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话作文范文

时间:2023-10-29 12:03:29

大地的话作文

大地的话作文篇1

假如你是蜜蜂,

请到我的头上飞。

这里有新鲜的空气,

五颜六色的花朵。

你可以在树枝上筑巢,

在花朵上相会。

如果你嫌这儿的花少,

你可以穿过山河,

来到大草原。

那儿有一片片花朵,

大地的话作文篇2

这时,没有睡下的天空与大地开始了无人知晓的对话!

“大地妹妹,你好!”天空开心地问候了天空。天空顿了顿,又叹了一口气说:“大地妹妹,你真富有!”在你的身体上住着亿万个人,你还有许多人们所需要的东西,比如说:水、石油、煤矿等,你靠着这些财富,养育着亿万人!

“白天的时候,我总是听见朗朗的读书声从学校里传出来,有时,还念着关于赞美你的诗歌呢!

“在你的身上不仅有亿万人,还有许多像谜一样神奇的建物,如:金字塔、长城、秦兵马俑等,而建筑它们的人就是你的儿女呀!”天空十分激动地说着,不禁有着几分羡慕!

大地开心地微微一笑,对天空说道:“天空姐姐,你知道吗?在人类的心里,你是多么有地位吗?”天空轻轻地摇了摇头。

大地望着天空姐姐说:“天空姐姐,在人们眼中,美丽的地方被称为‘天堂’,美丽的女孩称为‘天使’,力量大的人称为‘神仙’!而且还有许多在人们神话小说里有本领的神仙住在你上面哩!”天空“哦”了一声!

大地说完了,天空与大地沉默了许久,大地委屈地对天空说:“天空姐姐,我遇到了一些麻烦事:现在地球上的一些国家也不知怎么的产生了纠纷,他们总是用刚刚研究出的强力炸药对别的国家扔,我的身上总是伤痕累累,到处冒着青烟!”

“而且,许多原本在我身上生活的动物种类总是在不断地减少,每当看到一种种动物灭绝的消息,我的心里总是一阵疼痛。”说着大地留下了伤心的泪水天空与大地的对话

这时,天空也叹了一口气说:“我也不比你好到哪里去,人们现在开了许多工厂,他们排放出大量的黑烟,我呼息到的空气,总是十分苦。我被熏得直流眼泪,原本湛蓝的身体变成了白色的了。

“还有,现在科技发达了,人们总是发射一些卫星,那些卫星没用后,就飘浮在太空中,成了太空垃圾!”

这时,月亮妹妹带着星星使者们出来了,她听见了天空与大地的对话,让星星们写了一封信,带给了人们!

早晨,人们起来看了信都决心要保护环境,从此天空和大地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安定小学

双语六(1)班

赵静

大地的话作文篇3

全面推广普通话文化,我们一定能为助力乡村振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滦平应有的贡献

 

指出:“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说好普通话,有利于人们深化交往交流交融。河北滦平是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普通话体验区和普通话语音采集地之一,被誉为“普通话之乡”。近年来,我们立足优势,整合资源,做大做强普通话特色小镇,以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建设为重点,培育经济发展新业态,助力乡村振兴。

 

高起点谋划,强化统筹推进。我们以普通话文化为引领,制定《滦平县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滦平县打造普通话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建设工作方案》,确定普通话传播和体验基地建设框架,规划普通话文化乡村振兴特色培训小镇建设。集中精干力量,对接优质资源,与国内知名高校、中学、小学合作,形成了党委重视、政府主抓、部门负责、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高效率推动,创新工作载体。抓传承,对普通话文化的直接见证者相关信息资料,进行抢救性保护,录制音像资料,收入普通话音像档案系统。抓常态,开展读书推普活动月,开展“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选拔赛、“普通话之乡——滦平”标识设计征集等主题活动。抓结合,将普通话培训融入职业教育。抓基地,加强普通话品牌培训基地建设,组建普通话语音数据库等。抓合作,加强与高校团体组织对接合作,北京师范大学等17所高校在滦平设立“留学生普通话实习基地”“普通话教学基地”。通过一系列举措,滦平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人士关注学习普通话。

 

高水平协同,助力乡村振兴。投资改造设施,完善服务体系,依托大屯普通话培训中心,把金沟屯镇、大屯镇和两间房镇打造成集文化展示、餐饮服务、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普通话文化小镇。选取金山岭长城、白草洼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周边200个农家院和50个商户作为普通话体验点,结合全域旅游,打造集农家游、采摘园、普通话体验一条街等形式于一体的文旅产业链。规划建设周台子普通话体验园,努力将其打造成普通话的传播小镇、体验小镇和培训小镇。把推广普通话文化融入乡村振兴,有助于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与国家战略相融、与乡村振兴衔接,大力推广普通话文化,滦平大有可为。用好“普通话之乡”招牌,加快建设普通话语言文字展示中心、普通话语言文字体验区、普通话推广及测试中心、语言文字培训中心、普通话高等研究院和普通话语音采集及实验中心。升级打造全国普通话培训基地,与高校、国际学校及播音主持机构等深入对接,建立合作办学机制,做大做强普通话体验、教育、培训产业。升级打造普通话文化小镇,依托独特风景、优良生态、特色产业、美丽乡村,打造语言历史文化及普通话体验相关产业,发展研学体验旅游,等等。

 

今年,第二十四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的主题是“普通话诵百年伟业 规范字写时代新篇”。把握新形势、聚焦新目标,全面推广普通话文化,我们一定能为助力乡村振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滦平应有的贡献。

大地的话作文篇4

命题作文的“题”是标题,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共用这个标题,命题作文指定了题目后,学生就没有选择,在同一个题目下,主题和内容大致相同,有的甚至连文体也作了要求。命题作文给出题目或者限制文体,其实就等于给学生画了一个圈,你有非常的能耐也只能在这个圈里跳。而话题作文则不同,它所给的“题”是话题,学生可以用话题作为自己的标题,也可以在话题范围内自拟标题。话题作文的材料和“题”仅仅是对话题的一个说明、一个解释,或者说是一个“例子”甚至是一个暗示,目的是在于帮助写作人理解话题。话题作文的核心就是话题,作者完全可以只根据话题的要求而无须照顾材料的内容来作文。换句话说,话题作文中的话题只是作文时的一种“引子”、一个“话头”或“一个范围”,让你任意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任选一个你熟悉或感兴趣的内容来抒发与话题相关的某种思想、认知或感情等。所以,话题作文对于写作者来说是一种比较自由的作文形式。这种自由形式表现在“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的”三自“方针上。

