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与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13 01:09:15

调查与分析

调查与分析篇1

笔者对2006年我院住院患者品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供临床用药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收集我院2006年全部住院患者品处方共计

4 085张,统计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科别及药品品种、用法用量、用药天数、总用药量等。

1.2 方法:以世界卫生组织药物利用研究小组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和药物利用指数(DUI)为指标[1],DUI1则反之。DUI≤1为合理用药。各药DDD值参考《中国药典》(2005版),《新编药物学》(15版)及临床实际使用情况确定。有关计算为:DDDs=总用药量/该药的DDD值;DUI=DDDs/实际用药天数。

2 结果

麻醉处方一般情况和品和品使用情况见表1、2。

3 分析与讨论

3.1 年龄、性别分析:使用品患者年龄分布较广泛(8~88岁),以20~60岁范围内用药集中;从性别上,各种品的使用均为男性大于女性,男女之间使用哌替啶、美菲康、吗啡针的比例差别较大,男性使用分别占74.96%、97.52%和82.48%。此结果除与我院为矿山创伤急救医院,青中年男性患者较多有关外,也提示了本地区男性癌症患者多于女性。

3.2 用药结构分析:表1、2显示,我院品使用率最多的科室是麻醉科(46.09%),其次是外科(25.19%)。芬太尼针消耗量最大(42.45%),用药频度居前,主要用于麻醉科术中的全麻辅助用药及术后镇痛泵;哌替啶针次之(23.37%), 其使用主要是外科(烧烫伤及创伤性镇痛)、麻醉科(术中镇痛)及临床各科的部分癌症患者镇痛;美菲康片(18.78%)主要在内、外、五官及疼痛科用于晚期肿瘤及术后镇痛;吗啡针(10.69%)主要在内科及麻醉科使用,用于晚期癌痛和手术镇痛;可待因片(2.76%)主要在内科用于镇咳。统计显示,我院用于癌痛患者吗啡制剂(吗啡针、美菲康片)的消耗量远大于哌替啶,表明了我院大多数医生已经将吗啡类制剂作为控制癌痛的首选药物,也预示我院在使用品治疗癌痛患者方面正向着WHO治疗癌痛方案的原则趋近。

3.3 药物利用分析:表2显示,芬太尼针、哌替啶针及吗啡针的DUI>1。在我院,98%以上的芬太尼针是在麻醉科作为手术诱导麻醉剂或术中镇痛使用。因为麻醉泵的使用,芬太尼针在手术诱导麻醉时计量可达1.4 mg,且临床上对此剂量已普遍接受,故本统计的DUI>1不属滥用[2]。吗啡针DUI>1,是因为我院医师为晚期癌症的患者开的处方日剂量远远大于限定日剂量。由于吗啡镇痛效果好,安全可靠,持续时间长(约20小时),WHO已把吗啡的消耗量作为评定一个国家改善癌痛状况的指标,被认为是最好的术后和癌症镇痛药物,国家规定对癌痛患者镇痛使用吗啡由医生根据病痛需要和耐受情况决定剂量,故其DUI>1也不属于药物滥用[3]。哌替啶针DUI>1,说明哌替啶的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调查中也发现,我院有相当部分慢性癌痛患者长期大量使用哌替啶针,因为哌替啶作用时间短,要达到止痛目的,常需多次给药,以致医生日处方量大于该药的DDD。吗啡阿托品、强痛定、可待因、美菲康的DUI≤1,表明医师在日处方量低于该药的DDD值。由此可见,我院品的应用除哌替啶外,尚属合理,无过多滥用现象。

3.3 存在的问题分析

3.3.1 统计结果显示,我院有28.36%哌替啶用于晚期肿瘤患者的止痛,且使用剂量个体差异大,有的100~200 mg/d,有的可高达600 mg/d。这与医生的用药习惯及对“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的认识程度有关。事实上,WHO推荐的“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中,对癌痛治疗不推荐使用的第一个药物就是盐酸哌替啶[4],因盐酸哌替啶作用维持时间短(2~4小时),镇痛效力弱(为吗啡的1/1~1/8),其代谢产物去甲哌替啶易在体内蓄积,产生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提示临床医师在癌症止痛药物选择上应遵循“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转变哌替啶作为癌痛患者长期用药的习惯。

3.3.2 调查发现,有少数美菲康片处方用法不合理,出现了3次/天或4次/天甚至必要时给药的情况。美菲康为吗啡缓释制剂,只需每12小时给药1次即可达到治疗目的。据有关报道[5],使用美菲康按时给药比按需给药的镇痛效果好,在首次剂量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应逐步加量,以寻找最佳剂量,然后维持。效果不理想,说明初始剂量不够,应该增大剂量而不是缩短用药时间,这样才能使患者得到有效镇痛,防止用药次数过于频繁而形成依赖性。

3.3.3 第二阶梯止痛药强痛定针及可待因片的使用量偏低,可待因片在我院主要用于镇咳,较少用于癌痛治疗。反映出我院在“一、二阶梯”治疗用药方面,与WHO提出的癌痛治疗指导原则尚有差距,有待改进。

调查与分析篇2

小学英语课程的开设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离《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对该课程的要求相差甚远。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外语教育非常薄弱,没有统一的规化,有的小学开设了英语课,有的学校不开,小学英语课开设的时间及周课时也都不一致,因此有必要理清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措施,着力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一、阿图什市小学英语教学现状

阿图什市内总共有5所小学,开设英语课的只有3所,分别为克州实验小学、阿图什市第一小学、昆山育才小学。这三所学校都是全日制、民汉合校的汉语授课小学,学生主要由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回族构成。克州实验小学和阿图什市第一小学都是从一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程,所有学生都上英语课,每周有四节英语课,使用的教材都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这两所学校的教学设备完善,有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只有少数英语教师有本科学历。阿图什昆山育才小学的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程,每周有两节英语课,没有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英语教师均为专科的学历。这三所学校的英语课都采用汉语和英语结合的方式。

二、存在的问题

首先,师资严重不足。对阿图什市内的3所小学的调查和统计表明:英语教师的人数较少,授课班级较多,班额较大,各班人数都在60人以上。各学校都存在教师跨年级授课现象,有的教师同时兼任两、三个年级的授课任务,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耐心讲解,也无暇顾及如何活跃课堂气氛和更有效的教学。除此之外,很多英语教师并不是师范类专业出生,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按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要求组织教学,导致学生失去英语学习兴趣。该地区大多数小学英语教师都只接受过大专英语专业的学习,也有一部分教师通过自学考试拿到本科学历,但实际教学水平满足不了小学英语课教学的需要。

