不协调;如由学校教务部门负责,难免出现只重视安全理论培训而忽视安全防范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实用性就会打折。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有将日常安全防范知识和校园近期发案结合起来培训,效果才会更好。所以统一的协调组织在安全教育工作中很重要,但目前还欠缺,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没有统一的标准要求。在学校教育中,需不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截至目前国家并没有作硬性的规定,有的学校到现在也没有安排这项工作,有的学校虽然安排了,但在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过程中,需要培训什么内容?在什么时间搞?由什么人员担任这项工作?每学期安排多少次课为宜?要不要把这门课纳入考试科目等问题,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要求。如果仅仅把它作为一次简单的安全教育或培训,效果可想而知,恐怕形式要大于实际效果了。

第四,没有监督检查机制。在教育培训的基础上,目前还没有一个监督检查此项工作的机制,大部分的学校只是请公安警察或安保工作人员进行一次简单的培训教育,培训的内容涉及社会性的较多,真正校园的内容较少,针对性不强,有一个过程就行,具体效果如何或者针对不同时期、不同人群培训的内容一样不一样就无暇顾及了。就是不搞这项工作,也没有什么部门或单位去监督检查,学校的任何工作都不受影响,只是学生会受到损失。

第五,没有评价体系。在对待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中,好多学校只是进行了简单的一次或几次培训就万事大吉,具体效果如何无人顾及,管理的粗放性特点明显,只追求形式不重视结果的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评价体系的缺失成了此项工作管理的短板。正是因为没有评价的标准,此项工作的质量根本保证不了,这也是近年来安全教育搞了,校园发案率没有明显下降的原因之一。

第六,没有量化依据。从以上列举的不足当中,有一个绕不开的结症,那就是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还没有作为一门学科被确定,也就不可能存在一套专业的理论。在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中,由于安全教育的内容没有办法用统一的系统理论指导下的量化指标来规范,于是出现了,培训内容不一样,培训时间不一致,完成目标不统一的现状。只有及早把这方面的理论体系规范完善,把量化标准明确,此项工作才能走上正规化的道路。

3加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措施与对策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工作虽然必要,但此项工作存在的不足更令人担忧。因此,高校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力度。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发挥保卫学会的作用。保卫学会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全国相关专家学者,经过大力调研,制定出适用于全国的安全教育教材。同时考虑到我国疆域辽阔,各省份有自己的特点,还要把适合当地情况的知识点加上,形成照顾重点、兼顾一般的规范性教材。同时积极向科研部门申请专项课题,大力开展专业科研活动,把优秀的成果及时转化,使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切合实际,顺应时代,服务师生。

第二,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联合社团组织和各高校一起努力尽快完成学校安保专业学科定位,架构起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监督检查机制框架,制定授课的标准和形式,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同时出台硬性规定,把此项工作没有完成到位的学校,坚决予以追究,使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逐步达到正规化、标准化建设的要求。

第三,发挥各高校的作用。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高校要选拔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基层安保部门精干人才,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公安部门的集中统一培训下,严格考核,严密认证,全员达标,持证上岗。把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日常学科管理范畴,落实好教学场所,把安全防范知识和校园不同时期的发案情况结合起来,使培训的内容更有针对性,同时把安全教育课程和其它课程一样归入大学生在校学习的一部分,学期末要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课程考核,以此提升大学生的重视程度,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四,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要选好模范,选好典型,发挥榜样的作用,充分利用舆论宣传的力量,把传统的安全教育培训方式和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利用文字视频材料,依托校园网,开辟专栏,运用典型案例进行教育,警钟长鸣。积极创办《高校治安》等相应的刊物,积极引导师生重视学校安全,自觉增长安全防范意识。

第五,发挥讲师团的作用。教育主管部门要在架构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定期不定期组织讲师团,针对国际热点问题和社会安全稳定不同时期的热点问题,制定专项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对全国或全省各高校大学生有针对性进行专项教育培训,使广大大学生认清形势,用正能量反击分化演变的图谋,提高日常安全防范意识,降低校园发案,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第六,发挥监督机制的作用。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制定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管理机制的基础上,领导组织专业相关力量,全国一盘棋,制定统一的评价验收标准,像教学评估一样对各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进行评估验收,以此促进和推动高校大学生教育的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在实施传统安全防范手段的基础上,把此项工作推向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使此项工作从此走上正规化的道路。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高校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安全教育管理原则,充分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良好的校园安全管理环境。

校园安全教育内容要点篇2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实效性;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8)02-0027-03

所谓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指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为目标,通过入学教育、课堂教育以及日常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对在校大学生所进行的以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安全法制观念、安全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1]

一、发现问题

近年来,随着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安全教育的内容也不断完善,2011年,我校还曾为安全教育分配了0.5个学分。目前公开发行的安全教育教材内容一般都涵盖了法制安全、实验(实习)安全、运动安全、饮食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网络安全、心理健康、求职就业安全、社交活动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安全救护常识、公共安全、国家安全,等等。然而,这些安全内容却并不是高校安全教育急需解决的。笔者曾对往年校园报警案件进行了整理(这些案件来源于公安机关警情通报),发现每年校园盗窃、网络诈骗给师生造成的经济损失数额较大。以2013年为例,全年涉校案件73起,造成经济损失合计301444.99元,折算下来平均每5天就有4129.4元的损失(盗窃33起,案值161590元,占53.6%;诈骗38起,案值139854.99元,占46.4%),如表1所示。安全教育内容的面面俱到同高校多发的侵财类案件“一枝独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学生安全教育缺乏实效性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二、分析问题

(一)安全教育的实效性是什么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大学生安全教育实际效果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但是怎样才算有效教学,是以达到设定目标为标准,还是以技能取向为标准或者以最终成绩为标准,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看法。对安全教育实效性的研究主要有:关于高校安全教育缺乏实效性的原因,有学者认为主要是安全教育手段落后和内容陈旧两个方面的原因[2];对于如何增强高校安全教育的实效性,有学者从把握创新教育理念、优化教育内容、拓展教育平台、拓宽教育阵地四个关键点上提出了建议[3];对于改进安全教育实效性的范式,有学者引入了物理学“效能”的概念,提出了內外结合的改进范式。[4]

笔者认为安全教育不同于其他教学形式,安全教育是否有效并不是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或技能操作水平来衡量的,而是由大学生在校期间是否受到了人身侵犯或经济损失来衡量的,这一现象可以用公式加以说明,即100-1=0,意思是说日常安全工作再规范,在1起严重事件面前,所有的工作都是0。例如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2014年8月多起女大学生被害事件,人们在强烈谴责这些严重犯罪的同时,总会质疑大学生安全教育出了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应该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实事求是,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要真实反映学生案件防范需求,量力而行,不贪大求全。二是效果明显,要让校园发案率有所降低。

