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的开学演讲范文

时间:2023-09-15 01:41:47

奥巴马的开学演讲

奥巴马的开学演讲篇1

2011年1月25日晚,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了全球收视率最高之一的演说“国情咨文”演讲。据笔者统计,这一经数月打磨的演讲共得到了雷鸣般的掌声、稀稀拉拉的掌声、笑声掌声并起的场面共约80次。

同历年的“国情咨文”演说一样的是热闹的场面,惟一与去年不同之处,是在今年的“国情咨文”演说中,奥巴马演讲的主题词从“刺激计划”过渡到了“竞争力”上。不过,观察人士对此的评价是,此次演说只能算是“脱靶”之作。

竞争力的“伪命题”

2011年“国情咨文”,奥巴马选择的经济议题所占的篇幅近乎达到演讲全文的大半,在就业、节省政府开支、税收等经济议题上仍旧不惜重墨。笔者也留意到,奥巴马2009年、2010年各类演讲中的关键词“刺激计划”(stimulus)已经从他的字典中抹掉了,因为一谈及“刺激计划”就会让选民和共和党人联想到增加预算、修路盖桥而引致批评声。

不过,诺贝尔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等专家告诉笔者,奥巴马执政前两年的一大败笔就是第一轮财政刺激计划“剂量”太小,美国当前仍需要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只是在当前的政治生态下可能性不大。仅仅相隔数月,奥巴马演讲、白宫新闻稿、御用经济学家的文章都开始青睐另一个不得罪任何派别、看似不用花钱的关键词“竞争力”(competitiveness)。

为了提高美国的竞争力,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提出了“三大超越”的理念,并选择了中国、印度、韩国等经济增长强劲的新兴经济体作为对比分析对象。短期目标是要为即将提交国会的下一财年预算案营造更佳的政治气氛,中期目标是要通过多管齐下改善美国就业市场现状,长期目标是要占领世界经济增长的制高点。

一言以蔽之,这些政策转向的终极目标自然是剑指2012年总统大选连任,所谓的“竞争力”只是虚晃一枪,

“三大超越”背后的内容也是“似曾相识燕归来”。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就在专栏中指出,美国经济陷入泥沼,是因为出现金融危机,而非缺乏竞争力,也并非因为美国公司的竞争力逊于国外对手,奥巴马提出“竞争力”的主题词是一个“伪命题”。强调基础设施建设和新能源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已是老生常谈,只不过今年奥巴马演讲台后面坐阵的众议长从人佩洛西换成了共和党人约翰・博纳。奥巴马智囊团做的文字游戏,强调教育和电动汽车等行业的重要性,潜台词无外乎是要提振疲软的就业市场和加速经济复苏。

“创新超越”

奥巴马提出的第一个超越是“创新超越”(out―innovate)。奥巴马把创新提升到了国家“生命线”的高度,指出创新并不只是美国人改变生活的手段,而是谋生的方式。在奥巴马看来,要保持美国的竞争力,鼓励美国民众创新至关重要。“没有人能够预计下一个巨大产业是什么,或者新的工作岗位会来自哪里。30年前,我们不知道互联网会引发一场经济革命,我们能够做的是鼓励美国人的创新和想象力”。

奥巴马模仿肯尼迪总统,引用前苏联发射第一个人造卫星的名字“斯普特尼克”(Sputnik)来激发美国人。他把当前美国这代人面临的环境称作“斯普特尼克时刻”,因为世界竞争压力巨大,美国不进则退。奥巴马表示,美国会重视在生物医疗、信息技术,特别是清洁能源技术方面的投资,因为这些投资将会增强美国的安全感,为美国人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奥巴马还提出了两项具体的指标:到2035年,美国80%的电力将来自清洁能源;到2015年,美国将成为全球第一个街上出现100万辆电动车的国家。

观察人士表示,美国人的创新精神多年来一直都是全球的执牛耳者,何谈落后给谁?明眼人能看出奥巴马提出促进清洁电力和电动车行业发展的目标才是白宫真正关切的,因为这两个朝阳产业能成为拉动美国私营部分投资、创造就业的重要引擎。奥巴马政府自然希望这两个行业能承担起创造就业重任的“接力棒”。

源自于这种“奢想”,奥巴马2月7日第一次来到“反奥巴马大本营”美国商会演讲,想要进一步营造修复与商界关系的形象。他又一次强调“三大超越”理念,并敦促美国商界增加投资、与政府一道拉动就业。不过,美国商会执行副总裁布鲁斯・乔斯滕却给白宫泼了一盆凉水:

“和政府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企业首先关注的是能经营不赔钱,能付得起员工的工资,能付得起欠供应商的钱,企业能维持生意现状就已经是爱国的表现了”。

“教育超越”

奥巴马提出的第二个超越是“教育超越”(out―educate)。他指出在未来10年,几乎一半的美国工作岗位都需要从业人员拿到高中以上的文凭,而当前美国年轻人拿到大学学位的比例已经在全球落到了第九位。奥巴马在1月25日晚上提出了两项“尊师重教”方面的新目标:到2020年末,美国人拿到大学学位的比例要成为全球最高的国家。为此,奥巴马提出了在未来10年要培养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10万名新教师的目标;并督促家长与学校配合,共同培养孩子对于功课和科学的兴趣。

“家庭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第一摇篮。只有父母才能确保给孩子关掉电视,让他们完成功课。我们需要教导自己的孩子,值得庆贺仿效的对象不仅有美国橄榄球‘超级碗’捧杯的冠军,也有科技展览会的赢家。”奥巴马用典型“东亚文明”的语调忠告美国人。当然,这只是悦耳的话语。

奥巴马引用了韩国人把老师尊称为“国家建筑师”的说法,来鼓励在美国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这也是奥巴马近来演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频繁引用中国、印度、韩国等国的例子,因为“美国优越论”深入人心,通过将美国某些国情与别国相比得出的劣势来激发美国民众的斗志,从而增强演讲的可接受性并降低民众的抵触情绪。

不可否认,美国教育重视启发孩子的思维、注重培养动手能力、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特点,使得美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比较优势。哥伦比亚全球研究中心东亚区主任肖耿等专家向笔者指出,倘若美国能向全球进一步开放教育等优势资源,将世界更多的消费留在美国发生,对于美国经济复苏大有裨益。

可是从政策效果来考虑,奥巴马强调“教育超越”看重的是两层含义:第一,教育同医疗、制造业一样,是美国当前为数不多、稳定的就业创造点,2020年底前培养10万名科技、工程、数学领域的老师,对于新增体面的中产阶级就业岗位意义关键。第二,让奥巴马政府伤透脑筋的“无就业复苏”背后蕴藏着结构性失业暗流,美国劳工部的最

新数据显示,学历不高的美国人当前要想找到合意的工作难度明显加大。作为美国“家长”的奥巴马自然希望低学历的孩子能够“学而优则工”,不给美国就业率和白宫支持率拉后腿。

“基建超越”

奥巴马提出的第三个超越是“基建超越”(out-build)。奥巴马提出了两项具体的目标:第一,在25年之内,让80%的美国人享受到高铁的便利,使得出行时间比现在的驾车旅行减少一半,有些旅途的速度甚至比乘飞机还要快;第二,在未来5年内,要让美国的企业有条件安装新一代的高速无线网络,让这样的网络能够覆盖98%的美国民众。

“美国赢得未来的另一步是重建美国”。美国需要进行基础设施重建,包括建设高速、稳定的高速铁路和高速网络。奥巴马让美国人不要忘记,美国的基础设施曾经是世界最好的,但现在美国自己的工程师已将美国的基础设施评级定为落后的D级。

