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就职演讲范文

时间:2023-10-18 14:40:25

奥巴马就职演讲

奥巴马就职演讲篇1

 

启示一:不断追求自由平等

【演讲原文】在两个多世纪之前,我们就已经做出相关的承诺,所有的人生来平等,他们生来就富有别人无法剥夺的权利,他们有自由,也有追寻幸福的权利。今天我们将会继续这样的一个旅程,把这些词语的意义带入现实,历史告诉我们,也许事实非常的明显,但是事实不会无中生有,我们必须是脚踏实地的。我们的爱国者并不是那些有着任何特权的人所争取来的,他们给我们这样的合众国,给我们一个大家共同作决定的政府,他们相信每一代人都建立在我们祖辈所建立的国家基础之上。

 

【决策启示】温家宝总理曾讲过,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不是背离的。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未来中国的愿景就是充分实现民主自由和法治。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不仅如此,我们还提出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不可否认,我们追求自由平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正在酝酿的包括户籍制度的改革,废除劳教制度的改革等,都是朝向这一目标的努力。

 

启示二:重视政府责任

【演讲原文】现代的民主国家需要我们建立强大的基础设施,建立强大的学校,培训我的工人,自由的市场,必须保证公平的竞争才能够得以繁荣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我们的国家必须保护弱者,保护我们的国民免受灾难。我们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凝聚我们的力量,我们也不会屈服于任何挑战,政府不可能单独完成这样的任务,我们要依赖我们的企业、依赖我们勤奋的人民,这是我们性格的根源。我、我们、我们的人民仍然相信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有着基本的尊严,我们必须做出艰难的决定进行债务和医疗体系的改革,减少我们的债务,我们相信美国要照看建立我们国家这一代人,同时也为子孙后代着想。

 

【决策启示】政府应该是一个有限的政府,应当是一个边界清晰的政府。中国的政府更应该强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只要政府把社会责任承担起来了,政府真正守法、信法、护法,我们的企业就会有更好的市场环境,人心就会稳定、团结。对此,我们的地方政府也“应该负起责任”和“重塑人民和政府之间的信任”,真正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幼有所爱、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的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启示三:加快改革步伐

【演讲原文】 我们知道我们目前的方案对于现在的需求是不足够的,我们必须有新的技术,使我们的政府重新修改我们的税法,加强学校教育的能力,使我们的人民有能力学更多的知识,达到更高的水平,我们的手段必须发生改变,而我们的目标永远不变,我们需要努力,需要每一个美国人的努力,这是我们这一刻的需求,这也是我们这个摇篮真正的意义所在。

 

【决策启示】当前,我国改革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并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作出部署,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吹响了新号角。在十八大报告中,“改革”一次出现86次,凸显改革的紧迫性。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改革开放不但困难多、风险高、成本大,而且时间紧迫。这就更需要我们的努力,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启示四:建设法治政府

【演讲原文】 我们勇敢的士兵参与到前线的战斗,他们的勇气是无可比拟的,我们的公民心中仍然记得那些牺牲的士兵,他们知道自由的代价是什么,我们所做出的这些牺牲将会使我们永远非常警惕那些企图伤害我们的人们,但是我们寻求的不是战争而是和平,我们要把这些教训带入到现在这个时代,我们会捍卫我们的人民和我们的原则,要通过法治的手段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要和平的实现我的目标,并不是说我们非常天真地应对所面对的挑战。

 

【决策启示】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长治久安,最根本要靠法治。党的十八大报告吹响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军号,2013年年初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提出了法治中国的愿景。只有将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才能建设美丽的中国,才能实现法治中国梦。

 

启示五:全力应对气候变化

【演讲原文】我们美国人民仍然相信我们的责任不仅仅限于我们自己,而且要扩展到全世界,我们将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我们知道如果不这样的话,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会因此而受到惩罚。有的人仍在否认气候变化,但是他们也看到了火灾以及风灾,还有旱灾的威力,持续的能源来源,找到这样来源的决定也许非常的艰难,但是我们必须起到领导的作用,我们不能够落后于其他的国家,新的能源将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我们必须保住我们承诺,这将会加强我们经济的活力,可以使我们应对更多的挑战,获得新的能源来源,这也是我们保护我们的地球的方法。

 

【决策启示】 持续不断的雾霾天气让“美丽中国”的实现形势更加严峻。中国是最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之一,全球气候变化已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诸多不利影响,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们必须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新理论 新观点 

李铁:新型城镇化三大核心问题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认为,新型城镇化核心问题就是城镇化健康发展,从数量型的扩张转到质量型的发展;第二是科学合理的布局和规划,使大中小城市更合理吸纳人口,而不至于使得某一类城镇人口暴涨。此外,新型城镇化还包括逐步稳固城镇化进程以及可持续城镇化发展道路。

 

李稻葵:统计局忽视富人群体

基尼系数才低

针对国家统计局公布基尼系数与民间机构数据相差悬殊,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表示,统计局的基尼系数比实际的低,因为入户调查的样本偏于中低收入家庭,高收入太少。影响全国收入基尼系数的最大因素是城乡差距。这几年,由于民工工资上升,城乡收入差距显著下降,全国基尼系数下降则顺理成章。要减少收入差距,应该在城乡之间、在城市和农村的最低端下工夫,而不仅仅是税制设计上的问题。

 

苏海南:城镇化70%可缓解春运压力

奥巴马就职演讲篇2

关键词: 奥巴马 就职演说 人称代词 人际意义

一、引言

2009年1月20日,贝拉克・奥巴马在美国国会大厦正式宣誓就任美国第56届(第44任)总统,并发表了就职演说。奥巴马的就职演说热情洋溢,慷慨激昂,振奋人心,受到国内外媒体的高度赞誉。在职演说中,奥巴马驾轻就熟地运用了各种人称代词来传达不同的人际意义,使得演说引人入胜,更具说服力,从而赢得观众的支持。

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对奥巴马的就职演说进行了研究。刘斌(2009)、丁怡(2009)等对该演说进行了文体分析;郑殿臣(2009)、向大军(2009)等从语用角度分析了该演说;刘昕(2009)探讨了该演说中的排比句;姚洁(2009)用主位推进理论分析了该演说。

笔者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分析了奥巴马就职演说中人称代词所承载的人际意义,旨在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公共演讲水平及对英语公共演说的欣赏能力。

二、第一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包括第一人称单数I和第一人称复数we。在语用学中,we的指示用法分为两种:“包括性的we”(inclusive-we),即包括听众,和“排除性的we”(exclusive-we),即排除听众(Biber,et al.,2000:329)。

1.第一人称单数I

第一人称单数I突出了演讲者个人,揭示了他强烈的主观态度。I(包括它的宾格和所有格)在奥巴马的就职演说中只出现5次,仅占该演说中所有人称代词的2.1%。这表明奥巴马很少使用I作为句子的主语,除非他想强调他个人的观点或者他乐意为他所做出的陈述承担全部责任。

(1)I stand here today humbled by the task before us,grateful for the trust you have bestowed,mindful of the sacrifices borne by our ancestors.I thank President Bush for his service to our nation,as well as the generosity and cooperation he has shown throughout this transition.

(2)Today I say to you that the challenges we face are real.

例(1)中I的指称是发表演说的人,即奥巴马本人。奥巴马故意选用I作为陈述的主语,目的在于展示他个人的优秀品质给大众。比如他深切关心美国大众所面临的挑战,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他对布什为美国作出的贡献深表感激,体现了他的谦逊大度。其次,通过使用I,奥巴马强调了他作为美国总统敢于对他所做出的陈述承担全部责任。另外,奥巴马通过使用I,让他自己成为句子的焦点,从而实现了自己和听众的直接交流,因此能吸引听众的注意。

2.第一人称代词复数we

在奥巴马的就职演说中we(包括它的宾格和所有格)出现的次数最多,占该演说中所有人称代词的65.7%,这说明奥巴马偏爱使用we。作为总统,奥巴马必须与他的政府及全国人民合作,如果他在就职演说中只突出他自己,那么将会显出他的专横和自我主义,以致形成了一个贬损的总统形象。因此,奥巴马娴熟地运用了各种we来指称各种实体,从而取得各种互动效果。

(3)That we are in the midst of crisis is now well understood...Our health care is too costly;our schools fail too many;and each day brings further evidence that the ways we use energy strengthen our adversaries and threaten our planet.

