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综述范文

时间:2023-09-18 22:24:48

医学综述

医学综述篇1

[关键词] 中医学基础理论;学术争鸣;综述

[中图分类号] R0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9-42-03

近20年来,中医学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据报道,仅国家“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5年共投入近3亿元科研经费,171个参研单位、超过2000名参研人员携手攻关,在中医理论基础研究领域展开深入研究[1]。在这个过程中,中医学学术争鸣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本研究就近20年的学术争鸣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基本资料

1.1 时间

文献资料搜集时间从1990年1月1日起,截止到2012年12月31日。

1.2 文献来源

公开发表的期刊、报纸、硕士、博士论文和会议资料。

1.3 文献检索工具

知网、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检索系统。

2 入选标准

只要涉及中医学理论的唯心与唯物、科学与伪科学、解构与反解构、继承与创新、标准化与泛化、中西医结合与纯中医争鸣的论点都纳入本综述。

3 方法

运用关键词搜索法及主题搜索法。关键词或主题有但不限于词语:唯心、唯物、科学、伪科学、解构、反解构,搜集相关文献进行分类处理,将作者的观点按照争鸣的归类,不限文章出处和内容。同类文献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献摘录,观点涉及到多个争鸣分类的,分别纳入相关类别。

4 结果

本研究共检索了300篇相关文献,引用文献18篇次,涉

及中医学理论的唯心与唯物、科学与伪科学、解构与反解构争鸣的主要论点。三个方面引文观点分布均匀,观点明确。结果如下。

4.1 中医学理论的唯心与唯物之争

近20年来,关于中医学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的争鸣始终是中医学学术的核心问题。在这个争鸣的过程中,主张中医学是唯物主义的占大多数,主张唯心的占少数。典型的唯物主义的主张集中观点是:有学者[2]主张“用哲学思维方式,点击五行学说,脉象、经络、六淫、七情、疫毒学说、心主神明等,其中的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审视中医学。提出了中医也要充分利用现代设备,注重微观辨证。”有学者认为[3]:“中医学理论以实践为基础,理论和实践密不可分;阴阳五行学说是对客观物质世界规律性的认识;中医研究具有可复制性、规范性,对疾病的解释是有量化的倾向;中医是辨证法和实践论的最好体现。中医学是唯物主义的形象已经确定了下来,是进行时而不是将来时,是客观迈进而不是主观迈进。”有学者认为[4]:“明末大医张介宾的太极命门论,在历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它把宋明理学唯心主义的太极说转化为医学中的唯物主义太极说,对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发展都起过积极影响。也有当时难以避免的迷误和不足。值得今人再认识。”在宋明时期,中医学的确得到了长足发展,涌现了一批中医学名家。这些名家对那个时代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成就进行了继承和发扬,但具体到中医学本身,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逻辑和说理工具没有改变,中医学仍然在认识疾病的工具上没有大的突破。为此,有学者[5]认为,“中医学是治病救人的科学。属应用科学范畴,是具有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特点的自然科学。”这种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定位,也是一种认识中医学的思路。还有学者[6]认为,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哲学思想,包括“实践第一”“辨证地看问题”“整体地看问题”“实事求是”等都是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由于其思想和方法正确,就确保了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经久不衰及必然昌盛。但是,在唯心和唯物的争鸣中,有学者认为[7],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客观唯心思辨的基础上学科,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和历史特征。客观认识和评价中医学理论基础体系,不仅不会伤害到中医学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会促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现代化。有学者认为[8]:中医学之所以发展缓慢,原因之一就是“崇古遵经、求同排异抑遏着实事求是、勇于批判、大胆创新的探索精神”,同时,“认识不能超越历史。最初的有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的中医理论体系,在其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同时代的成果,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掺进了封建、迷信、宗教和唯心主义思想,理应随着历史的进步而更新或弃之。”有学者[9]认为:“哲学式中医理论如一口双刃剑,其强大的解释能力和取类比象的推演能力迅速地丰富了中医理论,使中医理论能够脱离实际自成一体,后来的医者可以完全不懂生理解剖,也能游刃有余地看病;另一方面,过度推演使中医学最终演变成为神秘莫测的玄学,反而阻碍了人们掌握它。中医是哲学,讲述普遍原理,因此具有高瞻远瞩的指导能力,但缺乏现代科学的精确,需要用现代科学从新解释、形成全新的理论体系。”因此,中医学理论的唯心唯物之争,重点放在应用和实践上,在理论基础不易分辨的情况下,在实践过程中的唯物特征还是相当明显的,但是,在理论基础上,客观唯心思辨的观点值得引起关注。

4.2 中医学理论的科学与伪科学之争

医学综述篇2

1药学专业医用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实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

药学专业的医用化学实验教学主要是依据理论教学进度开设,沿袭本科的教学模式,特点是“重理论、轻实践”。并且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这2门课程内容,无论是理论和实验只是表面上整合在一起,实质上还是2门课分别教授与实验,即一位教师先上无机化学部分,结束后,另一位教师接着上有机化学部分,实验部分也还是穿插在相关理论教学中。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基础性实验为主,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实验体系,综合性实验少,设计性实验几乎没有,医用化学实验教学不能很好地反映与专业技能培养的联系。

1.2实验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指导教师讲解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分析方法为目的,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

1.3实验要求不规范,考评制度不完善

教师仅凭每位学生若干次实验报告成绩的平均分作为学生的最终实验成绩,并没有将学生平时预习情况、实验态度、实验操作过程以及实验操作考核等方面结合起来,缺少过程性评价。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对实验课不够重视,学习积极性不高,主观能动性较差,只重视实验报告的成绩,忽略了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及动手能力的培养。

