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10-27 22:11:08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篇1

                          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 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 一)、设境激趣,再现生活,触发情感。 师:昨天晚上,陆老师进行了第二次备课,看着课件,读着课文,感觉桂林山水确实风光旖旎。越读越有味。不知你们看后、听后会有什么感受?        (放课文录音,同步演示课件——《桂林山水》风光片) 师:能不能用一个字来说说你对漓江水的感受? 生:静    生:清     生:绿    生:秀     师:用一个词说。 生:水平如镜 生:清澈见底 生:绿如翡翠 生:波平浪静 生:晶莹透亮 师:用一句话说。 生:漓江的水,天下独一无二。 生:漓江的水秀丽无比。 生: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很清,也很绿。 生:漓江的水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 师:那漓江的水怎么样呢?句子不完整,老师给你一个关联词“虽然~~~但是”,把句子补充完整。 生:漓江的水虽然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但是给人梦幻般的柔和。 师:了不起!下面我们能不能同样也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说对桂林山的印象呢? 生:奇       生:秀      生:险     生:怪 生:形态各异 生:连绵不断 生:怪石嶙峋 生:危峰兀立 生:形态万千 生:绚丽多姿 生:奇峰夹岸 生:峰峦叠嶂 生:桂林的山看上去像是神秘的仙境。 生:桂林的山奇丽独特。 生:桂林的山鬼斧神工,令人称奇。 生:桂林的山峰峦叠嶂,引人入胜。 生:桂林的山,一时孤峰直树,一时奇峰一片,时而山海峰林,时而平畴旷野。 (评:通过听课文朗读,欣赏风光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诱发学生对山、水的固有体验,体味课文的节奏韵味,学生不仅获得了视觉美,领略到自然美,更感受到生活美。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产生审美情感,有关的心理活动也随之活跃。) (二)、潜心品读,品味生活,体验情感。 师:同学们,作者荡舟漓江,领略了秀丽的山水,旖旎的风光后,发出了一句赞叹。打开书找一找,然后读一读。  师:谁想读就站起来读。 (三名学生读,教师与学生一同评价)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航行,人好象在画中游览一样。 生:小船在碧绿的漓江上滑行,人就好象在画中游览。 师:促使作者产生赞叹的原因是什么?找出句子说明。 生:是因为作者看到“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师:“这样的山”是指怎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指怎样的水?找出句子。            (学生分别找句子,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读。)   (评:紧紧抓住“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带动全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着清新活泼的文字,品味着作者的意趣,从而得到美的体验,感到课文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屏幕上的这些句子,把前后意思关联的话连起来。课件:桂林的山真奇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的山真秀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象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桂林的山真险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生盯着屏幕,轻声读着,想着。陆续举起了手。) 师:(指定一名学生)请你来跟老师对读,我读前半句,你接上意思相连的后半句。(师生合作,顺利完成了任务。) 师:他读对了吗?(对了)看来同学们对句子的意思都领会了。请同桌同学分前后半句对读。 (同桌对读句子,兴致勃勃,还自觉地交换读,课堂气氛极为热烈。) 师:老师想了解一下,刚才发现同桌搞糊涂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看来大家把句子的意思搞清楚了。要是读这段话,能把每句话写出的特点都读出来吗?试试看。 (生自由练读。教师给了3分钟的读书时间,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去体会、思考。) 师:谁来读第一个分句?(学生都争着举手) 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读出了感情,但三个“像”还没读出变化。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觉得“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令人感到山峰奇特,那山峰的形态奇在哪儿呢?谁把他读出来。 (生用不同的语气读了“像……”:“像老人”声音微粗,稍稍压低音量;“像巨象”声音上扬,音量放高了些;“像骆驼”巧用轻声,读得慢些,读出了更奇特的语气。) 师:你们听了这位同学的朗读,感到山有不同的形态了吗? 生:我感觉到了,像巨象的山峰最大,像老人的山矮小,像骆驼的山有起伏。 师:让我们为这位同学的精彩发言鼓掌!你的想象力真强!让我们都来读出这些奇特的山峰的不同姿态。 (生读书表情各异,都在琢磨着怎么读好。) 师:第二个分句谁来读?(一生用轻快的语气读完了第二个分句) 生:我觉得“翠绿”、“新生”还要突出一点,因为翠绿是很好看的颜色,新生的竹笋颜色也很鲜嫩,如果老竹笋颜色就不好看了。 师:是呀!新鲜的绿色的确是很“秀”的,请你来读读这两个词组——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 (生尝试读了,但声音不好听) 师:谁再来读读这两个词,让人感觉到秀美?(指一女生) (该生不但感情好。而且音色纯美,如透明的一般) 师:听了她的朗读,你感觉到“秀”了吗?(同学们都佩服地点点头)那请她把这句话读完吧。(该女生把“色彩明丽,倒映水中”都读出了感情。) 师:大家都用自己觉得最美的声音来读这个句子。(学生练读) 师:这最后一句请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来读,大家听一听,谁读的最有“险”的感觉。(生逐一轮流读) 师:请大家评评吧,谁读得好,好在哪里? 生:李红读的最好,她把“栽倒下来”读得让人有点害怕。 生:王强好,他读“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的语气让人感到危险。 …… 师:大家说得都有道理。他们几个各有长处,但也有缺点。我们可以把这些同学的优点学过来啊!试试看。(学生各自投入到自己的朗读活动中,教师巡视、倾听、指导。学生们都读得晃起了脑袋,脸色表情也在变化着。待学生练读完后) 师:老师知道大家都想读,让我们一起来读,老师来欣赏。(学生一起声情并茂地读起来) 师:读得真美啊!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了,我读前半句,大家读后半句,我们都不看书行吗? (生师合作,有感情地诵读这段话) 评析:一个优美生动的排比句,通过一次又一次饶有趣味的朗读,让学生读出味来,并熟读成诵。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深入体悟,不断吸收。真正体现了读中有“教”,寓“教”于读的语文教学思路。 师:有一次,我布置学生写作文“游``````”。一位到过桂林的同学写了“游桂林”。文章交上来,我批改时发现这位同学在描写漓江的水时写道:“漓江的水很清很静很绿”。于是,我把这句话改成书上那句话,我应该告诉这位同学这样改的理由是什么呢?大家帮我说说。 生:习作中的句子不具体,没写出水静清绿的程度。 生:书上的句子写出了作者对漓江水的惊叹和愉悦的心情。 生:书上的句子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写得有韵味,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生:书上的句子排在一起,形成一种连珠炮似的气势。 生:我觉得书上的句子“真”字用得非常妙。既写出了漓江水让人一目三叹,又写出了作者观赏后心旷神怡的感受。 生:我也觉得“真”字写出了漓江水的举世无双的美,还写出了作者永远不会忘记漓江的水秀丽无比。 师:理解得不错。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评:对表达句式和“真”字的一番细致咀嚼、推敲,让学生体会到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中蕴涵的形式之美。) (三)、抒情表达,想象生活,丰富情感。 师:你能不能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写写桂林的山或漓江的水。 (屏显画面,学生观察,然后分小组讨论,各组派代表汇报) 生:桂林的山真是千姿百态啊,有的象金丝帷幔,有的象圆顶蚊帐,有的象瓜菜蘑菇,有的 象人参当归。 生:桂林的山真是奇特优美,耐人寻味啊,有的平地一峰突起,有的峰顶有峰 ,有的山峦欲倾,触目惊心。  生:桂林的山真是鬼斧神工啊,有的浑圆,象芋头,象海螺,象馒头,有的尖挺,象玉笋,挺拔秀丽。 生:桂林的山真形象啊,象大象,长鼻深入江中吸水,“象鼻”和“象腿”之间形成的小月洞和江中倒影,恰似一轮明月,漂浮水中。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碧水潆洄,犹如一条罗带,轻轻飘过。 师:是啊!山水相映,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点缀,江上竹筏小舟,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画,动态的景。让我们再来荡舟漓江,观赏这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桂林山水吧!       (屏显动画、音乐伴奏) 师:此时此刻,面对此景,你不想抒发一下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吗? 生:桂林山水真是风光如画 生:桂林山水是一颗灿烂的明珠 生:桂林山水山清水秀 生:桂林山水真是甲天下 生:桂林山水为中国这只雄鸡增添了一片绚丽的羽毛 生;桂林山水让我刻骨铭心 生:桂林山水真是百看不厌 生:桂林山水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真象是一幅长卷水墨画啊! 生:桂林山水真让我浮想联翩,梦魂萦绕。 生:桂林山水真是百闻不如一见,让我永不忘怀。 生:桂林山水山水一体,水天一色。 生:桂林山水奇峰夹岸,碧水潆洄,犹如一条彩带,轻轻地飘过。 师:除了这种抒发感受的方法外,你还有其它方法吗?小组讨论。 (讨论出的方法有诗配画、写诗歌、画画、模拟旅游解说、唱宋祖英的《雨中桂林》) 师:各小组进行展示。 (学生纷纷上台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评:静态的语言文字,用生命、用激情去读,就会在学生心中跳动起来。加之带着生活体验去读,话于是就变成了画、诗、歌、解说词,这不仅是生活的感受,更是生命的体验。) 师:让我们再次去读课文,你又会有一番别样的感受。      (生自由读课文,指名读,齐读,配乐读) (评:把封闭的课堂教学变成开放的教学,把语言与情感的体味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传达、表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发展了学生语言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拓展延伸,创造生活,积淀情感。 师:我有一个朋友,创办了“宁波天一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现在要开辟“宁波——桂林”的游览线路,请你写一个广告词。    (学生写广告词,教师巡视指点) 生:今年过节哪里游,桂林山水是首选。 生:今年过节不 旅游,今年过节不旅游的,要游就到桂林游。 生:这里好,那里好,不如桂林山水好。 生:桂林山水,人间仙境! 生:今年过节去哪里? 桂林山水必游行 山清水秀又美丽 怪石嶙峋危峰兀 奇峰罗列拔地起 能不去桂林?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风光独特美如画。 师:同学们的广告词已经把我撩拨得心动了,我一定去桂林! (评: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并超越文本,使课堂充满浓浓的创新气息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把学习语言文字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融为一体,使语文学习展现生命活力。) 总评: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这一理念在本课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自始至终把学生置入生活的情境中,诱人的山水画面中,互动的激励中,想象的放飞中,看、读、品、悟、说、创,既使学生得到了读的甜蜜,情的激荡,美的陶冶,更使学生享受到了生活化的语文给他们带来的欢乐。     通过这个教学案例,我想进一步说明的是:1。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感到“有趣”,要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因此,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学生喜爱的方式进行,才能唤起学生的全部热情,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敞开,情感得到释放,个性得到张扬。2。语文教学要“有用”。有利于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努力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理解、积累、转化、运用的语言实践过程。                    该文发表在《教学月刊》2003年第五期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篇2

