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孩子范文

时间:2023-12-13 10:23:21

大地的孩子篇1

植物

寒冷的冬天,无数颗种子深藏在大地里,安静地等待着春天。

当下雪、结冰、冷风吹拂的时候,种子仍然安全地埋在土中。想象一下,如果每颗种子都是一点点亮光,如果我们能透视大地,那大地看起来就像闪烁着万点繁星。

春天呢?

春天,所有的植物开始生长。然而,植物不仅在我们看得见的大地上成长,也在往地下生长。植物的茎、叶和花,都向着光生长。植物的这些部分喜欢光,需要光,没有光就无法成长。

而植物的根部却扎入越来越深的黑暗之中,深入到地里。根喜欢黑暗,而且需要黑暗。植物需要太阳的光、温暖,以及大地的黑暗。植物是太阳和大地的孩子,在太阳和大地之间生活……

《植物》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科瓦奇的作品。他把蒲公英称为“会飞的小星星”,把菌类看成是“大地之母的婴儿”,把地衣称为“奇怪的小孩”,说针叶树的香味“有魔法”,说花粉是“金色的皇冠”……

他的作品里充满了美妙而富有诗意的想法。

穿过林间小路,漫步在山野里,四周都是各式各样的植物。这些植物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些地方?它们和人之间有什么关系?常见的玫瑰、茶树、咖啡树、甘蓝菜又有什么秘密?

阅读《植物》不仅能让我们更加了解植物世界,还能帮助我们感受植物的美,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与快乐。

・精彩片段・

外表粗鲁的朋友――荨麻

荨麻是一种坚韧的植物。

荨麻是一种野生植物,可以生长在任何类型的土壤中。

荨麻很美。荨麻的叶子形成了美丽的序列。它的叶子一共有四排,最底部的两片叶子与第二排的两片叶子交叉排列,第二排的叶子与第三排的交叉排列,而第三排的叶子又与第四排的交叉排列。每片叶子单独看也很美,有着尖尖的羽状叶缘。

不过,这些美丽的叶子都有“细毛”。这些“细毛”是坚硬的尖刺,有点像碎玻璃。当你触碰到尖刺时,尖刺会断裂并刺穿你的皮肤,同时渗出液体,使你的皮肤有灼烧感。

在我们生活的地区(英国爱丁堡),被荨麻刺到不会对我们造成什么伤害。但在热带地区,某些荨麻能给人带来强烈的刺痛感。

荨麻会开出淡紫色的花,很小,没有气味。这些花没有办法吸引昆虫。荨麻会让花粉随风飘散开来。

荨麻不会用花朵来吸引蜜蜂,但却是某些蝴蝶的好朋友。红蛱蝶就是荨麻的好朋友。红蛱蝶将卵留在荨麻上。卵孵化成毛毛虫后,荨麻的叶子就是它们的美食。荨麻会刺痛我们,却不会伤害毛毛虫。这些毛毛虫最终将变成美丽的红蛱蝶。不幸的是,园丁使用除草剂除掉荨麻的时候,也除掉了蝴蝶。

荨麻本身虽然没有美丽的花朵,但对毛毛虫很亲切。我们可以说,荨麻“开出”了蝴蝶这种“会飞的花朵”。

春天时,可以摘取嫩荨麻叶煮汤。以前,人们会给病人喝荨麻汤,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这种汤的疗效非常好。此外,荨麻纤维也被当成纺纱的材料,可以编织出耐穿且温暖的衣服。

所以,荨麻确实是一个好伙伴。它就像是一个外表看起来粗鲁无礼,但内心却很善良的朋友,会在你需要时伸出援手。

树林里的国王――橡树

橡树的木质很硬,树干很粗,有着深绿色的叶子。

橡树越老越美。橡树可以活很久,一般能活到两百岁。在诺曼底的阿隆维尔,有一棵上千岁的老橡树。

橡树是一种缓慢生长的树,像是一个做事情不匆忙、不草率的人,像是一个认真做好每件事的人。

春天,当其他树木都已经披上新的“绿衣裳”时,橡树的树枝仍然是光秃秃的。橡树慢条斯理地过着日子,新叶出现的时间比其他树种来得迟。但是橡树保有树叶的时间也比大多数树木都要长。在秋天,当其他树木失去树叶时,橡树仍然摇动着它的叶子。虽然叶子已经转为棕色,变得干燥了,但你仍然可以听到它们在风中沙沙作响。

橡树需要经过三十年的成长才能开花。前三十年里,橡树只有树叶,没有花朵。

如果一个人想要像橡树一样强壮又坚定时,就不能期待会有彩色花瓣的花朵。这样的花朵不属于橡树。

橡树的花朵是微小的|荑花序。这些花很不起眼。

橡树不会产生甜美的果实。橡树的果实是橡子。

橡子虽然小,却不是一种会被风吹动的种子。橡子会落在树下。这些掉落在树下的橡子不会长成新的大树。已经萌芽的种子需要阳光才能生长,而老橡树的树叶只让些许阳光洒落下来。这点阳光不足以让树荫里的种子长成一棵新的大树。

