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主题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12-02 13:30:25

回归主题的作文

回归主题的作文篇1

[关键词]回归教材 回归学生 回归生活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067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上好高中政治课,让学生学有所得,就必须不断提高政治课堂的实效性。为此,本文就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进行探讨,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一、回归教材,整合知识

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感觉,政治不容易学好,前面背了后面忘。其实,政治学习要讲究方法。教材这个“本本”对学生的学习和阅读至关重要,是组织答案的依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回归教材,充分用好教材,微观上识记和理解教材中的内容。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梳理教材,整合教材上零散的知识点,厘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抓住关键语句或标志性词语记忆,圈画重号;在目录、引言部分,注意各个单元之间的内在关系;突出标题,纲举目张;层层追问,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大角度思考问题,注意前后知识和不同模块知识之间的联系。解答主观题时,如涉及“国家”,从经济生活思考,可联想到国家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政治生活思考,可联想到政府的职能等。如涉及“企业”,答题关键词一般有:经营战略、自主创新、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主动走出去、提升品牌的影响力等。

二、回归学生,以人为本

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践行新课改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保护和肯定学生头脑中闪出的智慧思维火花,能够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架子”,以“蹲下来”的方式与学生一起交流、讨论,调控好课堂节奏,与学生达成情感共鸣。

例如,在专题为《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一节二轮复习课上,笔者首先以聆听、感悟总理的一段话引入主题,然后通过设置系列情境活动和问题,引导学生在时政热点问题的探究中,突破重难点。其中一案例为:《焦点访谈》曝光江苏丰县、河北武邑两位市民办证难的情况。播放“证难办、脸难看”的视频后,教师提出预设的一系列问题:(1)视频中的公务员的做法反映了什么?(2)案例中相关政府部门的办事人员,违反了依法行政的哪些具体要求?(3)政府不依法行政,会有哪些危害?(4)假如小明、小华遇到的“办证难”的问题未选择向媒体曝光,他们还可以通过其他什么办法解决?请你为他们出主意。某小组代表围绕“政府”一关键词进行分析,汇报他们小组的研究成果,然后其他小组的学生参与评价,进行补充与完善。经过“个人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成果”的环节之后,结论自然生成。总之,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改变了以往课堂沉寂的局面,学生的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真正地“动”起来了。

三、回归生活,创设情境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新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教学,通过真实情境或模拟情境呈现问题,接着让学生围绕问题阅读、自学、合作与探究,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小结,认识升华。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生活与哲学中“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内容时,选用了学生熟悉的生活资源――中国大妈跳广场舞作为情境贯穿课堂。一上课,教师以中国大妈跳广场舞的视频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眼球,接着围绕跳广场舞的大妈与周边居民的矛盾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第一个问题:运用本节课的知识(即“对立统一”的观点),简要评述“中国大妈跳广场舞”这一现象。学生积极探讨、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广场舞丰富了中国大妈文化生活,值得提倡;有的学生认为,大音量的广场舞给周边居民造成噪音污染,因此必须控制好音量、限定活动时间;有的学生认为,要具体看待广场舞给周边居民带来的影响……学生讨论后,从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角度组织答案。第二个问题: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如何解决跳广场舞的大妈与周边居民的矛盾。学生思路清晰地从政府和公民两个角度进行答题。由此可见,教学回归生活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帮助学生轻松而深刻地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回归主题的作文篇2

一、不同教学行为的背后:是否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1.一位教师正在执教《可爱的草塘》,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描述以及学生的对话、交流之下,学生沉浸在课文描述的自然风光中。这时,时近深秋的季节却下起了大雨,狂风卷着雨水抽打在教室的玻璃窗上,噼啪作响。这位教师生怕教室外的风雨影响到学生的情绪,不仅装作对窗外的一切视而不见,还狠狠地瞪了两眼试图向窗外看的几个学生。

从教学的角度看,这位教师在履行着自己的教学职责,完成着自己的教学任务,看似天经地义,却又总觉不妥:这位教师把学生仅仅当做“学生”来看待了,忽视了“全人”的教学,忽视了学生是活生生的人。

2.观摩课上,教师在上《春雨的色彩》一课,一小男孩卖力地读了起来,他的怪腔怪调引起阵阵哄笑。老师显然把他当做捣蛋鬼了,只是冷漠地点头示意他坐下。他仍不断举手,老师却再也不敢叫他了。快下课时,小男孩的手仍然高高地举在那儿,老师叫他,小男孩站起来,大声地说:“小鸟就是那样说话的。它们不是人,当然不会讲普通话。”老师懵了。

学生有着不同于教师的认知结构,有着相对较少的生活经验和阅历,有他自己的生活世界,课堂教学理应“赋予儿童困惑的合理性”。

3.于永正老师《燕子》的教学片段:

生:燕子在水面上飞行时为什么要用尾尖或翼尖沾水?

师:本来我也不懂。一位生物老师告诉我,燕子吃水中的小鱼小虾时,点一下水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不至于因速度过快而一头扎进水中。

生:您说错了,我在书上看过,在乡下也见过,燕子不吃鱼虾,而是吃落在水面上的虫子。

师:是吗?课后我把你的意见转告那位生物老师。如果他搞错了,我再纠正过来。

于老师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再现了生活情境,这样学生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基础,所以独到的见解就应运而生。

上述三种教学行为说明一个问题:语文教学不能与现实生活脱节。前两例都有忽视学生的“生活世界”之嫌,案例三巧妙地将课堂学习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学习时更有兴趣。

二、语文教学的智慧呼唤:务必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意即我们只有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会生活、创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智者,更做生活的主人。

语文虽然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但是在学习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识字、阅读、习作之技能外,还应让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生活是一所大学校,而语文教学中所要掌握的识字、阅读、习作,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教学中,应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

三、语文教学的理想追求:如何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什么是“生活世界”?如何理解“回归”?怎样回归“生活世界”?这是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弄清楚的问题。

(一)什么是“生活世界”

