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案例范文

时间:2023-11-18 12:32:28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篇1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一章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案例背景】

本节课是安排在有机物的分类和结构特点的知识点后的一节内容,学生对有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已经初步接触了有机物的种类,而对众多的有机物应该怎么命名,是学生有兴趣探究的一个话题,因此让学生通过讨论、练习,归纳出一定的命名方法。

【案例主题】

根据课标内容:主题1 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中第5点: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本节课要求学生学会初步应用有机化合物系统命名法,对简单的烃类化合物进行命名。通过学生预习,阅读教材,掌握有机物的简单命名方法,再组织学生利用练习对在有机物命名中遇到的问题产生思想的碰撞,如选错主链等,并根据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设想和思路,再加以求证,总结出系统命名法的方法,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培养学生的自学、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案例设计】

环节一:独立自学,预习自测

在进入课堂前,先请同学们利用自习时间认真阅读教材13-15页,标记重要知识,查阅资料,根据学案规范完成课前预习案内容并记熟基础知识,用红色笔做好疑难标记;再利用预习自测对自己的预习效果进行检测,此内容课前独立完成。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内探究案结合所学知识,先独立思考并回答问题,再小组讨论较难的问题,对全组的问题小组长做好记录;可以选择性完成,但一定要动笔动脑,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中提出讨论。

课前预习案(限时30分钟,所有同学全部掌握)

1.复习:请写出C5H12的三种同分异构体,并用习惯命名法命名。

2.认真阅读教材13页,什么是烃基?什么是烷基?并举例说明。

3.以■为例,说明利用系统命名法命名的基本步骤。

4.认真阅读教材14-15页,比较烯烃、炔烃的命名与烷烃命名,并说明它们的区别。

【预习自测】

1.用习惯命名法给下列物质命名:(1)C6H14 (2)C22H46

2.在系统命名法中下列碳原子主链名称是丁烷的是( )

A.(CH3)2CHCH2CH2CH3 B.(CH3CH2)2CHCH3

C.(CH3)2CHCH(CH3)2 D.(CH3)3CCH2CH3

3.下列有机物命名正确的是( )

【我的疑问】

对预习自学的内容,你有什么疑问?

课内探究案:

课题一:烷烃的命名

1.主链的选择:请找出下列有机物的主链碳原子数目。

(2)编号的确定:根据1中你所选择的主链,对碳原子进行编号。

(3)名称的写法:根据2中的编号,写出以上两种有机物的名称。

2.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各有机物:

课题二:根据有机物的名称写出相应的结构简式

1.3,4―二甲基―4―乙基庚烷

2.3,5―二甲基―3―庚烯

环节二:教师批改,分析记录

完成预习后,教师将学案收齐检查,认真批改,并指出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将错误特别多的知识内容做好记录以便在课堂上提出。这个环节重点体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感受到成功。

环节三:课堂导入,由浅入深

课堂0~10分钟:根据学案重点分析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误区,如课前预习案中第二题:对烃基和烷基概念的理解,强调乙基作为基团是一个整体;同时根据第3、4题,帮助学生梳理烷烃的命名方法和烯烃、炔烃的命名方法与烷烃的不同;利用第5题复习同分异构的书写,并了解苯及其同系物的命名方法。再次,公布自测题的答案,讲评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环节四: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课堂11~15分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序地讨论课题,引导他们在本组组长的带领下,根据批改,小组合作讨论完成课内探究案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小组不能够解决的问题,在旁边进行指导与提示,并提醒他们对在讨论中形成的问题做好记录,以便点评时提出。

设计思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强化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和对自己同伴学习进展的关心,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从而促成他们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教师在布置完任务后,穿梭于各小组之间,进行旁听(观)、指导、帮助或纠正,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师生间的有效沟通。

环节五:展示与点评

课堂16~20分钟:由展示任务小组根据讨论,派代表将本小组的结果进行展示,其余同学继续讨论课题中存在的问题,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

课堂21~30分钟:在点评环节中,点评同学应根据本小组的任务完成点评。点评同学要求面向同学,大方自然。在点评完后要问“大家听明白了吗”“还有没有什么问题”。点评完后全体同学给予参与的同学掌声鼓励。

设计思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形成了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环节六:教师点拨,归纳小结

课堂最后5~10分钟:老师根据情况加以总结和点拨。

系统命名原则:长――选最长碳链为主链;近――离支链最近一端编号;简――两取代基距离主链两端等距离时,从简单取代基开始编号;小――支链编号之和最小。

环节七:学习反思,巩固提升

【巩固练习】

A.2,4―二甲基―3―乙基己烷

B.3―异丙基―4―甲基已烷

C.2―甲基―3,4―二乙基戊烷

D.3―甲基―4―异丙基已烷

2.下列有机物的系统命名中正确的是 ( )

A.3―甲基―4―乙基戊烷 B.3,3,4―三甲基己烷

C.3,4,4―三甲基己烷 D.3,5―二甲基己烷

【案例评析】

本教学设计的特点: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不断尝试的学习态度,并运用改错的形式强化学生理解和记忆烷烃的系统命名法,并能灵活运用。在交往互动中,学生不断转换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本节课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很自然,环环相扣,整个进程很流畅。

教学反思:提出有机物命名的必要性后,还有必要给出几种烷烃(包括带支链),让学生讨论,比较容易的命名时选择最长的碳链要素的必要性,为之后的命名和判断对错扫除一个障碍,这样做效果可能会更好。另外,生活化、应用化是化学学科的特点,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与化学有关的现象和问题,本节课还可以从化学的视角关注生活与社会实际,充分展示化学学科魅力,这样做更能增进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 合作式学习 案例教学法

合作式学习是当前课改中倡导的新学习方式之一。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实施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切实转变,在数学教学中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合作学习是案例教学法的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案例教学法能够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

一、案例教学法在数学课教学中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就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的一种基本教学方法,它是将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生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而数学课教学一直是一个以案例作为基础进行教学的课程,只有通过例题等方式才能传达数学知识。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案例教学中,我们能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在教学中减轻数学课的枯燥乏味。利用案例教学法同时能更好地促进小组交流,以优代弱,更好地促进后进生的培养和多种学习方法的交流。案例教学法同时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重视学生的教学参与性,通过主动参与,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本技能。同时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挖掘学生的潜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案例教学中能通过大量的讨论、合作、交流等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可见,案例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体现了教学论的人本化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适应了学习者建构知识、接受知识的内在认识秩序。案例教学法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是引导学生不仅向书本和教师学习,而且要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合作式学习是案例教学的最大优势