(4)Starting today,we must pick ourselves up,dust ourselves off,and begin again the work of remaking America.

例(3)和例(4)中的we是包括性的,指的是奥巴马和所有美国人民(包括听众)。 通过使用包括性的we,奥巴马强调所有美国人民都要为国家的危机负责,要振作起来,团结起来重建国家。当听众意识到句子的主语是we,也会产生同感,因而在奥巴马和听众之间产生共鸣。而且,通过使用包括性的we,奥巴马不仅让自己与听众同舟共济,传达了他对美国人民的关爱,而且使听众感到他们和总统所面对的挑战和任务是一致的,在这些方面是平等的,使得奥巴马和听众之间的距离被缩短了。另外,如例(4),当要表达急不可待和义不容辞的事情时,奥巴马使用we来增强演讲的强制力,从而成功地强加他的主观意愿给听众。

(5)On this day,we gather because we have chosen hope over fear,unity of purpose over conflict and discord.

例(5)中的 we 是包括性的,指的是奥巴马和听众。通过使用包括性的we,奥巴马要传达的是他是代表听众发表演说的,也会让听众觉得总统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他们所选择的和总统为之奋斗的不谋而合,因而对奥巴马的亲密感便油然而生。另外,使用包括性的we让听众意识到演讲是为他们而发表的,因此,他们会更加聚精会神地聆听演讲。

(6)...we will act ―― not only to create new jobs,but to lay a new foundation for growth.we will build the roads and bridges,the electric grids and digital lines that feed our commerce and bind us together.we will restore science to its rightful place,and wield technology’s wonders to raise health care’s quality and lower its cost.we will harness the sun and the winds and the soil to fuel our cars and run our factories.And we will transform our schools 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meet the demands of a new age.All this we can do.All this we will do.

例(6)中的 we 是排外性的,指的是奥巴马和美国政府(不包括听众)。通过使用we,奥巴马让自己成为美国政府的代表,向美国人民承诺他们能为国家做的事,也暗示了领导一个国家不仅是总统的工作,也是其他在政府任职的能人的任务,他们各尽其材,因而奥巴马分散了重建国家的责任。 其次,通过使用we,揭示了奥巴马扩大和强调的并不是他自己的权力,而是在政府里为国家服务的他的合作者的权力,这展示了奥巴马民主、合作的总统形象。而且通过使用we来代表美国政府发表演说,奥巴马突出了他的美国总统的社会地位。因此,奥巴马使用排外性的we让演讲更具说服力。

(7)we remain a young nation.

(8)we remain the most prosperous,powerful nation on Earth.

(9)we are a nation of Christians and Muslims,Jews and Hindus―― and non-believers.

例(7)、(8)和(9)中的we的指称是美国。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使用第三人称单数代词it来指称一个国家。然而,奥巴马在就职演说中故意偏离常规,使用第一人称复数we来指称整个国家,因而创造了一个集体的形象。“在语义学和符号学术语中,we和they 处于二元对立,we指称正面,而they指称负面,他们是一对反义词” (Wales,1996:61)。通过使用we,奥巴马把国家的年轻、繁荣、强大这些正面的特性归功于美国人民的努力,使美国人民具有归属感和成就感。另外,奥巴马使用we来强调美国的这些区别性特征正是美国人民一致的观点,从而促进了奥巴马与听众的团结。

三、第二人称代词you的人际意义

奥巴马在其就职演说中贴切地使用you这种语言选择来指称不同的实体。尽管第二人称代词出现的频率比第一和第三人称少,第二人称代词you也广泛分布在奥巴马的就职演说中。you的传统用法是直接指称听众。然而,you也能用来指称其他的实体,从而实现不同的人际意义。史密斯认为you 是人称代词中最具互动性的形式,因为它明确地承认读者的存在(张延君,2006:138)。

(10)I stand here today humbled by the task before us,grateful for the trust you have bestowed,mindful of the sacrifices borne by our ancestors.

(11)Thank you.God bless you.

例(10)和(11)中的you直接称呼听众。当you用来直接指称听众,它不仅实现了指示功能,还传达了某种人际意义。首先,you的使用体现了演讲者意识到听众的存在。其次,使用you能让每个听众感觉到这个演讲是为自己而设的,因而能产生一种演讲者和观众面对面的交流的效果,也能使听众聚精会神地聆听演说。另外,演讲者使用you直接表达他对听众的诚挚的谢意,有助于建立他和听众之间友好的关系。

(12)Today I say to you that the challenges we face are real.

例(12)中的you出现在惯用表达“I say to you”中,指的是全体美国民众。第二人称代词you在 “let me tell you”、“if you ask me” 和 “I say to you” 这些惯用表达中仍保留了一定的指称力。当这些you形成一定的布局,当它们出现得较为经常时,读者(听众)会认为是在直接称呼他,作者(演讲者)和读者(听众)间的人际关系也因此得到加强”(李战子,2000:57)。通过使用“I say to you”这种惯用表达,奥巴马巧妙地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向演说关键的陈述:“我们面对的挑战是真实的。”

(13)We will not apologize for our way of life,nor will we waver in its defense,and for those who seek to advance their aims by inducing terror and slaughtering innocents,we say to you now that our spirit is stronger and cannot be broken;you cannot outlast us,and we will defeat you.

例(13)中的you不是指听众,而是指一群特定的人。you在这里指的是。正常情况下,奥巴马应该使用第三人称复数they来指称,然而他故意偏离常规,用第二人称复数you来指称,体现了奥巴马公开地谴责,也把他的反恐政策公之于众,目的在于创造一种直接警告的效果。遭受的是负面的命令和评论,使用you能使评论更具进攻性,使命令更严厉,从而增强了演说的说服效果。另外,尽管you 不是指称听众,但是听众仍然能分享演讲者和的私人谈话。通过使用you,奥巴马让听众偷听到他和的谈话,不仅能激起听众对的仇恨,而且能获取听众对反恐主义战争的支持。鉴于的罪恶行径对每一个爱好和平的人士都是极大的威胁,听众必定会支持奥巴马总统与恐怖主义作斗争。

(14)To the people of poor nations,we pledge to work alongside you to make your farms flourish and let clean waters flow;to nourish starved bodies and feed hungry minds.

例(14)中的you指的是贫穷国家的人民,与相对富裕的美国人民形成鲜明对比。通过使用第二人称代词you而非第三人称代词they,奥巴马总统表达了他对贫困人民的关爱和鼓励,让他们觉得有信心接受异国总统的支援,这不仅增加了美国总统和贫困国家人民的亲密程度,也展示了美国的权力。另外,通过使用you ,奥巴马成功地激起听众的怜悯之心,从而引起听众的共鸣,也使得演说引人入胜。

第二人称代词 you使听众感觉到演讲者正在和you所指代的人进行谈话。不管you指代的是谁,听众都必须作出反应,他们或是聚精会神地听以便查明you的指称,或是对you所指的人选择一种鲜明的立场。因此,使用第二人称you不仅能获得听众的注意,还能增强演讲者和听众之间的互动。

四、第三人称代词it 和they的人际意义

在奥巴马的就职演说中it(包括宾格和所有格)出现了 25 次,they(包括宾格和所有格)共出现了31 次,然而he(包括宾格和所有个)只出现了2次,she(包括宾格和所有格)在演说中没有出现过。这个结果表明it和they(包括他们的宾格和所有格)在这篇演说中有很高的出现频率。

1.第三人称单数it

第三人称单数it可以用来指没有生命的物体,也可以用来构建强调句。使用it来指称没有生命的物体可以避免重复,然而使用it来构建强调句型可以实现某种人际意义。使用太多的it会给观众留下冷淡的印象,然而恰到好处地使用it能使演讲更加正式、客观和可靠。

(15)And yet,at this moment ―― a moment that will define a generation ―― it is precisely this spirit that must inhabit us all.

例(15)中的句子出现在it的强调句中。奥巴马故意使用it,一方面是想让焦点远离自己,一方面是想强调精神的重要性。通过使用it使句子更加正式、客观和更具说服力。

2.第三人称复数they

在演说中,演讲者使用they来称呼除了观众的其他不在场的人。奥巴马在他的演讲中也广泛地使用they来实现人际意义。

(16)Now,there are some who question the scale of our ambitions ―― who suggest that our system cannot tolerate too many big plans.Their memories are short.For they have forgotten what this country has already done;what free men and women can achieve when imagination is joined to common purpose,and necessity to courage.