奥巴马引用了别国的例子来佐证美国基础设施的相对老化、落后。“韩国家庭的上网宽带速度比我们快;欧洲和俄罗斯在公路和铁路方面的投资比我们多;中国的火车运行速度比我们快,机场比我们新。”这其实是奥巴马近一年来老生常谈的一个观点,他经常说,中国差不多每年要把GDP的10%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上,欧洲人差不多每年要把GDPA的5%投入到基础设施上,美国人每年花在这方面的投入还不到GDP的2%。

观察人士指出,美国大部分基础设施需要更新换代,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一旦美国政府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将极大地拉动GDP增长和改善就业。

2月8日,美国副总统拜登宣布,美国政府将在未来6年内投资S30亿美元发展高速铁路网。分析人士预计,其中先期的80fz美元投资将在奥巴马提出的年度预算方案中提出,剩下的资金缺口怎么弥补,白宫则没有做明确解释。即便是奥巴马的“基建超越”得以施行,美国人一定会买高铁的账吗?不得而知。不过,6年之后或是25年之后的事自然无需奥巴马内阁去烦恼了。

症结不在于座次安排

按惯例在年初进行的“国情咨文”演讲,今年因为遇到亚利桑那州女议员吉福兹遭枪击案而增添了几分悲情意味。自去年的中期选举后出现“府院分治”格局后,奥巴马一直致力于营造能弥合两党分歧的“中间派”总统形象,大力传递“本是同根生”的讯息。

今年参众两院的议员们在聆听“国情咨文”演进时不仅胸前佩戴白色小蝴蝶结,参众两院议员打破“楚河汉界”,采取了混坐的方式,一时间成为热议的焦点。加上奥巴马演讲一向具有煽情和调动现场气氛的能力,当天耗时约1小时10分钟的演讲掌声、笑声不断。

但是,“煽情力”不代表“竞争力”。1月30日,CNN一档讨论国情咨文演讲的节目使用了“专家看淡、民众喜欢”的标题,体现出了奥巴马“国情咨文”演讲反响冷暖两重天的效果。华府知名智库卡托研究所的副总裁基恩・希利就表示,奥巴马“国情咨文”演讲的问题并不在于座次安排,两党议员象征性地拿出热乎劲交叉座位坐在一起,并不能掩盖暗流涌动和暗中角力。

尽管座位“混搭”,但两党立场的泾渭分明还是一目了然。华府的政治丛林向来信奉“胜者为王败者寇”的理念,2011年和共和党在预算、医疗改革、放松金融监管等问题上的“掐架”才刚刚开始。

毕竟,奥巴马的提出“三大超越”的目的无非是提振国内就业和拉动经济增长,为2012年大选奠定基础。不过,正如保罗・克鲁格曼所说的那样,选择这个错误的主题词会产生误导性的效果。笔者向华府多家学术机构、企业、非营利性组织的专家询问他们对今年“国情咨文”演讲的看法,大多数人认为:“说着容易,做起来难。美国政客都是许诺明天、敷衍今天的高手。”

《新闻周刊》总编伊万・托马斯最近在做客MSNBC电视台节目时表示,奥巴马把自己的立足点拔得很高,超过了国家,超过了整个世界,他就像神一样……要把各种不同派别凝聚到一起。“不论是人,还是共和党人,总统们做‘国情咨文’演讲都像是夸夸其谈地展示观点,许下未来的美好愿景,换回眼前的支持率,这种状况重复了一年又一年。”美国资深投资专家戴维・默克尔如此告诉笔者。

奥巴马的开学演讲篇2

公共演讲是指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以有声语言和相应的体态语言为手段,公开向听众传递信息、表述见解,阐明事理、抒发感情,以期待达到感召听众的目的。(李元授,邹昆山,2003)纳尔逊・曼德拉是南非著名反种族隔离革命家,也被视为南非的国父。2013年12月5日下午5时20分,曼德拉过世的消息传出后不久,奥巴马便在白宫发表讲话,第一时间向曼德拉致敬。本文试图从评价理论中的态度资源角度对该篇演讲进行研究,充分挖掘其语言特色,进而揭示演讲者该如何运用语言的手段来构建人际意义。

2.演讲中的态度资源分析

经统计,本篇演讲稿一共有593个词汇。该语篇所含态度资源多达47次,这与话语基调紧密相关。评价意义属人际功能范畴,它主要取决于话语基调,即话语参与者的社会地位和相互关系。(吴志芳,2009:110)本语篇的参与者是奥巴马及所有的电视演讲听众,交际目的是奥巴马代表美国政府及他本人向曼德拉的去世表示深切的哀悼,同时号召听众向曼德拉学习。这样的话语基调决定了语篇中必将用到很多的态度资源,以打动读者。

2.1 情感资源分析

语篇中情感资源共出现14次,占总态度资源的23.6%。情感资源是话语者表明对评价对象的态度的最明显、最主观化的表达方式。(吴志芳,2009:110)

本篇演讲在开篇就引用了曼德拉在接受审判结束时的言论,他说道:

(1)I have cherished the ideal of a democratic and free society in which all persons live together in harmony and with equal opportunities. 这其中的cherished一词就充分表明曼德拉对自由和民主的无比向往之情。

(2)It is an ideal which I hope to live for and to achieve. But if needs be, it is an ideal for which I am prepared to die. 这其中的I hope to及I am prepared to die都表达了曼德拉敢于斗争的精神。奥巴马之所以在开篇就引用曼德拉的这段陈述,就是想向听众展现一个为自由而战的英勇战士的形象。

(3)To Gra?a Machel and his family, Michelle and I extend our deepest sympathy and gratitude for sharing this extraordinary man with us. 这其中就直接用了sympathy和gratitude来向其家人表达同情和感激之情。由于本篇演讲是发表在曼德拉刚刚去世不久,因此其演讲的基调应该是沉痛的缅怀,这两个词汇就很好的奠定了演讲的基调。

2.2 判断资源分析

本篇演讲稿中判断资源多达17次,文中多次提到对于曼德拉的赞美,例如:

(4)And we have lost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courageous, and profoundly good human beings that any of us will share time with on this Earth. 奥巴马接连用了三个形容词:最有影响力、最有勇气、最无比善良来歌颂大家心目中的伟人。此外,他还提到:

(5)And the fact that he did it all with grace and good humor, and an ability to acknowledge his own imperfections, only makes the man that much more remarkable.

此处奥巴马强调了曼德拉在从一名囚徒变成一位总统的历程中能始终保持风度和幽默,以及承认自己的不足的能力,这一切的美好品质都使他更加卓尔不群。

2.3 鉴赏资源分析

鉴赏主要是针对评价对象所拥有的特性的评价,传达其在美学和非美学层面上的意义。(吴志芳,2009:111)在本篇演讲稿中奥巴马不可避免地会对曼德拉本人及其所做出的事迹进行鉴赏评价,用到的鉴赏资源有16处,例如

(6)A free South Africa at peace with itself -- that’s an example to the world, and that’s Madiba’s legacy to the nation he loved. 一个自由、和平的南非――这是世界的榜样,这是“马迪巴”为他所热爱的国家留下的遗产。句中描写了南非目前美好的境况,而这一切的美好都是和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奋斗离不开的。

(7)Never discount the difference that one person can make; to strive for a future that is worthy of his sacrifice. 在这一段里,奥巴马向听众们发出号召,他说道我们的责任是尽我们所能把他树立的榜样传承下去:永远不要低估一个人所能带来的变化;努力建设一个无愧于他的牺牲的未来。

3.结语

本文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评价理论,从态度方面分析了奥巴马悼念曼德拉的电视演讲中的评价资源,试图解读文中密集的评价评价是如何有效构建语篇的人际意义的。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本篇演讲中的态度资源最为丰富,为演讲奠定了基调。总之,从本篇演讲中作者能感受到奥巴马对词汇运用的功力,以及也学习到了该如何利用评价资源来更好地实现演讲的人际功能。

参考文献

[1]Thompson, Geoff. 功能语法入门[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Halliday, M.A.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2004.

