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赏析范文

时间:2023-10-12 01:18:08

声声慢赏析篇1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歌唱欲望

声乐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应在课堂上尽可能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歌唱欲望和热情饱满的情绪。教师不但要细心观察和了解学生的歌唱器官,更要了解其性格和心理特点。前者属于客观状态,后者是属于主观状态。唯物辨证法认为:主观与客观是一对矛盾,两者相互影响。尤其是声乐艺术,歌唱者的情绪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习声乐的过程有三个阶段,即从自然状态到不自然状态再到新的科学自然状态。刚刚开始学习声乐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歌唱能力,他们对唱歌都着一定的爱好,模仿自己喜爱的歌手能唱上一些自己听起来比较满意的歌曲。在接受训练时,教师会打破原有演唱习惯和自然平衡,指出他们在自然阶段的许多问题。此时,学生往往会感到别扭,本来感觉唱得还行的歌曲,似乎都感觉很吃力。这时,学生很容易失去信心,而教师应密切注意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具体分析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告诉学生歌唱家在他们初学声乐时都是如此,以帮助学生尽快走出困境,使其能放松身心,更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鼓励学生多欣赏歌唱家的表演

当学生正式接受声乐技术训练时,由于歌唱习惯改变,学生对老师会产生很强的依赖性,尤其是教师的范唱。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须声情并茂地示范,学生通过听、赏析、领悟并刻苦练习,体验掌握发生技巧、表现方法,才能逐步增强自己的演唱技能和音乐感受及表现能力。

范唱是声乐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欣赏歌唱家的表演。欣赏可以分为听觉欣赏和视觉欣赏。欣赏歌唱家的表演就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有机结合。学生观看歌唱者的表情、身段、姿态和举止,观看录像口型和演唱状态等等,可以提高自己外在的表演感觉。听觉欣赏是感受声乐的重要环节,刚入门的学生更要多听演唱作品,听得越多,积累得越多,就能提高学生的声乐感悟能力。另外,歌唱者要有深厚的艺术文化背景,只有多听多看多想才能从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才能博采众长,发挥自己的优势。

三、对学生的练声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是歌唱训练的基本顺序性原则,在最初学习阶段,对学生要尽早建立一种良好的发声习惯,学生应该接受经常性的指导,如果对学生没有按照由浅入深教学的基本次序,采取的是随意的插入式、跳进式或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必然会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带来很多障碍。教师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由慢到快原则

学生开始学声乐时必须要慢。我们在建立乐器的过程中,必须以乐器各个部分的形状、地位和关系的正确为第一要求,并且每次都能准确地重复它。做到了这些才能渐渐增加速度。第一个练习一般是单音的,用比较容易打开喉咙的母音来练习,顺着半音阶由低到高,慢慢扩展音域。因此,我们只有慢慢地摸索,才能得到好的音色。

(二)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原则

在单音稳定后,我们可以增加音高的变化,音阶的、级进的、跳进的、琶音的、单次的、多次的等。最初用三度以内的,然后慢慢扩展到五度、八度。节奏开始也是简单的,用较慢的速度来练习,再过度到复杂一点的节奏。变换母音最初应该在单音练习上进行,就是在一个音高上从一个母音转换到另外一个母音。母音转换可以用开口母音再变成闭口母音。当学生的母音练习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唱练声曲,即简化的歌曲,它不同于歌曲的地方就是文字上的变化少些。初期的练声曲应该是音域不宽,节奏平稳,子音母音变化不多的,也可以用一个母音来练习。无论练声曲或歌曲,都应该逐步增加难度,技巧上的问题才能够顺利解决。

四、歌曲演唱应重视对声乐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当学生具备一定的歌唱技巧后,便可以开始演唱一些声乐作品。很多同学在演唱过程中往往过于注意声音技巧而忽略了对音乐本体的认识和把握,演唱时虽然是唱了,却不知道是唱了什么,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情感,不能打动自己也不能打动观众。

对于初学声乐的学生,一般还不能对自己演唱的作品有很深的了解,最多只是从歌词的表面意义上理解歌词的含义。但这对更好地诠释作品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应该对歌曲的创作背景、作者的创作风格等给学生作一个详细的介绍。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课外的时间对作品进行一定的设计,包括对整个作品的速度、力度、音量、音色以及风格的把握等等。只有充分理解作品,做到有备而来,才能真正地演唱好作品。

声声慢赏析篇2

关键词: 吟诗唱词 “声情吟赏”教学班 实践探索

一、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新课程改革教育背景下,基于古典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领域存在生态受损,原貌无存的现象,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些主张,比如生态语文,比如绿色语文,比如有效教学,这些都引发了很多教师对古典诗词教学的思考。

(一)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存在的教师现状

1.文本的分析多于诗词的诵读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随着新兴思想的进入,古典的诗词吟咏逐渐淡出私塾,淡出学堂。此后虽有夏丏尊和叶圣陶等人的提倡,但收效甚微,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传统的吟诗方法濒于灭绝,新时代的年轻教师更是一窍不通,现在面对着美好的经典诗词,更多的教师用的是朗诵的方式,而且在朗诵的课堂,是类似于文言的分析串讲法。

文本的分析对于古典诗词的教学是有必要的,如果说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那就是即便不用疏通,诗中美感和韵味也是可以领略的,于是,在课堂上有必要呼吁教师都能重视诗词的美读,而不是简单的诵读和赏析,应是遵循诗词教学规律的美的呈现。

2.教师的讲解多于学生的感知

进入一些教师的课堂,即便是精心准备的公开课堂,也常会看到一言堂的出现,虽然现在提倡对话教学,提倡有效教学,但就算是所谓的生成,也不过是教师预设的有步骤的问题,在问题中引着学生慢慢进入,高明的教师可能润物无声,了无痕迹地将讲解渗透,可听课的人还是看到,这样的课堂学生仍是那被摆布的木偶,在预设的问题里步步为营,逐渐进入教师的圈套,然后彼此完成任务,开怀大笑。

古典诗词的教学,需要学生自觉的感知,教师可以预设,可以生成,但不可以包办。在交流中,要看到许多教学参考书以外的理解,不断赞许,并引导其进入更高层次的鉴赏。

3.配乐的诵唱多于传统的吟诗

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对于诗词的表现的方式多样,有朗诵,有的借助音乐手段,用古曲配乐朗诵,或者就用现在流行音乐的翻唱。传统的私塾教师通常一书在手,吟诗玩味,沉醉其中,学生便知一二了。

但在如今的教学中,能够把吟诗之法引进教学的,并不多见,几乎所有的教师都选用了习见的朗诵方式,或者是唱诗。诵诗和唱诗也可以表现诗词的音乐美,在情感的传达方面有时甚至优于过去的吟诗,但就诗词本质而言,其节奏,其平仄,其韵律,诵诗和唱诗却是很难表现出来的。

4.僵化的程序多于生动的演绎

能够丰富地诵和唱,对于诗词的表现也是不错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一节诗词教学课,只有开头和结尾将诗词用声音再现,然后便是一句一句,一联一联,上阙下阙地分析,从结构到句法,从表达到内容,从情感到主旨,很多的优秀教案几乎就是一套模式的复制。

