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日记怎么写范文

时间:2023-11-07 07:35:04

观察日记怎么写

观察日记怎么写篇1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独特眼光 感受生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3-0049-02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观察是作文的第一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观察生活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从而积累习作素材。那么,从哪些方面培养学生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进行观察呢?

一、 抓住诱发因素

有时课堂上出现的偶发事件也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有一次,我上课上到一半,突然吴佳丽同学呕吐了,吐了一地。张玉洁同学看见了,就主动去拿扫把扫干净了。其他同学都看着他们。这时我就这件事让学生展开讨论:吴佳丽同学呕吐时,全班同学有什么不同表现?张玉洁同学是怎样做的?你当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因为同学们目睹了全过程,所以讨论很热烈。作文课上,我指导学生把这件事追记下来。学生因为有了亲身的体会,自然的感悟,写出来的作文也就有了真情实感。这样既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件中领会到发现作文材料的方法,又让学生从这件事中得到了教育。如有些同学带早点来学校吃,把吃不掉的扔在垃圾桶里,许多同学看见了围着争论不休,有的指责,有的叹气,有的无所谓。我就此事引导学生对当时情形展开讨论,再顺势让学生进行小练笔。类似这样的经常性训练,能激励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进行观察思考,时间长了,学生也就逐渐养成了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习惯了。

二、 写好观察日记

要想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可以让学生坚持写观察日记。比如让学生亲手种下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然后布置学生写日记,写种植物的过程。以后就每天让学生观察自己种的植物,把每天看到的和自己想到的写下来。学生很乐意去观察并写下来。记得有一天的日记,班上的高嘉慧同学写的是《沉睡的种子》,这篇日记写得非常好,完全体现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孩盼望种子发芽的心情,而且语句充满了童真童趣。比如,在教《我学会了蒸米饭》的作文时,我布置学生在家让爸爸妈妈教他们蒸米饭,并用日记的方式把亲身经历记下来,然后来到课堂互相交流经验,把学蒸米饭的经过和感受进行口述再让学生自由评论,教师加以指导。这样,通过写观察日记,不仅使学生感到作文有话可写,还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三、注意观察细节

指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有顺序地观察活动全过程,特别要注意观察细节。例如:《跑步比赛》,比赛前先教给学生抓住细节观察、体会。当运动员未来之前,观众是怎样等待的?心情怎样?当运动员一上场,观众队伍发生了什么变化?表情怎样?当听到同学们的“加油”声时运动员是怎样的表情。并指导学生抓住熟悉的同学进行描写。一位同学在作文中这样写道:“不知谁喊了一声‘来了,来了!’人群顿时沸腾起来,只见我班同学邓毅气喘吁吁地跑来了,似乎每一步都使出全身力气。他脸上红红的,像熟透的红苹果,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滴下来,我真为他捏把汗呀!”可以看出学生不但思路清晰,言之有序,而且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另外,平时要学生多观察,教师要加以指导。如针对《课间十分钟》这一题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下课铃响后,同学们有哪些不同的表现?自己心里又是怎么想的?然后根据观察到的实际情况把具体内容写下来,写成小短文。

四、 记好观察笔记

每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景物、动植物、自然现象等等。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并记好观察笔记。比如在教《高大的梧桐树》的作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准备好笔和本子,再把学生带到森林公园选定一棵年长的梧桐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梧桐树,并不断提示学生:先远看,观察树的整体形状;再近看,观察树的叶、枝、茎;最后点明梧桐树有什么作用,并且记下来。观察后让学生细细思考,正确进行描述并展开合理的联想,再让学生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说:“远远望去,梧桐树像一朵硕大的蘑菇。近看,梧桐树的枝叶十分杂乱,就像一条条缠绕在一起的小蛇。它的树叶就像婴儿的一缕头发,又像一把小扇子,真好看。我开始仰望挂在树叶上的果实,它们摸起来舒服极了,软软的,圆圆的,看起来真像毛毛虫的卵,它们似乎又变成了暗红色的荔枝,而不是酸酸的、没有成熟的小果子。”;有的学生说:“落下的叶可作肥料,叶、枝、根可作柴火,它全身都是宝。奉献得多,吸取得少”;有的学生说:“小鸟站在枝头上高声放歌,歌声向西面八方扩散开去,它一定是在欢迎我们吧。梧桐树充满了生机。”…… 多好的想象啊!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能把自己的独特真实感受写下来。

观察日记怎么写篇2

一、观察身边生活,搞好素材积累

观察是用多种感觉器官(视、听、嗅、味、触)去综合研究考察同一对象。

记得老师曾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也是学写作文――《在上学的路上》。有的同学很简单地写了路上的风景,然后写没有什么新鲜的事,就到了学校了……老师讲:比如,在路上,什么天气,遇见了什么人,都在干什么,什么打扮、什么年龄……到了学校,学校里什么情况……都可以写,也就是说,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等等,都是生活素材。

每天发生的事情都是不一样的,只要留心观察,都是写作素材,平时记下来,写在日记上,练练自己的文笔、思路,等到了写作文的时候,还发什么愁没有可写的呢!

