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寻寻觅觅范文

时间:2023-11-04 00:57:07

声声慢寻寻觅觅篇1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思是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出自宋代诗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2、原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译文: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一时觉暖一时觉凉,身子如何得休养?早起淡酒三杯,怎把寒风来抵挡?北雁南飞飞过楼,不认当年旧同乡。菊花委地尽枯黄,人花共消瘦,有谁来怜赏?守着窗前挨时光,盼不到天黑好挹怏。听见黄昏细雨打梧桐,点点滴滴淋透我心上。这一天桩桩件件怎么能一个愁字表明呢!

(来源:文章屋网 )

声声慢寻寻觅觅篇2

    【论文摘要】李清照是因为这首着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尤其是开篇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的专有品牌而彪炳于文学史,李清照也因此而被当作了愁的化身。李清照凭借极高的艺术天赋,将满天的愁绪抽丝剥茧,描愁绘愁,化愁为美,创作出这首千年来让人品读不尽的着作珍品,她和她的愁情之美也就永远地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李清照是因为这首着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也因了这首词,她被当作了愁的化身。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人敢于企及。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李清照凭借着自己极高的艺术天赋将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抽丝剥茧,细细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我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她和她愁情之美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再次品读这首千古绝句,再次欣赏她绝妙的化愁为美艺术技巧。

    一、迭字运用,创意出奇,造势巧妙

    在这首《声声慢》里,词人开篇就运用了迭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形成多重艺术效果。

    (一)迭字运用增强了表达效果。

    “寻觅”、“冷清”、“凄惨”,原本也可以表达孤苦无依和惆怅寂寞的心情,但作者嫌力度不够,无法完全表达自己激烈的情感,就大胆地将它们每一个词都重叠起来,并在“凄凄惨惨”的后面缀上了“戚戚”的叠声词,这样一来,不仅力度加强,效果倍增,而且如同词人手上拿着十四根钢针扎在我们的耳朵和十指一样——声声洞透耳鼓,字字扎在心头。

    (二)迭字运用形成音韵之美。

    迭字造成了音调上的平仄起伏变化,音节上的逐渐拉长,声调上的越来越低,营造压抑窒息的氛围。

    “寻寻觅觅”, 平平仄仄,声音从低升高,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徘徊的身影在眼前晃动——她在追寻什么呢?

    “冷冷清清”, 仄仄平平,声音由高而下,展现的是一幅冷清凄凉的景象——到处冷冷清清,毫无生气,她一无所获。

    “凄凄惨参戚戚。”平平仄仄平平,声音又是一个从低到高,然后由高而下的转换,尤其到最后,声音越来越低,音节也越拉越长,使人有快要窒息的感觉。再一次刻画了作者悲惨凄凉、寂寞无助的心绪。

    (三)迭字运用层次清楚。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从内容上步步写来,由浅入深,形成了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层次清晰,非常细腻!迭字运用从音韵和内容上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这就是大胆的艺术创举造就的独特艺术魅力。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开篇就笼罩了一种浓重而凄厉的哀愁氛围,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后人虽有很多模仿这首词,大量使用叠声词在诗词创作中的,但是终究无法达到本词的艺术效果。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

    二、叙写愁情,层次分明,详细具体

    这首词并没有对愁绪不加辨别,让其自发的铺天盖地而来,而是细致地分开层次,全方位的进行描写。整阕词,总共可分三节九个层次。

    首先,「寻寻觅觅以下七组迭字是第一节,总言心情的悲伤。这一节可分三个层次:「寻寻觅觅,叙写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这是第一个层次。「冷冷清清,叙写外在环境的寂寞,为第二个层次。「凄凄惨惨戚戚,转写内在的心理状态,是第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历经丧乱、家破、夫亡之身世,飘零、孤寂、不幸的遭遇,细致表出。

    其次,自「乍暖还寒时候到「却是旧时相识,是第二节。这一节承上申说可伤的情景,也分为三层:「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第一层,写气候冷暖不定之可伤。「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第二层,言淡酒不敌晚风之可伤。「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写雁声过耳之可伤,为第三层。

    最后三句是第三节,仍分三层,渲染可伤的情事:「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写懒摘黄花之可伤,为第一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写日长难熬之可伤,为第二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雨滴梧桐的凄凉伤感,为第三层。全词三节九层,从各种不同的层面,申说悲伤的原因,挥洒渲染漫天的愁绪,营造压抑愁苦的氛围。