例(16)中的they指的是质疑美国人的雄心过于远大的人们。Wales指出,they可以用来指具有消极品质的人(1996:61)。 奥巴马使用they来批评那些不在场的对美国人具有消极信念的人,目的的是把他们与在场的观众区别开来,避免在场的观众产生误会,产生消极情绪。

(17)Recall that earlier generations faced down fascism and communism not just with missiles and tanks,but with sturdy alliances and enduring convictions.They understood that our power alone cannot protect us,nor does it entitle us to do as we please.Instead,they knew that our power grows through its prudent use;our security emanates from the justness of our cause,the force of our example,the tempering qualities of humility and restraint.

例(17)中的they指的是那些傲然面对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先辈。通过使they前景化,奥巴马刷新了听众对那些不朽历史人物的记忆。另外,奥巴马通过使用they来评论那些不在场的人,让观众感觉到奥巴马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从而使得他的演说更加客观和可信。

五、结语

通过分析发现,奥巴马在其就职演说中使用最多的是第一人称代词,接着是第三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最少。I可以用来展示演讲者的个性;包括式的we主要是用来展示演讲者与听众的团结,缩短他们之间的距离;排外式的we则是用来分散责任和强调演讲者的社会地位;you可以用来强调观众的存在和引起听众对演讲的注意;it使得演说更加正式和客观;they使得演说客观和可信。总之,奥巴马在其就职演说中娴熟地利用恰当的人称代词来增强他的观点和构建他和听众之间适宜的关系,使得他的演说引人入胜,更具说服力,因而能够赢得广大民众的支持。

参考文献:

[1]Biber,D.et al.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2000.

[2]Wales,K.Personal Pronouns in Present-day English.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3]丁怡.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演说的文体分析[J].文化研究,2009,(5):48-50.

[4]李战子.第二人称在自传中的人际功能[J].外国语,2000,(6):51-56.

[5]刘斌.解读奥巴马就职演说的文体特征[J].文教资料,2009,(6):48-50.

[6]刘昕.奥巴马就职演说中的排比句赏析[J].文教资料,2009,(4):59-61.

[7]向大军.奥巴马就职演说话语的认知语用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9,(4):108-110.

[8]姚洁.主位推进理论视角下的奥巴马就职演说[J].青年文学家,2009,(9):160-163.

[9]张延君.学术论文的人际意义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奥巴马就职演讲篇3

关键词:就职演说,语用策略,面子理论

前言

公共演讲,尤其是政治演讲对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很多学者已对公共演讲进行了广泛研究,如传统语法的研究、演讲内容的研究、与具体语言特征有关的三个元功能的研究,对公共演讲体裁和文本的研究,等等。然而,几乎没有人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演讲者技巧进行分析过,他们并没有解释演讲者是如何在演讲台上成功的达到交际目的的。

语用学没有独一无二的定义。本文作者引用凯姆普森对语用学的定义:语用学是一种试图发现说话者如何使用句子而达到成功交际目的的理论(Kempson,1975:84)。公共政治演讲是政治家以口头形式向聚集的听众传播信息的活动,在这一交际过程中语言以及元语言是不可缺少的。总统就职演说具有独特目的和显著特征,因此,本文作者以总统巴拉克·奥巴马的就职演说为例进行分析。“演讲通常被看做是在特定时限内清楚、有趣、恰当地达到传达信息、劝说等特定效果的一种综合策略”(Wilson, 1994:5-6)。 总统演讲的目的在于让全国观众确信自己的投票是正确的,使民众信服总统能够代表他们的广大利益,并得到最大限度的拥护和支持。

作者试图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以下问题:为了劝说听众信服毕业论文范文,奥巴马在演讲中使用了何种语用学策略,以及这些策略产生了何种语用效果?作者发现演讲者使用了多种方式使自己与公众靠近,与公众互动,并得到公众的响应。

一 拉近距离的语用策略

在就职演说中,美国总统无一例外地要与全国观众缩小距离。尽管站在高高的演讲台上,可他们都努力让公众感受,虽然身为总统,但他也是民众的一员,是国家的公仆,是兄弟姐妹,而不是拥有至高权力却无法接近的人。他们通常使用三种策略。以奥巴马为例:

1 称呼的方式

在2009年1月20日的就职演说中,奥巴马致意道:“My fellow citizens(我的同胞们)”。此前的总统也不例外,称呼民众“my fellow citizens, mycountrymen, or my fellow Americans(我的同胞们,我的市民们,我的美国同胞们)”。这种方式涵盖了所有美国公民,并赋予平等的地位。奥巴马总统通过表达自己希望成为公众一员的意愿,缩小了与公众的心理距离,使得演讲像兄弟间谈话一样轻松和谐。

2 复数人称代词

奥巴马避免使用“I, you”等单数人称代词,而是使用复数人称代词“we, us, our, ourselves”。以下是其就职演说中复数人称代词的出现频率:

 

we

us

our

ourselves

64

23

70

奥巴马就职演讲篇4

在美国总统竞选期间,作为候选人的奥巴马就曾向公众宣告,网络安全将作为优先考虑的事情。2009年5月29日(美国当地时间,下同),同样的言论又一次从奥巴马的嘴里说出。只是此时,他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从一个候选人变为手握大权的美国总统。他已经有能力并且已经开始兑现自己的诺言。

奥巴马的公开演讲可以看作是这一场长期而艰巨的网络安全战役打响的标志。那么,这场战役的前景如何?谁又会成为这场战役的受惠者?

网络安全战役号角吹响

早在奥巴马上任之初,这场网络安全战役就已经开始酝酿。

在与各大网络技术公司、国会、政府各部门以及军方交流后,作为国家安全委员会(NSC)主席的梅丽莎・哈萨维(Melissa Hathaway)编写了一份名为《网络政策评估》的报告,并在报告完成后,将其呈递到了奥巴马的面前。

这份报告对如何维护网络安全提供了一系列的建议。其中,第一条就建议在白宫内确立网络安全相关事宜的领导机制。

此时,在外人看来一切还很平静。但很快,这一平静被奥巴马激昂的演讲所打破。

奥巴马在29日的演讲中说:“网络安全是美国面临的最严重的经济和国家安全挑战。上百万美国人受到侵害,他们的隐私受到威胁,他们的身份信息被偷了,他们的钱被盗了。”奥巴马遗憾地述说着,“根据调查,在过去两年,网络安全问题花费了美国人民80多亿美元。然而,却没有一个部门来统一负责制定网络安全政策,没有一个委员会去监控这一威胁的范围和等级。”基于此,奥巴马在这次讲演中向公众表示,自己将亲自任命一位高级官员为白宫计算机网络安全总管,负责制定美国网络安全战略。奥巴马将这位主管亲切地称作“网络安全沙皇”。

奥巴马的这个决定将自己的演讲推向了高潮,也让听众或多或少体会到了这场网络安全战役的激烈程度与艰巨性。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在奥巴马发表完演讲不久,美国国防部就表示,计划创建一个新的网络战司令部。过去半年,国防部在修复因网络攻击而造成的损失方面已支出1亿多美元,国防部正采取措施加强网络战能力。对于国防部的这一计划,美国政府官员预计奥巴马未来数周内将签署一份有关成立一个网络战司令部的秘密命令。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5月29日当天,一条更令人意外的消息从白宫传出:一位知名的黑客――杰夫・莫斯(Jeff Moss),被奥巴马任命为美国国土安全部顾问委员会(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s Advisory Council)的委员之一,担负着向国土安全部部长提供建议和意见的职责。

短短时间内,接二连三的行动发生。为维护网络安全,奥巴马高调出击,这也足见他要打赢这场战役的坚定决心。

荆棘的前行之路

“网络安全沙皇”这一职位的确立变数不大,但该职位权利如何限定,依然是个未知数,这也引起了众人的猜疑和热议。

其实,这一职位的权利范围限定会引起广泛的争议源于政府内部复杂的机制和权利纷争。

据《纽约时报》报道,在奥巴马宣布将设立“网络安全沙皇”一职之前,有三个阵营影响着奥巴马做出这个决定。一位知情人士向《纽约时报》介绍了这三个阵营:第一个阵营是传统的国家安全政策分析师,他们并不重视网络安全;第二个阵营是那些负责情报和军事的部门和委员会,他们希望巩固自己的力量,影响网络政策;最后一个阵营是一些有势力的组织,他们认为过于严格的网络安全管理会破坏与硅谷有联系的创新性互联网企业。