松鸦喜欢橡子。松鸦想吃掉所有的橡子,但橡子的数量多到它没法全部吃完。它只好在离开的时候带走大量橡子。它找到合适的位置时,就用嘴在地上挖一个洞,将一颗橡子放进洞里,并用土盖起来。松鸦会将吃不完的橡子都藏起来。当然,它饿了的时候,就会回去挖取埋在地里的橡子,但总会漏掉一些。到了第二年春天,新的小橡树芽就四处冒出来了。因此,松鸦有助于新的橡树的生长。

强壮的橡树没有漂亮的花或甜美的果实,但是橡树偶尔会展现出甜美的一面。有时一个人看似强硬又粗野,但当你了解这个人的时候,就知道他有一颗温柔的心,会在特殊的时刻展示出来。

有一种特殊的蜂叫瘿蜂。瘿蜂会用针在橡树叶上刺洞,然后在树叶上的孔洞里产卵,之后就飞走了。瘿蜂将子女留给橡树照顾。强壮又坚硬的橡树这时变成了温柔的保护者,保护着由卵产生的小幼虫。橡树叶会在每个小幼虫周围长出樱桃般大小的小空心球。人们称这种绿色的小球为虫瘿苹果。虫瘿苹果内有蜜汁,幼虫就吃这些蜜汁长大。虫瘿苹果不仅有蜜汁,还含有带着苦味的汁液。这种带苦味的汁液可以用于鞣制皮革。

对于橡树而言,唯一的果实是橡子。但是为了小昆虫,橡树长出了含有蜜汁的虫瘿苹果。

点评:

《植物》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书。它慢慢地讲述着植物的故事,用诗意的语言将天空、大地、植物、动物们联系到一起。它分享一个又一个关于植物的秘密,展示植物的美与温柔。

大地的孩子篇2

走吧!

妈妈来世在与你相会.

紧握着妈妈的手,让妈妈再看一看你那纯净的微笑.

孩子,在九泉下,记住妈妈的身影.

感谢上天给了妈不会忘记我们这次相遇,因为有你,你带给妈妈的快乐,妈妈不会忘记的!

孩子,

走吧!

妈妈永远爱你,

大地的孩子篇3

一、要让孩子快乐地学习

快乐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同样,快乐对于每一个孩子的学习也非常重要。一个整天都愁眉苦脸,充满悲伤的孩子是很难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的。从家长的角度来讲,我想不能因为自己的种种不快,就把孩子的这种天性给抹杀了。

要想孩子快乐地学习,就不能过分地看重孩子的成绩。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能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孩子的成绩。实事求是地讲,如果仅从成绩上来看,我孩子的成绩在班上并不是最好的,但每次考试,我也从来没有要求过孩子一定要考到多少分,孩子试卷拿回之后,我基本上就是与孩子一起分析一下,哪些题是由于不会做而错的,哪些题是因为粗心而错的,然后告诉孩子应该注意些什么。在孩子平时的学习中,我主要从三个方面让孩子以一种轻松的心情去学习:一是检查和辅导孩子的作业时,尽可能地创造出一种宽松的环境,不因孩子一时做不上来就生气、责怪,甚至打骂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探讨,共同克服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二是在批评与教育孩子时,注意时机的把握和方法的运用,尽量不在早上孩子上学和晚上孩子入睡时,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批评、训斥孩子。这样可以让孩子带着一种快乐的心情开始一天的生活,带着愉悦的心境进入甜美的梦乡;三是不额外地加重孩子的负担,除了课堂作业之外,我不再布置其他课外作业,以确保孩子有更多自由娱乐的时间。

二、要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俗话说,小树易扶,大树难直。这句话形象地告诉我们,教育孩子也要从小做起,应尽可能地让孩子生活在一种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家庭环境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家长不仅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举止,自己还要能够做好孩子的表率。

要关注孩子,平时就要与孩子多接触、多沟通、多交流。我不仅能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平常的心情与孩子友好地交流与沟通,而且尽可能让孩子自由地讲、自由地说。孩子非常愿意把心里话跟我讲出来,差不多每天放学的路上,都会跟我讲很多事情,如学校和班级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路边的哪家商店不开了,商店的牌子是什么意思等等。通过和孩子的交流,既可以掌握孩子在校的情况,也可以感受到老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超的教学水平,还可以了解到其他小朋友的情况。这样,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哪些是正确可行的,哪些是不应该的不能做的等,以帮助孩子明辨是非,引导孩子健康地成长。

要做好表率,家长自己就要清除身上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坏习惯。试问,一个从来都不知道看书、学习的家长,一个整天沉迷酒场、的家长,却天天要求孩子认真刻苦地学习,那对孩子能有多少说服力呢?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很大的影响。如你要让孩子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自己就得信守诺言。我在平时的生活中,只要孩子不是无理的要求而又答应了孩子的,那就一定要做到,如果由于某种特殊的原因而做不到时,我会向孩子解释清楚,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再补偿给孩子。反之,如果无法做到的,我也不会为了讨好孩子而乱开“空头支票”,那样只会增加孩子的不信任之感。我想,每一位家长,如果都能反思一下,查找一下自己身上影响孩子成长的消极因素,并尽最大努力地加以克服,那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一定能产生巨大促进作用。