[3]陈嵩斌. 从评价理论视角看奥巴马总统就拉登之死发表的电视讲话[J]. 海外英语, 2001(10): 323-325.

[4]李元授, 邹坤山. 演讲学[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5]吴志芳.态度资源的评价理论视角解读奥巴马致女儿的一封公开信[J]. 疯狂英语, 2009(5):110-113.

[6]吴美思评价理论解读希拉里退选演讲[J].大学英语, 2012(9): 156-158.

[7]王振华. 评价体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J]. 外国语,2001(6): 17.

[8]王振华,马玉蕾. 评价理论-魅力与困惑[J]. 外语教学, 2007(6):19-20.

作者简介

奥巴马的开学演讲篇3

[关键词] 指示语;奥巴马;演讲词;政治力量;礼貌

一、介绍

指示语作为语用研究中一个重点探讨的问题,是指话语中跟语境相联系的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它涉及到代词、称谓、时间等。那么这些词语的具体意义,必须在不一样的语境中,才能准确理解。指示语一共有5种分类,人称指示语、时间指示语、空间指示语、话语指示语、社交指示语。

人称指示语是指话语中关于人物人称的指示,最典型的就是人称代词;话语指示语是话语中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社交指示语是用来表示说话人和听话人,或和第三方交谈中的社会关系的词语。

礼貌原则是由Levinson和Brown在1978年提出的,他们认为礼貌是人类可以共存的最基本条件之一,如何正确的利用礼貌这一原则可以更好的达到交谈的目地。

政治立场是指领导人在大型活动中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是领导人才政治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我通过对奥巴马2012年演讲中的人称指示语、话语指示语、社会指示语的不同用法进行分析,看出本文是如何体现奥巴马的政治力量。

二、指示语的分析

不同的指示语有着不同的演讲效果,我们先看看人称指示语,如第一段,“our union”第二段,“our own individual dreams”的使用,拉近了观众与自己的距离,使人感觉总统不是个摆架子的人,而是与他们平等的人。类似于这样的话语整个演讲中出现了很多次,我们可以体会到美国总统是多么的平易近人,时刻为人民着想。

我们再来看看演讲的开头,“Tonight,more than 200 years after a former colony won the right to determine its own destiny,the task of perfecting our union moves forward“。这句话中前面用了“its own”,后面用了“our”,说明了奥巴马的谦虚,他把功劳都归功于广大人民,是所有的美国公民让他有了今天,让美国有了今天。这句话的开场就让美国人内心有了自豪感,让他们心中澎湃。

第二段中,奥马巴连续用了几个排比句,其中开头两个“you”的使用更加激起了观众内心的激情,最后奥巴马又用两个“we”和两个“one”体现了他与美国人民一条心,他是在与美国人民一起在为国家的命运在努力。

第十六段中,“our economy is recovering.a decade of war is ending”,以此来振奋美国人民的心,鼓励他们,让他们相信美国未来会越来越好。

第十八段中,“but that doesn’t mean your work is done”,以此来告诫美国人民我们不能气馁,而要更加的为美国更好而努力。

第十九段中,“This country has more wealth than any nation”,更加让美国人自己坚信自己国家是最好的,自己也是最好的,增强了美国人的自信心。

上面是对人称指示语的分析,下面我们看看地点指示语和时间指示语。

这场演讲地点和时间指示语都有着很多体现,如第一段,“tonight”,第二段,“in this election”,第一段,“more than 200 years”,第七段“a very long time”,前两个时间指示都是指的今晚,重在说明今晚演讲的重要性,以此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特别是“tonight”在本次演讲中的多次使用,更加说明了奥巴马重视此次演讲,他希望所有观众也能重视。后面两个重在说明时间的长,以此来证明美国能有今天是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才获得的,而不是投机取巧才有的今天。 文章的最后几段还特意讲到奥巴马曾经有次听到一个父亲讲他八岁女儿得白血病的故事,旨在告诉美国人,我们美国人是有血有肉的,我们彼此爱护,彼此团结,这样美国才能更强大。

接下来我们集中看一下这些指示语如何体现他的政治立场的,首先是第3段中,奥巴马认为美国的这条路很艰难,但是我们都坚持下来了,最好的一切一定属于美国,可以看出他的雄伟壮志。其次,他通过自我嘲讽,表明自己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而是为了广大人民,为了美国。再次,他说这次演讲之后,一切都不会变,我们的争论恰巧体现了我们的自由,他重视美美国每个人的自由。然后,他说美国向一切移民人群打开了大门,它是一个慷慨的,富有同情心,匡宽容的国家,旨在说明自己是这样一个同样慷慨,富有同情心的人。

三、总结

在政治讲话中,演讲人的指示语运用跟一般的日常会话会有很大的区别,奥巴马在2012的演讲中用他独特的方式给予了观众一场特别的演讲。奥巴马是个野心勃勃的人,它能够再次在这次演讲中获胜,也是独特的运用了他对观众的礼貌和他独特的政治立场。

参考文献:

[1]Stephen C.Levinson,Pragmatics[M]1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

[2]Yule.G.Pragmatics[M]1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3]何自然,冉永平1 语用学概论[M]1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1

[4]黄国文1 言语交际中的指示人称代词[J]1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1).

奥巴马的开学演讲篇4

本月1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将开始其亚洲处女行,期间将访华三天。作为首位上任第一年就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刚刚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奥巴马,再次受到中国舆论的广泛关注。

2008年当选之初,奥巴马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丝毫不亚于在美国。对这种情绪,德国之声电台如此形容:“(如果能够投票,)中国人也会选巴拉克・奥巴马,这位美国新总统在中国特别受人喜爱。”

近一年后,本刊记者在调查和采访中发现,随着其施政方针的明朗化,奥巴马在中国人心目的形象渐渐“走下神坛”。在中美关系发展的大框架下,中国人列奥巴马的认知开始变得更加多元化、更加务实。

淘宝网上与奥巴马有关的商品达2万多种

“他就像一个摇滚明星。”上海《新闻晨报》国际部记者程艳这样评价奥巴马,她是中国成千上万名奥巴马粉丝中的一员。2008年,她曾因采访近距离接触奥巴马,也亲身感受了美国的“奥巴马热”。

2008年1月,在新罕布什尔州塞伦镇的一所高中小会场里,奥巴马面对近300名来宾演讲。程艳说,她至今仍记得奥巴马在讲台七抿嘴羞涩一笑的表情:“他双手插在西裤口袋里,非常潇洒,远比镜头上要帅气。”

为了聆听这场演讲,程艳提前3小时到达了会场。而许多晚到的美国民众排起几千人的长龙,在寒冷的风雪里跳着脚取暖,只为了能一睹奥巴马的风采。

“他是个演讲天才,很会调动现场气氛。”程艳说。被奥巴马折服的不仅是她一人,另一位曾去美国采访总统大选的上海女记者告诉本刊记者,她因劳累过度在采访会场睡着了,可是“连梦里都是奥巴马演说中的排比句”。

