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案范文

时间:2023-11-02 13:22:12

桂林山水教案

桂林山水教案篇1

本节内容选自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三节,是在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和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桂林山水成因的剖析,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感知。从知识层面说,也是对第二单元第一节内容“流水侵蚀作用”的补充,使学生认识到流水溶蚀是流水侵蚀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内容分析

课程标准对喀斯特地貌及其成因虽未作出显性要求,但作为一种地理素养和高考高频考点,有必要进行系统了解。本节教材的编写,旨在以典型案例为载体,强调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从另一个维度解读课标――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之所以选择喀斯特地貌为案例,是因为该地貌的形成机制完全涉及自然环境的四大圈层。教材按照从基本原理到典型案例的思路,主要介绍喀斯特地貌、桂林山水及其成因两部分内容。

“认识喀斯特地貌”。由四段正文和一个知识窗组成,主要介绍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喀斯特地貌发育条件和喀斯特地貌的分类。第一段介绍地理术语“喀斯特”。喀斯特(Karst)是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一个石灰岩高原的名字,意为岩石的地方,因近代岩溶地貌的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第二段介绍喀斯特作用的本质(见表1),其化学过程涉及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第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CaCO3+CO2+H2O=Ca(HCO3)2 ,体现含有CO2的水对石灰岩的溶蚀过程,难溶的CaCO3生成易溶于水的Ca(HCO3)2。第二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Ca(HCO3)2 =CaCO3+CO2+H2O,体现溶解在水中的Ca(HCO3)2 受热分解,生成难溶的CaCO3 沉淀过程,CaCO3不断积累,形成CaCO3堆积体。溶洞中悬挂于洞顶的锥状堆积体叫石钟乳,由地面向上发展的竹笋状、锥状CaCO3堆积体叫石笋,石钟乳向下发展,石笋向上发展,如果最终上下相连成为一体,则被形象地称为石柱。第三段进一步归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其它三个条件: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力和水的流动性。岩石透水性的好差主要取决于岩石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无机酸和生物作用产生的有机酸数量以及水的流动速度决定了水对石灰岩溶蚀程度的强弱。第四段用文字结合图3-3-2“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示意”,介绍喀斯特地貌地上形态和地下形态。从图3-3-2可以看出,当石灰岩地块被抬升至一定高度以后,喀斯特地貌发育便逐步深入,发育过程总体可分为A、B、C三个阶段,其中C阶段,喀斯特地貌发育达到典型期和成熟期。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由四段正文和一幅分层设色地形图组成。第一段教材认为桂林的喀斯特地貌极其典型不是偶然的,而是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的,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产物。桂林地区具有典型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桂林地区岩石的可溶性强、透水性好、水的溶蚀力强、流动性好。第二段结合桂林古地理环境和地壳运动,说明石灰岩广布的原因。三、四两段分析桂林的气候、地形、水文和生物为喀斯特地貌发育创造的有利条件。桂林山水的形成是自然要素相互影响和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见表2和图1)。

本节教材知识网络如图2所示。

三、图表利用

本节教材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其中的插图为本节内容锦上添花,尤其是开篇的漓江风光、象鼻山等实地拍摄的景观图片,让去过桂林的学生倍感亲切,让没去过的学生心驰神往,深切感受到地理的生活性和应用性。教师若能充分利用相关图表,巧妙设问和引导,按图索骥,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的地图类型、序号、名称和应用详见表3。

四、活动建议

桂林山水教案篇2

一、“人人通、云教学”的引用,促使教师进入信息化进程

云教学系统为教师展现出六大板块,最重要的就是云盘。其空间大,应用文件非常方便。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可以自主编辑、搜索相应的教学知识,还可以整合其他共享的免费资源和教学知识。教学知识变得非常多,如文档、图片、视频和课件等内容多样化,为教师的备课和教学工作提供了优质的信息资源,解决了以往教学和备课过程中繁琐的下载问题和寻找,拥有了云盘,对于教师而言备课工作变得非常简单,消耗的时间也非常少。

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划分层次分明的内容,在现代化教学理念的引导下,为了满足实际教学目标,设计优质的教学系统化程序。电子教案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清晰,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应用,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云平台上电子教案资源实现共享化,在这一平台中,教师可以彼此借鉴依据,学生也可以结合网络平台获取有效的资源,促使学生与教师在互动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设计预习板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云盘中的资源划分让学生进行课前知识的预习。课前预习主要是让学生依据自身的分析,对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课前预习是新课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深入掌控和理解新学的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设计授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在云盘中获取的声音、动画以及图片、课件等内容进行整改,也可以直接进行知识教学,以此达到教学资源共享化的教学目标。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教师不但可以设计新的题目,还可以结合云盘中具备的资源为学生设定课下作业。在设计板块云教学的过程中,这一界面可以有效展现出教师教学工作需要具备的技能和素材,如设计教案、预习作业、增加课件、设定作业、课后复习等,以此达到“无纸化”办公,同时不但可以提升工作效率,还可以节约资源。

二、“人人通、云教学”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常态化的在线教学服务

云教学依据其独有的优势逐渐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从一点一滴中改变着以往的语文教学形式,促使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吸引教师和学生的眼球,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在兴趣教学的背景下,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助于达到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桂林山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A习的过程中,向学生展现桂林相应风景的图片,让学生认识一下桂林所在的区域和实际景象,并且提出相应的问题:结合看到的图片,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文章中哪里应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的语言展现形式有什么特点;文章整体都在歌颂什么;从而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等问题。

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沟通,对话如下:

教师:课前欣赏了桂林山、漓江水的景色,并且阅读了文章《桂林山水》,现在你们结合文章和自己对图片的理解能用这样的句子来表达一下你对桂林山、漓江水的印象吗?

学生一:桂林的山真是千奇百态,有的像馒头、有的像树叶、有的像鸡蛋。我非常喜欢那里。

学生二:漓江的水太美了,绿绿的,微风吹过,水面上泛起了鱼鳞似的波纹,一圈一圈的荡漾开去,美极了。

学生三:漓江的水真诱人,远远望去,一片碧绿,仿佛那是一幅风景画,不忍去破坏它的宁静;又如一位休憩的少女,那样的安逸。

学生四:桂林的山太可爱了,这是山的世界,山的海洋,大大小小,高高低低,各不相让。

……

教师:是呀,神姿仙态桂林的山,如情似梦漓江的水。秀水奇峰相互映衬,美景尽收眼底。下面让我们再次感受这天下第一美景。

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被教师集中到一起,此时进行教学工作可以有效达到教学目标。

三、人人通、云教学应用分析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云教学满足了各个学科、各个年级段的信息化教学需求,操作简单、备课时间减少了一半,具有强大的交互特点,有助于课前工作的准备,课后工作的拓展,增加了学生的知识,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其中包含了以下几点应用:第一,电子课本。将电子形式的课本资源,结合教学小工具应用,促使授课更为优质;第二,云盘。随时都可以上传自己优质的教学资源,在进行备课和上课工作的过程中都可以引用云盘中的资源。第三,作业。随时进行作业的探讨和分析,依据学生准备的资源进行展示,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第四,随课反馈。在课堂中深入分析学生掌控的知识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以此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第五,设定优质的课件下载到U盘中,不再依据网络平台进行,同时还可以发送给家长,促使学生二次应用。

桂林山水教案篇3

起诉人:琼山县桂林洋高山村农工。 代表人:林方吉,男,该村农工。

起诉人:琼山县桂林洋道立村农工。 代表人:陈德光,男,该村农工。

上列3起诉人振家村、高山村、道立村原系琼山县美兰人民公社所属的3个大队。1962年,中共海南区党委第33号文件决定,将该3个大队划归国营桂林洋农场管辖,该3个大队由集体所有制改变为全民所有制,原所有的土地、山林、水库等土地资源转归国家所有,由国营桂林洋农场统一经营管理;原社员随之转为全民所有制农工,由国营桂林洋农场发放工资,享受农场工人生活福利、医疗费等劳动保护、福利待遇。该3个村并入农场后,其具体分配方式先是实行自负盈亏、以产计资的分配制度;自1972年至1981年实行工资制;1981年后实行联产承包制,不再发工资,但仍享受公费医疗待遇。1992年因经济开发的需要,国营桂林洋农场将其部分土地出让给有关单位,并对3个村的农工进行了补偿,但有部分农工还未领取补偿费用。由于少数人的作梗,3个村的农工不让进行开发,后经有关部门说服、教育,不再阻挠开发。1993年11月底,3个村的农工以自己不是农场工人,国营桂林洋农场非法毁坏其自留地为理由,起诉至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要求国营桂林洋农场赔偿经济损失共计31333080元。