三、要让孩子全面地发展

虽说素质教育已经喊了不少年,但仍有一些学校、老师和家长仍然禁锢于应试教育的框框之中,学校的强弱,老师的好坏,学生的优劣,都以学生的成绩来衡量。这非常不利孩子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而要想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就要让孩子尽可能地多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在这些活动中得到锻炼与提高。我的孩子,只要学校、班级安排她参加的活动,我都积极地鼓励她去参与,而且我一直给孩子讲,参与各种活动是为了不断提高自己,而不是一定要得到什么名次,拿到什么奖励。在课外,只要条件许可,我会抽时间陪陪孩子,与孩子一起做做户外运动,一起看看电视,鼓励孩子多阅读一些课外书籍,引导孩子多思索一些问题,多问问孩子为什么,多让孩子想想一个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多给孩子一点自由想象与创造的空间,多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虽然,有些事孩子不一定能做得好,有时甚至还添乱,但也会让孩子做一做,尤其是孩子自己主动要做时,更是放手让孩子去锻炼锻炼。这对于孩子素质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的。

当然,要想孩子全面地发展,还要能善待孩子的失败,宽容孩子的不足,不要总是拿着显微镜和放大镜去看孩子的缺点,那样会把孩子看得一无是处,久而久之,孩子倒真可能变得一无是处了。说实在的,哪个孩子会没有失败的时候呢?哪个孩子身上会没有一点儿不足呢?我的孩子身上也不少缺点与不足,如时间观念不强,你急她不急,一些良好的习惯不易保持,常常是“三分钟”热度,有时十分粗心大意,本来很简单地的事情,她都能给你搞错、搞乱等。对于这样的缺点,我基本上都能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去对待,以一种让孩子可以接受的方法帮助孩子改正。但是,宽容孩子的不足,不等于对孩子的溺爱。对于孩子的错误,必须给予相应的惩处,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了事情,犯下了错误,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躲过去的。这对于及时矫正孩子不足,促进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

大地的孩子篇4

在传统的中国式家庭里,家长说一不二,自己逼着孩子要干什么,要怎么样,逼着孩子不准干什么,不准怎么样,并且往往家长都要制止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像鸟笼里的小鸟一样,一味地抄抄写写,背呀读呀,让孩子根本就没有自由。或者强行让孩子学这学那,孩子不喜欢的非要学,孩子喜欢的不准学,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动力,还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但这正是家长不在乎的大问题。家长都以“我们这样做都是为你好”的名义来说服孩子,但是,家长这样是在为孩子“不好”。这样,孩子就会觉得强行就能决定一切,战胜一切。

第二刀:看去爱心,让孩子变得自私

每当家长因为要分父母的遗产而和兄弟姐妹撕破脸皮时,却有没有注意到一双惶恐的天真的眼睛正在惊异地盯着自己呢?当家长亲眼开到一名小偷正在撬邻居家地门时,带着孩子匆匆离开,但是有没有注意到一只小手已经紧握成了拳头呢?当孩子告诉家长花园的水龙头坏了,正哗哗地流水时,你有没有给物业打电话或者提着工具去修理,还是告诉孩子不要多管闲事,别人看到了会解决?当你和孩子坐在公共汽车的座位上,玩这游戏,说说笑笑,走来了一个趔趔趄趄的老人,孩子刚要站起来给老人让座,你是点点头表示支持、赞扬,还是一把拽住,告诉他:别管闲事呢?这些举动就会一下下地看掉孩子的爱心,会让他觉得:我好好的,不管他,不管那么多闲事。那这自私的坏品质竟让一个可爱的小孩学会了!

第三刀:砍去诚实,让孩子学会撒谎

孩子一旦从家长身上明白撒谎就能不受皮肉之痛或者晚些来临,孩子就慢慢变得很爱说谎,谁不愿意不挨打、不挨骂呀!但他们是为什么喜欢说谎的?是被逼出来的!如果家长对他说:“撒谎不是好事,说实话就能不挨打骂,而撒谎就更要挨打挨骂。”那谁会继续撒谎呢?小孩子的困惑是:大人就可以撒谎,凭什么我就不能?不公平!所以他并不听大人的话,就是要说谎。当家长对孩子解释说自己撒的谎是善意的,但对于孩子来说,谎言不管善意也好,恶意也罢,都是所谓的荒言!

第四刀:砍去试尝冒险,让孩子平庸。

孩子向下河游泳,而大人不是教孩子怎样下河游泳,而是拒绝,理由很简单,就是危险。孩子想爬山也不允许,因为爬山危险。孩子都大了,还不敢出去买东西,因为大姐上是危险的;好大的一个人了,还不敢开煤气,因为煤气是危险的......没错,现在社会是有些慌乱,出门危险,在家也危险,但总不能一直靠家人生活吧?这样孩子有怎样长大成人呢?所以不经历点风雨,孩子就会平庸。家长应该让孩子出去锻炼锻炼,要不孩子怎样才能真正长大呢?