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已经毋庸置疑,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充分参与是案例教学在合作式学习中的具体表现。充分参与主要指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内容。我们既要求学生在课前准备相关知识内容,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投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在实施的过程中,因为参与者会以不同视角、经历及情感考虑案例,学生和教师之间分析问题会产生不同的意见。因此,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案例必须是教师精心准备的,要考虑周全,涉及所有学生的背景及知识面,要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教师在准备案例时充分考虑案例的实效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完全融入案例,能准确了解教师的意图,在合作学习时感触更加深刻,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另外,在案例选择时也应该注重难度,如果案例有难度,学生就会一直在思考并且努力寻找更多信息来解决问题。而作为数学课中的案例教学,教师首先要考虑以下几点:

一是要考虑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尽量使教学案例与学生的知识理论水平在同一层次上。案例的展现必须求实,并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现,使学生在现有的案例下更加与实际相贴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是在教学中必须课前有学习任务的布置,学生课前做必要的准备。学生课前准备主要是为了在课堂上能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融入学习当中,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因此在案例学习中应当让学生做一定的准备,这样在合作学习中同学们才能融合大量的信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

三是在教学中必须体现合作式教学。而合作式教学主要又体现在分组讨论、思维交流、运算创新等方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组而后组织学生学习会促进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和后进生的培养,同时在学生合作学习中能让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同组中交流,促进学生能用多种方式学习,还能激发学生更多的创新思维。这样在教学中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力。

四是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必须在案例分析时发挥引导作用,投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在案例讨论时教师必须做到案例展示,教师将精心选择的案例展示给学生,以便开展合作学习。还要引导小组讨论,讨论时根据案例结合学生预习的内容,进行现场指导和解疑。同时还要在小组讨论后由每组发言人进行问题阐述,教师对其阐述的问题进行总结后由不同小组的人员进行提问,小组发言人进行解答。最后要做的就是汇总各组讨论结果,并对这个讨论过程及结果给予点评,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三、案例教学也要避免个别问题

案例教学虽然在教学中有很好的效果,但在案例教学和合作式学习中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一是教师对案例的选择。教师在案例教学中一定要认真选择适合学生特点和学习实际的案例,避免出现假、大、空的案例。二是学生的合作式学习不是放羊式学习,学生在合作中一定要带着问题参与,也要在合作中解决自己的疑惑,还要在合作中分享自己的见解和体会。三是师生也要建立合作学习体系。教师在案例教学和合作式学习中不仅要高屋建瓴,也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及时分享小组的合作成果,也要指导学生的思维走向。只有注意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 评分方法 战略管理

一、引言

战略管理作为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其宗旨在于系统地介绍企业战略管理知识体系,使学生具备扎实的战略管理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实战能力,以便其未来能为培育和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做出贡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传递不断发展的理论知识,还要更加强调操作和实践。早在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就率先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它对于学生掌握有用的知识体系并能在实践中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传统教学法,其主要区别见下表:

案例分析为未来实际的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实践方式,让他们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的公司里管理者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战略管理案例一般来说都提供了有关各种行业和公司所面临的问题、所处的环境等详尽的信息。通过分析,一是可以学习不同公司管理的经验,以及各行业和各公司的背景知识,二是可以检查应用战略管理工具和技能的能力,三是可以锻炼学生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提出有实际意义的行动方案的能力。

尽管目前高校在案例本身、教学设施、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但多数学生认同在战略管理课程中结合实施案例教学。他们认为,案例教学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很好地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案例教学比较生动活泼,在分析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本枯燥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同学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查资料,模拟决策等方式,使同学们的能力和知识面得到了拓展,增强了团队精神。并且,采用案例教学以后,学生和老师之间不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的单向交流,而是更为互动的交流,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

二、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1.选择和准备战略管理教学案例

目前在战略管理教学中通常运用多种案例辅助教学,案例形式也多种多样。现在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哈佛式的冗长而细节俱全的案例;二是德鲁克所倡导的短小精悍的案例。两类案例各有优劣,在战略管理案例教学中可以灵活采用。基于我们的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通常列举德鲁克式案例来引导学生发现概念、理解原理;而在理论学习的综合小结部分,采用哈佛式案例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索式学习。

在个案的选择上,国内企业实践的案例较为缺乏,多数案例来自国外企业。由于东西方文化以及社会与企业制度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对来自国外企业的案例中所存在的社会、经济及文化背景缺乏体验,导致对案例中的材料没有深刻认识,对案例中战略管理者的思路与决策难以透彻的理解。而另一方面,源于我国实践,反映我国经济建设实际,具有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特色的案例目前又相当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战略管理案例教学的效果。我们鼓励学生独立自主收集编写案例,这样既能丰富我们案例教学的内容,同时还锻炼了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用于教学的案例一般应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案例要符合教学目标,突出针对性、可读性和新颖性;二是案例的难易程度适中,案例所涉及问题能够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三是案例要具有综合性,能够提供大量的原始资料作为分析基础,可以为学生呈现一个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全貌,有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从复杂的背景资料和纷繁杂乱的信息中抓住主要矛盾、把握关键要素,从而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合理安排案例讨论

战略管理的教学案例一般较大,内容多,情境错综复杂,需要团队合作方能顺利解决问题。学生在讨论中进行合作性学习,不仅能使学生个体主动地适应团体环境,将自己溶入团体之中,互相协作,互相尊重,而且能激发其积极地去挖掘自己的优势,取长补短,结果是发挥出团体的“合作力”。实践证明,在一个彼此协作、相互支持的团体中学习,产生的效果远远优于单独的个人学习。为了便于案例讨论的组织,通常来说,每个小组的人数以5~7人为宜,人数太多会减少每个人发言的机会,从而不利于思想的充分交流;人数太少则可能形成不了讨论气氛,不利于集思广益。在分组时,学生应采用自愿组合的原则分组,同时,注意男女比例的协调,以便于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应由小组成员推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案例的课内或课外讨论,组织准备案例讨论的汇报提纲,并指派成员做好全班交流发言的准备。案例讨论中对不同的专题内容可以由不同的学生担任组长,以确保有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内全班交流发言。

案例讨论效果的好坏,课内讨论的组织是重点。首先,由组长在课堂内汇报、演讲小组分析报告;然后采用同学自愿或随机抽取的形式,围绕分析报告展开讨论,促使同学积极参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与随机应变的能力;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出几种有代表性的分析意见和创新观点,对案例讨论中学生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进一步提出思考要求,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案例。同时要告诫学生,案例分析很少只有一个解决方法或一套行动方案。只要认真负责地去准备案例分析,并且有充足的证据去支持自己的观点,就不必担心所作分析是否是正确的答案。