「审查与裁定

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接到起诉状后,经审查认为:国营桂林洋农场将土地出让给有关单位,3个村的农工对此提出起诉,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的民事诉讼范围。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的规定,于1993年12月9日裁定如下: 对琼山县桂林洋振家村、高山村、道立村的起诉,本院不予受理。 该3个村不服此裁定,以一审法院裁定不予受理本案没有法律依据为理由,上诉至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第(三)项的规定,本案应由有关的行政主管部门处理,不属人民法院受理范围,一审法院裁定不予受理,适用法律正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四条、第一百五十八条之规定,于1994年5月26日裁定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裁定。

「评析

本案的核心问题在于起诉人的起诉是否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也即是否应由人民法院主管的问题。

起诉人的起诉,首先否认自己是国营桂林洋农场的职工,其目的在于否认双方之间的劳动法律关系,双方之间不具有行政隶属管理关系,这样,国营桂林洋农场出让了他们的土地,就是侵权行为,就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纠纷,应由人民法院按民事诉讼受理。但事实是,国营桂林洋农场出让土地时,起诉一方均为其职工,土地是国家所有并由国营桂林洋农场经营管理。因此,起诉人不是土地的所有权人,也不是土地的经营管理权人,不具备民事诉讼所要求的平等主体当事人资格,其起诉就不是民事诉讼。其次,国营桂林洋农场出让土地后,如何给本场职工予以补偿,应根据有关行政规定依行政职权确定和进行,本场职工如对补偿有意见,首先应按行政程序解决,不能直接提起民事诉讼。

桂林山水教案篇4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盼望着盼望着,我和爸爸妈妈终于踏上了去桂林的旅途。

这儿的风景是洞奇石美、山清水秀。我们首先来到了冠岩洞---这是一座可以海陆空三方面游览的岩洞。我们先乘坐观光电梯下到洞底,走着走着你会听到惊涛骇浪的声音,其实一看,那是岩洞里水流的声音,水流不大,但是听了让人不寒而栗。洞里有好多奇形怪状的岩石,七彩灯一闪一闪的,至这里的景色更加绚丽迷人。洞连着洞,有人行道,还有乘船的道路。于是,我们乘上船拿起手旁的手电筒照射着岩壁,那石头真是太怪了,有的像乌龟、有的像鲸鱼、有的像大象……我们还乘坐了小火车,由我当小司机,一路我们开的小心翼翼,玩的非常开心快乐!

我们还坐着游轮游览了十里画廊,在途中我看到了座座奇特的山,有七星山,猴子望月山,九马画山,五指山,象鼻山,我最喜欢的是长寿鱼山,因为那是,一条翘着尾巴的大鲤鱼,上面有一位老太太弯着腰,在伸手救一个小孩。我被这儿的景色迷住了。瞧!兴坪佳境!不知是谁惊呼了起来。听说这个景色就是我们人民币20元背景的图案,一座座山峰倒映在漓江上是那样的迷人,那样的让人陶醉!

我们还游玩了古东瀑布、遇龙河漂流……每个景点是多么的让人流连忘返啊!

傍晚,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桂林,离开了这个如诗如画的地方。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回忆着在桂林游玩的景象……这是多么难忘的旅行啊!

指导教师:王华

桂林山水教案篇5

我一鼓作气读完陈果撰写的《天梯之上――记“感动中国人物”李桂林和陆建芬夫妇》,我数次流出眼泪。因为这本书不断触动我的心灵,拷问我的良心,激发我的感情。这本书值得每一位中国的教师认真拜读!正是他们的事迹,大大提升了“中国教师”的人格形象。我们需要树立中国教师的“天梯精神”。

《天梯之上》一书,讲述了李桂林和陆建芬夫妇的真实故事,个个故事催人泪下。李桂林和陆建芬夫妇荣获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的称号,2009年又荣获“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的称号。这是非常崇高的荣誉,来之不易。他们的故事不仅会“感动中国”,而且一定能感动世界、感动历史。

中国人民具有“亮剑精神”,有了“亮剑精神”,军队才可能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中国人民教师应当具有“天梯精神”,有了“天梯精神”,教师才可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中国优秀教师的精神,可以简要概括为“人梯精神”,甘愿做“人梯”,让学生主动爬上人梯,登上继承传统,超越创新的高峰。

“天梯精神”是“人梯精神”的形象展示;“人梯精神”是“天梯精神”的内在实质。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回答“钱学森之问”,可能有许多答案,我以为,主要原因之一是我们学校缺少了“天梯精神”。

在惊险的山路上,他们点燃了求知的圣火;在孤独的悬崖边,他们架起了做人的天梯;让质朴的山乡孩子,看到了人生的希望;让弱势的贫瘠家庭,分享到改革开放的阳光。他们是教师的榜样,他们是做人的榜样。他们是“科学发展观”的先行实践者,彰显了“以人为本”的辉煌。他们很辛苦,他们很幸福。

怀着强烈的民族感情,凭着对教育事业的一片痴情,彝族人李桂林和陆建芬夫妇走出雅安汉源,攀越5道天梯,扎根深山彝寨。他们用整整19年时间,为山区的儿童们筑起“学会做人,学会求知”的宽阔大道。天梯之上,因此燃起希望的火把,照亮文明的愿景。捧读此书,有耳目震惊的感觉,有超乎想象的感动。

李桂林、陆建芬夫妇都曾是“代课教师”,他们在环境险恶、条件艰难、待遇低下、生活清贫的高山之巅,办起一所小学:凉山彝族自治区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小学。至今,他们已坚持办学19年,一共教育了224名学生,其中54名是外地慕名而来的学生。创造了学校教育的奇迹。

二坪村的乡亲称李桂林和陆建芬是“恩人”“善人”“全人”“福星”。 李桂林和陆建芬真诚地为贫穷的山区人民奉献。他们的故事,一以贯之,形成一条美丽的故事线,如同滚滚的大渡河,巍巍的大峡谷,留下两个字:震撼!

他们在很长时间里,一年四季吃的都是“老三样”:玉米、土豆、酸菜汤。他们的学校很长时间里有“五不”: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不通邮、不通气。当人们爬上五道天梯,不仅“汗流浃背”,而且“头晕目眩”“心虚气短”。他们做到的,我却做不到。我从内心深感羞惭。

他们默默地奉献,一点也不张扬。但是,当他们的事迹在媒体上“曝光”之后,得到了许许多多善良中国人的理解、同情、帮忙。他们感动中国,中国又不断地感动他们,这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展示了我们中国56个民族的团结友善,显示了中国人的道德力量,让我们对于未来充满希望。

5道人工木制的天梯,如今已换成了坚固安全的钢梯。许多善良的中国人对李桂林和陆建芬夫妇的理解和帮助,也十分感人。一些网友、艺术家、青年学生、新闻记者、电视编导,甚至老人,千里迢迢来到二坪村,体验“天梯精神”,学习“天梯精神”,一步一个脚印。让我们看到了“礼仪之邦”的崇高形象。

《天梯之上》这本书,写得真实动人,作者下了大功夫。全书配有81幅大大小小的照片和图片。读者只需先浏览这些照片图片,就会大为惊异,深受教益。李桂林和陆建芬夫妇的事迹,已有电影《云上学堂》、专题电视片《峭壁上的山村教师》,但是,这些媒体都“和而不同”,各有千秋。

读《天梯之上》这本书,是一个“学思结合”的过程,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边感动,一边自省。阅读的速度,能够自我调控。近年来,书出版不少,但是,能读到《天梯之上》这样的好书,不多啊!李桂林和陆建芬的真人真事,将“真、善、美”会通在一起,于是才有这样的好书。

远在西班牙经营成功的陆建忠,本想说服他的姐夫李桂林和姐姐陆建芬,到西班牙去,年薪给出12万元。当陆建忠到二坪小学实地体验之后,他对李桂林和陆建芬说:“如果我的小儿子出生了,也让他做你们的学生。他是中国人,我要让他回来先学中国语,也跟着你们先学做人。娃娃交给你们,一万个放心。”

所以,我认为《天梯之上》这本书,不仅中国的教师和家长应当读一读,作为学生的 “阅读教材”,也大有好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都可以从这本书里得到不同程度、不同视点、不同方面的深刻教育。“先学做人”太重要了!学会做人,才能在社会里生存和发展。天梯精神永存!

