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案范文

时间:2023-10-15 04:38:43

声声慢教案篇1

有经验的老师想法子把“不懂”的音乐变为“懂”的音乐,把不熟悉的乐曲变为熟悉的乐曲,把无意注意转化有意注意。他(她)不急着让儿童听音乐,而是利用插图让儿童“看”音乐,唤起听音乐的兴趣与注意;利用儿童爱听故事的心理,结合音乐故事听音乐片断;用动作表演将儿童置身于音乐情境,获取身心快乐。用儿童熟悉的生活去感受“快乐的一天”,儿童不仅不觉得音乐陌生,还觉得音乐说的是自己的事,觉得音乐真有趣。

鉴于七岁儿童多无意注意和活泼好动、自制力弱等特征,音乐欣赏要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儿童认知心理和认知水平,创造条件(如一首歌、一首诗、一幅画、一个游戏、一个故事等)把陌生的音乐转化为熟悉的音乐,同时重视身体活动去感应音乐,获取音乐带来的快乐。一年级要着重培养听音乐的兴趣和听音乐的习惯。我教二年级《在钟表店里》时,探索他们的欣赏能力:

方案一,告诉题目,全凭“听”去感知音乐;方案二,告诉题目,并用“符号”提示作品结构,在“听”中感受音乐;方案三,告诉题目,用“哑剧小品”表现作品内容,边看边听音乐。三个方案分别在三个班实施,实施结果:采用“方案一”和“方案二”听赏的儿童,对作品的感知大体相同,清晰的感知有:许多钟、修钟、愉快劳动;模糊的感知有:闹钟声误为挂电话,杜鹃钟声误为鸟叫,密集快速的音乐误为有人跑,狼来了,很紧张,钟摆声误为走路声,上发条误为锯木头声,有人咬生地瓜的声音。采用“方案三”听赏的儿童,把握作品内容较准确,感受到工人认真修钟,修了一架又一架,到处是钟声、铃声,工人在愉快劳动。听赏结果表明:二年级儿童具备一定的音乐听觉能力和联想能力(方案一),不具备“符号”式的抽象思维能力(方案二),直观思维能力较强(方案三)。一位中等水平儿童的欣赏笔记是这样写的:

“有一天,钟表店的老爷爷在修表。他先修好一些,听了听,很满意,就唱歌跳舞。他又回到座位上工作,又修好一些,很满意,又唱歌跳舞。接着,把所有的钟都修好。各种各样的钟都响了,好像在说:谢谢您,老爷爷,11点了,您该回家了。”

由于二年级儿童的注意力在加强,联想、想象能力有明显的发展,直观性感知作品的能力增强,因此,要用“看看、说说、想想、画画、敲敲、打打(打击乐)”帮助儿童听赏音乐。

一位老师教三年级,学生欣赏《我们的田野》,从插图入手启发学生倾听音乐,发挥想象,顺序是:稻田河流湖森林群山天空。第一遍听时教师指示:“听完音乐,请说出你对音乐的感觉。”学生:“优美、动人、平静、宽广、爱睡觉、难听。”教师问:“请说出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学生:“音乐慢慢的、声音柔柔的”(指优美);“音乐很慢,好像很快乐”(指动人):“音乐慢,音长”(指宽广);“爱睡觉”是因为音乐舒展、起伏、温柔;“难听”来自对多声部音乐听不清楚。第二遍听时教师指示:“请同学们仔细分辨音乐中有几种声音(实际指有几个声部)?”学生:“三种、两种、四种。”教师问:“请说出理由?”学生:“一人演唱,还有人跟着唱”;“一种声音好听,其他声音不好听”;“有尖尖细细的声音,也有低低粗粗的声音”。第三遍听时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唱一句歌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学生有的哼一、二小节,有的哼一句,有的边听音乐边哼唱,有的看课本哼唱。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转折期,是欣赏心理由简单向复杂,由表象向入里发展的过程。从上例看出,三年级学生已能“聆听、分析、思考”音乐,大致能从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速度、音量和旋律的起伏等方面去听去想。有些学生已有了初步的多声部感知能力。这一时期,学生还不具备音乐术语概念,师生的交流,要避免过多使用音乐术语,教师要善于将音乐术语转化成学生听得懂的话,又要把学生的话归纳到音乐术语上。