其次,教学质量不高。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许多教师只限于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对教学理论和教学规律进行学习和思考,也不总结教学经验,上课只是应付课堂、应付学生。调查显示,多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采取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注重语法、句型的讲解和单词的记忆,学生只是机械记忆,不能灵活运用,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长,语法、句型和单词数量的增多和难度的加大,学生逐渐失去英语学习的兴趣。

最后,缺乏政策支持。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课没有统一的规划,有的学校开,有的学校不开,在小学升初中时,只考查学生的语文和数学能力,只计算语文和数学的总分,没有英语考试,英语成绩不计入小升初总分成绩,因此英语教学得不到重视,基本上每个学校的英语课都会被语文或数学课占去一些,英语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受到影响。

三、建议

首先,学校要积极创造创造良好的教师发展环境,加强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利用大学、地方培训院校等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学校应为教师科学研究提供资源和制度支持,鼓励教师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举行各类英语教学教育研讨会, 不断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不断创新, 推动教学纵深发展。

其次,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以新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好奇心强,听觉灵敏,善于模仿,心理障碍少,他们对一种新语言的学习往往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和英语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接受知识,努力引导学生保持兴趣和信心,使其爱学、乐学。

最后,地区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加强对小学英语教育的重视,从教师、教材、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制定外语教育规划。教育部门应出台相应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小学教师队伍, 加强小学英语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化。另外,要加大投资力度,改善教学条件,为教学提供必要的硬件设备。教育部门和学校应积极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只有教师接触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将之运用到教学中,从而使学生受益。

总之, 调查发现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学确实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改革的步伐,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情况的英语教学模式,为我国的基础教育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师范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阶段成果,项目名称:新疆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中外语教育规划研究,项目编号:XJNU 1223。

作者简介:马文(1982-),女,新疆石河子人,新疆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热西旦.玉素甫阿吉(1993-),女,新疆喀什人,新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学生,专业:小学教育

调查与分析篇3

一、研究方法

(1)受试者。本研究的受试者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部分学生,因为2013级学生刚刚结束英语分级教学任务,了解并参与分级教学的实施过程。总共120人参与测试。

(2)调查问卷。本研究采用的是自编问卷-高职英语分级教学调查问卷(学生版),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们对分级分班制度、所用教材、教学内容和手段、评价机制、教学效果等方面的不同看法。问卷采用五级量表的形式,即1代表很不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3代表既不同意也不反对,2、4介于1、3、5之间。采用五级量表的形式,能给调查对象更清晰的度量感,以便获取更准确的数据。

(3)数据采集。研究者以整群抽样的方式,随机从2013级学生中选取6个自然班(2个普高、2个对口,2个单招、且学生的英语水平参次不齐)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利用每个自然班下课后时进行,在简要讲解问卷作答方法后,统一下发问卷,并在15分钟后统一回收。

(4)数据统计。将调查结果分别输入电脑,计算学生对我院目前英语分级教学的态度和意见,分析其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二、结果与分析

研究者们通过对回收的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结论如下:

1.对分级教学的认可度(见表一)。

表一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对英语分级教学是支持和赞同的,尤其单招的学生最为明显。与混合班教学相比,通过分级教学,单招的学生独立成班后,得到了教师更多的关注,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进度也更符合他们的英语基础。可见,英语分级教学使学生“各取所需”、“自由发展”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发挥。

2.对分级教学效果的评价(见表二);

表二

从表二中看出,单招的学生对英语分级教学效果最为满意。我院的英语分级教学改革已进行了2轮实践,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英语分级教学,学英语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有所提高,他们开始与人用英语交流了,也不再害怕英语考试了。

3.对分级分班标准的态度(见表三);

表三

从表三看出,单招生对分班标准最为满意,普高生,对口生中持中立态度者居多。从一定程度上讲,学生的生源类别决定了学生的英语水平,但也有例外。由于学生所在地区的教育差异和个人努力程度不同,有些普高生的英语基础甚至不如某些单招生。因此,以学生的生源类型作为分级标准,不足以真正的实施“分水平”教学。

4.对所用教材、所在班级、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满意度(见表四);

表四

从表四看出,单招生和对口生对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满意的,而有些普高生对教材、授课内容和课堂参与情况提出了质疑。我院普高、对口的学生采用的是同样的教材,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上也基本一致,这就导致了有些英语程度好、希望有更大提高的学生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增减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式和考核标准,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潜力,促进学生更大的发展。

三、完善策略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于英语分级教学是支持的,对其教学效果、所用教材、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都是基本满意的,尤其是基础相对较差的单招生最为明显,成绩提高的也尤为显著。同时,研究者们也针对其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完善的策略。

1.分班方式应更科学化、精准化。由于学生所在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得有些单招生的英语水平甚至高于某些普高生。因此以学生的生源类型做为分班分级教学的标准,不能够涵盖所有的学生,不能够真正的实现“分水平”的英语教学。研究者们建议在学生入学后进行一次统一的英语考试,以此成绩作为学生分班的依据更为科学。

2.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试方式应更灵活。由于不同水平、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英语存在不同的需求,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应对所任班级的情况有所调查,了解他们的真正英语水平和真实需求,在教学中要灵活掌握,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00

[2]张大凤.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与学习者学习积极性的提高[J]教学研究,2010

调查与分析篇4

关键词:校长;时间分配;效能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2-0030-06

一、基本情况

2013年6―12月,为了解校长时间分配的相关情况,笔者在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校长培训中心等单位先后对3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正职校长展开问卷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277份。调查是在课堂上集中答卷,保证了答卷时间的充分性;答卷是无记名的,保证了答卷具有一定的保密性、真实性;参加培训的校长来源广泛,保证了答卷内容的代表性。

本调查问卷主要采用了《中小学校长工作时间分配问题的研究》中的调查问卷[1],并对问卷进行了适当修改,以符合研究者的设计需要。数据处理采用了SPSS17.0(汉化版)软件,同时辅以excel软件。