    三、藉景绘愁,心景交融,感物伤世

    王国维《人间词话》:“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中国美学一直强调情感是艺术的内在生命,“情者文之经,理者辞之纬。”情感由外物的刺激而起,而又艺术的以外物为对象,抒发出来。人伤心则风呜咽,人忧愁则花溅泪,触景则生情,睹物则思人,一切景语则皆为情语。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物我统一的境界。

    在这首词里,就运用了这种人悲物亦伤的描法,表达了作者离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上阕「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透过十月小阳春的冷暖无常,转写为忧愁伤神伤身。凸显结果,而且曲折有味。「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写她藉酒浇愁,而又忧愁难遣。「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南来秋雁,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写自家庭院。园中菊花残败,将花自比,更添愁绪。「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是愁苦已极,度日如年的反映。「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叶落,细雨黄昏,更添愁思。全词除结句一语道破外,都没有直接说愁,但词人憔悴的心灵、点点的泪光、百转的愁肠与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又细若游丝地吻合在一起。 无论忽寒忽暖容易致病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表现孤寂、凄凉、悲伤、哀愁的心境,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简直是触处成愁,成了愁的世界了。作者在这里通过刻画冷清萧索的

    环境来烘托惨惨悲切的心境。

    四、频用反问,强调浓愁,韵味无穷

    反问是无疑而问,表达肯定的意思,起到强调的作用。全词共八句,其中有四句用了反问。“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强调淡酒难敌晚风之寒,难销心底之愁。“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突出词人将花自比、不胜憔悴、更添愁绪。“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表达日常难熬、孤苦寂寥、度日如年的愁楚。尤其是最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更是蹊径独辟之笔。词人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使人更深刻感受到易安之“愁”的沉重,压抑与无以回避。回望她那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的起伏人生,这其中的滋味,岂是一个“愁”字所能包含得了、概括得尽的?易安之“愁”包含太多的情感凄凉,太多的忧伤惆怅,这一切,不是一个“愁”字所能包含得尽、概括得了的。那么这里面就更蕴含着词人复杂,深沉的情感,是“悲”、是“怨”、是“愤”、是“恨”,也许还蕴含着更多悲鸣的情感在其中。“诗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用反问来表达肯定,强调浓愁,余韵无穷;既总结了全篇,又开出了新的意境。

    五、以声摹情,啮齿叮咛,乐章之美

    词调取名《声声慢》,声调上也因此特别讲究,用了不少双声叠韵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

    昏,点滴,都是双声;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都是叠韵。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曾称:「《声声慢》是李清照词中特别讲究声调的一首名作。李清照作词主张分辨五音。夏先生曾提出全词多用齿声字(齿音)及舌声字(舌音):《声声慢》用舌声的共十六字:淡、敌他、地、堆、独、得、桐、到、点点滴滴、第、得。用齿声的四十一字:寻寻、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时、最、将、息、三、盏、酒、怎、正、伤、心、是、时、相、识、积、憔悴损、谁、守、窗、自、怎生、细、这次、怎、愁、字。全调九十七字,而这两声却多至五十七字,占半数以上;尤其是末了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多字里舌齿两声交加重叠,这应是有意用啮齿叮咛的口吻,来表达自己忧郁苦闷的心情。同时,这几对叠字还造成音律的回环往复,加强了词作的音乐性。不但读来明白如话,听来也有明显的声调美,充分表现乐章的特色。这可见她艺术手法的高强,也可见她创作的大胆。宋人只惊奇她开头敢用十四个重叠字,还不曾注意到它全首声调的美妙。(夏承焘《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另外,还以双声叠韵字的运用,来增强抒情效果。双声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点滴;叠韵字如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将词之为音乐文学的特质,发挥无遗。

    千古绝句、万古愁心,词人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在我们钦佩李清照高超的绘愁技巧的同时,更使我们体会到了一份艺术上的愁情之美。

    【参考文献】

    [1]《中国唐宋诗词鉴赏辞典》。

    [2]时峻静《再议易安词风格 》[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4)。

    [3]黄岳州《李清照<声声慢>迭词艺术探胜》[J],《 修辞学习》,1993,(3)。

    [4]武秋丽《千年谁解易安“愁”——李清照词<声声慢>之“弦泉幽咽”意境赏析》,《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4。