最励志教授,

从梦想之门跨进黑暗通道

2006年10月20日,桂林理工大学教授张桂林带着他的学生,在广西灌阳县做野外地质勘探实习,因误喝了不洁的生水引起腹泻,医院的检查结果令在场的人大吃一惊:他患上了爆发性肝炎,并引起肝硬化,需要紧急转往大医院治疗。

张桂林赶紧打电话将病情告诉了妻子周芳。周芳连夜开车赶到灌阳,医院当即发出了病危通知书。医院紧急启动了“人工肝”治疗方案,但经过一夜的努力抢救,“人工肝”治疗失败!第二天,医生检测发现张桂林85%的肝细胞坏死。结果出来时,张桂林已陷入深度昏迷状态。

救治,刻不容缓!张桂林被抬上飞机,转往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治疗。医生经过会诊得出结论:只有换肝才有一生机!听说换肝需要几十万元治疗费,而且换肝后每月要吃上万元的抗排异药,周芳态度坚决:“就是倾家荡产也要救他。”医生全力联系肝源,张桂林的朋友、同学还有并不富裕的学生,也为挽救他的生命伸出了援助之手。万幸的是,进院两天后,张桂林顺利地进行了换肝手术。

20天后,张桂林才被转至普通病房。由于种种原因,张桂林的手术不算成功,不仅有排异反应,胆道也出了问题,他随时可能被并发症夺走生命。看着妻子忙碌的身影,张桂林想坐起来,甚至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减少妻子的劳碌。可他稍一动弹,胸口和背部就如针刺般疼痛。由于抗排异期间不能喝水,实在渴极了,张桂林才能用小棉签醮点水润润嗓子。更让人难受的是由于脱水,手臂上的皮肤大块脱落,看着自己几乎成了一个废人,张桂林痛苦万分,往事历历涌上心头……

1964年,张桂林出生于江苏句容一户农民家庭。家中兄弟5人中,只有他一人考上了大学。由于酷爱地质勘探,他考入桂林冶金技术学院(现桂林理工大学)。毕业后,他在英国留学两年,回国后,他进入新疆一家公司工作,不久被召回母校桂林冶金技术学院任教。他的妻子周芳来自湖南湘潭,是比他小三届的大学学妹,两人在做实习教师时相识,相恋。结婚时,张桂林是工资微薄的讲师,周芳在一家土木公司上班,工资也不高。他们的婚房布置在一个集体宿舍,甚至都没举办婚礼。为此,张桂林曾愧疚地对妻子说:“等我们结婚20周年时,我一定去国外给你补办一场婚礼。”

为了兑现这句诺言,张桂林加班加点地工作。2000年,张桂林边工作边攻读中南大学博士学位,并晋升为副教授。勤奋刻苦的张桂林,成为学校的励志榜样,被称为“最励志教授”。2003年,他们的儿子昊昊出世了。为了事业,张桂林根本顾不上儿子。有一段时间,经常忙工作忙到很晚回家的他,被年幼的昊昊拒绝进入周芳的房间,说他是一个“陌生的大男人”。

2004年,张桂林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第一个人生目标:取得博士学位,晋升为教授。他本来以为推开梦想之门迎接他的是温暖和光明,岂料,仅仅过了两年,才发觉自己打开的却是一扇充满绝望的黑暗通道,几乎看不到生命的光亮。

地质专家的固执,

在野外倒下还要在野外站起

换肝手术后,张桂林的胆道问题也愈发严重。出院前,他很想知道自己的生存期大概能有多长,但医生的答复总是闪烁其辞。后来,他上网查询得知,美国记录生存时间最长的换肝人有20年的生存期,而国内超过10年生存期的廖廖无几!