彝族是“酒的民族”,也是“火的民族”。 李桂林和陆建芬为山区孩子点燃知识的火把,照亮人间;他们既平凡又高尚的人生,也因此像匝酒一般,散发着醉人的芳香。用“天梯精神”来比喻他们,更加贴切。因为正是踏着这道“天梯”,那些大山深处的孩子,才走进了神圣的学堂,走出了莽莽大山,走进了大千世界。

千百年来,鸟道塞绝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一直在高山之巅俯瞰着脚下的文明演进,默默困守着孤寂的大山。改革开放的曙光,照进了大峡谷之巅。大渡河的流水滚滚向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时刻,从这里走出了“感动中国人物”。

昔日位于大渡河大峡谷之巅的,曾经停办十年的二坪村小学,如今已成为一颗璀璨的教育明珠。山区的孩子们攀上天梯,攀上李桂林和陆建芬搭起的“人梯”,攀上了生命的崭新境界,改变了贫穷山村的地理命运。但李桂林和陆建芬只认为自己是“平常的人”“平凡的人”。中国教师的天梯精神,感动中国!触动心灵!

一个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李桂林和陆建芬身上所蕴藏的博爱、淡定、进取和坚忍,触动心灵,催人前进。

天梯之上,两个默默无闻的教师,一段一去不返的光阴,折射出这个伟大时代里,最为撼人心魄的伟大的奉献精神。

大哉!李桂林和陆建芬!大哉!天梯精神!

《天梯之上――记“感动中国人物”李桂林和陆建芬夫妇》,陈果著,已由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

桂林山水教案篇6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本诗的作者吴迈是民国有名的大律师。

吴迈(1885~1936),字良翰,江西余江县平定乡石背吴家村人,上海大律师,1928年当选为全国律师协会常委兼宣传部长。抗战时期,为了拯救日益破碎的大好河山,他奔走大江南北,呼唤全面抗战,曾抱定“不怕死,不怕苦,不做官,不荐官”的四不宗旨,直至以身殉国,故被誉为“火镖律师”、“吴大炮”。

1935年1月初,吴迈辗转来到桂林城,此行寓桂月余,一次次被邀讲演。由于他的“四不”宗旨和非凡经历以及穿着朴素,言语爽直,因此受到了桂林人的无比尊敬和热忱欢迎。乘暇,他在当局安排下,游览了桂林山川名胜。5日,他登览叠彩山,在风洞他为其独特的“泱泱天大风”激发,题写了“丕振雄风”四字行书。

6日,吴迈一行游览到了独秀峰与靖江王城,他又为这里屹立一孤峰而惊叹,情不自禁,又题写了“卓然独立天地间”七字行书,字如其人,笔力遒劲。当局即时将他的题字镌刻在现场,成为当时桂林重要的抗战石刻。

2月中旬,吴迈经过阳朔去广州,转赴东南亚,继续为抗战呼号。消息传出,他受到阳朔县各界人士的热忱欢迎,又做了一次漓江畅游。12日,他在县城作了讲演。讲毕,他在各界人士的盛情导游下,又观览了阳朔公园诸山,写下了这首有名的山水诗。

如今,吴迈在桂林的三件摩崖题刻都得以保存,六十余年过去,游人至此,见物思人。

孙中山设大本营

1921年12月4日,一个桂林初冬时节的艳阳天。从南门外南溪山麓的将军桥,直到城中心独秀峰下的王城,这人烟稠密、商铺栉比的十里长街,出现了一幕奇景――石板路两边商铺住家的屋檐之间,都拉系上了棕绳,之字形一路连接。棕绳的上面,满铺盖着红黄蓝白黑各色布匹,从东边屋檐铺到西边屋檐,直遮住了头顶的天。这究竟要多少布匹,无人去精确计算,可商家都情愿拿出自己店铺的新布匹搭建这长长的天棚。街道上每隔百十丈,便扎着一个高高大大的“松门”,青茸茸的松枝上点缀着五颜六色的小纸花。街道两旁的商店和住家的门前,有的用八仙桌摆起了香案,香案上燃着檀香,香烟缭绕,香气馥郁,一派虔诚景象。各家各户的门口,都摆放着一盆清水。按桂林人的传统习惯,百姓是要迎接一位清明如水的大官。

原来早在一个月前,桂林就听说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华民国当今的非常大总统、海陆军大元帅孙中山先生要来桂林。消息传开后,桂林乡贤、百姓、商会、各同乡会和教育界人士共同组织了一个欢迎孙中山大总统的筹备会,会址就在崇德街前清时的道台衙门内。筹备会分5个办事组,从11月以来,便展开了忙碌而有序的工作。

5日11时55分,孙中山在许崇智、胡汉民等人的陪同下,乘肩舆抵达已是人声鼎沸、锣鼓喧天的将军桥。当孙中山一行的肩舆抵达南溪山西麓,距将军桥北端的欢迎亭还有百十米时,聚集在这里的3万军士及数千百姓一齐振臂高呼:

“新广西万岁!”

“中华民国万岁!”

“中华民国大总统万岁!”

这时,军乐队奏起了桂林人特地为欢迎孙中山而创作的《欢迎大总统歌》,万众齐声唱。

孙中山登上那个专为他检阅军队而建立的站台时,将军桥附近的郭家山对面,礼炮轰鸣。桂林人放响了101响礼炮。20天的旅途劳顿和因陈炯明不支持北伐所引出的不快,都被这潮水般的呼喊声、歌声和鼓乐声、礼炮声所掩盖、所取代。3万多军队通过欢迎亭检阅台后,花了几乎一个小时。孙中山一直站在那个平台上,没有丝毫倦容。他不时低声与身边的胡汉民和说,“士气不错啊!我们要抓紧部署,及时整训,一鼓作气,直捣曹吴!”

孙中山在数万军民的欢呼声中,开始在仪仗队引导下,从将军桥经五里长街走到南门口,又从南门口穿过商铺比邻的大街,过鼓楼底,越十字街,转后库街,进王城的大总统临时行辕、北伐大本营。

第二日,孙中山在胡汉民及当地士绅陪同下,游览阳朔风景。他们一路谈笑风生,指点江山,研读碑记,品评其胜。孙中山还不时与肃立道旁向他致意的群众还礼。最为奇妙的是,孙中山等一行人在游阳朔公园时,偶然走进了“来仙洞”,并兴致勃勃地将洞府游完。孙中山号逸仙,入此洞正合“来仙”之意。胡汉民等叹为“天意”。

遭轰炸

曾数次到桂林,他第一次到桂林,应追溯到1922年的春天。

当他来到春风吹拂的桂林山城,见到了“四望山明水秀,丽态万千”的漓江两岸风光,将满腔的豪情都写在他的日记上:

“1月3日,自羊城西发,至三水下广雄轮,次日到梧州。7日换坐帆船,缘倒水村而上,涧滩陡绝。11日,至昭平后,船行四小时,向程仅十里耳。15日广顺登陆,蹊径崎岖,为从来所未见。16日达阳朔,吴忠信来会。18日晡,抵桂林城,方十五里,行为广野,四望山明水秀,丽态万千,连旬蒿目兵灾,愁叹民生,至此旅中郁滞,为之一空。”

大凡走这条水路,船过三水后,渐渐滩多水急,船行缓慢,再行必须轮船换驳船。难得的是,的日记将途中在三水先乘广雄轮到梧州,从梧州起改坐帆船,到倒水村后开始北上以及所经地名、所需时程等等都作了详尽记录。

2002年9月,梧州市文博工作者在梧州之北苍梧县长发镇三公里的乌龙滩7米深处,打捞了一艘沉船残骸,船长约20米,宽约4米。经自治区考古人员确认,这就是当年孙中山北伐军船队从梧州北上桂林途中所换小型电轮帆船(或驳船),它与的日记相互印证,补充了更具体的北伐军舟船资料。