如果对诗词多一些生动的演绎,力求让诗词焕发出其诗人的个性魅力,无疑是对诗词最好的诠释。

(二)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存在的学生现状

1.学生对文学审美的鉴赏需求

语文学科本身就是语言和文字的结合,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是一门具有审美效果的学科,如果学生进入语文学习,尤其是进入最有美感的诗词教学时缺乏美的享受和愉悦,那分明是对其天性的扼杀。

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诗词的美,不妨可以方法多样,除了诵和唱,可以还原吟之法,让学生感受诗词最本真的美,结合学生的审美水平,在师生交流中进行思想的碰撞,让吟诗结合时代进行合理的变式,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审美需求。

学生在高中需要培养的智力因素中,其中最难的就是想象力和思维力,同时正由于学生此时的审美需求,可以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词,在诗词的想象中又实现了智力因素的提高,可以说,高中学生对于诗词鉴赏的审美是非常有必要的。

2.学生对多感官表演的兴趣

具体到实际学习生活中,同样需要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尤其是兴趣,因为只有学生感到兴趣了,教学才可以顺利进行。

诗词教学中,可以借助多种手段,调动起学生的多感官,让他们进入到身心愉悦中来,真正地学。

学生的兴趣也是可以培养的,尤其是精神兴趣,精神兴趣主要指人们对精神生活,(如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知识)的兴趣和追求。但继续单一的教学方法,显然是不能提高他们的兴趣。而人的兴趣不仅是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又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发,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并会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那么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就要想法让学生感受到兴趣,并最终达到长期的情趣,成为他们一生的智慧。

能够用吟法辅助教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用吟法丰富教学,让其他的诵与唱,讲与练,都能进而丰富起来。

3.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接受心理

古典诗词在高中语文教学需要拥有特色的领地。学生们是可以接受古典诗词个性教学的,但如果古典诗词等同于文言文,未免过于枯燥;等同于现代诗教学,必然丧失古典韵味;等同于诗词鉴赏课,那更是荒谬的。

但在很多的中学课堂,古典诗词教学已经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尤其是高中的很多课堂,当我们审视学生的接受心理时,可以感受他们的厌倦和逃离。这时,当我们再反复告诉他诗词是多么的好,但在教学中只是没有特色地串讲,或者其他,那岂不是对学生接受心理的忽视吗?

通过调查发现,90%的学生希望古典诗词教学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可以深入并且有独到之法。谈及吟法,学生也很茫然,但在教师的引导和师生的学习中,他们还是体会到诗词的别样教法,别样世界的。

二、高中古典诗词“声情吟赏”教学法的概念内涵和理论依据

(一)古典诗词“声情吟赏”教学法的概念

1.“声情”的概念

“声”与“情”是古典诗词教学中需要渗透的两大重点,古典诗词本身就是声与情的结合,具有韵律美和音乐美,也具有情感美。

“声”即声音,诉诸听觉,在具体实践中要求教学者重视学生的审美需求。诗词的语言蕴涵着“声”,平平仄仄的韵律是“声”,四声八音的合辙押韵是“声”。诗歌中的“声音”,体现在音节方面,有大小,有长短,有快慢,有高下,有刚柔,有断续,有抑扬,有顿挫。“声音”的表现方式是多样的,有诵,有读,有吟,有唱,不一而足。关于诵与读,《说文解字》曰:“诵,讽也。从言,甬声。”“讽,诵也。从言,风声。”先秦典籍中,多把“诵”和“读”分开运用。一般说来,对韵文是“诵”,对散文是“读”。

既然诗词是有声的语言艺术,那么在教学中便需要重视其的“声”,调动学生的听觉感官,利用他们的审美趣味,让学生在“声”中品味诗味。

“情”,包含喜怒哀乐,爱憎好恶。诗词都是写作者表现情感的文字,不管是民歌,还是文人写诗,都是可以寻到情感的烙印的,在起起伏伏的情感里沉淀出历史沉浮。在诗词鉴赏中,应以“情”为切入点,赏析文句,探讨主旨,在情感共鸣处升华,最终引发学生的“情”之共生。

2.“声情吟赏”的概念

“声”与“情”体现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是多种形式,“吟赏”作为其中的一种,“吟”为传“声”,“赏”可传“情”。“吟”是“赏”之手段,“赏”是“吟”之目的。

《辞海》解释“吟”为:“吟咏、做诗”。《孔颖达疏》又对“吟”作了明确解释:“动声曰吟,长言曰咏,做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

“声情吟赏”作为教学方式,是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会吟诗,然后结合教学,根据学生接受,改编吟谱,从四声八音、合辙押韵、对仗节奏等方面进行吟诗,在吟诗过程中揣摩诗词内容主旨,品味言外旨趣情感。

“声情吟赏”首先强调教学的有效性:诗词教学的方式是多样的,如果吟赏只是一味地实现传统的继承,是在开历史的倒车,那是不合理的。因而在教学中,要不断结合教学的反馈,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在吟赏中,要关注学生的接受,关注课堂的呈现,关注教学的效果。

“声情吟赏”教学还体现为教学的工具性:诗词教学中,努力营造诗词的本色氛围,无管弦,无丝竹,也可以吟出其中韵味,此时,吟赏主要是声情的工具,五绝可以重要把握韵脚与平仄;律诗则可把握其中的起承转合;宋词强调上下阕中平仄相间的和谐。课堂上,用吟赏的方式,试图对诗词教学进行工具式的多角度再现。

“声情吟赏”教学也突出教学的艺术性: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说诗词教学很见教师的功力,要不上得索然无趣,要不上得趣味盎然,明显后者是注重教学的艺术性的,那么在“声情吟赏”中,就不能将课堂当做简单的吟诗课,反复学吟必然无味,唯有“声”与“情”结合起来,将吟赏淡然无痕地融入教学,才可突出教学的艺术性。

(二)古典诗词“声情吟赏”教学的内涵

1. 吟诗是教学的第一要素

(1)吟诗细味形式丰富

吟诵在古代,如同人们说话,信手拈来,教小孩子学诗,就是“兴、道、讽、诵、言、语”的训练。如同识字,写字,是文化的基本技能,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因此,几乎没有人专门研究的吟诵,几乎没有关于吟诵的专门论述。

但可以明确的是吟诗者必不是字正腔圆的美声唱法,一定有很多民族和地方的韵味,所以不管吟诗者和后来的胡乱吟者,都无法离开经典传承的蕴涵,因而在吟的形式上,我们发现在吟咏律诗绝句时,一方面必须遵守平仄节律,体现格律诗所固有的声律美;另一方面,在吟咏腔调的产生和流传过程中,民歌、方言、宗教音乐、戏曲都对其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因而我们在尝试吟诗时,在遵循一定的平仄格律后,是可以利用我们民族的很多艺术形式的。