二、亲自体验生活,写自己经历的真事

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毕竟是有限的,平时要注重丰富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有更多的生活体验。把自己经历的真人真事写下来,没有虚假,学生自己就能知道写得怎么样。这样久而久之,把经历的事情“选取种种,合成一个”就有了创作。另外老师要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趣的积极健康的活动或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以此激发他们写作的激情和欲望,并适时地搞一些“笔会”,同一件事,看谁写得具体、形象、生动。激发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去感受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三、用笔描绘生活,吐出真情

学生看到了、听到了、想到了,怎样让学生乐于表达呢?教师要引导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日记、读后感、手抄报、广播稿等等,去表达情感,让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给他们一个表达的小天地,充分尊重他们的表达方式和情感体验以及深沉的内心世界。那么他们的习作离真实和精彩就不遥远了。

四、要想写得更好,就要加强表达练习

教师要定期指导学生的写作,不一定是在课堂上。有的班级定期在课堂上设置作文课,统一时间、统一文题……。那样不一定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可以在课下,休息日等灵活的时间给学生把习作看一看,改一改,以加强写作指导。一定要注意,必须全部批阅,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首先要考虑写正确。文章所写既有内容方面,也有字词的使用方面,所反映的情形一定要真实。上文说了,必须写自己知道的、了解的、熟悉的,再去写想象的、虚构的,写日记就像跟自己说话一样,必须要正确,不能欺骗自己。

其次是考虑写完整。这包括句、段、篇的完整:句子要完整,要追求用简练的语言表情达意,说哪方面,要说完整;整篇说什么,要说清楚明白。

观察日记怎么写篇3

【关键词】中学生;语文能力;听说读写;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4

培养和形成学生得任何一种能力,都有一定的规律,如果能够从实践中摸清这个规律,并找到适合这个规律所要求的训练过程,我们的教学工作自然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规律和进行作文训练的程序应该是现在语文教学面临的最大困惑。我认为解决这种困惑应跨出以下四步:

第一步:多看看,提高观察能力

作文是客观世界在学生主观头脑中反应的产物,因此,指导学生观察客观世界,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得第一步。

观察什么?观察社会,包括人、事;观察自然,包括景、物。

就观察的方法而论,似应有如下相互关联的四点:

一是随意观察,或称之为兴趣观察。从心理学上说,学生的求知意识是兴趣、好奇心、求知欲、质疑精神、抱负与胆识等一类思想意识的总称。指导学生观察,应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随意观察开始。让学生因好奇而产生兴趣,因有趣而乐于观察,这种随意观察,应当成为学生学习作文的积累过程。

二是专意观察,或称选择观察、责任观察、定向观察。这是一种有预期目的的专门观察,这种观察不再是走马看花那样漫不经心,而是下马看花,格外地精心和细致。从心理学上说,有意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有组织的"知觉",因此,教师应当善于把观察的任务具体化,善于引导学生从隐蔽的细节中去探索事物的本质,由此可见,专意观察应该是随意观察的深化,应当成为练习写作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三是比较观察。在随意的广泛观察和专意的选择观察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学会比较观察,因此只有比较,才能显示出事物之间不易觉察的差别、异同。一位心理学家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由此可见,比较观察在整个写作练习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四是反复观察。现实生活是如此纷繁复杂,而学生的水平又是那样粗疏肤浅,要想切实把握客观事物的真谛,必须对事物进行反复观察。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做到"所见者真,所知者深。"(王国维语)才能使他们把观察所得的一大堆表面的、零星的、片面的材料逐步变为本质的、全面的系统材料。由此可知,反复观察应当是学生打开生活宝库的钥匙。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首先要解决学生作文中"写什么"的问题,即让学生刨到木之"本",挖到水之"源",找到炊之"米";其次,要把观察和练笔结合起来,养成写作习惯,让学生写些"观察日记"、"见闻录"、"日知录"、"随感录"之类的小作文,以作为此后组装机器的"零件"。清代文章大家王夫之说:"身之所历,日之所见,是铁门限。"不以观察为前提,不以生活为基础,不掌握"观察"这把开门的钥匙,写作"铁门限"是决然跨不进去的。