如此短暂的生存期让张桂林惶恐不安。回家后,张桂林每天都要服用抗排异药。病情的困扰加上沉重的经济负担,让张桂林始终觉得拖累了妻子,精神状态很差。有一段时期,他想到了若干种自杀的办法,卧轨,撞车……他一心想了却自己痛苦不堪的生命。那段时间,周芳放下了手头的工作,专心照顾丈夫。每当丈夫情绪不振时,她就将儿子抱到张桂林面前,“强逼”张桂林给儿子讲故事,跟儿子一起做游戏。儿子在她的调教下,遇到张桂林不想说话时,他会对爸爸说:“爸爸,妈妈跟我讲了一个故事,可有趣了,我现在讲给你听。”看着年幼却懂事的儿子,张桂林逐渐忘却了病痛的折磨,体验到了以前从没有过的天伦之乐。他决定好好治病,争取活下来。

半年后,张桂林从网上得知,天津肝移植中心的朱志军教授,是肝移植方面的顶尖专家,就在周芳的陪伴下,去天津找朱教授。朱教授检查后,遗憾地说:“你胆道弥漫性扩张,目前没有医治办法。”西医不行,再找中医。张桂林又慕名找到北京同仁堂的一个知名老中医。可老中医也对他的病情束手无策。走投无路之下,张桂林索性横下一条心――自救!于是,他每天都上移植网,跟一些肝移植患者互换经验。一次,一位同样做了肝移植且健康存活了数年的医学博士对张桂林说:“除了求医看病外,更重要的是自己出来走走,看看风景,放松心情继续生活。”

这句话,一下子触碰了张桂林的心弦。作为地质专家,在生病前,他最喜欢的就是到野外搞地质勘查。在大自然中,那种呼吸的感觉使他身心放松。自从患病后,他几乎与野外划了一条隔绝线。于是,张桂林向妻子提出:“我想去趟北京,再次爬上长城。”20年前,还是单身汉的他就爬过一次长城。周芳极力反对,可她拗不过丈夫,只得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同意了。

没想到,到达八达岭后,平时无精打彩的张桂林却脚下生风,攀爬长城的速度比健康人还快。当他终于爬上长城之巅时,他对着山谷欢呼:“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我又来了!”

从北京归来后,张桂林又到医院做了一次检查,结果显示他恢复得非常好,几个重要的肝功能指标接近正常值。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迎着妻子惊喜的眼神,张桂林也觉得不可思议:“我是在野外发病跌倒的,也许,我还会在野外重新站起来!”

找到了自信的张桂林像换了一个人,他不再整天待在家中。每天一大早,他会到漓江岸边散步两个小时,回来吃了早餐后,按时服药休息。午饭后,他会牵着儿子的手,到楼下的小区散步锻炼。晚餐过后,他又从家中散步到七星公园。这种规律性的生活,彻底打开了张桂林封闭的心灵,散步途中遇到一些熟人朋友,他都会主动上前打招呼聊上几句。

后来,张桂林不满足于平地散步,又去爬山。桂林市区400米高的屏风山成为练手的首选。为防不测,在张桂林爬山前,周芳做了精心的准备,并挎着一大包药跟着他去爬山。那天下午,由于张桂林体力不支,他们爬一会就歇上一阵。等爬上山顶,已是夜幕降临,张桂林感慨地说:“站在高处,才能看到平地上永远看不到的风景啊。”

看着丈夫的眼神里闪烁着生命之光,周芳依偎在张桂林的怀里,喃喃地说:“今生,我要看着你攀上你想要攀上的每一座山峰。”

活出生命的高度,

有鄣牡胤骄褪鞘和远方

由于坚持锻炼和爬山,张桂林的身体越来越好。换肝两年后,他回到了教学岗位上,并经常带着学生到野外做地质勘察。每到双休日,他会与妻儿一起去攀爬桂林的大小山峰。放长假时,他还自驾到远方去爬山。张桂林先后攀爬过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张桂林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祖国的名山。他希望在有生之年,将这些山全部征服!

渐渐地,张桂林已经不满足于攀登那些游人如织的山峰了,他瞄准了那些无人区。2013年10月,张桂林和3个驴友自驾去青藏高原。在穿越唐古拉山口时,张桂林独自一人爬上了一座冰山后,迷了路。山上满是冰棱,稍有不慎就会滑倒在地。天色已晚,他只得在山顶上扎营。山上的温度接近零下30度,彻骨的寒冷让他无法入眠,他索性坐起来,仰望天空。那一刻,洁净的夜空,像碧蓝的绒布,闪烁的星星像镶嵌的宝石,张桂林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那种纯净让他震撼流泪。此情此景让他想到自己的人生――如果只是低头看着命运,就会永远禁锢于生命的;绝境中抬起头,才有生命的痕迹。凌晨两点,他把拍的几张照片通过微信发给了妻子,周芳回复:“天空很美,你要注意安全。”短短几个字,瞬间温暖了几乎冻僵了的张桂林。那天晚上,他借着星辉和北极星的指引,穿越了空旷荒凉的冰山,成功地找到了下山的路。

2015年4月,张桂林和几个驴友重装横穿华南第一高峰――猫儿山,反走长征路。穿越大坳的盘山路有60多个大拐弯,且都是在毛竹林海中穿过,虽然张桂林是个换了肝的人,可坚强的信念支撑着他,他同别的驴友一样顽强前行,后来,他的双脚磨出了水泡,可还是咬牙坚持。张桂林和驴友都非常感慨:“吃得千辛万苦,觅得人间仙境,非常值得。”张桂林兴奋地给妻子发微信:“再高的山,人可以站在它上面;再远的路,人可以走到它的尽头!”