一、立意自定

立意就是确定你的文章要表现什么主题。话题作文的“立意自定”就是说,你的作文只要不离开话题,不管你表现什么有意义的思想,不管你领悟到什么有意义的东西都可以写。比如以“考试”为话题来作文的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确定文章的主题:

①对考试进行价值判断,如分析它是好是坏,是有利还是有弊。

②写考试到底反映一个什么社会问题。

③写考试带来之际不同的人作了不同的准备,推理一下他们将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然后点明自己的主张。

④时间包含过去、现在、将来三个领域,可在特定的时间背景下叙事,如“二十一世纪陈士美的新考验”。

⑤空间即场合和地点,不同的空间地域会发生不同类型的故事。如“买东西时售货员多退了十元钱时的考验”、“考场内外”。

⑥可把“考试”人格化,通过把“考试”人格化后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展示人世间各类人的考态。

二、题目自拟

命题作文的题是标题,而话题作文的题则是话题,是作文的“引子”。现以“奉献”为例来谈谈题目自拟的真谛。命题作文的标题只能是“奉献”,绝不可改变,而话题作文的标题可围绕“奉献”自己拟定。如“奉献真谛”、“奉献的人生”、“奉献与索取”、“种子与教师”、“树根与树叶”、“贝壳与珍珠”等。

三、文体自选

过去我们写命题作文时,写作要求上常注明:“写成记叙文”或“写成议论文”等字样。这就限制了作文者的写作思维,写不出个性飞扬的文章来,而话题作文就不同,只要你的作文不脱离话题,写什么文体都行。记叙类如小小说、故事、童话、寓言、散文、戏剧等,议论类如短论、随笔、读后感、杂文等,应用类如书信、广告、日记、启示、新闻访谈等。比如以“环保”为话题作文时,就可以写成童话,通过“小鸟”与“鸟妈妈”站在光秃秃的树桩上的对话中“小鸟”竟然连什么是森林、什么是大树都不知道等等来暗示人们应该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总之,话题作文听起来很新鲜,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这只相当于日常生活中针对某一个话题而引发的一次谈话而已,只要把日常生活中的谈话内容转化为书面材料经过反复修改以达自己目标即可。在此,我们可以放心地说:话题作文比其他作文容易多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以上是笔者对“话题作文”的肤浅认识,不妥之处,敬请广大同仁指正。

大地的话作文篇5

话题作文使活泼、好动的中学生放飞心灵的风筝。中学生正处在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他们想象丰富,富有朝气,思维活跃,对事物有自己纯真无邪的认识、见解,对未来充满了幻想与憧憬。他们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敢于用自己的笔真实的再现他们的未来生活,敢于抒写心灵,敢于直言不讳的批判黑暗与邪恶。如:在以“父亲”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有一位学生就大胆地写出了自己对父亲的不满与蔑视。因为父亲为官不正,贪黑心财被“我”发现,这件事在“我”心灵深处引起了极大的震撼。又如:在以“校园生活”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有一名学生大胆地写了自己的初恋生活,老师、同学如何热嘲冷讽,“我”是如何痛苦不堪等等。

话题作文使“自我意识”浓厚的中学生展开了个性的羽翼。因为话题作文不限文体,可以使那些有个性特长的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文体,充分展示写作功力。学生有了足够的自由权,就可以在写作的广阔天地中,游刃有余地去做作文。话题作文本身就是发散思维,由话题这一点向四周辐射。话题犹如爆破点,引导学生积极突破思维定势。纵向、横向、分点、聚焦,发展思维的多极性、敏锐性、深刻性、独立性、创造性,从而写出富有个性化的文章。再加之话题作文表达形式不拘一格,淡化文体。学生可以写散文,可以写童话,可以写寓言,也可以写成小小说。多式多样的文体形式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个性特长,运用充满了个性的语言,真实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这样,学生写出地作文自然充满个性色彩,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风格。我认为话题作文最大的功劳就在于真正地达到了“文如人面,各不相同”的良好效果。不论各种考试中,还是在话题作文的训练中,很少发现有雷同作文。

话题作文使富有自我表现精神的中学生尽展文采。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里的“文”就是指“文采”,也就是指语言的运用有一定技巧性,有较强的表现力。具体来说,是指语言生动、形象;句式多变;用词准确、丰富等,达到清新明朗的艺术效果。所谓“清新明朗”是指作文语言干净利落,枝无旁逸,风格鲜明,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话题作文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展示自己的语言文采和个性,做到语言准确、具体、生动、形象。写山,使山有色有彩,有动有静;写水,使水有声有波,栩栩如生;写花,如见群芳,如嗅奇香。

总之,话题作文因为它的开放性,更有利于中学生展示个性,展示才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发明自己个体世界中前所未有的东西,激活创新意识,写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深,常中求变,变中求异”的作文。素质教育提倡发展个性,话题作文顺应这一要求,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张扬个性、抒写心灵、展示文采的广阔天地。

大地的话作文篇6

关键词:先秦文学;上古神话;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297-03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高校中文系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其时间跨度大、内容涉及面广、容量多。许多高校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长期是以分段的形式进行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四段式的教学形式:先秦文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其中以先秦文学最为艰深古奥,但地位也尤其重要。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和开拓的时代,是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这时期所确立的文化精神对后世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它是中国文学的源头,有后世各种文学体式的胚芽或雏形,且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审美、思维、传统及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最先接触的古代文学史的先秦文学段,对于学生更好地贯通和理解后面阶段的文学形态和特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上看,先秦文学教学的地位是特殊的。先秦文学教学的主体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神话、诗歌和散文,诗歌再进行细分为上古歌谣、《诗经》、《楚辞》,散文细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各部分由于作品的分布状况不均以及思想深度不一,因此在教学中往往有不同的侧重,由于先秦诗歌和散文有着开创性和奠基性的作用,因此教学中对这两部分的教学往往是浓墨重彩,对于“上古神话”部分因后世缺少与之联系紧密的文学样式,因此教学多采取的是课时少、讲解浅、蜻蜓点水式的教学,使得学生对“上古神话”的理解仍停留在中学的认识上,少有突破。