声声慢寻寻觅觅篇3

嫣红枫叶袅袅飘落,阵阵轻风掠过发捎,抚摸我的脸颊。朦胧秋意笼罩天际!怀念迷恋秋的诗意!仰望天空俯视碧水,灿烂红霞辽阔田野,勾勒出一幅柔情蜜意的温馨画卷。聆听那细细的流水拍打岸石的叮咚声,徐徐秋风吹动树叶的沙沙声,鸟儿的歌声依旧那么清脆,使人陶醉!构成了那百听不厌的田园交响曲。和谐而惬意!醉人般的憧憬徜徉着大自然的情怀,编织着绮丽的彩色梦幻!一切是那么的美好……你可曾忆起昔日的柔情!在那里我们双双尝试着爱情的蜜汁,咀嚼快乐的喜悦!过去的足迹,遗失的笑语,今已不在!机械式的双人车为你孤独的守候,纵有千言万语今也无声。萧瑟的秋风声里,喃喃的呼唤编织幽幽之梦。串串的呻吟摇曳心中屡屡思絮!飘泊的心天涯未归,只为等你…………孤帆漂流于心中无垠的大海,沾满希望的枫叶托予那浪迹天涯的流水,盛载我的 浓情飘扬过河!

拾起一片枫红的落叶,寻找那段失落的情怀,多次踏寻爱你的足迹,吾惘然。拾起碎梦片片,重新组编那份挚诚的梦,依稀可见。无限的思念,无数的寄语,唯有时光冲淡对你的遐思!可对你的那份执着,心中偏偏泛起无垠的涟漪!孤独正紧扣我的心扉,慢慢的逼近我,吞蚀我。秋意的眷恋!满怀思念寄予红枫,寄予流水,寄予信笺来释放心中的那份孤寂和对你的情怀,心灵的失落!

晚霞依旧托着婆娑的脚步,蹀踱夕阳,落日余晖缓缓而去,独自漫步河边,寻寻觅觅,寻寻觅觅…………是惆怅;是洒脱;是深情;是静谧?唤回的是这一季秋的落寞和孤寂!

声声慢寻寻觅觅篇4

一、前期作品《醉花阴》赏析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词牌名。这首词是李清照的前期作品,它写了女词人自己在重阳节的感触。每逢佳节倍思亲,作者与丈夫各处一地,重阳节到,更加深了内心的寂寞,引发了对远人的思念。

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着重写在室内的感受。首句写天气不好,天空布满“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挨,只好待在屋里独个儿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真是百无聊赖!

“佳节”句点明时令是重阳。古人对重阳节(九月九日)是十分重视的,这天亲友团聚,相携登高,佩茱萸,饮菊酒。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李清照在此点出重阳,显然有弦外之音,暗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怎不“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佳节又重阳”的“又”字,是有很浓的感彩的,突出地表达了她的伤感情绪。接着写时令转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半夜凉初透”,看来不只是写时令,更是写孤独愁闷的心情。

下阕着重写室外独自把酒赏菊的愁情。“东篱”句是回过头来写这天“黄昏后”,强打起精神来“东篱把酒”。古时,把酒赏菊是重阳节的一个主要节目,李清照当时虽无这个兴致,但也总要应个景吧,再说白天已经在屋里闷坐了一天,傍晚也该出来散散心了。重阳是盛开的时节,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袖花香。然而,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那日夜思念的远人啊。“有暗香盈袖”是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的句意,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莫道”句是写自己心中愁情万斛,只得匆匆离开东篱,回到闺房。可偏又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使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对照自己,不禁感叹“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写出了离愁之重,思情之深。

这首词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作者善于在自然景物描写中加进自己浓重的感彩,使客观环境和内在情绪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形神俱佳的艺术形象。最后三句,用黄花来比喻人的憔悴,以消瘦暗示相思之深,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和谐,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二、后期作品《声声慢》赏析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是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集,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描写了丧偶流离的不幸给她精神上造成的巨大痛苦和悲伤。情调虽然低沉,却反映了南渡初期许多离乡背井、骨肉分离的人的共同感受,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全词开篇连用七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从动作、环境到内心感受,多层次,多侧面地描写了一个无伴的妇人内心空虚、茫然失措,四顾寻觅的恍惚、凄惨、悲的心态,由浅入深地写尽了词人的悲怨之情。接下来写“乍暖还寒”“晚来风急”的物境,使她“将息”不得,“敌他”不得,而空中飞过的雁不正是“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句中曾给她带来丈夫书信的那群鸿雁吗?可雁虽在,人已不在了,哪里还有丈夫的书信啊!

