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中的发现作文范文

时间:2023-09-26 14:05:43

观察中的发现作文

观察中的发现作文篇1

关键词:兴趣 观察 想象 习惯

作文是一项综合性、创造性的书面语言表达训练,而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一切外部信息要通过观察才能进入大脑,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并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带着情境性的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为更有引发作用,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奇异的自然现象和参与沸腾的生活。此外还必须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一、激发儿童观察作文的兴趣和需要

有兴趣,才能做到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为有心,学生有了写作的积极性,搞好作文教学就有了良好的基础。为了调动儿童作文的自觉能动性,我在训练过程中始终注意培养他们观察生活、表达感受的兴趣,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作文。

1.改进课堂教学,力求生动、活泼、新颖、富有儿童情趣

从孩子喜欢的事物中观察,孩子往往会瞪大一双好奇的眼睛,效果容易事半功倍。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是写《我们的校园》,正赶上学校正是各种植物竞相开花的时节。于是我带学生有顺序地参观了校园,参观之前,我们明确了此次作文的目的,学生们在活动中看得可仔细了,摸一摸,闻一闻,有的还拿笔记一记,生怕忘了似的,回来后,第一步:孩子们,学校的哪处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咱们把他画下来,然后为自己的作品取个名字吧!一幅幅作品马上诞生了:宿舍楼下有叶子像锐剑的铁树,百草园里满树桃花争相斗艳,宽阔的操场让人神往,雄伟的教学楼前有“欢迎孩子们回家”的温馨标语……真让人目不暇接。

紧接着,我组织孩子们把自己画的内容给大家介绍,这时,我用多媒体出示预先拍下的照片,让孩子们再次领略校园美景。学生感到惊喜连连,于是讲起来滔滔不绝。热烈的掌声、喝彩声不时从教室里传出。我赶紧抓住时机,对孩子们说:“我们马上把要说的话写下来好吗,作文就是真实地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么美的校园,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写一写,比比看,咱们谁写得好!”同学们听到了要求都跃跃欲试,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只听到笔头的沙沙声……事后讲评作文时,其中精彩的片段让人啧啧称赞。

平时,我们也可以在作文课上或做做科学小实验,或表演生活中的一个片段,或听一段相声、看一段小品,有时,还可以引导孩子们编谜猜谜,帮助他们捕捉事物的特点……在这样一些课上,孩子们思维活跃,情绪高涨,教学效果良好,从而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观察、作文的兴趣。

2. 引导儿童在活动中不断寻求新的东西

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天生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作为一所寄宿制学校,如果孩子们在生活中不能发现新的东西,总感到“似曾相识”,甚至“天天如此”,就会兴味索然,也就谈不上作文、观察的能动性了。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寻求新意。一方面,我尽量在班里组织一些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像“拔河比赛”、“朗诵比赛”、“知识竞赛”等。如:写《我》一文,我们首先召开一个“自评互评会”,引导孩子们畅所欲言,讲讲自己和同学的优点,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静思三分钟,想一想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最后再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我们要着力引导儿童在认识事物时寻求新的角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常常指导孩子们对往日写的作文换一个角度进行分析。让他们逐步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事物,作文时,应该选取新的角度。

我切实感受到:花点功夫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有话可说,让他们有表达的欲望,这应该是作文教学关键的一步。

二、指导儿童观察作文的方法和技能

在观察活动中,要想发现事物的特点,只凭偶尔看一看,听一听是很难办到的。有很多事物是要反复观察才能比较准确地抓住它们的特征。因此,对孩子们习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要少批评指责,而应该正确引导孩子们掌握观察作文的方法和技能。为此,我利用一系列多媒体手段,指导学生如何观察。

1. 有顺序地进行观察

人们从事一次活动,总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活动也是如此,记得在指导写《一种小动物》一文时,我马上上街买了一对小白兔,然后再找到相关《小白兔》和其他小动物的影像资料,首先我请孩子们上台摸一摸,看一看,观察小白兔的外形特征后谈谈自己的体会。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有顺序的观察,从头部到尾巴,观察小白兔各个部分的特点,观察到哪处时,最能显示小白兔样子的镜头马上定格下来,然后再指导学生从左到右,由远到近地观察,仔细观察之后,再把录相完整地放一遍,配上音乐和旁白。紧接着,引导孩子们总结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播放其他动物的影片,孩子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来进行观察和写作,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孩子们进行比较,发现小动物之间的异同或变化,从而抓住它们的特点来进行描述。通过指导,让孩子们逐步认识到,观察事物可以按哪些顺序,同时还可以引导儿童根据对象和自己所处的位置及表达的需要,各自灵活选择,独自确定顺序。