一、先秦“上古神话”教学的现状及误区

1.一带而过的教学思路

以贵州六盘水师范学院为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一般安排两个学年完成,现由于课程设置的变化,使得中国古代文学课时量从原来的每周四课时进行教学删减至现在每周三课时,先秦文学段只有54学时。而且既要宏观勾勒先秦文学发展的大致演进脉络及文学形态、特征,又要讲授先秦文学中的重要篇目,课时相对就比较紧缩。诗歌和散文部分的文学史状况复杂难懂,名篇佳作也比较多,因此在课时设置上能忍痛割爱的就似乎只有上古神话部分,一般上古神话安排的课时量总体来说在6节左右,其实这个课时量对于讲解上古神话的基本知识和重要篇目是充足的,但教学中有的因为把重心完全移位在后面两种文学形态上,从而对上古神话蜻蜓点水似的教学,甚而把属于上古神话的课时摊分在其他的文学形态教学中,上古神话部分或以自学阅读的方式一带而过,这实质上是对上古神话的文学地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导致的。这种教学思路不仅将“上古神话”的内容“省”而且“略”,然而作为人类文学的发端,神话内容的教学不仅不能省和略,而且要讲解清楚神话理论和神话作品才能更好带动先秦文学其他版块的通识。

2.神话定义的单一化

在现通用的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及其他版本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往往采用的都是马克思对神话的定义:“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1]。从唯物主义的文学观来说这个定义无疑是比较合理的。但另一方面来说,仅仅只用这个神话的定义,学生往往很难理解神话是怎样产生的,及神话和其他我们常讲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有什么区别,亦很难理解神话本身的功能及其表现,许多学生受到唯物论的影响多对神话是持有偏见的,往往把神话等同于迷信,或不值一信的文学现象,因此讲解清楚神话与、文学艺术和科学之间的关系,并使学生对神话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在教学中无疑是重要的。

3.神话作品讲解的表浅化

对于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来说,深化神话作品的讲解应与初中高中有所区别,但往往在讲解作品的过程中缺乏以神话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而是以文学的分析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方式比较普遍,分析神话时又常用现代人对于古代神话的一种延伸性认识为主,现代诠释造成了对神话所反映的社会原型、思维模式的曲解。以《夸父逐日》神话为例,分析夸父的形象时往往常以袁珂的延伸性评价作为讲解的依据,如:“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积极的幻想。”“神话中的巨人‘地之子’的夸父之所以失败,是由于当时客观上水不足,他不是懒死的,而是在追求水(知识和真理)的路途上渴死的。夸父英雄的悲剧结局,正是我们伟大的先人对自己的写照。”[2]总体来说这几种说法都有今人思想猜度古人的嫌疑,因此怎样结合上古文化向学生讲解“夸父逐日”这则神话的原始内涵无疑就很重要了,在神话理论的指导下使学生获得对夸父原型的突破性认识,教学中如果以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指导,以神话产生的文化背景为出发点,对于夸父逐日的原因、“逐”字的深层次理解、夸父的结局与原因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引导性的深入分析,那势必会让学生在这则神话中获得较多的神话文本以外的对于原始文化认识的升华,从而也对神话本身的文学功能有崭新的认识。

二、“上古神话”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地位

1.“上古神话”教学是源头中的源头

上古神话从产生的时间来讲,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学各文学形态中最早的,但它却一直持续影响了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许多方面。单在先秦文学中的《诗经》、《左传》、《庄子》、《楚辞》等先秦古籍中就记载了比较丰富的古代神话,以及神话内容的变形和发展。如《诗经》中周部族史诗的代表《大雅・生民》、商部族史诗《商颂・玄鸟》等篇目就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其中包含了部族起源神话中的母题类型,如果学生对感生型神话及历史神话化等神话基础问题不理解,就会在这些篇目的阅读中遇到困难。再如《庄子》一书中也有许多上古神内容的演变,像鲲鹏之变、黄帝遗玄珠等都是在上古神话的基础上的变形,《楚辞》更是将神话与文学经典结合的典范之作,可以说对神话的理解是深入理解先秦文学的其他文学样式的前提。

2.“上古神话”的思维方法和主题内容是后世文学的先驱

“上古神话”的思维方法对后世文学的创作方法影响巨大。其中必须要让学生有一定理解的便是神话最初产生的原动力――神话思维,神话思维也叫原始思维,源于法国社会学家列维・布留尔的《原始思维》一书,这种思维的特征是人类原始的非逻辑思维,它是神话产生的主要原因,神话就是基于这种思维方式的支配而对世界和人类自身进行的一种充满想象的描述和阐释,这种思维特征在神话之后的文学创作上仍体现地比较明显。比如六朝志怪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就是这种思维特征的延续。六朝志怪小说中有许多关于“异化”的题材故事,如人与异类如动物、植物甚至无生命之物之间的互化,这些并非六朝小说家的原创,而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变形思维模式在六朝特有的社会环境下的继承和演变。明清小说中亦存在这种神话思维的因子,比如石头生人的神话思维方式在《西游记》与《红楼梦》中就有比较明显的体现,并且其作为整个叙事的开端与线索并不是无端肇始的,而是神话思维在后世文学中的延承。

并且上古神话的主题内容为后世文学提供了大量素材。我国古代优秀的诗歌中有一部分关于神话题材的佳作,像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牛星》、曹植的《洛神赋》、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再如古典小说中的六朝志怪小说,唐传奇、清小说,及现代小说的神话题材等无一不受上古神话的影响,如鲁迅的神话题材的历史小说《补天》、《奔月》、《理水》等,几乎贯穿了鲁迅《故事新编》的整个创作过程中,并从观念和形式上建构了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文体

3.上古神话蕴含的民族个性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特质的渊源

“神话是原始先民的文化结晶,任何一个民族的神话传说,都是这个民族在人类早期发展中关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一种想象。原始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因素,都渗透于他们的神话作品之中。作为民族性格的某些具有代表性的方面,也必然在这一民族创造出来的神话中得到或鲜明或隐晦的表现。”[3]不仅如此,上古神话作为民族精神的源泉,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如女娲补天神话、鲧禹治水神话、后羿射日神话中反映出的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刑天舞干戚神话中透露的反抗精神等,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与我们今天提倡的民族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探索上古神话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对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4]可以说,神话作为最古老的文学形态是很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的。

综上可见,上古神话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还是异常重要的,因此先秦文学中“上古神话”的教学并非可有可无的。