随后,张桂林又挑战自我,穿越了秦岭的主峰太白山。在海拔3767米的仙台,他在“大爷海”海边支起帐篷。吃完海水煮的饭菜后,给妻子打电话报平安,周芳问他:“海水煮的饭好吃吗?”张桂林说:“好吃,一生难忘!”妻子会心一笑,她再次庆幸丈夫在野外得到重生。

就这样,张桂林不断刷新着自己登山的记录。奇迹出现了,从2015年起,他的身体主要指标全部趋于正常,他非但没有被执行“死刑”,反而更加健康。2015年11月3日,在周芳49岁生日那天,张桂林特地花1000元给她买了一双长筒靴。他动情地对妻子说:“如果没有你,我根本活不到现在,我想带你拍婚纱照,去国外度蜜月,谢谢你这些年的付出。”妻子却说:“不用了,你活着,就是给我最好的礼物……”

由于坚持爬山,张桂林的身体恢复得非常好。对于张桂林的生命奇迹,有医学专家认为:换肝人适量的运动,可放松身心,对身体机能的恢复,有着比医学治疗更为有效的效果。但该专家也指出:“张桂林是地质专家,有着专业的野外生存训练,不是所有的换肝人都能借助这一方法来治疗,还是要根据个体的情况量力而行。”

近日,张桂林在接受笔者专访时,动情地说:“爬过了这么多山,经历了那么多艰险后,我才明白,当你用大地之高远来丈量生命时,生命就随着大地奔向了诗和远方!”而在他心目中,有一座“大山”这辈子也攀爬不完,那就是妻子周芳那博大高远的爱的情怀……

(责编/朱茂星)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 朗读

阅读以了解所读的文篇书籍为起码标准。所谓了解,就是明白作者的意思情感,不误会,不缺漏,作者表达些什么,就完全领会他那什么。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经常运用到的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喜欢读书的兴趣

现代的教育观,要求教师把民主带进课堂。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读书氛围,使学生打消怕读错的顾虑,消除紧张的情绪,变得敢于读书,乐于读书。所以,学生开始读书时,教师可以微笑着,亲切地说,“请小朋友把这一句(段)读一读,看谁读得最认真”。学生读的时候,不督促不打断,耐心听。学生读得不好,加字丢字或读错字时,不批评,而是用肯定加建议的方式说,“你读得真棒。能不能再看清楚一点,把这句话(这个字)再读一遍,好吗?老师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如教材《识字1》“百鸟争鸣”中“争”(zheng)这个字不容易读准,朗读时,有的学生把“争”读成“zeng”,有的读成“zen ”,还有的读成“zhen”。面对读错音的学生,我不斥责,而是不厌其烦的鼓励学生一遍又一便地纠正,学生呢,则一个个大胆地读,直到读正确为止。

二、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把握教学重点难点

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地吸收课文里的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从课文里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的语言实践活动使语文阅读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教《桂林山水》(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一课),教师先要掌握作者的思路:文章先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述桂林水和山的特点,后总结桂林山水特点和游人感慨。明确教学内容和文章脉络,就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明确教学重点,理清教学思路。本文两教时,第一教时应先认真观察插图、通读全文、熟悉课文内容,再按总分总的构篇方式分好段。教学方法是:充分利用插图、灯片、录音等多种教学媒体,指导学生看、听、读,然后进行口头表达训练――描绘桂林美景。形态逼真的图片,优美动听的录音朗读,能激发兴趣,引人入境,学生会情不自禁地畅所欲言。第二教时,在熟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漓江水的“静、清、绿”三大特点,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抓住“翡翠”等词语来突出这一特点的写法。接着让学生根据上述分析方法,去分析桂林山的“奇、秀、险”三大特点,并仿照老师的板书找出板书的词语。最后区别总起段和总结段:即总起段是总赞桂林山水美,总结段在进一步赞美桂林山水特点时,融进了游人的情感和感慨。其教法采取精讲多练,以读为主,读写结合。比如:为突出漓江水的特点,可采用师生连读。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师:“漓江的水真清啊!”生:“清得……”。师:“漓江的水真绿啊!”生:“绿得……”。师:“漓江的水三大特点是――”生:“静、清、绿”。这样,反复多读几次,学生对漓江水的特点,作者的表达方法就能心领神会。又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想:作者怎样用排比句抓住事物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然后举一二例练习。像写“商店新貌”可抓住“商店货多、服务热情、文明经商”等特点写具体。如“水池”可从“假山别致、喷泉活泼、池水清澈”等方面具体描述。这样,熔听说读写为一炉,既完成了阅读教学,又提高了写作能力。教学效率高,教学效果好。师生情感交融,定会喜学乐教。

三、让学生在阅读中融入情感

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卢梭也指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所以,我们在文本中所关注的情感宣泄处,教师首先要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还要通过语言的描绘,促发学生情不自禁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其次,更要

引导学生把敏锐的心灵和内心的经验情感调动起来,激荡起来,通过朗读充分地宣泄出来。

四、加强课内指导与课外阅读的联系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指导学生如何去选择课外读物及阅读的形式,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浏览,及时接受学生课外阅读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对课外阅读材料进行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认真探索阅读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建构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既能培养学生语文素质、又能培养学生运用语文技能技巧,适应社会交际交流能力成长的阅读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阅读教学三步曲.[J].2008-11.

2.朗读爱读会读趣读.[J].2008-10.

3. 将“读”进行到底.[J].2007-6.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篇4

一、创设音乐情境,营造氛围

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儿童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出音乐的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音乐语言与文字语言的协调一致,会使课堂收获到意料之外的效果。

如教学《枫桥夜泊》这首诗时,在让学生初步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配音进行美读,伴着古典舒缓的中国丝竹乐声,学生静静地聆听。入耳的是婉转缠绵的乐曲和充满乡愁的朗诵,脑海中自然会浮现意境深远的画面。音乐和诗歌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接受美的熏陶,心灵受到了强烈的感染,产生去读古诗的强烈愿望。

二、创设图画情境,易于理解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起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适时加以指点和启发,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理解教材。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景色,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导入新课后,播放桂林山水的视频,把静、清、绿的水,奇、秀、险的山,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领悟祖国河山的美丽可爱,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学生在欣赏了美景之后,谈谈对桂林的山、水的感受,进一步加深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使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热爱之情得以升华。

三、创设生活情境,展现真实

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事物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写文章时所处的生活环境,才能理解作家的立意、选材,才能感悟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

例如在讲述《春天来了》这课时,可以组织一次春游活,将学生带入公园,启发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大自然:春天来了,公园里会有怎样的变化呢?孩子们在这样的引导下会发现春天来了:小草冒出来了,柳树抽出了嫩芽,花儿开了……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活思维

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强烈的释疑欲望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内在动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给他们提供自己活动的空间,以改变他们的研究思路,使他们朝着科学的方向探寻,从而体验到既有趣又丰富的调查研究结果。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城市公关;桂林;旅游;新形象

城市公关是一个城市运用信息交流的手段与其相关公众(包括该城市市民、其他城市的市民、旅游者、投资者、媒介、国家政府等)之间取得相互联系、相互适应的一种管理活动。其目的是创造有效的城市舆论环境,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城市形象。桂林在旅游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必然要开展城市公关,塑造桂林旅游形象,提高竞争力。