(2)诗之吟法独一处

人们对于古典诗词的表现是多样的,台湾大学曾永义教授对诗歌韵文的音乐化,他认为有诵、吟、歌、唱四部曲,分之较细,亦颇具见解,其论点是:第一部曲“诵”,就是朗读,依据字音四声的掌握,音节韵脚的拿捏和意象情趣的感染,然后运转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而表现出来。第二部曲“吟”,就是曼引其声,通过声音的曼引,把诵读所具备的条件,所表现的情味更加强化出来,其与声音的结合又向前推进一步。第三部曲“歌”,就是徒歌,也就是不用乐器伴奏的山歌民谣,它有由方言音乐化所形成的“腔调”。第四部曲“唱”,就是透过作曲及作词所呈现的作品,由歌者诠释及演唱之。

我们想老调重弹的吟诗之法,应该就是此提法中“吟”和“唱”的结合,吟是诵的“延伸”,唱是歌的“加强”;吟唱乃是语言的再创作,更是语言的音乐化。只有将语言的文学性和音乐性结合才是诗词鉴赏的真谛。

吟不同于诵。曾国藩的家书中写道: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前者是“畅其气”,后者是“得其韵”,相较于欣赏诗的境界而言,后者更佳。吟不同于歌唱。在上古时代,以音韵发声而吟称之为“歌”,群人共歌为“乐”,领头唱歌者为“唱”,和歌者为“倡”、“叹”。《说文解字》中说“吟,呻也”,可见,吟需要深情,需要低声入心。《苍颉篇》中说“吟,叹也”,“一唱三叹”中的“叹”有吟之妙。

吟自有妙法。吟出古典诗词的平仄、韵律、章法,需依字行腔,可套戏剧曲调或民歌曲调。可依一定的唱谱来,也可自由发挥。

其实无论是哪种形式,都需要把握古典诗歌的情感,并要有节奏感,体现诗词的内容和形式美。

(3)吟诗吟词应有别

古典诗词的主要特色是文采和音律。文采美可见可感,音律美是需要声音来表现的。

诗中的“声音”,体现在音节方面,简单地说:有大小,有长短,有快慢,有高下,有刚柔,有断续,有抑扬,有顿挫。抑扬顿挫,是音律美的关键所在,而其中又体现内容和精神即诗歌境界的高下,因而在品味诗中,当吟之得法,诗味也就了然于心了。

诗的欣赏,泛泛而读是难以体会的,需要反复吟咏,不断体会。《沧浪诗话》言“孟浩然之诗,讽咏之久,有金石宫商之声。”吟诗需要时间长久,拖长声音。最终,要使声音和感情高度结合,音节如从肺腑出,情动而意切,声音便自然显现,力求达到龚自珍的“高吟肺腑走风雷。”

词中的“声音”,要首先关注词的形成,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是一种和音乐共生的艺术形式,当时一方面因为民族的歌谣,另一方面因为字句中加衬字使之圆转,自此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词区别于诗,最初是配音乐唱的。长短错落,不同的词牌,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总而言之,实践时,在吟诗环节,吟咏结合;在吟词环节,吟唱结合。

2.鉴赏是教学的必备要素

(1)吟诗品词情感美

实际上吟诗的过程也就是品诗的过程,吟诗是对诵诗的深化——要“诵”出诗的情性,即吟出其情其感。我们知道,诗歌就其本身而言,它是作者的想象的表现。因此品味诗歌,就必须调动读者的丰富的想象力,唯此才能步入作者的内心,体会作者的情感,达到“吟咏情性”。或摇头晃脑、或念念有词、或凝神遐思、或神游四海,心鹜八极的吟咏状态、氛围,进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细嚼慢咽的品味古诗词,才能更好地品出其景其情,其意其感。

吟诗的方式更易实现由物境到情境至意境的升华,情感最终就可做到忘我。

进而言之,吟诗也是诗人赏析、抒情、创作诗词的重要方式。

(2)吟诗吟词吟文化

吟诗是我国传统的美读诗词文的方法,是历代文人师生欣赏与教学古典美文的独特手段,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绝学。

首先,从传统文化说,吟诗提高了传统内涵,在今天可以成为当众表演的才艺,是我国别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其次,从文学欣赏看,吟诗提高了欣赏古典美文的层次,调动起欣赏者的内心情绪,它从声音入手,能更好地欣赏诗词文的意境,古典诗词的音乐美通过吟诗更能表达出来。再次,吟诗可以帮助我们神奇地记住古典诗文,了解民族音乐。最后,吟诗作为一门绝学,继承弘扬它可以提高民族自豪感,扩大对外文化的交流。

随着时代的进步,尤其是在网络时代,中国人不能淡忘自己的传统文化,而中学语文的学习阶段,正是拨乱反正的好时期,运用朗诵方法,或者用流行的中国风曲调演唱古典诗词,都是不错的。但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其本真的因素,提倡声情吟诗的方式,希望可以对于中学教学产生积极作用。如果仅是为了标新立异,是没有意义的,这项重拾文化的工作,在很多地方以活动和课题的形式在展开,是否可将它真正地实践于语文教学呢,这是具有文化思索的。

但我们不能只作文化前沿的观望者,很多真正的古诗词曲谱已根本无法获得,而古人的言语方式,已不再适合如今的审美需求,如果让现代人以嬉笑的心情来面对古诗词,那岂不是邯郸学步,因而在最终的古诗词吟咏上建议要体现文化的扬弃意识,古为今用,才是最科学的教学观。

参考文献:

[1]曹勇军主编.叩开高中语文选修课之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2]常华.唐诗密码.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3]黄燕.浅析吟诵在诗歌教学中的价值.文教资料,2008,16.

声声慢赏析篇3

有经验的老师想法子把“不懂”的音乐变为“懂”的音乐,把不熟悉的乐曲变为熟悉的乐曲,把无意注意转化有意注意。他(她)不急着让儿童听音乐,而是利用插图让儿童“看”音乐,唤起听音乐的兴趣与注意;利用儿童爱听故事的心理,结合音乐故事听音乐片断;用动作表演将儿童置身于音乐情境,获取身心快乐。用儿童熟悉的生活去感受“快乐的一天”,儿童不仅不觉得音乐陌生,还觉得音乐说的是自己的事,觉得音乐真有趣。

鉴于七岁儿童多无意注意和活泼好动、自制力弱等特征,音乐欣赏要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儿童认知心理和认知水平,创造条件(如一首歌、一首诗、一幅画、一个游戏、一个故事等)把陌生的音乐转化为熟悉的音乐,同时重视身体活动去感应音乐,获取音乐带来的快乐。一年级要着重培养听音乐的兴趣和听音乐的习惯。我教二年级《在钟表店里》时,探索他们的欣赏能力:

方案一,告诉题目,全凭“听”去感知音乐;方案二,告诉题目,并用“符号”提示作品结构,在“听”中感受音乐;方案三,告诉题目,用“哑剧小品”表现作品内容,边看边听音乐。三个方案分别在三个班实施,实施结果:采用“方案一”和“方案二”听赏的儿童,对作品的感知大体相同,清晰的感知有:许多钟、修钟、愉快劳动;模糊的感知有:闹钟声误为挂电话,杜鹃钟声误为鸟叫,密集快速的音乐误为有人跑,狼来了,很紧张,钟摆声误为走路声,上发条误为锯木头声,有人咬生地瓜的声音。采用“方案三”听赏的儿童,把握作品内容较准确,感受到工人认真修钟,修了一架又一架,到处是钟声、铃声,工人在愉快劳动。听赏结果表明:二年级儿童具备一定的音乐听觉能力和联想能力(方案一),不具备“符号”式的抽象思维能力(方案二),直观思维能力较强(方案三)。一位中等水平儿童的欣赏笔记是这样写的:

“有一天,钟表店的老爷爷在修表。他先修好一些,听了听,很满意,就唱歌跳舞。他又回到座位上工作,又修好一些,很满意,又唱歌跳舞。接着,把所有的钟都修好。各种各样的钟都响了,好像在说:谢谢您,老爷爷,11点了,您该回家了。”

由于二年级儿童的注意力在加强,联想、想象能力有明显的发展,直观性感知作品的能力增强,因此,要用“看看、说说、想想、画画、敲敲、打打(打击乐)”帮助儿童听赏音乐。

一位老师教三年级,学生欣赏《我们的田野》,从插图入手启发学生倾听音乐,发挥想象,顺序是:稻田河流湖森林群山天空。第一遍听时教师指示:“听完音乐,请说出你对音乐的感觉。”学生:“优美、动人、平静、宽广、爱睡觉、难听。”教师问:“请说出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学生:“音乐慢慢的、声音柔柔的”(指优美);“音乐很慢,好像很快乐”(指动人):“音乐慢,音长”(指宽广);“爱睡觉”是因为音乐舒展、起伏、温柔;“难听”来自对多声部音乐听不清楚。第二遍听时教师指示:“请同学们仔细分辨音乐中有几种声音(实际指有几个声部)?”学生:“三种、两种、四种。”教师问:“请说出理由?”学生:“一人演唱,还有人跟着唱”;“一种声音好听,其他声音不好听”;“有尖尖细细的声音,也有低低粗粗的声音”。第三遍听时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唱一句歌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学生有的哼一、二小节,有的哼一句,有的边听音乐边哼唱,有的看课本哼唱。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转折期,是欣赏心理由简单向复杂,由表象向入里发展的过程。从上例看出,三年级学生已能“聆听、分析、思考”音乐,大致能从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速度、音量和旋律的起伏等方面去听去想。有些学生已有了初步的多声部感知能力。这一时期,学生还不具备音乐术语概念,师生的交流,要避免过多使用音乐术语,教师要善于将音乐术语转化成学生听得懂的话,又要把学生的话归纳到音乐术语上。

四年级学生在欣赏《苗岭的早晨》和《瑶族舞曲》时,均能从节奏、速度、乐器音色、拍子改变等认识作品结构、音乐层次和音乐情绪。一些学生还能听出乐曲的末段音乐语言与首段相近,这说明他们欣赏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在细听中,他们能结合音的长短快慢、高低强弱、音色性能展开联想和想象,如,欣赏《苗岭的早晨》时,学生说:“太阳出来了,阳光射进树林,一鸟醒来站在高树梢上快乐的练声,众多小鸟听到后也都起床跟着练声”(a段);“鸟儿非常愉快,叽叽喳喳,人们唱着歌,跳着舞,开始一天的生活”(b段);“再次表现清晨的清新、美丽的景色”(a段)。因此,欣赏教学要精心策划,整体音乐的感受达到什么要求,细听音乐达到什么要求,都要具体设计。要立足“听”去感知音乐,立足“想”去认识音乐,激励学生谈自己听音乐时的内心感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审美评价。

笔者曾以欣赏《喜庆胜利》观察五年级学生的感知能力:1.学生能从音乐表现要素感知音乐情绪、气氛。他们说:“《喜庆胜利》充满喜悦与欢乐。音乐节奏热烈欢快,曲调活泼舒展。”2.学生能从音乐表现手法感知音乐层次与结构。他们说:“乐曲分快—慢—快三个部分。快的部分力度强,音乐情绪强烈,气氛热烈;慢的部分力度弱,情绪温和。”3.学生能从音响中初步感知乐器的音色。他们说:“乐曲以唢呐为主,还有锣、鼓、钹等民族乐器。”4.学生能感受到音乐的高潮。他们说:“结束部分音高、音长、音强,气氛最热烈。”

声声慢赏析篇4

中图分类号:H319

一、注吟诵,感受意境美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相互迭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诵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教师可根据古诗的特点,运用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诗的意境美。

㈠、琅琅出声诵读

诗文本身是一种修饰过的语言,读起来和谐,有鲜明的节奏感,形成诗歌的音乐美。琅琅出声诵读,就是在学生初读古诗时,指导学生高声朗读,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诗文合辙压韵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李白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语言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古诗《望庐山瀑布》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我在学生了解了诗的大意以后,让学生一字一句大声朗读: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那琅琅的声音,清晰的节奏,激发起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课间里几个调皮的男生不时冒出几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稚嫩的童声,优美的韵律,给课间活动增添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㈡、低声慢语吟诵读

在初步理解诗文大意之后,组织学生低声慢语吟诵读,就是指导学生放低声音,轻声诵读,细细品味,慢慢品赏,读出诗文抑扬顿挫、回环曲折之美,感悟诗文的意境。如教学《春夜喜雨》一诗时,学生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导低声慢吟,并体味交流诗文中哪些词语用的好,该怎样读。

㈢、欣赏入境诵读

欣赏入境诵读,是在学生深入理解诗意,把握作者思想感情之后,让学生进行的诵读。古诗文注重句子锤炼,讲究谋篇构思,许多诗句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欣赏入境诵读,就是把诵读过程作为欣赏诗文的过程,组织学生积极想象,把自己置身于诗文的意境之中,在教学《古风》一诗时,我让学生自由地低声慢吟,边读边交流讨论。他们在读中悟,悟中读,那同情的语气、那不平的愤慨充满着学生的诵读声中,学生在读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二、重理解,感受自然美

自然界中的山光水色,雪夜风花,本身无知无情,但游赏的人却带有感情,正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析诗句,从而了解作者对自然山川的热爱之情,让学生领略诗人各具特色的审美情趣,以感染和熏陶学生。

㈠、介绍促理解

在教学古诗《示儿》时,我介绍到陆游是南宋大诗人,一生创作诗歌很多,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这首诗是陆游临终所作,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希望。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通过介绍使学生从古诗中体会出一种作者忧国忧民的悲壮美。

㈡、提问促理解

我在教《小儿垂钓》一文时这样问学生:“诗中描写的小孩头发散乱,别人向他问路他也不理,这个小孩无论从形象上,还是道德上你觉得可爱吗?”这时,学生皱起眉头。我并不急着告诉答案,而是让学生再读古诗自己体会。然后我反问:“小孩头发散乱说明什么?”生:“自然纯真。”“过路人问小孩不理的原因是什么?”生:“怕把鱼吓跑,不来上钩,表现钓鱼专心致志。”经过这样一提问,学生心中豁然开朗,眼前展现着一幅美丽的画面:一个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小孩的形象飞进他们的脑海。此时,让全体学生起立,倒背双手,闭上眼睛,一齐背诵。学生兴趣盎然,背的有声有色,俨然一个个小诗人。