第二步:多想想,提高思考能力

思考活动,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它依傍与感性材料,借助于具体形象,因此,没有充分的观察,就没有思考的原料。观察生活,汲取材料,是思考的本原;而思考活动,又是对千变万化得生活情态进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得加工过程,这犹如母鸡孵卵而后得雏,犹如蜜蜂采花而后酿蜜。唐代文学家韩愈主张"行成于思",当代作家孙犁主张"沉潜下去思考",学生由积得材料而后构思成文,思考是一条必经之路。

第三步:多读读,提高鉴赏能力经过"静观默察",取得了写作的素材,经过"凝神结想",把素材化为题材,关于"写什么"的问题初步得到解决。下一步自然应当研究"怎样写的问题了。

怎样写?在学步阶段,应从阅读中求得借鉴。俄国作家惠列赛耶夫说:"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学生学习作文,应该借鉴课文中作家的范文,借鉴报章上应时得范文,借鉴老师"下水"得例文,借鉴学生的模范作文。

第四步:多练练,提高表达能力

坡说:"观物之妙,不能了然于心,"这说明了观察与思考的关系。他又说,"了然于心,不能了然与口与手",这说明了借鉴与表达得关系。郭沫若说:"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得头脑来想,用自己得眼睛来看,用自己得手来做的这种精神。"我们作文教学策略的四步,正符合苏、郭二位的"看看、想想、读读、写写"的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得要求。在整个写作教程中,观察是写作的眼睛,思考是写作的中枢,借鉴是写作的手足,表现才是写作得全身。【1】

表达什么?观察、思考得来的生活知识,阅读、借鉴得来的书本知识。怎样表达?在中学阶段,应当掌握以下四种表达手段:

一是记叙和描写。人物记叙文应当学会肖像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和人物综合描写;事件记叙文应当学会景物描写、场面描写、事件片段描写以及单一事件得记叙、复杂事件的记叙。

二是议论。要学会怎样确立论点、怎样选取论据、怎样组织论证,学会立论,学会驳论,学会归纳、演绎与类比,学会怎样写读后感及小评论。

三是说明。要学会写事物说明文,学会写程序说明文和文艺性的说明文。

四是抒情。要学会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抒发真实得情感,学会即景生情、托物言情、因人见情、和因事缘情得表达方法,学会在抒情中是情景交融、情理交融。【2】

说过"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促使学生的内因发生变化。训练学生获得作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所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扎实实的在训练中下功夫,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中考语文考试规律和答题技巧[EB/OL].河北教育考试网

观察日记怎么写篇4

1、培养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

2、创设情境让学生多说,培养“说”的能力。要在课堂上说,在课外阅读后说,在组织的各种活动中说,在现实生活中说。

3、挖掘教材的潜能,发挥教材的写作桥梁纽带作用。

4、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

喜欢写、乐于写,是新课程标准小学写作教学的重点,也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需要突破的难点。在小学写作教学中,圆满完成写作教学任务,使学生写出顺畅的句子,写出完整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要在教学过程中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培养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

新课程标准在“阅读”篇中十分强调语言和知识的积累。“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学不好语文”。

写作的基础正是阅读和积累,不但要广泛阅读,还要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运用。在教学中要引导孩子们自读自悟、边读边思、合作交流,不断增加语言和知识的积累,为写作奠定基础。写作是厚积而薄发的创造性活动,积累的东西多了,写起来就能完整而有内容的表述,进而得心应手。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多说,培养“说”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低年级写话必须强凋先说后写,在说的基础上写,“我口说我眼,我手写我口”。在学校教学中,教师要主动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培养孩子们的说话能力。

(一)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说。首先,营造说话氛围,让学生敢说。上课时教师要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做到面带笑容、话语亲切、和蔼可亲,对学生多表扬、多鼓励,让学生放松地说、尽情地说。其次,拓宽说话范围,让学生乐于说。遇到喜欢的词句时说为什么喜欢,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学习童话时要鼓励进行“续编”;对学习写景的文章要改编或自编等等。

(二)在课外阅读后说。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多积累课外的知识。读了作品后有什么感想,受到什么启发,获得了什么经验教训……要经常坚持这方面的锻炼。每一单元的教学至少进行一至两次课外阅读“品评课”,在阅读中的收获体会。

(三)在组织的各种活动中说。要积极创设各种口语交际情境,让学生畅所欲言,培养良好的表达能力。如在教学《这样做不好》时,让一位学生充当踩草地的人,其他学生上台来劝说,学生的说话气氛异常活跃。要组织主题班对会,贴近学生、学校生活实际,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让学生言之有物。如“说说身边的好人好事”、“文明从我做起”等等。