二、假设与估算

假设:校长们每周工作时间普遍较长;校长的性别、任职年限、学校层级、学校规模不同,时间分配情况也有所不同。

在问卷中,有一些答案就是时间值,例如:“巡视校园每天约0.5小时”;有一些答案是次数,例如:“参加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会议(平均)每月2次”。前者可以直接进行时间的数据统计,而后者则略显复杂一些。为了便于统计和分析,结合校长们的日常工作特点,以及笔者多年从事中小学校长工作的实践经验,本项研究对问卷中校长参与的一些活动进行了估值,然后根据活动的次数转换为每周的单项工作时间(每周按五个工作日计算)。估值情况如下:接待来客来访一般每次5分钟到半小时,平均0.3小时;任课每课时计为0.75小时(此处忽略了中学、小学的课堂时长差异);参加学校各职能部门会议每次计为1小时;参加学生活动,每次计为1小时;听课(含评课)活动,每次计为1小时;参加教研组活动、年级组活动,一般每次平均1.5小时;青年教师培养活动每次计为1.5小时;参加班主任专题活动、毕业班教师专题活动、老教师(含退休教师)活动,一般每次平均2小时;主动与教育主管部门、社会有关部门联系每次计为2小时;参与社会活动一般每次4小时;参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与非教育行政部门的会议平均每次4小时;迎接检查每次一般4-8小时,计为6小时;参加各类学习按6小时/天计算。

问卷中的校长工作时间分为五类:①教育教学管理与实践。包括任课、备课及批改作业、听课(含评课)、参加教研活动、参与学生教育等。②教师管理。包括参加班主任活动、老教师(含退休教师)活动、毕业班教师活动、年级组活动、青年教师培养等。③行政事务。包括每天巡视校园、处理公文、接听电话、接待访客、参加校内会议和上级会议、迎接上级检查、主动联系主管部门等。④社会事务。包括参加上级非教育部门会议、迎接非教育类检查、主动联系社会部门,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等。⑤学习培训。包括每天在校的阅读(看书、读报),以及到校外参加各类学习和培训。按照问卷调查的实际情况以及数值估算情况,对问卷数据进行合理处理后,得到校长们每周的工作时间分配情况。需要说明的是,一些学校周末可能另外组织补课、学生自习,校长和教师们也必然会增加一些工作量。这些不在统计范围之内,未予考虑。

三、校长每周的工作时间分配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1.教育教学管理与实践的时间分配

校长参与教育教学管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亲自担任课堂教学任务、备课和批改作业,可以通过听课的方式,也可以参与教学研究活动、课题研究活动、学生教育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来了解教育教学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往往要求校长必须承担一定量的教育教学任务,而从实际情况来说,大部分校长往往不能很好地贯彻这一条,究其主要原因,就是校长们面临着太多的琐碎事务。诚如某位校长说的,“我每个星期上四节课,几乎没有哪一个星期能够严格按照课表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总是要把课调过来、调过去,搭班的老师都很有意见。”因此,就出现了这样两种现象:第一种,校长的课堂教学任务表与某一位教师的课程表是重合的,意味着这位老师随时准备替代校长去上课。也就是说,校长的课表是真的,上课也是真的,但是校长没有百分之百地完成上课任务。第二种,校长也有一张课程表,但那仅仅是应付上级检查的,校长根本就没有打算真正走上讲台去上课。有一位校长说过,“与其不停地调课,不能真正完成教学任务,贻误了学生,还不如多花一些时间去听课,反而能够更好地了解教育教学实际情况。”这种说法,应该是代表了许多校长的真实想法。由于许多校长已经习惯于在上级考核时填报一个虚假的任课时数,因此,这份问卷中的校长任课时数、备课及批改作业的时间数据真实性值得怀疑。为了便于统计和分析,姑且相信此数据的真实性。

从表1可以看出,校长教育教学管理与实践时间从高到低的分配排序依次是:备课、批改作业、任课时数、听课、参加教研活动、学生教育,每周的总投入9.57小时。作为一把手校长,通常是遵循“教而优则仕”的路径,从优秀教师成长为校长。他们并不缺乏教育教学经验,只是作为校长,需要随时了解和把握学校内的教育教学真实情况。从这个角度来看,校长平均每周花费在任课、备课及批改作业上的时间达6.40小时,是否太多?在实际工作中,听课应该是校长们把握教育教学脉搏的重要渠道。从调查结果来看,每周听课(含评课)一节课及以下的校长占总数的25.7%,51.5%的校长每周平均听课两节,22.8%的校长每周听课三节及以上。如果占总数25.7%的校长在这方面也能够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如果所有的校长们能够把任课、备课及批改作业的时间挪一些到听课上来,也许对于教育教学的了解和领导效果会更好。

结合表1、表2可以看出:

①校长的性别与任课时数、备课及批改作业、听课、参加教研活动、学生教育等活动没有显著相关。

②校长的年龄与任课时数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年龄越长,任课时数越少;与其它活动没有显著相关。

③校长的学历与任课时数、备课及批改作业分别呈非常显著和显著的负相关――学历越高,任课时数越少,备课、批改作业时间越少;与听课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学历越高,听课越多;与其它活动没有显著相关。

④校长任职年限与任课时数、备课及批改作业、听课、参加教研活动、学生教育等活动没有显著相关。

⑤学校层级与校长任课时数、备课及批改作业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从小学到高中,校长的任课时数、备课及批改作业时间依次明显减少;与听课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从小学到高中,校长听课时间明显增多;与参加教研活动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从小学到高中,校长参加教研活动时间逐步增多;与学生教育活动没有显著相关。

⑥学校规模与校长任课时数、备课及批改作业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从学生数在500人以下的小型学校到学生数在3000人以上的巨型学校,校长任课时数、备课及批改作业时间依次明显减少;与听课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从小型学校到巨型学校,校长听课时间明显增多;与其它活动没有显著相关。

总体来看,校长年龄、学校层级、学校规模这三项指标都与校长在教育教学管理与实践上的时间投入呈显著或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即:年龄越长,投入时间越少;学校层级越高,投入时间越少;学校规模越大,投入时间越少。

2.教师管理的时间分配

在学校里,教师管理是校长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内容,为便于统计和计算,笔者选取了组织或参与班主任专题活动、参加老教师(含退休教师)活动、组织或参与毕业班教师专题活动、参加年级组活动、青年教师培养等五种类型的活动来分析校长对于教师管理的时间投入。

结合表3、表4可以看出:

①校长的性别与各类活动没有显著相关。

②校长的年龄、学历与参加毕业班教师活动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年龄越长、学历越高,参加毕业班教师活动的时间投入增加非常显著;与参加年级组活动显著正相关――年龄越长、学历越高,参加年级组活动所投入的时间越多;与其它活动没有显著相关。