“回归生活世界”这一立场首先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的,他提出这一命题在于化解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危机以及扭转“生活世界”遭到严重破坏这一局面。我国研究者借用这一命题主要是用来批判当前教育实践中工具性猖獗、精神世界难觅、人文关怀缺乏等现象。

教育向生活的回归,最本质的含义是尊重人的主体性与生成性,使人回到生命世界中,成为回归的主体。不在于回归到某种生活形式,而在于回归到生活的本真,即生活的精神、生活的本质。教育向生活的回归,尤其要注意学生当下、现实的生活,要以现在日常生活为基础,同时兼顾过去生活并力图构建未来的美好生活。

语文教学要“回归生活世界”是指语文教学要走出日益机械化和抽象化的异化状态,重新回到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中来,恢复其作为生活的鲜活与真实,并与师生的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相联结。

(二)如何理解“回归”

“回归”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回去或回来,如回到一个早先的状态或位置。而本文论述的“回归”,不是简单地回到原始状态或早先状态,不是原路返回,而是一个向原来家园“寻根”的过程,是“生成性、创造性、超越性的回归”。“回归”意味着加强教育与生活世界的联系。杜威的“教育与生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等主张都说明:生活与教育是互相融通的。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意味着生活对教育的启迪:生活具有教育价值,生活也是一种教育。在教育价值上,确立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关注有完整的生命表现形式的人的存在;在教育方法上,强调教育联系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强调学生的理解、体验、感悟、交往和实践等;在教育过程上,强调人的动态生成,注重教育过程的本体价值等。

(三)怎样回归“生活世界”

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语文课堂生活化的“三部曲”:阅读教学要体验生活与还原生活,写作教学要基于生活与净化生活,课外作业要联系生活与实践生活。

1.阅读教学:体验生活与还原生活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资源,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关系,可把教材分成三类:再现生活的教材、贴近生活的教材、远离生活的教材。教师应针对不同生活的教材,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还原生活。

回归主题的作文篇3

一、教育回归生活的意义

1、教育与生活的关系。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以前进的生活提高落后的生活,以合理的生活提高不合理的生活,以有计划的生活克服无序的生活。”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具有教育的作用,生活的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相一致。教育必须围绕生活来进行,以满足生活向前向上发展的需要。

2、教育回归生活的必要性。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改革向教育本质回归的必由之路,意味着教育应当尊重并提升人的主体性,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回归生活世界,寻求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课程生态观。新文化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和环境的关系,要求国际间加强交流、合作,要求将人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个体。生态主义课程在响应这种新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一种新的课程文化,为推动新课程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生长点。

二、“教育回归生活”的诠释

1、教育“回归生活”的含义。“回归生活”或“回归生活世界”最先是由哲学界提出来,并促使人们去思考的问题。教学活动是受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影响和启迪走向回归生活之路的。教学回归“生活”与哲学回归“生活世界”都体现了人们寻找其生命活力、生长点的新理路。通过以受教育者的生活和经验为基础,培养其热爱生活,善于营造愉悦、健康的自我生活,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有益于身心的活动,将科学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文化教育融入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中,使其勇于探究、创新,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参与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创造生活中取得发展,营建生活。

2、教育应该回归到怎样的生活。教育要回归的“生活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一特定话语中的生活世界具有三重含义:一是学生的当下的日常生活世界。当下的日常生活是学生生存的至关重要的社会环境,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构建有意义的生活。教育源于生活,问题存在于生活中,问题在生活发现,教育就有了内容、方向和目标……教育随生活的发展、时代的脚步而不断地发展着。教育通过生活进行着,问题在生活中解决,教育就有了方法和策略。“有怎样的生活就有怎样的教育,有怎样的教育就有怎样的生活”,教育是源于生活,教育又回归于生活、改造着生活。

三、关于“回归生活”教育的建议

课程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引导学生在习得书本知识的同时,形成对待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重建儿童的生活世界,让课堂教学从一味地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还学生以生活,还学生以快乐,赋予教育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应成为当代教育的自觉追求。

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是一个活着生着的人,他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情感体验方式等会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并对他在学校的学习起着奠基作用。但在目前的学校里,却如杜威所言的那样,“当儿童走进教室时,他不得不把他在家庭和邻里间占主导地位的观念、兴趣和活动搁置一旁”,“儿童是带着健康的身体和有点不心甘情愿的心理来到传统学校的,实际上他并没有将身心两者一起都带到学校;他不得不把他的心智弃置不用,因为他在学校里没有办法运用它。”生活世界的有关理论还表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构成以后认知的必要基础。

2、教学向实际生活领域扩展。由于学校本身各种条件的限制,使得学校永远无法完整的再现完整的生活,即使像杜威所说的将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活动引入学校,可典型活动毕竟是对现实生活作过抽象和选择的产物,是无法代表生活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情景性的。回归“生活世界”,不仅是要拓宽学习的空间,更重要是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既回到生命世界中,使人重新成为生活的主体。”如果学生不能作为主体支配自己的生活,那么,教育向生活的回归也便失去意义了。现在学生由于课业的负担,每天基本是寝室―教室―食堂这种三点一线式的路线,在加上计算机的普及,许多学生迷上电脑,甚至有些家长也认为孩子不需要出门也可以接触自然。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组织学生走向生活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3、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和谐相处。教育回归生活理念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也只有基于这样互动的、灵活的、双向的“启发――参与”式师生交往教学观,才能把学生从“你教我学”的模式中解放出来,从而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平等的“对话”过程,在一种人格对等的交往前提下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

回归主题的作文篇4

1、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29个新词。

2、初步学会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意。

3、懂得旧社会财主的罪恶,穷苦人家生活的艰苦。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10自然段。

教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题,激发动机:

1、出示实物荠菜,教师和同学一起谈谈自己对荠菜的认识。(从生长季节、生长地点、形状、味道等方面展开)

2、揭题后解题,质疑:

(1)揭题:我盼春天的荠菜(板书)

(2)读题,你觉得课文重点会写什么?课题重点词是什么?

