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课件范文

时间:2023-10-25 18:12:59

爬山虎的脚课件

爬山虎的脚课件篇1

爬山虎的脚(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会认“均、柄”等5个生字,会写“操、占”等13个字。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会写本课生字词。(重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资料导入。

教师口述:大自然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奇妙无穷!下面我们举行一个“植物资源”共享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实物或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

(1)

大家初步了解了爬山虎,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去细致的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板书

《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图片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二、相关资料介绍

作者简介:

叶圣陶,名绍钧。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稻草人》《小青石》《记金华的双龙洞》等。

爬山虎简介:

爬山虎:一种攀爬在墙壁上的供观赏的植物,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属葡萄科。高攀的落叶藤本植物,卷须前端有吸盘。夏季开花,花蕊小,黄绿色。产于我国各地,日本和朝鲜半岛也有。茎和根可以入药。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均匀

叶柄

蜗牛

弯曲

操场

嫩红

重叠

空隙

茎上

瞧不起

牢固

(重点指导生字:均: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yún”;

柄:不要读成一声,应读“bǐnɡ”;

蜗:不能读成“guō”,应读“wō”;萎:不要读成一声,应读“wěi”。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学习多音字:曲(qū

qǔ)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②读一读:他用弯曲(qū)的乐器,吹出了优美的乐曲(qǔ)。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均匀

结实;坚固。

(2)

(3)

(4)

(5)

(6)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痕迹

物体留下的印儿。

牢固

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时间的间隔相等。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操、隙、均、柄、瞧”,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茎、萎、叠”它们都是上下结构的字,;“叠、占”是上下均匀。“固”,全包围结构,书写时要注意笔顺;

“嫩”,左中右结构,左右匀称。)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叠、萎”

和左右结构的字“瞧”,学生练写。

“叠”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又”比下面的“又”要大一些,中间的宝盖要宽一些;

“萎”是上下结构的字,下面的“女”一横要长一些;

“瞧”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部分占三分之一。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

(2)梳理课文思路。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

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

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

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7)

(8)

(9)

(10)

(11)

(12)

(13)

练填空:

课文先写了(爬山虎长得很茂盛),接着写了(爬山虎的叶子),然后重点写了(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怎样用脚来爬墙),最后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5.自主探究,理解第1、2自然段 。

(1)读第1、2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嫩红到嫩绿,一顺儿,铺得均匀,不留一点儿空隙。

(2)思考: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爬山虎长得茂盛和它叶子的美丽这两个特点?

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特殊位置“墙”。爬山虎是爬墙成片生长的,那么它是怎样爬墙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重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难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课前导入

导入方式:设问导入。

教师口述:爬山虎不是动物,可它有脚,而且会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揭开爬山虎会爬的秘密(板书

《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用问句来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轻声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爬墙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观察叶子的时候,作者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预设: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2.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①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

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

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

3.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朗读指导: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

这句话写了爬山虎的叶子怎样的美?(动态美)

有没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呢?

预设:“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4.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1)

(2)

(3)

(4)

(5)

(6)

(7)

(8)

(9)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预设:茎上。

5.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课文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

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很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6作者从哪些方面观察爬山虎的脚的?

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等方面。

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

板书

茎上

如新叶

细丝

像触角)

过渡:来,我们一边跟着画面一边读这段话。

小结: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之处。你们知道爬山虎更独特之处是什么吗?

7.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这样”是指什么?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可以吗?

“这样”是指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表示爬山虎爬墙过程的词语有:触、变、巴、拉、贴,这些动词准确、清楚地描述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一脚一脚”不可以换成“一步一步”,

“一脚一脚”更加贴切说明爬的动作。

想看到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情景吗?【课件出示爬山虎生长的视频】

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动作的词句。(

板书

触、变成、巴住、拉、贴)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小结:原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有一股不断向上的攀爬劲呀!

生齐读。

(10)

(11)

(12)

指导朗读:注意动词稍微读重点。

8.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说明爬山虎的脚巴住墙很牢固。爬山虎的脚具有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

四、引导发现,总结课文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学完这一课,你知道如何进行观察了吗?