2医用化学实验教学深化改革的措施与效果

2.1重新设计教学大纲,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根据药学专业培养目标与化学的新进展,结合药学专业特点,以加强基础训练、注重能力培养为原则,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将医用化学与药学、理论与技能有机地联系起来,精选与药学专业相关的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尽量保留基本操作实验模块,将化学实验内容重组为如下3个模块:

(1)一般的基础实验模块。包括洗涤、干燥、加热、结晶、萃取、过滤、加样、蒸馏、蒸发、回流以及量筒、天平等一般仪器操作;滴定、转移以及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刻度吸量管等容量仪器的使用;酸度计、旋光仪、折光仪等分析仪器的使用等;

(2)综合实验模块。即选取以紧密结合实际应用的实验作为综合性实验。例如茶叶提取咖啡碱的实验等;

(3)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模块。学生可以根据已经学过的化学理论与实验技术,自选实验题目,自选实验方法等[1]。3个模块之间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每个实验模块都有各自的主题,目标明确,学生在完成实验任务后会感觉到自己在实验技能上有较大的提高,很有成就感。

2.2改革实验教学方式

在以往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中,基本上是以指导教师为主体,一般指导教师课前先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一一写在黑板上,上课时再逐项一一讲解,并将要用到的仪器边讲解边做示教。在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对于教师刚刚演示过的操作基本没有印象,只是按部就班、非常被动地做实验,故实验过程中往往错误较多,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中,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2.2.1实验教学小班化以前大班教学过程中,因指导教师的精力有限,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顾此失彼,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得到教师的指导,导致个别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本不想动手做实验,甚至只顾玩弄手机或高谈阔论,看见教师过去就装模作样应付一下,教师一转身立马又老方一帖,实验课教学质量一直得不到提高。由于实验教学是一种过程教育,所以只有加强平时考核,检查和反馈教学过程是否达到教育目标,才能帮助教师及时准确了解和把握整个教学过程。近2年来,为了从跟本上改革以前大班实验教学的弊端,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教学质量,实验分小班化进行教学(即将过去60人左右的大班对半分成约30人左右的小班)。实验课小班化教学由于学生人数少了一半,指导教师能够较全面地观察到每位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发现学生操作时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及时得到纠正,甚至还可以手把手地指导每一位学生,不仅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2.2督促学生切实做好实验预习工作在实验前要求学生认真做好实验预习,使学生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给学生有思考的机会与空间。实验预习的重点放在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操作要点的掌握、实验注意事项等内容上,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进实验室听讲,针对性较强,实验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指导教师在学生实验前的讲解中,将相关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等分解成若干个问题进行提问,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评分并进行记录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对比分析药学2009级和2010级学生不同预习方法的效果,其中2009级学生完成实验预习报告的基础上,指导教师上课前没有提问只做讲解;2010级学生在上课时教师通过提问来讲解,结果表明,通过提问方式的可极大的增强学生的实验预习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2.3重视对学生基础操作技能的培养,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能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学生基础操作技能的培养,为后续开展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做好充分准备。指导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到重点突出,注重细节,仪器操作示范准确,重视仪器的基本操作,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始终做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有时甚至还进行手把手地指导。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进行独立操作,教师则针对学生在实验中提出的问题给予必要的指点和解释,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来,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以此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教学过程由传授知识扩展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增长知识的过程。每次实验结束前指导教师都要求学生当场将记录的实验数据交给教师,教师一一加以批改,并指出实验数据记录不规范之处和是否合理等,让学生及时分析实验结果误差过大的原因。教师在小结时还要指出学生实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利于在今后的实验中得到改正,促进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实验结束后,总结此次实验的收获,以及实验过程中的不足,并要求在下次实验中加以改进。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明确指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更能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2.2.4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打破过去传统的实验讲解教学模式,考虑到实验条件、时间、和污染严重等问题,运用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的方法,通过展示各仪器操作的录像,将仪器基本操作规范准确、生动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实验课堂教学具有生动性和互动性,以充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穿插指导教师的具体讲解,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一般实验时要用到的各种仪器也通过多媒体展示其操作方法,并与教师的演示充分地结合起来,提高课堂实验的趣味性和实验教学的效率[2]。

2.2.5开放相关实验室与仪器室与各班课代表密切联系,协调好各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利用中午或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实训。实训内容采取多种形式,有常用仪器基本操作的操练,也有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项目。其中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项目需经过指导教师的审查后才可以进实验室实训,实验室与仪器室的开放,给学生创造了主动学习和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良好环境[3]。

2.3改革实验考核,提升实验水平

科学的评价考核能正确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为此我们改革了以往只重视结果,忽视过程,方式单一,不能科学全面反映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核方式。在“合理,公平,公正”的原则下,注重实验的过程评价。由于各模块的实验操作要求上有所差别,所以在教学进行到一个模块阶段时,安排一次考查实验,检查学生的实验掌握情况,并进行阶段性小结。将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把各时段、各种形式(学生的预习、课堂提问、平时实验时的操作、实验记录、实验报告完成的质量、每次的实验考核等)的考核结果加权汇总作为最终的评分,积极探索形成性、过程性考核和课程结束时的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新模式。

2.4实验教学与考证相结合

医学综述篇3

关键词:干细胞;再生医学;行业发展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总称,可以进一步分化成各种不同的组织细胞,从而构成机体各种复杂组织和器官。干细胞可以应用到几乎涉及人体所有重要的组织器官及人类面临的许多医学难题,在细胞替代、组织修复、疾病治疗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基于干细胞的再生医学研究代表了当代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正在引领现有临床治疗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并成为新医学革命核心,并有望帮助人类实现器官再造的梦想。