(3)质疑:据题你会认为课文会写哪些内容?你有什么疑问?那么我们来看看作者到底为什么盼春天的荠菜吧。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尽情地读,可轻声读,放声朗读,也可独自读,小组合作读要求:

(1)读准生字,理解新词,读通课文,

(2)读出你的感受,读出你的感情,并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读书结果: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提出不懂的词语适当解决。

(2)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的初步感受,提出疑难问题

3、这个故事发生什么年代,从哪里看出来?

师简介旧社会穷人生活有关情况(如同学谈话中涉及此问题即穿去)

4、课文的哪些段落具体描述了作者盼春天的荠菜的?(9、10自然段)

课文其它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给课文分段,并交流。

{分四段:一(1)二(2-3)三(4-8)四(9-10)}

5、再读9、10自然段,简单回答作者为什么盼春天的荠菜?

(板书:好吃坦然的心情是享受)

师引: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这与她的经历有关。让我们深入地学习课文吧!

三、导学--探究,学习新课

1、研读第二段:

(1)分节指读,归纳节意

(2)联系全文主要意思,你认为“馋”与“饿”哪一点更主要?为什么?

(3)指导感情朗读全段。

2、研读第三段

(1)自由轻声读,一边读一边想象文章描写的画面。

(2)指名再读,其他同学闭目再次想象文章描写的画面。

(师在此告诉大家这种读书方法叫“初读想象画面”)

(3)在你想象到的画面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怎样的画面?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要求对照文中句子,分析品读,体会感情,先在小组内交流

(4)全班集体交流(分两方面-财主家人残酷和“我”心里害怕,可怜)

A、第一方面:研究财主家人残酷

重点研读,并进行朗读训练:

a、那家伙立刻拿着一根粗木棍,紧紧追来。

b、冰凉的河水呛得我透不过气来,脑后却传来一阵阵冷酷的笑声。

想象说话:财主家人当时的语言、神情

c、我实在没有勇气回去找,可又不敢回家。(为什么会没有勇气?)

B、第二方面:研究“我”心里害怕,可怜

重点研读,并进行朗读训练:

a、追赶我的人越来越近了,我害怕到了极点,便不顾一切,纵身跳进那条河里。(“一切”在这里包括哪些,“不顾一切”说明什么?)

想象说话:当时的气候环境和“我”此时的心理

b、河水没过了我矮小的身子。我挣扎着,扑腾着,身子失去了平衡。

c、我怕妈妈知道。我并不是怕妈妈打我,而是怕看见她那双哀愁的眼睛。

(假如妈妈知道这件事,她心里会怎样想?会哀什么,愁什么?)

d、我听见妈妈在村口呼唤我的名字,可是我不敢答应……

师述:是啊,羊儿咩咩地叫着回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了,而“我”独自一人在空旷漆黑的田野上,有家不敢回,有家不能回,“我”的命运真是连羊儿、乌鸦也不如啊!“我”心里有许许多多的害怕,这样的生活真是受罪!(板书:心里害怕是受罪)

(5)说话训练,激发感情:

“我”仅仅因饥饿难忍而去偷财主家的玉米棒,就落得如此下场,我想同学们此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假如你就是文中这位主人公,你此时最想说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6)配音朗读全段

四、作业练习

简要复述第三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简要复述第三段

2、师引:所以在那么让人感到饥饿的冬天,让人受罪的冬天里,“我”多么盼望春天的到来啊,因为春天

二、导读--探究,学习第四段

1、接上引读

2、从哪里感受到“我”盼春天的荠菜的急切心情?朗读

3、理解“我”盼春天的荠菜的两点原因:

(1)用关联词把描写原因的两个句子联接起来

(2)荠菜真的那么好吃吗?这句话怎么理解?

(3)读下一个长句子,想象画面,

思考:此时,我的心里没有(),也没有(),非常()。

(4)这样没有担心,也没有顾虑的心情,就是“坦然的心情”。具体找找有关的词句。

(5)a、再次读句子,想象画面,让我们也一起到那美好的境界中,你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又会说些什么?

b、请大家把这种美好的境界用文字描写下来。

c、交流。

4、师引:同学们,比起冬天偷玉米棒时那种紧张害怕的心情来,现在这种放松坦然的心情真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啊,自由,太好了!

让我们也来一起分享一下这种快乐吧,感情朗读全段。

5、配音朗读,试背全段

三、回归整体,升华主题

1、作者说自己对荠菜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你们说这是一份怎样的感情?

2、“我”仅仅是盼春天的荠菜吗?那“我”实际上是盼什么?又仅仅是“我”一个人的盼望吗?

3、是啊,我们现在就生活在这样美好的社会里,这可是旧社会的人们日思夜想,却想也想不来,盼也盼不到的生活啊,我们应该怎样珍惜这幸福的生活呢?

四、学习“自然段段意归并法”归纳段意:

1、学习“单元提示”,小结“自然段段意归并法”的方法:

一、归纳节意;二、舍次留主;三、进行归并

2、共同归纳第二段段意:

(1)归纳节意:第一节:“我”小时候很馋。第二节:“我”馋是因为饿。

(2)联系全文主要意思,你认为“馋”与“饿”哪一点更主要?为什么?

(3)所以这一段的段意归纳为:“我”小时候馋是因为饿。

(4)再次小结“自然段段意归并法”的方法

3、尝试归纳第三段段意:出示课后第三题

读题后选择下面你认为最合适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1)我在掰财主家的玉米棒时,被他家的人发现和追赶,逃跑时害怕得跳进了一条河。我在河水中挣扎,爬上对岸但不敢回家,傍晚,我独自一人游荡在静得可怕的田野上。

