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的事迹范文

时间:2023-09-20 20:42:05

华罗庚的事迹篇1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爱国,是每个人应该做的。华罗庚曾经说过:“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对啊,无论国外多么豪华漂亮,都比不上自己亲爱的祖国!

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越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处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地位,他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成为国际著名的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刚解放的祖国。

华罗庚的事迹让我肃然起敬,这才是一个中国人应该做的!有些人,在自己的国家陷入危机时,不但不给予帮助,尽自己一份爱国心,还觉得自己留在中国是一个耻辱,去做亡国奴!这样的人,简直不算个人,可以让全国人们唾弃他!华罗庚身在国外还不忘自己是个中国人,有那么享受的生活还要回到贫穷的中国,本来可以去美国当教授还要来中国做贡献,值得全国人民尊敬。

还有很多像华罗庚这样的爱国例子:詹天佑不怕困难修筑京张铁路,黄继光用胸膛堵炮口,董存瑞举手炸碉堡,钱学森不要荣华富贵回到祖国……这些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人,都是值得赞美的人!

同学们,让我们尽自己的努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为祖国效力吧!

华罗庚的事迹篇2

所谓杀人灭迹,即将其人杀掉后,于官修史书中不留记载。如同蒸发一般,死不见尸,史不见事,将有关其人其事在官方史书上尽量抹去,不留痕迹,甚至被消除得干干净净,成为令后世难得知晓的绝密。这是清朝的一大发明,清史上的一大特色。清朝开国时期曾经叱咤风云的一些人物,诸如龚正陆(六)、阿敦、李延庚等,当其因故一朝被杀后,竟嘎然而灭,在历史上消逝得无影无踪[2],人们已无从知晓其身世,留下了历史的疑案,至今仍疑团莫解。遭到如此处理之诸人,乃何许人也,他们究竟做了些什么竟使清朝统治者如此讳莫如深,而清朝统治者又何以如此处理,其用意何在,值得探讨。

由于被灭迹者之在清史之消痕,确实给后人了解他们遗留了诸多困难。尽管如此,历史上的蛛丝马迹,仍向人们提供了追踪的线索。这就是尽管灭迹者处心积虑地大做灭迹之处理,然而仍有疏漏之时,而官书之外灭迹者却绝难顾及。因而人们尽可在清朝官书中细微末节之字缝里,特别是在官书之外的群籍中,包括明人及朝鲜典籍以及清代档案的零星记载中,爬梳剔抉,搜寻归纳,以求再现原貌。此项工作进行有年,颇有成效[3]。然多为个案之发覆,迄未连贯考究、通盘比较,作规律性之探索。人们如在既往研究成就之基础上进行深入之钩稽与审视,便可发现,原来清统治者在诛杀此三人后所以再做彻底的灭迹处理,实有不可告人之隐衷在。谨探析如下。

思想谋略,来源有自

——关于龚正陆

龚正陆之在历史上的意义,乃是在促进努尔哈赤及其核心层观念体系之形成及思想眼界开阔的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之作用。

在清朝的官书、实录中,人们往往会读到努尔哈赤及皇太极的许多有关历史上成败兴亡、治国安民,乃至伦理道德等方面极富哲理的说教。如努尔哈赤于称汗建元之初,即向群臣大讲修身齐家治国之道,告诫其要同心共济,曰:“朕闻上古至治之世,君明臣良,同心共济。天降祯祥,休和??至。果秉志忠诚,励精图治,天心必加眷佑,地灵亦为协应。为人君者不可不秉志公诚而去其私也。盖天无私四时顺序,地无私万物发生,人君无私则庶事咸理,而底于成。抚有大国者能以公诚存心,建立纲纪,教养兼施,则天地神祗必交相感应,而群方亦莫不爱戴。以之均平邦国,臻于帝王之道无难矣。且修身与齐家、治国,其道一也。一其心以修身,则君德清明;一其心以齐家,则九族亲睦;一其心以治国,则黎庶?V安。由是协和万邦,亦不外此。为治之道惟在君心之一而已。”[4]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四月,努尔哈赤谕诸贝勒曰:“语云: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作乱者,未之有也。吾后代子孙当世守孝弟之道,不可违也。其为长上者,居恒当和睦其子弟,为子弟者亦宜承顺关切可也。至于上待下,下事上,务以真心实意爱敬之,慎勿怀虚假之念。且我满洲原与汉人、蒙古,国别俗殊,今共处一城如同室而居,若侮虐其下,则卑幼者必无得所之期。虽些许饮食,亦当聚宴,以示亲好。然吾之所指示者此耳,汝等毋负朕言可也。”[5] 而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三月,当后金攻下辽阳,被俘的明监察御史张铨宁死不屈,努尔哈赤百般劝降无效,正要下令开斩之时,时为四贝勒的皇太极深有所感,“怜之而不忍杀”,立即进前加以劝说道:“昔宋徽、钦二帝,为先金天会皇帝所擒,尚尔屈膝扣见,受封公侯。吾欲生汝,故以此言提醒耳,何执迷而不屈乎。”[6]而皇太极当崇德改元称帝后在致朝鲜国王书中说:“古云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云民罔常怀,怀于有仁。由此观之,匹夫有大德,可为天子;天子若无德,可为独夫。是故,大辽乃东北夷而为天子,大金以东夷灭辽举宋而有中原,大元以北夷混一金宋而有天下,明之洪武乃皇觉寺僧而有元之天下。”[7]显见这些言论已经过了史臣的加工修润,但其基本思想还应是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的。可见他们是熟谙经史,洞悉掌故,并有深邃的思想与理论。然而他们本为僻处辽东一隅,而从未受到过系统的文化教育的少数民族,竟何以有如此简直难以令人置信的高度的文化素养?当然这绝不是天生与俱,定是直接受到文化人的启迪所致。但此文化人为谁,他如何发挥了这种作用?这是了解这段历史应该弄清的问题。考察清朝创业初期之历史可以发现,此时唯一能起到此作用的正是努尔哈赤的军师龚正陆。

龚正陆,一作龚正六,朝鲜文献上又称之为歪乃[8],明嘉靖万历时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是经常活动在辽东一带,出入马市的商人。他有子姓群妾,丰厚家产。后被羁留女真地区不返。大概在努尔哈赤初起时,到达建州城(佛阿拉城),因“虏中识字者,只有此人”,尽管他文化不多,文理亦不甚通顺,但在无人识字、无人理解文义的建州地区,已算是出类拔萃的大学问家,深得努尔哈赤的赏识与敬佩而被尊为“师傅”,令其教子弟读书,而“极其厚待”[9]。就这样,龚正陆开始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向建州武装集团灌输其有限的文化及其所奉行的思想与理念,启沃、影响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当然受其讲论影响的不只是努尔哈赤之子弟,努尔哈赤本人及其兄弟与近臣,也定当多受其益。作为商人来说,龚正陆的文化底蕴不外当年社会上启蒙教育中所贯穿的儒家思想的说教,以及当年市井上最为流行的各个朝代的历史故事及传说演义,特别是三国、水浒等评书讲段里所塑造的忠义形象与思想。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广泛而深刻的。当年,努尔哈赤之胞弟建州的第二号首领舒尔哈齐之居所贴有“迹处青山”、“身居绿林”[10]之对联,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情状。而在多年以后,从在努尔哈赤及皇太极讲经论史的言论中人们更不难看到受龚正陆影响的影子。这时,龚正陆更获得努尔哈赤的极大信任,被命“掌文书”[11],成为谋士,进而居于为建州统治者出谋划策的“谋主”[12]之地位。凡努尔哈赤对外的一切往来文书之撰稿,“皆出于此人之手”[13],显见他已成为最了解建州统治集团核心机密的人物。而且,他对建州越来越发挥其特殊的作用。当年明人说,龚正陆虽在“虏中”,身不由己,但其“不忘宗国”,时刻心系乡邦与朝廷。尽管努尔哈赤、舒尔哈齐两位建州首领占据着边外富饶之地,到处兼并,“阳为输款,阴蓄逆谋”,但由于有龚正陆的存在与影响,他们还算安分而“未敢遽发”[14]。然而备受尊宠的龚正陆却有远离家乡的难言隐痛,对努尔哈赤亦抱有极大的戒心,他居建州愈久其故国之思与家乡之恋,特别是骨肉离散之苦愈加强烈。甚至想方设法背弃建州而回返家园,朝鲜文献中反映了这一情况。

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十二月,龚正陆曾对赴建州的朝鲜使者说:“俺有一子尚在浙江,尔若率来,则欲以此金帛给遗。”朝鲜使者乃作书答道:“尔若尽告贼情而无误大事,则我当招尔子使得相见。”[15]然未见下文,其后来之详情不得而知。第二年三月,龚正陆将努尔哈赤的建州“今年不动之奇,及大小之事”,“乘闲说与”代表朝鲜来到建州谈判的明朝官员余希元。又说:“凡干机密,有胡人在旁,不可尽说,四五月间小的亲到满浦,明白禀上老爷。”[16]这分明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迫不及待地泄露建州之机密,完全成了建州的异己力量。然而龚正陆以后之举动究竟若何,限于史料,人们难得知晓。但有一点则十分清楚,即万历二十五年(朝鲜李朝宣祖三十年,公元1597年)以后,中外史书上再也见不到有关龚正陆活动的记载。“龚正陆于这年前后在建州政治舞台上的消失反映了他已不在人世。从几方面的情况看,他并非老病而死。这时虽然他大概已60开外,是个老人,会有老病而死的可能。但他子侄妻妾众多。考察努尔哈赤的一贯做法,凡对建州开创事业建有功勋者都将得到奖赏。如本人亡故,将泽及子孙。努尔哈赤对功勋卓著者的赏赐封赠极为优厚,此种事例不胜枚举并赫然载入史册。可是龚正陆却毫无获得赏赐的任何迹象,不论是他本人还是其子孙。而且更令人疑惑的是不仅龚正陆本人在清朝的所有官书上没有留名,其众多的子侄后代也未留下任何记载。这些事实只能反映一个问题:龚正陆因重大政治问题诸如叛逆之事,被努尔哈赤断然除掉了。”“被努尔哈赤极为尊宠、对满洲勃兴建立过大贡献的龚正陆,最后却被努尔哈赤诛杀灭迹,株连所及家属或被诛杀或沦为奴隶,家产被籍没,就这样史无踪迹,万劫不复。”[17]

