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情况范文

时间:2023-09-21 12:26:35

校园文化建设情况

校园文化建设情况篇1

为进一步规范校园文化建设,我校师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铸牢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期以来,在上级党委和政府坚强领导下,我校严格按照《校园文化建设内容规范》规范办学,教师们无私奉献、刻苦钻研、关爱学生、严于律己、爱岗敬业,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奉献给学生,受到学生和社会的尊敬和爱戴。现将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规范》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积极发挥学校党组织作用,深入开展政治和法纪教育,积极推进“8534”党建标准化建设。

1.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思想铸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化、常态化学习,重点加强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及视察西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

2.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致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贺信精神、给在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的回信精神。

3.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和生活实用法律知识的学习。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学校通过开展政治和法纪教育,使广大教职工学懂弄通、入脑入心,增强法纪意识,自觉用“四个意识”导航,用“四个自信”强基,用“两个维护”铸魂。

二、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1.学校通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史”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宗教观。

2.学校积极鼓励支持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生社团的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落实阳光体育一小时要求,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崇尚科学,追求健康向上、科学文明的校园生活,不断淡化宗教消极影响。

3.学校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精神贯彻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一个师生的心灵深处,让广大师生热爱祖国、奉献祖国,进一步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深入开展红色教育。

1.学校深入开展“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宣讲好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用身边鲜活案例宣讲好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西藏、昌都、类乌齐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让广大师生真切明白“惠在何处、惠从何来”。

2.学校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组织师生观看电视纪录片《为了和平》、电视专题片《人民的小康》、《百年风华》、《红船》、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山海情》及《光荣与梦想》、《觉醒年代》、《大决战》、《功勋》等“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点剧目。抒发对党的情怀、培养对党的感情、坚定跟党走的信念。

四、深入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教育整治教育。

学校组织广大教职工深入学习“人民教育家”、“时代楷模”、教书育人楷模、最美教师、优秀教师、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典型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同时,通过组织教师观看优秀典型事迹纪录片和以优秀教师为原型创作的影视剧,如《黄大年》、《李保国》、《一生只为一事来》、《烛光里的微笑》、《美丽的大脚》、《一个都不能少》、《老师・好》等,激励广大教师见贤思齐,引导广大教师从“被感动”到“见行动”,在学校掀起争做“四有”好老师的热潮。

五、深入开展学生安全教育。

学校要按照《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结合实际,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深入开展学生安全教育,特别加强食品、交通、防震、防灾等方面的安全教育,通过开展防范校园欺凌知识讲座、交通安全情景剧、食品安全体验式教育活动和应急救护能力提升培训等“理论+情景模拟体验”教学,运用多样化、生动化、立体化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们直观地体验和学习安全防范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法治意识、自身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护能力。

六、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积极健康向上的地方特色文化教育。

1.在教师悬挂革命领袖画像,开放学校图书室、德育展览室,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在陶冶师生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的同时增强师生们的文化自信。每年重大节日期间,学校就会组织升国旗仪式,举行各种红歌比赛、主题演讲比赛、朗诵比赛、书法比赛、绘画比赛等文娱活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2.强化少先队建设,每周有一节团队活动,开展形式多种多样,始终聚焦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聚焦红色基因,聚焦政治启蒙和价值塑造教育。

我校严格执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规范》文件精神,坚持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围绕“四有好老师”标准和“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要求,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和师德师风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师德师风高尚、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职工队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办一所农牧民满意的学校。

校园文化建设情况篇2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它是一种无形的文化,具有催人奋进、努力学习、开拓进取的教育力量,能够促使学生健康的成长,促进人格的发展。但目前,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相对落后,校园生活单调贫乏,校容校貌多年一个样,对文化建设认识模糊,流于形式。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发挥文化在教书育人中的作用,切实加强小学小学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一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和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二是加强学校风气建设,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使学生作对社会有益、对家庭有爱的新时期少年。三是通过开展校园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生活,把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乐教娱乐之中,增强心理素质。四是加强校园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建设,营造出校园人文气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校园的制度建设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是大学、高中、还是小学,要想长久地发展下去,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善于管理、有效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校来说,管理文化建设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够规范约束全校师生的行为,引导学校教育健康发展。所以,学校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抓好教师、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用制度来约束师生。在制度的执行上必须严格,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以事实为依据,公正高效地执行,保证所有教学人员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徇私情,不断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管理水平,并将行为规范延伸到社会和家庭,在各种不同场合使用文明用语,促进学生文明礼貌行为的自觉养成。同时,学校的制度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修订,多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学校制度的有效落实。学校还应建立学生学习信息档案,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自然状况及相关信息,档案内容分为自然状况、家访情况、学习情况、违纪情况及其它记载。教师每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当前的信息,至少填写一次,便于及时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便于开展管理工作。

2.打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优美的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所以,学校要精心营造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和优美温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树立核心价值理念,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让校园的环境文化处处洋溢浓厚的育人氛围。学校要加强环境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校园环境卫生清理活动,大力实施校园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彻底消除死角死面,保证校园面貌每年都有新变化。教师和学生要有很强的环保意识,不要乱扔纸屑、杂物,使校园始终保持干净整洁、文明和谐,成为师生工作、学习、休憩的理想场所,并定期、不定期进行各种形式的检查评比,提升校园环境建设水平。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加强牌板、标语、宣传栏管理,完善广播宣教网络,安设各种警示、指示标牌等设施,使学生时时处处能够感受到校园文化气息,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校园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效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热情和集体主义观念。改造学生班级学习环境,补充黑板、桌椅、电脑等设施,购置各种图书、报刊及其它学习资料,设置“读书角”供学生于阅读,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要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用优秀科学家、发明家的事迹,以及身边优秀人物的人生经历,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加强自身学习,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

4.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学校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组织成立书法、美术、象棋等多方面兴趣爱好小组,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兴趣,广泛开展德智体美劳相关的竞赛活动,大力开展健康有益、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定期组织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多组织拔河、跳绳、足球等体育活动,多组织书法、绘画、舞蹈等艺术活动,让不同特点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体会乐趣,在比赛活动中施展自己的才华。学校要对每项活动,评出前后名次,在校内板报上公布,以此激励其他学生的上进心,进而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学习氛围。同时,还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利用学雷锋日、六一儿童节、十一国庆节等庆典节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弘扬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他们与祖国、与学校荣辱与共的感情,培养高尚品德,做对国家有用、对学校有爱,“品德、智力”全面发展的学生。