(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4)连续观察。

小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外让我们到校园的东墙边,去看看爬山虎是不是真的像叶圣陶爷爷写的那样,也学着叶圣陶爷爷一样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好吗?

四、课堂小结

罗丹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我们学习叶了圣陶爷爷是怎样细致观察事物的。希望同学们课下可以学着去观察周围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

五、当堂检测(选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抄写优美的词句。

2.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等),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注意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具体地写出来,要注意连续观察。)

【设计意图:学会运用抓住事物特征,把意思写清楚的写作方法。】

六、课后作业(选做)

1.推荐阅读有关植物,完成《点拨》1+x阅读攻略的练习。

2.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13)

(14)

(15)

板书设计

10

爬山虎的脚

位置

颜色

样子

墙上

嫩红

嫩绿

朝下

均匀

不留一点空隙

茎上

如新叶

细丝

像触角

触、变成、巴住、拉、贴(牢固)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在讲之前,我要求学生收集爬山虎的资料。学生对爬山虎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爬山虎的脚有了感性认识。

2.在教学中我把课堂和自主权还给学生,把读书和说话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让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的坏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与此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应的小练笔,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找准时机恰当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不足之处:

爬山虎的脚课件篇2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课堂 教学

一、多媒体,使学生阅读入情入境

阅读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对话过程,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讨论交流、情感互动,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人机之间创设联系成为纽带,使学生有充分的自,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尝到美读的滋味。比如《母亲的恩情》一课,我根据课文内容所展现的画面制成三张幻灯片,(1)夜色深深,昏暗的煤油灯下,此时脸上包含风霜母亲正提起颤颤巍巍双手,凑近煤油灯下穿针引线——深夜缝补图;(2)清早,母亲千般不舍送别儿子——依依惜别图;(3)面对朴素而又伟大的母爱,诗人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问了句: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啊!——吟诗报恩图。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观看画面,分别展开想象:母亲深夜缝补时会想些什么,清早送别时又会互相说些什么,孟郊看到路边的小草又会想到母亲为他日夜操劳的哪些画面?学生随着这三幅图调动自己平时生活的情感体验展开了无尽的想象,课堂被浓浓的亲情包围了了,接下去进行感情朗读,学生仿佛就是孟郊在感受着母亲的恩情,字字句句朗读起来都是声情并茂。

二、多媒体,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在突破语文教学重难点方面,起到了传统教育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爬山虎的脚》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然后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听范读,看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老师非常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的一系列变化:“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巴住墙就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特别启发学生体会“弯”“拉”“紧”等有因果关系: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使它在墙上贴得很紧。为了突破这一理解上的难点,这位老师采取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进行动态的演示。让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了解到爬山虎的生长过程。这样,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适时地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将爬山虎的脚在爬时的形状及动作的变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胜似教师千言万语的空洞说明,有助于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学生的理解。

三、多媒体,使阅读变得有滋有味

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文、声、像融为一体的优势,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学《这儿真好》一文时,课文描述的是“这儿真好”,如果只对着课文的图片让学生去理解课文,那就好比纸上谈兵,无法感受“这儿好在哪里?”。此时我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小熊是如何“种呀种的”,学生边看动画演示,边被小岛逐渐变化的景色所吸引,随着“小熊、云朵、绿树、一大片树林”的逐步呈现,学生也随之进入所设之境,同小熊一起从“孤单”到“渴望”,从“渴望”到“寻找”,直至“动手美化小岛”,最终“迎来各种小动物”,由此渐渐激起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这样的画面引导着孩子们逐步走进小熊的心里,通过动情的朗读,在读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学习的乐趣。学生的语言与画面紧密结合,实现了从文字到形象,又由形象到文字的互兑过程,学生将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迁移到课堂中来,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验,与言语发生共鸣。视觉上的享受只是其一,听觉上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鲜花与星星》一课中,加上配乐朗读这一环节,优美的文字配以动听的音乐,使学生感到心旷神怡,妙趣横生,主动参与到这中间来。学生在读中积累了规范的语言,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受到美的熏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四、多媒体,使识字变得轻松有效