三、案例教学中的学生成绩评定

在学生成绩评定过程中,教师如果使用传统的一些评分手段往往只能根据每个小组的整体表现给出团队的成绩,无法识别出学习团队中每个学生的学习表现以及学习效果,从而无法较为准确的评定学生个体的学习成绩。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们在群体中工作时,特别是当个体的工作没有被单独识别出来时,会出现一种人们平均的努力程度降低的现象,叫做社会惰化作用(social loafing)。由于一个团队的成员将获得相同的成绩,因此很可能存在团队中只有一部分人花费时问精力完成任务,而另一部分人没有付出足够努力的现象,这就是搭便车的行为(free riding)。吴志明、武欣(2006)[2]的研究表明搭便车现象的存在,对团队学习的效果往往会带来消极的影响,进而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效果。Brooks等[5]对管理类课程教学的研究发现,采取同伴评价的方式能够减少搭便车的问题,并提高学生的团队学习效果。

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当教师试图改变“填鸭式”教学方式时,学生仍保持被动的惯性,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积极的思考;学生喜欢急于从教师那里寻求标准答案,而忽略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就导致了课堂讨论不活跃,出现“冷场”,也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课堂讨论中,教师的角色应作适当变换,成为一个组织者、协调者和聆听者;学生要从“配角”变成“主角”,是案例分析、讨论的积极参与者。教师走下讲台,坐在同学中跟同学一样听讲、提问,学生居于中心地位,具有评分的权力,这样使得课堂氛围较为融洽,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的热情。课堂讨论的评分由每一小组选派一名同学代表本小组为其他小组的课堂演讲、讨论表现评分,每一小组所获得的平均得分就是该小组在课堂演讲、讨论环节的成绩。

我们借鉴Brooks等人的研究成果,采用小组同伴评价表、学生评分和教师评分相结合的方式,尝试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能适应案例教学自身特点的学生成绩评定方法。该成绩评定方法的核心,成绩评定计算公式为:

S =(T1 + T2)× P,其中:

S ―― 每个学生在案例教学部分的成绩;

T1 ―― 小组在课堂演讲、讨论环节的得分,满分30分。由其他小组的同学参考老师课前提供的评分细则,根据该小组在课堂演讲、讨论中的表现评分:

T2 ―― 小组案例分析报告的成绩,满分70分。由教师根据案例分析书面报告的质量评分:

P ―― 学生个体在团队学习中的绩效系数,反映学生个体在团队学习中的表现。该系数通过计算分析小组同伴评价表得出,绩效系数位于0-1之间

案例分析书面报告的评分原则主要基于以下几点:(1)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2)战略关键问题是否涉及到,是否深入;(3)观点的创新性;(4)决策方案的实用性和可实施性;(5)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情况;(6)格式的规范化。

在学期初,我们设计了小组同伴评价表和课堂演讲评分细则两份表格(见表1,表2)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能够合理、客观、公平地评价学习团队中其他同学以及其他小组的学习绩效。

小组同伴评价表采用匿名方式,学生在表中不仅评价同伴在团队学习中的表现,也同时对自己的表现做出诚实的评价。表中每一单项的评分采用5分制:5 = 非常好;4 = 较好;3 = 一般;2 = 较差;1 = 非常差。学生个体在团队学习中的绩效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P = V25,其中:

P ―― 学生个体在团队学习中的绩效系数

V ―― 小组同伴评价表中学生个体所得评价总分的平均值。例如,在一个5人学习小组中,针对甲同学的评价总分共有5个,分别为23、20、22、23、21,则V值为:(23+20+22+23+21)/5=21.8。

这里,我们通过一个例子介绍表二的使用方法。以一个30人的班级为例,每5人组成一个案例学习小组,形成6个小组。在课堂演讲讨论环节中,每小组派出一位同学参与这一环节的评分。第一小组的成绩为第二、三、四、五、六小组的同学对其在演讲讨论环节中的表现所给出的分数计算出的平均值。例如,各小组所给出的分数分别为25、23、24、26、22,则第一小组在课堂演讲讨论环节的成绩T1为(25+23+24+26+22)/5=24;以此类推,第二小组的成绩为第一、三、四、五、六小组的同学对其在演讲讨论环节中的表现所给出的分数计算出的平均值,第三小组的成绩为依据第一、二、四、五、六小组的同学对其在演讲讨论环节中的表现所给出的分数计算出的平均值……

从我们的实践情况来看,使用这一成绩评定方法后,案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得到了提高,获得了学生们的认可。这一学生成绩评定方法较为客观地评价了学生在案例教学部分的绩效表现。它有利于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减少搭便车行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案例教学的热情;同时保证了教师在学生成绩评定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 许晓明: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案例精选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 吴志明 武欣:MBA学生团队学习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J].管理学报,2006年1月,第3卷第1期

[3] 袁界平:应用多维互动法改进战略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初探 [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4] 陈一君 田北平:基于企业战略转型的战略管理案例教学探讨 [J],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第8期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篇4

关键词:双向整合案例;多元整合;临床医学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063-03

医学教育改革目的是促进学生批判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和获得新知识能力的发展[1]。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改革无疑为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拓宽了教学改革的思路,提供了一种教育改革的理念。PBL创始的初衷是以团队为基础、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其理念更是发展成为“以学生自主学习、探寻知识为内在动力,交流协作、询证决策为外在渠道,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学习革命”。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成功地引入问题导向学习(PBL)教育改革理念,进行双向整合案例(PBL)课程改革,组织更多的临床医生参与PBL课程前期教学。PBL课程的整个课程设置中,在培养目标、案例编写、导师组成、学习内容、考评方式等五个方面跨专业、多学科参与PBL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多元整合,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药学等专业的学科老师参与到临床医学专业各个阶段的PBL课程学习。

一、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双向整合案例(PBL)课程体系

1.建立阶段性学习目标。现代医学更注重多学科的交叉整合[2],PBL课程的培养目标分为两个阶段:

(1)基础阶段: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爱护生命、关心人类健康的医学人文精神以及积极探索、勇于求真的医学科研精神。具体表现为:①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生物学与人体基本生理学知识为背景,以大众健康教育和社会医学为指引,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第二学年第一学期:根据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大纲与教学进展,引入临床现象,以基础学科知识为核心,融入医学伦理学等社会人文知识进行关联分析,初步建立人体生理与疾病的整体观念。③第二学年第二学期:综合基础医学多学科知识,利用临床病例的典型症状和体征,引出人体疾病与病理、解剖、生化及免疫等基础知识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文献,将基础知识的学习系统化。④第三学年第一学期:结合学生初步接触临床知识的特点,适当引入临床常见的急症病例,分析、探索其判别与抢救;整合基础学科、医学人文和社区教育有关知识。