(二)什么样的安全教育内容能引起学生重视

安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而学生安全意识的得来不是凭空产生的。哲学上认为“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套用这个定义我们可以说,学生的安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安全事件在头脑中的反映,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安全案例更有存在感,因此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有研究在对高校学生安全意识现状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对大部分普通大学生来说,未发生在身边的事件不能给予他们直接的冲击和安全意识提高的正面刺激。对学生更多的刺激来自因财产安全意识薄弱、轻信他人、财务保护观念差等引起的身边发生的盗窃和伤害的事件。[5]

以往由于考虑到受害人心理影响,或者由于讲授安全教育的老师本身缺乏接警经验,以及对校园案件梳理不充分的原因,本校发生的真实案件没有在安全教育中得到详细的讲解,这也导致了某些诈骗案例在校园中“长盛不衰”。笔者认为,安全教育一定是“校本”的,本校反复出现的案例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保卫干部要通过认真分析,将手法相近或案发地点相同的案件进行归类,把握防范要点形成安全教育材料,通过学工辅导员将警情及时通报给学生。以学生身边的案例为内容的安全教育或许效果更好,为验证这一假设,我们对如何提升高校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展开了行动研究。

三、实施行动

本次行动研究的目标是在教育实践中使保卫工作者能够更深入的了解现实教育情境中的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并由此做出具体的解释与指导。“改进”是行动研究的主要功能,它既能解决教育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也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6]

(一)行动的实施与改进

本次行动研究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2015年7月,主要对73起案件进行分类,从中筛选、组织案例教学内容,并于9月份开始在学校安全教育中增加了对校园案件的讲解,相关内容还由学工处筹集经费印刷成册发放至每一个宿舍。截至2016年4月,从公安机关反馈信息得知,2016年第一季度发案30起(盗窃9起、诈骗20起、其他1起),比2015年第四季度37起(盗窃8起、诈骗28起、其他1起)的发案量有所降低,我校保卫处也因此获得了驻地派出所的奖励。通过对本阶段工作的反思,对安全教育提出两个方面的改善建议:一是案例需要更新。第一阶段主要案例来源于2013年校园案件,是否能反映出最近2年内案件情况有待验证。二是校园案例防范材料需要印发到每位同学手中。第一阶段由于经费有限,仅能保证每个宿舍一本,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拿到材料。

解决了第一阶段发现的问题,我们着手开展第二阶段行动。第二阶段持续时间为2016年6月至2016年12月。第二次入选安全教育的案例是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间发生的315起校园案件,安全教育内容时效性更强,更能反映出案件变化。第二阶段开展安全教育的形式仍然主要是借助新生入学开办安全教育讲座,辅助发放印刷材料供学生自学。学工处增加经费预算,将辅助学习材料《安全警示录》由原来的每个宿舍发放一本改为每位学生一本。

(二)行动结果与实效性的检验

2017年1月,针对我校2016年全年发案情况,我们对安全教育的实效性进行检验。2016年校园第一季度发案30起(盗窃9起、诈骗20起、其他1起),第二季度17起(盗窃2起、诈骗12起、其他3起),第三季度15起(盗窃8起、诈骗7起),第四季度18起(盗窃14起、诈骗4起)。这些数据经过Excel处理得到2015年第四季度至2016年第四季度校园案件趋势图,如图1所示。从中我们得出结论:2016年诈骗案件连续4个季度下降,R2=0.9924说明诈骗下降趋势线非常可信。盗窃案件下降不明显,这种结果由盗窃与诈骗案件无区别导致。2016年校园发生的盗窃案件主要是办公室入室盗窃,主要问题并不是学生缺乏安全意识,而在于楼宇防范缺位造成的。诈骗案件主要是嫌疑人通过网络媒体、手机电话等媒介,通过一定“话术”,使受害学生陷入其预先编制的剧情比如冒充老师要求转账、冒充亲友汇款、购物需要重复交易等来完成犯罪,学生如果能事先了解剧情,就能有效识别诈骗。因此,以校园真实案例为安全教育的内容对诈骗案件防范的针对性更强。

经统计,2015年我校全年发案134起,涉案直接经济损失1421541元。2016全年发案79起,涉案直接经济损失442014元。总的说来,本次以提升大学生安全教育实效性的行动研究遏制住了校园案件高发的势头,如图1所示。

四、对策与建议

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理解现实教育情境,改进教育实践,促进教育变革,最终实现研究成果的小范围推广。通过行动的实施与改进,降低了诈骗案件的发案,提升了大学生安全教育实效性。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安全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拒绝泛化,构建安全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

近年来,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有同“公共危机”应对的内容相重合的趋势,安全教育仿佛就是一个框,什么问题都可以往里面装,笔者将这种现象称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泛化”,甚至一些专业性强的实验操作、食品安全、运动安全等领域出现的问题,也都归于安全教育。这种泛化的结果带给安全教育一些结构性问题,如“内容不完善、队伍不规范”。不仅如此,安全教育内容泛化还使安全教育脱离了具体教育情境,因此实效性很难提升。要提升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必须要使其回归具体教育情境,例如,运动安全要回归体育课程,实验室安全要回归教学科研管理。

(二)注重实效,重塑促进学校安全教育内容的供给链

安全教育内容不是一场讲座、一次考试就能完成的,作为一个教育传播过程,安全教育内容的生产、传播、反馈应该形成一个环形链。学校保卫处要主动担当,发挥熟悉校园发案情况的优势,占据安全教育内容“供给侧”,遴选与编制安全教育内容,提供有代表性的案例,并能从中凝练出典型案例的防范要诀。目前安全教育内容良莠不齐,例如遇到火灾是“逃”,还是留在“火场求生”,网络上就有不同说法,这些都需要具体分析。我们期待高校保卫工作者在供给侧拨乱反正,优化安全教育内容。

(三)立足实际,探索孵化安全教育团队的新模式

應当认识到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而参与大学生安全教育,高校保卫处责无旁贷。但从规范大学生安全教育角度考虑,学校应该组建一支安全教育团队,除了负责制作优质安全教育案例,团队还要掌握教育“渠道”,能够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安全内容以公众微信号等“线上”方式或讲座、班会等“线下”方式传播到大学生群体中去。同时,团队要有“反馈”,既能通过安全教育竞赛、安全讲座认证、安全志愿者认证等形式给予学生激励反馈,又能接收学生的信息反馈。

五、结语

高校安全无小事。近年来,多起大学生受害案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其中较为典型的有2014年多起女大学生失联被害案件,2016年多起大学生遭电信诈骗导致受害人猝死以及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如何提升大学生安全教育实效性”已成为高校面临的难题。本文结合安全教育工作开展了行动研究,进行了一些探索,截至2016年12月,笔者所在高校诈骗案件连续4季度呈下降趋势,可以说通过行动研究,达到了改进工作的目的。笔者认为行动研究这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是推进大学生安全防范科学化的重要抓手,值得深入探索。

[ 参 考 文 献 ] 

[1] 蒋津辉,钟之华,胡俊杰.高校安全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0):41-43. 

