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未来作文范文

时间:2023-12-04 21:01:36

寻找未来作文

寻找未来作文篇1

经过对西弗吉尼亚州

>> 寻找外星芳邻 寻找外星巨厦 寻找外星生命 寻找外星人行动 在地球上寻找外星生命 如何寻找外星人 等 寻找外星人之能量铠甲 科学地寻找外星人 寻找外星文明的新思路 寻找外星人家园的新招 通过污染物寻找外星文明 寻找外星文明的六大方法 寻找外星人,怎样才靠谱? 寻找外星人留下的数学题 寻找外星人有了新武器 Skyline:人们想寻找怎样的外星人? 本期辩题:我们有必要寻找外星文明吗? 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协助寻找外星人? 寻找外星人,我们都想了什么办法? 让“FAST”带我们寻找外星人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它研究这些高分辨率图像。

NASA的工程师James Fincannon和我就做过这个工作,我们的研究专注于搜索哥白尼环形山北半部的洞穴。只用了一个周末,我就确定了6个以往资料未曾记录的凹坑和裂缝。这些特征虽然也由火山过程形成,但并非是严格意义的熔岩洞。

James Ashley和他的同事们提出了一种可能形成过程:在撞击形成哥白尼环形山后的一瞬间,它的底部被熔化,如同一个熔岩湖,当撞击的熔岩冷却并收缩时,凝固的表面就产生了裂缝和空洞。这样形成的体系可能广泛分布于地下,甚至可能有适合居住的网状熔岩洞系统。

进入地下

我在哥白尼环形山发现了一个特别有趣的“天窗”,因为漫游车应该可以沿斜坡驶入这个洞穴。事实上,

“容易进入”是决定一个洞穴可否用作未来月球基地的关键因素。可笑的是,从地球出发经过38万千米的旅程后,在进入洞穴前,如何越过短短的60米至90米陡坡,却成了工程技术上必须解决的一个大难题。

让载人飞船依靠火箭飞入洞穴,远非好莱坞电影所展现的那么简单。我们既不能用降落伞也不能用直升飞机,因为月球和火星都缺乏稠密的大气层。即使这些星球上的重力远小于地球,宇航员也不能直接跳入,因为90米的高度是足以致命的。

地球上,下降90米进入一个深坑的技术已变得非常成熟,可谓轻车熟路。要是我想去一个深坑的底部探险,只需要备好一根绳索,穿上吊带,安装好垂直齿轮,然后系着绳索下降。要离开洞穴时,我的提升设备使攀爬90米的绳索变得十分简单而有趣,而且非常安全。

但是,这些技术在月球或火星上就不那么容易实现了。例如,使用洞穴攀绳设备要求手指能灵活控制,但穿了太空服的宇航员戴着又厚又笨拙的手套,使这项工作变得十分困难。甚而至于,简单的穿吊带动作都将是一种挑战。

也许可以直接将攀登装备与太空服合二为一,从而无需吊带和单独的齿轮。但是,更好的解决办法,是找到不用垂直下降而有某种天然入洞坡道的洞。正如上文提到的,月球上似乎至少存在这样一个洞穴入口。在火星上也已经发现了几个,这显然是风沙的杰作,沙尘在洞口堆积,形成了可让车辆驶入的斜坡。正如亚利桑那州旗杆镇的美国地质调查局科学家Glen cushing所说:“你似乎可以很悠然自在地直接开车进入那些洞穴。”

不过,决不可低估崎岖地形造成的问题。前面提到的那个月坑斜坡看上去并不平坦,会给最优秀的四轮驱动漫游车造成困难。为了方便地进出洞穴,或许需要用推土设备开路。

那几个火星坑似乎较适合车辆的进出,但是厚尘土构成的斜坡是否稳固则依然无法确定,这些尘土可能已凝结成坚如岩石般的沙丘,也可能仍像果冻般松软。

由于存在这些困难,第一批行星际洞穴考察者很可能是自动漫游车。匹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工程师已经提出了一个着陆器和漫游车的联合探测计划,目的是详细拍摄Marius山坑。当着陆器母船下降时先飞越这个月坑,获取雷达数据,并用高达每个像素10厘米的分辨率进行拍摄,接着在月坑边缘几百米的范围内着陆,然后让漫游车环绕这个月坑行驶以研究其特征。如果这些工程师对该计划作些修改,让漫游车改在有斜坡的洞穴旁着陆,那么就可以指挥漫游车进入洞穴。

开辟第一座太空居所

如果人类向月球和火星移民,洞穴可能是最早的居所。厚实的洞穴顶部能保护他们免受严酷的辐射。洞穴还能提供更宜人的温度环境,使人类免受巨大的温差之苦,而月面上的昼夜温差高达250℃。像地球上的洞穴一样,月球和火星的洞穴在一年中的温度几乎不变。对于建造和扩大人类居所,洞穴还可提供方便使用的结构。Cushing说:“建造和移动居所远比利用现有的结构进行改造要困难得多。”

在月球上,利用洞穴作为居所的最大问题是其位置。Spudis解释说:“它们往往不在你所希望的地方。”已发现的大多数洞穴位于低纬区和月海中。但是现在认为两极是月球上最有价值的“房地产”,因为那可能有水,然而那似乎没有洞穴。如果两极没有洞穴,建立永久的月球基地将非常困难。这种基地要么不在洞穴,因而很难建造;要么设于地下洞穴,但远离潜在的水源。

火星上的情况则很是令人振奋。迄今大部分洞穴都发现在Tharsis高地,那可能藏有大量的地下冰。地质状况表明,冰川曾沿Arsia山的西北坡流动,而在离那不远的地方发现了许多熔岩洞口。计算机模拟表明,该地区的气候允许沉积在这些洞穴的水冰保持数十万年不变。如果曾有水流入这些洞穴,那么这些水很有可能仍在洞中。