首次莅桂,大本营安排他在十字街的明清藩署后花园的“八桂厅”内。这里距王城北伐大本营南垣200余米,正好屏卫大本营的西南廊。对此,他在日记中也作了记述:

“是晚居入旧藩署八桂厅,绝境清幽,园林亭树,到眼成趣。”

八桂厅虽位于闹市中心,却是曲径通幽,古木浓荫,楼台庭园,小桥流水。明清时代是广西布政使衙署后花园,民国初年,曾是旧桂系头子、广西都督陆荣廷的居所。日记所示,可见下榻在此,其心情非常舒畅。他在这里度过了狗年的春节,还在元宵节这天留影八桂厅前。这次留影成了他的美好回忆,照片上有他的额识:“壬戌上元日摄于桂林,军次八桂厅之前,介石志”,额识之下,是当年他脱帽梳发、穿着长袍马褂的站立像。蒋曾经将这次的留影分别寄送了当时在上海的挚友张静江和远在苏联的儿子蒋经国。在给蒋经国的信上,还盛称其“住所之佳,八桂厅之美”。与此同时,他还在王城大本营东隅的操场上,留下了一张乘骑白驹的戎装照,有意纪念这段军旅生涯。

来到北伐大本营后的,凡在军务之外的休闲日,必攀峰登城,酣游桂林形胜。这在他的日记中有着生动的描述:

“休沐日,偏探象鼻山、七星岩、灵(龙)隐洞、铁佛寺、孔明台诸胜迹。城头周览形势,东北东南,皆环带漓江,西北与西南,俱为陆壤,孤峰插天空,平坦之地,朗若列眉,昔人称‘桂林山水甲天下’,殊以亲览兹胜为幸。“

而后,也曾多次到过桂林。北伐前,孙中山设大本营在桂林,就到过这里,抗战期间又多次到桂林巡视。从重庆逃到河内时,就是趁离开重庆到桂林时抽的身。

在桂林的活动比较丰富,召开军事分析会,拜访李宗仁的母亲,去兴安考察灵渠,等等。1939年末,到桂林的第二天,日军就对桂林展开了大规模的狂轰滥炸。为了指挥军事,把行辕设在了北门的虞山。现在,虞山已经成为公园。

宋美龄拜访 李宗仁母亲

宋美龄第一次探望李母,是在1938年11月间。

当时,李宗仁将军指挥的台儿庄大捷虽然已过去半年有余,但仍然振奋国人,李宗仁成为家喻户晓的抗日英雄。来到桂林的宋美龄,专程去看望了这位英雄的母亲刘肃端老夫人。

李母刘肃端(1867~1942),是李宗仁故邻古定村南寨人,终生务农,贤良治家,宽厚待邻,豁达明理,颇为乡里称赞。宋美龄此次看望李母,未留下照片,但她的豪言已见报端。

11月下旬,宋美龄抵达陪都重庆。12月1日,重庆妇女团体联合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讲演中,她激奋地说:“我在广西见到李宗仁先生的母亲,这位73岁的老太太说,日本没有什么可怕,我们中国妇女每人拿一把菜刀就可以解决那些日本军阀!”

据李宗仁长侄李毅生(族名常德)先生的回忆,1940年12月4日上午,为已夺取桂南战事最后胜利而来到桂林的与夫人宋美龄,专程去到临桂县两江镇看望了李母刘肃端。那天,天气寒冷,宋美龄与却兴致很高,在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的陪同下,在乡路上颠簸一个多小时到达李府。

此时,李宗仁坐镇鄂北老河口前钱,特派夫人郭德洁和大哥李宗唐、小弟李宗藩,搀扶母亲刘氏和叔叔李春华等家人,在大门外恭候。

车队驾到,在白崇禧的一一介绍下,操着宁波腔国语的和上海腔国语的宋美龄,很是平和地与李母、李的叔叔、李的兄弟等一一躬身握手,频频颔首微笑。

李府坐落在风光秀丽的田园林木之间,建于20世纪20年代,后倚马鞍山(又名将军山),占地5060平方米,全悬山式二层木楼,有7个院落,13个天井,113间房室,序为三进客厅、学馆、将军第、安乐第,具桂北耕读大家的传统建筑,与浙江溪口镇江南式的故宅风格截然不同。

进入故宅,李府主人与白崇禧首先陪着夫妇浏览每一个院落,还去到后院观赏特有的天然分水池,一一称好,宋美龄则好奇地问这问那。

浏览完毕,夫妇被引入李府中心的“将军第”第二进厅堂就坐,这里是李母及其家人生活起居的院落,亦是李府家事活动中心。这时,夫妇向李母问安,祝贺她75岁的高寿。接着,宋美龄向老夫人献上景德镇瓷器等见面礼。老夫人就坐在堂屋中央的藤椅上,大家分左右围坐。坐定之后,面对李母,着实嘉勉了在抗日前线指挥有功的李宗仁,宋美龄表彰老夫人为了抗日救亡,做到了“不要钱,不怕死,不摆架子”,是中国妇女抗日救亡的榜样。

不抽烟,不品茶,言语不多,幸有白崇禧的圆场和宋美龄的调侃,气氛融洽。

看望毕,李母及家人送客人至门口。二门有一副对联,联云:山河永固,天地皆春。横批:青天白日。看后很是高兴,与夫人宋美龄在门前留影,宋美龄又与李母刘氏、郭德洁合影;又与李府叔叔、兄弟和白崇禧合影。宋美龄第二次看望李母,虽然未见报载,却留下了数帧合影记其事。

1942年1月14日,李母刘肃端病逝,享年76岁,桂林万人吊丧。署名,代表宋美龄撰来挽联寄怀,云:大地遍干戈正倚贤郎同扫荡,寸心怀饥溺遥瞻慈范更低徊。

蛰居头陂村

1938年9月的一天,桂林市太史巷(今太平路)张家祠堂(当时是临桂县南边山乡头陂村张家的公产)来了三男一女操着外省口音的陌生人。守祠人询问来人。其中一个40岁左右的男人说,他们是江西省人,姓张,来广西洽谈一笔生意。听说有张氏祠堂,一来观瞻,二来借住些时日。守祠人热情地接待了这4位客人。

张姓族人住在张家祠堂一直是深居简出,还常常窃窃私语,行为有些怪异。三五天后,这几人匆匆离开桂林城来到当时桂林周边四大镇之一的六塘,找到了新街的张广隆店铺。店铺主人张恩鸿一向待人热情,听说客人从江西来寻根问祖,甚是高兴。谈及族谱,互排班辈,客人称张恩鸿为叔公,大家亲如一家。月余,江西来的客人提出要去头陂老家观光拜祖。张恩鸿主随客便,请了4顶小轿在一个清晨送客人去南边山乡头陂村。

这4位江西张氏族人就是和其妻杨子烈,侄儿张光记,独生子张光域。到了头陂后仍以商人的身份暂居于这仅有四五十户农家的山村。他带了不少山珍海味来,第二天即宴请全村张姓60岁以上的男女族人。当时一行被安排在张时卿家油榨坊里的套间居住。

因妻子杨子烈身怀六甲,所以在头陂村只住了四个月便又移居六塘镇张恩鸿和张鸿昌家。据头陂村的老人回忆,到头陂村时行李简便,他最爱的一件物品就是一副望远镜,不时用它看山看水看天。那时日本侵略者的飞机也常飞临头陂村的上空。告诉大家怎样识别鬼子飞机、飞机和美国飞机。

杨子烈在六塘张鸿昌家产下一子,张恩鸿的妻子还哺育过的这个小儿子。1940年夏天,他带着一家人悄悄离去。头陂村人知道1938年来拜谒祖先的人是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事了。

原来于1938年4月17日从武汉“失踪”后,几经辗转来到桂林想投入的怀抱。由于一时接不上头,又怕共产党说他叛党投敌,终日惶惶不安。为了等待投敌的时机,所以蛰居临桂南边山乡头陂村和六塘镇。后来与重庆方面接上了头,他就在1940年夏携家人投入了重庆反动派的怀抱。

