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母校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1 10:15:30

回归母校社会实践总结

回归母校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1篇

重庆,山之城雾之都。这里继承了巴渝文化,同时又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一座古城,一个直辖市,孕育了承前启后的经济和文化。

或许是怀着一种乡情,高考完我选择了重庆本地的大学――重庆工商大学(以下简称“重庆工商”)。虽重庆工商非“211工程”“985工程”院校,但她有着“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小211工程”)高校的纯正血脉,是重庆市重点建设大学,被国家确定为西部“一省一校”重点支持高校。

她面朝南坪,车水马龙,五彩霓虹;背倚南山,参天古木,郁郁葱葱。进可入集市兴其业,退可隐楼阁专其研。南山之土,梦泉之水,翠湖之波,加之南山书院之灵气,缔造了新时代工商人。

读书所谓者何?惟“厚德博学”者是!“君子多识前言往行。”

“通识教育”在80年代中期由台湾学者翻译引入中国,与专业化教育模式不同,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我校大一学生入学之初,都要经历一学年通识学院的学习生活才回归到所属学院。围绕“高情远致,和谐自由;博雅信达,经邦济世”这个院训,学院开展了三大工程,即“通识博雅工程”“学长导航工程”和“导师领航工程”。“通识博雅工程”是学院品牌活动,在通识教学的第一课堂外,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学风建设活动及养成教育活动,以提升学院的文化品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还推出“博雅修身计划”,在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的同时还注重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天下书何其多,择何书而读?“求是”为要。那又如何读书?“创新”见重。

作为一所以经济类、管理类专业为主的大学,学校经济类专业建设成绩斐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较高社会认可度。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金融学、财政学更是一跃成为一本专业,成为我校的品牌专业,其实力不亚于某些重点本科院校。

与其他院校不同,重庆工商的学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才能顺利毕业,除学分修满外,还需修满素质拓展分。素质拓展包括职业规划和第二课堂两个方面。学生入学之初需要拟定详细的职业规划前景,每学年进行总结和修改。第二课堂包括社会实践、品格塑造与人文陶冶以及创业演练。学校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社会实践和自主创业的条件,修建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供学生创业。这里有书店、文具店、格子铺、电器维修点等。我在孵化园认识了一位卖奶茶的学姐,她的生意还不错。她说,上完课闲着也是闲着,自己鼓捣点什么时间也打发了,还能提前为自己毕业后的创业提供经验,看得出,她在创业方面已经有很大收获。

博而通识者全,精而专业者新,此为校训“厚德博学,求是创新”者也。

2012年6月9日,重庆工商大学迎来了60周年华诞,校友们纷纷回校庆祝。作为校园记者,此间我采访了几位老学长,听他们讲述母校的点点滴滴。一位耄耋之年的老校友翻着年轻时的毕业照给我看,当时的母校还是土坯瓦房,泥灰操场,现在已经是楼台林立,硬件设施齐全了。他为我们这些青年学弟学妹寄语:大路漫漫,其修远长,母校的建设重担落在了你们的身上。

回归母校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2篇

孙冰心系复旦大学团委副书记,2013年9月-2014年9月挂职于共青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先后任学校部部长助理,副部长,兼任全国高校赴新疆挂职团干部工作队队长。这篇回忆挂职岁月的文章,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新疆对我的意义,或许可以用“返程”和“启程”来总结。

“返程”,是心灵的回归,新疆教会我淡然的坚强,勇敢的热情,新疆团干部让我知道什么是责任和担当,客观和包容。

“启程”是人生的前进,未来的日子里,新疆仍然会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让我带着新疆人民的情意一路前行。

为什么而去?

作为内地来的40名挂职干部里为数不多的5位女同志之一,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姑娘,我常被问起:为什么要来挂职?

2013年8月,第一次踏上阿克苏的土地,站在克拉尔气田的中心,我发现自己是那么渺小;在黄沙漫天的乡村道路上,一位皮肤黝黑,身着迷彩服的基层干部蹲在路边,告诉我,他已经三个月没有回家,而家中幼子刚出生两个月在新疆工作的日子,我无法忘记广阔土地带来的震撼,无法忘记那位乡镇干部坚守岗位带给我的感动。

我希望看看真实的中国,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希望有一段自我完善的旅程。

一年的工作顺利完成后,我常常自问,是否圆满了初衷?

做了什么?

2013-2014年是新疆事件频发的一年,也是团干部力量奇缺的一年。许多挂职干部在岗位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500万字的文稿、3000多场的活动,20个创新的品牌,近1110万元的经费引进,40个校地长期合作项目,都是点滴积累起来的。

一年里,我主要负责学校战线大型活动组织、挂职干部管理、团干部培训、学校工作的考核指导,以及学生动态调研、部门的文稿起草工作。我曾先后组织实施自治区大中专学生纪念“12・9”运动诗词诵读大赛、“共同的校园、多彩的舞台”自治区大中专学生文化艺术节、自治区高校戏剧展演、“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新疆赛区比赛、“挑战杯-彩虹人生”中职高职创新创优创效比赛、“新疆学子百村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覆盖师生近万人次;在上海团市委和母校的帮助下,先后策划组织全区高校团委书记、青年教师赴上海、武汉参加团务知识、创新创业培训共40余人次;在自治区团委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建立新疆高校学生动态调研员队伍,在“5・22”事件后进行了广泛调研,报告获得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批示;2014年4月起筹划组织复旦大学社会实践“新疆专项”,积极促成复旦和新疆的高校、地州、厅局合作,围绕公共卫生、基础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内高班学生成长路径等5个方面组建了由专业老师带队的5个项目团队分赴新疆各地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调研。

回想那一年的工作,孤身在外,困难是有的,但来自各级团组织和母校的帮助,来自挂职单位领导的指点一直支持着我。工作中,我总是谨记自己身上共青团干部的烙印,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勇担工作重任。曾经3个星期内连续通宵五六个晚上,就为了一个其他人都觉得不可能完成的任务――19个学校参与,1000多名学生的活动,连续三场大型展演,两个工作人员。我不愿意放弃,因为我不想辱没了母校的期望和团干部的使命。

得到什么?

新疆一年的工作中,我的工作对象由高校学生变为背景各不相同的青少年,工作内容由引导学生就业指导变为围绕民族团结开展的各类工作,视野进一步扩展,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最珍贵的,是我感受到了一段关系,一种使命。

一段关系,是在新疆感受到的个人和祖国的依存关系,和各民族同胞休戚与共的血肉关系,和这篇土地的人民的共情关系。我曾经用四个词概括这片土地和人民:孤独而热情、抗争并舞蹈――个体的新疆人豪爽淳朴,而作为整体的新疆人却偏向孤独;他们生活在颇为严峻的形势下,但依旧坚强乐观,伴乐起舞。

“5・22”之后的维稳誓师大会上,满载着武警官兵的车辆在面前开过,“维护法律尊严,保护人民安全”的口号在耳边响起,人群里处处都是响亮的掌声,偶尔伴随着沉默的哭泣。

一位老妈妈把手举过头顶,持续不断为战士们鼓掌。我和一个维吾尔族阿姨并肩站着,一起鼓掌,一起流泪。泪水和掌声让我知道,和平对于新疆人民而言,是内心最深沉的渴望,这种渴望不分地域、年龄、民族的任何界限;暴力恐怖事件,是新疆人民最刻骨的苦痛,尤其对于维吾尔族而言,更加深重;祖国是各民族同胞最有力的依靠,而这个依靠决不可缺位。后来,我和挂友一同撰写联名信《我们和新疆在一起》时,这样写道:“我们要向全国各地各民族兄弟姐妹发出呼吁,请大家关心新疆,理解新疆,帮助新疆!新疆的安定与和谐,关乎你我!新疆的发展和未来,有我有你!”

在这里工作,内心的使命感更甚。从新疆干部们身上,我看到了他们对共青团事业的坚定,对于新疆长治久安的责任感。因为这样的使命感,新疆的干部对思想引领工作义不容辞,为求当地稳定,不计得失地默默奉献。因为这样的使命感,他们才能成就两种能力――在冲突中寻求共识的能力,在偏见里保持客观的能力。新疆的特殊情况,决定了干成一件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冲突、偏见和阻力是不可回避的,但是他们用担当、智慧和胸怀去化解。他们成为我人生的导师,成就了我所期待的自我完善。

这段关系和这种使命会融入我的血肉里,变成精神的力量,让生命丰满,让心力强大。

留下什么?

2014年10月上海挂职干部的出征仪式上,领导对大家嘱托,要留下当地群众满意的实绩,留下深情厚谊,也要留下自己终身难忘的青春印记。我反观一年的工作,问我自己怎么样才算是实绩?我有三点总结,挂一漏万,仅供参考。

在工作完成面上覆盖时,注意点的突破。这主要在服务团员青年和团干部培训方面,服务团员青年是面,团干部培训是点。找准了点,找对了方法,就能辐射更大的面。我在组建高校学生调研队伍时,通过规范调研流程、强化实操训练,手把手培训调研员,经过两个月,团队中就出现了能独当一面的调研小组负责人。

注重让新疆干部走出去,同时也重视内地青年引进来。我做过两期新疆高校团委书记和老师的业务培训,分别赴北京、上海和武汉。后来在领导的提点下,我明白如果内地就读的新疆学子能学成归乡建设家乡,如果内地人更加了解新疆并以实力支持,那么新疆的发展会更快更好。复旦大学去年派遣了由专业老师带队的社会实践队伍等实习项目,共计80人,尤其注重项目中年轻辅导员和在内地就读的新疆学生的参与。

做好阶段性工作的时候,要注重长效机制的建立。这个感悟缘起于一件小事。前一阵子,前新疆同事问我某项工作的细节问题,我想不起来。我让她翻阅我留下的工作任务分工和文件,问题就解决了。制度设立,流程规范,为团干部讲授团课。这些工作业绩不显性,但是许多挂职干部都在坚持做着。所以我想,我们不是来这里放烟花的,看的时候挺高兴,然后呢,观众们还得清理一地烟花屑。我们要留点盆栽,不能雪中送炭至少也锦上添花,如果力所能及,再建设一下苗圃,播下点种子。

2014年9月底,我又一次回到新疆,做一次经验的分享,为新一批挂职干部鼓劲。

回归母校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龙湖文学奖 大学文学教育 第二课堂 校园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财经大学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大学课外文学教育探研――以‘龙湖文学奖’为基点”(acjyzd201542)