寻找未来作文篇2

一、爱而不得,得而不久——爱情主题

《暗恋桃花源》这部电影似是无意地把一部现代爱情的悲剧和一部古装喜剧放在了一起。“暗恋”男主人公江滨柳和女主人公云之凡在上海相恋,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战乱使二人分离,各自逃难到台湾而并不知情,直到病危的江滨柳通过寻人启事找到云之凡,各自为人父母且垂垂老矣的两人才再次相见。“桃花源”中武陵夫妇老陶和春花不睦,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老陶无奈离家出走,来到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桃花源。在桃花源里和酷似春花以及袁老板的夫妇度过了一段单纯美好的时光,又因牵挂春花回到武陵,却看到陷于柴米油盐纠葛之中的春花和袁老板。这两个故事之外,还有一个疯癫的时髦女郎,一直在呼喊着寻找自己的情人刘子骥。

三条故事线索,正是三个爱情故事。

“暗恋”中的江滨柳因战乱错过一生的最爱,他对云之凡念念不忘,用后半生的长度来思念和寻找,甚至以此作为精神寄托和临死前最大的牵挂。他不惜弃妻子江太太的感受于不顾。江太太陪着江滨柳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但在江滨柳不断追忆往昔的精神世界里,她却是一个局外人。直到有一天,江滨柳似梦似真的看到了云之凡走来,他马上回到了年轻时的热烈,抱着一叠子信追了出去,而半梦半醒中听到了妻子的啜泣:“我没关系,我很好。”妻子的半生相伴和默默付出让他一下子明白了,“白色山茶花”已化作夜空的明月般不可追寻,而相濡以沫的妻子才是真正的精神的归依。

比之于江滨柳、云之凡和江太太之间的故事,另一段爱情故事发生在老陶、春花和袁老板之间。春花嫌弃老陶的懦弱、贫贱和不育,向往着袁老板勾画出来的儿孙绕膝的美好生活,不惜和袁老板羞辱丈夫,并让丈夫老陶冒生命危险去上游打渔。然而春花真正和袁老板过上的并非无忧无虑的生活,相反,柴米油盐的琐碎粉碎了美好爱情的向往,袁老板的嗜赌使生活越发揭不开锅。

江滨柳“爱而不得”后的醒悟和春花“得而不久”后的悔恨形成了一种对比,在爱情中的,得不到的永远在躁动,得到的却未必如所愿,失去的未必是悲剧,得到的却未必是喜剧,而剧场中疯疯癫癫的时髦女郎,不可知是得到抑或是失去。

二、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寻找主题

作品采用“套层”结构。就整部话剧而言,采用了“开放式”剧本结构,按情节发展顺序先后展示剧情。而戏中的两部“戏”则都采用了采用“锁闭式”结构,截取最精彩断面先展示,其它情节通过回顾方式逐步展开。“戏中戏”的整体结构使得这部戏不但有“戏外冲突”还有“戏内冲突”。戏外冲突即两个剧组争抢排练场地的争执,是这部戏的主要矛盾冲突。两部戏又各有戏内冲突,一方面存在于剧中人之间,如“暗恋”中的江滨柳和云之凡和江太太之间存在冲突,“桃花源”中的老陶、春花、袁老板之间存在冲突;另一方面,在一部戏内还存在剧中人和剧外人的冲突,例如“暗恋”演员和导演的冲突,“桃花源”演员和道具的冲突。在这些本来就复杂的矛盾冲突之外还有一个不断走上舞台寻找情人刘子骥的时髦女郎与两个剧组的矛盾冲突。[1]

导演对矛盾冲突恰到好处的把握,并没有让其中的任何一个冲突无限制的展开,“我认为,当情感激烈到一个程度,再用另一个方式来嘲讽这种激烈,更能达到净化的目的,产生更高的境界。”[2]

所有的这些矛盾都来自于“寻找”,所有的人都在寻找。寻找场地,两厢争夺,乌烟瘴气。寻找恋人,疯疯癫癫,不知所云。不论“暗恋”中的江滨柳、云之凡、江太太,还是“桃花源”中的老陶、春花、袁老板,都在寻找爱情和幸福,不论爱而不得或得之不久,都是寻觅不到。而不论寻找爱情的他们,还是各执己见的导演,还是寻找桃花源的陶渊明,都在寻找心中的理想家园,然而对比现实与理想,寻找可能是没有结果的,可能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寻找却永远在继续。

三、浅浅海峡,浓浓血脉——两岸关系主题

如果仅是对于爱情和幸福问题的探讨,作品也就不会如此地广受关注。第一幕中,“暗恋”剧组的导演反复在强调,“不是这种感觉”并一再向扮演江滨柳的演员讲“你要了解江滨柳的遭遇,看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当时这个大时局里,从你内心深处,应该有所感觉,一个巨大的变化即将来临。”剧中导演反复强调“时代背景”、“大时局”。作品首演是在1986年3月3日。1986年是台湾专制与民主的临界点,是台湾戒严与解严交接的日子,此时的台湾正处于变与不变的十字路口。[3]到底怎样才是台湾人民的通往“桃花源”之路。作品中可以看出赖声川对于台湾历史和未来的思考。

两剧组都说自己有使用舞台排练的场地租约,都认为自己是舞台的合法使用者,所以不断地发生争执,这种争执是看起来是激烈和不可调和的,由不得使人想到其中的政治寓意。

虽在争执之中,两方面也在不停地沟通和协调。一边是传统的,一边是现代的,弘扬传统文化与谋求新生活的矛盾得以显现。我们可以从“暗恋”和“桃花源”两部话剧中看到很强的互文性,在最后两部话剧各占一边舞台的时候,两部话剧的台词互相串联和衔接,虽然是两个剧组争斗的结果,但也是两部话剧互相映射互相交叉的缘故。两个故事其实都是共同在追求自己心中理想的“桃花源”,暗喻了海峡两岸共同的家园梦想。而设计师顺子制作的布景——一颗逃离的桃树,被“桃花源”的导演反复追问它“为什么会逃出来”,它和 “暗恋”中失散的恋人一道,揭示了“失散”的主题。两个导演的不停争执和互相抨击,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中缺失的一块“空白”,以及整个作品中混乱冲突的气氛,正是暗喻了拥有着共同文化背景和同一血脉的两岸人民在分离中探索出路的无奈和挣扎。

当然,关于《暗恋桃花源》主题的理解,也可以理解为“干扰”的主题,或者是“忘却”的主题等,到底是哪一种主题,导演并没有在话剧中明确“凸显”,将判断的权利留给观众,留给演员,这是留白的艺术,也因为有这样“空白”的存在,不同群体的观众走进剧场才可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要。你可以表面解读,乐在其中,也可以从中获得关于人生形而上思考。

参考文献:

[1]李春红.行走在传统和现代之间——论话剧《暗恋桃花源》[J].文艺争鸣,2010-10-15.