(2)临床阶段:在培养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研精神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沟通协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临床整体思维能力。具体表现为:①第三学年第二学期:综合学生已具备的基础学科知识以及部分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病例注入案例学习,将基础学科知识与临床诊断进行推理思维的演绎。②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基于学生开展临床阶段相关学科的学习,采用多系统疾病整合案例,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生发展与诊治过程,学习如何将人体疾病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并综合考虑疾病防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养成全面、整体的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③第四学年第二学期:综合学生已具备基础与临床、人文与伦理的完备知识体系,以及长期的PBL训练,应用整合性案例,使学生初步具有临床诊治疾病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团队学习的习惯,促进完成从医学生到临床医生角色的转变。

2.制定课程学习计划。依据阶段性学习目标,将整个PBL课程学习计划分为三个阶段:通识阶段、基础阶段、临床阶段。

(1)通识阶段:共6个学时,3个学时进行PBL概论课讲授,以大班上课的形式,由PBL导师系统介绍PBL的学习理念、学习方法、评价反馈等,同时概略地介绍文献检索的有关内容、检索源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另外3个学时用于通识案例的学习,通识案例学习指由导师带领各自小组学生在PBL教室中通过通识案例的学习能让学生亲自体验到整个PBL的学习流程、评价反馈、文献检索等内容。

(2)基础阶段:共10个案例,每个案例9个学时,共90个学时,通过四个学期,小组完成学习。在案例学习时间分配上主要分为,第一学年第二学期2个案例,第二学年第一学期2个案例,第二学年第二学期3个案例,第三学年第一学期3个案例。所有案例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侧重于基础阶段的学科知识基础的整合和应用。

(3)临床阶段:共10个案例,每个案例9个学时,共90个学时,通过三个学期,小组完成学习。在案例学习时间分配上主要分为,第三学年第二学期3个案例,第四学年第一学期3个案例,第四学年第二学期4个案例。所有案例据培养目标的要求,侧重于临床阶段的学科知识,有目的地将基础阶段的知识整合应用。

(三)案例撰写

1.案例撰写及修改流程:①由入选PBL中心的导师根据分组安排进行集体讨论,根据教学要求对案例的编写达成共识;②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有撰写经验的导师根据学习目标撰写案例,并注意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社会医学等方向的整合;③小组在对案例进行充分讨论修改后将编写好的案例交由PBL中心案例审核组;④经审定后合格的案例交导师和学生使用,对需要进一步修改的案例提出修改意见,交由案例编写小组继续集体修改,经修改审定后再继续交由交导师和学生使用;⑤根据学生在案例使用过程中的评价与反馈,进行修改完善。

2.案例撰写技巧及要求:①案例应符合现实,且有真实感的故事情节,从而可以引发学生共鸣,便于学生展开讨论。②对处于基础阶段的学生应以基础医学知识和公共健康知识为主,兼顾临床诊断,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困惑;③提示性问题尽量注意基础到临床的前后推理演绎关系,与每一幕内容紧密结合,有的放矢,在具体情节中设计好线索,以便学生有效展开讨论。

(四)考核评估

考核评估是整个PBL学习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具体设置为以下评价过程:

1.持续性评价(总成绩的50%)。在每个案例学习的过程中,导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记录情况,从灵活掌握并运用相关概念和知识能力、演绎推理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自主和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六个维度出发进行评价。

2.阶段性评价(总成绩的20%)。在每个案例学习的最后评价和反馈环节,每个组员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汇报,由导师和同组学生根据该学生的小组学习表现和汇报情况进行打分。

3.学年学期评价(总成绩的30%)。在每学期PBL案例学习最后评价和反馈,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本学期PBL学结答辩。学生在答辩过程中可以在知识储备与运用、学习兴趣与态度、学习能力、协作沟通以及专业素养等方面展开自我阐述,也可以表述自身的学习状况,以及PBL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体会和理解进行阐述。

由导师组成考核组,根据学生答辩过程中整体形象和表达情况进行提问和打分。最后,结合持续性评价和阶段评价的结果形成《PBL学生学期评价报告》,作为学生参与本学期PBL学习的最终成绩。

二、建立PBL课程管理体系

1.成立校级PBL中心,负责全校PBL教学总体规划和组织协调、导师培训和认证、案例审核、督导评估和奖励、教学研究,以及制定临床医学专业PBL教学改革方案。中心下设5个小组:(1)领导小组,由中心主任和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等分管教学院长组成,全面指导中心的各项工作;(2)教学管理组(秘书处):由中心副主任和相关学院教学办主任组成,协调中心行政事务、组织协调PBL教学改革实施过程;(3)培训和认证组:组织PBL培训(包括教师和学生),审定PBL导师资格;(4)案例审核组:组织对编写的案例进行审核、修订,并根据培训组的安排对案例审核、修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5)督导评估组:制订考核及评估方式,建设考核题库,监控并反馈学习过程,组织导师及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的培训,开展专题调研等。

2.建立校级PBL导师库,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管理。每年定期举办两期导师培训班,对入选导师库的导师,按照基础医学50%、临床医学3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的比例遴选建立临床医学专业PBL基础学习阶段(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至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导师团队;按照临床医学8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护理学10%的比例遴选建立临床医学专业PBL临床学习阶段(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至大学四年级第二学期)导师团队。在组建好的导师团队定期进行考核评估,根据学生对导师的反馈意见,在综合考评的基础上,每学期对导师进行淘汰和增选。

3.案例管理,案例是PBL课程的核心,好的案例是PBL课程成功的必备的条件[3]。基于审核通过的案例,根据案例的适用对象进行分类编号,分别归入临床医学专业PBL课程相应学年学期案例库,每年对相应学年学期案例按照一定的比例分别增补;已经使用过的案例,组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和导师的建议和要求,根据学生和导师的反馈意见,每年组织专家对案例进行集中讨论,根据讨论意见组织修改和审定。

4.硬件建设与管理。根据学生数和学科教学任务的安排,建设所需PBL教室,每个PBL教室可供10-12人面对面交流讨论,同时在教室内配有黑白板、多媒体相应设备以及支持无线网络的各种设备;为了对每个PBL教室实施有效管控,在每个教室安装同步摄像传导设备,中心可实时对教室的设施进行了解维护及对学习小组学习情况进行录像或远程同步播放。

中心建立PBL课程网站,将PBL任务通过网站进行公布,根据学习任务安排通过网站对学生和导师进行学习分组,并将与PBL有关的小组讨论内容,导师对学生的,学生对导师的以及学生相互的评价及时呈现;同时还可利用网站对PBL学习过程中案例、学习效果等开展各种问卷式调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对整个PBL学习过程进行管控。

三、建立PBL课程评价体系

1.学生对双向整合案例(PBL)课程的评价。为加强了解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南京医科大学针对PBL课程在提高学生能力方面设置了6个课程评价指标。