三、先秦“上古神话”教学的几点改革思考

1.利用好属于上古神话本身的课时

由于许多高校没有开设专门的神话学课程,神话学的知识只能在先秦文学和民间文学中才有所涉及,因此就更加要利用好有限的课时,不能因为这一段的文学史内容少就一带而过或者省略不讲。一般讲解上古神话应在6至8节课时为宜,涉及的内容应包括神话理论与神话作品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神话基础理论应涉及神话的起源、神话的特征、神话的类型、神话研究理论及方法等方面,对像神话定义讲解的重点应放在神话的产生上,对神话特征的描述上,并且再利用神话的基本知识对作品选中的神话作品进行分析讲解,可以重点讲解《山海经》与《淮南子》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神话作品,才能更好地有助于学生客观地认识神话和评价神话。

2.从神话欣赏过渡到神话研究

在初高中阶段涉及的神话文本阅读,主要是以阅读欣赏为主,先秦文学中“上古神话”的教学应充分联系神话的研究理论来阅读神话,而不能就神话而神话,脱离神话本身的功能及文化意蕴。

神话学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早在30年代,钟敬文先生就指出,神话中包含着社会学、民俗学、宗教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文化科学,因此搜集、研究神话作品,有重大的文化史价值。神话被称为原始社会的百科全书,不仅仅因为它包含多学科的内容,而且还在于神话是文化精神的集合。”[5]因此通过教学对神话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讲解,学生能在联系与神话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基础上,对神话文本阅读并解读,进一步研究神话之于人类生活习俗、思维方式、思想传统等方面的反映及影响。还可以利用纵向中国古代文学中神话脉络发展与演变以及横向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神话比较等研究方法对神话所反映的不同文化内涵做一些相关的论文练习,把神话研究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中国文学当中,使神话的研究更加灵活,从神话欣赏真正过渡到神话研究。

3.以神话理论研究方法为基础讲解神话作品

在上古神话作品的讲解中应注重神话思维的引入和神话原型分析在作品讲解中的运用。可以说上古神话的传承和记录还不是一种纯文学,它更多的是原始社会及文化经过想象和夸张后的反映,因此利用神话思维方式和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及研究方法去研究神话作品,更能接近神话反映的历史社会的真实,是带领学生认识和探究原始文化必要的途径。

“神话思维最能体现神话的生命力,通过神话思维可以探究文化之根。原始――神话思维直接孕育了审美意识的发生。西方文明受神话影响很深,所以西方学者一直重视研究神话。中国神话研究起步很晚。百年来中国学者在神话的发掘、整理和阐释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对神话思维的深入研究还很欠缺。”[6]因此应该利用好中西方先进的神话理论来讲解中国古代上古神话作品是非常有必要的。

同时在上古神话的教学中,可以多联系中国文学中的神话题材和西方文学的神话题材,引起学生的兴趣点。如可扩展结合六朝志怪小说,唐传奇中的《柳毅传》、《李娃传》,古典长篇小说《聊斋志异》、《镜花缘》、《西游记》,以及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圣经故事等进行讲解。但归根结底,先秦文学中的“上古神话”教学是不可忽视的部分,引起学生对上古神话学习的重视与古代诗词、散文、辞赋同样重要。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3.

[2]沈怀灵.从上古文化看“夸父追日”神话的原始内涵[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3).

[3]张.中西神话对比研究:以中国上古神话和古希腊神话对比为例[D].长沙:中南大学,2012.

[4]王娜娜.探索上古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5]涂元济,涂石.汉族上古神话的特点及对后代文化的影响[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

大地的话作文篇7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53(2010)06-0028-03

编辑出版行为对于整个社会文化的建构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编辑出版活动的研究有益于促进当代文化的转型和社会先进文化的传播。人们历来把编辑活动纳入出版物的生产过程中进行考察,对编辑工作的内容、性质、作用等进行直觉体悟式的理解和经验式的总结。本文试图从法国思想家福柯(MichelFoucauIt)的话语理论出发,把编辑活动视作一个整体性的“话语事件”,并将其置入社会文化意义场域的对话关系中进行审视,探讨编辑活动及其与作者、出版物、社会文化的关系与互动,力求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把握编辑工作,用话语理论对编辑活动的对象、过程、作用等进行整合,丰富已有的认知,为进一步全方位、多层次地理解编辑活动提供思路。

从狭义上说,话语(discourse)是一种“语言形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为了沟通而发生的具体言语行为,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文本、语境等要素。从广义上理解,根据福柯的观点,“话语”是上述语言与言语行为相结合而生成的丰富复杂的具体社会形态,是与社会权力关系相纠结的具体言语方式,即“隶属于同一的形成系统的陈述整体”。这样的“权力”不单指“某个人或某个组织影响、支配或控制其他人或其他组织的能力和力量”,更意味着意识形态领域中一种生产出真伪、正误、合理与不合理规则的机制。话语是权力争夺的对象,因为它涵盖了“文化生活的所有形式和范畴”,从而引出我们常说的“话语权”“话语霸权”等问题。福柯同时认为,话语不仅是一种思想和静止的结构,更是一种实践,因为“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换言之,话语是社会个体或团体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代表和工具,话语不仅指言语意义,还包含言语主体、言语对象、言语行为、言语方式、语境等诸多因素。社会文化是一个巨大的“意义场域”,其中充斥着种种话语,话语的作用是代表社会主体参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对话,在话语权力的斗争中尽量占据优势,从而在社会规则的制定与修改方面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最大限度地为主体谋取利益。不同主体由于所处地位、环境不同,其利益诉求也不同,有时甚至是矛盾的,因此整个社会文化领域成为话语的角斗场。每一束话语在语义场中都有特定的位置并按一定的次序排列,从而形成一种话语秩序,但是这种秩序极不稳定。在话语问的较量中,有的话语意义能被社会主体广泛认可、接受,从而上升为主流话语甚至霸权话语;有的话语则可能因影响范围有限或意义过时而逐渐淡出语义场。

话语的固化形式就是文本(text),是具有一定的物质形态,依赖于传播者或接受者,由表述性符码组成的一组信息。文本与话语的区别在于:话语是动态的,有延异性,是文本生成过程中变动不居的动力场,而文本是静态的、固定了的话语。其次,话语是一种社会行为,代表个人或团体参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对话,体现话语主体的立场、价值观和世界观;文本是作者从社会性的众多话语中采撷的各种言语体裁的话语在艺术中的再现,文本的话语必定经过了作家主体意识的过滤、选择和重组。