(2)我在掰财主家的玉米棒时,被他家的人发现和追赶,逃跑时跳进了一条河,爬上对岸但不敢回家,傍晚,我独自一人游荡在静得可怕的野上。

(3)我在掰财主家的玉米棒时,被他家的人发现和追赶,逃跑时害怕得跳进了一条河,爬上对岸后也因害怕,一直不敢回家。

4、自主归纳第四段段意:让学生自主归纳、交流

五、总结全文,再次质疑

齐读全文

回归主题的作文篇5

【关键词】诗歌翻译;主语;忠实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汉语的思维模式,以主题为主。明确了主题,主语不说,也无碍对语意的理解。英语则不然,属于语法型的文字系统,主、谓、宾等,必须完全,才能准确表达意思;缺少了一部分,就是残句,根本无法表达,更无法理解。汉语的这种思维模式,在古汉语里表现,尤其突出。白话运动之后,西学渐进,现在汉语的表达,西化已很深,主谓齐全,句子很长,中西的这种差异,似在缩小,实际是汉语的传统,正在受到挑战,或者说正在受到侵害。唐诗是中国的文化瑰宝,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可谓一诗一画;千百年来,经久不衰。汉语的这种主题型思维模式,在唐诗里,也表现得最为突出。这里,笔者拿两首唐诗的不同译文,分析一下汉语对主语的省略而引起的英译本歧义。依唐代诗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为例:“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首先这首诗的题目,就引起翻译的麻烦。这个“逢雪宿芙蓉山人”指的是谁?汉语读者可能根本不问这个问题,但翻译成英语,非弄清楚不可。有这么两种可能:一,作者本人;二,某个旅行者而不是作者,也就是说,作者站在旁观的角度写成。三,甚至不排除,作者站在“夜归人”家人的角度写成;譬如,可能是“夜归人”的妻子。许渊冲先生对该诗的翻译,是这样的:Seeking shelter in Lotus Hill on a Snowy Night / At sunset hillside village still seems far; / Cold and deserted the thatched cottage are./ At wicket gate a dog is heard to bark; / With wind and snow I come when night is dark.。这里,翻译的优美,自不必说。标题是用的分词结构,回避了主语的问题。从第四句判断,这个“夜归人”指的就是“我”,即诗人本人。

还有一个翻译,刘军平译,题为“Putting Up at the Hibiscus Mountain”:The dark mountains lose themselves as dusk draws near. / In the coldness I see the thatched house for the poor. / Approaching the wooden gate I could hear a dog’s bark, / It’s me the traveler who arrives after the storm dark。这个翻译,四句话里有三句,都直接提到“我”。这个理解,就“夜归人”的指向而言,与许渊冲一致,指的就是作者自己。下面,还有两个翻译,都是外国人的理解。第一个,弗莱切(W. J. B. Fletcher),题为“A Winter Scene”: The daylight is far dawning across the purple hill, / And white the houses of the poor with the winter’s beautiful chill. / The house dog’s sudden barking, which hears the wicket go, / Greets us at night returning through driving gale and snow。第二个版本,戴尔(Dell R. Hales)的翻译,题为“Encountering a snowstorm, I Stay with the Recluse of Mount Hibiscus”:Dark hills distant in the setting sun, / Thatched hut stark under wintry skies, / A dog barks at the brushwood gate / As someone heads home this windy, snowy night[3]。

以上两段翻译,第一个,弗莱切的翻译,最后一句的宾语是“us”,指的“我们”,由此可见,译者把“风雪夜归人”理解为“我”,同时还有与我同行的其他人。这又牵涉到英语有单复数之分,异于汉语,属于另外一个问题,此不赘述。总之,是作者本人。第二首,从最后一句判断,这个“夜归人”指的是某个旅行者而不是作者,也就是说,作者站在旁观的角度写成。一般但从逻辑上讲,这么一个雪天寒夜,“旁观者”可能性很小,所以可以理解为“作者本人”的会较多些。但是,也不能说,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写这首诗不会发生。因为对于诗歌创作,不能像历史的考证那样;诗的创作,其形象思维是纵横驰骋的。把作者理解为站在“夜归人”家人的角度写成,也有。例如,王道余就有这么一种翻译,题目是“Stopover with My Host in Mount Furong on a Snowy Night”:As night fell the mountains loomèd dark and distant; / The weather was cold the thatched house pallid and broke. / Hearing a barking dog at the cottage door I knew / Braving wind and night snow my host had come back late。这首诗的翻译,有个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它的题目和行文后两句所指的陪伴“主人”的人,地点不一致。题目表示“我”在随着主人,很晚才回;行文显示的,似乎“我”在“白屋”,听到狗叫,知道“主人”回来了。尽管有这点不一致,从行文上看,译者没有把“夜归人”理解为诗人自己,而是诗人的“家人”。还有一首,译者不详,题目叫作“Staying at a Cottage of Mt. Hibiscus on a Night of Snow”: 也是这样的理解:When the mountains lurk dim in the pale dark, / The cottage of shabby looks stands lone in twilight. / By the wattle gate now I hear dogs loudly bark, / The master has come home in the snow of night。这个很明显,“我”听到了狗叫声,知道“主人”回来了。本文作者也是一直理解这首诗的“暗含”主语;这里,有一个因素,关键在“夜归人”的“归”字上,容易让人理解为说的是别人。

汉语无需准确表述其主语,只需表达主题,或者更准确地说表达出了意境,即达到汉诗的最高境界;汉语的表达,也无需非得指出主语不可。但对英语而言,这即是主语的缺失,翻译时一定补上。这个“补上”的过程,实际是对译者对汉语诗歌理解的过程。各人理解不同,对于主语的选择也就不同。主语选择的不同,决定了审视的角度不同。如第一首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不同的翻译,有译作诗人本人,或某个旅行者,或旅行者的陪伴者,或旁观者。第二首孟浩然的《春晓》,不同的翻译,译作诗人本人,或者是“我们”这些人,或者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指所有的人。由于这个主题的限制,对整首诗歌理解的立足点,完全不一样,因为审视的角度不一样,也牵涉到对其余诗句的意义把握。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若后两句的主语翻译成“旅行者”,那么,头两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这两句所展示的图画,即是旅行者远远看到的景象,知道前面有可能投宿的地方;若主语是“旅行者的家人”,那么,即是这位家人看到“日暮苍山远”的景色,继而想到自己“天寒白屋贫”的情况,再进一步想到远游的人。后两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也是,主语是谁,就是谁听到的“犬吠”,也就是谁感叹的“风雪夜归人”。孟浩然的《春晓》也是这样,所引用的几个译本,把“春眠不觉晓”的主语分别译成“我”、“我们”、“你”、“任何人”、“睡眠的人”等等。那么, 接下来“处处闻啼鸟”的人,就分别不一样了;因而,对“也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发出感慨的主人公,也都分属不同的人了。