5.加强校园文化的组织领导

学校要深刻领会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多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倾听广大教师对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结合本校的实际工作情况,研究制定学校文化建设发展规划,确定推进工作的总体目标、工作标准、推进步骤等内容,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利用校园板报、广播、宣传栏等形式,逐级渗透,强势灌输,通过各种形式的载体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风,让师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和激励,增强教师、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集体观念真正让学生入脑入心。

三、结论

总而言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找出正确的方法,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促进学校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使他们能在复杂的社会中健康地成长。只要我们按照这个思路,大胆前行,不断实践,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能够落地生根,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校园文化建设情况篇3

1.1新时期职业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教育及各种短期职业培训等,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育多元化人才的作用。所谓的“教育”是一个教书育人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不能仅仅只着眼于学生的成绩,更应该把视角放在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放在学生未来给社会创造的价值上。在清末是广州府第一名的秀才,1903年成绩优秀公费赴日留学,成绩优秀,学富五车,一家两代三秀才,有“玉峰双秀,珠树三花”的美誉,但是却成了中国有史以来的头号大汉奸,投靠日本帝国主义,策反国军,组建伪军,多次清乡,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的学问不可谓不大,见识不可谓不广但是他给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不可谓不深重。由此可以得知,关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万万不可忽视的。校园文化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个方面是从广义上理解,广义上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指在校园内部组织学生学习人类历史上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且组织学生用一种积极地理念去追求、去守护这些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第二个方面是从狭义的角度去理解,狭义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在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组织学生学习与社会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以正确的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的为人类服务,在社会共同的生活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新时期的校园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特征,以培养健全的人为目标,以服务于社会为目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的陶冶学生的情操,潜移默化的实现育人的作用。在不断的熏陶中,良好的世界观逐渐的扎根在学生脑海中,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事物的明辨是非能力逐渐形成,由于学校、老师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学生也会逐渐的重视起来,这样在全校范围内就会形成一种学生向老师学习,学生之间互相比对的良好氛围。新时期职业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能力上乘、思想健全、品质优秀的多元化人才,同时以学校为核心,还可以向周边地区做辐射,提高周边人民的思想道德品质。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提高每一个主人的素质,有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进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1.2新时期职业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现代化进程

新时期职业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现代化进程,新时期职业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保证学校内的教师、各级领导干部都能真正的做到执政为公,自觉的为学校的利益奔走,始终保持优良的作风。真正的做到沈校长所说的那句:“以显著的业绩鼓舞人,以有效的教学打动人,以真诚的关心爱护人,以团结的精神激励人,以科学的文化培育人。”在校园内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思想素质过硬,业务水平高超,肯于吃苦,刻苦转呀的师资队伍。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在21世纪的竞争中,人才是竞争的关键,一个学校有了这样的师资力量,那么学校内部推进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学研相结合会非常容易,及其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现代化进程。

2新时期职业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2.1新时期职业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要在于加强认识

新时期职业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要在于加强认识,首先要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对营造和谐氛围,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的作用,其次认识到新时期职业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最次认识到新时期职业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作用,才能切实有效的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只有认识跟的上去,才能积极地找对策,想办法。所以说在校园内部要加大宣传力度,切实保证师生都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2.2新时期职业院校应加强制度建设,依法治校

“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地方都必须要有规矩才能建立秩序,在学校内要按照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公正合理的学校制度,学校内部教学活动都要有制度可依,坚决依照制度办事。21世纪是法治社会,要在学校内推行法制观念,依法办事,养成学生准法守法的好习惯,养成学生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权益的习惯。新时期职业院校应加强制度建设,用于规范教师与学生的言行,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树立浓厚的学习氛围,以夯实的制度,为良好的校风建设奠定基础,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保障。校园制度建设要注意两方面,第一,校园内制度的建设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从实际情况入手,面对现实,并且要立足于变化的现状,以不断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为着力点;第二,校园内制度建设要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符合教育制度,以达到教学目标为主要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更好的学生成才而努力。

2.3新时期职业院校要积极发挥学生会作用,提高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

新时期职业院校要积极发挥学生会作用,在学生会成员的身上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自身情况入手,有针对、有目的的开展文化建设,不断的加强新时期职业院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针对性与预见性。同时要发挥学生会带头作用,发挥学生会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纽带作用,紧密联系学生,了解学生动态,通过学生会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发挥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觉的去学习,自觉地规范自我言行。

2.4组织多种活动,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在校园内组织多种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扩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首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例如讨论养成教育、赏识教育,在公开的讨论中,学生畅所欲言,自由的发表意见,然后由学生自己总结,体会其中精神。第二,组织学生向榜样学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榜样。例如向朱建民学习,学习朱建民自强不惜的精神,不仅将这种精神应用在学习上,更应用在生活中,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第三,举办比赛,小小的擂台,可以展现学生个人的风采,可以举办“时装创意比赛”、“寝室设计比赛”等,活跃学校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第四,在学生间开展互帮互助,营造互相友爱,团结向上的整体氛围,先进代后进,树立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3结语

职业院校是培育人才的场所,职业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业务素质过硬,思想道德水平高超的多层次人才,有利于建立健全学生的人格,有利于学生三观的确立。但是,新时期职业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符合当今世界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时代培养经世致用的高能人才。

校园文化建设情况篇4

为研究地方优秀文学资源在高校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作用,探寻提升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与途径,笔者组织本课题组进行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地方文学资源的调查,调查选取了广元两所高校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及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问卷400份,有效问卷375份,问卷有效率为93.75%。问卷覆盖各专业及在校大一、大二年级,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代表性。

一、高校校园文化、地方文学资源的概念及融入实现的形式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校的办学过程中,为促进高校学生健康成长,为提高高校师生文化素质、道德品质、审美情操,实现高校的教育发展目标,由高校师生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的总和”。其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包括建筑风格、自然景观、人文环境等具有文化韵味的硬件设施;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核,主要指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道德风尚、审美情趣等;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包括校纪校规、仪式及教育教学规章制度等;活动文化是以上三者依托于师生的生动表现,它以校园活动为载体,主要表现为各类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地方文学资源在本研究中指与地方相关的作家、作品的物质与精神遗存等。为增强调查研究的可操作性,笔者主要从校园环境融入地方文学资源状况、保障地方文学资源利用与传承的制度建设、地方文学课程的建设、地方文学社团设立、融入地方文学资源的活动五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地方文学资源的情况分析

(一)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地方文学资源认知情况

据调查,近半学生对于校园文化内涵的理解是准确的,大多学生倾向于活动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主体方面,排在前三位的是学生、教师、辅导员。可见,校园文化建设应发挥学生、教师及辅导员的主体性作用,尤以学生群体为主。有关地方文学资源的了解方面,2.40%的学生表示很了解,62.93%的学生表示了解程度一般,32.27%的学生表示不了解,2.40%的学生表示很不了解,这表明学生对地方文学资源的了解程度还不够。96%的学生认为地方文学资源融入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至少有一定作用,65.07%以上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学校的内涵建设,能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以及有利于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