作为首批开设双向整合案例(PBL)课程的对象,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共671名学生,随机分为69个学习小组,在完成3个案例学习后,对所有2015级671名学生进行无记名网络问卷调查(表1)。由表1可知,2015级学生通过PBL课程的学习,大多学生认为PBL课程对自主学习能力、运用概念和知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演绎推理思维能力等能力的提高均有明显帮助。尤其在“协作沟通能力”方面的认同度达到92.8%。

2.导师对双向整合案例(PBL)课程的评价。为了进一步对PBL课程完善,更广泛地征求参与PBL课程学习导师的建议,在完成每一次案例学习后,参与上课的导师根据PBL中心统一发放的调查表(学生表现、案例内容、教学硬件三大调查模块)进行评价和建议,中心在统计和分析调查表后,集中汇总,提交中心领导小组为课程的进一步改革提供参考。

3.教学督导对双向整合案例(PBL)课程的随堂评价。根据PBL教学任务,组织教学督导随机选择PBL课堂。教学督导在随机旁听PBL课程过程中,从导师的“关注度-导师密切关注小组的学习,并及时做好记录,不做与课堂无关其他事”、“帮助度-导师在讨论过程中能适时地引导小组展开有方向性的积极讨论,并且不会让小组讨论冷场或离题”、“客观度-导师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并及时进行反馈并有针对性的指出问题,积极帮助学生进步”等三个维度来评价导师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

四、总结

从PBL在内地医学院校教学改革进程来看,有部分高校主要是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科老师在着力研究并开展PBL教学改革。PBL,是一个建设性的、自导的、合作的和前后关联的过程,从“教”的角度去理解,可能更多的教师或教学管理者会认为是一种教学改革或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如果转换一种角度,从“学”的角度来看,PBL更应被理解为一种“学习革命”,让学生在共同学习、主动探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循证决策能力。

参考文献:

[1]梅人朗.自1765年到1990年代北美医学课程的改革[J].复旦教育论坛,1999,(4):7-15.

[2]凌保东,李春平.现代医学发展趋势与高等医学教育的应对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6):20-21.

[3]段亚平,曲妮,李勇,格桑曲珍.PBL案例的设计与编写[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3):57-58.

Investigat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in Clinical Medicine Teaching

ZHANG Huai-ping1,LIU Xiao-rong2,TANG Shao-wen3,XI Chun-hua4,WANG Yan-yan4,YU Rong-bin5

(1. Teacher Development Center,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2.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3. School of Public Health,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4.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5.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Jiangsu,Nanjing 210029,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application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in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we added PBL as a course in our curriculum. The cross-specialty multi-disciplinary PBL course learning reflects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communication,collaboration,and evidence-based decision-making abilities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of clinical medical students through early exposure to the knowledge of humanity,public health,clinical medicine and preventive medicine.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篇5

关键词:学案导学;小组合作;高效;高三化学复习;实践与反思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构建“高效和谐”的课堂是广大教师的理念。“学案导学,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在和谐教学整体建构的教学思想和建构主义、系统论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案为载体,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师生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新的教学模式。作为一名乡镇中学的化学教师,为了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高三的化学复习课中把“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有效地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复习成效。下面本人结合自己一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相应的实践与反思。

一、精编复习课“学案导学”,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高三化学一轮的复习重视梳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复习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因此在编写导学案时,应该配合考纲要求,细化成学生要求掌握的重点,提升学生解题技能。我校高三学生普遍存在课内外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差,上课不能较长时间集中精力听讲。为了能在短时间内回顾前两年学习的知识点,复习课的导学案我一般设计成这几块:(1)高考考纲要求;(2)基础知识回顾和知识要点;(3)经典示范例题;(4)课堂知识能力训练;(5)课后跟踪训练;(6)本节错题反思和感悟。学案中六个环节有机结合,具体如下:

1.高考考纲要求

旨在让学生明白本节复习的方向和要求。例如,在《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复习课学案中列出考纲要求:(1)了解硫单质的主要性质及应用;(2)了解硫元素的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3)了解硫酸的制法以及硫的重要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预计今后的命题热点仍以SO2和H2SO4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为主干,以化工生产为背景,综合考查物质的性质以及与此相关的理论、实验、计算,或结合生产、生活中的环境污染实例,编制新情景题目,考查综合分析应用能力。

2.基础知识回顾和知识要点

把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题、问题或者表格,学生通过课前填写预习理清知识脉络,在脑海里形成知识框架图。例如,在《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复习课学案中,通过把硫、二氧化硫的性质、硫酸的性质和制法设计成填空题和表格的形式,学生通过书写知识要点和化学方程式,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对硫以及含硫化合物的性质进行回顾和串联,把知识要点设计成问题组。例如,在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把SO2和Cl2分别通入品红溶液和紫色石蕊试液中,现象相同吗?为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解答学生明白了它们漂白的原理区别。这样就通过学案让学生激发思维、解疑,帮助学生夯实双基,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3.经典示范例题

一般以近几年的省市质检题,各地高考题作为参考,再从本节知识点可能涉及的高考考点甄选例题,利用学案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思考。例如,在《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复习课中,就从下面几个考点:(1)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性质的比较;(2)硫酸的性质和制法;(3)硫及其含硫物质的转化分别精选了对应的选择题;(4)工业流程题和实验题作为范例。学生在课堂上小组内进行讨论解疑,然后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进行审题指导,总结解题的思路和技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重在指导学生的解题方法。

4.课堂知识能力训练

根据我校学生的基础,编制一定数量的课堂练习,题目从易到难,同时题目的选择既要重视知识的巩固和综合运用,又要注意解题方法的能力训练。

5.课后跟踪训练

选题时要注意避免重复相同知识点,习题要有“阶梯性”,可以是课堂练习变式训练,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点,最后是创新提升的题目,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整体能力。

6.本节错题反思和感悟

通过分析错题原因,加深对薄弱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记录本节复习的心得感悟,不断提升学生总结规律能力,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思维。

同时为了保证导学案运用的效果,我还要对学生的每节课的导学案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个别存在的问题个体辅导,共性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集体讲解,保证导学案的教学落到实处。

二、组建学案导学学习合作小组,构筑有效合作小组学习模式

1.组建学案导学合作小组

我校是一般乡镇中学,学生学习水平落差大,在组建合作小组时候,我先挑出8个班上化学成绩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其他学生到组长那里自由报名,组成6人左右一个小组,同时要求组建后的小组成员“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保证各小组的平衡性。

2.实施多维的小组评价制度

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后,对小组设立多维评价制,从组长的组织能力、学案完成情况、课堂纪律、小组帮扶情况、课堂参与程度多方面进行评价,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中来,激发学习热情。为了便于了解课余学案导学小组合作的情况,我还叫小组长做好合作学习记录。