大部分中国人尽管没有这些记者幸运,仅仅能从电视和网络上了解奥巴马,但他招牌式的笑容仍然俘获了不少人的心。

2008年底美国总统大选期间,由美国驻华使馆在《中国日报》网站上所做的网络民调结果显示,奥巴马获得75%的支持,其支持者远远超过竞争对手共和党人麦凯恩。有趣的是,中国政府素来与美国共和党政府关系较好。

德国之声的报道指出,奥巴马在中国年轻人中受到拥戴,是因为其成功史激励着中国人,“这个肯尼亚人的儿子由于他的出身和肤色,让许多中国人相信,也许他会对其他民族有更多的理解。”

奥巴马在中国的广受欢迎可从商业领域窥见一斑。2007年底,在参议员奥巴马竞选总统的前景尚不明朗的时候,北京法律出版社便推出了奥巴马的自传《无畏的希望》中译本。结果,这本书第一次印刷3.5万册立即售罄,随即加印5次,共计10万多册。如今,奥巴马演讲的DVD及其著作,在中国街头随处可见。

而在有中国eBay之称的淘宝网上,迄今与奥巴马有关的商品已达2万多种,数量还在与日俱增。比如,一名叫管艳辉的店主就将奥巴马招牌式的笑容头像印在T恤衫上,每件标价35元到42元人民币不等。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与文学系客座教授马克・伊遮斯(Mark c.Fades)在上海豫园看到过类似的T恤,他告诉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这是过去18年里,我第一次看到一个美国总统的形象被印在中国人的T恤衫上。”

“奥氏”外交被广泛报道和称赞

与其个人魅力相伴而行的“奥氏”外交风格,是中国人热议的另一个焦点。

奥巴马上任百日之时,中国的诸多媒体就用“谦逊”和“倾听”来形容奥巴马的外交风格。中国社科院美国问题专家张国庆曾为本刊撰文指出,奥巴马在外交上亮点较多,对美国的国际形象有较大的改观。

今年4月的G20峰会上,奥巴马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他是来倾听的,不是来教训的,并在会上坦承美国是这次世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在今年美洲国家峰会上,奥巴马几次主动和“美国的死敌”查韦斯握手寒暄。这些放下身段的谦卑姿态,被中国媒体广泛报道和称赞,被认为与前届政府大不相同。

奥巴马表现出的“谦逊”形象,让他在中国也拥有了极高的人气。但接受本刊采访的中国学者普遍认为,这只是表面上的柔化,并不代表美国总体外交方针的转向。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牛海彬说,这种谦卑姿态背后是有政策内涵的。“与布什政府相比,奥巴马政府在国家利益、地缘政治以及一些重大问题上的立场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只不过美国处理这些问题的方式发生了转变,将越来越注重通过联合国框架和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灿荣对此持同样观点。他在文章中说,“奥巴马要回到传统的多边主义”,跟过去美国粗糙、随意的外交政策相比,奥巴马很注意各方面的平衡。但他同时指出,柔和的态度之下,奥巴马的基调仍然是“硬”的,还是要展示美国的整体领导地位。

一年后,46%的网友声言“不喜欢奥巴马”

无论个人魅力如何,对中国人的“奥巴马观”起到决定性影响的,仍然是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特别是敏感问题上的政策。

与美国大选期间对奥巴马一边倒的喜爱有所不同,近期环球网的一项调查(截至11月4日)表明,对于奥巴马访华,大约86%的网友“不期待”或“无所谓”,而46%的网友声言“不喜欢奥巴马”。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徐以骅告诉本刊记者,这个结果并不奇怪,奥巴马在中国人心中的形象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美关系的发展,因为中国民众非常“务实”。

奥巴马执政后,因为内忧外患,在对华政策上基本延续了小布什的风格。但是中美之间仍然存在摩擦,为了维护美国工会联盟的利益,奥巴马政府决定对进口的中国轮胎征收35%反倾销税,这一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在中国引起了广泛反感,使奥巴马在中国的人气有所下降。

在奥巴马当选将近一年时,无论是轮胎特保案还是声言将在访华后接见达赖,都为中美关系蒙上了阴影,也使得人们对其访华的期待值已经降低。

“小布什时期是中美关系最好的时期,奥巴马不可能超越这个标杆。”徐以骅表示,奥巴马政府迫于国内压力所做出的政治决策,会让中国人觉得其言行不一,从而产生心理落差。

曾经很崇拜奥巴马的程艳就坦言,对他已经没有那样痴迷:“以前喜欢他是因为觉得他和别的政客很不一样,但作为总统的奥巴马,可能终究会变得和他们一样。”

但徐以骅同时表示,中美之间的摩擦未必意味着奥巴马本人对中国有什么成见,作为美国总统的他面临着现实的困境。“奥巴马政府不仅要面对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而且美国国内庞大的利益集团也有掣肘。”因此,中美关系要取得进一步发展,奥巴马任重道远。

奥巴马的开学演讲篇5

奥巴马的胜利给美国政坛和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冲击。《纽约时报》以“史诗般的战役”来描述奥巴马和希拉里的初选之争;更有评论认为,奥巴马成功地打破了美国社会依然存在的“种族障碍”。对奥巴马来说,决战的号角已经吹响!

四年前,连参议员都还不是的巴拉克・奥巴马曾与笔者有过一段深入的独家对话,让笔者得以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中国缘”;四年后,当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总统候选人时,他本人及其竞选总管先后给笔者回了三封信,讲述选战的不易和初胜的荣耀。

“你是我见的第一位中国记者”

北京时间6月4日,也就是奥巴马宣布胜出的当天,笔者收到了奥巴马的回信。在信中,他除了感谢笔者的关注外,还骄傲地邀请笔者和他继续“见证历史”。

这封虽客套却及时的回信,不禁让笔者回想起那次与奥巴马的“不期而遇”――

2004年9月25日12点30分,在伊利诺伊州威尔县的一个棒球场内,身材高大的奥巴马登上了演讲台,开始他竞选参议员的演讲:“6个月前,你们还不认识我,还以为我叫亚拉巴马(编者注:亚拉巴马是美国的一个州,发音和”奥巴马“相似)。直到现在,还有人问我,你是芝加哥大学的宪法教师,笃信宗教,为何涉足政治?这是因为我们都是美国公民,都是政治进程的一分子。但我们流失工作机会,面临困境,我们对此感到不满。我关心所有老人、孩子和工人。我不仅仅在社区里关注,还希望政府关注他们,因此,我涉足政治。”他补充道:“我们需要工作,可我们的工作机会大量流失;我们的年轻人被派到伊拉克,打一场不知道怎样才叫胜利的战争;我们花2000亿美元在伊拉克,然而,在这里花几亿就会让每个人都生活得更好。”

反对战争,创造工作机会,这两点足以抓住人心,也能让奥巴马过关斩将。当笔者仔细分析奥巴马竞选总统的核心理念后,赫然发现,那简直就是四年前他竞选参议员时的翻版!

