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浮躁范文

时间:2023-11-06 05:14:55

拒绝浮躁

拒绝浮躁篇1

本人先后服务于三家中国大型家电企业,在营销、销售界打拼了5年,做过业务员、市场部主管、分公司经理,切身感受到企业领导和高管层的“营销浮躁症”对企业发展的危害。其表现概言之,有如下几种:

1、 目标脱离实际,搞“大跃进”,希望高速增长、创造奇迹。任务定得高不可攀,以为可以“法乎上,得乎中”,孰不知对普遍缺乏激情的营销队伍而言,反起到打击士气和促成业务员另辟蹊径搞灰色收入的反效果。

2、 做市场寄希望于策划、点子,追求轰动效应,一炮打响,广告鼓吹,甚至欺骗消费者。表面上看起来风风火火,也能造成一时旺销,让不明所以的对手惊慌失措,然而假象终究难以持久,于是销售额又大幅下滑,经验老到的对手往往可以不战而胜。“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的现象屡见不绝。奇怪的是,仍有不少企业对这样的“成功案例”和“企划高手”追捧不已。

3、 业务重技术、技巧,偏执于渠道、客户和价格战、促销战。业务型销售人员吃得开,依赖经销商、靠大户打款压货出业绩,终端工作喊得响,并没真正埋头抓好抓到位,对价格和促销形成过度依赖,市场脆弱,销售不稳定,波动大。

4、 重单项指标,结果至上,以销量论英雄,一好遮百丑,考核不健全。这在前些年企业高速成长时期尚未可言成败,在今天微利时代则危害极大,销售人员只千方百计提高业务数字,不惜牺牲长远利益,短期行为多,业绩非良性增长,活力不足而销售费用高,管理混乱,分配不公,员工有怨气。

5、 实行高压政策,不能忍受销售额停滞不前、下滑,轻激励、培养,业绩不好就换人,销售队伍疲于奔命,焦头烂额。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更换频繁,军心不稳,员工没有安全感、归属感,形不成核心团队,遗留问题前仆后继。 浮躁的原因浅析

营销本身即具有追求市场扩张的职业特点,无此激情则不是合格的营销人,这种与生俱来的职业倾向,要求配以冷静、理性,否则就极易变成冲动、浮躁。但市场开发具有差异性、层次性,是有步骤的,不能把整体策略立足于个别人的个人英雄主义产物上,把局部富油区的井喷式增长视为样板,要求全体达到某种增长率。故而实战经验丰富的老手往往趋于保守,初生牛犊与纸上谈兵者则好激进。

不过浮躁更多是源自“老板”浮躁(这里的“老板”指对企业战略规划、组织架构、经营运作和人力资源等具生杀大权者,往往偏好独裁),好大喜功,野心勃勃,缺乏耐心,或者好面子,要维持增长的泡沫,于是等不及一步一个脚印地打好基础就划下“赶英超美”的宏伟蓝图。××企业宣称要在×年内打进行业三强之类的豪言壮语常见诸报端,相比之下,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常较低调。

另一种常犯错误是企业家和经理人危机感过于强烈,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本是好事,但急于求成就滑向浮躁。愈是紧要关头,愈要加倍谨慎、科学决策,拍不得脑袋,必须先稳健地走几步,把基础打牢,快起来才有底气,成竹在胸。盲目追求高速度的数量扩张只会自乱阵脚。

在喧嚣的浮躁氛围下,能不为对手表象所动而静下心来默默耕耘的企业了了无几,大部分中国职业经理人所承担的业绩压力之大是无法想象的,纵使原本修养再好的人,也难免随之浮躁起来,希望短期业绩上升,为自己增值,尽快打造个人品牌、提高身价后远走高飞。高层的浮躁情绪向下传递,中基层经理人自然也倾向于采用立竿见影的方法。 浮躁的危害

集体浮躁使整个组织文化本末倒置,缺乏符合实际的战略规划,或把花大价钱请咨询公司做的整套文本束之高阁,从上到下全力倾注于短期目标、短期效益,对市场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忽视良性增长和基础工作的扎实、稳固,长期目标乏人问津,构建核心竞争力和顾客中心成为务虚的做秀。

可怕的是这种组织文化会形成惯性,因为浮躁本源自高层,除非高层高瞻远瞩有决心挤掉泡沫、把企业做实,否则企业就失去反省纠错能力,无视失败,年年重复同样的错误,一个本来大有希望的企业折腾几回也就元气大伤了。