[2]鸿鸿,月惠.我暗恋的桃花源[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寻找未来作文篇3

关键词:电影《回归》;阿尔莫多瓦;女性身份;找寻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136-01

阿尔莫多瓦2006年创作的影片《回归》获得59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最佳女演员奖。这是对阿式电影风格的肯定,同时,此片也可以看作是阿尔莫多瓦本人的回归之作。正如同他在关于《回归》的笔记中写道:“从某种意义上,我回到了喜剧;我回到了女性的世界;我回到了家乡拉曼查;我回到了生命和故事源头的角色。”《回归》将目光锁定在女性之间,女性不再迷茫、困惑或者附属于男性,而是坚强独立的寻找自我身份价值,进行自我拯救,并最终完成救赎,达到了灵魂上的回归自我。影片在121分钟的时间内,讲述的即是一段女性的身份找寻之旅,而这种找寻主要体现在阿尔莫多瓦对女性和男性的角色的设置上。

一、女性身份的找寻

首先,母亲身份的找寻。《回归》中作为母亲的爱莲娜和瑞蒙达,其身份均经历了迷失、找寻和回归的过程。爱莲娜母亲身份的找寻过程,是一个由符号化走向实体化的过程。影片最开始,爱莲娜作为死者,以符号的形式时刻存在着。在保拉阿姨家中,索利亚无意间看到摆放在桌子上的母亲照片。从保拉阿姨家离开,瑞蒙达和索利亚带走爱莲娜做的甜甜圈。爱莲娜作为剧中的重要人物,在这一段中未曾出现,但是又是以各种符号的形式无处不在。在之后的找寻阶段中,爱莲娜以灵魂的角色出现。独特的灵魂观,帮助爱莲娜找回母亲的身份。一方面对于瑞蒙达,爱莲娜渐渐变得清晰可见,从在派对上流泪唱起爱莲娜教过的歌曲,后到在索利亚家中闻到爱莲娜的气息,最后终于与爱莲娜相见。另一方面,对于奥古斯蒂娜,爱莲娜以灵魂的身份出现,并代替母亲照顾她,这是赎罪,也是一种给予,给予奥古斯蒂娜应有的母爱,同时也是爱莲娜自身母亲身份的回归。瑞蒙达对于帕克父亲身份的怀疑,同时也暗示着瑞蒙达对于自己母亲身份的无意识的不确定。因此,在身份的找寻过程中,瑞蒙达找寻的是自己作为女儿和母亲的双重身份。瑞蒙达的母亲身份的找寻过程实则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其次,女性之间的的相互救赎,即是一种自我身份的找寻。影片中的众多女性形象,在自我身份找寻的同时,相互救赎。保拉阿姨的存在,使得爱莲娜母亲身份的缺席得以弥补。对于瑞蒙达来说,保拉阿姨就是母亲的化身。因此,当保拉阿姨死后,爱莲娜才摆脱符号形象,开始了自我身份的找寻。另一方面,宝拉和瑞蒙达在少年时期都受到父亲的侵犯,但是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结果。因此,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宝拉的存在是对于瑞蒙达所受灾难的补偿,她对其女儿身份的扞卫也是瑞蒙达少年身份的找回。而奥古斯蒂娜对母亲的找寻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瑞蒙达成年后对于母亲找寻。宝拉和奥古斯蒂娜二人的存在,象征着少年以及成年后的瑞蒙达对于母爱的渴望,正如瑞蒙达所说:“我需要你,我一直都需要你,妈妈”。而当二者的身份在逐渐找回之后,瑞蒙达的身份得到最终的确立。

二、男性身份的缺失

在影片中,男性的离开或缺失,是促使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因素。男性在片中的出现次数极少,在这部影片中,不断被提及的两个男性人物就是瑞蒙达的父亲和帕克,两个男人作为推动故事向前发展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观众对电影的幻想,导演却只给丈夫帕克几个镜头就完成了两个男人在叙事和结构层面的任务。其他的年轻男人,他们都对瑞蒙达的美貌有所希冀,但是阿尔莫多瓦没有将他们设置成为瑞蒙达的守护者,而是使其出现后,又不知不觉的消失于女性的世界中。因为与剧中那些独立坚强的女性相比,男性人物的设置无疑是略显苍白无力的。除此之外,在影片中阿尔莫多瓦建立了一套属于女性的社会法则和体系,为女,保护女性的身份。最具代表性的即是警察的缺席,警察作为通常意义上的男权的代表一直是处于缺席的状态,在爱莲娜烧死丈夫和情人后,在宝拉杀死帕克后,二人均未受到法律的制裁。可以说,阿尔莫多瓦以解构的方式,破坏了以往影片中的男权世界,塑造了缺席的男性形象。

三、结语

阿尔莫多瓦以自己的电影实践,表达自己的电影观念,正如他自己所说,这个世界不仅是男人的,也是女人的。在《回归》中,阿尔莫多瓦真正的建立了一个女性的世界,有着女性的精神秩序,并主动的自我救赎,找寻自我的身份。阿尔莫多瓦没有延续以往作品中,男女的拯救处于困境的现代人的主题,而是纯粹通过女性自我救赎。女性在这部影片中不再依附于男性,而是以其独立自强完成了身份的找寻和回归。但是,不管电影以何种方式呈现,女性身份的找寻与救赎一直是阿尔莫多瓦电影中最重要的主题。

参考文献:

寻找未来作文篇4

[关键词] 孤独;分离;叙事视角;隐喻

电影《心之归属》改编自阿伦•艾克鹏的剧作,2006年由法国导演阿仑•雷乃拍摄而成,对白为法语。影片以舒缓的节奏叙述了6个孤独、忧伤、焦虑、悲痛、绝望的电影人物。孤独蛀蚀着他/她们的心灵,消耗着他/她们的激情,而分离的痛苦又将他/她们掷于无限的悲伤和绝望之中。无休止的暴风雪裹挟着寒冷袭入6个电影人物的生存空间,使其在寻找各自的归宿中雪上加霜。希望的火焰被漫天的飞雪熄灭,期待在慰藉的温暖中隐入雪花跳动的黑白屏幕中。影片中没有一个人拥有美满的归宿,没有一个人获得真正的心灵寄托。本文从电影人物的生存状态、电影的叙事视角、颜色的隐喻剖析电影人物的内心孤独和分离的主题。

一、6个主要电影人物的生存状态

(一)妮可与丹的生存状态

妮可一直周旋于寻找一套带有单独书房的结婚用房的漩涡中。妮可与未婚夫丹犹如一个个被分隔的房间无法建立直接的沟通。妮可在寻找住房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度的烦躁和苦恼,因为她不理解书房对丹的意义。影片反复叙述妮可寻找住房的镜头,充分表达了妮可所寻找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可供结婚的房子,而是从中映射妮可对家庭的渴望,表达出她对自己未来归宿的寻找。

丹一直焦虑地等待着未婚妻妮可找到可以逃脱现实并聊以的单独书房。书房只是家庭住房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无法满足的情况下是可以放弃的。然而,丹固执己见地坚持要一套带书房的婚房。可见,丹寻找的并非是要结婚的房子,而是寻找精神上的寄托。

显而易见,妮可和丹的目标背道而驰。妮可寻找的是家的归宿,而丹寻找的是心灵的藉慰,两个人都在各自的寻找中挣扎、痛苦。妮可在与丹的争吵和寻找住房的疲惫中,似乎家的归宿离她越来越远,丹在与妮可的争吵和酒精的麻木中似乎心灵的归宿也离他越来越远。

(二)夏洛蒂和塞利的生存状态

夏洛蒂和塞利一起工作在一家房地产公司,两人的工作间相邻由透明的玻璃墙隔开。由于工作关系,两人的联系较为密切,但情感关系较为疏远。她渴望爱,也想将自己的爱通过一种方式传递给他人,她愿为塞利消除寂寞孤独,也愿为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阿瑟解除痛苦。

塞利渴望寻觅到一位可以解除寂寞孤独的心怡爱人,因为家里缺少女性的温馨。他的生活因为夏洛蒂的录像带而发生改变。录像带的内容使塞利开始对生活充满热情并激起勇气向夏洛蒂吐露爱意,而夏洛蒂打了他一个嘴巴进行回击。从此,塞利再度跌入生活的痛苦深渊。

(三)加利的生存状态

加利在影片中形只影单,每晚都冷冷清清地一人独坐。有时,她的等待还惹来一点儿非议,人们交头接耳地望着她。她一直生活在无果的等待中,等待消耗了她的自信和温柔,生活对她来说暗淡无光,惟一的希望就是胸前的一朵艳丽的红花。红花是她与男性联系的惟一标示,摘去红花就淹没在人海中。

(四)莱昂内的生存状态

莱昂内生命中的惟一女人是他的妻子。自爱妻去世以后,不再接纳别的女人。女人在他的生活中只是一个名词,不再有诱惑和魅力。他的生活空间只有父亲的位置,他只想照顾好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父亲。莱昂内的生活中没有亲情、没有爱,惟一的寄托就是父亲能安详地到另一个世界。

二、电影中的叙事世界

(一)电影中的叙事结构

《心之归属》中有7个电影人物,6个为主体人物,1个为陪体人物,这个陪体人物就是莱昂内的父亲阿瑟。阿瑟是一个从未出现形象的人物,导演对阿瑟的人物塑造是借助语言、叫喊的声音和第三者莱昂内的叙述完成的,阿瑟的角色是其他两个主体人物的陪体。6个主体人物在电影中具有同等地位,都是同等重要的。6个主体人物的叙述是通过镜头的转换完成的,各自的故事相互独立,在6个不同的空间展开,但6个人物却紧密相关地构成一个整体,共同完成叙述的主题:人类所面临的孤独和分离。

(二)电影中的三个视角

孤独和分离的主题是通过两个残缺的家庭、一个准家庭和一个笃信宗教的未婚个体女人解读的,即导演借助家庭、拟结婚的家庭和寻找家庭的三个视角展开。两个家庭分别是塞利兄妹和莱昂内父子,一个准家庭是妮可和丹,惟一没有家庭的个体人物是夏洛蒂,她游离在两个家庭之间。影片中的两个家庭是不完整的,甚至包括父辈。拟结婚的妮可和丹在激烈的冲突后走向分离,而夏洛蒂则成为没有家庭以宗教解除孤独和痛苦的个体代表。三个视角代表了三个不同的社会群体,这三个群体都在寻求解除孤独和抚慰分离痛苦的途径,都在各自的生存空间中挣扎着。

(三)电影中的拍摄角度

影片中,导演采用了俯视镜头描述妮可在空荡荡的房间中穿梭,与房产商塞利谈论着房间的结构和用途,最后谈到房子没有满足她的条件而要被迫放弃。观众从俯视镜头可以看到妮可在狭窄的空间内受到挤压,感受到妮可极度压抑和焦虑的心理状态。妮可在寻找房子的过程中表现得越来越沮丧,未婚夫坚持不变的婚房条件使结婚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一次次的寻找,一次次的失败,暗示着妮可所寻找的归宿将化作泡影。

影片的结尾,导演也采用了俯视镜头拍摄主人公塞利、加利和夏洛蒂。这三个人物与妮可的命运一样,都面临着人生困境,他/她们的内心都承受着来自生活的压力,展示了他/她们对生活的无奈和失望。俯视镜头就像全知的叙述者窥探着主人公的内心变化和心理状态,使观众感受到主人公的孤独与压抑的心理状态。