[2] 朱卫国,潘彬.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5(5):65-67. 

[3] 安春元.新时期增强高校安全教育实效性的几个关键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44-46. 

[4] 田虎.论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的范式与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5(11):15-18. 

[5] 耿华,公铭,刘瑶青.学生安全意识教育的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18):116-118. 

校园安全教育内容要点篇3

关键词: 和谐校园;高校;安全教育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3)06-0042-03

近年来,高校内发生的各类治安案件、事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马加爵事件、北大学生食堂爆炸事件、复旦投毒事件及高校凶杀与自杀事件等等引起社会极大的震动。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已是摆在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面前的迫切问题。

所谓安全教育,是指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安全责任、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教育和日程教育等多种途径,在校大学生能够增强安全意识、全面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今后走向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教育。[1]82-84

高校安全教育本身颇具矛盾性,被多数人不同程度地忽视,但又没有人否认其重要意义。从校园层面,校园安全事件频发,一方面使得大学校园变得危机四伏,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2]35-37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当代大学生适应社会、求得生存能力的薄弱。从社会层面看,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基础;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因此,建立科学的高校安全教育体系,对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大学生安全防范能力,促进校园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以三个课堂为切入点的安全教育组织实施体系

将安全教育与第一课堂安全理论课、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相对接,拓展第三课堂网络新媒体的教育平台,可以促成高校安全教育体系三个课堂深度融合、协作互动、资源联动、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

1.结合安全教育课理论教学,衔接第一课堂

北京林业大学于2004年把安全逃生课列为必修课并纳入学分,首开国内高校先河。随后,部分高校认真研究新时期安全教育的规律,陆续将安全教育课列为学校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制定教学计划,选取科学教材,适当安排课时,并采取一定方式进行考核。与纯理论知识授课不同,安全教育的课堂应以理论知识为主线,辅以案例分析、模拟应急训练、模拟自救演练、防身技能训练、专题报告会等多种形式。通过安全教育课,大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了防火、防盗、防骗、防止人身侵害以及交通安全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安全常识,培养大学生在紧急情况下自救自护的能力,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结合校园文化安全实践,渗透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处于有形教育和无形教育之间,相较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内容丰富、主题广泛、形式多样,具有自主性、知识性、娱乐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在高校安全教育中,要把校园的安全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锻炼能力。如新生入学教育时发放安全教育手册、宿舍安防小贴士、组织安全知识讲座,在高年级学生中组建大学生治安志愿者服务队和安全学习交流协会,在日常的学生活动中举办安全运动会,组织安全图片展览和模拟消防演习等,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以达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

3.结合网络新媒体新平台,拓展第三课堂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和服务,是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科学化的重要手段。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体更加广泛地深入大学生生活。充分发挥网络媒介容量大、速度快、覆盖面广等特点,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和服务,是提高高校安全教育的有效手段。高校安全教育可以尝试通过网络安全主页、论坛、微博、微信、QQ、飞信、邮件、人人网等方式,主动抢占网络宣传阵地,及时安全信息,适时进行安全管理干预,增强分类教育引导的实效性,提高安全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二、以三个转变为突破口的安全教育质量提升体系

无论在实践操作层面,还是在理论研究层面,当前的高校安全教育依然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学校应积极完成三个转变,提高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质量。

1.由表及里,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安全教育关键在落实,目前高校的落实情况远滞后于实际形势的发展,或是出现重大案件后才会加以重视,或是重安全管理轻安全教育。前者问题在于预防意识淡漠,后者治标不治本,有形的安全问题可察觉,而学生安全素质不高的隐形隐患危害更大。

在高校安全问题中,教育与管理是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的,二者的目标都指向于高校安全的保障。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要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引导学生重视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同时,要加强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如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校内各项管理制度,规范日常行为;及时查处发生在大学生中的各种安全问题;落实学校安全防范措施等。

总之,高校安全教育应健全体系,将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参与实践相结合,促使高校安全教育的有效深入。

2.以点带面,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性

目前,高校的安全教育多是零散和随意的,大学生普遍缺乏深入的、系统的安全教育。原因之一是高校安全教育组织机构和领导机制不完善。一般认为,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保卫部门的职责;而安全保卫部门认为其职责主要是学校的安全管理,且无力承担安全教育工作,等等。原因之二是安全教育力量单薄,缺乏专业师资和专业管理人员。目前的安全教育尚停留在辅导员层面,只是组织安全教育主题会和节假日前后的安全教育例会等。

高校安全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齐抓共管与分工负责相结合。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是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内容。学校保卫处、学生处、思想政治教研室、宣传中心、后勤管理部等都责无旁贷。应当实行岗位责任制,主管领导指导监督,安全教育中心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生干部贯彻落实到学生个人,使高校安全教育制度化和系统化。

3.由此及彼,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的前瞻性

高校的安定和谐是育人的基本前提,意义重大。对于如何保证高校的安定和谐,存在着一种颇为普遍的错误观念:即单纯强调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在此观念指导下,高校会更多地约束学生的行为,制定更加严厉的处罚办法,防止各类事件事故的发生。这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做法,缺乏前瞻性,看似解决眼下问题,但安全隐患一直存在。只有真正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引导学生如何避免事故,教会学生如何处理事故,这才是校园安全的根本,才是教育的根本。

三、以三个难点为着重点的安全教育管理保障体系

安全教育的高度、宽度和长度是取得实效的难点。对这些问题,高校要力促三个结合,才能推动实践教育向立体纵深发展。

1.安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并认为这些基本需要对人的生存发展来说十分重要,一旦缺失或未满足将会带来身体上或精神上的隐患,若得到满足就演变成追求高一级需要的动力。因此,高校的安全教育作为保障大学生生存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而且是高校育人的重要保障。将安全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一方面完善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体系,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和抵御非法侵害的能力,确保高校的安全稳定。

2.安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近些年,大学生发生的人身意外伤害和非正常死亡的事件逐年增加,分析事件的原因,发现多是心理障碍造成的恶果。[3]125-128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心理成熟滞后于生理成熟,心理状态波动起伏明显、稳定性不强,且情绪控制能力较差,易诱发校园安全事件。将高校安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我、提升自我,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建立一套“预测、排查、干预、跟踪”的危机积极应对机制,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跟踪,防止出现自残、自杀和伤害他人等事故。

3.宏观安全教育与微观安全教育相结合

传统的高校安全教育主要集中于法律法规、人身财产安全等领域,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安全教育的内容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从宏观层面看,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转型期矛盾凸显,由此产生诸如政治安全、国家安全、环境安全、资源安全等问题;[4]49-52从微观层面看,随着学校管理社会化和学生结构复杂化,大学生在心理、社交、就业、网络和消防等方面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学校应将宏观安全教育与微观安全教育相结合,切实开展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大学生安全素质和能力。

总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高等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只有正确把握方向,加强队伍建设,丰富教育模式和内容,切实有效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大学生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才能推进高校安全教育的体系化、常态化,才能构建和谐的校园安全文化。

参考文献:

[1]蒋夏宁.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12)

[2]梁姗姗.大学生安全教育缺失及高校安全管理体系的构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9).