三、抠字眼,体会文字美

古代诗人在字词的使用上十分讲究,力求完美。教学古诗时,教师应注重从文字入手,培养学生审视古诗中文字运用的精妙之处,进而体会其中的文字之美。如王安石的《泊船瓜舟》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的“绿”,不用“吹”,不用“到”,不用“来”,看似平凡,却是诗人深厚语言功底的充分体现。据说王安石为了这个字也费了番脑筋,最终用了这个动、静结合,一字带春的“绿”字。诗人能发现美,懂得欣赏美,用文字表现美,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所以,教学古诗时,教师应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深挖、细抠,使学生在学习古人用词准确、深刻的同时,去认真体会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美。

四、巧运用,创造想象美

在学生领悟了古诗所描绘的那种美的意境之后,我顺应儿童的爱画、爱美心理,让学生根据诗意用彩笔做画。首先可对做画的位置进行指导,但不统一。只告诉学生在你认为合适的地方画,留出诗文的地方,画与文章位置安排要合理美观。然后提醒学生画的内容,除了古诗描绘的景物外,还可有自己的想象。做画是对学生一种美的熏陶,做画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想象力,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古诗的内容,把那些零散的事物,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这首诗的喜爱。

古诗中有大量作品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每逢这类古诗学完,我就利用课余和活动时间,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让学生做想象作文,再根据自己所想配以插图,亦文亦画,让诗情画意充满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在做想象作文的过程中,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也渐渐产生了。

声声慢赏析篇5

德彪西的音乐是法国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人之一。在此之前,古典主义时期强调的是纯音乐,而浪漫主义时期强调的是个人情感和主观意志,只有到了德彪西的年代,这种带有标题式的,用音乐去扑捉事物瞬间情态的新的音乐风格,才耳目一新的出现在人们面前。

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分两册共24首,是他创作高峰时期的重要作品之一。作品《德尔菲舞女》是德彪西在欣赏希腊浅浮雕的艺术过程中产生的创作灵感,曲中带有萨拉班德的舞曲风格,十分庄重,犹如在古希腊重要的仪式上的带有极强礼仪感的舞蹈场面。

一、曲式结构

第一部分:a(5小节)+a1(5小节)。两句是对仗非常工整的并列句。1-2小节的中声部出现主要动机。这个动机中附点的节奏型成为了贯穿全曲的核心, “庄重气氛”蔓延全曲始终,成为这首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二部分:b(11-14小节)+c(15-20小节)。11-12小节是新材料、出现b动机。

第三部分:d(21-14小节)。d部分:从21小节开始,旋律声部加上伴奏声部实际是大三和弦,旋律声部呈现的是阿拉伯式自然音阶。

coda(25-31小节)

从这部分可以看出,德彪西在属主进行中,应受十九世纪末瓦格纳等人半音化和声的影响。在演奏中,应当注意29小节的f力度的主和弦,要有饱满的声音与充分的时值,这个出乎意料的强音也在此处重申了整曲仪式般的气氛。

整首作品结构清晰,短小却丰富,和声变化多样,德彪西用这短短的31个小节将对希腊仪式舞蹈浮雕的印象表现的淋漓尽致。无处不体现出德彪西特有的音乐风格和天才的音乐创作。

二、演奏家对部分乐曲处理的比对

演奏家对于乐曲的处理千差万别、无处不在,本曲的第一部分是一个并列的句子,对于乐曲中这种相同或者近似的段落,每位演奏家在演奏时都会做出不同的诠释,以下是演奏家们对于这一部分做出的不同处理:

德彪西:a1明显强于a,4-5小节是用音色变的更加纤细的方式表现pp的效果,区别于1-3小节的较为集中结实的声音。a1中声部的主题出现时,声音更为厚实,并且将还原B音明显轻于前音的方式来突出这一和声变化。

科尔托:高音十分突出,重复的两次主要动机都做了减弱的处理,感觉音乐往下走。 连续和弦下行的速度明显比其他要紧凑,并且演奏家将a1的和弦全部以分解琶音的方式演奏。演奏者对于旋律的表现热情并附有表情,声音扎实。

吉泽金:声部的感觉明显,主题声部突出,在a1段时尤为明显。a1段的表情比a段夸大。连续和弦下行以亮出高音的星星般的音色区别于其他较为厚重的附点音符的庄重表现。整体感觉音乐的表现有节制,有宣泄的表情却不过分。

米凯兰杰利:声音十分圆润、十分有控制。十分流畅。十分注意句子与句子的联系,并在句子的结尾作有一定的放慢,充分的表明句子的结束感。两个并列句子的处理十分简明,没有多余的过分的处理。

傅聪:对于中声部的旋律十分突出,极力的表现旋律的级进感。到第三小节,附点节奏时速度比前面略慢,到连续和弦下行的地方又回到十分流畅的速度。第二句的声音整体要比第一句厚重,特别在渐强处做的比第一句要更多。

三、对录音版本的分析

这些演奏者们无疑都是最著名的钢琴家,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表现方式各异,都有较强的个性,并同样有着对音乐的执着追求和对德彪西音乐的深刻诠释。他们的演奏充满了闪光点,随处可见演奏者的智慧和超群的才能。然而,从以上的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出,虽是这样一首短小的作品,但演奏家的诠释却各不相同。

首先要提到的是德彪西自己演奏的版本,这个唱片是用纸卷钢琴录制的。作曲家自己来演奏自己的作品,十分值得后人参考与研究。德彪西演奏这首作品大致是在1904年,他42岁的时候。正处于他事业的高峰期、作品的高产期。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在感情方面,也正是这一年,离开了他的前女友莉莉和艾玛在一起。在这样一个事业顺利、爱情也出现新鲜感的时期,德彪西的演奏显得更加自信而充满智慧。同时他对于事物完美甚至苛刻的追求,也让他的演奏显得极为细腻精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德彪西在演奏这首作品时,将25小节最后一个和弦弹高了一个八度,并且力度处理比前面p的音量更突出(强),可能这样做是他的想表现pp意境的另一种方式,也充分证明了对自己作品演奏的自信和即兴性。

科尔托的演奏在这几位演奏家的演奏中可以说是另为一类。科尔托有着部分法国血统,受到法国文化的影响,同时他作为身处于浪漫主义时期的大钢琴家,深受浪漫主义时期文化艺术的影响。因此他对德彪西作品的演奏不但带有一个法国人的理解,而更多的体现出浪漫主义时期的思维理念,带着许多浪漫主义的思想与情趣,在其演奏的印象主义的音乐中清晰可见其浪漫主义时期的风格。因此他的演奏带有极强的主观性,带着极强的个人情感和热情。他的演奏比较突出和弦的高音, Rubato的自由伸缩速度随处可见,并且非常注意旋律的表现,很多地方显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浪漫主义钢琴家。

吉泽金的演奏速度是在几位演奏家中与德彪西本人演奏速度最为接近的一位。由于唱片的音质已经非常好,因此可以清楚的听出来他独特灵动的指触和微妙的音色变化。由于他独特的德国音乐文化的背景,和在德国受过的正统的音乐教育,使是他对于作品的诠释十分严谨并且十分讲究分寸,甚至使人觉得非常“严肃”。