四年级学生在欣赏《苗岭的早晨》和《瑶族舞曲》时,均能从节奏、速度、乐器音色、拍子改变等认识作品结构、音乐层次和音乐情绪。一些学生还能听出乐曲的末段音乐语言与首段相近,这说明他们欣赏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在细听中,他们能结合音的长短快慢、高低强弱、音色性能展开联想和想象,如,欣赏《苗岭的早晨》时,学生说:“太阳出来了,阳光射进树林,一鸟醒来站在高树梢上快乐的练声,众多小鸟听到后也都起床跟着练声”(a段);“鸟儿非常愉快,叽叽喳喳,人们唱着歌,跳着舞,开始一天的生活”(b段);“再次表现清晨的清新、美丽的景色”(a段)。因此,欣赏教学要精心策划,整体音乐的感受达到什么要求,细听音乐达到什么要求,都要具体设计。要立足“听”去感知音乐,立足“想”去认识音乐,激励学生谈自己听音乐时的内心感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审美评价。

笔者曾以欣赏《喜庆胜利》观察五年级学生的感知能力:1.学生能从音乐表现要素感知音乐情绪、气氛。他们说:“《喜庆胜利》充满喜悦与欢乐。音乐节奏热烈欢快,曲调活泼舒展。”2.学生能从音乐表现手法感知音乐层次与结构。他们说:“乐曲分快—慢—快三个部分。快的部分力度强,音乐情绪强烈,气氛热烈;慢的部分力度弱,情绪温和。”3.学生能从音响中初步感知乐器的音色。他们说:“乐曲以唢呐为主,还有锣、鼓、钹等民族乐器。”4.学生能感受到音乐的高潮。他们说:“结束部分音高、音长、音强,气氛最热烈。”

声声慢教案篇2

主备教师:段春芬

一、内容及其分析

1.内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速

2.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速指的是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如何传到我们的耳朵,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一样,其核心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小学“科学”中已经学过声音的一些知识,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起来的。由于它在本章中是基础和重要的知识,所以在本学科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是本章的重要的基础内容。教学的重点是探究声音是怎样的产生的、怎样传播,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 目标及其分析

1、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会利用回声测简单的距离。

2、目标分析: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就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声音产生的条件:物体振动。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就是指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传播的快,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气体中传播的快,并受温度影响。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会利用回声测简单的距离指的是通过例子,应用声速,速度公式计算简单的距离。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来分析和理解,其中关键是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自己思考来获取知识。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多媒体、直尺、音叉、乒乓球等器材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一段对话,把声音关闭,让学生搞不清楚对话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接着把声音打开,学生就清楚对话的内容和意思;从这两个巨大的反差中,引出声音的重要性。

让同学感知周围的声音,声音无处不在,丰富多彩,从而引入新课,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二)进入新课:

问题一: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听到了很多不同种类的声音,那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心理反差,激发学生的兴趣,再通过生活中的声现象直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能从生活中找到物理,而且便于学生理解与探究。

师生活动:

探究声音的产生:(1)让纸张,直尺,自己等发出声音,观察这几次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2)让正在发声的音叉停止发声。

小问题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区别?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尤其强调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何不同;指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学生动手后交流,得出共同的答案:物体发声时振动,不发声时不振动。

总结并板书: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小问题2:有些发声体的振动不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到,能用什么办法来感知发声体的振动呢?