1 我国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将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确立为重要的战略部署,对其基础研究、关键技术以及资源平台建设及产业化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十二五”期间,通过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不断强化对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的资助强度,已经累计投入约40亿元用于支持相关研究。此外,我国十分重视对干细胞研究临床转化的政策规范制定工作。在2015年3月国家卫计委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共同制定并《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和《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及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相关文件的出台改变了我国干细胞行业无法可依、无规可循的状况,对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国家的大力支持促进了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的快速发展,我国目前在干细胞领域的研究已经处于国际先进行业。据有关资料显示,2011-2015年,SCI数据库共收录干细胞相关论文115697篇,其中我国19145篇,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的年均增长率为26.21%,显著高于国际平均8.55%。此外,我国的干细胞技术相关专利申请数也呈大幅上升态势,专利申请比例从2011年的14.35%提高到了2015年的26.12%。

随着干细胞及再生医学行业的迅速发展,其产业化和市场化也突飞猛进,目前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了数十家不同规模的干细胞研发(或)销售公司,从事干细胞产品开发、干细胞库的建立、细胞储藏(主要是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和不同组织来源的成体干细胞)、产品研发和相关附属品的销售。此外,我国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建立了干细胞库,对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所需的重要干细胞资源进行储备。近日又在深圳建立了我国首个国家基因库,有效保护、开发和利用我国珍贵的遗传资源,提高我国生命科学研究水平,促进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维护国家生物信息安全。这是我国设立的第一个部级基因库,将打破国外对基因战略资源的垄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行业监管

虽然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行业发展迅速,但“有效”监管体系的建立滞后于产业发展。现阶段世界范围内尚未完成服务于干细胞的产品研发监管体系,包括相关法规、监管、技术指导原则等。目前各国监管机构在积极研究制定或正在逐渐出台有效于干细胞监管措施的同时,也在利用原有监管体系中与干细胞产品相关的内容,对干细胞研究及临床应用进行监管。例如:在监管属性上,美国FDA将干细胞分为治疗性产品(需按药品监管,包括严格的上市前审批)和组织细胞产品(依据产品特性判断其是否需要上市前严格审批),并在已有的监管体系中在药品、生物制品、细胞产品或医疗器械部分,适合干细胞的内容用于监管。欧盟在监管体系方面与美国情况类似。例如,欧盟也有相应的针对包括细胞产品在内的先进治疗产品的法规、监管内容,并于2011年草拟了具有指导原则性质的干细胞产品质量考虑性文件。

我国干细胞行业的管理部门在对于干细胞属性的认知上,忽略了其被视为人类医药史上最为复杂的“医药产品”的基本认识。在法规层面我国以往并未严格清晰明确干细胞作为新的治疗产品所具有的质量属性和监管属性,因此无法指导相应监管体系的建立。在此大背景下,整个行业对只应占极小比例的“医学技术创新”(以往成为三类医疗技术)的认识模糊不清,客观的造成了对“三类医疗技术”内涵扩大化的倾向,也进而导致一些人无原则的将干细胞产品统统的视为“三类医疗技术”。所幸的是2011年3月出台的《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和《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及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了多个原则性要求,包括知情同意书原则、不收费原则、不搞商业操作原则和制剂的生产符合GMP要求原则等。是我国第一个干细胞临床应用相关的管理性文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及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充分考虑了干细胞产品所具有药品、生物技术产品、组织细胞产品和治疗性细胞产品的属性和与之相应的质量要求基础上,明确指出所有干细胞的制剂都应具有质量、纯度、安全性、生物学有效性和稳定性的总体质量要求。

医学综述篇4

关键词:责任伦理 大学生 职业伦理 中医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1(b)-0209-02

德国哲学家马克思・韦伯第一提出了责任伦理的概念。目前为止,责任伦理已在诸多领域成为重要研究课题。责任伦理强调伦理义务、强调美德、强调伦理效益、强调“兼善天下”。责任伦理更注重自律而非他律。而这种发自内心的理性自律则需要通过外在限制性的他律磨练而来。大学生正是处在身心快速发展、伦理观逐步成型的人生阶段,能否对外部或软性或硬性的限制性他律形成习惯、自觉接受约束并最终达到知行合一,是责任伦理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更为重要的是,中医学专业大学生今后职业的严肃性特征对这些即将要步入医务人员队伍的准医生有着更为严苛的责任伦理要求。出于对人类生命的尊重,必须对他们在入行前加强职业伦理教育,而这又与责任伦理的要求不谋而合。所以,对中医专业大学生的责任伦理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1 中医学专业大学生的现状

总体上来说,当代中医专业的大学生在职业的责任伦理方面呈现出“知行不一”的态势。大部分的中医学专业的大学生没有按照既定的规划实现自己的目标,对大学生活的状况不太适应。上专业课的动力不足,觉得专业课程多、难、复杂,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要求不高,基本上是求过就好。缺乏生活节奏感,生活成了高中时期的三点一线,限于教室、食堂和寝室,对未来生活有所迷茫。学习处于被动,逃课、迷恋游戏不在少数。熬夜通宵、自杀,对生命无比轻视;不理解父母的苦心,只知道一味的索取,部分大学生精神萎靡不振、学习自律性和计划性差、作息无规律、迟到旷课屡禁不绝,考试违纪。对专业知识认识不足,轻易就对自己的专业产生怀疑,正如吴小勇所说“中医药类的从业人员在从业过程中往往因西医的强势而产生对中医药专业的怀疑”。又有另外一种人一心放在了学习中,两耳不闻窗外事,在对进行日常生活的交流和工作都有所困难。学生在实习阶段就表现出没有自信,没有责任,没有诚信。