(四)电影中的空白镜头

塞利向夏洛蒂表达倾慕之情失败后,不想再看夏洛蒂借给他的录像带。经过痛苦地犹豫和彷徨后,孤独寂寞的内心又驱使他去看夏洛蒂的录像带,结果录像带的结尾并没有他所盼望的内容,最后电视出现了雪花跳动的黑白屏幕。妹妹加利赴约遭受打击后返回家里与哥哥塞利共同对视电视的黑白屏幕,这一拍摄手法使观众体会到兄妹俩人的绝望心境,传达了兄妹俩人未来生活的空虚。结尾的空白镜头发人深省,给观众留下不尽的思考:如何解决现代人面临的这种孤独的困境和分离的痛苦。

三、电影中的隐喻世界

(一)关于颜色的隐喻

电影导演在《心之归属》中采用了隐喻影射电影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心理活动。现代西方隐喻研究成果产生了两个有影响的隐喻理论:一是以莱考夫、约翰逊为代表的从认知角度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另一个是以功能主义语言学家Halliday为代表的从语言的元功能出发提出的语法隐喻理论。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的思维过程是隐喻的,隐喻是一种认知活动的结果和工具。隐喻的实质是去通过一种概念理解和体会另一种概念,概念隐喻以抽象的概念形式将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产生一种新的含义。

色彩可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袁智忠,2004)。影片中,导演采用的红、白、黑的色彩恰如其分地影射出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

1.白色的隐喻

白色是《心之归属》的主调颜色,贯穿整部电影,尤其是空间转换采用了白色。暗淡的天空中飘舞着漫天的白色雪花,雪花飘落在电影人物的身上、臂弯间、脸上。白色使人产生了低沉、收缩、寒冷和严峻的心理感受。电影导演以白色表达电影人物的生存状态:他/她们正处于痛苦、难挨的冰冻时期,经受着来自外部世界和内心精神世界的双重压力,同时也经受着走出困境的严峻考验。

2.红色的隐喻

红色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表示鲜血,鲜血是人体内奔腾的生命之液,象征着危险、紧张,也暗示出现代工业化给人带来的焦躁。丹与妮可每次发生冲突去酒吧消解愤懑的时候,电影导演都将丹置于红色的基调中。红色所表达的危机暗示着丹与妮可的关系已处于剑拔弩张的危险边缘,分手、分离正在孕育着。

3.黑色的隐喻

黑色给人以神秘、忧郁、昏暗之感。加利一直是单身女性,每天袭一身黑衣去酒吧等待梦中情人。加利的黑色衣服影射出她对生活的沮丧、失望,营造出忧伤、痛苦的氛围。加利黑色衣服上佩戴一朵红花是她与男性约会时的专用标示,只有在约会时加利才表现出热烈、激情、欢快、兴奋的情绪。与丹成功交往后,加利穿上一身红色衣服去酒吧见丹,但艳丽的红色只是加利生活中的昙花。

(二)关于物体的隐喻

1.半透明的玻璃墙

“墙,垣蔽也”,它标示与外人隔绝的一种遮掩物和人的空间活动范围。墙是一道屏障和依赖,一方面限制着人的自由流动交往,另一方面又起着安全的保障作用。影片中,办公室的玻璃墙就是隔在夏洛蒂和塞利之间一堵无法逾越的心墙。玻璃墙隔开了友情,隔开了爱情,隔开了与人的接触和活动,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若即若离。玻璃墙是现代社会构筑在人与人之间一堵可视而不可触的心墙。

2.酒吧的垂体帘

酒吧的垂体帘将空间分割,使电影人物在不同的空间活动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垂体帘作为一种媒质起到了阻隔和观察的双重作用,表达了电影人物与他人的隔离和他人在帘子后面的观察。垂体帘隔断了丹与外界的联系,隔断了与妮可的争吵和找不到工作的苦闷。垂体帘见证了丹的苦恼,目睹了丹与加利的约会、丹与妮可的分手。垂体帘犹如摄影机的镜头,移动着观众的视线,叙述着人物的喜悦与哀愁。

3.妮可家的屏风

屏风像办公室的玻璃墙和酒吧的垂体帘一样,都有阻隔的含义。镂空屏风将人物的面部分裂开,扭曲了人物的面部表情,愤怒经分裂和扭曲后变得更夸张,人物的情绪也被扩大。

四、结 语

影片以现代人的孤独和分离为主题,饱含了导演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的深沉思考。阿仑•雷乃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和斑驳陆离的破碎影像窥探着人物的心理状态,全知的俯视镜头描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变化。影片中,单调的叙事手法煎熬着观众身同体受,启发观众关注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归宿,并针对影片中提出的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探寻人类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期使人类的精神生活产生质变和飞跃。

[参考文献]

[1] 万雪梅.叙事“视角”新探[J].江西社会科学,2010(05).

[2] 曾彦斌.华语电影2007 [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

[3] 赵晓瑞.高级英语中的隐喻类型和隐喻功能[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03).

[4] 周星,王宜文.影视艺术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39-241.

[5] 杨经建.复仇:西方文学的一种叙事模式与文化表述[J].外国文学研究,2004(02).

[6] 袁智忠.影视欣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12-14.

寻找未来作文篇5

正是在这不断地寻找中,人类一步步的进步着。但当我们拥有了几乎一切后,我们却失去了我们对生命的点金石的寻找。

海滩上,一个学生漫步在海边。当他低头时,发现了一个小纸条,上面写着点金石的故事,而文中的点金石,就在这个海滩上。

于是,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寻找着。

终于,他什么也没找到。颓然的坐在了海滩上。又一个纸条被海浪冲到了海滩上。打开一看后,豁然开朗。此后,他再未找过那个点金石。

看到这个故事,我百思不得其解。小纸条上写了什么?我不得而知。

再看到它时,我五年级。看到这个故事,我一笑而过,而心里充满了对那个学生的嘲笑。根本没有的东西,为何费尽心力去寻找?

那时的我已不再寻找,满怀对生活的满足,充斥着知足者常乐的思想。但一件事,改变了我的想法。

那是学校的一次活动,让我们去采访一群生活优越且富有的企业家。许多问题我已忘却,但只有这个问题仍令我久久不能忘却。

请问,您现在有车有房,腰缠万贯,为什么还要身兼两职,奋力工作呢??

为了让生活更富裕。?

您现在不是很好吗??

这只是现在,并不代表以后。只有不断地寻找,才能真正的成为富翁。?