屈云波在科龙改革,遭遇到同样的惯性作用,一边要打牢基础一边要有好看的数字,怎能让他不浮躁起来?“临阵换将”这种看似最简单、直接但未必有效的刺激业绩的方法被频繁运用,分公司经理的平均寿命一度以月计数。科龙的营销基础确实得到加强,但只是勉强支撑着业绩不下跌,要“一年小变,三年大变”谁给他时间呢?越是急于求成,基础越是无暇夯实,营销队伍貌似强大,执行力却很弱,成为阻碍企业战略实施最顽固的“魔法师”,再好的营销计划、方案一落地都消于无形,屈云波自然回天乏力。

在集体浮躁下,很难真正实现销售向营销升级。那些在非理性竞争中拼杀出来的经理人,绝大多数是业务型、销售型的人才,谈笑间搞定客户,吃喝嫖赌成风,灰色收入成为共性现象。他们从一个企业跳到另一个企业,照样潇洒一番,企业发展到底如何并不真正关心,缺少成为帅才运筹帷幄的综合素质和道德追求,离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经理人还有一段距离要走。

浮躁的企业内部还往往存在着普遍麻木,第一代创业者们打天下时员工对事业的热情、激情、对本职工作的兢兢业业、对企业命运的关心已难觅踪迹,员工和部门间的不负责任、相互推诿、浪费、扯皮现象在损伤着企业肌体。为了钱、待遇和自我发展,人才开始在企业间频繁流动,为自己考虑远远多于为企业考虑。员工们不知道企业这艘航船会驶向何方,对自己的未来很迷茫。

宏伟的企业目标和远景为什么不能鼓舞人心?人人都能来两句的企业文化到底哪里去了?标榜的战略、宗旨与使命员工接受了吗?

产生这些信心危机的原因是内部人最清楚自己的企业能吃几碗饭,当不具备相应的扎实基础时,一味在上层建筑领域花样翻新,不仅不能促进竞争力提高,只能造成竞争力的破坏和发展的停滞,陷入恶性循环,欲速则不达。浮躁的产物不能打动人心。战略的具体执行人已看透中枢无复具有领导全局的能力,也就以消极敷衍的态度得过且过,疫气以很快的速度传播,使忠于职守者缺乏信心,企业在浮躁冒进和悲观失望两种对立情绪的夹缝中生存。

有些企业每年仍能维持在行业暂时领先地位,或小有进步,颇为沾沾自喜,其实不过是50步笑100步而已,须知往往这不是你做得好,而是别人做的太差。然而这种在浮躁状态下跌跌撞撞地胜出对手的日子还会有多久呢? “木桶”与“铁桶”

经济学上有“木桶原理”,是说桶能装多少水是由最短的木板决定的。这个理论引导企业关注自己明显的缺陷,但也容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缺乏系统观和整体观,在某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恶补却仍然效果不彰。

因为有时看似短板得到加强,箍桶的铁箍松了,水一边注入一边跑冒滴漏,木桶内的水平线高低就要看水注入的流量与泄出的流量哪一个大了。如果倾注的水量与流速足够大,水平线仍能上升,这就是短缺时代或行业整体处于低水平竞争时,某些企业在基础薄弱、管理混乱的情况下仍能年年增长、创造奇迹的写照。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在微利竞争时,如果还不加强基础建设,创造的利润不如泄漏的流量大,企业就会趋向崩溃。

企业经营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做到没有明显的短板,还要保证每块木板结实、整个系统坚固,各环节接合部紧密无缝隙,也就是要从木桶打造成“铁桶”,以增强企业的抗危机能力,即使遇到经济不景气、市场衰退,在整个行业比赛谁失血最少时,保证自己能坚持到下一轮经济复苏,否则根本就没机会再创辉煌。

营销虽常能牵引企业发展,但它作为企业大系统中一个次系统,不能与整体割裂开来,它也许能把一个产品推成功,但并不能保证企业长青。中国企业必须戒除浮躁,从一味追求外延式增长转向重视内涵式增长,未雨绸缪,堵住漏洞,完善规章制度,优化工作流程,降低采购、生产和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用好人力人才,使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让营销放下包袱,做它自己能做的事。

事实上,也只有企业的管理基础稳固了,形成制度化、模式化、标准化,不会随着人事变动而出现波动,企业的战略才具有执行的可能与现实意义。舍此,营销策略难以得到企业内部供应链的有力支援,成为无源之水,营销团队纵然起始富有激情,日久也会失望惰怠,执行力衰退,胜得一时,胜不了长久,企业发展没有后劲。正因此,不少国外归来的MBA或在跨国公司颇为成功而跳到中国企业来的职业经理人,由于国内企业没有职业经理人运作的土壤,常常在职业操守与习惯驱使下花很多力气去抓内部管理,还要在老板期望的高业绩压力下应付市场,最终黯然离去,成为浮躁的牺牲品。