③校长的任职年限与参加毕业班教师活动有显著的正相关――任职年限越长,参加毕业班教师活动的时间投入越多;与其它活动没有显著相关。

④学校层级与校长参加毕业班教师活动、老教师活动、年级组活动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从小学到高中,校长在这三类活动中所投入的时间增加非常显著;与青年教师培养活动呈显著的正相关――从小学到高中的校长参加这类活动的时间逐步增多;与其它活动没有显著相关。

⑤学校规模与校长参加毕业班教师活动、青年教师培养活动呈显著的正相关――从小型学校到巨型学校,校长参加这两类活动的时间逐步增多;与其它活动没有显著相关。

总体来看,校长学历、年龄、学校层级、学校规模这三项指标都与校长在教师管理方面的时间投入呈显著或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即:学历、年龄越高,投入时间越多;学校层级越高,投入时间越多;学校规模越大,投入时间越多(巨型学校校长在此略低于普通规模学校校长的时间投入)。

3.行政事务的时间分配

校长作为一校之主,每天应对各种行政事务也必然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而这个时间到底有多少,通常情况之下大家不会去一点一滴地细细统计。为了便于计算和比较,笔者把校长们的主要行政事务罗列为巡视校园、处理公文、接听电话、接待预约访客、接待临时访客、校内会议、上级会议、迎接上级检查、联系主管部门等几类。

结合表5、表6可以看出:

①校长的性别、任职年限与校长的各类行政事务上的时间投入没有显著的关联。

②校长的年龄与校长联系主管部门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年龄越长,联系主管部门的时间投入减少非常显著;与校长处理公文有显著的负相关――年龄越长,处理公文的时间投入越少;与校长接待临时访客有显著的正相关――年龄越长,接待临时访客的时间花费越多;与其它活动没有显著相关。

③校长的学历与校长巡视校园、接待预约访客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学历越高,巡视校园、接待预约访客的时间花费越多;与校长接待临时访客有显著的正相关――学历越高,接待临时访客的时间花费越多;与其它活动没有显著相关。

④学校层级与校长巡视校园、接待预约访客、接待临时访客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从小学到高中,校长在这三个方面的时间花费增加非常显著;与校长处理公文、联系主管部门有显著的负相关――从小学到高中,校长在这两方面的时间花费逐步减少;与校长的其它活动没有显著相关。

⑤学校规模与校长巡视校园、接待预约访客、接待临时访客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从小型学校到巨型学校,校长参加这三类活动的时间增加非常显著;与接听电话有显著的正相关――从小型学校到巨型学校,校长接听电话时间显著增加;与校长的其它活动没有显著相关。

总体来看,学校层级、学校规模这两项指标都与校长在学校行政事务方面的时间投入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即:学校层级越高,投入时间越多;学校规模越大,投入时间越多。这也与我们日常所了解的实际情况非常吻合。

4.社会事务的时间分配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校长需要代表学校应对各种“门差户事”,需要参加各类非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召开的会议,接受一些非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检查验收,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有时还必须主动去联系社会有关部门,为学校发展寻求支持和帮助。在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中,这些工作被列为校长的“调适外部环境”的职责。

结合表7、表8,可以发现:

①校长的年龄、任职年限与校长参加各类社会事务没有显著相关。

②校长的性别与迎接各类非教育类检查有显著的负相关――男性校长花费的时间要多于女性校长;与参加其它社会活动没有显著相关。

③校长的学历与参加非教育部门的会议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学历越高,参加此类会议的时间越少;与参加其它社会活动没有显著相关。

④学校层级与校长迎接非教育类检查、参加社会活动有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从小学到高中,校长在这两项社会活动中所花费的时间增加非常显著;与参加其它社会活动没有显著相关。

⑤学校规模与校长迎接非教育类检查有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发现,相对于小型学校与巨型学校,普通规模学校的校长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应对各种非教育部门组织的检查验收;与校长参加各类社会活动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普通规模与巨型学校的校长,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参加各类社会活动;与参加其它社会活动没有显著相关。

总体来看,学校层级与校长在社会事务方面的时间投入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即:学校层级越高,校长投入社会事务的时间越多。

5.学习(专业化发展)的时间分配

没有学习就没有进步,校长应当是终身学习的楷模。在调查中,主要将参加校外的学习培训、校内的看书读报作为校长学习的主要方式加以统计和分析。

结合表9、表10,可以看出:

校长的性别、年龄、学历、任职年限、学校规模,都与校长的学习行为没有显著的相关,只是学校层级与校长的阅读时间有显著正相关。

总体来看,校长的个人基本情况、学校基本情况与校长在学习培训方面的时间投入没有显著相关。

6.校长每周工作时间

在问卷调查中,笔者请校长们对自己每天工作时间进行了估算,并以此来推算校长们每周的工作时间。校长自我估算的工作时间平均为每周(五天)44.41小时,而每周教育教学管理、教师管理、行政事务、社会事务、学习培训等估算时间累积起来是41.60小时。两个数据之间的差,可以理解为统计中的误差,但是,笔者更愿意理解为校长每周工作中的其它性质的工作时间支出,这也与校长的日常工作实际相吻合。因为,校长们还要负责学校的发展规划,还要负责学校的后勤管理和财务审批,而这些时间往往很难进行清晰地估算。

结合表11、表12可以看出:

①校长的性别、年龄、任职年限与他们每周工作时间没有显著的相关。

②学校层级与校长每周的工作时间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从小学到高中,校长每周工作时间呈现非常显著的增长,高中校长的每周工作时间更是达到了48.37小时。

③校长学历、学校规模与校长每周的工作时间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校长的学历越高、学校规模越大,校长每周的工作时间也越长。

四、问题与警示

1.校长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将调查中的校长时间使用分为五类,如表13,按照时间花费的比例顺序依次是:行政事务、教育教学管理与实践、学习和培训、社会事务、教师管理,其中的行政事务占用了工作时间的45.98%,很显然这不是校长应有的用时结构。这与华东师范大学颜惠珍的论文《中小学校长工作时间分配问题的研究》结论相同。

从表13中可以看出:

①校长每周45.98%的时间被用于行政事务,21.55%的时间被用于教育教学管理与实践,两者相比较,显然用于行政事务的时间太多了。而深入分析后可以发现,行政事务中的一些时间(例如接待临时访客)可以大幅压缩,从而达到节约时间的目的。