(有时候听到声音,但是我们没有感知到它的振动,学生容易怀疑是否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由此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声音的有物体振动产生的,所有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

师生活动:

学生思考,并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演示:

方案(1):用音叉与乒乓球做实验,敲打音叉,紧挨着音叉放一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变化。

方案(2):在桌面放塑料小球,敲击桌面,观察塑料小球变化。

方案(3):扬声器对着烛烟发声。

教师强调指出:在物理的研究中经常用到变抽象为具体,变细微为显箸的研究方法。

在探究实验中,应注意渗透科学研究方法:

(1) 比较法:比较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

(2) 转换法:把抽象、不明显的现象的转化为具体的、显著的现象。

(3) 放大法:把不明显的现象放大。

例题:关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 有声音产生,就一定有物体在振动

C. 振动停止以后,声音要慢慢消失

D. 有时候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问题二:(我们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发声体并不是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让学生思考声音是怎样传到耳朵的。

师生活动:

方案(1):在一个玻璃缸内盛有水,手拿两块石头在水中撞击,在外面也能听到撞击声。

方案(2):把一个正在广播的收音机用塑料袋装起来,用细线吊着放入水的水槽中,照样也能听到收音机的声音

方案(3):一位学生耳朵贴紧桌面,另一同学用手摩擦桌面,能清晰的听到声音。

小问题1:声音可以通过哪些物体传到耳朵?

引导学生总结: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

师生活动:播放一段“神舟九号”宇航员在太空交流的视频。

小问题2:宇航员之间是直接进行交谈的吗?这是为什么?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并强调:人耳听到的声音大多数是靠空气传播的。

小问题3:声音是以什么形式向外传播的呢?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29页,引出声波。通过水波类比声波。

并总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音发出来我们就能立刻听到声音吗?百米赛跑,在终点计时,我们先看到冒烟还是先听到枪声?还是同时?

问题三: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声速有什么决定因素?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实例提出问题,引入声速的概念及影响声速的因素。

小问题1: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就像物体运动一样,有快有慢,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来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30页,知道15℃是空气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师生活动:让学生阅读课本30页小资料,注意观察比较不同物体和不同温度时的声速。

小问题2:阅读资料,声音的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吗?声速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慢的是气体。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师生活动:

(由实例:小时候同学们都玩过弹珠,弹珠弹出去会被反弹回来;打乒乓球时,乒乓球撞到桌面又被反弹起来……听回声,引出下一问题)

小问题3: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也会反射回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我们把这种被反射回来的声叫做回声。人们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的时间间隔是大于0.1s。

应用回声测距:

例:拍手后0.5秒听到对面墙壁反射回来的回声,问人与墙壁间距离是多少?(当时的气温为15℃)

已知:v = 340m/s, t = 0.5s/2 = 0.25s

求:s

解:由s = v×t = 340m/s×0.25s = 85m

答:人与墙壁间距离是85m。

六、目标检测:

1、小纸片会在发声的扬声器的纸盒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激起水花,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这些现象说明了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D.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2、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在铁轨中比在空气中传得慢

C、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在空气中声音的速度与光的速度相同

3、“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响是由于铃受到金属小锤的撞击产生_______而发出的。在山间小路上,人们听到远处传来的铃声,是通过_______传入人的耳朵的。

4、对着山崖高喊,1.5s后听到回声,人距离山崖有多远?

答案:(1)A(2)C(3)振动,空气(4)255m

七、课堂小结: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声声慢教案篇3

听完听力部分的录音,老师提起录音机走出了教室。

老师前脚刚走,同学们就吵了起来。同桌陈钊左看右看,见没人注意他,便用手悄悄地敲了一下位于他3点钟方向的刘宇荣,将头慢慢地凑过去:“哎,小刘刘,第九题综合实践答案是什么呀?”

正埋头苦干的“小百科“刘宇荣,抬起头来,将答案告诉他。陈钊猛拍脑袋,脸上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嘴里直说“哦!哦!”然后将答案写上去。

抬头一看,同学们正在交头接耳。有的凑在一起小声讨论,有的大声交流,声音可以震破屋顶。这哪是考场?简直就是一个“学业交流会”。

声声慢教案篇4

经过这几年的课改实践,我认为对待“新生问题”应坦然、从容、理智.下面谈谈我的做法与收获.