当奥巴马演讲完准备离开时,笔者冲上前截住了他,由衷地称赞他的演讲“非常深刻”。奥巴马笑着说:“那真是太好了!”当他得知笔者来自中国时脱口说道:“真有缘呀,你是我见到的第一位中国记者。”当笔者要求与其合影并对话时,奥巴马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并招呼身边随从来帮忙,随后还拿着笔者的相机看了看画面,问笔者“满不满意”。

在华人簇拥中成长

在之后的长谈中,奥巴马向笔者讲述了他鲜为人知的“中国缘”。

奥巴马说,他“从小就浸泡在亚洲文化之中,深受中国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影响”,因为他出生在华裔聚居的夏威夷。“那时候,我的左邻右舍中有许多华裔,他们的勤奋和努力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童年时,奥巴马曾随母亲搬到印尼生活了一段时间,这使得他有机会进一步接触中国文化。“6岁到10岁时,我曾跟母亲和继父在印尼首都雅加达生活,当时有不少同学是华裔。课间休息时,我们会一起打球,常常玩得满身大汗。放学后,我也常常到他们的家里玩。尽管这些华裔同学的家里都很有钱,但他们对我非常好,这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让我学到中国人的礼节。我甚至跟他们学过简单的中文对话。”

奥巴马兴致勃勃地告诉笔者:“我和中国很有缘,我还有一个有华裔血统的外甥女呢!”奥巴马向有些愕然的笔者解释说:“我妹夫吴加儒是出生在加拿大的华裔,现在有美国国籍。”据奥巴马介绍,他同母异父的妹妹玛亚与吴加儒是在夏威夷大学东西中心结缘的。“妹夫一家子跟我走得挺近的,从他们一家子那里,我知道了春节对华人的意义,知道华人待人接物的特别方式,以及古老的中国文化。”

笔者在网上搜索奥巴马口中提及的华裔妹夫的信息时,才发现这个妹夫在奥巴马争取华裔选民方面帮了他不小的忙。此前,多数华裔选民一直都对希拉里充满好感。为了帮助奥巴马获得华裔选民的了解和支持,吴加儒夫妇在网上开博客,用中文介绍奥巴马的政见。

2008年3月初,当的党内初选激战正酣之时,吴加儒在一封写给华裔选民的信中说,“还从来没有一个总统参选人像奥巴马这样了解华裔美国人和太平洋岛屿民众。我希望你们能支持一个能和多种社区民众进行对话的参选人,支持一个给国家带来真正实质性变革的参选人。该由我们的人在白宫处理一切了。”

在接受美国中文媒体采访时,吴加儒直夸奥巴马是一个“诚实、工作努力、重视伦理及善解人意的人”。奥巴马提出的包括移民、注重家庭团聚、减少工作签证持有者对雇主的依赖、调整和亚洲国家的关系等多项实质性政策,也与这位华裔妹夫有关。奥巴马及时推出这个华裔妹夫,效果非常明显,很多原来支持希拉里的华裔,转而将选票投给了他。

奥巴马与中国的“亲缘”还不止于此,据《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罗格・科恩不久前披露,奥巴马同父异母的弟弟马克眼下就住在中国,并找了一个中国未婚妻。马克的长相简直就是奥巴马的翻版,他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物理学,已在中国居住多年,目前正在筹备自己与中国未婚妻的婚礼。罗格・科恩说,等马克娶了这个中国未婚妻后,奥巴马将再添一位华人亲戚!

华人军师出谋划策

“我有许多华人好朋友,他们是我的良师益友。”虽然奥巴马没有细述他的华人好友,但在这次角逐总统候选人的提名战中,有两位核心军师是华人。

奥巴马的首席华人顾问卢沛宁,现年41岁,生于新泽西州,属于第二代美国华人。卢沛宁的父母都是上世纪60年代从台湾到美国的留学生,这一点与奥巴马的身世背景较为相似――老奥巴马也曾是一位留美学生。

事实上,卢沛宁与奥巴马的牵线人是卢沛宁的妻子凯瑟琳・汤普逊。原来,在进入哈佛之前,奥巴马曾在芝加哥的西德利・奥斯汀律师事务所做实习生,而卢沛宁的妻子正是该所的合伙人。由于这层特殊关系,卢沛宁一家与奥巴马很早就认识。但真正让奥巴马与卢沛宁结缘的,还是他们的哈佛同窗岁月――1988年―1991年,两人同时就读于哈佛大学法学院。卢沛宁至今仍在赞叹:“我仰慕他的才华已经很久了。”

2005年,奥巴马首次当选联邦参议员后,立即邀请卢沛宁担任他的顾问,卢沛宁也毫不犹豫地辞掉自己的工作,来到奥巴马身边,担任其参议员办公室立法主管。

不久前,卢沛宁接受美国《华盛顿人》杂志专访时,不失时机地称赞奥巴马:“他好比是一块空白的油画布景,可以吸引对美国政治生活有着各种各样期盼的人士,充分发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力,去绘画出各色各样的蓝图。”这一宣传口号,为奥巴马赢得了不少选民的喜爱。

去年农历春节时,奥巴马给美国华人发了一封中文版的新春贺信。这封信写得很地道,也颇感人:“春节对我来说有特别的意义,在我的人生经历中,一直有幸身为亚裔社区的一部分。我不仅在夏威夷的亚太文化氛围中长大,还曾在亚洲度过几年美好的时光,这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亚洲文化和亚洲人民,并由此产生热爱……”

奥巴马的开学演讲篇6

【关键词】衔接手段 对比 英汉 相似性 差异性

一、引言

1976年,韩礼德和哈桑出版了Cohesion in English(《英语中的衔接》)一书,阐述了衔接是贯穿语篇的语义链条,是构成语篇中话语组织的纽带,是构成语篇连贯性的重要因素[1]。该书详细论述了指称、替代、省略、连接、重复、同义关系、上下义关系和词汇搭配八种衔接手段。

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发现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种类大致相同,但是由于英汉语言在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上的不同,导致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具体使用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以《阐述“中国梦”――就职后第一次发言》和《重塑“美国梦”――奥巴马胜任演讲》两篇经典演讲为例,对比分析英汉衔接手段在实际运用中的异同。

二、英汉衔接手段对比

(一)相似性

1.指称

指称(Reference)是指语篇中的一个成分做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能够有效提示语篇中已经出现过或者尚未出现的内容[2]。在两篇演讲中,以人称指称为例,演讲者能够运用它帮助听众理解具体所指对象是谁。

例如,在奥巴马“美国梦”演讲词中,用“I”指代自己,“you”指代听众,“we”指代所有人。“we”在演讲中共出现了45次,例如:“...we gather because we have chosen hope over fear, unity of purpose over conflict and discord...”“we”这个词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表示奥巴马与听众站在同一立场,极大地拉近了与他们之间的情感距离。

同样的,在主席“中国梦”的演讲中,“我们”一词出现20次。例如“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这一句多次使用“我们”,表达了希望各族人民为了实现“中国梦”紧密联系、团结一心的愿望。

2.重复

重复是衔接手段中最直接的方式,指具有同样语义、同一形式的词汇或句子在篇章中反复出现[3]。重复在政治演讲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能够加强演讲者的语气,唤起听众共鸣。

在奥巴马的演讲中,在表达对先烈的感激之情时,他重复三次使用了“For us,they...”结构,如:“For us, they packed up their few worldly possessions and traveled across oceans in search of a new life... For us, they toiled in sweatshops and settled the West...For us, they fought and died...”奥巴马强调了先烈为后代所付出的努力,强烈表达了希望美国所有的年轻人能沿着先烈的脚步不断奋斗、开创新的事业的情感。

在演讲中,也多次运用重复。例如:“各位代表,这次大会选举我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我对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表示衷心的感谢!”“各位代表!‘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位代表”在全文出现共8次,充分表达了希望与全国人民携手共同实现中国梦的愿望,实现“中国梦”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也不是少数人的事,而需要在党的带领下和全国人民共同努力。