除此以外,五角大楼、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土安全部以及其他一些委员会都拥有着一部分网络控制权。他们各自为政,如何协调、管理这些权利也成为一大难题。

于是,质疑奥巴马设立“网络安全沙皇”这一举措的舆论力量开始抬头。他们认为即使成立了“网络安全沙皇”,恐怕他也不会拥有太大的权利。一些专家也持有相同的观点:美国为保障网络安全拨款数十亿美元,引起相关部门间一场利益争夺战,而负责统筹协调的“网络安全沙皇”地位仍不够高,无法彻底结束这种局面。

这种怀疑并非无依无据,奥巴马的一句话无形中描述了这一职位所处的困难境地:“这一职位的工作难度很接近联邦财政预算的制定者。”

面对阵营间的对抗、权利的斗争、舆论的怀疑,奥巴马并没有透露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但是,白宫发言人罗伯特・吉布斯(Robert Gibbs)以简单的答案回应了外界的怀疑:“总统先生是不会雇用某些人,又将他们丢弃在那个地方的。”

罗伯特・吉布斯给舆论吃了一颗定心丸,他的话暗示着奥巴马政府的坚决态度――对“网络安全沙皇”授以足够的权利。但这一举措涉及多方利益,恐怕“网络安全沙皇”真实权利的分配与落实还有一段路要走,而这仅仅是个开始。这场网络安全战争将面临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双重斗争,其艰巨性可想而知。

谁是受惠者?

这场网络安全战役的受惠者是谁?相信很多人的第一个答案就是所有使用互联网的个人或组织。的确,奥巴马就是出于保障军事、企业、私人的利益而发动这场网络安全战役的。然而,这只是一部分受益者。在这场战役中,许多企业将赚个钵满盆盈。

美国最大的国防承包商洛克希德・马丁和波音公司已经成立了网络安全部门,准备竞争五角大楼在网络安全方面可能的巨额订单。这些承包商评估,到2013年,美国政府在网络安全上的采购金额将达到107亿美元。

另外,《纽约时报》报道称,部分美国军工企业已经开始收购小型企业,同时资助学术研究,以应对将来临的网络安全战争。

如今,网络安全需求主要集中于国家安全领域,军工企业受惠最大。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对网络安全的需求范围将不断扩大。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表示,这种需求将扩展到能源、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其他的国家重要基础领域。这种需求将带给相关企业一个不小的机遇。

奥巴马就职演讲篇5

【关键词】衔接手段 对比 英汉 相似性 差异性

一、引言

1976年,韩礼德和哈桑出版了Cohesion in English(《英语中的衔接》)一书,阐述了衔接是贯穿语篇的语义链条,是构成语篇中话语组织的纽带,是构成语篇连贯性的重要因素[1]。该书详细论述了指称、替代、省略、连接、重复、同义关系、上下义关系和词汇搭配八种衔接手段。

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发现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种类大致相同,但是由于英汉语言在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上的不同,导致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具体使用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以《阐述“中国梦”――就职后第一次发言》和《重塑“美国梦”――奥巴马胜任演讲》两篇经典演讲为例,对比分析英汉衔接手段在实际运用中的异同。

二、英汉衔接手段对比

(一)相似性

1.指称

指称(Reference)是指语篇中的一个成分做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能够有效提示语篇中已经出现过或者尚未出现的内容[2]。在两篇演讲中,以人称指称为例,演讲者能够运用它帮助听众理解具体所指对象是谁。

例如,在奥巴马“美国梦”演讲词中,用“I”指代自己,“you”指代听众,“we”指代所有人。“we”在演讲中共出现了45次,例如:“...we gather because we have chosen hope over fear, unity of purpose over conflict and discord...”“we”这个词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表示奥巴马与听众站在同一立场,极大地拉近了与他们之间的情感距离。

同样的,在主席“中国梦”的演讲中,“我们”一词出现20次。例如“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这一句多次使用“我们”,表达了希望各族人民为了实现“中国梦”紧密联系、团结一心的愿望。

2.重复

重复是衔接手段中最直接的方式,指具有同样语义、同一形式的词汇或句子在篇章中反复出现[3]。重复在政治演讲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能够加强演讲者的语气,唤起听众共鸣。

在奥巴马的演讲中,在表达对先烈的感激之情时,他重复三次使用了“For us,they...”结构,如:“For us, they packed up their few worldly possessions and traveled across oceans in search of a new life... For us, they toiled in sweatshops and settled the West...For us, they fought and died...”奥巴马强调了先烈为后代所付出的努力,强烈表达了希望美国所有的年轻人能沿着先烈的脚步不断奋斗、开创新的事业的情感。

在演讲中,也多次运用重复。例如:“各位代表,这次大会选举我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我对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表示衷心的感谢!”“各位代表!‘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位代表”在全文出现共8次,充分表达了希望与全国人民携手共同实现中国梦的愿望,实现“中国梦”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也不是少数人的事,而需要在党的带领下和全国人民共同努力。

3.词汇搭配

词汇搭配即词汇同现,同现的词汇在语义上往往是有联系的,从而达到语篇的连贯[4]。在两篇演讲中,演讲者都恰当地使用了词汇搭配。这有助于听者掌握语篇中心,形成思维上的连贯性,使得整个演讲深入人心。

奥巴马在阐述国家所面对的危机时,多次运用了词汇搭配。如:“...our collective failure to make hard choices and prepare the nation for a new age. Homes have been lost; jobs shed; businesses shuttered...”“住房不再”“就业减少”“商业破产”,这些词汇的搭配,紧紧围绕着“失败”这一中心,体现了经济衰退之严重。走出危机,实现“美国梦”,需要美国人民坚定信念,共同奋斗。

在的演讲中,词汇搭配出现的次数也较多。例如,“……以丰富的政治智慧、高超的领导才能、勤勉的工作精神,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丰富的政治智慧”“高超的领导才能”“勤勉的工作精神”,都体现了一个优秀领导人必须具备的品质。只有在一代又一代这样优秀领导人的带领下,中国人民才有可能走向实现“中国梦”的道路。

(二)差异性

1.省略

英语是一种高度形式化、逻辑化的语言,句子中主谓结构完备,形式齐全,表意精确;而汉语是以语义为中心,并不是特别注重形式,不管句子是否完整,只要表达清楚,与意义无关的形式成分皆可省去[5]。

在奥巴马的演讲中,句子结构较为完整。而在的演讲中,省略运用比较频繁。例如,“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以上几句话都省略了主语“中华民族或全国各族人民”,在意义表达清楚的情况下,避免了行文累赘。

2.连接

英语语篇多使用连接词语,并需要借助不同的连接词以明示其内涵逻辑。连接词语出现频率非常高,是一种形式连接。在奥巴马的演讲中,使用连接词较为频繁。例如:“We honor them not only because they are guardians of our liberty, but because they embody the spirit of service...”在这句话中,奥巴马阐述了后人崇敬先烈,不仅因为他们捍卫了自由,更是因为他们代表着献身精神。“not only”“but”的使用,表达了一种递进关系,使得整个句子语义流畅。

汉语中虽然也有些连接词,但常常表现出少用或不用连接词的趋势。语义间的逻辑关系并不呈现为具体的连接成分,而是内含的,主要依赖语义的贯通来行文,表现为零形式连接或意合连接。在的演讲中,除了“和”这个表示并列关系的连接词之外,其他表转折、假设、因果、递进等关系的连接词均很少使用。

三、结语

基于以上两篇演讲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英汉衔接手段运用的相似性,如均频繁运用指称、重复、词汇搭配等衔接手段。同时,英汉衔接手段的运用也存在差异性。在奥马巴的演讲中,语言上注重形合,逻辑思维严谨,连接词运用频繁;而在的演讲中,注重主客体统一,在语言上重意合,其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隐藏在语气和感情之中,多次运用了省略。通过衔接手段的研究,我们也可以更好地挖掘演讲者意图。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 &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英语的衔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2]韩冬菊,陈颖.奥巴马获胜演讲词中的衔接与连贯性分析[J].青年文W家,2013(2):188-189.