“文学是人学”。文学中蕴含着人类文化精神,以其形象魅力和情感感染力在培养人、教化人的活动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学习本国语言与文学,应该是很美妙的享受。同时,此课程牵涉甚广――语文知识、文学趣味、文化建设、道德人心、意识形态,乃至‘国际关系’等。”[1]

大学文学教育就是基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文学创作实践对大学生进行的专业和通识教育。同一般的学科教育一样,大学文学教育也分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校外实践、网络交流等“四个课堂”。本人通过在高校长期任教观察和在中国知网查阅相关论文了解到,目前国内各高校的文学教育还有待探索和改进,除了文学教育被边缘化之外,还存在偏重文学阅读和课堂教学,忽视课外及校外创作实践,校园文化的专业性不足,网络交流的范围有限等问题。但本人发现,一个理念先进、踏实认真的校园文学奖,其产生的连锁效应,或能对此发生重要的改变。这源自于本人亲身参与安徽财经大学(以下简称“安财”) “龙湖文学奖”的策划、评审等工作受到的启发。

安财“龙湖文学奖”, 萌芽于2014年4月。当时,安财(原名安徽财贸学院)原1980年代龙湖诗社的校友们从全国各地赶回母校,参加诗社成立三十周年的纪念活动,同时提出了出资设立文学奖的倡议。这项提议得到了学校众多部门的积极响应和不少领导的关心支持。在校团委、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和安财文学社的共同努力下,从2014年10月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两届。活动一般是从头一年的10月延续到次年的4月,包括征稿、文学讲座、初评、复评、获奖结果公示、获奖作品集编印、颁奖典礼、作品推广等。活动广泛借鉴了国内乃至海外高校举办类似活动的经验,如北京大学未名诗歌奖、清华大学“朱自清文学奖”、上海财经大学“清源”文学奖、上海交通大学全球华语短诗大赛、台湾大学台大文学奖等,又结合本校实际进行了调整,从一开始,就体现出较高的品格与鲜明的特色。

一、校友推动,文脉传递

“龙湖文学奖”是部分热爱文学的校友们倡议并出资设立的。他们大都于20世纪80年代就读于安财(时名安徽财贸学院)。当时的安财,地处城市东南郊的龙湖西岸,学校的专业设置也是清一色的财经类,人文气息相对匮乏,但葛长银、任蕴等几位1982级学生诗人,感应思想解放、诗情洋溢、全国高校竞相成立诗社的时代大潮,于1984年10月组建了“龙湖诗社”这一安财有史以来第一个文学社团,并同时开始编印社刊《小荷》。诗社在顾问老师的关怀下健康发展,数年间,有几十首作品在全国性报刊发表,也有两位骨干先后获得由江苏省作协《青春》丛刊主办的大学生诗歌大奖赛一等奖。尽管龙湖诗社只存在了短短5年,后变身为龙湖文学社,他们的成绩和影响力与同期更为著名的高校诗社(文学社)如 “复旦大学的复旦诗社、华东师范大学的夏雨诗社、吉林大学的赤子心诗社、北京大学的五四文学社和武汉大学的珞珈山诗社”[2]等相比,尚有很大差距,但对于安财的校园文化和诗社成员各自的人生来说,意义则非同一般。如首任社长葛长银所言,龙湖诗社“使我受到了真正的高等教育,正是她,让我的大学我的青春全面开放。”[3]无论日后“他们从事的工作与诗歌远或近,那段诗社的经历都是他们青春记忆中最美好的内容,也对其事业发展有或显或隐的助益,譬如诗歌带来的文字功底、沟通能力、审美修养,以及尤为重要的,超越狭隘功利的人文情怀等。”[4]

在毕业多年之后,这批人到中年、事业有成的校友两度以诗社的名义,组织返校聚会活动,并最终促成了“龙湖文学奖”的设立。它与我校官方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一拍即合,也和文学界近年来逐渐升温的“重返80年代”现象有关,体现了受商业大潮冲击曾一度衰落的理想主义精神的某种回归。

除了提供奖金,校友们对评选活动还提出许多建议,对部分获奖作品进行评议,为获奖作品集撰写序言,为封面设计出谋划策,为颁奖晚会拟标题、写贺诗,返回母校出席颁奖晚会,与在校学子对话交流,现场朗诵自己的作品等等。这种纯粹而持续的热情,和母校密切而深入的互动,是其他活动中少见的,它激励活动主办者尽心尽力办出高质量的活动,也激励在校文学爱好者以前辈为榜样,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延续并拓宽校园文脉。

二、回归文学,鼓励原创

文学写作,这种创造性的“主动写作”较之模式化的“被动写作”更能激发“刚刚告别‘带着镣铐跳舞’的议论文密集训练的大学生”[5]写作的兴趣,尤其是一些富于才华的文学爱好者。优秀的校园文学作品蕴含了特定群体生动敏锐的审美体验和对社会人生的真诚思考,也展现出参差多态的个性才华,它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普遍性的关注,促进人们之间的深入交流。但是长期以来,作为财经类大学,文学创作很少受到特别的重视。一方面,从“第一课堂”来看,作为非文学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的《写作》事实上是应用写作课,公共选修类课程里虽有一些中外文学鉴赏类课程,但同样不涉及文学创作。另一方面,学校的“第二课堂”,即校园文化里,虽并不缺失文学写作的身影,譬如各类征稿和写作比赛,但存在题材或主题有限定,体裁较为单一(一般多为散文),评选标准文学性不够突出的情况。当然,特定主题的征稿有其现实合理性,但若仅止于此,久之则会对学生创作视野和个性发挥产生一定程度的限制。所以我们在策划活动时,各方达成共识,明确了回归文学的指导思想。具体体现在:

(1)对投稿作品题材与风格不做过多限定,试图给大学生以更大的自由度,鼓励多向性的创造。

(2)按照诗歌、散文、小说三种文体分别设奖,同时设立一个奖励文学创作全才的综合金奖。

(3)组织包括校内外文学专业教师、作家、辑组成的评委阵容,并按文体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不少于三人,强调让有实践经验的行家来参与评奖。譬如除了中文系、新闻系的几位教师,我们还请到安徽财经大学校报编辑、蚌埠日报社的资深副刊编辑、蚌埠市《淮风》诗刊主编、兄弟院校长于诗歌评论的文学教授、本地知名作家等加入了评委团队。

4.精心编印获奖作品集

与某些征文活动虎头蛇尾,获奖者所获仅是一个获奖证书不同,从第一届起,“龙湖文学奖”在评奖结果公布后,并将所有获奖作品精心汇编成册,并附有专家的点评,在颁奖时赠给获奖同学和嘉宾及其他文学爱好者。

5.颁奖典礼重点展示原创作品

在颁奖典礼上,除了必不可少的颁奖程序及嘉宾演说外,其余皆为安财人自己原创文学作品的朗诵或表演,包括校友作品和获奖学生作品。我们试图让所有观众回到文学、沉浸文本,被安财人的原创文字所打动。

在我们的努力下,两届龙湖文学奖遴选出一批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佳作――尤为突出的是一些“乡愁”主题作品,切近当下社会发展现实和本土文化,富于生活质感和生命温度;也发掘出一些颇有才华的“民间高手”,激励了大学生文学创作的热情。两届文学奖共有六百多人次参与,收到稿件近千份,第二届征集的稿件在数量、类型和质量上,都较第一届有明显的增加或提升,尤其是小说和诗歌这两种更具“文学性”的文体。一些获奖作品也在校内外获得较为广泛的好评和传播。

三、以生为本,专业引导

以生为本,即是以学生为本体,它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为中西方所广泛认同,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和谐地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在策划组织 “龙湖文学奖”整个评选系列活动当中,全程贯穿着这样的育人理念,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倾听他们的意见,爱护学生的热情,师生平等交流,互助合作,同时又合理引导,介入专业眼光,提升活动的品质,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具体表现在:

(一)平等交流,倾听学生的意见

从活动方案、评选规则的制定,到对作品的评价和颁奖典礼的策划,“龙湖文学奖”注意吸纳学生的意见,以使活动更接青春的“地气”。作为文学社的指导老师和活动的总策划,本人就曾与文学社的同学、获奖作者和其他的文学爱好者多次进行座谈,网上的交流就更是数不胜数,主办方、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亲切的关系,从而赢得了文学青年们的信任和支持。

(二)激发能动性,师生通力合作

作为校园文化活动,“龙湖文学奖”不仅需要文学爱好者积极投稿,在活动的宣传,稿件的接受与整理,颁奖典礼的组织、表演、服务、宣传等方面都要借助学生社团或组织来具体操办,如安财文学社、校学生会、大学生艺术团等。有关职能部门的合理调度,教师在现场或网络上的引导指点,反复切磋磨合,这种师生的深度合作 ,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成长。此外,在第二届“龙湖文学奖”作品初审环节,我们特别邀请了四位上届获奖同学(含毕业生)来参与评审,以丰富评审视角。

(三)尽可能公正、公平、公开、透明

我们参考了众多部级或名校的文学奖,组建了由校内外专家和学生构成的评委团,制定了详细的评审规则。经过初评筛选、公示入围作品、复审、打分、讨论、汇总、排序、再公示等环节,剔除若干不符评选规则的作品,最终公布获奖作品。整个过程持续一个月左右,尽量减少随意误判、疏忽遗珠之现象。

(四)名家讲座和专业评语,实现引导功能

在活动期间,我们特别邀请一些著名作家来我校举办文学讲座,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创作热情和水准,以弥补没有文学创作课之憾。如安徽省作协主席许辉、副主席许春樵等都曾亲临我校举办讲座,产生热烈反响。在校老师也不定期地给学生开设文学讲座。

我们还重视对获奖作品的评论工作。如获奖作品集中,有校友和有关专家撰写的序言,每篇作品都附有评委老师撰写的评语。这些文字,对学生的创作提出具体中肯的评价和热情洋溢的期望,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精英文学批评的介入”[6]在尊重理解、鼓励包容的同时,也有引导和提醒。它们受到学生的重视和欢迎,成为作品集的一大看点。

这种引导有时也返回到“第一课堂”,参与过评审工作的老师在讲授文学欣赏和写作课时,常常拿获奖的作品做例子,让学生倍感兴趣。

(五)荣誉与推广

包括给予获奖作者的奖金、荣誉、宣传推广等等。这一般是围绕着颁奖典礼而展开的。

可以说,龙湖文学奖的整个活动,所有的环节,都是以鼓励和指导学生成长为核心,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故受到学生的好评。