编辑作为一个团体,从事精神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参与社会文化的建构与变迁,有表达自身意志和观念的必要,其言说方式也是“话语”。编辑话语是编辑主体关于自身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的系统陈述。话语是一种实践,是言语行为和言语内容的总和,编辑话语包括编辑行为和编辑文本。编辑工作的内容是对作品的精神文化内容进行加工并最终形成出版物,出版物的“原材料”是作者的作品,作品文本是作者话语的固化形式,编辑行为通过对作者话语的影响和改变来体现编辑团体的价值、观念和立场,因此最终出版物的精神内容是作者意思和编辑意志的共同体现。出版物作为一种文本是作者话语和编辑话语相结合的固化形式,编辑话语凝结在出版物话语之中,通过出版物的发行参与到意识形态领域的交流对话过程中,并通过不间断的意义传播和与其他话语的对话交锋来确立自身地位,发挥应有的功能,彰显存在的价值。

编辑活动是与出版物精神文化内容的生产加工过程相伴随的活动,编辑话语是在与作者话语的交流互动并与之共同形成出版物话语的过程中形成和产生作用的,因此可以根据出版物的生产过程和编辑话语的表现方式将其大体分为两大类:行为话语与文本话语。

编辑行为话语,顾名思义是一种实践性话语,是指发生在出版物生产过程中的全部编辑活动,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有序递进的环节组成。以书刊编辑为例,一个完整的编辑过程包括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签订出版合同、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审定发稿、校样处理、样品检查、出版物宣传、反馈信息收集这些程序。每一步程序都有编辑意志、观念的体现,这些编辑行为就构成了编辑行为话语。编辑行为话语的作用对象是作者的话语,它的任务是通过编辑工作过程影响和控制作者话语的生产。比如:编辑通过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在了解读者需求后策划选题,再组织作者进行创作;创作过程中,编辑随时了解作品的创作情况,确保作品内容大体符合选题方向;作品完成后,编辑对其进行初审、复审、终审,再决定是接受出版还是退修或退稿。所有这些工作都是对作者的话语意义进行影响和控制,确保其符合编辑意图。其次,编辑行为话语的作用方式是间接性的。编辑行为话语的作用对象是作者的话语,它只能影响这种话语或文本的生成过程,行为本身却不能直接生成一种自足的文本,因此其作用是间接的。这种间接性的作用方式决定了编辑文本话语的独特性。

编辑文本话语是固化形式的编辑话语,也是行为话语的最终成果。绝大多数编辑文本不是一种独立的、自足的文本,而是隐含在出版物话语之作者话语中的间接表述的文本。前文提到,出版物话语是作者话语与编辑话语的结合,作者的创作活动将作者话语固化在文本之中,编辑话语则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入出版物话语。首先,编辑对作者的创作活动施加影响,通过编辑行为对作者话语的控制来实现编辑意图,以作者名义言说的出版物话语中必定隐含着编辑话语。其次,在稿件的编辑加工过程中,编辑对文本内容进行增删修改,这势必引起文本中原始作者话语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编辑话语进入作者话语的―种直接有效的方式。除了这些间接表述的编辑话语,在出版物话语

中也有直接表述的编辑文本话语。比如在图书的正文以外,还有各种辅文,由编辑撰写的辅文是出版物话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最直白显豁的编辑文本话语。另外,出版物的物质形式不仅是精神内容的容器,形式本身也蕴含着意义,是出版物话语之一。在对出版物的形式进行设计时,尽管需要考虑与精神文化内容相符合,但最终由编辑全权决策,因此出版物的形式是编辑意志的直接体现,也是一种编辑文本话语。不过这种文本话语的媒介形式多种多样,有文字、声音、图像、图形、线条、色彩、材质甚至空白等。

出版物一般发行范围广泛、影响力量巨大,容易被社会主体认可接受。因此,出版物话语自然成为语境中占据优势地位的主导性话语,从而实现引导和约束语义场中其他话语的目的。编辑话语,无论是行为话语还是文本话语都是编辑主体意志和观念的体现,它隐含在出版物话语中,随着出版物话语进入社会文化的对话领域并参与话语权的争夺,为编辑主体获取利益。因此,编辑话语作为话语域中的主导者,发挥传播社会先进文化的作用主要通过对出版物话语的控制来实现。

首先,编辑话语控制着出版物话语的原料。文化语境中随时发生着话语的诞生、播散、变异和消亡,这些话语能否成为出版物话语,获得上升为优势话语的机会,完全取决于编辑主体。编辑通过信息的采集与分析,了解读者需求、市场状况,进行选题策划,待选题通过后或者直接选用现成的作品,或者物色作者进行创作,并在作品形成过程中对作者话语进行掌握。这一系列编辑行为话语决定了文化语义场中,那些符合社会先进文化标准的话语才可以作为原材料进入出版物话语,通过出版物的发行被广泛传播,顺利上升为语境中的优势话语。而那些蕴含负面意义的话语则被阻止在关口之外,不能获得成为优势话语的机会,其影响必然局限在较小的范围之内,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散。编辑是社会话语场中的观测者和话语上升通道上的把关者,是社会先进文化的选拔者和推动者。

其次,编辑话语直接参与出版物话语的生产过程。任何作品总有或多或少的缺憾,也存在不完全符合编辑主体期望的地方。编辑对作品进行加工整理,最大限度地消灭作品中的缺憾,使作者话语在提升和优化之后才转变为出版物话语。另一方面,编辑直接撰写出版物的某些内容,对出版物的精神意义进行介绍、分析、评价,生成编辑文本话语,也是参与出版物话语的生产。另外,编辑对出版物的形式进行决策则是编辑行为话语直接进入出版物话语的方式。编辑参与出版物话语的生产过程进一步保证了话语的内容健康、形式优良,不断推动社会文明的沉淀与积累。