(二)校园环境融入地方文学资源状况

有关校园环境融入地方文学资源情况的调查显示,约半数学生认为融入了一般的文化艺术,28.27%的学生认为融入了地方文学资源,这说明校园环境中融入地方文学资源的情况还较少。在校园环境融入地方文学资源的有关建议方面,73.07%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人文艺术走廊、学生宿舍墙面、过道、校园一角传播地方文学资源。超六成学生认为可以在图书馆设立地方文学资源阅览室和利用学校网络、院团报等媒体宣传地方文学资源内容。四成学生认为可以建立地方文学研究机构或将有关机构、分支机构迁址本校或者雕刻含有地方文学资源内容的校园碑石、建造地方名人塑像。

(三)保障地方文学资源利用与传承的制度建设情况

超六成学生认为学校有保障地方文学资源利用与传承的制度但不了解,仅8.53%的学生认为有这方面制度也了解,19.47%的学生认为没有但需要,仅3.73%的学生认为没有也不需要。这说明广元高校了解有关保障地方文学资源利用传承制度的学生很少,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力度。超七成学生认为学校可以将地方文化传承纳入素质拓展计划,甚至24%的学生认为应该设置专门机构。

(四)地方文学课程的建设情况

有关地方文学课程的调查中,42.13%的学生认为本校有地方文学课程但需要改进,37.6%的学生认为没有但需要开设,12.8%的学生认为没有该课程也不需要,但可以利用有关地方文学资源充实到有关课程中,6.67%的学生认为有,不需要改进,仅0.8%的学生认为没有该课程也不需要。这表明,大多数学生对地方文学课程的开设是持肯定态度的,同时也有一定的期望。从有关数据分析,开设与没有开设地方文学课程的比例是相当的,而两高校抽样份数不等,这说明学生对于是否开设地方文学课程认识并不清晰。更多学生倾向于按照地方文学资源的突出特征设计有关课程。

(五)地方文学社团设立情况

近半数学生认为本校有地方文学社团,但未起到有关作用,27.20%的学生认为没有地方文学社团但需要,认为没有也不需要或说不清的占25.07‰学生认为有或无地方文学社团的比例相当,因两校抽样份数有悬殊,说明学生对地方文学社团有无的认识是模糊的,“目前校园文化活动的最主要的阵地就是学生社团”。地方文学社团的设立是必要的,但应发挥其积极作用。

(六)融入地方文学资源的活动情况

大多数学生选择人文艺术素质及身心健康活动作为他们最感兴趣的校园活动类型,在对融入地方文学资源的活动调查中,六成以上学生选择偶尔参加融入地方文学资源的活动,其次为从来不参加。可见,学生参与有关融入地方文学资源的活动积极性不够,可以在人文艺术素质及身心健康活动方面多下功夫。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地方文学资源的路径

(一)利用地方文学资源,营造校园环境文化的地方特色

“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优化的环境能影响人向好的方向发展。可以将校园正门内侧墙面打造成文化墙。墙面可以按历史线索打造谯玄、武则天、黄裳、王樾、赵炳然、李榕、杨古雪等广元名人浮雕像群,让学生一进校门便感受到这是一个人才辈出、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在教学区、主干道、学生宿舍、食堂悬挂或标记有关学习、励志、友爱、节俭等富有本地特色的谚语和地方名人名言;在校园花草树木、休闲一角,摆放以书法艺术呈现的描写优美风光、美好感受、人生领悟等有关诗词、文段的刻石。如,陆游于广元所作表现爱国情怀的“中原久丧志,志士泪横臆,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白居易表现元稹于广元思家之情的“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杜甫盛赞广元风光民情的“山险水奇,民风淳朴”以及表现旷达畅然之情的“青惜峰峦过,黄知桔柚来。江流大自在,坐稳兴悠哉”;温庭筠表现广元美丽风光的“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张载道经剑阁体现崇德的“兴实在德,险亦难恃”等。学校图书馆可以开设地方文学作品阅览室,在校史馆增设地方文学资源展览台及橱窗,纳入新生入学教育。通过校园网络、电台、院团报、报亭等介绍地方文学文化,在适合的位置雕刻校园碑石、建造地方名人塑像,创设有利于学生了解与学习地方文学文化的条件。

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校园环境,可以考虑在校园内成立地方文学文化研究机构,或通过洽谈合作将有关研究组织迁址本校或设立分支机构。这些组织的存在及其相关研究交流活动,势必增强本校的学术与人文氛围,使校内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增进学习动力与对地方文学文化的热爱。

(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地方文学资源的利用与传承

“仁圣之本,在乎制度而已。”落实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地方文学资源须以制度为保障。学校应加强保障地方文学资源利用与传承的制度建设和宣传力度。可以将地方文学活动纳入素质拓展活动计划;设立地方文学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组,规划有关工作及活动;拟定活动效果评价机制,确保活动的质量;与地方文化机构、博物馆等签订合作协议,派学生去参观学习、做义务服务等。

(三)设置地方文学课程,提升学生的地方认同感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非广元地区学生所占学生比例日渐增多,开设地方文学课程不仅有利于增进学生对广元的了解与地方自豪感,还有助于弥补工科院校或非文科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开设较少的不足。有关课程内容编排,可按照地方文学资源的突出特征进行分章设计。

(四)依托地方文学社团,为校园地方文学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组织基础

设立地方文学社团,可以聚集一批对地方文学感兴趣的学生,为校园地方文学文化的传承提供组织基础。社团可以聘请地方文学专家学者作为指导老师,在遵循社团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吸收地方元素,组织举办地方文学故事小品大赛,开展名人寻访及文学遗址游览活动,组织兴趣小组开展地方文学资源运用转化研究活动等。社团是学生活动的主阵地,要紧抓这一平台,在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实现地方文学文化的传承创新。

(五)开展融入地方文学资源的活动,增进学生对地方的热爱及认同感

校园文化建设情况篇5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职院校;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3-143-01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个性文化建设,影响了学校文化的竞争力

个性化的校园文化,对提升高职学校文化管理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个性的学校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发展中的无形财富。但是,在当前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并没有突出学校的特色,跟风现象严重,这不利于高职院校健康稳定发展。