从这些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霍华德(Howard)翻译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题目是“Lodging in the Hibiscus Mountain on a Snowy Night”,还有林同济孟浩然的《春晓》,题目是“Spring Dawn”,都回避了主语的问题,或者说忠实于原诗的形式,译文向汉语的原初形式靠近;至于主语是谁,全凭读者自己的感悟了,这样达到了汉语原诗的效果。至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应属于较好的译文。

唐诗强调的是意境。所谓意境,是作品通过形象表达出的境界和情调。如孟浩然有诗句“夕阳度西陵,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诗人把人看到的,听到的,都勾画出来了。若不是后两句,就不知诗人的在做什么;即便是知道了诗人在等人这么一件事,诗人表达的,仍是一种境界和情调,而不是强调他在等人,关乎多么严重的事。由于意境的强调,那么是谁并不重要。英国有位唐诗英译的研究者A. C. 格雷厄姆指出:中国诗人很少用“我”字,除非他个人在诗中起一定作用,因此是人的情感呈现出一种英文很难达到的个人气质。他还说,由于英语动词必须要求主语,那么,在汉诗英译时非要加上个第一人称之类的主语,一首诗甚至会变成自以为是,或者加上了自我怜悯的情绪。所以,他提出,要保留中文意思,甚至洋泾浜(literary pidgin English,即很生硬的汉语式英语),也不失是一种办法。但笔者认为,这样做,失去了英文的流畅。结论是,汉诗英译,应尽量向中文的原初形式靠近,在英文表述流畅的前提下,能模糊主语就模糊之,兴许是一种较好的办法。

回归主题的作文篇6

>> 回归艺术的本真 追寻生活课堂回归品德本真 回归原点 让建筑艺术回归本真 追寻未来的原点 追寻幸福的原点 回归常识 回归原点 回归本真 追寻教育的本真 沙画 让幼儿回归本真的艺术 追寻大学治理的原点 坚守基础 回归原点 回归数学的原点 让经营回归原点 回归编辑的原点 回归教学原点 回归理想的原点 回归教育的原点 回归生活的原点 回归“学”的原点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nr=1。

这是他自己有关“前直觉主义”的直接相关言说,从中我们可以揣摩出他从艺术观念上到技法的探寻上都在寻找合适的出口。在观念上他认为要“回到本质的文化”,要借助于信仰。在技法上,他认为要借助于“自然的力量”,所以他选择了瓷板画这样一种创作手段。在其后的一次采访中他对选择这一创作手段的原因更是作了充分的说明: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地母亲是天地之根,打开这扇玄牝之门的其实是泥土,瓷这种材质是从土烧制而来,在瓷器的烧制过程中我们能发现五行的蕴育,土在火上烧,火在木上燃起,土里又含金,烧制过程中又形成水蒸气,土的振动,空气的流动,水的游动,多种条件聚合起来,才能烧制出好的瓷器。瓷器的烧制技艺及环境非常原始,是和自然相融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天地是合二为一的,人与自然是和谐的。中国人一般抛不开这种文化理念,艺术创作中的许多元素都是取自自然加以艺术化的处理再回归自然,而釉绘瓷板画这种创作体裁正好能表现的创作理念。[1]

评论家对王昭的创作理念和技法也深有所悟。在画展开幕式上,原文化部外联局局长钟淇表示,王昭的画作有很强的感染力,作品中表现出的文化底蕴很厚重。这次画展的主题是瓷色隐语,钟淇称,“隐语”有许多不同的解释,艺术表现思想,画笔解刨灵魂,在王昭的瓷板画作品中,隐语表达了多元化的思想,表达了画家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一位艺术大师曾说,用手作画的人是画匠,用心作画的人是画师,只有用心和灵魂作画的人才能够称之为画家艺术家。

对于王昭新瓷作品,策展人夏可君认为,画家用细腻和优美的笔触来表现佛教密宗欢喜佛隐秘的灵魂修炼状态,王昭把那种内在隐秘的生命燃烧和一种亲密性转换到绘画的视觉上来,画家把绘画的视觉在可见与不可见的边界上进行了细微的处理,使佛教的神秘感与艺术呈现相结合,有一种法式的味道;画家将其油画的独特质感和他对色彩的敏感转换到瓷器上或者瓷色上进行处理,这是一种神奇的转换。当我们看到这些带有很强的火候和手工控制的瓷色瓷质作品的时候,一种秀色可餐的感觉扑面而来。王昭的瓷板画传达了中国瓷器所特有的玉质感和釉质感,既有时间沉淀的包浆,又有一种温润的青春不老的质感;用瓷这一材料作画,不仅仅需要技术,还要灵活处理许多不可控、微妙的因素,画家能够借用瓷材质创作出这种既有印象派的感觉,也有抽象画的痕迹,又有佛教接引的具有当代性的作品,是出于画家对艺术的热爱,对色调的灵活控制,当然还需要绘画的天赋。其后夏可君又在接受《中国文化报》采访时认为:“王昭的瓷器作品古色古香,宛若古代的壁画被时间尘封之后,现在又被艺术家重新剥离出来,有着时间斑驳陆离的痕迹。”[2]

从王昭自己的言说与评论家的评论可见,王昭试图摆脱当下的理性主义、物质主义的意图是明显的。他自己则提倡“前直觉主义”,换成心理学术语,也就是人自身越过意识表层潜意识之底层的前意识。这也就是他一直强调的“本初世界”的真正含义。我认为,画家强调的本初世界,并非刻意指自然界,而是人心灵层面的童蒙境界,也就是未被人工侵染的世界,正如老子所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而这一境界只能从宗教中获得启发,因此,画家又努力提倡信仰之重要。这也可见画家对人心灵安所、对人存在意义的终极关怀。