(四)在现实生活中说。在日常的作业中,要时常布置一些说话作业,如告诉爸爸妈妈在学校、在上下学路上、在与小伙伴玩耍过程中耳闻目睹的人事景物等。

学生说话的能力增强了,知识积累多了,笔下的作文就不会空洞无物了。

三、挖掘教材的潜能,发挥教材的写作桥梁纽带作用

在教学中,教材是珍贵的学习资源、练习写作的桥梁纽带。运用得当,以文引文,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开拓视野,积累知识,还可以扩展孩子们写作的思路。新课标的课文浅显易懂,贴近孩子生活,孩子易于理解,易于模仿。孩子在自读自悟中,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老师的启发引导中往往感悟较深、感触较多,找到不同的角度、发现不同的思路,进而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经验体会来模仿写作,言之有物有感有情。如:学习了诗歌,引导孩子们写自己的诗;学习了写景的课文,让孩子们续编,引导孩子们写自己观察到的景物;学习了童话故事,鼓励他们改编甚至自编故事。同时鼓励孩子们创新,敢于改写课文。只要用心启发,大部分课文都可以开启孩子们的写作思路,激发创作欲望。同时结合开展“小小诗人”、“小小作家”、“故事大王”大赛,激发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写作激情更加高涨。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1、利用课文插图,培养观察能力。现在的课文插图精彩纷呈,非常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很好资源。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看图再学文,鼓励学生去发现自己观察的内容与课本所描述的异同;可以让学生先学文再看图,发挥想象,补写作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求异思维。

2、结合课文教学,教给观察方法。如教学《黄山奇石》时要让学生知道观察要有目的、有顺序、有重点,还要边观察、边感受、边想象。

3、开展班级活动,激发观察兴趣。如中队会、足球比赛、文艺汇演等活动时,适时进行现场指导,激发观察兴趣;活动后组织交流,扩大观察效果。

4、留心观察生活,争当“小小观察家”。写作题材多样,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可写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情;可写喜欢的人物、景物、植物或动物;可写季节、读后感、观后感或观察日记;可写实验过程、节日或天气变化;可工制作过程或家务劳动;可写梦境、幻想等等。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成为很好的写作素材。比如下面的一个实例:上课铃响后,老师刚走近教室,就听见里面热闹非凡,就连眼保健操广播响起都未能使教室安静下来。老师灵机一动,干脆让学生闹一会儿吧。几分钟后,老师一手撑腰,一手使劲捶脑袋,还不停的咳嗽,一副病态走进教室。就此情境,要求学生写出当时的情景感受:当时你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同学们在做什么,说什么,老师表情怎么样,你怎么想的,又怎么做的。这样,他们有话可写,写出了真话,表出了真情。

因此,不管走到哪里、不管干什么都要带上耳朵仔细听,带上眼睛留心看,带上脑袋多思考,带上纸笔多记录,耳闻目睹脑思手写,就会心中有物、言之有情。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成为写作的佼佼者。平时,发现孩子是生活的有心人,及时表扬、勉励其他孩子向其学习。这样,生活的有心人就会越来越多,写作的佼佼者也会越来越多。

五、加强学生的成功的体验

学生怕作文,不喜欢作文,主要是因为他们从写作中体验不到成功的乐趣。他们没有成就动机。作为教师,我们要像“呵护荷叶上晶莹透亮的露珠”那样去呵护滋润这些稚嫩的写作果实,及时地进行褒奖、向上、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和闪光点,使他们切实体验到写作的快乐,进而“把作文当作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叶圣陶语)。

对于低年级的作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小练笔、周记的批改和讲评。每一次的修改评点,都要根据学生的写作情况、努力与否、进步快慢以及感情的真实等,给学生激励性评价。凡写得认真、有特色且有质量的即可得到最高奖励----在班上进行朗读示范。也可组织学生把自己的周记以手抄报的形式编成“周记精选”,并张贴在班级墙壁的“展示台”上。也可组织学生评选出班级的“小作家”,并发给奖状。这是对学生习作的另一种奖励和肯定。由于定期评价,学生兴趣盎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们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周记,写作水平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

低段学生对学习抱有的新鲜感和积极性,为我们渗透和培养学生的作文意识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只要能抓住一切有利的契机,注重渗透,持之以恒,一定能为学生今后的作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观察日记怎么写篇5