目前中国还没有长青藤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始终是中国企业要解决的课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和与国际接轨,基础与细节的扎实将愈显其重要性,企业制度、文化可复制繁殖,企业的裂变发展才能成功。中国企业亟需检讨自己,放眼长远,不急不躁,苦练管理基本功和进行管理创新,建立宽容的企业文化和试错机制,鼓励创新,容许员工犯错误但不犯同样错误,逐渐构建“铁桶”并加强其坚韧性,尽快形成真正的营销竞争力,营销才能以它本来的稳健、激情和充满创造活力的步伐引领企业突破障碍,平稳前进。

拒绝浮躁篇2

其实一点都不夸张。

写这一文章,是笔者在刚结束不久的台州经销商培训后深受感触而挥笔的——注意,是深受感触!什么情况?当时培训完后,台州一知名陶瓷品牌经销商老总送我去机场,路上,该老总跟我一路直诉苦水。什么苦水?——招人难,难于上青天呐!

相信有看到这里的众陶瓷企业人事主管以及终端经销商都会大拍桌子——这不就是我们的心声啊!

当时该老总请求我,他说,郑老师,您回佛山后,能否帮我物色优秀的操盘手?当时我直接笑拒,我说,X总,您老人家是觉得我这培训费收高了,存心让我吐点回来吧?

为什么我会想拒绝?——这不是个好差事!不是我觉得那并非我的职责,相反客户有问题当然值得我们去服务。回来佛山后,也确实有通过各渠道朋友圈尝试帮助该客户。只是,纷纷扰扰,迄今我仍未能寻找到该经销商想要的那个他或她。

这又是为什么呢?

于是,我尝试结合自己的多年建材陶卫人力资源、咨询培训等工作阅历去反思及试图解答这样的一个问题:陶瓷行业,为什么招人就这么的难呢?最终总结如下:

首先,对陶瓷行业从业人员而言,浮躁之风野蛮生长!

从多年的人力资源招聘工作经验分析,招人其实不难,难就难在,招不到合适的人——对陶瓷行业从业人员而言道理也一样,找工作不难找,难就难在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而这合适,又体现在哪些方面了?最主要的,在于——能力、薪资、位置!简而言之,所谓的合适,即“以双方满意的薪资胜任工作位置”!

有读者会说了,郑老师,这很简单啊,你老这不是废话吗?

是的,本来就是这么简单,但是,恰恰就是陶瓷行业太多从业人员搞废了。

陶瓷行业本来就是个暴利行业,浮躁之风随暴而上。对陶瓷行业从业人员来说,这浮躁,更多的表现在,以“我”满意的薪资“取得”工作位置!而非“双方”!而非“胜任”!通俗的来说,就是能力一般,但开价居高!以前在陶企负责人力资源工作时,招聘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些案例:在别的陶企工作一年甚至半年,然后跳槽,然后继续跳槽。他们常调侃的,说“不是为了涨工资的跳槽都是耍流氓”,其实,我更想说的是,为了涨工资的跳槽就是耍流氓!为什么?!——跳来跳去,能力还是一样,还要叫我高工资?!——但是可笑的是,居然还有继续跟我狮子大开口的!

想起以前某位老总的一句话——我公司不是慈善机构!要么你拿来,要么你滚蛋!

所以,现时陶瓷行业的招人难,症状其一在于这种浮躁心理,浮躁之风!害人深浅的东西!现在仍在可怕的野蛮生长!我常告诫我的团队,包括我以往面试过的人员,沉淀!沉淀沉淀再沉淀!你要高工资?可以!你要上位?可以!但是,你必须给我一样东西,那就是你的能力!——也就是你的核心价值!

其次,陶业人才之难的症状其二又是什么了?对陶瓷行业及企业而言,那就是人才培养体系的不完善!

其实何止不完善,简直就是粗糙!

某次潍坊终端培训,去拜访另一品牌经销商老板。当时该老板语出惊人,所言之语至今仍深灼我心。他说,郑老师,您说现在有多少经销商愿意掏钱去做培训去培养员工?换做我不会,与其掏钱培养他们然后被其他公司挖走,花钱替人做嫁衣,还不如把钱花在自己身上,活得丰盛! 典型的暴富心理!其实更多的是上述所言之浮躁之态!

但这也最典型地道出现时不管陶企厂家还是终端经销商的人才培养问题!

第一个,眼光看浅,吝啬投入!