龚正陆之死与其同努尔哈赤的貌合神离,乃至离心离德,终致“里通外国”,走上危害建州的道路,大有关系。但如果此事只是个案,只是龚正陆个人之孤立事件,也就无关宏旨。然而问题恰恰并不如此简单,它所牵涉的问题令努尔哈赤甚为难堪。因为龚正陆毕竟曾深得努尔哈赤的信任,起过“师傅”应起的作用,在建州教育启迪了一代人,使其思路扩展、眼界大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努尔哈赤当然亦是切身受益者,在与龚正陆的朝夕接触中,耳濡目染,受到了深刻的启示而丰富了头脑,他的许多历史知识,乃至经世济民之等等理论与说教,不能不说是来源于龚正陆。然而更使努尔哈赤所始料不及的却是,龚正陆竟还培养了与自己思路完全不同、政见相左者,即在自己的身边出现了为忠义思想所激发的异化者、出现了公然不愿背叛明朝之人。尽管龚正陆已死,然而他的忠于明朝的思想,却深刻地发挥着作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问题却愈加严重。这就是努尔哈赤艰苦创业中的最亲密的战友、曾舍生忘死同他一起战取攻伐的他的同母胞弟舒尔哈齐对明朝竟“无不听命”[18];他曾立为接班人、勇略异常的长子?英,竟“谏其毋背明”[19]。从中不能不看出龚正陆忠诚于国家(即明朝)的影子。但这完全不同于努尔哈赤对明朝的明顺暗违之行径,背离了他终将叛明自立的奋斗目标。努尔哈赤对此当然绝不允许,而终于采取断然举措加以诛杀。虽然这为他的叛明道路扫除了障碍,为建州铲除了后患,但此举毕竟深深刺痛了他的内心。

努尔哈赤对龚正陆由极为崇敬到极为疑恨历程中所获得之启示应是刻骨铭心的。当其进入辽沈后,对汉人特别是汉人文士的不可解结的仇视政策之制定,与同龚正陆之交往经历中所获得的负面反馈不无关系。龚正陆对于努尔哈赤及其继承人来说,是感激与憎恶、崇敬与仇恨交织的一个极其复杂,难以理清,难以面对,而其恩恩怨怨的内幕又难以向外界透露,令人困惑而又伤痛的人物。

诸子纷争,困于立储

——关于阿敦

阿敦本是清朝开国史上最获信任的重要人物,然而他的死却深刻展示了后金统治集团内汗位继承斗争的白热化,及努尔哈赤为此焦虑困惑的内幕。

阿敦的名字在清官修的《太祖实录》上凡两见,即一是努尔哈赤称汗建元的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正月初一日,举行隆重的上尊号仪式,努尔哈赤升殿,众贝勒大臣跪呈劝进表章时,阿敦以近侍侍卫身份同巴克什额尔德尼,分别立于汗之一右一左接表。二是天命三年(公元1618年)四月,努尔哈赤率后金兵首次攻明,诈取抚顺城,明将李永芳临阵恐惧出城投降,是阿敦以固山额真之身份出面受降,并引领其进谒努尔哈赤。显见这是位后金统治层中非同一般的人物。然而除此之外再无踪影,而清官修史书之传记中亦无其传。所以探寻他之事迹同龚正陆一样,得另从细检档案、群籍中钩稽。

阿敦,又作阿登、阿都、阿堵、阿冻、阿斗、佟阿斗。大约死于天命七年(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前后,但生年、身世不详。如《满文老档》所记载名为“阿敦”身世的一条史料可信(即彼阿敦确为此阿敦),则他应生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为海西女真和博卫都指挥使托克托之孙[20]。如据诸多朝鲜文献所载,他乃努尔哈赤之“从弟”[21],即努尔哈赤之伯叔兄弟,如此,他当为爱新觉罗家族成员,属觉罗。验之以《满文老档》之所载,他多被称以“阿哥”,这一多半只有汗之兄弟子侄方能具有的称呼[22],他为爱新觉罗氏之可能性甚大。但究系何支,为努尔哈赤的那位伯叔之子,因清史之无痕,已无从探查[23]。尽管如此,他乃努尔哈赤艰苦创业时之积极追随者则是千真万确的。他在建州统治集团内,以“勇而多智,超出诸将之右,前后战胜皆其功也”[24]之杰出表现,而成为努尔哈赤最为倚重的得力助手,其亲密程度非同一般。

阿敦以自己智勇兼具的非凡努力很早就位居显要,成为建州统治集团里的重要一员。万历二十三年末(公元1596年初),朝鲜人申忠一奉命前往建州修好,回国后在呈给国王的报告中,记载了建州包括奴酋(努尔哈赤)、小酋(舒尔哈齐)在内的六处农幕(即托克索)之名称,其中在乔老(今辽宁新宾东南)的一处就是阿敦的农幕。该农幕周围还有女真五十余户[25]。这一现象表明此时阿敦在建州已居相当重要之政治地位。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努尔哈赤为向明朝表示忠心,特“遣子入质”,即将第七子阿巴泰送至广宁,承担护送重任的首要人物便是阿敦[26]。当八旗制创立初期,努尔哈赤所亲统的两黄旗,由阿敦与额亦都“总其兵,如中军之制”[27]。而阿敦受命统领的则是所谓“黄旗无画”[28]的正黄旗。可见努尔哈赤对其倚重之深。所以,努尔哈赤举行称汗建元大典仪式及首次攻明受降等把握大场面之重要任务,均授命阿敦承担。努尔哈赤对阿敦的信任与日俱增,不断委以重任。天命四年(公元1619年)后金取得萨尔浒战役的胜利,率兵援明的朝鲜统帅姜弘立被迫投降,阿敦受命多次与其交涉[29]。据《满文老档》所载,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闰二月八旗所属的230个牛录中,阿敦主管的牛录就有45个[30],将近总数的五分之一。同年四月,他以“都堂”,即辽东地方军政长官的身份,受命与副将李永芳及汉人游击等一道,主持“将明国所定诸项章典,俱缮文陈奏,以便去其不适,取其相宜”。“另将辽东地方之兵员几何、城堡几何、百姓几何,以及木匠、画匠、匠役数目,亦皆具文奏报”[31]。旋又受命携同抚西额驸李永芳等官,“往沿边各堡,置官教民,设台放哨”[32]。这是努尔哈赤进入辽沈地区后为巩固统治以求长治久安,而进行的重大的战略部署。即准备效仿明朝,从明朝的典章制度的治国大法中寻求适合后金的内容,以确定后金的治国方略。努尔哈赤把这一重任以及详细调查以便掌握社会情况,并有效控制局面,以安定社会之任务交给阿敦。阿敦真可谓是身膺后金军国之重任。然而阿敦尚未及施展长才,为后金做出新的贡献,便大祸临头。

这年的九月十八日,阿敦被逮捕。《满文老档》称其获罪之由是“因挑唆大贝勒、莽古尔泰贝勒与四贝勒不和,诋毁国政,并用谗挑唆其他小贝勒”。经诸贝勒商议,乃将其事奏闻于努尔哈赤。努尔哈赤“面讯拟罪”,诸贝勒及众执法大臣主张将其“交八旗杖毙”。努尔哈赤说:“尔等所断甚当,我非怜惜此人,昔在萨尔浒时曾有言,凡有恶罪之人等,不得由我等亲杀之,当囚于木栅高墙之内。今若违前言而杀之,何以取信于国人?宜囚留之。”于是,“缚以铁索,囚禁于牢中”[33]。但这只是官样文章。仅过后一年多的天命八年(公元1623年)五月初三日,即巴克什额尔德尼被杀的当天,努尔哈赤召诸贝勒说:“若犯似噶盖、阿敦等败坏政道之罪,则杀其身。”[34]显而易见,努尔哈赤的后金还是用自己的手,亲自杀掉了为它建立殊勋的功臣。所谓挑唆诸贝勒不和及诋毁国政、败坏政道,实可谓大逆不道,当然这是极其严重的罪行,但究竟何指?清朝文献中只字未载。还是东邻朝鲜的史书透露了细情。

原来努尔哈赤在诛杀长子?英之后,以一直未再立接班人而不释于怀。一日,出于对阿敦的极大信任,乃密问道:“诸子中谁可以代我者?”阿敦说:“知子莫如父,谁敢有言。”努尔哈赤一定要他说出自己的看法,阿敦乃道:“智勇俱全,人皆称道者可。”努尔哈赤道:“吾知汝意之所在也。”朝鲜史书说这是指皇太极。不久代善听到了此事,乃深恨之。然而,阿敦又同情起代善来,遂秘密对其说道:“洪太主(皇太极)与亡可退(莽古尔泰)、阿之拒(阿济格)将欲图汝,事机在迫,须备之。”代善乃见其父而泣,努尔哈赤怪而问之,代善遂将阿敦之言如实以告。努尔哈赤乃立即召三子追问,三子均一口咬定绝无此事。努尔哈赤遂“责问阿斗,以为交?]两间,锁扭而囚之密室,籍没家赀”。朝鲜人认为努尔哈赤此举“是自坏其长城”[35]。自坏长城也是无奈的掩人耳目之举,为保持内部之团结(尽管是表面的),不得不“弃卒保车”。这对后金统治集团来说,实在不是件光彩之事。因为它恰恰暴露了努尔哈赤已陷入诸子纷争,困于立储之窘境。英明一世的阿敦只偶因一次行为不检,立遭杀身之祸,竟成为努尔哈赤诸子纷争的替罪羊,永铸身死迹灭之悲凉。