第五刀:砍去守纪,是孩子学会违法

孩子自己过马路很少擅闯红灯,骑自行车也知道要遵守法规。孩子在幼儿园就会背“红灯停,绿灯行”的儿歌。但他们跟父母在一起时,跟着父母一起跨栏干,一起闯红灯。大人的借口就是忙,需要赶时间。不知这一刀会让孩子学会到:规则可以不遵守。家长在马路横冲直撞,遇到交警才会收敛一些。孩子就会知道:在法规的执行者看不见的情况下,可以随心所欲。

第六刀:砍去创新,让孩子成为机械

可怜的孩子在家长和学校的双重压力下,早已不知道什么是创新了。当孩子不停得问问题是家长不是笑着耐心地回答,而是厌烦地说:“等你长大就懂了!”“以后你自己好好学呗,问吗”“考试又不考,问这么多干吗”等自以为聪明的回答。但根本不知会让孩子慢慢变成学习机器,脑子变成机械,转不动,不会思考。好多年的应试教育的恶果,使家长在选学校时,就考虑它的升学率,才不管学的什么,只有能考上北大清华就好!

第七刀:砍去自然,让孩子学会破坏

在景点游玩时家长带孩子去摘花。孩子要带走垃圾,家长说不用管,那是清洁工的事。家长随地扔垃圾、吐痰。孩子天生热爱自然,喜欢动物,家长却当着孩子的面杀掉所喜欢的动物,让孩子无法安心、正常地吃饭。家长在说服孩子时说“万物为我所用”。告诉孩子为了人类的生存,可以伤害一切生灵。

第八刀:砍去羡慕,让孩子学会嫉妒

孩子小时候总会好不掩饰地对某种事物的欣赏。孩子告诉家长某某同学很优秀时,家长总会那人家的长处和孩子的短处做比较。这种批评很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积极性,时孩子自责。当初,孩子会说:“我要比他还要棒!”但他一次次超越别人时,又要遭到家长的奚落,孩子的羡慕就渐渐演变成嫉妒。嫉妒,一个人类大公害就被天真的孩子学会了!

第九刀:看去竞争,是孩子学会仇恨

竞争是整个社会的发展动力。人都是在竞争中生长的。人天生有竞争意识,一个在正常不过的事情。家长可能会在单位被同事超越。回到家里,并不是分析失败原因,而是找理由来辱骂竞争对手。家长并不知道孩子会学会这一切,其实孩子已经从家长身上学会了仇恨超越自己的人。

大地的孩子篇5

让孩子及早接触和熟悉文字平时不妨将路牌和食品包装上的文字指给孩子看,然后大声念给孩子听,让孩子逐渐了解到这些弯弯曲曲的符号是有一定意义的。除此之外,将报纸上的大标题念给孩子听;或者在上街时,将广告牌上的内容指给孩子看,这些都是让孩子及早熟悉文字的好方法。

将书摆放在孩子随手可及的地方家里的每个房间最好都要有书,让孩子随手就可以拿到。逢年过节,当有亲友要送孩子礼物时,可以让他们将书作为给孩子的礼物。

言传身教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孩子非常重要。孩子看见您经常阅读书籍、报纸和杂志,并且经常从中获得有益的东西,孩子就会很自然地模仿您的样子去做。

怎样给孩子读书选择什么样的书和孩子一起读书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孩子的兴趣,此外还要考虑到孩子的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书的内容要让您和孩子都会感兴趣,书里面的插图也要尽量大而色彩鲜明。孩子的注意力维持时间比较短,因此文章不要太长,最好能一次读完。许多孩子都喜欢一遍一遍地听同一个故事,家长要尽量尊重孩子这个习惯。

利用什么样的时间读书孩子常常会主动向家长提出要求,要爸爸妈妈讲一个故事,这个时候往往是和孩子一起读书的最好的时机。此外,每天也可以安排一些固定的时间,比如午睡前和晚上睡觉前这两段时间就很好。平时和孩子一起外出时,也可以在孩子的小车里或背包里放一本书,遇到排队和需要等候的情况,拿出书来读一读,可以让这段等候的时光很快地过去。

大声地给孩子念书有些家长不太好意思大声给孩子念书,怕自己会念错;其实您大可不必紧张,孩子是不会在意您是否会念错的。如果您念的时候能放慢速度,再加上面部表情和一些表现声音的象声词,那就更好了。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插图中的细节;当故事进入高潮时,还可以故意停下来,问孩子一些问题,例如“小猫为什么跑了呀”,以提高孩子阅读的兴趣。