(二)校园文化忽视了高职教育的特性,导致校园文化与企业发展脱节

在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一部分学校文化建设忽视了高职教育的特性,尚未与高职院校的技术培训、职业素养培养联系起来,从而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与当前企业发展出现脱节,学术教育氛围与工作实践融合度较差。尤其是在近几年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一部分高职院校注重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养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活的影响,这便违背了高职院校教育的目的,让学生无法较好的适应各个岗位的需要。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学生角色转变缓慢,其主要原因就是当前一部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部分,这不利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

(三)不良之风盛行,影响校风和学风建设

在高职院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综合素质较低,知识而较窄;一部分学生缺乏共产主义信仰观念,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意识薄弱。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缺乏有力的行为规范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从而导致整个高职院校厌学风、上网风、赌博风盛行,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校风和学生的建设。

二、完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紧跟时展,制定合理的战略发展目标

在当前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构建系统性和战略性的规划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为了促使高职院校建设更好的校园文化,首先应该结合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整体目标,充分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突出个性,不断增强学校文化管理的竞争力。在学校的建设中,我们必须建设出学校的特色。不同的学校具有不同的学校文化。有的学校文化讲究严谨,有的则讲究白由、兼容并蓄。不管学校文化属于哪一种类型,都是学校的灵魂,也是构成我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坚持与现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进行综合比较,全而了解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以更好的满足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

(二)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在高职院校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就业为主要导向,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设立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办公室,开展相应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和职业规划设计活动。除此之外,在高职院校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各方而的资源,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好的帮助。其中,一方而可以将企业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基地,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习活动;另一方而,高职院校还可以聘请一些专业技术人员讲授专业知识,定期组织高职院校老师参加岗位培训。同时,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也可以为企业提供员工理论知识培训和专业等级考试培训辅导。通过采取这种措施,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专业技能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而且有利于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三)制定以文化建设为主导的发展战略,突出校园文化建设导向

为了构建科学发展的高职院校院校文化,便需要将发展战略纳入到高职院校的整体规划中,适当增加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园文化建设队伍,从而确保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和深入性,充分突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机制。其中具体要求如下: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软体和硬体共同发展战略,促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规划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学科的统筹发展;二是应该制定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相适应的发展目标,合理的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有效结合起来,二是应该在学生的培养计划中合理融入高职院校的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文化,促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好的服务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三、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所以老师应该结合高职院校发展的规律建设相适应的校园文化,如:紧跟时展,制定合理的战略发展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制定以文化建设为主导的发展战略,突出校园文化建设导向,从而推动高职院校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严俊杰,汤忠义,段慧兰,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理工高教研究,2010(1):141-144

校园文化建设情况篇6

关键词: 教育生态 校园文化 文化建设

当前,从社会领域来看,为了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国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同理,在教育领域,为了推进高校的可持续、有效发展,我们也需要树立教育生态观念、意识。在教育生态背景下,努力建设高校校园文化,为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教育生态观念的提出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资深教育史家、教育评论家劳伦斯・克雷明在1979年出版的《公共教育》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教育生态”的概念。他认为教育生态是一种有目的、系统、持续的传播、激发或获得某种知识、态度、价值观、技能或情感,以及任何通过这种努力而获得的全部成果的过程[1]。

我国有关教育生态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2007年8月,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首次对多年来的工作进行全面回溯,从理论体系的视角提出“教育生态理论”的概念。之后,2008年5月,“教育生态理论研讨会”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学者们提出将教育生态学的相关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强调系统性、动态平衡性及各因素间的协调[2]。

教育生态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3]。因此,以教育生态为背景,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二、高校校园文化阐释

高校校园文化,通俗地讲,是指一切校园人在校园内部环境和校园外部环境的互动下,形成的特定的校园生活方式。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不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它都存在、变化、发展着,并始终影响着校园中每一个人的价值观、情感表达及信仰。

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通常包含四个层面:第一层,校园精神文化。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灵魂和主导。它需要长期的孕育与沉淀,是广大师生集体荣誉感、向心力、凝聚力的体现,亦是师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通常以校风、教风和学风为其主要表现形式。第二层,校园物质文化。它是校园文化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主要由自然空间如校园面积与地貌、建筑式样与格局、花草树木、陈设布置及教学设备等因素构成。第三层,校园制度文化。要使校园生态系统保持动态、自主地运行与发展,需要形成独立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和自我激励的运行机制,这些机制都有赖于制度的维持,主要体现在校纪校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及人际交往活动等方面。

高校校园文化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日常管理发挥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柔性渗透。校园文化也体现自身的独特功能:一是教育功能。校园文化通过全体师生长期的积淀,如陈年老酒般感染、熏陶着校园内的每一位师生并使他们在其中接受教育。二是凝聚功能。高校校园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可以起到沟通师生情感、培养和激发团队、合作意识进而聚人心的功效。三是导向功能。高校校园文化在高校实现其既定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在其专业建设及人文素质教育、办学特色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四是激励作用。高校校园文化一方面能开阔学生视野,为充分展示自我创造了平台,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以自信、饱满的姿态走向社会大舞台。

三、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既谓之生态,那么各生态因子之间理应形成相对稳定的互动关系,并且保持动态平衡性。然而,当前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1.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差强人意

当前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突出的情况之一――大学精神缺失。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大学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其中包括自由、人文、独立、创新等元素。当下,由于一些高校一味地突出物质追求,而忽略了精神追求,学术世俗化倾向明显,为追求物质待遇与声誉地位不惜放弃本应追求的价值取向。在大学精神失落的环境里,让广大莘莘学子如何追求人文情怀,又如何追求真善美呢?

校训作为学校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当前的实际情况是流于形式且重复雷同。高校校园本是集中反映大学人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表达学校与学生的热切希寄。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校训成了师生能背下来的“口号标语”,另一方面,出现一些高校在校训用词上的严重反复现象[4]。校训流于形式、雷同,定不能体现出其自身的价值,也很难体现学校自身的特点、风格,亦难有强烈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学风作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亦漏洞颇多。当前,大学校园的教室、食堂等场所,随处可见低头一族,却难得一见晨读景象,学风散漫成为一种常态。许多高校常常会搞一些运动式管理,即学生口中的“严打”,风声一过,学生又是散漫状态,收益甚微。

2.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缺少人文内涵

自然的文化使人的特殊的感性的本质力量得到客观地实现,以适应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5]。

当前高校校园在规划建设方面更多的是注重高大、宏伟建筑的建设,而忽略了存于其中的其他物质如花、草、树木,亭台、花园等校园人文景点的建设与点缀。即使一些校园有花草、树木,但是总觉缺点文化味;即使一些校园里能看到几处所造的景观,也不是太新,缺乏历史感,就是照搬照抄痕迹太重,与一些高校惊人的一样。崭新的大理石上书写几个大字就能体现大学的精神、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宗旨,能承担起延续和传承高校传统和精神的责任吗?