文/ 姚红玲

习作课上,常见这样的情景:有的同学奋笔疾书、文思如泉,有的同学如坐针毡、无从下笔。那些畏作文、难下笔的孩子,究其原因是思路狭窄、积累贫瘠。如何达成教材习作保底教学目标?怎样帮助这些学生补齐积累的短板,开阔思路,让他们自如的高度流畅地表达?下面以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写写自己喜欢的动物》为例,谈谈我的成功做法。

一、补齐积累的短板,引来源头活水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于中年级学生而言,积累就是他们习作的源头活水。只有补齐了积累的短板,有了足够丰富的素材,学困生才会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1.观察起步

大文学家鲁迅告诉我们:“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第二是要看别人的作品。”我深以为然,并且极力践行课堂习作从观察起步。

中年级学生还没有掌握有效的观察方法,需要教师进行方法指导。我这样指导学生去观察:首先告诉他们观察要有方法、有顺序,接着我带领学生观察校园的一处景物,让动点观察法、定点观察法、静态观察法、动态观察法、比较观察法、联想观察法一一进入学生的视野。

有了观察的方法储备,我再抛出第四单元的观察任务:

1.观察你最喜欢的小动物,走近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静坐时、站立时、休息时)?

2.用心看看小动物喜欢吃什么?是怎么吃的?

3.仔细瞧瞧小动物喜欢玩什么?是怎么玩的?

很显然,要完成三个观察任务必须综合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持续对小动物进行观察。因为观察指向明确、任务细化,观察的又是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所以,他们一个个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观察行动中。

2.竞赛激励

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典型的表现就是有观察的热情,但往往不能持久,最易导致观察活动半途而废,使积累大打折扣。所以把孩子们领进了观察的大门,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他们将观察进行下去。

3.练笔跟进

有了观察的基础,有了竞赛的激励,还需要把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帮助学生加深对事物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写观察日记是积累的重要环节。

接下来,我布置学生练笔:写小动物观察日记,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诉诸笔端,加深体验。

如我班刘诗怡同学写的小金鱼观察日记系列,可有意思啦:《小金鱼到我家》着重写金鱼的样子;《爱抢食的小金鱼》《金鱼怎么啦?》主要观察了金鱼的生活习性;《金鱼跃“鞋”门》更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写了金鱼跳到鞋子里的独特经历,读来令人捧腹大笑……

大量的练笔帮助学生理顺了思路,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又为教师了解学生习作基础、确定课堂习作的指导重难点提供了事实根据。可谓一举三得。

观察,竞赛,练笔,补齐了学生积累的短板,在此过程中,孩子们认识了事物,经历了心灵的体验,有了练笔表达的思考,源头活水滚滚来。

二、撩开思维的窗帘,承接清新阳光

学生脑中有了满满的观察与积累,如何将积累的素材转化为血肉丰满的作文,还有一个分析比较、思考完善的过程,因为写作实际上是积累的再现与深化。怎么启发学生思考,撩开思维的窗帘,承接那清新阳光呢?

1.精心预设,大问题定向

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词语。”所以激发学生积极的唤醒性情绪在习作教学中尤为重要。

《写写自己喜欢的动物》开课创设出的是一个盘点观察式的问题情境:课前,你观察了哪种动物?它哪些特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哪种动物?”说观察的动物名称,没有思维难度,起点低,很容易引领学生进入角色,课前的观察积累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没有表达障碍,几乎人人能开口。“它哪些特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学生的思维定向———“特点”,导引学生从外形、性格、生活习性等方面展开思考,有了一定的思维难度,但又没有束缚住他们,因为可以任选一个方面思考、表达。

2.顺学而导,小追问启思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孩子”。习作教学启思更要做到:因生而异,因“说”而异,顺学而导。

三、耕耘方法的土壤,绽开习作百花

朱熹曾指出:“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之作。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模仿是沟通读与写的桥梁,教材习作更要借课文范例引导学生得法,得言,进而仿说,仿写。

1.例文得法

《写写自己喜欢的动物》习作课上,我是这样指导的:怎样写生活习性,让动物活灵活现呢?我们先来看看《白公鹅》一课的一个细节描写。

PPT 出示《白公鹅》片段“落步之前,它总要先把脚掌往上抬抬,再合上掌蹼,就像收起张开的扇面一样;然后摆一会儿这个姿势,再不慌不忙地把脚掌放到地上。”引导赏析:这个语段主要写什么?作者怎样写白公鹅走路这一动作细节?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通过理答与追问,逐步引导学生体会出“分解动作过程”的方法要点。