多媒体技术可将呆板的方块字演变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将儿童必须牢记的知识,变成有趣的现象,从而提高识字效果。

1.形象字变化过程的演示。在低年级识字的生字这中,有部分是象形字。如:舟、犬、皿等。看似简单,但对于刚学横、竖、撇、捺的一年级学生来说,难以将字形与表象统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采用多媒体,从实物到象形字再到现代简化字,利用富有动感的画面,启发学生丰富的联想,使简单的笔画结构和其生动鲜明的表象统一起来,激发学生探索文字奥妙的兴趣,增强了记忆强度。

2.指示、会意字的演示。汉字的构造方法,除了象形字外,还有指示、会意、形声等,而指示、会意、较象形和形声字而言,似乎较难掌握,多媒体发使用,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比如:“休”字的教学,可先出现一棵树和一个“木”字,再往旁边打上一个人,“木”字就变成了“休”字,让学生一看就明白,一个人靠着一颗树在“休”息。从字的形到义都掌握得很准确。

爬山虎的脚课件篇3

一.巧用CAI课件,激发学习兴趣

古人云,乐学才能善求,心理学理论也告诉我们:兴趣是学习的原始动力,它能产生学好某种知识的稳定倾向。多媒体课件可创设新颖的动画情境,融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场景,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上课开始,播放多媒体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副烈火燃烧下的“圆明园的毁灭”的课题图,只见有着辉煌建筑的背景图上的“圆明园的毁灭”这七个大字的每一笔每一划都腾起汹汹烈火,大火燃烧着圆明园,更燃烧着学生们的心灵,目睹此景,学生们禁不住发问:圆明园为什么会被烈火燃烧?是谁点燃的烈火?一连串的问题由然而生,学生学习兴趣陡然高涨;又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课前,间隔播放CAI课件:狼低沉的吼叫着走向小溪边,小羊边咩咩地叫着边在小溪边喝水,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都在奇怪:狼和小羊怎么会走到一起来呢?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学生急于知道课文的内容,迫不急待地翻开课本进行阅读,自然,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学习效果甚佳。教师声情并茂地以故事导入,配上生动形象的CAI课件,很快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二.巧用CAI课件,突破教材重难点

在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内容涉及到一些事情,学生无法看到,问题难以解决,成为教学中的重难点,再加上小学生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观察事物不够全面,也常常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利用CAI课件向学生提供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使学生通过CAI课件,观其境,闻其声,才能生其情,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教师巧用CAI课件,展示了红军战士在只剩下铁链的险上加险的泸定桥上边铺木板边冲锋英勇杀敌的动人场面,下面是波涛汹涌的江河,上面是只有五根铁链的所谓“桥”,对面是敌人密集的炮火,红军战士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飞夺”……这一切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对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英勇斗争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又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叶圣陶先生写的很细致很形象,但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读再多遍的书,总是理解不透。为此,教师适时出示CAI课件,展示爬山虎的脚具体爬的过程,爬山虎的脚先是“触”着墙,然后细丝的夹上就“变”成了小圆片,“巴”住墙,并且由直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学生欣赏完此课件后,再读读书,议一议、演一演,本课的重点、难点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迎刃而解了……根据课文重难点,巧设课件,展示其过程,这样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声为有声,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使学生如临其境,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方面不仅降低了坡度,而且有利于学生把握。

三.巧用CAI课件,拓宽学生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为了激活学生思维,拓宽学生知识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适时巧用CAI课件,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思维过程,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活跃的“思维场”,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课文结束时说:“狼向小羊身上扑去。”为了激发学生想象能力,展示CAI课件,“狼边吼叫着边扑向小羊”,然后课件定格不动,师问:“狼吃着小羊了吗?结果怎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个个跃跃欲试,有的说,狼吃着小羊了;有的说,小羊没被狼咬死,正在狼要吃小羊时,来了猎人;有的说,……如果没有CAI课件的展演,学生是无法想象出这么美的情景,说出这么美的句子。利用课件,帮助学生感知比较抽象的内容,有效地拓宽学生思维空间。