仇汉伤痛,经久难消

——关于李延庚

李延庚的一生经历深刻揭示和见证了清开国时期,所推行的民族歧视政策,特别是敌视汉人政策所造成问题之尖锐性与严重性。

李延庚无疑曾是清统治者最为得意与放心的人物,然而他的行为却令清统治者始料不及而颇为难堪,他的人生选择及身后遭遇更发人深省。

李延庚,生年不详,死于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清文献上又作洋阿[36]、英格(yengge)[37]。辽东抚顺人,第一个投降后金的明朝降将,被后金招为额驸,称为抚西(抚顺)额驸的李永芳之长子。隶正蓝旗汉军。他备受后金统治者青睐,历任后金游击、参将,一直官至吏部汉承政。但实际上他并没为后金-清卖命,走的却是另一条道路。崇德改元后不久的十月十一日,便水落石出,因“通敌”罪被杀。

《清太宗实录》记载说:“先是刘兴祚逃时,牛录章京李延耿曾与同谋;及征大凌河,又令心腹家人往作奸细;随睿亲王、豫亲王征宁远时,延庚又从前屯卫遣一人通敌。至是事发,下法司鞫讯,三事皆实。诛延庚,籍家产给其弟。”[38]而《满文老档》在“及征大凌河”之前,记述为“先是,爱塔逃时,正蓝旗英格曾与同谋;达格(大哥)逃时,英格又与同谋。”[39]通敌罪比实录多一条。这些罪案中对他人生轨迹的勾画是较为符合实际的。因为他的所有“通敌”背叛之事迹,在明清史料中斑斑可考。而且,在上述“罪状”之外,他还有叛金之“前科”疑案。

早在天命七年(公元1622年),李延庚就被任命为游击,在辽南地区任职,成为后金建国初期汉人中屈指可数的头面人物之一。然而第二年,他便积极参与了刘兴祚的叛金归明之活动。深得后金信任的副将刘兴祚又名爱塔,虽然身膺管辖全辽膏腴之地的金州、复州、海州、盖州,即南四卫之重任,但却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精神。他对辽沈地区广大汉人遭受的悲惨命运,深表同情,对后金所推行的凶残暴虐的民族奴役与压迫政策,已忍无可忍。乃秘密组织民众准备叛离后金,进行集体大逃亡。而李延庚便是刘兴祚志同道合的亲密战友与共谋者。这年年初,刘兴祚与明朝将领取得联系,约定于七月,明军“从海上渡师”,而己为“内应”[40],以从后金手中夺回辽南四卫。不料因叛徒告密,努尔哈赤立即派遣大贝勒代善等率兵火速前往镇压。实行“屠城”[41],“尽戮金、复等处辽民,逃者甚众”[42]。并“将爱塔及李永芳长子械去”[43]。李延庚就这样被捕了。李延庚、刘兴祚等被拘禁审讯时,矢口否认所谓谋叛之事,且由于只是叛徒一人之供词,没有获得其他证据,努尔哈赤只好指示代善:“勿绑缚抚顺额驸之子及爱塔之族人,著人看守解来,彼等之罪,尚未询明,不知本末,实属妄为。”[44]旋因查无实据,只得释放。但李延庚游击之职及受到牵连的其父李永芳总兵之职,均被解除。虽然不久李永芳总兵之职又被恢复,但失去了信任,终天命一朝,无所作为。李延庚的游击之职,却再也未能恢复,完全失去了努尔哈赤的信任。

李延庚再次在后金政治舞台上的出现,是皇太极继汗位之后。天聪二年(公元1628年)皇太极对李延庚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训谕:“李延庚,因汝父无兄弟,特选授汝以游击之职。要不忘养育之恩,竭诚报效。”[45]皇太极为扭转局面,解决因其父努尔哈赤厉行的对汉人仇视、高压及屠戮儒生的政策,所造成的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以安定人心,对汉人、汉官采取了较为宽容和开明的政策,加以争取。李延庚便是在这个背景下复出的。复出的李延庚之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五年(公元1631年)七月,后金设立六部,他被任命为吏部汉承政,相当于后来的吏部汉尚书。这之后在皇太极赏赐群臣时,他多次获赏,其名字甚至排在石廷柱、范文程之前[46]。八年(公元1634年)十一月,他由三等甲喇章京升为二等甲喇章京,即由游击升为参将。洵可谓官运亨通,这充分反映了清统治者对他的信任与重视。然而这一切均改变不了他反清归明的决心,当此之时,他的反叛活动也从未停止,并不加剧和升级。前引清廷判他死罪所列的四条罪状之有关事件,皆为此时发生。

这就是,天聪二年九月,副将刘兴祚巧妙设计逃离后金成功[47],共“带同家眷男妇二百三十一名口”,到达明朝东江总兵所在地[48]。一个月后,刘兴祚之五弟刘兴治也成功地叛离后金而去[49]。次年二月,刘氏兄弟中之“大哥”即刘兴沛,也叛离后金而去,至长山岛(今辽宁长海)[50]。至此,刘氏兄弟全部顺利逃离虎口,原来这其中有李延庚之智慧及协助之力。所谓征大凌河(今辽宁凌海)之役,是皇太极亲自统兵的攻明之战,开始于天聪五年七月,而所谓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的征宁远,则是崇德元年八月间之事。这两次战役,皇太极均有不同的战略部署。前者是吸取了以往攻坚战失败的教训,采取“掘壕筑墙以困之”的围城战术,严令诸将率所部“各固守汛地,勿纵一人出城”[51],以做长期围困之计。后者向宁远进发乃疑兵之计,为的是牵制明朝兵力,以策应率兵入关掳掠的阿济格、阿巴泰军,各携带所获“?醯贸讼叮?尤莩霰摺?52]。当然,这均属绝密。而李延庚两次均遣人“往作奸细”和“通敌”,分明是向明朝泄露机密,破坏后金-清军的战略部署。对清来说是极其严重之事件,所以,当其一旦发觉,便立即施以极刑的断然措施。

然而,备受信赖、地位显赫的后金-清高官李延庚何以一而再、再而三,且绝不休止、不惜一切代价地坚持背叛,而心向明朝?何况其身世更非同一般,其父抚西额驸李永芳乃后金国里汉官中,数一数二的头面人物。这一举动不仅令清统治者极为震惊,也令众多世人疑惑莫解。其实后金-清政权里的汉官中,与李延庚有相同表现,即坚持背叛之志而归明心切,且不断采取行动者,不乏其人。其中最为突出者要算前面已提到的以刘兴祚为代表的刘氏兄弟。他们之所以如此,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但究其最根本之原因,乃在于后金政权所推行的以仇视汉人为中心内容的民族压迫政策。这一政策对广大汉人,包括汉官在内所造成的心灵上的伤害极其惨烈、深刻,经久难消。

当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后金统治者攻入辽沈地区之后,实行最野蛮最落后的奴隶制和农奴制,对广大汉人进行残酷的民族奴役和压迫,把辽沈地区本来比较发达的封建经济弄成大倒退。为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巩固它的统治,努尔哈赤推行一系列掠夺奴役平民、屠戮儒生等措施。面对这种无法忍受的非人待遇,辽沈地区广大汉人或武装起义、或投毒、或逃亡,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抗斗争。后金统治者则进行血腥镇压。”[53]做为直接同广大汉民打交道的后金国中的汉官亲身经历和目睹了这一切,无辜同胞的苦难和血泪不能不使他们当中天良未泯者的心灵受到触动,进而转向同情甚至支持被奴役被蹂躏的同胞。本来身负重任直接管辖辽南汉民事务,为后金立有大功的刘兴祚,终于走上叛金归明之路,并策划同复州军民一起大逃亡便是明证。皇太极继位后,采取了一系列争取汉人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收效,但后金多年来一贯推行的歧视汉人的政策,造成人们心灵上的创伤一时难以平复。正如贝勒岳?所说,“人怀疑惧,纵极力挽谕,人亦不信”[54]。这是大实话。皇太极也看到当时歧视、奴役、虐待汉人的现象在后金国里仍然普遍存在,“八旗皆然,罪之不胜罪”。他认识到正是由于满洲诸臣不断地“虐民妄行”,才造成广大汉人的“逃亡背叛”[55]。他痛感问题的严重性而警告满洲将领说:“向者我国将士于辽民多所扰害,至今诉告不息。”“若仍前骚扰,实为乱首”[56]。但皇太极的警告与希望扭转不了满洲歧视汉人的习惯势力,改变不了尖锐矛盾的现实。

而且,后金统治者对为它效命的汉官的猜忌、歧视与相当严重,所有汉官,包括那些身居显要位置的汉官亦均不能幸免。汉官们虽然竭诚为后金效命,但在满洲主子看来他们仍是低人一等的奴隶,而随意欺凌、虐待、“陵轹作践”是一种普遍现象,汉官被欺凌得往往“伤心落泪”[57]。致使有血性者之寒心,乃至离心。才干出众、文武兼通的刘兴祚,曾深得努尔哈赤及满洲权贵的赏识与器重,被称为“爱塔”,即“爱他”之意,而被授以重任,成为管理一方的长官。然而,其主子大贝勒代善对其“常常虐害”,“夺其乘马,取其诸物”,竟“使其不能自存”。[58]终于在皇太极继位后不久,便逃亡而去。而皇太极继位后在政治舞台上又重新活跃起来的李永芳,其境遇并不美妙。他在一次随军征战时同满洲诸贝勒一样,向领兵统帅二贝勒阿敏提出诚恳的建议,却独遭阿敏的当众痛骂:“汉奴!我欲杀尔,岂不能杀乎,何须尔多言!”[59]从此,李永芳“终无一言”[60]。刘、李之遭遇并非汉人中的个别现象。面对这种暴虐与屈辱,凡有血性有良知者绝难隐忍、承受!所以李延庚奋起反抗,其“叛志”已定,且历久弥坚,义无反顾,也就情在理中。