“妈妈,你来听我给你讲故事!”经常和父母一起读书的孩子,语言能力和记忆力都发展得很快。也许用不了多久,您的孩子就会对您说,她要自己给您“念”书了。面对这种情况,您作为父母,除了高兴之外,心理上还要做哪些准备呢?先易后难鼓励孩子先从简单的、她早已熟悉的书读起。每次孩子自己读完一个故事的时候,父母要及时肯定孩子,以增强孩子继续阅读的信心。

大地的孩子篇6

重要的性别角色

母亲角色

母亲给了孩子无数个“第一次”:第一次喂养孩子、抚摸孩子;第一次逗乐孩子、嬉戏孩子;第一次安慰孩子、鼓励孩子……母亲的抚育与关爱,如同大自然赐予的空气、阳光和水分一般,这样孩子才得以昂扬生机,勃发生命。

母亲不仅与孩子的相处时间最长,她与孩子的接触空间也最广,母亲是孩子最重要的亲人。

1.母亲是孩子最重要的刺激源。母亲提供了视觉、听觉、身体、心理等的大量刺激,极大地满足了孩子生长的需要,为孩子早期认知的发展建立起了基本的图式。

2.母亲是孩子最丰富的影响源。母亲对孩子产生着立体的、多角度的、全方位的影响。有研究表明,母亲对孩子语言发展的影响极大,母子间的正常交往有助于孩子语言正常、顺利的发展;如若母亲缺失,即使父亲健在,也会使孩子的语言发展受到损害。

3.母亲是孩子最重要的情感源。由母亲给予孩子的日常照料和抚育,成为了孩子最有效的情感刺激,为孩子的社会和社会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父亲角色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这一角色往往被忽视。一方面,日常生活中人们自然而然地会将养育孩子的责任固定在母亲身上;另一方面,父亲自己觉得许多事情不懂,也做不了,随之便放弃了与孩子的互动。而一个追踪研究发现,凡与父亲在一起交往机会多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其智力较发达,智商也较高。由此可见,尽管父亲参与孩子的教养和与孩子接触的时间相对母亲较少,但父亲所扮演的角色是母亲无可替代的,这种由男性特质所给予的影响将会使孩子(无论男孩或女孩)终身受益。

1.父亲是孩子的玩伴。一般而言,母亲更多的是以关爱、照管、说教的方式陪伴孩子,即使是玩,也只是做一些传统的、安静的、缺少变化的游戏。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孩子对于什么事情找妈妈,什么事情找爸爸分得很清楚, 一旦孩子由父亲带着,便会做出某些大胆的、超出常规的举动来;反之,当孩子想玩的时候,也会去找爸爸,此时的爸爸成了孩子的玩耍伙伴。这种父子间的互动对孩子的意义已经超过了玩耍本身。

2.父亲是孩子的榜样。父亲自身具有的男性特征,诸如独立、自主、坚强、果断、自信、敢于冒险、富有进取心等,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都会传递给孩子,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模仿。孩子常常会和同伴比较自己的爸爸,并以“我爸爸……”而自豪,在夸奖爸爸的同时,仿佛自己就跟爸爸一样似的。

3.父亲帮助孩子认同性别角色。当年幼的孩子在寻求依恋对象时,男孩会更多地依恋母亲,女孩则更多地依恋父亲。在此期间,父亲与孩子的交往,将会有助于他们对于男性和女性的作用和态度有一个积极、适当而且灵活的理解。与此同时,孩子也将自己认同为男孩或女孩。如果没有父亲的影响,男孩的男性特征和女孩的女性特征都会受到削弱。

巧用“父母亲角色”,平衡孩子发展

母亲角色的强项

1.影响孩子语言的发展,日常生活知识的积累;

2.关注孩子对周围环境的态度;

3.教会孩子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

4.进行艺术的启蒙和熏陶。

父亲角色的强项

1.激发孩子的兴趣、求知欲;

2.使用多种材料,探索多样活动;

3.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创造力;

4.造就积极向上的个性。

大地的孩子篇7

孩子的画与成人的画是完全不同的。孩子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想法,讲述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学会欣赏孩子的作品,要从“听”懂孩子的画开始。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画只有被“听”了,他们的绘画行为才有意义。

日本儿童教育专家、画家鸟居昭美提醒家长:孩子拥有与生俱来的绘画能力。家长要做的,是欣喜地守护这种能力,为孩子创造绘画的环境与氛围,而不是要求孩子画得像,更不要教孩子画形象。因为过早画形象,就像是给孩子戴上了有色眼镜,使他们无法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无法概括自己的想法,无法把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发现真实地画出来。到孩子过了九岁,系统性的教授绘画技巧才变得有意义。在这之前教育孩子画画,是拔苗助长,反而很可能会毁掉孩子的天资。

看懂、听懂孩子的画,要从了解孩子的绘画发展特点开始。

一岁:手的舞蹈

绘画要点:

让孩子充分地涂鸦;不要给孩子看形象,也不要教孩子画形象。

孩子最开始画的画,是散乱的不规则的点,或是像蚯蚓样的线,这是孩子绘画的起点。这个阶段的画,不是种文化活动,是手运动的结果。

涂鸦对孩子是非常有趣的事情。握着笔的手挥舞着拍子,在纸上留下印迹,这时候孩子很兴奋:他意识到自己不仅能够使用自己的手,还能够留下痕迹。所以,他会次次在桌上、墙上、纸上涂鸦。