2 中医学专业大学生现状产生的原因

中医在我国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社会民众对中医认识不足,存在误解和偏见,医疗卫生偏向于西医,中医发展受到阻拦,是导致中医学专业不自信的主要原因。现在大多数的孩子是独生子女,是导致了部分学生产生为我独尊,自私自利的思想且严重缺乏合作、服务、奉献意识的主要原因。甄晶说,当代大学生缺乏自觉与自省的意识、责任感与道义感松懈、诚信与廉耻缺失,在一定的程度上呈现出道德虚无感和道德异化现象。主要是自我责任的缺失、他人责任的忽视、社会责任的淡化;直接导致了现在的大学生没有责任感的主要原因之一。苏玲表示社会现象的默化、家庭导向的局限、学校教育的不完善、大学生素质的欠缺是当代大学生意识淡化、价值错位、道德缺失、行为示范等方面的主要原因。李浩对大学生责任伦理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知行脱节,践行能力弱;崇尚自我,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脆弱,自我责任感薄是当代大学生现状产生的主要原因。

高云说“虽然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也存在着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薄弱甚至缺失的问题。”薛玉刚表示主要是利他奉献意识、具体责任意识的缺失以及爱国责任意识的行为上有所缺失。高云说主要是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甚至缺失、感恩意识弱化、家庭责任意识缺失、诚信度偏低、社会责任缺失等等。

3 中医学专业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构建

3.1 遵守主要原则

只有严格的要求当代大学生遵守主要原则,才能提高大学生的总体综合素养。赵阿华,宋湘绮提出构建当代大学生责任伦理的主要原则是集体主义原则,仁爱原则,诚信原则三大原则。

3.2 遵守伦理规范

苏玲对大学生主要伦理规范提出三点:奉献、感恩、宽容。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知道回报社会,才会不去为鸡毛蒜皮的事去斤斤计较;只有懂得宽容的人,才懂得珍惜,才会全心全意的对病人负责;只有会去奉献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人,才是一名合格的中医学专业的大学生。

3.3 增加教育培养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做一个好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很多的人都是在大学生期间形成三观。所以教育显得至关重要。赵阿华,宋湘绮提出构建的途径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坚持养成教育,深化实践教育,强化榜样示范作用,突出艰苦奋斗教育。李萍认为加强大学生的责任伦理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内在需求。

3.4 提高专业认识

大多数的中医学专业的学生,一走出校门就不在从事本专业,因为他们觉得中医学专业是根本无法理解的,他们甚至会站在非专业的立场上去抨击中医。苟娜说要稳定与壮大中医药专业人才对自身专业的自信心,并增强中医药专业人才对自身专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就必须要提高中医学专业学生对中医的认识。

4 结语

中医专业大学生的责任伦理培养对于他们日后的职业道德、中医行业的发展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责任伦理与我国中医哲学的伦理思想不谋而合,相互贯通。必须要让中医专业大学生对责任伦理从理论上的“知”到内在驱动的“行”。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不能仅从行为引导上进行宣传,那会导致责任伦理变成口号而缺乏行为动力。而应该从责任伦理逻辑与哲理,才有可能从理性上说服受教育者。正如苏格拉底所说:“德性即是知识”。另一方面,责任伦理教育不能仅限于课堂教育,更应该深入到实践领域和公共领域。这就需要整个社会为此共同付出努力,而仅靠学校教育则难成气候。责任伦理是科学理论,更是社会实践。要使中医专业大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才是责任伦理真正得以实现的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1] 赵阿华,宋湘绮.对当代大学生责任伦理问题的解读[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9-51.

[2] 苏玲.当代大学生责任伦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3]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Z].党建,2013-12-01.

[4] 黄君录,陶书中.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研究综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10(6):89-92.

[5] 徐涛,李萍.论大学生责任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152-153.

[6] 李洁.追因与反思:大学责任教育之现状[J].江苏高教,2006(4):97-99.

[7] 苏玲.论当代大学生责任伦理的主要原则[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85-86.

[8] 甄晶.基于责任伦理视阈的大学生网络伦理责任伦理论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4(9):38-41.

[9] 高云,王恒.列维纳斯“他者”伦理学与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3(4):79-82.

[10] 卢卫林.论大学生主体意识培养的现实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3):69-71.

[11] 吴小勇,苟娜.中医药相关专业大学生职业承诺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4):84-86.

[12] 薛玉刚.经管类专业教学情境下大学生责任意识状况调研――以浙江省高校为例[C]//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浙江工商大学教学改革论文集.2012:271-277.

医学综述篇5

关键词:示范建设;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主流态势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78-001

1.我国医学院校体育课程主流态势分析

1.1医学院校体育课程目标

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已然成为当前医学院校体育课程的培养目标,掌握终身体育锻炼能力、丰富医学生体育保健知识,走与医学相互渗透与融合的体育课程改革路线,逐渐成为医学院校体育课程重要的目标取向。

1.2“医体结合”型体育课程模式初探

体医结合是医学院校培养医学复合型人才的一个特殊模式,也是医学院校一项带有重要指向性的事业。怎样发挥体育学科和医学专业的综合优势,形成独有特色的以医为主、体医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体育与医学间怎样相互融合和渗透;体医结合,如何以医为本,使体育最大限度地为医学、为健康服务。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

找准结合点是体医结合的关键所在,基于结合点来分步实施。目前,健康评估、运动处方、运动医学、康复医学、医学营养、保健体育,就是体医结合的典型例证,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来实现体育课程革新。通过对上述内容的教学实践,使医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两项以上保健体育的手段与方法,综合运用体质测试、运动处方,指导自己和他人进行身体锻炼。

人们基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需要,为体医结合提供了发展机遇。体医结合,面向医学,服务健康,将会成为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必须对医学院校体育课程目标重新定位,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改变原来的内容和模式,重视学生体医结合技能与知识的学习,使体育课程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医学和健康。