欧阳予倩改桂剧

1944年2月15日下午,在桂林曾举行过一场别开生面的盛会,第一届西南戏剧展览会(简称“西南剧展”)在刚落成的广西艺术馆新厦隆重开幕。

早春二月的天气还透着阵阵寒意,但剧展似一股强大的暖流,暖透了每一个桂林人的心。当时的桂林,是国统区著名的抗战文化城,为迎接剧展,桂林的戏剧工作者豪情万丈,全力以赴自不必说,桂林社会各界也倾注了巨大热情:建筑工人冒着寒冷,夜以继日地苦干,为“剧展”的顺利开幕建起了当时国内一流的艺术馆新厦;搬运工人的帮助参展团队装卸布景道具,不怕苦累,有时甚至义务搬运,不收分文;桂林的银行、邮局、印刷厂、浴室、理发馆等,都主动为“剧展”提供方便,甚至连擦皮鞋的小孩也减价为“剧展”人员服务……

剧展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就是在京剧界与梅兰芳同享盛名,得到过“北梅南欧”赞誉的欧阳予倩,欧阳予倩与桂林感情深厚,曾三次来桂,居留时间前后长达八年以上。可以说,他是文化名人中与桂林关系最密切、留桂时间最长者之一。

早在1910年,他便因父去世到祖父欧阳中鹄任职地――桂林排遣愁闷。他看过几次桂戏,但戏院的陈规陋习,戏目的陈旧和演技的粗糙未给他留下好的印象。但或许就是这么几次看戏,促成了他20多年后改革桂戏的机缘吧。l911年秋,祖父逝世,他即从桂林返回湖南。这第一次留桂的时间约一年左右。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欧阳予倩在上海积极从事抗日救亡的艺术活动,引起了敌伪汉奸的注意,他只得带领妻子儿女,离开上海,受马君武之邀来到桂林。这是欧阳予倩第二次来桂,在桂时间约四个月。

1939年9月,广西当局通过白鹏飞又一次邀请欧阳予倩来桂。9月28日,他举家三度入桂,这次入桂,时间长达七年之久。他在《申报月刊》接连发表了多篇关于旧剧改革的长文,同时着手改编了《鱼夫恨》、《梁红玉》、《桃花扇》等剧,为抗日斗争服务。

欧阳予倩先是将剧本由京剧改成桂剧,又选定当时的桂剧四大名旦轮流扮演,他坐镇正阳路南华剧场,打破桂剧传统,制定了导演程序,亲自担任导演;对舞台美术作了大改革,使用了幕布换景;化装也作了改革,把桂剧旦角的“巴巴头”改成“古装头”,眼睛开始画眼眶,嘴唇从一点红改成画满唇。在桂期间,他为桂剧实验剧团新编了《梁红玉》、《桃花扇》、《木兰从军》、《渔夫恨》、《人面桃花》等剧目,整理了《断桥会》、《打金枝》、《烤火下山》等一批传统戏。

情断桂林

就在视察桂林最长的1942年秋,发生了一件命案。

1939年从苏联西伯利亚回国的蒋经国,被其父亲派任赣南专员。上任后,他推行“青菜豆腐最营养,山珍海味坏肚肠”的《新赣南家训》,受到一些抗日救亡青年的拥戴。谁料,他竟与崇拜者章亚若发生了婚外恋,1942年元宵不久,章亚若在桂林生下了孪生儿子章孝严与章孝慈。

此时正在桂林的,与正来桂林丽狮路别府看望章氏母子的蒋经国在虞山行辕会了面,他们在松柏林间散步一阵后,问及了章亚若母子的传闻。蒋经国完全吐露了真情。训斥了儿子一句:“荒唐!”停顿一阵后,他说了一句至今还令人不知含义的话:“好好照护母子,千万不要张扬!”在一旁的军委会桂林办公厅(前身即委员长桂林行营)副主任林蔚听到了这一切。原来是军统桂林站先向宋美龄吹了风,宋又向蒋吹的风。

但就在此次谈话不久,章亚若却因突患腹泻,送到省立医院打了一针,竟以“血中毒”猝死在门诊观察处,成为了如今还封尘的悬案。

于是,几十年后的今天,便有了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章孝慈祭母。

章孝慈祭母后,匆匆赶到桂林市东郊的橡胶工业设计院招待所。因为专程来桂的83岁老人桂昌宗住在那里,他是亲眼看到章亚若住院,在章亚若弥留之际留在她身边的人。迄今为止,孝慈母亲活着的朋友,只有他了。章孝慈多么想问问妈妈究竟有没有遗嘱,哪怕是她生前的最后一句不能称之为遗嘱的话。

老人苍老而慈祥的脸,显得有些严肃,看得出,他在回溯50年前的那件让他终身难忘的往事。

“墓是没有错的!你母亲下葬后我来过。”他告诉章孝慈。

“我母亲临终前说了些什么?” 章孝慈问。

“……”老人摇摇头,却反问了一个人的下落。

“别提他了,他还活着,在台湾。”

许多话想问,许多话想说,一见面似乎又不知说什么,问什么了。

飞虎队在桂林

1942年的夏天,在桂林街上经常能见到一些外国人,碧眼黄发,高大个子,穿着棕黄色皮夹克上衣,威武雄壮。他们衣服背面在国旗图案下面有几个树着写的中文字:来华助战洋人,军民一体爱护。

这就是美国第十四航空志愿队飞行员,因为其作战英勇,战绩辉煌,老百姓习惯叫他们为“飞虎队”。

初冬一天中午,有五个飞虎队员在太平路口青岛咖啡座门前跳舞、高唱,其醉意甚浓,惹来一大群人围观。有一个中国人(翻译)出来对群众说:“昨晚他们击落两架日本飞机,今天外出饮酒庆贺,请大家散开。”接着,他们每人乘坐一辆黄包车在城内大街上游走,一路走,一路唱,一路大笑。

1943年夏,在水东门街上,一飞虎队员发现地面有一面小旗,他很小心地把旗子从泥水中拾起来,把它举在头上挥舞着,并高声呼喊:“National Flag!National Flag!”他一边喊一边挽着一名中国姑娘跳舞;接着又来了一名飞行员,他们一起唱着歌走向吉普车,把旗子扦好,开车走了。许多市民都看到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理解他们要大家爱护国旗的心情。

1943年暑期,一天下午约五时左右,天空传来异常响声,一架飞机向离兴安县城五里远的湘江府街冲下来,降落在洲上的沙滩上,这是飞虎队飞机出事了!人群涌向沙滩,当看到飞行员稳健地从机舱走下来时,大家鼓掌迎上,把他接到农民家中休息,并示意请他吃饭。飞行员不吃,只吃了农民送来的两个鸡蛋。

当县长在临街的饭店招待飞行员吃饭时,又一架飞机飞临上空盘旋。当地面与机上飞行员联系上后,飞机丢下一个带有飘带的白色小口袋后就向南飞离兴安。当拾得口袋的人把口袋交给飞行员时,飞行员竖起大拇指,拍着拾口袋者的肩连声说:顶好,顶好!引来群众一片笑声。这是一架P―40战斗机,机身很小,之后用火车送回桂林。

十八马画山

桂林这座山水小城对于而言,是绝对不陌生的。抗日战争期间,他曾三到桂林指导抗战。1960年5月中旬,他又在率团出国访问归来时途经桂林。当晚即乘火车前往已离别了20多年的桂林,一方面要看看解放多年后桂林的风貌,同时他和先期到达桂林的邓颖超相约,一起去探望40多年前和他们并肩战斗过的朋友郑秀清。

5月15日清晨专列到了桂林,抵达榕湖饭店后,邓颖超把老朋友郑秀清老人接到了饭店。总理到门口迎候,并快步上前扶老人下车。请老人在客厅落座后,亲切地询问了她多年来的情况,并一起回忆当年投身“五四”爱国运动的情景。得知老人近些年身体不好,总理送她100元治病。老人再三推却,总理说:“这钱不是公家的,是我们从工资中节余下来的。”老人这才收下。回京后不久,就派人把老人接去北京住院治疗。

当日9时许,总理、副总理和邓颖超、张茜等,一起到解放桥码头乘船去阳朔。船进入风景区后,和随行人员一起观赏漓江两岸的风光。导游告诉大家,那山叫九马画山,谁能看出九匹马,谁就能中状元。邓大姐问副总理:“陈老总,您看出了几匹?”笑而不答,他转头问:“您看出了几匹?”立即回答说:“我看是十八匹嘛!”