词的下半阕,词人首先写满地黄花,无人共摘,一任风侵雨掠。同是黄色的,南渡前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与丈夫的离别,使她忧愁得比黄花还瘦,还有比这更深的恋情吗?我们从中也看出词人孤芳自赏的矜持和洒脱,这是另一种美的情趣。而南渡后的《声声慢》中的却是“满地黄花堆集,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时的已是零落堆集,无人堪摘了。这里不只是说丈夫去世了,如今还有谁将它采撷,只能任它零落堆集了,同时还隐含有词人预感生命将逝的悲哀。

后面接着写独守窗儿,呆滞木然地挨到黄昏,却又遭阵阵苦雨,折人心脾。通过满地堆集憔悴的黄花的描写和自喻,抒发昔盛今衰、身世变迁之叹,突出词人晚景年老色衰、孤苦无依的困境。最后则通过梧桐细雨对心灵的敲击,将愁情推向高潮,导发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绝望呼告。

这首词在语言上很有特色:一是运用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和“点点滴滴”九组叠字,把词人当时那种幽怨之情,如泣如诉地倾倒出来,富有感染力;二是采用了 “乍暖还寒”“将息”“怎敌他”“这次第”等不少口语,朴素浅近而又真切自然。

声声慢寻寻觅觅篇5

2、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释义:窗外,花儿自由自在地轻轻飞舞,恰似梦境,雨淅淅沥沥的下着,漫无边际地飘洒着,就像愁绪飞扬。

3、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释义:夜雨一点点淋在梧桐树叶上,秋声难禁,打在芭蕉上,惹人愁思不断。半夜时分梦里回到了故乡。

4、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晏殊《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释义:人从出生到逝去,都要经历人世间的这段时光。可岁月悠悠,人生易老。时光就那样,它只懂得催人老,不相信世间有多情的人。常常在长亭短亭的离别后而伤感,离别后每次酒后我就因思念而泪湿春衫呢。

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释义:抽刀切断水流,水波奔流更畅;举杯想要销愁,愁思更加浓烈。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释义: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7、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释义: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8、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释义: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9、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怀旧》释义: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

10、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释义: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声声慢寻寻觅觅篇6

【关键词】扬琴 觅 全音阶

《觅》,原名《澹》,是我国著名作曲家杨青教授创作于1986 年的一首扬琴作品。这部为扬琴与钢琴、手鼓创作的现代扬琴作品,运用了全音阶为创作素材,其中所涉及到的旋律旋法、和声、音程和技法等等,在当时的扬琴作品创作中极具开创意义,是一首具有现代主义精神的当代扬琴作品,并且突破了传统扬琴音乐“四平八稳”的音乐审美观念。笔者从该曲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创作素材、技法运用等方面进行层层分析,以反映其曲所蕴含的“现代性”音乐特征。

创作背景与曲名释义

1.作者简介

杨青是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首都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他17岁进入湖南衡阳市歌剧团任小提琴演奏员,1978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师从胡登跳、江明、桑桐、陈铭志、刘福安等教授。多年来杨青为民族器乐创作出很多优秀作品,尤其致力于民族器乐与交响乐结合。

2.创作缘由

杨青于1983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后,进入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他在此结识了中国音乐学院的扬琴教师,著名扬琴演奏家李玲玲。李氏委托杨青为扬琴这件乐器创作的不少极具特色的乐曲,如《声声慢》和《觅》便是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觅》是李玲玲于1986年4月委托杨青专为扬琴创作的现代扬琴作品,并于1988年8月在北京首演。

3.曲名释义

目前,国内学界对《觅》的曲意解说有很多,而内容也各有不同。李玲玲本人在接受采访时曾述,“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意境的寻觅”及“从自然中寻觅人生的情趣”是比较符合《觅》的内容与精神的。另外,李玲玲还表示,《觅》这部作品最初为《澹》,“澹”的意思为澹然,与明代琴家徐上瀛在其古琴名著《山琴况》中所述之“澹”有意境相通之妙。徐上瀛在“二十四况”之“第六况”中,论及“澹”的音乐有如清泉、白石、皓月、疏风,可让听者游思缥缈,使不正当的心情与想法都消逝,还说明“澹”是雅及淳趣之内涵,这就是该曲的精神所在。