四、 多种媒介,立体效应

为了让整个活动产生更大的社会效果,我们注重挖掘活动主体的精华,利用多种媒介和渠道,产生综合立体、多向延伸的传播效果。

(一)获奖作品的推广发表

如前已述,在评奖结果公布以后,我们对所有的获奖作品进行汇编、整理、适度修改、撰写评语,邀请校友或其他专家作序,主编的老师进行全面总结,写出后记,并精心设计版面和封面,再印刷成书。纸质的作品集作为奖品的一部分颁发给所有获奖作品,还赠给有关校友、所有的评委、颁奖晚会的嘉宾,以及其他校内外文学爱好者或专业人士。待时机成熟,则会择其精华公开出版。

在颁奖典礼上,我们选择部分作品,经过富于创意的编排,进行朗诵表演。

与此同时,还借助互联网电子媒介,譬如安财文学社、校团委、校党委宣传部等官方网络平台等,进行更为广泛的传播。

此外,经过我们的推荐或编辑评委的慧眼挑选,不少作品被校内外报刊选用发表。如安徽财经大学校报副刊、蚌埠日报、淮河晨刊、《淮风》诗刊等。

(二)@奖作者的形象塑造

获奖结果颁布后,文学社对部分获奖作者进行深度采访,并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宣传。颁奖晚会的作品表演,我们提倡作者本人上台演绎,声、形、文字一体,以获得最自然真实的效果,塑造作者的立体形象。作者的青春朝气和勃勃才气让校友们仿若重回当年,让校外嘉宾刷新了对年轻人的认识,也让在场的不少学生,在娱乐明星之外,有了才子型的新偶像。

(三)评奖活动的整体传播

一方面,作为校友赞助推动的文学评奖,从一开始它就 “出手不凡”,特色鲜明,故很快就引发校内外官方媒体的关注。例如安徽财经大学官网、中安新闻网、蚌埠日报社、蚌埠电视台等媒体,都先后以文字或影像形式,对“龙湖文学奖”进行报道。我本人也曾应蚌埠日报文化周刊编辑之约,撰写了长篇专稿,梳理安财龙湖诗社的历史和影响,揭示龙湖文学奖的创新理念。

另一方面,每届文学奖的颁奖典礼,既是活动的高潮,也是活动的总结与立体传播方式。画龙点睛的晚会标题,简约流畅的开场小视频,清新脱俗的晚会节目,全面而立体地展现了文学奖的主题、宗旨、缘起、历程以及获奖作品的精华,它深深打动包括众多校内外嘉宾和数百名大学生的观众群体。而在场的每个人又几乎都是一个自媒体,通过图片和文字将活动的影响辐射开来。

第二届“龙湖文学奖”颁奖典礼,我们曾特别邀请了蚌埠市禾泉农庄的总董事长蒋保安先生前来担任颁奖嘉宾,他是一位著名的企业家,也是富于人文情怀的文化人,又是禾泉农庄安徽省作家村的创办者之一。他在典礼上讲述了作家村的创办故事,让观众深为感动。典礼之后,他很快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贴出活动照片,对“龙湖文学奖”予以由衷的赞扬――这种精神共鸣后来引发了安财师生与禾泉农庄一系列有关文学和文化的互动合作,正是“龙湖文学奖”综合效应的体现。

在校友的推动下,我们回归文学,以学生为本体,认真组织系列活动,尽量公平公正而富于创新创意,并积极运用多种媒介,扩大其传播效果,在校内校外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使“龙湖文学奖”已然成为我校的品牌活动。

从校园文化的角度来说,“龙湖文学奖”既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也增加了其精神深度,提高其审美品格,带动学生阅读思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矫正当今大学生中消费文化、娱乐文化中功利主义盛行、阅读碎片化、思维平面化等弊端;它拉近了校友与母校的联系,在文脉的传承中,提高学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也即学校的软实力;它增强了学校和社会的互动合作,对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扩大学校的影响力,乃至对所在城市的文化建设,都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从文学教育的角度来说,它虽为“第二课堂”,但其综合效应也反馈到其他几个课堂,譬如给“第一课堂”的人文素质课和写作课的教学带来活力;增加了学生校外实践(“第三课堂”)的机会和人文性;同时,也提高了师生网络交流(“第四课堂”)的广度和深度。

目前我们正在继续探索,力图进一步完善龙湖文学奖的运作机制;对发现的具有潜质的学生进行引导,提高其写作水平;创造条件,或积极鼓励,使学生们的作品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并扩大视野,突破地域限制,在更高平台上得到推广;认真研究近年来在不少高校蓬勃兴起的创意写作,逐步将之与我校的写作教学结合起来,探索以更科学的方式,提高我校大学生文学写作的水平。

“基于生命关怀去成就一个人,依托创新意识去塑造一个人,经由个性解放去完善一个人。”[7]这是高等教育的终极价值,同样,也是我们“龙湖文学奖”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 陈平原.语文之美与教育之责[N].文汇报,2015-1-9(6).

[2] 马铃薯兄弟,潘洗尘.激情燃烧的校园――关于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的对话[J].诗刊,2010(2)(上半月刊):30.

[3] 葛长银.我的大学我的诗(代后续)[A]//葛长银,任蕴,束晓静,主编.龙湖与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241.

[4] 胡向玲.诗情绵延龙湖水――漫说安财大龙湖诗社[N].蚌埠日报,2015-7-28(A5).

[5] 胡颖华.大学写作教学的困境和超越――通识教育视野中大学写作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82.

[6] 梁结玲.培育高校校园文学的思考[J].文学教育,2014(5):4.

回归母校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4篇

时光如梭,转眼即逝,当毕业在即,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有渴望、有追求、有成功也有失败,我孜孜不倦,不断地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矗。现回首三年学习生活,历历在目。

从刚跨入大专时的失落和迷茫,到现在即将毕业时的从容、坦然。面对未来,我知道,这又是我人生中的一大挑战。这除了有较强的适应力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外,更重要的是得益于大专三年的学习积累和技能的培养。

我自认为无愧于大专三年,刚入学时,我曾为没有直接成为大专生而懊丧过。但很快,我选择了坦然面对。因为我深信,是金子在任何地方都会发光。所以我确信,函授生的前途也会有光明、辉煌的一天。

因此我不断提炼自己。在社会实践方面,我不怕辛苦,不怕困难,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参加校内的活动可以认识到更多的同学,也就增加了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向其学习的机会,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学到别人的长处,认清自己的短处。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缺点,但关键是能否正视并利用它们。三年来,我不断的自我反省,改善自身不足之处,为祖国的优教事业贡献自己的热血与青春!

为人处世上,我坚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若要人敬已,先要已敬人" ,良好的人际关系正是建立在理解与沟通基础之上的。由于待人热情诚恳,所以从小学到现在一直与同学和老师相处得很好,而且也很受周围同学的欢迎,与许多同学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我更懂得了,考虑问题应周到全面,不能只顾着自己的利益和方便,而忽略了别人的感受。

一个人的一生,每一步都要自己去走,人生需要自己去探索,不是靠父母;人生必须做出无数次选择,每次决定都会给我带来一份收获、一种尊严,使我懂得去爱惜这段过程,爱惜自己的人生。

通过这三年的学习使我懂得了很多,从刚进学校时如张白纸的我,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坎坷。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不可能存在一帆风顺的事,只有自己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每一个驿站,我们就能很精彩。当然,三年中的我,曾也悲伤过、失落过、苦恼过,委屈过,这缘由于我的不足和缺陷。但我有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也就是胆量不够。我不断尽力完善自我,不断总结经验。为日后我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三年中经历的每一天,都已在我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印记,因为这些印记见证我的成长。三年的锻炼,给我仅是初步的经验积累,对于面对未来,迈向社会的我们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面对过去,我无怨无悔,来到这里是一种明智的选择;面对现在,我努力拼搏;面对将来,我期待更多的挑战。战胜困难,抓住每一个机遇,相信自己一定会演绎出精彩的一幕。

【毕业生自我鉴定400字范文二】

时光荏苒,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作为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它充实了我的文化知识、改变了我的一些行为习惯,提升了我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境界。自进入大学开始我一直以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工作热情投身于学习和工作中,争取成为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我相信通过四年的学习与锻炼,我能够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政治上,我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积极上进,了解时事政治,关注国际政治发展动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大四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学习上,凭着对未来生活的渴望与追求,我一向严于律己,刻苦钻研,勤奋好学,态度端正,目标明确,为把自己,变成一个掌握现代信息和职业技能的合格大学生,我牢固掌握了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除此之外我还广泛猎取其他学科的知识,给自己更多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在工作上,除了积极参加学校、系、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外,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我积极主动的完成本职工作,与同学老师相互配合,顺利的组织开展了校园企业参观和系列知识讲座等活动。

在生活上,我严格要求自己,勤俭节约,遇事冷静思考,加以认真对待。勇于自我检讨。为人热情大方,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与同学,朋友和睦相处,共同进步。

离开大学校园并不意味着我将结束自己的学习生涯,相反,它为我开启了另一扇求学的大门,即将步入社会大学的我,依然会孜孜不倦的学习,在这即将告别美好大学生活、踏上社会征途的时刻,我将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念、高度的责任感去迎接新的挑战,攀登新的高峰。

【毕业生自我鉴定400字范文三】

回顾大学三年,通过良师的教导和自身的刻苦学习,我已初步掌握如何运用英语知识进行一般商务活动,也养成了认真对待学习和工作的好习惯!

在思想品德上,本人有良好道德修养,并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拥护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爱护公共财产,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并以务实求真的精神热心参予学校的公益宣传和爱国主义活动.

在学习上,我圆满地完成本专业课程.并具备了较强的英语听读写能力.对OFFICE办公和其它流行能熟练操作,并在因特网上开辟了自己个人空间.平时我还涉猎了大量文学、心理、营销等课外知识.相信在以后理论与实际结合当中,能有更大提高!

在生活上,我崇尚质朴的生活,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的作风.此外,对时间观念性十分重视.由于平易近人待人友好,所以一直以来与人相处甚是融洽.敢于拼搏刻苦耐劳将伴随我迎接未来新挑战.

在工作上,我通过加入院学通社与合唱团,不但锻炼自己的组织交际能力,还深刻地感受到团队合作的精神及凝聚力.更加认真负责对待团队的任务,并以此为荣!

作为积极乐观新时代青年,我不会因为自己的大专文凭而失去自信,反而我会更加迫切要求自己充实充实再充实.完善自我石我未来目标.且我相信:用心一定能赢得精彩!