②校长用于看书读报、外出学习培训的时间占用比例达到了13.87%,显然,校长的专业发展受到了校长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

③从校长担负的领导者、管理者、教师三种角色的角度来看,校长的管理者角色的介入过深,教师的角色使用时间不够真实,而领导者角色的担当较为模糊,从总体上让人感觉到校长更多是在履行管理者的职能,且在较为被动地、缺乏计划性地使用时间。

2.校长时间的分配与使用亟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位小学校长在问卷中写道:“除了出差,24小时在校。”调查问卷统计显示,有68.1%的校长每天在校工作时间为9个小时以上。照此推算,大多数校长每周在校工作时间都为45小时以上,而校长自估每周工作时间平均为44.41小时,可见,校长们的每天工作时间要超过他们自估的数据。这样,就暴露出一对矛盾:一方面,校长每天的在校时间过长,另一方面,校长们的时间分配与使用显然存在不合理现象。校长的时间分配与使用中呈现出来的时间投入现状、时间的浪费问题、时间的效能问题、时间使用结构的合理性问题,亟需引起校长们的高度重视。

从表13中还可以看到,“其它支出”的耗时占6.33%,对于正职校长来说,占总量6.33%的时间用于处理问卷中没有涉及到的琐碎事务已经非常紧凑,如何还能够再挤出时间来设计学校的发展规划、文化建设,如何还能够从容思考学校的整体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是否可以理解为校长们往往缺少整体思考学校宏观发展的时间?可见,校长们的工作时长、工作效能,都已经到了非重视不可的地步了。广大校长在时间分配上不能再“跟着感觉走”,不能停留在拼时间、拼体力,而是要将时间作为一个重要的要素和手段来加以深入研究和重新认识,切实提升校长履职的效能。

参考文献:

[1]颜惠珍.中小学校长工作时间分配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50-56.

Survey and Analysis of Schoolmasters’ Time Allotment

SUN Jun, CHENG Jin-kuan & DENG Zhu

(Nanjing Jiangning District Enrollment Committee, Nanjing 211100, China)

Abstract: A survey of 277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masters throughout China by questionnaire shows that the time spent on administrative affairs by schoolmasters accounts for 45.98 percent of their working time, followed by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practice, participation in learning and training, social affairs, and teacher administration, which is unreasonable in time allotment. Schoolmasters spend too much time on their work and 68.1 percent of schoolmasters spent over nine hours every day on their work in school. Findings seriously warn schoolmasters that they should not just follow their feelings but attach much importance to their allotment and use of time for a higher efficiency.

调查与分析篇5

关键词:市场调查;课程建设;分析

1 市场调查与分析专业课程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现代市场营销的理论知识及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营销能力,适应市场营销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从业于营销调研、促销策划几实施、市场开发、市场管理、市场维护维护等岗位,具有一定文化基础、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2 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设置

(一)课程性质

《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是为满足企业所需高技能人才必备的市场调研技能而开设。作为市场营销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市场调查与分析培养相关专业学生具备从事市场调查分析工作基本能力,为从事产品开发、市场开拓、企业管理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作用

(1)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市场调查与分析》是《市场营销策划》、《整合营销》等专业课程的前导课程。

(2)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完成市场调查与分析的二十一项情景有助于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及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

(3)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课程依托合作企业,通过把模块项目的情景任务融合到企业实际工作之中,既为校企合作奠定了基础,也为学生实训和就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实现了院校和企业的双赢,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局面,有利于促进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及就业岗位的优化。

(三)课程设计理念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办学精神,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为核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进行了重新设计。其设计理念是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采取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组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做融为一体,使课程贴近岗位、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达到"能干、会干、干好"的综合能力目标。为此,我们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同时强化了案例教学、模拟训练和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市场调研设计能力、数据获取处理能力、市场调研报告和市场预测报告的写作能力。

(四)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组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前提下,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对课程内容结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整、扬弃、整合和补充,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完成了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设计,形成了新的教学内容体系。新的教学内容体系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1)体现"岗位职能"要求对本门课程的适用岗位进行社会调查及统计分析,例如营销人员和市场调查人员等典型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任务及相应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行了详细分析。分析中发现,对于营销人员无论销售代表还是销售主管,了解市场、了解市场定位、出具调查报告是这两个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对于各类商务等,尽管其职能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职责--负责信息的搜集、整理、并出具调查报告。据此设计主要项目作为教学内容,每一项目教学的内容紧扣岗位工作任务。

(2)体现"课证结合"根据营销师和市场调查分析师资格考试要求,学生不仅要求掌握调查方法、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而且要具备能熟练应用各种统计软件及进行市场预测的能力,因此,本课程在保留了较完整的市场调查定位和撰写调查报告的基础上,以任务驱动形式增加了对应用 EXCEL 软件进行分析及时间序列法、指数平滑法进行预测的内容。

(3)体现"统筹兼顾"首先,本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时统筹兼顾学生的就业岗位和发展岗位,重视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市场调查员,但同时也要兼顾营销、商务等岗位的知识能力需要,以确保良好的岗位适应;另一方面更要考虑学生工作岗位的晋升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其次,本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时统筹兼顾前、后续课程的衔接。在市场调查与分析各项目教学中,利用统计学、市场营销的知识来识别宏观市场、微观市场各应调查哪些内容,并通过调研分析对本企业或某产品定位和品牌的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作用等;市场调查与分析为后续课程《市场营销策划》、《创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模拟实训》、毕业调查报告的完成等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

本课程拥有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形成了以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为主渠道,以"合作企业"为纽带,以学院文化为背景,以图书馆为资源库的学习平台,以校园数字化为支撑等的网络学习资源和硬件条件。形成以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为主渠道的学习素材,开放的精品课程建设网为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提供最佳学习途径。课程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进程表、电子教案、音频教学课件、电子教材、学习指南、实践指南、实训平台、 在线学习、考核方案、丰富的教学案例以及大量视频资料等资源库,实现全部教学内容电子化。

(六)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分析预测能力。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聚焦在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主要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逻辑和形式,按教学大纲要求,把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先进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采取 "六结合"教学法:即传统讲授与多媒体授课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课堂指导性练习与课外训练相结合;课后辅导答疑与习题练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上网学习相结合;学好教材与吸收课外参考书知识相结合。同时,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传统讲授与多媒体授课相结合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中的文字、图表、动画、声音能刺激学生感观系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进度和质量。特别是将调查的实践性录像资料进行播放,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