一岁两三个月到一岁半,孩子的手开始能够以肘为轴心左右往返运动,画出像半圆的弧线。

孩子到了一岁半之后,肘和肩可以同时运动,开始画大大小小的连续圆圈,层层叠叠。这是以往的往返运动进步发展的结果。

孩子将近两岁时,肩和肘开始能够做流畅的协调运动,笨拙的圆圈开始变成较为标准流畅的圆形。更进 步的发展使孩子以手腕为轴心做运动,能够画出比较小的连续圆圈,也能够做上下往返的竖线涂鸦,手的功能从手腕到手指发展。这时,要让孩子尽情涂鸦。

注意:

不要给孩子很多种颜色,只给他一种喜欢的颜色就可以了。要给孩子像挂历一类的大的纸张,给他充足的空间。

千万不要教孩子画形象,让孩子自由绘画。

两岁:漂亮地给圆封口

绘画要点:

仍然不能让孩子画脸等形象,不要画形象给孩子看。

过了两岁的孩子,已经能够用手指尖来捏东西,不再是简单地握住,而是有意识地集中在手的末端。这时孩子画画,不仅需要手,还可以用眼睛加入配合。孩子就可以边谨慎小心地用眼睛观察着指尖,一边画线条。不仅能够对比着已经画好的线条和将要画的线条来画画,也能够目测线条的走向。这正是培养孩子判断未来采取行动的能力,和一岁相比,有了巨大的进步。

到了两岁二到四个月,孩子开始能够画一条单独的线条了。也可以把线条连起来,让画出去的线条回到原点。这样画出来的就是个圆圈了。画出封闭的圆圈,需要手和眼的有机结合。

这个时候,孩子的自主意识开始萌芽,“我要”成了说的最多的话。随着第 个逆反期的到来,如果孩子画画遇到阻碍,也会猛烈地反击。家长要尊重孩子的积极性,不要进行干预。

两岁后的孩子,可以对自己画的东西以自己对事物的印象加以解释说明。画一个圆圈,他会说这是包子,是苹果,也可能说是妈妈。越是脑海中对各种事物有丰富印象的孩子,越是有能力把一个圆圈想象成各种各样的东西。成人不可以告诉孩子:这哪里是妈妈啊,妈妈不是这个样子。这样会摧毁孩子难能可贵的想象力的萌芽,你要做的,就是静静地听孩子的解释。注意:

仍然只给孩子一种颜色。纸张也要有大有小;如果教过孩子画形象,要让孩子回到连续画圆圈的时候,妈妈可以一边和孩子说“圆圈和你做游戏呢”,一边画着和两岁的孩子相符的圆和连续圆圈给孩子看。

三岁:画自己想画的东西

绘画要点:

不要教孩子画人脸、车、人物等形象;要听孩子讲画的内容。三岁,开始画圆形的头邗人像

从三岁起,孩子开始有意识地画画了。动手前,他会在脑海里浮现出想要画的东西,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画。尽管还画不出具体形象,但孩子把圆圈当成要画的东西,一个又一个地画着圆圈。

三岁的孩子已经能灵活地运用手,自由地画出大大小小的圆圈和横的、竖的线条,他们会事先想好画什么然后动手画。在讲述自己的画时,他们也会把单独的词语联系起来,演变出故事情节。

孩子给这些毫无意义的线条、圆圈赋予意义,这些线条、圆圈就成了能够表达、象征孩子感受的东西。这时,家长也许就能够明白为什么不能过早地教孩子画具体形象了,这才是孩子内心的真实表达。你应该发自内心地称赞他们,耐心倾听孩子讲的故事,把它们记录下来。

三岁左右,圆圈上画上点和横线的“头部人像”开始出现。这和后来出现的“头足人像”仅步之遥。

用极具表征的手法表现现实生活事物,是三至四岁绘画的显著特征。这个时期,处于向具有人类独特表现手法的绘画转化的时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注意:

这个时期,孩子无论画什么,都会用“拟人化表现手法”。成人千万不可斥责孩子:为什么不画耳朵?为什么不画手和脚?更不要犯愚蠢的错误,去教孩子如何画人物形象。

四岁:终于画出形象

绘画要点:

开始画形象;除了画头足人像,还出现了头体二足人像;开始凭印象画画的时期,绘画作品无秩序排列。

普遍的情况是从四岁左右开始,孩子在画头部的基础上画出手和脚,形成了所谓的“头足人像”,尽管画得像外星人,但成人也能看出他们画的是人。于是,便不由自主地提醒孩子:是不是还没画身体,还没有画脚?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危害。

因为它否定了孩子好不容易从自己的认识中获得的表达形式。成人是通过文字来确认和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孩子是通过自己的画来 确认自己的想法、发现和认知等。“头足人像”是孩子对什么是人类的认识过程的表现。

三岁时出现“头部人像”,是因为孩子印象最深的是“脸”,才用脸部来表现人的全部。随着运动能力的增强,腿和脚的存在占据了重要位置。所以,在脸部下面直接添上腿脚。孩子就是这样用画来表达:对自己重要的东西是这样的!