良禽择木而栖,士为伯乐而荣,勤奋的我将以不怕输的韧劲融入社会.愿借您的慧眼,开拓我人生旅程!

【毕业生自我鉴定400字范文四】

三年的时光如流水一般匆匆逝去,回首往事,在这多姿的季节里,我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往后的日子里,希望我能做得更好。 以下是我的 自我鉴定:

我热爱祖国,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关心时事政治,思想健康进步。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热爱劳动,先后担任过班级的体育委员和宣传委员,能以一名团员和班干部的标准要求自己,团结同学,配合老师工作,任职期间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

我勤学好问,在高中三年学习生活中取得了较大进步,并做到了各科的均衡发展。在完成课业学习任务的同时,我积极参加了化学学科的夏令营和竞赛活动,拓宽了自己的课外知识面。

我具有一定的组织才能,高一时曾成功地主持了一次主题班会,在全校性评比中获得了第一名。我爱好书法,具有一定的基础,曾在高二年学校组织的“迎香港回归书法现场表演赛”中获三等奖,我创作的黑板报也曾在学校举办的黑板报设计比赛中获优秀奖。

我爱好文学,先后担任《青年文学报》和《南国诗报》的特约记者和撰稿人,一些文学作品也曾在报上发表。高一、高二年时,我还在课余时间里担任校图书管理员。课外知识丰富,曾在高二下学期学校举办的“迎香港回归知识竞赛”中获得第一名。

在体育方面,我爱好球类运动,达到了国家规定的体育锻炼标准。高一年在校田径运动会上曾获得了男子乙组跳高比赛第三名。高二年时,我参加校健美体操队并代表学校参加了全省中学生运动会健美操比赛,获得了团体第五名,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当然,我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在学习上刻苦钻研精神还较欠缺,花在学习以外的时间相对较多,对自己的要求没能定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但是我仍然具有一定的潜力,若能够进一步努力,我相信自己的综合实力还会再上一个层次。以上是我对自己高中三年学习生活的总结。面对过去,展望未来,我一定要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使自己的明天变得更加辉煌,更加美好。

【毕业生自我鉴定400字范文五】

大学三年转眼即逝,回首往事仍历历在目。在大学三年的时间里,我享受过成功的甜蜜,品尝过失败的苦楚,生活的种种,都将我历练,让我从一个青涩,鲁莽的中学生,蜕变成一个成熟,内敛的大学生。使我能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平稳;面对生活的挫折时,知道该怎样去应对。 在学习方面,我觉得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学习是无比重要的,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素质修养。这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必备的涵养,作为千千万万当代大学生的其中一位,我时刻记得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无论是课内的知识还是课外的知识,我都会以一种虚心的态度去学习。

在生活方面,我同样以一种虚心向学的姿态,向身边优秀的同学学习。在与很多同学接触的这三年时间里,我也懂得了很多生活的乐趣,我们一起谈笑风生,快乐无比。我们相互帮助,不让哪个同学落单。这些,都让我感到家一般的温暖,让我学会了感恩。

在社会实践方面,我喜欢利用假期时间,去做一些兼职。我觉得,校园只是我们社会的一个缩影,要真正的得到历练,我们还必须走出校园,走向真正的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方可历练自己。学会吃苦,学会容忍,学会微笑,学会谦让。这样的我们才能立足于社会的不败之地。

三年的大学生活,给了我一个历练的平台。三年的所有事情,都是我以后回首可见的瑰宝。我衷心的感谢我的大学给我的所有。

【毕业生自我鉴定400字范文六】

时光荏苒,即将告别生活了三年的大学。在大学期间,我一直在努力提高自我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交能力,以自我的全面发展为努力奋斗的方向,树立正确的三观,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有专业的功底、完善的知识结构、较强的适应能力、有团体协作和团结友爱精神的青年,为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打下基础。

在学习上,增强了自己的学习态度,改正了自己所有有缺点的地方,同时,向老师和同学们学习到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思路与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三年来,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通过对在图书馆借的课外书的阅读,扩展了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在校期间,也参加过很多次的考试,期末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等级考试,通过考试,使我更加明白了自己哪些地方不足,也发现了学习中存在的新问题,这让我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更有目的性,可以有的放矢的学习。

在思想上,通过在课堂上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系统学习,在课余时间看了许多的名人传记,使我树立了正确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更明确的判断是非能力。思想上的进步让我在学习和平常的生活上能做到自律、自学、自省.因此始终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生活的态度.

在生活中,大学时期的校园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在大一刚进校的时候,我也积极参加了系学生会的招聘,并有幸成为系学生会的成员,而系学生会的经历大大锻炼了我的工作和交际能力,开阔自己的视野.在校期间参加了校里面的唱歌比赛,并获得了校"十佳歌星"的称号,比起名次更重要的是我收获了许多精神上的东西,让自己在做事情的时候比以往多了份从容.如果说大学生活给了我什么的话,那就是友谊和经历。友谊让我有了很多新的朋友,经历让我的思维灵活,可以从多种角度考虑问题。为以后的人生道路做了铺垫。

大学生活学习的经历对我受益非浅。所以,我会深深地感激我的同学和老师他们对我的帮助,更要感谢我的母校,感激他给我的这一切。

作为积极向上的时代青年,我会将学校的文明和知识带到社会,不因为自己暂时的大专文凭而失去信心,我会更加迫切地要求自己、充实自己,充实再充实,不断完善自我,我相信用心一定能换得我今生的精彩。

【毕业生自我鉴定400字范文七】

大学生活即将结束。现在已经是写自我鉴定的时候了。走出大学校门,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在找到工作后的试用期里,没有感觉到大学给我带来了什么,没有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原因也许我们寻找的对比对象是跟自己同事成长的同学、比自己跟老练的同事;要么是自己急于求成的心态是自己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其实,把四年前的自己跟现在的自己作一比较,我发现自己变化很大,收获很多。

最重要的,我的人格有了升华。虽然到如今自己都没有加入共产党,但是我一直在思想上和行动中向党组织靠拢。从大一第二学期写入党书开始,我跟辅导员、班里的学生党员一直进行思想交流,加强对党的认识。特别是党校培训的过程中,跟指导老师发生的冲突使我在理论之外的实践中认识了党、党员以及高校的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些方面。

虽然我知道作为一个小小的学生,很多方面还不能想到做到,但是我一直追求公平正义,很多时候我当着班干部或者老师的面说直话,这也许是对他们的不尊重,但是实际上我早已经超越了那种狭隘,很少有私人恩怨,更不会由于某些私事来报复。我想来推崇务实,不搞形式主义,多做对学校真正有益的事,多做对社会有好处的事。经常我在清晨出楼道时候关上还亮着的灯,在洗完衣服后关上别的同学没有关紧的水龙头,劝跟我一起用餐的同学把免费的汤喝完,不要任意浪费……

回归母校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技术师范生;教育实习;职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061-02

教育实习是指中等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到初等或中等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形式。通过教育实习,可以使学生把知识综合运用于教育和教学实践,以培养和锻炼学生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并加深和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由于职技高师对师资的特殊要求,职技高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学习的技术性或实用性,也要在教师专业化的大背景下强调本属高师教育的师范性与学术性。培养既有扎实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动手能力,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双师型”师资。为了培养适应职业学校的“双师型”师资人才,教育实习环节则尤显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中指出“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2013年9月教育部职成司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文件中也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做出了详尽规定和要求,同时指出要“重视职业实践、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教育部重视职教师资人才的培养,出台各类文件强调要加强职技高师学生实践能力。笔者对湖南农大职教学院2010级师范学生做了教育实习的专项调查,在他们完成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期后,向他们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296份。该问卷在实习观念、实习形式、实习时间、实习准备、实习基地、实习质量等方面调查了本届学生的教育实习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在实习观念方面,本届学生中有16.6%的学生认为实习是走过场。在实习形式和时间方面,47.6%的学生认为实习形式单一,60.8%的学生表示实习时间过短,46.6%的学生表示与其他毕业计划有所冲突。在实习准备方面,64.5%的学生认为需要在实习前进行专门的培训,72.4%的学生认为需要提前了解实习地学校的基本情况。在实习能力方面,通过实习后4.6%的学生认为最需要加强综合素质,37.5%的学生认为最需要加强教学技能,32.5%的学生认为最需要加强语言表达能力,15.4%的学生认为是组织协调能力。50.3%的学生认为在“师范”能力上最需要加强的是学生的教学技能,26.8%的学生认为是教育技术,17.2%认为是专业知识,15.7%认为是教育理论。36.8%的学生认为制约实习质量的最大因素是指导老师的素质,25.9%的学生认为是与实习学校合作问题,21.2%的学生认为是学校制度管理问题,16.1%的学生认为是实习经费投入不足。

一、职技高师教育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习观念落后。大多数职技高师院校仅是把教育实习当做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在实习过程中“走过场”,并且,实习指导老师大都疲于自己的本科教学工作,难免出现敷衍应付或者将全部工作直接交由实习生的现象。此外没有地方行政部门的积极主动参与,教育实习的重担全部压在了高师院校身上。

2.实习形式单一。现今大多数职技高师学生的教育实多采用基地式教育实习方式,由教学系统一编队,在同一时间,所有学生云集在几个相对集中的实习点,存在许多基地无法承受和消化过多的实习生、教学系统无法统筹安排等问题。

3.实习时间不足。我国职技高师院校的教育实都安排在第四学年,而且实习时长也是从4周到8周不等,并且在此期间许多学生还要忙于做毕业论文、考研、考公务员以及找工作等事宜,学生在本来时间不长的实习期间还要面临多重任务和压力,使得学生心思无法集中,亦不能安心进行教学实习。

4.实习准备不充分。大多数职技高师院校会在实习之前召开实习动员大会,讲解实习目的并提出实习要求和纪律,部分学校会发放实习手册。对于职业技术师范生来说,本科前三年都是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并没有实际的上课经历,而学校的课程计划中也鲜有对教学技能和教学管理的实践训练,仅仅一个实习动员大会是完全满足不了学生作为即将进入学校实习的基本要求。

5.实习基地不稳定。由于平时未建立稳定实习基地,部分职技高师院校每学期临实习前,发动各种社会关系,四处联系实习学校。实习基地的频繁变动不利于学校之间的长期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提高了实习的成本;亦不利于教师对实习生的指导,影响了实习质量。