3.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缺乏人文关怀

校园文化建设情况篇7

近几年伴随高校体制的改革和调整,一大批职业院校迅速发展起来。从这些职业院校的基础上看,既有成人高校的转型,也有中专类学校的提升。从办学主体上看,既有国家办的,也有社会力量办的。这种多形态、不同主体、快速发展的状态,使高职院校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得完善的、规范化的设计,尤其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有些学校提升或发展为职业院校之后,校园文化或停留在原有的模式上,或模仿普通高校的做法,或干脆没有顾及而处于散漫无序状态,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校园文化之育人功能的实现。职业院校是一种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充分的文化修养为前提,以培养学生实用型技能为核心的学校。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从这样的定位入手。一方面要将“前提”与“核心”进行有效的结合,达成教学中文化渗透和文化建设对教学的导引;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工作中举足轻重的内容,必须进行整体设计,由各部门协调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在充分满足学生文化需求的前提下,有效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素质,从而达成立人的教育目标。(一)强化环境的文化意蕴,创设具体人文背景环境的人文背景,既是具体职业院校整体校园文化的基础,也是其全部文化内涵的概括。环境本身便是学校文化思路的具体表现,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文化内涵丰厚的校园环境中,人文精神会受到压抑。因此,环境作为校园文化实施的背景和进展程度及内蕴的晴雨表,既是校园文化建设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提升和发展校园文化的前提和基础。环境建设既包含学校整体布局安排,也包括对广大师生总体精神面貌的设计。这里我们仅就学校整体的布局安排为例进行说明:对于老学校来说,主要是改造,诸如,对缺少文化内涵的建筑进行拆迁、整修,对含有过时的文化观念的环境进行改造等,以此来适应新的形势、新的时代精神。而伴随职业学院的发展,尤其是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许多地方政府都加大投入建设全新校舍,这就为院校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浸注新的教育理念和文化理念提供了极好的机会。许多职业院校正是借助这种契机,强化环境的文化意蕴,创设具体的人文背景,为全面实施校园文化建设,预设出鲜明的导引观念。有些院校不仅在具体建筑物的设计和建设中充分展示文化理念,同时在校园的整体设计中,把不同理念设计出的建筑共同纳入一种文化体系中,使学生身在其中,无法拒绝那种具有强大诱惑力和渗透力的校园文化的染化。这就使校园文化建设有了一个先入为主的前提,在这样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加上教育的引导和规范,使校园文化建设有了很好的发展前提与动力基础。正是基于环境对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许多院校在刻意打破传统校园建设刻板、单一、缺少文化内涵的筹划理念的同时,把眼光放到校园周边环境的选择。如威海职业学院,政府投资5.6亿建设新校,学校调动了各方面的人力、物力,用几个月的时间,做了大量的工作,对多个预选校址进行对比评估,最后选中了依山、靠海、临松林,连接生态保护区的新校址。在那里,自然精神与人文创造的交合,使校园的大背景具有了鲜明的文化意义。而在3000亩的校区设计和筹划中,更集中地把校园文化理念进行渗透,充分利用其自然的湖面和水道,设置小桥、凉亭等休闲娱乐场所,并将这一场景统一于风格多样、布局讲究的各式建筑之中,既显示出整个学院宽松、自由、富于个性、讲求实效的文化环境,又体现了学习与休闲张驰变化的节奏,这种对于校园文化展开背景的精心设计,体现了设计者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良苦用心。(二)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恰当引导、学校制度规范三位一体的文化建设模式仅有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还不够,校园文化建设还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校园文化建设具体落实到学生身上。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是主体。因而适应学生对文化的需要,满足学生对于文化方面的兴趣,是校园文化建设最基本的出发点,因此,学生自主地对校园文化内容的选择,是充分体现学生作为校园文化主体和校园文化终极目的的着眼点和归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自主选择与自觉接纳,才能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精神境界的提升。自主地选择文化内容也与具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文化课程的教学相互补充和促进,它们共同达成了硬性强化的单一性课业内容与软性自主选择的丰富性内容相统一,从而形成校园文化建设中丰富多彩的气象。当然,学生对于文化内容的选择更多地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作为青年学生自身由于阅历的局限,还不能充分地对自己的选择做出客观、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最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走向,这正是有的放矢进行文化建设的前提,因此,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培养文化素养潜移默化的特点,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绝不等同于强化校园文化意蕴的硬件建设,学生的文化素养是在不断调整、不断丰富、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因而,教师恰当的引导既是对学生在文化内容选择中出现的不足的一个补充和调整,同时也是学生对文化内容判断走向成熟的一个示范。当然恰当的引导只是软性的规范,这种规范对于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一种必须的选择,尤其是文化内容具有模糊性和边缘性的因素,原则性的标准无法进行有效的判断时,浸注教师个人理解的价值判断便成为唯一的重要手段。但是原则性的标准始终在发生着作用,那便是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学校制度的硬性规范。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必须获得学校在规章制度上的保障,而规章制度建设本身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建设机制。建立健全学校的规章制度,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种制度文化既保证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同时以制度文化建设为契机,确立开放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使文化建设在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都得到渗透和弘扬。文化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既与各部门工作特点、职责范畴密切相连,又与学校总体的文化建设规划相一致,丰富性与统一性达到完美的结合。二是保障机制。学校总体规章制度不仅规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目标及具体实施方案,而且部门的具体规章制度,如教学管理强化课堂教学的文化渗透、学生管理强调日常生活中文化品格的养成、后勤管理及行政管理等制度与办法中、突出对文化精神的倡导和环境的文化氛围的构建等等,这些制度的规定,使校园文化建设获得多重保障和多方服务。在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恰当的引导和学校制度的规范构成三位一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中,在学生的个性化选择获得充分尊重的前提下,教师的引导和制度的约束又使个性化的选择纳入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规范中,形成文化建设中个性的张扬与思想内容的规范、丰富的形式和灵动的内容与制度的约束、个性需求与全局设计相统一的校园文化建设格局。(三)层次多样性、内容丰富性、形式针对性相统一的文化建设要求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层次性特征不仅表现在文化自身的层次性上,同时也表现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类别复杂性特点上,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主体与普通高校相比较不仅学生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而且层次性更为明显。在高职院校中既有理工科学生又有文科类学生,他们的文化基础与现行专业同文化关系的密切程度都有很大的差异。