再次,编辑话语决定出版物话语的结构与规模。出版单位总是有目的、有意识地控制出版物的定位、结构与数量等因素,这一行为话语决定了进入社会对话关系中的出版物话语的种类、层次和规模。优秀出版物有计划、有秩序地进入社会文化市场,保持出版物话语对整体文化语境的持续影响,确保了编辑话语间接有效地参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对话,始终发挥对其他话语的领导和规范作用,在不断丰富和繁荣社会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对社会文化进行引领和导向,使其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最后,编辑话语影响未来话语的新义。出版物进入市场之后,出版物话语会随着出版物的发行到达千千万万的读者手中,当其被阅读欣赏之后,它所蕴含的话语意义会或多或少地对主体的意识产生影响。人类生活本身是对话性的,“表现人类生活唯一贴切的语言方式就是永不完结的对话”,听者的理解行为是孕育着回答的理解,不仅要掌握说者表述的涵义,还要建立自己的内容和想法,这成为应答话语中的新义,新义在话语与话语的交接处产生。新义的产生不仅丰富了社会文化语境,而且当其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引起文化整体的变化。编辑话语通过出版物话语中先进健康的意义,对主体意识发生积极正面的影响,从而影响社会语义场中未来话语新义的产生,并通过这些新义的积淀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

4 结语

大地的话作文篇8

关键词:西双版纳 普通话 调查

西双版纳位于我国的西南边陲,地处云南的最南端,北面与思茅地区接壤,东、西、南三面与老挝、缅甸相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沿边民族地区。该地区是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自治州,辖区有一市二县,即景洪市、勐海县和勐腊县,总人口约为114万。版纳地区聚居着傣、哈尼、拉祜、布朗、基诺等12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州人口的75%,其中傣族占总人口的34%,其他民族占41%。各民族均使用自己的传统语言,除傣族外,其他少数民族没有传统文字。

为了解版纳地区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现状,本次调查地点选取了景洪市、勐海县和勐腊县,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兼以访谈、观察为辅的调查方式,对该地区居民普通话相关学习、使用情况,接受、认识程度及汉字使用情况等多方面内容做出有效的文字记录与数据统计。共发放调查问卷210份,其中景洪市80份,勐腊县80份,勐海县5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有效问卷占问卷总数的95%。问卷调查范围包括景洪市的勐罕镇、嘎洒镇,勐腊县的勐满镇、关累镇,勐海县的勐海镇。问卷调查涉及人员有村民、学生、乡镇从业人员、教师、个体经营者等,并对部分人员进行了访谈。此调查涉及到的民族有傣族、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彝族、回族、汉族。

一、西双版纳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现状调查

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即为“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中国社会科学院苏金智教授认为,“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一般要包括以下内容:1.背景信息;2.母语问题;3.能力问题;4.使用问题;5.语言态度。”①本课题通过对以上内容的调查,考察版纳地区不同背景人群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实际情况,并综合分析版纳地区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现状。

(一)调查对象情况统计

1.调查对象的性别构成。男性105人,占52%;女性95人,占48%。男性的比例略高于女性。

2.调查对象的年龄构成。35岁以下100人,占50%;36~45岁64人,占32%;46岁~60岁27人,占14%;61岁以上9人,占4%。调查对象年龄以35岁以下的人群为主体,其次是36~45岁的人群,61岁以上最少。

3.调查对象的学历构成。初中或初中以下有104人,占52%;高中或中专68人,占34%;大专18人,占9%;本科及以上者仅有10人,占5%。调查对象的受教育程度涵盖了从初中以下到本科及以上的各个学历层次。

4.调查对象的职业构成。村民69人,占34%;学生42人,占21%;乡镇从业人员25人,占12%;教师4人,占2%;个体经营者14人,占7%;其它46人,占24%。调查对象的职业既包括教师、学生、乡镇从业人员,也包括了村民、个体经营者,以及从事其他工作的人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调查问卷情况分析

根据苏金智教授对“语言文字使用情况”概念的界定,本次调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情况”主要内容包括:1.普通话作为母语的情况;2.普通话在不同场合使用的情况;3.普通话能力情况;4.普通话学习情况;5.对普通话的态度;6.汉字使用情况;7.对汉字使用的态度。

1.普通话作为母语的情况

母语是一个人从小习得的语言,也称第一语言。父母或抚养人的语言对小孩母语的习得非常关键。针对母语问题,我们选取了“上小学前您最先学会的是哪种话?”这一提问。版纳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地,多数人的母语并非普通话。具体情况如下:

表1:调查对象上小学前最先会说的语言

语言 人数 百分比

普通话 24 12.0

本民族语言 111 55.5

汉语方言 65 32.5

数据显示,55.5%的人上小学前最先会说的是本民族语言,32.5%的人上小学前最先会说的是汉语方言,12%的人上小学前最先会说的是普通话。可以看出,大部分人的母语是本民族语言,也有部分被调查者最先学会的是方言或普通话。这是由该地区的不同民族居住在一起相互交往或通婚,以及教育的普及和国家推行普通话所致。

2.普通话在不同场合的使用情况

普通话在不同场合的使用情况,主要分为非正式场合和正式场合。调查结果如下:

表2:调查对象在家中、本地集贸市场等非正式场合习惯使用的语言

语言 人数 百分比

普通话 27 13.5

本民族语言 63 31.5

汉语方言 105 52.5

表3:调查对象在医院、政府机关等正式场合办事最主要的交际语言

语言 人数 百分比

普通话 81 40.5

本民族语言 17 8.5

汉语方言 102 51.0

从以上数据看,在非正式场合,使用普通话的比例较低,有27人,只占13.5%;使用汉语方言的比例最高,有105人,占52.5%;使用本民族语言的63人,达31.5%。在医院、政府部门等正式场合,使用普通话的人达到81人,占40.5%。对比结果表明:使用普通话的比例随着使用场合的非正式程度而递减,随着使用场合的正式程度而递增。

3.普通话能力情况

普通话能力情况,就是指人们使用普通话的水平已达到的程度。具体情况如下:

表4:调查对象的普通话水平

普通话水平 人数 百分比

能流利准确地使用 60 30.0

能熟练使用但口音较重 58 29.0

基本能交谈但不太熟练 54 27.0

能听懂一些但不会说 25 12.5

听不懂也不会说 3 1.5

在被调查的对象中,只有3人听不懂也不会说普通话,占被调查人数的1.5%;86%的人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约59%的人认为自己能够熟练使用普通话,但其中29%的人觉得口音较重,认为能流利准确地使用普通话的人数比例只有30%;基本能用普通话交流,但不太熟练的占27%;12.5%的人能听懂一些普通话但不会说。通过访谈发现,大部分人能用普通话回答问题,但他们的普通话都不太标准,普通话水平有待提高。

4.普通话学习情况

普通话学习情况包括:您学说普通话的最主要途径,您学说普通话遇到的最主要问题,您学习普通话的目的,您希望学习普通话后达到的程度,您最为熟练的语言以及与本民族人说普通话的感受。具体如下:

表5:调查对象认为学说普通话的最主要途径

学说普通话的主要途径 人数 百分比

学校学习 98 49.0

培训班学习 9 4.5

看电视听广播 25 12.5

家里人的影响 4 2.0

社会交往 63 31.5

调查数据显示,学习普通话49%的人通过学校;4.5%的人通过培训班;12.5%的人通过看电视听广播;还有31.5%的人通过社会交住;只有2%的人是受家里人的影响。可以看出,学校仍是推广普通话的主要阵地,社会交往也是人们学习普通话的重要途径。

表6:调查对象认为学说普通话遇到的最主要问题

学说普通话遇到的主要问题 人数 百分比

周围的人都不说 83 41.5

受汉语方言影响,难改口音 51 25.5

受本民族语言影响,难改口音 62 31.0

怕别人笑话 4 2.0

数据显示,学习普通话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周围的人都不说,约占41.5%;31%的人认为是受本民族语言的影响;25.5%的人是受汉语方言的影响;还有2%的人怕被别人笑话。可以看出,受口音影响是普通话水平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没有形成说普通话的环境,则成为推广普通话的主要障碍。

表7:调查对象认为学习普通话的目的

学习普通话的目的 人数 百分比

为了更多地与人交往 95 47.5

工作、业务上的需要 50 25.0

为了找更好的工作 12 6.0

进一步学习的要求 30 15.0

个人兴趣 12 6.0

数据显示,对于学习普通话的目的,约47.5%的人是为了更多地与他人交往;25%的人是工作或业务上的需要;15%的人是为了进一步学习的要求;为了找个好工作或个人兴趣的均只占6%。这说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交流也越来越多,对普通话的需求也就越来越迫切,学习普通话的意识和主动性也有所增强。

表8:调查对象希望学习普通话以后达到的水平

希望自己达到的程度 人数 百分比

能流利并准确地使用 76 38.0

能熟练地使用 45 22.5

能满足与人交往 62 31.0

没什么要求 17 8.5

数据显示,学习普通话希望达到的程度,约38%的人希望能流利并准确地使用;22.5%的人希望能熟练使用;约31%的人希望只是能满足与人交往的需要;只有8.5%的人没什么要求。这说明大部分人学习普通话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人们对普通话的认同感和期望值在逐步增强。但通过访谈,人们的期望值和实际讲普通话的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表9:调查对象运用最为熟练的语言

您运用最为熟练的语言 人数 百分比

普通话 14 7.0

本民族语言 96 48.0

汉语方言 90 45.0

数据显示,调查对象中运用最为熟练的语言是本民族语言,占48%;其次是汉语方言,占45%;只有7%的人选择了普通话。可见,本民族语言或汉语方言仍然是人们最为熟悉的语言,这与他们在民族地区长期生活密切相关。

表10:调查对象与本民族人说普通话的适应程度

与本民族人说普通话,您会觉得 人数 百分比

很自然 46 23.0

不太自然 92 46.0

不自然 62 31.0

数据显示,调查对象在与本民族人说普通话时,很自然的占23%;不太自然的占46%;不自然的占31%。这说明在与本民族人交往时,喜欢用自己熟悉的语言进行交流,心理上还没有完全认同普通话作为主要交流语言。

5.对普通话的态度

对普通话的态度包括:您认为所在地区有无必要推广普通话,普通话在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您认为当地媒体语言的选择,您希望当地中小学的主要教学语言,以及您认为普通话是否会取代本民族语言等5个方面。

表11:调查对象对居住地区推广普通话所持的态度

所在的居住地区是否有必要推广普通话 人数 百分比

有必要 149 74.5

没有必要 51 25.5

调查人群中,74.5%的人认为在所居住地区有必要推广普通话;25.5%的人则认为没必要推广普通话。可见,有少部分人对推广普通话持否定态度,没有意识到普通话的重要性。

表12:调查对象认为普通话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普通话在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人数 百分比

很大 73 36.5

一般 91 45.5

很小 30 15.0

没用 6 3.0

调查数据显示,认为普通话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大的比例占36.5%;认为普通话所起作用一般的占45.5%;15%的人认为很小;还有3%的人认为普通话没用。这可能和人们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系,有些人由于工作或业务的需要,与人打交道时用普通话更能拉近彼此的距离。

表13:调查对象对当地广播、电视等媒体语言的态度

对当地广播、电视等媒体语言的态度 人数 百分比

赞成使用普通话 145 72.5

赞成使用汉语方言 22 11.0

赞成使用本民族语言 33 16.5

调查数据显示,72.5%的人赞成当地广播、电视等媒体使用普通话;11%的人赞成使用汉语方言;16.5%的人赞成使用本民族语言。这说明大部分人支持大众媒体上使用普通话,媒体对推广普通话有重要作用。

表14:调查对象希望当地中小学主要使用的教学语言

希望当地中小学的教学语言选择 人数 百分比

普通话 151 75.5

汉语方言 7 3.5

本民族语言 12 6.0

普通话和汉语方言的双语教学语言 29 14.5

数据显示,希望当地中小学的教学语言主要使用普通话的占75.5%;使用汉语方言的占3.5%;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占6%;赞成使用普通话和汉语方言的双语教学占14.5%。这说明人们普遍认同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普通话在教学领域的主体地位已得到大多数人的普遍认可和尊重。

表15:调查对象认为普通话是否会取代本民族语言的情况

普通话是否会取代本民族语言 人数 百分比

会 36 18.0

不会 125 62.5

不确定 39 19.5

数据显示,18%的人认为普通话会取代本民族语言;62.5%的人认为普通话不会取代本民族语言;19.5%的人对于这一说法不确定。不难看出,大部分人认为本民族语言非常重要,坚信不会被普通话取代。从访谈了解到,有一部分人担心本民族语言或方言会随着普通话的普及逐渐消失。

6.规范汉字使用情况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包括的另一方面内容是规范汉字。通过调查,重在了解人们使用规范汉字的情况和对汉字所持的态度。

表16:调查对象是否看得懂汉字

是否看得懂汉字 人数 百分比

完全看不懂 19 9.5

能看得懂简单的汉字 67 33.5

能看得懂报刊杂志 114 57.0

数据显示,对于调查对象能否看得懂汉字这一问题,只有9.5%的人完全看不懂;33.5%的人能看得懂简单的汉字;57%的人能看得懂报刊杂志。这说明大部分人对汉字是比较熟悉的,随着普通话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学习汉字,了解汉字。