二、职技高师教育实习的改进策略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和管理。实习前需要加强学生和教师对教育实习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抛弃职技高师单方面注重师范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或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更要通过教育实习,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如教师专业知识、专业理想、教师的价值观和态度等。进一步完善教育实纲、教育实习方案和教育实习制度,同时健全和完善教育实习监督、检查和考评工作体系,避免实习指导教师消极对待实习指导工作,出现敷衍应付或将全部工作直接交由实习生的现象。积极争取地方行政部门的积极主动参与,加大对实习经费的投入,分担高校的部分责任。

2.该善实习模式,延长实习时间。目前外国教育实习的时间普遍要多于国内的时长,在英国,师范生至少要花15周的时间用在教学实际的观摩和实习教学上;美国最长达半年,法国多达27周。我们可以参照俄罗斯师范学生的实习模式,从一年级开始,每一学年末安排2~4周的时间,让学生集中或分散到职业中学去实习,采取灵活的方式,让学生尽量回归到毕业的母校去实习。学生实习结束之后要进行总结,完成实习报告。学生进行自评,同学之间进行互评,实习地指导老师做总结性评价。在最后一次实习时上一次公开课,并结合前三次实习表现给出实习的最终评价。这样不仅可以利用母校的熟悉的人力物力资源,让实习地老师进行更为细致的教学指导,亦可以分担由于集中实习导致实习地学校负担过重的问题。此外,每个学年末的实习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实习时间,提高了实习的系统性,有利于学生对实习效果的巩固和提高。

3.加强基地建设,建立合作互惠关系。建立相对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是开展经常性教育实习工作的基本保证,是解决教育实习难的根本途径。加强实习基地的稳定性需要多方的努力。第一,职技高师院校要积极与地方职业中学建立科研、技术和学术上的交流,为地方中职提供技术支持,提供学历提升与技能培训的机会,建立互惠互利、长期合作的关系。职技高师院校可以遴选几个相对固定的职业学校挂牌授予中职以高等师范院校实习基地,签订实习基地协议,投入适当的经费等措施。第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政策上的支持,为接受实习生的职业中学提供更多的政策、资金及后勤保障。与职技高师院校、实习地中职形成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建立多方协调合作的实习管理体制,进行共同组织、监督、管理和评价。第三,要加强实习生管理,提高实习生各方面的素质,加强实习生职业道德规范和师范技能训练。只有全面提高实习生的综合素质、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受到学生欢迎,才能获得实习基地学校好评。

4.完善实习准备,提高实习质量。通过调查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希望在实习前学校给予专门的职前培训,如教案编写、课堂组织、教学策略等,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学习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充分掌握职业学校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心理需求。首先,职技高师院校可以在学生进行教育实习前一周为实习生进行专场培训,分类别为学生提供各门师范性质的职业培训,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接受培训。其次要让学生确定实习所教授科目,熟悉所教授科目的实践课程,模拟实操课程的授课。教育实习是实现学生角色转换的重要步骤,要使师范生毕业后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加大教育教学实习的力度,超前获得教育教学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徐哲.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研究现状、问题及对策[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徐玉双.职业技术师范生教育实习改进策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14).

[3]周佳.高师教育实习研究综述[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6).

[4]王连红.职技高师教育实习现存问题及对策探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3).

回归母校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实践理性 师范生 教学能力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111-03

[作者简介]徐向阳,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讲师(陕西汉中 723000)

鉴于世界师范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我国高等师范教育逐渐从封闭式、定向型向开放式、非定向型转变,多元化教育师资培养格局已初步形成。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实践教学有效性不强、综合能力差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师范类专业学生就业和自我发展的瓶颈。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未来多元化师资培养的格局中如何赢得主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事关百年教育梦的实现。

一、困境与壁障:问题的提出

重视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在师资培养格局中生存的先决条件,但由于长期以来课程开设、实施及其评价等活动缺少对学生个性的关怀,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被严重弱化,阻断了创新人才的成长之路。

长期以来,我国师范专业的教育实习一直是教师技能培养的唯一方法,目前一些高校也采用了微格教学进行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但总体而言,实践环节设置较少,加之由于缺少系统化、多样化、专业化的训练方法与形式,使师范生往往得不到系统的培养。而且,学科专业课程庞杂,教育专业课程比例过低,实践性课程匮乏,教育类课程内容窄、课时少、实用性差。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科学课程数量仅及1/4,科目也只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且内容陈。一些高校教学论的研究只注重国外教育理论原典的译介,缺少批判和转化意识。由于缺乏本土意识、实证精神,使教学思想体现出挪移西学与模拟因袭的含混态势,加之中国学术的经验主义影响,导致严重的话语抵牾。

1.教师培养模式单一,轻视教育实践,师范性趋于淡化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培养从数量满足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作为未来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与提高日显重要。有学者认为,教师知识应该包括“专业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教学操作技能与教学评价技能”,教育技能包括思想教育技能和班级管理技能。教学技能和教育技能是建立在基础技能之上的两大应用性技能,涵盖教师工作的全部内容,是师范生专业技能结构中最主要的技能。课程改革在文化本质上反对单向的、权威性的、控制性的、自上而下的权威霸权,也反对过分单一的灌输式、模仿式、经院式的传统范式。如果没有教育的现代性,就没有学生“人的解放”,而教师魅力在学生审美人格塑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教育国际论坛上,美国麻州大学严文蕃教授介绍了一项经典的研究成果: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观察了同样处于中等发展水平(50%)的学生,遇到不同水平的教师以后的发展情况,得出的结论是,如果遇到优秀的教师,他们可以达到优秀(平均90%),遇到平庸的教师则降到较差(平均37%)。

新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内容的调整,也是教育观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教学内容的优化重构,不仅需要改变传统认识观念中“重学科专业轻师范职业”、“重学术理论轻实践能力”、“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的误区,更需要倡导开放型的知识观,注重学生独立思考与个性精神的培养。但在当下师范生培养模式上,教育课程比例偏小,教育心理知识、现代教育技能和教育研究方法在课程结构中严重压缩。而且,一些高校同类专业培养方案及教材使用雷同,专业特色隐退,师范性日趋淡化。在教育实习上,国外发达国家教育实习时间多在15周以上,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形式灵活,制度健全。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教育实习时间只有6周左右。教育实习时间固定,内容单一,主要集中在第七学期,以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工作见习为主,且属于一次性、终结性实习,教师培养周期长、见效慢。

2.学科壁垒森严,缺少对话意识,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

认识是实践活动环节,认识的本性首先表现的是实践创造。从整体上看,我国师范生教学能力水平不高,师范院校文理兼容性差,学科之间壁垒森严,学生知识面狭窄,创新能力不强,人文精神匮乏。在人的认知图式上,语言逻辑与数理逻辑可以彼此借鉴,席勒曾提出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在感性基础上相统一的问题,李泽厚也有将审美心理过程纳人数学方程式的所谓“比拟性的说法”。所以,教育学必须与其他学科进行对话,打破自设的知识学界限,推行通识教育,促进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使课程目标由知识本位向师范生发展本位转变。

教育乃是对人的生命本质力量的唤醒,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重视实践理性,就是要回归对话主义,是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首先是一种人学”思想的正本清源。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彰显个性,凸显主体精神;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也是与学生一起对话分享。依照教学能力形成的一般规律,教师角色意识的形成主要经过“模仿-见习-内化”三个阶段。学生通过模拟授课,逐渐体会其中的角色内涵,不断增强教学自信。然而一些师范生仍有不符合教学常规的行为,如文本分析、语言表达、班级管理、板书设计、有效沟通等明显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唱独角戏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过于注重形式,主次内容不分;教学媒体与板书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教学艺术上,不能把教育理论、教学内容融于一体。这些都限制了师范生自身的专业成长。

二、变革与整合:构建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

1.以师范生教学能力为导向,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教师获得课程知识和技能的途径是,7.6%得益于专家讲座,11.8%来自于高等院校进修,19.7%是自己学习的结果,60.9%是靠在实践中的学习和体会。可见,专家引领、职后教育、自我体悟和教学实践在教师技能训练中起着主导作用。基于此,应积极开展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指向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探索与师范专业相适应的实践教学规律、方法和途径,搭建多样化实践教学平台。其中推行导师制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即在导师指导下,学生认识并掌握基础教育规律,引导学生逐步了解、熟悉、热爱教育事业,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师范技能的提高。与此同时,督促学生在第二学期到教育一线感受1天,即教育观察;第三学期假期走进母校开展基础教育调研3天,即教育调研;在第四、五、六学期到学校周边中学见习5天,即教育见习;在第七学期进入教育实习基地定岗实习18周,即教育实习。另外,通过名师示范课、师范生讲课大赛与教育实习经验交流座谈会等载体,构建“多元性、渐进性”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目的是,根据知识发生、嬗变的背景及时调整教学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立足学科前沿,培养师范生现代教育意识和科学思维方法,把握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通过实行文理交叉、跨系选修等方式强化教育类课程的整合,为师范生发展个性、提高创新能力提供更多自主学习、自由选课的时间和空间。

2.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旨归,加强专业学习一教育实践一社会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

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除了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创新活动、教育科学讲座等内容设计外,还可开设教育教学案例分析、专题研究(如名师研究,新课标、新教材研究,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指导研究)等课程。

教师精彩的教不等同于学生有效的学,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同样,合格师范生的培养离不开学科专业实践活动、学科教育实践活动、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三者的有机结合。为此,应创新高校、地方政府与基础教育三位一体的合作培养机制,坚持大赛培训和教育实习相结合、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课堂模拟与实际训练相结合的原则,扩大校际合作,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方案。同时,加强实习质量监控,突出专业技能考核,将学生教学能力纳入考核范围。此外,建立教师准入标准的末位淘汰制度,通过系统测评、反馈控制等流程,提升师范生就业竞争力和专业发展能力,从而为造就素质高、能力强、结构优的教育师资打下坚实基础。

三、互助与引领: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当前学界认为,师范生技能主要有口语、书写、沟通、教学操作及班级管理五大技能。师范生除了具备普通话、三笔字、简笔画等基本的教育技能,还要跟上现代教育技术的改革步伐,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除了建立师范生教学能力实训中心外,还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能力。

1.多学科协同合作,构建教学能力研习共同体

开展不同学科师范生之间的观摩与切磋活动,通过实践与反思,开展行动研究,优化教学方式。通过多学科的协同合作,使教育研究的对象不再为教育学所独有,日趋转变为具有多学科性的公共学科,学科之间相互借鉴,使教学内容的解析具有方法论意义。另外,不同风格、流派的学科教师相互促进,在吸纳他人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教学风格。同时,还可以强化教师的职业体验,促使其形成热爱教育事业、开拓进取的良好品质。