小结与点拨:作者用了4 个准确的动词“抬、合、摆、放”,把白公鹅走路的动作分解成了四个小动作,这就叫分解动作过程。

2.范文引路

用“动作分解法”写动物的活动,在同学们的动物观察日记中就有呢。瞧瞧。教师出示学生例文例句,引导品读,引导赏读。

来自同伴的习作例文更易打动学生的心,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模仿欲望。在强烈的竞争意识驱使下,孩子们会更用心地品读,在品读中,课文中习得的方法进一步得到印证。在强烈的模仿欲望推动下,孩子们会更投入地赏读,在赏读同伴优秀的表达方式、优美的习作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得法、得言水到渠成。

3.仿写定型

接下来让学生针对自己观察的动物细节进行动作分解仿写训练。仿写训练不仅定型了方法,还闪亮了细节。习作课上,学生品评着仿写的片段,分享着自己成功的动作描写,一会儿手舞足蹈,一会儿跃跃欲试……看着他们灿烂的笑脸,我知道例文已经打动了孩子们的心,动作分解法帮助孩子们触摸到了写作的门径。

这次成功的教材习作指导让我明白:补齐积累的短板,撩开思维的窗帘,耕耘方法的土壤,层层铺垫,层层推进,就可以引来源头活水,承接清新阳光,绽开习作百花!

观察日记怎么写篇6

一、巧引自然过渡,消除畏惧心理。

学生初次接触习作,既陌生又好奇,既有激情又感到畏惧。什么叫习作,我能写出习作来吗?这高不可攀的习作真令学生望而却步。教师也头疼找不到好办法把学生引上习作之路。这时我们不妨回头再研读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具有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特点,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创设情景,开展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先说后写,由说到写,从说话自然过渡到写作,把学生轻松地引进习作之“门”。

例如教学生写第一次习作“介绍自己”时,我事先让学生准备一面小镜子。上课时,先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实践活动。师:真高兴这学期又认识了你们这40多名新同学,你们想和老师一起合作学习吗?生:想。师:看着天真可爱的同学们,我真想一下子都把你们记住,可这么多同学,怎么记呢?你们愿意帮老师想个办法吗?生甲:用相机照。师:可老师没有相机呀。“唉!”生叹气。生乙:同桌互相看着画像。师:图画画得好的可以画,那画画得不好的同学怎么办呢?生丙:还可以把自己的样子写出来,拿给老师课后一个一个地看,就很容易记下来了。师:同学们真聪明,为老师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这样吧,为了省时高效,同桌互相说自己(先说外貌,再说性格或爱好),同桌认真听,仔细观察,如有说得不象的地方就提出来纠正。再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面对镜子仔细看,如还有不象的地方再进行修改,改好后写上学号交给老师。全班同学来玩“猜猜我是谁”的游戏,老师从中抽出一张,交给一位同学读出来,其他同学猜是班上的哪一位同学。如有猜不出来的,老师揭晓谜底,学生集体找出那些地方写得不象,帮助修改。游戏结束后把作品还给学生,学生再进行补充修改。最后老师点题,今天我们就上了一节习作课,把你们刚才说的话写出来就是习作了。写习作难吗?生:不难。师:想写吗?生:想,写习作真有趣!

二、结合生活精训练,积累素材寻方法。

学生拿起笔,总找不到写的,“没的写”、“不知怎么写”是学生存在的普遍现象。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可从以下两方面训练。

一是以日记为纽带,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积累写作素材的能力。要求学生写日记,三年级的学生常出现“起床――穿衣、洗脸――吃饭――上学――放学――回家――吃饭――做作业――睡觉”这样周而复始的流水帐日记,无任何作用,还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观察时机,指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让他们从身边的人、事、物开始观察,同时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让学生把观察到的东西在日记中记下来,作为以后的写作素材。这学期是秋季学期,在秋刚刚来临时,我就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秋,并写入日记。日记中,学生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发现秋,写出秋的一些特征。有时我还抓住学生生活中刚发生的一些事按排学生写主题日记,既有利于引导学生寻找写作素材,又避免了学生记流水帐日记或随便从课文中抄一段文字充数。

二是让学生从课文中寻找写作方法。如第二次习作写景,在那个单元中就有几篇写景的文章,在引导学生品读、体会文章的内容的同时渗透写作方法。如《托木尔峰》先总写景色特点,再分写雪山(略)和冰川(详),最后写动物(略)和植物(详)。让学生了解到写景要抓住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中华世纪坛》又让学生理清作者是按游览顺序来写的,渗透写作顺序教学。所以在写第二次习作时,学生就有内容写,能抓住景点中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能按一定的顺序来写。