一、桂林城市形象定位——世界山水文化体验之都

在旅游市场竞争日益白日化的今天,中国许多城市纷纷打出自己的“个性名片”:南京推出国际性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名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无锡——太湖明珠;苏州——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上海——国际性大都市。桂林作为一个国际旅游名城,面临如此激烈的城市竞争,桂林非常有必要进行城市形象的准确定位。

在2006年区域旅游开发国际高峰论坛上,莫永清用“建设世界山水文化体验之都”来表述对桂林旅游的定位。桂林市第三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努力把桂林建设成为世界山水文化体验之都、休闲度假上选之市、居住创业向往之城”的中长期发展目标。

多年来,“山水甲天下”这张名片为桂林旅游赚足了人气,但随着旅游需求的多元化,目的地城市竞争的加剧,桂林旅游能否根据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凸显更为丰富的旅游内涵,使客源结构进一步优化、效益进一步提高?就此问题,近年来,桂林各界围绕旅游定位进行了多次探讨。在听取各界意见并经认真总结后,桂林目前已形成了“世界山水文化体验之都”这一新旅游定位。

世界山水文化体验之都,囊括“山水”、“文化”、“体验”、“世界”等多重元素,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其深刻含义,如何通过创新发展实现这一目标?这是桂林新旅游定位形成后面临的现实问题。要塑造桂林这一新形象,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公关策略。

二、塑造桂林旅游新形象公关策略

(一)做好桂林旅游资源的管理。既然我们已经将桂林定位为世界山水文化体验之都,那么我们就要在旅游资源上下功夫,把旅游资源管理好、保护好。

首先,要将桂林的旅游资源保护好。就是要保护好桂林传统文化精髓,保护好来之不易的自然生态环境。要做好保护规划,摸清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的“家底”,明确保护的对象范围和种类。对桂林民居、民俗、民风、古建筑等物质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对森林、山水、矿产等资源和稀有动物,进行建档保护,并提出更为完整的保护规划。要强化保护意识,把文物和生态的保护理念纳入城乡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着力把桂林打造成山水文化、生态文化保护基地和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旅游休闲度假基地。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扶持有利于文化和生态保护的产业发展,控制和遏制有害于文化、生态资源保护的经营活动。

其次,要将桂林的旅游资源挖掘好。加强对本土文化、生态文化和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的研究和弘扬,并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提升特色文化品位,展示特色文化魅力,丰富桂林城市形象的文化内涵。加强文学艺术的创作,创作更多、更好反映桂林精神风貌、自然风光、城乡发展和体现桂林厚实的文化底蕴的精品力作。要深挖掘、细加工、精雕琢,使“桂林山水甲天下”城市形象更具魅力。

再次,要将桂林的旅游资源利用好。把桂林的形象资源转化为形象资本,成为城市的竞争优势,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一是利用城市形象打造旅游品牌。民族文化、青山绿水是桂林旅游的主题,今后要把人文和生态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生态游的内涵,以秀美纯净的青山绿水增添文化游的魅力,使之水融、相得益彰,增强桂林旅游的生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使桂林旅游形象更为鲜明、更为突出。二是利用城市形象推动招商选资,把城市形象作为招商选资的一大品牌和竞争优势,引进兴办“用地省、污染低、效益好”的项目,提高桂林的产业化水平,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三是利用城市形象促进文明创建工作,把城市形象的宣传、开发和利用融入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四是利用城市形象激活文化产业。桂林民族文化既保留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主流特征,又融入了地方文化精华,在民俗风情、文化语言等方面有显著的特征,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可以成为发展文化产业新的切入点和源头。要注重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资源,使少数民族文化走上产业化道路,形成规模效应。

(二)加强文化建设,锻造桂林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塑造工程是其软件建设,是城市的灵魂和血液。城市精神是城市形象的内在体现,城市形象是城市精神的外在展示。桂林的城市精神应以“以人文本”的精神为基础,融合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和时代特色的人文精神,集中表现为一种寻求人生价值的执著精神,包含创新的精神、爱国爱乡的情怀、耿直尚义的个性、大气宽容的气度等方面的特质。

加强桂林文化建设,振奋市民精神,可以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持,可以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可以提升桂林的城市形象,锻造桂林的城市精神,可以提升桂林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强文化建设,既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意义。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空间结构中的一种基本形式,可以看成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平台,还可以看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窗口。重视桂林的城市文化特色建设,提升桂林的城市文化品位,以文化品位塑造桂林的城市形象,以文化氛围凝聚桂林的人心,推动桂林的可持续发展。

(三)狠抓旅游精品工程,突出桂林的旅游品牌特色。首先,重点突出项目带动,打造桂林旅游精品,着力打造桂林山水观光旅游精品、古城特色旅游精品、桂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精品。其次,需要整合旅游资源,壮大旅游产业,完善古城特色旅游,提升山水观光旅游,开发佛儒朝觐旅游,推出自然生态旅游,整合单体旅游资源,逐步形成五大特色旅游产品格局。第三,强化旅游促销,打响旅游品牌。突出桂林旅游的品牌特色,不断创新促销方式和手段,灵活多样地推销桂林的旅游产品。

(四)搞好城市管理工程,提升城市洁美形象。重点抓桂林市容整治工程、交通通畅工程和“数字城管”工程。第一,按照“标本兼治、疏堵结合,以点带面、分步实施,规范管理、奖惩并举”的思路,继续开展桂林城市容貌整治,规范城市秩序。第二,加大桂林城道路交通秩序整治力度,全面取缔各种非法营运车辆,严肃查处交通违章行为。第三,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城市管理资源,运用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平台,推进城市网络化管理,加快建立完善的信息采集机制、快速的问题处置机制。

(五)举办城市形象大使大赛,塑造更完美的形象。电视上各种形形的选秀活动以及模特电视大赛成就了很多人的梦想,也因此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深刻而又良好的公众形象。2002年广州举办的形象大使大赛,极大提升了广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广州市塑造了良好的新形象。桂林的城市发展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造,需要借鉴其他城市成功的例子去经营城市。在桂林举办形象大使大赛,以形象大使的完美形象向全国各地人民展示桂林的形象。通过这样的大赛形式,可以吸引全国各地的选手来参加,吸引媒体和更多公众的关注,扩大桂林的影响,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桂林旅游,提升桂林完美形象。

三、结束语

城市公关对于一个城市的形象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还能促进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相信桂林通过城市形象的重新定位和一系列公关策略的运用,能够以全新的面貌展现给世人,也能吸引更多的世界各地的人们到桂林来旅游,来体验和享受桂林的山水文化。

参考文献:

[1]阿杜.城市公关正当时[J].公关世界,2007.7.