[3]马立杰.奥巴马连任就职演讲的衔接手段分析[J].科技信息,2013(14):160.

[4]路丹丹,张志敏.“中国梦”讲稿的衔接手段分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

奥巴马就职演讲篇6

摘 要 本文以美国电视媒体直播奥巴马胜选演讲为例,分析美国总统大选候选人如何将电视媒介特性与传播技巧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政治传播的目的。美国总统大选候选人将个人风格与电视特性对接,在演讲中运用隐喻制造煽情效果,在模糊化双重言说与画面视觉冲击作用下塑造想象中的共同体,并将观众需要和电视符码化结合以获得最大限度的支持。而电视直播过程是在美国总统候选人与电视媒体的合谋之下完成的,因为电视媒体会对符合自己认知结构美国总统候选人的传播具有偏向性,它塑造了一个梦幻般完美的、理想型的美国总统候选人的形象。

关键词宣传 隐喻 双重言说 修辞

一、美国总统大选与电视媒介

美国历来重视媒介的政治传播功能,其中无论是美国总统大选候选人还是已就职的美国总统,都善于利用媒介来进行政治宣传、引导公众舆论。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时期就善用广播媒体,他在就职后第八天就接受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共同广播公司的录音采访,由于采访地点设在总统府楼下外宾接待室的壁炉前,因此就被称为炉边谈话。罗斯福频繁出现在广播媒体畅谈国事,联系百姓,他将自己的声音传播至整个美国,让美国人民感受到他的权威仍然存在,在此期间他还搜罗了大量新闻记者为己所用。罗斯福之后历代美国总统越来越重视媒体的作用,在美国总统大选时候选人就把媒介当作自己需要征服的首要对象。

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之时,正值美国金融海啸爆发,次贷危机使整个美国的经济陷入恐慌与低潮。这和当年罗斯福利用广播媒体开展炉边谈话,巩固自己及政府形象和地位的时代背景非常相似,只不过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电视逐步取代广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亲密接触的媒介。如何在这种低靡、日渐衰退的经济形势下,将美国人民沮丧而消沉的情绪转而到关心美国政治选举、支持候选人本人,并重新燃起对美国政府以及将来生活和工作的信心,成为美国总统候选人需要攻克的关键问题。而电视作为最广泛、最深入人心的媒体,承载着这种功能。奥巴马在经历几个月的选举之后,终于走向了胜选演讲的讲台。2008年11月4日,奥巴马在自己的家乡芝加哥发表了胜选感言,美国CBS电视台直播奥巴马胜选演讲的全过程,当奥巴马站在讲台上向全美国、全世界挥手并致胜选宣言时,就算当时没有在现场的选民,透过电视也完全相信他就是美国新时代的“救世主”,是能帮助人们从经济低靡的沼泽地中拯救重生的 “超级英雄”,这都得益于奥巴马的胜选演讲的传播技巧和电视传播特性的完美结合。在电视时代,奥巴马美国总统大选的胜选演讲通过电视媒体传达给更多选民,而掌握了符合媒介特性的传播技巧,将帮助美国总统候选人积聚人气,提升支持率。

二、电视时代美国总统大选演讲的传播技巧

1.个人风格+电视媒体:一场成功的政治表演秀

美国总统大选演讲,从狭义讲可以称为政治宣传的一种,因为其目的是通过政治说服,其政治观点能获得选民的支持,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拉斯韦尔在《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一书中曾经指出:“平民的思想是经过新闻报道,而不是军事训练,才被统一起来的。宣传正是帮助和支持这一过程的方法 。”他认为宣传是通过控制社会暗示来控制公众舆论的。而电视媒介上的演讲,对于演绎宣传来说是最好不过的“伪装”了。究其原因有二:其一、从媒介角度来看,电视媒介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们每天会花大量时间通过电视媒体来接受外界信息,并且对这一传统媒体所传播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信任度。其二、从演讲来看,演讲如同演员的舞台表演,当演讲者进行朗读或者演讲时,就相当于是开始了表演。演讲者为了演出的成功,会选择各种表演技巧,并寻求艺术手段来使得表演更逼真而感人。当他找到合适自己、合适观众、合适这个舞台的表演艺术模式时,他的表演最终就能获得成功,这不仅意味着,演讲者的个人魅力能获得增值,而且他所说的观点、意见和看法都能引起观众即听众的共鸣,最终达到宣传的效果。

因此,当进行演讲时,必须实现个人风格与电视特性的对接,即找到两者的契合点,才能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中曾提到,演讲者必须善于利用传播媒介的特点来实现演讲的效果,其演讲内容和表达方式必须与自己选择或者面对的媒介特性相吻合,不然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的负面效果。美国总统历来是颇受关注的知名人物,其一言一行不仅成为人们评价与议论的话题,甚至还被人们苛刻地定义为是对他支持还是反对的一种标准。比如媒体就曾经批评小布什不善于辩论,说他只是像个播音员一样将智囊团准备的稿子照本宣科的读,说话毫无魅力,抓不住受众的注意力,这在他与克里的竞选辩论中就表露无余。但是显然小布什在这方面的缺陷通过大笔媒介公关费而稍有弥补。而美国总统大选中的演讲作为一个郑重而关键的环节,更需要候选人了解媒介的具体情况,为己所用。而从奥巴马在美国总统大选胜选演讲的电视直播来看,他是深谙电视媒体特性的,他不仅善于在电视中通过自身形象、动作等表现出自己的外在个人魅力,而且掌握的一整套演讲传播技巧来充实自己的这场政治表演秀,从而将自己推上了值得信赖的美国总统的宝座。

2.演讲隐喻+电视煽情:选民挥动想象的翅膀

虽然在政治演讲说中很少有人会对未来的事进行规划或者承诺,但隐喻却能带领人们通过发挥想象来预见未来。里根在选举和总统期间的演讲通过隐喻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当时美国陷入经济衰退期,里根用“一个庞大的政府在美国人民的四周树起了高高的围墙”作为紧迫现实的隐喻,“高高的围墙”的压力使人们感同身受,这在美国公民脑海中通过想象来回忆现实,刻画了遭受压力窒息而生活着的画面。但后来里根又用“人们有能力克服政府带来的问题,超越那些把他们关起来的高墙”这一隐喻号召美国人民重燃斗志,为经济发展发挥力量。这种隐喻的技巧帮助里根引导美国人民的情绪往他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 事实上美国经济最终得以恢复,这种信念指引也发挥了作用。

在奥巴马的胜选演讲中,奥巴马使用了演讲隐喻来带动选民的情绪。隐喻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陈述过去的事,使听众记起那些事,以便把未来的事审议得更周到 。奥巴马的胜选演讲首先从美国面临的两场战争:一个面临危险的星球和百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说起,然后满怀激情地表示“21个月前那个寒冬所开始的一切不应该在今天这个秋夜结束”,带领人们进入“我们的时代,让我们的人民重新就业,为我们的后代敞开机会的大门”、“我们的故事与众不同的,我们的命运是共同的,美国领导的新纪元已近在手边”、“让‘美国梦’重新焕发光芒”、“美国的灯塔依然明亮如初”的想象。“我们的时代”、“美国梦”、“美国的灯塔”,这些隐喻使美国人民坚定了“美国正在变革”的信念,也使他们坚信“我们的联邦会日臻完善”。

隐喻通过电视媒体的传播,更能起到煽情作用。电视媒体在直播中,传播的是现场,也是现实,但是通过选择性地利用一些画面,能引起人们对于想象的共鸣。奥巴马胜选演讲中的隐喻,就是在电视媒体的这种操作中获得发挥作用的。电视媒体直播报道重视镜头切换,我们在电视屏幕中看到的,不仅是奥巴马目光坚定的面向美国公民振臂高呼的正面形象的,镜头还时常转向现场的富有代表性的选民,既有潸然泪下的黑人女性,又有深受感染的白人男性,既有年迈普通劳动者,也有年轻知识分子,无不为奥巴马的演讲所感动,而镜头所显现出的这些人物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人物。奥巴马的具有鼓动性的声音语言加上经过精心挑选的普通人的煽情性的表情,电视媒体运用声音和视觉结合的声像技术,将演讲的高潮阶段演绎得让所有观众为之动容。人们随着奥巴马的演讲,回顾了美国的历史,挥动想象的翅膀,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仿佛身上陡增“理想中永恒的力量:民主,自由,机遇与永不屈服的信念”,跟着奥巴马大声应和:“是的,我们能做到”。