2.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主流态势分析

2.1“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概念界定

据骆伟,翁惠根的研究,将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界定为:以学生当前所学专业、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岗位需要的职业综合能力为导向,以培养及完善从事职业岗位需要的职业相关身体素质、终身锻炼能力、职业体能以及综合职业素质为教学目标而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内容之总和。

2.2“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模式初探

当前,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模式成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该项模式对比传统体育课程模式,大致有三个取向:首先,课程目标从重视运动技能传授逐步朝着注重健康和职业能力的方向转变,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在保留了原有增强身体素质、促进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的特质之外,更重视的是职业实用性。它主要通过选择专业性、指向性较强的身体练习作为课程内容,来提高学生未来职业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同时职业身体素质的提高,也积极的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学习和掌握。其次,课程内容面向职业技能需要发展,根据高职院校自身专业特点,教学内容的选取应当将符合社会需要、针对职业特征、具有长期健身价值的体育项目通过开发与改造的手段引进课堂,使学生身心健康和职业身体能力保持同步发展。最后,课程评价要面向“三位一体”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征与时代需求,把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的评价选择体能、态度、技能的综合评价方式,即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职业技能的掌握,还要注重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态度评价。

3.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政策分析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较之西方发达国家在职教经验、管理体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为此,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从2006年起,按年度、分地区分批扶持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0年后,在原有已经建设的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上,再次增加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并以此为契机,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根据建设的整体部署,“部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到优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从健全师资队伍到改进教学内容与完善课程结构,从专业建设到领导能力,从社会服务到教育教学,都需要保持全国领先。

这一部署对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来讲是一次重大机遇,首先示范建设赋予体育课程争先创优的权利;其次,示范建设为体育课程改革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最后,示范建设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倘若对上述有利条件合理的加以把握,示范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在同类高校中异军突起指日可待。

4.结论

综上,我国医学类示范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形态特征兼具普适性、特殊性和时代性。首先,它是我国普通高等院校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分支,因此从宏观层面来讲其建设特点应当与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高度契合;其次,它隶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因此应当将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基于“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实用性内容开发”的理念融入其间;然后,它又隶属于医学高等教育,因此它应当具备“医体结合”课程改革模式的特征;最后将其置身于示范院校建设的大背景和《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考量,它应当在医学专业建设中寻找契合,同时也应当在政策的引领下实现自身建设的完善。

医学综述篇6

    某一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过程以泌尿系统疾病为例,在临床上,泌尿系统疾病涉及肾上腺、肾脏、前列腺、输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泌尿外科医生的临床诊断思维在形成过程中除了应具备大量的医学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具备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方法。疾病是一个客观事物,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即对疾病的认识,都要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临床诊断要经历初步诊断、会诊、确诊等几个阶段,这个过程是泌尿外科医生对所获得的泌尿系统疾病信息进行临床思维,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最终将信息形成疾病诊断的过程。正确处理医学影像高新技术与临床诊断思维的关系医学影像高新技术使外科医生的视野扩大了,并克服了过去脏器诊断的模糊性。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CT、核磁共振等已成为肾脏等腹膜后器官检查的重要工具,而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在各科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诊断水平。医学影像高新技术的进步,不但使医生得到了对疾病的深层次认识,也使其对临床思维方式提出新的要求。例如,CT、MRI在成像手段上具有很高的创造性,它集计算机、物理学、生物工程学等于一身,形成了影像数字化。其高分辨及薄层技术可以对局部较微细的结构进行分析,从而对临床产生深刻的影响。事实上,诊断手段越先进,越要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越要求影像专业的各科医生具有更高的综合判断能力。所以,面对大量的影像高技术参数,临床理论思维方法要求更完善、更全面,就越要求各科医生具有更高的综合判断能力和临床水平。

    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处理好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与医学影像高新技术的关系

    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和高新技术对于疾病的诊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讨两者的辩证关系,对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各科的合理应用具有现实意义。3.1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医学影像传统技术是各项高新技术的基础,它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具有以下特点。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具有“简”、“便”、“廉”的特征例如,腹部平片(KUB)就是最基本最典型的医学传统技术,它简单方便,易于实施,且费用低廉,因而成为最基本的技术技能。我校第二附属医院2007年门诊总人数为21062人,虽只有922人检查了腹部平片,但确诊为结石的患者有645人,其阳性率为70%,便能充分说明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具有“简”、“便”、“廉”的特征。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在适用范围上具有广泛性例如,肾绞痛患者的KUB传统技术,适用于所有的医疗卫生机构。静脉肾盂造影(IVP)可以作为泌尿外科大部分疾病的常规检查,我校第二附属医院2007年IVP检查人数为806人,阳性率为65%,这足以说明IVP等影像传统技术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影像传统技术是发挥影像高新技术的基础例如,X-CT检查是一种目前已成为临床较为普遍开展的医学影像技术,它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建立在普通X线基础之上的。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医学影像高新技术是随着传统影像的突破及工程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具有以下特点。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具有新颖性、尖端性特点例如,应用MRI波谱技术检查前列腺中化学成分的变化来发现早期癌性结节的存在是很先进的影像检查手段。医学影像高新技术是一种综合性技术例如,CT技术就包含了X光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等,它是多种新技术综合应用的产物。因此,医学影像学和临床各科医生都需要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可实现临床诊治的定量化和定位化例如,CT检查能够准确测定肾脏等占位性病灶的各种主要成分的密度,MRI三维图像能够准确判定腹膜后病灶的位置、大小及毗邻关系等。这些医学影像学高新技术均提高了临床诊断定量化和定位化的准确度,从而为诊断疾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在临床诊断上的无创性CT及MRI对泌尿系统疾病的检查基本上是无创的,完全取代了以往有创的腹膜后空气造影,而且这种方法能获得更准确的诊断信息。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与医学影像高新技术运用于临床诊断疾病的相互关系在临床外科领域,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与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并驾齐驱,给当代临床外科提供了一个新的内容。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与医学影像高新技术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虽然X光片能够确诊泌尿系统的结石等疾病,但其准确性要比CT逊色得多,而MRI对腹膜后结构的观察更精细、更清楚。相反,CT技术尽管能定性、定量分析患者疾病的种类和部位,但在治疗时仍需参考泌尿专科影像传统技术。例如,输尿管结石即使经CT明确了诊断,但手术时仍需要检查腹部平片进行术前定位。泌尿系各项影像检查均有优缺点,两者之间可以互补。我校第二附属医院2007年泌尿系CT检查数占CT总人数的5.2%,泌尿系疾病进行MRI检查的患者数占总数的0.96%,传统X线检查占3.3%,说明对泌尿系统疾病的检查既运用了高新技术又把传统影像技术作为适宜技术予以保留。医学影像高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并不排斥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例如,泌尿系MRI水成像技术(MRU)能无创地显示肾盂、输尿管和膀胱,但因为受尿液产生、排泄及输尿管蠕动的影响,有时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而胆道MRI水成像(MRCP)检查,影响因素较小,效果好于MRU。我校第二附属医院2007年MRU检查人数只占核磁共振总检查人数的0.25%,MRC检查人数占总人数的5.75%,所以,逆行肾盂造影仍被广泛使用,它虽是有创的传统技术,但它对泌尿系统狭窄和梗阻病因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向常规技术转化[2]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高新技术迟早要转变为影像常规技术,这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例如,CT引导下肾囊肿等的硬化治疗在治疗技术成熟后,它将成为较常规的治疗方法。