三、 文化读解

从王昭的画作,我也开始慢慢懂得“前直觉主义”的真正内涵。

其一,追求心灵与技法的直接相通。

我是个音乐教师,我知道音乐演奏的最高境界乃是“心―手―器”之间毫无阻遏,自然打通。王昭的画作,也是试图突破绘画技法的束缚,而与心灵直接对话。因此他在不断地探索表达心灵的工具、题材、内容。从油画“绳系列”参见王昭《绳系列:王昭油画》,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2。以及本文作者的相关评论《观念与色彩的对话》,网易博客“聊音论乐”,http:///blog/static/150401742007224115552603/。到行为艺术的实践再到今天的瓷板画“空间微元系列”和“接引系列”等,无一不是这种有益的尝试。

而且,这些尝试越来越与画家的艺术观,也就是心灵有效对接,可以说突破了半导体的限制,而成为双向直流通道。

其二,追求艺术的纯净。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艺术都是心灵的抒发,有人称绘画是“心灵的印记”也是这个意思。但是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这样本初的发生观被扭曲了。很多人为了活口计才去追求艺术,致使艺术空有技术而没有纯洁。王昭将绘画引向他的艺术观,并用多元的手法去展现它,其行为类似于宗教的宣教行为,因此,他在做着恢复艺术纯洁性的努力。

其三,向传统致敬。

这里的传统,并非泛泛而指的传统,而是艺术发生的传统。因此,王昭直接选取远古艺术因素进行大胆创作,在看似涂鸦的作品背后其实包含着很宏大的用意。正如老子所谓“大方无隅”“大象无形”。

这几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激发共同构建了王昭所谓“前直觉主义”的个中要义。其核心思想,我以为,这就是回归本真,追求艺术的原点。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这也许就是王昭“前直觉主义”的最佳阐释。

我与昭同在一个单位已有十五六年之久,但是两人并未有深谈的机会。2002年他赠我《绳系列》画册的时候,我才感到他是个有艺术追求的人。从这些年陆续风闻的有关于他的消息看,他一直在艺术之路上不断探索,从最初的行为艺术的实践,到绳系列观念指导下的油画创作,再到南京、北京建立自己的工作室,我觉得他是要让市场来检验他的作品,以便寻求更大的知音和心灵感应。因此,现在的他,我觉得修养和技法更趋全面。

如果说,过去的“绳系列”,体现出的是他冲破旧有束缚的冲动(破),现在的几个系列则是对本初意义的探索(立),两个系列互为因果,显示出他对艺术理念和实践的完整构思。因此,这两个系列,是作者用功最勤的系列,也是成果最大,影响最深的两个系列。

成功的艺术无一不是内驱力(激情)与高超手法(工具性、理性)完美结合的产物。观察昭,总能感到他明亮亮的大眼睛透着一股俊秀英敏之气,夏可君先生也说绘画的天赋是绝对需要的。因此,从几个条件来看,再结合当下判断,相信昭会终成大家。

参考文献:

[1]中国文物网.王昭:对比手法最能体现艺术创作自由度[EB/OL].http://.cn/plfx/20131218/1333137400.

shtml.2013-12-18.

[2]蔡萌.王昭新瓷艺术展北京开幕[N].中国文化报,2013-12-9.

作者简介:

回归主题的作文篇7

关键词:“和平与发展” “一国两制” 实践

当今,“和平与发展”依然是世界主题,它的提出是中国对于世界各国准确把握世界局势的贡献,具有重大意义,而中国合着世界主题的节拍、遵循“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成功实现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取得的成就更为显著。

一、“和平与发展”提出的意义

1984年5月,邓小平首次提出:世界现在存在两个根本的问题,第一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是南北问题。1985年3月,他明确提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1992年春,他在南方谈话中又特别谈到,“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从而概括出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综合经济、政治、社会的涵义较为广泛的概念。和平是相对于战争而言的,和平即反对战争,即不打世界大战特别是不发生核战争,其中包括制止局部战争,消除地区或一国范围的武装冲突;发展从广义上讲,即:包括社会、经济和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界的综合协调发展,也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和地区在内的发展和再发展。

维护世界和平是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本世纪上半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夺去了几千万人的生命,毁灭了数不清的财产。因此,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现在世界总的趋势是和平的,在较长时期内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爆发是可能的。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核心问题。目前,世界上“两种制度、三种类型”的国家,即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国家,都十分重视发展本国的经济问题。各国政府和人民都清楚,发展经济是核心问题,南北矛盾的根子也在于经济问题,解决世界各种矛盾最终也要靠发展经济。

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推动的关系。和平的国际环境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和平也离不开发展,只有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发展起来,和平力量才能不断壮大,才能避免世界大战。世界经济的发展,可以为维护世界和平奠定物质基础。因此,维护世界和平,推动经济发展,是世界各国根本利益之所在。

二、适应“和平与发展”潮流,按照“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成功实现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

1.“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1982年9月,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明确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概念。“‘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主题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一国两制”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没有提到过,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其客观依据:第一,是根据当今世界的实现提出来的。第二,是在尊重过去形式的历史状况的条件下提出来的。第三,是依据中国振兴中华、实现祖国现代化的客观实际。

2.“一国两制”与香港、澳门顺利回归。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从开始的,后来把这一构想首先运用解决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并获得了成功。

⑴香港的顺利回归。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国和英国之间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从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起,至1984年9月两国代表草签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期间一共进行了22轮会谈才达成协议。1984年12月19日,中国政府首脑与英国政府首脑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联合声明》宣布,收回香港地区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联合王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1985年5月27日,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生效,香港问题和平解决的大局已定。1997年7月1日,经历百年沧桑的香港,顺利地回到了伟大祖国的怀抱。这标志着“一国两制”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构想,而是活生生的现实。

⑵澳门的顺利回归。中葡澳门问题在1979年两国建交时已经达成谅解。此后,经过四轮谈判,中葡两国政府于1987年4月13日在北京签订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澳门是中国的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澳门也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3.香港、澳门回归后的稳定发展。

⑴香港回归后的情况。香港回归后,在“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精神下,实现了平稳过渡,经济和社会继续保持繁荣、稳定,仍然是“东方明珠”。