船在下午4时许到达阳朔。一行上岸后,漫步走在风景道上。到一观景亭时,邓大姐提议和夫妇在此留影。这张照片后来被人翻拍广为流传。

夏衍成文化核心

抗战时期,桂林拥有60万人口,聚集了社会各界名流学者。指示夏衍,将《救亡日报》迁到桂林复刊。

夏衍在桂林将《救亡日报》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李宗仁在台儿庄大捷一周年,《救亡日报》发表了姚潜修写的《关于台儿庄的大胜利》等振奋人心、鼓舞斗志的好文章;当时国难当头,少数文人置身于抗战之外,常在自己的作品中流露出种种不利于抗战的消极情绪。针对这些思想颓废的文化人,《救亡日报》发表了大量具有引导性的文章;1940年投靠日本,为压倒汉奸的嚣张气焰,《救亡日报》发表了大量要求铲除汉奸的文章和漫画,给人印象最深的有周令钊作文、建庵木刻《是政客》等。

夏衍平易近人,很有人缘。艾青到桂林后一时没有合适的工作,夏衍便邀请他去主持《救亡日报》副刊,使副刊办得有声有色。夏衍写的《一年间》话剧,在桂林用白话、国语、桂林话三种语言演出,得到了国防艺术社及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演出轰动了山城。司马文森写了《从上海屋檐下到〈一年间?〉》的评论,朱瑞均写了《一个热烈的推荐》等文章,均发表在《救亡日报》上。

夏衍与田汉、洪深三人合作写的话剧《风雨归舟》(即《香港,再会吧!》)在桂林演出,也场场爆满。

在百忙中,夏衍还腾出时间与宋去彬、聂绀弩、孟超、秦似等人创办了杂文刊物《野草》,这是一个富于战斗性、勇于向敌人投枪掷弹的刊物。

邓小平到此一游

邓小平两次到桂林,都是一个叫赖桂玉的讲解员为他讲解,她是这样介绍自己的: “元帅有句名言‘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我叫赖桂玉,就是赖在桂林不走的一块玉,盼望你们也和我一样赖在桂林不走。”就是这句话,一个世纪伟人竟然记了13年。

13年后的1986年1月,邓小平和夫人卓琳、女儿邓楠、女婿、孙女来到桂林。当时赖桂玉已任榕湖饭店销售部副经理,她全程陪同接待兼导游工作。当她再次见到邓小平同志时,彬彬有礼地问:“邓主席,您好!您还认识我吗?”这位慈祥的老人仔细端详了一下,亲切地握着她的手,笑着用浓重的四川话说:“认识认识!你就是赖在桂林不走的那块玉嘛。”

在桂林三天,小平同志游览了伏波山公园、芦笛岩和漓江等景点。在去七星岩的路上有一个景点:蛇盘乌龟。邓小平的孙女拉着赖桂玉的手问:“阿姨,它们为什么盘得那么紧呀?”赖桂玉说:“这里有个传说――海龙王要摆宴席,但有个条件,够重量的才能去,并在宴会厅门口摆了一个大秤。有条蛇非常贪吃,可自己太轻了,怎么想办法才能进去呢?它拍拍小脑袋想出一个妙计,找龟大哥一起去。因此蛇就紧紧地盘在乌龟身上合二为一,于是重量够了,两个美美地饱餐了一顿。”传说一讲完,大家都乐了。

他们又来到骆驼山下。赖桂玉指着前面的骆驼山,风趣地说了一首小诗:“骆驼骆驼,山峰嵯峨,此地非是沙漠,你到此为何?”小平的孙女拉着爷爷的手问:“爷爷,爷爷,阿姨说什么?”邓小平拍拍孙女的头说:“桂林的山水太美了,骆驼和你一样,到此来观赏风景。”

在芦笛岩,工作人员为邓小平同志准备了笔墨,希望邓小平同志能够芦笛岩这个负有盛誉的景区留下墨宝。

邓小平问:“写什么呢?”

工作人员说:“随便写什么都好。”

邓小平的小孙子说:“爷爷就写‘到此一游’吧。 ”

邓小平开心地说:“好好,就写‘到此一游’。”

在休息室,邓小平提笔用墨,写下了“到此一游”几个字。这幅题词,现在还珍藏在芦笛岩的档案室里。

二老登明月

1963年1月,和徐特立来到桂林。1月27日, 朱老和徐老游览了七星岩, 还在骆驼山麓观赏了七星公园的兰花,徐老游兴甚浓,特赋诗一首。1月29日, 77岁的朱老和87岁的徐老攀登叠彩山明月峰,当日,朱老赋诗:徐老老英雄, 同上明月峰。登高不用杖, 脱帽喜东风。徐老唱和:朱总更英雄,同行先登峰。拿云亭上望,漓水来春风。

朱老、徐老返京后,80岁的谢觉哉喜读二老桂林唱和诗,写了《次徐老朱老在桂林唱和韵》,谢老还给他最后两句诗加注:“我游桂林未去阳朔, 徐老未去看灵渠。”朱老和徐老的唱和诗手迹, 如今已镌刻在叠彩山明月峰的崖壁上。

郭沫若重游与初探

“名山坐使人陶醉, 豪饮当年忆似虹。”这是郭沫若1963年3月偕翦伯赞赴南宁参加广西史学会成立大会后来桂林游览时写的诗句。

来桂林的头天, 郭老畅游了桂林著名的七星岩、芦笛岩和月牙楼、榕树楼。郭老游罢两洞, 既赞芦笛岩精巧玲珑,又叹七星岩雄伟浑厚。七星岩是重游,惊叹变质;芦笛岩是初探,赞颂辉煌。游览中,郭老幕幕景象涌出句句诗文,游罢即成二首“满江红”。

游完七星岩,郭老登月牙楼,从各个窗口眺望了七星公园山峦苍翠、花木如绣的景致, 称赞月牙楼简直是一座画廊楼,即兴作了诗一首和《西江月》一阙。从月牙楼回来,郭老至榕湖边登上了榕树楼,在楼上欣赏了榕湖景色。

克林顿:比照片还好

1998年7月2日, 美国总统克林顿夫妇和女儿、岳母来到了他们早已向往的桂林。克林顿总统在七星公园骆驼山下进行环保方面的演讲后,立刻驱车来到磨盘山码头,开始游览漓江风光。

两岸环列的座座奇峰,满眼葱笼的绿色,令穿着墨绿色衣服的克林顿总统高兴不已。他对说: “过去,我看了许多桂林山水照片,很美。今天,到漓江一看,比照片好得多。”克林顿夫人希拉里说:“照片也拍得很美。今天游漓江看到了一片青山绿水,这里很清静,江边住有人家,很美,很有动感。”克林顿总统说:“桂林山水美极了,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游船行驶到阳朔县兴坪渔村。克林顿总统一家登岸到渔村参观。渔村已有500年历史。住有139户人家,家家都种有100多棵柚子树。1921年, 孙中山先生曾到过这里,并在渔村边青山上一个岩洞里写下了“天水寨”几个字。

村民们闻讯克林顿总统一家来渔村,早早地等候在村里的篮球场边。早来的美国记者问村里人知不知道克林顿总统,村民回答知道,还是在电视上见过克林顿总统。在和村民们进行轻松愉快的交谈后,克林顿总统和球场上的村民、学生一一握手告别。他不断用中文说:“谢谢!”他说: “这个村的老老少少都非常友好, 大家脸上都挂着笑容。”克林顿一行在村民的掌声中,又登上了游船,朝阳朔方向驶去。

康有为入桂寻医

康有为两次来到桂林,第一次是1894年他入京应试跌伤了脚,想入桂寻医,在四川做知县的桂林人龙泽厚由川回桂省亲,途经羊城,邀请其访问桂林。第二次是1897年正月天。

第一次入桂,康有为是从梧州水路上溯漓江而来。泛舟于神奇美妙的漓江画廊之中,他诗兴大发,连连挥笔写下了《昭平江上作》、《过平乐》、《漓江杂咏》、《抵阳朔》、《泛漓江到桂林》等十余首山水诗。对“漓江一千里,缥碧溜清绝,锦山带危石,两岸青未歇”的风光感触万千。康有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古漓江上“鹭鸶百出没”的“烟雨捕鱼图”,勾勒出“有若仙居结”的两岸人家,以及沿江的青峰、奇石、怪洞、林木、瀑布……发出了“吾行半天下,佳境此为极”的赞叹。