企业的生存发展,必须要有那么一个团队来支持!假如这个团队不胜任,结果毋须费思。不舍得投入,哪来的产出!其他不说,就说培训,重视培训的企业,其团队士气、战斗力、业绩绝对比不敢花钱培训甚至轻视培训的企业强!人绝对是企业荣衰发展的第一要素,不练兵,战斗力又如何提升?战斗力不提升,业绩又如何提升?业绩不提升,企业又如何发展?!

吝啬投入还表现在另外一点,在整个行业人才难觅的背景下,还用功利的商人思维和心理去招募人才——用最低的工资,招到能力最好的人!——只是,可以吗?!毋须作答。

第二个,浮躁作怪,拿来主义!

很多企业,不想着如何搭建及完善自身的人才培养体系,就只想着一点,缺人了,就东挖西引。内部培养太麻烦了,还是简单点,搞搞别人培养好的吧!但是实践证明,空降兵往往难以比得上内部培养之士!只是浮躁作怪,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省心加省力!

所以,陶瓷行业,为什么招人就这么的难呢?

拒绝浮躁篇3

浮躁的另一特征是:重结果,略过程。看别人获奖了,艳羡不已,眼红人家的奖金,殊不知人家专心致志、寒窗苦读,是千百次实验失败而不悔的艰辛;只看演员“台上三分钟”的风光,不细究“台下十年功”潜心修炼;只看见神信手拈来的精准、潇洒,没看到他手上打泡、磨茧的执着和专心。

浮躁的特征还有:只看重偶然的机遇,忽视必然的实力,看到企业家成功了,就说人家运气好,看不到人家为了这次机遇百折不挠苦干了若干年;看到某人成名了,就说是撞上了,殊不知人家一门心思打基础,默默无闻几十年。

还有重投机,不重坚持;重形式 ,不重内容……

凡此种种,浮躁的心态导致人们抛却了专注,要么迷信机会,守株待兔般,坐等天上掉馅饼;或左顾右盼,东跑西颠找门子,寻路子,不练内功,期盼靠秘籍获得成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但凡能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的东西往往是皮毛,而其内核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旦心领神会后又觉得内核过于简单,不屑一顾;实际做起来太难,就望而却步,所谓“知易行难”,成功的秘诀也是这样,精髓往往是简单的,是人人能做到的,但被浮躁迷住了双眼的人,是看不到做不到的,“专注”即是如此。

专注,容易被误读为“守旧”、“刻板”,因而成为“过时”的代名词,其实专注不是无价值的固守,而是战略层面的把握,是大方向上的专一,专注不拒绝战术上的灵活和具体操作上的变通,就像大江大河,迂回、弯曲,最终指向是大海。

正如“勤能补拙”,专注能补齐成功的“短板”,技巧或许能使成功来得早一些,但限于小成功,专注才是持久的大成功的关键,因为专注有利于借前车之鉴,汲取教训,积累经验;专注可以“熟能生巧”,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人脉,走向成功。而朝三暮四,见异思迁只会浪费时间、精力和资源,终究一事无成。

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专注”,“何惧东西南北风”的诱惑袭扰?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专注,就有占据“一招鲜,吃遍天”的优势;有“十年磨一剑”的专注,才能有“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的豪气;有“铁梁磨锈针”的专注,何愁没有“功到自然成”的收获?有“行百里者半九十”的专注,终会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成功的喜悦。

拒绝浮躁篇4

关键词:课堂漂浮;情境漂浮;内容漂浮;形式漂浮;评价漂浮

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数学课堂正发生着许多可喜的变化:形式新了、童趣多了、情境美了、思维活了、课堂闹了。在尽情收获的同时,亦听到了这样的疑问:这么多学生掌握得了吗?他这堂课的重点是什么?精彩的课件、美丽的奖品、热闹的探究、有趣的问题,为什么有时非但不能收获期待中的精彩纷呈,反而使课堂目标出轨,学生学习偏向,美好预设与浑身解数几乎成为泡影?如何拒绝“漂浮”成为许多数学专家和一线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下面,笔者就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情境创设拒绝漂浮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初中数学教学应以情境为依托――“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很多教师试想通过“情境”吸引学生,无论什么课,都要创设情景。于是,运用的许多情境,有的生活味浓了,数学味淡了;有的削弱了学生的数学思考;有的在热热闹闹的情境背后搞得学生无所适从……从而使“情境创设”日见漂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情境繁琐多余――漂浮

不是所有情境都能实现从“日常数学”到“学校数学”的转化,笔者曾经听过很多公开课,其中不乏有情境而无实效甚至是负效的现象。在“字母表示数”教学中,教师利用媒体创设青蛙跳水场景,让学生说说“你会唱这首儿歌吗?”但学生往往会兴奋地唱歌,观赏青蛙跳跃的优美动作,又或者是和尚念经,穷开心。花了这么长的时间,却没有进入理想的教学境界,真有点得不偿失。学生也被弄得不知所云,可能有些还在嘀咕:今天数学教师怎么上起了音乐课呢?