构建教学能力研习共同体,在同伴互助下不断总结、反思教学经验。教学立足于课堂层面,大多是探讨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使反思成为教师的基本生活方式,逐渐形成教学实践的反思意识。同时,引导师范生运用矛盾分析法重新认识自我,感悟教育教学规律,使教学行为更具科学性与有效性。

2.校地衔接,通过引领促成师范生的理性自觉

回归母校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德育实践; 三化模式; 思想道德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2-0100-03

道德作为人类的一种品质,是通过人的行为活动来实现的。人在接受道德教育时,不仅表现出对道德认识的强烈追求和深刻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身体力行,付诸实践,并通过实践升华为道德认识、观念、情感、意志,进而形成内在相对稳定的道德心理指向和道德人格要求。在目前我国的道德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道德认知、轻道德实践的问题,导致了在学生中出现大量的知行不一的现象。过去,我国道德教育领域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只要掌握了现有的道德知识或成果,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道德存在。今天,这一观念不仅受到了来自社会实践的挑战,而且遭到了来自现代教育理论发展的质疑。当代道德教育理论越来越多地揭示了道德的实践性特征,德育实践成为道德教育首要的基本的观念。按照系统工程理论,结合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道德教育的丰富内涵和功能实现,我们把德育实践划分为若干个工程,并使这些工程不仅能满足和丰富完善德育内涵及外延,而且形成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在每个工程下面按照德育目标需要设置相应的活动项目去组织实施,这些项目的设置与目标实现的过程则充分遵循“生活化”的原则,让学生对德育的感知从“遥不可及”变为“触手可及”,把德育渗透到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中,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帮助大学生把德育内化为品质和行为,达到知行统一,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

一、德育实践工程化

德育实践工程化包含两个方面,从理论层面讲,它是一种德育方法论的创新。我校素有重德育、重工程、重实践的优良传统。新时期,在历史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基础上,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在实践中凝练出“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简称“三大”)教育理念。学校以“三大”教育理念为引领,以学生成人成才为目标,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以“大德育”为先导、以“大工程”为背景、以“大实践”为途径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体系,使德育与工程实践互通互融、互促互进,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学生在“大工程”实践环境中,把德育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体验吃苦耐劳、诚信合作、责任奉献、热爱祖国、服务社会等,使思想道德与工程实践互融互通,互促互进,不断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进一步彰显了“一高一强”(思想道德素质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从实践层面讲,它又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传统意义上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已不能作为评价现代人才素质的基本概念,经济社会的发展促使人才竞争愈趋激烈,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愈发全面而具体,现代人才素质的时代特征要求既有全球意识又富于爱国情操;既有适应意识又富于创新精神;既有竞争意识又富于协作精神;既有广博学识又富于精深专长;既有崇高理想又富于奋斗精神等。我们在德育实践工程的设计上就是结合上述要求,遵循继承与创新的实践精神,拓展传统德育内涵及外延,将传统意义上的德育要素(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延伸至自然科学知识学习以外的涉及非专业素质的“大德育”范畴,使其成为共同服务于培养学生具备健全人格和全面成长成才需要的系统体系。其中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切入点,引领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强化文明修身为起点,稳步提高大学生的基础文明素质和法纪意识;以安全意识教育和健康技能培养为基础,大力强化安全技能和身心健康水平;以推进学习型班集体建设为载体,精心培育优良学风和终身学习能力;以开展社会实践为抓手,培养学生认知社会和服务社会能力;以推广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努力提升自主创业能力;以加强职业发展教育为平台,大幅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以实施德育实践答辩为手段,切实保障德育实践成效性。

通过推进德育实践系统工程,努力构建融进生活、贴近实际、系统全面、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德育实践体系,把德育实践融入到课堂教学、学生管理与服务、学生生活与实践等全过程,以体现“知行统一”为基本原则遵循,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普遍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浓郁的人文精神、良好的文明修养和法制意识、强健的身心素质、较强的创新能力、坚实的职业素养等核心素质,极大满足社会发展和自身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

二、工程实施项目化

德育实践工程是一项系统性的育人工程,遵循大学生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及成长规律,结合工程实践的具体目标,有针对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地设置不同的实施项目,在项目中实现德育主体的价值认同和能力提升,从而实现德育目标。

如在理想信念教育工程实践中,我们通过实施“青马工程”项目,积极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骨干,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学生政治理论素养的整体提升。坚持组织不同层次的学生参加“思想的声音”专家讲坛,接受党课和团课培训,举办主题鲜明的班团活动,组建理论学习小组,深入社区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理论修养水平,充分认知国情社情,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共产主义信念。通过实施“红色践履”项目,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圣地和历史纪念馆,学唱国歌、团歌、校歌以及爱国歌曲,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校史廊、省内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看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影片,学习体会革命英雄人物业绩,参加爱校义务劳动等,让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心中,形成强大的信念支柱和精神动力。以此来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母校的崇高理想和高尚情怀。通过实施“倡导时代精神,展现大学生风采”项目,组织学生坚持定期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进行道德模范、感动科大人物、精神文明标兵等先进事迹的总结表彰和先进人物或团队的评选,积极营造旗帜高扬、道德高尚、情趣高雅的浓郁文化氛围,普遍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通过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项目,围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讨论和实践,开展系列书法、摄影、征文等文化活动,使学生更多地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树立民族自信;以传统节日为契机,组织大学生开展诸如“感恩父母、回报社会”的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培养同学们的真情实感;围绕“立德树人”,举办忠、孝、仁、礼、信、廉、耻等为主题的专题论坛,培养大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品质等,为牢固确立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核心思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实施“读书益智,启迪心灵”项目,积极倡导读一本好书、开启一扇心灵之窗理念,开展“馨香校园”读书节、“书友会”等活动,推荐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哲学、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经典著作,教育学生自觉维护网络安全和抵制腐朽文化,自觉加强文化修养,健全心智等等。这些项目的实施,共同服务服从于学生崇高理想信念的铸就与行为养成。

三、项目实现生活化

“生活化”概念的提出不是凭空设想,而是由德育实践本身的属性决定的。当代实践性德育理论与实践探究最有影响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著名的“生活即教育”论断,“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德育育人的实践过程是内含于生活之中的过程,不可能脱离生活或凌驾于生活之上,因此,只有教、学、做合而为一的生活化才能达到德育实践的实效目的。为此,在各个德育实践项目实现过程中,时时处处落脚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社会活动、个性发展需要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对德育“触手可及”,逐渐内化于心,固化为素质。

正因如此,就要求我们首先在德育目标的实现路径设计上必须认真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德育位于诸育之首、寓于诸育之中。俗话说,德为才之帅,无德不统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即要把育人功能作为自然与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发展前提,在言传身教中彰显德育的价值功能。在相关的人文社科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的教学中都要有目的地教育引导学生从中受到良好的道德熏陶,提高是非判断能力,确立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二是德育源于生活、面向社会。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总是伴随着人们的其他活动,如政治、经济、法律、艺术创作等社会活动而存在。因此,道德只能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而不能从社会生活中“切出一块”来作为道德。同时,生活是开放而非封闭的,生活的开放性决定了德育的开放性。开放型德育模式应该是“面向社会,双向参与”的模式。就是设法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依靠校外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实践时机,参与社会的改革实践,开展社会服务,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辅相成。三是德育生活化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兼顾生长性。德育生活化就是在目的上尊重人的自由发展;在原则上强调权利平等;在方法上强调启发引导;在内容上强调理解、包容、团结、合作等精神,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得到塑造。同时,将大学生视为生长过程中的学习主体,是德育生活化的内在要求。大学德育既要认同自身的“生长性”,也要尊重大学生道德观念正处于生长、发展过程中这样一个事实,积极主动地为满足学习主体不断生长的道德需求创造条件。

在德育目标的载体设计上要充分体现“生活”的痕迹,既要在目标导向上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又要在项目实现的具体要求上与学生日常行为实现“无缝对接”,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习惯。例如,我们长期坚持的“四文明”建设项目,其实现途径就是非常有“生活”,其中要求文明寝室建设要做到“七无一齐”,即无晚归、无晚起、无花帘、无乱贴乱挂、无、无打架、无违章用电、物品摆放要整齐;文明教室建设要做到“上课起立不迟到、地面卫生保持好、墙面桌面不乱画、人走锁门要关灯”;文明就餐提倡“就餐排队不加楔、尊重师傅、爱惜粮食”等等,都是学生俯首可拾、举手可成的要求,易于操作,便于监督,容易达成共识并形成环境影响力,长期坚持下来就必然内化为个人的自觉修养,并由此升华为良好道德品质,这就是德育“生活化”的魅力所在。

当前,全国上下围绕提出的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展开热议,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立德树人事业而言,中国梦是内容和形式的最佳结合。大学是一段追梦的岁月,大学生处于做梦的年龄,有着圆梦的期待;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深奥的理论大众化,把艰深的概念通俗化,把高尚的行为规范生活化。将中国梦教育紧密贯穿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和他们的学习条件、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等实际问题相结合。用中国梦教育大学生,更能为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中国梦的提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体系的丰富和创新,中国梦让人感觉很亲近,很美好,也比较容易理解、记忆、宣传和交流,而且会给人鼓舞和力量。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要将“中国梦”的实现与大学生的“大学梦”、“成才梦”紧密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将自身的前途命运与中国梦的实现紧密相连,通过搭建“生活化”的实践载体,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勤奋学习、勤于实践,在未来就业发展中将个人选择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进而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做出积极贡献,奉献无悔的青春。

总之,德育工作具有思想的广泛性、场所的社会性、教育的渗透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因此,构建实施“三化”德育实践范式,既丰富了德育实践的内涵,拓展了德育功能外延,又创新了实践载体,回归了德育本真,不仅完善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格局,而且健全了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的道德教育机制,提升了德育实践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金晓菁.构建高校德育工程体系浅述[J].南京广播大学学报,2010(4):60-62.

[2] 王旭.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免费师范生健康成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110-112.

[3]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M].中国教育改造,东方出版社,1995:150.