[3]王能武.高校安全教育研究[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8(5).

校园安全教育内容要点篇4

1.教育实践的内容与时间安排

教育实践一般按照学科学习的先后顺序进行。顶岗实习原则上安排在最后一学年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不得少于10周。具体安排如下:①一年级:结合《幼儿卫生学》《幼儿心理学》课程的开设,第一学期学生在保育员岗位实习工作2周。主要内容与目的:深入幼儿园和班级,获得与幼儿直接交往的体验;观察幼儿的生理活动和心理发展情况,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策略与方法。时间安排:在正常上课时间,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观摩学习;连续两周到幼儿园进行保育员实习;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保育员实习。②二年级:结合《幼儿教育学》课程的开设,第一学期教育见习、实习4周。主要内容与目的:观摩幼儿园教育教学、游戏活动等,熟悉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和基本原则;参与各种教研活动,获得与幼儿园教师直接对话或交流的机会;了解幼儿教师工作的特点,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形成正确的职业理解与认识。时间安排:在正常上课时间,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观摩某个教学、游戏活动;连续4周到幼儿园进行教育见习和部分内容(如组织游戏)的实习;利用寒暑假,到幼儿园进行教育实习、见习。③三年级:结合《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等课程的开设,第一学期安排学生进行随堂见习,第二学期安排学生进行12周教育实习。

主要内容与目的:掌握幼儿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各领域教育的学科特点与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从事幼儿教育的专业能力;了解实习、见习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教师指导下设计教育活动方案,提升“育人实践”的能力。时间安排:在正常上课时间,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观摩某个教育教学活动;连续12周到幼儿园进行教育实习、见习;利用寒暑假,到幼儿园进行保育、教育的综合实习和见习。④四年级:结合《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等课程的开设,开展点式实践课程安排,即散布在各课程中的见习活动,由各任课老师结合课程特点和进度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实地考察。主要内容与目的:强调对学生设计与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能力和教育反思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理解整合各领域的内容,让学生学会设计和实施幼儿教育活动。时间安排:在正常上课时间,根据教学需要,到幼儿园观摩某节课、某个教育活动;利用寒暑假,到幼儿园进行教育见习、实习。⑤五年级:结合《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的开设,第二学期至少安排10周的学生顶岗实习。主要内容与目的:强调未来幼儿教师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发展其实践能力和实践反思能力,力求使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缩短就业适应期,满足社会的需要。时间安排:在最后一学期,进行顶岗实习。教育调查可以在各个年级进行,利用节假日,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了解幼儿园、幼儿教师和幼儿,积累有关幼儿教育、幼儿发展等专业知识,培养职业理念,提高专业能力。

2.实施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

①完善“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实践应贯穿于教师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一体化的全过程。为了让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保证教育实践收到实效。②成立专门的教育实践组织机构。幼儿师范学校要成立专门的教育实践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长担任组长,以幼教专家、专业科室主任及学科带头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商讨教育实践工作。③制订和完善各项教育实践的规章制度。由教育实践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学生从入校到毕业期间的教育实践活动计划,确立各阶段实践活动的目标、任务与要求,安排好学校及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制定和完善实习管理制度,明确实习指导教师职责、实习生守则,做好师生教育实践活动的考核与评价,做好与实习基地的协调工作。④加强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学校与幼儿园的联系。幼儿师范学校应与幼儿园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幼儿师范学校应该为幼儿园提供幼教教学、科研信息和幼儿教师培训方面的便利条件,选派优秀教师到幼儿园听课、评课,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幼儿师范学校还应定期邀请幼教专家到幼儿园开展工作研讨。各实习基地的幼儿园也可以选派骨干教师到幼儿师范学校对学生进行入园前的指导、培训。幼儿师范学校应积极和大型幼教机构联合,利用学生实习、见习机会,推荐一定数量的毕业生提前和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形成订单式培养。有条件的幼儿师范学校,应该建立自己的附属幼儿园、校内实训基地,使教育实践常规化。

总之,教育实践活动符合幼儿师范教育的特点,是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塑造专业幼儿教师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各级各类幼儿师范学校都应该重视学前教育专业职前教育实践活动。

校园安全教育内容要点篇5

关键词:数字校园 信息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231-01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标志之一,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在这样的新形势下,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目前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都已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校园网络设施。学校信息化组织机构基本健全,信息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管理信息系统在学校管理、教学、教研、科研等领域得到基本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初具规模。中职学校虽然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但大部分学校、特别是部分民办中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需要加大建设力度。主要需要改善的是:

1、网络运行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需要加强硬件投入,建设更加先进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2、信息化管理系统需要进一步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需要进一步充实;

3、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强;

4、信息网络技术需要进一步推广应用。

一、中职学校数字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在“系统一体化、内容模块化、使用经常化”的原则下,紧紧围绕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服务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为重点,通过自主研发与购买等手段,搭建先进实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以校园网络基础平台、校园信息应用系统平台、数字化图书馆于一体的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建设彰显本校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并且全面提升学校师生信息化水平,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和扩大学校服务社会职能提供服务。

二、中职学校数字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思路

数字校园信息化建设应该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基础与应用并重服务教学、效益优先”的建设思路,有计划、分步骤进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学校的教学、科研、专业建设、管理、服务等活动移植到一个数字空间环境下,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内外的一个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虚拟校园,解决传统校园信息孤岛问题,从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水平。

三、中职学校数字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方向及内容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容十分丰富,应该结合数字化校园的需求、目标、学校规模大小、财力和应用程度来确定。也就是说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建设的内容也因此会出现同样基础的多样化发展。原则上一个完整的数字化校园由校园网络基础平台、校园信息应用系统平台、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校园网络安全系统建设、人才队伍和规章制度建设等组成。