爬山虎的脚课件篇4

关键词: 语文课堂 高效课堂 打造策略

现在的语文课堂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这种教学势必削弱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削弱语文的魅力,导致学生语文应用能力不强,同时人文的熏陶也大打折扣。为此,大家都在探索如何建立高效课堂。纵观各名校高效课堂的范式,笔者认为打造高效课堂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重视阶段教学

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思维的发展、情感的发展、人格的独立、精神世界的逐渐丰富,在一堂课的学习之后往往很难看到明显的变化,只有在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才会看到明显的变化。在语文教学中,高效是相对的、辩证的。要达到真正的高效教学,必须让学生充分经历每一个学习过程,除此别无他法。要达到真正的高效教学,有时要舍弃对一堂课表面效果的追求,从而腾出时间让学生经历一个又一个扎扎实实的语文学习过程。

二、高效源自生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学生的学情就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就是教学的落点。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尽量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确立目标、设计训练点,这样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必须以生为本,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重视细节教学

学习了一些高效课堂模式之后,一些教师开始效仿,并创立了本土化的“三段六环节”教学模式。但在同一模式下却有着截然不同效果的两节课。老师设计的诸多问题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我们应该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在教学别要注重细节教学。所谓教无定法,不要让模式束缚了课堂。

再如一些特级教师的课,不言高效,却处处体现着高效。他们特别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注重学法指导。例如吉春亚老师的《爬山虎的脚》一课,开头就告诉学生,叶圣陶老先生的写作秘诀是“观察,观察,再观察”。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师:用我们的手指当爬山虎的脚,一边读句子,一边做动作,表现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学生互动,老师巡视。

师:怎么是一脚一脚往上爬呀?我们仔细观察,请看课件(播放课件),这是“触”,这是“巴”、“拉”一把了,“贴”住墙了。这就是“一脚一脚”往上爬。

师:请大家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在学生练习说话的时候,老师示范:“茎就长大了,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伸出了六七根细丝。”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适时地做了引导,同学们更活跃,所表达的内容也更到位,更精彩了。灵活的教法,细节的指导,让学生发现学习之美,反思自己的学习特点,从中总结学习方法,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高效课堂离不开多读、多背、多写

要打造高效课堂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效课堂的作用,首先就要重视读。预习就是读教材,课前读教材属于了解教材内容,发现疑难问题;课堂读教材则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有关的知识点;课后也要求学生读教材,是对前面两个环节的深化和拓展,达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中“读”是少不了的,学生不仅要读教材,更要通过教材拓展到课外读物,广泛阅读课外读物才可大大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在于积累”,语文离不开背。在践行高效课堂中,如果每节课让学生背一句或几句,则长年累月即可积少成多。不少人认为课堂上背书是浪费时间,是与高效课堂相悖的,而我们通过多年践行,发现针对小学生控制能力弱,自觉性差,特别是农村,家长监督少,运用高效课堂的“多背”是十分明智的。只要教学到位,学生不用特意背诵,就能会背诵。

爬山虎的脚课件篇5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2—0092—01

语文教学应该着力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文本,发挥文本作为教学资源的作用,同时教师还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语文课堂变得丰满厚重。语文课只有拓宽外延,增加厚度,课堂才可能殷实起来,丰满起来,才能达成教育的终极目的。

一、 形式丰满,让学生主动求知

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就必须在课前精心预设,课堂上有效引导,通过多重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爬山虎的脚》教学片段:

师:(课件展示爬山虎叶子爬满墙时微微动荡的样子),仔细观察,你发现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生1:我发现这些叶子碧绿一片,长得密密麻麻的,而且叶尖向下。

生2:我还发现微风吹过时,叶子时起时伏,像大海的波浪。

师:观察真仔细,读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叶子的?怎样才能读出叶子的特点和景物的美?