曲体素材与技巧诠释

《觅》是一首具有创新精神的扬琴作品,尤其运用全音阶为旋律、音程等方面的创作素材,是扬琴作品中的一大突破。在旋法方面,采用全音阶的旋律线极具现代感;在技巧方面,则大量运用揉弦、滑拨、击板等技巧,这些对扬琴作品而言皆是具有创新意义的。

1.曲式架构

《觅》为有散板乐段的再现三部曲式。其中A乐段与B乐段的行板段又是一个含有再现的三段体(a+b+a')。B乐段的稍快板段则是含有一样音乐材料的二段体(a+a')。A'乐段为A乐段的变化再现乐段(过渡+b+a'+尾声)。A乐段共78小节;B乐段可再划分为行板段及稍快板段,共51小节;A'乐段共46小节。散板乐段的速度自由;A乐段及A'乐段的速度为快板;B乐段的行板段,速度为行板;B乐段的稍快板段,速度为稍快板。A乐段及A'乐段的拍号为2/4;B乐段的行板段,拍号为4/4;B乐段的稍快板段,拍号则为3/4。散板乐段及B乐段皆围绕着A音进行,而A乐段及A'乐段则围绕着G音进行。

2.创作素材

《觅》运用全音阶创作素材。此曲中包含了两种全音阶,第一种为包含C,连续上行的大二度的全音阶,称为第一组全音阶(谱例1);包含升C,连续上行大二度的全音阶,称为第二组全音阶(谱例2)。两组全音阶记写方法不拘一格,皆视方便而定。

谱例1 第一组全音阶

谱例2 第二组全音阶

《觅》虽然以全音阶为主要创作素材,但是在乐曲的过渡段落,常出现半音阶,以配合音乐情绪的转折。本曲在全音阶的上下结合方面,在上下声部分别安排不同的全音阶,来让乐曲的色彩更为丰富。

在全音阶上下与前后结合方面,第9-11小节的上声部交错运用第一组全音阶与第二组全音阶;下声部每拍的后半拍,则交错运用第二组全音阶与第一组全音阶。上下声部结合时,构成音阶的交错运用。另外,上下声部前后结合还构成了一个下行的半音阶。

3.旋法

《觅》的旋律发展手法,非常多样,且独树一帜,皆具创新意义。如第3-7小节,上声部直接运用第二组全音阶(实际音高为f2-g2-a2-b2-#c3-be3-f3-g3)为乐曲的主题旋律。(谱例3)

谱例3

《觅》的第二种旋律发展方法为,把全音阶打散后再按照顺序分散安排到由调性音构成的节奏中。如第18-21小节,把第一组全音阶的上行音高(d1-e1-#f1-#g1)分散安排到围绕着调性音Sol音的8分音符节奏中。《觅》的第三种旋律发展方法为,以三度叠置的增五度和弦方式,表现出全音阶。如散板乐段中,作曲家运用第二组全音阶的基数音(#Do-Fa-La)与偶数音(#Re-Sol-Si)所构成的增五度和弦,以连续转位及交替的方式来表现出全音阶。

《觅》的第三种旋律发展方法为,以全音阶为素材设计出具有明确旋律线条的主题旋律。如行板段第 80-82 小节,就是一句具有起承转合结构的主题旋律。

4.技巧

在扬琴技巧方面,《觅》运用大量的揉弦、滑拨与击板技巧,对扬琴而言是具有创新意义的。所谓揉弦,是击弦后,在琴码的另一方用另只手的中指、无名指为支点揉动琴弦,发出波浪吟颤的余音。揉弦技巧的运用,改变扬琴的音腔变化,使扬琴的直音特性获得改善。扬琴的揉弦技巧,大量运用在传统东北扬琴作品中,使作品刚柔相济、韵味浓郁。揉弦技巧一般运用在表现委婉、哀伤、思念等情绪的传统扬琴作品中。

现代扬琴作品运用揉弦技巧的目的,在于表现一种情景或意境,较常运用在乐曲的散板乐段或速度较自由的段落中。如谭盾创作的二胡与扬琴二重奏《双阕》,在散板乐段运用揉弦,表现远古时期先民们在荒寂的山林中,狩猎追捕野兽的神秘情景。许学东创作的《秋・梦・藕》,第三乐章《藕》第 2 小节与第 4 小节的两个揉弦,则表现出一股神秘深邃的意境。