从头部人像到头足人像,再到头体二足人像,孩子的认识就是这样逐步发展的。

如果这个时期成人教给孩子画形象,就是剥夺了孩子认识事物的乐趣,甚至是挫伤孩子认识世界的积极性,阻碍了孩子成长为人的最重要的学习和发展的能力,罪莫大焉。

孩子的画是用来反映存在于孩

子内心的真实的东西,而不是现实中真实的东西。他们会把自己印象深刻的东西画得特别大,比如妈妈爱唠叨的嘴。希望妈妈不要说:“啊,不是吧,妈妈的嘴哪有这么大?”你只需高兴地说:“喔,你在画妈妈啊。”这就足够了。

另外,四岁到五岁期问,孩子喜欢在张纸上画出各种各样的形象,看起来杂乱无章,但如果你仔细听孩子的解释,就能发现,在孩子的脑袋里,这些事物都是有关联的。注意:

如果孩子想多要一些颜色,最多给6种颜色;要丰富孩子的生活,这样绘画内容才会丰富起来;要多听孩子对绘画内容的讲述。

五岁:出现基底线,建立秩序

绘画要点:

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按自己的认识画出来;出现基底线,开始建立秩

孩子到了五岁左右,渐渐对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产生兴趣,他们开始明白人是长着头、肩膀、脖子、肚子、腿、膝盖的,不会再像四岁时那样,从脑袋中画出个腿来。

但是,五岁的孩子还不能够把事物之间的关系恰到好处地在绘画中表现出来。他们不是按照自己看到的,而是按照自己认识到的,只画自己感兴趣和关心的事物。这种现象是四到八岁左右孩子绘画的特点,被称之为“感觉的写实主义”。这种倾向一直会持续到孩子九岁左右的绘画转化期。

五岁半到六岁左右的孩子,开始试图用绘画表达他们认识的 些关系。我们以表示地面或水平面的线条――基底线为例, 条横着画的线条,就有了地面和海洋的分界,它表现的是个世界。基底线的出现是五岁孩子绘画的大突破,成为把事物之间的关系转移至二维平面世界的秩序建立的基础。注意:

这个阶段,孩子非常享受分区涂色的乐趣,可以给孩子准备12色的蜡笔或其它绘画材料了。看孩子的画时,要多问问孩子:“谁?在哪里?在干什么?”尽量丰富孩子的生活,让孩子画出更多的故事情节。

六岁:

绘画要点:

坚决地使用基底线建立事物秩序,开始能够做图案游戏,把事物做抽象化表达。

到了六岁的孩子,开始处处使用基底线,水面的线、地面的线、山的轮廓线、道路两旁的线、房子层二层之间的线、饭桌的轮廓线,其它还有房问的四方形线、水池的圆形线、船的四方形线、床或被子的四方形线、运动场操场的椭圆形线等等。注意:

绝对不要以画得好与不好来评价孩子的画;不要让孩子总是看电视,把有趣的生活作为主题画出来;读绘本给孩子听,讲民间传说或故事给孩子听,让孩子把故事画出来。

七八岁:出现水平线或地平线

绘画要点:

出现水平线;开始分别从正面、侧面和背面画人物肖像。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成人和孩子的社会有所认识,空问感觉进步增强,他们的画里了现了水平线、地平线。到了七岁左右,孩子与其说是用线条来画画,不如说是用线条围起来的面来进行表达。同时,他们开始从正面、侧面、背面画人物肖像。一旦开始了从侧面画人物,到了八岁,紧接着会开始画有动作的人物肖像,请家长满怀喜悦地关注着孩子的这成长过程。注意:

孩子画的形象让人一目了然,成人要体会孩子的心情,仔细欣赏孩子的作品。

九岁:画出眼中的现实世界

绘画要点:

写实能力增强,开始追求画出眼睛看到的真实景象,迈向成人绘画的第一步,可以开始接受正规的绘画训练,可以开始写生。

九岁的孩子,开始按照亲眼所见来画画,孩子的画开始有变成成人画的趋势,是“视觉的写实主义”。注意:

大地的孩子篇8

心理学家指出,如今一场“沉默的瘟疫”――自我伤害(即在无知中进行自虐)行为正在我国不少地方的孩子中间悄然蔓延。专家们建议父母在思想上一定要重视并认真对待此事,不可逃避不管,更不能错误地认为孩子只是好奇心重,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心理学家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孩子之所以自虐,是由于身心受到了伤害,自我感觉压抑,要寻找一种自我解压、自我发泄的方式,并不是真地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家长在面对孩子的自虐行为时往往采取“无言”或“直接斥责”的方式,使得孩子更不愿和父母沟通。作为家长,如果想要了解孩子为何会伤害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