而普通高中录取的学生和职业高中及中专对口录取的学生,在上述层次的基础上又形成了更为具体的层次性特点。文化自身的层次性特点恰好与这种学生层次相对应,因此,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层次性与梯度性既符合学生接受文化的基础,又符合文化自身发展和构成规律。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层次性特点,使其校园文化比一般高校的校园文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就职业院校目前的文化建设状况而言,娱乐性、消闲性的文化占据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学生们更多的文化活动是网上聊天、看娱乐性的节目、开展娱乐性活动、欣赏流行歌曲等等,很少有文化含量高和纯文化性的活动,这种浅层的活动对创造文化氛围是有益的,但如果单纯地停留在这一层面上,是无法实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的。相反,这种缺少引导和规范的学生散漫自由选择的文化内容,长久的延续会导致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误解,甚至导致对严肃文化的拒绝。因此,必须改变单一浅层面校园文化的局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将通俗的娱乐休闲性的文化活动与诸如音乐会、作品欣赏、专题讲座及文化研讨等高雅文化相结合,使两者共存互补,相携共进,使校园文化内容成为包含休闲、娱乐、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综合性、丰富性内涵的文化。高职院校这种层次性特点,不仅需要校园规划和硬件建设的风格多样性特点来对应,更需要学校的各部门协调努力,共同营造适应于硬件设施、浸注文化意蕴的人文背景。只有在学校校园文化总体建设方案下,各部门都从部门特殊性出发,充实校园文化的内涵,才能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校园文化氛围,否则各部门从本位主义出发,对文化建设不能达成一致,就会造成部门与部门之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相互矛盾以至相互消解的后果,也就无法形成一种真正的校园文化氛围。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无论与学生教育直接相关的还是不直接相关的部门,对校园文化建设都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这是文化自身层面性和高职院校学生构成的复杂性共同促成的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性内涵的必然要求。同时,面对这种丰富性文化建设目标,各部门要明确职责,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分工合作。校团委和科研处根据院党委的总体思路及环境文化意蕴的格调,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设计和理性研究及指导,根据学校具体的学生状况、教师状况及学校环境背景,总结自己以往的作法吸收别人的经验,并在文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对于文化建设的进程进行全程领导。对其间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研究改进,从而圆满完成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目标。教学部门是校园文化建设主体,教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渠道,由于教授学生的类别不同,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文化内容的渗透必须具有针对性,理工科类学生,在充分发挥文化课的传授之外,强化专业课的科学精神的发掘和提升,促成理性文化精神的形成。文科类学生则在充分发挥专业课理性文化内涵的同时,努力于文化创造性的开发。对口高职学生则应充分利用好动、少有束缚的特点,由娱乐、新奇、休闲文化活动作为契机,引导他们对文化内容的兴趣,使活动由娱乐的核心地位逐渐变为文化的核心地位,从而强化他们的文化修养,达到文化建设的目标。(四)文化修养与职业技能相统一的文化建设目标校园文化建设与专业教学是双向互动的两方面的内容,专业教学是基础,文化建设是学校知识与技能传授的精神内涵的扩展,两者相互依存互为结果,缺一不可。缺乏文化内涵的专业教学是一种空洞而苍白的教学,缺少专业教学的文化建设是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校园文化建设的结果是引导学生们把更大的注意力集中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而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又强化着校园文化的内涵,因此,以上所论述的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都是以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前提的。职业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文化修养、适应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实用性人才。因此,对于学生文化修养方面的要求,更具体地表现在对言行举止文明礼仪等方面的规范和修养,其内涵主要是对行业特点的文化吸收,一般性文化现象和文化内容知识,以及关注于精神层面的人文修养,使学生成为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在教学方面,教师要淡化知识的系统性,以专业对应的职业知识需要为目标,以指导专业具体操作的需要为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使两者结合,达成文化修养与专业技能相统一的高职学生的文化建设目标。对于文化根底较为厚重的学生及专业,应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和文化建设,强化其文化选择的自主性,通过个性化的理解和消化,培养其文化修养方面的自由精神,与此相对应的专业教学改变一般的知识性传授,适应高职学生接受方式,达成“知识够用”的目标,以知识点的讲授代替系统知识的讲解,留出更大的空间让学生在知识的点与点之间进行实用性重组,从而形成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条件,由此实现自由精神与创造能力相统一的目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系统性工程,它既包含学校总体规划,也包含学生自主选择、教师适当引导与学校规章制度规范三位一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层次多样性、内容丰富性,形式针对性相统一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其最终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符合专业岗位要求的、文化修养与职业技能相统一的合格人才。

文化建设与就业指导

由于就业率是衡定高职院校办学状况的最重要的指标,因此,就业指导也简单化为为学生推荐工作岗位,至于这个岗位是否合适于学生和学生是否合适于这个岗位要求,考虑得就很少。因此,就业指导根本没有涉及就业观念的引导和培养的问题,而单纯地变成了岗位推荐。也就是说,作为文化范畴的就业观,完全被直观的、实用的岗位所取代,这也是造成就业指导与校园文化建设不能相融的原因所在。同时,作为考察高职院校办学状况最直接尺度的是就业率,由于这个衡定尺度的直观性和现实性特点,可在对急功近利的追求中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为许多高职院校看重,并在具体实施中做了夸张的处理,使所谓的就业指导与校园文化建设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校园文化虽然越来越为人们所看重,但由于文化建设效果显现的缓慢性和对提升学校品位的间接性,使人们在热衷于对急功近利的追求中,很难把它放在适应于它本身价值的位置上。这样做,不仅制约了就业指导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卓有成效的开展,而且制约了整个学校发展的后劲,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文化对于就业教育的渗透就有了特殊意义,只有就业教育中将文化作为一种主体,通过文化的内容和方式,来培养和塑造学生的正确就业观,才是就业教育最为本质的工作,而就业观作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一部分,也只有文化的渗透才能得以实现。同样,校园文化建设中,只有就业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参与,才使其更为丰富也更接近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这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其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区别的个性所在,只有强调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就业教育因素,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同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结合,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服务于教育教学的要求。当然,将就业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还必须解决两者在学校工作中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即在积极倡导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改变在就业教育中急功近利的观念,真正地从培养和塑造就业观入手,改变单一的对工作岗位的推荐,从而使就业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在同步发展中获得融合和统一,而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就业状况是衡量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尺度就业教育是一项内容非常广泛的事业,它既包含对于岗位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强调,也包含着对于专业对应岗位的认识和熟悉的引导;既包含着对择业技巧的把握,也包含着对于岗位适应性的灌输;既包含对具体岗位的选择,也包含择业观念的确立……因此,它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工作。它的最终结果直接表现为就业状况。分析学生的就业状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就业率,这是最为显著、最为明了的标准,也是学校办学状况、教学业绩的最集中的体现,因此,受到职业院校普遍高度的重视,总是将其作为第一指标。二是工作状况,学生就业情况是不一样的,学生的就业状况也是不一样的,在工作状况中,有的得心应手,不仅在专业技能方面而且在其他方面都能很快进入状态;有的则捉襟见肘忙于应付;有的则完全不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这三种状况的比例,体现着学校的具体办学状况。三是下岗情况,在就业的企业中,学生都要与具体单位签订合同,少则一年多则五年,在签合同之前,一般都有三至六个月的试用期。在考察学生就业状况时,试用期间的下岗人数的比例也是学生就业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因为它更直接、更具体地表现了学校办学情况和学生适应岗位的情况。在这三项指标中的任何一项,学生的文化修养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对于学校最为重要的就业率,因为对应聘学生一般并不参加具体实际的操作,而往往以观察、谈话或考试为手段的面试,主要集中于学生的文化修养方面,在这里,文化修养甚至成为比操作能力更为重要的因素;其次,在工作状态中,决定性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强,适应性强,工作状态好,反之,职业技能差,适应性差,工作状态就不好。二是与文化修养密切相关的人文内涵。这是在具体工作中,有时比操作能力更关涉对人的评价的因素,其中诸如人的涵养、协调能力、责任心等等,因此,人的文化修养在工作状态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最后,试用期的下岗比例主要决定了工作能力,虽然工作能力中技术的操作能力占有主导地位,但依然无法离开文化修养中的责任心、交际能力及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因素,许多人是因这方面的欠缺而被炒。综上所述,学生能否就业,决定于他们的专业对应岗位的操作能力和综合的文化素质,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学生的就业情况是检验校园文化建设的标准和尺度。文化的丰富性为学生择业提供了灵活的思路校园文化相对于大的文化概念毕竟是一个具体的文化,但作为文化的自身的丰富性特质,校园文化同其他文化是共同的,文化活动的形式拒绝单调,文化的内容也拒绝单调,单调是与文化的方式及内涵格格不入的。而只有适合于文化自己的方式和内涵的作法,才能使文化建设、文化传播落到实处。从内在的校园文化功能来看,校园文化建设绝不只是背诵一些文化术语,掌握一些文化形式,阅读一些文化作品,而是要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塑造学生的文化精神。