1.完善基础设施,构建网络环境

为保证信息网络技术的顺利推广和应用,各中职学校应该加大硬件投入,更换或添置校园网络设施,规范网络布局,拓宽无线网络覆盖区域。建立先进稳定的硬件支撑环境,光纤到达校园内各主要楼宇,有线网络实现全部覆盖,扩大无线网络覆盖面积。将现有的网络硬件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补充校园网络服务器及存储设备,为校园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及信息化管理做准备。

2.校园信息应用系统平台建设

2.1教务管理平台

针对现代教学管理的需要,采用自主开发和对外合作的形式,建设有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网上选课系统、课表编排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学生网络考试系统、教学事务、教学考评、教材管理以及教学资源等系统,为学生、教师及管理人员提供简便、快捷的网络化信息服务,实现办公无纸化、自动化。

2.2网络教学平台

服务与支持学校各专业的多媒体课件库、实习实训视频库、虚拟实验室、远程教学、电子备课、课程教案库和精品课程建设等。学校信息化建设主要是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重点,搭建好公共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一个集网上备课、课件制作、教学素材建设、网络授课、网上交流、网上自学、网上考试等多种服务的综合教学平台,全面支持教学各个环节,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服务。

2.3数字化服务平台

主要功能是为教职工、学生在校内的消费、身份认证等管理提供全面的服务支持。”校园一卡通”可以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一卡通用,一卡多用。它可以作为借书卡、上机卡、就餐卡、医疗收费卡、洗澡卡、购物卡、门禁卡、乘车卡等。它的广泛应用,使数字化、信息化气息渗入学生校园生活中,让师生员工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

3.校园网络安全系统建设

计算机系统安全保护是指保证计算机系统自身的安全、保证计算机系统的不间断运行和保证计算机信息的安全。其主要目标是保护信息的机密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大多数学校对信息安全重视不够或者技术不到位,不能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运行。各中职学校可以通过信息保护的七层模式,构建安全的保障体系,即通过信息保护、管理操作保护、物理保护、硬件保护、通讯网络保护、软件保护和数据库保护等手段,加强计算机系统安全。但安全意识的提升和安全保护技术的提高,才是信息保护最有效的手段。

建立严密的数据安全服务体系,保证关键数据、关键应用以及关键部门的安全,根据实际需要新增网络管理系统、上网行为管理系统、认证系统、监控系统等,全网(内、外网)统一监控、报告及时,防范网络病毒、抵御网络攻击、故障隔离,保障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做到有网可用,且速度较快,实现数字化校园的安全高效运行。

4.中职学校数字校园信息化的推广是难点

数字化校园建设不单纯是技术问题,更是观念问题、管理问题、人才队伍建设和规章制度问题。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建网是基础,用网是目的,管网是保证,要建立职能机构,形成分工合作,完善制度很重要。通过项目建设本身的实践和锻炼、技术骨干培训、技术交流研讨等方式,培养一支基础扎实、技术实力强、网络运行管理经验丰富的人才队伍,为数字化校园的可持续发展和稳定可靠运行奠定人才基础。

首先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成立由校长为首的数字化校园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和成立由学校主管领导牵头的数字化校园项目建设工作组,负责建设方案的具体实施。其次健全制度保障,加强队伍建设,提供技术保障。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需要有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政策来规范,引导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各项工作朝着健康、快速的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是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重点,应从重点应用建设开始,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展开。确保建设过程中校园网络基础平台、校园信息应用平台、校园网络安全以及人才队伍和规章制度建设的同步发展。

校园安全教育内容要点篇6

一、充分肯定去年以来我市校园安全工作取得的成绩

去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下,我市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安全形势总体较好,保持了平稳态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监管职责得到较好落实。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一系列工作部署,把维护校园安全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责任,本着对社会、家长、学生和人的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以高度的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迅速行动,多措并举,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防范工作,确保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保障了师生生命安全。2010年,市委、市政府连续召开了三次会议,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幼儿园)及周边安全工作的意见》,对加强校园安全工作作了重点部署和要求。各级各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主动承担起管理职责,把责任落实到乡镇、街道、学校等基层组织,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教育、公安等部门重点加强了幼儿园的安全保卫管理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完善了相关制度和管理机制,并在硬件设施建设、监管力量调配、安全隐患排查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加强,为确保校园安全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三防”建设进一步强化,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各级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对学校(幼儿园)安保投入,加强“三防”建设,强化校园安保工作保障。据统计,全市共投入4500万元用于“三防”建设,其中各级财政共投入850多万元用于技防建设;每年1100余万元列入财政预算,用于校园保安的配备。目前,全市共有专职校园保安900多名,安装视频监控探头4000多个,报警系统近800套,并在学校校门安装与公安联网的视频监控系统与紧急报警装置,各地各校还加强了学校围墙、栏杆、校门等改造工作,大幅提升安全防范能力,为广大学生架起了一道坚固的“安全防护网”。

(三)协作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综合治理力度明显增强。针对校园及周边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各地普遍建立起了多部门沟通协调机制。教育、公安、卫生、工商、文化等部门密切配合,认真开展了校园周边治安、交通、食品、文化环境的专项整治活动。今年2月,公安、交通等部门又进一步加强了学生接送环节的安全管理,对违规接送问题进行了专项整治,学生交通安全工作进一步优化。4月份,工商、质监等部门开展了学校食堂食品专项检查,查处了部分小商店出售无证食品等行为,全面提高了学校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四)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加大,校园安全基础得到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把抓安全教育、抓事故防范技能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全面加强了宣传教育培训。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基础上,将安全教育内容纳入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计划。每周至少开设一堂安全教育课,多形式开展宣教活动。把法律常识教育纳入必修课内容,做到大纲、教材、师资、课时“四落实”,不断增强学生遵纪守法意识。积极主动开展各类安全培训,一年来,市教育局组织各类安全培训共9次,提升了校园安全管理能力。在相关部门指导下,各学校按照要求,先后组织开展了火灾、防汛、食物中毒、踩踏等多种应急预案的演练。各学校还成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小组,设立了心理咨询信箱、热线电话、心理辅导室,对一些“问题学生”,组织骨干教师结对辅导。

二、居安思危,切实提高校园安全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当前的校园安全,已经不是一方净土。影响校园安全工作的因素有很多。从大的方面来讲,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社会转型压力大,矛盾多,在国家法律法规及社会管理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利益、立场、观点等方面的冲突不断,容易引发大量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校园安全的稳定。去年以来,全国相继发生多起校园暴力凶杀事件,社会影响极其恶劣,教训也非常深刻。另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就是食品卫生安全,与学校安全也是密切相关。瘦肉精、染色馒头、回炉面包、毒黄瓜等问题频频出现,我市去年也出现过类似学生中毒事件。再如夏季来临之后的学生溺水事件、交通安全问题等,都给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带来压力。特别是部分基层学校(幼儿园)、社会培训机构等还存在一些管理的薄弱环节。

