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阅读,回归语文的本分

时间:2022-09-07 08:18:18

回归阅读,回归语文的本分

文本细读是20世纪40年代英美新批评流派对文学作品的一种鉴赏方法。 “文本”是一种编织体,是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文本与课文不同。文本更强调“原生价值”,而“课文”是因为入选教材、适应教学,被改编了甚至是被删减了的“文本”——强调的是其“教学价值”。

若求教学的精益求精,教材的文本解读应当率先做到全面细致,以对其“原生价值”的充分领悟奠定把握文本基调的底气,以对其“教学价值”的充分挖掘实现教学内容选择余地的最大化。唯此,备课时才能“游刃有余”。为达成这样的文本解读水平,教师的文本解读就不应仅仅围绕课文来进行,理应走向文本细读,。

一、文本解读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

1、浅尝辄止

《滥竽充数》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思考:南郭先生为什么要混进乐队?为什么要逃走呢?

生:南郭先生逃走是怕追查。

生:南郭先生混进乐队,是为了骗取俸禄。

生:他肯定逃到外地做生意了。

生:也有可能去旅游了。

课堂上阅读主体是我们的学生,而教师却置文本的“应有之义”而不顾,偏离我们课堂的主线,在文本之外的边缘地带徘徊,导致不能深入课文的“腹地”,因此也就出现了浅尝辄止,脱离文本的尴尬局面。

2、信马由缰

《三袋麦子》教学片断

师:“对待一袋麦子,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各不相同,你们欣赏谁的做法?

生:我担心小猴把麦子都种了,一点不留,万一收不着呢。

生:我喜欢小猪,因为它把小麦吃到肚子里了。吃了才是自己的。

生:小牛的做法也很好,它一点一点享受。

师: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我们的文本解读倡导多元解读,倡导“仁者见仁,智者见者”可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一元解读”变成了“无元解读”,我们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并不意味着我们教师可以熟视无睹。听之任之,鹿可以是马,马可以是鹿,无原则的解读就是信马由缰,误入歧途。

3、以偏概全

抓住片言只语轻率下结论。优秀的文学作品内涵丰富,我们可以读出来的东西也会很多,但是一不小心就会把非本质的东西当成了本质。

一位老师执教《冬阳? 童年? 骆驼队》,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讨论“我”是个怎样的孩子,讨论我们应该向骆驼学习什么。尽管这些内容文本中都有,对学生来说也有教育价值,但毕竟不是这个文本本质的东西。文本解读非常强调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要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实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林海音在文中已经说得很明白:“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4、过度诠释

听一位老师教《泊船瓜洲》,老师介绍说这是王安石二次为相,奉诏进京,路过镇江时写的。王安石是个改革家,此次进京,改革也许成功,春风得意;改革也许失败,前途未卜。要求学生先用春风得意的心情读,再用忧心忡忡的语气读,结果弄得学生一头雾水,无所适从。

我觉得这是把文本“读过了头”,至少对小学生来说“读过了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种千古不变的思乡之情,需要讲得这么复杂吗?

二、文本细读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1、品词析句

文本细读的起点一定是文章的语言。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第一句:“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一个冷,而且还“冷极了”,已表达出冷的程度。加上雪,更冷,还有冬天的黑夜,又是一个冷,三个冷,放在一起,层层推进。但别忘了,这是大年夜,寒冬腊月、冰天雪地——所有这些加在一起,该是个怎么样的冷呀?细读之后,我们仿佛看到了那雪花纷飞、寒风刺骨的场面。

2、还原生活

茅盾提出:“应当一边读,一边回想他所经验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活人中去看。”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描写鲁迅救护拉车工人有一段话:“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不少老师教这一段都让学生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但圈出以后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其实我们可以让学生想一想:“我”的伯父和爸爸是什么人?那个拉车的是什么人?他们在旧社会的地位各是怎样的?两个大知识份子让拉车的坐在车上,而自己则蹲着半跪着,这在旧社会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但此情此景不就是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形象写照吗?

3、比较对照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如果是改写本,我们可以拿它与原作对照;如果作者有修改,可以把修改前后的文稿加以对照;我们还可以把作品跟其他作家的同类作品比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尽管都是唐代作家的送别诗,但由于朋友去的地方不同,朋友此行的目的不同,两首诗抒发的感情以及惜别之情表达的方式就不相同。

5、“知人论世”。

解读文本也不必一味靠自己冥思苦想,查阅必要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作家生平介绍、写作时代背景、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创作意图的阐述,以及前人对这部作品的评论,无一不是我们打开文本大门的钥匙。

不过,“知人论世”要注意两点,一是参阅别人的意见最好在自己的解读之后,避免先入为主;二是作品的艺术世界并不是作家自己生活的简单再现,我们不能在作家和作品之间划等号。

上一篇:教师也需配小秘 下一篇: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