上述三人本是清朝开国时期颇受倚重而显赫一时之人物,其人其事在当时来说乃广为人知,然而其身死之后,竟如灰飞烟灭,消失得无影无踪,令后人难详其究竟。出现这种状况,当然完全是清朝统治者有意而为,使之成为绝密之结果。因为对清统治者来说,这三人之所作所为都将足以见证和暴露其最不愿意外人得知的它的核心内幕,及因政策失误造成严重恶果的极不光彩之局面,而此三人之其人其事如令外界获悉,无异于自我暴露,实乃自毁自戕,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只有一抹了之。

清统治者为消除三人在历史上之痕迹,颇为煞费苦心。当然其灭迹之办法亦因人而异。一是尽管其人为重要人物,但因系多与核心层的私下交往,未曾代表过统治集团与外界交涉,而并未对外界发生重大政治影响者,隐匿之则无伤大局,遂将其人其事在清朝官书、实录上完全抹去,不留任何痕迹,龚正陆即获如此遭遇。人们也许要问,既然清朝史书上没有关于其人其事之记载,这是否反映了历史上本无其人的事实。非也。龚正陆并非历史上不存在的虚幻人物。因为当年出使建州的朝鲜使者之回国报告中,多有与龚正陆接触及有关龚正陆活动之记载,而明人的著作中亦有反映,可见龚正陆乃确有其人,而清朝官书上却只字皆无。此清楚表明绝非疏忽所致,实故意而为。二是因其人其事多与重大事件关联,难以完全抹去,则采取只留实难删除之事,而将有关其人的所有背景材料一概隐匿之。使之成为身世不明、来去无踪、孤立而不着边际的人物。如有关阿敦,只在实录上留下两条记载,其他事迹则一概不见。其与有关人物相涉之事,如在立储问题上虽然涉及到那么多人,然而在诸人之传略中亦不见有关此问题的任何记载。当然所有官修史书中亦不为其立传,所以有关阿敦身世之详情已绝难确知。而对身居要职,涉及问题颇多的李延庚,则做“藏头掩尾”之处理。这里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是,在《清太祖实录》中没有任何有关李延庚之记载,而《清太宗实录》上尽管记录了不少李延庚之活动,但却自始至终不见其身世来历;而《满文老档》之记载中,虽然约略可见其乃李永芳之长子,然有关其最后因反清获罪被杀的一条记载,竟一改全书或称“李延庚”,或称“延庚”的惯例,独用“英格(yengge)”一称,以“正蓝旗英格”字样出现。不深入细究者很难辨识其身世,甚至难与李延庚画上等号。这样李永芳之长子,在《满文老档》中竟下落不明。官修《八旗通志》中李永芳之传记里,备举其诸子之名字,按理说其长子李延庚之名字将首当其冲而应赫然载录,这样人们便会从这里了解到李延庚之身世。然而本是汉文本的该书却故意不用李延庚这个现成的汉字真实姓名,而以近似译音的“洋阿”字样出现。而洋阿除在这里出现外,该书中乃至其他各类典籍中,再也不见其踪影。这样,李永芳之长子竟是个生来与俱的不可知之人物。显见清朝统治者是在故意割断李延庚与李永芳的任何联系,不让人们了解李延庚之真正身世。也就是不让外界知悉来降于己的第一位明朝官员的后代、被自己倚重之人竟坚决反对自己的事情。然而,纸里包不住火,马脚终有暴露之时。《清太宗实录》中虽云“诛延庚,籍家产给其弟”,却绝不言其弟为谁,以避免横向联系,而暴露其真正身份。但私修的王氏《东华录》却没有这些顾虑,它明确记载道:“籍家产给其弟率泰”[61]。可谓一语道破天机。率泰者,乃李永芳之次子。这样,李延庚之身世便昭然若揭。这大概是清朝统治者所始料未及。

综上,人们已经可以看清,清朝统治者不论对龚正陆等三人处理方式如何之不同,但最后都达到一个使之成为绝密之目的。用以掩藏其不令人知之内幕,完全从政治斗争的需要出发,真可谓用心良苦。

参考文献:

[1] 如清太宗皇太极病逝后,经诸王贝勒一番激烈斗争而议立新君福临,在尚未举行登极大典之际,突然出现主张拥立多尔衮并四处活动的郡王阿达礼及贝子硕托,礼亲王代善立将此事通报多尔衮,且“言词迫切”;以及有投匿名帖所谓陷害固山额真谭泰者,据称投帖者乃宗室巴布海家之太监。当这些事情暴光后,辅政王多尔衮在未经有司审讯尚未弄清事实及其问明因由之时,便立即下令将阿达礼、硕托及巴布海夫妇缢杀之。谭泰乃镶黄旗之固山额真,坚决主张拥立先皇(指皇太极)之子绝不许议及他人者。这里力主拥立多尔衮及攻击谭泰,是两个各不相同性质的孤立事件,还是一件复杂大案的两个方面,其幕后策划者究为何人?因当事之一干人犯均被急速杀掉,所谓杀人灭口,已无从稽查,成了永远之谜。

[2] 除秘不示人的档案、实录如《满文老档》、《满洲实录》及清太祖、太宗朝《实录》中,尚留有阿敦及李延庚之片段而难窥全豹的记录外,清官修史书如《清史列传》、《清国史》、《满汉名臣传》,以及《八旗通志》、《钦定八旗通志》中,皆无这些人之传记,而龚正陆之事迹,不论档案、实录,乃至清官书之中则一概皆无。

[3] 关于龚正陆的论著有[日]和田清:《清太祖的顾问龚正陆》,载《东洋学报》35卷1期,1952年9月;[日]和田清:《龚正陆传补遗》,载《东洋学报》40卷1期,1957年6月;张玉兴:《努尔哈赤的早期谋士龚正陆》,载《中国东北》创刊号,1994年1月。关于阿敦的论著有佟铮:《关于阿敦》,载《学术研究丛刊》1985年第2期;张玉兴:《阿敦》,载《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4卷,中华书局1987年4月版;赵维和:《论清太祖努尔哈赤与族弟阿敦》,载《满族研究》2002年第4期。关于李延庚的论著有张玉兴:《李延庚叛清考评》,载《东北地方史研究》1992年第2-3期。

[4] 《太祖高皇帝圣训》卷二,《论治道》。

[5]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四。

[6]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三。

[7] 《清太宗实录》卷二八,崇德元年四月己丑。

[8] [朝鲜]申忠一:《建州纪程图记》。

[9] [朝鲜]《李朝宣祖大王实录》二十八年十二月癸卯。

[10] 《兴京二道河子旧老城》图版九,申忠一所见残联,1939年建国大学影印本。

[11] [朝鲜]申忠一:《建州纪程图记》。

[12] 赵士桢:《神器谱》卷四,《防虏车铳议》。

[13] [朝鲜]《李朝实录》宣祖三十三年七月戊午。

[14] 赵士桢:《神器谱》卷四,《防虏车铳议》。

[15] [朝鲜]《李朝实录》宣祖二十八年十二月癸卯。

[16] [朝鲜]《李朝实录》宣祖二十九年三月甲申。

[17] 张玉兴:《努尔哈赤的早期谋士龚正陆》。

[18] 《为夷酋速尔哈赤病故吊祭事》(万历三十九年九月),辽宁省档案馆藏明屏风档003号。

[19] 黄道周:《博物典汇》卷二十,《四夷附奴酋》。

[20] 重译《满文老档》太祖朝第三分册,辽宁大学历史系1979年版,第241页。参见《满文老档》,中华书局译注本1990年版,第784页。按,中华本于此处译作“阿都”。

[21] [朝鲜]《李朝实录》,《光海君日记》五,见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册,第3145页;[朝鲜]李肯翊:《燃藜室记述》卷二三,见潘?吹缺啵骸肚迦牍厍笆妨涎〖?返?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28页。

[22] 《清太宗实录》卷二二,天聪九年正月丁丑,上谕曰:“宗室者,天潢之戚,不加表异无以昭国体。”“今复分别名号,遇太祖庶子俱称阿格,六祖子孙俱称觉罗。”蒋良骐:《东华录》卷三,作:“崇德元年(按应作天聪十年,而实为天聪九年)正月,诏太祖庶母子称‘阿哥’。”其实在此谕之前及之后,阿哥(阿格)一称并非专为太祖庶母子所独有,但为爱新觉罗氏之子孙所专有,则是毫无疑义的。