2. 情境虚假――漂浮

我们有时创设的情境内容会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情景,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当然,这里我们应当区分“虚拟”≠“虚假”。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教学环节:课伊始就出示“数学乐园”四个大字,教师询问学生:“在数学乐园中玩,你们开心吗?”学生大声得回答:“开心”,接下来一个接着一个环节做题目,教师只是在每题的前面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到了“××乐园,××场”一节课下来,学生就仅仅泡在算术题中,这谈得上在“数学乐园”中畅游吗?

3. 情境苍白――漂浮

在平时,我们也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教学场景:课始,教师绘声绘色地对学生说:“同学们知道超女吗?今天老师让超女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欢迎吗?”学生对此兴趣高涨,私底下窃窃私语超女事迹,但在后面的教学中让学生感到别扭的却是“李宇春头像+复习题、周笔畅头像+例题、张靓颖头像+练习”等直至课末。这样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吗?学生只会认为是“超女”在数学课上玩“变身魔术”,对贯穿在数学课堂始末的“超女”产生厌恶情绪,提高不了教学中的任何“磁场效应”。

让我们的情境创设少一些浮躁,多一份理性;少一些形式,多一份实在吧!让我们以“点燃有效兴趣”为起点,以“激活知识原型”为支点,以“激扬数学思考”为重点,合理选择情境素材,精心设计情境过程,智慧把控情境走向,认真反思情境。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一定能走出情景创设的“浮华”,收获“实效”!

二、拒绝漂浮

1. 课堂内容安排内容指向不明――漂浮

由于有些问题情境的目标不明确,学生看了以后不知应说什么,往往造成了师生不着边际地在“流连忘返”的情境中对白,影响了课堂实效。如在《整式》的教学中有如下片段:

给出代数式:-3x,-3x+4,2a2,ab,a2+3a-3,(-3xy2)/4,a2+b2+3,x-1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说出异同点。于是有的学生就五花八门,乱说一气;有的学生坐在那里,无从下手;有的学生干脆私下做自己的事;结果教师花了很长时间才引入正题。

2. 课堂内容难度过大――漂浮

由于有些素材难度偏大,教学时所化时间相对较高,而收获往往较少,从而影响了基础知识的落实,使课堂“漂浮”。如《整式加减2》中有一个猜数游戏:游戏甲方把自己的出生月份乘2,加10,再把和乘5,再加上他家的人口数(小于10),将这样所得的结果告诉游戏乙方,乙方就能猜出甲方出生于何月,他家有几口人。该课教师采用游戏形式,让学生做甲方,教师做乙方。通过几回合“较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学形式很好,可是这个素材放在该堂课中去解决,难免花费很多时间,从而造成课堂漂浮。

三、学习形式拒绝漂浮

1. 讨论内容的选择缺乏价值――漂浮

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讨论、互动、合作学习有很多好处,但不能因此而滥用互动。互动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的价值。但也不宜过深,比较难的问题一定要设置台阶,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苹果。但无目的、无针对性、无必要性的小组互动,学生毫无兴趣,甚至有时会趁机聊天。因此,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我们在听课时不难看到,有些课堂也采用了小组互动学习,而且看似很热闹,可是学生讨论才几秒钟,有的学生刚投入,有的学生还没来得及阐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就拍手叫停,这种假互动的现象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教师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下去,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种“浮躁”的互动也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始终作为小组互动学习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教给学生小组互动的方法,提高小组互动的质量。

2. 讨论形式使用过多――漂浮

小组互动学习因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互动和创新发展,而成为新课堂的首选,但不能作为一个模式固定下来,全面铺开。小组互动再好,但毕竟不是惟一的手段。课型不同,教师风格不同,所选择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也必然不同。况且,每一节课、每一个科目都采用这一模式,是否会使学生把“新鲜”变为“厌烦”,而提不起精神,再次觉得课堂索然无味呢?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各种竞争日益激烈,只有学生互动,学会从他人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

