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不息

时间:2022-08-21 02:07:23

广播新闻靠声音传播信息,也靠声音来感染、吸引听众。因此,广播新闻必须在“声响”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广播“声响”的传播优势,让“声响”成为广播新闻的主流,以“声”吸引听众、感染听众,使广播新闻能够“响”彻大地。

重视“声响”报道的使用,增加带“响”报道的数量。录音报道是记者运用广播手段重现某一事物的一种声响图画,这种声响图画能表现事物所处的环境,再现新闻现场的情景,使报道更加真实,起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作用。巧妙运用声响,能让广播新闻更具有形象性和立体感,使听众能在脑海中构筑一个个鲜活的画面。用好用活广播“声响”这一武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广播新闻的传播效果,是广播新闻扬长避短的一把利剑,也是广播新闻吸引听众的主要原因。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全省新闻联播》和《江淮传真》这两档早晚黄金时段新闻节目,无论是本台记者的稿件还是市级台、县级台记者的稿件,带“响”的优先使用。《全省新闻联播》每期节目中录音新闻和记者的口播新闻占总量的30%,而《江淮传真》要高达50%以上。鲜明的个性特征、丰富动感的内容,吸引了众多听众打开收音机,从而使这两档节目成为安徽台的名牌栏目。

充分合理地运用各种“声响”,提高新闻质量。一个好的广播新闻记者要善于进行“声响”采录,要对富于现场特点的实况“声响”和有说服力、有烘托作用的背景“声响”具有迅速的鉴别和捕捉能力。2005年,池州农民周文峰因修建沼气池技术出众,成了一名援外专家,不日将启程到尼日利亚帮助当地百姓修建沼气池。我们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到周文峰家中,用采访机记录了他一天的生活,从他骑摩托车到其他农民家中进行技术指导,到晚上回来学习英语;从自己第一次出国的感受,到妻子儿女的欣喜与担忧等等情节,采录了大量的声响素材,在此基础上制作了一篇《农民周文峰将到非洲做专家》的录音报道,大量声响的运用让作品听起来生动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这篇作品被中央台《中国农村报道》节目采用,并获得当年安徽广播电视新闻奖二等奖。

“声响+记者口播”,让新闻出彩。2006年7月3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头条播出了由中央台记者和池州电台记者联合采制的口播新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小庭院变成大舞台――安徽池州唱响生态经济富民戏》,全文如下:

安徽省池州市实施生态富民工程,以庭院经济为载体,建成全国首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小庭院变成大舞台,唱响生态经济富民戏。请听中央台记者洪波、池州台记者潘陆琴的报道。

【录音:家禽家畜的声音】(压混)在池州梅村镇霄坑村,记者看到每个农户的家里都有一座沼气池、一个沼气炉灶、一台太阳能热水器、一口小水井,庭前屋后栽满了果树,家里还养了不少猪和鸡鸭。在农户朱再武家,记者和他聊了起来。【录音:记者:“养了多少生猪?”,朱再武:“主要是种母猪,80多头猪粪进入沼气池发酵,沼气全部供给周边农户家里,沼气液主要作为生态有机肥使用”】。

家家使用沼气烧锅、做饭,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用沼气液、沼气渣作绿肥生产的作物、瓜果蔬菜不仅品质优良、高产高效,而且没有污染,这些发展生态经济的农户人均收入比过去提高了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部分农户年收入达到了几万元。

以沼气为纽带,发展有机绿色和无公害的食品产业,探索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模式,使农业生态系统做到能量多极利用,物质良性循环,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环保、低耗的目的,是池州市近年来大力推进生态富民工程的着眼点。目前池州市年产沼气2000多万立方米,每年改良土壤1万多公顷,使用生物无毒农药的比例达到30%以上,28个农产品通过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认证,沼气综合利用每年直接带动农民增收6800万元以上。如今池州市所辖的三个县成为全国第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并且建成全国首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走在示范区80多个村庄里,满眼可见村容整洁、绿树成荫、瓜果飘香。池州市委书记童怀伟【录音:“根据我们市的资源生态条件,我们研究确定把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抓手,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特别是农民的收入有大幅度的提升,农村环境有了大的变化,农村发展的路子进一步拓宽。”】

记者的口播与录音声响的完美组合,让听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给农民带来的诸多实惠,给农村环境带来的巨大变化,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画面就呈现在听众面前,是采用“声响+记者口播”形式而成的一篇佳作。该作品获得安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

(作者单位:池州人民广播电台)

上一篇:电视综艺节目娱乐化 发展十年回顾与反思 下一篇:电视节目品牌延伸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