3.模糊化下的双重言说+视觉冲击:塑造想象中的共同体

奥巴马在胜选演讲中也利用了模糊化的双重言说,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是,他将“我们”模糊化了。根据统计,在奥巴马的胜选演讲中共出现87次“我们”这个单词,但是事实上他所说的“我们”,包涵着不同意思,有时“我们”确实包括选民(如“但最重要的是,我永远不会忘记这场胜利的真正所有者,胜利属于你们,胜利属于你们。”),但有时“我们”指的仅是他的选举团队(如“我们的竞选活动并非诞生于华盛顿的高门华第之内”),而有时甚至看不清他指的“我们”是否代表的是美国政府(如“我们亟待开发新能源、创造新的工作机会”,因为开发新能源、创造新的工作机会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美国政府或者大的经济财团来提供,不是普通选民能单枪匹马决定的)。而当奥巴马面对选民、面对摄像机说出“我们”的时候,其目的是想最大限度地获得更广泛的选民的支持,因此就可能模糊化“我们”的内涵――特别是模糊了普通公民与美国政府之间的界限。

通过电视媒体的镜头转换,我们可以看见成分复杂的选民大众,有很多非欧洲裔人群,还包括工人或者社会地位低下的人群或者弱势人群,他们是更渴望获得其他人认同,更渴望平等,更渴望被称之为“我们”的人。奥巴马演讲中的这种模糊化下的双重言说,仿佛是给这些人以承诺,让他们相信,将来的美国是所有人的美国,不分种族、不分贵贱的美国,仿佛奥巴马一进白宫,将来的美国政府将代表着更广泛的人们的利益,而他们将改变现状,成为受益者。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电视直播看到,一名黑人女性双眼噙泪得跟着奥巴马反复念叨“yes,we can(是的,我们能做到)”,这是她对将来的一种渴望,是心愿能够实现的激动之泪。

4.观众需求+媒体符码化:最大限度地争取支持

奥巴马需要结合受众特点,最大限度地争取更多观众的支持,根据斯图亚特•霍尔对电视受众进行区分,可以把奥巴马胜选演讲的观众分为投合性解码受众、协调性解码受众和背离性解码受众三类。投合性解码受众一般指那种一如既往支持或崇拜奥巴马的人群,协调性解码受众一般指对奥巴马的观点部分肯定,但是态度有些摇摆的人群,背离性解码受众一般指与奥巴马持相反意见,或者站在敌对阵营的人群。而奥巴马胜选演讲的目的是:保证投合性解码受众的支持,并争取协调性解码的受众,甚至试图改变背离性解码受众的态度。经常有人说很多政治演讲是空无一物,没有内容的,而恰恰相反,这体现了政治演讲中修辞的特点。政治演讲中的修辞,通过言词的表达,让人觉得“说得很有道理”,但是仔细想想,“好象没有具体说些什么”,通过中性化、抽象的词语,不提供非对即错的斩钉截铁的观点,使得演讲的观点不过于偏激,但能增强公民士气,这种语言,不同类别的受众会依据自己的编码过程去理解,那些支持者仍然会从支持的角度去理解,协调性解码的受众在士气渲染下会偏向支持一方,而背离性解码的受众不会马上批判演讲观点而产生抵触心理,乐观地说,可能因解读角度发生变化而倒戈。

奥巴马就职演讲篇7

她们是特殊的名人。在总统或者首相身边,光环闪耀,伴随荣光,成为总统政治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左右国家命运,把握历史走向……

她们名字之外的另一个称号叫“第一夫人”!

北京时间2008年11月4日,贝拉克・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他的妻子米歇尔今年44岁,历史与命运注定她要成为一道崭新而独特的风景:皮肤黝黑,非洲裔;身高1.8米,是美国“第一夫人”中个头最高的……

用篮球考验奥巴马

米歇尔在一个典型的美国工薪阶层家庭中长大,她的父亲是水管工,母亲是秘书。

米歇尔从小就成绩优异,曾进入芝加哥历史上第一所为天才少年提供特殊课程的学校学习,并且还跳过几级,在13岁就选修相当于大学水平的生物课。中学毕业后,米歇尔顺利考入普林斯顿大学攻读社会学,是大学里为数不多的黑人女生之一。随后米歇尔又考入哈佛法学院,她的同学说她聪明绝顶,做什么事都举重若轻,总是受人青睐,“各个层次的同学都非常喜欢她”。

1988年,米歇尔毕业后回到芝加哥,供职于一家著名律师事务所。但米歇尔不满足于在律师事务所终老,她选择了公共领域来展示自己的才能。1990年,在通过当时的芝加哥市长办公室副主任的面试后,她很快得到了一个在市政府工作的机会。此后,米歇尔先后在6个机构的理事会担任职务,并于2005年出任芝加哥大学医院负责外事的副院长,薪水是丈夫的两倍。

1988年,米歇尔在芝加哥西德利与奥斯汀律师事务所结识了奥巴马,奥巴马当时刚刚完成在哈佛大学法学院第一年的课程,来这家律师事务所实习,而米歇尔在此专接知识产权案件,被管理层指派帮助奥巴马。

奥巴马对米歇尔可谓一见钟情,不过米歇尔担心办公室恋情影响不好,所以迟迟未接受奥巴马。米歇尔的哥哥克雷格说,米歇尔在带奥巴马回家拜见父母时,家人最初都以为,“他不过是米歇尔生活中的另一个匆匆过客。妹妹的眼光太高了,奥巴马根本不符合她的要求。”米歇尔央求哥哥与奥巴马一起打篮球试探一下他的为人――她总听爸爸说球场是深入了解一个男人性格的理想场所。克雷格说:“通过这场篮球赛,我没有发现他性格存在缺陷。”于是,米歇尔和奥巴马开始约会,经常出双入对。

玛丽亚承认,她第一眼并没有瞧上女儿的追求者,奥巴马也不做个自我介绍,“我当然有意见”。但她话锋一转,说:“随着我对他了解的加深,我发现这个年轻人给我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尽管某种程度上米歇尔是个完美主义者,但她却是家中最懒散的一个人。事实上,米歇尔最渴望的伴侣是具有父亲乐观品质的男人,而这种世界观确实与奥巴马充满自信的性格之间是一条直线。

奥巴马的“秘密武器”

起初,米歇尔并不是政治进程的积极支持者,她说,“因为我感觉政治舞台乌烟瘴气,贝拉克则是一个很干净的男人。我过去曾想,他最终会醒悟过来。”

然而许多了解奥巴马的人都知道,奥巴马能入主白宫,米歇尔功不可没,她是奥巴马竞选成功的“秘密武器”。她经常和丈夫讨论国家大事,为他的演讲出谋划策。2004年竞选参议员成功后,奥巴马曾经公开宣布,米歇尔才是奥巴马家“最耀眼的明星”。在为丈夫竞选时,米歇尔喜欢用唠家常的方式演讲。她会谈起自己的父母,说他们是世界上最勤劳的人;会说起两个可爱的女儿,称她们是上帝赐给她最好的礼物;当然也会谈谈自己的丈夫,谈他多么优秀,称他可以改变美国。“我和所有的母亲一样,在事业和家庭的双重角色之间挣扎、疲于奔命。我最能理解这些母亲的心。”米歇尔这番肺腑之言不知为奥巴马赢得了多少美国妇女的心。

奥巴马的政治抱负从一开始就不是什么秘密,但他在政坛上的快马加鞭还是让家人感到震惊。2000年,奥巴马还只是伊利诺伊州一名默默无闻的州参议员,在第一次竞选国会参议员时落选。2004年,他以压倒性胜利进军国会山,成为美国参议员。他获得的选票总数也创下了伊利诺伊州选举史上的最高纪录。在他的家人还没适应这一新身份的时候,奥巴马又开始考虑参加2008年总统大选。米歇尔说:“这是一个很突然的决定,他刚刚赢得参议员职位,说心里话,我觉得这已经够好了,(他)已经是美国参议员了。”

但后来她还是跟上了奥巴马的节拍。

作为总统大选的一项必要内容,米歇尔也会时不时在公开场合演说,多次演说下来,米歇尔已经越来越有亲切感。米歇尔的演说富含感染力和号召力,她从不长篇大论,而是喜欢用唠家常的方式演讲。