一、有胆跳出

预设对于课堂固然重要但不能限于预设而不敢越雷池半步.我认为调节课堂节奏、教学进度的一个根本标准不是教案而应是学生当时的学习状况.我们要激发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究,这种研究、探索正好可以生成新的知识.

例如,在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教材并没有涉及回声的知识,但在各种教辅用书里都出现了关于回声的练习题,所以我提到了回声的知识,本想提完即可,一略而过,学生了解就行.没想到刚提完回声是怎么形成的,意外就发生了……学生用一连串的问题表现出他们对回声的浓厚兴趣,同时也用这一连串的问题打破了我的预设.不少学生嘀嘀咕咕:教室里有墙壁这些障碍物,但为什么听不到回声呢?(表现出对回声形成原因的质疑)我解释:是因为人耳把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了,区分不开啊!学生眼睛一亮,又有学生问:怎样才能不混在一起呢?(我一想,如果继续回答学生的疑问,那将离教案越来越远了,所以我非常急于结束这个话题.)我故意用“一略而过”的口吻说: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要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区分开!听完这个解释,他们小组之间讨论开了:要离障碍物多远才能让回声比原声晚0.1s呢?作为教师,面对他们的兴趣和质疑,情绪不得不受到激发,我决定:不按照我的预设内容讲下去了!马上,我临时调整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计算离障碍物至少多远才能将回声与原声区分开?于是提出了一个更加诱发学生思考能力的问题:你能用这个知识测两地的距离吗?你能用这个知识测声速吗?课本上并没有这段知识内容的文字描述,学生通过讨论把这两个问题全都解决了.虽然预案设计没有完成,但聆听着他们的讨论与交流,我得到了预案之外的喜悦,学生得到了预案之外的收获.

二、有谋调整

非预设生成是指在教师预想之外而又有意义的学习生成.所以,教师要对课堂发生的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根据学生的需要以及问题的价值及时调整授课方案.

例如,在讲“浮力”时,教材重点是计算浮力大小的两种方法,即阿基米德原理和示数差法.课本上的“橡皮泥小船”实验是为了引导学生猜想浮力的大小与排水体积排有关而设计的.我在备课时是这样安排的:先让学生利用橡皮泥进行造“船”比赛,之后提出:你猜测一下,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然而当做完“橡皮泥”实验时学生对“浮力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这个问题并不感兴趣,而是一致对“橡皮泥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这个问题感兴趣.因为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橡皮泥在水中是下沉的,而实验中为什么就浮在水面上了呢?解释这个问题需用下一节“物体浮沉条件”的知识.所以,对学生的这个疑惑完全可以用“下一节再探讨”的方式处理,从而继续我的预案,但如果置学生的疑问于不顾,那么学生心中的这个疑问必定会对下面的学习过程产生一种干涉.转念一想,下一节内容里的“物体的浮沉条件”很易理解,即使没有这节课的基础也可以明白,只需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即可.所以,我就及时调整了授课方案,来了一个“乾坤大挪移”:引导学生从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入手分析物体上浮、下沉的原因,进而得出漂浮时浮力和重力的关系.当学生明白了这一问题时,我就提出:把橡皮泥做成船状的就能浮在水面上,证明船状的比实心的受到的浮力大还是小?做成船状时,橡皮泥的哪方面发生了变化?质量、体积还是密度?然后结合“造船”比赛引导学生对浮力的大小决定因素进行猜想.学生此时基本上都想到了可能是体积的原因.

三、有备无患

现在的课堂,我们很多时候需要让学生交流事例或观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明辨是非”的资源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造就生成之美.