(学生自由朗读约两分钟,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朗读,并总结出“颜色——排列——动态美”的描写顺序。)

教师先让学生分组合作画出爬山虎的茎、叶、脚的颜色及位置,然后推选代表上台讲解说明,最后让学生勾画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的词,并用动作或准备的材料演示说明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

反思: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先后采用了课件展示、读文绘画、上台讲解、演示说明等外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阅读实践之中。教师游刃有余地点拨和指导,独具匠心地设计与组织,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求知氛围。

二、问题开放,让学生思维丰满

从问题入手,给学生思维一个支点,开启学生的心智,营造争先恐后、畅所欲言的氛围,是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

例如,《颐和园》教学片段:

师:欣赏完长廊,漫步来到万寿山,别有一番风味。读读本段话,想一想,可以从哪个词或哪句话中感受到什么?

生1:我从“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中读出了昆明湖水的柔美,作者比喻贴切,耐人寻味。

生2:从这句话中我还读出了游人都有很强的环保意识,这是中外闻名的大公园,每天游客不断,但湖水依然像碧玉一般纯净,可见游人因其美而不忍去破坏。

……

反思:本案例中,教师先让学生读文,然后用“从哪个词或哪个句子读出了什么”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点拨学生,既告诉学生品读的重点是词和句,又没有限制固定的范围,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教师没有用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以开放的理念,设计了开放的问题,营造了开放的氛围。

三、 内容充实,让学生精神厚重

教师的“主题教学”可以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课堂容量大,学生感悟深。也许有人认为,短短的一节课,这么多内容不能面面俱到,只是浅显地理解文章的外壳,语言文字的内涵是不能感悟到位的。或许有人质疑,这样是否只注意了形式,而忽略了语文之本,语文之味。我想,因材施教,因课定法,未尝不可。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片段:

师:赏读完本诗,你有何感受?

生:我感受到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同时也感受到了离别的孤独与寂寞。

师:送别诗带给我们的总是依依惜别情,还有更多的送别诗需要我们去读,去品,去思,读读你手上的资料,看能读明白吗?与今天学的这首诗有什么异同?

生1:《赠汪伦》一诗也是李白所写,“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形象地表达了朋友之情的深厚。

生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赠汪伦》都是送别诗,可前一首读来感到悲伤凄凉,后一首读来有些感动。

……

爬山虎的脚课件篇6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引导学生向往语文,培养良好的兴趣和动机,并从语文教学活动中获得知识和快乐,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追求的目标。多媒体课件大多由影视图像或图片剪辑而成,它可使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教学前,我先设计了一幅海底的奇特景观:深海里,朦胧中有一些会发光的深水鱼在游动,还不时地发出窃窃私语。根据画面内容引导学生质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惊奇地发现:世界上还有会发光、会说话的鱼?强烈的好奇心必然驱使他们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另外,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有。课文中的很多事物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光靠老师讲解,学生是不易理解的。如果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引用到语文课堂中,就能够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如《歌唱二小放牛郎》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年代久远,二年级的学生对“抗日战争”“扫荡”等词语都很陌生。在导入时,我借助多媒体播放《小兵张嘎》影片片段,一幕幕日寇在中国烧杀抢掠,中国人民英勇抗日的情景展现在学生眼前,而后,镜头停在“一个幽静的山涧”,同时响起画外音:“在这个幽静的山涧发生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这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这动人心弦的画外音,激活了学生大脑中的表象,缩短了学生与文本语言的心理距离。这既能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又能很快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掀起学生内心涟漪,激起求知的欲望。

二、模拟过程,降低教学难点

小学生知识储备有限,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和总结,他们的思维过程仍然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教学时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把静止的关系动态化,直观地演示事物的变化和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书中写道: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被人们奉为真理,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却对此产生了怀疑,提出了两点疑问。书上用了一大段枯燥的文字叙述出来,学生很难理解。于是我根据课本叙述的内容,设计了课件,模拟了伽利略的实验,展示了两个铁球同时下落的过程。学生通过多媒体,观其境、闻其声、见其果,触景生情,明白了亚里士多德的话是不正确的,这样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了教学中的重难点。