[23] 一说阿敦乃索长阿之孙,即其三子之子。断言:“阿敦的祖父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二伯祖索长阿,其父为索长阿三子绰奇塔。”“在宗族成员都以努尔哈赤为敌的岁月里,索长阿的长子李岱与三子绰奇塔都是敌视努尔哈赤的核心人物,成为这一时期努尔哈赤的劲敌。”“阿敦目睹了其父绰其塔的所为,深以为虑,多加劝阻。”阿敦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只身从祖居地河洛噶善城来到北砬背山城,投靠了族兄努尔哈赤”(见赵维和:《论清太祖努尔哈赤与族弟阿敦》)。但不知其所据。然查《爱新觉罗宗谱》可知,索长阿之第三子名绰奇阿注库,卒于甲子年(公元1564年)。他只有一遗腹子(孟生),名阿度巴彦,卒于天聪四年(公元1630年)。如绰奇阿注库即绰奇塔,阿度巴彦即阿敦。而问题却是:绰奇阿注库死后十九年方有努尔哈赤父祖被害,其起兵攻讨尼康外郎,以及五祖子孙“欲杀太祖”之事发生。而阿度巴彦在其父死后六个月方降生,从未见过父面,何有劝阻之事?可见绰奇塔与绰奇阿注库并非一人,阿敦亦非阿度巴彦。所谓阿敦之父即索长阿第三子参与敌视努尔哈赤之活动,阿敦劝阻无效而毅然投奔努尔哈赤之事与史料记载不符。又,本文写毕,笔者近日得与持上述观点的赵维和先生谋面,曾探询此事之究竟,告云发现了阿敦一支的族谱,揭示了阿敦身世之谜,其言所据本此。并说《爱新觉罗宗谱》有关索长阿第三子及其子嗣之记载有误,不足征信。笔者认为如这份族谱确属真品,则是十分重大的发现,在清朝阿敦族谱存在的本身就是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因为按此族谱所载则阿敦确系爱新觉罗氏无疑,但因其触犯了不赦之条成为重罪钦犯,不仅其本人身死迹灭且殃及子孙后代,统在玉牒中被改头换面,而远离真实。显见清统治者为掩盖杀人灭迹之事实,已在玉牒上公开作伪。但一般来说,爱新觉罗氏中获极端重罪者,将被黜宗室或觉罗,即被做灭迹处理,不论本人还是子孙后代,都将从玉牒上除名。但这份族谱却说明了还有进行作伪处理后,仍在玉谍上留下其人及其子孙后代名字(但关键人物已非真名)的先例。这分明又是从未闻见的怪事一桩,何以如此处理实在令人费解。但不论如何,阿敦之后人竟然不顾朝廷之禁令,冒险秉笔直书先人被努尔哈赤残害的事实,恢复了被篡改的历史之本来面貌,揭露了清朝凶残统治的老底,如此内容的谱书竟能在清朝统治下一直流传并续谱下来,而不被发现、未遭不测,简直是个奇迹。该谱书之意义非同小可。笔者甚望了解该谱书之流传经过及相关详情,敦请赵先生尽快整理发表该族谱及其研究成果,以飨读者。因尚未亲眼目睹该族谱及研究论文,不便妄下断语,谨陈说诸多待解之疑惑问题原委如此。

[24] [朝鲜]《李朝实录》,《光海君日记》五,见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册,第3145页。

[25] [朝鲜]申忠一:《建州纪程图记》。

[26] 《明神宗实录》卷五一二,万历四十一年九月丙辰。

[27] [朝鲜]李民?~:《建州闻见录》。

[28] [朝鲜]《李朝实录》,《光海君日记》五,见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册,第3146页。

[29] [朝鲜]李民?~:《栅中日录》。

[30] 《满文老档》,中华书局译注本1990年版,第170-171页。

[31] 《满文老档》,中华书局译注本1990年版,第189-190页。

[32] 《满文老档》,中华书局译注本1990年版,第195-196页。

[33] 《满文老档》,中华书局译注本1990年版,第241-242页。

[34] 《满文老档》,中华书局译注本1990年版,第478页。

[35] [朝鲜]《李朝实录》,《光海君日记》五,见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册,第3145-3146页。

[36] 《八旗通志》卷一八二,《李永芳传》。

[37] 《满文老档》,中华书局译注本1990年版,第1614页。按:洋阿、英格,均为延庚之音译。清官书上如此,人们稍加留意,即可分辨清楚。但今天人们翻译古籍,遇到这类专有名词时,只能按历史上固有的或约定俗成的处理,而不能以己意重新创造出新的名词来。否则,必将出现甚至自己也弄不清的混乱。中华书局译注本的《满文老档》1990年版(下简称“译注本”),即存在此类问题。仅以李延庚为例,该书本来只有李延庚(或延庚)及英格两种名称,翻译时当然应该如实直译,而在编制人名索引时,加以注明,进行统一处理,以避免误解即可。“译注本”确也这样做了,如在人名索引词头中已标明“李延庚(又称延庚、英格)”之字样,虽然“延庚”、“英格”并未单列词头(这是本应列出的),而且,本书中唯一载有“英格”的一页(1614页)索引中又漏掉,是个很大的缺憾,但总的说来,通过如此处理,还是方便了读者。然而,最为严重的问题却是,“译注本”除这两个名称外,李延庚竟出现了另外两个译名。即将李延庚译成了 “彦庚”(见该书第291、461、488、509、510页)、“严庚”(见该书第921、1227页),而在书后人名索引中它们各有与其他人名毫不相干的独立之词头,并未交待这两个译名与李延庚,乃至延庚、英格有何关联。这就等于告诉读者这是与李延庚毫无瓜葛的另外之人。尤为奇妙地是竟于一条档案内的一个李延庚,却有两个译名(见1226-1227页,天聪六年正月二十五日条,李延庚与严庚并存,一人真的被译成了二人)!翻译、校对出现如此之错乱,大概与李延庚的清史无迹,给人们造成了诸多认识上的困难有关吧。

[38] 《清太宗实录》卷三一,崇德元年十月戊寅。

[39] 《满文老档》,中华书局译注本1990年版,第1614页。

[40] 周文郁:《边事小记》卷四。

[41] 谈迁:《国榷》卷八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225页。

[42] 马晋允:《通鉴纪要》。

[43] 谈迁:《国榷》卷八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225页。

[44] 《满文老档》,中华书局译注本1990年版,第491页。

[45] 《满文老档》(太宗朝)卷一五。

[46] 见《清太宗实录》卷一一,天聪六年正月癸亥、《满文老档》,中华书局译注本1990年版,第1308页。

[47] 见《清太宗实录》卷四,天聪二年九月庚申。

[48] 吴骞:《东江遗事》卷上,《援辽功绩》。

[49] 见《清太宗实录》卷四,天聪二年十月壬寅。

[50] 见孟森:《关于刘爱塔事迹之研究》,载《明清史论著集刊续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3页。

[51] 《清太宗实录》卷九,天聪五年八月戊申。

[52] 《清太宗实录》卷三十,崇德元年八月癸未。

[53] 见拙文:《李延庚叛清考评》。

[54] 《清太宗实录》卷一一,天聪六年正月癸丑。

[55] 《清太宗实录》卷五,天聪三年二月戊子。

[56] 《清太宗实录》卷一四,天聪七年六月壬戌。

[57] 《清太宗实录》卷十,天聪五年十二月壬辰。

[58]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上),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第198页。

[59] 《满文老档》,中华书局译注本1990年版,第831页。

[60] 《满文老档》,中华书局译注本1990年版,第831页;《清太宗实录》卷二,天聪元年三月辛巳。

华罗庚的事迹篇3

在党中央、邓小平、、总书记的正确领导下,祖国日益强盛,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技水平也迅猛发展。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政府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我国不论是在航天技术方面,还是体育事业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刷新了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历史记录,为祖国的明天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祖国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那是因为我们华夏儿女与祖国共奋进,求发展。因为我们深爱着哺育我们茁壮成长的母亲--祖国。

大家都知道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1946年,美国某大学以优厚的条件聘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为终身教授。但他回答说:“为了抉择真理,为了国家民族,我要回国去。”终于带着妻儿回到了北京。回国后,他不仅刻苦致力于理论研究,而且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为国家的复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还有一位在心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总理同志,1910年春天,进银冈书院读书。一次,校长在问大家为了什么而读书时慷慨地达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后,这誓言贯彻在他的一生中,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朋友们,让我们像那些爱国知识学习,有你我共同的行动去证明--爱我祖国。

让我们齐呼:祖国母亲,生日快乐!

华罗庚的事迹篇4

采访当天,只有卢庚戌一人单刀赴会(另一成员缪杰因腿伤不便行动故没有前来),但亦为我们曝出一个重大新闻:由卢庚戌任导演编剧的电影处女作《怒放》已经筹备完毕,将于今年5月正式开机了。

减少曝光只为拍电影

卢庚戌一来就向记者坦白交待,这两年在乐坛的减少曝光,都是有意为之,目的只有一个,“都在忙我的电影《怒放》”。卢庚戌说,这个电影原来是计划3月开机的,现在要挪到5月了,主要是为了等这部电影的监制滕华弢的时间,“他的电影时间挪了,我们就必须挪,而且我们这部电影的一些青年演员也是他的电影的主演,演完才能过来拍。”

这部电影已经筹备了3年多,卢庚戌自己除了担任导演外,还是主要的编剧,所以这3年里他经常要闭关,“跟几个编剧去一个地方,然后几天几天地讨论剧本,所以你会看到,这两年有一些电视台的活动我都尽量不参加,就是有意识地把自己的生命用在更有益的地方。”

为什么会突然有了当电影导演的想法?卢庚戌说,这就跟他当年想做歌手是一样的,“其实也是跟我做人的态度有关,就是想表达自己的一些东西,但是音乐这方面可能无法满足我。应该说,当你希望表达更多的东西的时候,就走到这一点上了。音乐属于意象性的东西,表达情绪和态度非常合适,能给听者一个想象的空间,但用来讲故事就显然不够丰满,电影会通篇把它填满,更极致,有动作语言、文学手段、音乐手段,再加上视觉手段来冲击你。”

在卢庚戌的学习经历中,是没有任何东西跟影视有关的,但卢庚戌说自己一直很迷恋影像。在有了拍片的计划后,就像当年自学和声基础一样,又开始自学起编剧的课程,然后跟影视圈的朋友、编剧们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沟通,要花大量的时间跟摄影跟美术人员磨合,“而且也跟大量有生活的观影人群进行了一定的了解。就像你们采访一样,去跟他们聊。”同时也自己开始拍一些MV和短片来练手。

有自己的故事,没自己的歌

很多人第一次写小说或拍电影,都很容易把它弄成是一部自传。卢庚戌这部以“青春”为题的电影处女作,会不会同样也是一部自传呢?