香港回归后,虽然遇到亚洲金融危机,但在特别行政区政府领导下,在祖国大陆的支持下,香港成功地抵御了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经济继续保持稳定、繁荣和发展,外来投资大量增加。2001年香港连续8年被评为全球经济最自由的地区,香港作为国际化的城市,连接世界各国与中国商贸合作的桥梁和中介角色更为突出和重要。回归10年以来,香港经济增长近50%,本地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实际增长4%左右。在贸易方面,回归以来香港贸易总额基本呈现持续上升趋势,2006年同比增长10.2%;在服务业方面,发展强劲,在东亚地区首屈一指,在1997年至2004年间,香港服务业平均每年增长7%,达11289.39元。2005年整体服务行业生产总值由8606%增至90.7%。香港的稳定发展证明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构想是符合香港实际、又解决中国领土问题的惟一正确道路。

⑵澳门回归后的情况。澳门回归后,在党中央的支持下,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实行“固本培元,健康发展”的施政方针取得可喜成效,澳门实现了持续发展,经济面貌焕然一新。如:经济连续七年保持正增长,在2006年本地生产总值保持良好增长态势预计将实现双位数增长;就业状况逐步改善,在2005年失业率下降到4.1%,目前基本上在4%以下。与此同时,居民收入也在有所上升;经济发展路向明确,现在澳门以旅游也为龙头,以服务业为主体,各行业协调发展。这样充分发挥了澳门的优势,保证了经济较快的发展,经济前景看好。

可见,采用“一国两制”的办法实现香港、澳门顺利回归以及回归后的香港、澳门的稳定发展的史实说明顺应“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采取和平手段解决国内历史遗留问题,不仅可以使双方或多方获得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也为世界各国国家间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2]田克勤:《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付际红:承德民族师专法政系。

回归主题的作文篇8

在分析低碳主题基金业绩水平影响因素时,本文考虑基金经理人能力的影响,并增加经济环境因素和基金特征因素,对T-M模型进行扩展,从而形成三个基本维度:经济环境因素,基金特征因素,基金经理人因素。针对低碳主题基金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再加入基金主题因素作为虚拟变量,构建基本经济模型如下:

(一)基金业绩影响因素的分析

1.基金主题因素低碳经济领域的上市公司包括:从事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生产、传输、使用服务等相关的清洁能源板块上市公司;集中工业节能、建筑节能、智能电网、环保设备等相关领域的节能减排板块上市公司;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配套支持的相关的其他上市公司。低碳主题基金以主题投资方式选择个股,将能够受惠的相关产业和上市公司纳入投资范围,发掘低碳经济领域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公司来获取资本的长期增值。基金主题因素决定着基金投资的主要领域,是影响主题基金业绩的基本因素。本文引入虚拟变量,将基金的主题因素纳入模型。

2.经济环境因素杨宁(2012)对宏观经济变量影响基金业绩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基金业绩水平与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等因素存在明显相关性。基金投资者在考虑何时进行基金投资时,为了规避宏观经济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基金管理公司在管理基金过程中也会根据宏观经济状况作出适当的策略调整。中国证券协会《基金投资者情况调查分析报告(2012)》披露,股票市场走势会显著影响投资者自身的投资决策。当股票指数上升时,基金投资者表现出净申购趋势,而指数下降时,则表现为净赎回。当市场行情走强时,投资者减少持有现金而选择投资股票型基金。本文考虑到低碳类上市公司板块分布情况及我国当前利率未完全市场化的现实条件,采用沪深300指数和货币供应量分别作为股票市场走势和宏观经济因素的衡量指标,分析其对基金业绩的影响。

3.基金经理人特征因素在证券投资基金的运作中,基金经理人扮演重要角色,其选股能力和择时能力对基金最终业绩起着重要作用。汪光成(2002)的研究就发现样本期间,多数基金表现出负向的时机把握能力,证券选择能力对业绩的贡献很低;王赫一(2011)、杨宁(2012)均发现基金经理人能力是影响基金业绩水平最为显著的因素。所谓选股能力是指基金经理凭借其对市场个股价值的评估以及预判,选择具有长久增长潜力的股票组合的能力。而择时能力则表现为基金经理能够准确估计市场整体走势,在牛市时能够降低现金头寸或提高投资组合的β系数,在熊市时能够增加现金头寸或降低投资组合的β系数的能力。衡量基金经理选股能力和择时能力的常用方法是T-M模型。

4.基金特征因素基金规模和基金持有人结构是基金最为基本的特征。Indr、Jiang等人(1999)在研究基金规模对基金业绩影响中发现,开放式基金存在最优规模,当基金规模达到最优之前,基金业绩是随着规模而递增的,当基金的规模超过最优规模之后,业绩随规模增大而递减,即基金规模对基金业绩存在显著影响,并动态变化。基金持有人结构对基金业绩也会产生影响,普通投资者面对基金业绩的上升表现出净赎回,而机构投资者则表现出净申购,这种现象在基金市场上被称为“赎回异象”。本文选择基金在持有期内平均份额作为该期基金规模指标。由于机构持有人持有比例较低,为了方便数据处理,选择普通投资者持有基金份额比例作为基金持有人结构衡量指标。