康有为第二次入桂写的《将至桂林望诸石峰》诗,对桂林山水和人文景观都拍案叫绝。这说明,康有为作为一个时代的弄潮儿,已将桂林山水诗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仅写景,也注重抒情、写人、感怀。第一次,他初来乍到桂林,对桂林山水的自然美,只是产生一种美的“原始印象”;第二次故地重游后,他才领悟出桂林山水的真正内涵。如在《将至桂林望诸石峰》中,他把桂林的奇峰异石,写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令人浮想联翩。诗云:“香山履道得一石,作诗惊喜夸绝珠。倪迂狮林少奥诡,高庙叹慕力追摹。我好林泉尤爱石,园林无石不为姝……上至全州下平乐,千里之囿擘青腴。峰峦奇耸百万亿,海之涛涌云之铺。群山奔走争占地,不开原野供官租……行将筑石老于是,天使桂海为衡虞。”这首诗共五十二句。

画家赵湘琴自述

桂林人时兴给婴儿喂米糕,说这样的小孩长的壮实。我还在半岁时,有次大人给我喂米糕,一不小心,将米糕塞满了我的嘴巴,还卡住了喉咙,吐不出来,又咽不下去,瞬间脸色煞白,眼看就要被憋死。幸好大伯娘在此时进来发现,她真有办法,找来奶嘴汲满冷开水,在我的喉咙中冲出了一个通气孔,救了我的小命。

8岁时,我得了一场怪病,头发一触就掉,快成秃头了。母亲急着送我去“熊同和药房”问诊,坐堂郎中熊静和是桂林有名的老中医,经他诊断是患了伤寒病。他把我安置在药房住下治疗,数天之后竟长出秀发。母亲破涕为笑。要不然,我就是桂林尼姑出家第二人了(即指桂平西山的宽能法师)。

熊大夫为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诊脉开病,名声极大,后来,我在香港每逢患病,总会想到故乡的“熊同和”中医。

靳羽西:读你千遍不厌倦

靳羽西1942年10月生于桂林,3岁随父母到香港,17岁移居美国。成名后曾数次重游出生地。她深情地说:“桂林,我的故乡,这里的山水奇丽,人民好客热情,此景此情,我真希望再回来,看她一千遍一万遍。”

2004年5月9日,靳羽西应桂林市侨办的邀请回到家乡访问,并决定捐助荔浦县兴坪镇桂东村桂东小学30000美元以兴建小学教学楼和寄宿生宿舍。

桂军猛如虎

史迪威曾经这样评价:“广西士兵是世界上最好的士兵。” 元帅也曾说:“黔军滇军两只羊,湘军就是一头狼;广西猴子是桂军,猛如老虎恶如狼。”从两千多年前西瓯国君译吁宋带领五万岭南土著士兵,令秦军伏尸数十万开始,广西兵一直是广西军队战斗力强悍的标志。在抗战年间,这里更是出了有名的“桂系”军阀,出了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三个响当当的桂系名将。

如今的李宗仁故居坐落在距桂林市约30公里的临桂县两江镇浪头村,建于清末民初,占地5060平方米,为木结构的二层楼房,由安乐第、将军第、学馆、三进客厅、炮楼等组成,分布有7个院落、13个天井,共有大小厅房113间,是具有庄园气派的桂北民居建筑。故居为李宗仁母亲刘太夫人等家人所长居,李宗仁在此举行婚礼,并接待等大批要人、桂系将领。

在曾被日本人称为“战神”的小诸葛白崇禧的故居则在山尾村中,远远望去像是耸立的城堡。

桂林长联

享誉中外的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是广西博白县人,却一直将桂林视为自己的故乡。在逝世前两年,即1984年,王力教授受桂林朋友的嘱托,以85岁高龄将爱国、爱家乡的至诚之心倾注笔下,撰写了桂林长联。上下联各69字。联云:

上联:甲天下名不虚传。奇似黄山,幽如青岛,雅同赤壁,佳似紫金,高若鹫峰,穆方牯岭,妙愈雁荡,古比虎丘,激动着倜傥豪情;志奋鲲鹏,思存霄汉,目空培娄,胸涤尘埃,心旷神怡消块垒。

下联:冠寰球人皆向往。振衣独秀,探隐七星,寄傲伏波,放歌叠彩,泛舟象鼻,品茗月牙,赏雨花桥,赋诗芦笛,引起了联翩遐想;农甘陇亩,士乐缥缃,工展宠图,商操胜箕,河清海晏庆升平。

欧阳夏丹:我家就在象鼻山

主持人欧阳夏丹说:“无论谁问我最向往去什么地方,我永远都会回答,桂林。因为那是我的老家,我的妈妈。”

桂林山水教案篇7

愉快教学,简单地说,就是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思考,在愉快中获得知识,在愉快中锻 炼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在愉快中培养学生当学习的主人。关于“愉快教学”,古今中外不少有见识的教育理 论家都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过:“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这里所说的“好”与“乐”就是一种兴趣,一种愉悦的心理,一种力求认识和创造的倾向。古罗 马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寓教于乐”理论,它深刻地揭示了“教”与“乐”的辩证关系:教寓 乐中,乐为教存。它不但对文学创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文化教育乃至其他工作都有很大的启迪。周恩 来在谈到关于文化教育时,就曾强调“寓教于乐”,要求在无穷的乐趣中蕴入深刻的教益,以获得最佳的教育 效果。可见,有关愉快教学自古有之,而且已是全世界都倡导的一种教学艺术。

现代教育心理研究也表明,兴趣与学习的关系非常密切,只要有兴趣,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乏味之 事。通过教师的愉快教学,学生无需有意识的努力就能保持专注的注意力和盎然的学习兴趣,日久天长,学生 就会逐渐形成对学习的“持久兴趣”。持久兴趣愈浓,学习动机就愈强,努力程度也会愈高,从而彻底消除学 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焦虑感和疲倦感,在愉快的感受中做学习的主人,满怀信心地进取、向上。

二、初中美术课的特点及实施愉快教学的必要性。

初中美术课是义务教育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 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 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科学实验也已证明,学习美术能使右半脑得到锻炼,这对于促进人的智力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个受到良好美术教育的学生,观察事物就比较敏锐、细致、准确、完整,对形状的区别、明暗的判断、空间 的理解、色彩的分辨能力都较高。它对从事社会职业,比如工业、农业、教育、军事和科学研究等都有极大的 好处,对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挖掘人类的潜力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 都是实行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改变这种状态,除有关部 门切实抓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外,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方法上也要积极进行改革,努力探索美术 教学的新路子,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实施愉快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三、初中美术愉快教学的具体措施

美术课的愉快教学,就是要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愉快因素,采用学生喜爱的灵活多样 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中学到知识,本人多年来一直从事初中美术教学工 作,围绕着美术课的愉快教学,在实践中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和尝试。

(一)教师的教态应亲切自然, 师生共同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

教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外部表情与内在气质的形象反映,它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情绪有着直接或间接 的影响。好的教态,学生会感到亲切、轻松、愉快,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师面带微笑,和颜悦色,会给 学生愉快的暗示,学生会从中受到感染。许多优秀的教师都懂得微笑的意义,他们即使在十分疲惫或身体不适 的情况下,也总是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因为他们懂得,学生会从老师的微笑里感到关心、爱护、理解和友谊 。同时学生也会从教师的愉快感中受到鼓励,激发起爱老师,爱这门课的相应情感,所以,在学生面前,老师 应永远是亲切自然的。即使是对待差生,老师的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期望的眼神,一句幽默的话,一个暗示 的动作,有时比严厉的批评更能让学生接受,使学生从中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爱护和关怀,从而使学生能 自觉改正缺点,避免产生师生间的对立情绪,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应始终保护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师 生在认识与情感两方面的沟通,变一切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师生共同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只有这样, 才有利于老师自始至终贯彻积极主动性原则,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美的教育。