卢庚戌说,这部电影并非根据某部小说进行的改编,完全来自他自己的创意。而创意中带有自己个人生活的印迹是难免的,但它不会成为这部电影的主线,只是作为某一种印迹存在其中。“这个电影想要表达的是一个经历过青春的中年人,重新找回青春的那种激动和梦想的情怀,所以他要再次怒放。他青春的时候怒放是因为爱情,20年后,他依然觉得生命需要去怒放,这就是我们做这个电影的最本质的东西。”

之前有消息传出,水木年华的另一成员缪杰将在这部电影中客串一个角色,那作为导演和编剧的卢庚戌是否也会参与电影的表演呢?卢庚戌说不会,第一是不适合,第二他也分不出这么多精力,“但不排除片中若需要一个看大门的或者推三轮的,我会去客串一下,主要角色还是由国内一线的青春演员出演。”之前网上曾有消息说卢庚戌曾找过韩庚和倪妮,卢庚戌只承认确实都接触过,但现在演员都已经确定,“只是现在确实不方便透露具体是谁。”

音乐人拍电影,音乐自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卢庚戌也不例外,他说,片中会用到大量的老歌,也会用一些新创作的作品。但让人意外的是,卢庚戌请来为这部片子创作音乐的是汪峰和小柯,自己的音乐作品也会有,但比重很小,“因为电影还是需要一些老歌来带入一些回忆,所以有一些老歌会用上。我相信汪峰和小柯的创作水平,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所有的音乐都还是要为这个电影服务的。”

卢庚戌透露,电影里有一段讲到90年代的故事,肯定会用到崔健的那首《花房姑娘》,另外在讲到校园热血澎湃环节时,也会用到BEYOND的那首《你知道我的迷惘》。虽然这首歌也出现在水木年华刚刚发行的翻唱专辑《生于70年代》当中,但卢庚戌说,电影里用到的肯定是BEYOND的版本:“因为那个年代没有我们唱的这个版本,那会儿大家听的肯定是BEYOND的版本。”

翻唱专辑亦是为青春为电影而做

对于水木年华这样从校园民谣时代成长起来的歌手,“青春”是他们的作品中永远绕不开的话题,无论是以音乐的形式还是以影像的形式。卢庚戌承认,自己确实很迷恋青春这个词汇,“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正好在我们青春的时候,赶上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飞跃,音乐方面电影方面等等都是如此,我们曾经充满了青春的激情,经历了很多事情,因此感觉现在我们的青春期在无限地延长。”

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卢庚戌他们这一拨的音乐人,主要都是在别人的音乐里感悟青春,然后用自己的音乐来记叙青春或者回忆青春,可以说,青春就是他们的一种音乐倾向。譬如说水木年华,在他们刚步入青春的时候,就深深地受着罗大佑崔健BEYOND陈升黄舒骏郑智化这些充满人文色彩的歌手的影响,这也导致了他们之后在做自己的音乐时,不知不觉也走入了人文这条路线而不愿自拔。

如果要用歌曲来总结自己的青春片段,卢庚戌说,他一定会想到的就有罗大佑的《野百合也有春天》《恋曲1980》,齐秦的《外面的世界》,崔健的《花房姑娘》以及BEYOND的《海阔天空》《真的爱你》等等。事实上,这样的歌曲一直在他们的成长与成熟中萦绕不去,于是,在已经步入不惑之时,水木年华又集结了十首曾经在他们的青春岁月中留下烙印的歌曲,如马兆骏的《会有那么一天》、陈升的《不再让你孤单》、齐豫潘越云的《梦田》、苏芮的《蜗牛的家》等,重新编曲演唱,做成一张充满青春追忆色彩的专辑《生于70年代》。

事实上这两三年里,水木年华虽然为了拍电影而大量减少了在音乐方面的公开活动,但他们并没有停止音乐创作,虽然刚刚过去的一年里,除了这张翻唱专辑外,他们只发表了一首新歌《我们的岛》,但据卢庚戌说,他这一两年写的新歌,足够连续三年每年出一张专辑。那作为一直扛着原创大旗的他们为什么首先出的专辑却是一张翻唱?“主要还是想配合电影。我想还是用电影来表达我对青春的理解吧。透过这些作品,你会看到也算是我人生前40年的一个总结。”

青春有痛,但依然要怒放

说到自己人生的40年,想到从前的那些青春,卢庚戌能想到的一个最恰当的形容词就是他的这部电影名:怒放。“就像我大学里看的一本书一样,《伤花怒放》,它讲的是整个70年代的摇滚史。伤花,很忧伤,是内心的一种东西。而青春有忧郁、痛的一面,因为痛所以青春,青春没有不痛的,但是在这个情况下它依然去怒放,这是我的一个态度。”

卢庚戌想起他那些最怒放的时光,就是那些做音乐的日子,“那些无忧无虑在草坪唱歌的时候,那些尽情展示自我的时候,那种激动的瞬间,不言而喻,比如说对着一堆啤酒瓶唱歌,在女生楼下唱歌的时候,摇头晃脑声嘶力竭,那就是我最怒放的时候。”而那些痛,则多来自于情感,失恋的时候,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

然后在痛中寻找成长的方向和成熟的方向。卢庚戌回忆起他最初开始接触音乐的时候,总在清华宿舍的楼道里抱着吉他唱歌,唱东方快车的《就让世界多一颗心》,却因为总唱不上去高音而被大家嘲笑。这样才懂得你喜欢听的未必就是你适合唱的,这才知道去找老师练习,慢慢找到自己发声的位置与方向,还是得走这种温暖质朴的人文路线。而当他们以校园民谣类的歌曲走红歌坛后,他们也开始尝试新的音乐可能,试过摇滚,试过古典,被诟病过被非议过也被低估过,然后明白,一个好的歌手,他的嗓音未必适合每一种唱法,而一个音乐人,未必他所有表达出来的心情都能到达每一个人的心里,然后才确定不再为了写作而写作,才确定始终只唱最适合自己的人文色彩的东西,才确定把“六七分民谣+三四分摇滚”的民谣摇滚方向做为自己今后音乐的主线……

《怒放》这部电影计划5月开机,拍摄时间为两个月,其中将展现如何的青春,如何的痛与怒放,一切最快也要等到今年底方能揭开谜底。但水木年华能否凭着这部电影再度怒放一次?卢庚戌说,他也听过很多人对他拍电影的惊讶、怀疑或者期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但对于他来说:“我希望有好的效果,但效果你也是没有办法预期的。”

华罗庚的事迹篇5

一、宣讲我国数学家的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开学初集中讲。学生刚入中学,对什么都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第一堂数学课的机会,生动、具体、真实地介绍我国古今数学成就,为学生学习数学营造良好的氛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数学成就显著。计算圆周率,自西汉刘备、东汉张衡,三国时刘徽、直到南北朝祖冲之等多位数学家,为之进行艰苦探索,得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准确的圆周率。南宋数学家秦九韶1247年就编著《数学九章》,同代数学家杨辉揭示了二项式展开式系数的规律,比法国数学家早四百多年。

祖冲之的儿子祖恒对求几何体积有独特创见,比意大利数学家早一千多年。比刘,近代的徐光启、李善兰及当代的华罗庚、陈景润,在他们所研究的领域中都对数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通过宣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2、组织讲座专门讲。对初一学生还可借助“华罗庚金杯赛”的机会,进行题为《如何自学成才》的专题讲座,介绍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生平事迹。华罗庚学历是“初中毕业”,可他深钻细研,成为当代国内外闻名的伟大数学家。通过讲座,使学生懂得学习好坏关键在于本人的学习态度和努力,明白“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哲学道理。进而发奋学习,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二、结合传授数学知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实践的观点。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科学,教学中要揭示数学本身的物质基矗如讲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时,教师要说明早在公元一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多次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勾广三,股修四、经偶五”的规律(即勾三、股四、弦五),并且借助图形对该定理进行了两种巧妙的证明。让学生明确,任何一个定理、公式的形成均来自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掌握自然规律的正确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的能力。

2、辩证的观点。恩格期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连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数学概念正数与负数、常量与变量等,都表现对立的形式,又各以它的对立而存在。在数学中要揭示这一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当直线与圆心的距离小于圆半径时,直线与圆的位置处于两个交点状态(相交);当距离与半径相等时,发生质变,直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相切);当距离大于半径时,再次发生质变,直线与圆没有交点(距离)。讲这一关系时,要启发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数学中充满着辩证法,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予以启示,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同时为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打好基矗3、发展的观点。世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它是在不断地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数学也是这样,整数到分数,有理数到无理数,实数到负数,有限到无限等,都遵循着这一规律。在这个数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认识到一切事物都不是断发展变化的,培养学生超越旧事物,创造新颖,独特新事物的能力。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

1、言位身教,从自己做起。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教师首先要有严谨、负责的态度。进行概念数学时,要运用数学语言完整、精练地叙述;对公式所起的作用,要讲得确切;在板演过程中要有条有理,推理要步步有根据;书写要规范,避免“圆”和“园”、“连接”和“连结”混用。时时事事给学生做出严谨求实的表率。

华罗庚的事迹篇6

每一个人都有故事,名人也有各自的故事,每个名人都是不平凡的人,他们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名人勤奋好学的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

名人勤奋好学的故事1勤者,不惰也;惰者则万事无成。翻开成功者的成长历史,哪一页没有写下“勤奋”二字?回顾成功者走过的历程,哪一步没有留下辛勤的汗水?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司马迁的《史记》之所以成为史家之“绝唱”,不就是因为浙江禹穴前留有他的足迹,万里长城有过他的身影,泪罗江畔响起过他的沉吟?