3.小组有效合作,实现“1+5>6”

在6个学生组成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在个体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大家集思广益,组员存在的学习困惑在组内成员互助下解决,在讨论中,同学之间能够相互呈现观点,思路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生甄别。这种模式比传统的教师进行统一讲解更有针对性,学生的自主性也大大增强了,从而实现小组互助学习“1+5>6”。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发表各自的见解、自己找寻的规律,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也就能收获属于小组和自己成功双向满足感,而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与调控,对不完善的观点进行补充完善,对于产生分歧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精讲,这样就构筑了学生自主、师生协作的和谐高效课堂教学。

三、“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有效结合实践后的反思

导学案的编写一定要切合本校学生的学情,注重学生的学习基础,控制难易的度,否则过于强调学生能力,构建过难知识点的导学案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反而抑制了学生思维。

导学案的编写还要注意分好主次和重难点,不要过于强调知识的面面俱到。

有时候小组合作在课堂上学习呈现出只是表面的“热闹”的讨论,整堂课只是某些学生的频繁发言,实际效果比较牵强,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不断改进课堂发言形式,选择不同的形式的组合:小组代表发言,组员补充;小组成员接力循环发言;自由发言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既挖掘了优等生的潜力,又帮助了学困生补缺。

回顾一年的高三化学复习,“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有效结合研究实践提高了化学复习课堂的学习效果,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丁浩.高中化学导学案的编制与思考[J].化学教学,2011(8):42-43.

[2]高洋.“自主互助合作型课堂”的反思与体会[J].中小学教育,2011(9).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篇6

在行政管理管理专业的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使用了教学案例,但是教学案例的使用很少与学生的课程考核制度、考试内容的确定、学生成绩的评分标准等进行紧密联系,导致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对案例教学报以被动灌输的学习态度,甚至出现了排斥心理。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将学生的考试考核与分组讨论相结合,按照学生人数和男、女生性别比例,以10人为单位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学生自己选定一位专门负责本小组的日常工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有案例教学过程中的讨论、学习任务的完成,以及考核,以小组为单位,在学生期末成绩评定时,案例教学成绩将按照20%的比例计入总评成绩中。实践表明,这种方式把案例分析学习的成绩与课程总评成绩有机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多种积极成效。一是充分发挥了人力资源优势,提高了案例教学的质量。受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知识结构、社会历等因素的响,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倾向,给课习带来一定挑战。但对于以小组为单位的案例教学而苦,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小组反而成为一种优势。学生在案例的搜集、撰写、分析、讨论中,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在合作中相互分享智慧,从而使集体合作产生的组织受益得到有效发挥。二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因为最终课程成绩的考核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小组成员的个人成绩。对于一向积极、认真、主动的学生,能够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往往承担了小组案例及相关任务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对于少部分欠缺学习能动性的学生,因为身处熟人群体中,知道自己的机会主义行为会影响小组其他同学的成绩,在群体压力和无形的监督下也萌发了学习的动力。经过这样的锻炼,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得到有效提升,那些承担小组成员组织工作的学生还因此锻炼了综合协调能力。

二、创新“实践导向性”案例分析方法

为保证课堂案例教学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有效性,本课程采用6个w的分析结构(When、Where、Who、What、Why、How)案例分析教学思路。这种案例分析教学方法有效结合了理论与社会实践,在分组教与学的实践基础上,以学习章节为单位构建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模块化知识与实践体系,采用理论到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接触和感受一种近似于真实的环境和条件进行学习,利用专业知识观察和分析问题,获取直接知识,以完成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教学目标。通过案例的不断模拟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类行政管理人员”思维,即在面临各种压力的困境条件下,利用不充分的信息做出决策并依法行政与管理的能力。

1.When,即事件发生的时间在行政管理案例中,主要注意的时间有两种,第一,案例本身各项构成事件的时间发生顺序,这是行政案例分析必须重点关注的背景因素;第二,事件发生的“行政时代”,如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市场经济时期;第三,案例中各项构成事件的时间与相应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出台时问前后的关系,这是以后寻找行政执行与行政决策重要的条件。

2.Where,即事件发生的地点在行政案例中,首先关注的是事件所具体发生的各个地点之间的顺序关系问题;其次是事件发生的行政区域,也就是行政事件发生在何种类型的行政区域以及各个行政区域之间的隶属关系问题。

3.Who,即事件发生的主体构成首先关注的是有哪些主体参与了这一事件,如什么样的行政机关或者是相关的政府的行政职能部门;其次更为重要的足这些主体之间的行政角色关系,至于主体的具体姓名则不是很重要的事情,案例表述上往往是隐匿的。

4.What,即事件的具体内容或说活动的构成在这里关注的主要是行政行为或活动。但是,有几个要件必须予以关注:其一是事件的行政属性,即属于哪一类的行政行为或方式的问题;其次是事件中各个角色之间(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的统属关系,即是否属于相关主体的角色(管辖)范围之内的问题。

5.Why,即事件发生的法律与逻辑理性依据问题首先是事件的发生有无法律(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依据的问题;其次是事件发生有无逻辑理性依据的问题;最后是法律依据(合法性)与逻辑理性依据之间的相关性问题,即二者之间有无一致性。

6.HOW主要是指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在大多数情况下,它包括对案例内含行政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或是总结有益的经验与教训;另一方面,是指有关行政事件未来演变趋势的预测,这一预测主要是根据案例所提供的信息进行,但有时可能要运用一些推理技巧和行政学理论或常识。这是较为提升的分析方法。

三、推行“任务导向型”教学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篇7

论文关键词:案例教学;过程;策略;高职高专

论文摘要:根据计算机学科教学特点,采用教学实验研究方法开展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案例教学研究,旨在探索一种符合计算机学科教学特点,有利于培养高职人才的新的教学模式。 

1 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案例教学在法律、商业、医学学生和师范生的教育训练中取得了成功,但在高职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会因为教学对象、内容、条件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给本研究许多启示,但在高职环境下的案例教学仍然缺乏具体的行动方法,本研究旨在就此进行深入的探讨,探索一种符合计算机学科教学特点,有利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适合高职学生认知规律的新的教学模式,为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职计算机教学质量,促进高职计算机教育稳定、健康的发展做一些基础性的探索工作。

2 高职高专计算机案例教学的操作过程

2.1 准备阶段

(1)选择或撰写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如下几方面收集整理相关的案例资源:①从生活实践中收集。从日常生活中收集最直接、最生动、最真实的事件。学生身边的计算机应用需求,如一封家书、入学申请书、海报、个人简历、生日邀请函、个人生活费用开支明细、学生干部竞选等。②从企事单位中收集。如工作情况汇报、开会通知、招聘启示、职工档案管理、产品销售管理、产品展示宣传、工作岗位竞聘演讲。③从相关书籍和网络资源中收集。通过这些资料,对现实生活中选择的案例,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