3.词汇搭配

词汇搭配即词汇同现,同现的词汇在语义上往往是有联系的,从而达到语篇的连贯[4]。在两篇演讲中,演讲者都恰当地使用了词汇搭配。这有助于听者掌握语篇中心,形成思维上的连贯性,使得整个演讲深入人心。

奥巴马在阐述国家所面对的危机时,多次运用了词汇搭配。如:“...our collective failure to make hard choices and prepare the nation for a new age. Homes have been lost; jobs shed; businesses shuttered...”“住房不再”“就业减少”“商业破产”,这些词汇的搭配,紧紧围绕着“失败”这一中心,体现了经济衰退之严重。走出危机,实现“美国梦”,需要美国人民坚定信念,共同奋斗。

在的演讲中,词汇搭配出现的次数也较多。例如,“……以丰富的政治智慧、高超的领导才能、勤勉的工作精神,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丰富的政治智慧”“高超的领导才能”“勤勉的工作精神”,都体现了一个优秀领导人必须具备的品质。只有在一代又一代这样优秀领导人的带领下,中国人民才有可能走向实现“中国梦”的道路。

(二)差异性

1.省略

英语是一种高度形式化、逻辑化的语言,句子中主谓结构完备,形式齐全,表意精确;而汉语是以语义为中心,并不是特别注重形式,不管句子是否完整,只要表达清楚,与意义无关的形式成分皆可省去[5]。

在奥巴马的演讲中,句子结构较为完整。而在的演讲中,省略运用比较频繁。例如,“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以上几句话都省略了主语“中华民族或全国各族人民”,在意义表达清楚的情况下,避免了行文累赘。

2.连接

英语语篇多使用连接词语,并需要借助不同的连接词以明示其内涵逻辑。连接词语出现频率非常高,是一种形式连接。在奥巴马的演讲中,使用连接词较为频繁。例如:“We honor them not only because they are guardians of our liberty, but because they embody the spirit of service...”在这句话中,奥巴马阐述了后人崇敬先烈,不仅因为他们捍卫了自由,更是因为他们代表着献身精神。“not only”“but”的使用,表达了一种递进关系,使得整个句子语义流畅。

汉语中虽然也有些连接词,但常常表现出少用或不用连接词的趋势。语义间的逻辑关系并不呈现为具体的连接成分,而是内含的,主要依赖语义的贯通来行文,表现为零形式连接或意合连接。在的演讲中,除了“和”这个表示并列关系的连接词之外,其他表转折、假设、因果、递进等关系的连接词均很少使用。

三、结语

基于以上两篇演讲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英汉衔接手段运用的相似性,如均频繁运用指称、重复、词汇搭配等衔接手段。同时,英汉衔接手段的运用也存在差异性。在奥马巴的演讲中,语言上注重形合,逻辑思维严谨,连接词运用频繁;而在的演讲中,注重主客体统一,在语言上重意合,其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隐藏在语气和感情之中,多次运用了省略。通过衔接手段的研究,我们也可以更好地挖掘演讲者意图。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 &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英语的衔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2]韩冬菊,陈颖.奥巴马获胜演讲词中的衔接与连贯性分析[J].青年文W家,2013(2):188-189.

[3]马立杰.奥巴马连任就职演讲的衔接手段分析[J].科技信息,2013(14):160.

[4]路丹丹,张志敏.“中国梦”讲稿的衔接手段分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

奥巴马的开学演讲篇7

有人说他是新时代的肯尼迪,有人说他的演讲可以媲美马丁・路德・金,有人说他演绎了现实版的美国梦。

实际上,他只是一个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黑白混血儿,辗转几个国家度过颠沛流离的童年;他的母亲离过两次婚,他的父亲只留给他一个月的清晰记忆;他在青春期叛逆不羁,甚至吸毒、酗酒。

然而,2008年11月4日,他以绝对优势击败竞争对手,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非洲裔总统。

他就是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

亲爱的,

梦想需要很多内容来填充

很小的时候,奥巴马的母亲安・苏托洛就常对儿子开玩笑,称赞他说:“亲爱的,没准以后你能当总统呢!”安没有想到,在她去世13年后,这句话竟然成为现实。事实上,也正因为有了她,今天的美国才有了第一位黑人总统。

2008年4月,《时代》周刊对安作了封面报道。杂志写道:“在多数选举中,一个初选参选人的已故母亲,是不会成为杂志主角的。但安・苏托洛并不是一个寻常的母亲。”

她的不寻常,在于她是一个梦想家,并把梦想传递给奥巴马。在静静的夜晚,她会叫醒小奥巴马,和他一起看美丽的星空和皎洁的月光。他们并肩坐着,闭上眼睛,在黎明时分聆听树叶的沙沙声。那样的时刻,飘荡在空气中的气息便是―希望和梦想。

上世纪60年代,白皮肤的美国女孩安冒天下之大不韪嫁给了一位黑人。人们还没从震惊中醒过来,她便和丈夫离婚了,成为单亲妈妈。随之而来的,便是奥巴马颠沛流离的童年生活,从夏威夷到印尼,再从印尼返回夏威夷。这位在大家看来颇有冒险风格的女性,却在并不顺畅的生活中教会了奥巴马梦想是什么。

刚到印尼时,奥巴马常常被伙伴们取笑,“黑鬼”、“胖子”成了他的代名词。奥巴马很难过,他不知道如何应对。这时,安会温柔地对儿子说:“你知道吗?我的第一个名字是斯坦利。噢,它是一个男孩的名字。因为我祖父想要一个男孩,可我却因此遭到了大家的嘲笑,他们叫我‘假小子’,一直到高中毕业。可是亲爱的,乐观的人根本不会在意这些。”

乐观,这是奥巴马学会的第一个梦想内涵。从此,他能够坦然接受这些称号,并和当地的孩子成了好朋友。几十年后,当他站在竞选的舞台上,奥巴马最为感染人的,就是灿烂的笑容。

正当奥巴马渐渐爱上印尼的生活时,安的第二次婚姻再起动荡。安意识到,印尼的生活不会继续太久,他们将回到美国。为了让奥巴马能够适应将来的美国生活,安对奥巴马的态度开始改变。每天早上4点,她便要奥巴马起床,学英语、背课文。有时,奥巴马会抱怨,安便说:“小鬼,这件事对我来说也不轻松。”这是奥巴马学到的第二个梦想内涵,那就是辛苦付出和接受良好的教育。

当时,种族歧视在美国很普遍,为了让儿子能够应对即将到来的困境,安要在一切发生前告诉奥巴马:人生而平等。这是身为黑人,最需重视的梦想。为此,安一有空便给奥巴马朗读关于美国民权运动的书籍,播放黑人歌星玛哈莉娅・杰克森的歌曲,并让他背诵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名篇《我有一个梦想》。安从不与奥巴马谈种族主义,她总是使用正面的字眼:“我们正在努力做什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奥巴马说:“她不意识形态化,我认为我从她那里遗传了这一点。”

正是在这种意识之下,奥巴马打败了在党内树大根深的希拉里。不需要借助意识形态,就能作出极具说服力的论述,这就是奥巴马打动千百万与自己没有共同之处的听众、说服很多从来远离政治的人为自己慷慨解囊的秘诀。

父亲永远是儿子最骄傲的梦

奥巴马10 岁时,为了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安把他送回夏威夷。和奥巴马分离是安一生中最困难的决定,但她觉得:“不要被恐惧或狭隘的定义所束缚,不要在自己周围筑起围墙。我们应当尽力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亲情和美好的事物。”一年后,安也回来了,她考上了夏威夷大学的硕士。

奥巴马所上的学校只有3个黑人小孩。因为自己的肤色与大多数同学不一样,奥巴马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为了帮自己寻找自信,奥巴马经常吹嘘说,自己的父亲是非洲的王子。

而当生父有一天终于从非洲回到美国,应邀来学校演讲的时候,奥巴马的谎言被当众戳穿:他的父亲不是王子,而是个形象糟糕的博士。奥巴马坐在同学中间,把头埋得很深,觉得非常没有面子。同学们并没有因为奥巴马撒谎而嘲笑他,大家不仅对奥巴马父亲的演讲报以热烈的掌声,还称赞他的父亲“很酷”。但是,这些鼓励仍然不足以消除奥巴马的自卑。

所幸,安总是愿意导演美好的梦。她知道,奥巴马对于父亲的渴望如此强烈。她从来不曾对奥巴马灌输过对父亲的怨恨,反而对他说:“你知道吗,你的聪明才智都遗传自你父亲呢!”