揉弦技巧是《觅》主要的特征技巧之一,在于表现一股对人生寻觅的意境,如乐曲一开始的三个吟音,表露无遗地表现了乐曲深邃、神秘的寻觅意境。(谱例4)

谱例4

第 129 小节的滑拨技巧亦是《觅》的一大创新。以往对滑拨技巧的运用,主要以固定滑拨为主,即在一定的音高范围内进行滑拨。但是《觅》第129小节的滑拨技巧,则是对整台扬琴进行大幅度的滑拨,乐谱并没有限制音高,可以随着演奏的即兴功力,随意地滑拨。

击板技巧,即利用琴竹敲击扬琴的盖板,发出类似于打击的音色。《觅》击板技巧的运用,在于凸显节奏的变化,并与手鼓相互呼应,构成彼此彼落、相映成趣的效果,成功地表现了人与人相互竞逐,对人生寻觅的意境。因此,笔者认为《觅》在扬琴技巧方面,运用大量的揉弦、滑拨与击板技巧,这是非常具有创新意义的。

结 语

笔者认为,在演奏与诠释方面,《觅》的本质与内涵基于“澹”的美学观;在演奏方面,多用二位音与左竹法。无论在素材、旋法、节奏、音程、技巧、诠释等方面,都体现一种传统精髓与现代主义创新完美结合的精神,这正是此作品能够成为当代经典扬琴作品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李玲玲.扬琴演奏曲集[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

[2]王沂甫.扬琴技法教程及乐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声声慢寻寻觅觅篇7

因为骏马经历了荆棘与颠簸,所以它能够奋蹄原野、驰聘天下;

因为你经历了失败与痛苦,所以你的名字能流传青史。

你——易安,一个多愁善感的才女,在那个“才藻非女子事”的年代里,经历着国破之凄、丧夫之痛、改适之苦。但是你却从未向命运低头,向困难低头,你是一朵铿锵玫瑰。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丈夫的逝世如锋利的剑刺透你的心。感情生活的痛苦已将你推入了深深的苦海之中,你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的飘摇。你寻寻觅觅自己的幸福,却总是被黑暗气息压得凄凄惨惨。于是你将自己的愁思装到那蚱蜢般的小船上,在那燕子回时,面对梧桐落叶,悄然的将你的经历编纂成声泪俱下的《声声慢》。

你虽不能像岳飞那样驰聘天下,也不能像陆游一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辛弃疾那样有政界。但是,你可以面对长江高唱:“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你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间就破碎了,面对丈夫的企图,大堂之上,你昂首挺胸,坚毅安详之态,不亚于项羽一刎之志。

你虽然孤独,但是困苦塑造了你这样一个才女,于是你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金石录》巨著,在诗词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声声慢寻寻觅觅篇8

烈日炎炎,口干舌燥,我在寻找自己。此刻,我就是万千教徒中的一员,为了心中的圣地,无怨无悔。花开花落,斗转星移,圣地,我终于见到你了。我渴望得到生命的诠释,禅师告诉我:人啊,忍、韧、仁……

登上高楼,无暇一览人间春色,我在寻觅着那高大的,熟悉的身影。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似懂非懂,严肃地点点头,仔细揣摩这句简洁而深奥的禅语。心中时刻默念: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长江沿岸,留下了寻觅者的踪迹。猛回头,看到了串串清晰的足印,晚风吹拂着九曲回肠的长江,我觅见了毛泽东的笑脸。他的身影在长江中愈显高大,他的声音在长江上空回荡: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泰山脚下,我驻足凝望。杜工部在山顶大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听到了这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音。于是,我毫不犹豫,一步步,向山顶攀去。

走进《平凡的世界》,留下的是串串平凡的足印。我不试图寻觅伟大,却觅到了心灵的震撼。孙少平告诉我:我们要自强自立,勇敢地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苦难会给人带来崇高感!

西湖岸边,依旧有西子坠落的涟漪;绮丽江南,依旧草张莺飞;浩瀚漠北,依旧长河落日……我慢慢地找到了自己。

上一篇:同学聚会范文 下一篇:森林防火黑板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