[2]王华敏.试论城市公关的新思路[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4.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篇6

【关键词】“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审美情趣;翻译

一、“甲天下”的流传

细细琢磨王正功当年即情即景所写的《桂林鹿鸣宴劝与驾诗》第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作为文本而言,七字相当对称、平衡,加上七字的简练笔画和各词义的意味深长,给诗句的原意之外加上了其他诸如字形、音节、意象的汉语独特美感,可以看作名句本身的特质与魅力。当名句创作出来后,接着发生了什么呢?我们可揣测在许多情况下是“碰巧”使人们进入流传它的传播关系,这种“碰巧”也可界定为随机性传播事件。

我们可以想见当时游历者“碰巧”见刻于石崖的此诗句,这七字具有“高度形象化和意象化的符号美”(P51,贺爱军,2007)唤起其很强的审美共鸣,于是,他们记住了这七字诗句,而后,由他们“碰巧”与人谈起,一传十,十传百,信息“流”自此流传开来。名句的传诵,是典型的传播过程,从开始到今天,它的传递与流传就是一场“影子游戏”①。在这场“游戏”中,“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名句是影子的语言符号载体,所谓“影子”源于真实桂林山水在诗人意识判断中的投射,并赋予了诗人对这一自然美景肯定与高度赞美的主观色彩――即动词“甲”字;诗人在自己游历之后创作了诗句,他是“影子”载体的原创者。参与“游戏”的则是不经意读到、说到和听到这句名句的人们。

就这样,无数的“碰巧”传播链接与交叉的过程让这句诗句穿越八百年时空依然打动人心,而在现展中,它的流传影响力如今看来甚至达到现代广告营销的最佳境界:这句名句对于从没来过桂林的“中国人”,一直起着心理驱动的暗示作用,发挥着激发阅听者向往桂林旅游的劝导功能。

二、“甲天下”的信息解读

当然,在流传的途径中,“碰巧”只是流传的必要前提之一,流传的另一必要条件应该是在这场游戏中的影子实体,即名句自身。

就诗句的理解而言,从句式分析,这句名句是一句最高比较级形式的判断句,其逻辑关系是:“桂林”是“山水”的地域属性,而“桂林山水”与“天下”之间是由“甲”构成的判断关系。从语义理解,这句名句可表述为“桂林的山与水构成的风景胜过天下所有的山与水构成的风景”;从语用的角度看,这句名句意指“桂林山水胜过天下其他任何地方的山水”,暗含桂林山水很值得一看的指向意味,构成传播学所界定的“信息态势”;从语境中解读,这句名句在它的母语文化人群(即汉语受众)中使用,词组“山水”、“天下”中,字面以外的引申意和相关文化意象呈正态的共相

反映,但这种共相反映不一定在其他语言受众中产生。

从句子的成分构成看,“山水”作为句子的主语,是最为核心的信息编码。名句的接收者,必须基于自己对词组“桂林”、“山水”、“天下”的认知,尤其是“山水”的认知,来限定动词“甲”的判断依据,进而得出自己的观点―或认同,或否定,正如文学欣赏中的常理:一千位读者的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然,如果一千位读者来自同一文化域,哈姆雷特形象在这些读者心中虽有差异,但也存在较大的共性;如果这一千位读者来自不同文化域,哈姆雷特形象存在差异大于共性的概率要高得多。

推而问之,对于中国本土旅游者而言,“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肯定判断是成立的,因为同一文化共识让他们拥有“山水”,“天下”相对一致的文化审美意象,即审美活动中存在的集体暗示(collective suggestion)②;但是,对于异国文化背景的旅游者而言,所谓的文化共识并不存在,没有所谓集体暗示的审美活动,在他们眼中,桂林山水“果真”甲天下吗?答案却是不确定的,因为人的判断是人对事物的形成某种信念的表达,就有关信念与实在物之间的关系,“真(实)不在于内部的一致性而在于符合的理由”(P383,罗素,1996年)。

三、名句翻译之我见――桂林山水“如何”甲天下?

一句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名句,有没有可能通过翻译尽其内在要传达的信息传达到其它语言受众那里呢?从人类信息传递方式看,信息发送者的编码被信息接受者接收后进行解码,再通过接受者采用自己的编码给出相应的信息反馈,发送的信息与接收到的反馈信息间的等量等质,才能说是最理想的交流。而流传已久的名句,由于其信息的复杂性,希望从翻译层面一蹴而就处理它的对外传播与流传,仍然会让名句处在被动宣传的状况。

勃拉姆在《传播学概论》指出:在人类传播中,最好是把一个信息看作是一种催化剂,它除了能激发接受信息的人身上的力量以外,本身并没有什么力量。([美]勃拉姆,P33,1984)笔者以为,对“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名句的翻译,应该放在跨文化交流的层面来考虑,它应该与全球化趋势、桂林旅游的当下发展阶段相联系,作为桂林旅游走向世界的整体营销策略中作为一个关键环节或旅游品牌来加以处理,放在广告传播过程中进行策划,而它的广告作用应该锁定在如何成功传递名句承载的信息来激发英语受众对桂林山水的好奇与兴趣。从这点出发,审视这句名句最重要的文化涵义是翻译的必要前奏。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流传在于它的内在价值得到历代中国人的确认与赞同,其中“山水”是内在价值的核心所在,是信息中的信息,原因在于“山水”承载着典型中国式的审美情趣。“山水”对于中国人而言,可谓“集提示性与语义提示性于一身”④,其承载的语意涵蕴既与“山”“水”的物质感性相联系,又与跨越数千年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山水文化”相呼应,尤其与中国山水画中“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相依存。山水亦是中国独特意境说⑤中的客观审美意象:忘情山水的体验就是中国人对于宇宙的本体和生命之“道”的体验:所谓“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P70/72,宗白华,1981)。应了孔子名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领引,历代君子以山水比德,将山水的自然形象的某种特征象征人的高尚道德品质,所以,山水一直是中国古代“君子”(文人、士大夫)特别关照的审美对象,(P57,叶朗)。

“桂林山水”正是因为“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⑥,其自然景致中山青水秀的独特魅力非常符合中国诗人、画家对山水意境的想象与审美情趣,正因为如此,“桂林山水甲天下”能引起如此深远的审美共鸣,穿越八百年依然回响,并将“桂林山水”传诵成本土语言中具有一定指向的专有名词。基于对“山水”这一核心词的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价值在于:作为中国文化传统审美情趣的具体依托,桂林山水成为历代文人士大夫心向所往的理想精神家园。

正因为“山水”一词的丰富内涵,“山水”的意境对于中国人和对于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是不一样的,例如:灵山秀水加上飘渺烟雨,对中国人而言是诗境也是画境,但,对于西方人,是灰色郁闷的情调;有意思的是,“烟雨桂林”一直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的魅力精髓,但一定是本土汉语受众特有的一种可意会或不可言传的审美情趣,却不是直线型思维为主导的西方人能直接体悟的审美体验。