四、有效证实

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时常会遇到“新生问题”,开始也会畏惧、逃避,致使课堂“卡壳”;后来我慢慢地根据实际情况跳出预案,机智地调整课堂节奏,创设出一个个引发师生灵感的新机遇,沿着新机遇启示的思路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获得探究的思路,方案或结论等.我现在的每节教案都留有一定的“生成空间”.实践证明,从这样的课堂中走出来的学生才能真正学会“从物中学理”、“从理中明物”.

声声慢教案篇5

关键词:声乐;教学;方法;探究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艺术类大中专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声乐学生招收数量逐年增多,但从教学效果上看,培养声乐学生进度慢、成功率低、水平不定的问题广泛存在。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声乐教学中要深入研究声乐的发声原理,灵活运用声乐教学方法,全面改善声乐教学效果。

一、夯实基础,掌握正确科学的发声法

学生初期学习的声乐发声法往往对以后的声乐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教师要用全部的精力去辅导学生,为学生打下牢固的声乐基础。

一是教师应该更有耐心、有远见地发展学生的音乐智力和声乐条件。声乐的发声重点解决三个问题:通过喉头,建立三个支力点,一个在后咽壁的下端;头顶靠后的地方,它是向上拉起的集中点;后腰基,它是向下滚动的力量集中点和呼吸的集中支持点。要引导学生积极放松身体,不应加力的肌肉一定积极放松,上胸扩展不紧张,上肩、锁骨无牵挂力量,呼吸肌肉积极运动,声音上下拉开,感觉声音和力量越来越远。竖起管子,后脑向上拉起,后背向下腰滚动,形成通道,实现成声支点与后咽壁对抗的统一。

二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柔和的、连贯的、有表情的、速度均匀的状态中练习。发声法练习所要遵循的原则是先唱速度慢的、安静的练声曲,逐渐发展到比较欢快、活泼的曲目练习;音域内先唱正常的、不加力逼紧的声音,逐渐发展到全部音域,避免单纯的练习音域两端的音;字音练习中先唱“纯元音”连贯的练习,然后再加入“辅音”和“元音”相结合的练习;力度上先练习比较弱的,逐渐发展到力度强的和强弱变化的练习,并适当休息。

二、突出个性,选择适当的声乐教学曲目

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安排丰富的曲目让学生唱,要认真分析作品,教学生充分表现好每一首乐曲,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

一是教师应考虑每个学生掌握发声法的不同程度和不同特点。适当地选择声乐教学曲目,切忌不要“盲目贪大”。曲目选择好后,教师要向学生讲述曲目的时代背景,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及词、曲作者的生平,并根据曲目的音准、节奏、速度、风格特点、技巧要求、情感把握、特定曲式等,将曲目正确地、完整地,带有情感地给学生演唱一遍,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曲目的教学要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是教师在教授声乐曲目时要秉持耐心、细致、严谨、负责的态度。认真讲解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单词、每一个音乐特殊记号和曲目演唱的难点,必要时可以分段来分析,反复练习,不要心急赶进度。曲目熟悉后,学生必须与钢琴伴奏教师紧密配合,并在配合中反复领会钢琴伴奏教师对曲目技巧性和艺术性的讲解,使曲目的整体感觉充分体现出来。

三、因材施教,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声乐教学,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声音条件和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有关原则。

一是先“相才”再“施教”的原则。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学生的过程即“相才”是关键。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老师对学生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限等,然后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根据方案把握教学进度,鼓励指导学生按部就班的实现每一个阶段性目标。

二是坚持把握基础训练和秩序渐进的原则。学习声乐往往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都喜欢和别人比,老师也常会有拔苗助长的现象。声乐教学一定要循序渐进,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和正确的声音感觉,锻炼学生正确的运用歌唱气息,歌唱气息是本能的,情绪有了,状态对了,激情来了,气息自然就有了,千万不可故意深呼吸。

声声慢教案篇6

关键词:普通话;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26-01

一、语音教学涉及内容及其存在的教学问题

在汉语语音教学中,涉及到韵母教学、声母教学、声调教学、音节教学、汉语拼音方案教学和语句韵律教学六大方面,在这六方面教学中不乏有规律性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规律性问题更好地研究语音教学技巧,从而达到更有效的语音教学效果。