总结起来,当前我市校园安全及监管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安全保障工作力度不平衡。一是各地各学校(幼儿园)安全工作力度不一,管理盲点仍然较多。大量的农村学校、民办幼儿园是管理的薄弱环节,是最大的问题所在。民办学校特别是民办幼儿园及社会上的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安全隐患较多,比如租用民房办学,封闭性较差,且保安人员没有配齐配强,都给校园安全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二是监管部门的投入与保障机制仍需进一步加强。部分县(市、区)对校园安全工作经费投入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三防”建设特别是人防经费还需进一步加强保障,个别地方还未真正在教育行政部门落实安全管理机构与编制。三是少数业务部门工作仍待提高,没有把校园安全工作上升到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的高度来抓,配合工作仍待加强。

(二)校园周边环境监管难度较大。例如:学校周边网吧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无证经营的小网吧,有些甚至是学校周边的小店,店内放置两、三台电脑,吸引学生上网、购买零食。农村无牌无照无证的“三无”车辆搭载学生的现象突出,学生交通安全令人担忧。一些学校周边摆摊设点十分杂乱,假冒伪劣食品充斥,严重威胁广大学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部分周边小店、摊点甚至成为社会小青年滋扰学生的据点。

(三)校园“三防”建设还未全面落实。加强“人防、技防、物防”建设,是做好校园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基础。我市校园技防覆盖面仍然较低,报警器覆盖面为51.6%,视频监控覆盖面仅为35.3%,其中幼儿园视频监控系统覆盖面更小,我市共有幼儿园近900所,安装视频监控系统的仅有123所,占比为13.6%。而且大部分学校只在校门口安装监控系统,不能完全按照《省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安全管理办法》相关要求配备到位,部分县(市、区)视频监控和紧急报警装置未实现与公安联网。校园保安总量不足,待遇偏低。全市学校专职保安覆盖面仅为50.9%,其中幼儿园保安覆盖面仅为35%。校园保安任务繁重,且待遇不高,流动性大,造成整体素质偏低。

三、狠抓落实,切实推动校园安全工作再上新台阶

抓好校园安全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懈怠和停滞。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源头治理、防范第一”的意识,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切实把校园安全工作抓紧抓好,为全市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进一步完善责任体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维护学校(幼儿园)安全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切实承担起第一责任。要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监督检查,及时改进工作。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进一步明确分工,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共同抓好校园安全工作。一要强化组织领导。校园安全,政府负总责,学校是主体,相关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要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校园安全工作成效纳入各地各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之中,实施校园安全事故一票否决制,确保目标管理到位、责任分解到位、措施落实到位。同时要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对因安全管理不到位造成安全事故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二要加强监督检查。要经常开展校园安全工作检查,加强对校园安全工作基础建设的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总结推广经验,形成抓基层、打基础的良好氛围。三要强化应急预案及处理能力。要高度重视校园安全的预案管理工作,结合实际,抓紧成立由政府领导为组长的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处置领导小组,并制订相关工作预案,加强预案演练和培训,确保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此外,还要提高学生保险保障水平,加大保险投入,提高学生的意外死亡、残疾、意外医疗、疾病住院等保障水平。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提升安全工作保障水平。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校园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校园安全工作经费与人员保障。要在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的同时,想方设法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对公办学校“三防”建设资金要遵循“无障碍保障”的原则,将技防、物防的建设维修及校园保安的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对民办学校特别是民办幼儿园要按照“各级财政补助一部分、学校自筹一部分”的原则予以解决。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要进一步加快人防、技防建设进度,于8月底开学前,按国家、省里的要求,实现“三防”设施全覆盖。对于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尚未落实的要加快落实,给予专门编制,配齐配强工作人员。

(三)突出综合治理,积极净化学校周边环境。校园安全工作不仅仅是围墙内的,更重要的薄弱环节在围墙外。各级各部门在强化学校作为第一道防线的同时,要对学校周边的安全隐患进行重点治理,加大协调力度,共建长效机制。公安、教育、工商、卫生、文化、综合执法等部门要高度重视学校周边治安环境管理工作,加强协同配合,加大整治力度,有效保障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良好。公安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城区中小学、幼儿园上下学时段警校共护机制,认真排查化解涉校矛盾纠纷,加强高危人员特别是校园周边对社会严重不满、有极端行为倾向、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等的管理控制;对与学校、师生存在重大矛盾可能影响校园安全的重点人和事,要摸清底数,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化解和管控措施。公安和综合执法部门要加强学校周边交通环境管理。组织开展对学校门前乱设摊、乱占路、乱停车等问题的联合执法,并坚持日常管理与突击整治相结合,强化对中小学、幼儿园周边道路机动车突出交通违法行为的执法整治,维护校园周边良好交通秩序。要在学校门前道路设置规范的交通警示标志,施划人行横线,并根据需要设置交通信号灯和减速带。食品药品监管与卫生部门要加强学校周边食品卫生环境管理。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坚决取缔无证照食品店、饮食店和非法饮食摊点,消除学校周边食品商店、饮食店和流动摊点多、经营不规范、安全隐患多等不良现象。文化部门要加强学校周边文化娱乐市场管理。加大对经营性网吧和游戏机房等场所的监管力度,整治网吧及游戏机房接纳未成年人违规行为;对中小学周边地区的文化经营场所进行重点清查,依法严厉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的违法经营行为。

(四)狠抓重点领域,有效夯实安全管理基础。建立校园安全长效机制,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加强对校园安全事件的分类研究,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一要抓好学生交通安全工作。教育、交通、公安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学生接送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定期研究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妥善做好学生接送车辆的安全管理工作。要努力扩大城乡公交车接送学生覆盖面,解决一些农村地区接送车数量不够、运力不足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学生接送车辆路面管控工作,加大对农村道路学生接送车行驶路线巡逻管控力度,坚决查处取缔货车、拖拉机、三轮车等非法营运车辆和存在安全隐患车辆接送学生及超载现象。要建立乡镇(街道)牵头,部门联动,村委落实,学校参谋的管理格局,有效缓解学生出行问题。二要抓好学校食品安全工作。学校食品安全工作是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一但疏于监督和管理,随时可能发生。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和《学校食堂与集体用餐管理规定》,贯彻落实省八部门联合下发的《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意见》,认真抓好学校食品安全工作。要结合实际,加大投入,切实加强学校食堂、商店的规范化管理,全面提升食堂量化等级。推进放心食品配送及定点采购,严格坚持食品采购的索证、进货验收和台帐制度,把好食品进货关。使用自备水源的学校(幼儿园),有条件接入城镇饮用水管网的要尽早接入;短期内无法接入的要配置自动加氯机等设备,定期消毒、杀菌,确保饮用水达到国家标准。三要抓好学校消防安全工作。火灾事故危险性大,波及面广,一旦发生极容易造成群死群伤。学校的火灾多发部位为学生宿舍,往往发生在夜晚,究其原因,最主要是学校火灾安全宣传不到位,师生员工缺乏逃生自救训练。各级各类学校要经常组织防火安全检查,对校园内的危旧建筑、电网线路、违章用电、危险物品处理等进行重点排查,不留死角,对发现的消防安全隐患,要立即处理,不得拖延。消防部门要积极主动指导学校开展安全教育和消防演练,以提高师生逃生自救能力。四要抓好非法办学整治工作。各地要对辖区内所有社会办学机构进行一次摸底,加大非法办学整治力度。要由政府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疏堵结合,打击取缔一批、规范提升一批、审核淘汰一批,支持合法办学,规范培训市场,净化民办学校办学环境,提高学生校外培训场所的安全保障能力。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学校要根据季节性变化及校园工作重点做好地质灾害、卫生防疫、校舍安全等各项工作。