三、化静为动,丰富学生想象

知识是无限的,而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利用多媒体课件以特定的声音、画面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观,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主观感受,化虚为实,化静为动,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想象因子,开拓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如执教《爬山虎的脚》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我自制了爬山虎的脚及其生长过程的课件。通过重复闪烁“爬山虎的脚触墙、细丝变成小圆片、趴住墙、细丝变曲、拉住爬山虎的嫩茎、紧贴墙上”这一动态图片,学生仔细观察,终于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四、再现情境,培养学生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演示有机结合,激发其求异思维,培养想象力,

使学生展示出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的答案来。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课文最后一句:“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按照顺向思维定势,柔弱的小羊必是狼的腹中之物。为了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我采用求异法,边用多媒体演示狼恶狠狠地扑向小羊的动画边有意提问:“狼是不是把小羊吃掉了呢?”有个学生说:“狼向前扑的时候,掉进前面的陷阱里去了。”我随机演示出狼掉进陷阱里的样子,同学们看了高兴得直拍手,求异思维一下活跃起来。有的说:“狼向前扑的时候,小羊一躲,狼一头撞在大石头上。”有的说:“狼向前扑的时候,被树后的猎人一枪给打死了。”学生们突破了思维定势,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把自己的想象和小羊活下来的愿望联系在一起,启迪了思维。

五、音乐渲染,增强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本来就是声情并茂、情境交融的。在适当时机运用恰当的音乐渲染情境,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是理解抒情性课文的有效途径。如《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学即将结束时,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当年人们为王二小立的墓碑,让学生站在碑前直抒胸臆后,课件中响起低沉的《歌唱二小放牛郎》歌曲。这深情、哀婉的旋律回荡在肃静的教室,流淌在师生的心中,更加激起师生对王二小的崇敬和怀念,以及对敌人的仇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让课堂伴着歌声,达到文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六、增加密度,开拓阅读视野

语文教材是多种科学文化、人文素养汇集的“信息场”。在阅读教学中,信息的存在是多样的,容量是丰富的,适当扩大信息量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让文字、图像、声音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开阔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内容很多,涉及宝岛的海水、海滩、滩底等以及各自的特点。为了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我利用事先制作的课件,多层次、多画面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的水、岩石、贝壳和鸟。最后以一幅完整的西沙群岛图片展示给学生,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一堂课下来,学生学得有情有趣,理解到位;老师讲得轻松自如,效果甚好。

爬山虎的脚课件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维含量;策略探究

一、珍视“原始状态”,思维梯度循序渐进

建构主义的流派有一条理论:“所有的教育学融合成一句话,就是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教。”学生知道多少,再在这个基础上教,正视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然后讨论如何处理。

1.落实起点,扎实步伐

【案例1】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师:王熙凤的言行举止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请写在黑板上。

将近10个学生上台板书,词语按出现频率从高到低分别是:热情、会关心人、爱炫耀……教师圈出“热情”“会关心人”。

师:你从文本何处体会到了凤辣子的热情、关心人呢?

生1:又忙对问黛玉:“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要是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师:王熙凤关心林黛玉的哪些方面?

生2:王熙凤关心林黛玉的年龄、读书,还有饮食起居,太多了。

师:可是“凤辣子”问了这么多问题,林黛玉回答了吗?