基于上述阐释,有关这句名句的翻译,与当前全球出现的中国旅游热相呼应,必须考虑其广告效应。翻译的着眼点应该放在翻译对桂林山水与桂林旅游

的促进作用上,同时利用现代传播渠道,诸如现代高清晰视频和各种媒体广告手段,将桂林山水定位为中国古典美学的立体景观图,让海外游客认为中国山水文化与精神的首选就是桂林――一个让他们走近中国山水画的现实意境,体验中国人审美情趣的地方。在这样的广告组合中,名句翻译策略可相对开放与灵活,比如,把“桂林山水”四个字的形和音作为信息输出的核心元素,将“桂林山水”的字形与读音,尤其是读音“GUI LIN SHAN SHUI”作为整合符号推荐给外国受众,目的是将“桂林山水”四个字作为特指桂林旅游的品牌符号深入海外受众的内心。而“甲天下”三字,因为存在主观判断,而这种判断首先源于桂林山水给游人的审美体验,考虑到“审美主体的文化修养,心理状况与情绪等不同,其美感也存在差异”(P170,叶朗,1999),并且,“审美的客体只有对于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和审美心理的主体才能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P171,同上)采取平等对话型的策略处理这7个字的名句翻译是恰当的。

因为这句名句所承载的中国式审美意象,如果直接采取直译如“The landscape of Guilin is world-renowned”,其实名句自身的文化蕴意并没有表达出来,而这样的翻译也使这句带评价性的名句在国外受众那里显得过于主观。所以,笔者建议将“桂林山水甲天下”译为:“To Chinese,east or west,Guilin shan-shui(landscape)is best”。这样可以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i)可以借俗语的惯性引发英语受众自我感悟言外之意:Guilin shan-shui is home to Chinese,进而激发他们对“GUILINSHAN-SHUI”的兴趣;ii)将名句的评价限定在中国人的范围,留出了彼此交流与了解的弹性空间;iii)保留GUILINSHAN-SHUI作为集合名词,期望将它转化为诸如国际知名品牌,如“MOTOROLA”,“HAIRE”一样成为大众乐于接受与流传的流行符号。借用这样的方式,让“桂林山水”以全球共享的语言符号形式深入天下人心。

四、结语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名句明确的文化诠释对桂林旅游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为桂林山水人文方面的开拓与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伏笔:如果追古溯源是人的天性,怀旧也是旅游的一种动机,那么,桂林应不独有具象的山水美,也应最有资格成为体现中国古典山水美学的体验之城。如果能将中国古典审美情趣培植成桂林山水的人文特色,桂林山水会因此更具张力和生命力,也让“桂林山水甲天下”附注上今日的全球化视野与见识。

注释:

① 劝说由于事实上主要是一种传播过程而有别于诸如使用武力或一种象激励疗法一样的修练过程。这种劝说只是包括介绍某种情况,目的是使用户改变他们头脑中某些构象,最后也许是改变他们的某些行为。因此,劝说和任何其他的传播一样,是一种影子游戏,而商人和广告商作出的巨大努力和花费巨额款项以求了解到有关他们的传播对象的更多的情况,表明他们对于参加这一传播过程的其他人的认识实际上是多么模糊。(见《传播学概论》[M],第28页).

② 例如有眼光和想象力的人们对于自然风景所指出来的各种观点,后来有几分知道审美的游人到那里朝拜时,就跟着那些观点去看,就形成了一种集体的暗示(collectivesuggestion):例如大家说某一部书好,或是它那几点好,我也跟着觉得好,就是受集体的暗示。(见《美学原理》,第134页).

③ Sceneryn[U]2.naturalsurroundings,esp.inbeautifulandopencountry风景;景色(尤指一览无遗的乡村景色)(见《朗文当代英汉双解词典》,第1269页)landscapen1[C]awideviewofcountryscenery山水,风景2[C]apictureofsuchascene山水风景画(见《朗文当代英汉双解词典》,第789页).

④ 刘:……汉语是一种极富感性的语言。汉字形体富于结构美、符号美,所谓结构美指它的构件集规则性和可变性,多样性和流散性,丰腴感和洗练感于一身;所谓“符号美”指它的高度象形化和意象化,同时又集语音提示性与语义提示性于一身,几乎每个汉字都有一层又一层的语意涵蕴,这种语意涵蕴又常常与物质感性相联系……(见“翻译文化战略观考量-刘宓庆教授访谈录[J],第52页).

⑤ 意境说确实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理论,但是它的独特性并不在于重”表现“。”意境“的基本规定是”境生于象外“。(见《中国美学史纲》[M],第12页).

⑥ 诗句出自韩愈《送桂林严大夫》: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柑。远胜登仙去,飞鸾不暇骖。(见《中国古代送别诗赏析》卷二,劝慰篇).

参考文献:

[1]贺爱军.翻译文化战略观考量-刘宓庆教授访谈录[J].北京:中国翻译,2007(4).

[2]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勃拉姆[美].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4]克罗齐,朱光潜译.美学原理[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5]叶朗.中国美学史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7]罗素.逻辑与知识[M].商务印书馆,1996.

作者简介:

蒋文惠(1969~),女,广西桂林人,讲师,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旅游文化。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篇7

【关键词】课堂教学 创设 激发 体验 文本之美

语文教材是活的,是美的,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文中生动隽永的语言、清晰优美的画面、高大丰满的艺术形象总能使学生的心灵产生一次又一次的碰撞。语文课堂是母语教学的主阵地,因此,课堂上应充分挖掘这些美,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语文情感,引导学生感悟美,在审美的轻松愉悦中,获得形象的感染、情感的体验、智慧的启迪。

一、欣赏形象,让学生感知美

美学家蒋孔阳说:"一个人在生活中发现不了乐趣,生活对于这个人来说就没有意义。"可感的生活场景、生动逼真的画面、极具渲染作用的音乐旋律、声情并茂的角色扮演或实物演示,这些具体生动的形象无不激发学生感知美的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潜下心来研读文本,触摸、品味、感悟语言,同时要引导学生也去发现这样的乐趣,激发学生感知美的欲望,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就会收到较好的审美效果。教学《秋天的雨》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走进乡村、田野,果园,去欣赏真实的形象,去观察、感受秋天。当学生回到课堂后,先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形容自己所感知到的那个实实在在的秋天,"五彩缤纷"、"丰收"等词语,也就喷薄而出了。这样就可以顺水推舟了,"那么,你在哪儿找到了秋天的五彩缤纷,你又在哪儿看到了秋天丰收的景象?"接着,教师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的美丽景色,在美妙的音乐中,以情助读。学生在多种形式、分层次的反复朗读中,自然而然地领略到五彩缤纷的色彩美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体会到秋天的美丽和对秋雨的喜爱之情。在形象背景和有声语言的驱动下,学生完全沉浸在动人的秋景图中,仿佛身临其境,都情不自禁地为秋天的丰收而赞,为秋天的欢乐而赞,更为秋天的五彩缤纷而赞。

二、品味词句,让学生体验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文本世界是个美丽的情感世界,一个字、一个词、一个标点、一个读音无不渗透着美,展示着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这些词句,反复推敲,在品味中沐浴祖国灿烂文化的阳光。教学《画家和牧童》第三、四自然段,可以这样来引领、点拨:

师:面对这幅斗牛图,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师:商人称赞道--

生:"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

师:教书先生赞扬道--

生:"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

师:在这三句话中,各有一个词语表示了相同的意思,是什么?