(二)基金业绩指标的测算净值收益率是用来衡量证券投资基金业绩水平的基本指标。在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问世之后,学术界开始对基金的收益进行风险调整,以CAPM理论为基础,形成了基金业绩评价的三大经典指数:Treynor(1965)以证券市场线SML为标准,形成Treynor指数;Sharp(1966)采用资本市场线CML标准构建sharp指数;Jensen(1968)以投资组合的实际收益率与证券市场线上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之差构建Jensen指数。对CAPM模型修正的研究中,Fama和French(1993)引入规模因素和账面价值比因素后提出“三因素”模型;Carhart(1997)在模型中增加收益率“动量因素”,建立“四因子模型”,这些模型在基金业绩评价过程中得到广泛使用。以上主要是以CAPM模型为主线的基金业绩评价方法,除此之外,Charnes和Cooper(1978)以线性规划理论为基础,创建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形成了一个多投入和多产出的决策单元的效率评价方法。该方法被众多学者引入到基金业绩评价中。如Murhi和Choi(1997),罗洪浪(2003)、邓超和袁倩(2007)等人。以CAPM理论为基础的传统三大指标遭受质疑,主要原因之一是CAMP模型假设投资者能够通过多元化投资消除非系统性风险,该假设在实际中通常并不成立。然而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由于持股数量较多,能够充分分散化以消除非系统性风险,因此本文选择运用广泛的Terynor指数。Terynor指数是首次在计量过程中考虑基金风险的业绩指标,它以投资组合的完全分散为前提条件,认为系统风险是组合的主要风险,表示基金在承担单位系统风险的情况下所能获取的超额收益。在Beta值的计算过程中,存在无风险利率的选择问题,理论及国外实证研究中通常选用短期国债收益率或者银行间拆借利率(SHI⁃BOR)。但由于到我国的国债存在流动性不足、期限结构不合理、市场性较弱等问题,因此在国内的研究中采用短期国债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的学者较少。另一方面,由于基金持有人中,普通持有人占比较高,选择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比SHIBOR更具合理性。

(三)计量模型的构建本文在控制了经济环境因素、基金经理人因素、基金特征因素的影响之后,研究低碳类基金业绩的实际主题投资回报,及其他各影响因素对低碳类基金业绩的影响。考虑到增加样本量以提高估计的有效性以及减弱遗漏变量影响,增加时间维度,构建基于面板数据的基金业绩分解的计量模型,变量描述如表

二、实证分析

(一)样本与数据的选取根据Wind数据库,2012年之前总共成立的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有428只,其中除去指数型基金外,有普通股票型基金291只,本文选择其中4只低碳主题基金,4只消费主题基金,4只新兴产业主题基金,以及与主题基金投资风格相近的6只非主题基金,共计18只基金作为研究样本。以2012年-2014年6月为研究期间,并将其按季度划分为10个时段。基金净值数据来源于和讯基金网,其他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样本基金如表2所示。通过stata计量软件对各变量的样本数据统计性描述如表3所示。

(二)实证过程

1.对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面板数据N=18,T=10,为短面板数据,在回归前,为了验证数据的平稳性,采用eviews软件对该面板模型各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变量的原始序列存在单位根,而一阶差分后则通过检验,数据平稳,对其一阶差分序列进行协整检验,结果如表5所所示,除了rho检验在5%显著水平下未通过检验外,其余4项的检验结果均表明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2.对面板数据的异方差和自相关检验横截面的异方差和序列的自相关性是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时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此时运用OLS可能产生结果的失真,因此为了进行组内相关性(个体时间序列相关)和组间相关检验(个体截面之间相关性),采用stata软件提供的xtserial命令进行Wooldridgetest自相关检验,采用lrtest命令进行LR异方差检验。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该回归变量之间不存在自相关问题,但存在异方差问题,在回归时,需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方法回归,以消除异方差影响。

3.总体回归结果与分析面板数据模型的选择,通常有三种,混合估计模型、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本文对18只基金的面板数据的回归模型进行F检验和Hausman检验,F统计量为3.6836,P值小于0.05,因此拒绝原假设,在混合OLS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之间应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H检验统计量值为1.6892,P值大于0.05,接受原假设,应该建立随机效应模型。因此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回归结果如下表7所示。回归结果显示:(1)总体来看,沪深300指数以及基金规模因素对基金业绩水平影响并不显著,而基金基金经理人的选股能力、择时能力、货币供应量、基金持有人结构以及基金主题对基金业绩影响明显,除Indus⁃try外,均在95%的置信水平内。(2)基金主题对基金业绩都有着正向的影响,其中低碳主题LowC主题变量系数为0.00247,消费主题的系数为0.00289,新兴产业主题系数为0.00066,表明对于基金业绩的影响,各主题基金均存在一定的主题优势。(3)基金经理选股能力回归系数和择时能力回归系数较高,且十分显著。说明经理人的选股能力和择时能力能够明显影响基金的业绩水平。尤其是经理人的选股能力,在所有影响因素中最为显著。(4)基金持有人结构中,普通持有人比例与基金业绩水平直接负相关,且影响较为显著(5%的显著水平),表明证券投资基金中,机构投资者持有能够为基金业绩带来正向影响,这也许是来自于机构投资人能够通过影响基金管理公司治理水平进而提升基金管理业绩。

4.分主题回归结果与分析为了分析各主题基金之间、以及主题基金与非主题基金之间各变量间的关系,本文去掉虚拟变量后,对单个主题基金进行面板数据模型回归,其结果如表8所示。回归结果显示:(1)经济环境的因素中,货币供应量对低碳主题基金和非主题基金的业绩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于消费主题和新兴产业主题影响并不显著;股票市场指数对于低碳主题基金业绩、其他主题及非主题业绩水平影响不明显,仅仅对于新兴产业主题基金业绩有显著影响。(2)基金特征因素中,持有人结构对低碳主题基金和非主题基金业绩影响为正向,对消费主题和非主题基金影响为负向,即普通持有人比例较高有利于提升消费主题基金的业绩水平;基金规模对低碳主题基金的业绩影响不显著,仅仅对消费主题基金的业绩水平有显著影响,且为正向。(3)基金经理人因素中,基金经理人选股能力影响最为明显的是低碳主题基金,其次是消费主题、非主题基金和新兴产业主题基金;基金经理人择时能力对低碳主题基金和消费主题基金影响显著,对非主题基金业绩影响较小,而对新兴产业主题基金影响并不明显。从分主题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各主题基金业绩影响因素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影响低碳主题基金较为显著的因素是基金经理人的选股能力、择时能力和基金持有人结构,而规模对低碳基金业绩的影响并不支持Indr、Jiang的研究结论。股票指数因素对低碳基金业绩的影响也同样与《基金投资者情况调查分析报告(2012)》披露的规律有所差别。需要指出的是,基金经理人对基金投资组合的调整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性过程,但由于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的最低频度是季度,本文采用季度数据作为样本数据频度,具有一定的缺陷,可能会影响实证结果。

上一篇:幼儿家长育儿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最新合同法全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