    结语

医学综述篇7

作者:陈开亮 陈庆健 单位:温州医学院环境与公共卫生学院

《规定》第四条规定:临床教学基地是指院校的附属医院以及与举办医学教育的院校建立教学合作关系、承担教学任务的医疗机构。结合当前临床实践的具体运行,临床实践可以理解为学生学籍所在学校委托临床教学基地完成医学教育中临床教学环节,学校依法或依协议应承担教育管理义务,是当然的临床实践责任主体,当然其责任应限定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义务范围之内。责任构成要件与上位法不一致。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直接决定责任承担与否,《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四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因此我国医疗事故责任归责原则是过错原则。根据下位法须与上位法一致的原则,《规定》对于临床实践中医疗责任也应以过错原则归责,而目前《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在医学教育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生的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经鉴定,属于医方原因造成的,由临床教学基地和相关医疗机构承担责任。因临床带教教师和指导医师指导不当而导致的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临床带教教师或指导医师承担相应责任。该条第一款规定了临床实践医疗责任转承制度,由临床教学基地作为责任人承担临床实践医疗责任,归责原则为无过错原则,与我国侵权责任转承保持了一致,但该条第二款关于责任转承后责任追偿制度以“指导不当”作为带教老师与指导医师承担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笔者认为需要完善,一是因为“不当”不属于我国侵权法中责任构成要件的范畴,目前我国侵权责任相关法律规范在侵权的主观构成要件为“过错”,包括“故意”与“过失”,而无“不当”[2];二是因为“过错”与“指导不当”在内涵、外延方面均存在着明显差异,且《规定》对“指导不当”无明确的范围界定,只能将“不当”通俗化理解为“不恰当”、“不适当”,以行为的社会道德评价标准为参照依据,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它既包括了主观上的过错行为,也包括了主观上无过错但客观上不合乎道德评价行为,因此“指导不当”扩大了带教老师、指导医师责任承担范围,此条规定与《侵权责任法》等上位法有冲突。

同时,规定中第十七条明确将在临床带教教师和指导医师指导下行为规定为医学生与试用期医学毕业生医疗免责行为,仅规定“未经同意的擅自行为”由临床实践学生承担相应侵权责任,未以主观过错要件分配责任,而通过《侵权责任法》第三章第二十六条到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分析得出:免责与责任的减轻依然坚持以主观过错为要件,在对方、第三方过错及侵害人无过错的情况才可以减轻责任和免责,因此《规定》中的第十七条与《侵权责任法》等上位法也不一致。责任分配有失正义。责任分配是以责任构成要件为前提的。通过以上关于医学教育临床实践中责任构成要件分析,《规定》第十六条、第十七条规定未以过错为归责原则在责任主体间分配医疗责任,而以“指导不当”、“是否指导下行为”分配责任,不符合《侵权责任法》及司法解释等法理,造成了临床实践中责任主体之间医疗责任分担更多是行政性、伦理性分配,欠缺法律上的正义。

调整立法指导思想与价值取向,构建体系化医疗责任制度立法指导思想与价值取向决定着立法的体系化及相关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责任的合理分配。《规定》第一条规定:为规范医学教育临床实践活动的管理,保护患者、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保证医学教育教学质量,依据《执业医师法》、《高等教育法》制定本规定,结合《规定》中责任分配规定可以解读出当前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的立法指导思想、价值取向为医学教育的“秩序与质量”,与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的社会性、公益性保持了一致,但忽视了作为法的终极价值取向的“正义”。笔者以为在现代德治、法治视阈下,我国医学教育立法指导思想与价值取向一方面要遵循医学教育特殊规律,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保证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秩序;另一方面要从个体利益出发,完善责任主体,体现各责任主体之间义务、责任分配的公平与正义,从而在指导思想上实现德治与法治的统一,在价值取向上实现“秩序”与“正义”的统一。在此基础上要实现临床实践中医疗责任分配规定与我国《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及司法解释等相关法律规范保持一致,建议在《规定》中第十七条增加条款规定,明确临床实践中医疗事故的性质为共同侵权行为,带教老师、指导医师与临床实践学生对医疗责任承担连带责任,同时在责任转承基础上以过错原则建立责任追偿制度,增加款项应明确将学校纳入到临床实践中医疗责任主体中,明确其未尽教育、管理义务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如此可以明晰临床实践中医疗责任主体的权责,构建责任分配的体系。调整责任构成要件,实现责任分配正义临床带教老师和指导医师责任承担。临床教学工作既是带教老师教书育人的过程,又是医学生进行临床实践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医疗风险贯穿始终[3]。根据以上指导思想、价值取向及制度设计,依据我国侵权责任相关法律规范,建议将责任承担中的主观构成要件中的“指导不当”修改为“故意或重大过失”,一方面从法理学看,我国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中过失分为重大过失与一般过失(普通过失)。