2. 观察与联想相结合,观察与创新相谐调

儿童天真活泼最富于想象力,在指导孩子们学习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时,我们还要重视启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注意启发他们由这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鼓励他们打比喻、拟人、拟物,启发他们由眼前所观察的引起对往日观察的回忆联想,或推测想象眼前观察的事物将会变成什么样子。以往日的观察和未来的憧憬来补充眼前的观察,加深对眼前所观察事物的认识,丰富观察的感受。

三、培养儿童良好的观察习惯

任何习惯都是在反复的实践中形成的,为了培养儿童反复观察,认真修改的好习惯,我一直坚持要求儿童写日记、写作文一气呵成,不打草稿,动笔前认真地思考,写完后细心修改。在批阅时,我既看作的情况又看改的情况,必要时,指导儿童再次观察、修改。

观察中的发现作文篇2

我在教学中结合学校周边可观察物体的特点,同时结合运用多媒体组合指导小学生写观察作文,充分发挥农村与大自然亲密关系以及多媒体组合的整体优势,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一、利用不同媒体的表现力,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媒体的表现力,指媒体在表现客观事物时的能力。不同媒体的适当组合,可以增强其表现力,从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我在指导学生写小动物时,考虑到小动物本身的生动、活泼,将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于是便以实物为媒体。在作文课上,我告诉学生,带给大家一个惊喜,然后把一只活泼可爱的小花猫放在了讲台上。这时学生的确惊喜万分,观察的兴趣也十分浓烈。然而活泼可爱的小猫不可能老老实实地蹲着。为了保持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学会观察小动物,我又以录相为媒体,以活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来展现小花猫的外形和生活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有了观察兴趣后,才可以有观察的主动性,才可能逐渐形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二、利用现代媒体的可控性,教学生有目的地观察

媒体的可控性,指媒体可在人的控制下,有选择地再现所需要的内容。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学生对观察的目的越明确,感知就越清晰。然而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东张西望,抓不住事物的特征。现代媒体中的录相,电脑等都具有较强的可控性,就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在观察中分清主次,抓住重点,从而教会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比如,我在指导学生观察故乡的杨树时,就以录相为媒体,分步明确观察目的――杨树的干、枝、叶、花、种子。在引导学生观察杨树的叶时,画面上就出现了杨树叶的特写镜头,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观察杨树叶上。然后采用定镜和反复播放的手段,让学生看清老叶和新叶的不同,叶形和叶脉的特点,。然后,再带领学生到学校周边实地观察杨树,什么时候抽芽,什么时候播撒种子。反复经过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小学生克服观察中的无意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给自己提出观察目的的能力。

三、按季节变化结合农村特有动植物,教学生写景状物

看见了,才会心中有所想。心中有所想,下笔才会有东西可写。因此,我经常根据季节变化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活。自己家的菜园,田间,路边,这里到处都有丰富的可观察素材。我根据不同季节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观察题目以及习作要求,构建了按季节写景状物的生活化作文。渐渐的,班里的学生对身边熟悉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经常有新发现。

通过以上我这样的针对性训练,基本上解决了孩子没有素材可以写,避免了学生空想乱抄袭的现象,他们的观察能力逐步提高,作文写的也越来越精彩。

观察中的发现作文篇3

一、培养观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是学生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一个人只有对观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做到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为有心,学生有了写作的积极性,搞好作文教学就有了良好的基础。正如孔子说的:“知之者不知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根据这一特点,在作文教学中抓住时机,也可以给学生讲一些与观察有关的故事,如牛顿观察了苹果的落地,结果发现了万有引力;詹天佑注意到双手倒扣的动作,发明了火车车厢自动接头;英国一农妇在树下用喇叭呼唤丈夫时注意观察到虫子落地的情形,发明了用声波来灭虫的新方法……来诱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引起无意识注意,勾起学生的观察动机,从而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二、加强观察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