四、评价与激励拒绝漂浮

1. 算法中鼓励过多――漂浮

数学课堂中在学生算法呈现多样后,常常表现这样一种不适症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学生并不是自觉地从最优的角度考虑,或是固步自封、自以为是,总是选择自己的算法;或是不相信自己,迷信他人,总以为别人的方法总是好的;或是无所适从,等待教师主观指定最优的方法。因此,在学生的算法呈现多样化后,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分析、反思、比较各种算法,正确地认识每种方法的价值和适用范围,并推荐一种比较好的算法。

2. 评价缺乏原则――漂浮

教师的课堂评价是对学生课堂发言的判断,是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评价,是对学生思想认识的指引,因此课堂评价一定要防止过于笼统模糊,使学生思维漂于知识内涵之外。如在《有理数加法》时,教师给出(+7)+(―3)=+4,(+3)+(-4)=―1,让学生归纳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学生归纳为“异号两数相加,符号与较大数相同,并用较大数减去较小数”,像这种语言描述,学生是很难表述清楚的,教师评价要以鼓励为主,于是教师表扬学生“说得不错”,结果学生以为自己是对的,从而思维漂浮,忽视了教师接下去的正确说法,效果很差。

拒绝浮躁篇5

浮躁之风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艺界难以摆正文艺创作与名利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今天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日趋兴旺,文艺创作已经不仅仅是文艺家抒发性情、吟咏自我的“小技”,而是一项具有巨大收益和美好前景的工作。必须承认,文化市场的存在扩大了文艺家创作的空间,增加了文艺产品的供给,丰富了文艺作品的种类,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创作动力,有利于更好地满足群众精神需求。但凡事过犹不及,著书若只为稻粱谋,肯定出不来好作品。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不少文艺家成了市场的奴隶,创作围着市场转,沾满了铜臭气。

“金钱至上”“唯利是图”“追名逐利”的价值观极大地冲击了文艺界的创作。著名导演冯小刚透露,现在不少电影编剧拿着煤老板给的一纸提纲,一两个星期就能写出一部电影剧本。一些书画家不再深入生活去采风写生,而是不断复制旧作卖钱。一些名演员热衷于走穴,对于公益性演出能推就推。正能量图书火了,各种打着正能量旗号的图书跟风而出。评价影视剧不再是作品打不打动人,演员演得好不好,而是票房多少、收视率多高。一些宣扬拜金主义的小说在各种营销手段的推动下在广大青少年中大行其道,而历时十余年精心创作的严肃作品却因出版社担心亏本而屡被拒绝。一些连导演演员自己都坦言绝对是个“大烂片”的电影占据了影院的主要档期而收获巨额票房,而一些被视为缺少卖点的现实主义小成本电影却排不进院线档期,难以和观众见面……

要改变当前文艺界的浮躁之风,首要一点就是回到原点,这个原点就是创作。正如指出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文艺工作者拿不出作品就是鲁迅所反对的“空头文艺家”。文艺工作者应该认识到人民群众才是自己的衣食父母,“文艺为人民服务”不是“为人民币服务”;文艺工作者应该坚信,那些为人民鼓与呼,写出了人民心声的作品一定会受到人民的喜爱,创作者也一定会因此而得到应有的利益。

就凝神静气、精益求精搞创作来说,今天的文艺家应该好好向前辈学习。于是之当年为逼真地扮演好《龙须沟》里的程疯子,曾四处寻找曲艺界名流,拜访落魄艺人,为眼角上的一丝细纹而苦思,并为此写了6000字的《程疯子传》。谢晋为了拍摄《舞台姐妹》这部电影,和编剧王林谷多次去嵊县、新昌、绍兴、柯桥、余杭等地体验生活,“去一次回来就改剧本,再去一次回来又改”。路遥为创作《平凡的世界》半夜苦思,难以入眠,在县招待所大院里徘徊,差点被当成精神病。“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创作是艰苦的,但收获同样是巨大的。尽管《龙须沟》《舞台姐妹》《平凡的世界》问世已经数十年,但依然不乏观众,《平凡的世界》至今每年都能销售数十万册,近期改编播映的同名电视剧再次收获高收视率和好口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好作品不会被忘记。

拒绝浮躁篇6

且看古人,屈原拒绝平庸,才有_‘“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才有了“吾将上F而求索”的执著;陶渊明拒绝平庸,归隐田园,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畅快,才有了桃花源的神秘与期待;李白拒绝平庸,才有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才有了“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豪迈。

再看今人,不甘平庸的俞敏洪不想种一辈子田,于是以惊人的毅力,考入了北大,创建了新东方,创造了中国教育界的奇迹。李娜有一颗拒绝平庸的心,敢于和国家体制叫板,走上职业化道路继续奋斗,2011年法网夺冠后界排名第四,她的目标是世界第一。《超女》、《星光大道》、《中国达人秀》,这些大众喜爱的节目迎合着普通追梦者,源于他们想过一种不平凡的生活,寻找梦想,张扬个性,追求卓越,创造辉煌,而在这条道上执著、坚持。