生:是夸赞、称赞,赞扬。

师:好眼力!这三个词儿都表示夸奖、表扬的意思。这三个近义词都是夸赞戴嵩画得好!你看,我们的汉字多么有趣,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三个词语来表达,用在课文里也不显得重复,都表示人们对戴嵩的敬佩,你还有这样表示夸赞的词吗?

生:夸奖、赞美、赞叹------

师:好!如果你也在场,你能自己夸夸戴嵩吗?可以用这些词,也可以用自己的话。

生1:戴嵩,你的《斗牛图》真是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啊!

生2: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简直是栩栩如生!------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像商人这样在夸,教书先生在夸,你也在夸,他也在夸,这就叫做--

生:纷纷夸赞。

小结:看来,祖国的语言文字真的非常奇妙,一个字,一个词,蕴含的都是无穷的魅力。希望同学们能在瑰丽的语文世界里,感受到更多的爱与情趣!

三、动情朗读,让学生理解美

《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那么,课堂上,教师组织教学中就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让课文中美好的形象对学生产生影响,引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入境动情地美读课文,使读者的角色转化为言语的角色,驱遣自己的思维来理解美。"情自口中来,情自口中出。"教师可先进行"美读"示范,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听觉和思维,使文中的人物、情形跃然纸上。然后,再进行动情朗读,学生必然能充分理解文中所蕴涵的美。如《草原》一课,老舍先生对草原的描写,语言优美,如诗歌一般动人,使人感受到草原风光如此美丽。教学中教师先运用绘声绘色的美读,向学生传达语言丰富的美感和内在的神韵,展示生动的画面、美妙的旋律,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陶冶,获得朗读艺术美的享受。在如此迷人的艺术感召之下,学生都来到了美丽的草原上,都不由自主地捧起了书,通过自己的朗读,美自然流露心间。

四、放飞想象,让学生创造美

创造的快乐是一个人众多快乐中最高层次的快乐。形象的感染、情感的体验,为学生思维提供了源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的过程,使学生潜在的创造美的能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美丽的城郊,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五彩缤纷的春天和金黄遍野的秋天,就是最好的语文教师。如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伴着优美的音乐,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再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走进美丽的桂林,并激发学生的想象,"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青山浮水,绿水映山,这山,这水是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桂林甲天下的美景。读着文中优美的语句,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最想说的是什么?"教师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基础,启发学生放飞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景色迷人的桂林山水。这样设计想象训练,让学生感受到了桂林的旖旎风光,也尽情体验了创造美的乐趣。学生的创造才能得以施展,教师适时鼓励,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激情,并引导他们开动脑筋,用诗歌、用文章收藏桂林山水之美,从而逐渐产生创造美的意识。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篇8

一、结合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修辞手法的意义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教学时,一定要结合课文内容,结合段与段、句与句的关系,在句子中有出现修辞手法处,先让学生理解,然后教师要着重点明修辞手法的类型,最后要讲清楚这句在文中起何等作用,使学生学了之后,不但懂得修辞的意义,而且体会到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能使文章更放光彩,激发学生有心善于运用。如:《桂林山水》一文里,采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样一写,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三个特点一口气呵出来,不但给人对漓江水以形象的认识,而且会从内心产生对漓江水热爱的感情。课文在写到桂林山时,也采用排比兼比喻的修辞手法:“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要栽倒下来。”通过这样的排比和多样的比喻,把桂林山含有奇、秀、险等三个特点,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给读者有亲眼见识之感。《大海的歌》一文作者描写装卸吊车和海轮时写道:“只见海港两岸,钢铁巨人一般的装卸车有如密林,数不尽的巨臂上下挥动;飘着各色旗帜有如卫队,密密层层地排列码头两边。”通过比喻来突出吊车的高大,数量多和繁忙。同时也突出海轮的数量多和进出口的货物多,与各国交往频繁。作者用比喻描写的手法,是把海港一片繁荣景色写得更具体,形象生动,使学生更热爱辽阔、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祖国。

二、指导学生作文时,进行适当提示

写作文时,往往脱离不了人物的刻画,优美环境的描写,舒畅心情的表达,借物喻人的表现及对事物性质有的放矢的扩张,都要采用比喻、排比、拟人和夸张等修辞手法,写记叙文时,如果能巧妙而且恰当地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就会惟妙惟肖,环境的描写就会雅观逼真,心情的表达就会流畅自如,事物性质的扩张就会活灵活现,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会有亲临其境、回味无穷的感受。在小学阶段,尤其是高年级的小学生,虽然已学过并能理解各种修辞的性质、意义可是,在作文时,很少运用,最多只有几个比喻句。因此,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作文时,要指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这对提高小学的作文水平是有好处的。

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根据作文内容的要求,给学生以正反的提示,例如写《家乡的变化》这一题目时,难免要写到变化后的面貌,这里可采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崭新的楼房一座座拔地而起,平坦的大道一条条畅通远方,欢乐的人们一个个笑容满面……通过这样一排比,把家乡的住房、交通的新容及人们的精神面貌形象而具体地展现出来,让人一看确有巨变之感,且读得津津有味。相反,学生如果只平铺直叙地写,家乡高楼很多,大路也很多,人也很高兴,同样内容,不同的句式,叫人觉得一般,枯燥无味。写河山换新颜时,也可采用拟人的手法:群山欢笑披绿装,流水高歌朝前迈。群山会披绿装,主要是体现林业政策好,人们对绿化的认识提高,栽树种果,充分发挥山的优势,表明绿色责任制的巨大作用,有山就有水,水有利也有害,经过合理改造,水害变有利。山欢笑,水高歌,都蕴含着人们愉快的心情。写山上树木很多,渠水滔滔不绝,虽然有事实,但不会形象,表达就不具体,反映就不会逼真,给人的感受就不那么深刻。写可爱的人的高大形象时,可采用比喻手法,说他“站着像丹峰山,躺着像海桥。”巍巍的丹峰山是家乡最高最大的山,平时人们一说到高大,往往都拿他来作比方。绿海桥也是家乡的主要风景建筑,也是林海的交通要道,人们既熟悉,又留恋。又如写《香蕉》这一题目时,把一片片的蕉叶像一把把的大伞吮吸着春天的甘露,一块一块的香蕉地连成一片,远远望去,真像一片绿色的海洋。刚出果的香蕉写成像一把镰刀,又像初三的月亮,用这样比喻,能把香蕉的茎、叶、果结合起来,使文章的内容显得更具体、生动、形象,人们一看到文章,脑海里自然而然浮现出香蕉林和香蕉果的可爱,无不跟着作者一样产生羡慕之心。

上一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范文 下一篇:纤维艺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