事后回想起来,觉得真的很有道理。这时,我想起了那个故事中的小纸条:

世上本没有什么点金石。你的寻找,就是真正的点金石。

寻找未来作文篇6

今年,我校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是:百年一中,我为你骄傲!通过围绕主题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旨在引导全校学生深入了解百年一中的辉煌过去,感知百年一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身为一中人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刻苦学习,奋发有为,真正实践“今天我以一中为荣,明天一中以我为荣”,为百年一中的辉煌未来做出贡献。

二、主要活动安排:

1、开展寻找身边的一中校友活动

高一、高二年级各班组织全班学生以分组形式积极参加寻找身边的一中校友活动,他/她或许是你的家人,你的亲戚,你的朋友,你的邻居,你所在小区的一位老伯伯、叔叔、阿姨,你从别人口中得知的一位陌生人……请你给他/她带去新春的祝福和一中百年华诞的邀请,并请他/她讲述记忆中最深刻的“一中故事。活动时请认真填写活动记录表,要求留下图片材料,便于评比和宣传。

2、开展以“一中的故事”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高一、高二年级各班组织全班学生积极参加以“一中的故事”为主题的征文活动。通过具体可感的事例让学生加深对百年一中的了解,增强主人翁意识,感知百年一中的深厚底蕴。

以下角度可供选择:

(1)通过找寻到的一中校友,由他/她来讲述记忆中最深刻的“一中故事”,你可据此整理成文。

(2)挖掘发生在你身边的看似寻常但鲜为人知的真实的 “一中故事”,故事的主角可以是你的老师、你的同学或者是你本人。

具体要求如下:

(1)所叙述的一中的故事必须是真实的,严禁抄袭和杜撰。

(2)叙议结合,描写生动。

(3)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评比表彰:

下学期开学初德育处、团委将组织语文老师对征文进行评比,将为获奖同学颁发证书和奖品,优秀作品将结集《一中的故事》出版。

3、开展走访慰问离退休老干部和离退休教工的活动。

高一、高二各班由班主任、班长和团支书带队,组织同学走访慰问离退休老干部和离退休教工。走访慰问安排另表下发。要求留下图片资料,便于评比宣传。

4、寒假期间,团委将安排二次团校培训,具体是:

(1)2月7日(周三)下午1:30~3:30(团外青年班)

高一年级各支部最多选派6名未参加过团校培训的团外青年参加。

(2)2月8日(周四)下午1:30~3:30(团外青年班)

高二年级各支部最多选派6名未参加过团校培训的团外青年参加。

寻找未来作文篇7

一旅程的起点

旅途开始了。

你可能会轻轻地一笑,因为,当你走在起点的时候,你往往不会意识到那是一个起点。也许,你的起点很高很高,一开始就与终点很近很近,一路花香鸟语,好不快活。也许,你的起点很低很低,而在风霜雨雪之中,你悄然成长。

这是一个起点,怎样的起点呢?前面说了,你并不知道。

也许是校园里熟悉的树下,你叹惋一声“好一棵美丽的南国的树!”,尽管,当时你没有想到,这棵树不是大榕树。这里不是南国。

也许是在自家的小院里,下棋的人的略带凉意的石桌上,你坐了上去,那神火飞扬的叫骂声似乎萦绕在你的耳边。

也许是在市中心最高的楼顶上,你看着下面五光十色的灯火和川流不息的车马,看着那些你已经得到或者尚未得到的东西,凉薄地笑,总会得到。

在一段奋斗的过程当中,对每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无外乎是一种感觉,而这种感觉,就像温良的白开水,淡淡的深入你的心田。如果你的人生只是一片荒漠的话,一点点水,真的是饮鸩止渴。

在一段奋斗的过程中,起点给你带来的感觉,就如同家的感觉一样,温馨,沉默,静谧,安详。

在一别经年之后,不管你布衣蓝衫还是锦袍玉带,你再回到这个起点的时候,总会温和地笑一笑:“啊,回来了啊。”

二浅谈幸运与命运

在经过起点之后,你走了一段不算长也不算短、有些稚嫩的路。

你满怀希望着,寻找着命运。说是命运,不如说是那份属于自己的、冥冥之中期待着的、来之不易的幸运。每个人都是希望幸运的。

心理咨询师张丽珊老师曾经说过,人分为四种,春风得意、RP很高、怀才不遇、社会底层。而真正的成功的人,只有春风得意那么一小小部分。春风得意,顾名思义,是德才兼备,RP高而才华横溢,同时,有着一点幸运,一点歪打正着的勇气。

幸运不是谁都有的啊。在你寻找命运的时候,总会走出几个磕磕绊绊、深深浅浅的脚印,只是几个而已。因为你刚刚开始寻找命运的过程,因为你正青春年少、斗志昂扬,鲜少经历人生的磕绊,因为你只是一个刚刚开始、只是局限于寻找命运或者寻找幸运的人。

专属于你的那份幸运又在哪里呢?你困惑了。也许此时,你正站在东方明珠(或者是天津电视塔)的顶端,向下俯瞰。与起点不一样,你已经或多或少的有了一些经验。你不会向第一次那样,望着明亮如昼的街道和华美琳琅的商铺睁大了眼睛,满脸欣羡地说:“这。正是我想要的呀。”你也许会笑容稍微淡了一些,目光稍微深渊了一些,但是欲望更加强烈了一些。你已经学会了隐忍,学会了深入,只是,年少轻狂一些而已。

摔得越痛,你只会走向两条路:一条是没有成长,继续寻找自己的命运,在寻找中渐渐消磨了斗志,渐渐走向堕落;一条路是被这个社会拔掉了几根刺,抹掉了棱角,但是外表的圆润不代表内心的屈服,在冲刷洗涤下,越来越游刃有余地追寻自己的梦想,心中最温润如春水的一角便是永不磨灭的梦想。

三、我可以开始寻找别人

走上了正确的那一条路。

你可以开始寻找别人了。寻找什么人呢?

你当然知道,是那些对你来说重要的人:另一半,知遇之恩的老师,一生相助的朋友。

你可以开始寻找别人了,如何寻找呢?