拒绝平庸,首先甘于平凡。平凡是人生的常态。绝大多数人岗位平凡,角色普通,生活平淡,琐事连连,感受人生的喜怒哀乐。从容面对平凡,摆正心态,多一份宁静,少一份浮躁。其次创造不凡。从平凡中掘取激情,积极向上,勇于进取,挖掘潜力,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执著追求,少一份抱怨,多一份从容。你会远离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不会贪图享受,庸碌无为,不求显达于世,但求有所作为。

拒绝平庸,需要勇气,志向远大信念坚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需要意志,没有毅力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需要学习,脱离低级庸俗而变得不再平庸;需要创新,才能立于竞争激烈的社会。

拒绝了平庸,你会拥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你会领略到“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快意;你会独享“奏裂帛之音,荡回肠之曲”的幸福。

拒绝浮躁篇7

生活中叫人怀念的总是那些已经失去或将要逝去的东西,比如童年、自然,比如古典、纯真……其实从本质上说,这些东西都是可以归于朴素的。

我常常怀念这个时代所稀缺的品质,朴素就是其中之一。在我的印象里,朴素是简单、本色、真实的,它与粉饰、矫情、虚假及谎言无缘。朴素是少女最好的妆扮,是一种未经人工修饰的自然美,是一种不急不躁心神安宁的沉静,浓妆艳抹在它面前会黯然失色。正如善良并非软弱一样,朴素不是老土,不是粗陋,朴素与奢华就好比清纯与妩媚。清纯是水,妩媚是火,最后静静地独自美丽着的仍然是水。《庄子・天道》有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意思是说最高境界之大美的特征就是朴素。

从前的岁月,朴素像空气和水一样伴随我们,生活中随时可与朴素相遇――朴素的心理,朴素的情感,朴素的语言,朴素的行为,等等。在我们这个几千年都崇尚节俭的国度,朴素有着深远的影响,服饰上讲究“衣冠简朴古风存”,语言上讲究“豪华落尽见真淳”。可如今,人们要拒绝奢华、以行动捕捉朴素却是多么难啊。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现代人反朴素、灭朴素的勾当倒是越来越多了,比如放肆开发、肆意污染,地球上朴素的山、水、花、木、风、雨正在逐步消失,无节制的欲望使人性中的朴素品质出现了消亡的征兆,走红的常常是那些虚假、奢华、伪装了的人和事,精神和物质的“绝对值”开始下跌。

岁月轮回。在仿佛失去自我的物欲横流的困惑之中,我们总能找到已被文明遗忘但却依稀残存于我们内心和骨髓里的那一点点朴素,它是那样寂寞无奈,不是被岁月默默地尘封,就是被匆忙的视线延伸到另一个空间。也许正因为珍贵的东西封存于内心,所以我们在偶尔看到些许朴素时才会被感动,才会有感慨,才会不由自主地追忆某个时代,对沧海桑田的美丽有所缅怀。

朴素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的生活已被手机、电脑、网络、电视覆盖。喧嚣繁华的世界,马达驱动的城市,水泥包裹的心灵,尔虞我诈的生存竞争,这一切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让朴素变得面目全非,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似乎都难逃脱浮华和浮躁的浸透。失去后才懂得珍惜,如今都市人已经开始怀念那些朴素的日子,并悄然流行起一种时尚,一到周末就关掉手机去到远郊,或三五知己,或情侣二人,过上两天远离喧嚣没有科技产品的朴素生活。这种生活之所以成为时尚,恐怕与现代人紧张忙碌的生活不无关系,然而我却不追赶这样的时尚,我觉得一个人如果没有朴素的心灵,无论躲到哪里都难摆脱浮躁的情绪。我在城里已生活了二十多年,虽身居闹市,但我一直在努力寻找内心常存的朴素。我常常在心里怀念朴素,怀念过去那些朴素的日子、朴素的衣服、朴素的歌曲、朴素的朋友……不管时生了什么变化,朴素并不粗陋,朴素也不苍白,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的境界?

拒绝浮躁篇8

福建厦门人,出身于医学世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中国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领军人物。

2011年8月21日,由北京作家叶依著的《想法决定活法――钟南山健康访谈录》一书在南国书香节与读者见面。

在读者见面会上,书的主角――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被众多“粉丝”热捧。现年75岁的钟院士依然神采奕奕、精神矍铄、温和儒雅,座谈会上,他与记者对民生问题及个人的养生理念侃侃而谈。

民生关键词:

灰霾天・公共卫生・城市发展・GDP

记者:最近,为什么越来越多地方认为,灰霾天是造成污染的原因?