什么是文化精神呢?文化精神就是以文化的方式进行观察和思考的意识。塑造学生的文化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也是对于学生就业选择最有意义的文化内容。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学生就业大战中,学生的就业情况有两种情形:没有选择的就业和没有就业的选择。没有选择的就业是学生只安于某一种工作,一方面特别保守于专业的局限,没有开拓与专业相关岗位的想法;另一方面,没有或缺乏岗位选择的自主性,只要有了一个岗位就心安理得。这两方面除了大的就业背景的原因,即竞岗的人员太多而岗位又太少,使所谓的双向选择被事实中的单项选择所替代的状况之外,有些有选择机遇和可能的也往往被放弃了,这就不能不说文化精神方面的缺失了,正是因为文化精神的缺失,才使从业者不能以发展的眼光对待自己的职业选择,不能调换方式和视角去看待问题,而总是拘泥于传统的专业禁锢之中。这使专业不但不能成为岗位选择多视角、边缘化的基础,反而成为消解这些选择的因素。没有就业的选择,就是干脆找不到工作,在这部分人中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专业能力不过关。这类学生中有些甚至有很好的专业理论基础,但由于没有吸收或有效地把专业理论转化为能力,使其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无法适应具体操作。一种是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从工作的角度讲,完全符合于高职院校培养人的要求,但由于在其他的与文化素养密切相关的交际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责任心等的欠缺,以及灵活性的不足使其走不出专业的禁锢,不能容于单位的人群而失去机会,所以始终无法在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修养对于学生就业选择的重要意义,只有通过学校期间丰富的文化生活培养出的人文精神,才能在职业选择中立足专业基础,统筹相关岗位,选择恰当的工作,这是文化式的职业选择,只有这种选择对于选择者才是最为“人化”的选择。因此,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提供了学生工作的所必要的文化修养,而且文化的丰富性也为学生择业提供了灵活的思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就业指导的结合、统一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特色,也是适应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校园文化建设与就业指导的结合,不仅扩展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强化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就业目标,同时也使就业指导提升为一种文化,使其内涵更具有渗透力。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就业指导的有效结合,不仅需要具体操作部门的通力合作,而且要求学校以制度的形式进行统畴和规划。只有在学校统畴之下,各部门各司其职,才能有效地达成校园文化建设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目标。

校园文化建设情况篇8

【关键词】生态文明理念;高等学校;绿色校园;教学管理

现阶段,建设绿色校园已经成为建设生态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加强对高校进行绿色建设成为眼下最重要的问题。我国高校为贯彻生态文明理念,积极跟进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完成中国的美好远景,逐步推出建设绿色校园的发展理念,努力为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想要建设生态文明,就要顺应自然的发展,尊重自然,努力建设出更美丽的中国。本文将围绕生态文明理念进行充分论述,进一步探究建设绿色校园的重要途径。

一、生态文明理念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所表达出的一种形态,它主要是以尊重自然,维护自然为标准,促进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发展,不断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方式都能不断进行改变,并引导人们走向和谐的道路。生态文明的内涵表现为: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制度文明[1]。“生态兴则文明兴”,只有保证生态环境才能保证文明的兴衰,我国民族的命运都掌握在生态文明手中,环境的质量也将决定人们生存寿命的长短,这句话寓意深长,是人们应该时刻坚守的一种信念。现阶段,对高校进行绿色校园建设,已经刻不容缓,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体现出对生态问题的重视,也体现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促进我国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是指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的情况下,保持自身存在的发展规律,而人们总是想要去尝试改变这种发展规律,合理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自然生态控制在自己能够掌握的范围之内,进而去形成一种新的文明形态。这种情况下将提醒人们,在任何时间对生态进行保护时,都应遵守自然规律,不能将其进行破坏,在自己的内心要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之间达成共识[2]。建设我国生态文明是为人民创造福祉,也是促进我国民族未来的发展,这是一项长远发展大计。而现阶段的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很严重,尤其是环境被废旧物品以及化学物体污染甚重,导致生态系统出现退化的危害。因此,应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坚守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摆在最重要的位置,摆在第一位,并将其融入到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之中,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最有魅力的国家,并助力我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理念。