学生都摇摇头,陷入了沉思。

生3:王熙凤问得很快,其实根本不想知道答案,她是在问给贾母听。

学生对“凤辣子”第一印象是真实可信的,因为学生之前没有读过《红楼梦》,当“凤辣子”对初次见面的林黛玉嘘寒问暖,学生对其无疑是有“好感”的。根据学生的最初印象,教师顺着学生捕捉住人物最初呈现的“假象”,按图索骥,让学生自己来驳斥自己的观点,之后恍然大悟,经历了逐步洞悉事物的快乐,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

2.链接生活,鲜明形象

儿童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所能采集到的信息远远超过已经理性化、概念化了的成年人,那些信息会滋养孩子灵性的成长,当然,也包括形象思维的大量积累,它为我们理解抽象文本打下了基础。

【案例2】教学《爬山虎的脚》

学生缺少对爬山虎这一形象的认识,所以无法想象“爬山虎的叶子在墙壁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样子。教师发动学生在生活中探询爬山虎的踪迹,当学生站在墙沿边,仰望爬山虎一路绿油油地往上攀爬,亲手触摸到了爬山虎的茎和脚,这一形象立即鲜活起来。

接下来,学生用图画描绘出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步步往上爬的,叶子是怎样茂盛,又在图画旁配上文字。再结合课文对比着读,对比着学,难点迎刃而解。

倘若不在墙沿边,不通过感官认识爬山虎,文中的“蜗牛似的触角”“蜕变成小圆片”,学生无法心领神会。第一信号系统提供了“资源”,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思维才有发展。基础丰厚,发展必迅速。

二、落实文本整体,思维对话有序缜密

1.理清脉络,自然有序

当教师抛出一个大问题,学生答案是无序的,这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当教师用板书进行有效地梳理,收效会很明显。

【案例3】教学《陶罐和铁罐》

学生认真读故事后,教师问:想一想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表述后,教师及时提供关键词,并把它写在黑板上:坚硬、易碎、消失、古董。之后教师讲述:坚硬的铁罐看不起易碎的陶罐,许多年代过去了,铁罐消失了,陶罐成了古董。之后,再请学生根据板书说。

这样在一堂课的一开始,学生就对文本有了整体的把握,还把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蕴含其中,放大了句子教学的功能。

2.理顺结构,有条有理

理顺结构,能把头绪纷繁的课文条理化、简约化,提高了学生阅读的“简化头绪”能力。

【案例4】教学《颐和园》

文本提供给学生的句子是一个个零散的“珠子”,需要拎清主线:

这一根“项链”的串联,理解是有依托、有方向的,这样的积累和运用必然是更有效的,避免了朗读的机械和积累的无序。

三、拓展语文视界,思维空间无限延伸

视野的宽广,会带动思考的深入,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带动学生去收集、分析和处理与课文有关的信息的同时,提高了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

1.课外进驻课内,引出批判

【案例5】教学《草船借箭》

学生提出质疑: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的开场白中指出:“周瑜的气量是很大的,而且性情开朗。《三国志》对周瑜的评价是‘性度恢廓’,就是气度宽宏。老师怎么看?”

小说家的意图是小说一定要好看,他塑造的是“文学形象”,而《三国志》记载的是“历史形象”。学生能结合课外资料辨证地看待周瑜这个人物形象,这本身就值得赞赏。

2.课内走向课外,丰富认识

文化是需要靠实践来积淀的,把书读宽读厚才是真目的。

【案例6】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学生通过文本粗略地领略了《清明上河图》的丰富内涵后,教师设置悬念:文物鉴定专家郑振铎先生认为《清明上河图》之“清明”即清明节;某中学教师通过对木炭、石磙、扇子、服饰等考证研究,认为张择端画的是秋景。他认为清明之意即“清明坊”。当时东京外城东郊区共划分为三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著名鉴定专家史树青先生指出:清明,其实不是指季节,而是暗指“太平盛世”的意思。同学们,你赞同哪一种意见呢?