或许从表面上看,米歇尔的演说有些杂乱,然而却能更好地感染民众。她不会谈及丈夫的竞争对手,更不会拼命揭对手的短处,也不会谈及政治,却能很自然地为丈夫拉到更多选票。

同为非洲裔,奥巴马长得还不够黑。奥巴马的妈妈是白人,爸爸是黑人,而米歇尔的“黑”更为纯粹。她出生于芝加哥南部一个普通的黑人家庭。今年44岁的米歇尔,按第一夫人的标准看,几乎显得过于年轻。但米歇尔对奥巴马竞选总统,有种志在必得的期待。她说:“我觉得,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不想一直不停地竞选下去,我们想一次成功,趁着我们年轻有活力,思想开放,无所畏惧,可以大胆地改变这个世界。等我们到了谨小慎微的年龄,我们会给其他人让路。”米歇尔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即便出镜,也是选择一些关于如何操持家务或者如何成为丈夫贤内助的生活话题。不过,总统候选人夫人的特殊身份难免会让米歇尔碰到一些尴尬的场面,或者回答一些很刁钻的问题。在一次演讲中,被问及如何看待共和党制造的攻击奥巴马的广告时,米歇尔回答:“幸运的是,我们太忙了并没有看到这样的广告”。律师出身的她,帮丈夫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尴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自始至终,米歇尔都表示自己不喜欢政治,更喜欢当一个“称职的妈妈”!

相夫教女不输劳拉

从去年美国大选紧锣密鼓地展开至今,奥巴马的家庭一直备受关注并成为美国家庭的楷模。而这不能不归功于16年来给予他最大支持的妻子。

在世界第一夫人中,作为贤妻良母的劳拉和布什从许多方面来说都是截然相反的两类人:小布什是出了名的懒汉,劳拉则是那种每次淋浴后都会把浴室清扫得干干净净的人;小布什偏重阅读管理方面的书,且看完后到处乱丢,而劳拉博览群书,自己的书柜总是摆放得井井有条;丈夫在外喜欢出风头,爱耍嘴皮子,遇事不冷静,妻子则不张扬,

遇事沉着冷静,话不多却总能切中要害。小布什曾对记者说,是劳拉让我集中精力干事情,而且提醒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劳拉说自己给小布什的生活带来了平和,而小布什则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兴奋与激情。但对政治不参与,在家一心一意照顾她的一对双胞胎千金――芭芭拉和詹纳。

于是有人以劳拉・布什作比较,认为贤妻良母的米歇尔堪比劳拉,因为她也始终将丈夫和两个女儿摆在第一位。

“对我来说,生活就是结婚生育、买房子有自己的家,贝拉克可能是一个律师行的合伙人,或者是个教师,或者在社区工作。我们看着孩子长大成人,接受教育。然后参加他们的婚礼,抚养我们的孙儿。”这是米歇尔・奥巴马曾经描绘的理想生活。

“无论在白宫还是在我们自己的家,孩子将总是我们小宇宙的中心。”米歇尔说,当然这也是2岁就失去父亲、跟随母亲颠沛流离的奥巴马的最大心愿。“我们关心她们成长的每一步,尽量给她们正常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检查她们有没有做作业,定期参加家长会,都是我们在忙活的。”

贝拉克・奥巴马和米歇尔有两个女儿――10岁的马莉娅和7岁的萨莎。米歇尔常常在竞选活动现场给这两个被她称为“小人儿”的孩子打电话,她跟丈夫、女儿的甜蜜家庭生活也一直是奥巴马在竞选中的一大“卖点”。

米歇尔的家庭琐事也能吸引民众。比如她家从来没请过保姆,如果她有事外出,她就让70岁的母亲照顾孩子。在竞选演讲中,她常常会说“多谢外婆”,在提到孩子的时候,她常常说难过得“无法呼吸”,因为大选使两个读小学的女儿备受冷落。

现在作为当选总统奥巴马的妻子,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将把律师的才能带人白宫。但是她已表示,她的优先事务将是照顾两个女儿。她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说老实话,我的头号工作将是继续当‘妈妈’,照顾10岁的马莉娅和7岁的萨莎。”她还称,她希望将重点放在让妇女保持工作和家庭平衡的方法和军人家庭的需求上。她将任奥巴马的非正式顾问。

抨击男性更看重自我

在男人的事业选择问题上,米歇尔曾经发表过尖锐的看法。2004年,她对《芝加哥论坛报》的记者说:“我注意到,在所有男人眼里,最重要的是自己,其次是家庭,上帝或许在其中占据一定位置,但自己总归是第一位的。但女人一般是将自己排在第四位,这是不健康的。”

她还说:“我来自一个传统家庭,我在成长过程中见到的是:妈妈料理家务,爸爸上班赚钱。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吃晚餐。这样的生活让我有安全感。但奥巴马来自一个截然不同的家庭,他的成长过程没有父亲的陪伴,母亲则在世界各地奔波。因此我们在很多家庭问题上有不同看法。我必须放弃自己的一部分看法,他也是,这就是婚姻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必须做出让步。”

有时候必须寻求妥协。她说,“你正在做大事,赶快走吧,我来料理这些琐事。因为就算这样说的话,我心里也会很生气。”朋友们说,米歇尔和奥巴马都为迁就对方做出了牺牲。米歇尔的前同事辛迪说:“有时这个人让步,有时那个人让步。经济问题是一大麻烦。当时两个人欠着不少学生贷款,经常为这个问题争吵。”后来,奥巴马出版了一本畅销书,大大缓解了家庭经济状况。

至少在目前这个时候,米歇尔已接受了将自己的事业放在丈夫和家庭的后面。对此,她解释说:“我知道,帮助这个国家挑选一名合格的总统比我的事业更重要,我不想太自私。此外,我相信他(奥巴马)是最合适的人选。我每周有三四天在路上跑,不可能从事一份全职工作。奥巴马从没要求我放弃工作,他希望我做‘让自己感到舒适的事’”。

奥巴马参加大选后,她为了照顾家庭并辅佐丈夫竞选,被迫减少了80%的工作。苏珊是芝加哥大学医疗中心负责法律和政府事务的副主席,她说:“她(米歇尔)原打算彻底离职,但又舍不得自己的事业。她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职业生涯,很难说放弃就放弃。”做了第一夫人,想不放弃也难了。

事业智慧堪比希拉里

有媒体认为,跟美国历史上有名的第一夫人相比,在事业成功和智慧方面,米歇尔堪比希拉里・克林顿。

希拉里・克林顿是女性从政的成功典范。米歇尔・奥巴马虽不从政,却也是事业成功的典范,是全美国职业女性看齐的榜样。

从小学习成绩优异的米歇尔先后就读于美国顶级名校普林斯顿和哈佛法学院,受的是最精英的教育。毕业后先是成为成功的律师,继而成为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

她曾经担任过芝加哥规划署署长(该署长后任芝加哥市长)助理,还创办过领导者培训计划项目。

在去年1月份成为丈夫的全职竞选顾问前,除在6个机构的理事会担任职务外,她还是芝加哥大学医院负责外事的副院长,年薪高达21.2万美元,是奥巴马的两倍,是典型的赚钱养家。所以有人说,可以不当总统,但不能没有米歇尔这样的老婆。

与媒体的视觉不同,有些选民将米歇尔的坦诚和希拉里的躲躲闪闪做比较。新罕布什尔州一名积极活动分子表示:“我相信米歇尔说的话,但我无法相信希拉里,我也不想去分辨克林顿的不忠历史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为什么希拉里不将克林顿踢出家门呢?我敢打赌,如果她那样做的话,很多人会将票投给她。”

正如有些选民所说的那样,因为有米歇尔这样一位妻子,即使奥巴马不是一位完美总统,但他肯定是一个敢说真话的总统。

引领时尚比肩杰奎琳

既有内涵,又注重着装打扮,有媒体称,米歇尔・奥巴马有前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的风度。