二、生态文明与绿色校园的发展关系

生态文明对于我国社会在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不仅关乎着子孙后代的生存,还关乎其发展,是一切文明生存的基础保证。高校是培育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阵地。因此,在建设生态文明期间高校应担起重任,保证将生态文明进行到底,不断将其在校园内部进行推广以及示范,让学校的学生都能对生态文明引起重视,并积极参加到学校组织的活动当中以及对生态文明进行推广。绿色校园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应时刻洋溢着绿色氛围,时刻秉承着绿色发展理念[3]。在对高校进行绿色校园建设时,不仅要追求对校园的建设,还应追求对人的建设,满足校园与人的双重需求,不仅要对眼下的事情进行仔细分析,还要对长远的问题进行统筹。绿色校园建设是一种绿色行为,是人们所提倡的行为,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环保素质的培养,还应对环保意识进行培养,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迫切心理,引导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好习惯,形成良好的绿色校园文化,帮助学生在整洁的校园环境中能够积极参加绿色环保的主题活动当中,更好的亲近大自然。让学生通过开展的活动,付诸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对于高校来说,建设绿色校园只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现阶段,我国已经对建设绿色校园提出多项政策,不仅要注重可持续性发展,还应肩负起国家的重任[4]。绿色校园首先要保证校园内部低碳生活,但是不能把低碳当作一个口号说说就随后忘记,一定要铭记于心,这是每一位学生都应尽到的义务和责任,也是每个学生都应贡献出的一份力量。高校应当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领航者,从自身做起。

三、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高校绿色校园建设的途径

在高校内部进行环境教育是最明智的选择,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环境意识,还能提高其科学文化素养,这将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石。在高校内部进行环境教育也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建设绿色校园更显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5]。学校是传播文明的起源地,也是扩散地,并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学校承载着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任。因此,让生态文明意识深入到学生心灵当中更是成为首要任务。要在高校中倡导绿色文化,并主张学生进行绿色行为、绿色消费,时刻以“绿色”为核心进行校园活动,要在高校内部通过多项措施将绿色理念贯穿始终,融入到学校内部的各项工作当中。(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弘扬建设绿色校园理念。想要将绿色校园理念深入到学生内心,就要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教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工作,并要更新教育观念,从中培养学生建设绿色校园的发展理念。与此同时,培养学生要对自然引起尊重,形成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并强化去对全球环境进行保护的意识,将保护环境的重任肩负在自己身上,与学校共同进步,共同建设生态文明。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期间,应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的道德意识,让学生从教育中对生态教育进行认知,向提高人类道德首要任务就是要对生态道德进行培养,这才是培养人类道德最重要的一部分。人类都有责任对环境进行保护,都有这份义务,应肩负起维护生态平衡的重任。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需要教师从学生的真实情况中进行分析,不断改善每一个学生思想状况,保证其都在优良状态下进行学习与生活。与此同时,将爱护环境以及珍惜资源等养成教育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让学生从中对保护环境引起共鸣,与教师共同达成建设绿色校园的共识。(二)不断在高校内部开展绿色校园主题活动。根据相关研究证明,学生成长在自然环境下会比成长在劣势环境下,心理方面以及身体健康方面优越许多,因此,应让学生时刻在自然环境优越的范围内进行成长,这才能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得到发展。由此可见,在高校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校园应是刻不容缓的重要事情,也是现阶段首要完成的任务。在校园内部要时刻抓住绿色校园建设的机会,不断对校园进行美化、创设。为学生开展“绿色校园”主题活动,例如在植树节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植树活动,而不是把植树节作为口头宣传的任务,而是要付诸行动,让学生主动参加到活动当中,体会到保护环境、建设绿色校园的喜悦感。或是在无烟日,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在班级内部进行有主题的演讲,提高学生对无烟日的重视。建设绿色校园还有很多种途径,还可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进行校报以及班报比赛等,这些都能对绿色校园主题活动进行宣传以及推广。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才能体会到保护环境,共创绿色校园的重要性,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的魅力。(三)高校内部倡导绿色现代生活。绿色生活是当代大学生培养文明素养最重要的基础条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倡导学生进行绿色生活,才能保证为校园创造出优美的环境。建设绿色校园不仅是对校园设施进行整改以及保护,还应对校园内的生活方式进行改善,倡导绿色生活,使学生在此环境下更好地完成学业,并能够更加健康的成长。绿色生活在当下是一种新型生活方式,时刻彰显着文明新风尚,是一种现代生活方式,想要建设绿色校园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考虑,保证校园环境得到最大化的改善。1.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高校应提倡让学生在使用资源时,充分利用无污染、绿色、环保的资源,不仅能够保护自身的安全,还能保护校园内部的环境。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注重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建设绿色校园贡献一份力量。2.倡导绿色消费,环保选购商品。学生在选购商品时,应多方面考虑其环保性能,节能环保的商品不仅变废为宝,还能保护环境。让每一位消费者在购买途中都能选择对环境有利的产品,时刻秉承这种购买方式,才能更好更快地建设绿色校园。高校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以及校园内部的销售者,时刻遵守保护自然以及绿色发展的理念。3.重复利用可再生资源。在人们生活中,时常用到纸张,校园中更是纸张的盛行地,每一位学生都有很多的书籍以及作业本,其中的纸张都是可再生资源,可以进行反复使用。因此应主张学生进行重复利用,防止造成资源浪费的情况,为建设绿色校园奠定良好的基础。(四)科学合理进行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从绿色校园建设角度出发,对校园进行整体规划,注重每个位置的细节,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学校内部的真实情况进行仔细调查与认真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完善、可实施的绿色校园方案。绿色校园方案要确保真实、具体、可行、严格、高标准相互结合,保证校园规划井井有条。从外在的墙体绿化开始、到自然景观、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都应本着生态文明的理念,保证校园环境更加优美。并充分利用太阳光和日照,为学生提供更加舒适、健康的使用空间,在最大程度上节约能源资源,做到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与此同时,还应注重校园中的细节之处,在人来人往、人流量密集的甬道两侧设立环保警示牌,不断将绿色校园文化发扬光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建设绿色校园、提高高校师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才是首要任务。环境是影响学生成才的外部条件之一,因此,建设绿色校园,不仅能保证学生在自然的环境下进行良好学习,还能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始终。本文将针对生态文明理念进行有效分析,将其融入到建设绿色校园当中,为建设美丽校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沈昀.关于高校绿色校园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8,12:286

[2]明代.生态文明建设助推高校校园环境卫生变革及创新———以四川大学后勤校园物管中心环境建设工作为例[J].2020

[3]李元元,张淑湘.基于绿色发展理念下的高职院校生态文明建设探究[J].长江丛刊,2019,6:138

[4]彭琨.绿色育人,建设生态校园———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外国语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纪实[J].环境教育,2019,220(5):87

[5]陈世波.发挥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探索引领作用[J].社会主义论坛,2017,5:15~16·

上一篇: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预案范文 下一篇:关爱的力量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