我国京剧大师盖叫天,为了更好地表现武松的英姿,把削尖的竹筷子绑在腿的关节处,练习直腿走;用火柴杆撑着眼皮练睁圆眼睛,一遍、十遍、百遍……人们终于在舞台上看到了“活武松”。

鲁迅先生一生勤奋,水不息战,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博览群书,多识善思。当别人称他为“天才”时,他却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了工作上。”因为他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以黄牛精神在文艺的土地上笔耕不辍,像春蚕那样生命不息。吐丝不止,故能成为20世纪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大物理学家牛顿,从小就对生活中的很多物理问题感兴趣。在剑桥大学学习期间,他更刻苦勤奋,一丝不苟。一次,他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忽然觉得肚子有些饿,便想煮鸡蛋吃。他把“鸡蛋”放入锅中后,继续实验。过了一段时间,他猛然想起煮着的鸡蛋,当掀开锅盖时,吓了一跳。原来锅里竟“躺”着他的怀表,而手里握的却是鸡蛋!正是因为他的勤奋精神,牛顿才成为经典物理学的奠基人。

司马迁的写作“天才”,盖叫天的表演“天才”,各迅的文学“天才”,牛顿的物理“天才”,以及所有成功者的“天才”都在证明:没有勤奋这个伟大的母亲,成功这个骄子是绝不会出世的。

当代的很多青年是有理想的,这个点固然很好。但成功往往起于勤奋的探索与实践。有些人在实践时常这样想:“算了吧!明天再做,何必珍惜这点时间呢!”这些人忘了,明天的后面还是明天!“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必然是要“万事成蹼跄”,老大徒伤悲的!

只想成功,而不愿奋斗,盼望收成,而又不舍得耕耘。这样的理想只能是海市U楼、空中楼阁。没有勤奋的人生只能是一条从零到零的虚线!对于成功的金字塔,他们只能望洋兴叹!

勤奋是通向成功金字塔的阶梯,是走向事业王国的成功之路!

名人勤奋好学的故事2勤奋其实是来自内心的一种动力,没有刻苦是不可能有好成绩、成为天才的。

勤奋学习,就是在成绩面前永不满足,不断追求更进一步的指示,扩展更广泛的课外积累,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学习目标。勤奋学习就是面对学习作业,能一丝不苟的完成面对学习中的困难,能积极找出困难的原因,勇于克服,不解决困难时不罢休。卡

莱尔说的对,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努力。是啊,如果你想成为有用的人,就一定要立起自己生活的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间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个人只有心中有了目标,才会朝这个方向努力,最终才能取得成功。

有些人并不真正懂得勤奋是怎么回事,如在学习上,他们总想走捷径,希望有什么秘诀、或作弊等来帮助他们。他们夸夸具谈,却不能静下心来读点书,他们总幻想着成功,坐等着明天,希望有一天从天上掉下一块馅饼来,这又怎么可能呢?不学开车就不会开车,没有勤奋就开不了好车,这是再好明白不过的道理。只要你尽力了,无论你最总的结果如何。你都是胜利者。因为你已经战胜你自己了。

海伦?凯勒有一本书,名字就叫做《勤奋好学的故事》。这本书里面记载着许多名人刻苦学习的故事,其中就有海伦凯特她是美国的着名的女作家,她小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弄得她双目失明,耳朵也失去了听觉。当海伦七岁时,她的父母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帮助她学习。可是,海伦看不见,也听不见,怎么学呢?所以这位教师想了一个办法:先拿一个洋娃娃给她玩,然后在她的手心上,写上洋娃娃这个词儿,这样海伦就知道了什么叫洋娃娃了。因此,海伦很快就喜欢上这种学习的方法。从此以后,海伦就用这个办法学习,她一个一个地记,日积月累,她学会了不少的词。在困难面前,她以惊人的毅力在学习、在生活,终于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作家。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好多了,不必再“凿壁偷光”,更不必模仿“刺股悬梁”的做法,但古人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我们都是健康人,比海伦?凯勒强多了,只要我们学会不怕困难,不半途而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就一定会成功。

学习必须勤奋!

名人勤奋好学的故事3大作家鲁迅以前说过“哪里有天才,我仅仅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华罗庚也说过:“勤能补拙是训,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意思是说,勤能使人不再笨拙,只有付出了,才能得到回报。是呀,勤奋是我们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优良品德,我们一定要做到勤奋。

我国古代的游说家苏秦也是勤奋的代表人物。苏秦从小家境贫寒,但他后来拜了一个名人鬼谷子为师,在他临走之时,鬼谷子告诉他如果游说不成功的话,就一定要去认真研读一本书,后来苏秦果然没有游说成功,于是他便拿起了那本书认真、仔细地研读起来,但是苏秦发现自己在深夜看书的时候老想睡觉,即使一直着书看,也容易打瞌睡,读不进去。于是,他就想:怎样才能让我深夜看书的时候不打瞌睡呢?终于,他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在自己想要打瞌睡时用一根很粗很粗的针去戳自己,让自己清醒过来。就这样,他夜以继日地阅读那本书。终于,他成功游说了六国,当到了六国的宰相。由此可见,只要我们勤奋去对待每一个件,成功就在眼前。

美国作家海伦凯勒不也是付出了多少艰辛和汗水才成功的吗?海伦凯勒从小就非常聪明,但是在好一岁半的时候,她突然得了一场重病,而她也因这场大病而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但小海伦并没有坐以待毙,她不分昼夜地拼写和摸读盲文,像一片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的手指一次次在被划破了,但沙利文老师一次次地给她包扎好,小海伦一直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最后,她竟然奇迹般地考上哈佛大学,并被美国的时代周刊评选为二十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可见勤奋的确是通往成功之路的桥梁。

在通往世界冠军的道路上,邓亚萍不知洒下了多少奋斗的汗水。邓亚萍的父亲也是位乒乓球运动员。在父亲的影响下,她不到5岁就开始打乒乓了。邓亚萍个子矮,天生就不是打乒乓的料。为了补充身体条件的不足,她双腿绑上沙袋练习,常常练得脚底都起泡了。而且她经常给自己增大运动量,一练一身汗,一天差不多要换五六次衣服。所以,最后的王者不是她还是谁呢:是勤奋让“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

俗话说得好:“成功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只要我们勤奋,沿着一个奋斗目标,再大的愿望也一定会实现的。

勤奋成就未来

勤奋,是学习的根本。没有了勤奋,就算在聪明,也不可能有大的成就。

我国的数学家华罗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你可能会想,华罗庚能有那么大的成就,肯定在大学上学。而这样想你就错了。华罗庚只读过初中,根本没上过大学。它的成功靠的是勤奋、刻苦地自学。

华罗庚原来也很调皮、贪玩,但他很有数学才能,经常在课上回答出很多同龄人不会的数学题。

不过,这么有才能的一个聪明的孩子却在念完初中时失学了。家中贫穷,没有办法供他上学。此后,他回到了家里,在自家的小杂货店做生意,卖点香烟、针线之类的东西,替父亲挑起了养活全家的担子。作文

不过,在华罗庚的心中依然放不下数学,依然酷爱数学。不能上学,就自己想办法学。一次,他向一位老师接来了几本数学书,一看,便着了魔。从此他一边做生意一边算账,一边学数学有时看书入了神,连客人都忘了招呼。傍晚,店铺关门以后,他更是一心一意的在数学王国里漫游。一年到头,几乎每一天都要花出十几个小时,来钻研数学,有时,甚至连觉都不睡了。还有的时候,睡到半夜,想起一到数学难题的解法他准会翻身起床,点亮小油灯,把解法记下来。

而后来,他却患上了伤寒病,经过半年的治疗,总算活了下来,但左脚却终生残疾了。而华罗庚并没有因为病痛而停止对数学的研究,他躺在床上,写出了很多的数学定理。在不懈的勤奋下,他终于成为了举世闻名的数学家。

不只华罗庚,还有牛顿、苏布清俄等很多的科学家、数学家、文学家,都是靠只勤奋获得成功的。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像他们一样勤奋学习,为将来的成就做准备!

名人勤奋好学的故事4开发自己的智能,“勤奋”二字最紧要的,人的天资是有差别的,但勤奋比天资重要得多。

天才就是勤奋,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而迫使他熊熊燃烧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勤奋。这些名人名言告诉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一个人能否成功,不是看他有多高的天赋,而关键在于它是否勤奋。

居里夫人,法国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次获诺贝尔奖。多少个孤独的夜晚,多少个寒冷的冬日,她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和自己的生命搏斗。当有些人行走在繁华的街道时,挑选着自己喜欢的衣服,那种欣慰的表情无法表达;还有些人在自己的家里看电视、玩电脑时,而居里夫人却独自坐在实验室里搞研究。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是中专生,上的是职业类学校,没必要象名人那样刻苦勤奋,我们太平凡了,也创造不出什么大发明,我们只要不旷课、不早退学不学都无所谓。其实,作为一名平凡的人,我们有必要勤奋刻苦,它依然是我们学习中最锋利的武器。我们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突破也就是没有虚度年华,不要等到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青岛港桥吊队长许振超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工,在平凡的岗位上却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1974年只上了一年半初中的他截出桥吊后,面对厚厚一本100多张的桥吊英文图纸,暗下决心:不会就学,绝不能趴下。可能许多人认为搬运工不会有什么大作为,可许振超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岗位能够成就事业,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练就一身绝活,做个能工巧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港口的培养。他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努力,成为爱岗敬业的“工人专家”。在他的带领下连续创新装箱单船装卸作业效率的世界纪录。

我们不要因学历而使自己的前程毁灭,我们也要象许振超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我们应该全力以赴投入到学习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整体素质,塑造一个新型自我。

有耕耘就会有收获,对于我们中专生来说时间与勤奋同等重要。只要我们渗透了勤奋的源泉,风雨过后会是春色满园,荆棘过后前面会是铺满鲜花的宽敞大道。让我们一起铸就明日的荣光!