表17:调查对象是否会写汉字

是否会写汉字 人数 百分比

会 155 77.5

只会一些 39 19.5

完全不会 5 2.5

数据显示,77.5%人会写汉字;只会写一些汉字的占19.5%;完全不会写的只占2.5%。这说明在普通话普及的同时,人们对汉字也逐步接受,大部分人已学会了读写汉字。

表18:调查对象最熟悉的文字

最熟悉的文字 人数 百分比

汉字 171 85.5

本民族文字 25 12.5

英文 3 1.5

数据显示,最为熟悉的文字中,约85.5%的人选的是汉字;12.5%的人选的是本民族文字;只有1.5%的人选的是英文。这说明绝大部分人对汉字已经很熟悉,汉字已逐步成为当地的通用文字。

7.对汉字使用的态度

表19:调查对象对当地广告、招牌、标语等选用的文字所持的态度

对当地广告、招牌、标语等,您 人数 百分比

赞成使用本民族文字、也赞成使用汉字 106 53.0

赞成使用汉字 68 34.0

赞成使用本民族文字 9 4.5

无所谓 17 8.5

数据显示,对当地广告、招牌、标语等,53%的赞成使用本民族文字、汉字两种文字;34%的赞成使用汉字;4.5%的赞成使用本民族文字;8.5%的人认为无所谓。这说明大部分人在学习汉字的同时,仍希望保留本民族文字。

表20:调查对象是否知道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是否知道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人数 百分比

知道并有所了解 39 19.5

知道但不清楚有关内容 71 35.5

不知道 89 44.5

调查数据显示,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知道并有所了解的只占19.5%;知道但不清楚有关内容的占35.5%;不知道的占44.5%。这说明应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宣传力度。

二、调查的主要结论及相关建议

本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情况调查数据反映了西双版纳地区推广和规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现状。通过对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并掌握版纳地区推广普通话及规范汉字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今后本地区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出建议,为有关语言文字部门制定政策和研究机构提供依据和参考。

(一)版纳地区普通话基本普及,但普通话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调查数据显示,能够使用普通话交流的人达到86%,听不懂也不会说普通话的只占被调查人数的1.5%,能流利准确使用者只占30%。这说明普通话在版纳地区已经基本普及,但普通话水平还有待提高。在访谈中发现,由于受到方言或民族语言的影响,有些人普通话说得较为生硬,带有浓重的母语口音,致使普通话发音不标准。这也反映出版纳地区在普通话基本普及时,工作重点将是提高人们的普通话水平,进一步加强普通话推广应用。

(二)人们学习普通话的愿望比较强烈,但学习途径有待拓宽

调查分析显示,74.5%的人认为所在居住地区有必要推广普通话,这说明推广普通话已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大家有学说普通话的需求,但学习普通话的途径主要是学校学习和社会交往,分别占49%和31.5%。学校学习固然是普及和推广普通话的主要阵地,但对于离开学校走入社会的人来说,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学说普通话,可能会产生放弃学习普通话的想法。因此,版纳地区的推普工作应加大力度,在拓宽学习普通话途径上找方法,使学习形式灵活多样。

(三)普通话的使用环境已有改善,但使用普通话的自觉性偏低

普通话的使用与语言环境有着密切关系。调查显示,在非正式场合,使用普通话的比例较低,只占13.5%;在正式场合,使用普通话的人占40.5%。在正式场合说普通话的人数明显高于非正式场合,多数人已逐渐认同普通话是公共场合的交际语言,使用普通话的环境明显改善。但在非正式场合使用方言的比例高达52.5%,这说明汉语方言仍然具有较高的地位。从访谈中了解到,有部分人担心本民族语言或方言会随着普通话的普及逐渐消失,18%的人认为普通话会取代本民族语言;有19.5%的人对于这一说法不确定。对于人们的各种担心或误会,可通过宣传国家的有关政策来及时消除。

(四)人们对汉字有较强的认同感,但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了解不多

由于普通话的推广,人们越来越多地学习和规范使用汉字。调查数据显示,只有9.5%的人完全看不懂汉字;2.5%的人完全不会写汉字;约85.5.%的人最熟悉的文字是汉字。可以看出,大部分人都对汉字有强烈的认同感,掌握和使用规范汉字的人数已占据大部分。但是,对于国家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了解的人并不多,不知道的人群占了44.5%。这表明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大力宣传和贯彻这部文字法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充分发挥当地教育机构的作用,努力提高人们的普通话水平。西双版纳地区方言众多,语音、语法纷繁复杂,给普通话学习者带来一定的难度。教育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可以开展调查与整理方言资料的工作,总结出当地方言和普通话的对应规律,结合当地人们学习普通话过程中存在的发音特点及困难,有针对性地指导普通话学习者克服方音障碍,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加强普通话师资力量的建设,定期开展普通话师资培训或研讨交流活动。

第二,拓宽当地人学习普通话的途径。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核心阵地,可以每年举办几期普通话培训班,动员普通话学习者积极参加培训。也可以招募一些普通话较为标准的大学生,利用假期到民族地区教授普通话。看电视和收听广播已成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也可以在当地电台或电视台开设普通话专栏,调动人们学说普通话的积极性。

第三,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及时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加强对语言文字立法及相关知识的宣传,增强人们的语言法制意识,形成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氛围,使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作用得到增强。版纳地区是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应大力加强公共场合使用规范汉字的有效管理,尤其是地名路标、站台名称、宣传栏、广告牌等面向公众的示意性文字,必须规范使用汉字。

第四,正确处理普通话和民族语言及方言的关系。要尊重民族语言或方言使用者的语言感情,及时消除人们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国家推广普通话并非禁止民族语言和方言的使用,也不是要求在任何场合都使用普通话,更不是要消灭民族语言和方言,而是要在此基础上让人们学会普通话,以便相互交流与学习。普通话和民族语言是互相平等、共同发展的关系。

(本文系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云南沿边民族地区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调查研究――以版纳、普洱、临沧为例”[项目编号:YB2013075]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苏金智.国内外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概述[J].语言文字应用,

1999,(4).

参考文献:

[1]骆小所.文化与语言:云南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的语言文化比较

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

[2]李宇明.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J].语言文字应用,2012,

(2).

[3]黄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述要[J].民族翻译,

2013,(3).

上一篇:蟋蟀的住宅教学范文 下一篇:高中生物课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