三、由模仿到造,为创造性习作打基础。

作文能力发展的规律是:先积累后表达,由模仿到创造,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仿写,重在形成,内容可以变换。可以是仿语言、仿文体、仿片段、仿篇章,也可以是仿立意、仿章法、仿表现手法等。长期地、反复地、灵活多样地进行模仿,才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为创造性地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习作的初级阶段,教师要少约束多鼓励,少限制多放手,让学生“率性而为”,树立习作的信心。

四、品读优秀范文,给学生以真实的启发。

对于来自他人的作品,教师要认真地进行筛选。只有具有典型意义和迁移价值的,才能作为学生习作的范文。在赏析时,学生可先多读几遍有关文字,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训练重点有针对性地赏析。对于“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这一写作知识,不一定要明确地提出,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品读中,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这些写作要领。

五、降低标准细心评,鼓励评语激兴趣。

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受观察能力、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及语言组织能力的限制,写出的习作往往空洞不具体,平淡无新异,错别字多,语句不通顺等等。老师批改起来很难、很烦,一笔否定嘛又伤学生的自尊,打击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我认为评改起步习作应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起步习作要强调生活化,只要学生能写出生活中的真实事例,表达对某人、某事、某物的真实感受即可,不必强求新异。否则会迫使学生说谎话,或者盲目抄袭一些优美的词句、语段。如“深沉”“有几分空灵”等类似的词句,学生并不理解意思,放到自己的习作中闹了不少笑话,评改时不要过于强调章法,技巧,只要学生能把事物叙述清楚就行,重点放在语句上,加强训练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完整的意思,扎实打好写作基本功。尽量保留学生原意,少作大面积的修改,尊重学生的感受、理解。在评语中要具体为学生指出成功在什么地方,那里存在不足,要怎样修改。

观察日记怎么写篇7

一、让学生在观察中明确观察的意义

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应先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去观察,懂得观察对写作的作用。如以《课间生活剪影》为题指导写作。由于学生没有认真观察课间生活,很多作文都是内容空洞、不具体的。接着以课间生活为观察对象,让学生去观察体验,以同一文题,让学生再去写作文。这一次因先做了细致观察,写作时学生感到有事可写有话可说了,内容也充实具体了,很多学生写出了真切感受。然后再指导学生对两次作文进行对比评议,使学生认识到,造成作文内容不具体的原因是缺乏细致观察。这样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观察对象,在反复指导学生观察写作的实践中,使学生逐步明确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学会观察,才能学会写作。

二、让学生由被动观察变为主动观察

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首先应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写,是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朱自清的《背影》对父亲过铁道买桔子的细节描写,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在作者的笔下,为什么能在平凡中见伟大,于一般中现珍奇,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景物写得美不胜收呢?这原因就在于他们重视观察生活,有深刻的观察感受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文本的教育作用,引导学生去仔细揣摩作者是怎样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从而激发起学生观察的兴趣。

通过课内作文教学来进行。先确定观察对象,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指导写作。如布置《猜猜他(她)是谁》的作文,以班里一名同学为观察写作对象,看谁观察细,写得像。于是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创造的欲望也调动起来了,都仔细去观察,认真去写作,激发了学生观察的兴趣。

三、传授要领,让学生学会观察

1.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观察

观察对象是什么,要观察什么,搜集哪些材料,应有明确的目的。观察还要有计划、有步骤按顺序进行。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是先局部后整体,还是先整体后局部,采用什么观察方法等都需要事先考虑好,然后按计划分步进行。如带领学生观察市场,要先明确观察的目的,观察的重点,然后按计划先确定一点让学生对市场全貌进行观察,再依次去观察摊点、人物。否则,学生走马观花式地东看看西瞧瞧,只能留下大致印象。所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是提高学生观察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2.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观察事物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要注意观察事物的类别及独特之处,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观察人,不仅要从人物外貌、衣着、动作、语言、爱好等方面去观察、体验,还要抓住人物的不同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要观察事情发生、发展、结局的发展过程,观察事情的各个阶段的特点,抓住事情的整体特征,这样才能客观、具体的了解事物的全貌。 3.观察事物要有思考有分析

观察事物凭一般地看、听、记,只能发现事物的表面现象,只有经过思考分析、研究比较,才能透过事物的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挖掘出生活现象的深刻含义。要引导学生从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中,挖掘出新鲜的东西,不要步人后尘。如指导学生观察雪后景色,有一名学生观察之后,一改以往人们对雪的赞美,而指出了雪的另一方面,是虚伪的,是无情的,独辟蹊径,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四、在广阔的领域里培养学生观察力