不必漫无边际,在茫茫人海中,谁都不知道重点会在哪里。

《杜拉拉升职记》的作者李可,曾在杜3里写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不努力,你永远找不得想要找的人。所以,你只需要作出一份努力就好。

曾听说过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又会抱怨小,而我拿到了小橘子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会感谢它是大的”。蔡志忠真的是一个很明哲的人,把心态放得很轻松,我们在寻找别人的时候,也需要拥有这样的心态。

还记得这样的一句话吗,“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真的忘了作者是谁,蓦然回首,我只上到八上而已),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缘分啊,用前文来说对人生的寻找,是需要奋斗的。

艾柯卡,一位美国汽车业的超级巨星,曾为福特公司创造了上亿美元的销量,但由于老板的妒贤而被开除,但他没有灰心,仍旧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他以平常心来到濒临倒闭的克莱斯公司,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带领公司度过了难关。仅1984年一年,便为公司取得了24亿美元的利润,成为了美国巨头。试想一下,如果爱柯卡在被福特公司开除后心灰意冷,一撅不振。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恐怕难以想象,然而他并没有灰心,没有失望。而是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他所遭遇的这一切,重新振作起来,终于向世界证明了他的成功。

同样,拿破仑,一位法国的英雄。他曾被放逐到厄尔吧岛上,在此期间,他没有萎靡堕落,他仍旧动察着王朝复辟后的每一点举动。路易十八的暴行注定不会得到军队的拥护和人民的支持。他始终抱着这样一种心态:军队需要拿破仑这样一位皇帝来唤醒他们,需要他这样一个有才智的领导者。他的人生就是抱着这样积极的心态才有了转折,东山再起,没用一颗子弹就重新拥有了法国,和那高呼“皇帝万岁”的被他深爱的勇士。(我很博学,要归功于世界名人大传少年版)

这两个人的例子,足以证明:寻找别人需要努力,更不要刻意。

要知道,当你找到了你要找的人,可能第二个经纶已经过去了。

四、微微笑一笑的回忆

已经走到了这里,你是否有了一本珍藏的万叶集呢。是否有着微微一笑的回忆呢。

于是,我开始寻觅着童年的影子。空闲时我会去小学看看门口那一株依然茂盛的紫藤,它还是攀在高高的花架上,垂落下一穗穗的花。我会去从前上学时天天路过的公园,拔草丛里长出的蘑菇,在那六根大柱子之间绕来绕去。我喜欢闻刚修剪过的青草的香味,就好像我依然躺在乡下山林里的草坪上,我还会翻出小时候看过的画报,为那些可爱的人物吃吃傻笑。有时候,一丝熟悉的气味,一个似曾相识的场景,都会勾起我无限的回忆。。

依稀记得一场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寒冷清新的空气还是几年前的老样子。童年再美好,人生并不会就在那时停步。回头望去,一个有着大眼睛的小女孩正在对我招手微笑。

于是,我开始寻觅着少年的影子(其实是不必寻觅的啊),看那可爱的豌豆角,在阳光下洋溢着暖暖的微笑,光芒四射。想起了那争锋的日子,想起了那且欲说还休且不为人知、每个人都有的痛苦和欢悦,想起了那些淡泊的美好。

五、多说一句:人生的三种态度

芸芸众生,虽在地位、财富、成就上有很大差异,但选择的人生态度不过只是悲观、乐观和达观。选择的不同,也会造成人生历程的不同。三者之中,切不可沾染的恐怕是悲观了。报上时有某着名高校学子自杀的报道。也许是他们对于自己的未来太过悲观了吧!虽十年寒窗,上了别人所羡慕的重点大学,但社会的竞争如此激烈,因而选择了自杀。其实,花开花落,月缺月圆,人生不能十全十美,自杀的大学生不可能不明白这些道理。有困难就得去面对,没困难当然就不用担心了。悲观,让那些社会的宠儿放弃了生命,放弃了本可以十分精彩的人生,实在令人叹息。与之相比,乐观则是人生的另一境界。对什么都充满信心,精力充沛,倾注心血去完成既定的目标。前进的路上也有荆棘,只是无所畏惧。即使被刺扎伤,也不会气馁。这些人不一定都有多大的成就,不过省却了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充满快乐的人生是幸福的。乐观的人微笑着面对世界,发现世界也总在对着自己微笑。不过,人生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达观。达观之人,能超然物外,站在一个常人不能及的高度看待这个世界。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对达观之人最好的概括。不论荣辱得失,总能拥有平静的心情,坦然地去面对。不对人生有大彻大悟之人,是不可能有达观的心态的。那些遭到了打击依然拥有平常心的人,常常让人深深地折服。大文豪坡官场失意,但豁达的胸襟,豪放的词风,使他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隐居田园的陶渊明,自然是想逃避黑暗的社会。但他辞官后就用心经营桃源,与功利庸俗的东西彻底划清界限。可见,他认识到了政治的腐败,自己与之格格不入,又无力改变,索性跳出污泥,找一块清静的地方隐居起来,去亲近自然,享受自然,也勉强算是达观之人吧!远离悲观,人将少一份忧愁;学会乐观,你将多一份快乐;学会达观,你会多一份冷静和智慧。选择一种好的心态,获得一种成功的人生。六、再说一句:墨写人生(我跑题了,话有点多,说的有点多,寻找什么,太单一了一些——)墨写人生——书思——书忆——看江山泼墨,挥毫如画未曾怀疑自己的人生有过空虚,即使生活不多曲折离奇的经历,确也能充实多姿,那是凭借我不可割舍的情愫——书,无须其他,只要我还有书,我就可以高宣:我的人生很精彩!