小学生意志内控力弱,情绪性突出,观察事物往往比较粗略,缺乏精细的辨别能力。教师要针对学生观察过程中的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细致地进行观察,并进行丰富的想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就是课标所说的要学会“留心周围事物”。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1.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观察要得法,首先就得学会以有计划、有次序的顺序查看,从不同角度、不同顺序上去观察同一事物或用同一顺序观察不同事物,从而把握观察对象的整体和实质。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东到西、从近及远等;或从头到尾、由表及里,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比如观察树木,往往先看它整个的模样、大小,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别观察它的根茎、叶、花果,最后整个儿看看;观察动物时,先观察它的整体形状怎样,然后按一定的顺序如从头、眼、耳、鼻、口、牙、羽毛,到上下肢、爪子、尾巴等部分的顺序依次观察,等等。观察有一定顺序,获得的印象才清晰,思维才有条理,表达才会层次分明,为作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会在观察中比较。观察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在观察时注意进行比较,才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异同和变化,才能抓住事物的体质和特点。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观察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深化学生对观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比如在让学生写《我喜爱的一种动物》的作文之前,我先让学生说说他们最喜爱的动物是什么。学生有的说喜爱大公鸡,有的说喜爱鸭子,有的说喜爱牛……对喜爱大公鸡的,我就让他观察大公鸡和母鸡;对喜爱鸭子的,我就让他观察鸭子和鸡;要写牛的就让他们看看牛和羊……让学生观察后,我又让他们互相介绍自己观察的动物的情况,有什么特点,动物之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了让学生对各自观察的对象认识得更全面,我又让学生观察动物在不同的时间和状态下的情景,比如让学生观察牛在吃饱的时候和饥饿的时候分别是什么样子,在负重和不负重的情况下各有什么表现……学生在比较观察中对动物的特征认识得更清楚了。让学生认真观察和研究观察对象,找出其同类事物之间的异同,并分析其间的关系,能够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概括、归纳能力。

3.要引导学生记观察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观察笔记是锻炼笔力和积累写作材料的好方法。世间万物,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稍纵即逝,如不及时记录下来,过后往往印象全无,所以古今中外许多著名作家都有记观察笔记的习惯,把观察到的东西随时记下来,成为写作的原始材料。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写观察笔记也是强化写作训练行之有效的办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写观察笔记作为重要的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坚持写观察笔记。记观察笔记,可详可略。初学时,可随意一点,不必太拘泥于形式,目的是抓住观察对象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有特点的地方。在教学中,还可引导学生对一些事物进行长期观察。如鼓励学生饲养小蝌蚪,用心观察,注意发现蝌蚪的不同时期的生长变化;春天到了,学校的花草树木有什么变化,天天观察记录。虽然初察初记未必准确,但长期坚持,可帮助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

要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观察。中、小学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他们往往容易被对象中的强烈刺激或他们感兴趣的现象所吸引,而忘记了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因此,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制定好观察计划,要求他们严格按照计划,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观察,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校园地播种花生后,让学生坚持观察并记录,了解花生从发芽――生长叶片――开花――结果的生长过程及收获花生到再种植这种生物循环的规律。这种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耐心、敏锐性、细致性,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具有独特作用。但任何习惯都是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观察习惯亦然。写观察日记就是培养观察习惯的一种好方法。可要求学生每天都从自己的生活里选择最有趣、最有意义的事物,用六要素法写出来,长期坚持,学生的观察能力会更深入细致。

观察中的发现作文篇4

浏正街小学    段志敏

作文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小学生最感苦恼的是“无米下炊”。究其原因,并非生活中真无“米”,而主要是由于小学生观察力较差,还不善于通过观察获取和积累作文材料。九年声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观察作文,就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中心的作文训练,是小学作文训练的主要内容。