对声音的无止尽的追求,可以说是米凯兰杰利的特点和个人追求。由于小时候学习过小提琴和恩师安佛西老师对他的指点,他竭力追求在钢琴上的避免敲击的音色,并且借助小提琴的歌唱性的音色,力图将演奏出更加圆润、富有弹性内质的声音。由于意大利的气候与文化给他带来的影响,他弹奏出的声音还时常让人感觉是金灿灿的、明媚的,正如意大利迷人的阳光。他的演奏十分的投入,在演奏时他一般只考虑自己的情绪和感觉,表现十分简洁,没有更多多余或者夸张的表演,听他的演奏会有一种“琴人合一”的感觉。他的音乐中没有对命运的哀伤与抱怨,只有对音乐、对艺术的执着与膜拜。

傅聪先生演奏的德彪西,我认为是一种全新的诠释。他深厚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已经深深渗入到每一个细胞的中国文化背景刚好被用来诠释德彪西的作品。在他演奏这首《德尔菲的舞女》时,我们可以清楚的听出他的演奏对于五声音阶等带有东方色彩的段落十分的敏感,同时由于他对于中国古典诗句等文化的了解,是他用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来对音乐的结构进行诠释,在这样一首短小作品中,他能够演奏的如朗诵诗句般的起承转合、抑扬顿挫。

四、结语

声声慢赏析篇6

关键词:声乐艺术 声乐演唱 声乐训练 传统声乐

声乐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对于启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表现力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都具有重大意义。声乐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独立识谱和鉴赏水平,对理解和掌握各种音乐表现手段等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声乐教学也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以及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和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要求教师不但要懂得一定的声乐基本知识和较高的音乐修养,同时涉及作曲、和声、合唱指挥等方面的常识。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一定的发声技巧、演唱技能,并了解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达到一定的视唱、听音记谱以及乐曲欣赏水平后,还要进行合唱训练。所以在这里我采取了综合教学法,即集视唱练耳、节奏、乐理、歌唱,欣赏于一体的立体交错式教学法,其特点是科学性强,重点突出,顾及全面,灵活多变,便于反馈巩固、提高。

(1)听音(练耳)模唱。由教师先弹奏,让学生初步感受:第一步,听记单音,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训练;第二步,听记双音,寻找听记双音的规律后,逐渐过渡;第三步,听记节奏和旋律;第四步,听记和弦,和弦要先听记原位和弦,然后慢慢过渡到转位和弦,并且先听记三和弦,再听记七和弦、九和弦等,听记旋律时,教师可按三个音为一组,依次弹出,由学生应用“啦”模唱,后唱出唱名,然后写出来。

(2)乐理教学。可采用讲、练、问、答的启发式教学,然后进行专题训练,改变以往乐理的空洞、枯燥的注入式教学,尽量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整个课堂的互动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乐曲欣赏。每节欣赏课,欣赏乐曲的选择必须经过精心设计,对所选乐曲的作者,乐曲的时代背景、特点、结构等都要在欣赏前给学生详细解说;同时,欣赏的时间不宜过长;在欣赏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生动形象的比喻式授课,从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以增强自己的表演能力和水平。

(4)声乐教学。对于初学声乐的学生而言,普遍存在着许多毛病,诸如声音的“白”、“扁”,气息浅,位置低,口腔打不开,下巴紧,上腭提不起,喉头放不下,针对这些情况采取以下方法进行纠正。

1.呼吸与发声同步训练。发声的动力是气息,要想获得理想的声音,必须掌握正确的呼吸。在教学中采用呼吸训练与发声训练同步进行的方法。首先,要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即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学习时身体要自然、放松,在吸气时肩膀不要上提,气息不能吸得过多,即吸到肺的底部,腰带周围有向外扩张,即肋部扩张的感觉,让学生更好地感觉气息的位置,可以让学生搬重东西时憋住气,爬山时憋住气和闻花时气息的感觉来启发,当学生掌握正确方法之后,可进行一些纯呼吸练习。比如:慢吸慢呼,快吸慢呼,快吸快呼,呼吸控制,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在歌唱中就可表现出来,而喊唱的毛病也就得到了解决。

2.做到字正腔圆。在演唱中,在很多学生中都会出现咬字模糊的毛病。方言习惯发声严重,这是由于归不好字的字韵而影响声音的质量,所以在演唱前,要求学生将不容易读的字用汉语拼音标好,每首歌词都用普通话正确朗读,随时注意纠正不正确的吐字咬字,训练正确的口形,使学生逐步学会自然地发声。

3.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声乐表演不仅是听觉艺术,而且也是视觉艺术。歌曲演唱如同舞台表演,不但要有优美动听的声音,完善的声乐技巧、感人的艺术表现,还要有优雅大方的演唱风格和气派,也就是面部表情、眼神手势、形体动作、姿态仪表等要与歌唱相配合,加强歌唱的艺术表现力,吸引观众,感染听众。在放声歌唱时,不到感情发展的必要时,切勿手舞足蹈,身体随意晃动。形体动作只是作为歌唱的一种辅助,一定做到恰如其分,不能喧宾夺主。演唱一首歌曲,如果从头到尾站着一动不动,也就显得太死板。现代歌唱表演应是视、听合一,既要有感人动听的声音形象,也要有优美大方的形体动作,这才是完美的演唱,形体动作与歌声一样,要发自内心,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就是一切歌唱的外部形体动作,都来源于内心的感受,都必须从作品的内容和感情出发,表现在眼神和面部表情以及形体动作上。

总而言之,学习声乐好比盖楼房,首先都得打好地基。基本的发声方法就是歌唱的地基,地基打得越结实,你盖的楼房就越坚固。而歌唱的流派犹如房屋不同风格的装饰,如果只在楼房的装饰上下工夫而忽略打好扎实的地基,楼房终归要出问题的。

我们可以看出当今一些优秀歌唱家们的演唱,不管他是属于哪种唱法,他们的发声方法都越来越接近,但风格各异,这种现象非常值得重视。无论哪种唱法,既然发声器官的构造是相同的那必然有其共同的科学发声规律,而这种科学的发声规律掌握以后,就可形成科学可靠的训练手段。实践证明,这种科学的发声方法和训练手段对不同唱法的人都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解伟. 浅析混声唱法在歌唱训练中的重要性[J]. 知识经济. 2008(05)

[2] 刘建刚,廖善维. 大学音乐教育现状及其发展的思考[J]. 成功(教育). 2007(02)

[3] 于立惠. 声乐教学方法初探[J]. 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01)

[4] 宁伟杰. 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教学刍议[J]. 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5] 张杰. 情感是声乐教学的核心[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5)

作者信息:

声声慢赏析篇7

一、前期作品《醉花阴》赏析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词牌名。这首词是李清照的前期作品,它写了女词人自己在重阳节的感触。每逢佳节倍思亲,作者与丈夫各处一地,重阳节到,更加深了内心的寂寞,引发了对远人的思念。

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着重写在室内的感受。首句写天气不好,天空布满“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挨,只好待在屋里独个儿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真是百无聊赖!