老奥巴马陪伴了10岁的儿子一个月,这是奥巴马在生命中对于父亲的所有印象。尽管他一再挽留,老奥巴马还是离开了―他也是个梦想家,他的梦想是建设一个新的肯尼亚。

奥巴马小小的心受伤了,他愤怒地指责父亲。依然是安,温柔而坚定地告诉奥巴马,什么是男人的梦想。她说:“你老爸是个了不起的人,他是个全才,不光有个好头脑,还能说会唱,当年我就是被他的口才迷住的呢。对了,我记得有一年他在国际音乐节上大放异彩,唱了一首谁也没听过的非洲歌,每个人都被他迷倒了。”

奥巴马终于笑了。类似的话语贯穿了奥巴马的童年,安一再告诉奥巴马,父亲是多么传奇,多么勇敢。安的作为是基于宽容,更是基于一个孩子需要的父亲形象。她知道,父亲永远是儿子的一个梦,这个梦将会陪伴儿子一生,成为他人生的指路灯。而她能做的,就是为这个梦涂上色彩,而不是将它毁灭。

1995年,奥巴马写了一本书:《我父亲的梦想》,在书中,他追溯了父辈的足迹和梦想。2004年,他朝着父辈的理想迈进,在演讲中动情地说:“在今天这个夜晚,我知道先辈们正在星空中骄傲地俯瞰着我。”

母亲的梦从来不曾远去

奥巴马也曾叛逆过。由于对复杂家庭的不理解,对于母亲严格教育的不满,他在恣意放纵中度过了高中时代。他经常逃学,游荡在夏威夷海滩和夜晚的街头,尝试用大麻和酒精麻醉自己的失落。此时,安正在印尼为论文进行艰苦的田野调查。对于奥巴马的行为,她很焦急,一封封信接踵而来。在信中,她介绍自己的情况,为奥巴马的未来作打算,鼓励他申请上大学。此外,她还专程飞回夏威夷参加奥巴马的高中毕业典礼。

奥巴马说,那段时间,他总是试图证明母亲是错误的。“可惜,她身上有一种战斗力,她可以证明我是错的”。成年后的奥巴马终于认识到是母亲让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所以他才可以在众人面前充满自信、展现自己的魅力。“如果不是因为她的教育,我就没有今天”。这是奥巴马从安身上学到的另一个梦的内涵:反思、改进。正因为这段沉沦的岁月,奥巴马特别能理解草根阶层的需求,也让他更懂得怎样和草根阶层对话。同时,他产生了强烈的成就欲望,促使他从教授到州议员、国会议员,最终以成为美国总统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

上大学后,奥巴马和母亲长期分离。尽管隔着茫茫的大洋,母子俩却不约而同地从事着慈善活动:奥巴马在芝加哥的一个穷人社区做起了社区工作者,安则在福特基金会印尼办事处找了一份工作。在那段日子,奥巴马更深刻地理解了爱和无私地给予。事实上,很小的时候,当他还在印尼时,安就常常用她的方式告诉奥巴马这些道理:她对乞丐很温和;她对小动物充满爱心;常常为别人的艰难处境流泪。

1995年11月,安离开了人世。奥巴马说,他最大的错误是没有在母亲去世时陪在她身旁。事后他赶回夏威夷,和家人一起将母亲的骨灰撒进了太平洋。

虽然安离开了,但她的精神被奥巴马继承下来。有人说,当奥巴马微笑时,他脸上带有几分安的神情―那是一种很能感染别人的独特方式。

回忆起母亲,奥巴马从不吝啬自己的赞誉:“我认为,她是我所知道的最仁慈、拥有最高尚灵魂的人,我身上最好的东西都要归功于她。”是的,她是一个如此卓越的梦想家,她不曾把儿子当成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业,但她的孩子竟如此完美地继承了她的梦,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E-mail:

奥巴马的开学演讲篇8

睿智男孩勇敢走出国门

照片上和奥巴马亲热拥抱的男孩名叫刘寅飞,1986年出生在大连一个普通家庭,自小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刘寅飞的母亲刘文英是一名有着丰富经验的教育工作者,她在刘寅飞成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刘文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最与众不同的做法是特别重视孩子的自主意识的培养,她说:“刘寅飞这一代孩子,赶上了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们长大后面临的竞争压力会很大,但同时面对的选择也会很多,因此遇到事情,有没有自信和勇气,懂不懂得选择最佳方法,对他们十分重要!”

基于这种认识,刘文英自刘寅飞上学后,便在关心他学习成绩的同时,从一点一滴人手,有意识地培养他的自主意识和处事能力。刘寅飞上初中一年级时,一天放学回来对刘文英说:“妈妈,今天我换同桌了,这个同桌太胖,学习还不太好,你能不能跟我班主任老师说说,给我换个同桌!”这件事对于刘文英来说可谓“小菜一碟”,刘寅飞的班主任跟她是很好的朋友,只要打声招呼,完全能够办到。但刘文英认为,这件事做不得,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不顺心的事,如果一遇见事便想逃避或者绕道走,那将永远一事无成。她知道儿子了解自己和他班主任的关系,于是略一沉思问刘寅飞:“你让我找班主任老师调换同桌,总得有个理由啊!我觉得胖与学习不好都不是理由。这样,你观察一周,找出同桌的5个缺点和5个优点,咱们再选择解决办法!”第二天晚上,刘文英主动问刘寅飞:“今天找到同桌的优缺点了吗?”“优点一个没找到,缺点倒是找到3个。”随后刘寅飞一一点出同桌的缺点。刘文英听完不动声色地说:“好,妈妈知道了,明天继续!”第二天,刘寅飞依然找到同桌几个缺点,而没发现他的优点。

第三天情况发生了变化,刘寅飞跟刘文英说:“妈妈,今天我还真发现了同桌一个优点,他做数学作业比我快。”第四天刘寅飞告诉刘文英:“妈妈,我还发现同桌是个热心肠,同学有事只要找到他,他都愿意帮助!”