校园安全教育内容要点篇7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安全;安全教育网络

新媒体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网络新媒体的开放性、便捷性、隐匿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既给在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高校安全教育应根据新形势,创造性地将新媒体转化为大学生安全教育载体,从安全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大学生心理需求、发展特点出发,加强引导,拓宽高校安全教育范围,积极探索和研究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实现路径,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促进新时期高校安全稳定。

一、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的成因

“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向终端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数字化媒体。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是指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受众的思想观念、人身、财产、隐私、信息安全等方面带来的冲击。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大众化、碎片化、即时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网民的参与和互动信息的拓展更加宽泛,也使信息的二次传播更具有隐蔽性和诱惑性,加之青年学生价值观尚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容易偏听偏信等原因,进而导致网络安全问题的产生。

(一)大学生自制力不强,容易偏听偏信走极端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追求自主独立的意识逐渐强烈,交往能力不断提高,但毕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不成熟阶段,自制力较弱,较浅的社会阅历造成其是非辨别能力不强,存在对网络意识形态的认识具有局限性,对主流意识把握不准确的现象。即时性和开放性的传播方式易使他们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的冲击,容易偏听偏信,造成一些网络言论不当和处理极端化的行为,影响青年群体健康价值观念的形成。

(二)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容易上当受骗

大学生进行高频率、大规模、多平台的网络行为,对于获取信息、开拓个人视野和提高见识、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具有积极的意义,但社会经验不足、思想单纯,安全防范意识不强,抵抗诱惑的能力较弱,处理安全隐患的能力也不高。由于他们使用网络的频率高,网络依赖性强,盲目相信他人,易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使自身容易陷入电信诈骗、网络诈骗、校园裸贷等危险境地。

(三)大学生普遍经济拮据,赚钱欲望强烈

大学生在追求独立意识的同时,也积极追求经济独立。有些学生通过校内外兼职等方式,在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能部分满足自身对经济独立的需求。但也有少部分学生由于消费欲望强烈,又缺乏正确的金钱观,陷入网络中奖、校园裸贷等“圈套”,给个人、家庭、学校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四)网络安全环境不稳定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人、财、物高度集中,群体关系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形态,具有小型社会的特质,其安全也具有社会公共性[1]。一方面,校园开放给大学生生活空间的扩大提供条件,尤其是新媒体技术便捷的当今。但同时诈骗和虚假信息等不安全因素向校园渗透,使安全监管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数字化网络媒体的信息量爆炸式增长,信息内容鱼龙混杂,真伪难辨。尤其是大学生使用率较高的QQ、微信、论坛等载体,由于网络监督机制和技术滞后,以及大学生甄别能力和安全意识存在参差不齐现象等原因,造成一些虚假、影响安全的信息被迅速阅读、传播,给校园网络安全埋下隐患。

二、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

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使用群体的主力军,规模和比例日益壮大。据《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以职业结构来看,学生作为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为25.1%。20—29岁年龄段网民比例为30.4%[2]。90后大学生对网络技术的熟悉程度要远远超过其他年龄层次的人群[3]。此外,新媒体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传播速度的即时性和传播载体的多样性,使大学生接收信息的主题覆盖面更广、内容更加宽泛,信息真假难以辨别,极易引发网络安全问题。同时,网络安全教育机制还不够完善,网络安全教育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并没有明显改善和提升,教育内容和形式也没有跟上形势。因此,现行的安全教育工作不能全面、系统、有效地应对新媒体环境的要求,网络安全教育的实效面临挑战。

(一)大学生自我安全教育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强

大学生处于生理基本成熟但心理成熟滞后的阶段,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成型时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课堂上所学的法律知识难以提升为法律意识并指导自身行为。对新媒体信息辨别能力不强,防范意识有待提高,单纯的心理和浅薄的社会经验难以筑起牢固的网络安全防线。课外网络安全教育实践针对性不强,与课堂网络安全教育衔接不足,大学生难以掌握应对新形势下各种不安全因素的技能,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无法及时采取科学的处理措施。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体系缺失

由于社会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对网络安全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认识,大学生易受到互联网上的不良现象和畸形价值观诱导。从以往大学生网络安全事件来看,大学生易成为网络、电话诈骗等网络犯罪活动的被侵害者。加之大学生容易在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冒险精神驱使下进行社会活动,又缺乏必要的网络安全常识储备,使危险系数增加。同时,由于个体在学习、人际关系、感情、就业方面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也可能以某种过激方式通过网络平台爆发出来,造成突发性意外事件,所以,大学生也可能成为网络安全事件施害的当事人。另外,社会中集体性事件易通过网络进行汇集从而产生舆情强势,引发舆论热潮,部分学生由于价值观不成熟,容易参与到网络舆论中,发表不当言论。

(三)学校网络安全教育内容和形式难以适应新环境

纵观当前网络安全教育,无论是教学形式还是教学内容,都是从关注个体的角度出发,被动地实现或维护整体的安全。这种教育方式是传统网络安全教育模式的延伸。传统网络安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并没有充分利用新技术将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落到实处,这一现状在客观上决定了传统网络安全教育观念的功利性,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当下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易发,社会焦点、热点问题被网络迅速传播后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和扩散,对于此类事件的教育形式,学校多以班会、座谈会等开展,重“教育”轻“实践”。另外,校园内网络安全演习、情景模拟培训流于形式,学生参与程度不高,网络安全教育实效性不强。同时,专家学者型的“舆论领袖”没有充分把握网络领导权和话语权,不能及时提供智力和理论支持[4]。