回归母校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8篇

我们到底追求什么样的质量?“新教育”提出:建立全面、和谐、可持续的质量观。它至少包含三重:学习性的质量、发展性质量、生命性的质量。学习性的质量,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发展性的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生命性的质量,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监利新教育实验学校是全国知名教育品牌――翔宇教育集团旗下的一所全日制初中,也是全国第一所以“新教育”命名的初中学校,“让师生过一种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是我们的事业愿景,树立全面的质量观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也是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

一.修德强能,夯实发展性质量

育人先育德是我校的传统,我校秉承德智双全、德育为首的理念,构建“以生为本”的“全面德育”。

(一)实践德育,体验发展

在我校,春夏秋冬设有节日:即艺术节、体育节、风筝节、英语节、旅游节、读书节、感恩节、科技节。“翔宇之春”旅游节,感受学府气氛,领略自然风光,探访古居文化等。“翔宇之春”风筝节,激发学生成为“心中有天空,眼中有目标,手中有分寸,脚下有土地”的放飞者。“翔宇之夏”艺术节,琴棋书画,吹拉弹唱,灯谜剪纸,朗诵讲演,让每个学生有展示才情的舞台。“翔宇之夏”科技节,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增强了科学意识,提高了科学素养。“翔宇之秋”体育节,绵延一月有余,既有精彩的传统田径、球类比赛,也有师生袋鼠跳等集体项目;既有跳绳、拔河等多种体育竞技,更有家庭合作的“同舟共济”比赛等,强身健体,强化合作。“翔宇之秋”英语节,掀起学英语风暴,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课本剧汇演,学生说英语、演英语、悟英语,英语真正成了自己的第二语言。“翔宇之冬”感恩节,师生互道祝福,感恩父母、感恩长辈、感恩母校,寄贺年片、写感恩信、叙感恩情、听感恩励志报告会等。“翔宇之冬”读书节,是一个横亘全年的系列读书活动,是对创建书香校园成果的总检阅。这些活动旨在培养审美情趣、培养特长发展、培养艺术修养等。

(二)德育课程,个性发展

学校精心组织策划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已形成“素质强化、魅力选修、实践活动”三大板块的课程,编印成书。军训课程、励志讲座课程、特色体育课程、生活自理课程、生命健康课程、诚信教育课程、爱心教育课程、周末教育课程、赏识教育课程、书香校园课程、演讲口才课程、国旗教育课程、团队活动课程、环境育人课程、旅游节课程、自信展示课程、文明礼仪课程、聆听窗外声音课程、特长选修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每一课程固定程式,主题鲜明。

(三)偶像教育,引领发展

“以少年恩来作典范,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学校扎扎实实开展“学周”系列活动,引导全体学生缅怀总理风范,传承恩来精神,像总理那样学习和生活。每期初,学校开展“看恩来影片”、“读恩来故事”、“学习征文评比”、出专刊、召开主题班会等活动,评比“”班,引导学生学理爱憎分明的政治人格、公而忘私的道德人格、坚忍不拔的心理人格,并引导学生主动将自己的品行与总理的人格对照,从而从总理人格中汲取营养,使之成为一种理想人格而内化到学生自身的精神世界之中,最终外显为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读书的实际行动。

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性质量

不要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一定要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实际上是一次次学习之旅,学生必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和方式,去观察两旁的风景,最终还是靠学生自己去抵达。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如何激活“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经过实践,我们要求教师必须将三维目标写在黑板的右边,教师点拨时紧扣三维目标展开和落实,要求教师讲授的时间一堂课不要超过10分钟,其余的时间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通过质疑、探究、动手、合作交流来实现三维目标。

我校自主导引理想课堂着重培养以下品质:(1)自主学习的品质,即学生善于自学,对学习进行规划和调控;(2)善于展示的品质,能够积极在课堂上表现自己;(3)自信心品质,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我能行”的信心;(4)问题意识的品质,学生在自学时要善于发现问题,用不同颜色笔对疑点和重点作记号,以便在课上交流;(5)善于协作的品质,即学生在讨论及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与他人合作。对于学生的表达、书写、预习、问题意识等,学校每学期要进行一个月的集中训练,由老师培训到小组反思总结进行推动,这样学生学习性质量才能大大提高。

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学的关键,因此我们要求,一是导学案内容要理到位,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凡导学案中涉及的问题要回归课本,追根求源;二是反馈环节必须到位,对于错题要题题清;三是知识梳理必须到位,要用“知识树”理清当堂知识脉络。

建立自主学习习惯的标准要求,让学生对照标准强化习惯;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要求事事有计划,老师时时检查计划;科学规划作业,要注重探究性、实效性、生成性和发展性。

三.点燃激情,提升生命性质量

(一)点燃课堂激情,让生命如此绽放

叶澜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如何遵循学生的自然成长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使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充满生命活力,我校近几年经过探索,推出了名为自主・导引的理想课堂模式。它彰显的是“四自”和“四导”。

“四自”即“自主、自学、自律、自治”,“自主”――自己是自己的老师;“自学”――是最高境界的教学;“自律”――最好的自我约束;“自治”――最好的自我管理。

“四导”即“诱导、引导、疏导、指导”,“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引导”――导学、导思、导练;“疏导”――疏通难点,善于点拨;“指导”――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形成能力。

“三环六步”是自主・导引理想课堂的操作基本策略。三环指的是自学、展示、反馈,六步指的是: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出示目标,明确任务;明确分工,交流研讨;展示分享,汇总归纳;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最核心环节是交流和展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彼此对话、碰撞、体验、交流、讨论、分享,用生命点燃生命,每个人的生命像花儿一样绽放。最关键方式是放手,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给学生学习、思辨、探索的权利,追求生命活力与课堂效益的统一。

(二)构建亲情文化,让生命诗意栖居

缔造完美教室,一是物质文化的建设:教室布置有文化长廓,生日榜、班名、班徽、班级图书角、植物角等;二是制度文化的建设:班级公约、班训、团队章程、小组公约、寝室公约等;三是精神文化建设:培养亲情文化,让教室有“家”的功能,(1)利用班会给过生日的同学开一次生日会(一次与家长的通话、一首生日歌、一篇生日赠言、一份小礼物、一份倡议书等五个一工程),让同学们感觉到亲情。(2)同学们利用班级博客记录成长,建设QQ相册分享喜悦,主题班会丰富多彩,设计“自我激励卡”等打造积极向上的文化。(3)组织系列活动,塑造亲情,如组织学生包饺子活动,篝火晚会,远足野炊等。

(三)建设书香校园,让阅读滋养生命

让阅读成为师生最自然的生活状态,我们以新教育实验为依托,开展晨诵、午读、暮省活动,开展师生共读共写活动,一是每周开设自主阅读课。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学校将每年的三月份设为读书节,阅读成为孩子们的节日,举行“图书超市”活动,淘书、换书、以书会友。三是开展与读书有关的各项评比活动,如“读书之星”评选、“书香班级”评选、“书香家庭”评选等等。

回归母校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9篇

一、以生为本,校本课程顶层设计

学校前身是一所村办小学,始建于1951年,可以说,她既是一所有着“半百”悠久历史的老校,也是一所新兴的城市小学。单纯从校本课程讲,学校经历的是一个从粗放到精品,从精品到多元的过程。

2001年,学校的校本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2006年,学校开始传统文化精品课程“中国结・龙蒂花编制”的开发实施。这样的定位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既符合校情,又具创新意义;授课教师只要下工夫钻研便会教学;学生无需先天条件,经过努力人人都能学会;经济实用,学生感兴趣,家长也支持。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学生需求的发展,单一的校本课程不足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首先,这种动手编织型的课程,更受女生欢迎;其次,单一的课程内容,在大量师资和硬件优势闲置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主观能动性;最后,时代的进步带来更大的信息量,校外更加丰富的生活体验使单一的校本课程相形见绌。

以生为本,强调课程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注重课程体系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历史性任务。为此,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团队,多种渠道调查了解学生需求,结合学校育人目标,开始进行校本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我们研究出台了《校本课程规划方案》,从课程的实施内容、实施管理及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连续的规划。整个体系目前包括四大门类,14门课程,分为限定性课程与选修性课程。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以生为本,各班每周都有固定课时,开展限定性课程。每周五下午第二节为选修性课程,采用走班制。

如今,“红结飞扬啦啦操”、“篮球飞人”、“阳光田径”、“新苗合唱”等体育艺术类课程成绩斐然;“优秀古诗词诵读”、“跟我大声说”等学科拓展类课程发展迅猛;“人校课程”、“离校课程”等修身教育类课程深受家长好评。加上原先“中国结・龙蒂花编制”发展出的“结飘满园”、“丝网生花”等技能实践类课程,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已基本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需求。校本课程体系的建立,丰富了校本课程内容,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尊重和满足。

二、以校为本,文化建设深入推进

学校文化植根于学校的方方面面,校本课程为学校课程注入了活力,对学生个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学校教育得到了本质回归,也为学校文化内涵发展找到了精神核心。

在校本课程发展的过程中,学生开始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动手实践能力和审美情趣也不断提高。教师在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中,工作兴趣、自主研发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提升,同伴互助、教研氛围日渐浓厚。

学校经过慎重考虑,将原有校训“诚、勤、信”修改为“结、勤、信”,并重新进行释义:结,即团结协作、百折不挠;勤,即勤奋刻苦、脚踏实地;信,即果敢自信、抱诚守真。

为了深化广大师生对“中国结”文化内涵的认识,让“结文化”不仅写在墙上、挂在嘴上,更能内化为学校的灵魂,学校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让“结文化”根植于师生的心灵深处。具体做法如下。

1.凝心聚力,全员参与,确保校本课程落实

根据学校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集体备课、观课议课、交流研讨,凝聚集体智慧。任课教师由过去的专职设置到如今全体教师担任,课程内容变得更加系统、丰富,实施途径更为广阔。经过不断地实践研究,校本化、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得以逐步完善。

同上校本课,每一个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结文化”,人人有上法,节节有新意,既解决了教师专业局限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又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中来。校本课程不会因教师流动而终止,真正形成了校本化、多元化,并具有持续性、发展性。

体育组和音乐组从特色课程《结飘满园》中获取灵感,为学生量身打造一套自编操――《结艺操》,并列入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该操将红皮筋首尾相接作为锻炼器械,模仿穿插编制中国结的动作,进行艺术夸张设计,利用皮筋的拉伸性有效锻炼身体各部位肌肉,得到了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肯定,也深受学生的喜爱。

与此同时,学校加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二次开发。仍以中国结为例,语文课上,学生通过诵读《校训三字歌》来了解学校文化,借助认识中国结、欣赏中国结,进行说话、写话训练;数学课上,学生以中国结为例学习轴对称知识,练习测量、估算技能;美术课上,中国结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欣赏和绘画内容;信息技术课上,学生以中国结为目标,学习网络搜索技能;综合实践活动课上,中国结成为很多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对象。