要扩大学生的观察范围,把观察对象由家庭学校,引向大自然、社会中去,广泛地去接触、体验形形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

要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引导学生去认真观察。如组织春游活动。要求学生细致观察一种植物,写观察日记。有一名学生观察了山杏林后,写道:“站在山头放眼望去,山前山后全是山杏林,简直是一个绿的海洋。走近茂盛浓密的山杏林,向树上瞧去,数不尽的小杏儿,已悄悄地挂满枝间,捋一把绿茸茸的小杏儿,拿一颗放进口中,酸酸的别有一番情趣。”这是学生远观近察,手摘口尝,积极去观察,提高了观察感受能力。

五、让学生学会怎样去积累材料

写观察日记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基本功,在鼓励学生观察生活的同时,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把自己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分类积累起来。教师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分析,边记录的良好习惯。

开展各种类型的交流评比活动,鼓励学生勤于积累材料。指导学生自己动手选编观察积累的材料,整理成文,编成文集,自取集名,开展文集和观察日记展览评比活动,调动学生积累材料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总结整理观察结果,锻炼了学生选材的能力,提高了作文水平。

观察日记怎么写篇8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作文来自于生活,生活就是课堂。每次习作前,教师要早点提出作文要求,让学生利用课前充裕的时间,去亲自观察体验,掌握第一手材料,做到心中有数。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事物,怎样使学生不错过这些宝贵的生活画面,及时抓住观察的对象呢?教师要多引导,多提醒。如要写周围熟悉的人,首先要选定写谁,然后去观察。这个人在外貌上有什么特征,在行为习惯上有什么特征,有没有与别人特别不一样的地方,什么地方最引人注意,有什么爱好,做什么工作,类似的问题教师要经常提醒。有很多观察体和灵感往往是转瞬即逝的,一不留神就会溜走,

在引导学生多观察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去写日记,写自己的新的发现,写自己生活中的事物,写脑海中突然出现的灵感。教师要注意引导,使那些没有观察意识、对眼前现象熟视无睹的学生,慢慢培养起观察兴趣,逐步形成观察的习惯。写日记是一种极其重要、极其有意义的作文训练形式,也是作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人一旦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必将受用无穷,不单单有助于文字表达,更有利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拓展。

(二)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作文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外、在社会中多接触、多思考,多角度地看待身边的事物;鼓励跨出校园,跨入社会,在充分接触各种人和事之中进行有感而发的写作;学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品德、人生观和价值观,挖掘他们的写作潜力,发挥他们写作才华。

(三,)让学生学会倾诉

书读得多了,生活的积累也就丰厚了,学生也就会有倾诉、表达的欲望,于是就开始写作。学生有许多美丽的幻想,教师不要讥笑他们幼稚,要鼓励勇敢地写出来。语文课就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让学生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孩子只有敢说真话,才能写出好文章。例如,开展心理疏导作文课对于引导学生敢于说真话、说心里话、诉真情是有很大的帮助。如《给老师的一封信》《爸爸,我想对你说》《我生气了,怎么办?》《我有烦心事,怎么办?》《我的一个秘密》这种类似的作文题,老师可以通过列举一些身边的实例,引导学生把自己为什么要生气,为什么会烦心,为什么会感动,以及生气和感动时的表现,烦心时的表现都说出来。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趁此宣泄自己的感情,表露心声,并让学生把这种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

(四)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增加积累,充实源头

《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整个语文教学尚且如此,那么作文教学更是这样。没有充足的知识作为铺垫,写好文章只能说是纸上谈兵。我们可以推荐学生多读课外书,读有益的课外书,读激励人的课外书。教育学生充分发挥厚积薄发的作用,把在阅读课上和课余时间阅读到的好词佳句、优美片段,以及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感悟到的随时积累记录下来。当学生阅读的书籍越来越多,所掌握的知识信息也就越多,写作文时可供提炼的素材也就越多,作文也就可以信手拈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五)作文命题要有创新

教师在作文命题时如果与学生的积累不一致,与学生的兴趣不一致,与学生的思路不一致,就使得学生的信息被深锁在大脑里,写作文时就举棋不定,无从着手。为此应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命题,给学生写作的自,写他们自己想写的东西,如此一来写出来的作文才有真实性可言。

1.规范命题的范围。作文命题应贴近学生,贴近社会,方式要灵活多样,表达要新颖生动,最好在学生下笔前,教师先亲自“下水”试试,以便知深知浅,知难知易,使得作文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诉。

2.让学生自由命题。通过学生的自己命题,可以让他们写出真实的感受。

上一篇:不可多得范文 下一篇: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