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组合指导小学生观察作文,充分 发挥多媒体组合的整体优势,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一、    利用不同媒体的表现力,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媒体的表现力,指媒体在表现客观事物时的能力。不同媒体的适当组合,可以增强其表现力,从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我在指导学生写小动物时,考虑到小动物本身的生动、活泼,将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于是便以事物为媒体。在作文课上,我告诉学生,今天带给大家一个惊喜,然后把一只活泼可爱的小花猫放在了讲台上。这时学生的确惊喜万分,观察的兴趣也十分浓烈。然而活泼可爱的小猫不可能老老实实地蹲着。为了保持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学会观察小动物,我又以录相为媒体,以活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来展现小花猫的外形和生活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有了观察兴趣后,才可以有观察的主动性,才可能逐渐形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二  利用现代媒体的可控性,教学生有目的地观察。

媒体的可控性,指媒体可在人的控制下,有选择地再现所需要的内容。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学生对观察的目的越明确,感知就越清晰。然而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东张西望,抓不住事物的特征。现代媒体中的录相,电脑等都具有较强的可控性,就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在观察中分清主次,抓住重点,从而教会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比如,我在指导学生观察故乡的梧桐树时,就以录相为媒体,分步明确观察目的——梧桐树的干、枝、叶、花、果。在引导学生观察梧桐树的叶时,画面上就出现了梧桐叶的特写镜头,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观察梧桐叶上。然后采用定镜和反复播放的手段,让学生看清老叶和新叶的不同,叶形和叶脉的特点,反复经过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小学生克服观察中的无意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给自己提出观察目的的能力。

三  利用现代媒体的重现力,教学生观察的方法。

媒体的重现力,指媒体可不受时空限制,将记录存储的内容随时重新使用的能力。小学生的感知较笼统,总是满足于观察事物的整体,获取对事物的综合印象,而忽视对事物的更为具体,细致的把握。而录音,录相都具有极强的重现力,以此为媒体,有利于教学生观察的方法。例如,我校是少年军校,每年都要进行军训,今年还进行了会操表演,学校进行了全程录相。在指导学生写活动的作文时,我利用录相为媒体,再现活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按活动的过程有序地观察。这样学生仿佛又回到了会操表演时那飒爽英姿、振奋人心的场 面,学生写出的作文不仅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而且注意了场面描写,文章生动活泼。

四、利用多媒体组合的优势,使观察作文的训练系统化,科学化。多媒体组合的优势体现在根据作文教学的内容和目标的需要,既继承传统教学媒体的合理成 分,又引进现代教学媒体,并使两者有机结合,各展其长,互为补充,构成教学信息的传输及反馈调节的优化教学媒体群,共同参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指导学生观察作文的目的不仅仅是指导学生写几篇象样的观察作文,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逐步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观察中的发现作文篇5

关键字:观察;写作;兴趣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关键。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显然,小学生作文就是写真人真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罗丹说过“美是到处存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而学生就缺乏发现的眼睛。一切外部信息要通过观察才能进行,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并产生写作愿望,从而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究其原因,是写作与生活脱节。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应该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观察体验入手,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的方法,启发学生的观察力,善于积累,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先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一、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好奇心是学生向未来探索的起点,因此抓好兴趣与好奇心这两把钥匙,必然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时每刻我们生活的世界都在发生变化,从日月星辰到山川田野,从花草树木到虫鱼鸟兽,就连我们自己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因此教师要善于揣测学生的心理,把握契机,将他们引向感兴趣的事物面前,引导他们主动自愿的观察,全身心地投入,这样才会取得良好观察效果,学生的观察与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才会得到培养与提高。

2、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一幅生动的图画;一件精致的艺术品;一段精彩的画面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观察的对象。为了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必要时可以把这些东西引入课堂。比如写水果时,可以请学生把各种水果带到课堂上来,让同学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说一说,这样的观察所得一定是深刻的,写出的文章一定是真实的。观察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内,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亲自去观察,亲自去体验,这样的观察会更加深刻、具体。

二、引导学生掌握好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现在学生的生活虽然是丰富多彩的,但他们阅历不深,还不懂得如何观察复杂的事物和现象。只有懂得观察同作文的联系,认识了观察生活的重要性,才能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才能随时随地捕捉到“貌不惊人”却又“异彩闪耀”的生活素材。因此,教师必须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1、观察要有明确的目标

观察目的是否明确,将直接影响观察效果,因此,观察之前教师要精心考虑,周密设计,根据观察对象的不同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水平的差异,提出观察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学生明确了观察的目的,观察时注意力更加集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去粗取精,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2、 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地进行观察