(二)运用电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

美术是视觉艺术,需要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这就必须强化直观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使教学陷于枯 燥乏味,如将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引入美术课堂,使教学媒体多样化,就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来参与 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实施愉快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例如,上《图案基础——写生变化》一课 ,在讲解“变化”的几种方法过程中,我同时在投影上用彩笔画出简化的鱼、兔子,几何化的松鼠、青蛙,夸 张的小猪、梅花等,这些简练的图案激发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每画完一个图案,学生们就不由自主地说出“松 鼠!”、“青蛙!”、“小猪!”等等,课堂上充满了欢乐的气氛。讲添加法时,在鱼身上添加莲花,在梅花 上添加喜鹊,再问学生有什么寓意?学生经过思考,可回答出“连年有余”、“喜上眉梢”的寓意。这样,学 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但掌握了“变化”的几种方法,而且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及创造力有了进一步的 提高,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上《水彩风景画——桂林山水》一课时,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同步演示法,即老师边讲边辅导,此法 直观性很强,很适合水彩画的教学。但由于学生的绘画水平各不相同,老师“断断续续”地示范、讲解、辅导 ,画得快的同学想“开快车”,而画得慢的同学又因跟不上而显得手忙脚乱。针对这种情况,我先把这幅画的 作画过程拍录好,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及解说,在进行同步演示前先放录像给学生看,让学生先看到了这幅画的 作画全过程,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这样,画得既好又快的同学就可胸有成竹地作画,心里没底的同学也可跟 着老师的示范慢慢进行。这样,既丰富了课堂的教学手段,又面向全体学生,使教学在张弛有致的和谐节奏中 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情景。

电化教学融形、色、光、声为一体,刺激学生的感官,是一种在一般课堂上难以达到的高功效的教学手段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率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很值得推广。

(三)重视导课和结课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一节课,从开始就应引人入胜,让学生的精力很快集中并对新课产生兴趣,因此对新课的导入应作 精心的设计。导课是一种教学艺术,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创造性的 设计。

例如,在上《色彩与感情》一课时,我从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因穿衣服的颜色而左右她一天情绪的几个 生动例子导入,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为新课的展开作好了辅垫。

上《标志设计》一课时,正值香港回归之际,我在课前先制作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徽图案,上课开始时 即把图案亮出,逐个提问:这是什么标志?它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深刻含义?学生发言踊跃,兴致很高, 导入新课的同时,渗透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又比如上《水彩风景画——桂林山水》一课,先问学生是否游览过漓江?游览漓江有什么感受?然后放《 桂林山水》的风光录像片,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使他们知道,原来自己就生活在这人间仙境里。再问: 作为桂林人,难道你不想把自己的家乡美景描绘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这样的导入使得学生跃跃欲试,同时增 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真挚感情。

一堂完美的课,不仅开始要引人入胜,而且结尾也要精彩,余味无穷,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激起对下 一次课的强烈欲望。

我在上《水彩风景画——桂林山水》一课是这样结课的:“今天我们学习水彩画的基本技法,画了一幅水 彩风景画——美丽的桂林山水。星期天,你可以背上画夹去写生,去把桂林这人间仙境描绘成一幅幅美丽的图 画,回来对你的亲朋好友说:桂林真的很美,桂林是我们的家乡,爱护要靠大家,桂林的山美,水美,人应该 更美。”这样的结课使学生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

教学艺术是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创造性和审美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组织 教学活动和运用教学方法时应有独特的创造性,教学才会成功,才能形成一种活跃、生动的教学气氛,给学生 一种真正的艺术审美愉悦的感受。

(四)重视辅导环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辅导是教师对每个学生在完成课堂作业过程中的具体指导。辅导在美术课堂教学各环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美术课一般要求教师在15—20分钟之内作少而精的讲解示范,余下的20—25分钟是学生作业。所以,辅导在 美术课堂中所占的时间最多,教师需付出一定的精力。教师应根据本节课所授内容,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让 学生在练习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溶进自己的审美情趣;对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点拨 ;对个别作业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启发提示;对好的作业,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并可让该生谈谈其作业的构思、 方法等,使其他同学从中得到启发。由于作业时间较长,课堂气氛容易显得沉闷,为使学生保持一种愉快状态 ,作业时可用录音机播放一些优美抒情的音乐。经实践,音乐用于辅导环节,效果很好。通过音乐情景激发学 生情趣,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活跃了,课堂结构也优化了。在教学中把音乐和美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优 美的音乐伴随着美术作品中美的意境、美的形象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激情,从而 达到培养学生作画兴趣和愉悦心理的目的。

四、实践愉快教学的效果

桂林山水教案篇8

1 课前导入,突出“趣”

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步。

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笔者巧设悬念,设计了这样的导言:“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学生一听精神大振,跃跃欲试。笔者马上接着说:“什么地方呢?”说完板书:桂林。“哦!”学生恍然大悟,议论纷纷。没去过的学生产生疑问:桂林在哪里呀?那里是怎样的景象呢?而去过的学生则大谈桂林风景之美。这时,笔者顺势引上一语:“桂林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她的美丽吸引了广大的中外游客。谁知道桂林什么最吸引人?”去过桂林的学生马上回答:“桂林山水!”笔者接着说:“对!桂林山水甲天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丽的桂林山水!”接着把课题板书完整:桂林山水。这样的导言,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从而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学习。当然,设计导言,因文而异,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以中心命题的课文,适宜“开门见山,直接释题”;那些节选的文章,则需要“交代出处,简介作者”;成语故事、童话、寓言一类的课文,可以在导言中“揭示中心,说明道理”……总之,导言应当鲜明而富有启发性,简洁而富有艺术性,既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应引导学生定向思维。

2 课堂气氛 ,营造“趣”

在语文教学中创造一种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课堂气氛十分必要,学生可以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努力学习和探究。要形成这样一种课堂气氛,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才敢于大胆发言,才敢于自由争辩。而当学生一旦认识到自己的探索成果,那种焕发出来的自信心,以及由此诱发出来的智慧潜力往往是超出教师意料的。

笔者在指导学生给《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划分段落时,课堂上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将全文分为两段,根据地点的变化来分(与教学参考书一致);一种是划分为四段,他们是依据话别对象的变化来分:先写跟大娘告别,接着写跟小金花告别,再写跟大嫂告别,最后写跟所有亲人告别。课堂上双方据理力争,无论从人数上,还是从理由上,后者都占了优势。经过认真分析,笔者当即表态,两种说法都对,因为各有道理。学生们各自带着胜利的喜悦,学得有滋有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达到了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3 课中教学,注重“趣”

授课时,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师生的积极性达到最佳状态。常见的方法有:

(1)自主探究,发现“趣”。如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时,我让学生反复读课题,谈谈自己的想法,这类课题学生第一次接触,他们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比如觉得这个课题很特别,很有意思,联想到冬天的太阳,行进的骆驼,对课文有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被激发起来,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2)合作讨论,寻找“趣”。以教师的“点”带动学生的“面”,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如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教师引导学习第一个故事后,让学生合作交流体会第二、第三个小故事,让学生找到语言的乐趣;(3)直观教学,感受“趣”。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大屏幕中的画面,学生则身临其境,随着音乐很快入境,并主动动笔画起来,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激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4)角色扮演,体验“趣”。这种方法较适合低年级的学生,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让学生自行结合,伴随音乐进入课文情景,以不同的角色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使原本枯燥的文本变的生动、活泼;(5)体验生活,陶冶“趣”。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如教学《祖父的园子》,让学生回忆或到田园间自己动手劳作,感受劳动过后的喜悦,从而感受小作者的快乐,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感悟生活、陶冶情趣;(6)运用多媒体,调动“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电教手段具有形、色、光、画的独特效果,鲜明的表现力和直观的形象性,最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教学内容之中。如在教学《荷花》时,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利用教学课件,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用眼看,动脑筋,用口说,让学生看一段,讲一段。在对整篇课文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闭上眼睛听录音,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 质疑过程, 体会“趣 ”

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 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例如《诚实的孩子》一文,在讲到第三自然段时,有个细心的小女孩提了个问题:“为什么姑妈问花瓶是谁打碎的时候,表兄妹回答‘不是我’,句末用的是感叹号,而列宁回答 ‘不是我’却用的是句号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笔者马上做了个小实验,指着一块本来破碎的玻璃问一学生:“是你打碎的?”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不是我!”这时学生明白了文中感叹号表示表妹没有打碎的语气十分肯定,列宁的回答用句号,表明了他撒谎,语气不十分肯定。学生感受到了自己提问与自我解决问题的乐趣,于是纷纷举手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共同讨论并得出了较满意的答案。可见在教学中,教师鼓励质疑,会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总之,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题西林壁教案范文 下一篇:春天来了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