第一,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倾听孩子的心声是为了让孩子说出心里话,而不是敷衍家长。要想让孩子说心里话,家长就要学会用心聆听的技巧,在与孩子交谈时应放下手边的事情,专心地听孩子讲述,并注视着他的眼睛,年龄愈小的孩子眼神的接触愈重要。一位家长问正在上小学的女儿:“你在家遇到的最挫折、最困难的问题是什么?”女儿的回答让他大吃一惊:“跟爸爸讲话最有挫折感、最困难,因为爸爸的眼睛从来没有认真看着我,不知道爸爸在想什么。”这个事例告诉家长,父母一定要养成专心、耐心听孩子讲话的习惯,让你的孩子随时都有机会把他的困扰和痛苦讲出来。另外,父母在与孩子谈话中还要掌握几个原则:不要打断孩子的讲述,不要急于否定孩子的想法,不要急于指责、批评或改变孩子的做法,给自己、也给孩子一个空间,这样孩子才会愿意说出心里话。孩子如果觉得自己的想法被父母尊重并接纳,也就比较愿意接受父母的引导了。以吴琪的儿子自虐为例,专家建议家长不需要质疑孩子是否在说谎,甚至可以称许他的研究精神,问问孩子“实验”的感觉,而且可以和孩子讨论一下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讨论孩子采用这种方式来验证某事的风险,也可以带孩子一起到图书馆查查百科全书,让孩子知道要寻求一种答案或者解决一个问题还有其他更好、更稳妥的方式。

第二,父母言行要一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心理学家认为,父母的言行不一极易造成孩子的价值观混乱与挫折感。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父母都说自己爱孩子,但却不肯每天多挤出一点时间去听孩子说说心里话,陪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睡前给孩子讲讲故事,去体会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孩子自己并没有感觉到自己被爱、被重视。一位离家出走的孩子在写给母亲的一封信中说:“我每天放学回家,你说得第一句话是问我今天考的什么、多少分,第二句是问明天考什么、估计会考多少分。难道我在你心中除了分数什么都不是吗?”家长爱孩子就应该让他快乐地成长。实际上,人生的道路不是只有一条。一位朋友的女儿拉得一手好提琴,但却被父母强迫着报考了医学院校。她很不开心地说:“如果父母让我学音乐,我肯定会成为一个快乐的音乐家。”

第三,教育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情绪管理(EQ)虽然已经受到国内教育界的重视,但真正实施起来不少人却走入了另一误区。受传统文化与观念的影响,我们教育孩子在情绪表达上要符合中国传统的“温良恭俭让”的模式,很少教导孩子如何符合人性地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绪,特别是负面的情绪。要让EQ教育准确到位,使孩子的情绪得到良好的发展,父母就要学会扮演倾听孩子负面情绪表达的角色,并能表达同情与理解,这对孩子的情绪调整很重要。孩子如果不会体验、表达和适度宣泄自己的情绪,就很容易将负面情绪压抑下来,久而久之,他们要么会莫名其妙地乱发脾气,要么会以自虐的方式来宣泄情绪。因此,学会和自己相处,让情绪有一个适度的出口,是孩子管理好自己情绪的重要能力。

面对孩子的自虐行为,焦急的父母应该静下来,这是父母反省对孩子的教养态度和重建亲子关系的契机。就如同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师史蒂芬・雷文克隆在《割腕的诱惑》中指出的那样:“健康的教养态度是不会培养出自我伤害的孩子的。”史蒂芬・雷文克隆建议父母可以遵循以下的预防之道:①对孩子的感觉要尽可能保持最大的耐心。②要给孩子时间来讨论他们的问题和烦恼。③对孩子的承诺要兑现,让孩子有安全感。④夫妻之间要沟通有关孩子的事。⑤避免亲子角色反转(孩子与父母的角色易位,父母过度期盼、依赖从孩子那里得到鼓励、情绪支持和肯定,孩子变成父母的依靠者、主宰者)。⑥父母要努力表现自我价值感、解决冲突的能力以及处事有弹性、圆融的正向典范。我们也可以从美国著名文学家Dorothy Law Noite生前的一首诗《孩子从生长的环境中学习》找到一些启发和力量:

孩子从生长的环境中学习

批评中长大的孩子,责难他人。

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喜欢吵架。

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常常忧虑。

怜悯中长大的孩子,遗憾自己。

嘲笑中长大的孩子,个性羞怯。

猜忌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妒嫉。

羞耻中长大的孩子,自觉有罪。

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深具自信。

宽容中长大的孩子,能够忍耐。

称赞中长大的孩子,懂得感恩。

接纳中长大的孩子,懂得去爱。

认可中长大的孩子,喜欢自己。

赏识中长大的孩子,会有目标。

分享中长大的孩子,慷慨大方。

诚信中长大的孩子,理解真理。

公正中长大的孩子,极富正义。

尊重中长大的孩子,懂得尊敬。

安全中长大的孩子,不但信任他人也信任自己。

上一篇:永恒的誓言范文 下一篇:苏秦的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