在定位上,重大过失是介于故意与普通过失之间的一种独立的过错类型[4]。梳理我国侵权责任中“重大过失”的相关规定,如《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九条雇主责任、无偿帮工人责任等规定,“重大过失”作为责任构成主观要件的一种类型,是无法定、约定义务、无偿行为下责任构成要件,临床实践中带教行为、指导行为是公益性、无偿性的教育、管理、服务,符合“重大过失”责任构成要件的本质要求;另一方面从现实实践看,“重大过失”规定可以减少带教老师、指导医师责任承担风险,提高指导积极性。医学生和试用期间医学毕业生责任承担。在《规定》颁布实施前,对临床教师在进行医疗活动中的资格、执业、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已有了比较全面详细的法律规定,而对医学生在医疗活动中的责任尚无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只是在行为、道德等方面进行了规范[5]。《规定》将医学生和试用期间医学毕业生的承担责任规定为未经同意下的擅自行为,明确医学生和试用期间医学毕业生也是临床实践中医疗责任主体,这是合乎法理的,是进步的,只是在责任分配上仍缺乏公平与正义,建议以“故意或重大过失”为主观要件取代“擅自行为”分配责任,一方面增强学生责任感,平衡“师生”之间利益,另一方面也照顾到学生责任承担能力相对较弱的实际。个人对其所为的过失行为承担法律责任是现代法理的基本精神,医学生和试用期医学毕业生从民法的角度来看,应该无疑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6]。建立责任赔偿基金,保障临床实践秩序以上建议以“故意、重大过失”为主观构成要件分配医疗责任,则“一般过失”造成的临床实践医疗责任则完全由临床教育基地承担,如此规定与临床实践的公益性、无偿性不符,导致临床教育基地承担责任较高,在临床实践中医疗事故潜在风险不断加大、医患之间互信降低背景下,会最终影响临床教学基地的事业发展,同时也考虑到学生责任承担能力较弱,因此建议建立医学教育临床实践民事赔偿基金,由地方政府、临床基地、学校、社会资源共同筹措建立,从而一方面提高责任分配的正义性,同时提高各责任主体的责任承担能力,最终保障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秩序。

医学综述篇8

1.1医科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普通本科高等教育层次存在的必要性

独立学院在高等教育领域是否还会继续存在不能一概而论。医学教育本身有其特殊性,而且办学成本高,医科独立学院办学形式,无论哪种办学模式,一方面依托母体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依赖社会资本的注入,才能保障其可持续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资源配置不合理,社区、基层医院、农村医疗卫生实用型卫生人才短缺。而医科独立学院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高等医学人才,在适应医疗市场及医疗体制改革,发挥国有民办办学机制灵活的优势方面,具有存在必要性。但在所有独立学院面临过渡改革的选择时,以医学为主特色的独立学院,已经并仍将为适应市场及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医科独立学院“转设”,可以壮大民办高等医学教育的阵容,可以提升民办高等医学教育的质量,从而促进中国民办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转设”有利于减轻考生负担,学费标准会相应下调,体现教育公平。

1.2民间资本投资高等医学教育的矛盾性

医科独立学院有其自身办学优势及存在必要性,而且据调查投资办学者具有极大愿望进行医学办学投资。但民办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与举办者的营利性存在明显冲突,使民间资本投资医学教育存在相当利益矛盾性。《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这决定了举办高等教育不能以营利为目的。但在现阶段我国民间资本投资教育,完全拒绝其取得合理回报会剔除许多民间有意投资者。而且医学高等教育办学成本高,独立学院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办学者投资和学生的学费。随着生源逐渐减少,或转设为普通本科高校收费降低,将出现办学成本难以保障。虽然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但据调查,绝大多数民办高校的举办者都有取得回报的动机,但取得回报的比例、程序等尚不明确。合理回报问题如果不能从制度上解决,一方面会抑制社会资本投资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个别民办高校的举办者通过隐性手段进行暗箱操作[2]。

1.3民办资本投资高等医学教育的可行性

一方面,我国医科独立学院办学已经过十余年的办学积累,许多投资办学者投入了相当大的资金进行校园硬件及软件建设的投资,有的达到数10亿元,具有了一定规模。这些投资者在现在完全退出将面临好不容易积累的教育资源流失。目前多希望国家给予一定时间和政策缓冲区,愿意均衡不同利益方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收到一定经济效益,并进一步投资进行办学,进入良性循环,最终取得真正独立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医学高等教育办学投资较大,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是在民营经济欠发达、社会资本发育不够成熟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为吸引更多非财政渠道资金兴办高等教育,创新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机制,鼓励民间资本与高水平公办院校共同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独立学院在遵守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基础上,提高了高等教育的收费标准,相应降低了高等教育经费中由国家财政负担,从而在等量财政投入下有效地扩大了高等教育规模[3]。如果确实在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高等医学人才为目标基础上,进行法律意义上的真正独立,并以合适模式进行过渡期改革,与现有母校以合理合作形式进一步合作办学,在日后的进一步合作办学过程中适时地予以动态调整与更新,符合社会公众的实际需求和心理需求,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可,定位于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疾病预防、营养学等现在比较热门、大众比较关注的医疗保健方面[4]。