“佳节”句点明时令是重阳。古人对重阳节(九月九日)是十分重视的,这天亲友团聚,相携登高,佩茱萸,饮菊酒。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李清照在此点出重阳,显然有弦外之音,暗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怎不“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佳节又重阳”的“又”字,是有很浓的感彩的,突出地表达了她的伤感情绪。接着写时令转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半夜凉初透”,看来不只是写时令,更是写孤独愁闷的心情。

下阕着重写室外独自把酒赏菊的愁情。“东篱”句是回过头来写这天“黄昏后”,强打起精神来“东篱把酒”。古时,把酒赏菊是重阳节的一个主要节目,李清照当时虽无这个兴致,但也总要应个景吧,再说白天已经在屋里闷坐了一天,傍晚也该出来散散心了。重阳是盛开的时节,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袖花香。然而,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那日夜思念的远人啊。“有暗香盈袖”是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的句意,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莫道”句是写自己心中愁情万斛,只得匆匆离开东篱,回到闺房。可偏又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使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对照自己,不禁感叹“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写出了离愁之重,思情之深。

这首词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作者善于在自然景物描写中加进自己浓重的感彩,使客观环境和内在情绪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形神俱佳的艺术形象。最后三句,用黄花来比喻人的憔悴,以消瘦暗示相思之深,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和谐,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二、后期作品《声声慢》赏析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是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集,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描写了丧偶流离的不幸给她精神上造成的巨大痛苦和悲伤。情调虽然低沉,却反映了南渡初期许多离乡背井、骨肉分离的人的共同感受,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全词开篇连用七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从动作、环境到内心感受,多层次,多侧面地描写了一个无伴的妇人内心空虚、茫然失措,四顾寻觅的恍惚、凄惨、悲的心态,由浅入深地写尽了词人的悲怨之情。接下来写“乍暖还寒”“晚来风急”的物境,使她“将息”不得,“敌他”不得,而空中飞过的雁不正是“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句中曾给她带来丈夫书信的那群鸿雁吗?可雁虽在,人已不在了,哪里还有丈夫的书信啊!

词的下半阕,词人首先写满地黄花,无人共摘,一任风侵雨掠。同是黄色的,南渡前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与丈夫的离别,使她忧愁得比黄花还瘦,还有比这更深的恋情吗?我们从中也看出词人孤芳自赏的矜持和洒脱,这是另一种美的情趣。而南渡后的《声声慢》中的却是“满地黄花堆集,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时的已是零落堆集,无人堪摘了。这里不只是说丈夫去世了,如今还有谁将它采撷,只能任它零落堆集了,同时还隐含有词人预感生命将逝的悲哀。

后面接着写独守窗儿,呆滞木然地挨到黄昏,却又遭阵阵苦雨,折人心脾。通过满地堆集憔悴的黄花的描写和自喻,抒发昔盛今衰、身世变迁之叹,突出词人晚景年老色衰、孤苦无依的困境。最后则通过梧桐细雨对心灵的敲击,将愁情推向高潮,导发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绝望呼告。

这首词在语言上很有特色:一是运用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和“点点滴滴”九组叠字,把词人当时那种幽怨之情,如泣如诉地倾倒出来,富有感染力;二是采用了 “乍暖还寒”“将息”“怎敌他”“这次第”等不少口语,朴素浅近而又真切自然。

声声慢赏析篇8

以前在学生时代,你也许就听过“班得瑞”这个名字,可能很多时候没有仔细注意,只是把他当作一个外国歌手看待,班得瑞的确实是外国人,只不过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音乐团体。在这里,对于班得瑞的不想用“音乐组合”这个词,“音乐组合”是一群人聚在一起谱曲作词,玩音乐,把生活的感触等等创作、表现出来给大家听,而班得瑞他们是把大自然的本质收藏起来,创作出优秀的、出于世俗的音乐作品给我们欣赏。两者比较起来,前者是歌手,而后者则是艺术家。歌手和艺术家的区别在在于一个是把自己剖开给大家看,另一个则是把世界剖开将真相指给人们看。

班得瑞可以为了自己想要的音乐元素,不顾辛苦、艰险,团队成员团结一心,说走就走,跋山涉水,实地走访瑞士的每一处风景如画的景点,如罗春湖畔、玫瑰山麓和阿尔卑斯山,四处奔波收集自然的声音,每当进行音乐制作时,他们从头到尾都深居在阿尔卑斯山林中,坚持不掺杂一丝毫的人工混音,直到作品完成!把自己放在欧洲山野丛林中,于是,滔滔不断的创作灵感涌现出来,自然脱俗的音质也都渐渐地显露出来。作品中的每一声虫鸣、鸟啼、落花和流水声,都是他们深入山林、湖泊,走访瑞士的实地纪录。为了采集自然音效,上山下水、甚至露宿荒野,对他们来说都是家常便饭。比如有时为了一种候鸟的季节性与飞行路径,或是为了数分钟的音效,往往守候在荒野中长达数月之久!有时还必须举着比人身还长的录音架在峡谷中采集风声,整个过程险象环生,但也因为如此,这些天然的音效才能栩栩如生地融合在专辑之中,为世人所欣赏。

班得瑞(Bandari)是瑞士音乐公司Audio Video Commu-

nications AG旗下的一个新纪元音乐团体,其作品以环境音乐为主,也有一些改编自欧美乡村音乐的乐曲。网上有很多评论指出,长期听班得瑞的音乐可以变得聪明,虽然说“变聪明”这一说法有些绝对,但他们的音乐主要强调一种轻柔的绝对性,是最纯净、最能安定人心的音乐处方签。他们的作品确实令人耳目一新,连我这种平时喜好听欢快节奏音乐的人都止不住的沉迷于他们自然音乐的精品中。

曾经给学生上音乐欣赏课,让他们赏析班得瑞的音乐作品,没想到,课后做了赏析回馈,得出的结果是,学生们最为喜欢的是班得瑞的火战车(Chariots of Fire)。应该说,这首作品不是他们最出名的或是最优美的,但却是第一首打开他们心灵的唯一。

在听“火战车”之前,还专门给学生们找了一些班得瑞创作的旋律极其舒缓的音乐作品,如雪的梦幻,月光水岸,这些作品优美,清淡,能迅速让人们浮躁的心得到安静。在欣赏这些抒情的自然音乐作品时,学生们刻意用心去听,仔细的分辨歌曲里面鸟的叫声,风的呼啸声,以及溪流缓缓流动清脆的声音;但有时依旧没有分辨出来,感觉这些歌曲和一般的轻音乐没什么区别。之后,一首“火战车”威武大气地冲进他们的耳朵。

看到网络上有很多对此作品的评论,大多都是赞不绝口,印象中有一条评论是“快!仔细听,里面有火车的声音”。学生们开始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感,于是静静的欣赏着这首作品,果然,听出了火车轮子转的声音,一瞬间就把孩子们拉到了一幅场景里,感觉像是在美国西部的辽阔大沙漠里,夕阳西下,一辆火车穿过金色的光芒,汽笛中不时喷出黑烟,不停地向前方行驶着,火车载着一位英雄归家,血红的夕阳,贫瘠沙漠,红色的火车以及浓黑的喷烟形成了一幅光影鲜明的艺术作品。