其中,韵母教学中涉及到:(1)单韵母o和e(唇形的圆展问题);(2)单韵母i和ü(唇形的圆展问题);(3)单韵母u和ü(舌位的前后问题);(4)单韵母-i(zi、ci、si)和-i(zhi、chi、shi、ri)(与z、c、s和zh、ch、sh、r一起学习)。声母教学中包括:(1)塞音b、p、d、t、g、h(送气问题);(2)塞檫音z、c、zh、ch、j、q(送气问题);(3)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r;(4)舌面音j、q、x;(5)鼻音m、n;(6)擦音f、h;(7)擦音r和边音l;(8)鼻音和边音;(9)z、zh和r、j和i(清浊问题)。声调教学包括:(1)单字调(四声);(2)上声和阳平;(3)阴平和去声,二字连调(20个模式);(4)二字连调,包含上声的连调组;(5)三字连调;(6)四字连调。音节教学包括:(1)r声母与开口呼韵母相拼;(2)-i(zi、ci、si)-i(zhi、chi、shi、ri)与i(尖团问题);(3)ri声母和yi;(4)儿化;(5)鼻音结尾音节与后接零声母音节(音节界限问题);(6)“啊”的音变;(7)“一”、“不”的变调;(8)轻声。汉语拼音方案教学包括:拼音认读;juquxu(有关ü的拼写规则);-iu、ui、-un(有关iou、uei、uen的拼写规则);字母i的读法;字母e的读法。

二、语音教学的技巧

针对汉语拼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对症下药,利用各种教学技巧进行教学,这其中主要是从教音方法、练音方法和纠音方法三方面入手,训练方式主要包括:(1)教音方法中的循环和反复、示范和模仿、图表演示、音形结合;(2)练音方法中的合唱和独唱、以好带差、说读结合、声韵调单项练习和语流练习;(3)纠音方法中的示范和模仿、演示法、夸张法、对比法、提示法、手势体态法。具体来讲就是:首先是在教音过程中的技巧。

(一)韵母的教学

韵母的教学比较容易,其难点主要在e、ü和鼻韵母的发音上。个别学生发e时,存在的问题是唇形的圆展问题,学习者的口型开口度很小,这是因为受到了他们语言类似发音的影响。教师做示范时要双唇拢圆,用o带e的方法,拖长o的发音,嘴角向两边慢慢地咧开,让学生看到区别,并进行模仿。另外,ü对于学生有一点儿难,我们可以用i带ü的方法进行教学,发i时拖长i的音长,在这个过程中口唇逐渐收拢变圆,ü也就自然地被带出了。我们可以让学生借用镜子做对照练习,看自己的口型是否和老师一样。鼻韵母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捏住自己的鼻子,感觉一下带鼻音韵母的发音特点。

(二)声母的教学

较韵母的教学有难度,其中包括

1、送气问题(p、t、h),我们可以利用薄纸片置于嘴前的方法,发p、t、h的时候吹动纸片,让学生分清它们与b、d、g的区别。

2、公认的教学难点就是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r,特别是r的发音。我们在教学中可采用手势法,p即用手势模拟舌位,手指弯曲代表卷舌音,手指伸直代表平舌音。同时,也可配合咬指法教卷舌音。个别学生常把r发成l,我们可以用带音法进行教学,发sh的时候拖长其音程,直到发出r为止。

(三)声调的教学

1、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普通话声调具有抑扬顿挫感,说来好听。北方方言较重、发音狠、抑调较多,如普通话读55调值,海城话读51调值,由5度降到1度,听起来狠且重。这样对比分析能使学生有一种尽快掌握普通话声调的紧迫惑、自觉感。