(2)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在理论课教学,强调教学观念与学习观念的更新,将传统的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通过课堂讨论、课外阅读、课程论文、课堂习题和课堂提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置疑,勇于创新,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该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突出能力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随机应变能力、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课堂指导性练习与课外训练相结合

在课堂上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性练习,避免学生无目的、无组织的盲目课外训练。使得课外训练达到预期目的。

(4)课后辅导答疑与习题练习相结合;

合理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将方法真正吸收、掌握。充分利用课后答疑将学生在课堂、在实践中的疑问消除。利用课后活跃的氛围,探索式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5)课堂学习与上网学习相结合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扩展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资源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掌握课堂上没有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可以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详细的阅读、理解和探讨,可以更进一步了解与本课程各知识点有关的实际应用情况,了解各部分内容发展及研究的现状。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更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6)学好教材与吸收课外参考书知识相结合。

鼓励并要求学生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广泛阅读。并以专题的形式交读书心得。在交流中更好的吸收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调查与分析篇6

摘 要 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来对枣庄市社区居民广场舞的开展现状进行研究与分析,目的是了解社区居民参与广场舞的目的和锻炼情况,分析广场舞对枣庄市社区居民身心健康的影响,从而培养他们对广场舞的兴趣,丰富社区居民运动训练的方式,有利于身心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枣庄市 社区居民 广场舞 现状分析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枣庄市社区居民45岁及以上年龄段的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到枣庄市图书馆借阅图书,以及登陆枣庄市图书馆中文数据库检索有关广场舞运动研究现状的资料,收集并归纳整理从理论上对本文研究进行指导,为撰写本文提供科学依据。

2.问卷调查法。在导师的帮助下,编辑发放问卷,获得数据资料。共发放问卷150份,全部回收,问卷的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42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5%。

3.数据统计法。对访谈和问卷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数量分析,科学的分析枣庄市中老年人广场舞运动的现状。

二、结果与分析

(一)对枣庄市社区居民参与广场舞运动年龄段的调查与分析

根据表1可以看出45-59岁年龄段的人参加广场舞运动的人数最多,有73人,占51.41%;其次是60-70岁年龄段的人,有51人,占35.92%;人数最少的是7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有18人,仅占12.67%[3]。

(二)对枣庄市社区居民参与广场舞运动的动机与目的分析

根据表2的数据可以发现:枣庄市的社区居民进行广场舞训练的动机以强身健体为主,有87人,占调查比例的61.26%;排第二位的是兴趣爱好,有49人,占调查比例的34.51%;以减肥为动机的只要6人,占调查比例的4.23%,不足总人数的十分之一[4]。

(三)对枣庄市社区居民每周参与广场舞运动时间的分析

从表3的数据可知:枣庄市的社区居民每周练习广场舞的时间以1-2个小时的人数最多,有82人,比例为57.75%;每周练习时间在1小时以内的人次之,有46人,比例为32.39%;每周练习时间在3个小时以上的人数最少,只有4人,占被调查比例的2.82%[3]。

(四)广场舞运动对枣庄市社区居民身心影响的分析

1.广场舞运动对枣庄市社区居民身体素质的影响。通过简单的调查发现:87.32%的枣庄市社区居民,感觉通过广场舞运动提高了自己的睡眠质量;89.44%的被调查者都认为广场舞运动使其体态更为优美,更为修长。广场舞运动时,社区居民的心跳能达到145-155次/每分,能够提高呼吸系统的频率和呼吸的深度,提高运氧能力,对心肺功能有重要影响[8]。

2.广场舞运动对枣庄市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枣庄市89.58%的社区居民通过练习广场舞运动性格变的更为开朗更为自信了;75%的社区居民通过练习广场舞运动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了[9]。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枣庄市的社区居民进行广场舞训练的动机以强身健体和兴趣爱好为主,占调查比例的61.26%和34.51%,是从事广场舞运动的内部动机,属于主动运动形态,能够长久的提供训练动力[3]。2.枣庄市的社区居民每周练习广场舞的时间以1-2个小时的人数最多,比例为57.75%;自发练习是主要的组织形式,超过了调查人数的一半有94人;有人会采用老师指导和视频学习两种方式,比例为51.41%[1]。

(二)建议

1.枣庄市要加强对广场舞运动的认识与宣传力度,改革教学内容,帮助更多的社区居民了解广场舞运动,形成正确的运动动机。2.枣庄市应该改革体育场馆的管理规则,让普通社区居民也有权利使用这些场馆设施,为广场舞运动的开展创造条件。3.加大对广场舞开展的政策与财政支持,加强广场舞的人才培养开展全市范围内的广场舞比赛,并邀请优秀队伍参与社会重大比赛活动的热身与暖场活动,提高社区居民广场舞训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刘爱平.广场舞与城镇主题文化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3(24).

[2] 秦华.试论广场舞蹈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作用[J].大舞台.2013(04).

[3] 王荣红.浅析广场舞的发展及定位[J].大众文艺.2011(13).

[4] 王兆征,胡生贵.南昌市广场舞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013(05).

[5] 刘星.洛阳市广场舞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6] 牟顶红.广场健身舞研究现状综述与趋势展望[J].科技风.2010(24).

[7] 雷胜辉.论广场舞蹈的艺术特征[J].大众文艺.2011(04).

[8] 陆晨.广场健身舞在社区体育中开展现状的调查――以吉首市为例[J].湖北体育科技.2012(04).