人们从事一项活动总要按照合理的顺序进行,观察活动也是如此。从观察对象的数量来说,应从单一到复杂,从无背景到有背景;从观察对象的状况来说,应从静态到动态,从变化明显的到不易察觉的;从观察的程度来说,应从全面到细节,由表及里;从观察对象的选择来说,应由教师的指定到自己把握。总之,要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地进行观察。

3、观察与联想、想象相结合

观察时离不开联想、想象,没有联想、想象就谈不上创作。小学生天真活泼最富有想象力,只要我们正确启发学生的联想,使联想与观察结合起来,学生感知到的事物才有神。所以,在指导学生观察的同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4、善于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光认识到观察的重要,学习观察的方法,还不等于就形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呢?最有效的方法是要求和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小学生日常接触到家庭、学校、社会中许多有情趣的事情,但大都缺乏有意观察的习惯而未能积累下来,因此,我们要培养他们从周围生活中积累素材,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①写日记即使培养观察习惯的一种好的方法。鼓励学生写生活观察日记。把生活中自己认为有意义、有趣的、感受深的事物记下来,并把有新意的题材给学生讲评,从而启发学生要善于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作文材料。

②鼓励学生广泛的阅读,博览群书,在书中善于观察,发现名词佳句,可以写一写、说一说、背一背,摘抄与积累,便于为我所用。收看趣味性、知识性较强的电影、电视节目,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及时写好收看心得。

养成观察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观察。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平常的生活中随时随地用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触觉去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久而久之,良好的观察习惯便养成了。

三、观察与感受的有机结合让文章锦上添花

感受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活动,这种活动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写文章往往是从感受开始的,心有所感才会行之于文。

观察中的发现作文篇6

一、利用不同媒体的表现力,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媒体的表现力,是指媒体在表现客观事物时的能力。不同媒体的适当组合,可以增强其表现力,从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我在指导学生写小动物时,考虑到小动物本身的生动、活泼,将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于是便以实物为媒体。另外,为了保持学生的观察兴趣,我又以录相为媒体,以活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来展现一些小动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观察兴趣后,才会有观察的主动性,才可能逐渐形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二、利用现代媒体的可控性,教学生有目的地观察

媒体的可控性,是指媒体可在人的控制下,有选择地再现所需要的内容。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学生对观察的目的越明确,感知就越清晰。然而,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东张西望,抓不住事物的特征。比如:我在指导学生观察故乡的梧桐树时,就以录相为媒体,分步明确观察目的――梧桐树的干、枝、叶、花、果。在引导学生观察梧桐树的叶时,画面上就出现了梧桐叶的特写镜头,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观察梧桐叶上。然后,我采用定镜和反复播放的手段,让学生看清老叶和新叶的不同,叶形和叶脉的特点。反复进行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小学生克服观察中的无意性,培养他们主动给自己提出观察目的的能力。

三、利用现代媒体的重现力,教学生观察的方法

媒体的重现力,是指媒体可不受时空限制,将记录存储的内容随时重新使用的能力。小学生的感知较笼统,总是满足于观察事物的整体,获取对事物的综合印象,而忽视了对事物更为具体、细致的把握。而录音、录相都具有极强的重现力,以此为媒体,有利于教学生观察的方法。

观察中的发现作文篇7

【关键词】观察要求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6-0052-02

一 观察的重要性

观察的重要性在于,观察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方法之一。视觉生理研究表明:一个正常人从外界所接受到的信息,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从视觉通道输入的,人的大量知识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观察于是成为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学生写作也是如此,只有对周围事物不断地进行观察,才能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才有可能从中发现规律写出有血有肉的优秀文章来。屈原如没有观察过日月星辰,花卉草木,朝野斗争,社会动乱,就不可能写出《天问》《离骚》;杜甫没有经过安史之乱,没有亲眼目睹战争给国家造成的破坏,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就不会吟出三吏、三别的史诗;曹雪芹如果不是从小就细心地观察过高官权贵的宅第内院,他能写出大观园?文学写作如此,其他的写作同样如此。例如,达尔文有一次偶然发现许多昆虫陷到一种特别的植物的叶子里,经过多次观察,他发现这种植物受到刺激后,能分泌出一种“消化液”,把昆虫消化掉。对这种植物,他坚持观察、研究了十六年,最后写出了《论食虫植物》一书。由于观察对写作如此重要,所以古今中外的文章家、作家都强调:协作必须认真观察。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鲁迅在给董永舒的信中则指出:“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