爬山虎的脚课件篇8

放假是人人都喜欢的事情,我也不例外,我也特别喜欢放假,这不暑假马上就要来了,我就特别的开心开心的手舞足蹈,终于过了一周之后,我们考完了,期末试暑假终于到来了,我就在家里手舞足蹈的跳舞。妈妈回来教我这么疯狂,怼我说你疯了,我说我没有啊,然后妈妈对我说,那你在这里自己一个人自娱自乐什么呢?我就对妈妈说,妈妈你不觉得很开心吗?我们放暑假了。妈妈说啊,原来也是因为这件事情而开心的呀,我说嗯。后来我在家里呆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就和爸爸妈妈们出去玩去了。

我们第一个地方去的是北京长城,因为以前的时候我是爬过长城,但是那已经是很久很久之前的事情了,我这次放暑假,我就跟爸爸说,爸爸,我要去爬长城,爸爸就对我说特别累很累,当时爬的时候你都,气喘吁吁的爬都爬不上来,你现在怎么又想去爬长城了呢?我说爸爸人都要有一个先来,厚道的情况,我现在体力特别的好,我想试试我能不能征服长城?爸爸笑着对我,行,这次一放暑假我就带你去,我说好。这不刚放了暑假,我就跟爸爸说,爸爸爸爸我们什么时候去爬长城啊,然后爸爸对,对我说,我们再过一周,我就带你去,因为家里还有一些事情没有处理完,我说好。我还以为这一周会过的特别的慢,没想到这一周过得特别的快,一会儿一天就过去了,一会儿一天就过去了,我才知道,原来我以为一天过的慢,是因为在上学,在课堂上啊,原来一天过的却这么的快啊!过了一周之后,爸爸就对我说,我们明天去爬长城吧,我说好啊,然后妈妈就对我们说,你们要去爬长城啊,我说嗯,然后妈妈就对我说,那你们可别喊累啊,到时候我说好啊,咱们要比赛,看谁先爬到最顶端,妈妈就对我说,我的体力可不是白练的。我说好啊,到时候比就比,看谁怕谁?这不我和妈妈的家伙就挑起来了,然后之后我们明天面坐了火车就去了北京,我们是从哈尔滨出发的,一共坐了一天多一点点吧,快到两天了,我们下来的时时候腿都麻了,然后便找了一个旅馆就睡觉了,睡觉了之后,第二天我们买了一点吃的和水,别去爬长城了,天气可真热啊,因为当时是暑假烈日炎炎的,我们当时站在长城脚下,看着长城是那么的威武,我就突然想吟诗一首,但是想了想,我发现我的脑海里竟然没有一首能关于长城的诗,我别放弃了。后来我和爸爸妈妈就一起上了第一个台阶,刚上到半山腰的时候,我就坚持不住了,我就对爸爸说,我们歇一会儿吧,爸爸当时也有点累了,对我说,我还能坚持,你坚持不住了啊,我看看妈妈,娜娜,还在健步如飞的往上爬,我就对爸爸说,爸爸,我不累,我害怕你累,爸爸就对我说,你要是累了的话,你就歇一会儿吧,我说不行,我还要和妈妈比赛呢!终于我费了九条二虎之力,我终于又爬上了一点台阶,但是我真的是累得不行了,妈妈也有点气喘吁吁的了,但是还没有累到我那个程度,我就索性做到台阶上,对妈妈说,妈妈,我歇一会,你也歇一会,你会儿吧,然后妈妈对我说,行啊,那我就陪你歇一会儿吧!然后我们歇了一会之后,别又继续向上爬了,最终我终于爬到了山顶,当时我已经累得脚都软了,脚后跟也磨破了皮,别提有多累了!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爬到了长城顶端,看到了山脚下面的美景,原来是按脚是那么的美丽啊,当时站在山脚望长城的时候,是那么的威武,从长城看山脚的时候是那么的美丽。我们在顶端歇了一会,之后便就下长城了。之后又在北京逛了一会儿,然后我们就回家了,回家了之后我就去和小伙伴们玩了一起玩了一个暑假,这个暑假可真快乐!

这就是我的暑假,你的暑假是什么样的呢?有没有我这个快乐的呢?一爬长城的时候是什么样式的呢?反正我爬长城的时候是非常非常的累了,当时废了我九牛二虎之力,我才爬上去的,你爬长城的时候,是不是也像妈妈一样健步如飞呢?如果你也爬过长城的话,而且还像我那么累的话,就让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你当时的心里感受吧!

上一篇:观长津湖有感范文 下一篇:总经理助理职责范文