钟南山:过去,大气污染的主要指标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及降尘等,灰霾天造成的污染主要是一氧化碳及氮氧化物,而一氧化碳及氮氧化物经过紫外线照射以后,形成悬浮的颗粒,这些颗粒中有些成分是臭氧。现在证实,过多的臭氧、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沉积在小肺泡里,对人的呼吸系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另外,灰霾天还会对人的情绪产生一定影响,因为天总是灰蒙蒙的,让人感觉不舒服。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灰霾天本身就是污染的标志,事实上也是这样的。

记者:为什么会这样呢?

钟南山:主要是空气中存在不合格的汽车尾气。虽然国外汽车也很多,但就没有这样的现象。中国的汽车不见得比国外多,但汽车尾气不合格率比国外高太多了。不合格的汽车尾气会造成大气里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过多,从而导致灰霾天气。现在,国内一些省市把灰霾天作为大气污染的重要指标,我觉得这是个极大的进步。拿广州来说,在去年,因为要迎接亚运会,灰霾天的天数从2003年、2004年每年的134天降到了不到70天,依我看来,灰霾天的天数将会进一步降低。我想政府是花了很大的力量来整治。这个整治是多方面的:一是对一些产生废气的工厂关停或转移;二是对工厂排出的废气以及汽车尾气的排放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监测。这两个方面,我认为是极大的进步。身体健康对我们来说,比什么都重要。人赖以生存的,一个是水,一个是空气。空气有很大的解决空间。最近,我有很多国外的朋友来广州,我有几次跟他们座谈或开学术会议的时候,他们都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就是广州的天空晴朗了。这个情况说明环境整治有了很大的进步。

记者:这种整治力度是否会持续?

钟南山:我希望这个整治力度会持续,我原来以为政府整治起来比较困难,但是他们一旦认识到这个问题,而且重视的话,是可以整治好的。但有一些城市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盲目追求GDP造成的空气和水质污染,是积重难返的,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够改变过来。珠江的水改造了这么多年,现在还不是很合格,大概属于二类到三类水。我认为光改造珠江主干道是没有用的,东江、西江、北江都要进行洁净。目前看来,水质最好的是增江,它属于二类水。总而言之,水和空气的改造始终是我们民生的问题,必须十分重视。

记者:公共卫生与环境卫生是否相对立?

钟南山:我不觉得公共卫生与环境卫生存在任何对立问题。环境污染改善了,公共卫生肯定会改善。城市发展与GDP的问题,我们国家这方面有了一些进步,但我的感觉是,进步的步伐不够大。正因为这样,所以今年人大提出要解决民生问题,一个是教育,一个是医疗,一个是住房等等。但也要包括物价,这些都是民生问题。虽然提出了一个要求和一个总的指导思想,但总的来说,各地还是比较关注GDP。

养生关键词:

心态・睡眠・运动

记者:繁忙的工作中,如何让自己不浮躁,保持一颗宁静的心?

钟南山:忙与浮躁是两个概念。不浮躁,就是脚踏实地、真正地做好一件事情,不要夸大。你做了一件事情,就真实地反映,不要把它夸大。只有做完这一步,才做第二步。特别是研究工作,绝对不可以第一步还没搞清楚,第二步就搞上去。中国的作风很多就是这样。这个概念跟忙是两回事,不能完全联系在一起。忙主要是工作的安排,工作的头绪很多。我曾经有一段时间,工作头绪非常多,造成急躁而不是浮躁。急躁的意思是安排不下来,心情不好,其更多谈到的是政治上、学术上的浮躁,不实事求是,夸大其词,这个是浮躁。

所以,在这么忙的情况下,我怎么处理呢?

第一,抓主要问题,不要什么都做。现在我是有舍有得的,懂得拒绝。第二,提高时间效率,这个我始终是追求的。因为当过运动员,奋斗了一年,也只是为了提高一秒、两秒而努力。那么,怎样在工作、生活里更高效地利用时间呢?在这方面,我是非常注意的,我希望在一个小时内,能够解决别人两个小时解决的问题,这个工作是高度集中的,所以我很怕别人来干扰我。

记者:目前你每周的工作安排还是非常紧密吗?

钟南山:对,查房、出门诊。

记者:这么忙,能否保证您的睡眠质量呢?

上一篇:教育发展纲要范文 下一篇:江南春绝句杜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