二 观察的要求

观察的要求是:认真、准确、细致、透彻。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必须如前人所说:“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能高致。”(王国维《人间词话》)

下面两个例子对学习观察是会有启发的:

有一次,高尔基和安得列耶夫、布宁来到那不勒斯一家饭店。三人商量好对一个新进来的人进行三分钟的观察,然后各人说出自己对这个人观察的结果。高尔基看后说,他脸色苍白,身穿灰色衣服,还长着一双细长的手。安得列耶夫看得马虎,连这个人穿的衣服是什么颜色也没说对。布宁观察得最仔细,他从这个人的衣装说到结着带小花点领带,小指上指甲有些不正常,甚至连这个人脸上的一颗小黑痣也看到了。最后,布宁还根据自己的观察得出结论:这个人是个骗子。后来,他们询问了服务生,听到的回答是:这个人经常出现在那不勒斯街头,敲诈行骗,名声很臭。

法国作家莫泊桑初学写作时拜福楼拜为师,福楼拜教莫泊桑的不是什么写作的“秘诀”,而是要他学会观察,知道从细微之处抓住事物的特点,有一次,他俩在街上散步,迎面来了一辆牛车。福楼拜叫莫泊桑以牛车为对象,写出七篇内容不同的散文来。福楼拜见莫泊桑为难,就启发他说,拉车的牛,早晨和晚上神态不一样;赶牛车的人,喝醉了酒和没吃饱饭时,对牛的态度也不一样;牛饿着肚子走平路也明显不同,……这些不同之处是举不胜举的,就是写出一百篇散文也不困难。以后,莫泊桑深有体会地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地很注意地去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三 观察的方法

观察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

1.寻根观察

寻根观察即老舍所说:“观察事物,必须从头到尾,寻根追底,把它看全,找到它的‘底’,不知全貌,不会概括。”这种寻根观察,必须持之以恒,有的还要反复多次,才能“寻”出事物的“根”,否则就无法下笔。

2.比较观察

要观察到一个物或一个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需要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才能掌握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如鲁迅所说:“优良的人物,有时候是靠别种人来比较、衬托的。例如上等与下等、好与坏、雅与俗、小气与大度之类。没有别人,即无以显出这一面之优,所谓‘相反而实相成’者,就是这。”(鲁迅《论俗人应避雅人》)茅盾写的《白杨礼赞》,是将白杨与其他树木进行比较观察,并作为象征来写的;他写《春蚕》,也是观察了水乡的许多老农之后,找出老通宝的特征后写成的。茅盾在《创作的准备》中告诫我们,观察人物,“你所接触的,自然是一个一个的活人,但是你切不可把他们从环境游离开了去观察;你必须从他们的相互关系上,从他们与他们自己一阶层的联结与他们以外各阶层的迎拒上,去观察。”(《茅盾论创作》)

3.定序观察

观察是有意识的活动,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或由上到下,或由左到右,或由近及远,或由东到西,或由点到面,或由外及里……观察的顺序、方位不同,所观察到的情状也不相同。如苏轼写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有按确定的顺序观察,才能在行文时一步一步地写来,使得文章层次井然。

4.换时观察

人物和事物在不同的时间里是富有变化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指出:“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无迁,辞以情发。”大自然的景物在不同的时令季节里千变万化,而人类在不同的时间和气候里,也有各种不同的变化。进行观察,就必须根据需要,改换观察时间,以便观察到人物或事物在不同的时令季节的不同表现及特性。