每每寻得一本新书,并不急于翻阅,总要赏玩一番,先嗅一嗅弥久不散馨香的油墨味道,再听一听清脆诱人的书页声,然后摸一摸凹凸有秩的书面封皮,即使还未开始读诵,却仿佛已然掉入幸福的陷阱,难于自拔,这种幸福也许只有一部分读书人能了解,很多人无法释怀此种爱书情结。当平息一下激动的心绪,于是开始迫不及待的吞噬这些文字时,另一个旅程就启动开来,充满惊奇探险的意趣,这个过程就像品尝一壶老酒,要细细品茗,方知其中滋味,有时候,并不是不在乎目的,而是过程更为重要。书是小人生。古人云:读书所为何事?知耻明理,而后立志报国。读一本书,是为了提升内涵、陶冶性情,涤洗心灵垢渍,这样,在我们手中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若为什么“千钟粟”“黄金屋”之类的目的,一本书在一位乞丐手中要有用的多,或者还能换来些许果腹遮寒之物。古今不乏范例,为我们鸣响警钟,若读书只是你的手中利器,等待你的将是惨痛的教训。读书人读书当然要有所图,图的是淡雅清高,图的是胸藏寰宇,但图的如果是荣华富贵,高官厚禄,那便是读书人的、更是书的悲哀了!

每个人生都是一部大书。每部书都有高潮、有低落、有欣喜、也有悲伤。在踌躇满志时你是否写下了骄傲,在孤然无助时是否写下了苍凉?而在一事无成时你能否写下奋斗,在高高在上时你能否写下谦卑?我们的人生还有很长一段空白,在剩余的书页里,要怎样描述一段成功的人生,就看我们如何运墨行笔,任何时候不要忘记,命运之笔紧握在自己手中。

回眸人生,除幼时无知外,其余闲淡无聊时没有烦恼,事物繁多时也不曾忧愁,书就像一个老朋友,放在一边,不会因为时久搁置而变的疏远。需要时,找到它,它会抚慰你的心,让你愉悦起来。不需要时放下也不必抱歉,君子之交,淡之如水,与书相交亦如此,有此良友,人生几多快乐,夫复何求?

待到窗外飘雪纷纷,天地间茫茫无际,此时,沏一杯浓茶,携起一本好书,潜游其中,俯视深邃的历史,眺望未知的将来,走一段崭新的旅程,体味别一种人生,世间温情惬意极于此矣。

七、寻找自己的路程

在知天命的时候,我们会开始寻找自己。

寻找自己的时候,不会在迷失,因为在这个时候,我们正在体悟着生命本色。

不多说了,飘走。

寻找未来作文篇8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a)-134-01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穿刺操作时是否要找异感在临床上有不同的看法,笔者将找异感和不找异感这两种穿刺方法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选择ASA I~Ⅱ级需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年患者80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一组在穿刺操作时采取寻找异感的方法,找到异感回抽无血、无脑脊液、无空气方可推药,称为异感组;另一组在穿刺操作时不寻找异感,只要穿刺时针头在肌间沟三角平面之下,进针深度约0.5~1.0 cm,有刺破筋膜的“落空感”,回抽无血、无脑脊液、无空气即可推药,称为非异感组。两组所用局麻药为0.375%甲磺酸罗哌卡因30 ml。在推药过程中,每推药3 ml即回抽一次,推药结束后按压局部1~2 min以利局麻药在臂丛鞘内扩散。

2 结果

在穿刺次数上,异感组为1~16(10.0±4.0)次,非异感组为1次,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在进针深度方面,异感组为2~3(2.4±0.2)cm,非异感组为0.5~1.0(0.8±0.2)cm,组间差异显著(P<0.05)。在阻滞完善时间上,异感组为(19.0±2.5) min,非异感组为(18.0±2.2) min,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在血肿发生例数方面,异感组6例,非异感组0例,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在局麻药毒性反应发生的例数上,异感组为6例,非异感组为0例,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3 讨论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具有体表标界清楚、解剖关系恒定、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的优点。现代通过仔细的解剖学观察发现,构成臂丛的神经从椎间孔穿出后,被椎前筋膜覆盖,经横突前、后结节之间,即穿行于前、中斜角肌筋膜间隙,离开斜角肌间隙继续被喙锁胸筋膜覆盖,此即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是否找异感的解剖学依据。

本文异感组在寻找异感时的穿刺次数远多于非异感组,而且反复穿刺局部组织损伤较重,患者痛苦大。异感组在进针深度上也较非异感组为大,由于进针较深,针尖可能到达硬脊膜外腔,甚至蛛网膜下腔,从而可能出现全脊髓麻醉[1]和硬膜外阻滞的并发症;而在非异感组进针深度范围内,针尖已在肌间沟三角平面之下,即前斜角肌后壁筋膜与中斜角肌前壁筋膜所构成的前、中斜角肌筋膜间隙中,也就是一定在臂丛鞘内。在局麻药毒性反应的例数上,异感组显著多于非异感组,主要是在寻找异感时反复穿刺损伤血管致药物吸收过快,甚至直接入血有关。

虽然异感组和非异感组都未出现硬膜外阻滞和全脊髓麻醉的并发症,但有报道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穿刺时因反复寻找异感、进针较深而出现全脊髓麻醉[1]和硬膜外阻滞的并发症[2]。有报道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穿刺时寻找异感,出现神经切割伤而致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的并发症,并且寻找异感并发神经损伤的病例高于不寻找异感者3.5倍[3]。虽有报道认为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肌间沟臂丛阻滞与传统方法臂丛阻滞相比,阻滞成功的指标客观明确,可直观诱发腕及手指屈伸,表明穿刺针已非常接近臂丛神经干,无需患者诉说异感,麻醉成功率高[4]。实际上这也应是一种不寻找异感的穿刺方法,但对于基层医院和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医院来说,神经刺激器尚未普及,这些医院的麻醉同行仍需要寻求一种相对经济而又正确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穿刺操作方法,笔者认为不寻找异感的方法是可取且可行的。

综合上述,笔者认为,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穿刺操作时不必寻找异感,只要针尖在肌间沟三角平面之下有“落空感”即可,此方法完全可以把局麻药注入臂丛鞘内,不仅可以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而且可以将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赵志林,荣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并发全脊髓麻醉[J].临床麻醉学杂志,1986,2(1):4.

[2]黄志恒.臂丛肌间沟阻滞麻醉误入硬膜外腔一例[J].临床麻醉学杂志,1985,1:49.

[3]张致祥,钟纪霞.小儿臂丛经阻滞291例总结[J].中华麻醉学杂志,1985, 5:47-48.

[4]王俊.0.375%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6, 22:802.

上一篇:健康饮食建议范文 下一篇:毕业设计论文模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