一周很快到了,刘文英把刘寅飞叫到身边,和他探讨起换同桌的事儿,她有意识地开门见山地说:“我准备明天去找你班主任谈给你换同桌的事,你把在他身上找到的5个缺点说给妈妈听听,我好有个理由?”刘寅飞眨了眨眼睛,有些不好意思地对刘文英说:“妈妈,我觉得同桌这个人挺好的,现在不想换了!”接着刘寅飞说出同桌好多优点。听了刘寅飞的话,刘文英不失时机地告诉他:“了解一个人是要靠共同相处才能得出正确结论,你如果没有这一周的接触和观察,仅按自己一时的好恶选择解决方法,在班里岂不少了个朋友,多了个对立面?”刘寅飞若有所悟地连连点头称是,后来他与同桌成了很好的朋友。事后刘文英说:“利用关系找人给孩子换同桌,孩子得到的只能是一时的‘舒服’,而会失去很多很多!”通过这件事,刘文英既教给了刘寅飞遇事正确处理的方法,又培养了他看问题的能力与自主做决定的意识。

2007年,刘寅飞从大连一所省级重点高中毕业,刘文英鼓励他到国外见见世面,刘寅飞也很愿意,于是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美国爱荷华州州立大学。漂洋过海一个人在异国他乡开始留学生活后,刘文英长期教育、培养的成果很快显现出来,刘寅飞遇到事情时很多想法、做法非常出色。步入美国大学后,刘寅飞看到一起人学的很多中国留学生。每天一放学便凑在一起,相互交流根本不说英语:马上觉得不妥。他认为:一个年轻人到国外留学,除了要学好科学知识外,还要了解、掌握发达国家的先进思想,进步理念,思维方式等,只有这样,日后才能成为中西文化贯通的人才,不论留在国外还是回国发展,都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才干。而如果每天只和中国留学生交往、呆在一起,长此以往,从某种意义上说,出国就失去了意义。同时,中国留学生刚出国,大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要是聚在一起总说中国话,势必影响英语水平的提高,尤其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方言发音差异很大,许多人讲英语都带有明显的方言味儿,这样大家在一起即便说英语,味道也不纯正,久而久之,英语发音肯定不地道。于是刘寅飞一面和中国留学生保持正常交往,一面拿出更多时间和精力主动结识美国学生,与他们一起交流、一起参加各类活动。刘寅飞的做法非常奏效,他来美国没多长时间,不但英语水平提高很快,对当地风土人情的了解,也比许多早来一两年的中国留学生多得多,连老师都叹服,称赞他进步快,是个有心人……

勇敢的心积极参加美国总统竞选活动

入学两个多月后的一天傍晚,刘寅飞和往常一样忙完一天的学习后,浏览起学校网站来。看着看着,突然一条公告吸引住了他的眼球,公告显示:美国将在爱荷华州举行首次候选人演讲,学校为外国留学生提供6个参会名额,有意参加者请速报名。

看了这则公告,刘寅飞眼前一亮:美国总统大选4年一次,竞争激烈,自己刚来美国就能赶上,非常幸运,应该赶紧报名,见识一下这难得的场面,一来可以更多地了解美国社会制度,二来可以领略一下美国顶尖政治人物的风采。一些中国留学生知道刘寅飞的想法后,都觉得他异想天开,纷纷劝他,有的说:“你刚来美国两个月,连学校的情况还没完全熟悉,就想参加这样重要的活动,怎么可能呢!”有的说:“学校有上千名各国留学生,其中不乏硕士生、博士生,这样吃住行所有费用都由主办方承担的好事,哪会轮到你一个刚入学的本科生啊!趁早别去瞎折腾!”

刘寅飞是个很有个性的人,凡经过认真思考认准了的事,都会鼓足勇气去做。他认为:学校并没有限制留学生的入学时间,自己完全符合条件,还没去做的事怎么知道就不成呢?想到此,刘寅飞迅速到学校报了名。报名时,他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登记完就走,而是非常诚恳地对负责此项活动的老师说:“作为一名中国留学生,来到美国,我想更多地了解这个国家,包括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此次能赶上美国大选,我非常庆幸,希望老师能给我一次了解和亲身感受的机会!”听完刘寅飞的话,负责报名的老师赞许地说:“我负责学校大型活动多年,你是我遇到的第一个能如此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中国留学生,祝你好运!”

刘寅飞的争取没白费,几天后他等来了好消息,学校通知他获得了参会名额。这一结果令那些劝他放弃报名的中国留学生面面相觑。后来负责报名的老师告诉他:“学校之所以让你一个刚入学的新生参加这次活动,主要是非常欣赏你的自信,以及敢于竞争的勇气。”

主动出击与奥巴马热烈拥抱

去聆听演讲那天,刘寅飞在学校统一安排下来到爱荷华州政府所在地。当天的演讲现场,万民云集,人声鼎沸,大家都满怀期待地等候候选人奥巴马、希拉里・克林顿、爱德华兹的竞选演讲。很快,演讲按照预定时间准时开始,每位候选人登台后都精神百倍地拿出看家本领,慷慨陈词,竭尽全力阐述着自己的竞选立场和执政主张,那神情、那气势,说它像一场充满火药味儿的战争也不为过。竞选演讲结束后,现场听众纷纷高举起写有自己看好的候选人名字的牌子,使劲儿挥舞,同时高喊着他的名字,以示支持。这时刘寅飞举起了支持奥巴马的牌子,一边舞动,一边高喊着他的名字。一位同来的美国同学问刘寅飞:“希拉里是老牌政治家,现在呼声又最高,你为什么不支持她而支持奥巴马?”刘寅飞回答说:“我听完奥巴马的演讲,觉得他讲得太精彩了,尤其他那段‘美国的未来是白人的吗?不!是黑人的吗?不……’极富哲理,我相信他是主张变革的,上任后一定能给美国带来前途!”

演讲结束后,竞选者们精神饱满地走下讲台与各自的支持者互动,尽情表达感激之情。当奥巴马走下讲台时,刘寅飞一看他正向自己这边走来,立部兴奋起来,毫不犹豫地主动迎上前去跟他打招呼,向奥巴马介绍自己:“我是来自中国的留学生,现在在爱荷华州州立大学读书,今天很高兴能来听您的演讲!”接着刘寅飞盛赞奥巴马的演讲非常精彩:“您今天的演讲真棒,口才好,主张也很振奋人心……”听了刘寅飞的话,奥巴马很高兴,看了一眼他手中的牌子,连声对他说:“谢谢!谢谢你!”显然奥巴马被刘寅飞这个黄皮肤支持者的热情打动了,他也许没想到能受到非本国公民的支持。随后刘寅飞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伸开双臂做出了要和奥巴马拥抱的姿势,奥巴马立即大笑着回应,俩人顿时紧紧拥抱在一起。一旁和刘寅飞一同来的同学看到这感人的一幕,立即举起相机,“咔嚓”一声,记录下了这一精彩瞬间。“你胆子真大,刚来美国两个多月,又是个外国人,就敢和美国竞选总统的候选人对话、拥抱!”奥巴马一离开,一起赶来参加活动的同学就对刘寅飞如是说。刘寅飞微微一笑回答:“一个外国人能赶上美国大选是件不容易的事,能与竞选总统的候选人近距离接触更不容易,这是天赐良机,而机会是需要把握的,任何机会都不会平白无辜恩赐给某一个人的,它就像一只顽皮的蜻蜓,需要你自己动手去捕捉!”说完他还开了句玩笑:“奥巴马若是当上了美国总统,你们后悔去吧!”

后来奥巴马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当选为美国第56届总统,并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非洲裔总统。消息传来,刘寅飞身边的中国人都对他刮目相看,一位华裔教授说:“作为中国人,那一刻不是任何人都能放得开,冲得上的。许多人即便有心,也未必有勇气迈出那一步!刘寅飞是好样的,勇气可嘉!”中国留学生们则既感叹刘寅飞独到的眼光、自信和勇气,更对他与奥巴马的拥抱羡慕不已,将其称之为“绝版拥抱”。

上一篇:回乡见闻范文 下一篇:有关克服困难的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