三、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实现路径

(一)完善安全教育机制,加大对网络安全教育的组织领导

新的形势要求高校校园要构建“安全教育+技能演练+文化营造”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模式,增强新媒体在安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安全教育架构,使安全教育立体化。加强与学校保卫处、公安、消防、交通、医疗等部门的合作,通过新媒体平台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共建“学校—社会—家庭”安全教育网络,逐步建立部门联动、运转协调、反应快捷、程序规范、优质高效的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机制。积极推进高校网络安全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建设,提升校园内突发性网络安全事件信息的通报和处置调度能力,运用校园新闻媒体,整合校园广播、校报、微博、微信等信息平台,充分挖掘和发挥网络对在校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的功能。同时,建立和完善校园规章制度,主动排查并消除网络安全隐患。加强依法治校制度建设,推进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建立网络舆情监控和分析体系,坚持正确舆论引导与消除有害信息相结合,及时发现、封堵、删除有害信息并切断信息源头。

(二)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专兼职队伍建设,完善

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网络安全教育载体主要分为工作载体、制度载体和实践载体。从目前工作载体现状来看,多数高校并未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也没有规范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及相关的网络教育实践,网络安全教育主要是通过班会说教和讲座交流等手段向学生灌输网络安全教育知识和技能,没有达到“进课堂、进教材、进学分”的层面,更谈不上专兼职的教师队伍建设。网络安全教育专兼职队伍缺失,造成网络安全教育主要靠辅导员进行“叮嘱”,学生实践体验少,参与积极性不高。专门的教育队伍建设是构建网络安全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工作,有了专门的教育工作者才能全方位、不间断地对学生进行舆论引导和协调监管,教育效果才能进一步提高。

(三)丰富安全教育形式,提高网络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效的网络安全教育专题网站、专业网页的建立,具有舆论导向作用,搭建校园网络立体平台,做好思想宣传、法律普及、意识防范和舆论引导。使用新媒介进行网络安全等方面教育,让学生全面了解当前国家网络安全形势、社会主流思想。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坚持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网络安全教育活动,加强学校党团组织的宣传、组织作用,增强与学生网络互动交流,使教育“入脑入心”,切实提高学生防范意识,提升教育效果。教育工作者要积极适应网络安全教育的环境,与时俱进,提高媒介素养,熟悉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技巧,与学生建立真诚的互动交流,切实提升安全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网络安全教育有目标,有效果。

(四)营造文明有序的校园网络安全环境,提升学生网络安全素质

校园安全教育内容要点篇8

一、建立健全领导机制,为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一)为推进我市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顺利进行,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市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20*年学校及周边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按照活动方案要求,成立了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做到了局长、校(园)长是第一责任人,使综治工作有了组织保障。

二、依托教育年活动,加大了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力度

市教育局以教育年活动为依托于,以“九大工程”中的“和谐校园建设工程”为载体,把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到了“和谐校园建设工程”之中,有步骤,分层次地推进了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一是把学校安全工作作为20*年市政府教育工作目标责任状重要内容,市教育局与县(市)区教育局、市直各院校和事业单位层层签订了工作责任状;二是强化了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力度,市政府投入40余万元,为市直各院校和区各小学配备了65名校园保安,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治安防范能力;三是做好了高校稳定工作,结合20*年北京奥运会实际,加强了对高校师生的政治思想教育,积极开展迎奥运、促和谐活动,防止了境外敌对势力对校园的渗透。

四、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提高了师生法律意识

为落实教育系统“五五”法制宣传规划,根据《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关于开展“法律六进”活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市教育系统实际,市教育局在全市教育系统范围内开展了“法律进校园”活动,特别制定了《教育系统“法律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做到了学校法制教育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和法制副校长(辅导员)的“五落实”。通过广泛开展《宪法》、《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法制教育宣传活动,把法制教育工作列入教师培训计划和业务考试的重要内容,极大的提高了广大师生的法律意识,从根源上杜绝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更好地配合了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五、开展系列安全检查活动,及时整改安全隐患

年初以来,市教育局5次组织各县(市)区教育局开展学校安全自查整改工作,重点加强了春节、两会、“五·一”、“十一”和20*北京奥运会等敏感时期的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做好了校园安全信息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在此基础上,市政府组织教育、公安、交通、卫生、消防、工商等部门(单位)2次对全市学校安全和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进行联合检查。“十一”前,为维护各县(市)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安全稳定形式,铁岭市教育局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力度,印发了《全市学校安全大检查工作方案》和《安全大检查评分标准》,紧紧围绕安全教育、预案演练、校舍安全、防汛、防火、交通安全、卫生安全等7项重点任务,开展了全市学校安全大检查活动。局领导带队,分5个安全检查小组,利用9月26日、27日两天时间,抽查了各县(市)区32所学校。在副市长、局长亲自带队检查了市直16所学校(园)。各个安全检查小组严格按照评估标准,逐条对应检查,现场评分,现场反馈扣分项目和总分数,对学校自身能够解决的安全隐患,当场提出了整改意见。下发隐患整改通知单19份,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整改各类安全隐148个。

六、各部门密切配合,整治工作机制基本形成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关于开展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集中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精神,建立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市政府出台了《加强学校(幼儿园)安全和稳定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落实了部门责任。市教育局积极协调公安、交通、卫生、质量监督、建委等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机制基本形成。

一是公安部门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置了驻校警务室,接警、出警非常及时,起到了对不法分子的震慑和打击作用。二是交警等部门在全市各中小学幼儿园门前设立了交通警示标识,在一些交通情况复杂的学校门前设置了减速带。并且在学校放学时间部署警力帮助学校维持道路交通秩序。三是协调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市卫生局等部门对学校食堂卫生情况进行检查,为食堂工作人员办理了健康证明。

为预防春夏等季节传染病,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了乙肝和肺结核体检防治工作,切实做好了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四是在建委、环保等部门的积极工作下,校(园)周边基本没有各种违章及易倒塌的危险建筑和干扰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噪音源。五是各级文化、工商、综合执法等部门对校园周边有关经营场所加强了管理和监督,依法查处违法经营者,学校周边非法经营的报刊点、音像摊点、娱乐场所、饮食摊点得到了有效控制。

七、加强督促检查,建立长效机制

市教育局把学校周边环境整治工作,纳入了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了学校安全工作考评体系,将学校安全工作纳入了市政府对各县(市)、区政府教育督导考核之中。市政府继出台《加强学校(幼儿园)安全和稳定工作的意见》后,又制发了《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关子预案,落实了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在学校安全和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中的责任。构建起了应急管理体系,增强了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分别与市直属学校和教育局事业单位签定了《20*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校(园)长安全负责制已落实到位,每所学校都有一位副校(园)长分管安全工作,学校安全基础工作做到了常抓不懈。

上一篇:企业财税管理制度范文 下一篇:网络舆情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