名人勤奋好学的故事5自古以来“勤”与“奋”二字就一直在激励着人们。多少文人墨客都是靠着勤奋来取得成就的。达查理斯·罗伯特·达尔文曾说过:“如果我有什么功绩的话,那不是有才能的结果,而是勤奋与毅力的结果。”他靠着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为进化论的奠基人。

下面我就来诠释一下“勤”与“奋”二字。

“勤”乃勤劳也!

一勤天下无难事。随着当今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也突飞猛进,使得许多人都靠机器工作养成了懒惰的习性。他们不善于思考,不努力争取进步,整天坐享其成。梦想着自己能和某位名人一样干一份大事业,成为世界的焦点嘹亮东方。然而这种不切实际的梦想只是夸夸其谈,属于白日做梦。

世界上虽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但可以有一种,那就是只要在自己辛勤的劳动后所得到的汗珠,即使没有百分百的成功,那也具有无比高的含量价值。海星说过:“人们在那里高谈阔论着天启和灵感之类的东西,而我却像首饰匠打金锁链那样精心的劳动着,把一个个小环非常合适的联系起来。”是啊,人的一生有几个人会在意那些繁琐的小事,人人都在大海中不停得费劲游着,却忘记了那也是由一颗颗小水滴组成的,我们要在细小的事物中抓住要点,一点点积累,一点点成长。

“奋”乃奋斗也!

奋斗可以让一个人更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哪怕离你再浮云遮眼的梦想,只要你勇于奋斗,你便不会拜拜浪费你的青春,因为你已努力过,至于结果无需后悔。迈克尔·乔丹说过:“我可以接受失败,但我不能接受放弃。”倘若你放弃了,那么你便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在不知道结果之前,你就已经放弃了成功的权利!

我相信,只要奋斗过,你才能尝到其中的滋味是甜是苦。无论怎样,结果一定是给你的奖赏。

我们青少年更应加舞动青春,挥洒青春,为自己创下一个丰富的经验,良好的伏笔。

不管怎样,“勤”与“奋”会时时刻刻伴随着我们,它们是我们不可丢失的灵魂。如果说一个人只凭借天资而不知勤奋的话,那么即使是凭借着小聪明能干几件好事,但最终只会昙花一现,将不见踪影。也根本成不了什么大器。

华罗庚的事迹篇7

一、了解历史故事,增强民族自豪感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是一个古老且充满希望的民族;在历史课本中,学生就可以了解到很多历史故事以及我国发展历程,从中发掘我国人民的智慧,形成民族自豪感。例如,原始社会的猎人,已经知道用鸟的羽毛作为装饰,已经有了初步的“美”的概念,同时也知道用兽的“皮毛”抵挡寒冷,可见原始人的智慧;同时原始人也知道如何取火、如何捕猎,过着安静、祥和的日子。还有我国值得世界称赞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罗盘、印刷术等,都是我国劳动人民献给世界发展的大礼。学生通过了解这些历史事迹,增强了内心对民族、对祖国的热爱,形成自豪感,同时自己也会致力于祖国的发展,对精神文明的创造起到推动作用。

二、呈现爱国主义人物,形成爱国主义情怀

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很多知识点以历史故事的形式呈现;学生除了撷取其中的知识点,也可通过历史事件了解历史人物,这是激发爱国主义情怀的好机会;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多给学生讲解一些历史故事,以此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主观情感,进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例如,大家较为熟悉的“虎门销烟”林则徐、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等;这些历史英雄的正面事迹与人物形象,都会对学生产生浓厚的感染力,以他们的爱国主义带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享受先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了解这些爱国人士的故事,学生也会向榜样看齐,自己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另外,教师作为课堂教育的主导,应注意自身对学生的影响力,在教学过程应坚定自己的立场,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带动学生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形成人生观与价值观,对学生终身受益。

三、结合身边的生活实际,感染学生的爱国思想

初中生往往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会投入更多关注,也更利于记忆和理解;因此为了避免爱国主义教育过于枯燥和死板,教师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多提出学生关心的内容,尽量将历史与现实生活结合一起,让学生感觉到历史的重要性;例如,在《鸦片战争》一课中,如果教师单独讲解课本的内容,只是提到战争的前因后果等,可能学生的兴致不高,那么就可结合当前毒品泛滥的实际情况,列举近期发生的吸毒、贩毒等社会事件,再联系英国往中国输入鸦片造成的负面影响,这样就树立了林则徐在当时年代的英雄形象,并且这一事迹一直影响当今社会的禁毒活动。这样,通过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在课堂中提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更容易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激发学习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思想,并将思想转化为实际行动。

四、运用多媒体手段,调动爱国主义情感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既可以帮助学生集中精力,也可将课本的内容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通过画面、声音、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历史内容,更利于学生接受知识、掌握知识。例如,在讲到抗日战争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大家熟悉的电影《地道战》、《铁道游击队》等,学生可通过电影更加理解历史知识点,并且感受到取得抗战胜利的不容易,为我国的抗战英雄感到自豪,进而更加热爱我们这个团结的祖国。再如,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教师可为大家呈现华罗庚的故事,华罗庚拒绝了留在国外的优厚待遇,而是回到自己的祖国,为自己的国家贡献力量,这与当前我国一些高校学子学成后出国效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也以此反思现在社会的一些行为,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努力学习并学以致用,不受到外界的诱惑,将知识回报于祖国,为祖国的发展献计献策。

华罗庚的事迹篇8

一、简介数学史话,激发爱国热情

数学史是几千年人类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打开中国数学发展的史册,我们清楚的看到我国古代数学研究的累累硕果,像晶莹的明珠,闪烁着真理和智慧的光辉。许多成果,不但在时间上遥遥领先,而且在质量上出奇制胜。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数学》卷就列出了我国古代十四个项目的领先情况。诸如正负术、天元术、四元术、招差术、勾股术、重差术、割差术、割圆术、开立术等等,我们如果能根据有关的史料,在课内外简单介绍,恰当引导,对弘扬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是大有裨益的。

二、简介光辉典范,树立学习榜样

在数学的实践和认识进程中,无数中外数学家为探索真理、发明创造以科学务实的精神百折不挠、奋发拼搏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他们在探索、论证、创造的过程中折射出的执着、严谨、超越等敬业品质和民主精神等,熔铸成数学深厚的文化力量,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适当介绍古代数学家的生平事迹,就可以培养学生为现代化建设而勤奋学习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有不少数学家是从困难的境况中起步的,他们并没有安静舒适的研究条件,而是凭着不懈的追求取得了成功,困难没有成为阻碍他们前进的绊脚石,反而砥砺了他们为数学而献身的志向。

数学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从古至今,无数数学家为摘取数学中的明珠而努力攀登。在艰辛而漫长的攀登路上,他们既要克服生活上、经济上的巨大困难,又要勤勤恳恳,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终于学有所成,手握明珠。例如,祖冲之在与人辩论历法时曾说:“臣少钝愚,尚专攻数术。搜炼古今,博采深奥。”这里的“搜”和“ 炼”两个字形象地刻画出他治学的方法和精神。再如华罗庚不仅是一位在困难条件下自学成才的杰出数学家,而且是一位经历过新旧两个不同时代,从爱国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的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放弃了洋房、汽车、美金和终身教授的头衔,离开了生活四年的美国,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当他踏上祖国土地的时候,立即发表了《告美国同学的公开信》,抒发了他的爱国情怀:“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来兮!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和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其他如陈景润、杨乐、张广厚等不少数学家的动人事迹,同样也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芒。

三、简介新中国成就,增强民族自信心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科学事业,关心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并为此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在1950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在组织上狠抓队伍建设,从1949年到1958年,我国出版了不少专著,其中有华罗庚的《堆垒数论》、《数论导引》;苏步青的《射影曲线概论》;陈建功的《直接函数级数的和》、《实函数论》、吴文俊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的研究》等等。在科研成果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华罗庚、苏步青在运筹学方面的贡献,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方面的伟大成就,杨乐和张广厚关于半纯函数的研究成果。

需要指出的是,在数学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能把数学和爱国主义机械地拼读在一起,更不能把数学中的有关知识仅仅看作是贯彻爱国主义教育的工具,人为痕迹过于明显,反而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出现与期望值相反的负效应。教育学中有这么一个基本原理,教育者的人为痕迹越明显,受教育者越是感觉到自己正在被动地接受教育,其教育的效果就越差。数学课与思想教育的结合,难在“有机”二字上,“有机”就是巧妙而不失时机。有时三言两语,犹如蜻蜓点水;有时深入浅出,犹如蛟龙入海,关键是和教学的内容紧密结合。这里笔者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不拘一格,可放在一节课的开始,也可穿插在教学内容中间,还可以巧妙地安排在解题当中。

第二,不能费时过多,喧宾夺主,要充分把握好时间,让学生觉得自然、恰当,不冲淡主题。即使一堂课中有较多的爱国主义的史料,也必须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更不可偏重爱国主义的教育而忽视整个内容在数学中的位置,更不可牵强附会,把与教学内容不相干的数学史实硬拉进来,这样做会把整个数学的体系割裂得支离破碎。那样做显然是不合适的,也有违背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初衷。

第三,根据学生实际,运用多种形式。如可以结合班级主题班会、共青团活动开展,可以组织数学兴趣小组,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还可以办手抄小报、出黑板报、写博客、QQ在线交流等多种形式。

第四,力求做到史实确凿,评论公允。对古代数学著作或数学成就,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给予公允的评价,不能无端拔高或贬低,也不能过分热衷于排查中国的各种“世界冠军”。应当记住,数学是不分国界的,不论哪个民族的数学成就,都是对人类知识宝库的贡献。我们在讲述中国古代的成就时完全有理由多些颂扬,以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但是不能超过事实允许的限度。

上一篇:沉迷游戏范文 下一篇:根鸟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