当脑中出现这幅场景时,会顿时感觉好像整个人都被打开了一般,之前是闭塞的,不会欣赏任何自然的美,而现在,感觉那些美的元素不断地汹涌地向大家袭来,并将你淹没,这是音乐神奇的力量,可以让人们的思维跟随着一缕缕旋律、一串串音符产生无限的遐想。

接着,学生们又陆续欣赏了班得瑞的许多其他作品,每一个都能给他们带来新的、不同的、美的感受。

除去“火战车”这种棱角分明,声音清晰明朗,给人带震撼的音乐,学生们还非常愿意去聆听、欣赏另一首名为“月光水岸”的作品。应该可以说这两首作品风格是非常不同的。通过班得瑞音乐的洗礼,学生们已经可以开始渐渐学会欣赏柔和舒缓的音乐了。

这首曲子由独特超广角音场、空灵缥缈的编曲构成了一首最具高临场感的大自然音乐。也许和个人的经历有关,一般听音乐时,会让人不由自主的联想,当听到“月光水岸”这一曲时,人们脑海中的画面是由好几处场景拼接起来的。

其一是海边。有学生说,他的家在沿海城市,平时放假父亲会开车将他们全家人带到海边去放松。听到这首乐曲,直接就将他的思绪拉到了夜晚的海边,有旅人点着篝火,海水起起落落,躺在沙滩上,望着深蓝的天空,整颗心都沉醉了。整首乐曲中始终充斥着一种很清脆的声音,他至今为止都没弄清楚是什么乐器,就把它当作是大自然的礼物吧。

如果说听到“月光水岸”这首曲子想到海边可能有些受了名字的影响,那也有学生想到的下一个画面和水就一点关系都没有了。他告诉我们,他想到了傣族的吊脚楼和美丽的少数民族姑娘,在月光下翩翩起舞。这幅画面和他当初听“月光下的凤尾竹”很相像,也许是因为两首曲子都给人带来清爽的感觉,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音色以及不同的演奏特点,在这首曲子里,他能听见有笛子的声音,还有一种发出“叮叮”清脆之响的乐器,这种乐器像是清泉的水滴,清爽的配乐、零负担的乐曲,精雕细琢的每一轨声道的解析度,使音场效果更具空灵感,演奏出的声音不具有提琴那类乐器的连贯性,但就是那点点滴滴的敲击,一下下将音符敲碎,揉进心里。就像那月光的清辉,将舒适,清爽,柔美,活泼完美的诠释。多个夜晚,不论是他在思考未来的规划还是在进入梦乡的途中,这首乐曲裹挟着悠扬舒缓伴随着我。

“月光水岸”歌如其名,音乐里包含着月光的柔美,水岸的水花轻溅,给人一种放松自我解脱束缚空灵圣洁的感觉,而他们的另一首作品《森林里的一夜》似乎就不是那么明了了。名字看似取得很随意,似乎这不是一首音乐作品而是一个小故事,而且名字也不像其他的乐曲那么好听,优美,朗朗上口,例如《安妮的仙境》、《紫蝴蝶》、《黄金竖琴》之类的。当初,仅仅是这个名字就打动了你,因为一听就知道这首歌是有故事的,人的好奇心是很旺盛的,你在听之前就很想知道他们是怎么通过音乐来向我们表述一个森林的夜晚的故事。果然,它没有让大家失望。

因为人的思维是很迅速的,经常一些场景在头脑中出现,转瞬即逝,事后很难再想起,为了抓住学生在听这首歌时想到的场景,后来特地拿了一张纸,一边听一边迅速的记下关键词,第二遍听的时候看着之前写的词再过一遍,如有感受到新的,就继续补充。就这样,在听了几遍之后,歌曲与内心共鸣版的《森林里的一夜》就出现在学生面前,经过整理,应该是这样的:

在乐曲的开头,可以听见有风的声音,也许是夜晚森林中吹过的一阵山风。接下来就可以听见非常清脆的雪花脆裂般的声音,也许这是一个初春,枝干上的积雪并未完全消融,但因为渐渐暖和了,即使是在温度相对低的晚上,片片雪花依旧在碎裂,以自身形成的碎冰晶形式来迎接即将到来的春天。慢慢地有几声清脆的鸟叫声加入了进来,像是与雪花相互应和。随着鸟叫声的增多和频繁,夜行动物们也加入了进来,发出了几声低沉的吼叫。渐渐地,夜晚的森林开始活跃起来,连藏身在角落里平时悄无声息的昆虫也抖抖翅,苏醒了过来。夜晚的森林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之后,有一段悠扬舒缓的曲调,让学生们想起了宫崎骏的动画《魔女宅急便》里的那个小魔女在夜晚飞行的时候,似乎也像是动画中人物翩翩起舞的感觉,总体上就是一种快乐的,纯净的,热爱并敬畏自然的感觉。这时,森林里的动物在周围旋转,跳跃。不同音色的乐器似乎代表着不同的动物,他们一人一句的相互唱和,后来渐渐地就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大合唱。森林中的鸟儿们随着乐曲调的升降,在树之间上下俯冲,穿梭,那一瞬间,人们似乎变成了鸟,从它们的视角看出去,人们在飞翔。掠过草地,翅膀带动的气流鼓动地上的小草随着一起舞动,接着,又越过湖面,从清澈的湖水中可以看见人们的身影化成了一道闪电,迅速穿越了湖泊。

随着曲调的回归,感觉矗立在大森林里,欣赏着森林里动物们不间歇的大合唱。曲子又有一小段回到最开始的时候,耳畔又听见了风刮过的声音,鸟儿鸣叫的声音,突然,一种全新的声音出现了,是一种钝钝的沉闷的声音,不像野兽吼叫般低沉,也不像鹰隼鸣叫般浑厚,它更像是蘑菇生长,竹笋拔高的声音,闷闷的,钝钝的,但又透着欢快和喜悦,为明早能看见太阳而开心着。树上的幼鸟似乎也感觉到了这股生命涌动的力量,它也鸣叫着,扑腾着翅膀,想要学会飞翔,好在将要到来的那个早上去拥抱新一轮的太阳。它跳下了鸟巢,扑腾着翅膀,成功了!它飞起来了!鸟妈妈带领着它四处飞翔,感受新的世界,感受它们所处的森林。它们穿过森林,随着音乐浏览了一遍我刚才看到的草地,湖泊。他们上下翻飞,为将要到来的新的一天歌唱,欢笑。等到将森林环绕了一圈,它们回归到了自己温暖的窝里,收拢翅膀,渐渐地,乐曲变得慢了下来,天慢慢亮了,太阳即将升起,天边透出了一丝金黄,随着太阳的升起,森林渐渐安静了,万籁俱寂,夜晚的狂欢已经过去,新的一天马上就要到来。

时常沉浸在这首曲子里,它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听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理上的慰藉。即使身处闹市,听到这首音乐,整个人不禁安静下来,躁动的心也平静了。其中的流水、雀鸟之声,能够镇静人的情绪,松弛身心,给人以返回大自然的感觉。

上一篇:游戏策划案范文 下一篇:最美好的时光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