(2)教师对教学对象及教学内容的深入了解:在开展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时我尽量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①了解案例中的问题。把握好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对案例涉及的问题有相应的解决处理经验(包括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②熟悉有关的背景知识。对案例涉及的背景知识有所了解,在教学中适当地介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③明确教学目标。明确学生通过案例学习所应达到的能力水平及对学生进行测验的手段和标准。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其他的条件和状况。④确定案例教学的具体操作程序。不仅要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更要按照科学的程序组织实施。⑤设计预习提纲。向学生指出案例中必须注意的地方,操作的难度、要达到的目标。让他们有目的开始预习工作,避免学生盲目的预习,而丧失学习的兴趣。

(3)学生对案例及相关知识点的预习:在具体的预习环节中,我首先将编制好的教学案例以及指定的相关材料发给学生,使学生对将要讲解的案例有一定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求知欲,让他们思考自己如何才能做出案例作品展示的内容。有了学习探究的动力以后,再根据教师提供的预习提纲,有针对性的预习案例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尝试重现案例作品。预习过程中学生要将自己的已有经验整合到教学案例当中,归纳出自己对问题解决的初步假设,提出多种合理的、能经得起质疑和反驳的解决对策及方案,并认真做好笔记。" 

2.2 课堂实施阶段

(1)案例的展示:展示案例作为案例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案例课堂教学的开始,选择合理的展示方式既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又可以在上课伊始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教学中留意学生身边发生的事,通过恰当的提问,引出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然后对案例开展讨论实践工作。

(2)讨论、操作重现案例:案例讨论旨在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重现案例的操作步骤。对于同一个案例,不同的学生允许提出不同的分析结果和实现方法。有的学生找到的方法比较繁杂但容易理解,有的学生则能发现较为简易的实现途径但难以理解等。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滤除掉案例中次要的细节,发现案例中主要的结构和案例与理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讨论中,注重学生的引导,当好学生的配角,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地独立思考,大胆地交流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在给学生展示了案例之后,先让学生自己根据预习时,寻找到问题解决方法和操作步骤进行实践,尝试重现案例所展示的内容,当他们在操作实践过程,遇到问题时再寻求小组帮助,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操作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实践操作步骤,并将小组完成任务的操作步骤、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以及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做好记录工作,为全班讨论做好准备工作。

(3)全班讨论,归纳总结:分组讨论操作结束后,开展全班讨论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选一个案例重现操作完成得较好的小组来展示,说出该组的案例作品的重现操作,可以对其他组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其他组发言人针对他们阐述的操作步骤有目的的补充新的看法,一致的则不必重复。鼓励各组有创造性地发表看法,提出有关这个教学案例重现操作的其他不同方法。在在全班讨论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案例中的疑难问题、重要知识点和操作步骤进行归纳总结。

2.3 总结评价阶段

总结评价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对学生来说,课后的总结评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此时,学生要把交流讨论中的体会、收获及案例重现操作步骤撰写成案例分析报告的形式,并通过自我反思,进一步梳理问题的解决策略,提升理论的理解水平,归纳尚待释疑的问题或提出新的问题,以便日后继续思考解决。经过这次梳理与反思,学生将更容易接受不同人面对同一问题情境产生不同做法的个性差异,也同样乐于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自己

独具特色的一种。

3 高职高专计算机案例教学的优化策略

3.1 案例选编策略 3.2 分组策略

(1)分组形式:正确合理地选择和运用分组,可以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学生的练习积极性;能够增多学生的练习次数和作业时间,有利于动作技术和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锻炼的能力。

(2)小组分工: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组员有分工有合作,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最终合作达到目标。可以根据不同组员的自身特长或者组员的自我意愿将组员进行详细具体的分工,比如让知识面广的学生担任信息收集员;让思维严密的学生担任数据与材料的分析员;让文笔优美的学生担任小组的记录员;让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的“外交官”,负责向其他的小组或者教师宣布他们小组的最新成果或者计划。

(3)组长的职责:组长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枢纽,组长可以在组员中收集意见和想法然后向教师反应;同时教师可以定期的召开组长会议,向组长收集学生的意见,另外可以对前阶段的成绩和问题作一个评价于总结,同时部署下一阶段的教学探究任务。让小组长可以预知下阶段的内容,协助教师的工作。

3.3 教学实施策略

(1)理论准备阶段:针对有关计算机概念和原理较为抽象难懂的事实,在理论准备阶段应强调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采取以教师讲授、解释为主的教学策略。为提高讲授的效果,讲授要潜心研究每章每节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掌握知识系统的整体与部分的相互联系。并在教学中经常用图示、表格、图片等形式直观显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贮存、提取、迁移和应用。

(2)案例研讨阶段:①以疑促思,全面研讨:第一,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解疑的机会和思考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研讨活动的主体。教师提出问题后,先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相反,教师要留出—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地、充分地思考。在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全班集中讨论和师生相互磋商等形式促使学生对计算机案例进行更全面更深人的探讨。第二,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形成结论。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各种类型的观点和主张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评价,既肯定正确合理的主张,又补充完善片面的观点,也要指正错误的看法。在综合评价各种观点和主张的基础上,教师要启发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出在解决某类教育问题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性、工具性、方法性和策略性的结论,从而为学生将来创造性地解决某类新问题打下方法论的基础。②创造迁移阶段:在案例研讨结束后,教师要继续给学生提供创造迁移的实践机会,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给学生布置设计型作业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策略。所谓设计型作业,是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借鉴案例作品成功操作经验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与案例作品类似的实验任务。通过完成各种设计型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使用精神,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2]刘亚彬,章万炜.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模式的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6,(9).