2.围绕文化,突出育人,打造精品系列活动

一是“情系节日”系列活动。将校本课程与重大节日相整合,通过“编织友谊结”手拉手活动传承学校文化、增进同学感情,通过“我为妈妈送祝福”、“劳动创造美”等活动进行感恩教育和劳动教育。

二是“爱心接力,届届相传”系列活动。在每年新生入校时,由高年级的学生亲手制作中国结,赠送给一年级的新同学,使他们一人校就能感受到一种关爱,也使学校文化得以届届相传。每年六年级学生毕业前夕,学生都要发挥创造力,精心设计毕业作品献给学校,表达对母校的深深眷恋之情。

三是“参与实践、展示智慧”系列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课堂延伸到校外,让中国结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如教师节开展“我为老师送祝福”活动,学生纷纷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龙蒂花,表达对老师诚挚的谢意;元旦前夕举办“爱心大拍卖”活动,学生到街头、公园现场编制义卖,将收入所得用于救助贫困学生,既锻炼了其综合能力,又培养了孩子的爱心。

3.整体规划,美化校园,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走进校园,迎面伫立的是一座文化雕塑:由中国结抽象变形成的三个人形造型,彰显着学校的“结文化”特色,“结红花香,润物无声”体现着学校的育人理念。我校目前的校园文化设计可以分为四个板块。

一是“育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思想教育板块。其内容包括校训、教风、文化墙、“中国结”标志等,主要分布在教学楼、综合楼的醒目之处,展示了学校“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每一位教师创设发展的空间”的办学理念,集中反映了学校近年来发展、变化的足迹。师生置身其中,时时处处都能受到激励和鞭策。

二是“学会感恩,学会感动”的人格教育板块。校园西边的文化墙上设置专栏,展示“中国结在我心中”、“中国结情缘”主题征文活动中的优秀作品,表达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和独特体验。

三是“动手参与实践,弘扬民族文化”的艺术教育板块。步人教学楼、综合楼,映入眼帘的是楼道和走廊墙壁上的一幅幅造型独特、色彩绚丽、内涵丰富的中国结、龙蒂花作品。在这里,师生不仅能感受到高雅的文化气息,还能体验成功的幸福,品味实践的乐趣,畅谈人生的理想,憧憬美好的未来。

四是“营造良好氛围,培育创新人才”的班级文化教育板块。班级文化建设突出风格统一、各具特色的特点,教室前黑板上方正中悬挂着鲜艳的国旗,两边是八字学风“勤奋、守纪、乐学、多思”,后墙是各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班级特色精心策划、挑选的班级口号。这些个性化的班级口号经典、深刻、催人奋进,时刻提醒着学生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懈努力。学生亲手制作的中国结、龙蒂花作品不仅装点着教室,而且对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向心力也起着重要作用。

三、和谐发展,构建魅力生态文化体系

一是建立魅力课堂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丰富了学生的实践体验,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探究,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品味到了学习的乐趣。教育教学活动由课内走向课外,使学生感悟到生活的乐趣,激发了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是建立魅力教师文化。对校本课程的研究,为学校管理带来尝试与探索,由行政管理走向目标、理念的引领,由行政组织走向领导教师组成的研究共同体。几年来,学校坚持以办学理念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构建学习型、研究型组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实现了教师教育理念的根本转变,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师由课程的实施者、执行者,成长为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和评价者,其专业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近三年来,学校教师共荣获部级优质课3节,省级优质课2节,省、市级基本功比赛第一名各1次。

三是建立魅力学生文化。在参与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得到极大升华,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意识增强,综合能力也得到长足发展。在首届郑州教育服务大会上,精美的中国结、龙蒂花作品,以及孩子们的现场演示,颇受与会领导及市民的青睐。学校在此次大会活动评比中荣获一等奖。2012和2014年,学校“红结飞扬”啦啦操队远赴美国奥伦多参加世界啦啦操锦标赛,途中学生们阳光自信的精神状态、待人接物的文雅举止,引来众多国际友人赞赏的目光。

四是建设魅力校园文化。在每年的校园文化周活动中,风格统一、精巧雅致的校园环境和学生各项综合素质的展示,受到周边居民和单位的高度赞扬。《河南卫视》、《河南日报》、《郑州晚报》等多家媒体,都曾对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进行过报道。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一是目前的课程仍以技能实践类、德育类为主,不能全面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二是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三是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科学、具体的评价标准和方式。

为此,我们将从以下各方面着手,继续推动校本课程体系深化和学校文化内涵建设。一是继续以“结文化”为核心,整体构建学校课程体系,丰实课程内容,满足学生需求;二是加强校本培训及教研,全面提升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三是继续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实现课程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的一致性。

回归母校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10篇

一、蓦然回首――“森林式”教育的提出。

从教近30年,对我来说,教育意味着一种信仰、一种追求、一种享受、一个精神家园、一份凝结着心血和梦想的事业。

为了廓清教育急功近利的迷雾,我们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铸就铁肩学子,培育创新英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要办“一流的教育”,就必须能够适应、引导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每一个”强调教育对象的全员性;“终身”强调教育过程的全程性;“发展”强调教育目标的全面性。

“一流的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教育。学校不应是束缚鸟儿的金笼,教育不是只让鸟儿生出光鲜的羽毛,练出动听的歌喉;学校应是广袤的森林,为每一只鸟儿的啁啾、休憩与飞翔提供各种需要,保护他们、养育他们、放飞他们。我把“一流的教育”理解为“森林式”教育。“森林式”教育为学生的求知与进步提供了最广泛的自主性,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开拓渠道,不唯高考马首是瞻,重在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素质与品德。试问教育成与败,须看未来二十载。

“森林式”教育可追溯到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它关注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从不同学生的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机会。“森林式”教育关注教育的全体性和公平性,以森林般博大包容的胸怀,涵养了性情、爱好、目标各异的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满足了所有学生接受教育、完善自我的基本需要。

“森林式”教育也与陶行知的教育理论相吻合。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就是要打破鸟笼式的小学校,建立森林式的大学校,把鸟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自由地翱翔,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从2009年起,“森林式”教育就在我的脑海中初步形成,我有了蓦然回首的感觉。

二、异曲同工-――“森林式”教育与班主任专业化成长唇齿相依。

“森林式”教育需要班主任专业化成长,又能促进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实现,二者相辅相成,唇齿相依,在最终实现的教育效果和价值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森林式”的教育理念更加强调“育人”功能,要求班主任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求班主任学会精神关怀,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和精神成长;关心学生当下精神生活状况和他们未来的精神发展,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信任学生,能与学生心灵沟通,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全面健康发展。班主任专业化要求班主任具备组织、教育、管理班级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创建有特色的优秀班集体,能够人性化管理班级,组织有效的班级教育活动,优化班级文化,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为促进唐山一中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成长,更好地实施“森林式”教育,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 “森林式”教育用政策激励班主任专业化成长。

学校充分肯定班主任工作的辛勤付出,立足本校实际情况,大幅度提高班主任的待遇。为促进班主任队伍的高素质和专业化,不但需要广纳人才献身班主任工作,还要有好的激励措施保持班主任队伍的饱满热情和可持续性发展。无论是绩效工资的发放还是年终评优评先,我们都对班主任做了最大限度的倾斜。班主任的奖金超出一般任课教师近1倍,平时的福利待遇也与一般教职工有很大区别,对担任班主任工作10年以上的教师还给予特殊津贴,设立“班主任终身贡献奖”。

2 “森林式”教育用思想引领班主任专业化成长。

我校积极开拓各种渠道进行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培训,提高班主任专业化水平。我们邀请专家、名师为班主任作报告,从班主任专业成长、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应掌握的工作艺术和技巧等方面进行培训。在学校每月一次的班主任例会上,我们邀请本校一些优秀班主任向大家介绍班级管理经验,进行德育案例分析,讲自己典型的教育故事等,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又联系了身边的实际,让大家受益匪浅。

学校还免费为班主任购买书籍,订阅杂志。每学期要求班主任至少读一本教育专著并撰写心得体会。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教育总结或教育论文,进行全校评比。每年举行一次“班主任技能大赛”,包括演讲、辩论、才艺展示、案例分析等环节,搭建班主任技能交流和展示的平台,有效地促进了我校班主任专业水平的提高。

为了实现班主任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还建立了后备班主任培训机制,每学期为后备班主任培训至少两次。这项培训能够发挥年轻教师观念新、胆子大、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优点,又能把老教师成熟的思想、丰富的经验和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法传授给年轻教师,使青年教师能够尽早地系统学习和储备班主任工作的经验和方法。

3 “森林式”教育用特色德育活动成就班主任专业化成长。

唐山一中是先生的母校,我们十分重视对学生“铁肩品质”的培养,以“大钊班”、“雷锋班”命名的形式促进优秀班级的争创,是学校德育活动的“独家利器”,被评为“大钊班”是一个班主任带领班级在校内获得的至高无上的荣誉。

为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突出个性和创新,2006年开始,我校进行特色班集体评选活动,每个班级师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主选择创建某个方面的特色班级,例如有社会实践特色班集体、团结友爱班集体、卫生特色班集体、文体特色班集体等。争创周期为一年,通过情景剧表演或主题演讲等形式,展现各班的争创过程和争创成果,根据学生、教师和学校领导打分来评定和命名特色班集体。特色班集体创建活动使班级目标明确化、班级管理自主化、班级活动特色化,使德育工作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个性、富有实效;它凸显了班级管理的育人功能,能够在德育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它实现了学校教育的开放性,使班级管理评价机制走向多元化,有利于调动班主任建设班集体的积极性。

开展班主任“三个一”工程,强调班主任对学生的精神关怀,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学校要求每学期班主任找每个学生至少谈一次心、至少提一条优点、至少提一点希望,使班主任工作微观化、具体化,帮助每个学生管理好自己,和谐健康发展。

让家访回归校园,实现家校联合,争取最大化的教育合力。教育发展到今天,一些优秀的教育传统反倒被学校和教师们所遗忘。从2009年开始,登门家访、电话家访、网络沟通、邀请家长到校等多种形式的家校联合成为我校每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必修课。一方面家长可以了解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规章制度;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全面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策略。通过家访,越来越多的家长理解并支持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更主要的是教师掌握了更多、更全面的学生信息,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真正做到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上一篇: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总结范文 下一篇:环境保护社会实践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