调查与分析篇7

关键词:医院感染;现患率;抗菌药物

中图分类号:R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4-0-02

医院感染作为全球性医院面临的严重健康问题,已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和医疗质量,所以查找医院感染状况及其高危因素,制定切实有效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尤为重要。医院感染现患率是指一定时段内(日、周)某一特定人群中存在医院感染的频度[1],通过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可快速了解医院感染的现状,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的依据。本院于2012年10月18日0:00-24:0019日0:00-24:00对所有住院患者进行现患率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院是少数民族地区基层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实际开放床位400张,年住院患者收治9000余人。

1.2 调查对象

对2012年10月18日0:00-24:00时外二科、五官科、综合科、儿科的所有住院患者, 对10月19日0:00-24:00时外一科、内科、妇产科、急诊科所有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其中包括当日出院、转科、死亡的患者,不包括新入院的患者。本次应查患者256例,实查254例,实查率99.22%,根据实际调查率应>90.00%[2],因此该次调查结果有效。

1.3 调查方法

为了感染诊断标准的统一把握,本次调查由医院感染科专、兼职医师2人一组,负责全院住院患者的现患率调查,一人到床旁询问及查体,一人对照病历核对表格。调查前1周,召开各科室主任、护士长、医院感染控制三级组织成员会议,由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医院感染现患者率调查动员及培训。调查前1日,各临床医师填写所主管病人的“感染横断面调查床旁调查表”、“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个案登记表”中除“感染情况”外的其他内容。调查日,由医院感染管理科2名医师深入各科,按计划时间对各科住院患者进行调查,采取床旁调查和病历调查相结合,同时,结合查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病原菌培养结果,再填写调查表中“感染情况”的调查内容。

1.4 诊断标准

依据卫生部2001年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作出是否为医院感染的诊断,对诊断不明的病例,由医院感染控制专家组成员会诊讨论后确诊。

1.5 资料处理

将调查数据输入电脑,用EXCEL表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现患率

调查时段住院患者256例,实际调查254例,实查率99.22%,发现医院感染5例,现患率及例次感染率同为1.97%。以外二科(骨科、脑外科)最高,现患率为4.41%;其次为妇产科,现患率为3.70%;再次为外一科,现患率为2.22%。

2.2 医院感染部位构成比

本院医院感染以手术部位感染(浅部切口感染)居首位共4例占80.00%,其次为下呼吸道感染1例占20.00%。

2.3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本次调查254例住院患者中,147例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7.87%,高于研究报道(43.3%)[3],超过卫生部≤50%的标准;其中预防性使用58例占39.46%,治疗性使用72例占48.98%,预防+治疗性使用17例占11.56%。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中,一联使用86例占58.50%,二联使用59例占40.14%,三联使用2例占1.36%。见表2。

2.4 病原菌送检情况

在治疗及预防+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89例中,病原菌送检9例占10.11%,3例培养为阳性结果,其中2例为革兰氏阴性菌、1例为革兰氏阳性菌,6例培养为阴性结果,培养阳性率低,但送检率

3 讨论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是医院感染监测的重要手段,较综合监测简单、快速,能比较准确了解某一时段的医院感染现状[4],应当每年进行一次现患率调查[5]。

3.1 医院感染现患率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医院感染现患率为1.97%,低于本年度医院感染现患率全国3.8%及全市4.3%水平;较本院2011年现患率降低0.99%,说明本年度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持续改进有效。较本院日常监测医院感染率高,说明医院感染漏报现象较为明显,应加强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进一步学习,增强主动报告意识,同时强化漏报督查力度。

3.2 医院感染科室构成

本院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布科室为外二科居首位4.41%,其次为妇产科3.70%,再次为外一科为2.22%。原因分析:外二科为脑外科和骨科合并在一起的科室,危重患者多、颅脑损伤与肢体骨折的复合性损伤患者多、多有意识障碍且卧床时间久、住院时间长、自身免疫力低下、并发症多,是医院感染的高危易感染人群;妇产科、外一科为手术科室,患者经历手术的创伤,对机体的冲击较大,导致自身免疫力下降,以及外伤及手术创伤,更易引起病原菌的入侵及繁殖,较易发生医院感染。

3.3 医院感染部位构成

调查显示,本院医院感染部位分布以手术部位感染居首位为80%,与大多数报道以下呼吸道感染居首位[6]不相符,且手术部位感染率远远高于全国及全市报道。原因分析,较其他三级医院及发达地区二级医院而言,本院有创诊疗手段相对少,病种相对单一,手术患者是本院主要的医院感染易感人群。因此,应当进一步强化《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的培训、贯彻与落实,加大监测、督查与奖惩力度。

3.4 抗菌药物使用及病原菌送检情况

调查显示日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7.87%,较卫生部抗菌药物使用

通过此次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掌握了本院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和高危科室、高危人群、高危环节,下一步工作重点是在综合监测的基础上,加大相关目标监测与控制,有效预防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王秀珍,严向明.儿童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与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J].2011,21(1):46-48.

[2] 任南.实用医院感染监测方法与技术[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81-88.

[3] 龙岩,刘德宝,周婷.2010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0(21):3284-3285.

[4] 芦德玲,赵霞,范亚君等.2010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J].2012,22(13):2770-2772.

[5] 郝少君,刘德熙,王灵.现代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44-47.

[6] 王靖,杨爱芝,赵应兰等.医院感染重点科室现患率调查结果与分析.护士进修[J].2011,26(18):1668-1669.

调查与分析篇8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与分组。2015年,选取太原市10个县(市、区)261名卫生监督协管员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61份,收回问卷249份,问卷回收率95.4%。本次研究的第一部分,以2014年各卫生监督协管员的考核排名情况,将全部对象进行分组,各辖区考核成绩优异的卫生监督协管员构成“优秀组”,再依次将其余参与调查的卫生监督协管员分为“良好组”和“一般组”,分组点为各辖区考核(百分制)成绩排名第33—67位,共三组每组为83人。同时,为进一步研究不同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对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的影响,将本次调查中,卫生监督协管员考核平均得分最高的太原市小店区卫生监督协管员作为研究对象,与其余县(市、区)对比分析其在运行模式方面的差异。1.3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多组间连续性变量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法,两组间连续性变量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及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0.05。