2医科独立学院转型模式的选择差异性

结合来自教育部网站、中国独立学院在线网站及各独立学院院校网站等相关统计资料统计,已转设的独立学院中,按学科门类分以综合类院校为主。已转设的35所独立学院中,综合类院校占15所,占42.9%;工科类12所,占34.3%左右,财经类4所,占11.4%左右,艺术类2所,占5.7%左右,医药、师范类各1所,分别占2.86%左右。医学类相对综合院校及工科类院校,转设具有更大难度。医科独立学院应该以何种最佳模式转型,方能推进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发展,值得探究。

2.1独立学院转设是大势所趋

5年过渡期期满后,独立学院转型模式有三条“出路”:继续作为独立学院存在、转民办高校、撤销或合并。其中已转设的35所独立学院,成为独立学院向民办普通高校成功转型的示范。随着人们对民办高校的认识转变,对民办和国有普通本科高校的界限将逐渐淡化。将来择校就是择业,因此,人们越来越关注毕业后能否就业,如此教育观的逐渐转变,为转设后民办院校的招生就业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办得好的“独立学院”走向“独立”是一种必然,迟转不如早转,转设后产权归属更加明晰,有利于鼓励原投资方继续加大投资,学校的办学条件也将会越来越好,综合竞争力也尽早凸显。如果符合26号令中基本办学条件的独立学院,可尽快研究转设。许多本来以民营为主投资的院校,顺势理顺运行机制,借助已经创出的特色与品牌,如此华丽转身,最终将发展成为高质量的民办大学。

2.2转设必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确保平稳过渡

与公办本科高校相比,独立学院建校时间短,文化历史沉淀不足,在应对生源减少、生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问题上,仍处于弱势地位,医科类独立学院竞争力尤其薄弱。占地面积、资产总值、图书量等标准相对难以立即达到要求。不同地区应区分看待,对确实有发展优势或地区相对缺乏医疗资源的,应实事求是调整独立学院设置标准。对于确实难以征用到500亩土地,但因医学类招生人数相对较少,如生均校舍面积能达标的独立学院,可酌情降低校园面积标准或控制学生规模等。同时,从地方独立学院办学的实践来看,独立学院的独立性是一个难以单纯用行政方式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若实施“一刀切”转型的路径模式既是对政策的误读,以“政策”决定“市场”,也必将背离市场规律。许多独立学院涉及国家或政府部门参与其中的许多公共资源,转为民办时机尚未成熟,不可过度强求。要在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导下,建立起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之间科学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5]。对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举办的医科独立学院进行专题研究,应留下相当余地,围绕“26号令”要求,暂时仍以独立学院形式存在,实行“渐转”,不断规范投资主体,完善体制机制,强化规范办学,及时总结经验,为独立学院转型提供新模式的借鉴。

2.3积极研究“撤并转”政策,杜绝“校中校”

解决独立学院“撤并转”的问题,需要站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局,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引导和督促独立学院尽快完成“转设”工作,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一是支持公办高校与民间资本合作模式,此类独立学院比较符合26号令要求,符合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普通本科高校;二是允许公办本科院校与地方政府或国有企业单位合作办学模式,在实际办学过程中,这类办学模式有效规避了民间资本“逐利性”和举办教育“公益性”的利益冲突,可在适当时候进行转设。三是逐渐淘汰公办高校与校办企业合作办学;四是坚决取消公办院校无合作方的“校中校”的所谓独立学院,坚决进行撤销办学资格或限期并入母体高校。自2003年起至今,教育部经过整顿,对全国各地、各高校举办的民办二级学院的“校中校”以二级学院名义“双轨收费”、产权不明晰、民办机制不健全、不独立发文凭等办学失范行为进行了清理整顿,已经取消了100多所。鉴于可能会有独立学院在转型过渡期关闭或停止招生,政府部门应就此类独立学院的资产处置、学生安置及申请学历学位等问题制定相应政策。

2.4科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明智举办民办医学本科院校

我国目前每千人医师拥有量为1.65人[6],已超过国际平均水平。因此,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极需解决的已不是量的问题,而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就医学教育而言,总的人才培养目标或者方向应该有两类,一是医学科研人员,二是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其中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又可分为专科医师、全科医师等[7]。从目前我国医疗改革总体战略目标看,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要任务,坚持保基本、强基层,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进行普及城镇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事业。基层需要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的应用型医学人才,本科医学教育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仍然是高等医学教育的主要任务。独立学院较准确地定位于基层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以医学为主特色的独立学院,已经并仍将为适应市场及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面临更大的困难与问题。投资举办民办高等医学高校面临风险,不同地区应根据本省医疗资源统筹规划,科学评估,避免一窝蜂,也避免全盘否定其存在。源于医学教育精品性和特殊性的考虑,投资回报线长路远,民间资本投资医学高等教育必须谨慎,而且应遵循稳定医学招生规模原则和民办教育自身的特点,创新办学理念,方能打造民办医科独立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正如著名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杨福家在武昌理工学院做了主题为“当代青年学生的责任”报告中指出:大学之大不在于人多、地大,而在于培养的人才。民办大学是最充满活力的大学,预计五年内将取消“一本、二本、三本”大学的提法。把学生分为一本、二本、三本,这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学生之间只是分数差异,分数差异不是人内在的东西”。对待医科独立学院发展,必须坚持动态发展研究理念,着眼于医学教育特殊性及不同省份医疗资源差异性需求分析,研究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其转型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困惑,创新学院体制机制,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以医为主、多学科发展、有鲜明特色的民办高校,为医科独立学院转型提供良好发展思路,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一篇:谜语故事范文 下一篇:教师师徒结对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