[3]周择平.开放教学条件下讨论式案例教学模式的探索[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4]王亿.浅谈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职业技术,2007,(2).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篇8

        一、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上机实验课效果不佳,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教师教学指导力量有限,难以一一对学生进行手把手地个别指导和检查。每次上机实验一个老师带40—50个学生,老师也辅导不过来。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无论是系统问题,还是操作问题,都不能得到及时指导,实践能力大打折扣,实验效果不理想。

        2.教学方式单一。

        在教学方式上,相当一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介绍所用财务软件的使用步骤。教师在此无疑成了一种活化了的“软件说明书”,根本体现不了教师应有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此种教学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性得不到提高,亦不具备很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创新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教材课后练习单一。

        很多的会计电算化教材,其课后习题数量少而且习题类型单一:有的只有复习思考题;有的给出的章节后习题是对实验步骤数据的“翻版”,更换一下数据而已;有的甚至没有课后习题。学生在学习了相关实验内容后,巩固知识这一环节就显得薄弱,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实践性亦比较差。

        4.课程安排顺序不合理。

        很多学校会计电算化在高二第一个学期就开设。这时学生对各种原始凭证的认识和对分录的把握都不够熟练,这样造成把会计电算化上机实践课的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原始凭证和会计分录的讲解上。这些都是不科学的,教学质量肯定是不好的。

        二、对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几点思考

        1.改进教学方法,运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直接取某一个企业的案例,让学生利用会计电算化进行处理。案例教学法是具有启发性、革新性的新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的知识和较为熟练地掌握了财务软件操作流程的之上,分组讨论,设计案例,然后将设计好的案例分角色地上机操作检验,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案例及账套信息的教学策略。在学习总账的时候,要求每组学生在讨论确定企业的信息后角色岗位的分配,每个岗位都具有相应的职责和权限。整个案例上机操作的完成每组员的同心协力才能完成,所以每个组员都各司其职,这样才能保证案例的顺利完成。在整个案例完成,各组成员再在一起思索讨论和总结,经过这样的实践练习,学生们牢牢地把握住了各知识点,还锻炼了动手能力。创造案例教学法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将会计知识与会计电算化的操作流程紧密地在一起,以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对案例设计浅析,还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技能,学生职业生涯的成长。

        长期以来, 我们对于案例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对于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其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判断能力、促进学习的主动性都有一定的束缚。而应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诱导、决策等功能的新型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的实施可以大大改善专业教学效果。

        2.改变教学模式,采用分组教学法。

        分组教学法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按一定的规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形式多样的分享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分别采用同步共进法和异步共进法来把操作内容进行有机分割,化整为零,从而达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减轻教师的辅导量、提高教学指导效果的一种双向互动式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统计分组原理在课堂教学方法上的具体应用。

        上面提到,教师教学指导力量有限,难以一一对学生进行手把手地个别指导和检查。而分组教学法由于借助学生的力量,采取以组为单位进行分层教学和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则有利于解决教师教学指导中因时间紧、任务重而指导不足的问题。 

其次,职校学生学习程度不一,会计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存在明显差异,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因学习进度、学习难度等原因产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如对教师的依赖、需要同学的帮助以及加快或放慢教学的进度等。在教学中能否兼顾学生的这种多样化学习需要,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与传统的指导教学方法相比,分组教学法采取分类指导及老师带学生、学生帮学生的传、帮、带学习方式,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实践表明,在会计电算化操作教学中采用分组教学模式,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不断探索、完善分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使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发挥巨大的潜能,促使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

        分组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操作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步骤:

        (1)科学合理地分组。

        科学的统计分组是分组教学法有效实施的前提,分组的好坏直接影响指导的教学效果。因此,分组必须确保科学合理。以40—50人规模大小的班级为例,一般划分为5个学习小组,每组8—10人。将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学生人数分别按照一定的比例划分到5个学习小组,确保每个学习小组都有好、中、差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选择一名热心助人、责任心强、水平较好的学生作为组长,负责协助老师进行指导和检查。组和组之间留个小通道,方便教师的走动和指导。在学期中段,可视学生学习情况,重新分组。

       (2)提出教学目的及要求,设计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真实的环境,让学生带着要完成的案例或要解决的问题去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例如:在学习“会计账务处理系统初始化设置”一章时设计案例:每位同学对系统进行初始化设置。此时,要求每组学生以账套主管的情境角色登陆财务软件,案例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会计科目的增加修改删除;核算项目类别的增加、修改;币别的设置;账套选项的设置;初始数据的填制及进行试算平衡。把这5个知识点隐含在5个案例中,每节课完成一个案例;同时又把每节课的案例分成更小的几个任务,如第一个任务是按要求对“会计科目进行处理”。如此,学生学得快、记得牢,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楚,轻松自然。

        (3)强调独立思考,尝试完成案例。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引导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应留有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建构,并强调每位学生都应先独立思考、独立完成案例,再和组员进行讨论、求助,以避免分组合作教学成为差生抄袭好生的课堂,使学生形成“吃现成”的坏习惯。例如,对原始凭证的认知,要求学生分析原始凭证,得出经济业务的内容,教学中可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写出答案,并在组内交流。又如,根据计算机系统操作、维护开发的特点,结合会计工作的要求,会计电算化设置为不同的岗位。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依据岗位,对每组成员进行财务分工,设为账套主管、凭证录入员、凭证审核员、记账员、月末处理人员、报表管理人员及工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等。就一个小组内的若干小组成员而言,不管处于哪个岗位,首先必须独立承担该岗位的经济业务的处理。当每个成员都能熟练掌握该岗位的业务处理和软件操作后,再在组内进行轮岗,如原来的账套主管调为凭证录人员,凭证录人员调为凭证审核员,以此类推,让组内每个成员都能熟悉不同岗位的不同业务处理的特点,培养学生独立处理经济业务的能力。

        (4)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及团队精神。

        小组内部的合作与交流,其目的在于最优答案的确立以及对差生的帮教。例如,对原始凭证的审核,教师在每一张原始凭证里设计了几处错误,组员们先各自找错处,直到找出全部的错处为止,充分体现合作的优势,发挥了团结力量。而每当学生发现错误时,组员会对其产生羡慕、敬佩之情,甚至把其当作本组的主力,有同伴的激励,学生的操作积极性会不断增强。而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对学困生的帮助也很明显。以往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困生在困难得不到及时帮助的情况下,常常是呆坐一边或呼呼大睡。而分组合作使学困生的周边出现了”小老师”,可及时解决问题,使得每位学生都“动”起来。此外,在学生合作学习、交流时,教师须在各组进行巡视,倾听各组的讨论,听到错误的见解及时纠正;看到学困生直接抄答案的现象应制止并加以引导;若各组普遍出现操作困难,教师则必须叫停,再次进行总体辅导。

        (5)各组上交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小结,对每组进行评价、激励。

        每次分组教学课结束前,教师应对每组的活动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对本次教学活动所涉及的知识进行总结,对各组表现优异者点名表扬,并加分激励;对各组的“小老师”(积极辅导差生的学生)给予肯定;对积极学习的差生也给予加分,进一步加深其学习热情。

        3.合理安排上课时间。

        我认为电算化课程一般安排在高二第二个学期比较合适,这时的会计班学生已比较熟悉手工会计模式及会计业务循环了,对手工会计的帐簿、凭证、报表的格式及内容已相当了解,这时从手工做账过渡到会计电算化比较容易。

上一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范文 下一篇:幼儿英语学习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