杰奎琳・肯尼迪引领时尚,被称为一个时代梳妆的人。

米歇尔拥有自己的私人造型师,在大选过程中,她利用各种机会显示居家女人的质朴与优雅,她在公众场合出现时的着装和她的品位自然很快成为那些时尚杂志的“八卦”。

凭借高挑、自信、端庄的形象,米歇尔正成为众多知名设计师追逐的焦点,备受美国时尚界的推崇。外界都爱拿她和杰奎琳・肯尼迪比较。《名利场》“年度全球最佳衣着人士”评选、《人物》杂志2008年度十大最佳衣着品位女性、《花花公子》“最性感政治女性”的评选中,米歇尔都榜上有名。《人物》杂志曾这样评价她:“米歇尔在选战中一路走来散发自信、令外界惊艳不已,她的雅致造型令人想起著名的前第一夫人。”这番话显然是指米歇尔的装扮神似杰奎琳・肯尼迪。

“她穿我们平时穿的衣服”,这样的时尚评价,使米歇尔立即和那些年轻的女性支持者们缩小了心灵距离。她上电视时提及自己穿的一条棉布花裙子,随即那家服装零售连锁商便迎来了蜂拥而至的女顾客,她们都是为了那条148美元的

裙子来的,该公司还表示,那款商品在许多家商店中都脱销了。

“无论什么场合,我都会穿自己买的衣服。”米歇尔的着装原则看上去似乎并不复杂:单色调,如紫色、白色、黑色、红色,衬托着最令人憧憬的古铜肤色,偏爱无袖中长裙,显示她修长的身材。

有美国媒体认为,米歇尔一定会像所有的第一夫人那样引领潮流,不过这一次,风格将更加平易近人。

奥巴马就职演讲篇8

“一看就是竞选主管安排的”

这次座谈会的主题很亲民――艾奥瓦州的学生贷款债务负担在全美排第九,话题就围绕“减轻学生负担”这个热点展开。两天前刚宣布参加总统大选的希拉里,脸上始终挂着标志性的微笑,侃侃而谈。

跟随希拉里前来的都是她的“圈内人”。其中有希拉里长期的助手、竞选团队的副主席阿拜丁,新闻秘书梅里尔,竞选团队新闻顾问马果丽斯等人。他们为这场活动在细节上做足功课:为显示亲民,希拉里一行从东部一路乘坐中巴车来到位于中西部的艾奥瓦州,没有摩托车队开道,只有几辆黑色中巴车,车上也没涂竞选口号。希拉里的助手事先早就告知参加座谈的学生,见到希拉里后,不要称她为“国务卿女士”,而是直呼“希拉里”。在美国特勤局特工保护下,进屋的人只有参加座谈者和少数旁听者。少数经允许的美国记者能参与拍摄和采访;屋外几十位随行记者,包括不少外国记者,都挤不进去。17岁的学生琼斯在旁观后说:“这一看就是竞选主管安排的。”

本次美国总统大选将在2016年11月举行,在此之前,、共和党分别要举行党内初选,选出最终对决的候选人。目前,希拉里的竞选团队在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租下一个办公室,设立竞选总部,预计将为其筹集至少25亿美元的竞选资金。

权力是最大的诱惑

希拉里渴求白宫宝座久矣。她不缺能力,不缺手段,懂得厚黑,也知道隐忍。这些都是她当总统的“素质”。

1998年,还在白宫当第一夫人之时,面对夫君克林顿与实习生莱温斯基之间闹出的丑闻,希拉里背地里虽抽了夫君的嘴巴,但最终选择了隐忍,因为她有着更为长远的政治眼光和谋虑。她也为此打了伏笔。美国历任总统卸任后都会搞个图书馆或博物馆,克林顿的图书馆建在阿肯色州小石城,里面有不少希拉里的故事。图书馆内还有一个编年档案馆。《环球人物》记者曾专门查看克林顿当年与莱温斯基闹丑闻的那段历史,却没有找到丝毫印迹。

2004年总统大选时,面对希望她出山参选的呼声,希拉里再次隐忍了一下,没有与争取连任的小布什争锋。2008年,看准共和党难再执政的情势,希拉里第一次出手,但最终功亏一篑。创造历史的机会被奥巴马夺得――他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非洲裔总统。在奥巴马出人意料地请希拉里出任国务卿后,她调整心态,表面上尽量与奥巴马和睦相处,同时韬光养晦。当时,每每有人问她是否还将竞选总统,她总是断然否认,以便让奥巴马放心。

2013年卸下国务卿之职后,希拉里一边演好外祖母的角色,一边眼睛还在盯着白宫。去年以来,她为再度参加竞选屡屡试水。记者曾在希拉里为其新书《艰难的抉择》签名售书现场看到,当她在屋内为人们签名时,一辆为2016年竞选总统造势的大轿车就停在签售现场,工作人员忙着发放为她竞选造势的海报、像章等。

去年,奥巴马成了“跛脚鸭”,已经辞职的前防长盖茨、帕内塔等高官相继出面公开批评他。希拉里也突然发声,称她在任时与奥巴马在外交政策上存在分歧。但很快,希拉里又立即为缓和与奥巴马的关系而和稀泥。翻云覆雨间,足见希拉里具有美国政客所必须的厚黑素质。

下一盘风险很大的棋

希拉里参选,不仅再次将自己摆在美国政治的风口浪尖上,她事实上也是在下一盘风险很大的棋。

克林顿家族在美国政坛经营多年,基础雄厚。希拉里与华尔街利益集团关系密切,筹款能力很强。在辞去国务卿一职后,她就马不停蹄地通过演讲牟利。出场费一般为每次20万美元以上。去年3月,希拉里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次演讲费高达30万美元。高盛公司也曾请希拉里演讲。据说,较之克林顿,人们对希拉里演讲的需求更强,因为她刚离开政府。人们希望听到她讲美国政府内部那点儿事。更为重要的是,希拉里极有可能东山再起。

不过,希拉里的强项,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转化成弱点。首先,候选人想胜出要寻求选民最大公约数。希拉里看准中产阶级牌,但中产阶级是一个具有很大模糊性的概念,又是一个极具伸缩性的票仓。较之奥巴马,希拉里在美国中产阶级特别是中下层百姓中的亲和力不够。

外界也不断炒作克林顿家族敛财的话题。去年下半年以来,希拉里走马灯般接受媒体采访,竭力“澄清”克林顿一家何以暴富。她说,当克林顿一家离开白宫时,已经“穷得要死”,他们现在的富有完全凭借“努力工作”而得,“与很多真正的富人不同,我们交纳了所得税”。但有评论揶揄道:较之“乘着私人飞机在讲台上站一个小时便到手一张20万美元的支票”,“那些在我家房顶干活的人”才算“努力工作”。

希拉里曾在奥巴马政府内任职,怎样能不成为共和党抨击的“奥巴马第三任”,也是一大挑战。迄今为止,希拉里在所有已宣布参选者中气场最为强大,但美国是一个极易喜新厌旧的国家,一夜之间便可地动山摇,充满戏剧性是美国大选周期内最令人眼花缭乱之处。希拉里如何与过去的自己拉开距离,以展示一个能够带领美国走向未来的领袖,这并非易事。

对华态度最受关注

希拉里宣布参选后,立即引来人们对其未来中国政策的关切。在美国总统大选中,所有候选人必须表现出自己是美国“全球利益”坚定的捍卫者,在对华问题上“示硬”便成为必然。

有观察家认为,要想了解希拉里“当选”后对中国的影响,需要关注她身边人对中国的看法。希拉里任国务卿时负责东亚及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坎贝尔近来多次发表演讲,称一些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对于中国的看法是错误的。他认为中国不会适应世界,而是试图改变整个世界使之适应中国。坎贝尔与希拉里关系较为密切,此种看法极有可能影响希拉里的对华政策主张。换言之,希拉里一定会从“政治正确”本能出发,对中国采取强硬姿态。

在这一点上,其实谁入主白宫都一样。所以,中国人应该已经适应了。因为大家都知道,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才是制衡中美关系的重要杠杆。“把中国自己的事做好了,太平洋彼岸的国家代表就不得不与中国有事好商量。”

从4月12日起,希拉里就要为自己的总统梦而重过每日“上满发条”的日子。不过,向白宫冲刺不仅需要“脑洞”,更是个体力活。一旦入主白宫后更是如此。希拉里在任国务卿期间,就曾出现身体不适。前不久,她在公共场合也明显现出疲态。不过,如今大戏已开场,希拉里如开弓箭,已经没有回头路。问题只是在于,美国选民手中那张选票,是否能将希拉里送入白宫。

上一篇:保险论坛范文 下一篇:网络安全教育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