2、让学生了解北方方言与普通话在调类方面是大体相同的,只是调值不同,先解除学生的思想顾虑,不要以为掌握普通话声调高不可攀,轻装上阵。

3、激发兴趣,将枯燥的“阴阳上去”置于绕口令中,由易到难,由慢到快。仅仅凭课堂上的练读,远远不够,必须教会学生练习声调的方法。

4、教学生练习声调的方法即按同调相连顺序读音节。练习声调也要一类一类地读音节,先读阴平的音节,把阴平的音节读准,反复体会高平的调值,依次练习。

5、加强语音听力训练。仅仅知道普通话的四声怎样去读还远远不够。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体会到,要真正掌握普通话,语音听力训练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老师先将音节读得慢一些,让学生体会,开始读双音节词语,容易分辨再读四音节词语,由易到难,逐步提高,要求课下同桌两同学按照课本上的声韵调轮流发音、辨音,准确率应在90%以上。

声声慢教案篇7

看着许墨的背影,你忍不住又开始胡思乱想了起来……

你喜欢他,喜欢他的长相,喜欢他的声音,喜欢他的才华,喜欢他做人做事的态度,更喜欢他的温柔,那份对你独特的温柔……

下课的时间正是夕阳落山的时候,晚霞把天空染成了少女粉,大多数同学都匆忙回家,阳光照着许墨的脸,为他镀上了一层金边,好似画中的人儿,想起许墨的话,你慢慢走到他的身边。

“你今天课上状态不对,是不是不舒服?”还没等你开口,许墨已经开始关心。你连忙否认,羞红了脸,许墨挑眉问道:“那就请这位同学跟我解释一下,DNA和RNA分别有几条长链构成,并且在化学组上的区别吧。”你呆呆的回忆:“DNA由两条长链构成,RNA由单链构成……”你想借此机会表明心意,可还是无法鼓足勇气。

“即使是单链,但是有U。”低沉有磁性的声音从他好看的嘴唇发出,这一瞬间好似有烟花绽开的声音,许墨突如其来的告白让你的大脑停止思考,心跳加速。他在等你的答案。

你冲上去抱住了许墨,聆听到了彼此的心跳,热烈而炽热。这就是你给的答案。

声声慢教案篇8

在《小宝宝睡着了》一课中,栗玉娟老师注重将教学的三维目标贯穿于教学始终,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将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自如地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中,最终使学生学会了自如地用歌声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教师通过背景音乐、范唱、对比听赏、肢体语言感受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聆听歌曲,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去探索,去感受体验,去寻求答案,一环一环不断深入,培养了学生自信演唱的能力。

在揭示课题之后,教师设置了一个质疑的环节:“妈妈的歌声有什么魔力,为什么小宝宝听着听着就睡着了”,以此激发学生兴趣,一起在妈妈歌声中寻求答案――体验、感受摇篮曲的特点;而且将这个质疑的资源作为师生互动的基点―直贯穿整个课堂。

教师用优美动听的范唱、亲切而富有激情的语言,启发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感悟妈妈歌声的魔力――慢慢的、轻柔的、平稳的、连贯的、甜美的,为学生后面的歌曲学习做好了知识与情绪上的铺垫。此外,为了让学生准确地掌握摇篮曲的最大特点――轻柔、慢速,教师采用对比聆听的手法,分别用了原速和快速两种方法范唱歌曲,让学生能快速、形象、直观地感受并找出摇篮曲的特点,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辨别能力。

在突破教学重点时,教师将重心放在如何让学生体会摇篮曲所表现的优美抒情、轻柔安宁的意境上,通过引导学生在聆听、哼唱中模仿妈妈摇动摇篮,为小船选择合适的航行路线,让学生想象小船在微波荡漾的水面上前行的情景等来感受摇篮曲优美抒情、轻柔安宁的意境。教师在课堂上的有效设计和引导,给了学生开启思维的钥匙,为他们营造了自由想象的空间,可以看出教师对本课知识的运用可谓得心应手。这一教学环节,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学会用柔和的、充满爱的声音演唱歌曲,体会到妈妈深深的爱!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教师运用了情景创设法、引导启发法、听赏感知法、对比体验法、歌唱教学法、联想模仿法、情感渲染法等多种方法,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参与表现形式来体验音乐情感,给学生以新鲜感、愉悦感、满足感。除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将黑板布置成繁星点点的夜空外,教师还让孩子们在“静静的夜”的氛围中,模仿妈妈摇动摇篮,让学生动起来,促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场景中,用形象生动的肢体动作感受摇篮曲的旋律特点,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群体协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感知音乐、理解音乐的能力。