5.易地观察

人物和事物在不同的空间里的变化也是不同的。同是一个人,在不同的地点就有不同的表现。茅盾认为,只在一个固定的点上去观察人物,是不能写出“立体的复杂性的活人”的。他说:“活人们是到处跑的。一个商人固然常在店铺里做生意,但是也和朋友们上馆子。固然常和客户们做生意,但是也和他的老婆和儿女们另有一种‘生意经’。他在商业上打的算盘,不一定就是他和亲戚来往家事纠纷时的算盘。你如果只在他的店铺里观察他――只是在一个固定的地点守候他,当然是不够的。到朋友家里,到他家里,到他的卧室里,一直跟他到‘梦’里。你不但要明白他的职业生活,也要明白他的私生活,最隐秘的私生活。这样观察过后,你写出来的人物方有‘个性’,方是一个‘活人’。”(《茅盾论创作》)事物也同样,同为松树,平地之松不同与山顶之松,黄山玉屏峰有迎客松,是因为山顶风大,才使得松树伸出迎客之手,而平地之松是不会伸手迎客的。

三 结束语

还应说的是,观察虽然主要是通过眼睛来实现的,但是却离不开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观察必须“五官开放”,充分运用视觉、听觉、和躯体感。其次,有时还要借助现代某些仪器和手段进行观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深刻地观察人类社会及大自然,才能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写作。

参考文献

[1]〔梁〕刘勰.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清〕王国维.人间词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观察中的发现作文篇8

核心素养的提出,引发了学界和广大教师的热烈讨论。研究者和一线语文教师对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撰写了大量的研究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所谓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学习语文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语文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素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学科也将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目前学界对语文核心素养是什么讨论得比较多,对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如何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都远远不足。

本人去年申报的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中学语文课堂观察研究》,试图从课堂观察的角度,对教师在语文课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实践研究。

所谓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进行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通过课堂观察,可以直观地发现教师在课堂上发展了学生的哪些语文素养,如何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从文本中挖掘了哪些语文核心素养并进行有效训练,学生达成了哪些语文核心素养。

课堂观察能否科学有效地开展,关键是要设计出适合中学语文课堂观察的观察量表。

为了便于课堂观察,我们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分别设计了课堂观察量表,然后组织多次讨论修订,用修订的观察表在初高中不同层次的学校(重点中学/普通中学)和不同层次班级(优/中/差)进行课堂观察研究。

语言建构与运用。我们设计了六个观察视角,即积累、整合、语感、语理、语境、表达。每个视角选取几个观察点供观察者进行观察记录。如积累,我们就选取了“课堂上教师进行了哪些有意识的语言积累训练?”“课堂上学生进行了哪些语言积累?”“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如何?”几个观察点,提示观察者客观及时进行记录。

思维发展与提升。我们设计了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思维敏捷性、思维批判性六个观察视角。每个视角也选取几个观察点供观察者课堂进行观察记录。如形象思维,我们就选取了“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表现出良好的联想能力?”“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表现出良好的想象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是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几个观察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我们设计了体验、感悟、欣赏、评价、表现、创新六个观察视角。每个视角也选取几个观察点供观察者课堂进行观察记录。如感悟,我们就选取了“学生在课堂上对文学形象获得了哪些感悟?”“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感悟到作品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了哪些引导和帮助来丰富学生的阅读感悟?”几个观察点。

文化理解与传承。我们设计了意识、态度、鉴别、传承、关注、参与六个观察视角。每个视角也选取几个观察点供观察者课堂进行观察记录。如鉴别,我们就选取了“学生能否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学生能否比较分析不同民族作品在文化观念上的异同”“教师为学生文化理解和鉴别提供了哪些指导和帮助”几个观察点。

要进行真实的课堂观察研究,首先上课教师呈现的课应该是未经集体打磨的原生态的课,保证研究样本的真实性;其次是研究课最好在录播室上,并进行全程录像,便于及时保留上课记录和课后“复课”,使观察记录准确完整;三是每个观察者只记录一个观察维度的内容,便于观察集中,研究聚焦;四是观察者只记录课堂上发生了什么,记录时不对教学事件进行评价,保证后续研究“让事实说话”,使研究更客观;五是课堂观察研究要按“课前会议(了解授课意图)――课中观察(按四个观察维度详细记录课堂事件)――课后会议(分析观察记录后讨论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施和达成情况)”三步进行,保C研究过程的完整性;六是对课堂观察量表记录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撰写课堂观察报告,提出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2]沈毅 崔允t:《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上一篇:端午佳句简短范文 下一篇:端午节广告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