2结果

2.1问卷调查结果分析。2.1.1全部调查对象一般信息。表1显示,除年龄、学历、职称外,其他各因素比较,三组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对年龄、学历和职称进行比较可知,优秀组与一般组比较均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2.1.2调查对象卫生监督协管工作任务及开展情况。调查对象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情况的分析结果显示,各调查项目中除“所辖区域的管理机构数”无差异外,其余调查项目优秀组与一般组均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在对“与上级卫生计生监督机构的互动程度”、“从事协管工作的平均时间”、“辖区所在地”三个项目的调查中,优秀组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1.3调查对象对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的主观认知及感受。为便于统计分析,将调查问卷中“对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的主管认知及感受”部分的调查项目,按照秩次对应赋值为“1,2,3,4”(见表3)。意义,所辖机构配合良好,但在对工作难易程度和满意度的调查中,优秀组与一般组比较,认为此项工作较容易,满意度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不同管理模式对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的影响分析。2.2.1全市各县(市、区)卫生监督协管员考核情况。表5显示,在2014年度的考核中,太原市小店区卫生监督协管员的考核成绩在太原市全部县(市、区)中得分最高,且与全市卫生监督协管员总体的平均考核成绩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本次问卷调查情况发现,在前述的调查项目中,“与上级卫生计生监督机构的互动程度”及“工作满意度”两项,小店区卫生监督协管员的年平均互动次数30.9±6.1,工作满意度3.6±0.3,分别高于总体平均水平23.6±11.71和3.1±0.5(P<0.05),其他项目的情况与总体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2.2小店区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的特点。通过调查我们认为,与太原市其他县(市、区)相比,小店区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有以下特点。2.2.2.1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的日常考核由区卫生计生监督部门直接组织实施。在太原市卫生监督协管队伍成立的2012年,小店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就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使区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的日常考核直接由区卫生监督所负责组织实施,且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经费的拨付与卫生监督协管的考核工作直接关联,根据考核情况来决定拨付给每名卫生监督协管员的服务经费数额。2.2.2.2建立理论培训及现场带教制度。小店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对辖区内的卫生监督协管员采取岗前集中培训与年度在职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和现场带教相结合的方式,且对不同培训方式的培训学时数均有较为详细的规定。2.2.2.3建立卫生监督协管工作例会制度。小店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将每月25日定为卫生监督协管工作例会日,利用每月例会,安排部署卫生监督协管各项工作任务,研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沟通工作的信息。

3讨论

为促进国家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2012年以来,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了卫生监督协管队伍。多年的实践表明,卫生监督协管在促进卫生资源合理配置,保障基层人民群众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如:规范化建设不足,人员投入不足[1],工作内容单一[2],年龄结构老化,专业结构不合理[3]等,而针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大多只通过调查描述的方式进行,并无严格的统计学分析依据。3.1一般因素对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的影响。本课题以太原市卫生监督协管员群体为研究对象,调查收集数据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3.1.1卫生监督协管员个体一般因素中年龄、学历、职称在不同工作表现组间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年龄、学历、职称为影响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的个体因素。3.1.2在协管工作情况因素中“与上级卫生机构的互动程度”及“辖区所在地”在不同组间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且呈现互动程度越高,辖区所在地越靠近市区,工作开展越好,工时耗费越短的趋势,提示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与卫生监督协管的及时互通对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的开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农村偏远地区的卫生监督协管工作仍有待加强,在开放式访谈中,受访者提出,由于农村地区所辖机构分布较散,客观上日常巡查距离偏长,变相地导致了卫生监督协管员工时的延长,加之地理位置远离城市中心地带,与上级部门互通困难,更加剧了此项工作开展的难度。3.1.3在对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的主观认知和感受调查中,对工作难易程度的认知,各组不尽相同,结合开放式访谈的结果及对基层工作的分析,“工作难易的感受”、“考核结果的比较”与“工作满意度”三者之间可能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3.2不同运行模式对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研究不同管理模式对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的影响按照不同行政辖区将卫生监督协管员的考核成绩进行比较,分析之后发现:对卫生监督协管员工作的日常考核及经费发放方式、卫生监督协管员的培训方式以及卫生监督部门与卫生监督协管员的信息沟通情况,直接影响了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的开展。具体如下:3.2.1与实践工作紧密结合的公平公正的考核制度以及与此直接相关的经费发放机制从根本上调动了每一位卫生监督协管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对卫生监督协管员的访谈中,我们发现,不恰当的考核以及经费发放方式,成为了许多协管员工作满意度不高的主要原因。3.2.2理论培训及现场带教制度对卫生监督协管员的工作能力提升极大。许多卫生监督协管员在从事协管工作之前均为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卫生技术人员,对卫生监督工作认识不够,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较为匮乏。理论学习与现场带教相结合的方式能更好更快地使这支兼职的卫生监督队伍适应岗位,发挥更大的作用。3.2.3有制度保障的上下互通渠道对及时发现卫生监督协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指导基层协管工作促进极大。小店区的协管工作例会制度,作为卫生监督协管工作上下互通的一个范例值得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和实践。3.3对策建议。就上述调查结果,结合目前国家及省、市开展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的现状,对此项工作今后的开展提出如下建议。3.3.1加强队伍建设。畅通用人机制,注重选拔聘用优秀青年人才,努力打造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的卫生监督协管队伍。3.3.2注重农村偏远地区的工作开展。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卫生计生监督机构在工作中要注重与农村地区的上下联动、信息互通与交流,同时在卫生监督协管的资源配置上,要适当考虑向农村偏远地区倾斜,农村地区所辖机构相对分散,远离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卫生计生监督机构日常工作的中心区域,且人员法制意识相对薄弱,反而容易成为卫生行政违法案件的高发区。将资源配置的重心向这一地区倾斜,应该更能发挥该地区协管人员“前哨站”、“警戒网”的作用。3.3.3适当改变机构及人员队伍的组建模式。太原市卫生监督协管组建模式过于单一,均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市区)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农村地区)组建而来。在下一步工作中,建议适当放宽条件,学习其他省份及地区的先进经验[4],例如,在工作难于开展的特殊地区,转变思路,依托村委或居委会等基层组织组建卫生监督协管站,同时聘用专职协管人员。一方面使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更“接地气”,加强与当地组织和群众的联系;另一方面,适当聘用专职人员,减少不利因素的干扰,更有利于组建专业化的队伍。3.3.4建立公平公正的考核机制及经费拨付制度3.3.5转变目前多地存在的只注重理论学习的培训模式,将现场带教方式融入到对卫生监督协管员的培训工作中,以更好地提升协管队伍专业素质和工作实践能力。3.3.6尝试推广工作例会制度,将卫生监督协管工作中上下级沟通的渠道通过制度确定下来,保障信息互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3.7进一步提升卫生监督协管员的工作满意度。目前卫生监督协管群体出现了工作满意度下降的问题。这可能是由于卫生监督协管员多为兼职,日常主要从事计划免疫、传染病管理等,工作任务繁重,加之卫生监督协管专项经费有限,协管员待遇偏低,且经费发放与工作考核脱钩,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卫生监督协管群体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工作满意度差。这一点在开放式访谈中已经得到部分证实。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改善协管员群体的工作状态,提升其工作满意度,促进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更好地开展。

上一篇:学困生转化总结范文 下一篇:事理说明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