在“表演唱”环节中,教师将具体的生活场景巧妙地融入歌曲的演唱之中:让学生把书卷成“小宝宝”抱在怀里,模仿妈妈的样子,面带微笑,慢慢地、轻轻地、甜甜地来为可爱的小宝宝唱这首摇篮曲。活动设计亲切、有趣,教师充分利用孩子们天真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从学生身边最为熟悉的场景人手,让学生在轻柔、充满温馨的音乐声中,创造、体验、感受音乐,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进入角色。

之后,教师运用拓展延伸的教学手段,从妈妈照顾孩子们生活的点滴人手,让他们由衷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在感动、幸福的氛围中体会到妈妈歌声的最大特点――爱。

总之,这节课教师通过声音模仿活动、角色体验活动、肢体表演活动、歌曲创编活动等,培养了学生歌曲演唱的技能,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始终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科学性原则。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整节课以“妈妈的爱”来贯穿课堂,让学生通过模仿妈妈用摇篮哄小宝宝睡觉的情景,从情感上体验妈妈对孩子的爱,从而做到温柔地、充满爱地演唱摇篮曲,达到了教学目标。

这节课始终围绕着培养学生情感这一目标来设计,整节课无论是在课的开始部分(运用情景教学法,将学生带进静静的夜晚,进入本课的教学氛围中),还是在课的中间部分(采用多种方式聆听歌曲,启发深层体验,熟悉歌曲旋律),以及歌曲的升华部分(运用拓展延伸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渗透人文主题――母爱,激发学生情感),教师都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妈妈用心、用爱来唱摇篮曲,让孩子们感受到只有在妈妈那充满爱的歌声中,宝宝才能睡得那样香、那样甜……从而学会用歌声表达他们对妈妈深深的爱。由此可见,教师在尽力将德育功能渗透到音乐教学之中。

整节课,课堂氛围舒缓流畅、轻松自然,教师教态亲切、和蔼,教学语言组织严谨,给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的气氛,学生的参与度广,学习积极性高。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比较到位,比如,学生找到摇篮曲的特点后,教师及时给予了点评:“孩子们,你们可真了不起,听得真仔细,找到了这么多魔力,老师送你们一个大拇指,真棒!”再如,学生上台展示后,教师逐一进行了评价:“你的表情真美,就像妈妈那么温柔”;“你的歌声像妈妈唱得一样甜,小宝宝一定很喜欢听,请同学们向他学习……”

在整节课中,教师除了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音乐情感和演唱的技能技巧之外,还用自身的真挚情感、肢体语言、神态和眼神来感染学生,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除专业知识之外的个人素质在教学中的充分体现。正是因为有了过硬的音乐基本功和良好的个人素质,学生才能很快进入状态,圆满地达成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李 姗 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文教体局教研室

《第二届音乐教育名师大讲堂课堂实录与点评》

本套光盘对“第二届音乐教育名师大讲堂”活动作了全景式收录,其中示范课5节、交流课8节,课例涵盖小学、初中和高中。对每一个课例,专家都分别予以深入细致的点评,为音乐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在新课改背景下深入理解音乐教学理念、有效开展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案例。

本套光盘共14盘,定价200元,邮费另加10%,共计220元。有意者请通过邮局汇款购买,并在汇款附言中注明“第二届名师光盘”字样。

汇款地址:北京朝内大街甲55号

收款人:《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

邮政编码:100010

上一篇:黄河颂教案范文 下一篇:姓氏歌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